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3 10:2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调查》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7.9-2012.7.30

调研地点:

调查对象:农村村民

调查主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调查人员:导读本次调查报告显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实力,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理念在农村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社会稳定和党的执政地位。

(一)、**村概况

**乡位于内乡县城南,距县城7公里素有内乡南大门之称,豫249省道纵穿其境,总面积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081亩。辖15个行政村,17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5%以下,是一个经济、文化、通讯、交通都比较发达的郊区型乡镇。近年来,党政府越来越关注新农村建设,**村在此新农村建设之风下取得了优异成绩。

(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主要做法

1精心策划,科学制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村坚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群众参与,科学编制,坚持标准,逐步到位”的原则来做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努力做好群众新农村建设思想工作,在全村经济文化建设中不断向前跨越。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道路是居民居住地的血管,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新农村的进步的关键所在。**村道路建设从来没有停止,如今**村的道路四通八达,正在给这所不断发展的新农村以不竭的动力。全村道路不但实现了的硬化,还实现了道路的绿化美化。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新农村建设并没有出现人们之前关于新农村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担忧。**村街道整齐划一,街道路面是崭新的水泥路面。各个街道相连相通,给予村民出行很大的便利。**村的河道由过去的臭水沟到如今的灌溉主干道,村民都说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变废为宝。新农村建设也包括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如今健身广场建设起来了,村民文化娱乐生活在健身广场尽情演绎。健身广场的设立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为建设和谐新农村做出了卓越贡献。新农村建设在于农村居住环境的科学合理化,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建设不仅给农民带来了利益,而且彻底的刷新了农民的生活风貌。

(三)、科学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做法将新时代的元素注入传统农业

农民,农业,农村是小康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也是关系全党工作的根本问题。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传统的农业税收制度,2006年起国家废止农业税收条例,改革农业税费制度,是一种短期效果很大的突破措施。这种农民种田国家不但不收钱,还定期给农民提供补贴的制度,极大的带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应。过去,村里常常有人因为种地得不到很好的经济收益而将良田弃置,如今农村鲜少有这种现象。农村里农田兴旺了,老百姓的笑脸也多了起来。不但农田肥了,**村的养殖种植业也红了。村里成立了养殖种植业帮扶中心,定期的给个体户做培训教管理,村民们时常打趣:“农民也上课堂了!”。村里的养殖业主要以养殖家禽为主,各个养殖户联合养殖形成统一的规模,家禽购进,养殖,销售形成统一体系,彻底地解决了农民养殖的后顾之忧,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养殖业发展的问题。**村种植业发展红红火火,果园逐年丰收。**村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指导农民种植各种果树,给农民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如今的果园也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走出家门,新农村一片欣欣向荣之景!慧眼独具,发展潜在“农业”

全球经济日益多元化,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思想日益深入民心。如今,多元化也开始进入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开发利用农村资源,不断学习新农村建设的标杆榜样,**村经济正在翻开崭新的一页。当下,城市生活越来越快的节奏给城市居民带来心灵上的各种压力,人们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多渴望回归自然,而如今新农村生活已不再使他们望而生畏。任何经济的发展都不是一枝独秀的,新兴经济产业不能脱离传统农业。**村把传统农业融入到新兴经济产业发展的潮流中,新兴经济产业正在把自己新鲜活力的经济元素注入传统农业,届时我们将

看到一个新农村的新兴经济发展体系不断地壮大兴旺!

(四)继续深入建设政治文明的主要做法正确认识和把握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体现在统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上,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关键、生态文明是核心、政治文明是保障。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政治文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以全新的视野和举措,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治文明建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政治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在为农民当家作主提供制度性平台,在公共服务供给、社会秩序维系、冲突矛盾化解等多种领域发挥基础性作用,它可以更好的团结和凝聚广大农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为建设新农村而奋斗。以村民参与管理,实现民主权利为内容的政治文明的实现,能够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与深层的支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2强化农民思想政治工作,向社会主义新型农村迈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懂科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必须以相对完善的生产条件和物质装备为基础,能够有效运用

现代化的生产手段、科学知识和管理方式来组织生产,这就不仅需要生产的组织者和劳动者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更需要热爱农村、奉献农村,知荣辱、明是非,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农民。**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通过板报宣传、开展集体学习活动等方法不断强化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村民的思想政治素质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观念的不断现代化

众所周知,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为了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必须促进农民的现代化。农民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农民的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至关重要的方面,更是农村现代化的目的和归宿。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农民观念的现代化是农民现代化的灵魂和核心。为了更好地理解农民现代化和观念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首先必须明白人的现代化和观念现代化的内涵及其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村农民观念不断现代化,一些传统的带有弊端的观念,例如男尊女卑,母以子贵等逐渐被农民所摒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在**村处处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脚步在**村继续前进。我所看到的**村新农村建设还有很多方面,在这里,我虽然不能用语言描述所有新农村的新气象,但是新农村的新生活已经融入到我的生命中。通过这次深刻的调查,我更加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目标,更加坚定了自己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立场和决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篇: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河北经贸大学

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一、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一)当前农民最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事实上,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确实存在着大量不和谐的因素,其中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尤其是城乡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现象,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在这之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设》中,明确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

其实城乡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主要是因为我国一直以来的发展战略造成的。所以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实际差距的重要因素, 是新阶段农村反贫困的关键所在, 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路径依赖。长期以来, 在农村主要靠农民积累的公益金来解决某些公共服务事项, 这与城市形成极为明显的差距。由于农村公共服务制度的缺失, 农民在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公共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事实上, 公共服务因素在我国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中的比例已高达30%~40%。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70%, 但是国家80%的公共卫生资源投放在城市;义务教育人口的 60%在农村, 却只有不到 25%的资源用在农村。从短期来看, 这使得农民“因病返贫”, 因教育落后返贫的问题比较普遍。从长期看,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匮乏制约了农民素质的提高, 不仅会影响农民未来收入的提高, 还会形成许多经济社会问题。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和服务供给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的局面有着其深层次的历史原因和体制背景, 财政与金融资金难及农村地区是一个原因, 但农村综合改革滞后则是造成现状的主要体制性原因。进入新阶段, 随着农村潜在公共需求的逐步释放, 农村居民日益成为公共需求的主体。适应这个变化, 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 已成为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的重大任务。所以新阶段农村综合改革应当抓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突出矛盾, 变革农村的上层建筑, 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曾经设计了一份由四十二个问题构成的调查问卷,寄发给全国各地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政策研究机构,以期广泛收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研究成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 份,回收问卷216 份,有效问卷214 份。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当前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基本公共服务,见下表。

