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社一体化社区治理
“三社一体化”社区专业治理改革案例
汪文新
中国社区发展协会理事、专家委员会专家
一、项目概况
“三社一体化”项目是一个系统集成项目,是一个财政持续支持的连续项目,是一个社区专业治理改革项目。其核心工作是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社区居委会主导下,社区持证社工组建的社工服务站为实施主体,社区居民与驻区单位广泛参与的社区民主自治体系建设。
近期目标是:工作专业化、居民组织化、社区自治化。通过项目的逐年推进和深化,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率和民主自治的能力,营造社区协商民主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推进社区协商民主建设,为最终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长期目标而奠定坚实基础。
项目任务繁重而艰巨,对社区工作者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需要彻底转变理念和改变思维,研究、探索、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突破传统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存在的诸多弊端,为推进社区议事协商民主打下坚实的、科学而规范的法制基础。
二、项目背景
1、改革政策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明确了基层群众自治
/ 10
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同时提出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明确了发展基层民主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同时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2015年2月至7月的半年时间内中共中央和中办国办相继下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改革文件,对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深化改革顶层设计进行了明确和细化。
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制订了进一步细化的改革文件《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三社一体化”社区专业治理改革方案提出的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组织化,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理念和目标被写入中央文件第一段落,有了中央文件给予的高度肯定和支持,更加坚定了“三社一体化”
/ 10
社区专业治理改革的方向目标。
2、社区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已经初步建立了社区制社会,与之相应的硬件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但是,社区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远未达到社会发展的需要,社区组织体系和自治能力及体制机制等方面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建立和完善,是当前社区普遍存在的众多问题之根源。
3、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深化改革的文件精神要求,笔者认为,社区治理的首要任务是尽快实现社区的工作专业化、居民组织化、社区自治化这三个近期目标。围绕这三个近期目标,需要研究并在实践中探索社区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社区工作发展方向;社区社会组织的定位与作用;如何实现社区依法自治;如何创新社区治理体制;如何改进社区治理方式;如何实现科学、规范、法治的协商民主制;如何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问题。经过近五年的持续探索和实践,探索出了一整套标准化的实施解决方案,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得到了广泛的称赞。
三、项目概述
“三社一体化”社区专业治理改革项目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社会治理方式改革的创新项目。在社区建设中,以居民需求为切入点,以社工专业人才为引领,以社工专业理论为指导,以
/ 10
社工专业工作方法为入手,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居委会主导下,建立社区地域范围内的民主自治体系,最大限度的动员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初步实现社区工作专业化,居民组织化,社区自治化,推进协商民主建设,实现政社合作、依法共治社区目标,为最终实现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奠定坚实基础。
四、走过历程(试点、运行、推广)
“三社一体化”社区专业治理改革方案最初设计成型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后,当时朝阳区农村地区十九个乡正面临着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根据十八大报告中的改革文件精神要求,急需要解决社区管理转向治理的创新改革工作,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城市化后的社区治理新模式。
根据朝阳区农村地区社区的多样性、混合性和复杂性等特点,优选了具有典型代表的10个社区作为首批试点社区,开展“三社一体化”社区专业治理改革项目试点工作。这10个社区有新农村建设社区、有老旧小区、有回迁房小区、有城市拆迁小区、有保障房小区、有两限房小区、有廉租房小区、有商品房小区、有高档小区等单一类型或多种混合型社区,涵盖了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所有类型社区。朝阳区农委汇集了人财物政策等资源,确保改革项目的试点工作顺利实施。2013年第一年试点就取得了骄人的成绩,5个社区入选民政部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社区,第二年代表北京市唯一入选全国社区发展创新奖,第三年再次代表北京市唯一入选全国社区发展创新奖。
/ 10
在第一年取得了初步成功后,2014年第二年试点社区成倍增长到了20个社区继续试点实施,2015年第三年猛增到70个社区,2016年达到了100个社区,覆盖了全区19个乡的一半以上的社区,2017年118个社区,进入了全面推广阶段。
近五年来走过的艰难历程,从最初的10个社区到现在的118个社区,十倍以上的增长量,如此规模的社区治理改革项目在全国尚属首次。在社区人才培养、社区工作专业化、社区居民组织化、领袖骨干志愿者挖掘培养、社区自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社区资源整合、组织协调管理等方面摸索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水平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社区组织化程度和自治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五年的项目运行,培养锻炼出了一批体制内具有督导能力水平的社工领军人才。这些人才在社区基层发挥了巨大的引领带动作用,带动提升了整个朝阳区农村地区的近200个社区的社区工作能力和水平。
五、成效收获
“三社一体化”社区专业治理改革项目实施五年来,达到了项目设计目标,围绕“三社一体化”的社区工作专业化、居民组织化、社区自治化的近期目标,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效和收获:
1、解决了持证社工人才资源浪费问题,培养提升了300多名社区社工专业人才,社区持证社工人数逐年增长,有些社区的持证社工人数已经超过社区工作者总人数的50%,选拔培养了30多名社工督导领
/ 10
军人才。
2、通过在社区建立社工服务站,启用持证社工人才,实行项目式运作,实施绩效管理,社工专业理论和专业工作方法的应用等措施办法,社区工作得到了大幅度改进提升,推动了居委会工作的改革和专业化,社区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3、在社区党委领导下,118个社区建立了社区民主自治组织,社区组织影响力不断扩大,参与人数逐年增长,尤其是部分社区突破了“空心化”瓶颈问题,社区的中间层及强势群体被激发调动出来,社区自治组织开始具有了青春活力、影响力、号召力和带动力,形成了有普通社区工作者、持证社工、居民领袖骨干三方合力推动社区治理改革的局面。目前已有50000多社区居民加入组织,参与到这项社区治理改革工作中,社区民主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大幅度提高,社区初步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自治目标。
4、社区自治能力的提高,营造了社区协商民主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推进了社区协商民主建设,促进了社区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初步实现了“三社一体化”社区专业治理创新模式。
5、整合了超过5000个以上的辖区社会单位资源,参与到社区治理改革工作中,与社区共建共享,促进企业承担了社会责任。
6、建立了一整套梯队式的社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适用于各地方政府借鉴学习。
7、建立了一整套符合财政部要求的,从社区项目申报、项目组织运行管理、到绩效评价的运行标准规范,适用于各地方社区工作中。
/ 10
8、建立了一整套上百个社区规模的组织、协调、培养、管理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为今后更大规模的推广实施社区治理改革工作,提供了成功的、可复制的经验模式。
六、媒体报道及获奖表彰
“三社一体化”社区专业治理改革项目从最初的10个社区发展到如今的118个社区,吸引了各类媒体的大量宣传报道,获得了很多全国性奖项和地方各级政府表彰及媒体报道。
1、媒体报道
传统纸媒报道主要有,中国社会报、社区杂志、中国社会工作杂志、中国社会组织杂志、社区天地杂志、中国社区报,相继刊登的报道文章有,《北京市朝阳区创新“三社一体化”社区治理模式》、《“三社一体化”社区治理新模式》、《北京社工助力“三社一体化”社区治理》、《互联网+供给侧改革》、《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重建组织化社会,推进社区协商民主》、《社区治理的基石——社区社会组织》、《“三社一体化”推进社区和谐共治》。还有很多其它市区级地方媒体报道和不计其数的网络媒体报道。
电视媒体和新媒体报道主要有,朝阳有线电视台专题采访报道,中国民主与法治报社网络视频法宣在线栏目的三人访谈节目报道及各类网站。
会议论坛上的宣传报道主要有,民政部2016年社区治理能力建设论坛,项目专家在论坛上做了“三社一体化”社区专业治理改革的 7 / 10
经验分享演讲,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政领导干部的高度赞赏。
2、获奖表彰
2013年民政部首届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社区的评选中,在10个“三社一体化”试点社区中有5个社区入选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社区。第二年高碑店西社区代表北京市唯一入选民政部中国社区发展协会组织评选的全国社区发展创新奖。第三年惠河西里社区代表北京市唯一入选全国社区发展创新奖。
附:逸翠园社区实施“三社一体化”社区专业治理改革项目成果案例
逸翠园社区是北京市朝阳区一个新建中高档商品房社区,社区周边便民利民服务严重不足,给社区居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民以食为天,社区首要问题是解决吃饭难的问题,社区党委和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居民自发组成的逸事联合会等社区社会组织一起共商共议解决方案。从社区小饭桌的开设方案、装修风格、设施布局、供应商的调研筛选、菜品的选配、供餐方式、提供服务的作息时间,到开业后的磨合调整改进及民意调查,逸事联合会等社区社会组织全程参与研究、决策与实施。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居民,尤其是社区内中青年群体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采用了线上线下同时开展的方式。小饭桌从筹备到启动、调整、再到走向成熟,近一年时间,多方沟通改进服务细节150余次,参与讨论和建言献策180余人,开展沟通讨论会26次。目前,社区小饭桌已由逸事联合会运行管理,社区居民依法通过社区自治组织这个载体成为了社区的主人。
