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增纳税评估分析指标
新增纳税评估分析指标
(不含附件一中营业税年度分析指标)
1、企业所得税(必须录申报主表、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申报表、财务报表)1、1 企业所得税_年度_房地产开发业收入差异 1、1、1指标公式
[评估期房地产业营业税计税金额 -(预收账款年末数-预收账款年初数)]-主营业务收入 1、1、2适用范围
适用于房地产开发业的查账征收企业所得税(地税申报)的纳税人。1、1、3疑点问题
纳税人评估期申报的销售不动产营业税计税金额减评估期预收账款净增加额与评估期申报的房地产开发业务收入之差的差额大于0。可能存在少报企业所得税收入问题。1、1、4异常标准
[营业税计税金额-(预收账款年末数-预收账款年初数)]-主营业务收入>0 1、1、5问题指向
评估期(按年度评估)已申报的销售不动产税目营业税的计税金额(不包括预收款收入)大于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的房地产开发收入。1、1、6数据来源
“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于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中“主营业务收入”;
“营业税应税收入”来源于综合申报主表营业税——销售不动产 税目下的“计税(费)金额”年度合计;
“预收账款年末数”来源于年度《资产负债表》年末数; “预收账款年初数”来源于年度《资产负债表》年初数。1、2企业所得税_年度_交通运输业收入差异 1、2、1指标公式
评估期交通运输业营业税计税金额-主营业务收入 1、2、2适用范围
适用于交通运输业的查账征收企业所得税(地税申报)的纳税人。1、2、3疑点问题
纳税人评估期申报的交通运输营业税计税金额与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的交通运输业收入差额大于0。可能存在少报企业所得税收入问题。1、2、4异常标准
评估期交通运输业营业税计税金额年度合计-主营业务收入>0 1、2、5问题指向
评估期(按年度评估)申报的交通运输税目营业税的计税金额合计大于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的交通运输业收入。1、2、6数据来源
“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于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中“主营业务收入”;
“评估期交通运输业营业税计税金额年度合计”来源于综合申报主表“计税(费)金额”年度合计,“税种”=“营业税”,“税目代码”=“交通运输”,“子目代码”为全部。1、3 企业所得税_年度_邮电通信业收入差异 1、3、1指标公式
评估期邮电通信业营业税计税金额合计-主营业务收入 1、3、2适用范围
适用于邮电通信业的查账征收企业所得税(地税申报)的纳税人。1、3、3疑点问题
纳税人评估期申报的邮电通信营业税计税金额合计与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的主营业务收入差额大于0。可能存在少报企业所得税收入问题。1、3、4异常标准
评估期邮电通信业营业税计税金额合计-主营业务收入>0 1、3、5问题指向
评估期(按年度评估)申报的邮电通信税目营业税的计税金额合计大于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的邮电通信等收入合计。1、3、6数据来源
“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于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中“主营业务收入”;
“评估期邮电通信业营业税计税金额合计”来源于综合申报主表的“计税(费)金额”年度合计,“税种”=“营业税”,“税目”=“邮政”、“电信”。1、4 企业所得税_年度_文化体育业收入差异 1、4、1指标公式
评估期文化体育业营业税计税金额合计-主营业务收入 1、4、2适用范围
适用于文化体育业的查账征收企业所得税(地税申报)的纳税人。1、4、3疑点问题
纳税人评估期申报的文化体育业营业税计税金额合计与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的主营业务收入差额大于0。可能存在少报企业所得税收入问题。1、4、4异常标准
评估期文化体育业营业税计税金额合计-主营业务收入>0 1、4、5问题指向
评估期(按年度评估)申报的文化体育税目营业税的计税金额合计大于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的文化、体育主营业务收入。1、4、6数据来源
“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于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中“主营业务收入”;
“评估期文化体育业营业税计税金额合计”来源于综合申报主表的“计税(费)金额”年度合计,“税种”=“营业税”,“税目”=“文化业、体育业”。1、5 企业所得税_年度_服务业收入差异 1、5、1指标公式
评估期服务业营业税计税金额合计-主营业务收入 1、5、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服务业的查账征收企业所得税(地税申报)的纳税人。1、5、3疑点问题
纳税人评估期申报的服务业营业税计税金额合计与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的主营业务收入差额大于0。可能存在少报企业所得税收入问题。1、5、4异常标准
评估期服务业营业税计税金额合计-主营业务收入>0 1、5、5问题指向
评估期(按年度评估)申报的服务业营业税计税金额合计大于服务业纳税人评估期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的主营收入,可能存在少申报收入等问题。1、5、6数据来源
“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于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中“主营业务收入”;
“评估期服务业应税收入合计”来源于综合申报主表的“计税(费)金额”年度合计,“税种”=“营业税”、“税目”=“服务业”。
2、营业税 2、1营业税_年度_房地产业预收账款税收比对 2、1、1指标公式
(评估期预收账款期末数-评估期预收账款期初数+主营业务收入)×5%-营业税应缴税额 2、1、2适用范围
适用于查账征收的房地产业纳税人。2、1、3疑点问题
按评估期预收账款期间数和主营业务收入的合计计算出的应纳营业税额与实际申报的营业税的差额超过一定范围。2、1、4异常标准
(评估期预收账款期末数-同比上期预收账款期末数+主营业务收入)×5%-营业税应缴税额>0。2、1、5问题指向
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在评估期内(按年度评估),采取预收方式和直接结算方式取得的售房款项没有足额申报缴纳营业税,核对预收 账款科目的往来和结转情况。2、1、6数据来源
“评估期预收账款期末数”来源于评估期《资产负债表》(年报)的期末数;
“同比上期预收账款期末数”来源于同比上期《资产负债表》(年报)的期末数;
“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于《利润表》(年报)的期末数;
“营业税应缴税额”来源于综合申报主表的“申报应纳税(费)额”,税种=“营业税”,税目=“销售不动产”的期间合计。2、2营业税年度评估指标(详见附件一中“辽宁省营业税纳税评估指标及使用方法(年度)”中的内容)
3、房产税 3、1 房产税_季度_从价计征房产税申报差异 3、1、1指标公式
| [评估期从价计税房产原值×(1-30%)×1.2%×0.25-评估期申报从价计税房产税应纳税额| 3、1、2适用范围
适用于从价计征房产税的纳税人。3、1、3疑点问题
评估期(按季度评估)申报的自用房屋房产税与按纳税人财产登记表中记录的从价计征的房产税税源计算出的应纳税额存在差异。3、1、4异常标准
| [评估期实际从价计税房产原值×(1-30%)×1.2%×0.25]- 评估期申报从价计税房产税应纳税额|>0 3、1、5问题指向
按纳税人财产登记的房产原值计算出的房产税应纳税额与其评估期实际应纳的从价计征房产税相比较,存在差异,可能存在少缴从价计征的房产税情况或纳税人房产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但财产登记表未及时变更。3、1、6数据来源
