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网络民主之我见(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2 01:47: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网络问政、网络民主之我见(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网络问政、网络民主之我见(小编推荐)》。

第一篇:网络问政、网络民主之我见(小编推荐)

网络问政、网络民主之我见

英语1103

林龙

201012321317 网络民意的凸显,一方面在于网媒的发展、公民意识的成长,另一方面更在于执政者对于网络民意的日益重视。据相关调查,超七成公众认为网络表达将成中国民主建设的新通道,近六成人认为有助于拉近政府与民众距离。

依托互联网的大平台,网络问政风生水起,网络监督亦风起云涌。一项调查显示,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9.3%的网民会选择网络曝光。回看过往,从当年的孙志刚事件到一波三折的虎照丑闻,从黑砖窑官员的撤职、复职、再撤职到“天价香烟局长周久耕被立案调查,从公务员出国“考察门”到“一夫二妻”区委书记董锋被曝光后半月成为阶下囚,网络一次又一次展示出巨大的能量。在网络面前,人人都是新闻记者,一个全民反腐的时代已经到来。

客观地说,“网络民主”较传统民主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具有有限性、破坏性。从未来发展看,“网络民主”要成为一种有效、有序、有形的民主形式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此,如何引导“网络民主”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发展趋势和发展潜力来看,随着网络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网络民主”所标志的直接民主形式作用的范围必然会持续扩大,作用程度也会愈益提高,这符合民主发展的方向。而从“网络民主”的特性来看,其作用的性质和方向呈现一定程度的非正向性,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民主”建设的引导,通过“电子政府”建设去整合、主导“网络民主”发展。首先,要加快“电子政府”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为建立政府与公众制度化互动机制提供前提。正视并满足公众参与民主和行政过程的愿望和需求,为政务公开和依法执政创造条件。其次,实行政务公开,建立制度化信息交流机制,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依法执政。将公民参与纳入决策全过程,从决策目的、决策目标的设定、决策方案的选择到决策的执行过程、结果状况等都要广泛吸收公众参与,反映公众愿望和要求。同时为公众实现民主决策和当家作主提供途径。还可以主导舆论导向,有效消除公众非理性民主、情绪式民主带来的消极后果。

总的来说,网络民主有以下一些优点:

一、为公众提供一种全新的表达渠道。以往公众想向政府表达他们的意愿,在网络尚普及的时期,电话投诉、上访、书信等都是比较通用的途径。但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已成为公民表达诉求、抒发己见、监督权力、建言献策的重要途径,网络舆论已达到任何机构无法忽视的地步。它们活跃在社会视角的最前沿,扮演着社会正义的伸张人和舆论的引导人,影响着公共管理政策议程。

二、为公众的政治参与营造和发展了新的公共空间。新的政策法规出台前征求民意的工作现已逐步实施,但往往时间比较短,民意表达不充分。关系到民生的一些措施出台前,征求民意的工作还比较欠缺,即便征求,敷衍了事的现象也时常发生。建议规定各种政策法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事项、人事变更、干部任免等出台前,必须将方案挂在网上,留下充分的时间来征求意见,根据各种意见认真修改和完善方案,并在网上向民众反馈。

三、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信息公开是做好监督的前提条件,互联网技术为信息公开提供了便捷经济的条件。目前,政府部门的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还远远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在网站上有计划地、较为详细地公布包括工作计划、经费预算、工作进展、单位和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经费使用情况、重大事件的应对处置情况等各方面的信息,通过信息及时有序的公布,自觉接受民众的监督。

四、制定及时分析处理网民意见的法规或办法,能让人民的监督权落到实处。网络监督快速便捷、经济有效,为纪检监察及司法部门提供了丰富的反腐线索。建议制定相应的处理法规和办理办法,对网民提出的意见建议、反映的线索和情况及时加以分析、调查、处理和回复,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决心和信心,改善政府与民众的关系。要建立宽松的网络民主环境。开放是网络社会的生命所在,管理者要改变强制管理方式,允许新模式的探索和失败,还要相信民众有辨别的能力。

即便如此,网络民主也存在极大的隐患和正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首先,网络主体之间的差异。兴趣爱好的不同首先是要面临的一大问题。民众的个人兴趣爱好使得他们只关注自己关心的相关信息。所以面对网络上海量的信息时,他们并不一定能够增加更多的知识。网络技术为信息的展示提供了平台,但其并不具备选择和过滤的功能。所以,即使有了获取信息的各种条件,由于每个人兴趣和爱好的差异,还不一定能够产生高度的政治参与。所以只有哪些有意愿参与的人会得益,这造成了信息社会新的不平等。

其次,网络信息的难控性。互联网对政治的影响并非预先注定的, 而是取决于人们如何使用它。不少研究者认为互联网提供的只不过是一种民主的幻觉。信息鸿沟阻隔了公众的平等参与,同时互联网也没有摆脱商业化和精英的操纵。网络极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些政客和利益集团影响和控制舆论,以达到自身目的的便利工具。部分传媒公司为了利益或者其他的目的也愿意为这些个人和集团服务,利用各种技术和手段在网络空间形成有利于他们的舆情。威权国家在利用互联网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会有效控制互联网的政治影响,并反过来维护自身统治。在他们看来, 那些认为“ 互联网有助于推进民主” 的观点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威权国家往往控制着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服务和内容。对于网络中的敏感信息,即使政府不能百分之百阻止,但仍能通过制裁非法网站和杀一儆百的办法,有效控制违规现象。对于像网络投票这样的民主依仗,政府也可利用网络的国家垄断性有效控制民意。就国内和国外传媒公司而言,它们为了在市场占得一份份额,也会选择与威权政府合作,共同抑止敏感信息的传播。这些必将共同带来所谓的技术专制主义。

