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石首市教育体育局三年行动计划
石首市教育体育局“讲纪律、抓规范、转作风、促提质”三年行动计划
为了在“十三五”期间将石首打造成链接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区域教育中心,根据《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精神,结合我市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四个全面”统领全局,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发展高中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把“守纪律、讲规矩”作为转变干部队伍作风的新常态,把规范各类管理制度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点,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提升教体形象的突破口,为把石首建设成为链接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目标任务
总目标:教体系统风清气正,管理制度系统规范,办学水平显著提升,教育质量大幅提高,社会形象大为改善。
2016年,干部教师队伍的作风明显转变,教体系统风清气正;形成了一整套科学规范的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党建工作、管理工作、评估工作等体系的管理制度。
2017年,管理队伍团结协作、尽职尽责、服务水平高、执行能力强;校长队伍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善管理;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好、师表形象佳、教学能力强、工作实绩优。各级学校过程管理规范、文化氛围浓厚、课改成效显著、质量稳步提升。
2018年,教育质量大幅提高,社会形象大为改善:学前教育等级提高,小学教育特色鲜明,特殊教育医教融合,职业教育稳步发展;中考质量名列荆州市前茅,高考质量进入荆州市第一方阵;全民健身、群众性体育等活动蓬勃发展。
三、行动措施
(一)“严纪律、立规矩”行动。
(牵头科室:办公室,责任科室:人事科、监察室)
1.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生活纪律。政治纪律的核心是“服从”,组织纪律的核心是“一切行动听指挥”,生活纪律的核心是“洁身自爱”。要践行教体系统的“三严三实”要求,即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以从教,教学要实、育人要实、做人要实。要把“守纪律、讲规矩、作表率”作为内心深处的一种坚定信念,外化成一种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习惯。要弘扬内化于心的奉献精神、俭以养身的立德精神、勇攀高峰的勤学精神、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团结务实的合作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2.构建科学的制度体系。要针对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和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切实可行的制度。对于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管理需要的制度,要及时地进行修订,将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规定予以废止,重新制定、完善适合管理需要的、统一的制度。制度要形成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党建工作、管理工作、评估工作等体系。
(二)“转作风、树形象”行动。
(牵头科室:监察室,责任科室:办公室、人事科、后勤办)1.转局级领导作风。严格落实局领导包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局领导要深入联系学校调研指导工作,与联系学校班子成员开展谈心活动,要将所联系学校重点工作完成的情况纳入个人年度考核。联系点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和校园安全出了问题,或联点学校发生了造成极其恶劣社会影响的事件,要追究联系局领导的连带责任。2.转机关工作作风。把机关定位为一个服务部门,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人员招聘、招生宣传、职称评定等方面当好参谋、疏通渠道、营造环境、创造条件。开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思想大讨论,站稳群众立场,涵养为民情怀,树立务实作风;设立监督点、公布投诉电话,营造根除机关“中梗阻”的氛围;建立评议机制,强化内部考核,形成基层群众评议机关的长效机制;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对机关每个干部实行定岗定责,奖优罚劣。
3.转校级领导作风。强化校长“任期制”、“交流制”和“教育教学质量问责制”,造就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学校管理队伍,形成优胜劣汰的选拔任用机制。校级领导要代主科,走进课堂,参加教研活动,解决教学问题。要每天集体办公,及时交流、反馈并解决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结对一个中层干部和一个教师,帮他们解决教学工作、班级管理、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4.转教师队伍作风。打造一支忠诚于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让学生尊重、家长信赖、社会满意的教师队伍。要把每年的9月份确定为师德师风教育宣传月,要利用教师节大力表彰一批“师德标兵”和“我最喜爱教师”的先进典型。开展明察暗访活动,对违规办班、推销教辅资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现象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加大对违纪违规教师的惩处力度。不断优化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把师德师风情况纳入教师个人和学校绩效考核。
5.转后勤保障作风。坚持季度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后勤管理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抓好信息反馈制度,每月分片到学校召开学生代表会,开展问卷调查,切实掌握学校伙食质量和学生满意度情况。完善明察暗访制度,不定期对各学校食堂经营状况进行暗访,及时通报并限期整改。
(三)“抓培训、强素质”行动。
(牵头科室:人事科,责任科室:进修学校、教研室)1.开展校长培训,提升办学水平。对全市中小学校长、副校长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业务素质培训,提升校长的办学理念、课程执行力与课程建设能力;建立和完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骨干校长高级研修制度,采取校本研修、校际交流、集中培训、学习考察、远程培训、委托培训、挂职锻炼等形式,加快培养一批管理理念先进、业务素质较高的专家型、学者型校长。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依托教师进修学校,对全市教师实施全员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名师“坐诊”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建立以校本培训为主、多种形式拓展的教师业务学习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建立教师业务考试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基本功“大比武”活动,系统组织教师学科专业知识考试,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建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做好名师选拔、管理和使用工作,发挥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名师论坛、名师博客、教学观摩、学术讲座、师徒结对、送教下乡等形式,加大“点对点”对口帮扶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重科研、促高效”行动。
(牵头科室:教研室,责任科室:基教科、电教馆)
1.发挥教研室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建立教研员学习培训制度、教研水平考核制度、教研成果奖励制度、学科教研活动规范制度、学科教学质量提升考核评价制度。实行蹲点式调研,为基层学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把好脉、找对因、开好方。定期组织教研员上示范课、研讨课,最大限度地发挥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
2.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多种有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全力推动课改向纵深发展,积极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状况,关注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改变重理智控制、轻情感沟通,关注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和沟通;要改变过于“划一”“克隆式”的教育,关注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和塑造;要改变过于强调考试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关注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关注师生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关系。
