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2010-06-29 18:30:45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2)**区**乡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
目前,**乡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已具有一定雏形,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型技术推广服务链,即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农民技术服务队+示范户+农户;另一种是支部支持、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即“支部+协会+农户”的农技推广模式。两种模式在推广主体,服务内容、运行机制等方面都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优势。
政府主导型技术推广服务链
这种模式主要是以政府为主角,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技术推广的主体。**乡政府根据“三乡”发展战略和产业建设要求,加强乡域内的科技服务组织建设,投资12万元,整合了农、林、水、科技等乡政府职能部门,组建了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由乡财政全额拨款,配置仪器设备,稳定技术队伍。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执行全乡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技、物一体化服务,管理科技服务队伍,与科研单位和相关业务部门联系,收集信息,开展各种培训等。
在运行机制上,主要以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核心,以农民技术服务队为载体,发挥示范户与示范基地的示范和辐射效应。为此,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采取了“三个一”方法把农业技术输送到每一户农民。
组建一支农民技术服务队,让农民教农民。由各村推荐的5-10名中青年农民,组成一支100人的科技服务队。服务中心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和管理,进而为全乡林业种植户提供田间地头的技术服务。服务中心还挑选了85个专业种植大户作为科技示范户,给予重点扶持,免费为其提供核桃良种苗木、专用肥、农药等。中心聘请专家,对他们进行果树修剪,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常规管理培训,通过他们带动周围农户,实行“百户带千户”活动,提高更多农民的核桃管理技术水平和种植积极性。
依托一个科研单位,让山乡获得科技外援。**乡为发展核桃产业,与市农科院林果所签订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同时聘请区林业局核桃专家进行施工前技术培训和施工中现场指导,使该乡百里核桃产业带建设达到高起点、高技术、高标准的建园要求。
建设一个科技示范基地,让农民有了学技术的样板。与市农科院林果所紧密合作,建立**优质高产核桃示范基地,基地面积1000亩,林果所负责基地的全面技术指导和培训,乡政府投资为基地进行节水灌溉配套,龙门台村严格按照林果所技术要求组织实施,先后在基地推广了“核桃嫩枝嫁接技术”,“良种核桃丰产栽培配套技术”、“干旱、半干旱山区核桃丰产技术”等系列技术,良种核桃3年开始结果,2004年总产量2000公斤,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支部支持、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
乡党委把村级党组织建设与农民合作组织建设统筹协调考虑,摸索出了“支部搭台、协会唱戏”的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即:“支部+协会+农户”农技推广模式。
**乡党委在大力建设公益型技术服务
组织的基础上,也在积极引导5个经济发展中心区成立农民专业协会。通过协会把农民有序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农民自觉投入到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和销售各个环节当中,协调各自然村之间、专业户之间的互助合作和利益平衡,扩大产品销售渠道,降低由市场波动给农民带来的风险。两种技术服务模式的不同优势
**乡构建的政府主导型技术推广服务链体现了一种自上而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技术推广方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首先,链条式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服务范围更广,渗透性更强。其次,**乡通过整合农、林、水、科技等乡政府职能部门来组建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创新性的做法,打破过去各部门各自为战的状态,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发挥综合优势,做到有机统一地为农业、农民和农村提供持续的、动态的科技推广服务,同时也可以清晰的定位各部门、人员、资源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和配置,摆脱了传统的各部门齐抓共管,职责混淆不清的状况。再次,政府主导可以发挥其他组织不能替代的作用。最后,强调示范基地和示范户的辐射效应,特别是将技术带到田间地头的“让农民教会农民”的方式切实做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支部支持、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以重新整合配置农村基层党组织资源为着眼点,**乡党委、政府将自然经济资源、村党组织资源、科技服务组织资源统筹协调整合,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区域经济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三统一”,加强了农民专业协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协调推动作用。
**乡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乡是京郊的一个深山区乡,虽然在自然、经济、人文和社会发展方面有独特性,但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 的经验和模式是有一定普遍性的,在此,总结几点调研思考,供郊区乡镇在推广体系建设中参考:
1.强化乡镇党委、
第二篇: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区**乡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
目前,**乡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已具有一定雏形,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型技术推广服务链,即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农民技术服务队+示范户+农户;另一种是支部支持、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即“支部+协会+农户”的农技推广模式。两种模式在推广主体,服务内容、运行机制等方面都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优势。
政府主导型技术推广服务链
这种模式主要是以政府为主角,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技术推广的主体。**乡政府根据“三乡”发展战略和产业建设要求,加强乡域内的科技服务组织建设,投资12万元,整合了农、林、水、科技等乡政府职能部门,组建了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由乡财政全额拨款,配置仪器设备,稳定技术队伍。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执行全乡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技、物一体化服务,管理科技服务队伍,与科研单位和相关业务部门联系,收集信息,开展各种培训等。
在运行机制上,主要以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为核心,以农民技术服务队为载体,发挥示范户与示范基地的示范和辐射效应。为此,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采取了“三个一”方法把农业技术输送到每一户农民。
组建一支农民技术服务队,让农民教农民。由各村推荐的5-10名中青年农民,组成一支100人的科技服务队。服务中心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和管理,进而为全乡林业种植户提供田间地头的技术服务。服务中心还挑选了85个专业种植大户作为科技示范户,给予重点扶持,免费为其提供核桃良种苗木、专用肥、农药等。中心聘请专家,对他们进行果树修剪,平衡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常规管理培训,通过他们带动周围农户,实行“百户带千户”活动,提高更多农民的核桃管理技术水平和种植积极性。
依托一个科研单位,让山乡获得科技外援。**乡为发展核桃产业,与市农科院林果所签订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同时聘请区林业局核桃专家进行施工前技术培训和施工中现场指导,使该乡百里核桃产业带建设达到高起点、高技术、高标准的建园要求。
建设一个科技示范基地,让农民有了学技术的样板。与市农科院林果所紧密合作,建立**优质高产核桃示范基地,基地面积1000亩,林果所负责基地的全面技术指导和培训,乡政府投资为基地进行节水灌溉配套,龙门台村严格按照林果所技术要求组织实施,先后在基地推广了“核桃嫩枝嫁接技术”,“良种核桃丰产栽培配套技术”、“干旱、半干旱山区核桃丰产技术”等系列技术,良种核桃3年开始结果,2004年总产量2000公斤,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支部支持、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