最后,网络民主还要面对的是其自身的缺陷。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匿名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在使网络成为“舆论场”的同时,也使网络表达呈现出非理性的态势。在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分配的多元化,使社会矛盾日益增多并逐渐激化。在现实社会中压抑、积聚已久的社会情绪,在对焦点问题的关注中,找到宣泄的出口。而这种社会情绪往往会导致表达的非理性和主观化,有时纯粹是某种情绪的宣泄——甚至发展成群体性的谩骂和攻击。而情绪化的舆论更加有感染力,所以这种情绪能迅速地在网络上散布开来,进而个体在网络上的非理性发展成集体的非理性。

解决以上的问题,应该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积极推进网络立法。当今社会必然是法制社会。也就是说,当今社会中所有个人和团体所进行的活动必须是符合法律和政府法规的。与此同时,法律法规也使他们行使权力时有所保障。但是,我国在网络空间的法律设置较为匮乏,这使得公众在网络空间的行为处于相对无序和混乱的状态。那么如果想以网络民主为切入口来完善我国政治民主建设,我们必须首先做到我们在网络空间的行为有法可依。同时,互联网的无国界性要求我们在互联网法制建设工作上与各国相互合作。包括共同标准的制定、人员培训与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合作。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法律资源、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逐步完善互联网上民事权利保护和侵权责任法制。只有通过制度化的力量对网络民主进行规制与引导, 才能将其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使之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二、加快推进国家信息化进程。我们已经看到我国与发达国家与地区之间的“ 数字鸿沟”,以及国内不同地区间存在的信息获取上的不均衡。因此,消除“ 数字鸿沟” 造成的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差异势在必行。政府在推进电子政府建设的同时,要积极推进网络普及工程,对信息弱势群体进行扶持,对不发达地区加大投入。同时,积极鼓励非政府性的投资,加快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让更多的人掌握网络技术,让绝大多数人能够充分享用互联网资源,进而通过网络参与到政治生活。

三、积极鼓励和引导网络民主从虚拟过度到现实。在现实社会中,由于诉求渠道的不完善对公众发表舆论的制约,这种沉默的无奈普遍存在。再看本文中网络舆论的主体——网民,由于网络所具有的一些特性,使他们能够自由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诉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管理层的决策。但是这些在网络上针砭时弊、摇旗呐喊的网民,在回到现实社会之后,只能用沉默应对关注的问题。也就是说,网络身份与现实社会角色的过度脱离,使他们的影响力很难从网络过渡到现实社会。这种沉默的螺旋使得可能使并不符合民意的优势意见更加强大,从而侵犯到一些人的利益。所以,当网民作为个体出现时,并没有持续和强大的影响力。鉴于上述因素,我们已经有足够的理由着手作为,使这些一下网就失去现实影响力的网民能够有持续而本质的影响力。我国政府可以让现实的政治和网络相对接,加强和网络民主的互动,并积极把网络民主这一体制外的民主力量纳入到体制框架内,使其成为一种建设性的批判力量而不是破坏性的力量,这才是网络民主能否发挥有效作用的关键所在。所以,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和引导网络民间组织的建立,营造一个有力于网络民主过度到现实政治民主的健康环境,建设一个民主、和谐的社会。

总之,网络不是洪水猛兽,宜疏不宜堵,面对网络热点事件不回避、不盲从、不恐慌,网络既是放大器,也是减压阀,网民在网上发帖比上街游行更要理性和便于处置,只要正确对待就能为我所用!作为一种新兴的民众表达方式,其存在的不足和缺点还是比较多的,接下来要如何发展才能让网络民主真正对民众参政议政起积极作用,政府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第二篇:网络问政、网络民主之我见

网络问政、网络民主之我见

英语1103

林龙

201012321317

网络民意的凸显,一方面在于网媒的发展、公民意识的成长,另一方面更在于执政者对于网络民意的日益重视。据相关调查,超七成公众认为网络表达将成中国民主建设的新通道,近六成人认为有助于拉近政府与民众距离。

依托互联网的大平台,网络问政风生水起,网络监督亦风起云涌。一项调查显示,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9.3%的网民会选择网络曝光。回看过往,从当年的孙志刚事件到一波三折的虎照丑闻,从黑砖窑官员的撤职、复职、再撤职到“天价香烟局长周久耕被立案调查,从公务员出国“考察门”到“一夫二妻”区委书记董锋被曝光后半月成为阶下囚,网络一次又一次展示出巨大的能量。在网络面前,人人都是新闻记者,一个全民反腐的时代已经到来。

