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印发《广州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关于印发《广州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区、县级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局以上单位:
《广州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四月二十五日
广州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中发〔2008〕14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精神,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部署和市委市政府文化惠民措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强化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地位,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广州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工作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1.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体的重要举措,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也是我市努力建设成为全省“首善之区”的迫切任务。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较大距离。主要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总量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较大,服务体系尚未覆盖全社会;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服务内容、形式以及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创新;基层(街镇)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有待进一步稳定和加强;部分区(县级市)文化事业经费没有达到“不低于当地财政总支出的1%”的要求。对此,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有重点分阶段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紧抓好。
2.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统筹规划、重心下移、加大投入、因地制宜为原则,以社区和农村为重点,着力完善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充分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共享性、协调性和多元性,打造全国性的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强化我市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地位,建设全省“首善之区”提供强有力的文化保证。
3.目标任务。2009年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建成城市“10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到2010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具备较强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基本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较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2020年形成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优先加快社区(村)文化室建设。在填补未建社区(村)文化室空白的基础上,推进农村文化室配套建设“农家书屋”、“绿色网园”,配备一批群众文体活动设施;推进社区(村)文化室与社区(村)居(村)委会、党员远程教育站、科普宣传室、老年人服务站点、人口文化中心、居民健身场所等集中设施,综合利用,共建共享,其文化室的建筑面积应不少于200平方米(有条件的地方应增加面积),宣传橱窗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活动内容包括书报阅览、书画、文娱、健身、音乐欣赏、互联网服务、科普讲座等。把市、区(县级市)文化中心、资料由牛仔裤品牌(http://cn.nzzhuang.net/)收集
街镇文化站、社区、农村文化室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认真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要求,目前先行按照房地产开发小区、老城区、政府保障型住房小区分类推进,配套建设的公共文化设施统一移交辖区政府进行调配。
推动街镇文化站升级改造工作。2009年,全市文化站85%达到省一级站以上的标准。组建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街镇综合文化站,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和相应的设施设备,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就近便捷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街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用地由政府优先保障,日常管理由街镇负责,业务由区(县级市)文化部门指导。中心镇要按广州市行政区的二级文化馆标准建设综合文化站。新建街、镇三年内必须建立文化站,街镇撤销,合并的要保留或整合原有的文化阵地和相关设施。
加强各区(县级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各区(县级市)有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或博物馆,其中图书馆、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各级图书馆应设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支中心、未成年人书刊阅览区、未成年人电子阅览区和盲 文及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各级文化馆应设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和投影室、展览厅、老年人活动室、未成年人活动室以及主要艺术门类的活动及培训场所。同时,将文化广场的建设纳入各区(县级市)城市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建设不同规模的文化广场。2010年,实现城区居民平均每千户拥有一个标准的文化活动(包括健身休闲)户外广场,每千人拥有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由各区、县级市政府牵头组织实施,市、区(县级市)两级宣传、发展改革、规划、文化、新广、财政、建设、国土房管、人口计生、科技、信息等部门配合)
2.推进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广州歌剧院、广州新图书馆、南越王博物馆整治工程及南越王宫博物馆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任务。(由市文化局牵头组织实施,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建委、市国土房管局等单位配合)
3.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巩固已有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成果,消灭覆盖盲区和增强覆盖效果,在区(县级市)文广新局监督指导下,以区(县级市)新闻中心和广播电视台为建设实施单位,依托珠江数码集团有限公司、镇广播电视站(有线电视维护站),构建以有线电视网络为主体,无线覆盖为保证,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为补充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确保2010年完成广州市第一套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任务,扎实推进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提高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以卫星接收方式解决边远、居住分散地区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难等重大工作。(由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牵头组织实施,市财政局、市信息办、广州电视台、广州电台、珠江数码集团有限公司和各区、县级市政府及新闻中心、广播电视台配合)
4.推进数字家庭建设工程。以建设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为契机,加快推进数字家庭技术、应用、业务和体制创新,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切入点,率先实现三网融合,利用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等资源,加快推进集娱乐、商务、信息为一体的内容与业务平台的集成,使数字家庭平台成为公共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市信息办牵头组织实施,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各区、县级市政府和珠江数码集团有限公司配合)
5.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做好设备购置、日常运行、资源建设、软硬件平台建设、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和数字资源加工与整合等工作。提高网络速度,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文化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发展优秀网络文化,不断丰富电子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分中心的建设。切实推进区(县级市)支中心和街(镇)、社区(村)基层服务点建设。以街(镇)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有线电视网为依托,建设遍及城乡的服务网络。到2010年,实现12个区(县级市)建有支中心,全市100%的街(镇)、社区(行政村)建有基层服务点。(市级分中心由市文化局组织实施,区级市中心和基层服务点由各区、县级市政府组织实施,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局等单位配合)
6.推进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实施电影“2131”工程,全面开展公益性数字电影定点或流动放映。采取“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采购、农民受惠”的原则,由市、区(县级市)、镇三级财政投入资金购买数字电影技术服务,实现从2009年起每个行政村每月最少放映1场数字电影的目标。(由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牵头组织实施,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7.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的要求,以全国“农家书屋”建设标准(图书1500册、报刊30-50种、音像制品100种)建设“农家书屋”。到2010年,在全市农村行政村(有条件的可延伸到自然村)、农村转制社区,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工作和居住相对密集的社区,建成“农家(社区)书屋”,并在有条件的地方配套建设“绿色网园”。“农家书屋”、“绿色网园”要与农村文化室
