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关庭审制度方面的一些理解
庭审报告
公正的司法审判是显示社会主义民主的最好表现,可以向社会传达公正、公平的法律精神,同时可以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2013年4月10日,法学专业56名学生前往了阳逻法庭进行了一次旁观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感悟如下:
首先是对司法审判的相关制度的思考:
第一: 回避制度。回避制度是指审判人员具有法定情形,必须回避,不参与案件审理的制度。所谓法定情形,是指法律规定禁止审判人员参加对案件审理的情形。回避制度是保证案件获得公正审理的制度。回避制度由法定的回避情形,回避的适用范围,申请回避和作出决定的程序等内容组成。但是,事实上,我们的回避制度存在这不可忽视的缺陷。(一)知悉权的缺席。《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赋予了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充分的诉权,其中包括申请司法工作人员回避的权利。但是此项权利在很多情况下只能落为一纸空文。首先,无法保证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知道回避人员范围内是否出现适用回避的法定情形的人员。在开庭审理阶段,法官虽然有告知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提出申请回避的权利,并且宣布审判人员、书记员、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的名单,但是,作为当事人仅仅知道姓名而无法获悉以上人员的真实资料,是否存在其他情况就不得而知了。其次,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没有被赋予获取可能被申请回避的人员的真实材料的请求权,而只是被动地接受法院单方面的提供名单。最后,开庭审判时,告知义务由审判长履行。但是,如果审判长是法定的回避对象,那么,不能绝对保证他在履行告知义务能够做到公正。
(二)社会关系的影响。此处的社会关系包括法院内部的关系、不确定性关系。法院是一个集体组织,长期在一起工作的人员彼此之间并非仅仅存在纯粹的工作关系,不可避免地存在人情关系。这样的关系也不可避免影响公正的司法审判。不确定性关系相当复杂,极有可能影响司法审判。
第二,是否公开审理。
(一)公开审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审判过程应当向当事人以及向群众、社会公开的制度。在民事诉讼中,为了保障当事人对诉讼的知情权,人民法院应当在庭前、庭中与庭后对当事人公开。其中,庭前公开主要体现为我国目前所实行的举证期限与交换证据制度等;庭中公开可以通过当事人参与庭审予以保障;庭后公开则主要体现在裁判文书的制作方面,即只要人民法院对争议案件所作出的裁判文书将审判组织对争议案件事实的认定与裁判的理由叙述清楚,即保证了当事人在庭后所享有的知情权。所谓向群众公开,即允许群众旁听法院民事案件的审理活动;所谓向社会公开,即允许新闻媒体对民事案件的审理进行采访并报道。作为法院审判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公开审判这一重要诉讼原则的产生绝非偶然,它是针对欧洲中世纪封建主义专横、秘密审判、法官擅断和酷刑等制度提出的。
(二)不公开审理的情形。根据法律规定,下列案件不公开审理:(1)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2)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3)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4)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案件。
之后是对促进司法公正公平的一些想法: 第一、司法机关应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挖细查,着力规范,切实解决执法不公正的问题,坚决制止徇私枉法、权钱交易,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等现象,切实解决司法不规范的问题,坚决纠正不按照法定程序乱司法、不按法定职责乱作为等现象。同时切实提高司法工作者的素质,强化其法治意识和公正意识。扩大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加强社会监督,切实保护当事人的隐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第二、司法机关应着力完善规范司法行为的规章制度。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构建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内外监督网络,拓展群众监督途径,主动接受舆论监督。要着重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重点环节和重点岗位权力行使的监督,努力构建“不愿为”法律机制、“不能为”防范机制、“不作为”惩治机制、“不必为”保障机制,确保各项司法权力的正确行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不足的,虽然中国的法律数量已经相当大,但是法律的实施还存在些许问题。在还存在许多因素可以影响司法公正、公平。从社会整体出发,公众的法律意识尚有不足,人的关系大于法的力量依旧存在于大多数人心中,中国的法制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篇:刑事庭审制度研究 书评
《刑事庭审制度研究》书评
该书作者龙宗智是一位跳跃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人物”,他一方面坚信现代法治理论,憧憬中国法治的春天;另一方面,又限于国情,举步唯艰。沉默权、阳光法、检警一体化等等美好的理论设想“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他编写的《刑事庭审制度研究》一书是他在刑事诉讼法、证据法、司法制度研究方向内得出的重要成果。庭审是刑事诉讼的中心和重心,建构合理的庭审制度理论对于刑事诉讼研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的价值。而且新型事诉讼体制下的庭审环节,是各种矛盾和冲突的集中体现。通过探讨庭审的基本理论以及现实中的矛盾和冲突,研究整体上的制度协调和微观意义的制度填充,对于新的刑事诉讼体制的完善和有效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章节梳理