3.抓好课题研究。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中心任务开展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促教学研究,使之成为提高教育质量新的增长点。要强化中考、高考研究,整合校内外优秀教师资源,组建各学科的考研小组,准确把握课改的方向,适时调优复习策略,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全力实现中考、高考成绩新的突破。
(五)“强管理、提质量”行动。
(牵头科室:基教科,责任科室:教研室、督导办公室、电教馆)1.树立质量第一理念。积极营造重视教学、服务教学、狠抓教学的良好氛围,确保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配置上优先保障教学工作。学校和教师要站在对学生终生发展、健康成长负责的高度,更新教育观念、转换教学方式、规范办学行为,以教学为中心,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
2.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围绕教学质量提升目标,分析现状,制定规划,落实措施,通过抓微观、抓具体、抓落实,强化集体备课制度的落实,建立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监控机制、激励机制,向管理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向科研要质量。强化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练习、有效辅导、有效考试等教学常规管理,实现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全面、全程管理与监控,努力夯实质量提升的基础。
3.实施培优补差计划。积极实施优生培养计划,采取奖学、助学等办法留住优秀学生,小学要利用学科竞赛、技能大赛等平台发现优秀学生,初中要结合素质测评及毕业考试发现优秀学生,高中要建立培优留优的长效机制。要通过加强学法指导、开展课外辅导、实行跟踪指导、优化表彰奖励等举措培育优秀学生。同时,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结对子等形式来带动学困生,注重情感投入,强化反馈辅导等办法,提高学校整体学业成绩。
4.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全市中小学质量监控制度,建立自测、抽测、统测的全面规范监测体系,定期开展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建立中小学教学监测数据库,强化监控结果的分析和运用,及时矫正教学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建立教师教学全程监控制度,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作风、教学方法、教学常规、教学效率、教学效果等实施监控,对出现的偏差和问题及时纠正,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
5.构建质量提升长效机制。建立教育质量管理月例会制度,定期开展教学质量分析。建立教育督导团,加强督政、督学工作,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检查。成立教学常规视导小组,坚持每月对全市中小学教学常规执行情况和校长深入教学一线情况进行抽查通报,将检查结果纳入对学校和教师的绩效考核。在全市初、高中学校每个学科选拔一名骨干教师组成“毕业班导师团”,实现一线教师与专职教研员优势互补,形成最大合力,坚持对初、高中毕业班调研、视导制度,通过专题调研,随堂调研,提高复习环节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六)“创特色、树品牌”行动。
(牵头科室:督导办公室,责任科室:基教科、职成幼科、计财科、体育科、电教馆、后勤办)
1.打造名品校园文化。要根据自身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发展目标,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切实抓好校园环境美化、文化品位提升。要从校园生活、校园管理和校园文化标识系统及校园媒体设计等,构建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实现“一校一景”、“一校一品”、“校校有特色”的名品校园文化。
2.开展特色品牌学校创建活动。通过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树特色、创新教育思想展特色、探索教研教改及师资培训立特色、优化校本管理创特色等路径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引导学校注重内涵发展,因校制宜,办出特色。组织教育专家团队,对一批学校(园)进行“一对一”蹲点帮扶打造,用三年时间建设一批教育质量高、办学有特色的特色学校(园)、品牌学校(园)。
3.开展体育品牌创建活动。以每年的“8.8全民健身日”、“毛主席题词纪念日”、“十一”等为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全民健身竞赛活动。调动单项协会的积极性,以篮球、游泳、广场舞、门球为活动载体,创建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推动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规范化建设,新创建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组织开展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创建工作,举办校园足球省级试点工作,创建青少年体育品牌。
四、行动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局长为组长,党组成员为副组长,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三年行动计划”工作的指导。各单位也要相应成立“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本单位 “三年行动计划”工作的实施。
(二)制定行动计划。各中小学校(园)要根据“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制定本单位的“三年行动计划”,确定年度目标及行动措施,以保证行动计划的有序实施。局机关和局属各单位也要根据“三年行动计划”中涉及到的内容制定行动计划,确定目标和措施。
(三)定期督导检查。局工作领导小组和各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对各单位的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行动实施见效快的单位通报表扬,对行动慢、收效差的单位通报批评,并督促及时整改。
第二篇: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县,增强教育核心竞争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根据省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我县教育发展现状,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系统化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努力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强富美高”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工作目标
到2019年,全县新时代教育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教育总体水平全市领先,跻身苏北教育第一方阵。
教育公平有效保障。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教育基础设施提升。新建幼儿园10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8所,义务教育阶段实现公办教育资源全覆盖,公办学位100%保障。教育信息化及技术装备达到省Ⅰ类学校标准。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8%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9%以上。
优质教育长足发展。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学生综合素养不断提升。
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全市领先,中考优生率稳步提升。北大、清华录取人数逐年增加,“双一流”大学达线人数每年增长20%,“双一流”学科达线人数年均增长10%,本科达线率稳步提升,文化一本达线人数每年增长5%,加快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着力培养技能型人才。
队伍素质显著提升。持续优化队伍结构,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教师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不断加强。坚持内培外引,实施“1224”人才培养工程,三年内新增省特级教师、省正高级教师、市名师名校长12人,名特优教师后备人才200人,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400人。成立名师工作坊15个。
三、主要措施
(一)实施办学条件提升行动,全力保障教育公平发展。
1.继续优化教育布局,着力增加公办教育资源。积极应对适龄儿童入学高峰,按照“坚持省标、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科学规划城乡教育布局,重点加大公办学校和幼儿园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城乡公办教育资源配置。建立以县为主、县乡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健全新建小区幼儿园配套机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着力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到2019年,新建幼儿园10所,新建中小学6所、改扩建学校12所,逐年增加公办学校学位供给,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教育资源全覆盖,公办学位100%保障。进一步减轻人民群众教育负担,到2019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城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2.加强教育装备建设,着力提升教育整体信息化水平。以智慧校