配套建设,“绿色网园”、“社区书屋”在城市人口密集的社区可视财力适当增加,其日常维护管理经费由镇(街)自筹解决。(由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牵头组织实施,市精神文明办、市文化局、市财政局和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三、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1.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坚持开展“文化进社区”和“文化下乡”活动。重点办发社区“周周乐”群众广场文化活动和乡村“文化大篷车”巡演活动。各级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建立并实施群众文化辅导员进社区(农村)、包片辅导制度。各级文化馆(群众艺术馆)每年免费为群众演出、举办各类活动50场(个)以上,并明确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专题文化活动的比例。各级图书馆每年举办各类讲座、辅导、培训、展览等活动不少于20个;各街镇文化站每年开展演出、展览、培训等文化艺术活动12次以上。各村(社区)“农家(社区)书屋”每年开展以阅读为主题的群众读书活动4次以上。群众文化工作人员每年要有36天以上深入街镇、社区和农村开展培训、辅导、调研。各博物馆全年开放时间不少于10个月,并积极参与社区、农村文化建设,每年举办讲座、培训、巡展等博物馆文化活动。市属专业艺术院团要制订每年送戏下乡的计划,每年为基层群众送演出100场以上。鼓励各演出团体为低收入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及其他特殊群体免费或低价演出。城市公园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方便。(由市文化局牵头组织实施,市市政园林局、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和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2.打造公益文化活动示范品牌。集中举办一系列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重点办好都市热潮、广州民俗文化节、粤港澳粤剧日、农村文化欢乐节、广州十三行文化节、广州水乡文化节、岭南书画艺术节、广州乞巧文化节、香雪荔枝文化节、白云风采、公益文化春风行、羊城之夏、广州讲坛、羊城学堂等一批示范性文化品牌活动。各区(县级市)要按照“一区一品”的要求,结合本辖区实际,确定1个常年举办的文化活动,坚持不懈,培育成为特色鲜明、群众认可、效果突出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实施,市文化局和各区、县级市党委宣传部、文广新局配合)
3.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贯彻《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公示制度,将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服务目标、内容、时间和程序向社会公开并作出承诺,推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或优惠开放。进一步发挥工人文化宫等文化设施在职工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各级文化馆(群众艺术馆)要加强对基层的辅导、培训等服务,每周向群众开放时间不低于48小时,做到开放时间尽量与群众上班、学生上学时间错开,节假日应延长服务时间。图书馆和博物馆要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市设中央图书馆,各区(县级市)设图书分馆,开通方便市民阅读的全市图书通借通还系统,并通过设立流动服务点、数字图书馆、流动图书车等形式,实现全市各级各类馆外服务点超过400个,不断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鼓励有农村的区(县级市)图书馆配置流动图书车。各级博物馆要提高展示传播水平,努力满足公众需求。(由市文化局牵头组织实施,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市体育局和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4.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完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落实文物工作“五纳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做好文化遗产定期维护工作,保存完好率不低于95%。全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普查,建立健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文物资源数据库,争取更多项目纳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保护传承办法,建立保护体系和机制,落实传承保护措施和传承人保护计划。到2010年,全市建成30个以上的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加强古籍保护工作,初步形成我市古籍保护工作体系。(由市文化局牵头组织实施,市规划局、市财政局和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四、切实加强领导,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将其纳入地区总体发展规划,纳入党委、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根据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总体规划制定本地区的实施计划,加大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精心组织,形成合力,切实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实施,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等单位和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2.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责,按照“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由以往的单位管理、一般事务管理、具体实体管理向行业管理、依法行政、社会化管理转变。重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标准的执行,加强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深化公益性文体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着重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上下功夫。
建立公共文化事业投融资机制,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事业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探索市场运作办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建立文化事业共建共享长效机制。(由市文化局、市编办和和区、县级市政府牵头组织实施,市人事局配合)
3.完善投入机制。继续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重点向基层文化建设特别是社区和农村文化建设倾斜。各级文化事业经费不低于当地财政总支出的1%,并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各项经费纳入年度部门预算,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扩大政府投入公共文化的比例,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实施,市财政局、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等单位和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4.完善政策法规。全面实施各项文化法律法规,推进文化立法进程,完善我市地方性文化法规体系。加紧《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广州市文化馆(站、室)管理办法》等法规的起草调研工作,依法对公共文化进行规范化管理。大力推动落实《广州市居住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完善各级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的测评体系,规划、利用好配套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将其作为考核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质量、效率和水平的重要量化指标,对公益性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活动以及公益性文化单位进行绩效评估。建立激励机制,对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鼓励。认真研究制定扶持群众文化发展的有关政策,为群众文化事业营造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由市文化局牵头组织实施,市法制办、市规划局、市人事局、市建委等单位和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5.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各级文化馆(群众艺术馆)、文化站和综合文化站均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各区(县级市)要切实落实广州市编委《关于广州市镇、街道文化站人员编制的通知》(穗编字〔1997〕92号)精神,并根据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员队伍建设,确保编制和人员到位,保障基层文化站、广播电视站以及“农家(社区)书屋”、“绿色网园”工作的开展。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完善基层文化干部的职称评定、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评定和聘用机制。通过公开招聘等办法,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进一步落实《广州市社区文化辅导员工作管理办法》,培育和发展群众业余文体团队,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由市委宣传部、市编办、市人事局牵头组织实施,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和广电局、市财政局和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主题词:公共文化建设意见通知
第二篇:昌宁县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
昌宁县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
根据中共保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保发„2007‟8号)、《保山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要求,为将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到实处,按时完成“十一五”期间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建立和完善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全县各族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促进昌宁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加强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显著改善。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对公共文化产品、基础设施、服务网络、资源配置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广大农村和山区,文化设施还比较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
—1— 重不足,实现和保证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分阶段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紧抓好。
二、加强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
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构,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当前,要大力加强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室和厂矿企业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村民小组文化院(农家书屋)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作用,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加大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至2010年,达到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三、积极实施一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程,努力推动全县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实施公益性文化设施更新提升建设工程。力争在“十
—2— 一五”后三年完成县综合体育训练馆(后备体育人才训练基地)的建设,完成县图书馆的迁建工作,完成会堂广场篮球场改造提升,积极争取昌宁文化广播电视大楼建设项目。
