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妥善处理群体性行政复议案件的对策与建议

时间:2019-05-12 01:4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妥善处理群体性行政复议案件的对策与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妥善处理群体性行政复议案件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篇:关于妥善处理群体性行政复议案件的对策与建议

关于妥善处理群体性行政复议案件的对策与建议

一、近五年来杭州市群体性行政复议案件的基本情况

(一)案件审理基本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至2010年10月近五年来,杭州市全市行政复议机关共收到群体性行政复议案件(申请人为5人以上)127件,人数达2397人,每年的案件数和涉案申请人数分别为8件/248人、15件/230人、19件/885人、28件/465人、57件/569人。与其他省市相比较,我市的群体性复议案件相对多发、高发,且快速增长。

1、案件数量、涉案人数呈持续上升状态,案件类型相对集中。群体性行政复议案件数量和涉案人数近五年来基本呈逐年递增的状态,多集中在规划、土地和拆迁类案件上,约占五年来案件总数的91.2%;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类案件数量快速增长,也多是由拆迁、征地事由引发。这说明,随着我市一些重点建设工程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如城市规划、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工作也相应地深入开展,这些方面的行政行为绝对量明显增加,涉及民生问题的纠纷已成为群体性行政复议案件的主流。除此之外,信息公开、环保、林业、交通、教育等领域近年来也发生了一些群体性复议案件。

2、案件在各级行政复议机关之间分布不平衡。群体性复议案件大多数集中在市级政府层面,即以杭州市人民政府为复议机关审理的案件。2006年至2010年10月间,杭州市政府每年收到的群体性复议申请和涉案人数分别为8件/248人、15件/230人、18件/817人、27件/417人、57件/569人,近五年来总数共达125件/2281人,案件数约占全市总数的98.4%,申请人数占全市总数的95.2%。区、县(市)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处理的群体性复议案件数量较少,从近年的行政复议统计数据来看,2008年建德市政府、2009年余杭区政府分别收到群体性行政复议申请各1件,均为拆迁案件,涉案人数分别为68人、48人。

3、申请人的组织形态逐渐从零散型转变为有组织型。在过去的群体性复议案件中,尽管申请人人数众多,但表现为自发、分散状态。近两年的群体性复议案件呈现有组织、有负责人、有分工的特征。一些有一定组织能力、号召力强的当事人或公民代理人、律师成为案件中的组织者,他们或出面组织申请、收集证据、直接参与复议案件审理,或隐于申请人背后出谋划策、操纵指挥。

4、案件调解难度大,协调成功率低。群体性案件关乎当事人切身利益,案涉人数众多,各种利益关系复杂,造成当事人意见难统一,复议机关协调处理难度很大。且很多纠纷的产生还具有历史性或政策性的原因,并非仅在法律层面上就能解决。

(二)群体性行政复议案件的特点

1、案件大多涉及面广、影响面大、关注度高。群体性复议案件多发于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领域,关系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切身利益,矛盾尖锐、对抗性强。且申请人一方人数众多,具有共同利益,容易相互影响、相互串联形成合力,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因此,群体性复议案件一旦处理不当,不仅直接影响当事人的基本生产和生活,而且易产生部分当事人通过集体上访等手段,给政府形成某种压力,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要求,影响社会稳定。

2、案件处理难度大,容易引发“多米诺”效应。其一,由于群体性复议案件涉及人员多,争议起因基本相同,多数提起复议的当事人具有从众心理。案件中往往有一些核心人员,通常由这部分人先带领一定数量的当事人进行复议,试探行政机关的处理态度,其他人或声援或观望,视情况再动。其二,群体性行政复议案件案情相对复杂,有相当一部分案件涉及的争议属于历史遗留问题,诉外要求多,善后处理难,适用法律方面难度较大。部分争议内容政策性较强,一旦对案件作出相应处理,将可能引发更多的案件发生。例如在拆迁类复议案件中,多数申请人的复议目的实质不在于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是意在通过复议提高拆迁补偿数额或者进行重新安置。

3、申请人要求的合理性与行为的非理性相互交织。有的群体性行政复议案件中当事人的要求虽超出现行法律政策范围,于情却有一定合理性和客观困难,但在这些要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的时候,部分当事人抱着“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错误思想,采取不理智的手段向政府施压。这类事件往往掺夹着非理性行为,给政府和有关部门妥善处理问题带来一定的难度。

4、案件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很多行政争议,进入行政复议救济的可能只是一起或者几起,但是有共同利益的人很多,他们虽尚未提起行政复议,但在等待观望已经进入复议的案件的审理结果,在案件审结之后,有可能根据案件的结果提起复议,形成群体性复议案件。还有一些普通的行政复议案件,虽然不直接由群体一方提起行政复议,但复议审理结果与群体利益密切相关,一旦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还有一些案件,具有群体利益的当事人部分向一个复议机关申请复议,部分向另一个复议机关申请复议。这些案件从表面上看似相互独立,但背后所代表的利益是关联的、群体的。

二、群体性行政复议案件产生的原因分析 群体性行政争议是一定数量的人们由于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不服而引发的争议,群体性行政争议是现代社会中各种复杂因素聚合的产物。群体性行政复议案件是群体性行政争议进入行政复议这一法定救济途径的集中反映。群体性复议案件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多重的,其中既有社会环境和社会政策等宏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个体与群体利益、心理等微观方面原因。

(一)群体性行政复议案件产生的经济原因 当前群体性行政争议的产生,最深刻的原因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时期,也进入了各类矛盾的凸显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而且利益主体的活动越来越带有鲜明具体的经济目的和利益指向,而这些利益群体在面对公共权力时,都会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无论是土地征用争议,还是房屋拆迁争议,其背后真正的动机都源于经济利益考虑。同时,经济发展促使了新的产业格局逐渐形成。比如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与之相关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安置补偿等事项,已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面广,人数众多,利益趋同,逐渐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的矛盾集中点,成为行政争议尤其是群体性行政争议的主要诱因。

(二)群体性行政复议案件产生的体制机制原因 有的基层组织自律不严,民主法制意识不强,对群众的号召力、凝聚力和说服力减弱。有的基层组织社会控制力有所弱化,甚至过于薄弱,许多本来可以由基层政府化解的矛盾无法有效解决,导致矛盾上交。在涉及土地使用权流转、集体土地征用、城市房屋拆迁、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等问题上,群体利益一旦遭受侵害,便会引发群体性行政争议。争议在本地区或本组织内难以解决或解决过程中达不到部分群体的利益诉求时,包括行政复议在内的法律救济途径自然进入了利益群体的视野,群体性行政复议案件由此产生。

(三)群体性行政复议案件产生的认识原因 其一,老百姓对政策和法律的了解不深而在认识上有所偏差。一方面,老百姓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逐渐懂得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对行政执法所依据的政策或法律法规不甚了解,对通过法律程序处理纠纷的过程也存在各种误解。另一方面,个别行政机关无限制地迁就妥协少数人的过分要求,也给部分当事人造成了“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误解。其二,我国传统行政管理理念的影响。目前,相当部分的行政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法制观念方面仍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重制裁轻引导、重实体轻程序、重执法轻诉讼的误区。这些错误观念导致行政执法部门与老百姓之间缺少沟通协调,面对棘手问题,疏于或不愿进行事前的协调引导,对程序性权利重视不够等问题,也是引发群体性行政争议的重要原因。