/ 10
通过社区小饭桌这件为民办实事的例证,让居民有了亲身经历和感受,党和政府在社区治理改革中的群众路线成为身边的现实,切实保障了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居民通过社区社会组织平台依法有序的以协商民主的方式参与到社区治理中。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理念被广大居民所接受并深入人心,增强了居民的自治意识和民主协商意识,社区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得到了稳步提高,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逸翠园社区实施三社一体化社区专业治理改革项目仅仅二年时间,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实施效果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突破了以往只有部分退休老年群体和困难群体及一些儿童参与社区社会组织的“空心化”难题,挖掘出了一些三十岁左右的年轻领袖人物,年轻领袖参与到社区事务中,带动了一批中间层和强势群体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极大的提升了社区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带动力,实现了社区社会组织的年轻化,焕发了社区的青春活力。
2、社区社会组织注入了年轻人等强势群体,彻底改变了过去社区社会组织成员只有部分退休老年群体和困难群体及一些儿童的难堪局面,社区充满了蓬勃发展的青春活力,民主自治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居民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社区问题,开始涌现出了创业创新带头人,提高了社区自我服务能力,初步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目标。
3、逸翠园社区实施三社一体化项目二年多时间,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理念被广大居民所接受并深入人心,增强了居民的自
/ 10
治意识和民主协商意识,社区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得到了稳步提高。最为突出的成效是社区民主自治组织能够主动与政府协商处理社区居民的意愿诉求,初步形成了社区的协商民主治理模式,实现了政社合作依法共治社区的治理目标,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迈出了一大步。
作者评述
中央提出在城乡社区基层实施协商民主制的治理改革目标,如何真正落地实现,需要动脑筋想办法,在社区建一个议事厅,只是一个会议场地,房间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有没有议事厅不重要,关键在于社区居民是否和你协商民主解决社区事务。如果只是搞个议事厅,建立一些纸上谈兵的规章制度流程等,居民不买账,不参与、不响应,就只是一个形象面子工程。
城乡社区的基层协商民主是需要我们常年不懈努力,做好群众基础工作,逐步建立完善社区民主自治体系,提高社区四个自我能力,打好协商民主的基础,居民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回应政府的治理改革工作,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形成结果。
中国社区发展协会理事、专家委员会专家汪文新
二〇一七年九月二十八日
/ 10
第二篇:“三社联动”汇集社区治理正能量
“三社联动”汇集社区治理正能量
作者:陈雨薇
作为苏州市中心城区,姑苏区内拥有户籍人口74.66万人、流动人口28.47万人。老年人口、外来人口、弱势群体密集的特点,给该区社会治理带来严峻挑战。针对这一特点,姑苏区通过构建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人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机制,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推动社会建设发展。
资源整合,构建新型社区服务体系
社区是青少年除学校之外接触最多的社会场所,如何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社区服务,关系着青少年能否更好的融入家庭、融入社会。“但社区在这方面缺少具体思路,所以我们决定引入专业机构来实施服务。”金阊街道负责人说。
街道以白莲社区、彩香二村北社区、三元一村社区为试点区域,由专家学者和专业社工“策划”,将专业教育理念与方法引入社区服务,为广大社区青少年提供体系化、专业化服务,帮助青少年走向自立、自助和自强。
1月15日,由金阊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苏州汀斯社工事务所联合打造的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计划“成长延伸线”试运行。一个活动三方联手搞,如今,这种以社区为基础、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工为骨干的“三社联动”服务机制,在姑苏区实现了推广。
“传统社区服务更多依靠社区居委会履行职能,而‘三社联动’构建了一种合作格局,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良性互动、协调互补、合作共治的基本公共服务方式。”姑苏区民政局相关人士表示,在“三社联动”治理模式中,社区、社会组织及社工三者互联互补互动,其中,社区提供运作平台,起到了基础作用;社会组织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激发了社区服务活力;社工提供专业化、个案化服务,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机制创新,推进政府购买服务
一只只圆柱形的不锈钢小盅里,放着由饭店大厨制作的半成品饭菜,社区盖上外罩加热四五十分钟即可食用……飘香四溢的觅渡社区老人食堂里,30多位老人排队从志愿者手中接过刚刚蒸熟的饭菜,围坐下来,边吃边聊,有说有笑。2012年11月,葑门街道在觅渡社区试点引入“骆驼担”餐饮管理公司,将老人一日三餐交给企业。2013年2月底,街道在辖区10个社区推广,先后建立起7个配餐点,并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出全国首个“就餐险”,为老人的健康加了一份保证。如今,街道每天的“骆驼担”订餐量达到200多份。
“骆驼担”助餐服务的成功实践表明,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是“三社联动”的前提。专家指出,“三社联动”重在联,关键在动。怎么联、怎么动,政府必须肩负起主导作用,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成为主要抓手。
为确保购买服务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姑苏区加快政府职能转移、购买服务步伐,由区编办牵头,根据市级相关文件精神和政府各部门职责,编制了《姑苏区政府向社会转移职能指导目录》;由区民政局牵头,编制了《姑苏区首批具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能力的社会组织建议名单》;由区财政局牵头,编制了《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及履约试行办法》。
政府购买服务,是否有社会组织能够承接是关键。近年来,姑苏区建立资金补助、购买服务、公益创投和公益项目推介四大扶持政策体系,在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上做足文章,初步形成发展有序、门类齐全、层次丰富、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最新统计显示,该区登记备案社会组织超过2796个,其中注册登记806家,备案社会组织1990个,等级社会组织近90家,每万人拥有的社会组织达37.4个。服务升级,满足居民多样需求
景德公益坊内,二十多个孩子正在认真地做着作业。两三个孩子的旁边都坐着一名大学生志愿者,为小朋友辅导功课。这是姑苏区合众社会工作事务所开展的“心灵成长·伙伴行动”——沧浪街道外来家庭青少年综合服务项目,通过组建外来人员子女成长辅导义工服务队,对30多名有需求的外来人员子女开展一对一或多对一的个性化陪伴式学业辅导活动。“通过这一项目,让外来家庭的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的关心,进一步促进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庭参与社区融合。”项目负责人金笛是社工专业的大学生,从事公益工作多年,主持这样的项目已经得心应手。
在姑苏区,像金笛这样的大学生社工还有很多。与普通社区工作者相比,“金笛们”更擅长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解决问题,给需要服务的人群更全面帮助。姑苏区通过实施社工人才关怀培养“3U”计划、“群英工程”等社工培养项目,加大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培养力度。目前,该区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有1079人,每万人拥有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已达14.5人。
服务能力升级,不仅要靠专业人士,还需要环境优化。姑苏区在调查中发现,社区普遍存在牌子多、检查多、考评多、台账多、盖章多等“五多”现象,社区干部近三分之二的精力用于参会、迎检和做台账,哪里还有时间服务百姓?针对这一现状,姑苏区开始花大力气清理整合基层创建、挂牌、台账等事项,为社区“减负”。姑苏区相继出台“两份清单”,把社区承担的486个工作小项目减少到189个小项目,从而使社区将更多的精力解放出来,结合居民需求实际提供多样化服务。
出处:《新华日报》
第三篇:社区治理中“三社联动”机制探析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后,基层社区治理模式面临新的变化,原来由单位包办一切的福利模式不复存在,各类转移出来的职能落在了社区和社会组织的肩上,政府将部分管理职能交给社区来做,与此同时社区的发展为社会组织的培育,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提供了有力条件。鉴于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需求逐渐多元化,以往传统的公共服务着重社会经济方面,忽略了民众的需求。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多,传统的公共服务已经难以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社区内迫切的需要一些专业社工人才,为居民提供专业化服务。近年来,各类社会组织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这些都为“三社联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2015年10月,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全国社区社会工作暨“三社联动”推进会上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绝大部分城市社区和多数农村社区都能形成及时回应居民需求的社区服务体系,每个城市社区至少有10个以上、农村社区至少有 5 个以上社区社会组织,有专兼职专业社工或接纳民办社工机构从事社会服务活动,达到社区社会组织更加活跃、专业社工作用更加明显、城乡社区更加富有活力。可以预见的是,5年之后,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将会焕然一新,特别是社会服务方面将会有质的提升。从2015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尝试在社区治理中运用“三社联动”模式。
