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收支情况
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收支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上级转移支付收支情况。2017年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6.22亿元,主要用于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路网水利等项目建设、陆地边境0-3公里范围内行政村农村居民生活补助等。2017年专项转移支付收入3.03亿元,主要用于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兴边富民专项行动等。截止2017年底,一般性转移支付支出5.64亿元,支出率为90.7%;专项转移支付支出2.72亿元,支出率为90%。
2.政府性基金上级转移支付收支情况。2017年上级补助基金收入1309万元,主要用于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城乡社区服务设施示范项目建设等。截止2017年底,上级补助基金支出666万元,支出率为56.5%。
第二篇: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时存在的几点问题
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时存在的几点问题
转移支付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补助,是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为了均衡地区财力,使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近几年来,上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对缓解基层财政困难,深化基层财政改革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在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方面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一、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管理不规范。
由于透明度不高,地方政府无法全面掌握上级转移支付的种类、数额和时间,转移支付款项大部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下达,小部分在次年进行批复时才明确,使县(市)级财政不能将部分资金及时加进年初预算当中,在年初预算安排中无法准确编制转移支付资金的额度及需要地方配套的额度,使年初预算不准确、不全面,造成年终决算与年初预算相差很大、部分项目超(少)预算的现象出现,导致预算编制不完整,影响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二、转移支付资金分解下达还不够及时。
由于项目库项目储备不足,或是对时限性要求重视不够,在收到上级下达的转移支付后,地方主管部门未能及时提出资金分配方案,出现未在规定时限内将资金分解下达到位的情况,影响了财政资金的支付进度。还有的按项目法分配的专项转移支付,由于中央主管部门审批不及时,中央财政在提前下达资金指标时没能一并明确下年实施的具体项目,导致省级财政部门难以分解下达。三、专项资金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一是监管机制不健全。人大、监察、财政、审计等机关或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都可以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及效益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稳定有效的沟通联系制度,造成各监管主体之间职责分工不明,信息交流不畅,重复检查等问题。二是绩效问责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监管机构、主管部门、资金使用单位都强调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性,但因为绩效问责机制尚未建立,“重分配、轻管理”的观念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些单位高度重视年初预算指标的争取,而在专项支出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或财务支出监督,应付财政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日常全方位跟踪监督少,造成专项资金的浪费。第三篇:2016年上级财政提前下达转移支付资金安排情况
2016年上级财政提前下达转移支付资金安排情况
2016年上级财政提前下达专项转移支付资金16640万元,全部列入2016年区级财政预算,详见提前下达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安排表。
第四篇: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边境和海洋事务管理,促进边境沿海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进一步规范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是指中央财政设立,主要用于边境和海洋事务管理、改善边境沿海地区民生、促进边境贸易发展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
第三条 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当遵循明确用途、突出重点、公开透明、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二章 资金分配和下达
第四条 中央财政在预算中安排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其中用于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的转移支付资金实行与口岸过货量等因素挂钩的适度增长机制。
第五条 省、自治区、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以下统称省级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安排资金与中央财政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一并使用。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不要求县级财政配套。
第六条 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对象是有陆地边境线、存在边境小额贸易以及承担特殊边境和海洋管理事务的地区。
第七条 财政部按照陆地边境线长度、边境县个数、边境县总人口、行政村个数、边境一类口岸人员通关量和过货量、边境贸易额等因素,结合各地区管理和使用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评价结果,对省级财政部门分配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
财政部于每年5月31日前,将当年边境地区转移支付下达省级财政部门;9月30日前,按照当年实际下达数提前向省级财政部门通知下一边境地区转移支付预算。
