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基于文化遗保护与利用辩证关系的讨论
【摘要】城市文化遗产象征着城市的文化底蕴,如何处理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之间的辩 证关系至关重要。城市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成为遗产保护性开发的重要议题。本文分析了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研发的现状,以及目前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需求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指出当今城市开发必须在保存与盈利两者关系中寻求平衡,以城市文化遗产的经济学理论,阐述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的重要性。【关键词】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一、引言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包括明清故宫、长城、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丽江古城、都江堰等等。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筑文化遗产普遍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许多的城市文化遗产被破坏,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迫在眉睫。面对如今的市场化浪潮,在延续以往遗产保护思路的前提下,还要不断探索新的保护方法。传承与转变是一种精神跨度,多元文化体验应在遗产保护中得到实现,将城市建筑文化遗产视为一个系统去思考,从而实现文化遗产利用与保护的最高境界。
二、中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
中国拥有众多的世界遗产,但在保护和开发中产生了许多矛盾,同时对世界遗产的保护不力也造成了遗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例如之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评的武陵源。湖南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申遗成功后大规模城市化改建,造“天上街市”、“宾馆城”和“天下第一梯”,每次破土动工都留下一处疤痕。教科文组织派员监测,批评当地让武陵源成了一座被围困的孤岛。武当山是另一个极端例子。湖北十堰从2001年起即着手招商引资,希望将武当山包装成一棵摇钱树。武当山文管所在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复真观”内大兴土木,将部分古建筑按三星级宾馆标准进行改造、扩建,对外提供吃、住、游、购、娱全方位服务,严重破坏古建筑群,引发全球关注。
过度开发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人工化是指人造景观和建筑过量,破坏自然景观;商业化则表现为在保护区内大做生意,开办各种商铺等。城市化和商业化紧密相连,商业化必然导致按城市标准来建设。
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中存在“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存在“建设性破坏”和过度开发。一些地方不能正确理解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和全部的意义,在申报之前大动干戈,申报之后就将这项工作抛到脑后;还有的则是在申报成功之后大兴土木搞建设、大张旗鼓搞开发,而对遗产保护急需的管理、规划、抢救、修缮、展示乃至安全保卫工作则漠不关心。
除了对这些文化遗产的过度开发,我国的城市街区及其景区存在着神奇的现象——“假古董”。国外旅游者曾说,“中国的文化遗产景点除了地名之外,其他的都是假的, 其实“中国的文化遗产景点或许名字也是假的”旅游策划者和旅游开发商 会根据旅游开发需要策划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包括景点设置、文化遗产故事编纂、导游词整 理等等。
三、文化遗保护与利用辩证关系
保护与利用是遗产保护中的最主要矛盾,管理者的自身定位直接影响到遗产保护的最终效果,理顺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是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关键问题。文化遗产利用既要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城市风貌,保留城市风貌的完整性,原真性;也要重视提高旅游文化遗产的功能的延续性、创新性。既要保护也要发展,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重保护,在精神和物质上提 供更好的旅游空间环境。
城市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高于经济价值,遗产的地位高于旅游地位。旅游毕竟是文化产业,毕竟是文化经济,而不是单纯的经济,要真正体现遗产的原真性标准,观念上要有所调整。按照文化遗产的内在发展规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文化遗产的更新与发展。将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更新列入旅游开发的通盘考虑,还包括了与旅游文化遗产相关的经济、社会、文化因素的保护。