当前农民最需要哪些基本公共服务

选 项 频数 所占比例(%)基本医疗卫生 211 98.6 义务教育 199 93.0

/ 11

河北经贸大学

选 项 频数 所占比例(%)公共基础设施 194 90.7 最低生活保障 168 78.5 农技支持 135 63.1 就业服务 117 54.7 生态环境 101 47.2 社会治安 99 46.3 金融支持 97 45.3 文化事业 75 35.0 法律救助 73 34.1 信息支持 63 29.4 市场监管与服务 27 12.6 突发事件与公共危机的处理 24 11.2 其他 6 2.8

此问卷调查显示,当前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基本公共服务依次为基本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公共基础设施、最低生活保障、农技支持、就业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社会治安、金融支持。由此可见,在“三农”专家看来,民生类与生产类公共服务是当前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基本公共服务。

学界和政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都认为,城乡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所以,最近几年,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状况的改善,以及最近几年不断出台的多予少取惠农支农政策,在缩小城乡差距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其答案既是学界关注的问题,也是政策决策的迫切需要。对于这个问题,62.6%的专家认为,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基本公共服务,落实多予少取惠农支农政策,只是减缓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但差距扩大的趋势仍在继续;34.6%的专家认为作用不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速度没有什么改变;只有2.8%的专家认为作用很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所以笔者认为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二)农民最需要的这些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危害

公共服务在城乡方面的不均等,对我们社会的统一稳定有着很大的影响,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说,都是有着明显的负面效应的。下面分别对应上面的现状来分析一下公共服务的城乡差异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1.医疗差异会造成资源浪费和人民心理上的不公平感

由于医疗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千夫所指,在医疗方面的不均等状况并不为人们所重视。财政过多的将资金投入到城市里的大医院,不重视乡镇卫生院,使得卫生院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人们对卫生院的期望也不是太高,这就导致了大医院的资源紧张和小卫生院资源闲置共存的情况。这也就导致上面所提到的40%-60%的农民因看不起病而因病致贫、返贫。这种情况会使人们在潜意识里形成对社会公平的质疑,减少人们对社会的信任,这对于长久的社会稳定会产生不

/ 11

河北经贸大学

利的影响。

2.义务教育差异导致城乡人民发展机会不平等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我们在义务教育公平化、均等化方面已有了不少进步,但正是如前文所述,差异的消除和形成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我们现在没有改变现状的政策作为支撑,那在义务教育方面的不均等对我们整个社会的影响将产生比就业服务不均等更严重的后果。我们现在已经不再追求平均主义,不再要求结果平等,但我们应该提供的是机会的均等,义务教育正是在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这种状况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较好的改善,那在市民和农民之间,将会产生一个人为的阶级鸿沟,这将使我们的农村弱势群体没有机会改变他们下一代的命运。

3.基础设施差异影响城乡间平等的发展机会

基础设施方面的差异主要是发展的环境条件问题,尤其是现在经济的发展要求有资金的支持,而资金在我国软环境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大多会流向基础设施好的地方。对于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没有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生活环境,我国农村的发展就会跟城市的差距变大,跟随着的便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4.社保差异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

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的总体状况就是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虽然在近几年内,我们的社会保障有着巨大的发展,但是目前的这种社会保障局面,对于我国几亿农民来说,他们心中还是没有安全感,绝大部分的农民处于各种风险的包围之中。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情况下,这可能不会对社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对于农民来说,他们就是在凭着运气生活,灾害或者严重的疾病对于他们来说都将是致命性的,这种情况对于农民和我们的社会来说都将是高风险的。还有就是对于在外工作的农民兄弟来说,他们在城里干着最有风险的工作,却难以享受到跟他们在同一个城市的市民们的待遇,享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对于城市的稳定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都是不利的。

5.就业服务差异导致城乡生活机会不平等

就业服务方面的差异在于政策制定者有一个预先的假设前提:在农村的就是要种庄稼的,在城市里的就是要做工人的。这种就业服务方面的差异不利于社会的整合,会产生明显的地区“马太效应”,有着较高水平的城市里的市民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在农民的农民则由于条件不好而使发展前景越来越渺茫,这使得农民和市民之间在生活上存在着不平等的机会。现代社会国家的发展需要社会全体公民的整体和谐发展,这样的就业服务政策对我们国家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会产生阻滞的作用。

二、农民最关心的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城乡差异的现状

/ 11

河北经贸大学

(一)基本医疗卫生上存在的城乡差异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2005年大众媒体报道的一个焦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失败使我国医疗卫生为全国人民所诟病,但在这种整体糟糕的情形之后仍存在着城乡差异。“据卫生部调查统计,医疗卫生资源约有80%集中在城市,其中2/3又集中在大医院,用于农村卫生经费的比例,从1991年的20%降到2000年的10%,其中专项的农村卫生经费只有1.3%,农民人均卫生事业费只有12元,仅为城市人均值的28%。乡镇卫生院只有1/3正常运转。2004年每千人口医生数,农村只有0.85人,仅为城市2.32人的1/3。农村中还有10%的村没有医疗点,新的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和医疗费水平均很低。在2004年底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卫生副部长说,近年来中央财政支出中卫生支出仅占1.6%-1.7%,其中有70%的医疗费用于占30%的城镇人口。在农村约有40%-60%的人因看不起病而因病致贫、返贫,中西部地区因病无钱医疗而死亡的比例高达60%-80%。”

(二)义务教育上存在的城乡差异

长期以来,国家在教育经费投向上的城镇偏好造成了农村教育供给不足和质量低下的状况,这就又分别造成了农村子女上学难和教育收益率低,降低了农民对教育的需求状况。由于城乡的教育管理体制、经费来源不同,致使教育方面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城镇都要优于农村。近年来,由于“三农”问题的严重,农村教育问题也日益引起国家的重视,但目前确实还存在着严重的教育方面的城乡差异。首先来看2001年全国义务教育经费城乡(城镇/农村)差别(倍数)统计,表现出来城乡投资的差距。

