第一篇: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方案[小编推荐]
内部文档
成本核算-内部资金转移计价
内部资金转移是指在实行分支行体制的商业银行内部,以上级行为中间环节,上存资金为始端,借用上级行资金为末端的信贷资金 流通过程。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包括上存资金价格、借用上级行资金价格。
相关因素:
贷款利率为
R1 贷款收息率
Q1(实收利 息与贷款应收利息之比)收入贷款损失率为
Q2(贷款本金损失与贷款实收利息之比)营业税税率
I 贷款经营费用率
B1 贷款派生存款系数
D(发放单位贷款可以带来的存款数量)活期存款利率
R2 存款资金综合成本率 B2(指通过组织存款途径筹集的可以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成本水
平,其成本构成要素有存款利息支出、为组 织存款而支出的经营和管理费用、存款经营活动 中的备付现金而支付的利息成本)上存资金利率
R3 借用上级行资金利率 R4
上存资金利率定价模型:
发放贷款的实际得利与上存资金实际得利之 间的等价平衡关系式为:
R3=R1Q1(1-I-B1)-Q1Q2+D(B2-R2)-E
发放贷款实际得利与归还上级行资金实际得利之间的等价平衡关系式为:
R4=R1Q1(1-I-B1)-Q1Q2+D(R4-R2)-E
上存资金和借用上级行资金定价的基本原则 有四条:一是借用上级行资金价格要高于存款资金综合成本率。二是借用上级行资金价格要高于上存资金价格。三是在上存资金不追加利内部文档
成本核算-内部资金转移计价
润任务的条件下,上存资金价格要高于存款资金综合成本率;在上存资金追加利润任务的条件下,上存资金价格与追加利润任务之差要高于存款资金综合成本率。四是要较好地体现区别对待、分类调节的资金定价原则,以有利于调动低效高险支行压缩贷款而扩大上存或归还上级行资金和高效低险支行适度借用上级行资金而扩张贷款的积极性。
设定低 效高险支行有关因素符号的右上角以“′”表示,高 效低险支行有关因素符号的右上角以“〃”表示, 在上存资金不追加利润任务的条件下,上存资金、借用上级行资金价格较合理区间关系式为:
B′2<R3>R′1Q′1(1-I-B′1)-Q′1Q′2+D′(B′2-R2)-E
R3<R4<[R″1Q″1(1-I-B″1)-Q″1Q″2-D″R2-E]/(1-D″)
而且在上存资金追加利润任务条件下,设上存资金追加利润任务为E1,单位贷款追加利润任务为 E2,且有E1+E2=E,那么,上存资金、借用上级行资金价格较合理区间关系式为:
B′2<(R3-E1)>R′1Q′1(1-I-B′1)-Q′1Q′2+D′(B′2-R2)-E
2R3<R4<[R″1Q″1(1-I-B″1)-Q″1Q″2-D″R2-E2]/(1-D″)
根据上述模型测算出来的上存资金、借用上级行资金利率是一系列数据组。在实际中,还应 该根据资金供求状况和信贷资金增值部分在各类支行间的分割比例来确定具体利率水平,并要控制在合理水平区间之内。
三、内部资金定价模型的应用举例
例如:某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共有10个县 级支行,其中高效低险支行有4个,低效高险支行 有6个。据调查统计综合分析,1997年,6个低效 高险支行综合贷款利率为9.6%,贷款收息率为 64%,收入贷款损失率为4.2%,贷款经营费用率 为0.8%,贷款派生存款系数为5%,存款资金综 合成本率为7.8%;4个高效低险支行综合贷款利 率为9.9%,贷款收息率为94%,收入贷款损失率 为0.5%,贷款经营费用率为0.5%,贷款派生存 款系数为28%。对发放贷款追加2%的利润任 务,上存资金不追加利润任务。活期存款利率为 1.71%,上存资金约期一年的利率为8.73%,借 用上级行资金利率为9.3%,营业税税率为8%。内部文档
成本核算-内部资金转移计价
将有关数据代入前述低效高险支行上存资金 价格较合理区间关系式B′2<R3>R′1Q′(1-I-B′1)-Q′1Q′2+D′(B′2-R2)-E,经计算得到 R3>7.8%
R3>1.2%险 R3>7.8%,这就是说,上存资金利率应该高 于7.8%。再将有关数据代入前述高效低险支行借用上 级行资金价格较合理区间关系式R3<R4< [R″1Q″1(1-I-B″1)-Q″1Q″2-D″R2-E]/(1-D″),经计算可得到 R4>R3 R4<8.1%
综合上述计算分析,上存资金利率、借用上级 行资金利率的合理区间为: 7.8%<R3<R4<8.1% 然而,实际执行的上存资金利率为8.73%, 借用上级行资金利率为9.3%,明显偏高。调整的办法有二:
一是利率主动,加利微动。如将上存资金利 率从8.73%调低到8.1%,借用上级行资金利率 从9.3%调低为8.4%,同时增加贷款追加利润任 务从2%调低为1.5%。这样,低效高险支行上存 资金实际得利率为0.3%,高效低险支行借用上 级行资金发放贷款实际得利率为0.3%,二级分 行的资金收益率为1.8%(拆借资金与支行上存 资金利差加利润任务1.5%)。
二是利率不动,加利主动。如将放贷追加利 润2%分成三块,其中0.8%用于追加贷款利润任 务,0.5%用于追加上存资金利润任务,其余0.7%作减少利润任务处理。这样,上存资金利率仍 为8.73%,借用上级行资金利率仍为9.3%,但低 效高险支行上存资金实际得利率为0.43%,高效 低险支行借用上级行资金发放贷款实际得利率为 0.3%,二级分行的资金收益率为1.87%。
资金转移定价体系与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为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信息
在大多数银行里,资金转移定价体系主要是由银行财务部门来负责的。从银行各个业务单元的角度来看,由于各业务单元的资产和负债期限匹配(通过资金转移定价体系来实现的),它们大多数的利率风险已被消除。但从整个银行的角度来看,某 一期限的“资金库”所产生的资产和负债的数量并不一定匹配,于是财务部门就要对该部分的 差额进行管理,以规避利率风内部文档
成本核算-内部资金转移计价
险。例如,从整个银行的角度来看,3月期的资产可能要多于3月 期的负债,那么财务部门就必须为该差额融通资金;反之,则需要为多余的资金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
银行实行期限匹配的多利率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可以在银行总体水平上汇总各业务单元 资产与负债的不匹配情况。此时,银行财务部门就可以对这些不匹配的部分进行对冲或根据他 们对未来利率的预测利用这些不匹配的资产负债额来赚取利润。因此,资金转移定价体系是为 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信息的主要来源。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应用
由于各业务单元是在完全套期保值的基础上开展经营活 动的,任何由于资产和负债不匹配所产生的利润(或损失)都在财务部门汇总。因而利率变动对 银行净利差收益的影响可与各业务单元的经营成果分离开来,这种分离可通过图1表示。
在图1中,有3条倾斜向上的收益曲线。收益 曲线AB代表了银行所持有的资产的收益曲线, 收益曲线CD代表了银行负债的收益曲线。而收 益曲线EF是银行在外部资本市场上的收益曲 线,同时也是银行在外部资金市场上获取(或出 售)资金时,对应于不同期限的利率情况的收益曲 线。收益曲线EF又是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 收益曲线。假定我们将银行简化为只有3个业务 单元:一个为贷款部门,它仅仅发放1年期的贷 款;一个为存款部门,它仅仅内部文档
成本核算-内部资金转移计价