本著作共分10章,前四章论述庭审制度的一般性问题,如庭审的要素、功能和价值目标;庭审的基本原则和原理;庭审制度的前现代类型和现代类型时势比较研究;关于中国新的庭审方式的特征与模式等,可谓“总论”。后六章则属于“分论”的内容。分别论述庭前的公诉审查和证据开示程序,庭审调查和辩论程序的基本问题,法庭公诉和辩护中的问题。尔后,对庭审调查的重点和难点——人证调查进行了专门研究,对法官的审理和裁判作了专门研究。
第一章序论共包括三节。第一节是庭审的构成和法庭的设置,具体来讲包括庭审的构成要素,庭审设置的社会学和符号学意义和法庭位置及其文化心理分析。在第二节和第三节中分别论述了庭审的功能和价值目标以及庭审制度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的具体内容是刑事庭审的原则和原理。在第一节中阐述了刑事庭审的结构原则。其中就是我们熟悉的四个方面:法官独立、法官中立、司法至上和诉辩平等。在第二节中就是我们老生常谈的刑事庭审的审理原则,也即审判公开、直接言词、辩论质证和集中审理原则。第三节是刑事庭审的四个裁判原则:诉判同
一、证据裁判、依法裁判和有利被告的原则。第三章是庭审结构类型比较研究。在两节中分别从前现代刑事庭审结构和现代刑事庭审结构两个时间段的视角对审判结构的比较评价。第四章是对我国刑事庭审方式的特色与模式基本问题的分析并提出了改革完善刑事庭审制度的目标模式及路径。第五章进入到了庭前程序研究,包括庭前审查程序研究和证据开示程序研究。第六章庭审调查和辩论程序研究在证据调查的顺序与方法、被害人作为公诉案件当事人制度评析、对物证、书证等非陈述征据的调查、关于诉讼异议与诉讼辩论、关于证据移送和庭后“废话审判”及相关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论述。随后的第七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章节,该章花了四个小节具体阐述了人证调查特别研究。征人出庭作证及其制度完善、书面证言的运用与直接言词原则的变通、书面供证与当庭供证相矛盾时书面供证的运用、人证调查方式之一:交叉询问和人证调查方式之二:对质询问。在随后的文章中,笔者也会着重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八章法庭公诉与辩护研究从公诉变更的意义及立法的疏漏上演绎公诉变更权的归属和公诉变更的程序两个问题。第二节是关于检察官的量刑建设。作者从英美法系检察官的量刑建议和大陆法系检察官的量刑建议再到我国检察官的量刑建议问题这样推进的方式进行解答。第三节是关于刑事僻护及其正当性与合法性界限。第九章的第一节说明法官的审理权力和责任并在下一节中进行了法官认证问题的研究。第三节中法官庭外调查核实证据分别论述了庭外调查核实的性质和意义,条件与范围和所采用的手段及其处理。在最后的第四节是关于我国陪审制度模式的选择。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陪审制度模式功能分析中总结归纳,并谈论了我国陪审制度模式与路径的选择。第十章刑事判决研究。首先是第一节,关于判决改变罪名问题。第二节关于“不负刑事责任”的判决方式,第三节关于判决书应加强判决理由,说明判决理由的意义和实务中的问题。第四节关于刑事判决的既判力的主要内容就是 “一事不再理”原则及其意义、实现方式和中国刑事诉讼贯彻“一事不再理”原则的问题。
通过对各个章节基本问题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龙宗智先生这本书从理论到实践,结合实际再回到书本的特色。刑事庭审,是指法官在其他诉讼关系人的参与下在刑事法庭以特定方式审理刑事案件的活动。为实现其功能,法庭审判应具备四大要素:(1)主体要素。法官与控辩双方是庭审诉讼主体,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等因起辅助作用是庭审法律关系主体,法官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庭审主体;(2)客体要素,即刑事案件;(3)时空要素。庭审进行于特定时空,庄严性为其空间特性,连续性为其时间特性。法庭设置方式属于“法院生态学安排”的内容,可以反映庭审的精神和结构;(4)方式要素。法官和其他庭审主体采用哪些步骤、行为和程序以推进和完成庭审。刑事庭审文化是基于一定历史生活条件产生的、并能决定一定时期刑事庭审的地位、功能、范式、运行的群体观念。刑事庭审文化具有社会物质条件决定性、群体性、刑事庭审决定性、恒定性等特点。刑事庭审文化的研究有利于对刑事庭审进行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有利于刑事庭审功能的全面发挥,有利于刑事庭审制度的完善。
诉讼是控辩审三方以特定形式组合,并以法庭为主要空间展开互动关系的一个法律构造。而庭审法律制度构筑了特定的法的空间。我国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对审判制度尤其是庭审方式进行了重大的、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改革。近七、八年来的实践,我们已经有了相当的制度体验,而且时间的流逝形成了一定的距离,便于对当时的制度改革进行比较从容的评价。
二、刑事诉讼的一般原理
庭前审查程序的设立有其理论上的基础。刑事诉讼的基本法理,由刑事诉讼价值论及刑事诉讼构造论构成。前者以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及其刑事诉讼中的冲突和选择为研究对象;后者以由一定的诉讼价值观所决定的,通过一系列诉讼基本方式所体现的控诉、辩护、裁判三方的法律关系及其矛盾与矛盾之调和为研究对象。刑事诉讼的所有实践,均建立在刑事诉讼的价值和构造原理之上。任何一种刑事诉讼模型,其运作都是围绕控、辩、裁三方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而展开的。在决定刑事诉讼的具体模型时,无法回避的困难是,一方面,刑事诉讼必须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手段,发现犯罪、证明犯罪,对犯罪分子进行惩罚,从而实现刑法的任务;另一方面,刑诉法又应当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和规则,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处罚和保障对罪犯进行公正适当的处罚。任何一种刑事诉讼法都不会选择单一的目的,但是,在对待惩罚和保障的相互关系上,可总是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刑事诉讼模式的不同。当事人主义模式重在保障,诉讼的主动权委诸当事人,当事人在诉讼中居于主体地位;职权主义模式重在惩罚,国家专门机关掌握诉讼主动权,在诉讼中居于主导地位。
