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政治考题(xiexiebang推荐)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来源,其创始人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在德国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德国巴门市的一个工厂主家庭,他们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毅然选择了充满荆棘坎坷的革命道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因为 A.德国是当时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B.他们对时代有着超越常人的认知能力 C.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努力的相互作用 D.他们拥有优良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 【参考答案】C
【凯程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是有主客观条件决定的,其中,客观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社会历史条件,而主观条件则是他们个人的努力,包括他们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C项是正确答案。ABD等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
2.“马者之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错误在于 A.颠倒了事物形态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B.割裂了事物共性和个性之间的联系 C.混淆了事物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区别 D.模糊了事物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联系 【参考答案】B 【凯程分析】“白马非马”违背了事物的共性与个性的原理,“马”是所有马的共性的概括,而“白马”是白色的马这一个性的描述,是共性的“马”的具体表现。故B项是正确的。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
A.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原理 B.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原理 C.人民群众的活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原理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参考答案】D 【凯程分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观点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故D项是正确的。
4.资本论(德文版)第一卷与1867年9月在汉堡出版,其影响力历经150年风雨而不衰,至今对我们分析、理解现实经济问题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十分丰富,其中“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的理论是 A.剩余价值理论 B.价值规律理论 C.劳动二重理论 D.商品二因素理论 【参考答案】C 【凯程分析】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因此,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所以C正确。
5.经济建设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当前,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A.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B.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C.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何竞争新优势 D.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 【参考答案】D
【凯程分析】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D。
6.实行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经过长期探索,我国在通过做法选举让人民的代表来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管理的同时,找到了一种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权利的特有民主形式。这一特有民主形式是 A.竞争性民主 B.协商民主 C.票决民主 D.谈判民主 【参考答案】B
【凯程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的是协商民主。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B。
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打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望问世。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坚持的方针是 A.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B.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 C.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D.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答案】C
【凯程分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C。
8.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取得重要积极成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
A.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 B.相互尊重,求同存异
C.增强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D.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参考答案】D
【凯程分析】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D。9.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最主要矛盾是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参考答案】A
【凯程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对两大主要矛盾,一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二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主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所以本题选A。
10.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朝统治阶段内部的洋务派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排遣留学生。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 A.迎合帝国主义 B.维护封建统治 C.对抗顽固派 D.发展资本主义 【参考答案】B
【凯程分析】洋务派是地主阶级主导的兴办洋务事业主要目的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维护封建统治。所以B正确。
11.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武装斗争就是中国共产党咋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其实质是
A.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国主义战争 B.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战争 C.工农联合的反军阀战争 D.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参考答案】D
【凯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所以D正确。12.20世纪40年代前期,为了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这场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是 A.反对享乐主义以整顿作风 B.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C.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D.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参考答案】D
【凯程分析】延安整风运动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其中最主要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所以D正确。
13.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道德要求,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是 A.遵纪守法 B.助人为乐 C.爱护公物 D.文明礼貌 【参考答案】A
【凯程分析】社会公德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其中,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故A项是正确的。
14.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引用了英国数学家培根的一段话:“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说明公正司法的重要性,公正司法是 A.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定性因素 B.社会公正的最终目标
C.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D.社会公正的唯一标准 【参考答案】C 【凯程分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其中,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是司法活动最高的价值追求。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本题选C。15.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工作,提出了子女的历史前段我国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是
A.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B.发展农村新产品新形态 C.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D.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参考答案】A
【凯程分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所以A正确。16.2017年12月1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在北京开幕,来自129多个国家近300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分享党的治国经验,共商合作发展大计,本次对话会的主题是
A.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贡献政党智慧和力量
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 C.从严治党:执行党的使命 D.中国改革:执行党的决策 【参考答案】B
【凯程分析】12月1日下午,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在北京开幕,会议主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所以B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17~33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7.2017年6月,我国科学家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量子纠缠”就是两个(或多个)粒子共同造成的量子状态,无论粒子之间相隔多远,测量其中一个粒子必然会影响其他粒子。“量子纠缠”现象虽然未被完全认知,但它仍然能够说明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事物联系的主观性和偶然性 C.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D.物质世界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参考答案】ACD 【凯程分析】物质性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墨子号属于自然界层面,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联系具有条件性。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D。
18.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但这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和选择性主要体现在
A.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由每一个参与历史活动的个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 B.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C.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D.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参考答案】BCD
【凯程分析】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CD。
19.为了追逐最大化的利润,资本家总是想方设法地进行资本积累,而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一般而言资本积累的大小取决于 A.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B.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C.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D.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参考答案】ABCD
【凯程分析】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
20.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社会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A.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数量随科技革命不断深入而持续地增加 B.资本家由从前的直接生产经营者变成了以剪息票为生的食利者 C.职工持股和参与决策使得劳动者成为资本家集团的重要力量 D.高级职业经理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参考答案】ABD
【凯程分析】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层、阶级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分离,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而是靠拥有的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C选项是劳资分配的变化。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
21.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这一论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揭示了各民族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的内涵。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特点的正确观点有
A.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B.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C.各国民族因素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决定因素 D.各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参考答案】ABD
【凯程分析】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
22.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确保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为第二个百年目标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面对各种严峻复杂的挑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攻坚战有 A.精准脱贫 B.污染防治 C.产业结构调整 D.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参考答案】ABD
