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纳税评估参考指标和部分税种纳税评估指标预警值及使用方法
中财讯瑞昌财学院
纳税评估参考指标和部分税种纳税评估指标预警值及使用方法
一、纳税评估参考指标
税局在每季季后25日向发布如下指标:
(一)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自省统计局统计月报。
(二)全省及各市税收完成情况。数据来自税收会统月报表。
(三)全省及各市当年税收应征入库率。税收应征入库率=当年累计入库税收÷当年实现应征税收×100%。
(四)全省及各市欠税增减率。欠税增减率=(期末欠税余额-年初欠税余额)÷年初欠税余额×100%。
(五)全省宏观税负。全省宏观税负=全省税收完成情况÷全省国内生产总值×100%。
(六)全省及各市重点行业税负。行业税负=本行业入库税收÷本行业销售收入或营业收入×100%。数据来自全省重点税源企业报表。
(七)重点行业税负预警指标。
二、营业税评估指标预警值及使用方法
(一)缴纳营业税变动系数
缴纳营业税变动系数(A)=(本期申报营业税款—基期申报营业税款)÷基期申报营业税款
预警值:A<—0.2
测算结果分析:
通过本指标分析评估对象本期申报税款与基期申报税款是否出现突减现象,若申报税款下降幅度超过0.2,预警提示可能存在隐匿收入或申报不实问题。
(二)营业税税收负担率÷
营业税税收负担率(A)=本期营业税申报数÷本期主营业务收入总额×100%
营业税行业平均税收负担率(B)=某行业本期营业税申报数÷某行业本期主营业务收入总额×100%(一般情况下行业营业税平均税负为营业税税率)
预警值:A—B<0
测算结果分析:
对于不同行业或一个纳税人提供多种不同税目、税率的劳务,评估对象的实际测算税负如果等于营业税税率,说明纳税人足额进行了纳税申报,低于同行业营业税税率,应首先分析评估对象是否存在减免税、抵减税款或差额征税情况,否则可能存在混计收入、申报不实等问题。
(三)营业税税负变动系数
营业税税负变动系数(A)=本期营业税税收负担率÷基期营业税税收负担率。
预警值:A<1
测算结果分析:
本指标是本期营业税税收负担率与基期营业税税收负担率的对比,一般情况下在市场运行平稳和营业价格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二者的比值应接近1。
当比值小于1,可能存在申报不实问题,但对部分行业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建筑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由于市场及开发、销售情况的影响出现比值小于1时也可能属于正常情况。
(四)营业税同步增长系数
营业税同步增长系数(A)=申报税额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其中:
申报税额增长率= 〔(本期累计申报税额—基期累计申报税额)÷基期累计申报税额〕×100%。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本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额—基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额)÷基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额〕×100%。
预警值:A<1
测算结果分析:
本指标是营业税申报税额增长率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的对比分析,评估纳税人申报纳税情况真实性。正常情况下二者应基本同步增长,比值应接近1。
当比值小于1,可能存在未足额申报税额问题。
三、企业所得税评估指标预警值及使用方法
(一)化工行业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预警值:15.56%—32.35%
测算结果分析:
如低于预警值范围较多,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或多列成本等问题;如超出预警值范围较多,可能存在销量或价格大幅提升或存在关联企业间的价格(利润)转移等问题。并运用其他指标进一步分析。
2.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预警值:11.95%—32.96%
测算结果分析:
如低于预警值范围,基本正常,但也可能存在改变成本计算方法、成本费用计算不实、成本费用下降等问题;如高于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向关联方转移利润等问题。
3.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
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
预警值:12.46%—43.21%
测算结果分析:
如低于预警值范围,基本正常,但也可能存在混淆费用成本列支范围等问题;如高于预警值范围较大,可能存在多列费用、减少利润等问题。
4.营业费用变动率
营业费用变动率=(本期营业费用—基期营业费用)÷基期营业费用×100%。
预警值:19.16%—39.64%
测算结果分析:
如低于预警值范围,基本正常,但也可能存在费用开支范围、成本开支范围之间的混淆等问题;如高于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营业费用、压低利润等问题。
5.管理费用变动率
管理费用变动率=(本期管理费用—基期管理费用)÷基期管理费用×100%。
预警值:12.92%—28.51%
测算结果分析:
如低于预警值范围,基本正常,但也可能存在费用开支范围、成本开支范围之间的混淆等问题;如高于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管理费用等问题。
6.成本费用率
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预警值:12.94%—15.81%
测算结果分析:
如低于预警值范围,说明三项费用支出减少或主营业务成本增加或成本、费用列支混淆;如高于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期间三项费用、压低利润等问题。
7.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其中:
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总额+费用总额。
预警值:6.97%—9.62%
测算结果分析:
与预警值比较,如低于预警值范围,说明企业利润减少、成本费用增加,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或擅自扩大费用扣除(摊销)范围等问题;如高于预警值范围,企业利润水平提高,基本正常,但也可能存在关联企业间的利润转移等问题。