刑事诉讼的理想状态当然应该是惩罚和保障的绝对平衡,但是,这种状态很难达致。正因如此,理论和实践中的纷争才不会平息.如果把问题简单化,那么,我们更常面临的问题是,如果两种目的发生了直接冲突,哪个目的更值得维护。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刑事诉讼的发展有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惩罚目的从来没有被放弃,而保障目的越来越被突出。今天,我们对于严刑峻法和刑讯逼供的彻底否定,就是对历史结论正确性的铁的证明。刑事庭前审查程序,是刑事诉讼中的一个阶段性程序。毫无疑问,在这一程序的构建中,也会有诉讼目的间矛盾的显现与调和,也必然要把控、辩、裁三方的法律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作为程序内容安排时的出发点。
亚里士多德说:人不是神,让人来裁判案件,就会在理性中渗入兽性。因此,法官碰到了许多上帝碰不到的问题。一方面,案件的事实如何查明,特别是如何把握客观的事实在主观中的凝固,这成为法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主观印象痕迹和客观物质痕迹中去探究事实真相的道路是崎岖的,法官必须要穿过“悬置于真幻之间的‘罗生门’”,甚至有时还要通过“直觉---灵魂之眼”才能确定事实的真相。
庭前程序的改革向贯彻排除预断原则迈进了一大步,同时照顾了新旧制度的衔接以及司法的现实,但仍存在问题:庭前法官了解案情不全面可能造成“预断的扭曲”,庭前审查的内容不确定,以及实体审查不能排除而可能导致新的“庭审走过场”。庭前程序改革的又一重要内容是建立控辩双方的证据开示程序,证据开示是实现诉讼的公正与效率的重要举措。
三、庭前审查程序的价值体现
公正与效率是现代法治国家普遍追求的耳标。公正与效率也一直是刑事诉讼的两大主题,是一对相互依存的价值范畴。在某种意义上,公正与效率都能反映保障与惩罚的目的,但它们没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公正,既要保障被告人,也要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对真实罪犯恰如其分的惩罚,才是全面的保障;效率,绝不意味着不择手段地完成刑事追诉,也包含着尽早让无罪的人得到解脱前的羁押。在当代社会,由于司法资源的稀缺,除了公正,效率也已成为衡量刑事诉讼是否科学与文明的另一重要尺度。在刑事诉讼中,一方面,国家投入刑事诉讼中的司法资源的多寡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其数量总是有限度的;另一方面,国家为惩罚犯罪、保护人权,必然要通过诉讼程序来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并为此付出相应的司法资源。由于现代社会矛盾增多,犯罪现象呈现上升趋势,从而生成了司法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紧张关系。如何兼顾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使之由紧张趋向缓和,因此也就成为了刑事诉讼改革所必须率先破除的一个“瓶颈”。即如罗马法在其开篇给公正(正义)所下的定义:“长期和永恒的决心,要给每个人应得的东西。”而从刑事的角度讲,公正就是一种对应关系和因果关系,指恰如其分地惩治那些应该惩治的,保护那些应该保护的。
对庭前审查程序而言,一方面,司法效率是庭前审查程序对外部环境的一种要求,即要求司法资源在庭前和审判环节之间进行分配时,庭前审查程序不得受到损害。庭前审查程序的功能性。庭前审查程序的功能定位,就是我们在设计该程序时希望其发挥的作用。一般来说,庭前审查程序应具备以下两方面作用:第一,抑制公诉,防止不应追诉的案件轻易进入审判程序。这是庭前审查程序的主要功能。它体现了审判权对公诉权的监督,通过审查公诉行为,防止公诉权的滥用,保护公民的免受不当追诉的权利。第二,为庭审做准备,这主要是要求庭前审查程序能起到初步展示证据、整理争点、明确待定事实等一系列旨在保证庭审顺利、高效、公正地推进的作用。笔者认为,庭前审查程序本身并不必然生成前述不足。纵观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在正式进行法庭审理前,都不同程度地实行庭前审查制度。例如德国的“裁判是否开始审判程序”;法国的“二级预审制度”等等。这些事实亦说明,合理、科学的庭前审查程序是能够发挥其功能性的。需要去做的只是将目前的刑事庭前审查程序进行必要的改进,发挥其最大的功能。
1212唐磊;‘刑事庭前准备程序的法理分析h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126页.4.秦宗文:‘论我国的庭前审查程序改革’,2001年11月第1期,57页. 当前研究庭审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庭审是诉讼程序的中心。刑事庭审是实现正义的工具,我国有学者主张“诉讼程序只有摆脱它对结果的依附地位,才能够成为独立的正当性的源泉。”刑事诉讼确实负有查明案件事实的使命,但刑事诉讼同时承载着制约司法机关损害包括犯罪人、被害人在内的所有诉讼参与人合法权利的使命。“法院认为自己是使个人权利遭到政府滥用职权之害的保护人。”不论是被告人最后被认定为有罪还是无罪释放,只要程序按照人们认可的立法所规定的程序进行,刑事诉讼的进行就完成了其使命,人们寄托于刑事诉讼中的正义理念就得到实现,而不是取决于部分人事先所预期的这样或那样的结果。因而,独立于结果以外,程序本身体现正义。
43四、庭前审查程序的一般原则
庭前审查程序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其模式设计和运行必然在一定法律原则的引导下展开。防止预断原则。从心理学角度讲,预断、偏见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事人的思维和判断。“由于法官的证前可能性,形成于对当事人的确提出诸多证据的审理基础上,因而变得越来越不准确,最终令诉讼过程的准确性大打折扣”。因此,合理的庭前审查程序必须遵循防止法官预断的原则。法哲学家戈尔丁将法律程序的公正性标准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的要求就是法官的中立性,这种中立性具体化为三项内容:“(1)‘任何人能不能充当有关自己案件的法官’;(2)结果中不应包含纠纷解决者个人的利益;(3)纠纷解决者不应支持或反对某一方的偏见。” 6