(四)群体性行政复议案件产生的法律原因 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失范或违法是引发群体性行政争议的直接原因。从法律上看,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没有依法认定事实和收集证据、超越职权、未遵循法定的、正当的行政程序、不履行、拒绝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等,这些都会导致行政机关违法作出行政行为,侵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如果这些合法权益涉及人数众多的时候,就会造成群体性争议,引发群体性行政复议案件。

三、关于妥善处理群体性行政复议案件的建议

(一)畅通渠道、讲究策略,做好受理工作 从已接待受理的群体性行政复议案件看,群体性行政争议尽管以案件形式表现出来,但涉及多层级的社会关系、多样化的矛盾主体、多领域利益冲突以及体制、机制、政策、观念、法律等多方面因素。解决这些矛盾纠纷,不是一种手段、一个部门、一条途径所能做到的,也不是仅靠复议机关能够解决的,必须分流处理。因此,面对群体性行政争议的复议申请应当按以下原则做好接待受理工作:凡是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复议申请,应依法及时受理,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是否受理存在争议的,但通过行政复议途径或能更有效化解矛盾的群体性行政争议,也要尽可能受理。对于政策性强、存在时间长,难以单纯通过行政复议解决问题的群体性争议,必须慎重对待和处理。不予受理的,要向申请人说清原因,告知其依法解决问题的途径,并视情况告知相关部门做好稳控工作。决定受理的,也要讲究策略,或分或并,减少压力,化解影响。要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对于可分的群体性行政案件,应当按照“分而治之”的原则,分别立案受理,将当事人变群体为个体,以缩小案件的影响范围,缓解老百姓和行政机关之间的对立情绪,避免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加强教育,强化引导,做好稳控工作 群体性复议案件参与人员多,涉及范围广,群体行为的相互感染力强,来自外部的任何微小刺激,都可能引起群体情绪的激化和行为的扩大、升级。因此,针对群体性行政争议,应当充分发挥复议接待的疏导作用,耐心向当事人宣传法律,做好当事人的接待工作。在接待群体性复议案件当事人时,要适时作恰当解释、解答、法制宣传,避免当事人产生急躁情绪和对立情绪;强调依照法定程序处理的必要性,做好劝导工作,劝解其通过正当途径解决问题,告知其采取过激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避免出现恶性后果。同时主动了解矛盾的发生、处理途径、结果和上访等情况,掌握不稳定因素存在的态势,还要从各方面了解当事人的实际情况、职业构成、情绪状态及一贯表现等,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三)协同各方,注重调解,做好矛盾化解工作 在审理方式上,必须充分发挥行政复议调解机制的作用,力求把维稳和防止矛盾激化贯穿在复议活动始终,在复议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细致耐心地做好当事人的法律、政策释明工作,力争通过调解或和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在调解过程中,要深入调查案件包含的其他社会因素,及时掌握申请人群体动态;对于应由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或者曾到有关部门反映、处理过的群体性争议,应主动向有关部门了解纷争来由、前期处理情况;对案件进展及时向复议机关领导作书面汇报。对涉及范围大,法律关系复杂,情绪对立严重的群体性案件,可以适当“冷处理”,争取时间做工作,以缓解当事人的对立情绪,力争调解处理,或者为作出复议决定打好思想基础。对群体性复议案件,可以视案件情况采取听证的方式审理。通过听证,给当事人提供了自由陈述意见、进行辩论反驳的机会,当事人通过意见讨论、辩驳和说服,释放了情绪,有利于化解行政机关与公众之间的对峙状态,有利于增进当事人对复议机关的信赖和认同,有利于行政争议的解决实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

(四)及时处理,延伸职能,做好监督指导工作 及时处理,适当延伸职能,完善群体性案件处理的协调和联动机制。对于群体性案件反映出的问题及时处理,加强研究,找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方案。在依法审理的同时,要积极争取党委、人大和政府的领导、重视和支持。针对申请人在复议中反映出的合理要求,如无法通过复议决定方式解决,可积极谋求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通过复议意见、建议等方式确实解决涉及原告利益的事项。通过案件处理准确找出行政执法和政策依据存在的疏忽和漏洞,及时发出复议意见书、复议建议书,以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加强自身监督,规范执法,或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或修改有关政策和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群体性行政争议的发生,使复议为民的宗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群体性行政复议案件的公正审理和妥善化解,也敦促了行政机关正确履行职责,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促进相关部门执政为民意识的进一步提高。群体性行政争议多发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不可避免的现象,妥善处理群体性行政复议案件,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工作。复议机关必须立足不断变化的群体性复议案件发展态势,总结经验,加强研究,建立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依法妥善处理好群体性行政争议,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2010-12-20)

第二篇:如何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

如何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

日前,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在永安百货有限公司召开了第40次双月理论务虚会。与会者围绕“如何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将情况综述如下: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新特点

与会者指出,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体制转换叠加、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多元化利益群体不可避免地发生竞争和冲突,诱发社会矛盾,甚至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深刻认识新形势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

1.主体具有多元性、广泛性。与会者指出,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将会遇到种种难以预料的困难,种种难以预料的干扰,种种难以预料的风险。在这个关键时期,群体性突发事件也可能相应增多,常见的有企业改组改制、国企解体破产、下岗失业、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贫富差距拉大、市政建设征地、旧区改造、动拆迁、历史遗留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群体性突发事件,另外各种劳资纠纷、经济利益纠纷、国内外敏感问题等也可能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诉求涉及诸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同时,参与的主体也没有固定性,通常情况下以涉稳事件涉及的主体为主。比如“三农”问题以农民为主,市政建设以动迁户为主,历史遗留问题以涉及的当事人及子女为主,“4·16”事件中青年白领和学生占了多数。因此,我们必须用多层面的立体思维,认真研究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源头,研究群体性事件中主体的诉求,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2.焦点具有交叉性、复杂性。与会者反映,在日常的群众信访中,从内容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参与类、求决类和诉讼类,而群体性事件的焦点和成因十分复杂,协调化解难度大。不但有民事的、经济的、文化的,同时涉及治安、行政、企业等,有时还跨地区、跨行业,少则数人、数百人,多则成千上万人。在诉求内容上的交叉性,有时会加大事件的复杂程度,如有些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由于历史遗留积案,久拖不决,越来越复杂,老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又出现。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暗中插手挑动,处心积累挑起事端,使矛盾焦点错综复杂,盘根错节,这给化解工作提出了新课题。

3.走向具有突发性、激化性。与会者指山,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共性问题都与权益息息相关。当有的个体或群体政治上、经济上的权益受侵犯或得不到解决或满足时,在信“访”不信法的错误观念支配下,纠集人员、扩大事态,指望用过激行为来解决问题。一些敏感事件,一旦有人挑头,极易产生“连锁反应”,规模逐渐扩大,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突袭上访,乃至拉横幅、封桥堵路、游行示威,甚至暴力抗拒执法,有的还演化为“打砸抢”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引发时间短,重大节庆、敏感时期往往会增多,处理不当,极易激化,而且涉及的程度和范围随时会发生变化,使非政治性问题演变成政治性问题,局部问题扩大为全局性问题。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4.传播具有快速性、开放性。与会者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网络已成为信息发布的重要载体和阵地,它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和高度开放性和全球交互性等特点。据统计,目前我国互联网站已发展到66.9万个,上网用户达9400万,手机用户已突破3.34亿,截止2004底,上海网民总数441万,平均每4人中有网民1人。网络传播已成为思想舆论阵地的制高点。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平民化,以及匿名性、互动性、即时性和方便快捷、覆盖面广及网络语言的特点,通过网络“群发”,使一些人能“出版”自己不负责任的言论,有时会使人难以辨其真伪,如这次涉日游行,就是通过网络非法组织的,这对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5.过程具有长期性、反复性。与会者指出,群体性突发事件由于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合理与不合理诉求相互交织,涉及面广,处理难度大。加之,有的部门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不够、工作不细、措施不力、久拖不决,导致反复上访、持续上访。另外,有的群众对党的政策不理解或一知半解,道听途说,总认为“法不责众”,抱着“事情闹得越凶,领导越重视、越容易解决”的心态,要求一次比一次高,层层加码,三番五次到多个部门重复不合理的诉求,使解决问题的过程反反复复,这一特点

