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腐三人谈
反腐三人谈: 用好巡视这把利剑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4-11-14 10:31
本网《反腐三人谈》节目邀请张本平、王瑛做客在线访谈
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本平做客在线访谈
中央巡视组副局级巡视专员王瑛做客在线访谈
主持人:网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这一期反腐三人谈,我是主持人肖曼。前不久,我们网站公布了2014年中央巡视组第一轮巡视整改的反馈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组已经巡视了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7家中央单位、6家中央企业和2所部属高校。巡视工作在十八大之后有哪些新变化?成果有哪些?被巡视地区和单位的整改情况怎么样?今天我们就邀请到了两位嘉宾给我们一一解答这些问题,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一位是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本平。
张本平:网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一位是中央巡视组副局级巡视专员王瑛。
王瑛: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非常欢迎两位嘉宾的到来。巡视工作现在的一举一动社会都在密切关注,之所以这么关注,就是因为通过巡视,发现了很多的问题线索,为加大案件查办力度,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我还是想请问张主任,您认为十八大以来,我们的巡视能够取得显著成效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张本平:巡视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显著的成效,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五次听取巡视情况汇报,总书记每一次都发表重要讲话,为巡视工作指明了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第三次全会,都对巡视工作作出重要部署。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坚决贯彻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王岐山同志26次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5次出席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和部分省区市巡视工作座谈会,听取巡视情况汇报,研究部署和推动巡视工作。可以这么说,巡视工作取得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取得的。
主持人:看来巡视能够成为一把反腐“利剑”,离不开党中央的高度重视。王瑛专员,据我了解,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对巡视工作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对它的工作重点进行了调整,当前我们主要聚焦于哪些问题呢?
王瑛:关于巡视工作的定位和它的工作重点,的确是十八以后巡视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我们经常讲,形势决定任务,“谋定而后动”,巡视工作也是如此。当前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从纪检机关查办的案件来看,一些领域腐败案件易发高发,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影响非常恶劣。面对这样的形势,党中央决定把调整巡视工作的职能定位作为改进巡视工作的首抓之举,强调巡视工作要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着力发现被巡视的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在党风廉政建设、作风建设、执行党的政治纪律、以及选人用人等方面的情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中心”、“四个着力”。
从十八大以后巡视工作的实践来看,正是因为巡视工作任务更加聚焦,重点更加突出,始终坚持了以发现问题为主线,巡视工作才更好地发挥了它在反腐败斗争中 “尖兵”的作用。
主持人:这“四个着力”的提出,就聚焦了巡视内容,使巡视工作的定位更精准了。王专员,为了确保巡视效能的最大发挥,在巡视的组织制度和方式方法上有哪些改革?
王瑛:十八大以后,巡视工作组织制度方面,最重要的一个创新,就是实行了“三个不固定”。所谓“三个不固定”,指的是中央巡视组的组长不固定,中央巡视组的巡视对象不固定,巡视组与巡视对象的关系也不固定。换句话讲,就是谁去巡视不固定,巡视谁不固定,谁去巡视谁,同样不固定。
在党的十八大以前,中央巡视组组长一般一届任期干5年,中央巡视组内部还有地方巡视组、金融巡视组、企业巡视组这样的划分,而且有各自固定的“责任区”。十八大以后,首先中央巡视组组长不再是“铁帽子”,建立了组长库,实行一次一授权、一次一任命;中央巡视组内部也不再有地方、企业和金融这样的划分,巡视组的任务每次是巡视地方,还是巡视中央单位,是根据每一轮的任务临时确定的。
与此同时,中央还对巡视组提出了关于“两职”的要求,也就是如果在巡视当中有重大问题不能发现是失职,如果发现了没有如实报告是渎职。这些变化,大家都可以从巡视组对外公布的进驻信息当中看到。我感到这“三个不固定”的实行,使中央巡视工作更加的机动,更加的超脱,增强了中央巡视工作的权威性,也有利于巡视工作更好地加强对被巡视单位的这种监督。
主持人:这“三个不固定”、“一次一授权”,就有效地切断了巡视者和被巡视者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关联,同时它也提高了巡视人员本身的责任感。张主任,今年巡视工作的一个亮点,就是在常规巡视的基础上,探索实行了专项巡视,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式呢?