“评估期申报从价计税房产税应纳税额”为综合申报主表中按季度合计的“申报应纳税(费)额”、“评估期实际从价计税房产原值”为纳税人财产登记表中自用房屋的房产原值合计。3、2 房产税_从租计征房产税申报差异 3、2、1指标公式
企业本期房产税的租金0201、0202、0200征收品目收入-企业本期营业税0706、0707税目的收入总额 3、2、2适用范围
适用于从租计征房产税的纳税人。3、2、3疑点问题
评估期(按季度或年度评估)内从租计征房产税纳税人的房屋租金收入小于营业税服务业税目租赁业子目下的“个人住房出租(用于居住)”、“其它房屋出租”的应税收入之和。可能存在少申报缴纳房产税的问题。3、2、4异常标准
企业本期房产税的租金0201、0202、0200征收品目的应税收入 -企业本期营业税0706、0707税目的应税收入总额 < 0 3、2、5问题指向
纳税人评估期内房产税从租计征应税收入小于营业税服务业租赁业应税收入,可能存在少申报房产税的问题。3、2、6数据来源
房产税从租计征应税收入来源于纳税人评估期征收品目0201、0202、0200代码中应税收入(收入总额),营业税服务业税目租赁业子目应税收入来源于纳税人评估期征收品目0706、0707代码中应税收入(收入总额)。
参见“租赁业税目营业税与房产税(从租计征)比对”。
第二篇:纳税评估分析指标
附件1 纳税评估分析指标
一、增值税
(一)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简称税负率)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 ①本期销项税额
②免抵退销项税额=免抵退销售额*适用税率
③进项税额=当期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转出+进口料件模拟进项
备注:进口料件模拟进项=当期进口料件金额*适用税率
④存货变动影响额=(存货期末金额-存货期初金额)*适用税率
属于农副产品的存货变动率=(存货期末金额-存货期初金额)/(1-扣除率)*扣除率
⑤销售总额=内销销售
额+免抵退销售额
⑥存货变动额=存货期末金额-存货期初金额
⑦综合税负率=(①+②-③+④)/(⑤+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情况:设定预警值,根据税政确定的指标。
5.疑点提示:以进项税额为评估重点,查证有无扩大进项抵扣范围、骗抵进项税额、不按规定申报抵扣等问题,对应核实销项税额计算的正确性。对销项税额的评估,应侧重查证有无账外经营、瞒报、迟报计税销售额、混淆增值税与营业税征税范围、错用税率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注:个别县局认为分子还要加上(期初留抵税额—期末留抵税额))
(二)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 1.适用类型:生产性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公式中的原材料指构成产品的主要、必要的原材料;
本期投入原材料指数量或金额)。
4.预警值(标准值):下达任务时说明。
5.疑点提示:如高于预警值,或与往年同期相比较高,可能存在人为虚增原材料数量金额,人为扩大损耗率,存在帐外销售问题、存在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存在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三)进项税金控制额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额+本期销售成本+期末应付账款较期初减少额)×主要外购货物的增值税税率
+本期运费支出数×7%。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将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计算的本期进项税额,与纳税人财务会计报表计算的本期进项税额进行比较;与该纳税人历史同期的进项税额控制额进行纵向比较;与税收管理员掌握的本期进项税额实际情况进行比较,查找问题,对评估对象的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具体分析时,先计算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以进项税金控制额与增值税申报表中的本期进项税额核对,若前者明显小于后者,则可能存在虚抵进项税额和未付款的购进货物提前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四)累计应税销售额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累计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对销项税额的评估,应侧重查证有无账外经营、瞒报、迟报计税销售额、按规定视同销售的业务不计或少计销售、混淆增值税与营业税征税范围,可能存在虚开专票等问题。
6.数据来源:CTAIS。
(五)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的差异额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100% 应纳税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纳税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100%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的差异额=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
4.预警值(标准值):绝对值大于30%为异常。
5.疑点提示:可能存在虚增进项、少报销售。
6.数据来源:CTAIS。
(六)应收(付)账款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3.指标计算公式:
应收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账款借方余额-期初应收账款借方余额)÷期初应收账款借方余额×100%。
应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付账款贷方余额-期初应付账款贷方余额)÷期初应付账款贷方余额×100%。
应收(付)账款:包括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往来账户。
4.预警值(标准值):大于30%为异常
5.疑点提示:商业企业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情况,有利于判断其销售实现情况。如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的问题。
二、所得税
(一)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评估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基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基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5.疑点提示: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值如果小于1,说明收入比上期下降,变动率值越小,则下降越大,应重点审核其是否隐瞒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二)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评估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如果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大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三)应税所得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应税所得率=(本期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100% 注:如果亏损,则应纳税所得额为负数;本期应纳税所得额为弥补以前亏损前的应纳税所得额。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企业销售额增加,应纳税所得额反而下降,说明销售收入和应纳税所得额未保持同步增长,具体可结合销售毛利率、销售税金率、销售成本率、销售期间费用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对于销售毛利率偏低