给思想引导提出了新课题。

二、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实践与启示

与会者指出,上海在百万工人大转岗、百万市民大动迁、百万农民大转移中,各级党组织探索了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途径和方法,为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这种维稳与维权相结合的实践,为化解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加强领导,措施到位。与会者指出,领导是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关键。历届上海市委、市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成立了由市委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应急指挥部。各区县、委办和街道、乡镇均建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为责任人的领导小组,党委、政府、综治、组织、信访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先后制订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领导干部直接接待来访群众制度”、“重要信息报送和责任追究制度”、“维护社会稳定政绩考核评比制度”等一系列有效制度。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领导亲自到场,果断指挥,明确责任,归口化解,分流疏导,做到政治敏感、信息灵敏、性质断准、领导到场、策略对头、标本兼治,牢牢掌握了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动权。

2.依靠群众,共同参与。与会者指出,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特别是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和积极分了的带头作用,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途径和经验,必须坚信大多数群众是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是关心社会稳定的,是通情达理的,是不愿看到社会混乱和动荡不安的,只要我们向群众讲明事实真相,阐明政策,宣传法制,以理服人,大多数群众能给予理解和支持,群体性的突发事件就会得以妥善解决。目前,全市每个社区都建立了社区矛盾调解中心,选拔和建立起首席人民调解员制度,设立人民调解法庭,规范人民调解文书,这也是依靠群众,共同参与的有效措施,使许多群体在家门口就能讨个说法,就能吐口怨气,使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念。

3.以块为主,多方配合。与会者指出,化解群体性事件,必须坚持“条块结合,条包块管,以块为主,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针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点和规律,强调维护稳定、化解群体性矛盾一定要以块为主,但在涉及到条的问题时,条要尽快给予解决,配合块做好工作,这样,条块在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才能真正形成合力,改变以往相互推委、相互扯皮、互不关心的被动局面。

4.重视信息,快速反应。与会者认为,重视信息、及时捕捉和抓准信息,是有效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首要环节,也是预防、控制群体性矛盾发展、蔓延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在维护稳定、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中,一是强化信息意识,落实责任,建立了纵横有序、畅通灵敏的信息网络,做到事先有预报、处理有反馈。二是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特别对周期性、反复性的突出问题,有专人跟踪深入调查,随时掌握准确信息,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改变了疲于应付的被动局面。三是一旦获取引发政治性不安定因素,做到快速反应,上下沟通,立即组织力量,采取应急措施,稳定事态,防止蔓延和发展,进而有效进行化解。

5.思维创新,方法多元。与会者指出,当今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涉及领域多,范围广,矛盾多样复杂,不能照套一种模式,必须思维创新,采用多元方法。近年来,有的单位总结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四宜四不宜”的有效方法,既:宜疏不宜积,宜解不宜结,宜散不宜集,宜缓不宜急。有的单位在化解群体矛盾时注意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稳定和激化的关系、合理与合法的关系,还有的提出了化解群体性矛盾必须“区分情况、讲究策略、把握时机、严格执法、稳定处置的原则”和“帮、教、疏、控、快、敢、稳”方针,这些多元方法,贯穿着一个核心,这就是教育疏导、多策并用、妥善处理。

三、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需要把握关键环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关系的调整,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变化,其中涉及一些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对人民内部矛盾,要区别不同情况,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加以处理,防止矛盾激化。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要把握以下关键环节:

1.建立预警防范机制。与会者指出,任何具体事物都处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每一个群体性矛盾,都有它孕育的原因、产生的端倪;广泛而大量的群体性矛盾,内在有它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对其规律的探索和把握就能有效地进行预警,有效地坚持“调访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准确预测群体性矛盾的发生及其发展过程,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预防和化解相关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只有这样,才能摆脱“防不胜防”的被动局面。建立预警防范机制,形成信息网络和排查制度,预测和排摸可能发生的群体性矛盾,提出预防和化解出现的群体性矛盾的政策和措施;组织得力人员靠前,把群体性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2.健全社会矛盾释放机制。与会者认为,社会矛盾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不是消除社会矛盾的社会而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及时地合理地缓释、解决社会矛盾的社会,只有这样的和谐社会才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因而,健全社会矛盾释放机制极为重要。所谓释放矛盾,就是给社会成员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发泄不满的场所。从制度上保证有一个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通道,即“矛盾释放口”。有了这一通道,社情民意才能得以充分体现。为健全这样一种体制,必须正确理解“稳定压倒一切”。不能把稳定理解为压制群众的不满情绪和行为,不给群众以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一定要避免出现“越是强调稳定,越生怕群众'闹事',越怕听到群众'吵声',群众不满情绪越强烈”的恶性循环。

3.形成网络监控机制。与会者指出,在网络、手机、短信这个信息时代,人们能够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方式、更加多元的价值观念、更加包容的思想参与传播,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应当表示支持、参与、理解。从总体上说,在网络上有些情绪的宣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意见和呼声。在今天的网络上看到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利益诉求,这是传统媒体所难以办到的。因此,应对网络发展的新趋势,一方面,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和及时应对,以推动正面声音,引导中间声音,化解负面声音,形成网络的正面宣传强势和秩序的形成,一靠法制,二靠宣传,三靠技术保障。另一方面,在汹涌而来的各种信息面前,必须善于独立思考,千万不可盲从,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理智地决定取舍。对那些利用网络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4.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机制。与会者认为,不公平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差别的社会。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相对的、具体的、长期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以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协调好、兼顾好各方而的利益关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完善协调利益机制、分配公平机制、竞争公平机制、社会福利机制等,化解因收入不平等所带来的社会压力和冲突。

5.加强民主法制机制。与会者指出,妥善处理群体性矛盾,法制宣传必须走在前头。这类矛盾的出现,多半与群众对法制政策的一知半解有关。因此,使群众知法懂法是处理好群体性矛盾的关键。所以,在开展与群众利益相关的任何一项工作时,一方面要扩大民主,实行民主议事、民主决策,增强决策透明度,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把法律、政策规定向群众进行反复宣传解释,努力把教育引导做在前、做上门、做到家、做到位,使群众少一点误会,多一些理解;少一些隔阂,多一点融洽;少一点矛盾,多一些团结,提高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理性看待问题,理性表达诉求。

6.完善综合治理机制。与会者认为,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多渠道、多方式、多角度、多方面开展综合治理,立足于形成一个齐抓共管、多管齐下的综合治理的立体化工作网络。一是树立群体性纠纷无小事的观念,把群体性纠纷的处理作为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抓好。二是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制定工作方案,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三是完善信访网络、法治网络、调解网络、援助网络,做到“想早一步,抓早一步,做细一步”,多管齐下化解群体性矛盾。四是各职能部门即要明确在化解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职责,又要相互通气,相互协调,对一些“老大难”问题,要运用媒体、调解、经济、行政、司法等综合手段,综合治理,形成合力,共同做好疏导工作。