张本平:探索开展专项巡视,是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的一个重大创新。所谓专项巡视,它是针对常规巡视来讲的。常规巡视,主要是对31个省区市和部分中央部门,按照“一个中心”、“四个着力”的要求进行综合性巡视;而专项巡视,它的重点对象主要是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巡视的内容更加聚焦,方式也更加灵活。比如点穴式、巡查式和回访式等等。有的同志说,常规巡视是“阵地战”,专项巡视是“运动战”,这个比较形象,也有一些道理。总之,专项巡视它的优势在于它的机动性和灵活性,“短、平、快”。专项巡视与常规巡视互为补充,就像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使腐败分子始终感到一种无形的威慑力。
主持人:就像您所说的,专项巡视它比较灵活机动、针对性强;常规巡视是全面深入,这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就能够让我们的巡视组在短期内发现很多的问题线索,彰显了巡视工作的强大威力。张主任,十八大之后,中央巡视组已经开展了4轮巡视,取得了一大批成果,有哪些?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张本平: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发现了许多突出问题,有的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倾向性,比如有的领导干部插手工程建设、土地转让、矿产资源开发、国有资产处置、官商勾结,谋取利益;有的利用手中的行政审批权、司法权、执法权,搞钱权交易,以权谋私;有的道德败坏,生活腐化;有的地方对基层干部监管不力,发生了“小官巨贪”的案件,比如有个地方一个村的会计,竟然挪用资金1.19亿元。巡视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基层干部贪污、挪用、截留中央转移支付的扶贫资金、惠农资金,有的数额十分巨大,影响十分恶劣。巡视组将这些问题形成了专题报告,报国务院领导同志,推动和促进了这些问题的解决。
主持人:这是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发现的一些问题,可能很多网友还不知道,十八大之后,我们查办的很多大案要案,其实有不少是巡视提供的线索,张主任,像我知道的比如说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还有曾任云南省委书记的白恩培,还有谁?给我们列举一些。
张本平:好。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根据巡视组移交的问题线索,立案查处了一批腐败案件。除了刚才主持人说的两个以外,还有一些,比如广东省原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海南省原省委常委、副省长谭力,天津市原政协副主席、公安局长武长顺,以及山西省发生的“塌方式”腐败案等等。这些腐败分子的落网,广大干部群众拍手称快!
王瑛:与此同时,除了刚才张主任介绍的这些省部级干部的案件以外,中央巡视组还在工作当中发现了被巡视地区和单位管理的一大批厅局级、县处级领导干部涉嫌违纪违法的问题线索,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市县和厅局的“一把手”。2014年第一轮巡视结束以后,海南、天津、山东三省市查办的涉及“一把手”违纪违法的案件达到了400多件。2014年中央巡视组对河南省进行巡视以来,河南省纪委先后查办了驻马店市委原书记刘国庆、开封市委原书记刘长春、省住建厅原厅长刘洪涛等多名党政一把手,这些案件的查处,也发挥了很强的震慑作用。
主持人:除了以上刚才两位嘉宾谈到的这些,我知道巡视其实还有一项内容,就是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对这个问题的巡视。王瑛专员长期在一线工作,给我们介绍一下您所掌握这方面的信息。
王瑛:中央八项规定,是新一届党中央对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王岐山同志强调,中央巡视组要把监督检查被巡视单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情况作为巡视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巡视工作的实践中,巡视组及时地发现,并且督促被巡视地区和单位纠正、查办了一些在“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其中反映比较突出的,比如说有“会所当中的歪风”、“舌尖上的腐败”,还有反映一些地方领导干部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还有多占住房等问题。还有在有些地方培训中心,群众反映占地面积很大,装修非常豪华,成为了新的奢侈浪费的“避风港”和“销金窟”。比如说我们在某省巡视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地区超标准公务配车达到了300多辆,而且多数都是进口的高档越野车,这个地方每一次换届都要新购置一批公务用车,一次购车的费用就达到了6000多万元。还有个别领导干部顶风违纪,在中央八项规定之后仍然公款吃喝,极少数人还酗酒闹事,有的甚至触犯刑律,影响非常恶劣。
主持人:张主任,我知道巡视监督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关于选人用人的,在这方面主要发现了哪些问题?
