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官以勤为先
为官以勤为先
——加强制度建设
净化干部慵懒之风
韩愈曾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秦二世皇帝胡亥怠政四载,朝政混乱,国家**,人民苦不堪言,秦王朝迅速衰败。汉文帝刘恒勤政爱民,完善国家制度,加强官员管理,官员勤政蔚然成风,奠定了文景之治的基础。由此可见,慵懒散政致使国家灭亡,勤政促使国家兴盛。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了巨大辉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切都是党和政府思想与实践公勤的结果。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大治懒治慵力度,着力解决干部管理不严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党和政府加强干部勤政建设的要求,为促进干部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国在治理慵政懒政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部分官员慵政懒政现象仍然比较严重。部分官员办事拖拉、工作推诿、纪律涣散、追求安逸,懒官当道、庸官盛行、思想麻痹,缺乏责任心、同情心,服务态度差。“不作为、懒作为、乱作为”比比皆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普遍存在.....这一切都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推动干部队伍勤政建设势在必行。
以勤政体制机制建设为抓手,治理“慵懒散”。目前,我国治理慵懒散没有建立起长效机制,问责机制不健全,问责流于形式,同时治理慵政懒政基本上采取上级监督下级的方式,缺乏公众监督,无法取信于民,无法真正取得实效。因此,要引入竞争机制,完善领导干部选拨任用方式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形成竞争择优的管理机制,特别是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增强干部勤政的动力;实行有效的问责制度,增加压力,倒逼干部积极进取、勤于工作,治理“隐性失职”行为;明确细化考评方式,增强干部勤政的活力;完善公开制度,给予公众对领导干部的任命、升迁乃至考核、评价的实质性监督权力,畅通监督诉求聚到,增强干部的危机感、责任感。
“政如农功,不勤无以成事”,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工作当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真正实现总书记“克己奉公、勤政廉政”的殷切期盼。
第二篇:申论1-为官以勤为先
为官以勤为先
——加强制度建设 净化干部庸懒之风
韩愈曾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秦二世皇帝胡亥怠政四载,朝政混乱,国家**,人民苦不堪言,秦王朝迅速衰败。汉文帝刘恒勤政爱民,完善国家制度,加强官员管理,官员勤政蔚然成风,奠定了文景之治的基础。由此可见,庸政懒政致使国家灭亡,勤政促使国家兴盛。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以来,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了巨大辉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切都是党和政府思想与实践共勤的结果。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大治懒治庸力度,着力解决干部管理不严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党和政府加强干部勤政建设的要求,为促进干部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我国在治理庸政懒政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部分官员庸政懒政现象仍然比较严重。部分官员办事拖拉、工作推诿、纪律涣散、追求安逸,懒官当道、庸官盛行、思想麻痹,缺乏责任心、同情心,服务态度差。“不作为、懒作为、乱作为”比比皆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普遍存在……这一切都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推动干部队伍勤政建设势在必行。
以勤政体制机制建设为抓手,治理“庸懒散”。目前我国治理庸政懒政没有建立起长效机制,问责机制不健全,问责流于形式,同时治理庸政懒政基本上采取上级监督下级的方式,缺乏公众监督,无法取信于民,无法真正取得实效。因此,要引入竞争机制,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形成竞争择优的管理机制,特别是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增强干部勤政的动力;实行有效的问责制度,增加压力,倒逼干部积极进取、勤于工作,治理“隐性失职”行为;明确细化考评方式,增强干部勤政的活力;同时,完善公开制度,给予公众对领导干部的任命、升迁乃至考核、评价的实质性监督权力,畅通监督诉求渠道,增强干部的危机感、责任感。
“政如农功,不勤无以成事”,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工作当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真正实现胡锦涛同志“党员领导干部要勤政为民,鞠躬尽瘁”的殷切期盼。
第三篇:公务员考试申论:为官以勤为先(推荐)
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为官以勤为先
在公务员考试申论的备考中,写作是众多考生们要啃的硬骨头,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们多看些申论范文,以便熟悉行文规则,以下范文供考生们参考。
【参考范文】
为官以勤为先