7.提高化解矛盾能力机制。与会者认为,各类社会矛盾能不能得到有效化解,党的执政能力强不强是关键。联系当前实际,应提高六个能力:一是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对新形势下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要通盘细致考虑。二是提高驾御市场经济的能力。在各项改革措施出台前,首先对可能出现的矛盾考虑充分,把配套措施落实到位,尽量不出或少出漏子,提高抗震能力。三是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把处理复杂情况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四是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严格依法执政,不滥用权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矛盾。五是提高党组织总揽全局的能力。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议大事办大事,抓好监

督落实。六是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能力。深入抓好“固本强基”工程,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控制力,通过党的工作的全覆盖,依靠广大党员的共同参与,把矛盾解决在基层。

第三篇:14-2积极预防与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3G时代新媒体的特点与社会稳定的维护(上)

主 持 人:刘素华 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副教授 访谈嘉宾:张荣胜 辽宁省通信管理局局长

刘永斌 山西省通信管理局局长

主持人刘素华:二位局长你们好!就是咱们随着这个网络的发展,随着这个手机使用的普遍性,特别是网络和这个手机结合在一起,那么它对人的生活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在一些重大事件上,网络和手机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且网络它体现着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也不容我们忽视。那么积极功能比如在一些事件当中,像我们汶川地震那么信息经过网上一发布之后,就把全国人民这个支援灾区抗震救灾这个情感就给调动起来了,全国人民支援灾区,那么这是它的积极功能体现。那么消极功能你像在一些突发事件,你像瓮安事件就是非常典型,就是因为在网上有谣言说小女孩的死亡是因为这个县委书记的侄子对她实施了暴力。那么这种谣言在这个网上传播之后,就把老百姓的不满情绪和愤怒的情感调动起来了,最后酿成了这种事件。所以我们想网络它有积极功能与消极功能,如何把它的积极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造福人类,把它的消极功能最小化这是我们今天应该关注的问题,所以请二位局长谈谈这个问题。

一、网络媒体的特点

张荣胜:好,大家好!我是辽宁省通信管理局局长张荣胜。刘永斌:大家好,我是山西省通信管理局局长刘永斌。主持人刘素华:先请张局长来谈谈我们这个网络的特点。

张荣胜:大家知道网络我们一般叫做互联网,互联网发展到现在实际上是由美国军方作为局域网的系统推出来的。那么这个互联网在发展的初期它假定每一个使用互联网的用户都是非常可靠的,因此它在互联网设计的时候以IPV4为代表它没有任何的安全检测系统。这个系统决定了今后互联网一系列问题的发生。那么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消费者的需求,网络媒体或者叫网络信息呈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态势。到今年的3月底,我国的手机用户已经达到6亿户,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3.18亿户。我们了解这个情况就必须知道这个网络媒体或者叫做网络信息它有哪些不同于传统信息,或者传统网络的特点。

主持人刘素华:对。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一)网络信息的开放性

张荣胜:从我和永斌局长我们做的这个工作看,我们总结了六个方面。第一个就是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也就是说在这个网络上无论是互联网,还是手机网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字的撰写者、音频、视频的制作者以及实事的评论者以及新闻消息的发布者。这种开放性实际上表明了互联网的开放性,那么这种开放性体现了一个特点就是单体的、无组织的,这是它的一个特点。就是没有人来组织它,一般情况下没有人来组织它。

主持人刘素华:对。

张荣胜:但是一旦有人组织或者这些群体找到了一个共同关注点,它就会迅速地形成一个利益的群体,表达一个共同的观念,形成了一个舆论氛围。

主持人刘素华:对。

(二)不受控性

张荣胜: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就是它的不受控性。大家知道传统的平面媒体的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这是我们传统的媒体信息。那么这个它需要由党的总体的舆论控制、宣传口径和宣传重点。

主持人刘素华:对,每错没错。张荣胜:那么在互联网上就不存在。主持人刘素华:是的。

张荣胜:这些作者或者这些信息的发布者、实事的评论者、音频视频的作者他可以随时随地的想什么时间发就什么时间发,想发给你刘老师我就发给你刘老师,想发在刘局长就发给刘局长,但是我也可以发给不特定的群体,这个就是不受控性。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互联网基本上是没有控制的,这是它的第二个特点。(5:06)

主持人刘素华:对。

(三)传播的迅速性

张荣胜:第三个特点就是传播的迅速性。大家知道我们一份报纸从写稿、排版、印刷、校对、总编辑批准印制以后,再通过邮局传送过来或者通过邮差传送过来,那么到消费者手里是很长时间的,一份杂志的时间也很长。那么电台和电视台一样,它也有一个编辑制作的过程。但是互联网或者网络信息可以做到拍摄即发布,那么现在技术你比如说去年我们的奥运会很多外国记者使用了摄像机,在摄像的同时音频视频就通过卫星传入到本国的电视台,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实况转播了整个奥运会的比赛情况。所以这个传播的非常的迅速,美通公司做过一个调查刘老师,就是说手机用户可以在一个小时之内把消息传达到一亿个人。

主持人刘素华:一小时。

张荣胜:一小时之内。而我们所熟知的互联网的E—mail在一个小时最多是一百万用户,那么电话一个一个打显然就更慢了。

主持人刘素华:对对。

张荣胜:所以它的特点区别于传统信息特点,传播速度非常快。主持人刘素华:对对对。

张荣胜:这是网络信息的第三个特点。

(四)承受者的广泛性

第四个特点就是承受者的广泛性,我刚才讲到了就是我们国家有6亿个手机用户,有3.18亿网民。那么这个群体加起来就是将近10亿人口,很快就要突破10亿人。也就是说能够承受这个网络信息的人越来越多,那么在这个信息上它与传统信息承受还有几个不同特点。

你比如说电视台放什么节目,我只能说这个台的节目不看,我调个台。但是你不会要求电视台说我要求看一个节目你给我放,不行的,因为它是广播式的宣传系统。而互联网网络信息和手机信息是一种交互的行为,就是我可以消费者可以选择任何我想看的东西,这是一个特点。

第二个,这种交互式我可以在网上讨论,就像我们今天似的讨论一些问题话题。那么我们也可以就某些问题发到一个特定的邮箱或者是特定的论坛上把我的观点晾给大家,大家都到这里来讨论聊天室。那么我也可以不愿意这么做,我做一个自己的博客让大伙儿来看,形式非常活泼。就是参与这些人的形式非常活泼,这是它的第四个特点。

(五)网民年轻化

第五个特点就是年轻性、年轻化。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如果是按照三亿用户算那么就是1亿5千万是年轻人。如果按照3.18亿算,刘老师那就是1亿6千400万人。

主持人刘素华:您算的很清楚。

张荣胜:是吧?这么大一个数量说明什么呢?说明年轻人他有知识有文化,接受新鲜事物非常快。另一个方面年轻人在成长期世界观的形成时期,网络的积极面对他有影响,网络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的消极负面也对他有影响。所以这个年轻人对这个互联网的网络信息他们既是参与的主体,又是承受的主体。而中老年人大部分还是比较喜欢一些传统的方式,看看报纸,看个电视,听听广播,但是也有一部分中老年人现在也开始进入到网络媒体当中来了。

