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产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程序
产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一)布局流程
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限制区包括: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半限制区包括:更衣室、刷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生活区;非限制区包括:产妇接收区、污物间、卫生间、车辆转换处。遵守人流、物流,洁污通道分开的原则。
(二)环境管理
1.产房周围必须清洁,无污染源,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邻近,相对独立。
2.产房内墙壁、地面、天花板无裂隙,表面光滑,便于清洁与清毒。
3.产房内物品必须保持清洁、整齐、无尘,定时通风换气、空气消毒。
4.拖把、抹布分区专用,设有标志。
5.湿式打扫,产房内地面、桌面、仪器和手术灯表面及其它物体表面每日用清水擦拭,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6.在连续两台分娩之间要清洁地面、台面及其它物体表面,若有血迹或污染则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产床每次使用后更换床上用品,并使用消毒液擦拭床单位。
7.每日接生后分娩室要终末消毒,地面受到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污染时应立即清洁,并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拖地。
8.空调及空气消毒器过滤板、过滤网一定期清洗,保持清洁。9.窗帘定期清洗,保持清洁。10.分娩中产生的废弃物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执行。
(三)人员管理
1.严格参观、实习和陪护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流动。2.凡进入分娩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换鞋,鞋每日刷洗一次。
3.患呼吸道感染疾病或有化脓性伤口时,暂停产房工作。4.待产人员进入产房更衣、换鞋,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5.私人物品不得带入分娩室内。
(四)工作质量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清洁卫生制度、消毒灭菌制度、隔离制度、感染管理报告制度等。
(二)无菌技术 1.接产前必须进行外科洗手。
2.保持无菌单及手术衣干燥,潮湿视为污染应更换。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4.助产包内备断脐专用剪、结扎用品等,禁止断脐器械与其他助产器械混用。
5.无菌物品标识明确、规范,无过期,按灭菌日期及有效时限依次排列,专柜放置。
6.无菌包、无菌纱布、无菌棉球开启后保存时间不超过4小时;无菌持物钳及容器干式保存,每台一套,4小时更换1次。
(三)消毒、灭菌
1.助产器械应等同手术器械按照规范清洗包装灭菌。2.婴儿脐带结扎用品需灭菌。
3.碘伏、酒精一经打开,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
4.血压计袖带保持清洁,被血液、体液等污染时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使用。
5.氧气湿化瓶一人一用,湿化液用灭菌水;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备用。
6.剃毛刀应使用一次性用品。
(四)隔离技术 1.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正确佩带防护用品。
2.产妇分娩前应进行HBV、HCV、HIV筛查,传染病产妇安置在隔离分娩室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助产,用后物品及胎盘必须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房间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3.接送产妇的平车保持清洁,隔离产妇平车专用,用后消毒。4.脏被服应有容器固定存放且不在产房内清点,隔离病人被单、衣物分开处置。
(五)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医护人员熟悉本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卫生员能正确回答消毒液浓度及配制方法。
第二篇:产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产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为了预防分娩过程中造成产妇及新生儿的感染,特制定以下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布局及人员管理
1、产房布局合理,严格划分非限制区、半限制区及限制区,各区之间应有 实际的隔离屏障,标识明确。
(1)非限制区设于产房最外侧,包括换鞋及平车入室区、更衣洗澡区、厕 所、值班室、休息室、处置室;