【凯程分析】十九大报告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BD。
23.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途径。2017年9月11日,我国首条由民营资本控股的高铁—杭绍台高铁项目在浙江杭州签约。该项目预计总投资超过400亿元,其中民营联合体占比51%,中国铁路总公司占比15%,各级地方政府合计占比34%,本项目坚持风险分担、利益共享原则,构建政府和社会资本都能接受的投资回报机制。这是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一个典型案例。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 A.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经济
B.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C.发挥国有资本的带动力和影响力 D.改善企业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 【参考答案】ABCD
【凯程分析】本题考查混合所有制的意义,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BCD。24.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需要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工作,落实实属地责任,健全长效机制。2016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2017年11月20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是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举措。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主要包括 A.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B.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C.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D.完善部门职责分散交叉的环保监督体系 【参考答案】ABCD
【凯程分析】四个选项全部符合题意要求。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25.党的十九大提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并特别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之所以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是因为 A.政治属性是政党的第一属性 B.坚定政治立场是党的根本宗旨
C.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D.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参考答案】CD
【凯程分析】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CD。
26.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需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近年来,我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全面开放进一步深化,据统计,2016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1832亿美元,连续两年位列世界第二;中国境外企业销售额1.5万亿美元,向所在国缴纳税费400亿美元,雇佣外方人员150万人;我国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超过95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6%,在全球引资东道主中排名第三位,高附加值一级服务行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持续增长,这表明 A.我国国际投资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B.我国防范经济风险和外部冲击的能力已经形成 C.我国吸引外资的结构和质量正在不断优化 D.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完全转向高端 【参考答案】AC
【凯程分析】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需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近年来我国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全面开放进一步深化。我国吸引外资的结构和质量在进一步优化,我国国际投资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C。27.忠诚于党、听党指挥是我军的光荣传统。1929年12月下旬,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召开,这次会议史称古田会议。会议通过的毛泽东起草的决议案,建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 A.绝对服从共产党的领导 B.担负打仗、筹款和做群工作的任务 C.加强政治工作
D.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 【参考答案】ABC
【凯程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田会议内容,D属于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内容所以不选,故本题选ABC。
28.抗日民主根据地是认真贯彻和实现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抗战和争取胜利的坚强阵地。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其主要举措有
A.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 B.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领导人通过人民选举产生 C.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D.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试行民族区域自治 【参考答案】AB
【凯程分析】C选项中的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是在抗日之前即国共两党之前实行的制度,两党合作之后就不再是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了。民族区域自治是建国之前提出来的,所以D是错误选项。AB是正确答案。
29.从1953年开始,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中国之所以要着力进行和可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 A.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 B.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
C.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D.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情和援助 【参考答案】ABCD
【凯程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以上全是课本内容,所以正确答案是ABCD。
30.“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对守法的正确理解是 A.守法的主体是一切组织和个人
B.守法是行使法定的权利,履行法定的义务 C.守法意味着一切组织和个人严格依法办事的活动和状态 D.守法是遵守宪法和法律 【参考答案】ABCD
【凯程分析】守法意味着一切组织和个人严格依法办事的活动和状态。在法律运行过程中,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在社会主义国家,一切组织和个人都是守法的主体。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
31.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中,都有要求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经济秩序的内容,已经具有“公序良俗”的含义。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总则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从民法基本原则的高度确立了禁止违反公序良俗的原则。这一规定体现了 A.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
B.对传统民法上的公序良俗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C.法律为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D.道德为法律提供价值基础 【参考答案】ABCD
【凯程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价值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强制作用,又要发挥道德的教化和引领作用。题干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统一,对传统民法上的公序良俗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
32.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的设立有利于 A.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 B.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 C.探索沿海和内地对外开放新模式 D.集中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参考答案】ABD
【凯程分析】设立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C选项雄安新区主要是协调区域发展的故不选。
33.2017年9月5号,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举行。金砖国家领导人和受邀的埃及、几内亚、墨西哥、塔吉克斯坦、泰国五国领导人出席会议,开启了“金砖+”合作模式,其重大意义在于 A.破解了南北对话的僵局 B.对南南合作形成了有机补充 C.进一步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善 D.全面提升了金砖机制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参考答案】BCD
【凯程分析】金砖国家主要是南南国家的合作和南北对话无关,故A不对。其他都是,选BCD。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的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与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与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的解决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摘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材料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摘自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如何理解“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5分)(2)根据矛盾主要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原理,说明为什么“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5分)【答案要点】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就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或者说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应该抓住主要矛盾,抓重点,正是因为这样,一切共产党人注意的是:我们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的重要方法,就是抓住主要矛盾。
(2)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凯程押题】
35.(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2)为什么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答案要点】
(1)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八大以来,我国变革深入到各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党的奋斗目标有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在考虑国际国内新的形式下,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明确要求,将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安排。有了新的理论支撑,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活力,在世界上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凯程押题】
36.(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2)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由简而巨,带领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答案要点】
(1)自近代以来,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然而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的发展进步,客观上要求有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有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旧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失败,中国人民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阶级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诞生了。(2)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做到“作始也简”,还没有“毕”,却已经很大,原因在于:第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大历史成果。第二,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三,着力加强党自身建设,并将党的建设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历史任务紧密结合,以推动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为自身使命。第四,科学认识了中国国情,并在此基础上坚持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①党和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②我们党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艰辛探索,实行伟大的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可以说,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深刻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凯程押题】 37.(1)为什么说青年时代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能为人的一生提供无穷的力量?(2)青年如何在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答案要点】
(1)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信念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理想的作用:①指引奋斗目标。②提供前进动力。③提高精神境界。(2)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只有把实现理想的道路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上,才能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理想。①立志当高远。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志向高远,就是要放开眼界,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服于一时一地的困难与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个人私利的多少与得失。
②立志做大事。在今天,做大事就是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③立志须躬行。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④伟大出自平凡。社会需要杰出人物,更需要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祖国的富强、民族的繁荣、人民的幸福,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尽其才、奋其志。【凯程押题】
38.(1)为何要引导经济全球化释放更多的正面效应?