2001年全国义务教育经费城乡(城镇/农村)差别(倍数)统计表

教育总经费预算内经费教育总经费预算内经费

全 国1.86 1.93 1.71 1.68 河 南1.80 1.72 1.66 1.48 北 京1.54 1.62 1.14 1.21 湖 南1.45 1.60 1.47 1.44 上 海1.63 1.36 1.26 1.07 广 西1.67 1.52 1.54 1.24 广 东1.89 1.53 2.20 1.67 重 庆1.57 1.70 1.35 1.31 江 苏1.63 1.68 1.47 1.56 贵 州1.83 2.12 1.70 1.69 浙 江1.30 1.26 1.22 1.24 云 南1.44 1.49 1.16 1.29 山 东1.86 1.85 1.85 1.57 西 藏1.62 1.76 1.56 1.70 山 西1.19 1.49 1.13 1.17 宁 夏1.40 1.26 1.20 1.10 吉 林1.36 1.53 1.21 1.34 新 疆1.50 1.81 1.30 1.42

由上表可以看出来,城镇学校投资多,农村学校投资少,全国城镇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是农村小学的186倍,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是1.68倍。由于教育投资的差别,就会导致城乡教育的办学条件的差距。拿几个直辖市和全国水平以及临近北京和天津的相比,可以从中看出城乡教育办学条件的差异。这就不仅是地区差异,也是城乡差异。“河北生均固定资产,小学只是北京的35.9%,天津的70.1%,初中只是北京的25.7%,天津的42.4%。河北的初中教师合格率、小学初中的生师比与北京、天津也有很大差距。”城乡教育方面差异的另一方面表现是农民工子女的 4 / 11

河北经贸大学

教育问题,这方面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可以从中央的有关文件中看出来。200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城市要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00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中央编办、公安部、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央发文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干预说明了这方面的问题的严重性。

(三)公共基础设施上存在的城乡差异

就公共服务的城乡差异中的诸方面来看,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差异可以说是感观上最显著的了,城市中完善的供水供电供热设施,宽阔平整的道路,方便的交通条件,美丽的公园和设施完善的娱乐场所、公共图书馆、艺术表演场所,如此等等,都是乡村中不可奢望的。当然,城市同乡村的不同特征,我们不可能看到两者在上述服务上的完全平等,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农村部分地区最基本的农田水利建设落后。在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方面,也显示出了巨大的差距:2001年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城市市政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全年完成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2352亿元,比上年增长24.4%,而同年,有89299.27万农业人口的18090个建制镇建设总额才3119.70亿元,而其中占12.32%的公共建筑建设投资387.74亿元,加上13.25%的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413.26亿元总共才798.0亿元,这与人口仅占少数部分的地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形成强烈的对比。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贵分析,我国多年来一直实行的是向城市倾斜的财政政策,近年来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更是如此,这种政策对公共服务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但是在基础设施方面更明显。

(四)社会保障上存在的城乡差异

我们所说“社会保障”,一般都隐含着“城镇社会保障”的意思,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等几个方面;对于农村来说,有独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差异也主要从这几方面来进行比较。据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当前,我国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已大致建成,进入完善发展阶段,截至2004年全国城市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1635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10584万人,医疗保险人数达12404万人,各大中小城市的最低保障制度、救济制度及各项优抚工作也都已建立完善和顺利开展。而与此相比,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仅包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合作医疗和农会合作医疗,并且参保水平相当低,“到2002年底,全国有31个省(区、市)1955县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村社会保险工作,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5461.78万人。2002年,按照每人年均627元的贫困线标准,我国共有贫困人口2820万人,当年,我国农村传统的救济和最低生活保障总数2288.7万人,占农村贫困人口的81%„„农村的救济仍是以传统的救济方式为主。2002年接受社会救济的2288.6万人中,传统救济1880.8万人,占82.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占救济人数的比例仍然很小,只有407.8万人,占17.8%。”“调查资料显示,全国农村居民中得到某种程度的医疗保障的人口占12.68%,其中享受部分公费医疗的人群只占1.16%,更多的是农民或集体承担缴费责任的商业性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而87%的农民是完全自费医疗。”

/ 11

河北经贸大学

(五)就业服务上存在的城乡差异

按照我们中国官方的标准,“就业”和前面所谈的“社会保障”一样,本身就包含着城乡差异的。在2000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中,作为分子的失业人员的条件之一是“有非农业”户口,作为分母之一的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是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的。因此,国家“积极开展的‘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再就业援助活动”就成为仅对准城镇居民服务的政策。而由于农民身份的限制,他们要进入城镇国有、集体事业单位获得固定工作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农民进城只能在三资、私营企业的生产线上进行一般的生产作业,带着“农民工”这种奇怪尴尬的称谓,并经常遭遇欠薪事件。“截止2004年11月26日,全国共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318亿元,其中2003年当年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已清理162亿元,全国2003年底以前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171亿元,已累计偿付156亿元。”另外,农村“就业”服务还存在着缺乏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就业服务机构没有全面向乡镇和村庄延伸,大多数贫困地区没有规范的就业服务机构,没有经费保障,没有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没有专门的职业培训机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措施不完善,对职业培训机构投入不足,培训实用性不强,培训后就业率仍旧没有大的长进等。而与此相比,城市的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体制则优越、完善得多。

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原因

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在城乡中尤为明显, 这并不是一个暂时性的问题, 而是经过几十年形成的刚性的问题, 在这里既有政策和制度的原因, 也有社会结构的问题。但是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因素是促使现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最主要的原因。

(一)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几乎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所普遍存在的现象, 即在国民经济中, 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并存。表现在产业结构的发展中, 农业还处在较落后的情况下, 超前进行工业化, 优先建设现代化部门。从我国情况看来, 虽然工业结构高度已经达到本世纪 7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但是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大体与西方国家本世纪 20 年代的水平相近,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低, 而且, 与发达国家经济成长与社会发展相异的是,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中的“二元”的社会特征更为明显。由于农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呈现较为明显的异质性, 从而形成两个不同质的利益群体。

(二)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一种根基于农村自然经济和家族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 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屏蔽”制度, 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屏蔽在分享城市的社会资源之外。这种户籍制度, 一是限制农村农业户口转为城镇非农业户口, 限制农民流入城市。其出发点是实行向城市工业化发展倾斜的政策, 完成工业发展的原始积累;二是对城镇非农业户口的人, 提供包括就业、粮油供应, 提供住房