——加强制度建设 净化干部“庸”“懒”之风 韩愈曾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秦二世皇帝胡亥怠政四载,朝政混乱,国家**,人民苦不堪言,秦王朝迅速衰败。汉文帝刘恒勤政爱民,完善国家制度,加强官员管理,官员勤政蔚然成风,奠定了文景之治的基础。由此可见,庸政懒政致使国家灭亡,勤政促使国家兴盛。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以来,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了巨大辉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切都是党和政府思想与实践共勤的结果。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大治懒治庸力度,着力解决干部管理不严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党和政府加强干部勤政建设的要求,为促进干部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我国在治理庸政懒政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部分官员庸政懒政现象仍然比较严重。部分官员办事拖拉、工作推诿、纪律涣散、追求安逸,懒官当道、庸官盛行、思想麻痹,缺乏责任心、同情心,服务态度差。“不作为、懒作为、乱作为”比比皆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普遍存在,这一切都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推动干部队伍勤政建设势在必行。
以勤政体制机制建设为抓手,治理“庸、懒、散”。目前我国治理庸政懒政没有建立起长效机制,问责机制不健全,问责流于形式,同时治理庸政懒政基本上采取上级监督下级的方式,缺乏公众监督,无法取信于民,无法真正取得实效。因此,要引入竞争机制,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形成竞争择优的管理机制,特别是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增强干部勤政的动力;实行有效的问责制度,增加压力,倒逼干部积极进取、勤于工作,治理“隐性失职”行为;明确细化考评方式,增强干部勤政的活力;同时,完善公开制度,给予公众对领导干部的任命、升迁乃至考核、评价的实质性监督权利,畅通监督诉求渠道,增强干部的危机感、责任感。
“政如农功,不勤无以成事。”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工作当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真正实现习近平同志“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克己奉公,勤政廉政”的殷切期盼。
第四篇:2017年福州公务员考试申论:为官以勤为先
在公务员考试申论的备考中,写作是众多考生们要啃的硬骨头,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们多看些申论范文,以便熟悉行文规则,以下范文供考生们参考。
【参考范文】
为官以勤为先
——加强制度建设 净化干部“庸”“懒”之风
韩愈曾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秦二世皇帝胡亥怠政四载,朝政混乱,国家**,人民苦不堪言,秦王朝迅速衰败。汉文帝刘恒勤政爱民,完善国家制度,加强官员管理,官员勤政蔚然成风,奠定了文景之治的基础。由此可见,庸政懒政致使国家灭亡,勤政促使国家兴盛。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以来,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了巨大辉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一切都是党和政府思想与实践共勤的结果。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大治懒治庸力度,着力解决干部管理不严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党和政府加强干部勤政建设的要求,为促进干部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我国在治理庸政懒政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部分官员庸政懒政现象仍然比较严重。部分官员办事拖拉、工作推诿、纪律涣散、追求安逸,懒官当道、庸官盛行、思想麻痹,缺乏责任心、同情心,服务态度差。“不作为、懒作为、乱作为”比比皆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普遍存在,这一切都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推动干部队伍勤政建设势在必行。
以勤政体制机制建设为抓手,治理“庸、懒、散”。目前我国治理庸政懒政没有建立起长效机制,问责机制不健全,问责流于形式,同时治理庸政懒政基本上采取上级监督下级的方式,缺乏公众监督,无法取信于民,无法真正取得实效。因此,要引入竞争机制,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形成竞争择优的管理机制,特别是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增强干部勤政的动力;实行有效的问责制度,增加压力,倒逼干部积极进取、勤于工作,治理“隐性失职”行为;明确细化考评方式,增强干部勤政的活力;同时,完善公开制度,给予公众对领导干部的任命、升迁乃至考核、评价的实质性监督权利,畅通监督诉求渠道,增强干部的危机感、责任感。
“政如农功,不勤无以成事。”党员干部要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到具体的工作当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真正实现习近平同志“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克己奉公,勤政廉政”的殷切期盼。
第五篇:辩论以德为先
古人云:“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承袭先贤之圣见,正视当今用人之利弊,笔者认为,用人应当“以德为先”。
德,即品德和修养,包括为人正直、善良、诚恳,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才,即知识和才能,是通过学习而积累起来的。所以,我们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更加注重的是他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学习力,这恰恰是有德之人的必备素质。
第一,以德为先用人是古今中外之定理。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以德治国”,无论什么行业招贤纳才,都讲究“德才兼备”,是以德为先!从小学到大学,都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也是以“德”为先!从公务员条例到公务员法,都强调对公务员“德、能、勤、绩、廉”的考察,还是以“德”为先!