(2)如何理解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答案要点】
(1)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成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对发达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可能是利多弊少或者叫做利大于弊。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它们更多地获得资金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有利于它们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有利于它们更快地得到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发展中国家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又要趋利避害。所以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2)“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众望所归,一是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契合了各国谋求发展、谋求合作的共同愿望。二是中国坚持弘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和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被广泛的认同和接受。三是中国的做法是与各国对接发展战略,平等互利,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建设“一带一路”,充分彰显了中国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和互利共赢的合作态度,有助于我国同沿线国家一道,推动政治、经贸、人文、安全各领域合作再上新台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真正使中国梦与世界梦交相辉映。【凯程押题】
第二篇:政治考题
战后初期美国史怎么确立在世界经济地位? 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贸易体系,国际经济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两大金融机构的总部都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
2、缔结关贸总定,促进美国商品出口。
3、对西欧实施“马歇尔计划”和对日本的援助,控制西欧、日本的经济。
4、推出“第四点计划”向亚非拉不发达国家渗透,通过技术开发,援助落后地区抵制社会主义国家。
5、对社会主义国家搞经济封锁,物质给予,通过“巴黎统筹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搞经济封锁。
20实际70年代初期开始世界经济向多极化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1、发达资本主义世界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从政治方面1反对霸权主义2维护世界和平。从经济方面: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基本原则:1独立自主原则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他国不得干涉我国内政,我国也绝不干涉他国内政,真正不结盟)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含义:1政治问题上互相理解和支持2在国际热点问题上协调立场3在地区和全球安全问题上合作4军事领域上的合作5经纪商合作潜力大,互补性强。
间在经济上互相渗透和依存的程度不断加强没有主语发展规模经济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同时也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具有排他性,对集团内外的国家实行差别待遇,虽然有利于集团成员国经济的加速发展,但是带有浓厚的集团色彩的贸易保护措施使统一的世界经济别人为分隔,是全球自由贸易受到阻碍。另一方面,经济集团也有开放性,如欧盟一体化的发展,并没有使欧洲共同市场变成排
三、世界多极化趋势为什么不可逆转并在曲折中发展:
1、世界多极化趋势是对当前国家政治力量对比现状的客观评估。美国力量虽然第一但不足一枝独秀,其他一些强国正处于动态发展,已成事实。2世界多极化趋势是对面前世界歌剧演变趋势的动态描述。3世界多极化趋势包含着对国际政治的某中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4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并存,世界多中心发展成为世界政治多级化的基础5美国建立单级世界的图谋虽然受到牵制,但是美国的图谋对多级世界是障碍。由于多极化格局的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现“美国、欧盟、日本”三足鼎立形式。
2、社会主义经济多种模式竞相发展(1、南斯拉夫模式:自治社会主义社会。
2、匈牙利模式: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3、中国模式。
4、苏联小打小闹)。
3、发展中民族主义经济兴起。亚非拉不发达国家经济的兴起。
1、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条龙。
2、按国家经济类型分三级,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中民族主义经济
3、按经济中心分: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特点和动因?(1)生产过程的全球化,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国际分工:产业分工、产品分工、同一产品内部过程的分工(2)国际贸易大发展,市场全球化(3)国际金融投资的全球化(4)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同时又推动全球化。动因:从根本上讲师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和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现阶段全球化的特点:1以发达国家为主导2以扩大市场经济为基础3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4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要动力。
建国以来外交经历的历史阶段:
1、20世纪50年代对苏联“一边倒”外交。
2、20世纪60年代既要反美又要反苏“两个拳头打人”外交。
3、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外交。
4、20世纪80年代外交政策进行了新的调整。
5、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无敌国”外交,全方位外交。
20世纪80年代外交政策进行的新调整是什么?1对世界战争形势从新进行估计。(11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从信分析世界形式,认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趋势)2赋予独立自主原则新内容:真正不结盟。3我国外交政策重大调整(1)从划分敌友外交到全方位外交(2)从结盟外交到不结盟外交(3)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划分的革命外交到以国家利益为首位的务实外交。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定位: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
欧盟一体化的成就:经济一体化体现:1关税同盟2共同的农业政策3建立欧洲货币体系5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体现在:商品、劳务、人员、资金四个方面的合作和流通)6根据《马约》建立经货联盟。政治一体化体现在:1系列超国家机构建立2外交政策上力求用同一个声音说话3在军事上防务合作上进一步加强。
和平发展的关系:1维护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基础前提,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为世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保证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社会经济发展,发展是和平的有力保障,没有经济的发展,和平也难以实现和巩固。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保证,只有发展才能阻止和消除一个国家、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从而保证这个国家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就保证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总之,维护世界和平是各种经济公共发展的前提,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而各国的发展又成为世界和平的有力保证,没有发展就没有世界持久的稳定和平。论述题:
一、请论述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及其两者的关系:经济全球化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终目标,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阶段步骤。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明显趋势之一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区域经济集团化可分为五种:
1、自由贸易区2关税同盟3共同市场4经济共同体5经济联盟。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正在形成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大板块为主的格局,随着区域集团化趋势的发展,各级团成员国之
他性,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向欧共体派驻代表,密切了欧盟与各方的经济联系。从长远和总体来看,集团化不可能阻止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相反作为阶段性、局部性的实践与探索,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促进未来的世界经济进入更高级的一体化阶段。
二、20世界50年代两大阵营对立与斗争。
主要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斗争。帝国主义阵营在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基本国策的提出,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经济上:1947年“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国家振兴经济,作为其全国战略的起点和重点。在军事上: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的签订,组建了北约军事集团,遏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威胁和包围,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应措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争斗。在政治上:成立“九国情报局”支持欧亚国家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在经济上: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相互提供援助,交流发展经济经验,促进各国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建设。在军事上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与“北约”组织形成对抗。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标志着战后两级政治格局的确立。既是两个政治集团又是两个军事团体,在政治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帜,镇压人民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图形侵略和战争政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高举和平、民主的旗帜,发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经济上,美国操纵和纠集一些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进行封锁,而苏联提出建立于资本主义市场平行的社会主义市场。在军事上,两大集团为谋求军事优势,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并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动用了除核武器以外的各种战争资源进行殊死较量。
对霸权主义制约力量有限,多极化进程会出现曲折,甚至出现单级的局面,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各国人民要正确把握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努力推动抑霸翻霸的斗争,促进多种力量和谐并存,推动各国家各地平等竞争,互利互作,和平相处,共同繁荣。
(马歇尔计划有利于(1)、稳定资产阶级权。(2)、为本国产品找到市场。(3)、趁机控制西欧国家经济)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经验教训:客观原因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遭到无可挽回的失败2民主分离主义的恶性发展3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过分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弊端4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5苏联共产党人及其领导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各客观原因苏联是西方国家发动和平演变的主攻目标。
五、杜鲁门主义:1向西方国家发出反苏,反共的政治动员令2标志着冷战的开始3是美国在战后世界确定霸主地位的第一步骤。
四、APEC(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采取协商一致的议惠规则。呈现多样性、灵活性、渐进性、集体行动与个体达标想结合,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处,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
七:见过初期我国三大外交政策:1另起炉灶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特权在谈判)3一边倒(西方对新中国建立是排斥的只有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突出社会主义国家地位,反对帝国主义)。
第三篇:政治考题答案汇总
第一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是什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如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指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其中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之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制度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
第二讲
一、谈谈当代中国的国情特点。
答: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初步实现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社会主义经济市场蓬勃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第一、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
第二、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与世界平均的差距不断缩小,但总体来看仍处在世界后列。第三、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
第四、从资源情况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环境压力大。
第五、从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第六、从工业化程度看,中国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为什么要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
答:坚定不移的走科学发展之路就是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因为第一,发展是当代中国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第二,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史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因为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为一方面,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可以再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有更大作为;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不适应等问题更加突出的摆在了面前。只有更加自觉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化解中国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更好地推动实现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坚持统筹全局,因为要总览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
第三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理论是什么?