主持人刘素华:对对对。张荣胜:这是它的第五个特点。

(六)网络内容易复制性

第六个特点就是网络信息或者网络媒体的特点就是它非常容易复制。大家都知道因为网络有一个搜索引擎,只要数据库够大,你可以在很短时间把它你想看到的都搜集出来,无论是文字的、音频的还是视频的都可以搜索出来。那么传统媒体不具备这个功能,咱们上图书馆要找一个东西不借助计算机,过去翻那个卡片架非常困难,是不是? 主持人刘素华:每错没错,要用很多时间。

张荣胜:要很多时间。现在就非常快,那么它非常容易复制,就是可以把过去发过来的东西,过去发过的消息它再翻出来再贴到帖子上去。或者认为好的短信,我不断转发各个人,三年以后五年以后它还可以把它发出来,就是这种复制性是这种网络信息或者网络媒体的第六个特点。

我和刘局长我们就总结了这六个方面的特点。(10:36)

主持人刘素华:我觉得这六个方面总结的非常好,也把网络的特点特性,它的在现代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也体现出来了。

二、网络媒体带来的积极作用

刘永斌:互联网刚才解释一下,我做点补充,张局长谈的很全面。因为网络信息传媒,信息传媒大家都知道传统的传媒报纸、广播、电视,但是互联网诞生以后那么大家就第四媒体,因为作为媒体它传输媒介是不一样的,这样去定义的。但是还有专家现在讲叫第五媒体,那么第五媒体是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结合形成手机媒体,那么叫第五媒体。所以说我们互联网,大家已经经过了,我们中国发展已经十几年,从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后,这么十几年大家对互联网有了比较熟悉的认识,对互联网它传播信息的特点、形式、方式大家比较熟悉。但是大家今后还要更加关注什么呢?就是关注移动互联网,实际上就是手机媒体。那么第五媒体它将来的功能远远要大于第一、第二、第三传统媒体,然后它和互联网的结合那 4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么这种功能,手机的媒体的功能将来会发展很大。可能我们现在,现在我们还不可预知它将来这种媒体的它的那种更多的一种功能。

张荣胜:对,新的功能可能会不断出来。

刘永斌:而且手机大家都知道,大家用手机它的这个随机性、随身性、开放性、互动性、可储存性,它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随着我们整个将来技术的发展。

主持人刘素华:它有点快像笔记本了。

刘永斌:所以说它的功能非常的厉害。但是网络信息对这个从积极的意义来讲,因为大家讲二十世纪互联网是我们世界人类科技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主持人刘素华:对。

刘永斌:那么它的积极的作用对整个一个国家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整个确实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主持人刘素华:刚才张局已经谈了六点了。

(一)沟通政府和公众的重要平台

刘永斌:刘老师也讲了它对我们生活方式这个包括你工作方式、信息传播都产生积极的影响。我想通过我们特别是这几年我们互联网的发展,积极作用一个就是说网络信息传播成为我们沟通政府和公众的一个重要平台。因为现在我们互联网不仅仅是作为网民光是提供你信息或者娱乐的一个媒体一个平台,更重要的这几年体现在我们公众通过这个平台,我们政府实际上等于是给政府和公众搭建了一个主要沟通的一个平台。因为网络它具有透明性、公开性,而且这样就提高了我们政府好多办事的效率,我们政府的信息部门能够及时地传达给公众。那么这是它一个重要作用。

(二)网民表现出巨大的政治热情和民意诉求

那么再一个就是网民表现出巨大的政治热情和民意诉求,所以我们广大网民利用互联网对各类事件的看法,对国家重大事件的一些看法,包括对国家重要事件的一些参与度,那么大家都利用这个互联网,包括我们看在奥运期间,包括我们抗击冰雪灾害、非典期间,那么大家都利用这个互联网从正面的给社会很公开及时的信息,包括国家的决策。这是第二个作用。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三)网络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个作用就是网络信息以及它的舆论监督成为社会监督一个重要部分。那么原来我们中国网民过去的热情主要从网民问政,比如网民就是对我们政府、党的方针政策决策、国家法律这个比较热情了。实际从现在网民问政已经发展到网络问责,网络问责大家都知道周久耕事件也好等等的网络曝光事件。还有这个确确实实大家感到就是网络它这种监督的力量、监督的威力是非常厉害的,那么通过舆论的监督,当然我们党和政府的监督的渠道很多了。

主持人刘素华:对。

刘永斌:包括社会的监督、群众的监督,但是现在包括网络的监督显示这种威力很厉害,特别是对于反腐倡廉也好,怎么提高我们政府为社会服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能力、水平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5:45)

(四)网上维权和签名活动对公民权益的保障起到积极作用

那么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网络维权和签名活动对公民权益的保障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因为现在我们确实有整个社会公众也好,包括网民也好现在维权意识大家都比较强。那么通过互连网络对公众的一些公共的权利,那么涉及到公众的权利那么通过网上的发布、网上的诉求以后那么促进政府改进工作,相关部门改进工作,实际上这个起到很好的作用,起到很好的作用。包括我们2003年8月不是国内发起对日索赔百万网民的签名活动,那么增加到那么多,它也起到这样一个积极的作用。

三、网络媒体的消极影响

主持人刘素华:刘局,就是它还有一些消极的影响,这个您能不能谈谈。刘永斌:消极的影响,请张局长先谈。谈了我有些方面做点补充。主持人刘素华:行行,好好。

张荣胜:刘老师你说的很对,这个是符合辩证法的,任何事物都是有它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从辩证法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这是正确的。那么目前在网络信息上的消极面往往比一般媒体的消极面要大得多,主要是我上面讲到的六个方面的特点决定的。在一定意义来说网络是失控的,是没有管理的。刚才讲到第一个特点和第二个特点,那么这就带着一个什么问题呢?我们总结有这么三个大的消极的方面。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一)弱化党和政府对社会信息的主导性

第一个实际上在网络信息上,因为上述六个特点使党和政府对社会信息的主导权产生了弱化,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一种比较有效或者能够持续坚持的办法来使政府和党主导好网络信息的传播问题。那么这个问题你要搞得好就善加利用了,搞的不好就形成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给你封掉了,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我们希望借助于它的科技的力量为我所用,而不是说像把洗澡的孩子把脏水泼掉,把孩子也泼掉了。这是一句名言,是我们老祖宗的话。那么这是第一个问题。

(二)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媒体制造混乱

第二个问题,敌对势力和国内外的反对势力在互联网上不断对我们国家我们党和政府发动了一些网络信息的一些攻击,散布一些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不信任,鼓吹资本主义的自由化和资产阶级的民主、人权等观念,来煽动我们广大的网民对党不信任,对政府不信心。其目的就是要阻止中华民族崛起的步伐,不愿意看到我们真正成为致力于世界民族的伟大民族。那么像这种例子很多,你比如说法轮功在美国的支持下攻击我们新的卫星。在我们正常的新闻节目中插播法轮功的节目,这个例子很多的。另外法轮功也是在敌对势力的支持下,不断向国内寄发一些反动的信函、宣传品,甚至在国外的网站上设立退党退团的栏目,策动一些个别意志不坚定者来到网站上签名,声明退党退团。这是敌对势力。那么台独、藏独、疆独等等的一些破坏势力都有类似的一些举动,这是它的第二个问题。(20:12)

(三)网络低俗信息传播正在侵蚀社会成员的健康之体

第三个问题就是网络媒体现在低俗信息传播正在侵蚀社会成员的健康身体。我想这里头我们刘局长做的这项工作,我们归纳了三个方面,可能不一定准确。

1、淫秽色情的东西在网络上不断的出现,屡治不止

第一个就是淫秽色情音频、视频、图象、文字,甚至还有网络出现聊天时两个人裸聊。那么就是说这些淫秽色情的东西在网络上不断的出现,党和国家也多次采取了措施,几次采取了净化网络环境、绿色上网这个活动。但是每次过后以后又不断出现一些反弹,这是一个。