/ 11

河北经贸大学

和医疗、养老保险等待遇, 而农民就没有这些。形成了依附在两种户口上的权利差异, 造成了城乡居民户口的不同、权利不同的二元社会。由于户籍制度的屏障作用, 使得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在职业、经济、婚姻、政治参与和教育方面受到层层限制要, 仍然居于城市社会分层的最低层。

四、满足农民享受其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的建议

(一)科学界定各种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责任

公共服务是从提供公共物品提出的, 公共物品的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休谟在 1773 年提出的, 后由萨谬尔森 1954 年在他的《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中归纳出公共物品在消费中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本质特征。1965 年布坎南在《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中又提出了只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公用资源型和只有排他性而无竞争性的俱乐部型两类准公共物品的概念。为了叙述方便, 不加区别, 我们可以把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统称为公共产品。我国学者、国家行政学院马庆钰教授 2004 年在《关于“公共服务”的边界》一文中进一步提出了具有生产弱竞争性和消费弱选择性的私人产品属于公共服务规制和监管的物品。这些研究为我们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和界定各种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责任奠定了理论基础。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农村区域范围内的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或者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或服务。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主要由: 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或个人供给。

1.纯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农村纯公共产品除国防、外交、社会治安与消防、法律与秩序、人权与产权、道德与民风育化、赌博与吸毒管教、宏观经济管理、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治(包括艾滋病防治)、垃圾无害化处理(包括废品回收)、环境保护这些传统意义上公共物品外;还应包括大型水利工程、基层政府的管理、农业科学研究与推广、义务教育、灾害防治与救助(包括难民安置)、社会救济(包括收容所)、计划生育等。这些纯公共产品必须由中央政府来供给。

2.科学理清两类准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1)只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公共资源型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像农村俱乐部(健身房)、图书馆、文化娱乐设施、渡口码头、小型水库与公用池塘、公共牧场等。为了避免拥挤和过度消耗, 在发达地区农村可以实行保本收费管理, 但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则应采取地方政府投资建设村委会保本管理的模式。

(2)有排他性而无竞争性的俱乐部型的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像中小水利工程、农村道路交通、农村公用电力设施、供排水服务、农民培训、职业介绍机构、合作医疗、水电供应、社会保险、科技推广、托儿所、农村养老院等。在发达地区农村可以实施村民共同分担的办法, 但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则应采取地方政府投资为主和农民共同出资为辅, 共同保本管理的模式。

3.关于生产弱竞争性与消费弱选择性私人物品的供给问题。这部分公共产品包括: 民航、邮政、电信、铁路运输系统、公路交通系统、集中供电、集中供热、生活燃料沼气改进、饮用水供应系统、广播电视系统等, 它们在消费上可以排他, 在生产上也可以有竞争,由于这些产品和服务所具有的网络性与规模性, 决定了他们生产的弱竞争性与消费弱选择性, 就它们的性质讲, 天生容易形成垄断, 政府就必须承担起规制与监管的责任。对于这部分物品原则上是拿钱买消费,用者付费, 但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则应区别情况分别对待, 如饮用水供应系

/ 11

河北经贸大学

统、广播电视系统的建设则因其分别包含着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治或道德与民风育化的重要作用, 应采取中央政府投资建设, 村民共同维护的模式;再如生活燃料沼气改进, 因其包含着垃圾无害化处理、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 应采取地方政府出资建设, 农民自行维护的模式。

(二)转移支付的重点应放在弥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上

提高基层政府可用财力。现行财力性转移支付中, 除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和年终结算财力补助等地方可自由支配外,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等项目具有专门用途, 需要地方额外增加配套资金, 不能缓解基层政府可支配财力的不足, 直接影响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致使绝大部分限制开发区域的基层财政一直处于“吃饭财政”的尴尬境地。一些限制开发区域为了维持基层政权的运转, 往往挪用各种用于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专项资金, 严重影响了限制开发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因此, 未来国家转移支付应加大对基层政府可用财力的转移支付力度, 保障基层政府具有实施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日常经费与运营费用充足。国家为中西部地区投资兴建了学校、医院、社会福利院等硬件设施之后, 往往没有相应的运营费用加以配套支持, 特别是人头费严重不足, 使得中西部功能区的基层教员、医务人员、文化工作者的工资报酬得不到保障,大量工作岗位无人承担, 公共设施资源闲置浪费。因此, 要保障中西部主体功能区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需要加大基本公共服务运营经费特别是人头费的资助, 从而使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运营费缺口得到弥补, 保障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三)明确政府的均等化财政支出的方向

笔者从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设计的那份由四十二个问题构成的调查问卷中还收集到了一些关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其他信息。

农村义务教育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选 项 频率 百分比(%)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稳定投入机制 185 88.5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135 64.6 确保教师工资,稳定教师队伍 126 60.3 巩固义务教育对象的入学率 52 24.9 加大硬件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98 24.9 其他 9 4.3

从问卷调查中显示,对于农村义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次为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稳定投入机制;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师工资,稳定教师队伍;巩固义务教育对象入学率和加大硬件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这些信息清楚地告诉我们,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的重点应该集中于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稳定投入机制;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师工资,稳定

/ 11

河北经贸大学

教师队伍;巩固义务教育对象入学率和加大硬件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农民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最为迫切的需求

选 项 频数 百分比(%)选 项 频数 百分比(%)公共交通设施 189 90.9 环保基础设施 120 57.7 农田水利设施 188 90.4 文化体育设施 110 52.9 人畜饮水工程 179 86.1 其他 8 3.8 电力基础设施 143 68.8

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学者建议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切入点,这不仅能够改变农村面貌,而且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关于现阶段农民最迫切需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专家们的意见比较一致,包括公共交通设施、农田水利设施、人畜饮水工程、电力基础设施、环保基础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这些项目都应该成为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关注点。

政府农村生态环境服务的重点

选 项 频 数 百分比(%)选 项 频 数 百分比(%)村容村貌的整治 166 81.8 三废处理 148 72.9 空气污染的治理 110 54.2 其他 6 3.0 清洁能源的推广 150 73.9

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态保护方面,大多数专家认为,基层政府从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出发,应该重点抓好水土污染防治、村容村貌的整治、清洁能源的推广、三废处理四个方面的工作。而且财政对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态保护方面的投入也理应集中于水土污染防治、村容村貌的整治、清洁能源的推广、三废处理四个方面。