四、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开发
与国内对文化遗产的大幅度开发不同的是,国外对文化遗产比较注重保护及合理适当地开发。美国法律明确规定,国家公园和历史文化遗产地是国民欣赏自然与精神活动的场所,是激发爱国主义激情的神圣的“瑰宝之地”,必须严加保护,供国民世代享用。为此,法律严格禁止在所有国家公园和历史文化遗产地修建索道。公园内除了按公路美学的原则修建必要的公路外,严格限制其他机动交通。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者将自己定位于管家或服务员,而不是业主的角色,对遗产只有照看和维护的义务,而没有随意支配的权利,因此少有文化遗产被破坏的事情发生。基于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经验来借鉴。
(1)完整保持城市文化遗产的原貌的原样保护方式
不进行修缮与重建,这种方式能很好地展现城市文化的原貌,罗马斗兽场的保护,完全的保护,让人记住罗马城市的辉煌与罗马的沧海桑田、事事变迁,而中国圆明园的保护亦是原样保护模式,保留圆明园残骸,让人记住那段被迫开放的半殖民历史。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遗产保留甚少,或具有特色意义的城市文化遗产。
(2)修旧如新或修旧如旧的修复保护方式
文化遗产开发中文物保护是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对象,保护原则依然是保护其原真历史 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性。修复包括日常的保养修缮或和保护性复原活动,主要有两种方式 修旧如新和修旧如旧。不论什么情况下,修复之前和之后,都要对文物建筑进行考古的和城市的研究,对遗产的特性必须在其所隶属的文化环境中加以思考和评判,应需依据遗产价值的特殊性质,以及相关信息源的可信性和真实性。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尊重其多样性。(3)居住功能商业化、文娱化的功能置换保护方式
城市文化遗产是否按照其原有的功能进行保护,学术界曾经也引起了 争议。但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化遗产功能置换是允许的,亦是成功的。居住功能商业化、文娱化亦是文化遗产可持续开发最常见的模式。功能的置换换来了人们对城市文化的参与性、体验性;而且城市文化遗产也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成功地保护了起来。
(4)从城市风貌整体格局进行更新和保护的方式
城市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还包括一些非本体的,不在遗产身上:遗产周边、遗产跟外面的一些关系也有原真性的东西。把原真性概念组分,包括城市文化遗产的地点位置构成,环境构成等。从城市风貌整体的角度全盘考虑城市街区的功能布局和结构调整,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不同于纯静态的保护。中国特有的城市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不保护是整体格局保护的典型模式。
城市街区保护以城市街区的更新和保护为主要内容,这种方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可以大大增强城市的活力。但也存在着难点,如城市风貌区中,新建筑该如何介入。因此便要求在新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和切入点,以延续和发展街区文脉。
五、结语
中国保存着许多历史文化遗产,而这样的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是深远的。这种深远不在于它建了多少厂,修了多少房子,而在于它促成了那个区域的历史、文化、街区风格、居住、娱乐等多方的融合、复制与创新,从而影响着当地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换句话说,城市历史文化造就了那座城市的特色、城市的全民性意识。城乡文化遗产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人口和商业在都市区的高度集中,为新产业的形成、生产力的增强以及促进增长,营造了独一无二的经济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多做研究,寻求保护和利用好城乡文化遗产的更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宋伟宏.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利用的良性互动发展[J].博物馆研究, 2006,(03).[2] 周武忠.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J].国际学术动态, 2007,(05).[3] 敏颜.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应重点抓五方面工作[J].城市规划通讯, 2006,(10).[4] 刘建平,陈姣凤,林龙飞.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7,(03).[5] 陈峰云,范玉仙,朱文晶,李长安.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6] 托马斯·费里德慢.世界是平的.中国建筑工业,2001 [7] 周武忠.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综[J].艺术百家, 2006,(07).