客观地说,“网络民主”较传统民主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具有有限性、破坏性。从未来发展看,“网络民主”要成为一种有效、有序、有形的民主形式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此,如何引导“网络民主”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发展趋势和发展潜力来看,随着网络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网络民主”所标志的直接民主形式作用的范围必然会持续扩大,作用程度也会愈益提高,这符合民主发展的方向。而从“网络民主”的特性来看,其作用的性质和方向呈现一定程度的非正向性,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民主”建设的引导,通过“电子政府”建设去整合、主导“网络民主”发展。首先,要加快“电子政府”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为建立政府与公众制度化互动机制提供前提。正视并满足公众参与民主和行政过程的愿望和需求,为政务公开和依法执政创造条件。其次,实行政务公开,建立制度化信息交流机制,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依法执政。将公民参与纳入决策全过程,从决策目的、决策目标的设定、决策方案的选择到决策的执行过程、结果状况等都要广泛吸收公众参与,反映公众愿望和要求。同时为公众实现民主决策和当家作主提供途径。还可以主导舆论导向,有效消除公众非理性民主、情绪式民主带来的消极后果。

总的来说,网络民主有以下一些优点:

一、为公众提供一种全新的表达渠道。以往公众想向政府表达他们的意愿,在网络尚普及的时期,电话投诉、上访、书信等都是比较通用的途径。但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已成为公民表达诉求、抒发己见、监督权力、建言献策的重要途径,网络舆论已达到任何机构无法忽视的地步。它们活跃在社会视角的最前沿,扮演着社会正义的伸张人和舆论的引导人,影响着公共管理政策议程。

二、为公众的政治参与营造和发展了新的公共空间。新的政策法规出台前征求民意的工作现已逐步实施,但往往时间比较短,民意表达不充分。关系到民生的一些措施出台前,征求民意的工作还比较欠缺,即便征求,敷衍了事的现象也时常发生。建议规定各种政策法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事项、人事变更、干部任免等出台前,必须将方

案挂在网上,留下充分的时间来征求意见,根据各种意见认真修改和完善方案,并在网上向民众反馈。

三、增强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信息公开是做好监督的前提条件,互联网技术为

信息公开提供了便捷经济的条件。目前,政府部门的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还远远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在网站上有计划地、较为详细地公布包括工作计划、经费预算、工作进展、单位和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履职情况、经费使用情况、重大事件的应对处置情况等各方面的信息,通过信息及时有序的公布,自觉接受民众的监督。

四、制定及时分析处理网民意见的法规或办法,能让人民的监督权落到实处。网

络监督快速便捷、经济有效,为纪检监察及司法部门提供了丰富的反腐线索。建议制定相应的处理法规和办理办法,对网民提出的意见建议、反映的线索和情况及时加以分析、调查、处理和回复,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决心和信心,改善政府与民众的关系。要建立宽松的网络民主环境。开放是网络社会的生命所在,管理者要改变强制管理方式,允许新模式的探索和失败,还要相信民众有辨别的能力。

即便如此,网络民主也存在极大的隐患和正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首先,网络主体之间的差异。兴趣爱好的不同首先是要面临的一大问题。民众的个人兴趣爱好使得他们只关注自己关心的相关信息。所以面对网络上海量的信息时,他们并不一定能够增加更多的知识。网络技术为信息的展示提供了平台,但其并不具备选择和过滤的功能。所以,即使有了获取信息的各种条件,由于每个人兴趣和爱好的差异,还不一定能够产生高度的政治参与。所以只有哪些有意愿参与的人会得益,这造成了信息社会新的不平等。

其次,网络信息的难控性。互联网对政治的影响并非预先注定的, 而是取决于人

们如何使用它。不少研究者认为互联网提供的只不过是一种民主的幻觉。信息鸿沟阻隔了公众的平等参与,同时互联网也没有摆脱商业化和精英的操纵。网络极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些政客和利益集团影响和控制舆论,以达到自身目的的便利工具。部分传媒公司为了利益或者其他的目的也愿意为这些个人和集团服务,利用各种技术和手段在网络空间形成有利于他们的舆情。威权国家在利用互联网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会有效控制互联网的政治影响,并反过来维护自身统治。在他们看来, 那些认为“ 互联网有助于推进民主” 的观点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威权国家往往控制着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服务和内容。对于网络中的敏感信息,即使政府不能百分之百阻止,但仍能通过制裁非法网站和杀一儆百的办法,有效控制违规现象。对于像网络投票这样的民主依仗,政府也可利用网络的国家垄断性有效控制民意。就国内和国外传媒公司而言,它们为了在市场占得一份份额,也会选择与威权政府合作,共同抑止敏感信息的传播。这些必将共同带来所谓的技术专制主义。

最后,网络民主还要面对的是其自身的缺陷。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匿名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在使网络成为“舆论场”的同时,也使网络表达呈现出非理性的态势。在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分配的多元化,使社会矛盾日益增多并逐渐激化。在现实社会中压抑、积聚已久的社会情绪,在对焦点问题的关注中,找到宣泄的出口。而这种社

会情绪往往会导致表达的非理性和主观化,有时纯粹是某种情绪的宣泄——甚至发展成群体性的谩骂和攻击。而情绪化的舆论更加有感染力,所以这种情绪能迅速地在网络上散布开来,进而个体在网络上的非理性发展成集体的非理性。