(二)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要把文化站建成具有文化、广电、体育、科普、宣传等服务职能,集书报刊阅读、多媒体电子信息资源共享、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教育、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老年人活动、妇女、民兵之家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的综合文化站。积极整合资源,增强综合文化站建站力量,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建设,除县级财政对每个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建设补助5万元之外,每个乡镇每年要拿出2万元作为文化站设备购置、维修费,并纳入每年预算。要提高办站水平,加强管理,并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机制和管理评价机制,使文化站不仅能够较好地服务乡镇机关所在地的干部群众,不断满足当地干部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而且能够辐射带动所属各村文化室。村民小组文化院(农家书屋),要坚持公益性的性质,认真履行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到2010年底全县13乡镇要按国家标准建成综合文化站,使文化站真正做到有站有址,产权自有,建筑面积达300m2以上,藏书在1500册以上。
(三)实施村(社区)综合文化室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工程。在“十一五”后三年和“十二五”期间,要整合宣传、组织、教育、文化、科技、广电、体育、青年、妇女、老干等各方力量,—3— 因地制宜,以阵地建设为基础,以开展活动为中心,积极为广大村民提供综合服务。到2010年,按“七有七落实”的建设目标,完成70个村(社区)综合文化室的建设工作,使全县50%的村有文化活动室,社区有文化活动中心。到2015年基本实现125个村(社区)都建有文化室,每个村(社区)综合文化室县财政给予1万元的设备补助。“七有”:一有必要的文体用房;二有电脑1至3台;三有电教设备;四有“农民健身工程”规定的篮球场和乒乓球桌;五有文化体育科技活动骨干队伍和相应的文化体育科技用品;六有不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的“农家书屋”;七有宣传栏。“七落实”:一落实综合建设管理机制,形成宣传、组织、教育、文化、科技、广电、体育、青年、妇女、学校、老干共建共管共享村文化室的格局;二落实启动资金和长期支持活动的资金来源;三落实专人(兼职)管理责任制;四落实管理人员及村文化科技骨干培训辅导措施;五落实对群众进行电脑、科普培训措施;六落实组织文体活动的措施;七落实持续发展评价管理机制。
(四)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工程。一是在文化事业单位实行“三项制度”改革;二是进一步深化县文工队改革,全面推行合同聘用制。参照临边县(区)文化体制改革做法,结合昌宁实际,经研究,昌宁文工团改革的初步方案为:成立编制为25人的表演队伍的昌宁县文工团,设置13个事业岗位,用于解决保障专业艺术团队必须的核心和技术骨干力量(其中:团长1人,副团长2人,编导2人,文字创作1人,音乐创作1人,灯光、音响1
—4— 人,主要舞蹈演员2人,优秀声乐演员1人,节目主持2人),设置12人的合同聘任制岗位用于保障演员队伍;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事业编制岗位享受全额拨款待遇。合同聘用制岗位人员按每人月工资800元,保险费6000元/人年计,县财政每年应核拨187200元(壹拾捌万七仟贰佰整元);为确保完成40场公益性文化演出和“三下乡”任务,每年每场3000元计,县财政每年应予补助120000元。
(五)实施城乡群众文化繁荣发展工程。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1.建设一批村民小组文化院(农家书屋),深入开展全民读书用书活动,使读书用书成为全县一种基本的社会风气,成为多数人搞好生产、生活和工作的一种必要的手段,成为乡风文明的一种基本标志。农家书屋是农民身边的图书馆、没有围墙的农民学校、没有门槛的农民之家,农家书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标识,统一品种配备,统一活动组织,采取免费借阅、出租、规范化管理。
各乡(镇)要按县文体局下达的计划,每年建一批村民小组文化院农家书屋,建一批村文化室,最后达到村村有文化室,每个村民小组有一个农家书屋,村文化室图书装备不得低于700册12000元,每个农家书屋图书装备不得低于500册8500元。有阅览室、借阅室,有专人负责管理。农家书屋建好后,各村要保证图书有增无减,每个村民小组农家书屋、村文化室,每年图
—5— 书存量(册数)必须增长30册,500元,以满足农民读者的需求。
农家书屋装备的图书是以农业科技为主,文学艺术、文化教育、少儿读物、哲学社会科学、音像制品为辅。农家书屋是农民学科学、学文化、提高自身素质的免费学校,是惠及千家万户农民的文化工程,所存图书必须是正规出版物,非法出版物不能进入农家书屋。为确保图书质量,农家书屋的图书由昌宁县文体局监督,昌宁县新华书店负责采购并配送到乡镇、村、村民小组。采购资金由县、乡两级财政各负责50%,并纳入当年财政预算,由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每年进行检查验收,对不达标的乡镇,要追究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2.积极开展“五个一”乡村文化活动,即:每月每村组织中小学生和村民看一场电影;每季度每村组织村民开展一次体育活动;每半年每村组织中小学生和村民开展一次文艺活动;每村培养一批信息共享骨干人员;每季度每村组织村民开展一次实用科技、经济信息、政策法规或乡风文明等方面的培训活动。
3.每个乡(镇)每年至少举办一次乡村文化体育演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县乡村或城镇企业职工文化体育调演(赛)活动,把全县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特别是乡村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推向一个更新的层次,形成全县公益性文化工作特别是乡村文化工作的一个新的亮点,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文化体育生活。
4.认真开展“昌宁歌曲大家唱活动”,继续开展“千年茶乡·昌
—6— 宁”歌曲征集活动,力争2010年前出版发行“千年茶乡·昌宁”歌曲专辑,进一步推动昌宁歌曲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等“五进”活动。
5.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逐步形成社区文化活动与行业文化活动相互推动、相互补充的格局。
6.实施好漭水、卡斯两镇国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示范项目。积极争取实施其余乡镇建设项目,县财政给予相应补助。广泛开展城乡广场(晒场)群众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从2009年起,县财政每年给予县少体校5万元的专项经费补助。
7.组织县文工团、文化馆送戏下乡,推进“千场节目”进乡村活动。文化馆、文工团既要积极推出代表我县最高水平的精品节目,又要结合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努力创作、排演短小精悍、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及时下乡下厂、进村巡回演出,每年不低于40场。
8.认真办好一年一次的“千年茶乡商贸文化节”、“湾甸傣族泼水节”、“鸡飞立夏旅游节”、“耈街苗族花山狂欢节”、“珠街彝族火把节”等一批重要节日。将千年茶乡商贸文化节活动经费纳入每年县财政预算。
9.发挥“云南省茶文化创作基地”的作用,积极开展讲茶经、品茶韵、写茶文、唱茶歌、推好茶等活动,带动民族文化、产业文化的进步发展,繁荣昌宁文学艺术创作阵地。从2009年开始,—7— 政府将拿出专项资金,设立昌宁县文学艺术政府奖或创作奖励基金,每两年评比一次。
(六)实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工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1.建设一座建设用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集广播、电视制作、发射、转播及综合服务于一体的昌宁县广播电视大楼,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
2.到2010年,完成全县13乡镇904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新增广播电视覆盖人口15万人。
3.到2020年,完成13个乡镇及所在村民委员会通过光纤建设工程,建设有线电视(含有线调频广播)光纤主干线284.43公里及13个乡镇的有线调频广播工程建设。使全县13乡镇及乡镇所在村委会覆盖有线电视,使有线电视覆盖率达42%。
4.借助中央和省实施农村无线覆盖工程的机遇,不断完善硬件建设,大力提升我县鸡蛋山转播台和三甲中波台的转播质量,提高节目的传输质量和本县节目的覆盖范围。
5.进一步理顺有线电视管理体制,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增强自身活力,加快发展速度,扩大网络覆盖面,积极稳妥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为城乡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服务,并为解决农村“看电视难”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6.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办节目水平,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宣传媒体的作用,切实加强对内对外宣传,建立
—8— 广播电视“村村通”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安全播出责任制,切实加强安全管理。
(七)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民心工程,充分发挥电影放映的宣传、科普、娱乐和教育作用。根据国家统一部署,从2008年下半年起,开始启动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县财政每年每场电影拨付40元补助(全县1500场6万元),实施好“数字电影”试点工作,实现全县每月每村能看到一场电影,使电影放映的宣传、科普、娱乐和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八)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得到文化信息共享实惠。目前,我县已完成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的建设。2008年,要重点完成13乡镇综合文化站站点建设任务,县财政给予每乡镇各3万元、共39万元的设备专项补助;从2009年起,每年县财政给予县级支中心6万元、乡镇站点各1万元的工程维护费、信息资源建设费、电费、互联网光纤线路租用费专项补助,每个行政村(社区)县财政给予0.3万元的工程维护费补助;2010年完成百分之十行政村文化室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建设;2015年前完成全县村(社区)文化室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使之初步形成覆盖全县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同时积极整合农村信息网络资源,充分发挥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地面卫星接收教学设备、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相关设备以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9— 的相关设备等综合服务功能,使之既能服务教学,服务党组织活动,又能服务当地村民群众。要以乡镇为基础、村为单位,广泛开展“百万村民共用共享信息活动”,通过活动开展切实让广大村民尽快走进信息网络,学会利用信息网络,让信息资源惠及乡村民众,把全县信息共享工作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九)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提高文化产业支撑和文化市场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五小印刷业、广告业、演艺业、娱乐业、文化会展业、影视制作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等重点文化产业,发挥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双重作用,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坚实的支撑。充分利用市场作用引导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引导农民和社区居民自办文化,要在现有《千年茶乡》季刊、《昌宁检察》季刊、《恒盛》半月报的基础上开发独特文化资源,丰富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产品种类和数量,打造苗族服饰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千年茶乡文化,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剧目或电视剧剧本,适时进行文化产业投资招商,积极开发农村出版物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等文化市场。要进一步加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度,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和繁荣。