第二篇:20121208-3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
一、关键词:名人故居 文化遗产 文化保护 城市文化建设
二、热点材料:
经过持续2年多的“拆迁”与“保护”的拉锯战,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终究没能逃脱碎为瓦砾的命运。27日,有媒体报道称,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总布胡同3号四合院的梁林故居已被拆除,引起网上一片哗然。记者在实地探访后发现情况属实。
位于江苏淮安市里运河畔的曾任孙中山民国大总统巡行督办的王叔相故居遭拆毁,原本有三进院落五十五间的王叔相故居,已被拆毁了。据悉,淮安市清浦区在小区开发建设中,已有拆除陈白尘故居、谢铁骊、谢冰岩故居、李一氓故居的事件发生。
扬州市古城保护一直坚守自己的特色文化,近年累计投入20多亿元保护古城文化遗产,他们敬畏历史,避免破坏性建设、破坏性保护,反对扒光老城建新城,反对拆“真古董”建“假古董”,从遗址遗迹到古宅名园,从建筑风貌到街巷肌理,从文化遗产到生活方式,全面保护,全城保护,为城市铸造灵魂、张扬神韵与提升魅力。
三、城市文化遗产破坏原因探究
1、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长效性和持续性,忽视历史文化保护,文化遗产遭破坏
2、缺乏制度上和法律上的强有力的约束导致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真空”。
3、制度的执行力上也缺乏相应的约束手段,失职渎职、懒政怠政的顽疾存在。
4、部分管理者短视、冷漠,盲目崇拜GDP,盲目地追求建设速度,盲目地追求现代化,忽视文物的价值。
四、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1、健全法律和技术规范,落实文化保护责任制。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进行摸底调查、评估分类,列出保护名单,严格执行。
2、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在保护为主的基础上,利用独特资源,发展旅游事业,增加旅游收入,为保护整治文化遗产积累资金,形成保护、整治、开发的良性循环。
3、各监管部门明确分工职责,强化协作,构建齐抓共管的文物保护格局。
4、强化宣传,开展学术讨论和批判,增强全民文物保护意识提高。政府组织和民间力量共同监督,形成保护合力。
5、保护文脉的同时保护人脉。在保持城市风貌的前提下,改善文化遗产内居民的生活设施,让留下的人过上现代生活。
20121208-39
第三篇:清西陵文化遗产利用与保护案例分析
清西陵文化遗产利用与保护案例分析
一、河北及清西陵概况
(一)河北自然人文概况
河北省,地处华北,北依燕山,南望黄河,西靠太行,东坦沃野,内守京津,外环渤海,周边分别与内蒙古、辽宁、山西、河南、山东等省毗邻,海岸线长487公里,总面积达18.77万平方千米,总人口7034.40万,现有11个省辖市、23个县级市、108个县、6个自治县、35个市辖区。全省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山区、丘陵和高原,其间分布有盆地和谷地,中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平原。其中坝上高原平均海拔1200-1500米,占全省总面积的8.5%,燕山和太行山地,其中包括丘陵和盆地,海拔多在2000米以下,占全省总面积的48.1%,河北平原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海拔多在50米以下,,占全省总面积的43.4%。河北省是全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也是旅游资源大省。
(二)清西陵文化保护区概况及旅游特色 1.清西陵概况
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此外还有3座后陵,以及若干座公主、妃子园寝。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这里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松林,数以万计的古松、古柏把这一带装点得清秀葱郁,古朴大方。清西陵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清西陵旅游特色
清西陵是中国清朝前期、中期、晚期陵寝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4座帝陵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宫殿辉煌、石雕精美、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后纪园寝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的规格建造,虽久经大自然的风雨剥蚀,其规模与原貌仍存。亲王、公主、阿哥园寝大部保存相当完好,行宫、永福寺虽历经沧桑,但也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从而使清西陵成为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陵寝之一。清西陵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18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期中国陵寝建筑艺术风格及皇家宗教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古代陵寝建筑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清代以前各代陵寝建筑不可替代的历 1 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二、清西陵文化保护区及其申遗过程
(一)清西陵文化保护区的发展历程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历经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余绪延至民国年间。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选此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宣统皇帝溥仪于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宝山。于1995年迁葬到清西陵的华龙皇家陵园。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清西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二)清西陵申请文化遗产的过程 1.清西陵符合申报文化遗产的遴选标准(1)清西陵是一件精美的艺术杰作