乡党委把村级党组织建设与农民合作组织建设统筹协调考虑,摸索出了“支部搭台、协会唱戏”的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即:“支部+协会+农户”农技推广模式。
**乡党委在大力建设公益型技术服务组织的基础上,也在积极引导5个经济发展中心区成立农民专业协会。通过协会把农民有序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农民自觉投入到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和销售各个环节当中,协调各自然村之间、专业户之间的互助合作和利益平衡,扩大产品销售渠道,降低由市场波动给农民带来的风险。
两种技术服务模式的不同优势
**乡构建的政府主导型技术推广服务链体现了一种自上而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技术推广方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首先,链条式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服务范围更广,渗透性更强。其次,**乡通过整合农、林、水、科技等乡政府职能部门来组建乡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创新性的做法,打破过去各部门各自为战的状态,可以有效地整合资源,发挥综合优势,做到有机统一地为农业、农民和农村提供持续的、动态的科技推广服务,同时也可以清晰的定位各部门、人员、资源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和配置,摆脱了传统的各部门齐抓共管,职责混淆不清的状况。再次,政府主导可以发挥其他组织不能替代的作用。最后,强调示范基地和示范户的辐射效应,特别是将技术带到田间地头的“让农民教会农民”的方式切实做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支部支持、农民主导型技术服务模式以重新整合配置农村基层党组织资源为着眼点,**乡党委、政府将自然经济资源、村党组织资源、科技服务组织资源统筹协调整合,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区域经济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三统一”,加强了农民专业协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协调推动作用。
**乡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乡是京郊的一个深山区乡,虽然在自然、经济、人文和社会发展方面有独特性,但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模式是有一定普遍性的,在此,总结几点调研思考,供郊区乡镇在推广体系建设中参考:
1.强化乡镇党委、
第三篇: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作者:
来源: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力量。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调动农村科技力量、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专题调研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我厅于2008年9月开展了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调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找出我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及措施。
一、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状
(一)广西涉农单位科技人员结构
1.学历和职称结构。2005年底,全区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各种专业科技人员共有45905人,具有硕士以上的占全区农业科技人员总数的1.4%;大学本科占18.4%;大专以下占80.2%;具有高级职称的占全区农业科技人员总数的4.5%;中级占29.2%;初级以下占66.3%。
表
2.专业结构。2005年底,广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中有农业类专业科技人员14022人,林业类6619人,畜牧类6441人,水产类1532人,生物类305人,农业机械类2949人,其他专业14037人。
(二)管理体制及经费来源
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基本上由三种类型构成,一是政府主导服务型(官办),即以政府系列涉农部门构成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体,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拨款;二是政府引导服务型(半官半民),主要由社会团体、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其企业构成,其服务带有一定的商业性质,资金来源主要是在市场经济下政府的政策性投入、专项扶持资金、项目资金、有偿服务和经营收入等;三是自发组织合作型(民办),主要是由民间的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经济合作组织构成,其服务对内为会员实行非盈利性的有偿服务,对外则以市场为导向,为自身的积累和为会员谋取最大化利益的商业操作,资金来源主要是收取会费、有偿服务和自主经营。
1.政府主导服务型(官办)
政府系列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至今还是政府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体。乡镇机构改革前由市、县、乡三级农技、农经、农机、林业、水利、畜牧、水产等技术站组成,分别为各自的主管部门管理。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后,在原基础上,乡镇一级将农技、农经、农机、林业、水利、畜牧、水产等站合并成立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有些地方是全部合并,有些是将其中的部分站合并,但多数地方是将农技、农经、农机、林业、水利合并,畜牧、水产单独建站,也有的地方将农经、农机单独建站。农业服务中心的人、财、物均由乡镇管理,县(市)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单独建站的仍按以前管理体制。推广方式主要是贯彻执行有关农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实施引进、试验(选育)、示范和推广农业科技项目;对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统防统治;为农民提供科技情报和市场信息等公益性服务。这一推广服务体系曾经是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开展农牧良种繁育推广、发展特色果业、培育地方特色产业等科技服务方面,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农民增加收入发挥了显著作用。
2.政府引导服务型(半官半民)
(1)农业科技专家大院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它通过聘请一批科技专家、建成一个科技培训基地、孵化一批农业科技企业,实现科技与农户的有效对接,把科技直接导入农村,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活力。
目前,广西经认定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有27个,到位技术人员35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35人。近年累计引进、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06项,建立示范基地约14.3万亩,覆盖农户近27.5万户。
(2)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是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的研发力量,建立稳定的研发组织,引进先进适用技术以及高新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新产品,增加企业效益,形成研发、生产、销售良性循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广西获得认定的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74个,在职科技人员73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25人。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近11万亩,引进、推广、转化科技成果96项,带动农户8.5万多户。
(3)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是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建立的市场化科技服务机构,把在实验室里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中试、熟化、开发、配套、组装、示范、推广等后续研发活动,将它们传递给农民和企业,对科技成果的使用者提供服务。目前,广西获得认定的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12个,拥有科技人员57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5人,建有示范基地7.4万多亩,覆盖农户近66万户,引进、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31项。
(4)农村信息化基地
农村信息化是结合星火农村信息化工作,大力实施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建成通达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广泛开展农村生产信息、农村经济信息和农村社会信息发布、咨询等服务。整合并集成有关信息资源,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信息支撑平台建设,在试点区内建成连接主要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互动式信息终端。建立农村科技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专家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广西获得认定的农村信息化基地有85个,专业技术人员69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29人,覆盖农户52万多户。