答:一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二是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
三是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
四是关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外开放的思想。
二、中国为什么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哪些? 答: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功能体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其配置资源的功能优于传统的计划经济,能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3.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能更好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从理论上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坚持公有制不影响走市场经济发展道路。
2.坚持公有制不影响成为发达国家。
3.坚持公有制不影响高效率。
王丽萍---第三讲 3,4
五、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中国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当前中国应当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提高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
答 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的改革开放提出新的挑战。第一,世界经济金融化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挑战。第二,世界各国贸易条件不稳定对我们提出的挑战。第三,如何防范和应对国际经济发展的各种风险对我们提出的挑战。第四,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推进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是首先爆发于发达国家,但受其影响的不仅是发达国宝,也包括发展中国,并且,发达国家还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危机。
提高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水平,首先,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必须提升对外贸易的水平和质量,把外贸的着力点从数量的扩张到质量的提高。其次,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必须把“引进来”和“走出去”反映了我们利用外资的不同发展阶段。最后,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必须把扩大服务产品和文化产品出口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第四讲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这样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国应当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
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就是高举人民民主旗帜,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长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作出的正确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人民民主的唯一正确道路。所以中国要坚持这样的发展道路。
第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途径。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优势。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能够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以国家主人翁身份建设和管理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样才可以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
答:第一,国家政治制度和民主形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三权分立”在中国行不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归根结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历史发展决定的,而且与其阶级特性密切相关。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近代史上,我国曾经几次模仿
西方的政治体制,搞“三权分立”。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和实践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我国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重要成果。这一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国情。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政治制度。如果放弃了这些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实行“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必然动摇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根基,动摇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第三、“三权分立”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并不是所有的国家治理和防止腐败的最佳政体。
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三权分立”在分权和制衡权力方面有积极意义,队友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和权力腐败有一定的监督作用。但是,它也存在严重的弊病,主要是导致相当一部分权力在相互牵制中抵消。常常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以致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
如果不顾我国国情,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照搬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必然会从根本上动摇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导致民主倒退,社会动荡。
三.中国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
答: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能够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其中,实现最广泛的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执政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便于吧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凝聚起来;有利于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内耗,维护政治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促进执政党建设,使共产党在接受监督中不断推动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有利于强化体制内的监督功能,避免由于缺乏监督而导致的种种弊端。各民主党派反映和代表着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能够反映社会上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能够提供一种中国共产党自身监督之外更多方面的监督,有利于执政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克服官僚主义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
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着独特的有时,应该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2、西方多党制是资产阶级在政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政治制度。它虽然在反对封建专制的过程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这种政党制度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并不适合所有的国家。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不能搞西方多党制。
首先,我国不存在多党轮流执政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不容许实行多党轮流执政。
其次,西方多党制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很多弊端,不能盲目照搬。其一是具有短期行为,过多地考虑局部利益。其二是多党竞选要耗费大量的金钱,政治深受利益集团的操纵和控制。其三是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动荡。其四是党派间的竞争导致社会改革困难重重。
最后,西方多党制被移植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后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总之,一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民主的发展道路和由此所形成的民主模式自然也应该是多样化的,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多样性的具体体现。中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四、应当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路线是:必须坚持正确德尔政治的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当合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立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自己的路,决不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模式,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实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大力发展人民民主,保证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
中国体制改革的任务:⑴坚持发展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⑵切实保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社会。(5)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1)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与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相适应,与我国的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相适应,既要积极又要稳妥。(2)积极稳妥方针是实现改革发展相统一的必然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统一,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政治体制改革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严重危害,所以必须积极稳妥的推进。
第五讲
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文化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会了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党的整个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思想武器。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地探索。①指导思想上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根本思想:②文化发展方向上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应当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③文化建设内容上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④在队伍建设上强调建设一支宏大的知识队伍。以邓小平为主要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这思想强调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有高度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①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③强调改革开放④继承和发扬民主的优秀文化和党的优良传统,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⑤尊重知识和人才。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并将其与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统一起来,形成中国特设社会文化思想建设。①强调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激励全国各族人名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以胡锦涛为党的代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且形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思想。①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来成为民主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软实力的作用渗透到各个方面,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发展最新成果。
二、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答:p134,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这是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中共十六大以来,我们党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文化发展道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深入回答了文化建设中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指明了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必然选择
第一,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第二,是由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决定的。
第三,是由我国文化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第四,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的道路。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先进文化之路。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之路。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强基固本之路。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以人为本之路。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改革创新之路。
三、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对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必须着眼于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着眼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重在建设、贵在践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转化为全社会的群体意识和自觉行动,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第一,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
第二,人人都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
第三,全社会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四、我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是什么?我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应当从哪些方面着力推进?
答:(1)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精神支柱,强调文化的力量,既能丰富人民的社会生活,也能创造不同于科技、经济等的新的发展动力。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文化软实力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条特殊纽带。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文化是引导社会进步的罗盘,是张扬真善美的旗帜。文化对思想解放起着引领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社会和谐起着滋润作用,对人的进步起着催化作用。哪里有文化,哪里就有文明的足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和推动力量。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实践多姿多彩。只有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凝聚起来,不断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经济发展与文化进步相辅相成。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文化的巨大作用日益为世界各国所认识和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现在,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是新一轮文化软实力博弈的积极推动者。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须继续弘扬文化创造精神。发挥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努力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文化软实力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求的重要基础。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
们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趋旺盛。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和支撑。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比,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文化产品服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百姓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才能充分体现发展文化软实力这个硬道理。
(2)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 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作为重要任务提出来, 对文化建设作出了新论断, 提出了新要求。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 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 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历史经验表明, 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 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 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 亿人口、56 个民族的大国, 靠什么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力量? 靠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 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 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2、弘扬中华文化, 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努力“ 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是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信任和尊重的重要途径。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必须把发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在全球化时代, 国与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至关重要。我们应该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心态,发挥以“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传统文化的优势,发掘其中的普世价值观,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中国的民族文化不但具有丰富的内蕴、恒久的价值、广泛的适用性和极强的再生能力,而且具有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和当代信息社会的高度契合性与强大亲和力。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我们只要充分发掘民族文化资源,寻找好与现代文化的契合点, 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有强大魅力和普世意义的文化精品, 并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独到贡献。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借助现代化的文化艺术形式和现代文化传播手段,造出更多富于时代气息、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化标志、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现代中国文化尽快走出国门,影响世界。在力量组织上, 则需要我们发挥多种力量的积极性,向中华文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进军。我们应该根据文化传播的不同内容和不同对象选择最为适合的传播形式,使中华文化为世界上更多的人们了解、理解和认同。
3、推进文化创新, 增强文化发展的生命力和内驱力。
创新是文化的灵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文化领域的创新,要条件是形成一个使尽可能多的人们竞相迸发创新智慧、使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实现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新和文化生产的方式创新,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和扩大文化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 是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发展重点。不仅要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的新的文化业态中实现创新,在传统文化产业部门也要依靠现代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 推动传统文化市场转型升级,实现内容、形式、管理、营销等多方面的创新。推动文化创新,须从根本上革除旧的文化体制的弊端。要不断深化对文化的地位、方向、动力、战略的认识, 冲破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进发,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4、发展文化产业,升文化的竞争力。
中国作为文化大国, 却面临着文化赤字的尴尬。据《中国出版年鉴》记载:2004年,我国从美国好进图书版权4068种,出14 种;英国引进2030种,出16种;日本引进694 种,出22 种。2005年,美贸易
逆差有所减小, 但仍然是4000:24,艺演出也有类似状况。从1999年到2002年,俄罗斯就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期中国到俄罗斯演出的文艺团体只有30个,差10倍。从2000年至2004年,国进口影片4332部,口影片却屈指可数。国研究文化的有关专家指出:“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也就是不出口中国的思想观念,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巨大的文化赤字促人警醒:的崛起、民族的复兴不能单凭经济“ 一条腿走路” , 更需要文化的全面振兴加以支撑。政府在积极鼓励引导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同时,要将文化产业置于一个更高的高度,定发展战略, 加大财政投人与政策支持。欧美国家以及日本等文化贸易强国, 在文化输出过程中, 往往都是企业充当主要角色,而政府则主要起保驾护航的作用。但中国的文化产品走出去主要靠非赢利的事业性文化交流。我们要想扭转文化贸易逆差, 就要让文化企业先练好“ 内功”。要按照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因此,后需要扶持具有市场领导地位的文化企业以及潜力型的企业,励这些企业不断提升文化创造力,过开发特色文化产品、特别是能够走向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国家层次的文化产业的整体战略规划和政策完善,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部分。要把握机遇,力发展优势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化项目和特色城市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影视、出版、广告等媒体产业, 同时,用不断累积的资源和管理经验,走向国际化。
第六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一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事属性,是社会建设的目标引领和价值取向。要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二是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的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友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三是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等。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四是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建设的基础。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要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五是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兼顾不同阶级利益是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中国,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以及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科技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兼顾社会各阶层群众利益,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要在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第六讲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答:1.教育制度;2.劳动就业制度;3.基本医疗卫生制度;4.社会保障制度;5.社会管理制度。
三、为什么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中国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是什么?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路径有哪些?