清西陵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其建筑技艺之精湛、品种之齐全,在中国皇家陵寝建筑中绝无仅有。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布局与形制最符合中国的“风水”观,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备的帝陵。泰陵前3座精美的石牌坊和大红门构成西陵的总门户。昌陵建筑与泰陵规制相同,但其隆恩殿内以花斑石漫地非常独特,有“满堂宝石”之誉;慕陵隆恩殿、配殿建筑木构架均为楠木,并以精巧的雕工技艺雕刻出1318条形态各异的蟠龙和游龙。祟陵殿宇木构架均为钢铁木,质地坚硬,被称为铜梁铁柱,其地宫内的石雕佛像精美无比。永福寺、行宫和亲王、公主园寝则是清陵建筑中完整保存的珍品。整个清西陵气势磅赡,雄伟壮观,实为中国陵寝古建筑中的精美杰作。
(2)清西陵是中国陵寝建筑最具特色的例证
清西陵402座古建筑,基本上是相沿明代帝后纪陵寝建筑样式修筑而成,它依据清宫式作法,在严格遵守森严等级制度的同时,又不拘泥于典制,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大红门前石牌坊一改历代皇家陵寝均设1架的规制而增加至3架,在 用料、工艺上更细腻、精美;慕陵殿宇的楠木雕刻已突破了其他清陵油饰彩绘作法,采用在原木上以蜡涂烫,壮美绝伦。自道光始,在陵寝建筑上稍有衰落,但是裁撤石像生、圣德神功碑亭、明楼、方城等建筑和以石牌坊代替琉璃门,又形成了一个小巧玲珑的新模式。昌西陵罗圈墙及宝顶前神道产生回音效果,隆恩殿内藻井独有的丹凤彩绘,又成为中国陵寝建筑的一个特殊例证。正由于清西陵拥有众多的独到之处,从而构成清代陵寝建筑最具特色的例证。
(3)清西陵古建筑及环境具有一定脆弱性
清西陵的古建筑以木、石、砖为主要建筑材料,大木结构易腐朽、易燃烧,砖石结构又易风化、侵蚀,围绕陵墓的高火险等级古松柏又对陵寝构成了较大的威胁;另外,随着周边工农业的发展,如若控制不当,又会对陵寝造成人为不良损害:因此,清西陵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又存在明显的脆弱性。
(4)清西陵体现了满清王朝佛教的例证
永福寺是一座专门为陵寝祭祀而修建的皇家御用喇嘛庙,是清代皇帝尊崇喇嘛教的充分体现。在中国2000多年的陵寝建筑史上,由于清东陵的隆福寺及明代帝王陵寝中的佛寺都已不存在,清西陵的永福寺成为明、清皇家陵寝御用寺庙的孤品。同时,水福寺的保存也为满清王朝尊重、藏传佛教提供了实物例证。
综上所述,清西陵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标准Ⅰ、Ⅲ、Ⅳ、Ⅴ、Ⅵ。2.清西陵申报文化遗产的过程
2000年11月30日,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V)(V)(VI),一致通过将“中国明清皇家陵寝”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清西陵作为这一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清西陵以其无穷的魅力昭示了中华文明的伟大,征服了全人类,在世界文明史上争得了自己得一席之地。清西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清西陵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给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继清西陵申遗成功之后,2001年1月,清西陵又成功的加入国家AAAA级景区的行列,为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腾飞,清西陵以宽广的人性化视角,强化服务质量,完善旅游设施,为游客搭建起高效畅通的旅游服务平台。
三、清西陵旅游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清西陵坐落在易县境内,16处古建筑群及15000余株古松分布在西陵镇和梁格庄镇。其中泰陵、昌陵、慕陵、崇陵、泰东陵、昌西陵、慕东陵、泰纪园寝、昌纪园寝、妃园寝、端亲王园寝、怀亲王园寝、公主园寝、阿哥园寝、行宫、永福寺等各座建筑群各具特色和价值。
(一)清西陵旅游现状
近年来清西陵旅游业保持了较快的持续增长,尤其是近几年在全县建设旅游强县的大潮中,更是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2010年全年旅游人数突破27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300万元大关,再创清西陵旅游开发以来的最高水平。
(二)清西陵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清西陵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单体建筑屋面漏雨,木构件、椽头严重糟朽,地仗脱落、油饰彩画残破严重,部分石构件风化、严重破损。
(三)清西陵旅游业改进措施
从保护的角度来看,“十二五”期间,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将计划完成33个维修项目,项目资金总数6.9亿,其中文物本体保护维修项目16个,安防、避雷、消防系统建设工程项目3个,基础工作项目6个,管理监测项目1个,展示利用项目3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个。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清西陵应以项目建设为支撑,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叫响世界遗产品牌,争创“5A”景区。
1.重拳出击创新路
清西陵文物管理处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大西陵景区的思路,并结合张石高速公路的开通,将在泰陵大红门前建成清西陵综合服务中心,集餐饮、住宿、购物、展览、展示于一体,并通过封闭大红门和古松林,使其成为清西陵景区的总门户。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清西陵将改扩建环陵公路;高标准建设绿色环保旅游厕所,彻底消灭旱厕;铺设方便游客通行的步游路;进一步完善景区标志标识牌,并下大力改造行宫宾馆,提升接待水平。使清西陵成为基础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市场美誉度高的成熟景区。