(二)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将基于笔者在社工机构实习时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参与项目实施的经验,具有较强的直接性、实践性和经验性。除了自身经历之外,还将总结国内不同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三社联动”模式。巴彦淖尔市“三社联动”虽然已经开始探索,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结合巴彦淖尔市“三社联动”在金川社区的实践,总结“三社联动”在社区治理中的成效,找到社会工作专业发挥专业的空间以及在社区中如何调动社区、社工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来促进社区发展,期待这一社区治理的模式能够运用到其他社区的治理中。
二、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创新社会治理的变革,社区、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工作者成为创新治理的重要着力点。巴彦淖尔市“三社联动”是政府牵头购买服务,社区提供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为专业支撑,最终满足居民需求,在社会组织引入外部资源和社会力量之后,社工提供专业化、有针对性服务,把矛盾化解在社区、把多元服务供给实现在社区的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社会服务供给方式和全新的社会动员机制。金川社区的实践覆盖丽水社区、丽景社区、锦绣社区、今日尊府、江南华府、明珠城、北欧印象、河套书院等8个社区,社工机构深入社区,以地区发展模式为理论基础,培育社区自治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建立项目运行机制以及社区照顾体系,为之后社区治理提供可持续的运行模式,达到社区治理可持续的效果,以便将模式推广到其他的社区治理中。
其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三社联动”模式的选择上面,而不同地区的“三社联动”运行机制并不相同,如何根据地区情况,选择正确的发展模式和策略才是关键所在。“三社联动”机制作为一种探索社区治理的新路径,是创新民政工作,提升社会治理的一种新举措。本文以金川社区“三社联动”的实践为例,将参与社区治理的各个主体看成是在一个社会系统之中,总结“三社联动”各方在参与社区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建议,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深入研究与“三社联动”和社区治理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总结社区治理经验,研究“三社联动”机制推进社区治理是建立在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
(三)比较研究法
通过比较国内典型城市社区中的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治理模式的优缺点,试图为巴彦淖尔市社区治理提供有意义的启示和借鉴。
(四)访谈法
笔者通过参与巴彦淖尔市金川社区“三社联动”社区服务的实践,直接与三社联动中的各个主体进行对话,通过访谈的方法获得第一手资料。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社区治理的文献研究 1.国外关于社区治理的文献研究
治理理论已成为理解当代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而有益的方法工具与分析框架。西方是社区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源地,西方社区治理研究主要涉及从公民治理视角研究社区治理的内涵和社区治理的应用方面。
社会学大师安东尼·吉登斯(2000)曾认为社区这一主题是新型政治的根本所在[1]。
胡钦森(2010)则认为社区治理是治理的灵魂工作[2]。海伦·苏利文(2001)提出了社区治理的三大核心主题,即社区领导力、促进公共服务的供给与管理、培育社会资本[3]。
青木昌彦(2002)认为社区中产生的自愿组织,最主要的意义不在于提供公共产品本身,而是社会资本[4](P.35)。
在社区治理的应用方面,盖茨(1999)在《社区治理》中提及,城市社区治理作为一个复杂的治理结构,政府和社区之间的关系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政府、社会团体和公民要团结合作、平等协商,共同承担职责和分享权力[5]。
博克斯(2005)在《公民治理:引领世纪的美国社区》一书中把美国社区治理模式称之为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结构,并认为社区治理和公民治理是等同的,其目的就在于给美国社区治理打上民主化的烙印[6](P.7-9)。
L.M.Mantel 和J.D.David(2006)则认为社区听证会为居民提供交流的场所和相互了解机会,听证内容主要是关于社区公共利益、社区居民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消除分歧,达成共识,推动社区治理方面发挥巨大作用[7]。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关于社区治理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及构成要素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这与百年以来他们长期开展社区研究所形成的学术积淀是有很大关联性。从中可以看出,国外的社区治理的研究有着良好的基础,拥有特定的机制和环境,所以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且与社区治理联系紧密。其研究方向围绕具体的社区公共事务的处理方式展开研究,密切注意社区的发展变化,同时社区发展中的资源挖掘也是他们关注的问题。
2.国内关于社区治理的文献研究 国内关于社区治理的研究经历了从引入到本土化并实践发展的过程。夏建中(2012)认为社区治理的定义是在接近居民生活的多层次复合的社区内,依托于政府组织、民营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以及个人等各种网络体系,应对社区内的公共问题,共同完成和实现社区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过程[8](p.100)。王敬尧(2006)提出了在社区建设中的参与式治理方式[9];吴群刚(2011)等以北京的社区治理为例,探讨了基层社区服务管理的创新和实践[10](P.1-3)。
我国学者潘小娟(2004)认为“在社区建设中非常主要的是政府、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需要各自找好自己的位置,合理分工,有序互动,从而将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的出现的概率降到最低,避免造成制度性缺陷和矛盾”[11]。
我国学者冯玲、李志远(2012)认为“资源配置是影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因素,提倡要多元主体参与资源配置,提倡多个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全方面参与社区服务”[12]。
魏娜(2003)认为“社区治理是通过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公民的共同努力实现社区三个层面的转变,即改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将促进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13]。
从国内学者的文献梳理来看,一方面国内关于社区治理的研究在理论视角方面仍有可拓之处,另一方面国内关于“三社联动”推进社区治理的研究已经悄然成为学术界的新热点。我国学者文献研究的背景材料、调查证据和学术观点,对于深化“三社联动”推进社区建设与治理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文献研究的梳理来看,社区治理理论具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在社区发展和配置资源方面,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应该多元化已成为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而参与社区治理的主体多元化的方式和发展“三社联动”机制是分不开的。
(二)关于三社联动的文献研究 1.“三社联动”的概念界定
杨贵华、徐选国(2016)认为“三社联动是在政社分工与合作的内在机制下,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外在化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参与社会建设,促进政府与社会力量(社区主体、社会组织及社会工作者)分工协作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创新的双重目标过程及其实践逻辑”。其中社区包括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以及社区层面的党组织;社会组织包括具有合法性资质的法人社会组织和法定意义以外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指专业社工和社区工作人员[14]。
王思斌、徐永祥、曹国会(2015)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三社’是指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在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社区治理方面联合行动、互相促进,实践各自职能和获得共同发展的过程。‘三社联动’就是在三方理性基础上的联合行动,是在寻求共同目标和最大共识基础上的协作与合作”[15]。
叶南客(2010)将“三社联动”定义为:三社联动是指通过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培育和社会工作现代化体制建立的“三社联动”,形成“三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并提出内需驱动型、政府主导型、项目引导性、理念践行型、体制创新型,5种“三社联动”类型;并在相应理论支撑下,提出了推进“三社联动”的发展战略[16]。
“三社联动”在民族社会工作的应用中,汪东东、王华(2014)认为“三社联动”是指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者之间的互动,其中社区是社会组织与社工活动的场域,社会组织是承载项目运行和提供服务的主要机构,而社工则是从事一线服务的主要职业人员,三者联动有益于整合社区资源,形成合力服务于民族地区”[17]。
介于对“三社”概念界定的不同,“三社联动”目前有三层含义:第一将“三社”均视为工作主体。社区是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应该是独立注册的服务机构,社工则是社工机构及其工作者。基于此解读,社会治理背景下的“三社联动”就应该是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社工机构(及其工作者)基于平等原则的互动,在应对集体事务的过程中,三个主体相互依赖、各依优势、加强对话、伙伴合作,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二是将“三社”视为多维概念。社区是由若干具体议题组成的实践场域,社会组织是具体服务的载体,社工则指社会工作方法。基于此解读。“三社联动”就应该是社会组织尤其是社工机构针对社区民众的具体问题和需求,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提供相应服务。三是整合前述两者的内涵。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社工机构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基于平等原则进行伙伴式互动,疏解社区民众的具体问题,满足其需求,以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18]。2.“三社联动”的模式
崔光胜、耿静(2015)通过分析在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人才(简称“三社”)的基础作用日益凸显,政府开展的公益创投推进了“三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及专业社工能够形成较好的协作关系,不仅共同推进了公益项目的良性运作,还进一步丰富了“三社联动”工作机制的内涵[19]。