张本平:选人用人问题非常重要。从严治党,重在从严治吏。巡视组注意加强对这方面问题的巡视监督。在巡视当中大家发现比较集中的问题,一个是在一些地方买官卖官、带病提拔的问题时有发生。比如,有一个地方发生了多名市、县组织部长卖官鬻爵,有的涉案资金达数千万元。再就是有的地方“三超两乱”的问题比较突出,超编制、超职数、超规格配备干部的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第三个就是发现有的干部档案造假,涂改工龄、学历、年龄,伪造干部身份,有的领导干部退而不休,兼职取酬,干部群众反映十分强烈。中央组织部根据巡视组移交的这些问题,非常重视,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三超两乱”和“裸官”问题的专项治理。
主持人:发现问题、反映问题、推动问题解决,这是巡视工作的“三部曲”。打个比方,现在我们建立起了“病历本”,关键还得施以“猛药”,才能“药到病除”。发现问题之后,我们是怎么推动解决的呢,王专员给我们介绍一下。
王瑛:巡视重在发现问题,但最终目的还是要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非常重视做好巡视意见反馈和抓好督促被巡视地方和单位的整改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组坚持从严治党的要求,认真地做好巡视反馈工作,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在这个方面主要是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情况。
第一,我们认真地向被巡视地区或者单位党委(党组)的主要负责人反馈巡视情况。在向他反馈的时候,着重强调他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原原本本地向他通报巡视的有关情况,包括涉及到班子成员个人的一些反映。同时要求他切实担负起整改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要管好班子、带好队伍。
第二,我们要向被巡视的地区或者单位党委(党组)来通报巡视情况,通报时直指问题、不遮遮掩掩。在首轮巡视以后,我们对发现的某省公款吃喝的问题,某个地方公职人员经商办企业的问题、某个省个别高级干部子女违规提拔等等这些问题,都在反馈会议上如实地指出来。有的被巡视地区和单位的干部参加了这样的反馈会议后,他们自己讲,参加这样的反馈如同经受了一次警示教育,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震动。
主持人:您说的这一点,很多媒体也都关注到了,他们评论说咱们现在的巡视反馈是不说套话、不唱赞歌,尖锐务实,有的时候甚至措辞很严厉,毫不留情。反馈之后,怎么来加强成果运用,确保整改落实呢?
张本平:巡视整改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十八大以来,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制度创新,更多是要强调被巡视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和一把手的第一责任。概括起来,就是“三双”制度。
一个是“双责任”。就是巡视整改落实,被巡视党组织要负主体责任,纪委要承担监督责任,如果是整改不力,要根据有关规定,要进行严肃追责。
第二就是“双报告”。被巡视党组织收到巡视组反馈意见后,两个月之内要向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巡视整改情况。不仅要以党组织的名义报告整改落实工作的情况,主要负责人还要报告履行第一责任和组织抓落实的情况。
第三是“双公开”。巡视整改情况不仅要向党内公开,还要向社会公开,除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以外,都要公开。前几轮的公开情况,通过媒体向社会做了公开,引起了很高的关注度。
主持人:王专员,我准备了一张图,这是我们网站做的今年第一轮巡视反馈情况的一张图解,叫从具体内容看巡视整改,从这张图上能够看到,我们针对各个地区,针对巡视反馈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是如何整改,涉及到哪些人、哪些事,它对应的整改解决措施都写得非常清楚。在这方面,我们是有什么明确的要求吗?