2.深挖文化强服务
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积极号召,大力支持各大媒体做好大型电视纪录片“光绪之死”的拍摄工作,同时组织推动雍正、嘉庆、道光、光绪等几位皇帝的事迹研究,并在相关区域向游客进行展示和播放;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制作出具有清西陵文化特色的系列纪念品;推出与皇帝祭祀等活动有关的参与性项目,打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清西陵由文化观光游向文化休闲度假游转变。
现在,由清西陵管理处机关各执法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机构,对景区内的经营商户和人员进行的规范管理,有效治理了旅游业软环境。
3.攻坚克难促发展
建设大红门公园是清西陵进行旅游资源整合的重要内容,为此,进行高标准的美化绿化,增设休闲娱乐设施,充分利用马槽沟清淤蓄起的水面,增设垂钓、4 观荷等大众参与性项目,打造清西陵旅游的休闲娱乐区域,丰富旅游内容,将显著改善清西陵单一的文化观光旅游现状。
行宫宾馆改造工程是清西陵全部工程项目建设的重点。2011年,在前两年对行宫改造的基础上,继续了对行宫进行投资改造。年内完成行宫客房的整装和餐厅的装修,打造优美的住宿就餐环境,进一步提升饭菜质量和服务水平,突出行宫特色,努力把行宫打造成为保定旅游的窗口,易县的接待中心。
第四篇:保护城市文化遗产
作者:单霁翔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基础建设和城乡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成为每个城市的管理者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城市是人类在历史文明发展进程中改造自然的基础上创造的聚居地。那些经过历朝历代积淀而且幸存下来的文化遗存,不仅是城市所在地区、民族乃至国家优秀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城市当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保留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一座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的见证。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就是保护该城市的记忆。城市的发展演变过程犹如人的成长过程,有其诞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过程,而文化遗产记录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些文化遗产既包括体现不同时期特有风貌的地上不可移动文物建筑,也包括遗留于地下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生活足迹的遗迹和遗物。这些无所不在的历史建筑和文物遗存以其独特性、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性,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发展见证,甚至成为一个城市及城市所在地区的重要象征和代名词。
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城市特色是指一座城市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的生命,是此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之处。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更要有历史文化传统,成为这一城市的特色与记忆。比如提起苏州,就会使人想起那里众多的古典园林建筑;提起杭州,就会想起西湖、六和塔;提起北京,就会想起故宫;提起海口,就会想起骑楼古街。对于一座城市来讲,文化遗产就是自己的品牌和个性,就是财富,就是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任何割断历史,轻视本民族、本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思想和态度,都是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我们对前辈留给本城市、本地区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要很好地精心保护,而且要认真学习、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本城实际,推陈出新,创建城市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着更加迫切的现实意义。
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已经成为许多大城市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均衡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城市发展独特见证的文化遗产资源,更是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根据《中国文化遗产蓝皮书(2008)》的统计结果,“十五”期间全国文物系统财政拨款仅占同期GDP的0.018%,而同期全国文物系统对国民经济贡献占GDP的0.143%,文物系统对国民经济贡献是同期财政投入的8.1倍,即文物系统财政投入1元给国民经济所带来的产出为8.1元。这颠覆了一个传统认识:“文物部门就是由国家供养,替国家和人民守着祖宗留下的财富。”实际上,文化遗产事业绝不是财政的包袱,而是社会、经济效益兼备的事业,利在当代,益及后代。在许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城市,由文化遗产带动的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我国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和保护内容