对于目前农村医疗卫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72.7%的专家建议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比重;72.2%的专家建议在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的同时,改善卫生医疗机构硬件设施;67.0%的专家建议根据不同地区农民的支付能力建立稳定可靠的资金筹措机制;55.5%的专家建议加大医药市场不规范问题的整治;51.7%的专家建议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降低报销门槛费,简化报销手续。另外,43.1%的专家建议应重视“只保大病,忽视小病预防”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益率的负面影响,还有 34.9%的专家建议以贫困农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兴办乡村免费医院

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86.1%的专家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费短缺,保障和救助水平低;72.2%的专家认为覆盖面太小,救助水平过低;58.4%

/ 11

河北经贸大学 的专家认为保障和救助对象的确定程序繁杂又缺乏可靠依据,随意性大;33.0%的专家认为保障水平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差别太大。另外,从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和不同地区财力差距较大的现实出发,63.8%的专家建议应该确定全国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底线,根据不同地区的财力划分中央、省、县(市)的分担比例。23.8%的专家建议,在确定全国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底线的基础上,中央财政兜底。对于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建立和管理中的作用,大多数专家认为政府当前面临三大任务,一是尽快把所有社保业务统一归并社保机构,实现资源共享,解决多头分管问题(80.8%);二是统一城乡社保立法,解决体制衔接问题(78.8%);三是强化政府责任,确保财政补贴和财政兜底问题(79.3%)。对于如何保护失地农民权益问题,专家意见存在较大分歧。46.9%的专家认为保护失地农民权益的最重要途径是把他们全部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38.8%的专家认为,只要解决了合理补偿问题,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和养老问题就可以自然解决,应相信农民利用土地收益的经济理性;而21.1%的专家认为,通过土地补偿和就业安置,能够解决大部分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和养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冲破传统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向城镇流动,形成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他们与城镇常住居民之间获得的就业服务差距仍然很大。从调查结果看,很多专家建议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农民工的劳动就业服务:92.3%的专家建议强化劳动执法,保护农民工的正当权益;90.3%的专家建议为农民提供符合他们就业方向的全免费的培训;75.4%的专家建议建立保障农民工与所在城镇的常住居民平等享受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73.4%的专家建议,在城乡“二元”体制彻底打破前,应为农民工提供全部免费的法律援助;43.0%的专家认为应当为农民工提供廉租住房。

根据这份问卷调查,我们应该还可以明确财政对基础医疗与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农民工就业服务等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重点。

(四)建立财政监督机制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更新监督理念,突出监督重点,改进监督方式”的指示精神,建立健全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机制,探索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者紧密衔接、相互制衡的财政监督体系,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在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保驾护航作用。切实保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是要以监督检查服务完善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积极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二是以监督检查服务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动态监控和调研分析,及时发现财政转移支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

三是以监督检查服务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公共安全等方面财政投入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的监督力度,确保各项惠民资金政策落到实处。同时,探索开展

/ 11

河北经贸大学

绩效监督,推动加快建立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坚持将财政监督工作贯穿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中,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提高财政监督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控,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监督方式上,要注重事前调查审核、事中跟踪监控和事后专项检查相结合,加强对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要综合运用检查、调查、审核、督促、反馈等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高。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强化实时监控,提高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水平。在监督成效上,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成果利用协调机制,切实使财政监督做到有为、有位、有威,促进财政管理职能的落实。在监督基础工作上,要按照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要求,做好财政监督制度建设、理论调研、信息宣传等基础工作。在监督资源建设上,要统筹兼顾财政、审计和其他政府部门的监督资源,适时调整和充实财政监督职责,注意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部门职能的交叉重复,提高整体监督效能。

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决策制度,建立有效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问责机制和监督机制。目前中央和地方的财力与支出责任不对称,直接影响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和效率,也造成了城乡间公共服务职责和供给能力的差距。应该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分配格局,健全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和评估体系,强化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形成科学的公共服务分工和问责机制。针对我国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实际情况,关键是要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责任和范围。国家应根据农村公共品的不同性质,建立和完善政府(中央、省、县、乡)、村集体和农民三位一体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并按照受益原则合理划分各自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职责范围,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制度,根据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优先顺序,实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投入决策机制。要完善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和效果跟踪反馈制度,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健全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和评估体系,强化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形成科学的公共服务分工和问责机制,规范问责操作程序。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来规范地方基层政府的决策行为,加强对公共服务决策活动的监督,完善决策的监督制度和机制,完善村情民意沟通渠道,建立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扩大农民在公共服务问责制度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以保证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科学合理。

翟子斌

11月28日

/ 11

第三篇: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概况

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概况

[摘要]文章介绍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提出“十二五时期”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谐文化

[作者简介]黄燕熙,广西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 G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1)02-0082-0004

近年来,为了加快广西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作出建设文化先进省区的决策,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了各级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注重抓热点、攻难点、出亮点,通过纵向联动、横向互动,大力实施“共享工程”、“知识工程”、“边疆文化长廊”、“文化先进县”、“文化致富工程”、“和谐文化在基层”等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特色鲜明、生机勃勃,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打造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日趋完善

(一)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络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重点放在基层,对共享工程县、乡、村三级基层服务点重新布局,实行规范化建设:县级支中心按照68万元标准配置,乡镇基层点随着国家乡镇文化站建设统筹安排,村级基层点随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层点建设同步推进。至2010年,基本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100%覆盖县、乡、村,打造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2006年至今,中央和广西各级财政累计投入18722.6万元,新建109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按照每站5万元的标准为1016个面积达标的乡镇文化站配备共享工程电脑设备。

(二)实施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

实施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财政投入力度最大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从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计划投入资金39.4亿元,按照填平补齐、改扩建为主的原则,新建和扩建2.67万个规模不低于300m2的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根据国家统筹安排,广西在“十一五”期间新建514个面积不低于350m2的文化站,其中国家级贫困县155个,非国家级贫困县359个,每个文化站按照32万元标准建设。为了改善乡镇公共文化设施状况,完善乡镇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能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从2008年开始,中央财政及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按照每站10万元的标准,为乡镇文化站配备共享工程电脑设备和群众文化活动必需的各种设备。至2010年,广西得到中央、自治区两级财政补助资金1016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8128万元,自治区财政配套2032万元),为1016个面积达标的乡镇文化站购置共享工程电脑设备和群众文化活动的音响、乐器、活动器材等,极大地改善了广西乡镇文化站设施简陋、设备缺乏的状况。