(5)农民科技培训学校
农民科技培训学校主要是部门为主,联合办学,在教学方式上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函授与自学相结合。以农民工技能培训、农村种养技术培训、科普知识为重点培训内容,经费有政府财政经费支持,也有市场运作来解决。目前,广西共有农民培训学校129家,教职员工183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的468人。
(6)科技特派员
科技特派员是一种源于农村基层并在政府积极推动下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是政府机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具有一技之长的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通过政策鼓励、市场导向、机制创新,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科技“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形成科技人员基层创业活动的方式。
2004年11月,科技部将广西列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区。之后,广西通过边摸索、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已取得通过科技特派员,把科技与经济结合提高推广服务效益的初步成效。目前广西共下派科技特派员997人常驻农村,覆盖9市43个县。由科技特派员创办的协会或合作社158个,支持项目225项,农民人均纯收入3008.9元,农业生产总值增幅11.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1%。
3.自发组织合作型(民办)
自发组织合作型的服务组织主要是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按其功能划分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技术交流型,以协会内专业技术和信息交流为主,推广、普及农村实用技术,这一类型约占全区协会总数的60%;二种是技术经济服务型,在对会员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的同时,为会员提供优良品种、生产资料、市场信息、产品运销等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这一类型约占35%;三种是技术经济实体型,其特点是技术服务与经营活动紧密结合,构成经济实体,为会员提高农产品深度开发和加工、销售的收益,这一类型约占5%。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中以技术经济实体型协会对农业产业化的推动效果明显,如容县松山镇鸿大种养业协会以重点龙头企业鸿大绿色饲料有限公司为核心组成,以种养大户为骨干,联手开拓生猪市场,2005年销售生猪等农产品收入48043.8万元,会员人均比上年增收1640元,辐射带动农户8940户,户均增收450元。企业与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联姻,结成相互促进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充分发挥了两者在各自领域的独特优势。即使企业有了质量稳定、可靠的原料源,同时又解除了农民生产的后顾之忧,使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广西目前获得认证的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已发展到205个,入会农户近12万多户,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领域,协会对发展特色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直接起着作用。全州县才湾镇天福联妇女葡萄协会,在推广葡萄新品种、新技术方面采取统一品种、统一信贷、统一包装销售,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提高了会员的整体生产经营水平,每户会员亩纯收入达9000多元。
二、广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科技服务机构管理体制不顺,运转机制不活
我区乡镇机构改革后组建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实行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县级主管部门业务指导为辅的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机制致使乡镇农业科技服务中心的一切工作安排必须服从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难以独立开展技术推广服务等业务。目前我区基层农业服务中心大多数农技人员以参加乡镇政府中心工作为主,有些甚至被长期抽调从事计划生育等“份外”工作,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服务功能得不到发挥。
由于管理体制的不顺,导致了我区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对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业务指导出现严重脱节,服务体系发生断裂。农业服务中心内部的农、林、牧、渔等互相独立,仍分属不同业务主管部门指导,仍是“以条为主,条块分割”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方式,缺乏协调配合。同时,由于对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和科技服务人员没有建立有效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了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服务职能受到削弱,科技服务人员的责、权、利没有明确,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区基层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处于 “人散、线断、网破”的局面。
(二)农村科技服务人才匮乏
从技术研发方面看,大部分是从事基本的技术推广等常规工作,懂技术、会管理、能科研、善经营的综合性人才较少,难以满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从农技推广方面看,农业科技人员占农村人员的比例相对较低,且高中级技术人员大都集中在市、县两级,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较少。从技术服务人员方面看,近十年我区基层服务机构都无法招收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现有的乡(镇)农业科技人员年龄45岁以上的占90%以上。同时,由于本身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加上多年未参加过任何专业学习培训,导致专业单一,知识老化,不懂得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主要靠经验从事经营和服务,无法提高服务质量。此外,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制约,乡镇科技服务队伍不够稳定,在编不在岗的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三)科技服务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虽然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但相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仍然偏低。部分县乡由于财政困难,每年安排给农村科技服务部门的事业经费,扣除职工工资及其他非业务性支出外,用于科技服务的资金非常少,有的每月只有50元,有的甚至连农技人员基本工资待遇都无法保障,造成人心不稳。由于经费不足,有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以经营农资产品为主来弥补,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真正用于从事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时间非常有限。同时,经费缺乏还造成了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的落后。调查发现,我区不少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中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普遍缺乏电话、电脑,以及农残测试仪等必要的设施(设备),大量的技术工作靠农技人员“手摸、眼看、鼻闻、尺量”的原始手段进行,更谈不上现代办公设备,致使服务不能及时有效。
三、国内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典型模式及特点
(一)农业科技专家大院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由陕西省宝鸡市2000年率先创办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多数建在田间地头,配有培训教室、图书资料室、科技咨询室以及专家起居室等。专家大院的旁边有实验田或农业科技示范园。专家进门能进行科研和培训,出了门可以进行现场指导和大田示范,使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先进适用技术到田间地头成为现实。市政府给每个大院建设投资15万元,每年给每位专家科研经费和旅差补贴费5000元。