5五、我国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1996年的刑事诉讼法对公诉案件的庭前审查程序作出了两项修改:其一,刑事诉讼法第150条规定:“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照片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刑事诉讼法修订以后,我国的刑事诉讼逐渐由原先的职权主义模式转变为以当事人主义为主导、职权主义为补充的新型混合式诉讼模式。其二,废除了1979年刑事诉讼法关于法院在庭前审查后可以将案件退回检察机关补充侦查、要求检察院撤回起诉以及法院可以进行庭前调查的规定。庭前审查程序的改革,为旄行由控辩双方向法庭举证的庭审制度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庭审的实质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法官的先入为主。
(二)我国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设想
一个完整、合理的庭前审查程序,应当能够实现两项价值、揉和三种功能。两项价值,即公正与高效;三种功能:即促进审判中立、选择程序适用、明确事实争点的功能。每一种功能主要由不同的具体制度来承担,同时,各制度间需有一个整体上的协作、配合,使公正、高效的价值目标得到统合。刑事庭审这一诉讼活动,作为社会最重要的仪式之一,社会民众已经将信仰赋予其上、融于其中,刑事庭审的启动就是民众信仰的实践。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就像人们永远不能忘记法西斯的反人道罪行一样,在法制的建设 3
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39 页.[美]乔治·W·皮尤:《美国与法国刑事司法制度之比较》,载《法学译丛》1986年第4期,第38页.5 [美]理查德.A.波斯纳:‘证据法的经济分析'.徐听等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154页. 6 [美]戈尔丁著,齐海滨译:《法律哲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40页.7张军、郝银钟:《刑事诉讼庭审程序专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87页.尤其是刑事司法制度的设计和操作上,我们不能患所谓的“民族健忘症”,而要始终记住这些历史的教训,警惕那些具有野蛮残暴和反理性特征的司法审判重演。针对我国刑事庭前审查程序的现状,当前,急需考虑设立和完善三项主要制度:
一、建立预审法官制度
防止公权利的滥用,避免不必要甚至错误的追诉,保障被追诉人的权益,就必须完善我国公诉权的制约机制。立足国情、探究实况,我国的权力制约体系中,最有效的当属权力对权力的控制,这种类型的控制通过程序的规定及运作来实现。现代法治国家之所以强调限制权力,根本的动因是:“一个被授予权力的人,总是面临着滥用权力的诱惑,面临着逾越正义与道德界线的诱惑。”建设预审法官制度后,预审法官主要负责以下工作:指令控辩双方在法定期限内提出本方的案情陈述。预审法官在对控辫双方提交的有关材料进行审查后,应当集中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决定是否开庭审判及是否改变管辖;(2)整理和明确讼争议要点;(3)解决证据保全、证据可采性、证据展示及其他与证据有关的法律问题;(4)决定案件是否分流及审理案件应适用的程序;(5)其他为庭审而作的准备工作。
二、建立证据开示制度
所谓证据开示是指在刑事诉讼审判过程中,控辩双方根据法律规定对其所掌握的证据材料,依照一定规则进行的相互告知、交换、查阅的诉讼制度。第一,先从法律价值的角度看,设立证据开示制度有利于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然后,证据开示制度是对抗制庭审方式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刑事诉讼模式已由职权主义转变为以当事入主义为主导、职权主义为补充的新型混合式诉讼模式。
三、完善刑事案件简易程序
完善刑事案件的简易程序,是为了完成案件的繁简分流。如果把普通程序理解为唯一的正式审判程序,那么,简易程序理所应当被认为是一种案件的审前处理方式。我国的刑事案件简易程序是指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时,针对某些特殊类型的案件而适用的较普通程序更加简单的诉讼程序。刑事庭前审查程序,是以程序正当为前提,以审判高效和顺畅为追求,以妥当控、辩、裁三方的关系为特征的而建构的一种程序。当然,这一程序能否如愿建立、如何建立,还要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其中最主要、最困难的,是对之具有决定作用的刑事诉讼价值观的形成。8
六、结语
由于掌握的资料不足、个人的感悟有限等原因,本文对某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还可能没有触及,或者仅仅浅尝辄止,对有些问题论述不透不深,但我会以这篇论文为起点,继续致力于对该书的深入研究。希望本文对于本人在学习研究我国正在进行的刑事证据立法以及刑事庭审方式改革的深化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取正来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347页.
参考文献
[1]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取正来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347页.
[2] [美]戈尔丁著,齐海滨译:《法律哲学》,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40页.[3] [美]理查德.A.波斯纳:‘证据法的经济分析'.徐听等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154页.