园建设为统揽,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强教育装备建设,全县中小学校信息化及技术装备全面达到省Ⅰ类学校标准。加强“三通两平台”应用,提升教育信息化运用水平,开展教育信息化全员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探索“智慧课堂”新型教学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
3.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制定《县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2019-2019)》及考核细则,实施“优质+薄弱”结对联动策略,促进农村学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双提升。深入推进姜堰两地合作办学,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4.加强规范引领,促进民办教育特色发展。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实施以奖代投,鼓励引导民办学校走精品化、高端化发展之路,与公办学校错位发展。同时,认真落实《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民办学校内部治理机制,依法加强对民办教育的日常监管,建立民办学校财务定期报告、审核制度,加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师资水平逐年提升,着力推动全县民办教育迈上新台阶。
(二)实施内涵素养提升行动,推动优质教育长足发展
1.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一是强化学生体质健康培养,确保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校园体育锻炼时间。积极开展多种形式体育活动。加强学生户外活动组织,注重眼睛健康保健,青少年近视率逐年下降,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二是强化学生审美情绪培养。加强美育教育,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以大阅读课程开设为抓手,逐步推进双语阅读走向全科阅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文明习惯培养,不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三是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特点、中小幼有机衔接的一体化德育体系。实施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融合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培养优秀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四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家校共建,形成科学的心理咨询、疏导、教育等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升。
2.普通高中提质增效。设立高考研究中心,研究并顺应高考改革的新特点、新变化,整体谋划高中学科设置和师资配备;整合全县优质学科资源,加强课程研究,切实提高高中教科研水平;加强对自主招生、奥赛等研究与指导;加强对县内七所高中学校的研究,强化分类指导,做到一校一策,指导学校在合作竞争中提升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加强与姜堰区高中深度合作,建立与省内外高中名校、“双一流”大学合作机制,为学生搭建最好的学习的平台,创造最好学生条件。到2019年,创建省高中课程基地2个,姜堰高级中学创成省三星级高中,北大、清华录取人数逐年增加,“双一流”大学达线人数年均增长20%,“双一流”学科达线人数年均增长10%,本科达线率稳步提升,文化一本达线人数每年增长5%。
3.学前教育规范普惠。组建学前教育管理中心,统筹推进学前教
育发展。深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继续加大省优质园创建力度,持续增加优质资源供给,到2019年,新增省优质园12所,省优质园占比达90%以上,在普惠性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幼儿达85%以上。
4.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按照建制度、补短板、提质量、创特色的思路推进内涵发展。全面实施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集团内统一教研,统一考核,推进大集团竞赛制度,更大力度激发义务教育办学活力。着力打造特色学校,充分依托洪泽湖及洪泽湖湿地、淮北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春到上塘纪念馆等本土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家国情怀,在提炼精神、丰富内涵上下功夫、显成效。切实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继续完善家庭尽责、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格局。完善特殊教育体系,落实好省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确保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全覆盖、零拒绝”。中考成绩全市保持第一,优生率不断提升。到2019年,创建省级课程基地6个,建设特殊教育资源教室15个。
5.职业教育创新转型。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新要求,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形成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招生制度,营造职业教育发展氛围.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优化职业学校专业结构,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及对口高考三个方面下功夫、求发展。加快与省内名校
合作,积极申报并加快推进专业群建设。扎实推进“四全工程”培训,助力精准脱贫奔小康;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与京东等知名电商合作,推进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构建学校和企业协同育人新格局。三年内,创建省级专业群和现代化高水平实训基地3个,争创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对口高考本科上线率稳定提升,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2.2年以上。
(三)实施人才培养提升行动,推动队伍素质显著提升。
1.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一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师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开展主题活动,加强教师队伍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引导教师发扬奉献精神,增强职业归属感、荣誉感。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二是强化综合素养提升。全面开展双百教师发展、教干素养提升、骨干教师领航、教育技术应用、新老教师助力的“五大工程”,系统化开展教师培训,三年内所有教师全部轮训一遍。成立名师工作室,定向培养年青教师、教学骨干,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县财政给予课题研究经费保障。三年内,新增省特级教师、省正高级教师和市名师名校长12人,名特优教师后备人才200人,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400人,成立名师工作室15个。
2.发挥校长引领作用。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坚持“选好一个校长,配强一套班子,带好一支队伍,提升一所学校”和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强化校长责任,加强学校班子建设。加大后备干部培养力度,组织开展党性锤炼活动及各类培训活动,夯实校长、教干队
伍基本功。成立名校长工作室,举办“校长论坛”、“名校长沙龙”等,提升校长专业素养。完善校长考核机制,支持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管理模式,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
3.创新机制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打破从农村学校抽调教师的惯性动作,稳定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推进城乡教师和校长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促进师资均衡;强化教师职称评聘与教书育人实绩和乡村学校任教年限挂钩,积极探索高职低聘、全员聘用等制度,今年不在一线岗位工作的教师不再兑现岗位工资,鼓励教师在一线发光发热,激发队伍内生动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和边远学校教师补助计划,充分发挥乡镇教师周转房作用,提高乡镇教师待遇保障水平。通过公开招聘、定向培养等措施,保障用人需求。创新教育人才引进机制,对“双一流”高校本科及以上优秀毕业生,简化招聘程序,采取直接面试方式进行招录。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向一线教师、成绩突出的教师倾斜,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