第二,以德为先用人是单位发扬团队精神之前提。高尚的品德如磁石、如号角、如清风,总是为人所尊重、所赞许、所仰慕,从而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进而产生坚不可摧的团队精神,使企业在当今愈演愈烈的激烈角逐中永立于不败之地,正所谓“任他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第三,以德为先用人是企业长足发展之保障。“如果把企业比喻为一棵大树,则诚信道德有如树根,若树根开始腐烂,不管树多大多茂盛,即可预见这棵树终将枯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企业都重视创新,有德之人将会充分发挥其知识与才能,为企业的创新与进步殚精竭虑!恰恰相反,无论企业管理制度多么严谨,一旦聘用品德有瑕疵的人,就像组织中的深水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第四,以德为先用人是造就高材精英之根本。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道德、健康和知识,而其中道德犹为重要,位居人的核心竞争力之首。道德,是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它决定人生的方向,方向一错,全盘皆输。
综上所述,德是才的根本,德者才必高,才者未必有德。因此,企业用人应当“以德为先”
今天,我们党选人用人的标准是8个字: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3月30日电(记者张景勇、李亚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今天出席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并发表讲话。
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用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当企业在招聘人员之时,也往往把具有什么文化与技艺等放在重要位置。“人才就是财富”、“有才就有一切”似乎成了企事业单位用人和求职者不约而同的一种共识。
关于人才的定义,《现代汉语辞典》的注释是:“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
由此可见,“人才”,最大的特征是“德才兼备”。有德无才算不上理想的人才,有才无德同样称不上是合格的人才。如果用人只重视所谓才能或技能,却忽视其做人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例:一企业招聘王、刘两名业务员,通过两个月的工作,小王初露头角,以出色的才华给公司带来了不少利润,得到了同事的羡慕和老板的赏识。老板多次在会上表扬,并把她作为业务骨干予以培养。为了尽快实现个人的私欲,她一味地讨好老板,看老板的脸色行事,并精心揣摩老板的心理,曲意奉承,博取老板欢心,没过多久就坐上了业务部经理的位子。此时,她的本来面目渐渐露出水面,高傲自大,无事生非,使各部门之间产生严重隔阂,矛盾重重,把一个好端端的公司弄得乱七八糟,给企业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但是,与小王相比,小刘在工作中脚踏实地,善待本职工作,敬岗敬业,为人诚实,从不争名利,乐于助人,尽管没有得到重用,但依然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最终不仅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也以自己的优良品德和善于做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使自己的企业在客户与在业界都赢得了好评。
在用人“德”和“才”的取舍上,一直存在着先后之争。有一种说法:治乱世时,需要“才先”;而在和平之时则需“德”先。这种说法从某种意义上讲,虽有一定道理,但总是让人感到有失偏颇。“德”是根本、是长远,并非应急时就能造就的。“德”好比方向盘,“才”犹如发动机。无德之才,犹如失去方向盘的汽车,会误入歧途,而发动机马力愈大,其危害愈烈。对此,孔老夫子的观点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首卷中也给宋神宗讲:才和德是不一样的,二者的关系是“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并指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翻开历史,有“才”而无“德”的人,往往不是一事无成,就是身败名裂。如“才尽”之江郎,如遭万人唾弃之秦桧,等等。著名的三星集团,早在1957年就开始提出公开甄选人才的依据为人品、智能和健康。董事长李秉哲在用人时,首先看中的是人品,然后才是才。他们要求员工首先要学会做人。
中国有句古话,先做人后做事,做人是做事的基础,人都做不好,难免做坏事。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所以无论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用人都必须注重德才兼备,那种过分看重才能而忽视品德的做法,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与事业的长远发展。
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用人,“才”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当企业在招聘人员之时,也往往把具有什么文化与技艺等放在重要位置。“人才就是财富”、“有才就有一切”似乎成了企事业单位用人和求职者不约而同的一种共识。