形成1年期的CDs, 最后一个业务单元就是银行的财务部门,负责整 个银行水平的资产负债管理。为了简化起见,我们 进一步假定贷款部门发放的贷款与存款部门所形成的存款在数量上也相互匹配,这样资金生成单元(存款部门)与资金使用单元(贷款部门)所 形成的资产和负债在数量和期限上都相互匹配。存款部门在对应期限(1年期)的“资金库”中 出售资金,获得HI的利息差价。贷款部门在对应期限(1年期)的“资金库”中购入资金为其资产业务融通资金从而获得GH的差价。在现实中,银行的财务部门根据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利用 期限不匹配可赚取利润。假定财务部门预测市场利率和相应的收益曲线在下1年度将保持不变, 于是决定用更便宜的3月期资金而不是1年期资金来为银行的资产业务(即贷款)融通资金。为 了达到这个目的,财务部门将把它在内部资金市场上从存款部门购入的资金贷放到外部市场上;同时,在外部市场上拆进相同数量的3月期资金以出售给贷款部门。如果它的预测准确,通过对 不同期限的资产负债进行匹配,银行的净利差收益将增加HJ。如果我们假定3月期资金的价差(JK)等于1年期资金的价差(HI),那么对不同期限的资产负债期限进行匹配所增加的净利差收 益将等于(IK)。这样,银行整个利息差价(GK)将被分解为3个部分:资产业务单元所赚取的GH 部分,负债业务单元所赚取的HI部分,财务部门通过资产负债管理所赚取的IK部分。
第二篇: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
资金转移定价(FTP)最早诞生于生产企业,目的是核算生产流程每个环节所耗费的成本,以确定企业的最终利润来自哪个产品。20世纪八十年代美洲银行首次在银行业引入FTP,用于核算资金的成本或收益,识别银行利差的真正来源。目前,FTP 已经被国际商业银行所普遍使用,并在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利率风险管理、资源配置以及产品定价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个内部成本会计系统或方法,将基金成本支出转移到需要资金来产生资产的利润中心,将基金信贷转移到提供资金的利润中心。
资金转移定价是指银行内部各分支机构或部门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结算价格,原属于银行会计范畴,用于核算目的。随着金融机构试图在负债和资产两大业务均取得利润,资金转移定价已主要用于资产负债的管理,包括分离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产品定价和实现资金配置等多种用途。
需要指出,资金转移定价不发生实际的资金流动,而是通过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来为每一账户、产品或部门等建立虚拟的资产负债表发生交易而实现的。在资金转移定价的基准利率选择上,一些国际银行或使用短期市场利率或使用长期市场利率。使用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各有利弊,如使用短期利率可以使内部资金调拨能很快反映市场的变化,但也可能对业务决策有误导。
第三篇: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浅析论文
[摘要]关联企业转移定价是企业的战略性行为,但也是企业逃税避税和操纵财务报告、转移资金的常用手段。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的规范主要包括税务调整和信息披露。正常交易原则是税务调整的基本原则,但调整的方法有多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为了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认识企业的关联方交易,从而评价企业的机会和风险,应当在财务报告中详细披露关联交方易转移定价的。
[关键词]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税务调整;信息披露
转移定价问题最先引起注意的是跨国公司的出现,导致税收的国际分配问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企业集团的不断增多,转移定价已不仅仅是一个国际税收问题。企业利用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来粉饰财务报表、转移上市公司资金和利润,已成为证券市场上人所瞩目的现象。本文拟对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的动机、影响、调整和信息披露问题作简要的探讨。
一、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
《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规定:“在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本准则将其视为关联方;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本准则也将其视为关联方。”具体包括: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其他企业或受其他企业控制,以及同受某一企业控制的两个或多个企业;合营企业;联营企业;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受主要投资者、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直接控制的其他企业。
所谓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业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主要有:购销商品或其他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提供或接受劳务、代理、租赁、融资、担保和抵押、管理合同、研究开发项目的转移许可仇议等。
由于关联关系的存在,将可能影响关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在非关联方之间可能不会发生,即使发生,关联方之间交易可能不会按与非关联方之间交易的金额进行。因为企业与非关联方之间的交易一般是按照公允市价进行,但是由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经营决策有着重大的影响,因而关联方之间的交易的定价较为灵活,往往高于或低于公允市价。根据美国学者对164家美国跨国公司的调查表明,在内部交易中采取正常交易价格的只占35%.关联方交易行为的不确定性和交易价格的非市场性、多样性,使其定价政策成为交易的核心内容。
二、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的动机
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主要包括关联方之间货物和劳务购销活动的转移定价,贷款利息、无形资产、租赁资产的转移定价及资产、股权的转移定价。从理论上来讲,企业转移定价制定的方法主要有以市价为基础和以成本为基础两种。但企业在进行关联交易时,往往根据其战略需要进行调整。因此,关联方交易的实际转移价格往往与理论价格有差异。在有些情况下,关联方交易的转移定价甚至与其成本或市价相差甚远。
关联方转移定价主要有以下目的:
1.减轻税负。利用关联方转移定价避税,一方面是利用不同企业、不同地区税率及免税条件的差异,将利润转移到税率低或可以免税的关联企业;另一方面是将盈利企业的利润转移到亏损企业,从而实现整个集团的税负最小化。我国在税制改革以后,国内企业之间税率差别变小了,但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税务政策仍有差异,如特区的企业与一般地区企业的税率、高新技术企业与一般企业在税率和免税优惠上,仍存在相当大的差别。企业集团经常通过在关联企业间人为地抬高或降低交易价格,调节各关联企业的成本和利润,以达到减轻其税负,使各关联企业的共同体获取最大利润的目的。
2.调节利润以树立新建公司在当时的形象。关联企业间的母公司为使其控股的新建公司占有市场,往往通过低价向新建公司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劳务,而高价购买其产品的做法,提高新建公司的利润率和竞争力,使其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往往以低廉的价格通过关联交易将优质资产转移到上市公司,以增强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改善其财务状况。
3.将企业资产和利润转移到主要投资者、关键管理人员及其家属所控制或有重大影响的企业,从而达到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目的。
4.出于证券市场的压力,粉饰会计报表,蒙骗会计报表使用者。通过转让定价,可使与其有关的上市公司利润虚增,蒙蔽投资人,使投资人高估其获利能力和经营状况。
5.转移资金。许多国家在国内资金和外汇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大都采取一些限制资金转移的措施,此时,跨国公司往往通过转移定价以高价向处于该国的子公司发运货物或提供劳务等方法,实现资金的转移。国内企业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也经常为了转移资金而以非公允价格进行交易。
6.规避风险。跨国公司通过转移价格,可将利润转出,以躲避东道国政治风险,降低预期的外汇风险,减少通货膨胀损失。对于国内企业而言,通过关联交方易转移定价可实现产业结构转移与优化。
7.基于内部考核与激励的转移定价。现代责任会计中为了考核各个利润中心的业绩,往往通过制定内部转移定价,来考核各中心的盈利能力。
三、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的影响
一定的关联交易,可以降低交易费用,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实现行业结构优化,因此,关联交易有其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关联交易与市场公允价格之间的差异导致不同形式的利润转移,过分偏离市场价格的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势必对市场各参与主体的利益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
1.上市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进行税负转移,减少企业总体税负,造成国家税收收入损失。
2.上市公司通过转移定价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为了取得配股资格、避免被ST、PT摘牌下市,实现预定的盈利指标,以及其他经济和政治的原因,每到年末,关联交易便大大增加。上市公司往往通过不正当的关联交易,虚增公司的利润。盈余信息是财务报表的重心,是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大量的非正常关联交易,使得投资者无法区分高质量的公司和低质量的“柠檬”,从而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3.非正常定价的关联交易可能使上市公司成为控股股东的提款机,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相当部分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利用关联交易转移资金至母公司或其控制的关联企业,如低价向上市公司收购产品再以市场价格出售以获取差价、向上市公司高价提供原料、无偿或低于正常利率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向上市公司高价转让低质量资产等。这实际上是吮吸了上市公司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侵蚀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4.非正常定价的关联交易有悖于公平交易原则。一些关联企业利用转移定价展开不正当竞争,垄断市场,干扰市场交易秩序。
5.一些外资企业的外商投资者可能利用转移定价低价向其国外公司销售商品或原材料,或者高价从其国外公司进口原材料或机器设备等,来转移在我国赚取的盈利,达到少交或不交所得税的目的。这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国家利益。
四、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的税务调整与规范
理论上,关联方交易是企业通过与关联方发生资产或债权债务的转移,达到企业预期目的的一种自主性企业行为,是不可避免的,转移定价是企业自身的战略行为,不应予以干涉。但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对国家税收、投资者和其他企业的利益都有着较大影响,如果没有一个游戏规则,将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损害证券市场和整个社会的效率。因此,有必要对关联方交易的转移定价进行调整与规范。
1.国外对关联方转移定价的规范
判别转移价格是否合理,必须有一个标准,美国倡导的“正常交易准则”目前已被各国广泛接受。依据此原则,在确认跨国公司某一项转移价格是否合理时,税务部门将参照同类产品在相似的销售条件下,由相互独立的买卖双方交易时形成的价格为标准价,将二者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如果转移价格超越了“正常交易准则”确定的标准,税务部门有权实施“转移价格审计”,调整并重新分配该公司的利润、扣除额及其他收入项目,按照调整后的数额确定纳税人的真实应税所得额,强制其交纳税款及罚款。为了评价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是否符合“正常交易准则”,美国税法中规定了三种计算交易价格的方法:(1)可比不受控制定价法。该法要求母公司将产品销售给子公司的价格应与同种货物由独立的买卖双方交易时的价格相一致,并将交易所得同与其经营活动相类似的独立企业的获利相比较,得出可比利润的上下限。此法最能体现“正常交易准则”的要求。但是在质量、数量、商标、品牌甚至市场的经济水平的差别等方面,直接对比并非易事。(2)转售定价法。此法将从事交易的母、子公司视为相互独立的供销双方,它要求供应方的转移价格相当于销售方转售给第三方的价格减去合理的销售毛利。合理的销售毛利是指转售者获得的毛利要与市场上同类商品的其他销售者的毛利相一致。(3)成本加成定价法。此法是在生产者或销售商的实际成本上加毛利来确定转移价格的方法,毛利的确定须参照执行同种职能的独立公司所享有的毛利水平。当无法取得可比价格或无法取得可参照信息时,税务部门将利用“利润分配法”来评估转移价格。此法将跨国公司的整体利润按各成员所占用的资产、履行的职责及承担的风险比例进行分配,通过考察各成员的利润间接评估转移价格的合理性。跨国公司有权依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种订价策略,一旦选定,就必须严格按该法的具体规定转移价格,并前后期一致。跨国公司可与税务部门事先达成“预订价格协议”,明确转移价格的方法,然后依协议行事。这样,跨国公司可按规定,在一定时期内避免税务部门的转移价格审计。