四、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县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切实推进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全县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集中力量抓好辖区内教育质量,全力做好教育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各单位要把服务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头等大事,要加强对三年行动计划的宣传解读,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教育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2.加大经费投入。坚持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事业,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每年用于教师业务培训专项经费逐步增长。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向高中阶段、薄弱地区、薄弱学段、薄弱环节的倾斜力度。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提高资助精准度。探索建立全县教师大病救助基金,全力保障教师工作生活待遇,关心乡村教师生活,落实乡镇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政策;关注高中教师工作强度,适当提高高中阶段教师延时津贴。
3.强化校园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健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明确校园安全责任区域,建立完善法制校长制度,依法保障校园教学秩序。强化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深化警校共育工作,加强校园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传染病防治等工作。教育、公安、城管、交通、安监、消防等部门密切配合,定期集中开展校园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清理无证、非法办学机构,全力维护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门联动的工作体制。
4严格兑现奖惩。设立全县教育教学质量奖励基金,建立以高考、中考和阶段性质量检测结果为主要指标的考核奖励办法,对成绩突出、完成任务较好的单位和个人加大奖励力度;对工作不力导致目标考核综合排名落后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严厉问责。并将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纳入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考核,加强督促检查,及时总结、推广实施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确保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高效落实。
第三篇:山西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
石门口联校教育信息化三年发展规划
(2015-2017年)
为加快推进我联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根据《山西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思想,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提升我联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初步信息能力素养并具备网络化学习能力的必经之路,大力打造信息化学习环境,建立建全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及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水平,坚持应用驱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信息化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围绕中心、育人为本。紧紧围绕推进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这一目标,按照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要求,努力为每一名学生个性化学习与终身学习提供所需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遵循学生成长特点和育人规律推进信息化建设,让广大学生平等、有效、健康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2.应用驱动、重点突破。紧贴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和师生现实需要,以用促建,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学习手段多样化等领域得到广泛深入应用。鼓励和探索运用信息技术破解教育发展难题,重点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深度应用方面实现突破,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与教育改革创新相互影响促进。
3.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教育公共服务平台(www.xiexiebang.com)及学校自行购买、下载的各种电子资源,与课程及学生实际进行整合。在学校内部进行资源共建共享。同时在统筹整合现有各类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基础上,鼓励原创性资源开发,建立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激励机制,实现全联校范围各学校之间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各类教育有序衔接、协调发展。
4.搭建平台、终身学习。充分利用上级提供的继续教育及培训平台,督促全体校长、教师认真进行网上学习,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全面完成市县部署的“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所有学校实现满足教育管理需要的宽带接入、课堂教学可便捷享有优质网络资源、90%教师和所有三年级以上学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并利用阳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网上学习、备课及学校信息化管理。基本形成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及评价体系,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实现融合发展,师生信息化素养显著增强,教育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实现学校基本信息、师生信息和日常管理的信息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得到融合运用,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1.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
到2015年底,所有下属小学(含教学点)8人全部实现数字资源配备全覆盖,45周岁以下的教师及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到2017年,所有下属学校实现宽带网络接入、示范小学及中心小学具备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设备及网络资源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并依托空间开展研修活动;45周岁以下的教师及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全部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并依托空间开展自主备课、学习。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
建设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信息化教师队伍、专业队伍和管理队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提升。
3.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发展目标
到2017年,示范小学及中心小学配齐配足合格的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所有小学校长具有一定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全部在职公办教师具有初级以上信息化教学能力,形成浓郁的信息化学习氛围。
四、主要任务
1.实施小学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实现在班级课堂教学活动中随时使用网络优质资源。积极探索推进资源共享“学科通”工作。
2.实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深化信息资源应用
所有下属小学(含教学点)8人全部实现数字资源配备全覆盖。示范小学及中心小学具备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设备及网络资源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并依托空间开展研修活动;45周岁以下的教师及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全部开通网络学习空间,并依托空间开展自主备课、学习。