[4] [美]乔治·W·皮尤:《美国与法国刑事司法制度之比较》,载《法学译丛》1986年第4期,第38页.[5] 宋英辉主编:《刑事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9 页.[6] 秦宗文:‘论我国的庭前审查程序改革’,2001年11月第一期,57页. [7] 张军、郝银钟:《刑事诉讼庭审程序专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87页.[8] 唐磊:‘刑事庭前准备程序的法理分析’,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126页.4.
第三篇:理解合同效力制度
理解合同效力制度
摘要:合同依法成立后,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生效要件才能发生法律效力。若合同在主体资格上存在瑕疵,则为效力待定合同,经追认后才有效,否则无效。若违反根本性生效要件的合同,则为无效合同。对于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规定为可撤销合同,撤销权人可行使撤销权使合同归于无效。合同无效后,要依法发生法律后果。
关键字:合同效力要件
合同效力,又称合同的法律效力,是指已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各方乃至第三人产生的法律后果,或者说是法律约束力。合同成立是指当事人对某一事件形成合意,产生契约,只是当事人各方乃至第三人的预期,但这一预期能否实现还需要法律来评价衡量。合同效力就是反映了法律对当事人合意的干预。
一、合同的有效要件
合同依法成立后,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生效要件才能发生法律效力。合同是当事人各方的契约,法律为了保证合同的公正合理,减少其日后有可能产生的纠纷,特此明文规定了合同的生效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件:
(一)当事人缔约时具有相应的缔约能力
当事人具有相应的缔约能力是指缔约时,即合同成立之时而非合同履行时,行为人应该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里行为人可分为两大类:
1、自然人。要求自然人在订立合同时具备相关的民事行为能力,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利益,因为这类人往往不具有清晰地判断能力,不能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其实施的超越其行为能力的行为往往会令自己受到损害。另一方面,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对于保障交易安全,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也是十分必要的。
2、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任务的组织。法人的缔约能力与其经营范围一致,受法人目的范围限制。法人超越其经营范围而未超越其目的范围仍具有相对的缔约能力,不算越权。非法人组织指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非法人组织不具有独立人格,但仍享有缔约能力,具有以自己的名义独立签订合同的资格。
(二)意思表示真实
意思表示真实是指表意人的表示行为应当真实地反映其内心的效果意思,及要求表示行为应当与效果意思相一致。其判断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理论:
1、意思主义。其判断标准应以当事人的内心效果意思为准。
2、表示主义。其判断标准应以当事人外在的表示行为为准。
3、折衷主义。其认为判断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应根据具体情况,既要考虑行为人的内心意思,也要考虑其外部表示,兼顾表意人和相对人的利益。
(三)不违反强制性法律规范及公序良俗
不违反强制性法律规范及公序良俗,即合同的目的及内容适法性原则。强制性法律规范,不允许当事人违反,否则将导致法律的全然否定性评价。而合同作为一种民事活动,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应该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四)标的须确定和可能
合同的标的是订立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指向的对象,又称合同的客体。合同标的的确定是指当事人对合同行为性质、当事人权利义务已明确或可以明确。合同标的的可能是指合同标的客观上有实现的可能。
二、效力待定合同
满足所有要件的已成立合同获得了法律效力,但又有一批已成立因欠缺一定的生效要件,其效力尚未确定,须经过有权人的追认方能生效的合同,即效力待定合同。效力待定合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
限制行为能力人不能完全对自己的行为接过负责,其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订立的合同就属于效力待定合同,其法定代理人享有追认权。
(二)无权代理人订立的合同
无权代理人订立的合同是指在合同订立时,行为人并没有获得被代理人授予的代理权,而以代理人的名义订立的合同。此种合同属于效力待定合同。被代理人有追认权,若承认该代理行为,合同有效;拒绝追认,则合同不发生效力。
(三)无权处分人订立的合同
该合同是指行为人没有处分他人财产的权利而以自己名义与相对人订立的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法律规定无权处分人订立的合同为效力待定合同,权利人可以追认使合同发生效力,也可以拒绝追认使合同不发生效力。
三、无效合同
虽然已经成立,但因严重欠缺生效要件而自始确定地绝对不能发生当事人预期法律效果的合同。无效合同之所以无效,在于其违反了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以及社会公共利益这一根本性要件,有悖公平正义。包括以下五种: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四、可撤销合同