陈丽、冯新转(2012)在研究江苏个案后总结认为,在政府的领导下,专业社工介入社区建设和发展,社会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社区居委会带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从而构建社区管理的新形式[20]。
叶南客、陈金城(2010)通过对地方实践的经验总结,归纳出“三社联动”的五大元素,分别是:当地政府的规范引导、社区居民的动员参与、社会组织的服务管理、专业社工的指导带动以及社区体制的创新变革,同时,由于对社区、社会组织化及社工的不同解读,“三社联动” 围绕以上五个元素,结合地区特色,因地制宜的发展出不同的模式,将其归纳为以下五种模式[21]:内需驱动型、政府主导型、项目引领型、理念践行型、体制创新型。
李文静、时立荣(2016)对“三社联动”社区治理的实践模式进行了总结归纳,将其分为一是社会组织委托型,二是社工机构服务型,三是项目指导型[22]。
郎晓波(2012)阐述了江干地区“三社联动”推进社区工作的具体模式:江干区按照“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建设、整体推进”的思路,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重点,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着力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服务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互联、互动、互补”大服务工作格局[23]。
卢文刚(2016)对三社联动优化路径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对比得出:上海以社工专业化推动“三社联动”新格局;南京市通过街区体制改革,推动“三社联动”机制发展,需求驱动,强调创新,强调自治,项目运作,紧贴实际;广州是135“三社联动模式”;北京通过“四项机制”+“三个平台”驱动“三社联动” [24]。
3.“三社联动”的机制建构 叶海波(2013)在“三社联动”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关系上,以泰州市“三社联动”的实践为例指出健全“三社联动”机制,搭建四位一体社区社会组织平台、探索三级管理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模式、在“双工”联动基础上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水平、最后完善相关的工作机制助推社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25]。
陈跃(2012)在研究了美国社会工作服务领域运作机制后,提出了如何创新张家港市社会服务的建议。他认为,发挥社区自治,提供社区服务;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壮大社工人才队伍,关注介入社会问题,是创新开发社会服务领域的总体方向[26]。
李梦娇(2015)在研究了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国泰花园社区服务中心“三社联动”的探索性运行机制后,总结出 “政府主导,社区监管,民间运作”的模式,为社区居民尤其是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多领域、综合性的专业服务。国泰花园社区服务中心采用匹配社区资源与需求,社会组织“绑定”项目促发展,找准社工定位,开发特色项目[27]。
“三社联动”需要通过政策制定、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建设来推动形成由下而上、内外互动的联动形势[28]。“三社联动”机制的构建,要在明确“三社”的角色和各自职能的基础上,在地区和社区两个层面构建起社区、社区组织以及社会工作者有效的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社区在“三社联动”中角色是资源配置平台,支持和整合配置社会组织及社工专业服务;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参与的动员者,是社区服务的组织载体,也是社工专业服务的组织载体,反应社区需求,在社工协助下,设计和实施相关服务;专业社会工作者则是专业需求的评估者和专业服务的引领者,在政府资源的支持下,因地制宜地评估需求,设计服务方案,通过培训、督导、评估等技术支持手段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与此同时,推动社工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29]。在"“三社联动”机制的探索路径上要着力探索“三社联动”中“三社”联合项目运作机制,项目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政社合作培育社区治理组织; 二是政府购买服务连接各类联动主体,形成联动服务模式;三是采取项目化的运行方式[30]。通过对需求量大且专业化服务要求高的社区服务采用项目化运作,在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同时,培育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服务,探索“三社联动”机制。综上所述,学者们关于“三社联动”的研究或者是在探索“三社联动”的模式选择,或者是针对不同地区的“三社联动”机制对改善社区治理的成效进行说明,大多数改善社区治理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培养社区社会组织,提升社会组织服务水平,完善社区工作机制。很少有学者研究“三社联动”机制在改善社区治理模式的同时,为社区居民具体带来了哪些实际效益,可以为社区带来哪些可供借鉴的方式方法。
“三社联动”为社区治理开创了新模式,但是社区是否能够在模式框架下开展工作这是个问题,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社联动”机制如何参与社区治理以及取得的成效,重点是为社区提供可供复制和循环利用的工作模式,这才是支撑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重要保证。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社区治理的文献研究
1.国外关于社区治理的相关文献研究
社区治理是现代化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治理理论已成为理解当代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而有益的方法工具与分析框架。由于西方研究起步相对较早,因而西方社区治理研究相对比较成熟,而且理论运用也相对较多,从运用情况来分析,西方国家的社区治理比较成熟。
社会学大师安东尼·吉登斯(2000)曾认为社区这一主题是新型政治的根本所在[1]。
胡钦森(2010)则认为社区治理是公共治理的关键性工作[2]。学者海伦(2001)通过对社区治理进行研究,针对于其提出了司考,针对于社区治理提出了主题思想 [3]。
学者青木昌彦(2002)通过研究指出,社区最重要的意义体现在社区可以提供相应的社会资本,与公共产品并没有什么多大的关系 [4](P.35)。
在社区治理的应用方面,学者盖茨(1999)通过研究指出社区是一个复杂的结合体,尤其是城市社区,对其进行治理往往需要涉及非常多的内容,其中政府和社区的关系是社区治理的关键性内容,对社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协调好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5]。
学者博克斯(2005)通过研究指出社区治理模式体现了社区发展方向,其在其著述《公民治理》中对美国社区治理问题进行分析,其指出这是最适合社区的发展方向,其指出社区治理就是民主化的发展过程[6](P.7-9)。
学者L.Manntel(2006)通过研究指出社区是居民聚集的重要场所,社区听证可以为社区的居民表达意向提供机会,一般意义上来讲,社区听证的内容是出于公共利益,是涉及社区治理方面的内容,需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并发挥相应的作用 [7]。
综合来分析,西方国家社区治理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相对比较丰富,可以为我国社区治理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国外社区治理偏向注重社区治理结构、社区管理等内容,注重为社区治理提供相应的联系机制,推动社区进一步发展。
2.国内关于社区治理方面的文献研究
国内关于社区治理的研究经历了从引入到本土化并实践发展的过程。学者夏建中(2012)通过研究指出社区治理是指在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复合地区,出于维护地区公共利益的目的,通过完成社区事务管理为目标来推动社区发展的过程 [8](p.100)。
学者王敬尧(2006)通过研究指出社区的建设离不开公共投入发展,社区管理模式是地区发展的具体治理方式 [9];学者吴群刚(2011)通过结合具体的案例展开研究,其指出基层社区治理离不开地方管理进一步发展,对基层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10](P.1-3)。
潘小娟(2004)通过研究指出社区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政府,政府在社区管理过程中居于最重要的地方,对此社区要积极通过加强与政府的联系提升社区的管理水平,进而促进社区管理进一步完善,避免产生相应的矛盾[11]。
冯玲(2012)通过研究指出资源配置对地区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区也不例外,资源配置对社区的治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12]。
学者魏娜(2004)通过研究指出社区治理集中体现在积极提高社区的生活质量,通过相应的措施促进社区的生活质量改进,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总量。优秀的社区治理模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提升,进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13]。
从国内学者的文献梳理来看,一方面国内关于社区治理的研究在理论视角方面仍有可拓之处,另一方面国内关于“三社联动”推进社区治理的研究已经悄然成为学术界的新热点。我国学者文献研究的背景材料、调查证据和学术观点,对于深化社区与政府关系变动,促进社区发展的内容来分析,相关研究文献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指导作用,价值与意义不言而喻。
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社区治理理论研究具有较成熟的基础,而且可以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基础。在社区发展和配置资源方面,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应该多元化已成为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这与社区联动是存在着密切关系的,因而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二)这对于三社联动方面的文献研究
1.关于“三社联动”的概念
杨贵华、徐选国(2016)认为“三社联动是在政社分工与合作的内在机制下,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外在化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参与社会建设,促进政府与社会力量(社区主体、社会组织及社会工作者)分工协作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创新的双重目标过程及其实践逻辑”。其中社区包括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以及社区层面的党组织;社会组织包括具有合法性资质的法人社会组织和法定意义以外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指专业社工和社区工作人员[14]。
王思斌、徐永祥、曹国会(2015)为代表的学者通过研究指出三社就是社区组织活动中的社区居住委员会、社区组织委员会以及政府组织三社联动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三个社区组织通过一定的机制联系起来,进而推动社区正常发展[15]。