(十)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工程,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工作。
1.全面落实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监管责任制,—10— 采取有效措施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抢救性维修,确保全县各级重点文物的安全。从2009年起,县财政每年给予3.5万元的文物征集、管理专项经费补助。
2.对国家级“昌宁苗族服饰习俗”、省级“昌宁傈僳族服饰习俗”、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重点保护,确保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全。从2009年起,县财政每年给予15万元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经费补助。
3.完成第三次文物普查任务,积极组织申报一批市级、省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重点保护项目,公布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重点保护项目,认真组织“申遗”工作。2009—2011年“三普”期间,县财政每年给予5万元的普查专项经费补助。
4.进一步引导和深化千年茶乡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和昌宁产业文化的研究;充分利用我县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挖掘创新《昌宁民间文学 》、《昌宁民间音乐》、《昌宁民间习俗集成》、《昌宁文化志》、《昌宁文化传承人》等一批文化产品,建设推出一批文化旅游景区、景点。2009年,着重出版发行《昌宁文化志》及《昌宁民间习俗集成》,县财政给予30万元的专项经费补助。其余书刊逐年完成,县财政给予相应补助。
5.积极整合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力、财力、物力,建立健全新的管理机制,开创文化遗产保护新局面。
—11—
四、加强领导,制定措施,狠抓落实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经县委、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成立昌宁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
组
长:耿
梅
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副组长:岳黎松
成员:夏红军
张卫国 张云怡
周跃泉 曹中文 杨建奎 杨雁斌 王朝杨 张光清 穆尚勇 杨志鹏 李国军 王丕军 张浩仁 普
兴 罗建民 刘
杰 县委副书记
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 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 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老干局局长 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县发改局局长 县财政局局长 县建设局局长 县文体局局长
县广播电视局局长
县旅游局局长 县公安局副局长 县教育局局长 县卫生局局长 县民宗局局长 县交通局局长
—12—
李国荣
县科技局局长
于俊荣
县扶贫办主任
罗兴明
县民政局局长
杨荟能
县文联主席
王莲琼
县妇联主席
黄晓东
团县委书记
十三乡镇乡镇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文体局,由县文体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各乡(镇)、村(社区)要相应成立公共文化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公共文化建设的协调管理,形成投资建设、管理和开展活动的合力。
(二)多渠道筹资,加大投入力度。
1、县乡两级财政每年要安排相应的专项资金,资金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增长幅度,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
2、从2009年起县财政预算每年安排20万元的乡村公益性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由县文体局重点用于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五个一乡村文化活动”、“百万村民共用共享信息活动”等配套补助、扶持或开展相关活动。
3、保山市第三届体育运动会定于2012年在我县举行,从2009年开始至2012年县财政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筹备工作。
4、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对公共文化,特别是公益性文化事业
—13— 的捐赠。县、乡(镇)分别在文化主管单位设立“公益性文化建设捐赠接收管理办公室”,统一接收和监督管理社会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捐赠,指导和协助捐赠人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按照捐赠人的意愿监督管理受助单位用好社会捐赠资金。5、2009年起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的资金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由县财政专户管理。
(三)切实加强文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各级要组织文化管理干部、中高级文化专业技术人员和有成就的作家、艺术家,通过到国内外进行考察、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加强宣传和扶持,培养和造就一批水平较高的文化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知名的作家艺术家;县文体局、文联要加强对文化单位和基层文化业务骨干、文化管理人员、文学艺术爱好者的培训,采用委培、代培或与大专院校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培养好文化体育人才。
(四)加强指导,抓好试点。要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乡(镇)、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监督和管理,抓好试点建设,搞好示范带动,做好协调服务,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切实抓出成效。
(五)落实责任,稳步推进。根据省、市的有关要求,从2009年起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分别纳入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落实责任制,对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做
—14— 出积极贡献的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表彰奖励;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系统要层层落实业务考核责任制,以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二OO八年十一月十日
—15—
第三篇: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
中共商丘市委办公室 商丘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
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县(区)党(工)委和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委各部委,市直机关各单位,各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各人民团体: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商丘市委办公室 商丘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 年 12 月21日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5‟2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豫办„2015‟48号)精神,夯实打造“华商之源、通达商丘”城市名片的公共文化基础,现就加快构建商丘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人民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坚持正确导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改革创新基本原则,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趋势、适应商丘市情和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商丘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商丘又好又快跨越发展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市经济社
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人民群众需求相匹配,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适应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健全,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服务质量和效能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县级以上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单位基本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三)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按照城乡人口发展和分布,坚持均衡配置、严格预留、规模适当、功能优先、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原则,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提升工程,全面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影剧院、体育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提档升级,加快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到2020年,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省三级站以上标准,村(社区)普遍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覆盖行政村,广播电视实现户户通。建设面向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设施。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
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建设和完善面向以上人群的公共文化设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要设立盲人阅览室,创造条件提供盲人上网服务。因地制宜建设流动文化设施。完善流动图书馆、流动文化馆等流动服务建设。逐步设立图书借阅、数字文化服务终端等自助设施,深入基层开展图书借阅、培训辅导、巡演巡展、电影放映等流动服务。推动户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文体广场建设纳入城乡规划,有条件的地方配套建设简易舞台、阅报栏、电子阅报屏和公益广告牌。鼓励结合城市改造,增加艺术雕塑、文化驿站和文化景观。
(四)推进基层文化场馆整合联动。以不断满足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实现文化小康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进基层文化场馆建设,丰富基层群众文化供给的渠道、载体和内容,努力做到基层文化供给无死角、无盲区、全覆盖,使基层群众特别农村群众随时随地参与文化、享受文化。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加快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建立以市级馆为中心馆、县(区)级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室为服务点的总分馆体系,建立运行机制,加强集约管理。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部门联动,整合组织、宣传、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教育体育、科技、民政等部门资源,加快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五)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坚持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明确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以及应具备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条件和各级政府的保障责任,确立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各县(区)要根据国家指导标准和省、市实施标准,制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实施标准;有条件的县(区)要在底线标准基础上适当提高,逐步形成上下衔接、符合群众实际需求的标准指标体系。坚持以县为基本单位推进实施。各地要建立标准实施监督评估机制,明确目标步骤,出台具体政策,切实保障标准的落实。建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施效果和经济社会发展,适时调整完善相关指标。