2、没落、颓废的东西流传

第二个所谓低俗信息就是看破红尘、及时行乐,甚至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但是类似这些俏皮话段子或者是表达自己这种没落、颓废心情的小说、诗歌、散文、博客一搜很容易搜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出来。而且一旦出现大家引起共识的一些短信,大家互相转来转去,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是第二个方面。

3、西方通过网络进行西化、颠覆

第三个方面,我们总结的三个方面是比较主要的,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那些问题。

刘永斌:网络信息传播我觉得它是一个无国界的网络。那么首先就是刚才张局长也讲了,实际上现在网络的政治斗争是非常激烈的。实际上现在西方国家它对华政策就有两面性。一方面把我们中国视作合作伙伴。但是另一面它又是对我们西化也好、颠覆,又不想让你中国强大。

张荣胜:对。(1)政治渗透

刘永斌:大家知道现在实际上我们互联网上这个访问量最大的100多个网站94个在美国,全球的,负责全球的域名管理13个最大的服务器10个在美国。所以说整个互联网重要的决策控制权仍然在美国,但是美国的互联网管理不是以政府层面的管理,它是一个中介的,是一个私营企业来去做这个事情的,它不是政府的。

张荣胜:它表面上说私人企业,但是背后是美国政府和军方的操作。

刘永斌:所以说现在的一些西方国家这几年也是这样的情况,它就通过这个网络对你别的国家进行政治的渗透什么。

主持人刘素华:实际上它通过政府和军方的控制达到政治上的一些目的。(2)文化侵略

刘永斌:那么我感觉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由于互联网它不仅是对一些西方国家对你这个价值观念,特别我觉得对文化的这种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就是它用它那个殖民文化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冲击是非常厉害的,冲击的非常的厉害。

张荣胜:或者是文化的侵略。

刘永斌:或者是文化的侵略,现在我们在互联网的语言使用上90%是英语,法语占5%,那么其他国家才占5%。那么在信息的流量上美国和西方这些占了95%,我们国家是1%多,所以说大家想想这个情况对文化的侵略这种是非常严重,而且这个过程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张荣胜:实际上我现在拦你一句话,现在已经出现这种情况了。你比如说我们传统的节日春节、元旦、清明、端午,许多年轻人记不住了,年轻人过什么?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是不是?过的这个东西。

主持人刘素华:是是是。

张荣胜:另外张嘴来一句英语,好象不说英语不行,我们传统的文化古典的诗词名著,很多年轻人不会了。

主持人刘素华:对对,读的人现在是少数的。

刘永斌:这样的话就对我们整个社会稳定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安全产生了影响,文化产生影响。刚才张局长也说了因为这个网络媒体同我们党和政府也好,我们对一个新生事物,当然中央领导提出来我们必须对待新的媒体,怎么利用新的媒体,怎么样对新的媒体管理?我们对传统的能控制,但是我们对新的媒体我们有很多漏洞,我们失控,有一些失误的地方,这样对你整个我们政法和政府主导新闻媒体,那么现在产生一个很大的冲击,很大的冲击。(25:18)

(3)对国家安全带来很大的冲击

那么再一个就是信息,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问题,整个我们国家的安全带来很大的冲击。

主持人刘素华:刘局长和张局长你们谈得,我觉得比较全面,我听了也很受启发。因为我以前2000年,我就开始关注网络,我也研究过网络。因为我是研究人权和宪政的,我主要看重了网络的比如说它的民主性,因为无边界性,那么实际上能够把这个民众的民主参与性更大调动起来。实际上跟大家的接触中其实我就认识到一点,就是谈民主谈自由谈秩序谈法制,但是它有一个前提就是国家主权问题,国家安全问题。就是实际上这个涉及到有国家主权才能有国家安全,才能有社会稳定,如果离开这个大前提我们谈民主谈自由谈人权,实际上是很空的。

张荣胜:很空的,而且在这种空对空谈的话,你容易落到一些敌对势力给你设的一个陷阱里。

主持人刘素华:对对对。所以我觉得这也是这在我们这个维稳班里我这个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什么事情,特别是涉及到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它一定是有一个大前提的,就是国家主权的存在。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张荣胜:对,国家的主权,民族的发展和崛起,这个是前提。

主持人刘素华:对对,是是是。那个今天我觉得咱们谈得挺好的,看张局长和刘局长你们还有没有想再跟我们说点。

四、网络媒体的管理

张荣胜:我想再说几句,就是既然谈到了这一点就是这种情况,网络信息或者是网络媒体它有一些积极的作用,有它的特点,还有它负面的影响。那么我想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就应该认识到这种特点,在自己的工作本职岗位上,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能够按照党的总的方针政策,按照我们党的既定目标教育和我们这个,安排好我们自己的方方面面的工作,教育我们的下属自己本身也身体力行的,比如说做点工作。那么对于一些单位的一些问题,我们要加以正确的引导。那么你自己要乐意写博客,你可以用正面的语言博客来说一说来写一写,那么可以编一些好的积极向上的文章段子来影响大家。我想这个很重要。

主持人刘素华:对,就是把网络这个平台我们一定要利用起来。张荣胜:对,利用起来。

主持人刘素华:不能把这个平台让给这个消极的那个领域。

张荣胜:对,不能说一出问题了,我就把它断了,我们很多县,过去出过那个问题。比如说因为网吧有少年儿童进去,这个从12点就断开了,这个不行,这个不是办法。是不是?只能是疏导,堵是另外一个方法,疏导应该是为主的,那么堵,把它断开那不是办法。那我们如果把互联网都断开,那么我们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会瘫痪的。

主持人刘素华:对,是这样的。就是咱们对这个网络的政府要有一个,比如说正确的引导、疏通,而不是简单的去堵它。

张荣胜:对对。

刘永斌:互联网就是管理十六个字:积极发展,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第二个是加强管理,加强管理除了网络正常运行的管理以后,更重要的是内容管理。第三个是趋利避害。第四句话是为我所用。

主持人刘素华:对,其实已经认识到它这个应该是,把它这个科技的进步造福人类这个,这个怎么说?这个特点,这个利益的体现要表现出来。再一个它的负面的东西要注意。

张荣胜:不要,或者说逐渐地减少它的负面影响。

主持人刘素华:对对对。那么我们今天就谈到这儿,好,谢谢两位局长。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张荣胜:好,谢谢刘老师。

第四篇: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分析及对策建议

王森郭伟方敏

2010年05月13日09:10

打印

【字号 大 中 小】

E-mail推荐:提交

胡锦涛同志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民群体的不断扩大,网络已经成为群众意愿的常态表达和社会监督的重要形式。但由于其本身具有的虚拟性、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网络舆论极易成为失真信息、虚假新闻乃至谣言的产生地、传导线和催化器。近年来,以“华南虎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瓮安事件”,“邓玉娇案”、“石首事件”、“河南杞县钴60被传泄漏事件”等为代表,网上群体事件屡有发生,虽然有的对一些社会公共事件的解决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有的也不同程度扰乱了网络内外秩序,个别甚至对政治稳定、社会和谐造成一定负面冲击,给引导公民理性表达意见、有序政治参与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课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瞭望》、《国际先驱导报》等媒体,纷纷对最近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给予专门报道。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点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利用网络大规模发布和传播某一方面信息,以表达诉求、舆论、发泄不满,并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社会现象。较之传统的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诱因相对集中。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有对外和对内两方面诱因。对外主要表现为广大网民面对涉及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问题,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如全国范围的“抵制家乐福事件”;对内主要表现为对部分地区或部分干部,因误用、滥用公权力而损害公众利益问题的高度关注,如“周久耕事件”、“林嘉祥案”。