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政策,可以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为三个层次,即单体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这种分层次的保护方法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年来的经验总结,是解决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的有效途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根据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对于“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历史的原貌和真迹;对于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典型地段,要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保护城市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还要保护和延续古城的格局和历史风貌。
第一个层次,城市单体文物保护单位。单体文物主要包括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石刻、名人故居和近现代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等。这些建筑物大部分已经被公布为各级别文物保护单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些历史建筑物虽然暂时未纳入相应级别文物保护单位体系,但一样具有保护价值。比如,2008年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历史建筑,是指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保护文物古迹,要特别注意保护它的历史环境。只有保存了历史的环境,才能更好地体现它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第五篇: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城市规划概论》结课作业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
告
姓名:康一林
班级:规132 学号:201301020223 成绩:————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北京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位于华北平原北端,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早在周朝时期,就是燕国和蓟国所在地,北京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北京拥有的名胜古迹有: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县,是中国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该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爱,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故宫东西款750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米,南北长960米,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城墙上开有四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四座角楼,角楼有三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是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他利用昆明湖和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皇家行宫御苑。天安门位于中华人民共和或首都北京市区中心,面临长安街,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天安门原是明清两朝皇城的正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里举行了开国大典并被设计入国徽,墩台上的城楼大殿东西宽9间,南北深5间,用95之数,是取帝王为“9”,“5”至尊,至高无上的含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我国名胜古迹的破损, 它们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八达岭长城是中国长城的杰出代表,明代长城的精华地段。虽经受几百年来风霜雨雪的侵蚀,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而今仍显雄风,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多年来,八达岭长城景区的历任管理者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使八达岭长城焕发出其独有的魅力。一:八达岭长城 1.维修长城 保护长城
1952年,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提议“保护文物,修复长城,向游人开放”,从此,长城的保护和利用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罗哲文等专家多次到八达岭长城实地考证、勘测,提出了科学严谨的修复方案,开始了解放后长城的保护维修工作。1984年在邓小平“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下,掀开了长城保护修缮新的一页。特别是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后,特区投巨资对长城进行抢修和对关城进行复建。按照《威尼斯宪章》的要求,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持文物的真实性,使之完整地传给后代,从1953年至今,他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八达岭长城进行多次修复。到目前为止八达岭长城对外开放的长度为3741米,游览面积由原来618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9348平方米。附墙台及空心敌楼21座,垛口1252座。修