可撤销合同又称可变更、可撤销合同,是指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变更或撤销的合同。其再未撤销之前为有效合同,只有在被撤销后才归于无效,其撤销与否取决于撤销权人是否行使撤销权。可分为四大类: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二)显失公平的合同
(三)趁人之危的合同
(四)因欺诈、胁迫而订立的合同
五、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的法律后果
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后,只是不发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后果,即不发生合同履行的效力,而并不意味着不发生任何法律后果。当事人应依法承担如下责任:
(一)返还财产
(二)赔偿损失
(三)收归国有或返还集体、第三人
六、合同效力的案例应用
案例介绍:甲服装厂生产一种服装,销量很好。乙毛纺厂为甲厂多年合作伙伴,负责为甲厂提供原料,关系稳定。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由乙厂为甲厂提供原料,每月供应150匹,当月结清账款。某年,甲厂服装销路不畅,造成积压,因此,半年没有和乙厂结账,年底,甲厂接到一笔大订单,所存原料很快用光,紧急致电乙厂,希望其迅速提供原料。而乙厂表示,甲厂拖欠自己货款已有半年,如果能马上还清,将照常供货,否则就拒绝供货,甲厂认为,双方是多年合作伙伴,谁都有效益不好时,希望乙厂能够暂时帮忙照常供货,货款等生意做完一并偿还。乙厂坚决反对,未予供货。甲厂因欠缺原料未及时完成订单而造成经济损失,于是要求乙厂承担未按约定履行合同义务的责任。
案例浅析:本案涉及到了合同的效力问题,甲乙两厂订立的生效合同中规定,甲乙两厂按月结账,甲厂在半年未偿还原来货款的情况下,没有权利要求乙厂先履行供货部分的合同。因而,乙厂未构成违约,甲服装厂应当自己承担损失。
第四篇:庭审操作程序
民事诉讼第一审普通程序庭审操作规范;
一、开庭准备和开庭宣布;
1、庭前准备工作;书记员应先期到达法庭,做好以下开庭前准备工作:;(1)宣布:请诉讼参加人入庭就坐;参加人未到庭的,应立即报告审判长处理;(2)宣布:请诉讼参加人出示身份证件;认有证人、鉴定人、勘验人、检查人、具有专门知识的;(3)核实《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告知书》、《诉讼风;书》、《告知审判庭组成人
民事诉讼第一审普通程序庭审操作规范
一、开庭准备和开庭宣布
1、庭前准备工作。
书记员应先期到达法庭,做好以下开庭前准备工作:
(1)宣布:请诉讼参加人入庭就坐。检查诉讼参加人出庭情况。如有一方诉讼
参加人未到庭的,应立即报告审判长处理。
(2)宣布:请诉讼参加人出示身份证件。到案前核对诉讼参加人的身份。如确
认有证人、鉴定人、勘验人、检查人、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简称“专家”)出庭的,还应核对其身份后请其退席,等候传唤。
(3)核实《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告知书》、《诉讼风险提示书》和《举证通知
书》、《告知审判庭组成人员通知书》和开庭《传票》及《通知书》以及诉状等诉讼材料的收悉情况。
(4)公开开庭的,应当检查参加旁听的人员是否适合,是否有现场采访的记者。如发现有未成年人(经批准的除外)、精神病人和醉酒的人以及其他不宜旁听的人旁听开庭的,应当请其退出法庭。
如发现有记者到庭采访,应当确认其是否办理审批手续。如未经批准,不得录音、录像或者摄影;但应当允许记者作为旁听人员参加旁听和记录。
2、宣布法庭规则和法庭纪律。
书记员宣布:现在宣布法庭规则和法庭纪律。法庭规则和法庭纪律的具体内容以《法庭规则》的有关规定为准。另外可以特别提示:全体人员应当关闭手机和传呼机的铃响。
3、法官入庭和报告庭审前准备情况。
书记员宣布:全体起立!然后引领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入庭。
待法官坐定后,书记员宣布:请坐下。
如果法官在书记员在做准备工作或宣布法庭纪律时进入法庭的,书记员应中止手头工作,主持法官入庭仪式后,再恢复手头的工作。
准备工作就绪后,向审判长报告庭审前准备工作情况:
(1)出庭的诉讼参加人有:……
(2)出庭的其他诉讼参与人有:……
(3)经批准到庭旁听采访的新闻单位及记者有:……
最后,书记员报告:法庭准备工作就绪,请审判长主持开庭。
4、核对确认诉讼参加人的身份。
在书记员已核对诉讼参加人身份的基础上,审判长简单核对即可。
经征询各方当事人:对对方出庭人员的身份是否有异议。经各方当事人确认无异后,即宣布:经法庭当庭核对确认,出庭的诉讼参加人符合法律规定,准予参加本案的庭审活动。
5、宣布开庭。
审判长先敲击法槌,然后庄严宣布:……人民法院现在开庭!
6、宣告案名、案由、审理程序和方式。
宣告案名:本庭现审理的是:原告XXX诉(与)被告XXXX及第三人XXX…(案由)一案。
宣告案由:原告XXX因本案纠纷,于…(时间)向本院提起诉讼;本院于…(受理时间)决定受理本案。如有追加当事人、延长审限、召开预审庭等情形的,应一并予以说明。本案系再审案件、合并审理案件的,还应当说明。
宣告审理的方式和程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二章“第一审普通程序”的有关规定,本庭依照第一审普通程序,公开开庭审理本案。如不公开开庭审理的,应当说明理由。
7、介绍审判人员。
审判长宣告:本院受理本案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组成人员和书记员的名单已告知各方当事人。然后具体介绍合议庭组成人员和书记员,并说明其基本职务情况。
8、告知诉讼权利义务,并征询申请回避意见。
开庭前已经将《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告知书》送达各方当事人,审判长逐一询问各方当事人:是否知悉自己在诉讼中的权利和义务?
在当事人确认知悉诉讼权利义务后,审判长逐一询问各方当事人:是否申请合议庭成员和书记员回避?