0ECD1996年最新指南规定,符合正常交易原则的认定方法有五种,即可比非受控定价法(CUP)、转售定价法(RPM)、成本加成定价法(CPM)、交易净利润率法(TNMM)和利润分割法(PSM)。前三种是传统交易法,是确定关联企业之间交易是否正常的直接方法,但由于交易的商品质量、生产时间、地点、条件等因素的不同,要确定一个使纳税双方及不同征税机关都接受的正常交易价格并非易事,因此0ECD规定,在上述三种方法无法实施时,可采用后两种方法,以利润为基础,通过比较具体交易项目的利润,推断转移价格是否合理,从而将应税所得调整到合理正常。
2.我国对转移定价的调整与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纳税人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应当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其应税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进行合理调整。根据税收征管法及外商投资企业与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对于购销活动,其调整顺序是:(1)按独立企业之间进行相同或者类似业务活动的价格;(2)按再销售给无关联关系的第三者价格所应取得的利润水平;(3)按成本加合理的费用和利润;(4)按其他合理的方法。这里的前三种方法与国外类似。但是,我国对于其他合理方法,并无相应的具体规定,在实际税收征管中,往往采用核定利润率调整,其结果往往有违正常交易原则。对于调整次序,0ECD1979年开始制定转让定价指南时就不赞成对各种方法规定机械的顺序,而鼓励灵活实用地选择合适的调整方法。1995年,0ECD再次重申了这一点,只不过指出,只有在传统交易法不适用的情况下才能采用交易利润法(包括交易净利润率法、利润分割法)。美国1992年也宣布取消对使用次序的规定,只要求对方法的选择应列出相应的理由以证明其符合最优法规定。因此,对于人为地规定调整方法的选择次序,并无依据,只要符合正常交易原则,就可以采用。同时,我国对转移定价调整方法的规定也过于简单,缺乏可操作性。
笔者认为,应借鉴0ECD关于转移定价调整的规定,对调整方法作出详细规范,并引进交易利润法,以便在无法取得可比市场交易价格时通过比较利润推断转移价格是否合理。同时,为了节省调整成本,可扩大采用目前国外较为普遍的预约定价协议制度,即企业向税务机关事先报告关联方交易的转移定价方法,经认可后作为计征所得税的依据。对于转移定价方法的选择,应规定企业保持前后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五、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的信息披露
对关联万交易的转移定价进行调整,往往是税务机关进行的,其目的在于防止企业利用转移定价逃税避税,但是,转移定价影响的不仅仅是税收,尤其对上市公司而言,财务粉饰和转移资金的考虑往往要超过避税的考虑。因此,会计也应对关联方交易的转移定价进行充分的反映,以便信息使用者能够正确评价企业关联方交易及其影响,鉴别企业真正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对于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的会计处理有两种思路,一是在会计报表中用公允市价重新计量,即按照不存在关联关系时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整;二是在财务报告中详尽披露关联方交易的信息。由于许多交易具有不可比性,对各种交易按照公允市价重新计量几乎是不可能的,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主要是反映经济事项,而不应重新对交易进行定价。因此,对于关联方交易的转移定价,比较可行的是在财务报告中详细披露转移定价的要素。事实上,目前国际上大多数准则制定机构和证券监管机构也是这么做的。如加拿大,企业不但要披露关联交易所使用的计量基础,而且应鼓励披露有关交易价格如何决定的信息,以帮助使用者评估该企业关联交易的影响。对于以账面价值计量的交易,应揭示其账面价值与交易价值的差异。英国FRS指南也认为,理解财务报表所必要的关联交易的其他要素,包括了对重要资产转移金额与正常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异的说明。而香港联交所则要求发行H股的上市公司,若发生非国家政策或计划规定的、与关联方的交易,如控股股东向上市公司提供原材料、水电等,不单要有足够的披露,更要公司能确认这样的安排是否符合企业的利益。
我国1997年发布了《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要求在发生关联方交易时,应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关联方交易的性质、交易类型及其交易要素,要披露的交易要素包括:交易的金额或相应比例;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相应比例;定价政策。准则《指南》对定价政策的解释是:“指关联方之间进行交易时确定交易价格的原则,例如,交易价格的确定是否与非关联方价格相一致。如果关联方交易没有金额或只有象征性金额的交易,也应当披露是如何进行交易的”。中国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的通知》规定,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价格与交易对象的账面价值或其市场通行价格存在较大差异,且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的,董事会应对定价依据等作出充分披露。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应对交易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交易价格的公允性,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与准确性予以适当关注,并恰当地表示审计意见。《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规定,报告期内发生的关联方交易,若对于某一关联方,报告期内累计交易总额高于3000万元或占上市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5%以上或占本期净利润的10%以上的,须披露。如果发生的交易属不同类型,应按以下要求分别披露:(1)购销商品、提供劳务发生的关联方交易,至少应披露以下内容:关联交易方、交易内容、定价原则、交易价格、交易金额、占同类交易金额的比例、结算方式及关联方交易事项对公司利润的影响。可以获得同类交易市场价格的,应披露市场参考价格,实际交易价格与市场参考价格差异较大的,应说明原因。(2)资产、股权转让关联方交易,至少应披露:关联交易方、交易内容、定价原则、资产的账面价值、评估价值、转让价格、结算方式及获得的转让收益,转让价格与账面价值或评估价值差异较大的,应说明原因。