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合作市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基础实施建设的研究报告
关于合作市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报告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完善和提高合作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藏区文化的繁荣、发展,市文体局就合作市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工作。
一、基础情况
全市共辖6乡4街道办,39个村民委员会、8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8.01万人。现建成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开设了健身娱乐室、乒乓球室、群众文化室、多功能展厅、阅览室、采编室等室内活动室,成立了合作市书画摄影协会;建成村(社区)“农牧民书屋”23个,覆盖率达10%,乡(街道)文化站4个,覆盖率达20%,配套各类图书2.5万余册,年接待人次达5000人(次)。至今尚无群艺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城市必备的文化基础设施,仅有的市文化馆、图书馆及建成的文化站、书屋,其规模及内部设备,基础设施服务内容等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的要求。
二、差距与问题
近年来,合作市城市文化站、图书馆和乡(街道)文化站、村(社区)农牧民书屋建设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文化基础 1 设施整体薄弱,经济底子差,加之财政比较困难,投入文化基础设施的物力,财力严重不足,与发达县市比较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存在着许多问题。
1、各级政府对文化馆、站、图书馆等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政府没有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议纳入政府工作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导致一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长期落而不实。
2、政府有心栽花,而无力施肥。由于受地理位臵、经济财力,总体发展实力等影响,合作市建市晚,起步迟,经济底子差,财政比较困难,政府也想完善和提高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旦因缺乏经费保障而无法落实。
3、基层文化队伍网络不健全,文化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基层文化人员无专业管理人员,相当部分村(社区)文化站和农牧民书屋,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底。文化人员长期时间从事其它工作,从事文化工作精力很少,存在着文化干部不姓“文”的现象,再加上村一级缺乏文化指导员,文化工作没有“脚”,难以立足。
4、群众基础还不够牢固。由于我市农牧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而且大多没有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尽管现在政府越来越重视农牧村人口素质培训,旦由于受精力、经费等限制,较具影响的文化、体育、卫生三下乡活动也非常有限,农民的素质提高 2 不快,接受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就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很大程度上给低俗文化和宗教,迷信留有了空间。
三、目标和任务
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和完善“两馆”及文化站、各书屋的内配设施和装备条件,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管理,提高工作队伍素质等措施,到2015年,市“两馆”及文化站建立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现代化设施。全市6乡4街道文化站覆盖率达100%,村级农牧民书屋纵向延伸至各自然村、社区,覆盖率达100%。初步形成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文化工作队伍,乡(街道)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有显著改善,使市“两馆”,乡(街道)文化站,农牧民书屋成为全市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丰富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场所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课堂,成为全市社会事业发展的平台。
四、发展重点
1、建设完善和补充市文化馆内配设施和服务内容,争取尽早建成国家标准县级文化馆。
2、发展图书馆数字资源库的建设。扩充藏书量,收藏、整理和开发民族文献资料,加强网络建设、计算机设施购臵和数字资源建设。建成47个行政村(社区)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
3、建成勒秀乡、佐盖多玛乡、佐盖曼玛乡、卡加道乡、坚木克街道办、伊合昂街道办、通钦街道办、7个乡(街道)文化 3 站。建成47个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236个村级农牧民书屋。
4、大力提高文化人员素质,按“一乡一站,一站一人”的要求配备文化专干。形成文化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长效机制,落实培训经费,实施培训项目。
五、项目支撑 项目一:
1、名称:合作市文化馆设备购臵
2、规划及内容:购臵摄像机一台、照相机一台、计算机二十台、投影机一套、服装、道具柜、演出用灯光、服装、道具、乐器、音响、打印机、彩色复印机。
3、项目预算:200万元
4、资金来源:中央补助地方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发展专项资金。
5、项目投放地点:合作市文化馆 项目二:
1、名称:合作市图书馆设备购臵和行政村(社区)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规划及内容:购臵图书4万册、书架40个(双面)、计算机六十台、送书下乡专用车一辆、阅览桌椅二百五十套、少儿阅览桌椅八十个、触摸机二台、彩色打印、复印机各一台。
3、项目预算:100万元
4、资金来源:中央补助地方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发展专项资金。