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目的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在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步和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社会建设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其中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教育公平、促进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成为最为紧迫的问题,正确处
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是社会建设十分紧迫的任务。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处理和解决,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当成为社会建设的基本着力点。
(2)当前民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一。二是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三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四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
(3)当前民生问题形成的原因:一是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二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三是社会发展观念落后。四是政策体制不完善。
(4)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路径:一是大力发展经济,为民生改善奠定物质基础。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四.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新变化的特点有哪些?当前统筹协调我国社会利益关系要从哪些方面着手? 答:(1).一是利益主体多样化,二是利益来源多样化,三十利益差距扩大化,四是利益关系复杂化
(2)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2,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4,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5,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应如何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答:(1)我国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管理理念不科学 第二,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第三,社会管理法律政策不完善第四,社会管理方法不适应发展需要。
(2)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完善: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建立全员参与社会管理的新格局。二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妥善处理和缓解社会矛盾。三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特别是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四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着力提升信息网络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五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七讲
王则--第七讲1,2
三,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如何推进“两型”社会的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因为: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们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所以我国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推进“两型”社会的建设:
第四、建设“两型”社会要求有政治制度的保障。这里的政治制度内容包括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制度,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政绩考核制度,体现资源节约、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三个方面。这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保障。
第五、科技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技术支撑。科技发展既反映了对抗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也为建设“两型”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我们既要看到科技对环境的破坏力,又要看到科技对资源和环境保护具有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关键是人类不能误用技术或无节制地利用技术而导致破坏环境。
四,中国在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问题上坚持怎样的认识?国际社会应对环境和气候问题必须牢牢把握哪些方面?
坚持这样的认识:
在这一问题上,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在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上欠下了许多历史债务,现在的全球气候变化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自工业化以来温室气体排放累积效应所导致的结果。因此,发达国家该对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承担更多的债务和义务,也应该有更多的投入和经济技术支持。
必须始终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保持成果的一致性。
第二,坚持规则的公平性。
第三,注重目标的合理性。
第四,确保机制的有效性。
最后,应该强调的是,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第八讲
一、为什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是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共产党的领导与科学社会主义从来都是联系在一起的,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期理论与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的奠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也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3)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归根到底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巩固起来的。
(4)回顾中共成立以来中国的发展进步,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党具有巨大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有能力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有能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保证中国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坚持党的领导,同时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为适应时代的变化而主动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党的领导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紧密联系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目的是更好地发挥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基本思想主要有哪些?
答: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内容丰富,涉及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关于推进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思想;
(2)关于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的思想;
(3)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思想;
(4)关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
(5)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思想;
(6)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思想。
三、党所面临的“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是什么?党应如何应对这些“考验”和“危险”? “四个考验”及其应对措施:
一,执政考验。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创新执政理念、转变执政方式,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
3、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4、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二,改革开放考验。排除来自“左”和右的各种干扰,坚定不移的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三,市场经济考验。
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侵蚀党的肌肤,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四,外部环境考验。
1、以机敏的眼光洞悉发展先机,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掌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2、既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有有效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维护国家安全,为中国的改革
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四个危险”及其应对措施
一,精神懈怠的危险。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克服安于现状、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爱学习、理想信念
动摇、缺乏忧患意识等不利思想,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
二,能力不足的危险。不断提高领导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本领,努力培养领导者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脱离群众的危险。深化“党的根基在民、血脉在民、力量在民”的意识,加大对脱离群众的整治力度 四,消极腐败的危险。坚决反对腐败,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继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党的执政使命
第四篇:政治考题答案(参考)
1.为什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2.为什么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 3.为什么要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多党制?