叶南客(2010)通过研究指出,社区的三社联动是指社区建设、社区教育以及社区的现代化发展建设联系起来的内容,从这三个方面对社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进而促进社区进一步发展完善[16]。
“三社联动”在民族社会工作的应用中,汪东东以及学者王华(2014)对社区的三社联动持有不同的观念其指出三社联动是指社区、社区组织者以及社区工作者三个方面联动起来的活动,从这个角度出发,三社联动更加强调通过社区的能动机制来发挥其相应的主体作用,进而推动民族社会工作发展,其理论更加强调从民族社会的角度通过整合社区的资源来推动社区发展,进而推动社区发展
[17]。
不同的学者对“三社”的认识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概念,对此,本文经过分析认为三社是参与社区活动的重要主题,其对社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前面对“三社”相关概念的分析,本文综合分析认为三社的概念可以从社区的组织者、社区的工作者、社区的服务者三个角度出发,通过三个社区机构多方联动带动社区正常运转,促使社区在科学的运作环境下取得长远的发展成就,这也是促进社区公共利益发展的重要措施,能够有效地带动社区进一步发展,进而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 [18]。
2.三社联动模式方面的研究文献
崔光胜、耿静(2015)通过分析在当前社会情况的分析,对我国基层社会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围绕着三社联动活动及相应的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对三社联动产生的积极活动进行分析,从三社联动产生的公益积极性进行分析,旨在更大程度上推动三社联动朝着更高层次水平发展[19]。
陈丽、冯新转(2012)在研究江苏个案后总结认为,社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社区在政府的引领下会对社区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而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参与其中则能够更好地带动社区发展,有利于带动社区积极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社区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也是社区发展的新模式 [20]。
叶南客、陈金城(2010)通过结合具体的实践经验展开分析,对三社联动的活动形式以及活动进行分析,对三社联动的参与情况进行分析,并对三社联动的组织形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其通过研究总结出三社联动的活动模式主要包括五个类别,分别如下:
(1)内需带动型(2)政府引导型(3)项目引导型(4)理念实践型(5)体制创新型
可以说这五种模式是当前三社联动的主要模式,其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三社联动的发展水平[22]。
郎晓波(2012)阐述了江干地区“三社联动”推进社区工作的具体模式。其从阐述地区发展的具体模式入手,通过结合地区的具体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将这种联动方式进一步发展,促使三社联动模式进一步转化运用[23]。
卢文刚(2016)对三社联动优化路径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对比得出:上海以社工专业化推动“三社联动”新格局;南京市通过街区体制改革,推动“三社联动”机制发展,需求驱动,强调创新,强调自治,项目运作,紧贴实际;广州是135“三社联动模式”;北京通过“四项机制”+“三个平台”驱动“三社联动” [24]。3.“三社联动”的机制建构
学者叶海波(2013)针对于三社联动与社区组织活动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其通过结合地区性案例展开分析,对三社联动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以泰州市为案例展开分析,通过对三社联动过程中面临着的问题及问题解决机制进行分析,从三社联动的角度对社区组织建设工作进行分析,强调通过双动来提升社区的发展水平,进而推动社区进一步发展[25]。
学者陈跃(2012)通过对美国的社会工作问题进行研究,对其社会工作模式情况进行分析,在了解美国社区运作服务的基础上对美国社区治理模式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地区特征展开分析,主要结合张家港市的情况来展开分析,通过结合张家港地区的社会服务现状,对其服务发展情况提出相应的思考,旨在提升张家港市社区服务质量,推动社区服务朝向新的发展方向[26]。
李梦娇(2015)在研究了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国泰花园社区服务中心“三社联动”的探索性运行机制后,总结出 “政府主导,社区监管,民间运作”的模式,为社区居民尤其是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多领域、综合性的专业服务。国泰花园社区服务中心采用匹配社区资源与需求,社会组织“绑定”项目促发展,找准社工定位,开发特色项目[27]。
通过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三社联动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社区工作者以及社区组织者参与其中,通过以政府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工作者为主力军,社区组织者积极参与的情况下对社区的发展机制进行完善地分析,探索社区治理参与者在发挥各自只能的情况下对三社联动机制。在探索的过程中,要注重积极探索联合机制,通过加强政府与社区组织者之间的联系,推动社区组织与政府紧密结合,进而积极培育社区的治理组织,通过与政府合作带动社区治理模式走向专业化,同时,积极鼓励社区采取项目化的管理方式,对社区的治理模式走向专业化的道路,一方面可以提高社区的服务效率,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提升社区的服务质量,对于社区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三社联动的概念及相关研究有着一定程度的认识,对于社区治理而言,不同的社区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因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模式对社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三社联动能够有效地带动社区的治理水平以及服务水平,但是当前研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大部分学者注重三社联动的理论研究,而对三社联动能够带来充足的利益研究相对较少,也就是说注重理论研究,而对三社联动的时间运用研究相对缺乏,不能满足我国当前实际情况。从社区治理模式的角度来分析,三社联动在很大程度上为社区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而且能够为社区治理提供完善的理论借鉴,但是这些研究仍局限于理论化的研究,对于三社联动的机制构建以及机制运行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于如何实施三社联动以及如何发挥三社联动的价值均存在着一定的空白,对此本文综合诸多文献研究成果指出三社联动更加强调参与社区治理并缺德相应的效益,积极推动社区朝向积极健康的发展方向运行,能够有效地带动社区生活水平提升,这也体现了社区治理模式创新推动了社区建设发展的理念。
第四篇:社区治理网上作业三
社区治理网上作业三
1、个案工作是工作者以()的方式帮助个人或家庭的方法。
A群体化B个别化C小组D团体化
2、于1995年发表题为《没有政府的治理》的专著,并撰写了题为“21世纪的治理”、“面向本体论的全球治理”等文章,为治理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的学者是_______
A詹姆斯•N•罗西瑙C罗纳德•J•格罗索普
B保罗•韦普纳D奥利弗•E•威廉姆森
3、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
A功能派B发展心理学C系统论D控制论4、1978年提出社区功能包括生产、分配、消费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控制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互相
支持功能等五个方面内容的学者是_______
A美国学者桑德斯C美国学者华伦
B中国台湾学者徐震D中国香港学者林香生、黄于唱
5、按照有关法规规定,我国城乡基层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
A2年B3年C4年D5年
6、按照有关法规规定,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成员通过()选举产生。
A村民代表会议B村民直接 C村民户代表会议 D村民小组代表
7、政府机构具有扩张的本性已被()所证明。
A亚当•斯密关于市场“看不见手” 的论述C帕金森定律
B“马太效应” 理论D“消费驱动”理论
8、社会福利社会办”基本思想提出的时间()
A1983B1984C1994D19959、人本治疗模式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
A卡尔•罗杰斯B约翰逊C玛丽•李士蒙D斯金纳
10、党的领导在社区工作中主要体现为()。
A组织领导B政治领导C行政领导D工作领导11、198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居民委员会六项工作任务中,第四项工作任务是()。
A协助维护社会治安C开展民间调解工作
B进行法制教育D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12、社区物业管理主要是对社区内的()管理。
A商用物业B居住物业C工业物业D其它用途物业
13、物业管理的概念是20世纪()年代初从国外传人的。
A80B70C60D9014、了解受助者的来源是社会工作过程的哪个阶段()
A约定阶段B评估问题阶段C计划、合约阶段D工作介入阶段
15、发展性小组模式主要是适用于以()为目标的小组。
A成长B治疗C预防D行为修正16、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规定:街道办事处是
_______
A城市最基层的政府机关C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B市辖区或者不设区的市的人民委员会的派出机关D城市社区的社会团体
17、《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发布的时间()。
A1993B1994C1996D199518、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居民委员会是
_______
A街道办事处的派出机构C城市基层群众性居民组织
B城市群众性社会团体D城市最基层政权形式
19、英国社区照顾的理论基础是()。
A标签化理论B正常化理论C人道主义理论D社会关系网络
20、中国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发生转折的标志是()
A1987年武汉工作会议
B1993年14部委颁发的加快城市社区服务发展的意见
C1995年民政部颁布的全国城市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
D1999年民政部开展全国 26个社区建设试验城区试点
21、我国城乡社区居民自治的基本方式是()。
A民主选举B民主决策C民主管理D民主监督
22、英国社区照顾的照顾管理模式强调三个核心过程分别是()。
A评估B服务包裹的设计C执行和监视D信息处理
23、涉及到社会变迁问题的理论学派有_______
A马克思主义理论C系统功能主义理论
B文化解释主义D经济发展理论
24、“治理”与“统治”概念的本质区别在于_______
A行为主体不同C权力运行的向度不同
B管理的范围不同D权威的基础和性质不同
25、社区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A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是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执政党地位的需要
B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是在社区工作中发挥正确政治思想导向作用的需要
C搞好社区党建是新时期落实党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方法的必然选择