5、项目投放地点:合作市图书馆、全市47个行政村(社区)信息资源共享室
项目三:
1、名称:合作市乡(街道)文化站建设工程
2、规划及内容:每站按300平方米建成标准乡(街道)文化站。
3、项目预算:每平方米造价800元,每站需建设资金24万元,共需资金120万元。
4、资金来源:申请国家补助。
5、项目投放地点:各乡(街道)政府机构所在地。项目四:
1、名称:合作市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
2、规划及内容:在全市47个行政村(社区)建成每室2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包括阅览室和活动室)。
3、项目预算:每平方米造价800元,每室需建设资金16万元,共需资金752万元。
4、资金来源:申请国家补助。
5、项目投放地点:合作市各行政村(社区)村委会和居委 5 会所在地。
六、保障措施
1、加强项目建设领导。为保证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实施,使其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根据合作市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的要求,将成立市相关部门领导负责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从而加强组织领导机构,明确责任。
2、合理制定建设规划,严格管理建设实施。全面统筹乡文化建设发展,合理布局,逐步落实,严格管理制度,突出政务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保证设施建设顺利进行。
3、加强项目管理,重视建档工作。专项专户,专人管理,单独列账,核算。抓好建档工作,对每个项目所产生的各类文件资料进行搜查归档整理,建立项目资料库,使每个项目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并按有关要求实行公示。
七、政策建议
1、优化文化建设的环境。文化建设需要行之有效的保障和促进机制。而目前除《文物法》和几个有限的条例外,文化建设方面的立法及政策性规定很少,文化事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如农牧村文化建设投入政策,没有明确的规定,难以保证有效投入。
2、加强文化建设的经济支撑力。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经济的支撑,对基础薄弱的藏区文化建设事业来说更是如 6 此,而经费不足已是多年来困扰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应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业的财力支持,只有加大国家投入并使之落实到位,才能更好地加强和完善藏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二0一0年三月十日
第二篇:关于合作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报告
关于合作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
体系的研究报告
一、基本情况
全市辖6乡4街道办,有38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委会。建成 “文图”两馆各1个,乡(街道)文化站7个,农牧民书屋47处(合作寺院1处)。现拥有业余文艺骨干150人。建成乡(街道)健身点10处,在市区广场、街道社区、机关院内、乡村安臵建设路径14条,建设器材112套,篮球架62副,体育彩票小篮板2个,乒乓球架25付。近年来,我们以重大节庆为契机,多次举办旅游艺术节,广场文化活动,文化“三下乡”活动,平均每年开展各类活动近20场(次)。民族体育运动不断增强,经常开展的体育比赛项目有: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橡棋、长跑、登山、速度赛马、乘马拣哈达、赛耗牛、举皮袋、押架、集体拔河、俄多、摔跤、马上绳棒击球、健身操、摩托车技术赛等项目。初步形成速度赛马、乘马拣哈达、赛耗牛、举皮袋、押架、集体拔河、俄多、摔跤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族体育热潮,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现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6人,晨练点56处,晨练人数每日达到3000人(次)。
二、差距和问题
1、就调研的情况看,已建成的“两馆”和文化站,农牧民 1 书屋由于资金短缺缺乏配臵相应和必要的馆内设备设施,给正常投入使用带来困难,不能更好地服务大众。
2、图书馆缺乏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现代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致使图书馆的业务及服务工作只能停留在手工作业阶段。既不能适应文献信息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工作效率不高,图书馆的业务水平上不去,又不能充分揭示民族地区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使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特色资源达不到共知和共享。
3、市“两馆”及各文化站,农牧民书屋由于缺乏必要的活动经费,致使文化三下乡活动和民族体育活动的规模小,内容不丰富,限制了活动开展的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了广大农牧民群众享受先进文化成果,发展民族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情,满足不了利用各文化站等基础平台更好地服务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需求。
4、目前,合作市尚无1个以政府为主体投入的文化体育产业,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牧民群众的体育健身要求越来越高,合作市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健身场地数量少,标准低,不能满足群众强身建体的需求。因此急需新建一所体育馆。
5、各乡(街道)体育健身点和市区各晨练点缺少体育锻炼器材,安臵健身器材量少,活动场地修建不够等现象一直困扰着各体育健身爱好者。