4.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成为改善民生中最紧迫的问题。请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谈谈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1、为什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一个执政党,确定什么样的执政目标,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选择什么样的实现路径,进行什么样的制度设计,是衡量其执政能力的几个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长期思考和艰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这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一、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历史任务。“人间正道是沧桑”。90余载风雨兼程,我们党对革命建设改革道路进行了接力探索,最终成功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万丈高楼平地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非空中楼阁,它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谓前后接续、一体贯通。在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我们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在本质上都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继承、扬弃和发展,两个阶段共同促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具有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辟的,这条道路既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迥异,也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同;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又体现了区别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特色”。这条道路在发展的战略重点、制度保障、动力机制上具有创新性,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这条道路在发展内容、发展布局、发展路径上具有全面性,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为总体布局的腾飞之路。这条道路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发展目标的进步之路。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延续了并从根本上发展了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期盼和追求,凝结着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是通往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必须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
二、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推动人类发展和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高度,寻求用先进理论来武装自己。因此,马克思主义这一以人类解放为己任,具有改变世界、变革现实的先进理论,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矢志不移的历史性选择。这种清醒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由此成为我们党的鲜明特征。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这一理论体系成功解决了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四大基本问题。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上,继毛泽东思想后,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和人民愿望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把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在党的历史方位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坚持立党之本、巩固执政之基、壮大力量之源的问题,围绕执政党自身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基本问题上,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在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科学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实践的观念、辩证的方法和群众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始终做到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一个实践的理论体系,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火热实践中,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永不止步、勇往直前;这是一个民族的理论体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际,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具有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这是一个创新的理论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概括,体现了我们党非凡的创造能力和强大的活力;这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断吸收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自身的发展完善为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独创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我们必须坚定这样的理论自信。
三、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同样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一概括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由根本层面的制度、基本层面的制度、具体层面的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组成,是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伟大成果。这一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一制度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一制度始终以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价值取向,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一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这一制度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兼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必须坚定这样的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取得的根本成就,已经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认同和充分肯定。回望这些年,正是始终坚持这一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我们不断抒写着精彩的“中国故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讲“中国经验”,这就是最重要的经验;讲“中国创造”,这就是最伟大的创造。在未来的征程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根本的仍然是必须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为什么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
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立足于实际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又坚持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所有制改革的成功道路。一方面,推进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革改制,积极寻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兼容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另一方面,推动众多产业领域对非公有制经济放开准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目前,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由传统的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形成了公有制、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三位一体的所有制结构。
所有制是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形成完善的所有制形式,是发展生产力的制度前提。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固有的要求。但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立足于实际,而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这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出的结论。30年的改革发展证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掘和动员我国庞大的民间生产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土地、技术、知识等,用于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拓宽就业门路,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有利于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方便人民生活;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更有效地推动知识创新;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创业的积极性,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在实践中,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
不仅如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客观上要求改革“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因为:第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增强竞争和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众多主体参与竞争的基础之上的,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往往会导致垄断,使经济失去活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多样性的所有制结构,才能开展和形成市场竞争,进而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第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各类市场主体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具有团队凝聚力强、能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等优点,非公有制企业具有对市场反应灵敏、经营灵活、自我调适快等长处。在市场竞争中,各类企业在组织结构、经营方式的革新中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有利于企业体制不断完善。第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我国在探索国有制实现形式中,通过发展股权多元化的国有经济,寻找到一种由多种所有制成分组成的混合所有制形式,这使不同性质的经济主体在企业内部紧密结合和互补互促。由于可以根据产业性质和企业特点,或实行国家控股、参股,或允许社会资本控股,因而股份多元化的企业组织形式拓宽了不同性质经济成分的发展空间,既可以充分发挥非公有资本的潜力,又能促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增强其控制力和影响力。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仅是改革完善所有制、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成功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一项重大成果。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要求实行单一公有制,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误解。马克思阐明了所有制的变革决定于生产力的水平和性质,强调只有在所有制关系与生产力发生冲突、成为生产力的桎梏时,生产关系的革命才能到来。恩格斯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实行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只有在实现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才成为可能,才成为历史的必然。旧中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是在物质生产技术十分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所有制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的水平和性质。尽管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实现了飞跃,但人均GDP在世界的排名仍然较低,城乡和地区经济差距较大,不少内陆和边远地区经济发展还很落后。这样的生产力水平和性质决定了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不能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
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表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纯而又纯的。即使在特定社会形态的成熟发展阶段,也仍然会存在先前社会的因素。不纯是事物的存在形式,是事物内在矛盾的表现,是发展和运动的契机。我们在所有制问题上也应该全面、辩证、历史地观察事物,克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要求和特点,也是我国经济运行的需要和特点。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如果社会主义公有制被否定了,搞了私有化,社会主义制度也就不存在了,我们也就丧失了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向共同富裕的基础。当然,我国不搞私有化,应以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作用和绩效为前提,以搞好搞活公有制经济为前提,也就是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让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充分显示出来。
3.为什么要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多党制?
历史事实证明,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这一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能够在广泛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同时,确保国家的统一领导,快速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正因为如此,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大国,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和风险,经过短短60年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这一制度有利于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具有包容协商的丰富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多党合作制度汇集了各民主党派等各界各方面人士,在社会基础、组织构成上具有极强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能够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现有政治体制,实现最广泛的有序政治参与,推动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民主的实现和参政党民主监督职能的履行。
这一制度有利于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本质是团结和合作,中国共产党通过与各党派的充分协商,达成一致或基本一致的主张,在此基础上形成民主、科学的决策。在这种政党制度下,社会各阶层的意志能够通过有效的组织程序和通畅途径抵达决策中心,社会不同阶层的愿望和要求能够以合法的形式得到充分表达。这种具有很强的社会整合功能的政党制度,极大地保障了全国十几亿人口、56个民族的亲密团结,有效地协调和兼顾了各阶层、各政党、各团体、各种政治势力的利益,使矛盾和问题能够得到妥善化解,对于维护国家政局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对于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共同建设国家,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这一制度有利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人口众多,存在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人民内部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存在着具体利益的差别和矛盾。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种差别和矛盾日益突出。中国多党合作的政治架构和民主协商的制度保证,能够有效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愿望和诉求,畅通和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协调利益关系,使各方面利益的发展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既承认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又能将这些矛盾、冲突保持在制度体系之内,还能够吸收、消解、融合不同利益要求,达到利益的整合,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改善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当前,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等成为改善民生中最紧迫的问题。请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谈谈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答:(对民生重要性认识)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党中央提出的“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就是要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大在改善民生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要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并且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就要求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只有把发展体现在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上,体现在老百姓发自内心的笑脸上,这样的发展这才算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民生问题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是如何使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的问题。只有坚持不断地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民生问题是一个事关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大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的进步程度。我国民生的现状目前,中国正处于复杂的转型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平衡发展趋势加强,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民生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问题。在教育方面,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制定中长期规划。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三年内基本解决农村“普九”债务问题。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督促地方财政增加收入,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全面加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鼓励大学生、师范生到基层、农村任教。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
2、就业问题。在就业方面,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为了实现就业公平,强调继续实行积极就业政策,并加强全面培训劳动者、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取向;在分配方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强调了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明确提出初次分配也需要考虑公平问题,再分配要更加突出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3、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方面,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从我们的国情出发,可以是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但要实现全覆盖,不漏一人,不让一人因生活窘迫而绝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是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等各项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缩小社会不公平,坚持以完善民生为出发点和基本目标,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努力追求的目标,是公平与正义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价值取向。所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建立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此外,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社会和谐的特殊功能,应当支持加快发展。
4、医疗卫生问题。在医疗卫生方面,着眼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强调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近年来国家快速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积极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验,可以预期,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将在近年内得到确立,它将从根本上免除国民疾病医疗的后顾之忧,切断疾病与贫困之间的链条。
5、文化体育问题。文化体育方面,积极发展文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文化产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繁荣社会科学,积极发展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发展体育产业。
6、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方面,主要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要通过改革和发展,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共同富裕。
7、社会管理问题。社会管理方面,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及时合理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坚持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健全社会稳定预警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措施。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总结:通过改善民生可以为大量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提供一个基本的保障,提供一个起码的尊严底线,从而消除贫困现象,减小或缓解过大的贫富差距;还可以为每个社会成员广泛地提供最为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从而,有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改革的成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自由发展的空间;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秩序稳定,秩序是一切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没有秩序的无政府状态,比任何专制的危害更烈。“安全、有序、稳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民生问题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人民大众都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解决民生问题,使民众安居乐业、共享太平,能够为政权的稳固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总而言之,解决民生问题在当下,我们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收入分配等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重要性:民生问题关乎社会治乱与政权兴亡。体现了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始终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
重要意义:1.民生问题,可以反映出政府的行为和能力是否可以被人民所认可。2.民生问题,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的关系。3.民生问题,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否合理。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实现人民的愿望,把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加大政府财政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事业等有关民生方面的投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建立和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3.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有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也是改善民生的重大问题。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4.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稳定物价;通过调整税收政策,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积极解决涉及、黑体部分为主题,考试的时候嵌入内容,比较容易复习。
第五篇:总队政治考题
1、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是何时通过的?