专家大院采取“政府引导、专家指导、企业主导”的办院原则和“五个一”(聘一位专家,建一处科技示范园,办一所培训学校,带动一个产业,振兴一方经济)建设方针。专家大院已经形成了三种运作方式:一是产业龙头型专家大院,如布尔羊、高产奶牛、秦川肉牛、果蔬加工等专家大院,通过专家技术入股等形式,形成了“专家十龙头企业十农民”的运作方式;二是科研开发型专家大院,如辣椒、小麦育种等专家大院,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了“专家十技术推广单位十农民”的运作方式;三是技术推广型专家大院,如“万元田”、柿子专家大院等,通过科技服务有偿化,形成了“专家十中介服务组织十农民”的运作方式。
宝鸡市的实践表明,农业专家大院发挥了很好的效果,较好地解决了科技与农民的对接,促进了农业产品的开发,加快了农牧业良种繁育的步伐,提高了广大农民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科技素质。温家宝同志曾经充分肯定这一模式: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一个创举,它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科技与农民的对接,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活力。2003年8月科技部启动实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星火专项行动》,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列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模式之一加以推广。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国20多个省份得到推广,仅2004年,各地就引导发展了540个农业专家大院模式示范基地。
(二)科技特派员
福建省南平市委、市政府从1999年初开始,从农民群众最需要的科技服务入手,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运用利益机制引导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农村与农民群众相结合。科技特派员主要来自市县两级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主要是涉农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和乡镇农技站等,一般任职时间为1~3年。派出人员与原单位岗位工作脱钩,常年驻扎在农村,为农民提供包括示范、培训、咨询、合作在内的科技服务,并与农村种养大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从而打造一个以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科技特派员和产业带头人为主体、以大量乡土人才和广大农民群众为基础的“宝塔型”的新型科技服务网络,实现科农携手的良性循环。
该项制度实施,对南平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科技特派员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组织实施科技开发项目,对改造农产品品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南平市统计,有特派员下派的村,农业结构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地方。二是增强了农民市场意识,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科技特派员带动了一大批农村能人在“干中学”,提高科技文化素质,成长为具有现代经营意识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进而示范带动更多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科技特派员制度还带动了当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三是推动了农业技术推广体制的重构,促进了科技人员及相关人员工作方式的转变,某种程度上引发了政府、农民与市场三者之间关系的重新合理定位,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制度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多次召开会议,宣传推广这一模式。据统计,目前在全国21个省的577个县示范推广了科技特派员制度。仅2004年全国试点示范地区就选派科技特派员达到139971人次,人均年下乡时间超过180天;培训农民41万人,发放技术资料59.74万份;实施科技项目4502个,引进7123个新品种,推广新品种、新技术5311项。取得了良好效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三)农技“110”
1998年底,浙江衢州市针对广大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多方面的需求状况,总结实践经验,建立市农技“110”信息服务中心,之后在全市139个乡镇先后建起了农技“110”信息服务机构,形成了市、县、乡三级农技“110”网络体系。农技“110”利用传统媒体、现代媒体以及行政体系,借助电话、电视、电脑网络,上联全国各专业网站、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下联农村千家万户,采用网络服务、电话服务、农民上门咨询和农技人员主动下乡服务及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满足了广大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技术信息的强烈渴求,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全天候、一体化的农村科技服务新体系。全市数以万计农户通过农技“110”咨询获得效益,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全国人大印发的关于衢州农技“110”调研报告上曾批示:“这是为农服务的一个创造,建立农业信息体系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农技“110”作为新兴的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模式,显示出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推广。据统计,2005年底全国已有20个省市建成了188个各级农村“110”服务中心,农民可以通过远程卫星接收、互联网、视频、电话等多种终端方式直接得到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相对于传统的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方式,农技“110”模式克服了时空限制、互动性弱等因素的影响,更有利于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农技服务需求,为实现农业与农村科技信息的便捷、实用、有效、实时地传播,提高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提供了一条快速的通道。
(四)农村科技服务港
北京市科委2004年开始启动“农村科技服务港”建设,旨在打造一个综合性、基础性的、面向京郊农村地区提供公共科技服务的平台,探索建立一个科技成果供给与科技需求衔接的有效机制,整合、协调首都科技资源和优势生产要素,拓展农技推广服务的渠道,实现各种要素和资源在农业和农村的优化组合,提高农村公共科技产品的供给效率,为各类农技服务组织的基础性建设和能力提升服务。服务港建设启动以来,初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点的运作方式,主要包括“三个对接”,“四个通道”等典型模式等。
实施“三个对接”:一是做大服务港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的对接。拓宽服务港与科技成果提供者(高校、院所)的接触面,丰富服务港的科技资源;二是做好服务港与郊区县科技工作的对接。围绕区县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协调、引导服务港所联系的各种创新要素和资源进入区县,促进科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三是做实服务港与各类农技服务组织的对接。根据各类服务组织的个性需求,提供信息、咨询、规划、技术成果及培训等多样化服务,促进其成长壮大。
拓展“四个通道”:一是拓展以政府推广部门为骨干的服务通道。服务港通过项目引导,拓展形成“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区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乡镇农业开发服务中心—村农技协理员”的技术推广途径,形成喇叭型推广渠道,以发挥公益型推广机构的作用;二是拓展“区县科委+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型服务通道。以区县科委为资源协调节点,与各类农村专业经济技术合作组织连接,把技术、信息、人才等传到各个合作组织中,帮助组织发展,建立区县优势产业技术服务体系;三是拓展以市、区行业协会为依托的服务通道。农产品行业协会是一个规模产业中企业、农户、科研单位以及其他产业介入者之间利益关系的主要协调者,通过它提供公共科技服务,是促进行业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四是拓展龙头企业支撑型推广服务通道。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扶持龙头企业利用自身技术和独特的推广方式,面向农户开展技术推广服务。通过大力拓展这些通道,“农村科技服务港”畅通地将科技资源和服务传到农村最基层。
此外,还总结推广诸如中介机构培育型、示范基地带动型、企业自主创新型、科研院校领办型等行之有效的农村科技服务典型模式。
(五)农村科技合作社
