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津市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天津市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
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16〕177号)要求,为加强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以下简称农综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综改资金是指中央、市级财政安排用于支持农村综合改革发展工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
第三条
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由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和部署,中央和市级财政结合工作需要和财力予以适当支持引导,具体工作由各区开展,支出责任主要在各区。
第四条
农综改资金的安排使用遵循客观公正、突出重点、管理规范、力求实效的原则。
第五条
农综改资金主要用于农村一事一议公益性项目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等工作,以及其他需要推动落实的农村改革发展事项。不得用于人员工资、楼堂馆所建设等与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不相关的支出。
第六条
农综改资金应创新投入和使用方式,可采用以奖代补、民办公助、贷款贴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改革发展有关事项,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能。
第七条
农综改资金投入形成的公益性资产应当明确主体,及时移交产权,确定运行管护责任。国家直接投入的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除拨款时明确产权的以外,原则上归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能够在集体组织和成员之间量化的可按股权比例量化。
第八条
市财政部门按照农村人口、乡村个数、财政困难程度、重点改革任务、考评结果、项目储备情况等因素分配各区农综改资金。
第九条
市财政部门于每年11月底前向区财政部门告知下一年度农综改资金预算;并于每年收到中央农综改资金后30日内,将当年中央和市级农综改资金下达到区财政部门。市财政部门将预算资金安排分配方案报送财政部,并抄送财政部驻津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第十条
区财政部门应将上级财政提前告知的农综改资金预算和应承担的配套资金,全额列入下一年度预算;并按照有关规定,将上级农综改资金以及区配套资金及时下达到乡镇财政部门,并将下达的资金文件抄送市财政部门。
第十一条
各区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实施中期财政规划要求,编制农综改资金使用三年滚动规划,提出明确的任务目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十二条
市财政部门要加强农综改资金管理和监督检查,自觉依法接受审计监督。加强基础信息资料和档案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第十三条
建立资金分配结果公开公示制度。区财政部门要将当年收到的上级财政奖补资金和本级财政配套资金安排情况以及年度建设项目资金批复计划在本地区政府网站进行公开公示。
第十四条 各区自评情况应于每年12月15日前上报市财政部门。市财政部门于每年1月底前将全市考评情况上报财政部,并抄送财政部驻津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财政部根据需要组织驻津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对重点改革事项及相关资金使用管理、项目建设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抽查考评。
第十五条
加强考评结果运用。市财政部门综合考虑各区自评和市级考评结果,将考评结果与分配农综改资金挂钩,并对考评结果采取适当方式进行通报。
第十六条
对农综改资金分配、项目安排工作中存在违反规定分配资金、向不符合条件的单位(或项目)分配资金或擅自超出规定的范围或标准分配资金、存在弄虚作假或挤
占、挪用、滞留资金等财政违法行为,以及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行为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十七条
各区根据本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可制定补充规定或者单项规定。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7年1月1 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市财政局 市农委关于印发天津市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津财农改〔2015〕12号)同时废止。
第二篇:湖南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湖南省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以下简称 农综改资金)管理,推动中央、省有关农村综合改革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有效落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16]177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综改资金是指中央和省财政安排 用于支持农村综合改革发展工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
第三条 我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由省统一领导和部署,具 体工作由市州、县市区开展,支出责任主要在市州、县市区,省财政结合工作需要和财力状况予以适当支持引导。
第四条 农综改资金的安排使用遵循客观公正、突出重 点、管理规范、力求实效的原则。