或为负值的出口企业,应重点审核是否存在与境外关联企业之间进行价格转让、转移利润问题,内销企业应重点审核有否隐瞒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四)应税所得率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应税所得率变动率=(评估期应纳税所得额÷评估期收入总额)÷(基期应纳税所得额÷基期收入总额)×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指标如果小于1并且发生较大变化,可能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人为调节利润问题;
也可能存在费用配比不合理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五)成本费用利润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注:利润总额可由总收入扣除成本和费用计算得出。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若该指标偏低,应重点审核分析费用开支是否合理正常,有否存在少报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等现象。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六)销售利润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收入总额)×100% 注:利润总额可由总收入扣除成本和费用计算得出。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企业销售额增加,销售利润反而下降,说明销售收入和利润额未保持同步增长,具体可结合销售毛利率、销售税金率、销售成本率、销售期间费用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对于销售毛利率偏低或为负值的出口企业,应重点审核是否存在与境外关联企业之间进行价格转让、转移利润问题,内销企业应重点审核有否隐瞒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七)销售成本率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销售成本率变动率=(评估期销售成本÷评估期销售收入)÷(基期销售成本÷基期销售收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指标如果大于1且发生较大变化,说明单位成本上升,重点审核是否多列成本。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八)费用率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费用率变动率=(评估期累计费用÷评估期销售收入)÷(基期累计费用÷基期销售收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指标如果大于1且发生较大变化,说明单位费用上升,重点审核是否多列费用。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九)资产利润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资产利润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注:本指标计算涉及资产负债表数据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比率越低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越差,应分析是否有人为瞒报收入或闲置未用财产计提折旧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十)资产负债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100% 注:本指标计算涉及资产负债表数据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比率大于1的,应分析是否存在效益差、资不抵债的情况,有否存在关联企业间的借贷关系及避税问题。
第三篇: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
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
(一)通用指标及功能
1.收入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2.成本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功能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账外销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其中: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3.费用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1)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
其中: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货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与预警值相比,如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列费用问题。
(2)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100%
如果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与前期相差较大,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营业(管理、财务)费用问题。
(3)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分析纳税人期间费用与销售成本之间关系,与预警值相比较,如相差较大,企业可能存在多列期间费用问题。
(4)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其中: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总额+费用总额
与预警值比较,如果企业本期成本费用利润率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
如果申报扣除(摊销)额超过允许扣除(摊销)标准,可能存在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擅自扩大扣除(摊销)基数等问题
4.利润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1)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2)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100%
上述指标若与预警值相比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结转成本或不计、少计收入问题。