8.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预警值:10.7%—13.23%
测算结果分析:
如低于预警值范围,说明企业本期可能存在多结转成本费用或不计或少计收入等问题;如高于预警值范围,说明企业效益提高,但也可能存在关联企业间的利润转移问题或存在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或税前弥补亏损等问题。
9.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
预警值:526.42%—700.55%(注:每年周转5次?7次)
测算结果分析:
本指标分析存货周转情况,推测销售能力。如低于预警值范围或存货周转率降低,说明企业的存货周转减慢、销售能力下降,可能存在销售不计或少计收入等问题;如高于预警值范围或存货周转率加快,而应纳所得税额相应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等问题。
10.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
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基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基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100%。
预警值:33.26%—83.7%
测算结果分析: 如低于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扩大扣除范围、人为调节利润或存在费用配比不合理等问题;若高于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税收优惠政策到期后应纳税所得额突增或企业效益提高等问题,也可能存在关联企业间的利润转移及形式上符合、实质上不符合的避税行为等问题。
11.所得税税收负担率
所得税税收负担率=本期申报所得税额÷基期利润总额×100%
预警值:20.75%—22.36%
测算结果分析:
与当地同行业同期和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负担率相比,如低于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若高于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基期有应计未计收入、延缓缴纳税款等问题。低于或高于预警值要运用其它相关指标评估分析。
12.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
预警值:1.02—1.2
测算结果分析: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
(1)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2)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3)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13.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
预警值:0.9—1.1
测算结果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比值接近1。
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二)钢铁行业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37.54%—60.25%
2.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35.99%—64.76%
3.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34.52%—79.72%
4.营业费用变动率:—4.37%—41.67%
5.管理费用变动率:10.19%—56.04%
6.成本费用率:4.97%—6.95%
7.成本费用利润率:7.87%—11.82%
8.主营业务利润率:9.23%—12.11%
9.存货周转率:610.39%—742.94%
10.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45.82%—67%
11.所得税税收负担率:19.95%—31.55%
12.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1.03—1.12
13.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0.93—1.04
(三)房地产行业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8.63%—52.25%
2.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26.27%—178.02%
3.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13.12%—66.48%
4.营业费用变动率:—24.4%—28.77%
5.管理费用变动率:—5.23%—33.23%
6.成本费用率:5.15%—17.7%
7.成本费用利润率:2.04%—3.83%
8.主营业务利润率:8.75%—12.18%
9.存货周转率:58.85%—167.72%
10.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81.28%—429.04%
11.所得税税收负担率:49.22%—87.82%
12.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0.87—1.12
13.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p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0.89—1.29
(四)煤炭行业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20.2%—39.67%
2.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18.56%—38.23%
3.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9.41%—71.4%
4.营业费用变动率:—11.4%—72.87%
5.管理费用变动率:13.21%—57.72%
6.成本费用率:7.59%—9.24%
7.成本费用利润率:7.64%—13.52%
8.主营业务利润率:16.25%—46.63%
9.存货周转率:815.98%—1011.38%