3.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推进信息化深入应用
开展信息化专项培训,组织信息化教学技能大赛,全面提升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探索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对教师教学研修方式、师生交流方式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及时总结经验,为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奠定基础。
逐步建立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规范和评价机制,将信息化应用水平列入学校考核内容。
五、推进目标
2015--2016学年,实现下属小学百兆进校园,教学点十兆进校园;所有在职老师及三至五年级学生开通阳泉教育云平台学习空间;对骨干老师进行微课制作培训及使用阳泉教育云平台进行研修、备课、网上教学培训。
2016--2017学年,开展小学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参加2016“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完成市县微课任务;参与并完成阳泉云平台微课建设工程;组织微课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评选活动;中心小学及示范小学三至五年级师生开展利用空间学习研修课题研究。
2017--2018学年,开展教育信息化学校系列展评总结活动;建设校校通资源共享项目;推进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研究;示范小学及中心小学建立具备网络条件下的班级学习环境。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小学校长是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主体,要切实将教育信息化列入学校规划,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要积极主动、因地制宜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机制。
2、营造良好氛围。各小学校长要提高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视力度,大力宣传教育信息化在发展教育民生、促进教育均衡、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突出作用,要履职尽责,鼓励支持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形成全校上下齐心协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良好局面。
3.经费保障。各小学校长要在每年的公用经费中列出信息化发展的专项资金,鼓励教师进行在职研修与外出培训。
石门口联校 2015年9月
第四篇:体育三年行动计划
体育三年行动计划
全面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以教育局的文件精神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推动我校体育学科向纵深方向发展,以达到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特制订我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
一、体育条件
(一)、有利条件
学校领导重视体育教学工作,在建校初期积极制定一系列体育管理办法、采购体育器材、招聘专业体育教师。师德高尚。热爱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在工作中模范遵守师德规范,依法执教,为人师表,敬业爱生。教育理念先进。拥有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了解青少年的身心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引导学生健康成。教育教学能力强,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能教课,能训练、能开展科研活动,能组织大型集体活动,精通裁判知识。
(二)、面临的困难
1、教师问题
师资不足,外出交流、探讨、协作的机会不多、思想上不重视体育课堂质量,课堂内容单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2、学生体质问题
学生体质偏低、体重不达标、营养不良、运动能力差,活动时间少。
3、家长问题
学生家长只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于学生的体质从不过问,不了解学生营养是否满足其身体的成长需要。
二、体育工作思路
以“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优质的教育”为目标;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为理念;以“走进阳光”的孩子是幸福的,走出阳光的孩子是自信的”为追求。横涧一中学校的育人目标是:“教给学生做人的基本道理,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后续发展的基本能力,适应社会的基本经验,智慧人生的基本思维,为每一位学生的美好未来做好准备”。让每一个阳光学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探索阶段(2013年9月-2014年8月)
体育课每班每周从原有的2节增设至每班每周3节,开设体育特长班。按国家标准配备专业体育专业教师,逐步使学生接受专业体育知识。根据合格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认真贯彻实施,逐步完善学校体育器材设施的建设,并规范管理。让全体师生都能参与体育锻炼。每学期期末组织学生体质测试,并把学生的体质状况纳入家校联谊书通知学生家长。
(二)、完善阶段(3014年9月-2015年8月)
进一步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每学期让体育教师在校本、校外交流学习1-2次。把体育教师的额外工作量列入考核范围。体育特长班训练工作有序进行。做好实施训练的纪录和测试成绩纪录。通过科学训练,提高运动队的成绩。在原有基础上补充体质测试仪器,使学生体质更加精确,评定更加科学。定期邀请外校有经验的体育教师、教练到我校指导体育教学、训练工作。填充课堂内容,使每个学生掌握一到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
(三)、稳定阶段(2018年9月-2016年)
体育师资、器材完成配备,课堂内容、场地安排上得到有效保障。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1小时以上,学生体质达标率超过85%,群体活动形成系列,具有多样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特点,深受学生喜爱。体育竞赛与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体育教学、健康标准测试有机结合。学生家长了解学生每学期的体质状况并积极配合学校,为学生的体质做坚强的后盾。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不同类别的体育竞赛,体育训练有序进行。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1、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定期召开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研究体育工作,学习学校体育工作的法规、文件,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规划,并进行宏观调控。
2、完善现有体育规章,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导向和保障作用。
3、加强组织与协调,统筹安排好学校的各项体育工作,并抓好“计划、组织、实施、总结、反馈”等环节,确保活动的有效落实。
4、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橱窗、板报、校园网站宣传普及体育知识,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构建人人关心学校体育工作的局面。
5、继续加强档案资料的管理,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档案,并抓好档案规范化建设。
(二)、优化教师队伍、落实体育内涵发展
1、积极开展学习、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体育专职教师,特别是与兼职体育教师之间加强交流、探讨,每位教师每学期开设一堂专题性公开课,并进行评课与交流,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及业务能力。严格课堂教学常规,把此作为对每位体育教师的管理与考核的依据,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应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使体育教师的上课方式有全新的转变。
(三)、优化教学、提高体育学科质量
现有的体育专职教师,远远不能满足目前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一方面加强对兼职体育教师、班主任以及其他学科教师体育常识的培训;另一方面将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加强体育师资的建设,逐步实现体育教师专职化。并以教师主动发展为核心,以校本培训为载体,通过2—3年的努力,所有体育教师在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及个人素质上均得到全面提升。
加强体育特长班的管理,训练分工到人,明确职责,并对体育特长班取得的成绩进行客观的评估,作为组内对每位教练员的考核。进一步提升篮球赛、拔河赛等已有的大型学生体育活动品牌,再树一批有影响的新品牌。开发和推广“集体体育竞赛项目”,如“全校师生健身周”活动、“假日体育”、“休闲体育”、“趣味娱乐体育”等特色学生体育活动。
五、支持与保障