(3)公司与关联方(包括未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存在债权、债务往来、担保等事项的,应披露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公司的影响。(4)其他重大关联方交易。同时规定,监事会应对关联方交易是否公平,有无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等事项发表独立意见。应该说,这些要求还是较为严格的。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关联方转移定价的披露存在较多问题:很多公司没有披露交易金额或定价政策,对关联方交易定价的确定依据或未作说明,或说明的定价方式各式各样,缺乏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往往只列示“按协议价格”、“按市场价格”或“评估价”、“优惠价”、“成本价”,没有具体说明制定价格的方法和基础,只有少数企业披露优惠的具体比例、成本加成比例。实际上,正常市价、批发价、合同价、协议价、计划价格等方法,是概念模糊的提法,并未明确其与市价的关系,披露所能传递的信息十分有限,信息使用者往往无法对关联交易作出判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上市公司在年底为了取得配股权等目的,便借助关联交易来使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更加好看,也就是进行盈余操纵,因此,在监管不严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对关联方交易的转移定价便故意三缄其口,以掩盖企业的真实情况。二是部分企业担心过分的披露会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因为转移定价的披露会涉及到企业的成本、销售价格等,这些往往是企业的商业秘密,一旦为竞争对手知晓,可能造成企业的竞争逆势,因此企业往往不愿主动披露详细的转移价格信息。三是目前会计准则和其他信息披露规则还很不完善,缺乏详细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定。如《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要求披露关联方交易的定价政策,但是,无论是准则还是指南都缺乏具体的细节,没有要求企业披露决定该定价政策的基本因素及其与市价的可比性,从而将模糊性带人披露中,成为监管规范的一个漏洞,致使一些上市公司在具体操作中无所适从,而另一些上市公司则据以逃避披露监管。事实上,转移定价是关联方交易中的核心问题,因此,关联方交易的信息披露尤其应侧重披露转移定价信息。
笔者认为,为了防止上市公司利用转移定价进行财务操纵,必须要加强对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信息披露的监管。首先,应当在准则或证监会披露规则中对转移定价的披露做出详细而可行的规定,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详细披露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的基本要素,包括转移定价制定的方法、成本或者(可比)市价、再售价格、净利润率或毛利率、选择该方法的理由、与公平市价的差异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等信息,并提供由独立财务顾问签发的关于交易是否公平的声明。对于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并可能导致竞争逆势的信息,在进行成本效益权衡后,认为披露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可以向证券监管机构或其他机构申请披露豁免。但如果关联方交易显失公平且对企业的经营成果或财务状况有重大影响,则不得豁免。对于重大的交易的详细信息报证交所。其次,加大对信息披露违规公司的处罚力度,对于故意隐瞒重大关联交易,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证券监管机构应给予严厉的处罚,并可鼓励投资者对其提出诉讼,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责任。第三,应当加强注册会计师对关联交易的审计,确定企业是否在财务报告中充分公允地披露了关联交易的基本要素,尤其是转移价格,审查企业的关联交易是否符合公平原则,看是否存在利用关联方交易转移定价来转入或转出利润、操纵利润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湖南证券投资咨询公司。沪深两市上市公司97中报关联交易披露情况一览表[N].中国证券报,1997-10-29(5),1997-12-11(12)。
[2]李鹏程。析预约定价协议[J].涉外税务,2001,(1):33-36.[3]廖晓靖,刘念。所得税优惠与关联企业转让定价的关系研究[J].财经研究,2000,(1):10-15.[4]曲晓辉,杨金忠。跨国集团公司转让定价策略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1999,(6):16-22.[5]肖虹。我国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规范研究[J].会计研究,2000,(7):22-28.[6]徐静。跨国经营中的转移定价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93-%.
第四篇:我国跨国企业如何运用转移定价策略.
我国跨国企业如何运用转移定价策略
内容摘要:本文从企业角度,阐述了中国跨国企业如何选择转移定价的目标和它们的实现形式,以及转移定价时需考虑的影响因素,并对中国跨国企业完善转移定价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国跨国企业 转移定价
转移定价是跨国公司的一种经营策略,又称转移价格、转让定价、内部划拨价等,它是指集团内关联企业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的内部交易价格,这种定价服从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和谋求最大限度利润的需要,不受市场正常供求关系的约束。
与西方跨国公司相比,我国跨国企业起步较晚,转移定价策略还不成熟,急需提高其运用水平。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对我国跨国企业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如何运用好转移定价提出了建议。
确定和选择转移定价的目标及其实现形式
减少税负
我国跨国企业不能逃税漏税,但可运用转移价格达到合法避税,主要是所得税和关税。虽然一些国家经济集团内趋于采取统一税率,但与现实还差很远。各国国际税收政策和税制仍然有很大不同。
集团内部交易主要包括五种:有形商品转移(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有形资产租赁,无形资产的使用与转让(如专利、商标、专有技术、广告),提供服务(如市场营销、法律、税务、保险、培训、担保等),金融交易。跨国公司在进行这五种内部交易时,采用“高进低出”或“低进高出”的方法,把收益尽可能地转移到低税国中的关联企业,而把支出尽可能地转移到高税国中的关联企业,从而达到避税等目的。