复后的八达岭长城及关城再现了历史的原貌,从而也使长城得到了科学的保护。
2.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在遗产的宣传上,八达岭特区办事处专门设立宣传科和对外联络中心,通过媒体,以大旅行社、大学校、大企业工会为重点对象,以公路和城市公交车辆为重点流动广告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八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达岭的品牌形象。让更多的人了解八达岭长城。对内在景区职工和从业人员中广泛宣传并组织认真学习《文物保护法》、《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威尼斯宪章》等法律、法规和遗产保护方面的知识,举办知识竞赛和保护遗产征文演讲等普及遗产保护知识的活动。从而增强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3.发展旅游 促进保护
自1981年成立延庆县八达岭特区办事处以来,特区办事处在发展旅游事业的同时,一直致力于长城文物保护工作。为加强和做好遗产保护工作,由一名副主任专门负责文物遗产管理工作,设立文物管理科,负责辖区内长城的保护和管理,日常工作也都围绕这一中心进行,科学规划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对长城进行定期巡查,及时维修出现险情的墙体、敌楼、更换磨损的马道砖,对破坏文物保护标志和乱刻乱画等行为进行制止。专职管理机构的设立,使遗产保护步入了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健康轨道。
近几年,他们对长城两侧建控区域进行严格控制。拆除了长城附近大型商业设施22个、长城沿线设置的商业摊点60余个、大型构筑物2处、违章建筑6处,为此,八达岭特区每年直接经济损失1300余万元。同时,他们还通过引进人才、开展业务培训等途径来提高管理队伍、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更好地、科学地保护管理八达岭长城打下基础。
保护是核心,合理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遗产的保护。只讲保护,不讲利用,保护就失去了为人类社会造福的意义。因此,只要合理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将会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发挥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八达岭旅游观光的国内外游人与日俱增,旅游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是依托历史文化、自然遗产发展壮大起来的。他们在积极恢复长城原貌的同时不断加强文物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和景区环境建设。长期以来,一直控制长城两侧建控区域内不允许有任何建筑。为保护和宣传八达岭长城,挖掘长城文化内涵,满足游客在游览长城的同时了解更多的长城知识。1990年和1994年,特区在景区内远离核心保护区的地方,先后建成开放了展示长城历史和风貌的“中国长城博物馆”、“长城全国影院”、水关长城、夜长城、残长城自然风景区等长城文化旅游景点,更丰富和突出了长城文化和特色。4.制定规划 持续发展
八达岭特区办事处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结合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在1992年八达岭——十三陵特区总体规划和1998年八达岭特区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规划的基础上,对景区进行规划,制定出八达岭大景区总体规划,突出了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区的保护目标和商业区外迁、突出文化氛围、过境路改线、环境整治、绿化美化等多项措施。
在规划中,对商业区、办公区、游览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并以奥运为契机,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全新理念体现于八达岭长城的发展之中。现位于商业区的办公楼已迁至景区以外,腾出核心区的土地,用于遗产保护和环境整治,进而将重点文物核心保护区的商业、服务业设施迁移到建控地带以外,实现文物保护区内的高度净化,突出长城的历史文化氛围。计划用5年的时间在八达岭长城景区,按照植树种草、间缝插绿的原则,实施立体绿化、美化,为游人创造优质、舒适的旅游生态环境。
今天的八达岭长城已经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会的舞台,成为联络中国与世界的友谊之桥,成为中外游人了解长城历史和文化的课堂,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的时期,长城有了新的内容,握手和平,传承友谊,世界瞩目八达岭。长城、和平、友谊的和谐乐章在八达岭长城上奏响。
二:颐和园
1.颐和园保护管理的基本原则
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的一种杰出表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谐地融为一体,颐和园是中国的噪音源思想实践的集中体现,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用世界几大文明的象征代表来描述颐和园的价值,使人们对颐和园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让颐和园的管理者从新审视自身的责任,加强管理与研究提出了颐和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2.延续历史文脉
颐和园原名清漪圆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是一座以万寿山合昆明湖为主题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模仿杭州西湖而建。