学校一是重视抓好基础性工作,从创建计划的制定到各班组队,日常训练和活动以及每年一次的班际比赛保证有序进行,营造创建氛围;二是要保证创建经费的投入,及时添置创建所需的设施、设备,以保证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三是要重视抓好师资培训工作,创造条件让带队教师赴外进行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其自身的业务素质,为创建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保障。
继续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补充体育器材、设备,保证教学、训练以及群体活动的开展。体育器材室由专人负责管理,制定体育器材室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对体育器材进行登记与合理的分类,器材分布适当、井然有序。做好运动器材、设备和运动服装的选购工作,及时满足体育教学发展中各种物质的需要,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每年登记损耗的各种器材数目与数量,及时补充。使我校的体育器材设备达到省级标准。
第五篇: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安徽学前教育启动三年行动计划
(2011-05-22 08:52:57)
稿件来源:安徽日报
日期,省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安徽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着力破解我省城乡幼儿“入园难”、“入园贵”难题。
近年来,我省学前教育稳步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逐年提高,但全省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经费投入缺乏保障机制,师资队伍力量不足,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入园难”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行动计划”确定,到2013年,全省幼儿园总数由现在的6520所增加到8770所,其中,公办幼儿园增加1928所,达到3617所,民办幼儿园增加322所,达到5153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现在的50%提高到60%,基本达到办园条件的幼儿园覆盖率达到60%,普惠性幼儿园及在园幼儿始终保持占全省幼儿园及在园幼儿总数的65%以上,逐步满足“有园上、上得起、有质量”的需求。
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学前教育公益性、普惠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保障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多措并举,努力扩大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城市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新建、改建、扩建一批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独立建制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利用中小学富余资源,大村独立办园,小村联合办园,多渠道发展村级学前教育。强化保障,着力增强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扩大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通过政策支持,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落实责任,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且不断提高比例,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创新机制,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依法落实幼儿园教师地位和待遇,规范办园,进一步提高办园质量,促进城乡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根据国家教育部部署,在实施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和公办幼儿园人事制度改革项目的同时,实施学前教育示范区建设项目。据悉,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已确定提供9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我省学前教育试点项目建设。(曹显钰、陈婉婉)隆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隆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的通知
发布: | 时间:2011-12-30 | 字体:【大 中 小】 | 打印
鼠标滑过这里,就显示信息标签 主索引号
007743210/2011-30928 发布机构
隆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副索引号
LA112011-027
信息名称
隆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隆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的通知
文号
隆政办发〔2011〕149号 生成日期
2011-12-30 内容概述
各乡镇人民政府,隆安华侨管理区管委会,县直各有关单位:
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将《隆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十月十二日
隆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11-2013年)
为加快我县学前教育发展步伐,提高幼儿入园率和保教质量,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教育厅等部门关于编制我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指导意见的通知》(桂政办发〔2011〕3号)和《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的通知》(南府办〔2011〕161号)精神及全国、全区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学前教育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幼儿发展为本,以中小学布局调整为契机,以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工作为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和科学性原则,着力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逐步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提高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促进学前教育规模和内涵同步发展,为全县基础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全县学前教育发展预测
未来三年我县学前适龄儿童人数预测如下表:
年龄段
3周岁
4周岁
5周岁
6周岁
合计
2011年
4870 4984 5278 4449 19581
2012年
4671 4870 4984 5278 19803 2013年
4752 4671 4870 4984 19277
未来三年我县学前教育发展趋势与预测:一是县城幼儿更多、更集中。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进城购房或务工,导致县城幼儿人数逐年递增,县城现有幼儿园远远不能满足幼儿入园需求。二是家长对优质幼儿教育期待更迫切。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希望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期待更迫切,势必要求幼儿园办园条件更好,保教质量更高。三是农民让子女接受早期教育意识更强。现代青年农民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对早期教育的认识不断加强,加上我国推行计划生育,孩子少,生活水平提高,希望孩子能从早期开始接受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幼儿园势必要增加,以满足农村幼儿入园和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四是社会对幼儿园覆盖率要求更广、对优质幼儿园需求更多。未来三年需要在县城建设2所以上公办幼儿园,需要在乡镇建设12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每个村小学要有设备齐全的附设幼儿园。五是配齐配足幼儿教职工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客观要求。目前全县在编幼儿教职工仅38人,需按《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试行)的通知》(劳人编〔1987〕32号)文件精神,逐步配足配齐公办幼儿园教职工。六是幼儿教师接受培训是形势发展的必然。随着全国学前教育发展改革浪潮的掀起,幼儿教师需要系统的深层的接受培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以适应当前学前教育形势发展需要。
三、具体目标
未来三年我县将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实施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积极扶持社会力量举办高标准、上规模的幼儿园。落实以县为主的幼儿园管理体制,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严格幼儿园准入制度。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待遇,提高幼儿教师地位。