5.资产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1)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分析纳税人资产综合利用情况。如指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可能存在隐瞒收入,或闲置未用资产计提折旧问题。
(2)总资产周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
(3)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
第四篇: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一、通用指标及功能
(一)收入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如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和多列成本等问题,运用其他指标进一步分析。
(二)成本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功能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帐外销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其中: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三)费用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其中: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与预警值相比,如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列费用问题。
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100%。
如果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与前期相差较大,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营业(管理、财务)费用问题。
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分析纳税人期间费用与销售成本之间关系,与预警值相比较,如相差较大,企业可能存在多列期间费用问题。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其中: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总额+费用总额。
与预警值比较,如果企业本期成本费用利润率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税前列支费用评估分析指标:工资扣除限额、“三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扣除限额、交际应酬费列支额(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开办费摊销额、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额、广告费扣除限额、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财产损失扣除限额、呆(坏)账损失扣除限额、总机构管理费扣除限额、社会保险费扣除限额、无形资产摊销额、递延资产摊销额等。
如果申报扣除(摊销)额超过允许扣除(摊销)标准,可能存在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擅自扩大扣除(摊销)基数等问题。
(四)利润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100%。
上述指标若与预警值相比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结转成本或不计、少计收入问题。
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按税法规定审核分析允许弥补的亏损数额。如申报弥补亏损额大于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可能存在未按规定申报税前弥补等问题。
营业外收支增减额。营业外收入增减额与基期相比减少较多,可能存在隐瞒营业外收入问题。营业外支出增减额与基期相比支出增加较多,可能存在将不符合规定支出列入营业外支出。
(五)资产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分析纳税人资产综合利用情况。如指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可能存在隐瞒收入,或闲置未用资产计提折旧问题。
总资产周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
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
分析总资产和存货周转情况,推测销售能力。如总资产周转率或存货周转率加快,而应纳税税额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应收(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100%。
分析纳税人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情况,判断其销售实现和可能发生坏账情况。如应收(付)账款增长率增高,而销售收入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基期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总额×100%。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高于与基期标准值,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固定资产折旧额问题。要求企业提供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情况,分析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变化的原因。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其中:负债总额=流动负债+长期负债,资产总额是扣除累计折旧后的净额。
分析纳税人经营活力,判断其偿债能力。如果资产负债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则企业偿债能力有问题,要考虑由此对税收收入产生的影响。
二、指标的配比分析
(一)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1)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2)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题。(3)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疑点的纳税人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进行分析,了解企业历年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变动情况;对“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也异常的企业,应通过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收入构成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出现“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