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文化,中国皇家园林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涵纳了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而这些内容皆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景手法在三维立体空间中给予了生动的展现,颐和园的保护活动,就是要注重发挥传承中国传统园林文脉的作用,遵循一切实践活动均有出处的原则。
并且,颐和园是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我们要尊重历史,更要保护历史,这无疑要求我们要保护这些文化古迹。3.与历史环境不可分割
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中国博物馆式的皇家园林,内涵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园林,文物,建筑,宗教,民俗,戏曲等诸多方面,堪称中国文化精粹的一个立体锦集,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颐和园的保护措施及原则,高大伟)。历史地区及其环境应被视为不可替代的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体现在颐和园方面就是可视性景观环境的保护,北京市政府严格控制了颐和园的周边的建设规划,颐和园在保护,管理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中,也极力避免对环境视觉的破坏。4.文物的保护
颐和园的所有物质实体均可视为文物,其中古建筑3000余间,面积7.59万平方米,为实现古建的可持续利用颐和园建立周期性维修制度,投资额度超过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千万元,为保护古建,削减核心景区70%的商业网点,撤除了园内所有外设商业摊点。改革开放后,颐和园严格按照传统的设计施工程序,传统的建筑材料,加大了古建筑的修缮力度,恢复东宫门广场,北宫门广场,长廊沿线,动地沿线等处的青砖甬道及路面,丰富 和完善了园林古迹景观。
颐和园园藏文物四万余件,品类包括铜,瓷,玉器,家具,杂项等,以晚清工艺为特色,其中也不乏历代文物之精品。20世纪80年代开始,颐和园先后举办了清华轩和文昌院“园藏文物精品展”,澹宁堂“园藏宫庭家居精品展”,开辟了德和园“慈禧生活用品展”,永寿斋“中国太监历史展”,“赅春园遗址展”等展览。
颐和园内碑碣,石刻以及露天陈设的铜器等文物众多,颐和园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加以保护。为减轻酸雨等环境污染对露天陈设,石质文物的损坏,持续开展防腐蚀实验研究,1999年投入80万元全面整修了环湖望柱,修复破损栏杆。5.与社会发展协调
保护的目的是更长久的利用,把当代的成就,过去的珍贵遗产和自然美景结合起来,“适当利用已失去原有用途”的遗产满足“社会和文化的需要”,颐和园是中国传统文化成熟期的园林代表作,以旅游为手段,通过系列文化活动,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外围周边则找出保护地带,控制,统一各种工程措施在造型,时代感,材质,色彩上的谐同,甚至园林绿化也尽量使用传统造园的手法以自然群落方式进行配置,增强社会配置,增强社会发展与历史环境的相互融合。6.以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保护
保护遗产及所处环境,不能简单地保持原始和传统,要利用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给予有力的促进,颐和园加大科研力量,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研究,考察,检测颐和园保护的各个内容,制定科学有效的保存,维护和管理方法。7.旅游适度开发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颐和园的文化旅游活动是一项文化-经济事业,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要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度检验,衡量,确定颐和园的旅游发展规模和速度,以保护好颐和园文化-风景自愿为前提,发展适度的文化旅游。
8.可持续利用
颐和园的管理实践在原真性实体保护的前提下,重视遗产与历史环境,社会发展,园林旅游的关系,坚持规划,推动政府借助科技手段促进园中的山水,建筑,植物,文物以及园外借景环境的保护,构建出完整的文化管理服务体系,是这个人类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并能传承后代,永续利用。三.文物保护的方法
众所周知,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破坏文物即意味着抛弃历史,抹杀城市的特色,也意味着,城市除了变成一个拔地而起的钢筋水泥丛林外,最终只能
是一片丧失历史文化内涵,没有人文北京的现代都市沙漠。
无论是中国的文物,还是外国的名胜古迹;无论是北京的古建筑园林,还是其他地区的文化瑰宝;无论是雄伟壮丽的八达岭长城,还是闻名中外的颐和园。都是我们现如今应当重视与保护的东西。并且,在保护之中我们有应当合理的利用它,当然,我们现如今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很丰富、很有价值。遗憾的是在经济开发中遭到了建设性的破坏。从八达岭长城和颐和园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我们现在对名胜古迹基本的保护方式就是静态保护,并且多数古迹都以修复为原貌为基础,实行适度开发旅游的政策。以一个较低的姿态让人们进行参观,但同时又保证其环境效益不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受伤害,保持旅游效益和古迹保护平衡发展。
历史文化遗产毫无疑问是城市的雄厚的发展资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旅游资产。因此,在保护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经营中,一定要吸取经验教训,有意识地、特别重视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华夏文化,造福子孙后代。
[1]百度文库,八达岭长城的保护与利用 [2]《中外造园史》,张健
[3]《颐和园的保护原则及其实践》,高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