第八条 省级财政部门对省以下财政部门下达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应当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补助范围,同时考虑对省以下财政部门管理和使用转移支付资金情况的绩效评价结果。省级财政部门应当将用于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的转移支付资金分配落实到有边境小额贸易的市、县(市辖区),由其安排使用。
省级财政部门于每年6月30日前,将当年边境地区转移支付下达省以下财政部门;11月30日前,提前向省以下财政部门通知下一边境地区转移支付预算。
第九条 省以下财政部门应当将省级财政部门提前通知的边境地区转移支付预算,全额列入年初预算。
第三章 资金管理和使用
第十条 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实行分级管理。省以下各级财政部门的管理职责由省级财政部门确定。
第十一条 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地区边境地区转移支付政策,向省以下财政部门分配、下达转移支付资金;组织实施对省以下财政部门管理和使用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
省以下财政部门负责管理、安排和使用本地区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
第十二条 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重点用于解决边境沿海地区承担的中央事权、具有显著区域特点的支出责任,以及边境一线地区、海岛等特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地方财政部门在研究确定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范围时,应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相衔接,广泛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第十三条 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边境和海洋事务管理。包括国门建设及其周边环境整治,界桩、界碑的树立和维护,界河河堤及河道整治,沿海岸线保护,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对边民和民兵的补助机制等。
(二)改善边境沿海地区民生。包括在全国统一的“两免一补”政策基础上,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范围;实施“整村推进”,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室、改造村民危旧房;建立和完善村卫生室制度,加强道路、桥梁、人畜安全饮水设施、敬老院、乡村中小学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层政权建设,改善基层政府办公条件等。
(三)促进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包括边境一类口岸运转,通关条件改善,边贸仓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边贸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安排贷款贴息,支持企业技术培训、科研、创新、人才引进、提升服务水平等能力建设。
第十四条 对于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的转移支付资金,各级政府不得调剂用于其他边境事项。地方财政部门在安排用于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的转移支付资金时,应当征求同级商务、税务、海关等部门的意见。
第四章 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 财政部依据程序客观公正、操作简便高效、结果横向可比的原则,对省级财政部门分配、下达、管理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情况,以及所辖边境沿海地区管理和使用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情况进行绩效评价。
省级财政部门按照财政部的统一部署,对省以下财政部门管理和使用边境地区转移支付情况实施绩效评价。
第十六条 财政部根据工作需要,对边境沿海省区管理和使用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省级财政部门对省以下财政部门管理和使用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检查工作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监督检查结果应当及时报告财政部。
第十七条 对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违法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当依据本办法,按照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的具体规定,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2009年3月31日财政部公布的《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财预[2009]31号)同时废止。
本文由上海注册公司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搜集整理,原文刊登于中国财政部网站,仅供学习交流,不得用于盈利。
第五篇: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
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
管理办法
第一条 管好用好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对于搞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成果,确保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落实,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正常需要。根据《湖北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鄂发[2002]10号)和省财政厅《湖北省农村税费改革省对下转移支付办法》、《湖北省财政厅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主要包括:固定性转移支付、过渡性转移支付、政策性转移支付(国家对税费改革后新出台的影响地方财力减收的政策给予的必要补助)、激励性转移支付(国家对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转变政府职能等综合配套改革成绩显著的县、市、区给予的补助)和地方配套转移支付。
第三条 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范原则。对现行乡镇开支项目和标准进行合理界定,选取相关客观因素,按照统一公式测算各乡镇标准支出需求。
(二)公正合理原则。根据各乡镇的财力结构和财政困难程度,合理确定对不同乡镇的补助力度。