三、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六)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保障机制,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等全部免费开放。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完善服务项目,提供图书借阅、陈列展览、文艺演出、群众娱乐、教育培训等基本服务。逐步推动体育馆(场)、科技馆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内部文化设施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支持和鼓励民办文化场馆、经营性
文化设施等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通过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鼓励艺术表演团体进行公益性演出。
(七)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各级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国有文化企业和文化团体要为群众生产和提供丰富优质的公益文化产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要不断丰富藏书、藏品,加快服务项目更新频率,拓展服务领域规模。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优秀文化产品。引进和培养名家大师和领军人物,鼓励和推动艺术创新,优先扶持反映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以及地方特色有机统一的优秀文艺作品,努力打造在省内外有重大影响、受市场欢迎的精品佳作。培育和扶持民间创作力量,继续开展群众文艺作品评选。大力创作播出优秀公益广告,推进广播电视涉农节目制作和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采取政府补贴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的公共文化产品。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鼓励互联网文化企业创作健康有益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
(八)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开展“文明河南〃欢乐中原”“文明生活〃教你一招”“春满中原〃乐在商丘”“百城万场”“我们的节日”“百戏进百乡”“商丘社区文化公益
小舞台”“惠民大剧场”等品牌文化活动,实现市县有品牌、乡村有特色。推动数字电影放映进农村。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加快建设“书香商丘”。结合国际博物馆日、世界阅读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等,开展系列宣传、民俗、娱乐活动。结合商丘特点和文化传统,推动文化娱乐活动和文化服务项目有机结合,打造文化亮点。完善公共文化配送体系。鼓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送书、送戏、送电影到农村、社区、学校、企业,开展艺术普及、阅读欣赏、体育健身、科普法治等培训,广泛开设道德讲堂、文化讲堂等活动。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鼓励建设文化特色村镇。
(九)传承保护商丘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历史和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利用。统筹农村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的申报、认定和保护。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精髓,突出打造“华商之源、通达商丘”品牌,着力擦亮火文化、汉梁文化、庄周文化、木兰文化、孔祖文化品牌,形成具有商丘特色的文化符号。推进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工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加快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研究基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丰富中小学生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
系、代表性传承人体系。
(十)深化公共文化交流合作。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国内外交流,支持文化精品走出去。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优势,积极推动豫剧、四平调、目连戏等演艺项目和泥塑、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出去,加强与外省、外地市以及港澳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十一)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把文化志愿服务融入城乡社区治理,实施文化志愿者行动计划,构建文化志愿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以商丘文化志愿者支队为龙头,各级文化志愿者组织为骨干的组织架构。广泛吸纳文化工作者、业余文艺骨干以及热心公益文化事业的团队和人士参与文化志愿服务,不断提高文化志愿者的比例,壮大志愿者队伍。加强文化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和文化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对文化志愿者的培训,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水平。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参与支持文化志愿服务。动员组织专家学者、艺术家、优秀运动员等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志愿服务,提高社会影响力。
(十二)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类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成立行业协会,发挥其在行业自律、行业管理、行业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进文化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
脱钩,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扩大政府向文化类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范围。加强政府管理和社会监督,严格执行信息公开制度,开展运营绩效评估和社会信用评估,实现依法管理、依法运营。
(十三)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进一步放宽准入政策,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意见、目录和具体购买办法,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购买范围,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格局。提倡私营企业和个人积极捐资捐赠支持文化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建或自建公共文化设施。建立公共图书馆捐赠换书中心。积极倡导文化扶贫,统筹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与扶贫开发项目工程等。
五、激发公共文化发展动力和活力
(十四)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统筹考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文化需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的有机统一。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健康向上的文艺爱好,扩大和提升文化消费需求。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通过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企事业单位挖掘特色资源,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联的产业,引导和支持文化
企业研发公共文化服务新产品、新技术。
(十五)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编制权责清单,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理顺政府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进一步落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动力。全面推进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经费保障制度改革,加强规范管理,明确职能定位,科学设置岗位,激发发展活力。创新运行机制,以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为试点,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到2020年,实现市、县两级文化事业单位基本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模式,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构建多元化管理机制。
(十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利用数字化资源、智能化技术、网络化传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推广、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工程,推进数字化建设,建设全市共享、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有效运用宽带互联网、移
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等手段,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大力推进“三网融合”,促进高清电视、互动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新业务发展,推广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完善应急广播覆盖网络,加强信息安全和数字版权保护。
(十七)加强示范区建设和理论研究。开展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到2020年,培育和建成2—3个省级示范区(项目),总结推广示范区(项目)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新经验、新举措。充分发挥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的作用,加强理论研究和制度设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学术研究。
六、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保障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协调机制,各相关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资源优势,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加强统筹,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委和政府作用,建立统一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加强各类重大文化项目的统筹实施,探索整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方式和途径,实现共