(三)与全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

根据国家统筹安排,共享工程村级基层点随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层点建设同步推进。从2007年开始,我们就积极与自治区农村党员现代干部远程教育办公室合作,参与调查研究、模式选择、编制方案、资源建设等工作。同时投入人力、财力,参与开发、整合教学资源的工作,先后参与制作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百部乡土”、“百村百品”、“百名新型农民”等三个“百部系列”电视片和一大批深受农村党员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借助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平台,为自治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提供大量数字资源。同时,经过积极争取,至2010年文化部下达广西14353个村级服务点设备完善经费5524万元,用于为各基层服务点配备投影仪、数字播放器等设备。

二、优化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流向日益合理

让公共文化资源在整个社会合理流动,使人民大众都能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不断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等工作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几项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工作,引导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以及农村基层合理流动。

(一)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致富工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发展的模式

主要内容是创建和培育以下五种典型模式:以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品牌,推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文化项目带动型“阳朔模式”;以绣球和壮锦等民族文化产品为依托,使之项目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民族生态文化型“靖西模式”;以各级图书馆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渠道,帮助农民增长科学技能的文化知识致富型“横县模式”;以发展民族民俗娱乐文化为特色,开发生态旅游建设富裕家园的休闲文化旅游型“恭城模式”;以农民自办文化为切入点,实施科技引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文化型“北流模式”。工程的实施,对充分发挥当地文化资源的作用,有效促进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改善当地的生态、文化环境,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如柳州市将工程的实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机结合起来。2007年将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雨卜村选定为柳州市开展“文化致富工程”的试点之一。之后在条件较好的雨卜村东兴屯建立了苗族坡会传承点,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资源,重点开发苗族民间传承手工技艺如编织、蜡染、百鸟衣等项目,苗族坡会展示如芦笙、斗马、民俗等内容,既强化了苗族传统文化内涵,又丰富了旅游内容,实现了民族文化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二)实施“送书下乡”工程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看书难的问题

送书下乡工程是为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民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一项长效惠民工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购书经费,由设在国家图书馆的图书配送中心集中采购一批农村实用图书,配送到贫困地区的县图书馆、乡镇和村图书室,逐步解决基层图书馆(室)图书缺乏、新书数量少、农民看书难的问题。同时,自治区财政每年下达2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补助拉动的方式为部分乡镇、村图书馆(室)配送图书。从2006年开始,我们结合实际,根据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部署,调整了送书下乡的方向,将文化部配送的图书有计划的送到更多的贫困县、乡镇、村以及边境地区的图书馆、图书室,加大送书下乡的覆盖面,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县、乡图书馆的藏书,把广大农民急需的科学文化知识送到家门口,对农民学科技、用科学致富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以贴切实惠的文化服务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从2004年起,每年坚持实施自治区级“农村小康文化示范户”评选工作,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的带头作用。我们每年都组织举办各类农村文化能人骨干培训班,指导各县、乡镇文化馆、站举办各种针对农村群众的文艺培训班、科普知识讲座,指导各级图书馆坚持开展各种农民读书活动,帮助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培植、发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利用重大节庆和民间传统节日,积极指导或者组织策划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使农村文化常办常新。同时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每年开展全区“村屯优秀文艺队”评比工作,扶持和鼓励农村业余文艺团体健康发展。这些农村群众业余文艺团体,常年活跃在农村基层一线,他们通过自创、自编、自导、自演,利用节假日或农村庙会演出,平时的闲暇时间或农闲季节,在广场、社区、村头适时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推动着广西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此外,在各级政府扶持、文化部门指导、社会各界支持的创新服务和典型示范引领下,广西农村出现了农民互相帮扶自办文化群体性兴起的强劲发展势头。来宾市政府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当地农民群众和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调整思路,提前规划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于2008年11月正式启动实施 “求乐、求知、求技”文化惠农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文艺舞台、一个科技文化卫生综合活动室,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一支农民篮球队的目标,做到农民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求乐、求知、求技”的迫切需求,达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健康丰富、农民群众文明程度全面提升”的目标。来宾市领导亲自率队,到国家有关部委申请项目资金,邀集来宾籍成功人士会商恳谈,向广大农村的经济能人发出了动员。“三求”工程建设激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到2010年10月止,来宾市计划建设“三求”工程项目724个,计划总投资37229.71万元,地方配套到位8221.84万元,累计完成投资额14607.71万元。已竣工篮球场856个,戏台754个,综合楼209栋。已组建文艺队1155支,篮球队850支。2011年来宾市计划完成138个综合楼建设,最终实现村村建有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楼的目标。

(四)开展基层文化骨干培训大行动

以自治区群众艺术馆牵头,组织音乐、舞蹈、戏剧、小品、美术、戏剧、摄影等领域的专家系统培训各市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作为各县文化馆培训的辅导老师。逐步形成省级培训市级,市级培训县级,县级培训乡镇,乡镇培训村屯的培训网络。2010年,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全区60名群众艺术馆专业人员、500名县文化馆专业人员、600名文化站长、600名分管文化的副乡镇长、250名村级两委干部和优秀村屯文艺队骨干得到系统培训。学员们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专业技能,开阔了眼界,明确了目前全区及全国农村文化工作的形势和任务。2011年将继续开展培训大行动,开展对文化馆长、文化馆部分专业人员、部分文化站长的专业培训,努力培训一支基层文化队伍。

(五)开展“和谐文化在基层”、“千团万场”群众文化活动

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文化”的精神,遵照国务院提出的“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要求,组织开展以“和谐文化在基层”为主题的“千团万场”群众文化活动。鼓励、引导、辅导各乡村、各社区农村文化活动队利用自己的场地及文化广场自行组织各种文化演示的“周周演”活动。