解决以上的问题,应该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积极推进网络立法。当今社会必然是法制社会。也就是说,当今社会中所有个人和团体所进行的活动必须是符合法律和政府法规的。与此同时,法律法规也使他们行使权力时有所保障。但是,我国在网络空间的法律设置较为匮乏,这使得公众在网络空间的行为处于相对无序和混乱的状态。那么如果想以网络民主为切入口来完善我国政治民主建设,我们必须首先做到我们在网络空间的行为有法可依。同时,互联网的无国界性要求我们在互联网法制建设工作上与各国相互合作。包括共同标准的制定、人员培训与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合作。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法律资源、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逐步完善互联网上民事权利保护和侵权责任法制。只有通过制度化的力量对网络民主进行规制与引导, 才能将其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使之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二、加快推进国家信息化进程。我们已经看到我国与发达国家与地区之间的“ 数字鸿沟”,以及国内不同地区间存在的信息获取上的不均衡。因此,消除“ 数字鸿沟” 造成的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差异势在必行。政府在推进电子政府建设的同时,要积极推进网络普及工程,对信息弱势群体进行扶持,对不发达地区加大投入。同时,积极鼓励非政府性的投资,加快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让更多的人掌握网络技术,让绝大多数人能够充分享用互联网资源,进而通过网络参与到政治生活。

三、积极鼓励和引导网络民主从虚拟过度到现实。在现实社会中,由于诉求渠道的不完善对公众发表舆论的制约,这种沉默的无奈普遍存在。再看本文中网络舆论的主体——网民,由于网络所具有的一些特性,使他们能够自由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诉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管理层的决策。但是这些在网络上针砭时弊、摇旗呐喊的网民,在回到现实社会之后,只能用沉默应对关注的问题。也就是说,网络身份与现实社会角色的过度脱离,使他们的影响力很难从网络过渡到现实社会。这种沉默的螺旋使得可能使并不符合民意的优势意见更加强大,从而侵犯到一些人的利益。所以,当网民作为个体出现时,并没有持续和强大的影响力。鉴于上述因素,我们已经有足够的理由着手作为,使这些一下网就失去现实影响力的网民能够有持续而本质的影响力。我国政府可以让现实的政治和网络相对接,加强和网络民主的互动,并积极把网络民主这一体制外的民主力量纳入到体制框架内,使其成为一种建设性的批判力量而不是破坏性的力量,这才是网络民主能否发挥有效作用的关键所在。所以,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和引导网络民间组织的建立,营造一个有力于网络民主过度到现实政治民主的健康环境,建设一个民主、和谐的社会。

总之,网络不是洪水猛兽,宜疏不宜堵,面对网络热点事件不回避、不盲从、不恐慌,网络既是放大器,也是减压阀,网民在网上发帖比上街游行更要理性和便于处置,只要正确对待就能为我所用!作为一种新兴的民众表达方式,其存在的不足和缺点还是比较多的,接下来要如何发展才能让网络民主真正对民众参政议政起积极作用,政府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第三篇:网上问政、网络民主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民群体呈几何级扩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网民已突破4亿,并以每月800多万的速度递增,这个群体来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行业,显然,互联网正在社会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网络已成了其他形式不能取代的民意通道。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指出,“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独立源头”。而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最近几年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表明,其中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约占全部事件的40%。所谓网上问政、网络民主,就是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而广大民众也可以通过这一便捷的途径参与政府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及时表达自身的利益和诉求,并对政府及国家公职人员进行有效监督。依托互联网的大平台,网络问政风生水起,网络监督亦风起云涌。一项调查显示,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0.3%的网民会选择网络曝光。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标志着网络的政治影响力真正形成,此后的10来年时间,网络政治事件层出不穷,随处可见:从当年一波三折的周正龙华南虎照丑闻事件到公务员出国“考察门”,从“二会”期间政府官员与网络的频繁互动,到习近平,李克强上网问候网民;从昆明“口罩实名制事件”到浙江张辉张高平错案结果的改判等,网络展现了的惊人的政治影响力一次又一次展示出巨大的能量。在网络面前,人人都是新闻记者,一个全民反腐的时代已经到来。

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民众与政府的渠道,网上问政、网络民主,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性。首先,网络民主是以互联网络为载体的民主,具有极强便捷性。网络民主的便捷性是由互联网络的便捷性决定的,具有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鲜明特性,这就为身处异地的网民参与民主政治活动提供了便利。同时,互联网络具有多种多样的交互工具,可以满足不同网民参与民主政治活动的不同需求,特别是随着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网民随时随地参与民主政治活动创造了条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网络终端已无处不在。无论是随手拍公车私用,还是网上掀起的寻找表叔,房叔的反腐热潮,都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网络民主就在身边。正如网友自己调侃道:头上三尺有网友!