一旦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要求其说明理由。如果当事人提出法定的回避理由,法庭不必审查该理由是否成立即宣布休庭。当事人确认不提出回避申请的,庭审活动得以继续进行。
9、宣告庭审的阶段。
审判长宣布:庭审活动分为: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当事人最后陈述、法庭调解,调解不成的,法庭将休庭评议后进行宣判。
审判长还应强调:各方当事人应当正确行使诉讼权利,切实履行诉讼义务,遵守法庭规则,服从法庭指挥,确保庭审活动的顺利进行。
庭审活动一般由审判长主持。根据庭审的需要,审判长也可以委托其他合议庭成员主持部分庭审活动。但应向诉讼参加人说明。
10、诉讼指导。
在庭审过程中,当事人可以要求法庭对诉讼权利义务、诉讼风险和举证责任的具体内容予以释明。法庭也可以对诉讼能力比较低的当事人给予适当诉讼指导,以确保审判的公正和公平。
二、法庭调查
1、宣布法庭调查。
主持人宣布:现在进行法庭调查。
法庭可对法庭调查顺序予以说明:法庭调查一般按当事人陈述、归纳小结、当事人当庭举证、当庭质证、法庭认证的顺序进行。
2、当事人陈述。
主持人宣布:首先由当事人陈述。
主持人宣布:请原告宣读起诉状或者简要陈述诉讼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即指示原告陈述。
主持人宣布:请被告宣读答辩状或者简要陈述诉讼主张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即指示被告陈述。
主持人宣布:请第三人宣读答辩状(起诉状)或者简要陈述诉讼主张(诉讼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即指示第三人陈述。
当事人陈述的内容如果超出诉状范围的,法庭可提示当事人另作补充陈述。当事人未提交诉状或者逾期提交诉状的,法庭应予以说明。
实践中,法庭认为组织当事人宣读诉状确无实际必要的,可以省略“宣读诉状”这一节。
在当事人宣读诉状的基础上,法庭可根据案件的需要组织当事人补充陈述。主持人宣布:现在,由当事人作补充陈述。即指示原告、被告、第三人依次作补充陈述。
法庭应引导当事人针对对方当事人的陈述,补充陈述相应的事实和理由。陈述的内容应避免重复。
在当事人主动陈述的基础上,法庭可根据案件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向当事人发问,以理清案情、明确无争议的事实和讼争焦点。主持人宣布:法庭现就案件的事实问题,向当事人发问。
对法庭的发问,当事人应如实进行答问陈述;同时,针对当事人的答问陈述,法庭应当征询对方当事人的质证意见。
实践中,如果经过预审,并已组织当事人陈述的,法庭认为再行组织当事人陈述已无实际必要的,经作必要的说明后,即可直接进行归纳小结。
3、归纳小结。
主持人宣布:根据当事人陈述,结合案件的其他诉讼材料,法庭归纳小结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本案的诉讼请求是:……。
(2)当事人没有争议事实有:……。
在确认之前,主持人可以经征询各方当事人的意见。
各方当事人陈述一致或者都认可的事实,除涉及身份关系,或者涉及国家、第三人的权益,或者与其他证据有冲突的外,经合议庭评议确认后可以直接予以认定,并当庭宣布:以上事实,各方当事人陈述一致或均予认可,足以认定。并宣告:以上经法庭认定的事实,无须当事人举证、质证。
实践中,如果当事人对案件事实没有或者基本没有争议,且根据当事人陈述即可直接认定全案事实的,经合议庭评议确认后,即可宣布法庭调查结束。
(3)本案诉讼争议的焦点有:……。
在确认之前,主持人可以经征询各方当事人的意见,在各方当事人均确认无异后予以确认。
(4)法庭进一步调查的范围如下……。
法庭确定调查的范围时无须征询当事人的意见。法庭调查的范围不以当事人诉讼争议的内容为限;但二者不一致的,法庭应予以释明。
法庭调查的范围主要是案件事实问题。有关法律适用问题则属于法庭辩论的范围,但对法律依据的有无以及法律条文的具体内容等发生的争议,法庭认为需要调查的,也可以作为法庭调查的范围。
法庭调查的范围确定后,法庭还宣布:当事人当庭举证、质证应当围绕法庭确定的范围进行。
4、当庭举证。
法庭调查范围内的事项应当逐
一、有序地展开调查。
在逐一确定法庭调查的具体事项后,主持人宣布:现在,法庭调查……。请当事人当庭举证。然后指示当事人当庭出示证据和进行说明。说明的内容包括证据的名称、种类、来源、内容以及证明对象等。由法庭调取的证据由法庭或者申请调取该证据的当事人出示和说明。
法庭应当引导举证当事人根据具体调查事项,有针对性地提供证据材料。具体包括:
(1)书证和物证,应出示原件、原物;不能出示原件原物的,可以出示复印件、复制品、者照片或者抄录件等。
(2)视听资料,应出示原始载体并当庭播放;不能出示原始载体或者当庭播放有困难 的,可以以其他方式播放或者提供抄录件等。
(3)证人、鉴定人、勘验人、检查人因故未出庭作证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出示证人书面证言、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检查笔录的原件。如证人、鉴定人、勘验人、检查人以及专家出庭作证的,另按出庭作证的程序举证、质证。
5、当庭质证。
举证完毕,主持人宣布:请当事人质证。
当庭质证一般以“一举一质”或“类举类质”的方式进行。
法庭应当引导当事人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针对证据证明力有无以及证明力大小,进行辨认与辩驳。质证时,法庭应当引导质证当事人首先作出是否认可的意思表示。如不认可,应提出具体的理由,并组织当事人展开质辩。法庭不得把质辩作为法庭辩论的内容,制止当事人在质证中进行质辩。
第五篇:庭审笔录格式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劳动争议案件
庭 审 笔 录
时间:***年**月**日上午**时至***年**月**日下午**时
地点:
案号:
案由:
仲裁庭组成人员:
首席仲裁员:
仲裁员:书记员:
申请人:
委托代理人:
被申请人:
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
庭审情况:
一、书记员宣布仲裁庭纪律
仲裁庭纪律:
为了维护仲裁庭的庭审秩序,保证庭审程序的顺利进行,参加仲裁庭庭审的人员应当遵守以下纪律:
1、仲裁庭内要保持肃静,不准喧哗、吵闹,未经仲裁庭许可,不得进行拍照、录音、录像以及其他妨碍庭审的活动;
2、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在陈述事实、说明理由、辩论问题时,必须在仲裁员的主持下,围绕争议的焦点进行,发言应实事求是、文明礼貌,不得进行人身攻击;
3、仲裁庭开庭后,不得中途退场,擅自退场的,申请人按撤诉处理,被 1
申请人做缺席裁决;
4、旁听人员不得随意走动,不准发言和提问;
5、如有违反仲裁庭纪律的,仲裁工作人员有权劝告和制止。情节严重的,责令退出仲裁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条例》的,报请公安机关处理,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报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书记员报告仲裁庭准备就绪。
书记员***报告到庭情况:
申请人***现已(未)到庭;
委托代理人已(未)到庭
被申请人已(未)到庭;
委托代理人已(未)到庭。
三、宣布开庭
仲裁员***:环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仲裁法》、《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及《劳动人事争议组织规则》的有关规定,依法组成仲裁庭就*************一案现在开庭审理。
四、宣布仲裁庭组成人员
仲裁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十一条、《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组织规则》第十三条第三项之规定本案由我担任首席仲裁员,***担任仲裁员合议审理,由***任书记员负责本案记录。
申请人及被申请人双方是否有请求回避的要求?