利用“避税地”。我国跨国企业应远离被OECD列入黑名单的避税地。有一种“避税天堂”,税率比较低,税收征管透明度高,比如我国的香港、澳门地区和瑞士等国家,这些应是我国跨国企业重点考虑的对象。
不同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计入当期所得税费用的金额是不同的,直接影响当期净利润的数额。因此,我国跨国企业财务人员应该通过对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合理筹划和安排来节省所得税费用,以求利润最大化。
在关税方面,如果运用转移价格,卖方公司(跨国企业母子公司中的任何一家)对出售给买方公司(跨国企业内部,所在国关税较高)实行低价,则可以减轻关税的影响。进口商在使海关相信进口的转移价格符合公平独立核算原则的同时,还要避免支付额外的关税。
处理所得税和关税的矛盾:我国跨国企业内部交易时,要考虑进口方的关税和进出口双方的所得税,对进口方来说,较高的关税必然导致较低的所得税计税基础,较低的关税必将导致较高的所得税计税基础。这就需要在向进口国交纳较低(或较高)的所得税和较高(或较低)的关税之间作出权衡,同时也要考虑出口国的公司可能要支付的所得税额,最终使得关税与所得税之和为最少。
调节利润
我国跨国企业为了实现全球战略和一定时期的具体目标,往往利用转移价格对集团内部各单位的利润进行统一调整与分配。可通过转移价格,使子公司显出较高利润率,以便在当地销售证券或取得贷款。如果某子公司在当地具有高利润,易引起东道国政府的关注,而要求重新谈判;或者引起工会、商会等组织的不满,要求提高工资;或在与当地合资情形下,跨国企业投资比例过高,导致分红和缴纳所得税过多,此时跨国企业可通过转移价格使子公司财务帐显出较低利润。当海外子公司由于非经营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利润率偏低时,为了保护和鼓励它们的积极性,可利用转移价格提高其帐面利润,使其经营绩效能够得到合理体现。盈利公司可以收买有累计亏损的注册公司,利用其累计亏损抵消本身公司的利润。高利润会引来竞争对手,引起对市场的重新划分。运用转移定价可降低本子公司利润。
资金的合理有效配置
保持投资的灵活性和根据经营条件及时抽调资金是跨国企业经营中的一项重要方针。跨国企业关联企业间的资金转移,包括投资及利润汇出、贷款及还本付息、股利支付等项内容。各个东道国在国内资金和外汇相对短缺的情况下,都对资金转移有不同程度的限制,而利用转移价格就可以绕过这些限制。
我国跨国企业利用转移定价,还可达到避免政治和外汇风险及价格控制,减轻配额,加强子公司竞争力等目标。
考虑和评估我国跨国企业转移定价的影响因素
公司的战略与转移定价的所有权
跨国公司的四种基本战略(国际战略、多国战略、全球战略和跨国战略)集权程度是有区别的。不同的战略下的转移定价策略会有所不同。高度分权经营的公司在确定转让价格时有极大的自主权,一般由子公司经理人员,按照所在地经济特点,选择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转移价格。或由各子公司的经理共同协商内部转移产品和劳务的价格。而以母公司为中心,实行高度集中的本国中心定价方式,以成本为主要订价基础无疑是更为合适的。有专家研究证明,子公司协商转移价格效果相对较好。因为这种方法能很好地度量子公司业绩,减少成本定价时的代理成本(因信息不对称),虽可能导致集团短期利润不能达到最优,但能使得集团长期利润最大化。我国实行分权经营的跨国企业可大胆尝试子公司协商转移价格的方法。
转移定价可能带来的管理后果
因为转移定价会影响各子公司的业绩,预期转移定价不利的子公司会抵制其制定;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对自己不利时也会改变行为,从而偏离原定目标或与内部其他有关方面发生冲突,使集团企业整体的协调性下降,或直接要求母公司改变转移定价制度。受到长期转移利润扶持的海外子公司会削弱其有效管理,被转移利润子公司的长期“帐面”亏损同样有碍于有效管理。股东对企业的期望、管理者的热情、工人们的干劲,都会被长期的虚假经营损害耗尽。
二、公司治理机制的比较和评价
在过去十年中,不同国民经济体系的相对效率这个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在当今发达的经济体系中,存在这两种基本的公司财务和治理机制。一种是“基于市场的”英美模式,其特征是:股权高度分散,并且存在相当活跃的公司控制(或接管)市场。另一种是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基于关系的”体制,其特征是:存在主银行,并且公司间相互持股。那么,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这两种体制的哪一种最终将盛行于世呢?或者,两种体制能否通过彼此吸纳对方的某些特征而继续共存呢?
1.公司治理机制的国家间差异。在美国和英国,证券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在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和亚洲的日本,银行业控制了企业部门的资源配置。我们分别称之为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相应地,在英国和美国,由于广泛的分散持股,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依赖于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和公司控制权市场。银行被禁止进入股市。这种市场基础型的治理模式要求公司完全公平、及时和全面地披露公司的经营、财务、投资等重大管理资料,制定严密的审计和会计准则,实施严格的市场监管(例如内部交易法,禁止凭借内部相关信息从事股票交易以牟利)。Manne(1965)论证了公司控制权市场对资本市场有效运作的必要性。通过代理权竞争、善意的兼并和敌意的接管,这一市场允许有能力的管理团体在较短时间了取代那些无效的管理者,因而提供了一种隐性的管理激励。Prowse(1995)指出,在美国,位于1980年财富500强几乎10%的公司曾在敌意或属于敌意的交易中被收购。Franks-Mayer(1992)也发现,在英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两年时间里发生了35起成功的敌意接管。相比之下,德国在1945~1994年间只发生了3起,这在法国和日本的大公司间则几乎从没发生过。在德国、法国和日本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公司的股权主要由机构股东包括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中介机构集中持有,这些机构投资者之间又进行复杂的交叉持股;同时,主银行既拥有公司的大量股权,还持有公司的大量债权。因此,这种银行基础型治理模式更强调大股东和大债权人的监管作用。
二、公司治理机制的比较和评价
在过去十年中,不同国民经济体系的相对效率这个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在当今发达的经济体系中,存在这两种基本的公司财务和治理机制。一种是“基于市场的”英美模式,其特征是:股权高度分散,并且存在相当活跃的公司控制(或接管)市场。另一种是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基于关系的”体制,其特征是:存在主银行,并且公司间相互持股。那么,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这两种体制的哪一种最终将盛行于世呢?或者,两种体制能否通过彼此吸纳对方的某些特征而继续共存呢?