D搞好社区党建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26、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
A社区医疗B社区预防C社区保健D社区康复
27、市场机制及其优越性()
A有利于调动人们的主动性和和创造性C能够使得供求关系实现平衡
B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D有利于打破封闭、保守和狭隘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建立起新的平等、自由、开放和不断创新进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28、社会行动策略的要点包括_______
A目标分类C关于社区问题条件的假设
B基本的改变策略D有特征的改变战术和技巧
29、社区治安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A民间调解B法制教育C流动人口管理D社会矫正
30、中国城市基层社会由社会控制向社会治理转变的迹象表现在_______
A社会服务活动大力开展C社区志愿者活动蓬勃兴起
B社区民主选举走上轨道D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取得进展
31、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是指建立在自然交往基础上的靠情感、血缘或亲缘等关系维系的人际关系网络.32、社区居民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33、英国社区照顾的属性就是一种社会福利服务.34、社区治安也称社区安全.35、古代传统社会是指那些未曾遭受现代化冲击的传统社会。
36、社区党组织在社区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37、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最早的志愿服务在社区服务中产生。
38、社会解组就是失去规则。
39、物业管理是一种专业化的服务.40、约定阶段是社会工作过程的开始阶段.41、社区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
42、社会工作是一项制度.43、社会工作是一门学科。
44、社区物业管理主要是对社区内的商用物业管理.45、全国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在上海成立.46、物业管理是一种经营性的服务。
47、社区物业管理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常规性工作和特殊性的服务两大类。
48、社区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态。
49、个案工作是工作者以团体化方式帮助个人或家庭的方法。
50、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最早产生的一种工作方法。
第五篇:社会自主联动:”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机制的完善路径
社会自主联动:“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机制的完善路径
李文静,时立荣
(北京科技大学 文法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三社联动”是社区治理改革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三社联动”社区治理在实践中形成了“社会组织委托型”“社工机构服务型”“项目指导型”“社区内部发展型”等模式。其中,项目指导型是试点地区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该模式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政社合作培育社区治理组织框架;二是政府购买服务连接各类联动主体,形成联动服务模式;三是采取项目化的运行方式。项目指导型“三社联动”虽然取得了诸多效果,但在运行机制方面存在政府控制偏强、社会自主联动偏弱的缺陷,尤其是“民非”类社会组织与社区的直接合作有限,导致其在社区治理改革方面的成效不足。为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效果,应通过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政策,促进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的发展,构建社会组织合作网络,形成社会力量间的自主联动,释放社会活力。
关键词:社区治理;自主联动;三社联动;社会工作 前言
基层治理是国家社会治理改革的突破口。新世纪以来,我国社区治理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社区体制改革首先开展,2008年,我国基层社区开始组建社区服务站和社会工作站,这些新组织逐渐分离了居委会的一些行政职能和专业服务职能,凸显了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在社区体制改革的同时,我国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快速发展。2008年,全国社会工作考试制度开始实行,社区工作者的持证比上升、专业性有所增强。随着政府购买服务等相关支持政策的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之后,我国社会组织进入了“增速发展期”[1]。社区组织体系的完善、社会组织及社会工作人才的发展为我国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转变奠定了组织和人力基础。
为进一步化解现阶段社区治理面临的“居委会困境”及“共同体困境”[2],我国社区治理改革进入机制创新阶段。2013年,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正式提出要“健全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联动服务机制,促进社区服务工作专业化”。文件颁布后,广东、重庆、浙江、吉林、上海等地纷纷开展“三社联动”机制探索[3]。
已有“三社联动”社区治理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地方经验的简单总结,缺乏深入的机制探讨。——————————————————
作者简介:李文静(1988—),女,博士,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系讲师;时立荣(1963—),女,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从总结“三社联动”的具体运作机制出发,评估其在我国社区治理改革中的成效,提出完善“三社联动”机制以促进社区治理改革的对策。“三社联动”社区治理的实践模式及运行机制
“三社联动”本质上是要将社会工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的力量调动起来,转变政府主导或居委会主导的社区管理,由社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将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引入社区建设的地方实践早于民政部“三社联动”概念的正式提出。上海、江苏等地较早将社会工作及社会组织的力量引入社区建设。2013年民政部正式提出“三社联动”之后,各地对“三社联动”如何开展的探索更加深入、更加广泛。
2.1 “三社联动”社区治理的实践模式
由于我国各地社会工作及社会组织发展水平差异,根据社区、社会工作及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及方式的不同,我国“三社联动”形成了如下几种实践模式①。
一是“社会组织委托型”。社会组织委托型是指政府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承担的社区服务等社区治理相关事宜直接委托给众多社会组织运行,社会组织直接面向社区居民开展服务。这种模式适合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组织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镇建设市民中心,委托专业社工机构进行日常管理,引入多家伙伴型社会组织,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多种服务[4]。
二是“社工机构服务型”。“社工机构服务型”是指社区服务项目主要由社会工作机构开展,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社工机构提供资金支持,机构在开展服务过程中强调社区居民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参与。例如,上海市闸北区大宁街道引入专业社工机构,实施社会救助试点项目,构建了由街道、社区居委会成员、专业社工、志愿者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工作格局[4]。厦门市积极探索社区与专业社工机构协同合作的发展路径,由承担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专业社工机构依托社区开展服务[5]。
三是“项目指导型”。“项目指导型”是指以社区社会组织及社区居民力量为主,由专业社工提供技术指导,政府及社会提供资金,以项目化的方式开展社区服务项目。例如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成立民间社会治理研究院,社会工作者在民间社会治理研究院工作。他们指导社区居民策划、运作社区微服务项目。在这一模式中,参与社区服务的主体是社区居民及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发挥引导作用。这种方式是目前我国比较常见的项目化的“三社联动”社区服务机制。此种模式最有利于调动社区居民的力量,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北京市试点地区在社区层面成立了服务性社会工作机构,南京市鼓楼区也在发展较好的地区成立了社会工作服务站。这些社区层面的社会工作机构与街道层面的社会组织都是引导和支持社区治理项目的重要力量。
这里对各种“三社联动”社区服务模式的划分只是一种理想类型,在实际运作中,各地区有可能同时具有几种实践模式,只是侧重有所不同。社会工作与社会组织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侧重内部发展型,但也有社会组织及社会工作机构的介入。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实行“项目指导型”和“社会工作机构服务型”;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实行“社会组织委托型”,同时也会在社区内开展“项目指导型”社区治理模式。①[键入文字] 四是“社区内部发展型”。“社区内部发展型”是指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通过学习专业社会工作知识,与社会组织合作,以项目化的形式开展社区服务。此种模式适用于社会工作和社会组织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是社区服务项目的主要承担者,居民则是主要参与者。嘉兴市、太原市都属于此种模式。这些地区通过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进而运用专业方法提供专业化服务、促进社区居民及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
2.2 “三社联动”社区治理的运行机制
虽然我国各地“三社联动”社区服务发展水平有所差异,但“项目指导型”的社区治理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实践模式。当前我国发展较为成熟的项目指导型“三社联动”机制如下:
2.2.1 政府与社会组织联合培育社区治理相关主体