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优化配置、增加供给;科学保教,提高质量;充实师资、提升素质;拓宽渠道,加大投入;加强监管,规范办园”的要求,结合城镇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全县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点,分阶段实施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建立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机制。积极创办乡镇、村级公办幼儿园,逐步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到2013年,我县学前教育发展具体目标如下:
(一)在县城城东区新建1所县直幼儿园,规模为800人;在华侨管理区利用管理区卫生院旧址迁(新)建浪侨幼儿园,规模为1000人;改扩建县幼儿园,规模为1200人;在各乡镇建设1所以上独立的公办中心幼儿园;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闲置校舍大力发展村级幼儿园,改扩建76所小学附设幼儿园。
(二)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民办幼儿教育协调发展。
(三)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5%,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70%。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
(四)按照国家标准配足幼儿教师,提高专科以上学历层次教师比例;幼儿教师、保育员、保健员任职资格合格率达到90%以上,达到自治区的标准;培养1—2名教师成为自治区级学科带头人,3-6名教师成为市级学科带头人。
(五)办好1所自治区级示范性幼儿园,5所市级示范性幼儿园,15所县级示范性幼儿园。各幼儿园确定具有地方特点和园本特色的发展定位,落实发展措施,建立保障机制。逐年提高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
四、主要任务
(一)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满足幼儿入园需求。
多渠道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通过改建、扩建、新建方式,扩大现有公办幼儿园办学规模。通过补助办园经费等方式,支持行政事业单位、街道、农村集体资产举办公办性质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优先举办公办幼儿园。县城、城镇幼儿园建设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
积极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制定民办幼儿园扶持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兴办幼儿园。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给予生均补贴,由当地财政提供财政票据,免征企业所得税。对民办幼儿园经报备并公示收取的保教费免征营业税。民办幼儿园的用水、用电实行居民水电价格。完善民办幼儿园分类定级标准,定期实行分类定级评估。建立升级激励制度,鼓励创建具有特色与品牌的民办幼儿园。建立向民办幼儿园派驻公办教师制度和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对口帮扶、共同发展机制,实行公办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到民办幼儿园支教制度,促进公办民办幼儿园协调发展。
以政府为主,多形式办好农村幼儿园。以乡镇中心小学、村小学为依托,充分利用中小学富余资源举办幼儿园。
(二)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建立健全县、乡镇两级学前教育组织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各级政府将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工作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筹措学前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确保建设资金到位;完成县幼儿园改扩建、县城新幼儿园新建、华侨管理区浪侨幼儿园迁(新)建、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的各项建设任务;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妥善解决学前教师缺编问题,提高农村学前教师的待遇。
(三)重视示范性幼儿园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保教质量和办园水平。
县城新建1所幼儿园,华侨管理区迁(新)1所幼儿园,建设12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改扩建县第一小学、县第二小学、县第三小学、县浪侨小学和72所村级小学附设幼儿园。
创建21所区、市、县三级示范性幼儿园,重点建设县幼儿园,对其进行改、扩建,打造成自治区示范性幼儿园;在城东区新建1所公办幼儿园;将县城新建设幼儿园、浪侨幼儿园和3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成为市级示范幼儿园,将9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和6所民办幼儿园建设成为县级示范性幼儿园;进一步规范村级幼儿园办园行为,提高保教质量;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幼儿教师保教水平。
五、项目建设规划
在县城城东区新建1所幼儿园,规模为800人,建设面积7200平方米;在华侨管理区迁(新)1所幼儿园,规模1000人,建设面积9000平方米;建设12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详见附件2);改扩建县幼儿园,在现有园区的基础上,利用县公安局办公区旧址3亩土地扩建,使其办园规模扩大到1200人;改扩建县第一小学等4所县直小学附属幼儿园和72所村级小学附设幼儿园(详见附件3)。
六、经费估算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设总面积126800平方米,总投资18120万元(其中含征地费320万元)。
七、保障措施
(一)因地制宜,做好县城幼儿园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建设规划,合理调整农村幼儿园布局。将各乡镇幼儿园布局调整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根据人口、地理、交通等条件,以乡镇为单位统一规划。
(二)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职责。地方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问题的责任主体。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各项政策,制定相关标准和准入要求,完善对幼儿园实行分类定级管理工作,加强对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指导。财政、人社、编制等部门要根据学前教育发展需要,按照有关要求,做好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核对及工资预算工作,落实幼儿教师的编制问题。一是核定幼教公办教师编制,将人员工资和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利用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富余的中小学教师通过转岗培训为幼儿教师,逐年为乡镇中心幼儿园配备一定比例的公办教师。二是根据岗位需要,逐年面向社会公开考试选聘符合条件的幼儿教师。发改部门要把学前教育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支持幼儿园建设发展。财政部门要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制定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住建、国土资源部门要落实幼儿园的规划用地。人社部门要制定幼儿园教职工的人事(劳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政策。物价、财政、教育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加强幼儿园收费管理。综治、公安部门要加强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加大执法工作力度,整治、净化周边环境。卫生部门要监督指导幼儿园膳食营养与饮用水卫生、生长发育监测、疾病预防,落实国家免疫规划等方面的卫生保健工作。民政、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登记、设施设备、餐饮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指导和管理。妇联、残联等单位要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宣传。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村(社区)和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和监督的机制。
建立健全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隆安县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教育、发改、编制、财政、人社、国土资源、住建、民政、文化、卫生、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组成。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设组长、副组长和成员。组长由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县教育局,负责日常工作。通过建立实行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各部门在资源调度和政策制定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明确部门责任,落实任务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