1.公司治理机制的国家间差异。在美国和英国,证券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在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和亚洲的日本,银行业控制了企业部门的资源配置。我们分别称之为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相应地,在英国和美国,由于广泛的分散持股,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依赖于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和公司控制权市场。银行被禁止进入股市。这种市场基础型的治理模式要求公司完全公平、及时和全面地披露公司的经营、财务、投资等重大管理资料,制定严密的审计和会计准则,实施严格的市场监管(例如内部交易法,禁止凭借内部相关信息从事股票交易以牟利)。Manne(1965)论证了公司控制权市场对资本市场有效运作的必要性。通过代理权竞争、善意的兼并和敌意的接管,这一市场允许有能力的管理团体在较短时间了取代那些无效的管理者,因而提供了一种隐性的管理激励。Prowse(1995)指出,在美国,位于1980年财富500强几乎10%的公司曾在敌意或属于敌意的交易中被收购。Franks-Mayer(1992)也发现,在英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两年时间里发生了35起成功的敌意接管。相比之下,德国在1945~1994年间只发生了3起,这在法国和日本的大公司间则几乎从没发生过。在德国、法国和日本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公司的股权主要由机构股东包括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中介机构集中持有,这些机构投资者之间又进行复杂的交叉持股;同时,主银行既拥有公司的大量股权,还持有公司的大量债权。因此,这种银行基础型治理模式更强调大股东和大债权人的监管作用。
二、公司治理机制的比较和评价
在过去十年中,不同国民经济体系的相对效率这个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在当今发达的经济体系中,存在这两种基本的公司财务和治理机制。一种是“基于市场的”英美模式,其特征是:股权高度分散,并且存在相当活跃的公司控制(或接管)市场。另一种是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基于关系的”体制,其特征是:存在主银行,并且公司间相互持股。那么,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这两种体制的哪一种最终将盛行于世呢?或者,两种体制能否通过彼此吸纳对方的某些特征而继续共存呢?
1.公司治理机制的国家间差异。在美国和英国,证券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在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和亚洲的日本,银行业控制了企业部门的资源配置。我们分别称之为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相应地,在英国和美国,由于广泛的分散持股,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依赖于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和公司控制权市场。银行被禁止进入股市。这种市场基础型的治理模式要求公司完全公平、及时和全面地披露公司的经营、财务、投资等重大管理资料,制定严密的审计和会计准则,实施严格的市场监管(例如内部交易法,禁止凭借内部相关信息从事股票交易以牟利)。Manne(1965)论证了公司控制权市场对资本市场有效运作的必要性。通过代理权竞争、善意的兼并和敌意的接管,这一市场允许有能力的管理团体在较短时间了取代那些无效的管理者,因而提供了一种隐性的管理激励。Prowse(1995)指出,在美国,位于1980年财富500强几乎10%的公司曾在敌意或属于敌意的交易中被收购。Franks-Mayer(1992)也发现,在英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两年时间里发生了35起成功的敌意接管。相比之下,德国在1945~1994年间只发生了3起,这在法国和日本的大公司间则几乎从没发生过。在德国、法国和日本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公司的股权主要由机构股东包括银行和非银行的金融中介机构集中持有,这些机构投资者之间又进行复杂的交叉持股;同时,主银行既拥有公司的大量股权,还持有公司的大量债权。因此,这种银行基础型治理模式更强调大股东和大债权人的监管作用。
第五篇:基于内部资金利率的农商行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探索
基于内部资金利率的农商行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探索
摘 要:客户定价是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最主要措施,精准的存贷款定价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本文将以时尚经济的视角,研究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与策略,从而为农村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定价提出思路与设想。
关键词:资金转移
存贷款利率
定价机制
2014年11月22日、2015年3月1日、2015年5月11日央行连续三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同时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至存款基准利率的1.5倍。三次降息均为非对称性降息,充分显示央行在降息同时也不忘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长远意图,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正式推出,存款利率完全放开已指日可待。
在利率管制期间,银行间的竞争主要是产品创新,服务水平等非价格手段的竞争,一旦利率放开,对金融产品可以自主定价后,价格将成为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主要手段。银行为了扩大资金来源,吸引优质客户,增加市场份额,有竞相提高存款利率和降低贷款利率的冲动,价格竞争的直接后果就是存贷利差缩小、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下降,而净利差收入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我国农商银行的中小客户数量占多数,大客户业务贡献占主体,净
利差收入甚至达90%以上。存贷款利差缩小不仅减少银行利润,同时也增加了银行利率基准风险,因此客户定价是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最主要措施,精准的存贷款定价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目前,大部分农商银行尚未建立统一的定价机制,做不到根据客户风险、期限、担保方式以及自身的资金成本,运营成本等实现逐笔定价。在实际操作中,很多贷款的利率跟客户的风险等级不成正比,跟贷款的期限也没关系,贷款并不能反应出银行承担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渐推进,利率差的波动加大,需要把管理重心从规模扩张的粗放式管理转向净利差的精细化管理,而净利差精细化管理对银行利率定价能力提出更高的管理要求。鉴于目前农商行已开始启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建设,而内部资金利率又是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管理的核心,因此本文从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角度分析银行利率定价机制,旨在为农商行未来的外部定价管理提出思路。
一、基于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简称FTP)的存贷款利率定价的必要 性和重要性
(一)FTP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1、为生息资产和付息负债业务定价提供测算依据。
2、分离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建立专业、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3、为商业银行推行全面财务管理,综合分析产品、客户和部门的效益创造条件。