王瑛:关于整改工作,现在十八大以后的确是有新的要求,简单讲就是要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从已经接受过巡视的这些地区和单位抓整改工作的整体情况来看,可以说总体上做到了这一点。在整改方面比较重要的有这么三个方面。
第一,推动查处了一批涉及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案件。比如说某省在2014年接受中央巡视组巡视之后到今年的9月,大约半年的时间,这个省的纪委新立了涉及厅级干部案件达到了34起,处分了厅级干部18人。
第二,多数的地区和单位都针对一些比较突出的专项问题开展了治理工作。比如说有的省开展了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专项治理,着力解决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腐败问题;有的省还开展了领导干部收送红包礼金的专项治理工作,有的省开展了治理“庸、懒、散”不良风气专项治理工作,今年以来已经查处了相关的责任人达到了3000多人。
第三,各单位在逐项解决突出问题的同时,都比较重视建章立制和源头治理。比如,有的单位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具体实施办法;还有的地方针对“三公”经费、公务用车管理等等出台了一些专项规定。
主持人:就是说各省各地区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它的整改措施,对症下药。可以说这张整改清单,更是责任清单。张主任,下一步我们巡视工作的思路是什么呢?
张本平: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中央和省区市巡视机构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具体来讲,一要坚决贯彻“一个中心”、“四个着力”的基本方针,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不动摇;第二就是要加快常规巡视的节奏,中央巡视组已从过去每年两轮巡视增至三轮,各省区市也要相应地加快巡视节奏;第三就是要机动灵活地开展专项巡视;第四就是加强对省区市巡视工作的领导,出台加强和改进省区市巡视工作的意见;第五就是要修订《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巡视工作法规制度体系。
主持人:我也看到一组数字,中央巡视组280多个巡视对象当中,当前已经巡视了47家。刚才张主任也提到了将来要实现巡视的“全覆盖”,那怎么来实现“全覆盖”呢?王专员,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王瑛:按照巡视工作“全覆盖”的要求,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2014年第二轮巡视任务,并且已经向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作了汇报,按照中央的要求,下一步13个中央巡视组,即将向本轮接受巡视的10个省区市和3个中央单位进行反馈。至此,在十八大以后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央巡视组已经完成了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第一轮巡视“全覆盖”。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对有关的中央单位进行专项巡视,同时,还要根据需要,对有关省区市开展巡视“回头看”。这样的一种统筹安排,既符合被巡视地方和单位的实际情况,也是有利于实现“全覆盖”这样一个总目标。
主持人:张主任,在推动全国的巡视工作深入开展方面,当前我了解到还有一个新思路,就是中央巡视和省一级的巡视要实现上下联动,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态势。这个将如何来开展?
张本平:《孙子兵法》里面讲,叫“上下同欲者胜”。巡视工作是坚持中央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只有中央和省区市两级一起发力,上下联动,这样才能编织出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天罗地网。具体来讲,一个就是要在“全覆盖”上联动,第二个就是在遏制腐败上联动,第三个就是要在制度建设和执行上联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国巡视“一盘棋”的战略态势。
主持人:中央巡视组肩负着中央的权威和信用,这就对这支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瑛:是的。对于巡视干部的队伍建设,领导同志始终是非常重视的。
结合我在巡视组工作的实际体会,我感到要做一名合格的巡视干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最为重要:第一,巡视干部要党性坚强,要始终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动摇、不含糊,坚持原则、敢于碰硬。第二,巡视干部要有比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比较全面的工作能力,要善于研究分析问题。第三,巡视干部要有过硬的作风,特别是要注意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和保密工作的有关规定,要做到防意如城、守口如瓶。在工作中作为巡视组的同志,要善于发现、要能够发现巡视对象存在的问题,但是我们更要确保队伍自身不能出问题。
主持人:好的,今天两位嘉宾到现场,回应了网友们对于巡视工作的关切,也是回应群众的信任和期待。相信以这样的信任和期待为动力,巡视工作将进一步助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走向深入。感谢张本平主任和王瑛专员做客我们的节目,也谢谢网友们收看这一期反腐三人谈,再会!