其次,网络民主具有廉价性。互联网络是一张全球性的大网,这张大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不需要为时间和空间买单,因此,互联网络的使用费与商业机构提供的类似服务费用相比要低得多。同时,互联网络信息可以无限制地复制而不需要增加成本,这就使网络民主政治的成本十分低廉,与传统民主政治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相比,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互动结构和参与结构,也改变了信息的占有与分配格局,为民主拓展了新的空间。网络的隐蔽性特点为公民的自由参与提供了保障,网络的互动性特点则为公民直接参与提供了可能。

在中国,无论是“人民当家作主”还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都得到了宪法保障,但在现实中因种种因素的限制存在诸多困境,很多保障民主政治的渠道在现实中并不畅通,或被压制,或处于“休眠”状态,网络民主的兴起改变了这一状况,由于网络的自由、隐蔽、离散性等特点,使得它迅速成为公众参与政治的有效途径,自由开放的网络公共空间很快成了“意见的集散地,”在那里流淌着随处可见的汹涌民意,而网络的离散性、隐蔽性特征也扫除了公众政治参与的障碍,它激活了公众的参与热情,也激活了政治制度的活力。在互联网上,人们最终发现了一个相对可以免于恐惧和限制的公共空间,情绪的亢奋和批评的激烈便犹如洪水出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新媒体比起其他媒体来,更加缺乏平和和理性;也表明,在中国特殊的政治环境下,网络活动较之于其他国家更具政治意义。总之,网络对中国民主的影响与其说是提供了新的民主方式,重新塑造了民主,不如说是激活了民主的元素;它提供了一个新的参与方式,消除了传统政治的一些参与障碍。从目前来看,网络民主热的背后恰恰折射出政治参与渠道不畅通的现实。由于传统媒介的政治影响力还没有充分释放,传统的政治参与渠道如人大、政协,信访等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中还无法满足公民的参与诉求,于是,各种参与的欲望在网络条件下得到充分释放,犹如开闸的阀门,一发不可收拾。

更为重要的是,在网络时代,舆论监督的主体不再是专业化的传播机构,而是转变为任何人。因为在网络时代,任何一个有条件上网的人,都有可能曝光一场政治丑闻,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因为在网络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媒体,新闻与传播再也不是由专业机构垄断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而越来越成为大众广泛参与并集思广益的活动,在网络时代,政治管理者将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处处感觉到有一双双注视的眼睛在监督自己,任何事情都难逃公众的眼睛,身处网络时代的人更能深刻地感受到“法网恢恢”的含义。网络时代舆论监督的主体已经从专业化的传媒机构向千千万万的公众转移。广州“房叔”蔡彬,“房婶”李芸卿,表陕西叔杨达才等均在网民的举报和声讨中被依法惩办。

网络民主的兴起,正在改变着民主进程,成为推进民主政治的强大动力。网络民主与代议民主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作用,互为补充。一方面,网络民主需要以代议民主的其他制度安排为基础,单靠网络民主无法支撑起一个合理的民主治理架构;另一方面,网络民主通过更直接和平等的政治参与,能够推动民主制的其他制度趋向健全、成熟。可见,网络民主是代议民主的补充和完善,而非取代和颠覆,它需要和其它民主形式之间协调互补,才能扬长避短,共同促进民主的完善。通过对网络民主不同视角的审视,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网络民主带给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双重影响,从而科学地选择推进我国民主进程。

毫无疑问,网上问政、网络民主对于民主政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这并不证明网络就是万能的。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对接,没有现实力量的支撑,不管多么精彩的网络风景,也往往不过是海市蜃楼,终不免风吹雨打去。如果放弃了现实政治的建设,而仅仅希望于网络,无疑于舍本逐末,也是网络不能承受之重。例如,从11月20日雷政富的不雅视频在网络上被曝光,到11月23日就被免去职务并接受立案调查,一共不过60多个小时,这也被网民戏称为“秒杀”。而山东农业厅副厅长单增德给情妇写“离婚保证书”,经调查属实后,也迅速被立案调查。但另一方面,昆明“口罩实名制事件”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面对从网民和媒体一面倒的批评声浪,昆明市政府虽发出通报称,决定立即撤销有关通知,但仍明里暗里严加管制,且无任何官员为此担责,就连从5月17日创建以来就备受关注的“昆明市长”微博,也没对此表态。可见,如果没有现实政治的重视和配合,网络民主的功效将会大打折扣。网络民主热情高涨的背后,折射出了现实政治的诸多问题。可以说,网络民主的兴起很大程度上缘于现实参与渠道不畅通所致,它的“一枝独秀”恰恰是现实政治的多元力量不足所促使的,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网络民主在中国具有如此高的政治地位,聚焦了如此多的期望和使命,这恰恰折射出现实政治生活中其他民主力量的缺位,这也反应了现实政治中政治参与不仅受限于技术,而且还受限于政治控制。可以说,互联网在中国已经超出了一个媒介本应该承受的功能,甚至可以说是“不能承受之重”。