10.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57.63%—115.32%
11.所得税税收负担率:33.97%—35.4%
12.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0.85—1.07
13.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1.01—1.09
(五)制药行业
1.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2.82%—15.54%
2.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1.46%—19.79%
3.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21.2%—48.44%
4.营业费用变动率:17.36%—112.45%
5.管理费用变动率:—15.85%—36.99%
6.成本费用率:26.26%—35.95%
7.成本费用利润率:—3.14%—8.44%
8.主营业务利润率:20.3%—25.59%
9.存货周转率:270.6%—329.61%
10.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33.09%—59.57%
11.所得税税收负担率:—29.88%—27.63%
12.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0.85—1.15
13.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0.94—1.05
钢铁、房地产、煤炭、制药行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预警值的使用方法,均参照化工行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预警值的使用方法。
下列指标各行业的预警值由各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1.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测算结果分析:
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帐外销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税所得额等问题。
2.主营业务费用率
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测算结果分析:
与预警值相比,如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列费用问题。
3.财务费用变动率
财务费用变动率=(本期财务费用—基期财务费用)÷基期财务费用×100%。
测算结果分析:
与预警值相比,如财务费用变动率与基期相差较大,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财务费用问题。
4.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
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100%。?
测算结果分析:若与预警值相比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结转成本或不计、少计收入等问题。
5.营业外收支净额变动率
营业外收支净额变动率=(本期营业外收支净额—基期营业外收支净额)÷基期营业外收支净额×100%
测算结果分析:营业外收入增减额与基期相比减少较多,可能存在隐瞒营业外收入问题;营业外支出增减额与基期相比支出增加较多,可能存在将不符合规定支出列入营业外支出等问题。
6.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本期净利润÷本期平均净资产×100%。
测算结果分析:
分析纳税人资产综合利用情况。如指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可能存在隐瞒收入,或闲置未用资产计提折旧等问题。
7.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本期销售(营业)收入净额÷本期平均总资产×100%。
测算结果分析:
分析总资产周转情况,推测销售能力。如总资产周转率加快,而应纳所得税额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8.应收(付)账款变动率
应收(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100%。
测算结果分析:分析纳税人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情况,判断其销售实现和可能发生坏账情况。如应收(付)账款增长率增高,而销售收入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9.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基期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总额×100%。
测算结果分析: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高于基期标准值,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固定资产折旧额问题。要求企业提供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情况,分析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变化的原因。
10.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其中:负债总额=流动负债+长期负债,资产总额是指扣除累计折旧后的净额。
测算结果分析:分析纳税人经营活力,判断其偿债能力。如果资产负债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则企业偿债能力可能有问题,要考虑由此对税收收入产生的影响。
11.所得税负担变动率
所得税负担变动率=(本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所得税负担率)÷基期所得税负担率×100%。
测算结果分析:与企业基期和当地同行业同期指标相比,低于标准值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12.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简称利润税负率)?