第二篇:反腐三人谈:反腐败必须纠“四风”
中纪委:万庆良被查前几天仍在大吃大喝
(反腐三人谈:反腐败必须纠“四风”)
访谈摘要
今天上午,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举行组织访谈,访谈过程中披露了查办高官细节:
1、“安徽的倪发科,他08年担任了安徽省的副省长,分管国土资源工作。未经组织审批许可,他就给自己任命成省珠宝协会的名誉会长,说自己喜欢玉,就跟别人以交流玉为名,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了所谓的“雅贿”。我们最后查实,他收受了1200万的玉石。”
2、“广东的万庆良,他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特别是中央整治“会所中的歪风”通知下发以后,仍然多次出入私人会所,在被组织调查的前几天,他还到会所里面去大吃大喝。”
3、“海南的谭力,他被中央纪委调查之前还在外省,由私营企业的老板陪同打高尔夫球。”
4、“安徽的韩先聪,他是2013年1月任省政协副主席,自从任职以来,他就多次出入高档酒店和私人会所接受党政干部、国企老总、私企老板的宴请。在中央纪委对他宣布立案调查决定的当天,他的手机信息显示,当天他有两场饭局,中午晚上各一次。”
访谈主题
反腐三人谈:反腐败必须纠“四风”
嘉宾简介
谢光辉 中央纪委廉政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
方文碧 中央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处长
冷葆青 中央纪委宣传部副处长
访谈时间
2014年7月28日(周一)上午09:00
访谈地点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线访谈室
访谈实录
冷葆青: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的“反腐三人谈”节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坚决惩治腐败,又大力纠正“四风”,那么这两者之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三位中央纪委监察部的干部,就此问题作一探讨和交流。我叫冷葆青,来自中央纪委宣传部。这位是我们廉政理论研究中心的副主任谢光辉,谢主任。
谢光辉:各位网友,大家好!
冷葆青:这位是我们党风政风监督室的方文碧,方处长。
方文碧: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冷葆青:方处长,刚刚我们说了,大力纠正“四风”,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领域,重点抓的一项工作。您能不能给各位网友介绍一下,我们抓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部署呢?
方文碧:你也知道,我进委部机关以后,一直从事的就是党风政风监督工作,12年了。对作风问题以及它的重要性,我有比较多的感性认识。作风问题,看上去不大,有时候就是几顿饭、几杯酒、几张卡,是一些吃吃喝喝、走走逛逛、庸懒散奢的小事情,但实际上,它代表着党的形象,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我用一句成语来概括,就是兹事体大。北宋的文豪欧阳修有一篇名文叫《伶官传序》,他在里面说:“祸患常积于忽微”。虽说一两酒喝不倒红旗,一顿饭吃不垮江山,但是,太多了,太浪费了,积少成多,就很难说。
冷葆青:没错。俗话说的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方文碧:对,风气很重要,好风气就像好空气一样,无论是对一个人、一个团体,还是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都至关重要。
谢光辉:风气的重要,我这儿还有一个很典型的一个例子。1940年,抗战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当时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来到了中国,蒋介石盛情地款待了他,据测算这顿饭花了八百大洋。接着他又到了延安,毛泽东同志也热情地招待了他,最后花了八毛钱。
冷葆青:八百和八毛可差了一千倍。
谢光辉:陈嘉庚在这两个地方考察结束之后做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结论,中国的未来在延安,中国的希望在共产党。他就是根据作风来判断一个党的兴衰的。
方文碧:对。有句话说,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我觉得中央这一次出台八项规定,实际上是基于对当前作风建设的一个判断,中央认为当前的整个形势,作风建设主流是好的,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集中就体现在这个“四风”上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中央制定了“八项规定”,它是新时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凝聚党心民心的一个重要举措。我理解,中央这次出台中央八项规定,是希望从作风建设的“细节”入手,带来党风政风 民风大气候的整体转变。
冷葆青:好,方处长刚刚给我们和各位网友介绍了纠“四风”中央的主要思路和主要的工作部署。那请谢主任,您给大家讲一讲,反腐败、查办大案要案这方面,党的十八大后又有哪些主要的工作部署和它的意义所在呢?