(二)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比值接近1。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本疑点的纳税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指标,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企业申报表及附表《营业收入表》,了解企业收入的构成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的情况;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额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率对申报表及附表进行分析,了解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分析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
(三)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企业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题;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疑点的纳税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通过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结合“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两项指标进行分析,与同行业的水平比较;通过《损益表》对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的若干数据分析三项费用中增长较多的费用项目,对财务费用增长较多的,结合《资产负债表》中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以判断财务费用增长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基建贷款利息列入当期财务费用等问题。
(四)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
当两者比值大于1,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的问题;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视为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五)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配比分析
综合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销售利润率与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本期的资产使用效率提高,但收益不足以抵补销售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资产使用效率降低,导致资产利润率降低,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六)存货变动率、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配比分析 比较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若本期存货增加不大,即存货变动率≤0,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第五篇:纳税评估主要财务分析指标
纳税评估主要财务分析指标 *纳税评估
指税务机关运用数据信息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的纳税申报(包括减免缓抵退税申请)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叛断,并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的行为。*纳税评估工作
1、主要由基层税务机关的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负责
2、重点税源和重大事项的纳税评估也可由上级税务机关负责
3、汇总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企业,由其申报所在地税务机关实施。
4、汇总合并纳税的成员企业,由对其监管的当地税务机关实施。
5、合并申报缴纳外商所得税的,由总机构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实施。
*纳税评估工作的时间
原则上在纳税申报到期之后进行
评估的期限以纳税申报的税款所属当期为主
特殊情况可以延伸到往期或以往
*纳税评估的工作内容:
1、根据宏观税收分析和行业税负监控结果以及相关数据设立评估及其预警值
2、综合运用各类对比分析方法筛选评估对象
3、对所筛选出的异常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
4、对评估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分别采取
税务约谈 调查核实
处理处罚
提出管理建议
移交稽查部门查处等方法进行处理
5、维护更新税源管理数据,为税收宏观分析和行业税负监控提供基础信息等
*纳税评估指标:
是税务机关筛选评估对象,进行重点分析时所选用的主要指标。
分为
通用分析指标
特定分析指标 *通用分析指标:
1、收入类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2、成本类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是否存在账外销售、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不正常时,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3、费用类(存在多计费用问题)
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 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本期-基期)/基期*100%
成本费用率=本期三项期间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总额+费用总额
4、利润类(存在多结转成本或不计、少计收入)
主营(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基期)/基期*100%
5、资产类
净资产收益率(隐瞒收入、闲置未用资产计提折旧)=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总资产周转率(隐瞒收入、虚增成本)=息税前利润/平均总资产*100%
存货周转率(隐瞒收入、虚增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100%
应收(应付)账款变动率(判断其销售实现、可能发生坏账情况。如此增长率提高,而销售收入减少,可能存在 隐瞒收入、虚增成本问题)=(本期-基期)/基期*100%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高于基期标准值,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固定资产折旧问题)=基期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总额*100%
资产负债率如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则企业偿债能力有问题,要考虑由此对税收收入的影响。*通用指标的配比分析: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正常情况下,两者基本同步)
A、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B、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
C、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