利润税负率=(本期申报税额÷本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测算结果分析:
与预警值对照,与当地同行业同期和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负担率相比,如果低于预警值,企业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应作进一步分析。
13.所得税贡献率
所得税贡献率=申报所得税额÷主营业务收入×100%。
测算结果分析:
将当地同行业同期与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贡献率相比,低于预警值视为异常,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应运用所得税变动率等相关指标作进一步分析。
14.所得税贡献变动率
所得税贡献变动率=(本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100%。
测算结果分析:
与企业基期指标和当地同行业同期指标相比,低于预警值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15.税前列支费用评估分析指标
工资扣除限额、“三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扣除限额、交际应酬费列支额(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开办费摊销额、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额、广告费扣除限额、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财产损失扣除限额、呆(坏)账损失扣除限额、总机构管理费扣除限额、社会保险费扣除限额、无形资产摊销额、递延资产摊销额等。
测算结果分析:
如果申报扣除(摊销)额超过允许扣除(摊销)标准,可能存在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擅自扩大扣除(摊销)基数等问题。
16.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
分析按税法规定审核分析允许弥补的亏损数额。
测算结果分析:
如申报弥补亏损额大于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可能存在未按规定申报税前弥补等问题。
17.营业外收支增减额
测算结果分析:营业外收入增减额与基期相比减少较多,可能存在隐瞒营业外收入问题;营业外支出增减额与基期相比支出增加较多,可能存在将不符合规定支出列入营业外支出。
18.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配比
测算结果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
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企业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题; 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疑点的纳税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通过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结合“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两项指标进行分析,与同行业的水平比较;通过《损益表》对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的若干年度数据分析三项费用中增长较多的费用项目,对财务费用增长较多的,结合《资产负债表》中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以判断财务费用增长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基建贷款利息列入当期财务费用等问题。?
19.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
测算结果分析:
当两者比值大于1,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的问题;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视为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20.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配比
测算结果分析:
综合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本期销售利润率与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本期的资产使用效率提高,但收益不足以抵补销售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
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资产使用效率降低,导致资产利润率降低,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 21.存货变动率、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配比
测算结果分析:比较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若本期存货增加不大,即存货变动率≤0,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四、印花税评估指标预警值及使用方法
(一)印花税税负变动系数:
核定比例征收企业为1,核实征收的工业、商业、其他行业的波动范围分别为0.75—1.17、0.94—1.12、0.75—1.49。
(二)印花税同步增长系数:
核定比例征收企业为1,核实征收的工业、商业、其他行业的波动范围分别为0.72—1.3、0.84—1.42、0.8—1.79。
(三)印花税综合审核分析指标预警值
1.连续零申报次数:
核定征收和汇总缴纳单位只要有1次零申报,就应该列为预警范围。
2.本期各税目应纳税额÷上期应纳税额:工业、商业、其他行业的波动范围分别为0.7—1.6、0.8—1.57、0.55—1.74。
3.本期各税目应纳税额÷上年同期应纳税额:工业、商业、其他行业的波动范围分别为0.8—1.99、0.86—2.21、0.68—1.64。
4.购销合同金额÷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商业、其他行业的波动范围分别为0.66—1.4、0.6—1.4、0.5—1.35。
5.加工承揽合同金额÷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商业、其他行业的波动范围分别为0—0.5、0、0—1。工业企业两者比是0时,也应特别注意调查核实该工业企业是否真的没有此类经济业务,可列为预警范围。同时比值超过0.5时,也应进一步调查,该企业是否为已转为或原本就应属于加工型的企业。
6.财务费用÷(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工业、商业、其他行业中的波动范围分别为0.015—0.062、0.02—0.071、0.001—0.08。
五、资源税评估指标预警值及使用方法
(一)资源税税负变动系数:合理波动范围为0.33—1.3,高于或低于临界值应首先看应税产品的价格变动情况。
(二)资源税同步增长系数:合理波动范围为0.6—1.6,高于或低于临界值应列入预警范围。
(三)资源税综合审核分析指标预警值
1.连续零申报次数:该指标为0—2次,由于部分企业生产销售受季节性影响,全年发生1—2次零申报也是正常的。
2.折算比例:因不同矿产品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条件不同,该比例由主管税务机关自定。
3.本期各税目申报税额÷上期申报税额:合理波动范围为0.6—1.61,超出波动范围应首先看销售和自用量的变化情况。
4.本期各税目申报税额÷上年同期申报税额:合理波动范围为0.5—1.4,超出波动范围应首先看销售和自用量的变化情况。
5.资源税增减与矿产资源补偿费增减变化比例:合理波动范围为0.45—1.02。
6.应税矿产品销售收入÷应税矿产品产量:该指标应与当期应税产品的平均价格相一致,各地可将当地应税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参考。
7.应税矿产品销售收入÷资源税申报数额:波动范围由各市根据不同应税矿产品分别测算确定。
8.申报课税数量÷主营(其他)业务收入:波动范围在0.003—0.02之间。
9.(期初库存+当期产量—当期销量—当期自用量)÷期末库存:波动范围在0.9—3.75之间。
第二篇: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
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
(一)通用指标及功能
1.收入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2.成本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功能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账外销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其中: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3.费用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1)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
其中: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货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与预警值相比,如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列费用问题。
(2)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100%
如果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与前期相差较大,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营业(管理、财务)费用问题。
(3)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分析纳税人期间费用与销售成本之间关系,与预警值相比较,如相差较大,企业可能存在多列期间费用问题。