一年来,各市、县文化局充分利用 “三八节”、“五一节、”、“七一节”、“十一节”等节假日开展群众文艺活动,组织文艺演出“季季赛”。政府及各部门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经费投入上给予适当补助,文化部门在业务上给予指导,广西全区5553个业余文艺队参加演出和演练,演出64000场次,演职员达到10万人次,观众达到1600多万人。吸引了各层面的群众参与到“千团万场”活动中来,有城镇居民、有学校师生、有农村妇女、有个体老板、有农民工。精彩的文化活动每周都会吸引数千人,甚至数万人参与。这种不是一场、一时、一周,是长期的,持久的,日复一日的活动,其宣传产生的效果和作用是巨大的,也是非常惊人的。它为提升各县、区全民的整体道德素质,思想觉悟产生深远影响。2010 年底,各市根据各县“月月比”、“季季赛”情况,向自治区推荐优秀业余文化活动团体,经各市评选、推荐,广西区文化厅对南宁市西乡塘区万秀村文艺队等338支“优秀村屯文艺队”、杨兰兰等321名“优秀文艺骨干”、李小春等137名“优秀辅导员”给予表彰。通过授匾、以奖代拨等形式鼓励各个业余文化活动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农村和社区的文化生活,掀起广西群众文化活动新高潮。

(六)实施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建设50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是2010年自治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自治区文化厅和体育局为牵头单位。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内容包括“五个一”,即一个篮球场、一个文艺舞台、一栋公共服务综合楼(包括多功能活动室、农家书屋、人口计生服务室、卫生室等),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一支农民篮球队。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成后形成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卫生保健、计生咨询、体育活动于一体的综合平台。3月份,各市人民政府与自治区政府签订完成任务责任书; 5月底各市确定建设点名单后,自治区文化厅汇总上报自治区政府; 6月13日财政厅下拨补助经费0.8亿元;8月6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建立自治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工程建设厅际联席会议制度;8月23日,成立自治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厅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广西文化厅;10月25日广西文化厅组织召开自治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厅际联席会议;10月底11月初,厅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组成6个督查组在分赴14个市45个县100多个建设点,采取实地考察、查阅台账、会议汇报的方式进行督查;12月6日,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召集召开厅际联席会议,决定将广西卫生厅列入2011年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牵头单位,提出进一步整合卫生室、农家书屋、计生、体育等部门的资金和资源要求;12月24日,自治区政府召开全区工作会议,总结当年的工作情况,部署收尾工作和2011年的工作。

截至12月底,2010年全区500个建设点有497个100%完成建设任务。其中13个市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全区共组建篮球队655支,文艺队545支。北海市还在元旦期间,组织村民在建好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开展篮球、气排球、乒乓球和群众文艺演出活动。竣工后的村级服务中心成为村民喜迎新年的舞台。

三、“十二五”期间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基本思路

以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的原则,兼顾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构建适用、便捷、高效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的精神,切实做好免费开放工作。研究制定广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建设的具体内容和经费使用范围。到2011年底,实现广西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到2012年底,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

2.充分利用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乡镇和村级基层服务点,进行网络知识推广和技术培训。2010年,基本实现县县建有支中心,乡乡建有基层服务点,实现“村村通”。为了保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能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做好实行免费开放工作。

3.加强村级服务中心建设,切实保障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自治区政府进行村级服务中心建设的部署,整合优化配置资源,以村级篮球场和戏台建设为突破口,继续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工作,探索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建设规律和方法,探索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确保农村居民享有便利、规范的公共服务。

4.建立人才培训机制,逐步形成省级培训市级,市级培训县级,县级培训乡镇,乡镇培训村屯的培训网络,并使之常态化。以自治区群众艺术馆牵头,组织音乐、舞蹈、戏剧、小品、美术、戏剧、摄影等领域的专家系统培训各市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作为各县文化馆培训的辅导老师。市级辅导老师培训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县级辅导老师培训辅导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和村屯文化骨干。

5.积极培育和申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十二五”期间文化部、财政部将共同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以达到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的目的。文化厅将与财政厅密切配合,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创建工作,积极培育示范区(项目),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

第四篇:关于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源头活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乡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则是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前提,完善的体系可以从文化和精神层面提供支持,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繁荣农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针对公共文化设施维护资金短缺、利用率不够高、基层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人才队伍力量薄弱、特色文化挖掘不够等问题,结合永昌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保障机制。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同时强化对外免费开放经费和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管理,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加大文化投入和保障机制。

二是将群众性文化活动补助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的管理、维护、运行经费等纳入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三是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使之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的有益补充。

二、加强管理督导,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

一是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服务行为。

二是合理布局和科学配置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根据区位和人口密度合理配置文化设施,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三是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的阵地作用,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各种节庆日,大力开展各类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四是将面向基层的各类公共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现人、财、物统筹使用,防止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

三、立足农村实际,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一是根据农村发展实际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充分挖掘全县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等农村文化资源,针对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二是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参与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主体(包括村委会、民间文艺团队等)的奖励和扶持力度。三是系统化、常态化征集基层群众公共文化需求信息,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精准度和满意度。

四、注重人才培养,壮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一是创新机制,招聘急需的文化专业人才,着力解决乡镇文化专干不能专职专用以及文化人才老化等问题。

二是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专业指导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工作制度化,加强对乡镇、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同时,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乡镇、村(社区)文化管理人员、民间文艺团队等群体就文化服务的方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培训,帮助其提高技能。三是充分发挥乡土文艺人的作用,建立乡土文艺人才库,着力解决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不足问题。同时,不断优化激励措施,吸引有一技之长,热衷于基层文化工作的乡土文艺人兼职文化辅导员,鼓励文艺人才积极创作精品。四是认真落实民间艺人的优

待措施,经常性组织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和传习展演活动,适当将非遗艺术引入“课堂教学”,通过特色课堂、作品展览、体验传习等活动,推动非遗项目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五、深入挖掘内涵,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建设。

一是充分挖掘利用民间文化资源,突出乡(镇)村特色,以“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文化下乡”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基层文化站所作用,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品,打造推出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特色文化品牌。

二是积极倡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走入群众之中创作具有乡村泥土味、又融入本地文化特色且深受群众喜爱的作品,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快手、数字旅游等新媒体进行宣传推介。三是切实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在保护基础上加强对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工作,多层次、全方位、持续性挖掘其历史故事、文化价值、精神内涵,进行高标准、系统化包装、推广。同时,要持续做好“文化+”的文章,将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品牌优势,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助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第五篇:浅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浅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浅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

【摘要】我组通过调研绵阳市三台县刘营镇农村书屋现状,总结出农村书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书屋;现状;问题;建议

