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浅谈
关于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浅谈 来源: 陕西汉中民政
时间:2015-02-05 22:00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宁强县农村大批劳动力成为了城市打工者,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也呈逐年增多之势。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诸如留守老人生活与健康、农村社会公共管理与社会治安、传统农耕文化传承等众多社会问题,如何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形成政策合力和社会合力,逐步化解这一社会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农村留守老人的基本情况与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老人的基本情况
宁强县总人口34万,其中60岁以上老人5.78万,其中农村49585人;农村60周岁以上的留守老人29185人,占老龄人口数50%,留守老人主要有四种类型:年轻夫妇外出打工,留下孩子给老人照顾;老夫妇都健在,身体健康,但子女赡养费较少,主要靠自给;老人们年事已高,需要人照料;老伴去世,孤老独居。
通过对汉源街道办事处(原汉源镇)选取30户,50位留守老人为样本,其中男性28人,女性22人。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水平的占91%,其中80%的老人是文盲和半文盲。年龄:60—69岁28人,占56%;70—79岁19人,占38%;80岁以上3人占6%。在所调查的50位留守老人中,60%的留守老人反映自己身体不好,都有些这样那样的慢性病,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病倒。80%的留守老人吃的粮油和蔬菜都是靠自己的劳动自给自养。在日常花销方面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留守老人中,70%的老人全年获得的支持未超过800元。另外还有10%的留守老人难以从外出务工子女手中获得任何经济援助,多来于政府发放的农村养老保险、高龄补贴等。由于年龄段不同,每人每年可领取各类惠民补贴约600—1500元不等。在30户农村留守家庭中,有24户承担着照看孙辈的责任。50位留守老人出于习惯或者现实经济状况考虑没有做过健康体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经济供养仍需自给自足。农村留守老人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子女供给,但自己的劳动收入仍是不可缺少的补充,调查中发现,仅仅依靠子女外出打工的支持根本无法保障留守老人的生活费用,80%的留守老人都在不同程度从事农副业生产进行自养,不少老人仍然坚持耕种土地。当健康状况不允许他们再下地劳作时,一部分老人的生活质量下降就会成为必然。有的甚至捉襟见肘,生活相当困难。
2、生活照料靠自己或配偶间扶持。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主要依靠家庭内部,以老人自己及其配偶彼此照料为主。其他亲属亲缘关系群众只能提供辅助型照料。邻居及同族群体是边缘型照料供给群体。村组集体和社会组织在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位。在所调查的50位留守老人中绝大多数老人在生病时,只能依靠自我或配偶照料,不能及时就医,生病期间无子女看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家庭事务打理、邻里间人情礼仪负担基本都是靠老人自己。子女外出务工,孩子留给父母代为监护抚养,在农村历来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加重了老人们的生活压力和精神负担。
3、精神慰藉普遍孤独无助。留守老人与子女两地分离,常年面对孤独,精神生活十分匮乏。大多数一般都是腊月底回来,正月初出去,只能在家住上十天半月,一年四季都是老人和孙辈们在家生活。调查发现,留守老人最大的愿望之一就是与远在异地打工的子女打打电话。据调查,60%的老人半个月以上才和子女通一次电话,通话时间不超过5分钟,有10%的老人平时与子女基本不通电话。留守老人们晚上大都休息的非常早,一般晚上8点多就上床休息了,大多数都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特别是在边远山区的农村,农户居住相当分散,绝大部分为单家独户,老人一旦遇到各种意外时,更是孤独无援、束手无策,甚至只有靠炊烟存在来确定老年人是否还健在。近来年,老年人的自杀率逐年增高。
二、关于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夯实基础,为做好留守老人帮扶服务工作提供保障
(1)组建一批服务队伍。全县16个镇及2个街道办事处设立老龄工作站,全县269个村设立村老龄工作服务站,依托县志愿者服务网站,成立镇、村志愿者服务队。分片区、分自然角落,组织身体状况较好的留守老人组织老年人互助组,开展以老助老的互助活动。
(2)建立一套服务制度。各村对60周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的家庭、经济、生产生活、健康等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以空巢、高龄、特困、失能等为主的农村留守老人信息档案,并根据年龄、组别、家庭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等进行分门别类,及时滚动更新、实现动态化管理。挂勾联系制度,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挂勾联系2名以上的互助成员,互助小组成员每人挂勾联系2—3名留守老人,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电沟通,每周一次上门走访所挂勾老人,开展谈心交心、心理疏导等活动,并制作发放挂勾联系卡,方便留守老人回访。
(3)搭建一个服务站点。各村要整合资源,依托村文化室、老年活动室、农家书屋及自然角落交通便利、住所集中的老年人家庭等场所,成立留守老人服务站,丰富老人的文化活动。同时也为留守老人提供功能丰富的交流活动平台。通过老年性组织,为留守老人搭建“新巢”,把农村留守老人从孤独、寂寞、单调的心理死角中拯救出来,让他们重新找到心理归属感,恢复对生活的希望、信心和勇气。
(4)开展一批常态化活动。根据农村留守老人不同需求、不同困难等情况,发动老年互助组和志愿者队伍开展关爱互助活动,促进关爱农村留守老人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开展。生活互助活动,在农忙生产季节,互助组成员在运送化肥、收种庄稼等农业生产中相互帮助,共同努力。生活互助活动,互助组成员为生活不便的老人提供换洗衣物、陪同就医、打扫卫生、喂养牲畜等,定期为留守老人提供诸如理发、环境卫生清理等,解决留守老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同时组织留守老人开展棋牌类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
三、多方努力,共同关爱留守老人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留守老人提供良好的养老环境。
在农村,由政府投入,兴建农村互助幸福院,目前已建好农村互助幸福院28个,解决好部分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力争在五年之内,由政府投入,在全县269个村都建立农村互助幸福院,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等问题。但由于农村幸福院的管理人员补贴没有得到解决,农村幸福院的功能并没有完全得到利用。另外,有特殊困难的留守老人可以申请入住敬老院,与五保老人一样由财政供养。同时,政府对于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发放养老金,民政部门对70—79周岁的高龄老人每月发放50元的高龄补贴;80—89周岁的老人每月发放100元的高龄补贴;90—99周岁的老人每月发放200元的高龄补贴;百岁老人每月发放300元的高龄补贴。目前30%的留守老人享受了农村低保。即便是老年人拿到各类补贴的最高标准,每月好不足240元,在这种情况下,建议适当提高农村养老金的标准。
(二)发挥民间力量,积极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