(4)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其中: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总额+费用总额
与预警值比较,如果企业本期成本费用利润率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
如果申报扣除(摊销)额超过允许扣除(摊销)标准,可能存在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擅自扩大扣除(摊销)基数等问题
4.利润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1)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2)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100%
上述指标若与预警值相比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结转成本或不计、少计收入问题。
5.资产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1)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分析纳税人资产综合利用情况。如指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可能存在隐瞒收入,或闲置未用资产计提折旧问题。
(2)总资产周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
(3)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
第三篇: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一、通用指标及功能
(一)收入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如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和多列成本等问题,运用其他指标进一步分析。
(二)成本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功能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帐外销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其中: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三)费用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其中: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与预警值相比,如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列费用问题。
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100%。
如果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与前期相差较大,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营业(管理、财务)费用问题。
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分析纳税人期间费用与销售成本之间关系,与预警值相比较,如相差较大,企业可能存在多列期间费用问题。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其中: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总额+费用总额。
与预警值比较,如果企业本期成本费用利润率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税前列支费用评估分析指标:工资扣除限额、“三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扣除限额、交际应酬费列支额(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开办费摊销额、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额、广告费扣除限额、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财产损失扣除限额、呆(坏)账损失扣除限额、总机构管理费扣除限额、社会保险费扣除限额、无形资产摊销额、递延资产摊销额等。
如果申报扣除(摊销)额超过允许扣除(摊销)标准,可能存在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擅自扩大扣除(摊销)基数等问题。
(四)利润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100%。
上述指标若与预警值相比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结转成本或不计、少计收入问题。
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按税法规定审核分析允许弥补的亏损数额。如申报弥补亏损额大于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可能存在未按规定申报税前弥补等问题。
营业外收支增减额。营业外收入增减额与基期相比减少较多,可能存在隐瞒营业外收入问题。营业外支出增减额与基期相比支出增加较多,可能存在将不符合规定支出列入营业外支出。
(五)资产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分析纳税人资产综合利用情况。如指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可能存在隐瞒收入,或闲置未用资产计提折旧问题。
总资产周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
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
分析总资产和存货周转情况,推测销售能力。如总资产周转率或存货周转率加快,而应纳税税额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应收(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100%。
分析纳税人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情况,判断其销售实现和可能发生坏账情况。如应收(付)账款增长率增高,而销售收入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基期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总额×100%。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高于与基期标准值,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固定资产折旧额问题。要求企业提供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情况,分析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变化的原因。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其中:负债总额=流动负债+长期负债,资产总额是扣除累计折旧后的净额。
分析纳税人经营活力,判断其偿债能力。如果资产负债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则企业偿债能力有问题,要考虑由此对税收收入产生的影响。
二、指标的配比分析
(一)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1)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2)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题。(3)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疑点的纳税人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进行分析,了解企业历年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变动情况;对“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也异常的企业,应通过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收入构成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出现“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
(二)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比值接近1。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本疑点的纳税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指标,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企业申报表及附表《营业收入表》,了解企业收入的构成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的情况;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额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率对申报表及附表进行分析,了解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分析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
(三)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企业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题;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疑点的纳税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通过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结合“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两项指标进行分析,与同行业的水平比较;通过《损益表》对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的若干数据分析三项费用中增长较多的费用项目,对财务费用增长较多的,结合《资产负债表》中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以判断财务费用增长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基建贷款利息列入当期财务费用等问题。