农村科技合作社是由湖南双峰县农民自发创造的科技服务“三农”的有效模式。1993年当地知识型农民王运芳在双峰县锁石镇创办青年科技服务所,1999年发展成为双峰县青年科技服务总站,2004年又创建双峰县农村科技合作社。农村科技合作社是一种全新的农村科技合作组织服务模式。把与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技术、营销等农户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面向广大农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科技培训、科技和市场信息、小额贷款担保贴息、市场营销、组织农产品加工等服务。农村科技合作社采取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运作方式,目前,双峰县建立了16个乡镇联社,320个村级分社,以及六大产业开发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中心,在850个村设立了村级科技推广业务代理员。每建立一个基地或发展一个产业,农村科技合作社采取技术承包的方式,与农民签订科技服务合同,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上述我国几种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模式,经过实践的检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些创新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各类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在更大范围凝聚、吸引科技资源,推动体制和机制创新,优化了农村科技服务的环境。这些创新模式也充分体现了蕴藏在基层的巨大创新潜力,展现了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美好前景。
国内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典型经验的几点启示:
1.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把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当作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协调各部门,联合社会各方力量,营造良好的环境,共同支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2.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引导和扶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渠道,不断完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增强其服务功能。
3.要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来开展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道路,形成各具特色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涉农机构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鼓励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深入基层开展农村科技服务,同时开展乡土人才培训工作,提高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提升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水平。
四、构建广西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坚持面向“三农”,以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快广西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速农业和农村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
(二)建设目标
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县(市)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纽带,村农业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有条件的地区组建区域性科技服务中心。在全区14个市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现村村有科技特派员。建立完善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农村科技培训网络,实现“县县有学校、乡乡有课堂,村村有科技带头人”,每年培训农村科技服务人员、农民技术骨干20万人次。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星火专家大院、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各类组织和机构,建成星火专家大院25个、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35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380个、农村区域成果转化中心35个。建成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农村服务信息网络,“三农”科技信息服务网覆盖全区14个市的60个县、600个乡镇、1200个村。
到2020年,形成有利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一批专业化、规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建设与发展,造就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培育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逐步实现农村科技的零距离服务,形成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服务手段先进、运转高效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五、构建广西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对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和指导,制定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具体政策和措施,理顺基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其服务功能。
(二)加大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
一要争取国家的支持。积极策划构造一批项目,争取国家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二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自治区本级财政从2009年开始,每年按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的3%的比例安排专项,支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人才培训、技术推广等。市、县(区)、镇(乡)财政也要适当安排匹配经费。三要采取政策引导、财政贴息、奖励补助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体系。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要发挥县乡农村科技服务机构现有技术人员的骨干作用。每年通过自学、参加培训、到高等院校接受再教育等方式,加速知识更新,努力提高农村技术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二要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各级涉农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农村科技服务。通过开展技术指导、项目开发、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等,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三要逐步壮大广大乡村干部、乡村能人、农村星火带头人及“大学生村官”等乡土科技服务队伍,通过加强“传帮带”和业务培训,提高其素质和能力,发挥其技术“二传手”的作用。四要积极引进区外科技人才,特别是符合我区农村发展的高素质科技人才,提升我区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水平。
(四)营造良好环境
一要制定有关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制度。由科技、组织、人事等部门负责制定选派、管理及奖励办法,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农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转化科技成果。二要鼓励涉农单位和个人以技术入股、参股的形式与基层农民组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创办农村科技服务机构。三要明确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的责、权、利,建立健全奖惩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四要改革收入分配机制,设立专项岗位津贴,实行农村科技服务人员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挂钩,按岗定酬、以绩付酬。
第四篇:浅谈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浅谈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田长路
摘要: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传统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已经不再适应服务需求的市场化要求和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复杂多样的需求。在这种新的形式之下,有很多新型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迅速建立并得到快速的发展,只有尽快建立起有别于传统体系的新型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才能弥补传统体系的不足,从而使新的服务体系得到质的飞跃从而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