通过给予财政补助,加强业务指导和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鼓励发展民间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经济条件较好的子女,外出务工后,可将老人送到托老所,由托老所对老人全方面照料,可解决子女的后顾之忧。目前已有一家民营托老所建成。
(三)以假日节庆为重点,保持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乐
各级政府、村委会要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利用文化下乡、重节阳等契机,多组织文艺演出、电影等传统文化节日,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感与失落感,送去政府和组织的温暖,别外,要鼓励、倡议外出子女多抽些时间回家看看,特别是逢年过节时,尽可能不要让老人们独自过年。
(四)提升农村医疗卫生保障能力,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病有所医
调查中发现80%的农村留守老人从未系统体检过身体。留守老人大多体弱多病,政府可多组织医疗下乡的次数,免费为留守老人体检身体。按照目前的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得到较多的费用报销,而很多老年一年四季都离不开各类药品,建议医药费花费较高的老人,村委会可为这部分老人申请农村临时救助项目,解决老人医疗费高的问题。另外要在农村留守老人中加强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搞好重大疾病预防,让农村留守老人告别不良的生活卫生方式和习惯,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做好老年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常见病、老年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五)加大对老人的监护力度,保障老人财产安全
近年来,在一些边远的镇,作为家里顶梁柱的青壮年劳务离开家乡务工,再加上留守老人预防犯罪能力较弱,这一群体的人身、财产安全往往难以保障,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伤害的对象。他们由于生活环境封闭,与外界的交往相对少,对可能造成自身作伤害,财产损失的危险性估计不足,他们经常会收到一些诈骗信息或假币及江湖郎中的所谓治百病的假药。由于缺乏相关识别能力,很容易上当受骗。一方面派出所可加大对骗子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村级组织加大老人自我保护办法的宣传力度,杜绝老人财产损失。
总之,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设除了要加强制度建设,还要大力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养老也社会养老相结合之路。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政府牵头,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建立一个政府照顾、社会关系、村组织帮扶、家庭关爱的农村留守老人服务体系。
(宁强县老龄办何梅)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明天。近年来,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8月,我市总人口792.62万人,其中18周岁以下儿童183.11万人,占总人口的23.10%。现有农村留守儿童 42 万人,占儿童总数21.88%。10月衡阳市妇联调研组深入**县、**县、**县,通过听取情况汇报、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座谈讨论等形式,对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成长环境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建设,我市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十二五”以来,全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安排了专项补助资金,推进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和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加快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开辟“绿色通道”,免费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启动留守流动学生动态调查管理机制,积极开展“希望工程”、“春蕾计划”、“金秋助学”及“爱心妈妈关爱留守儿童”等结对帮扶活动。社会保险制度逐步由城镇向农村扩展,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目前已有10个县市区儿保门诊规范化建设达标,争取乡镇卫生院、重大疾病防控、农村学前教育、卫生监督、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127个项目资金,争取中央投资21.98亿元,建成了一大批妇女儿童事业项目。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等有利于儿童成长的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向儿童免费开放。全民健身稳步推进。公共服务财政投入显著增加。从总体上看,我市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留守儿童上学、就医、社会保障、文化生活等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是,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中情感关爱严重缺失、人身安全堪忧等问题仍然突出。在情感关爱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监护的占80%以上;寄养监护的约占15%;“以大带小”无人监护的约占5%。青少年时期是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几个月或是周岁后就外出务工,有的一年甚至多年难得给孩子打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在**城关一小“留守儿童之家”之“爱的诉说”——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张贴栏和心愿墙上,我们看到95%以上留守儿童最大的愿望是父母能多陪伴自己。这种生理和心理上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年幼的留守儿童都有孤单无助感和对父母强烈的思念,长年的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自卑抑郁等特征较为明显,甚至导致亲情失落,心理失衡,怨恨社会,成为违法犯罪的“问题少年”。在人身安全方面,农村留守儿童上下学途中的交通安全、意外事故等尤为突出。由于从家里到学校的距离有近有远,父母外出务工,小孩上下学有的由校车接送;有的监护人接送,有的无人接送。儿童好动、好玩、好奇心强,缺乏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意识,导致遭遇交通事故、溺水、触电等意外伤害的机率增加,被操纵、唆使而违法犯罪的危险系数加大,也容易成为拐卖、性侵等刑事犯罪的对象。
二、我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典型模式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工程,是为民之策、惠民之举。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关键是以政府为主导,努力探索构建留守儿童政府主导定位、父母监护到位、学校教护换位、社会管护补位的“四位”系统网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关心留守儿童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调研组在实地走访调研中发现我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方面已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化关爱服务。