最为关键的是,网络民主如不以组织化和制度化为前提,从根本上说不过是一种无序的广场政治。现实的政治系统必须学会和网络民主对接,加强和网络民主的互动,并积极把网络民主这一体制外民主力量纳入体制框架内,使其作为一种建设性的批判力量而不是破坏性力量,这才是网络民主的治本之道。互联网其实是一个良莠不齐的复杂世界。固然有神奇和伟大的一面,但也有很多局限。姑且不论网络舆论的碎片化,情绪化。其最大局限,在于不能让政府走出孤独。网络议政无论如何繁荣,毕竟限于虚拟世界,不能形成有组织的力量、制度化的力量。这就注定了以网络为平台的公众参与,仍然只是一盘散沙的参与,仍然不存在有组织的力量、制度化的力量与政府对话,去监督政府,制约政府,从根本上改变政府的孤独境地。因此,单靠技术发展,靠电子计算机网络就能实现民主只能是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譬如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再怎么沸腾的网络民意,再怎么经典的网络提案议案,也不如“两会”代表委员真正履职管用,代表跟制度的对接有法律程序可以依靠,只要他们真正履职,谏言就不难落地,进而有效推动变革。总之,互联网本质上终究只是一种渠道,它可以锦上添花,却不能药到病除,其的功能发挥还是脱离不了现实的政治土壤,互联网能发挥什么功能,怎样发挥功能,其范围、方式等受到现实政治的制约。网络民主只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技术手段和参与渠道,它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民主形态。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技术,但也仅仅是技术,它替代不了现实政治的发展。信息技术只能是政治手段,改变不了政治实质,技术再好,只要现实政治问题产生的根源不解决,民主永远是幻象。

总之,网络技术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善现今的民主政治局面,并没有轻易乐观的答案。网络只是嵌入在现行体制内的技术工具,是一种高效沟通民众与政府的便捷通道,但它并不必然带来民主参与和政治进步,也不会自动改善现行政治的困境。网络民主的功效需要和现实各种因素共同作用,要有现实的政治参与制度衔接。只有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健全民主监督机制,才能让网上问政、网络民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四篇: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一、当前开展网络问政的有利条件:

1、政府态度积极;

2、网民规模较大,参与热情高;

3、网络技术较完善,反应快、平台成本低、参与方便。

二、网络问政的重要作用:

1、加大沟通,以了解民情、完善管理、引导舆情;

2、吸收民智,以优化决策、提高效率、加强监督。

三、“网络依赖症”指干群沟通渠道过分依赖网络,互动机制畸形发展。一是干部有以网络民情取代下基层的倾向;二是网民过分倚重网上信息和诉求。

四、学者担忧网络问政的理由有:

1、网络普及率和覆盖人群有限;

2、网民结构在城乡、年龄、职业、学历等方面失衡;

3、干群上网沟通习惯尚未形成,政务微博信息少、更新慢、影响力不高;

4、平台共通难,有效信息整合分类难度大;

5、存在网络水军操纵民意,影响政策的风险;

6、存在网上泄密和外国干涉内政的风险。

五、就“官员A”所属部门的工作人员的遭遇拟写一份微博留言稿,作为他回复广大网友的参考。(10分)要求:1.体现诚意,说明实情,赢得理解; 2.简明、通俗,利于网民理解; 3.不超过200字。

尊敬的网民朋友:感谢你们的关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您的批评永远会警醒和促进我们的工作。确实,身为公务员,仅仅对校车惨剧表示痛心是不足的。尽管这次事故是由责任人违法超载和违规行驶造成,但我们也有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处理好善后事宜,给家长和孩子一个交代。同时,给广大网友一个庄严承诺:我们一定会加强校车管理,从严防范此类事故。

【赋分说明】

1、整体上按表达谢意、承认不足、说明实情、工作安排的逻辑顺序作答,语言得体给3分;作答环节不足或顺序混乱、语言不够得体酌情给分。

2、表示感谢给1分,承认不足1分,说明实情给3分,工作安排2分,共7分。关键点分别为:警醒和促进、不足、违法超载、违规行驶、监管不到位、善后事宜、加强管理。

六、当前政务微博面临的一些问题有:

1、主体不对等、功能单一。政府大多“以我为主”发布信息,互动少,网民参与公共事务机会少;

2、文风呆板、回应迟钝。官话套话多,内容单一,有用信息少,消极逃避不同意见;

3、规范缺失、监管不力。有的微博为了名声和利益,肆意炒作;防范泄密等风险能力不强。

七、政务微博面临的一些问题相应的解决对策有:

(一)、统一制度,完善机制。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

2、规范实施细则,形成固定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责任到人,加强监管。

1、完善平台,增加互动和网民参与力度;

2、改革文风,坚持讲真话、办实事。

(三)、加强学习,提高效率。

1、学习网络知识,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2、学习管理,提高服务能力。

八、有人认为:网络世界信息发布充分及时,使人兼听而明智;网络问政更是当前揭露贪腐官员,倒逼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的最好平台之一。因此,网络空间应该是不受管制 的自由领地。请你针对这种观点,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参考给定材料,自拟题目,中心明确; 2.联系实际,说理充分,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不少于800字。【内容要点】