关键词: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而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构建农业与农村科技成果的转移扩散通道,优化农业与农村科技产业化环境,持续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市场经济及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型的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不能够再局限于农业技术的推广与传播,这一新型体系必须是以“三农”为对象的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活动,必须要通过各种新型信息化手段,把新的技术、观念、知识等传递至农村并能够让这诸多信息知识能够做到真正服务于农业、惠及农民,从根本上让广大农民的生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得到变革和发展。
一、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现状
1、传统农村科技服务机构
农村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这一机构主要是由县一级职能部门延伸到乡镇的服务机构,传统上称服务管理站或服务管理所,每一乡镇一般派驻二到三名农科员。机构由政府提供资金,无偿为农村农民服务。这是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机构,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显著。如该机构由于经费原因离生产地远,各种设备老化、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难予为新型农业提供优质服务;人员兼职严重,官员意思严重,缺乏服务意识和服务手段;服务机制的激励不足因此,已经逐渐被市场经济所淘汰。
科技局情报部门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则主要着重于生产力促进、科技情报研究以及其他的科技知识理论宣传。这部分机构,普遍面临服务目标不明确,功能也特别含糊,各部门间缺乏联系沟通自选课题等一系列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于其对农业生产的辐射带动和与生产相联系的科技服务,以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等多种表现形式成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不容忽视的有生力量。
2、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机构
农村科技合作社,合作社通过早期种植、养、和后期农产品的加工、技术、营销等一条龙把农户结合起来,从而产生新的利益共同体,向基层农民提供生产资料,新的技术和最新的市场信息。运用县、乡镇、村、这一三级联动运作方式。属于创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机构。
农技传播站,农技传播站通过明确传播标准,实施企业化管理,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产业为基础科技为主导。依靠市场运行的机制采取以企业主办,专家主持,政府引导为基本原则。专家能够同传播站签订相关合同,同时以技术股、资金入股的形式,理,传播站与专家可以签订合同,以技术入股、资金入股的形式,形成梯次化专,共同合作开服,从而给农民提供了更为优质的农业科技服务。
二、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传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创新型科技服务机构体系之间的对比,不难发现虽然我国新的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在近些年得到快速的发展,然后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体制不适应、主体服务组织能力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差、投入不力,推广手段落后。
1、服务能力不足 服务能力不足是由各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农村合作组织大多规模小,并缺乏联系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发展程度各地区之间也存在着显著差异,经济发展较快、文化教育普及程度高、农民思想较开放的地区,农村合作组织发展较快,贫困地区由于各种主观因素,发展稍慢。并且很多农业专业技术合作组织管理极为混乱。很多合作组织甚至没有注册,其内部也没有相关的运作章程,管理混乱,例如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管理账目。大多合作组织没有具体的可行制度措施,制度缺失导致无章可依或者是有章不依。并且会员很难参与组织的管理和决策,会员的权利没办法得到落实,负责人也没办法得到内部有效的监督。有很多协会组织本身就是从行政部分剥离出来的,或者是和行政部门挂钩,这就导致该写作组织难以代表企业和农民的利益,从而服务能力也没办法满足农民和企业的需求。
2、服务体制不顺
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农业生产三者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地(市)级科研和推广单位规模较小并且分散,很多的县(市)一级农业推广中心工作仍然是局限于农业生产中的技术服务,并没有面向市场为基层农业进行服务指导。因此科研单位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单位无法得到农户的认同,从而农民和农民合作组织从根本上没办法得到最为需求的农业技术信息。由于管人、管材和管事没有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乡镇农技站的人、事分离,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没办法得到有效的协调,技术人员过于向行政化发展,脱离专业技术而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从事行政性工作,导致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再位,姓农不务农这一畸形的现象。
3、服务体系不全
随着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农村基层的信息化服务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信息服务体系以国家农业推广体系为主的农业科技信息体系已经没办法适应新型的农村服务体系的各种要求。尤其是在很多的贫困地区农村基层信息化建设完全脱离了经济发展的根本需求,尤其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小个体与市场最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特别鲜明。所以必须加强农村的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从而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的社会服务功能。然后现阶段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仍然存在各种待解决的问题,如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各部门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和政府对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服务水平低等等。
4、队伍素质与发展水平不匹配
首先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专业的结构没办法跟上产业结构调整之后的节奏。其次具有真正技术的服务人员同农民的现实需求分配不合理,更多的高技术高学历人才聚集在市或是县一级,真正在乡镇直接
从事科技服务指导工作的农技人员大多是未受过专业教育的。最后由于信息服务系统当前存在的不完善,导致农技人员和外界接触较少,信息封闭,技术不能够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三、促进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1、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基层科技信息传播系统发展 新型的农村基层科技服务系统必须要搭载最新的科技信息传播系统,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基层科技信息传播系统建设。通过设定专门的卫星遥感观测、互联网平台、电视频道、广播、免费热线电话等传播渠道对农村农村作物生长情况、病虫灾害,天气变化等最新的农业相关信息进行报道。在第一时间为农村、农业和农户带来最新的科技服务信息,使广大的农民能够有更多的获取信息帮助和诉求的通道。
2、加大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中的人才培养
培养更多的农业基层科技专业技术人才,是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大对从事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发展农业技术教育,培养新一代农民,让其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相关技术,使其成为搬不走,调不走的农村基层科技专业技术人才。让农民自己成为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防控体系中的有生力量。
3、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机构改革
首先,必须要重新明确各级别的农技推广机构其职能,明确县市、乡镇各机构的职责和定位,从而打破体制混乱的局面,具体新的机构设置既能在原有的机构上进行分解从组,或者是重新联合农业院校、科研所、进一步探索新的农技推广机构,不能够仅仅凭借行政区划而进行简单的设置。对现有的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改革,对运行机制进行规范加强农技服务队伍的建设。通过竞争上岗、全员凭任、项目管理等举措,建立更为有效的淘汰和激励机制,大幅度的增加技术人员在推广队伍中的比例,引导一些具有专业知识的农业人才加入推广队伍。