1、政府主导定位不错位。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主体,承担着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责任和义务。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要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做好顶层设计,着力完善领导机制,健全工作机制,建立考核机制,从公共政策、公共财政、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社会福利和就业服务等方面为留守儿童提供支持。我市各级党政部门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2014年9月召开了全市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会,举办了衡阳市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建设培训工作会,把全市农村18周岁以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在6个月以上的儿童均将纳入此次统计对象范围内。在2015年1月31日前将建成数据覆盖率100%、录入准确率达95%以上的全省首个由市州政府妇儿工委、妇联自主建立的留守儿童信息数据库,实行政府部门联动、资源平台共享、动态数据对接管理、后期项目支撑模式。**县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的考核内容,并自2014年起增加团县委和县妇联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预算经费各48万元,用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阵地建设,开创了政府对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投入专项资金的先例。
2、父母监护到位不缺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父母监护到位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指导,倡导、鼓励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时尽量留一人在家抚养和教育子女,或返乡就近创业就业,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另一方面强化父母责任意识,逐步树立重视家庭教育、榜样示范、情感交流和行为纠正的科学教育观。如**县突出父母监护的主体地位,搭建亲子交流平台,设立“亲情关爱日”,指导留守儿童给家人每月打1次亲情电话;建立家校联系制度,每学期召开2次家长会,进行3次家访,加强与监护人的沟通,帮助家长全方位参与、全方面了解孩子的成长,让亲情关爱无处不在。**县成立“代理家长”队伍,建立留守儿童代理家长档案,加强“代理家长”的交流管理,定期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3、学校教护换位不逃位。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亲情和家庭教育缺失弱化问题上,学校要主动挑起教护之责,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拓展城镇中小学容量,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增加农村教师编制,鼓励教师担任“代理家长”,积极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和营养条件;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人员,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县城关一小建立五项关爱制,即信息卡制、留守儿童辅导制、留守儿童教育代理制、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制、留守儿童结对关爱制;每学期初对“留守儿童”开展细致调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详细记录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等;成立“留守儿童之家”,设立了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亲子交流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配备了电话、电视、dvd、电脑、图书、乒乓球台和羽毛球场地,定期开通亲情电话、亲情视频,开展心理咨询、情感教育等活动。
4、社会管护补位不越位。加大文化建设和媒体宣传力度,引导构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精神支撑,营造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广泛动员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的实质性关爱和帮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公共财政资源的不足,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共同构建社会管护体系。如**县依托电视、报纸、网站等各大媒体,制作留守儿童电视短片,纪实报道困难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全方位展示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实况,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关注。深入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招募“关爱使者”,组建了“爱心妈妈”、“爱心姐姐”等志愿服务队,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为当地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心理辅导和爱心捐助,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了一个温暖大社会环境。2014年5月**镇**村**组一对爱心夫妻针对留守儿童创办了“**书香院”,把书院开支纳入其家庭企业预算,动员热心人士主动赞助、乡亲共同参与,通过聘请老师施教辅导,开展励志文体活动,建成了一个集中学习辅导、阅读求知和健康娱乐的公益平台,开创了一条民间个体组织关爱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新路子。
三、我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法规政策不健全。留守儿童问题虽早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农村留守儿童权益实施保护。现有的法律法规也只是通过个别原则性条款和未成年人有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留守儿童权益,缺乏针对性,难以保障相关权益的维护和实现。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政策规定散见于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等规定中,缺乏可操作性和刚性,不易落实。二是工作协调统筹不够。整体上看,各级都建立了留守儿童工作组织,但对各成员单位统筹协调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的管理办法和工作机制。各部门单打独斗、未能形成合力.如妇儿工委办公室作为统筹协调部门,在整个运转中缺乏实际话语权;妇联等群众组织自身职能存在局限性,缺乏人员和经费保障;其他民间组织也受人力、物力和财力限制;加之有的部门履职不充分、落实不到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人人喊管人人都管,却又呈现管理主体缺位,各地留守儿童工作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三是专项经费投入不足。当前,除了一些社会儿童基金外,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中还没有设立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专项经费。有关部门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也没有直接的工作经费来源,只有挤占办公经费,或是募集爱心捐款。目前,已建成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也由于缺少项目支撑和资金支持,普遍存在设施单