(2)半限制区包括办公室、待产室、洗涤间;
(3)限制区在内侧,包括分娩室、刷手间及无菌物品存放室等。
2、应设置隔离待产室和隔离分娩室,无条件时设置隔离床。
二、分娩前产妇的管理
1、产妇产前应进行HBV、HCV、HIV、梅毒抗体的检测,阳性者应按消毒 隔离原则处理。
2、产妇进入产程应入住待产室。患有感染性疾病的产妇应安置在隔离待产 室待产,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三、助产人员的准备
1、进入产房前应修剪指甲,除去各类手部饰品,不得涂指甲油。
2、医护人员进入产房必须更衣、换鞋,戴帽子,外出时更换外出服及鞋。非本室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得入内。
3、患有呼吸道感染疾病、皮肤有伤口及其他传染病的工作人员不得进行助 产及手术操作。
四、接生中的感染预防及控制措施
1、协助产妇穿腿套或盖被,注意保暖。
2、准备产包、侧切包等接生用品。助产器械包内备断脐专用剪及无菌纱布、棉签、无菌手套等。
3、备皮、消毒会阴部:用一次性备皮刀去除阴毛,用10%肥皂水棉球擦洗 会阴,用温开水冲洗干净,用0.5%碘伏棉球消毒二遍。
4、助产人员严格外科手消毒、穿防渗透的无菌手术衣或围裙、戴无菌手套。
5、整理台上的器械及物品,铺无菌巾,根据情况选择麻醉方法,根据产 情 况实施会阴侧切术。
6、保护会阴,协助胎儿娩出,清理新生儿呼吸道分泌物,处理脐带,用植 物油或医用液体石蜡祛除胎儿体表的胎脂。
7、粘膜(尿道口、阴道)可使用0.1%的碘伏消毒,新生儿脐带应使用0.5% 的碘伏进行消毒。
8、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无菌物品应放置在无菌柜内,无菌物品一经打开不得再放回原处,产包打开后限四小时内使用,其他无菌物品一经打 开24小时内使用,新生儿断脐器械禁止与其他助产器械混用。
9、手术器械必须灭菌并在有效期内使用,凡疑有污染时应立即更换,重新 灭菌处理,一次性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10、可疑宫内感染时,立即留取标本送细菌培养。
11、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接台助产人员,在两台之间应消毒手,更换手套和无菌手术衣。
12、患有感染性疾病的产妇应在隔离产房分娩,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隔离预防 技术的规定,术后彻底清洁和消毒。
13、控制产房内人员数量,保持室内出入门关闭状态,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 交谈。
五、器械及物品消毒灭菌措施
1、接生用的器械、胎头吸引器等用品,必须一用一清洗、灭菌。
2、可重复使用的新生儿复苏设备如:吸耳球、喉镜、简易呼吸复苏器等,每次用后必须进行清洗、消毒。
3、吸引器管路、吸引瓶使用后及时清洗、消毒,用500mg/l8.4液浸泡30 分钟,干燥保存,一次性吸氧管、吸痰管、吸引管等不得重复使用。
4、使用后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分类放入专用收集容器内,交供应室统一 进行处置。
5、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每台清理及时转运。胎盘按照病理性废弃物处置,与医废暂存地有交接手续。
6、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和环境卫生学进行监测,有记录。
六、清洗消毒措施
1、空气消毒:采用紫外线灯消毒,每次消毒时间不少于60分钟
2、物体表面、地面:每日工作前和结束后进行清洁和消毒,若有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用500mg/l8.4液擦拭或喷洒消毒。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
3、产床、产床、床垫等若有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用500mg/l8.4液擦 拭消毒。
4、隔离产房的消毒:隔离产房使用后应做终末消毒处理。医疗废物装双袋,脏被服装袋,注明传染送洗和消毒。
5、不同区域和不同用房的清洁、消毒用品应专室专用,标识醒目,避免交 叉感染。
第三篇: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程序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一、制定口腔科医院感染相关规章制度及标准操作规程:包括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诊疗室、镶复室、拍片中的感染预防管理,清洗消毒间管理及医疗废物处置,器械清洗消毒操作规程等,内容符合相关标准要求,适合本院实际,按照国家标准及时修订。
二、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定期检查科内各项感染预防措施落实情况,针对存在问题有持续改进。
三、口腔诊疗服务的医务人员应当掌握医院感染知识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基本技能。
四、诊疗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手套,可能出现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护目镜。每治疗一位病人后应更换手套,每次诊疗操作前、后均应洗手或手消毒。