4、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企业参与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科研机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公司企业为基地和农户提供新技术的经费支持,科研机构为基地和农户提供新技术并研发新的产品从而增加农户的收入。因此,科研机构和公司企业是新型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农业企业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农业龙头企业他们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以这些资源为依托可以让其走进农村基层,并且为更多的农民提供培训服务。必须要为农业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比如说为科研和农业的对接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企业能够最快时间的获得科技成果,还要加大力度发展订单农业从而让农民从中获取更高的利润。但是在企业参加农技服务的同时也要注意诸多问题,如企业和农民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体,有可能会出现利益的纠纷,所以必须要调节好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公平科学的竞争机制,从而使得利益双方能够得到有效的约束,实现共赢。
5、重视农民合作组织
从农村科技合作社这一组织中我们可以吸收到这样的经验,农民组织化程度越高,农民的经济利益就越是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农村科技合作社由政府引导扶持,农民自发创办,农户志愿加入,县、乡、村、这三级联动运作,逐步行成农户——村寨——乡镇——县市网络。
利用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建立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则是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基层得予实践和转化为生产力平台和通道。我们只有加强和完善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才能确保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田伟.农业推广[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
2、薛艳敏.新农村基层服务体系中农业机械的发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3)
3、朱土兴、吴淑君.构建新型农技推广应用服务体系[J].浙江经济,2010(7)
第五篇: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与创新
摘要:文章从分析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历史、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提出了重新架构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理论依据和创新思路。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由公益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系统、准公益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系统、经营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系统、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政策法规制度保障体系五大部分组成,体系内各系统应做到有机配合,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体系构架;创新平台;公共产品
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一)发展历史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几乎是伴随着农牧生产的诞生而萌芽。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1951~1957年为体系形成期,从1951年华北、东北地区首先试办农技推广站开始,到1957年,全国逐步建立起“以农场为中心、互助组为基础、劳模和技术员为骨干”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1958~1977年为起伏波动期,由于受政治运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技推广体系由解体-恢复-再解体-再恢复,到1969年创建“四级农科网”,1974年开始在全国大力推广;1978~1998年为改革发展期,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一是以农技站、种子站、植保站、畜牧兽医站、农机站和土肥站等专业站得到发展,逐步形成了五级技术推广体系,二是农民自发的科技服务组织,如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等开始创建;1999至今为改革创新期,体制和机制创新是这一时期的鲜明特征,放开搞活经营性服务,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新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不断涌现,如星火科技专家大院、农业科技
110、农村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专业协会和研究会等。
(二)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从中央到乡镇的五级政府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为中国的农村科技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壮大,相反出现了“断线、网破、人散”的不利局面,新兴的各类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和服务新模式不断涌现,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新形势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有的折射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无论是服务规模、辐射面,还是服务效果、影响力,都无法与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相媲美。因此,构建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服务组织不健全,布局结构不合理。不少乡农技站、植保站、农机站等有名无实,服务能力低下;近年涌现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技合作社等新兴的服务体系,规模小,辐射面窄,服务效率不高。二是服务职能不清,工作体制不顺。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交织在一起,一些推广服务机构重经营服务、轻公益推广,经营和创收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忽略了公益性的科技推广工作。三是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目前基层农技人员绝大部分是从农民技术员中培养的,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下基层工作,已有的人才流失严重,队伍偏向老化,整体素质偏低。四是服务设施落后,信息体系不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设施老化陈旧,且缺乏必备的仪器设备、试验场地、培训场所,许多乡镇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没有配备计算机网络设施,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手段相当落后。
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探索
(一)理论依据
1、创新平台理论。创新平台是指影响创新能力的各种因素总和。创新能力一直在决定全球市场竞争优势中,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构成创新平台的因素包括创新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研究与开发、合伙关系、法规框架、制造协作系统等。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创新平台建设,以提高本国的创新能力,在全球的竞争中占住制高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本身属于创新平台的范畴。因此,针对“三农”这一特定领域,配置新的基础设施,充分调动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社会资源等,依靠科技进步和组织创新,构建新型的农村科技协作、咨询和服务体系,着力于农业生产、服务于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赋予的内在要求。
2、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就是“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且在消费上不具竞争性、收益上不具排他性的物品或者服务”。公共产品有三个显著的特征,即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政府是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农村科技服务具有公益性、公共性和非营利性的属性,它提供的许多服务诸如: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和示范;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质量检测、监测、强制性检验;国土绿化、森林防火、资源管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防汛、抗旱、救灾、水土保持;小型水电工程、机电提灌、中低产田土改造;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推广、安全监管;计划生育手术、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性病预防;公共信息提供、农村人才培训教育等等,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属于是公益性的服务范畴,需要政府买单,私人部门供给“无效率”。因此,由政府部门牵头,组建一个满足大众公共需求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机构势在必行。