建共享,提升综合效益。
(十九)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落实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必需的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着力支持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保障基层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政府性基金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创新公共文化投入方式,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各类社会文化机构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落实现行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规定。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开展绩效评价,对绩效评价结果优良的地方予以奖励。
(二十)强化队伍建设。落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对实行免费开放后工作量大幅增加、现有机构编制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依规合理增加机构编制或服务人员。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心)按照核定的编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从事宣传文化工作,不得兼职。城镇各社区至少有1名工作人员负责社区宣传文化服务工作。各行政村至少配备1名文化协管员。建立完善激励机
制,加快推进文化协管员、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县级以上公共文化机构从业人员每年参加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
(二十一)严格绩效考核。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工作机制,以效能为导向,制定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指标,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纳入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绩效考评制度,考评结果作为确定预算、收入分配与负责人奖惩等的重要依据。加强对重大文化项目资金使用、实施效果、服务效能等方面的监督和评估。完善服务质量监测体系,研究制定公众满意度指标,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机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行政主体实行第三方评估和排名,评估结果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四篇: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
某县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的实施意见
根据《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精神,现就我县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人民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层为重点,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含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下同)为载体,全面构建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适应**县情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打造服务品牌,完善保障措施,建设更加完善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要求,巩固基层阵地,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坚持政府主导。把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新型城镇化、新型乡村建设规划。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策法规,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创新平台,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坚持社会参与。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增强发展活力,积极培育和引导群众文化消费需求。
坚持统筹整合。统筹城镇化发展和城乡人口分布,整合资源设施和项目资金,变分散用力为集中用力,发挥整体优势,提升综合效益。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县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县、乡、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以阵地服务为主体,数字文化服务、流动文化服务等为补充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得到普遍推广,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四、工作任务
(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
1.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按照国家、省、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结合**实际,围绕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确立县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以下简称县级标准)。
2.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健全设施布局、土地使用、建设规模、设计和施工规范及技术要求等标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结合**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区域创建工作,加强“两馆”(县图书馆、县文化馆)改扩建提升工程,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发挥作用。整合宣传文化、党员教育、应急广播、科技普及、卫生计生、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设施、资源,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3.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和服务水平。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用地依法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健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估标准,规范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4.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立以城带乡、以乡带村(社)两级联动机制,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服务“三农”内容,推进“三农”出版物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涉农节目制作和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支持有条件的行政村建设阅报栏(屏)。提升农家(社区)书屋管理和利用率,继续完善、实施图书出版物补充更新工作。加强图书流转服务,推广图书“一卡通”“通借通还”,强化对农家(社区)书屋的统筹管理,探索县级图书馆参与图书出版物补充更新工作机制。加强农村广播电视节目覆盖、接收设备配备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覆盖数字化。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宣传展示活动。
5.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施文化扶贫工程。按照精准扶贫要求,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广播电视服务网络、数字化服务、乡土人才培养、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文化帮扶等为重点,实施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文化惠民扶贫基层行等文化扶贫项目,扶持发展各级各类演艺团体。加大人才交流和项目支援力度。支持挖掘、开发、利用民间民俗文化资源,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展演活动,支持基层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传统节庆、民间艺术展演活动,充实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6.促进特殊群体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实施文化保障工程,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保障其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以县总工会、关工委、教体部门为实施主体,建设一批农民工文化驿站和留守学生(儿童)文化之家。引导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文化活动,把农民工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学龄前儿童基础阅读促进工作和向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出版物、影片、戏曲工作。指导互联网网站、互联网文化企业等开发制作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优秀作品。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
7.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保障机制,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实施县少年宫、文图两馆、乡镇电影放映厅等场所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将阵地服务与流动服务、数字服务相结合,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半径。加大对跨部门、跨行业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配套建立图书馆联盟、文化馆联盟,深入开展区域文化联动、公共文化巡展巡讲巡演,实现区域文化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加强县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双向互动功能,为便民服务提供窗口和平台。
8.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加大艺术创作生产投入,加大政府向社会和专业文艺院团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打造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特色文化品牌。结合我县实际,打造“**百姓大舞台”,实行月月有活动,季度有大活动,半年一场全县性活动。举办好花季之旅迎春文艺晚会、茉莉花文化节等一批特色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开展送培训、送非遗、送书画、送摄影、送演出、送书籍等各类文化产品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层。
(四)深化文旅融合形成多元特色品牌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拓宽服务领域。深入挖掘**“名人、名作、名片”文化旅游资源内涵,重点打造儒学文化、茉莉花文化、**江文化、工业遗产文化、盐业文化等特色文化,推出更多文旅游融合公共文化产品。倾力打造**文化体验游、**儒学体验游、**古镇文化、茉莉花生态文化体验游,在**文庙等成熟景区,打造一台常年性本土文艺演出,丰富景区看点。可探索包装打造一台具有**地域特色元素的舞台实景剧,或推出一部影视剧,树立**文化艺术精品品牌,提升**影响力和美誉度。
