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城区薛阁街道魏武社区治理方案
一、社区基本情况
魏武社区是2003年以原魏武居委会为基础规模调整后成立的村居型社区。地处谯城区薛阁街道东部,东靠京九铁路,西临宋汤河,南临文帝街,北临白果树街并向西北延伸至谯陵小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总人口15500人,社区党委下设三个党支部,现有党员171名。辖区单位16家,社会工作者16人。社区有两街、两巷、五路、十三个居民组和两个居民小区。拥有钢材五金和蔬菜农贸两个专业市场。近年来,全体社区干部围绕打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努力工作。社区办公场所坐落于亳州广播电视台南侧谯城区魏园路234号,办公和服务场建筑总面积约1100平方米(含附属用房200平方米)。社区设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并按照城市生活E站的标准建成了e智空间、家庭生活指导室、妇幼之家及文化活动室等功能室并已于2013年底通过省级验收。为拓展社区服务功能,在市、区民政部门支持下新启动建设了社区养老服务日托站,2013年12月成立了亳州市首家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各类协会组织发挥各自专长积极开展深受居民欢迎的各类活动,带动更多的居民参与到文化共享活动中来,促进了社会和谐。社区先后被授予第三届“安徽省文明社区”、“安徽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和“全国创建学习型家庭示范社区”,还被授予“安徽省首批应急管理示范点”、“安徽省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安徽省基层社会组织建设示范单位” 和“安徽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荣
誉。
二、社区治理目标和措施
(一)、当前社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1、社区居民、辖区单位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不足,社区民间自组织系统发育还不够成熟,导致一些居民对社区治理缺少主人翁精神。
2、魏武社区居住的无业妇女、空巢老人和优抚老兵较多,无业妇女因缺乏一技之长难以就业,空巢老人和优抚老兵生活寂寞,缺乏关爱。
(二)、准备采取的措施
探索和完善“三社(社区、社会组织、社工)联动机制、三治(法治、共治、自治)并举模式”,在体系建设上,实现理顺社区关系,强化社区功能,由单一主体治理到多元主体共治共管,形成社区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型工作格局。在组织架构上,实现管理体制全覆盖,从单向行政化管理转变社区居民广泛参与自治,社区“网格化管理”和“扁平化管理”得到全面加强。在品牌塑造上,打造魏武社区特色品牌,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逐步扩大魏武社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切实提升社区为民服务水平和社区品牌效应。
1、发挥党建对社区治理的引领作用。加强和改善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全域推行网格党建,把党的组织和工作延伸覆盖到每一个治理网格,支持在社区社会组织中建立功能型党支部。
2、不断拓展社区服务管理功能,精心设计服务管理项目,大力推进社区就业、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等方面的服务,努力实现服务的精细化和专业化。推进社区安全服务,完善社区防控机制和治安服务网络,健全群防群治队伍,深入开展法律宣传和教育,加强社区矫正等工作。、3、强化文化建设,不断激发社区组织内在活力。充分利用社区书画院、活动室、文化广场、驻社区单位的服务设施等,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深入发展社区文化团队建设。
4、健全体制机制,加强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社区队伍建设,通过加强网格员业务培训,完善网格员选拔聘用、目标考核、管理使用等机制,不断提升社区工作者的服务管理水平。强化管理激励,创设荣誉社工,把优秀社工纳入人才储备库管理。实施社区领头雁工程,强化社工队伍的培训,打造全能型社工。
三、社区治理内容
(一)实施基础
1、平台使用
服务阵地建设
魏武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文化活动室作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要阵地,社区协商议事室作为魏武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绝佳阵地。
网络协商平台
组建魏武社区网格议事微信群,协商社区利益相关方关于促进小区安全、环境卫生改善等事宜。
2、团队分工
两委成员:
胡继友,(社区党委书记,统筹社区全面事务,重点分管社区党建和民族宗教事务)——负责魏武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统筹管理。
胡少龙,(社区两委委员,负责物业管理、文明创建等工作)——负责魏武社区与物业对接工作,协助统筹管理环保巡查事宜。
孙涛,(社区两委委员,负责社区办公室和联系对接社会组织等工作)
社会组织:
亳州市家庭教育协会——指导社区家庭教育开展、居民志愿者、骨干培训。
社区社会组织:
程建华(社区文艺小分队队负责人,优秀志愿者,居民骨干)——魏武社区文艺团队管理工作,承接魏武社区公益微创投,具体文化活动事宜的对接与安排。
3、现有资源
魏武社区文艺小分队:该小分队有固定成员16人,核心成员以退休教师和社区文艺骨干为主,是一支有创作能力和有演出经验的成熟团队。
物业管理:上海鼎钰物业公司,魏武社区红色物业代表。该物业公司与文艺小分队形成合作共建关系,通过开办戏曲欣赏茶座和举办文艺演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切实提升辖区居民满意度。
专业社工组织引导:社工机构在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功能,梳理组织规章,加强组织规范化建设。