分析:
A、结合主营业务利润率,了解企业历年主营业务利润率变动情况。
B、主营业务利润率也异常,通过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收入构成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问题。
C、结合“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出现前面科目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
2、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正常基本同步增长,比值接近1)
A、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B、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C、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分析:
A、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进行分析,通过申报表及附表《营业收入表》,了解企业收入的构成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情况。
B、结合“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出现前面科目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C、结合主营业务成本率对申报表及附表进行分析,了解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分析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等问题。
3、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正常情况下,两者基本同步)
A、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B、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C、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分析:
A、结合“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出现前面科目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
B、结合主营业务成本,通过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等问题。
C、结合“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两项指标进行分析,与同行业的水平比较。
D、通过对三项期间费用的若干数据分析其中增长较多的费用项目。对财务费用增长较多的,结合长短期借款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以判断财务费用增长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应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列入当期财务费用的问题。
4、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
A、两者比值>1,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问题。B、前者这正,后者这负时,视为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5、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 A、将上述指标本期与上年同期比较进行综合分析 B、总资产周转率(本期-上年同期)>0、销售利润率(本期-上年同期)<=0、资产利润率(本期-上年同期)<=0 说明本期的资产使用效率提高,但收益不足以抵补销售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
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 C、总资产周转率(本期-上年同期)<=0、销售利润率(本期-上年同期)>0、资产利润率(本期-上年同期)<=0 说明本期的资产使用效率降低,导致资产利润率降低,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特定分析指标:
1、增值税评估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A、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主营业务收入
疑点范围:
1)销售额变动率高于正常峰值,税负率低于正常峰值。
2)销售额变动率低于正常峰值,税负率低于正常峰值。3)销售额变动率及税负率均高于正常峰值 方法:
1)运用全国丢失、被盗增值税专用发票查询系统对评估对象的抵扣联进行查验
2)根据评估对象报送的有关资料进行毛益率测算分析、存货负债进项税额综合分析、销售额分析指标分析,对其异常作进一步判断。3)销售额变动率高于正常峰值及税负率低于预警值或销售额变动率正常而税负率低于预警值以进项税额为评估重点查证有无扩大进项抵扣范围、骗抵进项税额、不按规定申报抵扣等问题对应核实销项税额计算的正确性
4)对销项税额的评估,应侧重查证有无账外经营、瞒报迟报计税销售额混淆增值税与营业税征税范围错用税率等问题 B、工商业增加值分析指标
1)应纳税额与工商业增加值弹性分析应纳税额与工商业增加值弹性系数=应纳税额增长率/工商业增加值增长率
应纳税额:指纳税人缴纳的增值税应纳税额工商业增加值=工资+利润+折旧+税金
弹性系数小于预警值,则企业可能有少缴税金的问题
应通过其它相关纳税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结合纳税人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对其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 2)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分析
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差异率=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 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100%
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本企业应纳税额/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
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同行业应纳税额/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
如低于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则企业可能存在隐瞒收入、少缴税款等问题
结合其它相关纳税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
对其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
C、进项税金控制额
={(期末存货-期初存货)+本期销售成本-(期末应付账款-期初应付账款)}*主要外购货物的增值税税率+本期运费支出数*7%
本期进项税额的分析比较:增值税申报表与财务会计报表比、企业的与税收管理员掌握的比
进项税金控制额比较:本期与历史同期进行纵向比
进项税金控制额比较:本企业与同行业同等规模的企业进行横向比
具体分析时:
先计算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与增值税申报表中的本期进项税额进行核对
如前者明显小于后者
则可能存在虚抵进项税额和未付款的购进货物提前申报抵扣进项税的问题