五、依照《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病人诊疗用的器械、物品按照危险程度分别达到消毒或灭菌,未经消毒灭菌的物品不得用于病人。一次性用品不得重复使用(如一次性口腔盘、吸唾器等)。
六、诊疗中应预防交叉感染。单人操作时,应注意: 1.治疗中用过的物品应放在盘中,不应随意放置。2.手部有污染或戴手套时应避免接触治疗台物品。
3.口腔常用的治疗药品分类放置,保持清洁,防止操作中的污染。
七、消毒灭菌物品管理
1.诊疗室内无菌物品和一次性物品定位放置,有效期内使用。无菌用棉签开启有效时间4h;碘酒、酒精瓶一经开启效期为一周;无菌干镊罐开启后效期为4小时。
2.使用万金灭菌器械,应浸泡40分钟,器械使用前用无菌水冲洗;浓度监测每天一次,根据使用频率更换消毒液最长不得超过7天。
3.开启的无菌液体使用不超过24小时,抽出的药液不超过2小时。
4.一次性器械或耗材如植入耗材、牙周敷料、纸捻、牙胶尖等属高危险性物品,应一次性使用,按无菌物品要求贮存。
5.纸塑包装打开未用的器械,无菌状态保存不超过4h。
八、传染病活动期的患者,如结核、乙肝抗原阳性、HIV感染等禁用超声洁牙机,以免产生的带菌喷雾会造成污染和传播。
九、使用的消毒剂必须有卫生部颁发的“卫生许可批件”,且在有效期内使用;消毒器械必须有卫生部颁发的“卫生许可批件”和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科室必须保留“卫生许可批件”和“医疗器械注册证”的附件复印件,熟悉产品的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十、使用中消毒剂监测:
1.万金消毒剂每日浓度监测;每季度生物监测,有记录。2.消毒液染菌量测定:碘伏、乙醇等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并未检出致病菌,每季一次。
第四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胡国庆主编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11.洁净手术室空气净化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洁净手术室的监测包括工程验收检测和日常监测,工程验收检测分竣工验收和综合性能全面评定检测。各项监测资料应保存完好,记录存档。
一、工程验收检测
1.竣工验收检测:是指建设方对经过施工方调试使净化空调基本参数达到合格后的洁净手术室的施工、安装质量的检查认可。
(1)由施工方负责完成。(2)检测项目:
1)通风机的风量及转数; 2)系统和房间风量及其平衡; 3)系统和房间静压及其调整; 4)自动调节系统联合运行; 5)高效过滤器检漏; 6)洁净度级别。
2.综合性能全面评定检测:洁净手术室投入运行前应进行综合性能评定,由第三方对已竣工验收的洁净手术部的等级指标和技术指标进行全面检测和评定。
1)必须由卫生部门授权的专业工程质量检验机构或取得国家实验室认可资质条件的第三方完成。
(2)检测项目:
1)截面风速; 2)换气次数; 3)静压差; 4)洁净度级别; 5)温湿度; 6)高效过滤器抽查检漏(1级洁净用房抽查比例应大于50%,其他洁净用房应大于20%);
7)噪声; 8)照度; 9)新风量; 10)细菌浓度。3.注意事项:
(1)工程验收检测时,应先测风速风量和静压差,最后检测细菌浓度。(2)不得以空气洁净度级别或细菌浓度的单项指标代替综合性能全面评定。(3)不得以竣工验收检测代替综合性能全面评定检测。
(4)竣工验收和综合性能全面评Ⅰ定的检测以空态或静态为准。
二、日常监测
1.每天通过净化自控系统进行机组监控。2.空气细菌浓度监测:
(1)静态监测:每月对各级别洁净手术室至少进行1间静态空气净化效果的监测。(2)动态监测:每月对各级别洁净手术室监测1次,3.静压差:运行动态监测,在手术开始时,直接读取手术间门外仪表数据或用液柱式微压差计现场测定。
4.相对湿度:Ⅰ级每2日监测1次,Ⅱ~Ⅳ级每周监测1次;在手术缝合时由室内仪表直接读取。
三、年检
实行静态检测,每1~2年1次,应测项目为截面风速(I级)、换气次数(Ⅱ~Ⅳ级)、洁净度、沉降菌细菌菌落总数、静压差、新风量。检测方法按GB50333的规定执行,应由有资质的工程质量检验检测单位进检测。
104.医院洁净系统医院感染管理
一、竣工验收
1.医院洁净室主要有洁净手术室、洁净病房、洁净无菌物品间、洁净静配中心以及洁净医学实验室等。
2.新建与改建洁净室投入使用前具备如下条件。
(1)建设方提供的平面设计图与使用指南(或说明书),标注各洁净室以及辅助用房所设计的洁净级别。
(2)建设方提供的自行竣工验收报告。
(3)有资质的第三方单位提供的验收报告,洁净医学实验室的所有指标均应符合GB50073—2001中相关技术指标,其他洁净室的所有设计指标均应符合GB50333—2002等相关国家标准中技术指标。
(4)洁净室医务人员以及维护人员等应经上岗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训。
二、日常管理
1.洁净室(区)的日常维护可以在建筑单位的指导下实施或委托专业单位进行。(1)保持进气的三级过滤装置(初效、中效与高效)的气流畅通无阻。(2)保持管道内干燥无尘。
(3)保持回风口滤网畅通无尘,无物品或设备阻挡。
(4)室外排风口应与室外进风口的距离保持5m以上,离地3m以上。
(5)过滤装置的更换与管道的清洁间隔时间应根据使用频率而定,最好是在建筑单位的指导下,制定有关标准操作规程(SOP),并有记录备查。
通常初效过滤网、回风口过滤网应1~2周清洁,中效过滤网应6~12个月清洁或更换,高效过滤网2~3年更换。
2.控制“尘源”:
(1)凡进入洁净室(区)人员应做手卫生,戴口罩、帽子,穿洁净服。(2)控制人室人员的数量。
(3)进入物品均应在洁净室(区)外做相应处理,如有外包装应拆去外包装,如无包装应彻底清洁处理。
3.洁净室内只允许放置必需的设备设施或家具等;物品摆放要避开回风口,尽量做到送风口与回风口的直线中无任何阻挡。
4.保洁工作:
(1)重点为日常清洁,要求每台手术后清洁,每日小卫生,每周大卫生。(2)日常卫生应实行湿式卫生。
(3)清洁用具应分区使用。以手术部为例,不同级别手术室应分设卫生处置间(池);洗涤抹布与拖把的水池,应采用高低水池加以区分;抹布、拖把与水桶等洁具应分手术室标注专用(并以颜色进行区分)。
(4)每台手术结束后,污染的敷料、洞巾等不应随地乱丢,应丢人专用收集箱内,实行“隔离转移”措施。
(5)清洁手术后,采用清水擦拭即可,如需接台手术时,在清洁卫生后,按GB50333—2002中所规定的时间自净后,实施下一台手术。
5.地面等处被血液或排泄物污染时,不应直接使用拖把进行清理,应采取“覆盖消毒”措施。
(1)采用蘸有消毒溶液(以不流淌为宜)的布类或多层纸巾覆盖污染物(消毒溶液量不足时可以随时滴加)。
(2)采用蘸有同样消毒溶液的布类或纸巾,由污染物外四周2m处向内擦抹。(3)消毒作用达到有效时间(30min以上)后,将所有使用过的布类或纸巾包裹污染物丢弃。
(4)采用清水清洁卫生。
消毒剂可根据污染物性质进行选择,如血液推荐使用75%乙醇溶液;呕吐物等建议选用有效氯浓度为5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对设备仪器表面的消毒可选用75%乙醇溶液擦抹。
6.日常监测:(1)自检,由使用单位实施,每季度不得少于1次。主要采用平皿沉降法(要求暴露30min)检测空气中细菌菌落数(布点与标准见附)。
(2)年检,由有资质的单位实施,每年不少于1次。内容包括尘埃粒子、压差、风速、空气中细菌菌落数、温湿度、换气次数等。各项指标必须符合GB50333—2002中所规定要求。
(3)一旦发现超标现象,应立即排查,及时整改。
三、个人防护
1.进入洁净室(区)人员应彻底更换清洁的衣鞋,并做好头部、口鼻部位的保护,以制止自身的“发菌”;必要时入室前进行沐浴。穿着个人防护装备离开洁净室(区)后,其个人防护装备则被视为“污染”的,再次进入时应重新更换。
2.室内应保持安静,人员避免大幅度的肢体运动与抖动各类织物,以减少扬尘。3.吸烟者应在吐完最后一口烟15min后,方可进入洁净室(区)。
4.重复使用的个人防护装备,建议采用透气性好,不发絮,且耐高温处理的面料。附:洁净室空气细菌菌落总数监测布点与标准(略)
第五篇:产房、母婴室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产房的医院感染管理预防与控制
1、产房和手术室相邻近,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相对独立,便于管理
2、布局合理,严格划分限制区(设置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刷手间)、半限制区(设生理待产和隔离待产、办公室、治疗室)、非限制区(污染区有污物间、卫生间),区域标志明确,设有实际屏障。另设更衣室、产妇接收车辆转换处等。人流、物流各行其道,避免交叉。
3、分娩室表面光滑,无裂隙,无暴露管道等。室内设备应简洁,以满足分娩需要为准。
4、分娩室使用面积应不少于22平方米。
5、产房应有温湿度计(温度保持在24-26°C,湿度50%~60%),注意通风及空气净化,可配备空气净化装置,环境空气应达到要求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
6、刷手间水龙头采用非手触式。根据要求配制刷手液及消毒液,手刷一用一灭菌,按外科刷手法刷手及外科手消毒。
7、器械清洗室要有洗涤池和各种器械、初步清洗消毒处理设备。
8、凡是进入产房人员必须先洗手,更衣。患呼吸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皮肤有伤口的工作人员暂时离开在产房工作。
9、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和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10、传染病人的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按医疗废物处理;房间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修订日期2012.7.20
母婴同室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一、母婴室内每张产妇床位的使用面积不应少于5.5~6.5m2,每名婴儿应有一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应少于0.5~1m2。
二、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做好空气消毒。
三、病床每天湿式清扫一次,一床一套,床头柜等物体表面每天擦拭一次,一桌一抹布,用后浸泡消毒,清洗晾干后备用。
四、母婴一方有感染性疾病时,患病母婴均应及时与其他正常母婴隔离。产妇在传染病急性期应暂停哺乳。
五、产妇哺乳前应洗手、清洁乳头。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前、接触婴儿前后均需严格洗手。
六、婴儿用眼药水、扑粉、浴巾等应一婴一用。
七、患有皮肤化脓及其它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与婴儿接触。
八、严格探视制度,探视者应着清洁服装,洗手后方可接触婴儿。
九、母婴出院后,其床单元,保温箱等应彻底清洁、消毒。
十、空气中细菌菌落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物体表面及手≤10cfu/cm2,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修订日期2012.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