1、网络空间巨大优势:交流充分、个性解放、参与方便,干群有效交流的全新形式。

2、网络世界的弊病:信息爆炸、碎片化、片面偏激,各方利益主体自私自利,无法形成公共平台。

3、网络空间是自由的,但也是有边界的,需要适度监管,应以促进国计民生为导向。

4、可以结合以上各方面全面论述,也可以就其中一个方面深入论述。

维护网络自由政府当有为

从口耳相传到结绳记事,从甲骨刻字到活字印刷术,从书报广播到网络微博。交流媒介的变革过程,就是我们知识的增长过程,就是我们自由空间的拓展过程。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逐年攀升,网络日益成为人们自由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近年来,政府网站的建立和政务微博的兴起更是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网络问政成了实现人民民主权力的最新形式。与通过著书立说、报刊杂志和上访等传统渠道相比,网络问政参与方便,准入门槛低,交流直接,是实现干群充分沟通和交流的有效途径。“在互联网时代,人民想和政府通通气,乃至天天见面成了轻而易举的事”。

2008年以来,许多中央和地方党政领导,通过答复网上留言、走进BBS论坛、开设博客或个人邮箱、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等形式,在互联网上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凡此种种,都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力的全新形式,大大促进了干群和谐和执政效率。

网络问政需要依法有序。网络行为有其先天弱点。当前,网络行为的道德和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完善,网上规范更没有深入人心,网上言行杂乱无序。信息爆炸、碎片化、片面偏激,虚张声势,虚实难辨是其主要缺点。

另一方面,网上言论的背后是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大多数片面偏狭,自私自利,无法形成公共利益的诉求平台。欺诈行骗,网络盗窃等非法行为更是防不胜防,对个人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这就需要政府在风气引导、信息鉴别和监管方面有所作为。一要加强完善网络行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执法力量,坚决打击欺骗行诈、煽动闹事的不法之徒;二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鉴别和筛选技术,积极保护网络世界的真实健康;三要创新形式,加强对广大网民的理性引导,增强其自我规范意识,提高其辨别力和防范意识。

政府的有效监管,是维护网络世界自由畅通、纯净和安全的重要保障。而网络自由是人民群众发出诉求,参政议政,参与民主监督的有效平台,也是实现干群有效沟通的崭新形式,更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契机。因此,网络自由也需要党的领导,政府应是保护网络自由的积极力量。

第五篇:网络问政

目前我国网民总人数已超过3亿。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我国的政治

生态环境。

网上问题、网下解决,上网交心、下网服务。

网民发帖留言只是一种外在形式,其内在本质是公民表达情感、观点或者诉求的一种途径。妥善办理网民留言,既是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又对公共事务大有裨益。

“网络问政”需要“魅力语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在信息传递、舆论形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种利益群体开始利用互联网表达利益诉求,各种社会力量“汇聚”到网络上,形成民间舆论的强大磁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也开始以“与网民在线交流”、“开设博客”、“开通省(市)长电子信箱”等各种形式,主动借助网络征询民意。特别是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之后,更是引发了广大领导干部和网民的参与热潮,一股“网络问政”新风在各地党政系统蔚然兴起,为中国政治生态环境添加了一抹新绿。

那么,领导干部在“网络问政”中,如何才能在“倾听民声,集中民智,共谋发展”方面,实现其效能最大化呢?我们的领导干部除了要尊重每一个网民表达、参与、监督的权利,满怀诚心地面对网民,心怀责任感地去履行职责之外,还需要在“网络问政”时使用“魅力语言”。具体而言,应把握好“四化”。

大众化

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说过“大道至简”。因此,领导干部在与网民交流时,要尽可能使用大众化的语言,包括一些大众化的网络语言。不管面对的是普通网民,还是基层干部,都应力求语言通俗、大众化。即便面对的是有一定层次的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如果尽是用些生僻怪异、晦涩难懂的词语,也会影响交流效果。“曲高和寡”,无论言论水准多高,但如果语言不通俗,深奥难懂,就很难受欢迎。只有生动、鲜活、群众熟悉的大众化语言,才能增强其感染力,引起共鸣。

2008年春节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通过省内主要新闻网站发布的《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就体现了语言大众化这一特点。汪洋、黄华华在信中写道:面对近期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天气,许多网民提供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成为支持我们决策的重要基础……许多网民朋友“有知识、有思想、有热情、有锐气”,我们愿意成为大家的网友,求计问策,接受监督。对于共同关心的话题,愿意和大家一起“灌水”;对于工作和决策中的不完善之处,也欢迎大家“拍砖”。

毋庸置疑,这封公开信的内容通俗易懂,让人看了倍感亲切、深受鼓舞,应该算得上是语言“大众化”、实现网络有效沟通的典范了。尤其是“灌水”、“拍砖”等网络语言的运用,更是拉近了与网民的心理距离。此信一经发布,网上人气独占鳌头,有建言献策的,有高度评价的,仅奥一网一家网站3小时就有17万网民点击浏览,1000多网友跟帖发言,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也进行了转载。更有专家评价:省委书记省长上网邀网民“灌水”、“拍砖”,是信息时代领导干部领导模式、领导魅力的一个创新。

个性化

个性化的语言是一个人思想、学识、阅历、才华、性格、气质以及语言修养的集中表现。网络交流中,善于运用富于个性的、有独特风格的语言,领导干部的“话”才能更精彩、更感人。而那些缺乏个性化的语言,即使是满篇漂亮的词藻,长篇累牍地引用名家名言,恐怕也难以吸引网络人气,更难引起网友共鸣。