答: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2、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决定》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全会通过的《决定》,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继承和创新、伟大事业工程的结合上,深刻建设的重要性阐述了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系统总结了我们党执政55年来的成功经验,明确提出了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决定》的贯彻实施,必将对全面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答: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全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结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答:
(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的保障;
(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6、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答:人民日益增强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7、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四新是什么?答: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8、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9、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什么?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10、新时期军队建设的两个历史性课题是什么?答:打得赢、不变质 11、实现我军现代化跨越发展的双重历史任务是什么?答: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
12、十六大报告对武警部队建设提出的要求是什么?答:武警部队要加强全面建设,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13、新世纪党面临的三大历史任务是什么?答: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14、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的最大危险是什么?答: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
15、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需要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什么?答: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16、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7、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本制度有那些?答:(1)军队的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集中于党中央、中央军委;(2)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3)支部建在连上;(4)在团以上部队和相当于团以上单位设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营设政治教导员、连队设政治指导员。
18、今年部队政治教育主题是什么?答、积极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努力争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
19、什么是依靠基层官兵搞教育,运用这一教育形式的基本思路是什么?答、发挥士兵在教育中的主题作用。问题大家摆、是非大家辨、道理大家讲、答案大家找。形成人人是教员、事事是教材、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的良好局面。2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十个基本观点是什么?答:牢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知道意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坚定不移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最广大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加强武警部队建设论述。
21、基层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什么?答:政治思想素质,军事业务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22、基层干部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什么?答:管理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做经常性思想工作能力,统筹协调落实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23、中队党支部管好党员干部,应着重把握哪些方面?答:抓住重点,管好书记,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加强教育,启发自觉,掌握政策,讲究科学。24、为什么要开展干部称职等级评定,其方法步骤是什么?答:干部称职等级评定是机关报形势下加强党管干部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它把班干部的教育培养,管理监督、公正使用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激发干部履行职尽的内在动力,促进干部队伍能力素质的提高,推动部队全面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步骤:干部称职等级评定主要结合半年民主评议党员,集中5至7天的时间进行,第一步是动员教育,通过教育引导大家认清开展干部等级评定的重要意义;第二步是“三评一定”,即自我评估,群众评议,组织考评、组织考评和等级定位;第三步是兑现奖惩;第四步是完善措施。
25、中队党支部讲评干部主要有哪几种形式?答:讲评干部要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将干部的各方面的情况提供给上级党组织,组织干部参加上级组织的讲评干部会议。二是在干部述职和群众评议的基础上,召开支部委员分析情况,对每个干部的优缺点作出正确评价,再召开干部会议或中队军人大会,对干部进行讲评。三是建立定期讲评干部制度,每季度讲评一次。
26、开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教育有哪些要求?答:紧紧围绕取得十三年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给人民群众带来什么、实现新的奋斗目标靠什么和在新世纪新阶段武警官兵应该干么等基本问题,紧密联系官兵思想实际,引导官兵算一算实现前两步战略目标给人民群众各个人及家庭带来的实惠,看一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给国家和个人带来哪些更大的变化,想一想自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做什么。
27、总参、总政对教育时间的规定是什么?答(1)执行军政训练比例7:3的部队;政治教育时间为54天;(2)执行军政训练比例8:2的部队,政治教育时间为42天。28、军人道德规范的内容有哪些?答:听党指挥、爱国奉献、爱军习武、尊干爱兵、严守纪律、坚守气节、艰苦奋斗、文明礼貌。
29、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重要环节是什么?答:教育准备会、政治指导员授课、班(排)长组织讨论。
30、随时教育有15种方法吗?答:一事一议,个别谈心,队前讲话,小动员,现场鼓动,讲评小结,重要纪念日教育,利用部队外出时参观访问,请来队亲属,老首长作报告,事前交待,听取归队汇报,饭堂广播,办黑板报,新闻评介,书评影评。
31、经常性思想工作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答:及时性、针对性、连续性、群众性、思想性。
32、经常性思想性工作的制度有哪些?答:思想汇报制度,思想情况分析制度,谈心制度、经常性思想教育制度,检查总结制度。
33、“三互”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互帮、互学、互教。
34、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贵在经常、着眼于帮,大家来做,注重身教。
35、“三互”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群众性、时效性、渗透性。36、“三互”活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制度落实、活动经常、方法灵活、成效明显。
37经常性思想工作的原则是什么?答:解决思想性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经常性思想工作与经常管理工作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结合。
38、“双四一”活动的内容是什么?答:就是上级对下级、干部对战士要做到:随时知道战士在干什么,想什么,需要什么,在哪里,思想工作要及跟上;下级对上级、战士对干部要随时报告在哪里,在干什么、想什么、需要什么、有问题依靠组织解决。
39、第二个《武警部队基层文化建设三年规划》从哪年开始到哪年结束?答:从2001年开始到2003年结束。40、武警部队基层文化建设的标准有哪些?