谢光辉:我到中纪委工作已经有二十年,一直在搞调研工作。我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就是十八大以来,中央查办案件的这种思路、查办案件的决心是 空前的。面对着严峻复杂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形势,中央把惩治这一手牢牢地攥在手里,毫不动摇、毫不手软。强调有腐必惩、有贪必肃,揭露和查处了一批有影响的案件,取得了人民群众满意的效果。我觉得关于这方面的要求,总书记有两句话非常重要:一句话就是对腐败分子零容忍,一句话就是既拍苍蝇,又打老虎。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腐败案件数量之多、层级之高都充分说明了中央反对腐败的坚强决心。
冷葆青:刚才,谢主任和方处长侧重分析了中央纠正“四风”和反腐败打老虎、拍苍蝇的主要思路包括重要意义。那么在我个人看来,一直觉得“四风”问题和腐败问题之间,它并没有一条明确的鸿沟,而且这两者之间是相生相依、密不可分的。有很多干部都是从“四风”问题开始,由于没有及时得到治理、没有及时得到提醒,乃至越演越烈,最后变成了一个腐败分子。
冷葆青:比如说,厦门远华案的赖昌星,他建一个红楼,里面吃喝玩乐一条龙。把领导干部叫到他的红楼里面,吃顿饭、喝顿酒,然后再给你提供进一步 的所谓的服务,最后把这个干部拉下水。用群众的话就是说,让你站着进去,躺着出来。再比如,安徽的倪发科,他08年担任了安徽省的副省长,分管国土资源工作。未经组织审批许可,他就给自己任命成省珠宝协会的名誉会长,说自己喜欢玉,就跟别人以交流玉为名,把自己的爱好,变成了所谓的“雅贿”。我们最后查实,他收受了1200万的玉石。所以说他这种爱好,最后变成了一种腐败。这两者之间这种关系呢,我想您二位能不能也给分析一下。
方文碧:我感觉不正之风是大量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都看得见;腐败行为它都是在背后隐藏的这些谋利的行为,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
冷葆青:一个是显性的,一个是隐性的。
方文碧:对。不正之风它是大量存在的,在群众身边发生很多的;腐败现象、腐败行为它是相对比较少的。还有一个,不正之风具有顽固性,腐败行为它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作风问题,如果你不抓紧治理,它就容易发展成为“大毒瘤”,就发展成为严重的腐败问题。两者之间,就是说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它们并没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很多的腐败分子,它都是先从搞不正之风,从作风问题开始,慢慢地腐化堕落成为腐败分子。
谢光辉:关于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王岐山书记去年在天津调研时,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叫做:党风正,则民风淳。党风政风跟社风民风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党风政风是关键,民风社风是风向标。这段论述,科学地阐明了抓好党风政风的重要性。我觉得理解党风政风,理解不正之风跟腐败问题的关系,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就是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我们这些年的调研、研究发现,即便是那些落马的腐败官员,刚开始可能也是廉洁的。如果他没 有廉洁,可能也很难提拔成高级领导干部。他们的腐化堕落就是从沾染上不正之风开始的。反过来,他腐化堕落了之后,又加剧了他的不正之风方面的表现。所以不正之风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反过来腐败又会让不正之风愈演愈烈。就像赖昌星说过一句话: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我觉得低级趣味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往往是领导干部腐化堕落的一个前奏。我想对于一个人,一个领导干部如此,对于一个地区也是这样。我们在研究当中发现,一个地方如果腐败问题非常严重,伴随着这种现象的背后,也是有“四风”问题非常突出的。
冷葆青:腐败也是“四风”的保护伞嘛。