第五条 农综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农村一事一议公益性 项目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工作,以及中央和省需要推动落实的农村改革发展事项。不得用于人员工资、楼堂馆所建设等与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不相关的支出。
村级组织运转保障奖补资金不属于本办法所指的农综改资金,其分配、使用和管理执行《湖南省村级组织运转保障资金管理办法》。
第六条 农综改资金应创新投入和使用方式,可采用以 奖代补、民办公助、贷款贴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改革发展有关事项,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能。
第七条 农综改资金投入形成的公益性资产应当明确主 体,及时移交产权,确定运行管护责任。国家直接投入的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除拨付时明确产权的以外,原则上归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能够在集体组织和成员之间量化的可按股权比例量化。
第八条 省财政按照农村人口、乡村个数、国土面积、财 政困难程度、重点改革任务、考评结果等因素分配农综改资金,原则上,省级资金在预算批准后30日内下达,中央资金在收到文件后30日内下达。
中央和省里有明确试点任务要求的,如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等,根据政策规定,按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采取择优遴选方式进行分配。
根据中央和省有关规定,实行统筹整合使用的农综改资金,按照中央和省有关规定分配、使用和管理。
第九条 市州及县市区财政部门应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年 度重点任务、本地农村综合改革实际情况安排本级资金,与上级下达的农综改资金统筹使用,确保开展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资金需要。第十条 市州及县市区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实施中期财政 规划要求,编制农综改资金使用三年规划,提出明确的任务目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十一条
市州及县市区财政部门应当加快预算执行,及 时分配和使用农综改资金,并将资金分配文件报送省财政厅。
第十二条
农综改资金的支付应当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 度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农综改资金的使用、管理由市州及县市区财政 部门具体负责。市州及县级财政部门应当加强资金和项目的管理,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责任到项目,并加强基础信息资料和档案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第十四条
农综改资金实行公开公示制度,各级财政部门 应当及时将资金管理制度、资金分配结果向社会公开。
第十五条 市州及县市区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农综 改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对资金使用、项目建设和农村综合改革进展等情况进行自评考核。省财政厅根据各地自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抽查考评,考评办法由省财政厅另行制订。
第十六条
省财政厅将采取适当方式通报绩效考评结果,并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市州及县市区财政部门应当加强考评结果的运用,将考评结果与项目安排、资金分配等工作挂钩,切实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第十七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农综改资金管理和监督 检查,自觉依法接受审计监督。
第十八条
各级财政、农村综合改革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 员在资金分配、项目安排工作中,存在违反规定分配资金、向不符合条件的单位(或项目)分配资金或擅自超出规定的范围或标准分配资金等行为,以及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农综改资金使用管理中有关单位及个人存在弄虚作假或挤占、挪用、滞留资金等财政违法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九条
市州、县市区财政部门应依据本办法,结合本 地工作实际,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2017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
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
管理办法
第一条 管好用好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对于搞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成果,确保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落实,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正常需要。根据《湖北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鄂发[2002]10号)和省财政厅《湖北省农村税费改革省对下转移支付办法》、《湖北省财政厅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主要包括:固定性转移支付、过渡性转移支付、政策性转移支付(国家对税费改革后新出台的影响地方财力减收的政策给予的必要补助)、激励性转移支付(国家对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转变政府职能等综合配套改革成绩显著的县、市、区给予的补助)和地方配套转移支付。
第三条 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范原则。对现行乡镇开支项目和标准进行合理界定,选取相关客观因素,按照统一公式测算各乡镇标准支出需求。
(二)公正合理原则。根据各乡镇的财力结构和财政困难程度,合理确定对不同乡镇的补助力度。
(三)公开透明原则。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方案和考虑的客观因素公开,测算过程透明。