四、社区治理工作机制
(一)构建“五位一体”,实现社区治理由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的转变
“五位一体”是以党组织为核心,以群众自治组织、辖区企事业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为补充的参与社区治理的组织体系。在“五位一体”多元共治过程中,党组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融合为一体,通过协商、合作、整合、互动、监督、创新的方式,达到由全社会来共同参与治理社区事务。社区党组织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社区居委会转变理念,主动适度放权;社区社会组织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实现社区服务社会化;社区居民在社区的引导下参与社区,实现自治。
(二)创新“四个机制”,实现社区治理由政府与居委会跳双人舞到跳群舞的转变
1、是三社(社区、社团、社工)互动机制。在完善巩固原有的社区社会组织的基础上,要组织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和寻找社区民间领袖,大力培育和孵化关爱老兵、关爱老人和旗袍秀等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发挥各类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提供公共服务的作用,使社区逐步从一些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退出来,让渡给社区社会组织,由社区社会组织帮社区做事,在社区事务的治理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加大本社区社工人才的培养力度,输送社区工作者参加上级组织的社工知识培训,鼓励社区工作者通过自学取得社工专业资格证,着力打造社工专业团队,用专业的社工理念和方法,创办、运作城市生活驿站等社区服务设施,激发社区自治活力,促进居民自治,帮助居委会提升自治能力;动员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把社区的事情交给志愿者去做,把社区现有的城市生活驿站、社区图书室、老年学校等服务设施交给社区居民使用,让广大居民群众参与到社区服务项目中。居委会要加强与社区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推动社区融合,形成社区、社团、社工三社互动的社区治理机制。
2、是三方(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业主代表)、物业公司)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适时调整“三方”步调,形成社区治理合力。在刘园新村等“老旧小区”引导成立业主委员会,由业主委员会聘请物业公司管理小区,以点带面,逐步做到全覆盖,真正实现业主委员会的自治管理、物业公司的专业管理、居民委员会的社区管理相结合。各主体之间做到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联合把社区治理好、服务好、建设好。
3、是三会(居民成员代表大会,协商议事会、共驻共建委员会)参与机制。召开居民成员代表大会、协商议事会,运用开放空间会议技术,引导居民对社区的重大事务、和社区治理中涉及到老百姓利益或多方利益的矛盾通过沟通,协商讨论,形成解决方案;完善共驻共建委员会,建立健全社区共驻共建共享机制,动员社区单位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共商社区事务,共享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协调社区单位将单位内部的文化、教育、娱乐等设施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多渠道、多层面地发掘社区各类人员,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吸引居民共同参与到社区治理的工作中。
4、是三长(片长、组长、邻长)引领机制。结合亳州市正在推行的“三长”制,由社区干部担任片长、以居民组长和居民推选产生邻长,此“三长”置身于居民当中,与居民彼此间相互信任,容易沟通,依靠骨干群众去做大多数群众的工作;发挥“三长”在解决环境治理、文化治理、化解矛盾、协调利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排忧解难等社区事务中的引领作用,带动和达到全体居民自觉自愿参与到清理楼道杂物,关照空巢老人等社区事务中,为创造美好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落实“三项保障”,实现行政化管理到居民自治的转变
1、是保障“四个制度”的落实,即保障居民代表大会制度,居民协商议事制度,居民评议制度、居务公开制度的落实。进一步改进完善社区居民自治章程,制定“居规民约”,开展“自治家园”建设,对社区治理中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项,要及时召开居民代表会、居民协商议事会进行协商、决策、公开。
2、是保障“四个权利”的落实,即保障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落实。进一步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利用好社区议事室,为居民群众当家作主提供平台,引导居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个人意愿,从根本上减少治理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冲突。
3、是保障“四个民主”的落实,即保障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落实。依靠成立的社区协商议事会等自治组织,真正体现社区是居民的,居民的事居民自己做主,居民的问题居民自己解决。社区居委会不再大包大揽,真正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提升社区治理的能力,推进社区的文明进步,真正实现由行政化管理到社区居民自治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