2.事发难以预测。一个普通事件甚至只是一条普通新闻,随时都可能演化成为网络上的著名事件,引起轩然大波。如山东科技大学校长乘车检阅军训新生的照片被网友发现,校长王春秋顿时成为众矢之的。一件在校方看来“很正面的事情”,一夜间在网络世界里变成了负面新闻,使目前的社会稳定预警机制难以准确预判。

3.网络特征鲜明。网络群体性事件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放大效应明显等特征。局部现象、个别言论,瞬息可以传遍全国乃至全球,并被高倍放大,最终成为重大社会事件。如广元柑橘事件,起初只是广元旺苍县11个乡镇的68000多株柑桔树发生大实蝇疫情,仅占全县柑桔总数的8.9%,蛆果率仅为1%左右,但在网络的传播和无限放大下,一次普通的植物病虫害,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竟然变成全国性事件。

4.网络内外互动。网络群体性事件源起于现实事件在网上的传播,网民意见的集聚反过来又对现实事件推波助澜,并掀起更大规模的网上关注。如重庆、三亚等地的出租车罢运事件,先是出租车司机小规模群体性抗议,后经互联网传播引起广泛关注,进而形成现实中全城出租车司机大规模罢运,以及网络上以出租车运营为主要话题的大范围讨论。

5.参与主体日益呈现出非利益相关性。传统群体性事件的参加者,一般为事件的利益相关方,如一些地方农民工为讨薪而自发组织围堵开发商。而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绝大多数参与者与事件本身并不存在直接利益冲突,只是借此机会实现某种意愿的表达或发泄不满情绪。如“邓玉娇案”,真正的利益相关方可能仅局限于湖北巴中县的几户人家,但结果有数百万网民参与其中,有些还组织后援团赴巴中直接支持邓玉娇。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成因

网络群体性事件个案的发生看似孤立偶然,但背后都有共性的成因。

1.社会进入矛盾多发期。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均收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既是发展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多发期。从国内情况看,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调整期和民主政治发展期,利益差距有所扩大、资源分配尚不均衡、社会保障体系仍未健全,涉及就业、司法、教育、医疗、住房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日渐凸显,其中,一些长期“久拖未决”或是迅速“抓人眼球”的问题,特别是个别地区司法不公、少数领导干部贪腐渎职等群众关注度高、影响面广、民愤较大的,极易通过网络媒体“发酵”做大,最终以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

2.相关部门处置不当。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往往与相关部门在应急处置中“反应滞后、信息缺失、处理失当”密切相关。事件萌芽阶段,相关部门反应不及时、行政不作为,坐失解决问题的黄金时间;危机公关意识不足,主流媒体失语或片面报道,网络谣言风传,并迅速被公众接受,事态不断扩大;处置方法简单,得不到公众认可,个别地区甚至动用警力,致使事态激化,酿成群体性社会冲突,引发强大的网络舆论声势。

3.公众社会参与意识增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公众利益主体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日益强烈,对公权力参与社会利益调整问题尤其敏感。公众已不仅仅满足于信息知情,更希望能参与和影响行政、司法过程,最高人民检察院举报网站开通首日即被点爆就是例证。但在目前参政渠道相对单

一、利益表达尚不畅通的情况下,借助网络表达诉求、发泄不满、形成舆论压力,已成为公众积极进行社会参与的普遍方式。对此如不加以有效引导,极易诱发网络群体性事件。

4.网络“群体极化”倾向推波助澜。在网络中网民群体极易出现“群体极化”倾向,即观点相近的网民一开始就有某种偏向,通过网络上的相互影响,在群体压力下产生从众心理,主观倾向继续偏移,失去了对信息的理智分析和判断,最终形成极端观点。这种盲信、盲从的集体无意识,使网络中充斥着非理性的情绪宣泄,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压力,往往使事态失控,演变为网络群体性事件。

5.境外敌对势力挑拨煽动。国际反华势力、境内外“三股势力”等,或是由头面人物亲自出马鼓噪,或是雇佣“写手”冒充中国公民或中立方,渗透网站论坛、编造虚假新闻、散播反华言论,并不断通过设置议题、跟帖回帖等形式,发布大量诬蔑、攻击党和政府的信息,寻机挑起事端,推动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或使之出现政治化、扩大化趋向。“7?5”事件就是典型例子。今年6月26日,广东省韶关市旭日玩具厂发生一起新疆籍员工与当地员工群殴案件。这一普通的社会治安案件,却被热比娅和“世维会”抓住大做文章,他们通过网络极力歪曲事实真相,煽动群众游行示威,还利用互联网与境内不法分子联系,随时掌握情况、发布指令,叫嚣闹事“要勇敢一点”、“要出点大事”,导致“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发生。

三、统一战线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意见建议

近年来,涉及民主政治、民族宗教、非公有制经济等统一战线领域的突发事件和社会舆论明显增多,加之个别党外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统一战线成员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有人甚至公开在网上发表错误言论,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各级统战部门要在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民主法制建

设的同时,紧密结合统一战线特点,大力加强统一战线安全建设,改进统战宣传和信息工作,确保网络舆论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发挥积极作用。

1.建立统一战线预防和应急管理机制,消除网络群体性事件现实根源。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畅通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渠道,及时反映统一战线成员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合理利益诉求,化解利益矛盾,消融尖锐意见。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形成代表人士队伍应急处置体系,建立代表人士调解员队伍,第一时间参与协调劝解,稳定情绪;统战团体应急处置体系,按照横向分类别、纵向分层级原则,及时开展现场调解,引导舆论、控制事态;党政部门应急处置体系,通过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等,利用统战、政法、公安、安全等部门的优势、渠道和方法,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处理机制。建立善后处理机制,协调有关部门适当照顾利益受损群众各方面利益及实际困难,做好劝解、说服、疏散群众和维护现场秩序的工作;对统一战线成员的错误观点旗帜鲜明地进行批评和纠正,对受到迷惑的群众及时进行教育引导;研究深层次原因,加强调查研究,完善相关政策,努力从根本上杜绝涉及统一战线领域网络群体性事件。

2.建立信息工作体系,掌握舆论主动权。要加强舆情收集,设立信息直报制度,加强对一些重点地区、场所、人物管控;通过网络调查、专题讨论、互动交流等形式,紧密追踪热点、难点和敏感问题,准确掌握相关问题的关注程度、具体评价、传播范围和受众人群,确保各类隐患控制在视线之内,掌握在预料之中,化解在萌芽状态。推进信息公开,要进一步完善统战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充分发挥新闻发布会、“吹风会”、“通气会”等的作用,主动向社会提供及时、全面、可靠的信息,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得到充分满足,树立正面舆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实现力量整合,在用足用好统战系统现有宣传阵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密切与宣传、出版等部门的工作联系,实现统战宣传资源的最大整合,特别要注重发挥网络宣传传播迅速、贴近群众、覆盖面广的优势,利用网络手段开展宣传引导,构建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统一战线舆论引导体系。今年5月,中央统战部新闻发言人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与网友深入交流、解疑释惑,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3.把握信息传播规律,增强舆论导向性。要了解把握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探索舆论引导的新方式。讲求艺术性,突出统战特色、运用群众语言,宣传统一战线各领域典型工作和典型人物,特别是广大成员服务祖国现代化建设、维护民族团结、推进宗教和睦、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促进祖国统一等方面的先进事迹和鲜活事例,使主流价值观以灵活多样、深入浅出的方式入耳入脑入心。增强计划性,在涉及统一战线