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鸿忠在荆楚网等网站与网民的在线交流,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被称为“史上最牛的省长访谈”。访谈中,李鸿忠省长侃侃而谈,积极回应网民提出的问题,既意高旨远,又妙语连珠,可谓个性十足。其中,李鸿忠在谈到网络作用时一再强调,“网络是政府决策的一个富矿”;听到网民积极参与“对话省长”活动时,李鸿忠表示,“网友如此热情是湖北兴旺发达的表现”、湖北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很强;在谈到经济危机时这样给湖北网民鼓劲,“熬过冬天就是春天”;在农民网友反映合法权益受侵害时强调,“农民朋友要据理力争,要投诉”;在谈到搞经济建设的态度时,他说“要想办成事,要有一种韧劲、耐力和精工细作的精神”;在对湖北人文化精神的评价时说,“湖北人既具有秦岭巴蜀的强悍,又具有江南文化底蕴的文雅”; 谈到发展与民生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强调,“政府工作最终是要给老百姓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否则没有任何意义……”这些话令人振奋、催人向上,表达出了李省长对湖北发展的一种信心,又体现了他雷厉风行、意气风发,讲求闯劲、速度和效益的个性化特点。

人文化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其集中体现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对“网络问政”的领导干部而言,就是要尊重、关心、爱护网民,替网民着想。“网络问政”是一个执政为民的全新课题,从根本上讲也是一个态度问题。领导干部是站在网民的立场上,为网民着想,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给网民,还是高傲自居,“官气”凌人,热衷于讲官话,讲大话、套话、空话,其效果截然不同。如何与网民互动交流,真诚听取意见?温家宝总理为广大领导干部做出了示范。

2009年2月28日下午3时,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并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的联合专访。温总理一开始就说:“我总记得母亲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无论是对什么人,要诚实,要用心讲话。我想今天的在线交流应该是一次谈心,或者说用心谈话,所以应该诚实,把真实情况告诉大家,倾听群众真实的声音。”温总理以“诚实用心”的姿态和温情、知性的话语与网民互动交流,博得了亿万网民的好评。毫无疑问,广大领导干部只有像温总理那样,平和朴实,充满人文情怀,与百姓用心沟通、真诚互动,才能听到“群众真实的声音”,从而确保“网络问政”更有实效。

形象化

所谓形象化,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化的,或者较难理解的、枯燥无味的内容加以形象化处理,给人以较直观的感受。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讲抗战胜利果实应该属于谁时,以种桃树、浇桃树、摘桃子作比喻,说明胜利果实是属于抗战军民的,既形象生动,又深刻有力。邓小平同志也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如“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黑猫白猫论”等表述,凝练而形象,老百姓不但听得懂,而且记得住,容易达到沟通的良好效果。“网络问政”中,领导干部面对的群众面比较广,且涉及老中青幼、各行各业,因此,要达到交流效果的理想化,必然要求领导干部的语言“形象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曾经做客东方网,与广大网友交流互动。在两个小时的交流互动时间里,俞正声就网友关注的问题,认真作答,真诚交流,其中不乏“形象化”语言。网友“外地人”向俞正声提问说,“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国内许多企业也开始计划„过冬‟,这连带影响到了许多行业,如旅游、金融保险等,上海市政府有什么计划?”对此,俞正声风趣地说,“是不是要准备过冬了?我只能说天上下雨了,赶紧拿伞。问题是你的伞张得及时不及时,你的伞管用不管用。”这个回答,巧妙地借“雨天打伞”来比喻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既形象地说明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又表达了从容应对危机的心态和信心。真可谓构思新颖,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自然得体。

“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型议政、问政方式,不仅创新了民主形式,而且成为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网络问政”的语言魅力,更重要的是要依靠领导干部广泛的“知民度”和温暖的民生情怀,那种“打官腔”式的语言,只能是官僚主义的表现。

下载网络问政、网络民主之我见(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网络问政、网络民主之我见(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问政成为政治生活的一种新形式。网络问政具有开放性、快捷性、使用者身份的隐蔽性、交流双方地位的相对平等性、力量的不可预......

    网络问政(范文)

    网络问政,政府部门新作为 上一篇 / 下一篇2011-06-09 17:55:09字号 大 中 小 查看( 825 ) / 评论( 16 ) / 评分( 25 / 0 ) “问政”一词由来已久,古语的意思是咨询或讨论为政......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积极作用: ① 互联网为基层民众的民情和民意能如此通畅便捷的抵达执政上层创造了平台,加大了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对政府工作的监督。 ② 体现了政府从......

    网络问政

    浅谈我国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教学目的: 介绍网络问政的涵义和特点,探讨我国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前言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央和地方党政领导,通过答复网上留言,开......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 网络问......

    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贵在“同频共振”近年来,中安在线 “网络问政”、“安徽公安在线”、芜湖“市民心声”等网络互动平台人气指数一路飙升。进入web2.0时代,我省党政机关纷纷搭上 “......

    网络问政

    给定资料 1.‚我的提案会及时发在我的博客上。‛2010年两会上,问及政协委员的提案,常常会得到这样的回复。不少代表、委员都开设了博客,直接在网上亮晒自己的建议、提案,或者意......

    网络问政

    目录 1 论社会创新管理——网络问政 ............................................................................................ 1 1.1 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