一、缺少后续运行经费和专职工作人员,开放时间较短、利用率较低等问题,开展的关爱服务活动缺乏长效机制,不能形成常态化和制度化,难以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需要。四是关爱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各地、各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大多以节庆日为契机,集中在春节、儿童节等重要节点开展走访慰问和一次性捐助,对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关注解决的还不够,存在短效、小面、浅层的特点,不能长时效、广范围、根本性地解决问题。各方监督力量关爱工作力度还不够,没有形成密切衔接的管护服务网络,出现了监护空白现象。五是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易建难管、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目前,我市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关爱服务工作的阵地主要有两大块。一是大力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农村留守儿童集中提供学习、心理、健康等关爱服务。另一阵地就是在农村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村、社区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当然,也有部分学校也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但是,由于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教学设施、师资力量严重短缺。如**县城关一小教师现有教师131人,41个班级,学生3389人,最大班额99人,最小班额72人,每个教师平均要教26个学生,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学校背负应试教育、社会舆论和家长责任的三重压力,在其自身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教师无法做到对所有留守儿童的周到照顾。而村、社区的关爱服务更为有限,没有较为固定的关爱志愿者,志愿者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没有资金保障,阅览室、科技室、心理咨询室、卫生室等基础配备严重不足,等等,都导致学校和“留守儿童之家”作用发挥受限,导致农村学校师生活动空间狭窄、课余生活单调、活动场所简陋、活动内容单
一、活动频率稀少。六是民间关爱服务机构缺乏政策体制支持、难以持续发展。多数的民间组织都是爱心人士自发组织,以各自特有的方式,进行助学、助困、助残、助教、社区服务、贫困救助、交通和消防安全、环保、医疗救助、青少年帮教、义卖募捐、公益性文艺宣传等爱心活动,这些民间组织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向上的作用。然而,诸多本着公益为民的组织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却面临很多问题,既存在组织内部规范不够健全,如组织>规章制度不完善,或虽有完善的制度,但由于专职人员过少、财力不足等原因,其目标和宗旨难以有效实现;也存在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的问题。国家目前对民间组织实行登记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体制设计,这种设计造成民间组织进入社会的门槛过高,使许多具有“合理性”的组织无法取得“合法性”外衣而游离在制度保护之外,影响了民间组织的设立和作用发挥;大量社会需要的组织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而无法登记。而且,民间组织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在税收优惠、财政资助、人事管理、社会保险等方面缺乏健全的政策规定,面临注册难、定位难、信任难、参与难、监管难、吸引人才资金难等难题。
四、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如何构建更有效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是当前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亟需探索、解决的新课题。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家庭是关键,学校是依托,社会是支撑,政府是主导,为此,我们建议:
1、加大司法保护力度,完善法律法规。一是在修订法律法规时增加保护留守儿童的具体条款,完善留守儿童生存发展权、监护和委托监护等规定,进一步完善委托监护制度,明确儿童享受父母亲情和关爱权益,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不让“留守儿童”变成“问题儿童”。
二是建议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维权和守法意识,强化家长履行对子女的监护教育责任意识。三是建议畅通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权益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四是建议加大预防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工作力度,减低留守儿童违法犯罪的比率。
2、彰显政府主导地位,做好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强大合力。一是建议政府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层落实”的原则,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责任体系,明确工作需求,强化责任担当。二是建议强化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职能,赋予考评话语权。通过实行目标任务分解和督查考核的办法,建立科学的考评和奖惩机制,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督促考评结果纳入当地党委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相关负责人的目标管理考核,定期开展专项督查,解决突出问题,推广典型经验,表彰先进典型,切实保障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各项措施取得实效。三是建议地方政府加快改革步伐,出台优惠政策。一方面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支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另一方面加快户籍、教育、医疗、社保等制度改革,放宽落户、入学、就医等条件,支持农民工举家转移,让“留守儿童”变成“随行儿童”。