答:文化活动经常、骨干队伍健全,场地器材配套,管理规范有序。41、《纲要》对基层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有哪些要求?答:队列集会有歌声、周末假日有活动、重大节日有晚会,每月体育有比赛。42、新修订的《政治工作条例》是何时颁布的?答:新修订的《政治工作条例》是2003年12月5日由中共中央、中央军事委员会颁布的。43、新修订的《军队基层建设纲要》是何时颁布的?答:新修订的《军队基层建设纲要》是2003年7月13日由中央军委颁发的。
44、颁发新《纲要》有何重大意义?答:《纲要》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部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以此建设基层,就能确保部队建设的正确方向;《纲要》贯彻和体现了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以此建设基层就能回答和解决好两个历史性课题;《纲要》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以此建设基层,就能解决好部队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45、新印发的《军队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规定》对发展党员的比例做了如何调整?答:从义务兵中发展党员,每年控制在义务兵总数的5%以内;从士官中发展党员,每年控制在非士官总数的30%以内。
46、基层建设的标准是什么?答:基层建设的标准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
47、基层经常性主要工作有哪几项?答:基层经常性主要工作有8项:
(一)抓军事训练
(二)落实战备工作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工作
(四)严格行政管理
(五)密切内外关系
(六)搞好后勤保障
(七)管好武器装备
(八)加强党支部为核心的组织建设。
48、“双争活动”的内容、条件和要求是什么?答:为调动广大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军开展争他先进连队和争当优秀士兵、士官、学员义务兵活动简称“双争活动”。先进基层单位的条件是:用“基层建设标准”衡量,成绩突出,进步明显,基础扎实,全面过硬。优秀士兵的条件是:政治思想强,军事技术精,作风纪律严,完成任务好。开展“双争活动”,要着眼建设,注重经常,科学组织,务求实效。
49、《纲要》对领导机关抓基层的主要职责和要求是如何规定的?
答:《纲要》规定的领导机关抓基层的主要职责和要求是:一加强对抓基层工作的统一领导二认真履行基层的职责三实施对基层建设的科学指导四树立领导机关的良好作风和形象。
50、《三十条》主要特点有哪些?答《三十条》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既考虑到内容上系统完整,又对“一线指挥部”工作的主要方面进行规范。依据《纲要》、条令条例,对支队抓基层的主要职责、主要工作、主要方法以及自身建设,分为10个大的方面进行了总体定位,突出了中心工作和经常性、基础性工作。二是既遵循支队抓基层的一般规律,又着重体现武警部队的特点。比如,在抓基层的指导思想上,提出了要牢固树立“五个观念”;在思想政治建设方面,明确以“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为主题;在经常性工作方面,突出强调抓好三项经常性工作等,从而使《三十条》更加贴近武警部队实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三是既注意继承部队建设的优良传统,又注重在总结推广近年来抓基层工作新经验、新成果上下功夫。如“三互”“三共”“三个一遍”“双向讲评”“双四一”“四会”、班干部称职等级评定,蹲点指导制度等,这些都是近年来研究探索武警部队规律的成果。四是既坚持统一性,体现规范性,又注意给各单位抓落实留有余地。比如,“双向讲评一般每半年进行一次,比较集中的支队也可每季度进行一次”等,给支队留一定的自主权,使之能更好地结合实际抓落实。
51、《三十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
(一)按《纲要》抓好基层建设是支队的主要职责。
1、牢牢把握基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2、搞好统筹形成合力
3、把基层各项工作纳入《纲要》轨道。
(二)始终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抓好党支部建设上
4、以“三治”为主要手段,抓好党支部帮建
5、运用称职等级评定机制,抓好干部教育管理。
6、采取“三评”的办法,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三)把完成中心任务作为工作的根本着眼点
7、落实《执勤规定》,提高勤务质量。
8、围绕“三个重点,做好处突准备。9着眼提高能力,抓好军事训练。
(四)突出抓好以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为主题的思想政治建设。10以“三个读本“为基本教材,抓好基层官兵的理论学习。11紧密结合实际,抓好基本教育。
12、适应新时期基层官兵特点,大力加强经常性思想工作。
(五)坚持不懈地抓好经常性管理。13严格按照条令条例规范部队秩序。
14、突出治理影响安分稳定的“五个重点问题“。
15、切实提高干部、士官的管理能力。
(六)从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入手加强基层后勤建设。
16、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17、抓好生产生活。
18、加强人员经费物资管理。
(七)注重发挥大队(营)“前沿指挥所”作用
19、抓好大队(营)党委班子建设。20、支持和督促大队(营)行使应有职权。
(八)全心全意依靠基层广大官兵建设基层。
21、适应新的要求丰富“三大民主”内容。
22、健全和坚持民主建设的基本制度。
23、充分发挥两个群众组织在基层民主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
24、把“三互”活动作为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有义载体。
(九)运用好“双争”“双向讲评”的激励机制。
25、开展“夺红旗、争红星”评比竞赛活动。26定期组织“双向讲评”。
27、搞好年终检查评比。
(十)适应按纲建队要求,加强支队党委机关建设。
28、加强党委班子建设。
29、不断提高机关干部的能力。30、实行以“四个到一线”为主要形式主义的面对面领导。
52、《规定》是何时、以何种形式颁布的?答:《规定》是2003年5月14日经武警部队首和办公会议审议通过,5月20日以命令的形式颁发施行的。
53、蹲点、调研、帮建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一是普遍谈习做到知官兵。二是检查督促三项经常性工作落实。三是帮助党支部提高“三个能力”。四是解决基层无力解决的问题。五是解剖“麻雀”形成面上指导意见。
54、蹲点、调研、帮建的基本制度有哪些?答:一是统筹制度。二是培训制度。三是建档登记制度。四是总结讲评制度。五是责任奖惩制度。
55、党支部应坚持的组织生活制度有哪些?答:会议制度,党日制度,党课制度,报告制度,民主生活制度,党员汇报制度,民玉评议党员制度。
56、党的纪律处分有哪几种?答: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藉。
57、队务公开四个方面内容是什么?答:党务、警力、政务、财务。
58、基层预防犯罪工作的四项制度是什么?答:思想分析制度、安全检查制度、请示报告制度、讲评骨干制度。
59基层预防犯罪工作应当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其主要做法是什么?答:防患于未然,贯穿结合;教管并举;突出重点;群策群防。60、在基层预防犯罪工作中,官兵应做到“五不准、四不得”,具体内容是什么?答:官兵不准买、传看或者复制有政治问题以及渲染色情,暴力迷信和低级庸俗的书刊、音像制品,不准到地方洒吧、按摩室、录像厅、歌舞厅和电子游戏厅等场所消费娱乐;不准以任何形式参与经商,炒股和走私,不准酗洒,赌博和打架斗殴;不准参加各种形式的迷信活动。
官兵不得介绍亲友来部队驻地打工经商,不得为地方单位和人员追讨债款或者提供非法保护,不得与地方身份不明的人员乱拉关系,不得参加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等媒介交办的社会交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