(四)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
当两者比值大于1,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的问题;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视为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五)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配比分析
综合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销售利润率与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本期的资产使用效率提高,但收益不足以抵补销售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资产使用效率降低,导致资产利润率降低,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六)存货变动率、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配比分析 比较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若本期存货增加不大,即存货变动率≤0,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第四篇: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一、通用指标及功能
(一)收入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如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和多列成本等问题,运用其他指标进一步分析。
(二)成本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功能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帐外销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其中: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三)费用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其中: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与预警值相比,如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列费用问题。
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 用-基 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100%。
如果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与前期相差较大,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营业(管理、财务)费用问题。
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分析纳税人期间费用与销售成本之间关系,与预警值相比较,如相差较大,企业可能存在多列期间费用问题。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其中: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总额+费用总额。
与预警值比较,如果企业本期成本费用利润率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
税前列支费用评估分析指标:工资扣除限额、“三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扣除限额、交际应酬费列支额(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开办费摊销额、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额、广告费扣除限额、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财产损失扣除限额、呆(坏)账损失扣除限额、总机构管理费扣除限额、社会保险费扣除限额、无形资产摊销额、递延资产摊销额等。
如果申报扣除(摊销)额超过允许扣除(摊销)标准,可能存在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擅自扩大扣除(摊销)基数等问题。
(四)利润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100%。
上述指标若与预警值相比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结转成本或不计、少计收入问题。
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按税法规定审核分析允许弥补的亏损数额。如申报弥补亏损额大于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可能存在未按规定申报税前弥补等问题。营业外收支增减额。营业外收入增减额与基期相比减少较多,可能存在隐瞒营业外收入问题。营业外支出增减额与基期相比支出增加较多,可能存在将不符合规定支出列入营业外支出。
(五)资产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分析纳税人资产综合利用情况。如指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可能存在隐瞒收入,或闲置未用资产计提折旧问题。
总资产周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
分析总资产和存货周转情况,推测销售能力。如总资产周转率或存货周转率加快,而应纳税税额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应收(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100%。
分析纳税人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情况,判断其销售实现和可能发生坏账情况。如应收(付)账款增长率增高,而销售收入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基期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总额×100%。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高于与基期标准值,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固定资产折旧额问题。要求企业提供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情况,分析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变化的原因。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其中:负债总额=流动负债+长期负债,资产总额是扣除累计折旧后的净额。
分析纳税人经营活力,判断其偿债能力。如果资产负债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则企业偿债能力有问题,要考虑由此对税收收入产生的影响。
二、指标的配比分析
(一)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1)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问题。(2)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题。(3)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疑点的纳税人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进行分析,了解企业历年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变动情况;对“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也异常的企业,应通过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收入构成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出现“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
(二)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比值接近1。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本疑点的纳税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指标,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企业申报表及附表《营业收入表》,了解企业收入的构成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的情况;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额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率对申报表及附表进行分析,了解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分析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