三、目标和任务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先进文化牢牢扎根农牧村阵地,积极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牧民文化体育生活。充分利用“两馆”、文化站、各乡建身点等平台,搞活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体育。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大兴体育之风,服务之风,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至2015年“文图”两馆内配设施更加完善,各乡(街道)文化站,体育健身点,农牧民书屋等文化体育活动经费保障更充实,体育健身点能延伸到村,能建成合作市首个体育馆,人民文化体育生活更丰富,政府履行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更完善,服务能力更强大,能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更便捷,不间断的文化体育服务,让最偏远的农牧村都能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四,发展重点
充分利用合作市现有文化体育资源,提高合作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文化体育馆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群众体育设施,加强传统体育项目保护和推广力度。
1、利用完善的“文图”两馆内配设施,充分发挥“文图”两馆服务职能,提高两馆管理机能。以正确的言论引导人,为西部大开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全面推进 3 群众文化体育事业的大发展。
2、逐步形成政府对各文化站,文化活动室的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形成各乡有特色、各站有活动、各室有内容的文化体育服务机制,使文化体育活动经常化、普遍化,让先进文化占领乡村阵地。
3、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初步形成健身活动人人参与,有充足的活动场所,足够的活动健身器材,新建各行政村(社区)体育健身点46处。进一步提高广大农牧民的身体素质,树立社会主义健身文明风貌。
4、争取建成合作市民族体育馆,按甲级标准规划建设,能安装使用8种以上群众喜爱,方便实用的体育项目所需的场地设施,能更好第服务广大群众。
5、建立和完善市、乡、村三所文化资源网络服务体系,利用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迅速扭转民族地区信息匮乏,文化落后的现状,提高文化传播服务能力。
五、项目支撑 项目一:
1、名称:合作市全民健身活动器材购臵。
2、规划及内容:(1)新建合作市各行政村(社区)体育健身点47处(包括场地平整、器材购臵)。(2)补充和完善现有建身点建身器材。
3、项目预算:50万元。
4、资金来源:申请国家补助。
5、项目投放点:合作市各行政村(社区)。项目二:
1、名称:合作市民族体育馆。
2、规划及内容:按甲级标准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为4000平方米,包括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体操、柔道、摔跤、台球等项目的综合训练馆和群众健身、休息室等。其中用以健身活动的面积不少于3500平方米,能安装使用8种以上群众喜爱、方便实用的体育项目所需的场地设施。
3、项目预算:500万元。
4、资金来源:申请国家援藏资金。
5、项目投放点:合作市文化体育局。项目三:
1、名称:市、乡、村三级文化资源网络服务工程。
2、规划及内容:计算机四十台、流动舞台车一辆、触摸机二台、彩色打印、复印机各一台。
3、项目预算:100万元。
4、资金来源:申请国家援藏资金。
5、项目投放点:合作市文化体育局。
六、保障措施
1、深入了解、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在硬件建设方面,面向最基层、面向广大农牧民群众,立足实际,为基层群众参与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精神生活,享受文明成果提供有力保障。在软件建设方面,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努力寻找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带动和促进文化服务经常化,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体育服务。
2、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软件建设。建立起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建立公共文化体育机构评估系统和绩效考核机制,让文化体育福利惠及全市居民群众。
七、政策建议
1、将公共文化体育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形成保障机制。
2、将全民健身站点建设经费和全民健身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支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给予一定的发展经费。
二0一0年三月十日
第三篇:加强文化馆站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文化馆站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摘要 文章阐述文化馆、文化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构建文化馆、站服务体系的目标及对策。
关键词 文化馆;文化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作者简介 范向健,北流市文化馆馆长,广西北流,543002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9)03-0174-000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举办的以非营利为目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种政府文化机构的总和。国家设立文化馆、站,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基层文化部门,县文化馆以及乡镇文化站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馆、站的性质、特征、功能、作用,决定了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支柱性构件。因此,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是文化馆、站义不容辞的职责。
今后的5至10年,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强文化馆、站建设,以全新的方式重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文化馆、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文化馆、站是负责群众文化活动的专门机构。具有文化采集、示范、演练、宣传和推广功能