“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机制的第一步是建立社区治理联动框架。“三社联动”即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之间的联动。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包括支持型社工机构和服务性社工机构)、社区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及居民。“三社联动”中的“社会组织”既包括服务范围较为广泛的基金会、社会团体和非盈利组织(如支持型或枢纽型社会组织),也包括社区层面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三社”中的“社会工作”包含不同层次: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中的社会工作者、社区层面的服务型社会工作机构及社区里的持证社工。社会工作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没有在社区成立服务型社工机构。社区服务的开展由枢纽型社会组织对社区工作者进行一些培训或直接由社会组织申报和执行社区服务项目。
社区治理主体框架的建立一般由基层政府部门与支持型社工组织或枢纽型社会组织②联合完成。北京市[6]由街道社区办与支持型社会工作机构成立联动办公室,确定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构建模式。宁波市[7]则由民政局与“公益服务促进中心”共同负责社区公益服务项目的评选和组织工作。政府是“三社联动”社区治理项目的组织者、资金支持者、评估者及监督者。支持型或枢纽型社会组织(含社会工作机构)则发挥规划、孵化、评估、督导的功能,在社区培育成立社工服务机构和由社区居民组成的各类社区社会组织。
社区社会组织能够凝聚社区居民,激发居民潜能、是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一种新形式。社区居民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既是社区服务的受益者,也是一些社区服务的提供者。
2.2.2 政府购买服务联接社区治理主体,形成联动治理模式
当前,政府购买服务是“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机制运转的主要动力来源。政府通过购买各类社会组织及社会工作的服务来提高社区治理水平。当前政府更多以项目化的方式购买各类枢纽型 该概念首次出现在2008年9月北京市社会工作委员会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枢纽型社会组织是由负责社会建设的有关部门认定,在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的发展、服务、管理工作中,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业务上处于龙头地位,在管理上承担业务主管职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②[键入文字] 社会组织、普通社会组织(尤其是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以及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为这些社会组织及社会工作者提供资金支持,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推动社区治理创新。政府以购买岗位的方式购买社区社会工作者者的服务。此外,各地政府也通过项目推介会等方式,促进社会资金支持社区治理服务项目的运行。
各类社会组织是协助政府实施社区治理项目、了解居民需求并提供所需服务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中,支持型社会组织是培育、发展社区服务性社工机构和社区社会组织的枢纽,许多支持型社会组织是社会工作机构。这些组织通过培训、督导、评估等一系列手段,规范社区治理项目运作,协助整合各类资源,孵化社区社会组织,建立信息平台,推动专业人才队伍和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等。社区层面的服务性社工机构及其他非枢纽型社会组织是社区服务的提供者和资源筹措者,为社区各类服务项目及自治项目提供技术支撑。这些专业性较强的社会组织及社区社工③引领社区社会组织及志愿者开展社区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2.2.3 项目化的运作方式
我国许多地区通过项目化的运作形式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各方力量整合起来,开展各类社区服务项目及自治项目。项目化的运作与常规性的服务相对应,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极端性。当前各地开展的“三社联动”社区服务项目领域涵盖了政府保障托底政策范围之外的社会救助、扶贫济困、婚姻家庭、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应急处置、群众文化等。除了社区服务项目,北京、重庆、宁波等地还将“三社联动”的方法应用到社区自治项目,针对社区存在的各类问题,充分调动社区不同治理主体的力量和资源,化解社区矛盾纠纷、改善社区环境。社区居委会群众自治组织,也是“三社联动”社区服务项目的协作者、支持者、保障者和推动者。居委会掌握和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和需求,通过整合社区资源,支持、引导、监督社会组织开展专业服务等。“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在提供服务方面具有专业优势。从各地实践看,“三社联动”社区治理项目也以社区服务为主。此外,多元参与的治理方法在社区矛盾纠纷化解、社区环境保护及社区自治方面也有所应用。社会工作者及社会组织充分调动居民力量参与解决社区问题,在社区民主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3.1 “三社联动”社区治理的成效 3.1.1 社区服务专业性有所提升
如何为社区弱势群体及普通居民提供福利性的、互助性的、组织化的社区服务成为当前社区治理的重要任务。传统社区服务在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方面存在局限性,而专业社会工 如前文所述,一些社会工作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没有在社区层面成立服务性社工机构,持有社会工作证或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工作者负责带领社区社会组织及居民开展社区治理项目。③[键入文字] 作服务具有优势。“三社联动”社区服务项目促进了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与社区服务的融合,提高了社区服务的专业水平。民政、人口计生、劳动就业等政府公共服务由社区居委会承担,居家养老、空巢老人精神慰藉、问题青少年教育、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等个性化服务由服务性社工机构承担,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社区文体活动等交由社区社会组织承担。
3.1.2 促进了社工和社区力量的整合
“三社联动”采用项目化运作方式,在项目中孵化服务性社工机构,再由机构项目化推进居民服务。而服务性社工机构由社区原有服务体系转化而来,天然整合了社区的社工、社会组织服务力量,再通过计划、实施、评估这一整套项目运作体系,实现了各方面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三社联动”搭建了信息沟通平台,能够把群众分散的意见、多样的诉求、不同的建议集合起来,进行科学和分析综合,形成符合群众利益的政策建议,推进科学决策,协调配置社区服务资源。
3.1.3 增强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
社区居民不仅有服务需求,还有参与社区服务和治理的愿望,社区建设需要居民的参与。“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模式积极鼓励群众参与公共事务、互助服务和志愿服务,提升群众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培养居民骨干、志愿者,培育和规范化社区社会组织,搭建好居民参与的平台和渠道。遵循自愿的原则,将有相同兴趣爱好、相同精神需求、相同专业特长、相同利益需求的居民群众正式组织起来,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和治理,增强了社区服务功能、提高了社区居民自治能力、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3.1.4 促进社区发展,维护基层社会稳定
“三社联动”的特点是“全员联动”,不仅包括地区、社区两个层面的联动,还有社区内的驻区单位、居民联动,以及与社区外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联动,打造了和谐共融、共建的途径。能够将专业社会工作与传统社区服务相融合,形成社会治理和服务的合力;调动社区内、外人员、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资源、能量,形成资源联动合力,有效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区融合,增进社会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此外,社区居民自治服务项目涉及社区发展的诸多方面,例如社区环境保护、社区文化等,“三社联动”社区治理顺应社区居民心意,促进社区全面发展。
3.2 “三社联动”社区治理的局限性 3.2.1 项目运行效果受资金影响大
虽然“三社联动”社区治理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项目运行效果对政府资金的依赖性较大。“三社联动”得到了政府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基金会、社会组织及企业等方面提供的资金很少,一旦政府的资金缺位,社区治理项目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导致项目中断。
3.2.2 社区服务专业性有所欠缺
虽然北京市社区治理自采取“三社联动”模式后,社会工作与社会组织的介入已经在一定程[键入文字] 度上提高了社区服务的专业性,但这些社区服务绝大部分是由社区居民组成的社区社会组织来提供,专业性仍较低。Q街道与J街道的社区服务主要由经过S组织培训的社区工作者带领社区居民组成的社区社会组织提供。S地区的社区服务主要由持证的社区工作者转化而来的社区社会工作机构带领社区社会组织提供。社会组织、社区社工及社区居民的力量被充分调动,但短时间内社区居民及社区持证社工的专业性还不能与专业的社会组织相比,其提供的社区服务在专业性上仍有一定的缺陷。社区矫正服务、个案工作等专业性较高的服务应当由专业社工及社会组织来提供,社会工作与社会组织与社区的直接联系还不够充分。
3.2.3 社区自治性仍显不足
社区治理的自治性不足体现为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和能力的不足。社区治理改革的重要目标和途径是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和参与能力。在“三社联动”机制中,社区居民参与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组成社区社会组织,以社会组织的形式组成项目小组,实施社区服务及自治项目。二是志愿服务,这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传统方式,属于个体化参与。三是社区民主建设,例如选举社区居委会成员、成立社区议事会议等,但这种并非常见形式。从目前“三社联动”社区服务项目实施的情况来看,参与到社区治理项目的居民绝大多数是曾经的社区积极分子,其余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还没有被调动起来。
居民的参与能力和热情是“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模式在初步实施阶段所遇到的最大难题。在提到居民参与时,“三社联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提到:“社区许多工作不好开展的主要原因就是居民的不配合和不热情,尤其是年轻人配合意识更不好。‘三社联动’项目实施后,有了国家的大力支持,社区自治水平有所提升,但居民的主动参与仍需要很长的过程。” “三社联动”社区治理缺陷的成因
4.1 机制原因:政府主导性强,社会间合作偏弱
“三社联动”在机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政府与地区支持型或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合作比较密切,而社会力量间的自主性联动较弱。在支持型社会组织的指导下,各地区孵化出了社区服务性社会工作机构及社区社会组织,经由社区各类社会组织调动居民提供社区服务并开展自治服务。非社区层面的社会组织,尤其是“民非”与社区的直接联系不强。社区社会组织的构成以人民团体为主,这是结构最为松散、专业性较弱的社会组织类型,这些新孵化的社会组织的专业性及持续性尚无保障,在没有政府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很容易解体。