一、农村书屋现状

自2006年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试点以来,到2007年6月底,四川省已建立农村书屋150个,到2011年8月份,四川省已建成农家书屋22300个,覆盖近50%的行政村。四川省图书馆2011年上半年对12个县区进行调查,调查数据表明,四川省各地农村书屋的建设进度不平衡。其指出,建设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受当地领导对农家书屋建设的重视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我组对刘营镇8个村农村书屋进行了走访调查,下面从资金管理、人员管理、图书管理、政府监管四个方面对农村书屋的现状进行阐述:

(一)资金管理现状

在刘营镇,当地政府用于建设农村书屋的资金来自中央下发的地震灾后重建资金以及党员捐献的专项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农村书屋的书架以及书籍,书架及书籍的配置实行一步到位、统一标准的政策。调查中,政府表示农村书屋的建设资金严重缺乏,主要表现在没有专项资金用以维护书屋、支付管理员薪酬、宣传书屋等。

(二)人员管理现状

农村书屋的管理者由自愿报名、村委会推举的方式产生。管理员的培训由镇上统一举行,主要内容为:如何安装书架、如何为图书编号。管理员一般无薪酬,由村干部兼任。在激励和考核方面,刘营镇农村书屋并无涉及。

我组认为,目前农村书屋的人员管理现状并不良好,村干部身兼数职导致了农村书屋管理工作效率的低下,激励机制和考核方面的空缺,也减少了书屋管理员的工作热情。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三)图书管理现状

目前农村书屋的图书,主要有四类,分别为书籍、杂志、报纸、音像制品,其中书籍数目最多。书屋的图书来源为政府,政府按照统一标准向各个书屋进行图书的配置,并按照国家规定对图书进行编号。图书的借阅有统一的制度,但并未被严格的实施。通常情况下,借阅者只需对借阅的图书进行登记,借阅时间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借阅中出现的超时、损坏也不进行严格的罚款。由于刘营镇多数农村书屋于今年上半年才完全建立,因此书籍等都较为崭新,到目前,还未考虑旧书的处理问题。

总体来说,书屋对图书的管理目前停留在摆书上架的阶段,对于图书的维护、旧书的处理、图书的借阅制度都没有严格的规定。

(四)农村书屋监管现状

目前为止,对农村书屋的监管仅停留在领导视察的阶段。现在出现的许多情况是,在领导视察期间,出现许多“临时借阅者”,形成一片农村书屋繁华热闹的场景;而在领导离去之后,农村书屋又成为一个大门紧闭,鲜有人至的地方。

二、存在问题

就本组调研而言,目前农村书屋的建设存在很大问题,然而资金不足以及宣传不足尤为严重。

(一)资金供应不足

农村书屋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当地政府给予提供,但当地政府只在农村书屋建设期时提供一次性资金帮助,统一提供标准化的书籍和配套设施。至于后期农村书屋的运营管理所需经费则只能依靠每个村子自己解决。一些村子靠出租闲置办公室所得租金来维持农村书屋的开放,但是,这部分租金毕竟很少,难以用来支付图书管理员的工资,维护农村书屋的日常开销。

(二)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们调查问卷和访问中,有58%的村民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农村书屋,有25%的村民只知道农村书屋的存在,但未使用过;有15%的村民十分了解农村书屋并且使用,而这些人中九成都是村干部。可见,农村书屋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这将导致农村书屋资源的闲置浪费。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三、建议

(一)保证农村书屋经费的充足

由调查可知,目前的每村农村书屋都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资金基本全部用在购进书架、图书方面。并且资金只在建设期一次性提供,没有资金的持续跟进补进。这样的资金提供制度使由村级管理的农村书屋在营运方面遇到了很大的资金困难,没有书屋管理员薪酬、没有宣传资金、没有维护资金……资金困难的使各村将书“锁”在了书屋里,一方面减少了图书的供应时间,另一方面抑制了村民对图书的需求。

为解决农村书屋资金问题,一方面乡镇政府需做好本财政预算,每年对农村书屋的建设及维护提供一定的资金;另一方面,各村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寻求多更地资金,如:租赁闲置的村办公室,租金用于建设和维护当地公共文化服务设备;寻求企业捐款赞助或者与NGO组织建立合作等形式来获取资金。

(二)从供需平衡出发配置图书资源

农村书屋的图书配置要注重从供需平衡出发,如何做到供需平衡呢?首先,应当从建立农村书屋的地点的事情情况出发,了解该村的整体情况,如平均文化水平、平均年龄等,再根据整体情况配置图书。统一配置图书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增快了行政效率,但并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因此,“因地制宜”的理念在农村书屋图书的配置上尤为重要。其次,应当建立起反馈平台。在农村书屋运行阶段,出现问题时,特别是图书数量及种类的问题上,应当及时通过反馈平台上报有关工作部门,有关工作部门应当及时解决普遍性问题,以保证农村书屋的长期运行。这种反馈机制,能够快速调整图书的供需关系,使农村书屋的图书配置与图书产品市场接轨。

(三)通过制度化管理提高管理员素质

针对农村书屋管理不严谨,书屋管理人员身兼多职的问题,政府首先应该建立健全专人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以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其次,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书屋管理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仅是如何摆放书架、如何为图书编号,培训内容还应该涵盖,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如何做好农村书屋宣传工作、如何开展好读书活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第三,还应该建立激励机制,在农村书屋管理工作中表现优异者应当受到宣传和表扬,在工作中出现失误者应当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基层劳动者的工作热情,在这样的工作热情中,农村书屋的需求会提高,农村书屋的效用也就随之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月芽.“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出版发行研究.2007(06).[2]高?.对“农村书屋”建设的观察与思考[J].学习月刊.2008(10).[3]刘卫,谭宁.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12).------------最新【精品】范文

下载关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2010-06-29 18:30:45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农村......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区**乡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 目前,**乡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已具有一定雏形,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型技术推广服务链,即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农民技术服务队+示范户+......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国务院印发规划 确定44类80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 《 人民日报 》( 2012年07月19日 02 版) 本报北京7月18日电 (记者朱剑红)国务院近日正式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

    岐山县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岐山县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摘要:以近几年岐山县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现状调查为基础,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发展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农技服务体系建设 问题 发......

    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xx县加强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汇报 近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致力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

    新农村建设如何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新农村建设如何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杨晓蔚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剖析

    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工作总结 一、加强领导,努力提升工作水平为了确保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长期有效运行和发展,我县从经费、机构、人员、技术等方面入手,建立......

    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