文化馆、站是政府所属的文化事业单位,专业涵盖文学、音乐、舞蹈、戏曲、美术、民俗等领域,人员由各类文艺创作辅导干部构成,负责从文化艺术的层面上搜集、整理、展演、培训,组织地方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的先进文化。
(二)文化馆、站是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策划者与直接实施者,是农村文化的强劲支撑
文化馆、站的职能是服务乡村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一个地方文化生活水平层次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职能部门工作的策略、方式与工作力度。作为政府最基层的文化单位,文化馆、站不但要积极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娱乐社区群众生活,在各乡镇、村屯中起到示范作用,而且要引导农民设立村级文化活动室,引导小组社区设立文化中心户,起到农村文化活动的总导演作用,策划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民乐队、田间地头草台戏等种种文化活动形式,建设从县到乡到村到屯都有的立体的文化责任与宣传指导网络,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把健康美好、愉悦身心的多彩的文化娱乐,编织进人们的生活,使其深入到人们的心灵。
(三)文化馆、站担负着搜集、整理、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
新时代的农村文化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肩负着建设现代先进文化的任务,还肩负着传承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将具有现代色调的先进文化注入乡村生活中,播种到农民的心田的同时,还要继承、发扬甚至抢救保护濒临灭绝、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古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当今的乡土文化,由于受西方观念、现代科技与时尚生活的冲击,一些“土得掉渣”的古老文化遗存,包括民间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民俗以及传统手工艺等,因后继乏人,正渐渐远离我们的视野,不少文化“品种”已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新形势下的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充分展现富于时代特点的新型农村气象,还要复活其古老而优秀的民间乡土文化,使社会主义新农村既具有现代气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成为保存了完好的原生态文化、折射着古典光芒的具有浓郁人文色彩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美丽村庄。
(四)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离不开文化馆、站卓有成效的管理、指导与培训
文化馆、站,是政府部门最基层的文化机构,是基层文化活动的实施者,是乡镇村屯、社区文化活动的指导者和人才的培养主体。目前,我们面临的现状是,农村文化队伍基本处于一个断层状态,文化人才严重缺失,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与农民的文化需求。要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队伍短缺的问题,造就一批业务过硬、肯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农村文化新人。文化馆、站从事文化宣传工作的人员要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在使自己真正成为农村文化队伍的一员、全心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上来的同时,积极扶持农村文化队伍,通过辅导、培训和帮带的方式,培养一批活跃于乡村聚落的文化骨干,变单纯的“送文化”为“种文化”和“城乡文化互动”,建设一支支“永远不走的文艺队”和一批批“永远留下来的文化队伍”。
二、构建目标体系和服务体系,细化文化馆、站的工作目标
先进文化、城市文化、现代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上级宣传、文化部门的指导,政府有关文化政策在乡村得到落实,都离不开文化馆、站在两者之间所起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然而,由于受诸多条件制约,文化馆、站的主动性发挥不够,长期扮演着“中介”的角色,很多时候仅仅起着“上传下达”的功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文化馆、站应该构建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目标体系和服务体系,改变这种“被动”的工作局面,强化职能,及时转型,担负起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
(一)构建文化馆、站的目标体系
文化馆、站的建设目标,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把为人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当作自身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根本目的。构建文化馆站目标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积极探索构建文化馆、站的少儿工作目标、青年工作目标、中年工作目标、老年工作目标以及妇女工作目标,要深入研究构建全球化形势下的文化馆、站的文学工作目标、美术工作目标、摄影工作目标、戏曲工作目标、曲艺工作目标、舞蹈工作目标、书法工作目标、音乐工作目标、社会文化理论研究工作目标、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目标。通过目标体系建设,使广大文化馆、站工作人员有针对性地把文化馆、站的价值和作用发挥到极致。
(二)构建文化馆、站服务体系。就是要求文化馆、站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活力
文化馆、站服务体系建设要植根在深厚的群众基础之中,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文化服务的实惠。服务体系建设要坚持社会化、科学化、系统化、网络化。文化馆、站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乡镇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家庭文化服务体系、社会文化信息共享服务体系、校园文化服务体系、企业文化服务体系等方面。服务体系建设要明确服务范围、服务方法、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目标、服务措施等。通过服务体系建设,凝聚社会文化人才,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建立社会文化人才库、节目库,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营造人人参与社会