(五)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9.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意见和目录,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鼓励社会画院、农家文化院坝(大院)的发展。鼓励县级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各类文体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模式,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工作,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体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
10.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实施社会文化组织培育工程,引导、扶持和规范文化类行业协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促进健康有序发展。鼓励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成立行业协会,加快推进文化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加大政府向文化类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鼓励广电网络机构、社会组织依法参与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点建设,为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用户提供接收设备配备、专营销售、安装维修等服务。鼓励和规范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依法执行社会组织年检和信息公开制度,开展社会信用评估,实现依法管理、依法运营。
11.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出台鼓励和规范文化志愿服务的有关办法,逐步建立文化志愿者及服务项目数据库,搭建志愿服务与公众需求之间的供需平台。推动成立各类文化志愿者协会,完善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扎实推进社区文化志愿服务。大力倡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开展志愿服务,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对文化志愿队伍的培训,提升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12.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实施文化消费培育计划,培养健康向上的文艺爱好,扩大和提升文化消费需求。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通过票价补贴、经费补助等方式,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低价场次或门票。推动经营性文化设施和场所向公众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消费。积极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联的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演艺会展、创意设计、旅游休闲等产业,引导和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开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活跃文化消费市场。
(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
13.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结合“智慧**”工程建设,推进文化科技整合发展,推进数字图书馆服务中心、文化馆网络服务中心平台建设。统筹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数字文化馆、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项目,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共建共享。力争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配备数字文化设施,具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群众可以通过固定上网终端、网络电视、手机等多种方式使用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服务产品。
14.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广泛运用各种现代网络传播手段和信息技术,大力推进“三网融合”,依法依规促进高清电视、互动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新业务发展,推广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积极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和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加快推进直播卫星和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建设,统筹有线、无线、卫星覆盖方式,努力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推进全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广播覆盖网络和接收终端,打造基层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灾害预警应急指挥平台。支持和规范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七)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5.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乡镇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制度。探索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集约管理的方式和途径,发挥乡镇党委、政府作用,建立并完善相应协调机制,整合汇聚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力量,实现共建共享,提升综合效益。
16.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力度。按照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理顺政府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创新运行机制,推动县图书馆、文化馆等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报告和信息披露、公众监督等基本制度。
17.创新基层公共文化管理机制。发挥城乡基层群众性组织的自治作用和群众个体的主人翁作用,推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探索实践农村群众文化理事会制度,引导建立并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办法,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引导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维护群众的文化选择权、参与权和自主权。建立工作机制,整合驻地单位和社会组织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管理。推广社区公共文化网格化管理服务,培育城乡社区互助文化,营造社区和谐环境。
18.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工作机制。坚持效能导向,制定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指标,作为创建文化先进单位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纳入县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绩效考评制度,考评结果作为确定预算、收入分配与负责人奖惩的重要依据。加强对重大文化项目资金使用、实施效果、服务效能等方面的监督和评估。完善服务质量监测体系,研究制定公众满意度指标,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19.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各乡镇要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本单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并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规划或专项行动计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集中力量推进工作落实。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根据本方案要求,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明确责任,协同推进。做好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20.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投入。乡镇综合文化站补助资金原则上由县财政部门会同县文广新局统筹管理,根据各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和资金申请情况核定下达。落实农家(社区)书屋、乡镇广播站、村广播室、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点、农村固定放映点等基层广播影视服务场所运行经费,确保“书报全民阅读、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电影月月放”。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体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贫困村倾斜,着力支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保障基层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政府性基金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类文化机构及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落实现行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规定。落实依法设立博物馆或向博物馆提供捐赠的应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文化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和使用管理办法。各项资金包括接受的捐赠资金,应按规定用于文化建设。县财政、审计和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开展绩效评价。
21.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研究制定我县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标准,确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配备和待遇到位。切实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工作队伍建设,对实行免费开放后工作量大量增加、现有机构编制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结合实际和财力,合理增加机构编制。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管理和使用,在现有编制总量内,落实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3名人员,规模较大的乡镇适当增加。在村文化服务中心设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由公共财政补贴的工作人员,落实大学生村官兼职兼薪待遇。稳步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培训,建立培训上岗制度,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乡镇综合文化站从业人员应熟悉广播电视技术,具备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等多方面的服务能力。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加强基层乡土文化人才建设。培育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第五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2015年01月14日 21:11:56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与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相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有关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共建共享。加强统筹管理,建立协同机制,明确责任,优化配置各方资源,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发挥整体优势,提升综合效益。