3、坚持“两条腿走路”,形成关爱合力。一是建议设立农村留守儿童专项资金,保证经费投入。一方面依据留守儿童群体规模,将工作协调机构、相关部门的办公经费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另一方面面向社会多渠道筹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资金,把政府和社会财力结合起来,重点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中专职人员队伍、阵地建设、专项活动、家庭教育指导等专项经费的落实。二是建议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者机制,探索有偿代管新模式。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整体纳入政府民生工程,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公共服务产品,建立政府与妇联组织、妇联组织与社会民间组织委托与被委托、授权与被赋权的合作关系,按照市场化、项目化、社会化的运作手段和“政府委托、妇联指导、社工承办、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以规范化的管理和长效的服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是建议充分发挥社会群团组织的优势,壮大留守儿童关爱队伍。一方面要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拓展城镇中小学容量,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增加农村教师编制,鼓励教师担任“代理家长”,适当配备心理、生活教师,针对留守儿童特殊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关爱帮扶。同时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加大“爱心妈妈”、“知心姐姐”、“爱心代理家长”等关爱志愿者队伍的招募力度,壮大关爱队伍,强化培训管理,根据就近原则,规范和深化“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工作。另一方面加强对民间关爱组织、志愿者团体的管理、指导和支持。引导、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兴办托幼、文化补习、暑期托管、文化娱乐等适应农村特点的服务机构。)
第三篇: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健全守儿童关爱服务
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体系,结合实际探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模式。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专职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实行农村留守儿童普查登记制度,探索多样化的结对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制度。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寄宿制学校学习生活条件,优先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积极开展“大手拉小手—万名留守、流动儿童及困难群体关爱行动”和“希望家园”等关爱留守儿童的品牌项目建设。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按要求为学校配备心理教师,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预警、干预运行机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社会联络机制及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的作用,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完善“防流控辍”制度,认真落实“宣传导学、依法督学、制度劝学、助困帮学、教改促学、管理强学、情感留学、生活保学”等防流控辍措施,明确依法监督执行《义务教育法》的领导责任和法律责任,建立和完善“县政府—镇政府—村、居委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级组、班主任、科任老师”防辍工作层级管理责任制度。
第四篇: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召开
12月1日,教育部、全国妇联在重庆召开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会议总结推广了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好经验好做法,研究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进一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市委书记***看望了与会代表并与部分代表座谈。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出席会议并讲话,要求认真总结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宝贵经验,扎实推进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全国妇联负责同志,重庆市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
刘利民强调,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需要,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工程。要充分认识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刘利民指出,全国不少地方像重庆一样,将照顾好、培养好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统筹城乡、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实施了重大行动计划,取得显著成效,为推动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供了有益经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核心是要把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总体规划中;关键是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重点是要根据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形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爱模式;特别是要依托社会力量构建家庭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立体关爱网络。
第五篇:关爱留守儿童服务体系 3
关爱留守儿童服务体系
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帮助外出务工的农民解决后顾之忧,根据我校留守儿童多的特点,特制定本体系:
一、各班级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学生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档案要求填写清楚留守儿童家庭住址,临时监户人姓名,父母姓名及联系电话等。
二、实施帮扶留守儿童责任制度,建立教师与学生交心谈心制度,让有条件的教师成为“代理家长”。
三、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儿童交心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使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难,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遵规守纪,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平时要多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身心健康,使留守儿童能深切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增强亲切感和信任感,进而成为可信赖的朋友。
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针对一些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里障碍问题,教师要定期开展情感教育,给学生以温暖。
五、以人为本,做到“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帮助和辅导。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个体差异,分组及个别进行辅导。
2、生活上做到优先关心和照顾,教师要做到对留守儿童实行多瞧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让爱的阳光温暖他们孤独的心灵。
3、活动上优先参与和指导,优先进行家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