D、投入产出评估分析指标=当期原材料投入量/单位产品原材料使用量
单位产品原材料使用量是指同地区同行业单位产品原材料使用量的平均值
方法:
1、用该指标测算出企业的实际产量
2、根据测算的实际产量与实际库存进行对比,确定实际销量
3、根据实际销量,进一步推算出企业的销售收入。
分析评估:
1、如测算的销售收入大于其申报的销售收入,则企业可能有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
2、通过其他纳税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
并与税管员根据掌握税负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
对评估对象的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
2、内资企业所得税评估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1)分析指标
A、所得税税收负担率=应纳所得税额/利润总额*100%
分析评估:
与当地同行业、同期、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负担率相比低于标准值可能存在
不计或少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运用其他相关指标深入评估分析
B、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利润税负率)=本期应纳所得税/本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分析评估:
设定预警值并与预警值对照
与当地同行业、同期、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负担率相比低于标准值可能存在
如果低于预定值
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应作进一步分析 C、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
=(评估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基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基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100%
分析评估:
关注企业处于税收优惠期前后,该指标如发生较大变化
可能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人为调节利润问题
也可能存在费用配比不合理等问题
D、所得税贡献率=应纳所得税额/主营业务收入*100%
分析评估:
将当地同行业、同期、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贡献率相比
低于标准值视为异常 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应运用所得税变动率进一步评估分析
E、所得税贡献变动率
=(评估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100%
分析评估:
企业基期指标和当地同行业同期指标相比
低于标准值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应运用其他相关指标深入详细评估,并结合上述指标评估结果
进一步分析企业销售收入、成本、费用的变化和异常情况及其原因
F、所得税负担变动率
=(评估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所得税负担率*100%
分析评估:
企业基期指标和当地同行业同期指标相比
低于标准值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应运用其他相关指标深入详细评估,并结合上述指标评估结果
进一步分析企业销售收入、成本、费用的变化和异常情况及其原因
2)分析指标的分类和综合运用 A、分类
一类指标: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所得税税收负担率
所得税贡献率 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
二类指标: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
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
期间费用变动率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
成本费用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
所得税负担变动率
所得税贡献变动率
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
通用指标中的收入成本费用利润配比指标
三类指标:
存货周转率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
营业外收支增减额
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及税前列支费用评估指标 B、综合运用
一类指标出现异常,运用二类指标中的相关指标进行审核分析
二类指标出现异常,运用三类指标中影响的相关项目和指标进行深入审核分析
同时结合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情况进一步分析异常情况及其原因
在运用上述指标的同时,对影响所得税的其他指标,也应进行审核分析
3、外资企业所得税评估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进行评估时应特别关注的企业:
长期亏损企业
由免税期或减税期进入获利后,利润陡减或由赢利变亏损的企业
赢利但利润水平明显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持续低于同行业利润水平等
分析指标:
A、如生产性经营收入<=全部业务收入*50%
或非生产性经营收入>=全部业务收入*50%
则不能享受生产性企业的税收优惠。
B、出口销售毛利率=(出口收入-出口成本)/出口收入*100%
按照公平交易原则,如该指标明显低于可比对象,可能存在
关联企业间交易价格偏低问题,有转移利润的嫌疑,需提示作进一步反避税调查。
C、资(财)产转让利润率=(资产转让价-资产原价-转让费用)/资产原价
该指标小于零,可能存在企业向较低税率的关联企业转让资产避税问题
*纳税评估的对象:为税务机关负责管理的所有纳税人及其应纳税所有税种
*纳税评估的重点评估分析对象:
综合审核对比分析中发现问题或疑点的纳税人
重点税源户
特殊行业的重点企业
税负异常变化
长时间零税负和负税负申报
纳税信用等级低下
日常管理和税务检查中发现较多问题的纳税人
*纳税评估结果的处理:
1、计算和填写错误、政策和程序理解偏差、存在的疑点问题经约谈举证调查核实等程序认定事实清楚,不具有偷税等违法嫌疑,无需立案查处的,可提请纳税人自行改正。
2、对评估中发现的需提请纳税人进行陈述说明、补充提供举证资料等问题,应由主管税务机关约谈纳税人。
税务约谈要经所在税源管理部门批准并事先发出《税务约谈通知书》提前通知纳税人
税务约谈的对象主要是企业财会人员。因需要必须约谈企业其他相关人员的,应经税源管理部门批准,并通过企业财务部门进行安排。
纳税人因特殊困难不能按时接受税务约谈的,可向科务机关说明情况,经批准后延期进行。
纳税人可委托具有执业资格的税务代理人进行税务约谈。税务代理人应向税务机关提交纳税人委托代理合法证明
3、对评估分析和税务约谈中发现的必须到生产经营现场了解情况、审核账目凭证的,应经所在地税源管理部门批准,由税收管理员进行实地调查核实。
4、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的,要移交税务稽查部门处理。税务稽查部门要将处理结果定期向税源管理部门反馈。
发现外资企业与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不按独立企业往来收取或支付价款和费用,需要调查核实的,应移交上级税务机关国际税收管理部门(或有关部门)处理。
5、纳税评估分析报告和纳税评估工作底稿是税务机关的内部资料,不发纳税人,不作为行政复议和诉讼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