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二、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把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城乡常住人口变化,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利用闲置学校等现有城乡公共设施,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服务“三农”内容。加大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推进“三农”出版物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涉农节目制作和农村题
(六)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服务、演展和科技普及活动。开展学龄前儿童基础阅读促进工作和向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出版物、影片、戏曲工作。指导互联网网站、互联网文化企业等开发制作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优秀作品。将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设施。实施盲文出版项目,开发视听读物,建设有声图书馆,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电视台增加手语节目或加配字幕。加强对残疾人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加快将农民工文化建设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公共文化机构、社区和用工企业为实施主体,满足农民工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
(七)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围绕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供给能力,明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以及应具备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条件和各级政府的保障责任,确立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明确政府保障底线,做到保障基本、统一规范。各地要根据国家指导标准,制定与当地经济社
出补贴制度,通过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低价场次或门票,鼓励出版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推动经营性文化设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场所等向公众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积极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联的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演艺会展、旅游休闲等产业,引导和支持各类文化企业开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
(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意见和目录,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社会捐赠管理制度。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各类文体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模式,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通过委托或招投标等方式吸引有实力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营。
平。
四、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十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免费开放工作,逐步将民族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纳入免费开放范围。推动科技馆、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推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服务项目。加大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公共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以行业联盟等形式,开展馆际合作,推进公共文化机构互联互通,开展文化服务“一卡通”、公共文化巡展巡讲巡演等服务,实现区域文化共建共享。加强基层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双向互动功能,为各级政府部门便民服务提供窗口和平台。
(十四)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进一步发挥国家级评奖和艺术、出版等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文化产品。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体系。加强戏曲等优秀文化艺术的普及推广工作。开展优秀文化遗产、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推进送戏、送书、其他地区群众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国际交流,支持群众文化走出去,形成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
五、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
(十六)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力度。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结合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要求,将公共文化科技创新纳入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深入实施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科技标准规范。开展文化专用装备、软件、系统的研发应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手段、提高效能。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施一批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应用示范项目;支持公共文化机构、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合作开展各类关键技术研究。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项目)、高新技术园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示范工作。
(十七)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结合“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统筹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建设、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建设等项目,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在基层实现共建共享。提高资源供给能力,科学规划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建设分布式资源库群,鼓励各地整合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数字文化产品。
1定和实施等方面加强统筹、整体设计、协调推进。各地要根据实际,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发挥基层党委和政府作用,建立统一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加强各类重大文化项目的统筹实施,探索整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方式和途径,实现共建共享,提升综合效益。
(二十)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力度。按照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理顺政府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进一步落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发挥公共文化服务骨干作用。全面推进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经费保障制度改革。创新运行机制,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完善报告和信息披露、公众监督等基本制度,加强规范管理。加强和改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十一)创新基层公共文化管理机制。发挥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推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推广居民、村民评议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引导城市社区居民和村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维护群众的文化选择权、参与权和自主权。调动驻村(社
3(二十四)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出责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落实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必需的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体制,加大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着力支持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保障基层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大政府性基金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类文化机构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落实现行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规定。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开展绩效评价。
(二十五)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着力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的公共文化管理者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要求,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并根据业务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调整。对实行免费开放后工作量大量增加、现有机构编制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结合实际和财力,合理增加机构编制。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管理和使用,在现有编制总量内,落实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中
5附件: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
一、服务项目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