(三)公开透明原则。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方案和考虑的客观因素公开,测算过程透明。
(四)适当照顾原则。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农民负担较重的粮棉主产区给予适当照顾。
第四条 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必须实行专项管理、专帐核算、专项调度。
第五条 农村税费改革固定性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解决调整机构和精简人员后仍无法解决的长期性减收,每年按固定数额予以补助。具体使用范围为:
(一)原由乡统筹开支的乡村两级办学、计划生育、优抚、乡村道路修建、民兵训练、血防经费等项目支出;
(二)原由村提留开支的村级基本支出,包括五保户补助支出。各地安排的村级转移支付资金要与农业税附加合并使用,确保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经费后,可用于偿还村级债务和公益建设支出;
(三)取消农村教育集资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支出;
(四)弥补因屠宰税取消、农业特产税政策调整减收形成的财力缺口。
第六条 农村税费改革过渡性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机构改革没有到位而产生的临时性财政困难,过渡期为三年(2002—2004年)期满取消。具体用于乡镇精简机构、分流财政供养人员支出。
第七条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性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
(一)弥补政府因农业特产税取消而形成的财力缺口;
(二)弥补政府因农业税税率降低后形成的财力缺口;
(三)弥补农村义务教育“一费制”地区公用经费不足;
(四)国有农场政企分开、社会职能剥离、农村税费等综合改革支出。
第八条 农村税费改革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奖励精简机构、分流人员、转变政府职能等综合配套改革成绩显著的县(市、区)。
第九条 农村税费改革地方配套转移支付资金包括市级配套安排的转移支付资金和县(市、区)配套安排的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弥补
乡镇固定性、过渡性转移支付规定的支出项目缺口和村主职干部(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的岗位津贴。第十条 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应按以下标准安排使用: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县(市、区)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固定性转移支付资金的60%。其中,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支出部分不得少于10%。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额不能低于改革前乡统筹中的农村教育费附加、经国家批准的农村教育集资以及财政正常投入的总体水平,并逐年有所增长。
(二)优抚经费。主要包括现役军人优待和在乡伤残、复员、退伍军人优待两项。现役军人优待标准应不低于当地农民家庭纯收入水平,在乡伤残、复员、退伍军人优待标准应达到当地农民家庭纯收入的三分之一。
(三)村级基本经费支出。以县(市、区)为单位,村平不低于1.5万元。
(四)五保户补助支出。集中供养的五保户按人平1200元的标准安排,分散供养的五保户按人平800-1000元的标准安排。
(五)村干岗位津贴。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全市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发放岗位津贴的通知》(荆政发[2002]26号)的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应纳入财政预算。各级财政部门必须将上级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便于预算执行中接受检查和监督。其中:固定性转移支付和政策性转移支付,按照上年补助数在年初预算时与地方财政收入统筹安排,用于满足干部教师工资发放、民政优抚(含五保户供养)、中小学危房改造、基层政权运转等公共财政支出需要;过渡性转移支付、激励性转移支付、地方配套转移支付的支出安排应按照追加预算的程序,及时报同级政府、人大审核批准。
第十二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按月足额将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拨付到位,严禁滞拨。县、乡财政应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改革资金支付方式,实现资金直达,确保转移支付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项目或人头。
第十三条 各级政府及其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应加强对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和检查,严禁将转移支付资金挪作他用。财政部门应重点加强预算执行中转移支付资金落实到位情况的检查;审计、监察部门应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
第十四条 违反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管理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规定,视情节轻重,对直接直接责任人员和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给予纪律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一)截留、滞拨转移支付资金的。
(二)不按规定标准安排转移支付资金的。
(三)不按要求对转移支付资金实行管理,造成转移支付资金安排不落实的。
(四)不按规定范围使用的。
(五)用转移支付资金抵缴税款,造成乡村两极组织运转困难的。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摘要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县(市、区)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固定性转移支付资金的60%。其中,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支出部分不得少于10%。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额不能低于改革前乡统筹中的农村教育费附加、经国家批准的农村教育集资以及财政正常投入的总体水平,并逐年有所增长。
(二)优抚经费。主要包括现役军人优待和在乡伤残、复员、退伍军人优待两项。现役军人优待标准应不低于当地农民家庭纯收入水平,在乡伤残、复员、退伍军人优待标准应达到当地农民家庭纯收入的三分之一。
(三)村级基本经费支出。以县(市、区)为单位,村平不低于1.5万元。
(四)五保户补助支出。集中供养的五保户按人平1200元的标准安排,分散供养的五保户按人平800-1000元的标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