(三)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企业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题;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疑点的纳税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通过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结合“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两项指标进行分析,与同行业的水平比较;通过《损益表》对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的若干数据分析三项费用中增长较多的费用项目,对财务费用增长较多的,结合《资产负债表》中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以判断财务费用增长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基建贷款利息列入当期财务费用等问题。
(四)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
当两者比值大于1,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的问题;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视为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五)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配比分析
综合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销售利润率与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本期的资产使用效率提高,但收益不足以抵补销售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资产使用效率降低,导致资产利润率降低,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六)存货变动率、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配比分析
比较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若本期存货增加不大,即存货变动率≤0,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国家税务局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通用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公式
一 收入类评估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收入×100% 二 成本类评估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 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为正,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为负,视为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2。1 主营业务成本率 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三 费用类评估
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
1.1 其中主营业务费用率 主营业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 〔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100% 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4 成本费用利润率 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4.1 成本费用总额 主营业务成本总额+费用总额
四 利润类评估、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100%
五 资产类评估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总资产周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 3 存货周转率 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 4 应收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账款-期初应收账款)÷期初应收账款×100% 5 应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付账款-期初应付账款)÷期初应付账款×100% 6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 基期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总额×100% 7 资产负债率 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分税种的特定分析
一 增值税评估
(一)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简称税负率)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主营业务收入)×100%
(二)工(商)业增加值分析应纳税额与工(商)业增加值弹性分析
1.1 应纳税额与工(商)业增加值弹性系数 应纳税额增长率÷工(商)业增加值增长率
1.1.1 应纳税额增长率(本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100%
1.1.2 工(商)业增加值增长率 〔本期工(商)业增加值-基期工(商)业增加值〕÷基期工(商)业增加值×100% 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分析
2.1 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差异率 〔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100%
2.1.1 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 本企业应纳税额÷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
2.1.2 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 同行业应纳税额总额÷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
(三)进项税金控制
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额+本期销售成本+期末应付账款较期初减少额)×主要外购货物的增值税税率+本期运费支出数×7%
(四)投入产出评估
投入产出评估分析 当期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投入量÷单位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使用量
二 内资企业所得税评估
(一)分析指标
1、所得税税负担率 应纳税所得税额÷利润总额×100%、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利润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3、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评估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基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基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100%
4、所得税贡献率 应纳所得税额÷主营业务收入×100%、所得税负担变动率(评估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100%
(二)评估分析指标的分类与综合运用
一类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收入×100% 2 所得税税负担率 应纳税所得税额÷利润总额×100% 3 所得税贡献率 应纳所得税额÷主营业务收入×100% 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利润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二类指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 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 〔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100%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6 成本费用利润率 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所得税负担变动率(评估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100%
三类指标存货周转率 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 2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 基期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总额×100%
第五篇:纳税评估分析指标
附件1 纳税评估分析指标
一、增值税
(一)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简称税负率)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 ①本期销项税额
②免抵退销项税额=免抵退销售额*适用税率
③进项税额=当期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转出+进口料件模拟进项
备注:进口料件模拟进项=当期进口料件金额*适用税率
④存货变动影响额=(存货期末金额-存货期初金额)*适用税率
属于农副产品的存货变动率=(存货期末金额-存货期初金额)/(1-扣除率)*扣除率
⑤销售总额=内销销售
额+免抵退销售额
⑥存货变动额=存货期末金额-存货期初金额
⑦综合税负率=(①+②-③+④)/(⑤+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情况:设定预警值,根据税政确定的指标。