(三)开展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1、学历提升。依托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幼儿高等师范学院、县教师进修学校等院校,通过联合办学,全面、系统地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
2、强化岗位业务培训,组织开展幼儿教师全员培训及继续教育,并形成长效机制。
3、加强对园长、专业教师、保育员、保健员的岗位培训力度,到2013年实现教师培训率达100%,各岗位合格率达90%。
4、抓好幼儿教师的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工作,改善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四)加强幼儿园监督管理,规范办园行为,提高办园质量。
1、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制度,根据国家基本标准和社会对幼儿保教的有关要求,制定各种类型幼儿园的办园标准,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实行动态监管。
2、完善和落实幼儿园年检制度,分类治理、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未取得办园许可证和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举办幼儿园。
3、加强幼儿园安全监管,相关部门按职能分工,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和安全责任制度,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全覆盖的幼儿园安全防护体系。
4、加强城乡交流,建立帮扶制度。把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构建县城“名园”与各乡镇“农园”结对帮扶网络,定期组织“手拉手”互助活动,年末总结表彰先进个人和集体,提升农村幼儿园整体办园水平。
(五)园舍建设经费筹措。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多方筹集资金,保证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一是用好中央、自治区安排的各种专项资金;二是争取国家、自治区、南宁市财政资金支持;三是多渠道、多形式吸纳社会资金。
(六)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把学前教育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及时拨付到位。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应占合理比例,未来三年要有明显提高。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按每年递增。制订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园和捐资助园。建立学前教育资助体系。要不断加大投入,重点支持农村学前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加强学前教育经费管理,规范经费使用行为,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七)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各方工作积极性。财政部门要确保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投入学前教育,奖励每年新上等级、新上示范幼儿园和“学前教育先进乡镇”、“优秀幼教专干”、“十佳园长”、“先进幼教教研组”等。
(八)强化监督指导,营造良好办园环境。县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学前教育作为督导重点,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加强对政府责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督导检查,并将结果向社会公示。教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进行专项督查;要组织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对发展学前教育成绩突出的单位予以表彰,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
八、具体实施步骤及措施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1年1月—3月)
一是召开启动会、动员会,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各项工作全面部署,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把学前教育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工作目标。二是成立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各级、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制定工作方案。三是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学前教育工作纳入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状。四是通过各种媒体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对学前教育高度重视的良好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3年8月)
1.第一阶段(2011年4月— 2012年12月)
(1)规划
2011年3月底前,完成县城城东区幼儿园新建和各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的总体规划以及改扩建项目的单体初步设计工作。2011年4月底前,完成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如立项、可行性研究、地质勘探、施工图纸设计、“三通一平”等(以后每年有建设项目的学校均要提前3个月完成项目建设前期工作)。
(2)基建项目
①改扩建项目
2011年改扩建县幼儿园、雁江镇中心幼儿园和丁当镇中心幼儿园共3所,规划建设面积23400平方米,建设资金投入3672万元。2012年8月底前,完成扩建任务。(详见附件2)
②新建项目
2011年新建那桐镇中心幼儿园、乔建镇中心幼儿园2所,规划建设面积16200平方米,规划投资2466万元;在华侨管理区迁(新)建浪侨幼儿园,园址在华侨管理区原卫生院旧址,建设面积9000平方米,投资1470万元。计划2012年8月底前完成。
2012年新建城厢镇敏阳中心幼儿园、杨湾中心幼儿园、古潭乡中心幼儿园、都结乡中心幼儿园4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面积19800平方米,建设资金3120万元;县直城东区幼儿园1所,建设面积7200平方米,建设资金1336万元。计划2013年8月完成。(详见附件2)。
③小学附设幼儿园改扩建项目。
2011年开展县第二小学附属幼儿园及24所村级小学附属幼儿园改扩建工作,建设校舍面积9900平方米,规划投入资金792万元,计划2012年8月底前完成。
2012年实施县第一小学、县浪侨小学附属幼儿园及24所村级小学附属幼儿园改扩建工作,建设面积8200平方米,投入资金656万元,计划2013年初完成。(详见附件3)
(3)师资队伍
逐步完成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新建幼儿园教职工的编制工作和配足县幼儿园、浪侨幼儿园教职工。做好幼儿教师培训转岗工作,幼儿教师培训率达100%。幼儿教师、保育员、保健人员任职资格合格率达到80%,园长合格率100%。
(4)主要指标
到2012年,学前一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93%,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66%。
2.第二阶段(2013年1月—2013年8月)
(1)基建项目
新建城厢镇中心幼儿园等4所公办中心幼儿园,规划建设面积25200平方米,规划投资3976万元(详见附件5《隆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扩建项目一览表》)。改扩建隆安县第三小学及24所村小学附属幼儿园,建设面积7900平方米,建设资金632万。2013年8月底前,完成基建项目。(详见附件3)。
继续加大投入建设,完善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小学附设幼儿园的规范化建设目标。
(2)师资队伍
积极培育县级幼教骨干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幼儿教师培训率达100%。幼儿教师、保育员、保健人员任职资格合格率达到90%,园长合格率100%。
(3)主要指标
至2013年,全县学前一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95%,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70%。创建1所自治区级示范园,5所市级示范园,15所县级示范幼儿园。
(三)整改提高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2月)。
各部门严格按照《隆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对照部门职责任务,认真组织开展自查自评工作,加强整改,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附件:1.隆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任务表
2.隆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扩建项目一览表
3.隆安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改扩建小学附设幼儿园情况一览表
4.隆安县学前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