文化的氛围,打造公共社会文化服务发展的大格局。
三、构建活动体系,强化文化馆、站的主导作用
活动,是文化馆、站生存的根本,文化馆、站要保证生命之树长青,必须努力构建好阵地文化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两大体系。阵地文化活动体系建设要坚持制度化、规范化、公共化,要以社会文化骨干培训、少儿艺术培训、老年文化休闲、群众文艺创作、馆办文艺刊物、阵地文艺演出、民俗展览、社会艺术(美术、书法、摄影、工艺品等)展览、音乐舞蹈创排、科普知识讲座、文化艺术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在馆内举办的活动为主体构建。社会文化活动体系要坚持主题化、品牌化、系列化,要紧扣传统民俗节日、现代节庆、党和政府工作大局来构建,选择一批普遍的、大众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或民族特点、能带动整个社会文化活动的项目,为其寻找符合乡情、民情的活动载体,把其打造成既能操作在手,又能充分体现特色、富有牵动性的特色文化品牌。
作为政府基层文化部门,文化馆、站不仅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阵地文化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而且要了解农民的文化需求,培训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帮助每个村庄制订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规划,引导农民自己重视文化,提高素质,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将“送文化”变为“种文化”,将“输血”变为“造血”,从而加强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和推动农村文化活动。
(一)深入农村,了解新时期农民的文化需求
文化馆、站的工作人员要经常深入农村,对农村文化设施、民间文艺活动、农民文化水平以及农民的文化需求、精神追求、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综合,了解当前农村文化现状及农民的文化需求。只有充分了解,在掌握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定量、定性的科学分析,文化工作人员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对策。
(二)发现、培养农村文艺拔尖人才
农村文化除了挖掘传统、引入外来之外,还要整合优势,不断创造,才谈得上农村文化的真正发展。要有所创造,就必须发挥农村文艺能人、骨干的积极作用。在农民文学、绘画、书法、摄影、戏剧、歌唱、舞蹈等各种展览、比赛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只有如此,才能对当地的各项农村文化工作起到强有力的推进作用。
(三)培训农村文化工作人员
农村文化建设最终靠农民自己,但文化馆、站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引导农民建设一支文化骨干队伍尤为重要。将农村文化中心、文化室工作人员以及热爱群众文化,热衷宣传工作,具有文艺特长、组织才能、示范能力的农民组织起来,培训锻炼,让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带动整个村庄农民群众文化的积极开展。
(四)积极引导农村的创造性文化活动
充分利用农村的文学、文艺、戏剧爱好者,利用节假日、红白喜事、民间节庆活动,通过比赛、展演等形式,鼓励农民参与其中,投入其中。
(五)帮助每个村庄制订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规划
每个村庄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历史状况、经济条件不一,哪怕同一乡镇中的不同村庄,文化建设也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措施。文化馆、站要针对每一村庄的具体情况,指导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计划,既要有一年、两年的短期计划,也要有五年、十年的长远规划,由量变的渐进式发展过渡为质变的超越式发展。
(六)引导农民加强文化管理
文化管理是一门相当重要的学问。农村文化工作当然离不开管理,管理好了,可科学有序地向前发展;若没有管理或管理混乱,别说发展,还可能滞后。因此,文化馆、站干部要督促农村配备文化管理员,指导他们对文化设施的使用,如阅览室、棋牌室、活动室要经常开放,否则便形同虚设。
(七)建立翔实的资料档案,随时掌握发展动态,及时反馈,不断调整,将农村文化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文化馆、站要对每一乡村建立文字、图像等方面的资料档案,定期了解情况,及时反馈、及时备案;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及时指导,尽可能地使各乡村的文化发展规划落到实处。
(八)建立特色文化民俗村,以点带面。推动创造性文化的普遍开展
广大农村,特别是原生态村落,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有着建立特色文化民俗村的必要条件。对那些已初具建立特色文化村的条件与雏型,文化馆、站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促进,可重点投入精力,积极扶持具有典型意义的农村文化示范村的建立,不断摸索总结,积累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第四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文化馆事业繁荣发展(模版)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文化馆事业繁荣发展——文化部确定甘南州文化馆参加全国第三次文化馆评估等级
今年以来,为了进一步加强、规范文化馆管理,促进文化馆事业发展,根据《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第三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要求,甘南州文化出版和体育局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局长全永康为组长的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安排部署了全州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截至6月底,全州参评的9个州、县(市)级文化馆的评估定级工作已圆满完成。通过各馆查漏补缺、开展组织评估、省上进行抽查复评、文化部进行抽查评估,日前,文化部确定的全国第三次文化馆评估定级结果进行了社会公示。今日,由省文化厅甘文厅„2011‟187号文通知上等级馆名单,甘南州参评的甘南州文化馆为地市级二级馆。