关于人才的定义,《现代汉语辞典》的注释是:“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
由此可见,“人才”,最大的特征是“德才兼备”。有德无才算不上理想的人才,有才无德同样称不上是合格的人才。如果用人只重视所谓才能或技能,却忽视其做人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例:一企业招聘王、刘两名业务员,通过两个月的工作,小王初露头角,以出色的才华给公司带来了不少利润,得到了同事的羡慕和老板的赏识。老板多次在会上表扬,并把她作为业务骨干予以培养。为了尽快实现个人的私欲,她一味地讨好老板,看老板的脸色行事,并精心揣摩老板的心理,曲意奉承,博取老板欢心,没过多久就坐上了业务部经理的位子。此时,她的本来面目渐渐露出水面,高傲自大,无事生非,使各部门之间产生严重隔阂,矛盾重重,把一个好端端的公司弄得乱七八糟,给企业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但是,与小王相比,小刘在工作中脚踏实地,善待本职工作,敬岗敬业,为人诚实,从不争名利,乐于助人,尽管没有得到重用,但依然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最终不仅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也以自己的优良品德和善于做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使自己的企业在客户与在业界都赢得了好评。
在用人“德”和“才”的取舍上,一直存在着先后之争。有一种说法:治乱世时,需要“才先”;而在和平之时则需“德”先。这种说法从某种意义上讲,虽有一定道理,但总是让人感到有失偏颇。“德”是根本、是长远,并非应急时就能造就的。“德”好比方向盘,“才”犹如发动机。无德之才,犹如失去方向盘的汽车,会误入歧途,而发动机马力愈大,其危害愈烈。对此,孔老夫子的观点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首卷中也给宋神宗讲:才和德是不一样的,二者的关系是“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并指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翻开历史,有“才”而无“德”的人,往往不是一事无成,就是身败名裂。如“才尽”之江郎,如遭万人唾弃之秦桧,等等。著名的三星集团,早在1957年就开始提出公开甄选人才的依据为人品、智能和健康。董事长李秉哲在用人时,首先看中的是人品,然后才是才。他们要求员工首先要学会做人。
中国有句古话,先做人后做事,做人是做事的基础,人都做不好,难免做坏事。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所以无论企业单位还是事业单位,用人都必须注重德才兼备,那种过分看重才能而忽视品德的做法,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与事业的长远发展。
提出企业虽然以营利为目标,但企业是本质为社会服务的,需要道德的约束,引导。只有建立完善的以德为先的用人机制,才能让企业赢得口碑,做出品牌,获得信任,是企业长足发展的保障。并且引用但丁的名言“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空白”结尾,为企业用人以德为先做出完美总结。正方重申激励竞争中企业重点在于用人以才,现代是知识时代,信息时代,我们应大胆创新,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只有这样企业发展才能充满活力,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只有才能的人能够抓住商场的命脉,把握先机,迅速应变,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中国企业权益保护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会上,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李建伟透露,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有2.9年。李建伟说,最近几年,中国民营企业又取得了很大发展。在国内的2272家上市公司中,有1268家为民营上市企业。李建伟说,从回报率来看,民营企业的回报率也高于国有企业。与此同时,李建伟透露,中国的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而美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则长达40年。他说,中国的民营企业起步时间短,拉低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寿命,但导致民营企业“短命”的原因在于其面临多种法律风险。他分析,民营企业“短命”的一个外部原因是目前的法治环境尚有待提升。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还处于劣势。但李建伟也强调,民营企业家欠缺法律意识则是企业“短命”不可忽视的内在根源。
“如果说,还有哪一种风险能把企业击得粉碎,那就是食品安全,这足以致命。”李建伟说,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一定要诚信经营,弄虚作假,欺骗消费者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