领域的敏感节点或突发事件期间,准确把握舆论脉搏,配合相关部门主动设置有效议题和议程,根据舆论传播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事件报道、背景知识介绍、新闻评论等内容的比重,引导群众理性关注社会问题,有序参与事件讨论,防止主观猜测和谣言散布。注重策略性,针对受众易接受中立观点、专业观点、非官方观点的特点,重视发挥专家学者、论坛版主等“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鼓励他们充分运用在相关问题专业优势或群众中的影响力,通过参加电视访谈、发表专栏文章、网络论坛发贴等方式,在有关问题上发表正确意见和见解,为主流观点提供有力的外部舆论支持。

4.加强网络管理和建设,提高舆论控制力。要加强统一战线网络建设,开发网络资源,形成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网上统战工作舆论阵地。要建好一批网站,既要加快统战部门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门户网站、互动论坛等网络平台,发布权威信息,宣传正面观点,清除不实攻击;也要建立以民间面貌出现的网站,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和国内外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社会关注,配合正面舆论,形成声势规模。要管好一批论坛,目前以政党、民族、宗教等为主题的网络论坛数目众多、鱼龙混杂,个别已经具有固定受众群和一定影响力,要积极协调联系相关部门,加强对网络论坛的检查。对于宣传错误观点、极力造谣生事的,要坚决予以取缔;对于立场较为客观、属于纯学术研究范畴的,要加强沟通管理,引导其严把宣传尺度,批驳错误舆论,配合正确观点。要用好一批人才,建设政治强、业务精、具备新闻素质的专兼职网络评论员队伍,使用网民习惯的“网言网语”参与网上博弈,及时阐释法理、解惑释疑,争取网上话语权。

(作者均系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干部)

第五篇:有效预防群体性上访的对策建议

积极有效预防群体性上访的对策建议

群体访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要不断完善有利于化解群访事件工作体制、机制,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有效遏制越级群体性上访的上升势头,对“症”下药。

(一)把信访工作重点在整体上向基层倾斜。基层既是信访源头,又是解决信访问题,减少或避免群体性越级上访的关键。根据“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责,将压力向基层单位传递,压实责任主体积极稳控化解责任。因此要把信访工作的重点在整体上向基层倾斜,全方位加强基层信访工作。首先要健全机构和网络,配备人员,建立健全制度;其次是加强对基层信访工作督促和检查指导;再次是加大培养信访干部力度,为信访干部成长搭建平台。对信访干部真正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建立起有利于优秀信访干部成长的激励机制。我省已建立起三级国土资源信访场所和信访机构,配备了专门的信访工作人员,增加了必备的软硬件设施,形成了系统网络。为充分发挥我省国土资源信访机构职能作用,监督检查基层工作扎实开展,落实各项工作制度,2009年我厅出台《国土资源信访工作考核办法》。近年来,厅机关共选拔任用了4名信访干部到处级岗位,推荐了1名信访干部参与省委组织部的选调考试并被录用,各市、县国土资源部门也积极选拔推荐信访干部到领导岗位,较好地调动了各级信访干部的工作热 1

情。

(二)只有抓好标本兼治,搞好综合治理。在治本上,要制定完善政策,要科学民主,必要时进行风险评估,切实保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消减信访源。信访工作机构要及时从群众信访中分析掌握有关政策的贯彻实施情况,提供信息反馈,当好参谋。加强政务信息公开,不断扩大公开内容,丰富公开途径。在治标上,加强群体信预防维稳机制建设;科学统筹安排,实现执法监察与信访工作有机结合,将案件办结与信访矛盾化解管理衔接;加强信访事项的交办、督办,重要案件直查。目前,我厅正在研究制定《农村集体土地征收征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明确集体土地征收征用、建设用地置换、农村土地整治、城市范围土地收回等国土资源重大管理事项,建立科学的维稳风险评估机制,避免和减少因决策失误或处置时机不当引发的国土资源矛盾纠纷,努力维护全省社会稳定大局。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省相继出台《安徽省征地补偿标准》、《安徽省征地补偿准备金管理办法》、《关于切实加强征地管理维维社会稳定的紧急通知》和、《进一步完善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强调土地征收、安置补偿的进一步规范化管理和建立执法监管长效机制。现在,我厅信访办被赋予信访反映事项现场核查责任,经现场核实为违法违规,直接移交查处。

(三)要做好超前排查、防范工作。加强群体性上访情报信息工作,提高分析研判水平,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针对性,形成一套权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效的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

切实做早发现、早预防、早化解,提前制定预防和化解预案。

(四)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加大解决群体访问题力度。推行信访大案要案领导包案责任制,避免扯皮、推诿,拖而不决。改革领导接访制度,变领导定期接访为领导按分管工作接访,探索建立由接访领导牵头、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信访案件处理协调会制度,提高信访案件办理效率。在“事要解决”上用真劲,求实效。

(五)加强信访法规的学习宣传工作,引导群众依法有序逐级上访。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公民的民主与法制意识,把学习宣传信访法规当作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对组织策划越级群体性上访并且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极少数人,要依法严肃处理,创造一个群众依法、有序、逐级上访的良好社会氛围。

下载关于妥善处理群体性行政复议案件的对策与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妥善处理群体性行政复议案件的对策与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群体性事件及对策

    群体性突发事件及政治学对策 摘要: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改革时期各种矛盾问题的综合反映,对我国的社会治安环境产生了严峻的挑战。 现阶段的群体性事件代表性地揭示了......

    对策与建议

    有的以中国名言警句的形式提问,如:“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随令而不从”,此句话的内涵?你的启示?内涵就不用说了,启示肯定是关于辅导员岗位的工作方法和思路。2、有的直接问:如温......

    建议与对策

    建议与对策 1采取措施切实提高农民工收入。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收入是影响新老两代农民工 消费的主要因素,提高农民工汶人是增加其消费的根本前提。为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劳动用......

    行政复议案件调查笔录(模版)

    行政复议案件调查笔录 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至 时 分 调查地点: 案由: 调查人员及职务: 被调查对象及身份情况、联系方式: 记录人: 调查内容:(包括权利义务告知情况)......

    正确化解新时期矛盾纠纷 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

    正确化解新时期矛盾纠纷 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 随着社会生活的全面变化,特别是在当今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一些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

    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议

    律师办理群体性案件议 北京市才良律师事务所律师 王才亮王令 建立和谐社会新理念自党的四中全会提出以来,已经作为全党工作的目标。胡锦涛总书记随之明确我们所要建设的社......

    新时期群体性纠纷的成因与对策

    新时期群体性纠纷的成因与对策xx街道是全区区域最广,人口最多,人员结构较复杂的地区。今年以来,街道治安总体是平稳的,人民安居乐业,但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还大量存在。至10月份......

    新时期群体性纠纷的成因与对策

    新时期群体性纠纷的成因与对策xx街道是全区区域最广,人口最多,人员结构较复杂的地区,新时期群体性纠纷的成因与对策。今年以来,街道治安总体是平稳的,人民安居乐业,但是影响社会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