全国第三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是在“十一五”期间文化馆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的历史背景下开展的,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文化部主管部门对本次文化馆评估等级必备条件和评估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修订后的评估标准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文化馆建设的新要求。“免费开放”和“数字化服务”列入文化馆正式评估项目,体现文化馆软硬件建设并重原则。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全面推动和促进了我州文化馆事业的繁荣发展。
第五篇: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摘要:阐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公共图书馆的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作用,提出通过加强公共图书馆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将会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要意义的理解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十分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尽快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优势。
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文化的进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文化的发展推动着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需要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需要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现在,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与之相比,我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加快文化发展步伐,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二、公共图书馆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公共图书馆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先进文化、开展社会教育等重要社会职能,是公民的终身学校。在新时期,我国公共图书馆肩负着服务大众文化、提升公民文化、构建和谐文化的使命,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公共图书馆是服务于大众文化的重要场所 图书馆的职能就是首先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休闲的需要,利用大众文化的强烈渗透性,不失时机地对读者进行引导、疏导和教育,以其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使社会大众在参与和接受文化娱乐时,自觉地接受大众文化所内含的文化知识、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从而内化为社会大众的内在精神要素,成为他们理解社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实践的能力。现代图书馆环境幽雅,不仅是良好的学习场所,它为大众提供了文化娱乐、文化休闲、会友谈天、交流沟通的良好公共空间,是服务大众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二)公共图书馆是培育公民文化的重要教室 只有公民文化意识和文化氛围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与经济、政治相匹配,才能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基于我国社会民主发展的需要和我国公民文化素质状况,各地图书馆都根据本地区的特色,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长期积累,大都形成了各自的馆藏特色或特定领域的藏书体系。各种关于公民文化的信息,通过图书馆的筛选序化,加工处理,以图书、报刊等形式,源源不断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可以满足公民文化教育多领域、多层次的需求,还提供电子阅览室的视听服务和信息网络服务,图书馆作公民文化信息的集散地,最大程度的发挥着交流、共享、研究平台的功能。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飞速发展,而其他的媒体如网络仍处于无序化状态,就更为图书馆提供了展现自我的绝佳时机。因此说图书馆是公民文化的教育培养基地之一。
(三)公共图书馆是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工具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作为一种价值选择是人类共有的文化现象。和谐从本质上讲就是“人寻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想的实现。它的表现形式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体制制度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每一个方面都对和谐文化有所要求。无论其中哪一项和谐的建立都与人的知识、素质与文明程度相关。广大社会成员对待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态度的科学性,以及社会成员行为规范的文明与理性,这一切都有赖于社会成员整体的科学态度的端正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图书馆的公益性和社会教育职能,决定了图书馆是社会大众终身教育的工具,图书馆的一系列工作都是在对社会成员进行终身教育,它完全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既可以进行科学技术知识教育,也可以进行思想教育、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等。这是任何学校都不能代替的,特别是社会大众的终身教育,图书馆是开展大众终身教育的最佳场所。图书馆是和谐文化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和重要传播者,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信息聚集的宝库,成为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