然而,向生产者提供的非公共性服务诸如:个性化的技术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经营;植物病虫害的防治;畜禽疾病的诊疗;农产品供求信息提供、农机作业的有偿服务等等,为非公共产品,属于经营性的服务范畴,这类职能应向政府引导下的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因此,可由各类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和各类为基层服务的市场主体按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提供相关服务。
(二)创新思路
在新的形势下,构建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农村科技服务的诸多新需求,面对农村科技服务涵盖的领域和深度不断拓展,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必须要有新的思路、新的内涵。
1、重新确立公益服务的主体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发展的命脉,世界发达国家无一不把扶持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公益服务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公益服务的主体地位受到极大的削弱,过多地强调经营服务的职能,关注服务的回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大量的公益服务反而无人问津,致使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因此,构建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必须重新确立公益服务的主体地位,提高公益服务的能力,把公益服务和经营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
2、与农业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相适应。农业产业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服务必须面向农业产业化而开展。一方面,科技服务要满足现阶段和长远的市场对科技成果的需求,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传递到农户手中。另一方面,科技服务要渗透到农业产业化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和系列化服务,甚至拓展到供销服务、信贷服务、保险服务等领域。同时,要改变传统观念,增强生态、环境和资源意识,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匹配的技术供给体系,探讨在生态农业、有机食品等方面如何发挥科技服务体系的作用。
3、以农业信息化建设为支撑。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缺乏一个功能强大、组织严密、传输快捷、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作支撑。当今世界正在由工业化的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工作重点,搭建一个集信息采集、加工、传递、咨询、反馈为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一个强大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4、适应农业国际化的要求。国际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建设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要树立大市场、大农业观念,发挥本地区农业比较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实施农产品质量工程,开发优质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和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实施符合国际要求的农产品卫生安全标准;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引进开发,提高加工档次和附加值;做好外贸交易和法律咨询服务等外向型农业的各项服务工作。
(三)体系构架
新型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的组织构架由3个系统、1个支撑平台、1个保障体系(虚拟)五大部分组成,即公益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系统、准公益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系统、经营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系统、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政策法规制度保障体系(见图1)。
1、公益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系统由政府部门牵头组建一个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农村科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可从原有的农业局、林业局、农机局、畜牧水产局、气象局等部门抽调技术骨干组建,配备领导班子,也可按照国家政府机构改革组建大部委的思路,由以上部门合并组建,专门从事公益性的农村科技服务活动(可进行适当的经营性服务活动作为补充)。根据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可在中央、省(市、自治区)、市(州)、县、乡镇分别组建农村科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形成五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但重心应该放在县、乡镇两级,加强基层的农业科技力量。农村科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下设6个部(见图1),分别履行相关职能,行政上直接归地方行政长官领导,业务上由上一级的农村科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指导。工作人员待遇从优,行政事业开支由财政全额拨付。村级设农村科技推广指导员,是乡镇农村科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的延伸。
2、准公益型农村科技服务系统主要由农业专家大院、农村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合作社、农村各种专业协会(研究会)、农业行业协会(学会)等组织组成,以非营利性服务为主,经营性服务为辅。
3、经营性农村科技服务系统主要由个体经济合作组织、私营咨询服务组织、龙头企业、技术中介机构、农村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等组成,以经营性服务为主,是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新生力量。
4、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是整个新型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的支撑平台,由“农村科技推广综合服务网”和农村科技基础数据库两大部分组成,由省级农村科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统一搭建(也可以全国统一搭建),为各级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所共享。“农村科技推广综合服务网”也可以由“全国科技信息服务网”或其他有影响力的涉农科技网站改建而成。
5、政策法规制度保障体系是一个虚拟的体系。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合理的管理制度来保障体系内各类科技服务组织的协调运作。政府作为制度设计者,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各类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发展的法律制度环境,明确各类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性质及其法律地位,促进其发展与规范运行。在构建我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进程中,肩负起立法保护与监督、政策扶持与服务保障等重任。同时,要加快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改革的步伐,重塑公益性农村科技服务的辉煌,建立有效的农技推广激励机制,实行严格的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增加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保障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参考文献:
1、谢建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与改革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2、杜华章,蒋植宝,王义贵.现代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2(2).3、刘志民,王树进,倪浩.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j].农村经济,2006(1).(作者单位: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