为了进一步发挥社会工作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必须实现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尤其是机构社会工作与社区力量的自主联动。通过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并促进基金会、企业、民众等社会资金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尤其是民非组织的发展。在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还应为这些组织与社区的自主联动提供环境和政策支持。社区居委会要充分配合各类社会组织及社会工作者,促进居民的参与各类社区治理项目。
[键入文字] 4.2 现实原因:社会力量偏弱 4.2.1 社会资金来源少
资金是制约“三社联动”项目运转的重要因素。由于目前“三社联动”项目正处于试点阶段,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方面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如果单靠财政拨款无法维持项目的运转。因此,如果想要解决“三社联动”项目经费不足的问题,就需要丰富项目资金获取方式,通过吸纳更多社会资金和企业资金将是未来“三社联动”项目更好运转的出路之一。
4.2.2 社会组织力量不足
社会组织是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机制中的重要主体,也是促进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但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社会组织力量仍薄弱。以社会组织发展相对成熟的北京市试点地区为例,该地区参与到“三社联动”项目的共有44家社会组织,其中42家社会组织都是新孵化的,包括7家服务性社工机构和35个互助服务、公益型的社区社会组织。相比而言,一家国际性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为“三社联动”项目提供了较多的资金,也组织了很多次活动,但国内及新孵化的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我国社会组织力量薄弱,尤其是新成立的社区社会组织对政府的依赖性太强。
4.2.3 社区工作者专业性不强
随着2008年国家社会工作考试制度的实行,我国许多地区社区工作者中持有社会工作专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上涨。调研中,北京市试点地区社区工作者的持证比例达到了38%。支持型社工机构工作人员提到:“没有社会学以及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居委会工作者对专业知识的缺失比较严重,对于这些没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社区工作人员,社工中心需要对他们进行进阶性的专业培训。即便经过了培训,他们也与专业社会工作者或机构社工具有一定的差距,影响到社区服务效果。”在没有成立社区服务性社工机构的地区,社区工作者是协助和直接执行“三社联动”项目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三社”能否真正联动、社区多元治理能否真正实现。多举措促进社会间自主联动
5.1 深化社会组织、社区、社会工作者之间的融合
社区的治理有赖于政府、非政府机构和居民的分工合作及共同参与[8]。要实现我国社区治理的彻底转型,必须实现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社区深度融合,即实现“社会间自主联动”。“三社”之间的深入融合需要政府理念的转变。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及社会组织介入社区治理的相关政策均是影响社会间合作的重要因素。
社会间自主联动需要各类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及社区力量的自主合作。除了与政府合作的密切的、街道层面的支持型社会组织、新孵化的社区社会组织,还应重点加强其他社会组织与社区的直接联系,盘活社会组织系统,打造社会组织成长良性外部环境,打通社会资源服务社区治理。[键入文字] 由专业社工进行社区居民的需求调研;由社会组织链接资源并提供技术指导;社区工作者需要积极配合社工工作,做好宣传和动员及信息提供等工作;由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开展为民服务,必要时还需要有专业社会组织直接介入社区服务。
在社区治理机制方面,还应将项目式服务与常规化服务相结合。项目化的运作方式不需要在社区设置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工作人员,因此具有灵活性和节约资源的优势,但社区治理还需要许多常规性的工作,尤其是针对社区当中的一些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需要长期坚持。只有将常规性工作与项目式工作相结合,促进社会组织、社工与社区的深度融合,才能实现社区治理的长远目标。
5.2 促进社会组织及社会工作的发展
目前美国大约有2500万人在各类非营利组织中从事各类服务工作(其中大多数是专业社区工作者),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十二分之一[9]118。社会工作和社会组织是“三社联动”社区治理项目中的重要主体,这两者的力量会影响到社区治理格局能否真正形成。为实现此目标,应完善政府购买服务以促进社会组织发展。随着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逐步开展,民政部对社会组织的准入条件已经有所放宽,从2013年开始,我国社会组织数量进入了“增速发展期”,但力量仍然较为薄弱,独立性和专业性不足。
社会工作是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也是促进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大力促进社会工作等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的发展是我国社区治理改革的手段。社会组织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一个专业的社会服务组织联盟,在不断的交流、竞争及合作中,社会组织的专业水平将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当前,我国需要制定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社会捐赠力度,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应积极开展社会工作培训,发展社会工作教育,提高机构及社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水平。
5.3 拓展资金来源
资金是制约当前社区治理改革的重要因素,社区服务及社区自治项目要顺利开展需要资金支持。为了保持社会组织的专业性和自主性、保证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进而提高社区治理效果,应当盘活社会力量、探索公益创投等资金筹集方式。例如,南京市通过“百企助百社”“社洽会”等公益推介会的形式,为草根组织发展提供生存发展空间,推动草根组织的市场化程度。当然,在创新获取资金方式的同时,不能推卸政府的义务。政府也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政策,推动社会组织发展,使社区治理取得更好的效果。
5.4 提升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和能力
社区治理需要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但我国社区居民的治理意识不足。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国家应当构建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尤其是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保障居民的基[键入文字] 本权利。当前我国社会公平不足,居民的相对剥夺感较强,打击了人们为社会公共事业贡献力量的积极性。在社区层面,如果居民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护,其参与提供社区服务的意识就会明显降低。此外,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除了主观因素和能力,健康的身体、充裕闲暇时间都是影响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因素。因此,国家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社区居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得到保障,为社区治理提供政策依据。
其次,应当健全社区组织结构,提高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性质,与社区服务站之间形成合作但不包办的关系。完善居民对社区居委会及服务站工作的监督和考评制度,鼓励社区居民竞聘居委会工作者,切实保障社区公民参与权利。
再次,内在动力机制方面,通过开展参与式的社区福利服务及社区自治服务,提升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在过程中培养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将社区志愿服务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培养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意识。制定志愿服务激励政策,提高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并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志愿服务的能力。
最后,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并不意味政府可以推卸责任,政府仍然是社区问题的解决的最终负责主体。社区治理涉及到许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内容。政府各部门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社区安全、社区卫生、社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好规范,严格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承担社区治理的保障角色。
参考文献:
[1]谢菊,马玉庆.中国社会组织发展历程回顾[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1):35-39.[2]郑杭生,黄家亮.论我国社区治理的双重困境与创新之维——基于北京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分析[J].东岳论丛,2012(1):23-29.[3]闫薇,马晓晗,汪昊.“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新机制[N].中国社会报,2015-10-22.[4]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创新改革,整合资源,合力推进“三社联动”[N].中国社会报,2015-11-20.[5]杨贵华.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助力基层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研究——基于厦门市的调研[J].发展研究,2015(11):85-89.[6]李金清.朝阳区“三社联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J].中国社会组织,2015(5):10-12.[7]马洪波.宁波:以社区公益项目推进“三社联动”[J].中国社会组织,2016(3):54-55.[8]徐永祥.城市社区建设的体制创新与社会工作[J].探索与争鸣,2004(12):22-23.[9]张康之,石国亮.国外社区治理——自治与合作[M].北京:中国实言出版社,2012.全文发表于《探索》2016年第3期
[键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