5.疑点提示:以进项税额为评估重点,查证有无扩大进项抵扣范围、骗抵进项税额、不按规定申报抵扣等问题,对应核实销项税额计算的正确性。对销项税额的评估,应侧重查证有无账外经营、瞒报、迟报计税销售额、混淆增值税与营业税征税范围、错用税率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注:个别县局认为分子还要加上(期初留抵税额—期末留抵税额))
(二)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 1.适用类型:生产性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公式中的原材料指构成产品的主要、必要的原材料;
本期投入原材料指数量或金额)。
4.预警值(标准值):下达任务时说明。
5.疑点提示:如高于预警值,或与往年同期相比较高,可能存在人为虚增原材料数量金额,人为扩大损耗率,存在帐外销售问题、存在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存在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三)进项税金控制额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额+本期销售成本+期末应付账款较期初减少额)×主要外购货物的增值税税率
+本期运费支出数×7%。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将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计算的本期进项税额,与纳税人财务会计报表计算的本期进项税额进行比较;与该纳税人历史同期的进项税额控制额进行纵向比较;与税收管理员掌握的本期进项税额实际情况进行比较,查找问题,对评估对象的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具体分析时,先计算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以进项税金控制额与增值税申报表中的本期进项税额核对,若前者明显小于后者,则可能存在虚抵进项税额和未付款的购进货物提前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四)累计应税销售额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累计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应税销售额*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对销项税额的评估,应侧重查证有无账外经营、瞒报、迟报计税销售额、按规定视同销售的业务不计或少计销售、混淆增值税与营业税征税范围,可能存在虚开专票等问题。
6.数据来源:CTAIS。
(五)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的差异额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税销售额*100% 应纳税额变动率=(本期累计应纳税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上年同期累计应纳税额*100% 应税销售额变动率与应纳税额变动率的差异额=应税销售额变动率-应纳税额变动率
4.预警值(标准值):绝对值大于30%为异常。
5.疑点提示:可能存在虚增进项、少报销售。
6.数据来源:CTAIS。
(六)应收(付)账款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3.指标计算公式:
应收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账款借方余额-期初应收账款借方余额)÷期初应收账款借方余额×100%。
应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付账款贷方余额-期初应付账款贷方余额)÷期初应付账款贷方余额×100%。
应收(付)账款:包括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往来账户。
4.预警值(标准值):大于30%为异常
5.疑点提示:商业企业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情况,有利于判断其销售实现情况。如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的问题。
二、所得税
(一)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评估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基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基期累计主营业务收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5.疑点提示: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值如果小于1,说明收入比上期下降,变动率值越小,则下降越大,应重点审核其是否隐瞒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二)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评估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如果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大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三)应税所得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3.指标计算公式:
应税所得率=(本期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100% 注:如果亏损,则应纳税所得额为负数;本期应纳税所得额为弥补以前亏损前的应纳税所得额。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企业销售额增加,应纳税所得额反而下降,说明销售收入和应纳税所得额未保持同步增长,具体可结合销售毛利率、销售税金率、销售成本率、销售期间费用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对于销售毛利率偏低
或为负值的出口企业,应重点审核是否存在与境外关联企业之间进行价格转让、转移利润问题,内销企业应重点审核有否隐瞒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四)应税所得率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应税所得率变动率=(评估期应纳税所得额÷评估期收入总额)÷(基期应纳税所得额÷基期收入总额)×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指标如果小于1并且发生较大变化,可能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人为调节利润问题;
也可能存在费用配比不合理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五)成本费用利润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注:利润总额可由总收入扣除成本和费用计算得出。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若该指标偏低,应重点审核分析费用开支是否合理正常,有否存在少报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等现象。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六)销售利润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必要。
3.指标计算公式: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收入总额)×100% 注:利润总额可由总收入扣除成本和费用计算得出。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企业销售额增加,销售利润反而下降,说明销售收入和利润额未保持同步增长,具体可结合销售毛利率、销售税金率、销售成本率、销售期间费用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对于销售毛利率偏低或为负值的出口企业,应重点审核是否存在与境外关联企业之间进行价格转让、转移利润问题,内销企业应重点审核有否隐瞒产品销售收入的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七)销售成本率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销售成本率变动率=(评估期销售成本÷评估期销售收入)÷(基期销售成本÷基期销售收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指标如果大于1且发生较大变化,说明单位成本上升,重点审核是否多列成本。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八)费用率变动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费用率变动率=(评估期累计费用÷评估期销售收入)÷(基期累计费用÷基期销售收入)×100%。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指标如果大于1且发生较大变化,说明单位费用上升,重点审核是否多列费用。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九)资产利润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资产利润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注:本指标计算涉及资产负债表数据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比率越低表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果越差,应分析是否有人为瞒报收入或闲置未用财产计提折旧等问题。
6.数据来源:财务报表,管理采集录入。
(十)资产负债率
1.适用类型:商业、生产、加工、其他非商业纳税人。
2.是否必要指标:参考。
3.指标计算公式: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100% 注:本指标计算涉及资产负债表数据
4.预警值(标准值):无。
5.疑点提示:该比率大于1的,应分析是否存在效益差、资不抵债的情况,有否存在关联企业间的借贷关系及避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