2(基于本文主要阐述外部定价,此处不多赘述FTP运作原理)
(二)FTP与存贷款定价的关系
利率定价管理是对生息资产、资金价格的管理,具体包括存款利率、贷款利率、拆借利率、贴现利率、付息负债和内部资金利率等,其中,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是利率定价管理的核心。因为制定存贷款利率的核心是确定资金的成本和收益,在此基础上结合成本分摊和信用评价,就可确定存贷款的利率水平。有了内部资金利率,存贷款定价就水到渠成。
(三)FTP影响外部定价实例
比如在流动性较为紧张时,为缓解流动性压力需增加定期存款,减少发放大额及期限较长的贷款,则可以通过制定吸引或歧视性的内部资金利率,提高相关期限定期存款的FTP价格以增加其存款资金收益,降低大额、期限较长贷款的FTP价格,以增加贷款资金使用成本,达到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目的。上述存贷款FTP价格变动后,将反作用于产品端,从而发挥引导产品定价的作用。
(四)FTP定价具体实施所面临的困难
和其他任何体系一样,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运行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对它的认知和运用水平。目前大部分农商行的管会系统尚处于初建阶段,具体实施过程非一蹴而就,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各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FTP定价体系的实施效果。后期需继续加大管会系统建设,摸索总结经验,建立一整套基于利差的分析体系,通过利差分析决定那些业务多做,那些业务少做,什
么时间做的问题以提升FTP定价实施效果。
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方法
商业银行的资金可分为三类:外币资金、人民币资金交易类产品(如同业拆借、债券回购、现券买卖等)、人民币存贷款业务。常采用的定价方法如下:
(一)外币资金
外币资金曲线,一年期以内的使用市场价格(libor、hibor)作为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基础,美元产品采用libor,港币产品采用hibor,所有其他币种采用libor,一年期以上为swap曲线,定价方法采用期限匹配模式。
因外币资金管理依托于相对成熟的国际金融市场,在公开而活跃的国际资本市场上,外币的收益率曲线可以被认为是真实有效的。
(二)人民币资金交易类产品
人民币资金交易类产品的曲线,一年期以内的使用市场价格(shibor)作为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基础,一年期以上为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方法采用期限匹配模式。
对于小型的农商行来说,在国家利率管理政策下,管理层在效益最大化利益驱动下,不少农商行错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将流动性很强的短期负债运用到流动性较差的长期资产上,负债流动性高于资产流动性,存在流动性风险隐患。为提高农商行对流动性风险的重视程度,保障金融市场部不因拆入资金解决流动性风险而背负
过高的成本,应在市场利率基础上加一定的风险补偿率。
(三)人民币存贷业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是以央行公布的基准利率为定价基础的,尚未实现完全市场化,人民币存贷款业务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是建立在商业银行自身的成本收益分析基础之上的,因此,不能完全使用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基础,建议暂时采用多库模式下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即由资金中心首先按期限分类资金池,分别计算各资金池内存款吸收的平均成本率,和贷款发放的平均收益率,收益率减去成本率的利差按照一定的分配比例在存贷款业务间进行分配,计算出每个资金池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分配比例根据各农商行对存贷款业务的政策倾斜度确定。
定价方法按现金流特征和产品业务特征分为直接期限匹配、利率代码差额法、赋值利率法、锁定利差法、久期法,如按揭贷款使用久期法,定期存款、利随本清的贷款使用直接期限匹配法。
三、基于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存贷款利率定价方法
(一)基于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存款定价方法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运行相对成熟的情况下,可按人总行关于《城市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利率定价管理办法》中的存款定价方法,以人民银行存款基准利率作为重要参考,综合考虑盈利可持续、发展战略、市场定位等多项因素,运用“内部成本效益测算+调整因子”的方法,实行“挂牌利率+差异化定价”的模式。
公式:存款挂牌利率=Min{内部测算的存款基础利率+调整因
子,央行存款利率上限}(存款利率放开后不需要再考核央行存款利率上限);存款基础利率=存款资金收益率-存款营运成本率-目标利润率;存款资金收益率=按照相关业务的定价方法从FTP价格曲线上取值;存款营运成本率,存款营运成本率代表每一类存款所分摊得到的合计费用率,包括人事费用、营销费用、运营费用、折旧费用四大类费用,由本行管理会计系统通过成本分摊流程将全行费用分摊到每个账户,从而汇总出每一类存款在上一的合计费用率;目标利润率,目标利润率由定价管理部门根据存款总体目标利润率分摊至各期限存款测算得出,目标利润=资本/总资产×资本的目标收益率(预期分红比率)×贷款额。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运行不太成熟时,建议按人总行关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款定价管理办法》中的存款定价方法,采用基础利率加调整点数的方式确定,计算公式为:存款利率=存款基础利率+调整点数;存款基础利率=(贷款利息收入+存款投资收入-目标利润-运营成本-违约成本-税金)/存款金额×期限;其中:贷款利息收入=存款金额×(新增贷款/新增存款)×贷款平均收益率;存款投资收入=存款金额×投资比例×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违约成本=违约率×存款金额×(新增贷款/新增存款);存款利率调整点数,根据客户发展战略、产品营销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同业竞争策略等因素确定定价调整幅度。
(二)基于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贷款定价方法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运行相对成熟的情况下,可采用基于目
标收益的成本加成风险定价方法,定价模型计算公式:目标利率=(资金成本率+运营成本率+风险成本率+(经济资本占用率*(资本成本率+经济利润率))/(1-所得税率))/(1-营业税及附加比率);
保本利率=(资金成本率+运营成本率+风险成本率+(经济资本占用率*资本成本率)/(1-所得税率))/(1-营业税及附加比率)各农商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定价系统中设置FTP参数、运营成本率参数、违约概率及违约损失率参数、产品权重系数、客户类型系数、信用等级系数、押品系数、行业系数、期限系数等。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运行不太成熟时,建议采用价格领导型定价方式,即贷款利率=基准利率*(1+浮动幅度)。浮动幅度建议考虑担保形式、信贷投向、贷款比例(指借款单位总贷款金额,含本次申请贷款金额,占农商行上年末资本净额的比例)、贷款期限、账户形式与入股比例等因素。
四、总结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而农商行由于盘子小、招牌小,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倾向于通过价格手段开展市场竞争,在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容易造成风险。建立与成本和收益相配比的利率定价体系,大力加强利率定价能力建设,推进存贷款利率定价精细化管理已迫在眉睫,基于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存贷款利率定价方法为农村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定价提出了新的思路与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