(四)适当照顾原则。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农民负担较重的粮棉主产区给予适当照顾。
第四条 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必须实行专项管理、专帐核算、专项调度。
第五条 农村税费改革固定性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解决调整机构和精简人员后仍无法解决的长期性减收,每年按固定数额予以补助。具体使用范围为:
(一)原由乡统筹开支的乡村两级办学、计划生育、优抚、乡村道路修建、民兵训练、血防经费等项目支出;
(二)原由村提留开支的村级基本支出,包括五保户补助支出。各地安排的村级转移支付资金要与农业税附加合并使用,确保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经费后,可用于偿还村级债务和公益建设支出;
(三)取消农村教育集资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支出;
(四)弥补因屠宰税取消、农业特产税政策调整减收形成的财力缺口。
第六条 农村税费改革过渡性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机构改革没有到位而产生的临时性财政困难,过渡期为三年(2002—2004年)期满取消。具体用于乡镇精简机构、分流财政供养人员支出。
第七条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性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
(一)弥补政府因农业特产税取消而形成的财力缺口;
(二)弥补政府因农业税税率降低后形成的财力缺口;
(三)弥补农村义务教育“一费制”地区公用经费不足;
(四)国有农场政企分开、社会职能剥离、农村税费等综合改革支出。
第八条 农村税费改革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奖励精简机构、分流人员、转变政府职能等综合配套改革成绩显著的县(市、区)。
第九条 农村税费改革地方配套转移支付资金包括市级配套安排的转移支付资金和县(市、区)配套安排的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弥补
乡镇固定性、过渡性转移支付规定的支出项目缺口和村主职干部(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的岗位津贴。第十条 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应按以下标准安排使用: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县(市、区)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固定性转移支付资金的60%。其中,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支出部分不得少于10%。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额不能低于改革前乡统筹中的农村教育费附加、经国家批准的农村教育集资以及财政正常投入的总体水平,并逐年有所增长。
(二)优抚经费。主要包括现役军人优待和在乡伤残、复员、退伍军人优待两项。现役军人优待标准应不低于当地农民家庭纯收入水平,在乡伤残、复员、退伍军人优待标准应达到当地农民家庭纯收入的三分之一。
(三)村级基本经费支出。以县(市、区)为单位,村平不低于1.5万元。
(四)五保户补助支出。集中供养的五保户按人平1200元的标准安排,分散供养的五保户按人平800-1000元的标准安排。
(五)村干岗位津贴。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对全市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发放岗位津贴的通知》(荆政发[2002]26号)的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应纳入财政预算。各级财政部门必须将上级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便于预算执行中接受检查和监督。其中:固定性转移支付和政策性转移支付,按照上年补助数在年初预算时与地方财政收入统筹安排,用于满足干部教师工资发放、民政优抚(含五保户供养)、中小学危房改造、基层政权运转等公共财政支出需要;过渡性转移支付、激励性转移支付、地方配套转移支付的支出安排应按照追加预算的程序,及时报同级政府、人大审核批准。
第十二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按月足额将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拨付到位,严禁滞拨。县、乡财政应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改革资金支付方式,实现资金直达,确保转移支付资金及时足额落实到项目或人头。
第十三条 各级政府及其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应加强对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和检查,严禁将转移支付资金挪作他用。财政部门应重点加强预算执行中转移支付资金落实到位情况的检查;审计、监察部门应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落实情况的专项检查。
第十四条 违反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管理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规定,视情节轻重,对直接直接责任人员和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给予纪律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一)截留、滞拨转移支付资金的。
(二)不按规定标准安排转移支付资金的。
(三)不按要求对转移支付资金实行管理,造成转移支付资金安排不落实的。
(四)不按规定范围使用的。
(五)用转移支付资金抵缴税款,造成乡村两极组织运转困难的。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摘要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县(市、区)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固定性转移支付资金的60%。其中,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支出部分不得少于10%。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额不能低于改革前乡统筹中的农村教育费附加、经国家批准的农村教育集资以及财政正常投入的总体水平,并逐年有所增长。