申请人(***):有(无)回避要求。
被申请人(***):有(无)回避要求。
五、核对当事人身份
仲裁员***:现在核对当事人身份
1、请申请人说明你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住所、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委托代理人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务、代理权限。
申请人(***):(基本情况)
委托代理人:(基本情况)
2、请被申请人说明你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住所、通讯地址和联系电话;委托代理人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务、代理权限。
被申请人:(基本情况)
委托代理人:(基本情况)
仲裁员***:双方当事人对出庭人员有无异议?
申请人(***):没有
被申请人(***):没有
经本庭核对,双方当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已到庭,且符合出庭条件,可以参加仲裁活动,按规定现在开庭。
仲裁员***:现在我宣布当事人在仲裁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当事人在仲裁活动中的权利有:、当事人有权参加仲裁活动;、当事人有权委托代理人;、当事人有权申请仲裁庭组成人员回避;④、申请人有变更、撤回申诉的权利;⑤、被申请人有反驳、承认申请人的申请和提出反驳的权利;⑥、经仲裁庭许可,当事人可以请求查阅本案涉及的除国家机密外的有关庭审材料和其他法律文书;⑦、当事人有权申诉、答辩、举证、质证,有权询问证人、进行辩论、请求调解;⑧、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⑨、当事人对生效的仲裁文书有权申请人民法院执行。当事人在仲裁活动中的义务有:
、当事人有义务遵守仲裁庭纪律;、当事人有义务遵守仲裁活动程序;、当事人有义务提供证据;④、当事人有义务回答仲裁员的提问,尊重对方当事人及其他仲裁活动参加人的权利;⑤、当事人有义务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或调解协议。
3、申请人听清楚了吗?
申请人(***):听清楚了。
4、被申请人听清楚了吗?
被申请人(***):听清楚了。
六、仲裁庭调查、举证、质证
仲裁员***:现在开始仲裁庭调查。
1、请申请人宣读申请书;
申请人(***):(申请书内容)
2、申请人对请求事项有无补充说明?
申请人(***):没有。
3、请申请人如实回答本庭提出的如下问题:
①、②、③、4、现在请被申请人答辩:
、对申请人的陈述,被申请人有什么意见吗?
被申请人(***):
、
仲裁员(***)宣布:本庭调查结束,现在请双方当事人进行举证、质证:
1、请申请人(***)进行举证:
申请人(***):我要提供的证据如下:
2、请被申请人举证:
被申请人(***):我要提供的证据有:
仲裁员(***):现在进行质证:
、申请人(***)对被申请人提供的证据有无异议?
申请人(***):没有。
被申请人对申请人提供的证据有无异议?
被申请人(***):
七、仲裁庭辩论
仲裁员(***):首先,请申请人作辩论发言:
申请人(***):
仲裁员(***):申请人(***)再有其他要补充说明的吗?
申请人(***):没有。
仲裁员(***):现在请被申请人进行辩论发言:
被申请人(***):
仲裁员(***):
仲裁员(***):现在请申请人作最后陈述:
申请人(***):
仲裁员(***):现在请被申请人作最后陈述:
被申请人(***):
仲裁员(***):辩论发言到此结束。
八、仲裁庭调解
仲裁员(***):请问申请人及被申请人是否同意调解:
申请人(***):***。
被申请人(***):***。
仲裁员(***):请申请人提出调解意见。
申请人(***):
仲裁员(***):被申请人是否同意?
被申请人(***):***。
仲裁员(***):请双方当事人慎重考虑一下,最好调解处理。
申请人(***):***。
被申请人(***):***
仲裁员(***):请双方当事人(委托代理人)将答辩词及有关材料交回仲裁庭并在庭审笔录上签字、按印。
仲裁员(***):现在庭审结束,宣布闭庭。
申请人(签字、按印):
委托代理人(签字、按印):
被申请人(签字、按印):
委托代理人(签字、按印):
仲裁员(签字):书记员(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