三、加强公共图书馆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公共图书馆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普遍重视,建设发展速度发展很快。但总体上看,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水平底下并极不平衡,边远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数量及经费极度匮乏。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究竟能不能担负起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想,令人质疑。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人人平等享有文化的目标,首先需要政府加强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视,加大对公共文化的持续性投入,大力发展图书馆事业。
一是拓展服务功能,把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公共图书馆在躁动的城市气氛中创造了一个宁静而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数字网络环境中仍然是广大市民学习教育和文化休闲的重要选择。地方政府应当支持公共图书馆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将服务项目拓展到讲座朗诵、文化展览、专题陈列、音乐欣赏、影视观摩、学术交流、网上咨询、文献提供、新书发布、多媒体互动、文化休闲等多种功能,汇集文献流、信息流、知识流、人才流和思想流,成为市民继续学习的终身学校和文化休闲的“第二起居室”。如陕图讲堂,主题涉及奥运知识、英语学习、先进事迹报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截至目前,共举办220余场,听众累计达6万人。讲座为普通百姓创造与专家学者交流沟通的机会,使图书馆成为公众的“城市教室”。地方公共图书馆应围绕“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市民素质、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开展专家论坛、知识答题、经典美文诵读、流动服务进社区、文化巡讲团等项活动,使人民群众通过参与图书馆活动,体验到终身学习求知的快乐和互动交流中激扬智慧的幸福,潜移默化中提升科学、文明和信息素养。
二是挖掘文化潜力,把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为历史文化的传播中心。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文化灿烂辉煌。各个地方地域不同,受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熏染,见证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事件。涌现出了许多名烁古今的人才。地方图书馆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特的文化资源沉淀,如陕西省图书馆目前收藏古籍、地方志、近、现代文献、旧日文、英文文献等文献143万余册,并且以每年10余万册的速度递增。它不仅折射出陕西历史发展的轨迹,成为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成为传播文明,引领整合多元文化,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公共图书馆在为公众服务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并处理好“社会主义文化”与多元历史文化的关系。既要在尊重其他文化的前提下,博采众长,把西方的现代文明成果和我国优秀文化融合起来,实现文化和谐,又要明确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目标,要坚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消解多元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实现社会思想领域多样化的引领整合。具体来讲,图书馆要通过开展阅读辅导、讲座、优秀图书推荐、学术研讨等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
三是整合信息资源,把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为文化共享的网络平台。文化共享工程是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早期实现形式,是图书馆重要的工作内容。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文化共享工程的投入力度,依托市、区(市)以及街道乡镇的公共图书馆作为公众服务为载体,发展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努力形成覆盖城镇的服务网络。同时加强农村基层服务点建设,发挥城市公共图书馆对社会主义新郊区在构建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反哺作用。积极整合数字资源,依托共享工程大力开展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广大群众的服务,使广大农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状况得到较大改善。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公共图书馆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职能作用,必将有力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2.王世伟 全球城市图书馆建设高潮的启示 文汇报 2006(6)3.李秉严
公共图书馆在建设和谐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川新闻网消息 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