(二)优抚经费。主要包括现役军人优待和在乡伤残、复员、退伍军人优待两项。现役军人优待标准应不低于当地农民家庭纯收入水平,在乡伤残、复员、退伍军人优待标准应达到当地农民家庭纯收入的三分之一。
(三)村级基本经费支出。以县(市、区)为单位,村平不低于1.5万元。
(四)五保户补助支出。集中供养的五保户按人平1200元的标准安排,分散供养的五保户按人平800-1000元的标准安排。
第四篇: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边境和海洋事务管理,促进边境沿海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进一步规范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是指中央财政设立,主要用于边境和海洋事务管理、改善边境沿海地区民生、促进边境贸易发展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
第三条 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当遵循明确用途、突出重点、公开透明、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二章 资金分配和下达
第四条 中央财政在预算中安排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其中用于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的转移支付资金实行与口岸过货量等因素挂钩的适度增长机制。
第五条 省、自治区、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以下统称省级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安排资金与中央财政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一并使用。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不要求县级财政配套。
第六条 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对象是有陆地边境线、存在边境小额贸易以及承担特殊边境和海洋管理事务的地区。
第七条 财政部按照陆地边境线长度、边境县个数、边境县总人口、行政村个数、边境一类口岸人员通关量和过货量、边境贸易额等因素,结合各地区管理和使用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评价结果,对省级财政部门分配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
财政部于每年5月31日前,将当年边境地区转移支付下达省级财政部门;9月30日前,按照当年实际下达数提前向省级财政部门通知下一边境地区转移支付预算。
第八条 省级财政部门对省以下财政部门下达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应当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补助范围,同时考虑对省以下财政部门管理和使用转移支付资金情况的绩效评价结果。省级财政部门应当将用于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的转移支付资金分配落实到有边境小额贸易的市、县(市辖区),由其安排使用。
省级财政部门于每年6月30日前,将当年边境地区转移支付下达省以下财政部门;11月30日前,提前向省以下财政部门通知下一边境地区转移支付预算。
第九条 省以下财政部门应当将省级财政部门提前通知的边境地区转移支付预算,全额列入年初预算。
第三章 资金管理和使用
第十条 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实行分级管理。省以下各级财政部门的管理职责由省级财政部门确定。
第十一条 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地区边境地区转移支付政策,向省以下财政部门分配、下达转移支付资金;组织实施对省以下财政部门管理和使用转移支付资金的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
省以下财政部门负责管理、安排和使用本地区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
第十二条 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重点用于解决边境沿海地区承担的中央事权、具有显著区域特点的支出责任,以及边境一线地区、海岛等特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地方财政部门在研究确定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范围时,应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相衔接,广泛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第十三条 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边境和海洋事务管理。包括国门建设及其周边环境整治,界桩、界碑的树立和维护,界河河堤及河道整治,沿海岸线保护,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对边民和民兵的补助机制等。
(二)改善边境沿海地区民生。包括在全国统一的“两免一补”政策基础上,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扩大补助范围;实施“整村推进”,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室、改造村民危旧房;建立和完善村卫生室制度,加强道路、桥梁、人畜安全饮水设施、敬老院、乡村中小学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层政权建设,改善基层政府办公条件等。
(三)促进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包括边境一类口岸运转,通关条件改善,边贸仓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边贸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安排贷款贴息,支持企业技术培训、科研、创新、人才引进、提升服务水平等能力建设。
第十四条 对于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的转移支付资金,各级政府不得调剂用于其他边境事项。地方财政部门在安排用于支持边境贸易发展和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能力建设的转移支付资金时,应当征求同级商务、税务、海关等部门的意见。
第四章 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 财政部依据程序客观公正、操作简便高效、结果横向可比的原则,对省级财政部门分配、下达、管理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情况,以及所辖边境沿海地区管理和使用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情况进行绩效评价。
省级财政部门按照财政部的统一部署,对省以下财政部门管理和使用边境地区转移支付情况实施绩效评价。
第十六条 财政部根据工作需要,对边境沿海省区管理和使用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省级财政部门对省以下财政部门管理和使用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检查工作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监督检查结果应当及时报告财政部。
第十七条 对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违法行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省级财政部门应当依据本办法,按照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的具体规定,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2009年3月31日财政部公布的《边境地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财预[2009]31号)同时废止。
本文由上海注册公司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搜集整理,原文刊登于中国财政部网站,仅供学习交流,不得用于盈利。
第五篇: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新青区财政局
政法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
根据《罚没财物和追回赃款赃物管理办法》([86]财预228号)第五章第二十一条,《司法部、财政部关于修订〈司法业务费支出范围的规定〉的通知》(1985年9月20日发布),《现金管理暂行条例》(1988年9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2号发布 根据2011年1月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以及省市两级财政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政法转移支付资金包括政法办案(业务)费和政法装备经费两部分:
一、政法办案(业务)费
政法办案(业务)费每年由市级财政根据省专项资金指标文件所分配的指标额度下拨给区级财政。区级财政在接到市财政下拨的专项资金后,必须及时将资金拨付到政法专项资金核算账户,政法专项资金管理会计在接到区级财政拨付的政法办案(业务)费后,按照进度和《罚没财物和追回赃款赃物管理办法》第五章第二十一条和《司法业务费支出范围的规定》管理和使用专项资金。
(一)支出范围
1、政法办案费的支出范围如下:(1)特情耳目费;
(2)扣留和罚没物资的运输、仓储(包括简易仓棚修建)、整理等费用;
(3)侦缉调查补助费。包括侦破、调研、审理案件的差旅费、办案专业会议等补助费;
(4)办案专用车、船的燃料及修理补助费;
(5)办案业务费补助。包括办案宣传费、大宗文卷资料印刷费,化验鉴定等补助费;
(6)其他费用补助。包括分给联合办案单位的办案补助费、告发、告密人接待费。
“办案费用补助”不得用于增加人员编制开支和基本建设支出;严禁给执法人员滥发奖金。
2、司法业务费的开支范围如下:(1)调解费
调解委员会的办公文具、纸张补助费,调解人员学习专业资料费、表彰会经费。
(2)宣传费
法制宣传和业务用的报刊、资料、书籍、简报、汇编、图片等的印刷、翻译、购置费;举办展览会、报告会、制作幻灯片等费用;组织指导和协助制作法制宣传影片的费用及法制宣传报刊、杂志的补助费。
(3)短期培训费
短期培训基层司法干警、公证员、律师、司法助理员、调解员、公证联络员、法制报告员、法制宣传员所需差旅费、住宿、公杂、伙食补助、误工补贴、讲课、书刊资料、场地租赁费等。
(4)专业会议费
不属于行政工作的各种司法专业会议、座谈会所需的开支,其开支标准按当地财政部门规定的会议费标准执行。
(5)业务设备消耗费
司法行政业务用的器材设备的保养费、修理费、燃料费、饲料费、武器修理费。
(6)公证、律师业务补助费
实行定额补助的公证处、法律顾问处(律师事务所)等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费用的定额补助费。
(7)科研费
司法行政部门业务专题科学研究经费。
(8)其他
上述一至八项未能包括的其他司法行政业务费用。
(二)资金管理
1、定点维修
机动车辆维修(护)须在政府指定车辆维修地点进行维修维护。
2、严格执行开支标准
差旅费核销标准执行《新青区(局)关于加强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差旅费管理的若干规定》。
3、严格执行现金管理条例
杜绝大额付现,当地出具发票金额在1000元以上,外地出具发票金额在3000元以上的资金须转账支付。
4、规范票据
工作人员发生业务时所取得的原始发票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必须填写项目齐全,内容真实,字迹清楚。
二、政法装备经费
区级财政每年在接到市级财政下发的政法装备采购计划后,根据上级部门规定的采购级次确定本区的采购计划。
一、省级和市级统一采购
本年内采购计划由省级或市级统一采购时,区级财政应督促政法部门及时编报当年政法专项设备采购计划并报上级批准,装备到货后及时验收登记,并将装备分配单及验收证明及时上报财政登记固定资产账簿,政法部门同时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备查。
二、区级采购
本年内采购计划由区级采购时,区级财政在接到市级转移支付补助指标文件后,应及时组织政法部门编报采购计划
上报审批。收到上级部门批复的采购计划后,由政府采购部门组织装备采购招投标工作。确定投标对象后,按照采购计划签订采购合同。待装备全部到货后,由政法和财政双方进行验收,并根据购货合同、发票、设备验收单等相关资料支付货款,登记固定资产账簿,政法部门同时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备查。
2009年12月6日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