谢光辉:这是我理解的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就是纠正“四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反对腐败的治本之策。通过纠正“四风”、反对腐败,有利于净化一个地区的风气,扶正祛邪,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环境。通过纠“四风”,加强作风建设,让老百姓看到我们党是有希望的,我们党是有战斗力的,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提振老百姓的信心,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冷葆青:谢主任您讲的我非常赞成,我是从事舆情工作的,非常关注媒体的报道情况。应该说从媒体报道和网民的反应来看,大家感受到了“四风”问题也好,腐败现象也好,都有了很大的好转。方处长,您是专业从事纠正“四风”工作的,您能不能给各位网友介绍一下目前这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方文碧:因为我具体做这项工作,感受比较深,我觉得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个以上率下,总书记率先垂范,中央政治局以身作则,领导带头作用是八项规定落实这么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特别是习总书记,他的示范效应最大。我们看媒体报道,他到广东考察不封路、吃自助餐。到河北调研吃大盆菜,住16平米的房间。在湘西跟村民一起摘柚子,在北京庆丰包子铺跟大家一样排队。
冷葆青:习总书记去过以后,庆丰包子铺马上推出了“主席套餐”,我看很多老百姓都排队去买,包括一些外地来的游客。我想这也反映了人心所向,老百姓的心声。
谢光辉:可以说是一盘小包子,引领了一个新风尚。
方文碧:我觉得第二个特点就是从具体事抓起,就是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抓,去年中央纪委先后发出三个禁令:月饼禁令、贺卡禁令、烟花爆竹禁令。这三个东西都是小物品,但它有代表性,通过抓小可以治大。
方文碧:第三个特点就是加大案件查处力度。这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主要抓手,就是监督、执纪、问责。去年中央纪委直接查处了两起省部级干部违反中央 八项规定精神的案件;全国截止到今年5月底,查处了4万多起,处理了5万多人,给予党政纪处分1万多人。同时我们加强通报曝光力度,中央纪委去年至今一共 分9批通报曝光了47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案件;中央纪委网站曝光各地区、各部门查处的违反八项规定的案件2600起。
谢光辉:关于通报曝光我觉得还有一件事需要说一下,今年2月中央纪委监察部下发通知,要求对纪检监察干部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案件予以点名道姓通报曝光。
方文碧:通知下发之前实际上我们通报过4起案件,这个通知下发以后。又通报了5起案件,实际上就是两批9起纪检监察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案件。
冷葆青:这个就是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求别人做到的,我们自己先做到。
方文碧:对。第四个特点就是重视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岐山同志讲:“现在自媒体时代,一人一个麦克风,一人一个摄像机,发动群众来进行监督”。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也在首页开通了纠正“四风”直通车,群众可以直接举报。还有加强媒体监督、舆论监督,形成一个持之以恒抓“四风”的浓厚氛围。
冷葆青:在纠正“四风”领域,应该说党中央也好,纪检监察机关也好,都非常重视发挥包括互联网监督在内的舆论监督的作用。网民通过互联网,通过其他的报道,可以发现身边的“四风”问题,然后把它曝光出来,报道出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他们成为不拿工资、不需要编制的纪委,我想这个说法应该是很形象的。
方文碧:还有一个就是加强制度建设。总书记讲:“牛栏关不住猫,要扎紧制度的笼子”。去年,中央出台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同时 出台了十多部规范党员干部行为的法规制度。应该说一年多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些突出的“四风”问题得到遏制,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都有比 较明显的改善,群众评价“四个没想到”:第一,力度这么大没想到;第二,范围这么广没想到;第三,影响这么深没想到;第四,坚持得这么好没想到。
谢光辉:纠正“四风”我们是毫不含糊,查办案件这一手,我们照样是毫不手软。我觉得十八大以来,惩治腐败之所以取得这么好的成就,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原因:
谢光辉:一个就是党中央高度重视,态度坚决,措施得力,为惩治腐败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我想如果没有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是不可能有这个效果 的。第二个就是查办案件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查办案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怎么样获取案件的线索。十八大以来,从中央纪委到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都在对案件线索进行大起底、进行统一的分析摸查,确定了五种处理线索的方式。另外,案件线索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专门开通了一个举报专栏。
冷葆青:对,在首页的显著位置。
谢光辉:为网民举报提供了大量的方便。我觉得还有第三个,就是充分地用好巡视工作成果,把巡视工作发现的线索认真地排查,做到件件有落实、件件有回音。我想怎么样发现好、用好案件线索,这也是十八大以来查办案件方面一个很大的特点。
谢光辉:第四个方面就是进行组织制度的改革,把尽可能多的力量调配到纪检监察案件查办方面的一线上来。中央纪委去年8月份和今年3月份分 别进行两次大的内设机构改革,纪检监察室从8个增加到12个。这里我觉得还特别想说的是,负责查办案件的室还不仅是12个。
冷葆青:不止12个。
谢光辉:还有两个,一个就是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这个室它也是负责查办案件的,不过它跟别的案件室不太一样。它查办的是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中出现的腐败问题,它是落实总书记提出的要解决“灯下黑”问题的一个重要举措。
方文碧:对,就是要监督监督者,既要监督老虎,又要监督打虎者。
谢光辉:我想这是13个了,还有第14个,就是原来的外事局和预防腐败室合并以后,新成立的叫国际合作局。国际合作局,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海外追赃追逃,他实际上也是有组织查办案件的职能。
冷葆青:那么这么一算就应该有14个。
谢光辉:对,我觉得非常好地证明了,我们在查办案件方面调配了更多的力量、更多的资源。
冷葆青:投入大了,当然摸排了线索,这样的话,所以我们在查办案件方面就会取得更多的突破。
谢光辉:我觉得查办案件这方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叫做转职能。过去我们叫案件检查室,现在叫纪检监察室,每个室都负责履行纪检监察两方面的职能,都负责执纪、监督、问责全方位的工作。通过这些重大举措,有效地推进了惩治腐败这一手。
冷葆青:用创新来推动工作。
谢光辉:据统计,今年全国1到5月查办案件的数量达到了6万多起,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4.7%。大家要知道2013年本身查办 案件的数量 都是很高的,在这个基础上又增加了34.7%,说明成效是十分显著的,我觉得这是一块。另外,我们也还要看到,大家都非常关注的查办高级领导干部腐败案件的情况。
冷葆青:省部级干部。
谢光辉:省部级,去年查了15人,今年1到7月份已经查了17(19)人。
冷葆青:7月份还没有结束。
谢光辉:对,到现在。这样大的一个力度,有效地震慑了腐败分子,极大地提振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心,增加了党的正能量,为治本赢得了时间。当然我也要说明的是,我们查办案件不是目的,目的还是要把我们这个党建设好,把我们的党风政风建设好。
冷葆青:确实,正如二位所介绍的这样,我觉得现在已经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我手头有一份社科院的调查问卷,结果我给大家念 一下:有 88%的普通干部、74.3%的专业人员、41.7%的城乡居民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非常有效或比较有效;88.4%的普通干部和76.9%的专业人员认为党和政府惩治和预防腐败非常坚决或比较坚决。应该说,不管是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从我们二位刚才介绍的情况来看,我们党在纠四风、反对腐败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党心民心为之振奋。十八大以后我不知道二位有没有这个感觉,中纪委领导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群众和舆论 的肯定,甚至有的时候是一种表扬,要当作鞭策和激励来听。
方文碧:岐山同志他有一句话,群众句句赞扬都是倒逼。所以,群众的赞扬,对我们既是压力,同时也是进一步工作的动力,促使我们更好地做好工作。
冷葆青:确实,“四风”这种不好的习惯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说是积习甚深。改变习惯不是那么容易的。我记得沃伦•巴菲特讲过一句 话,说习惯 的枷锁有时候轻的让你没有感觉,直到有一天重的让你无法摆脱。他这个说法说明改变一种习惯,包括一种坏习惯不是那么容易的。
谢光辉:这个观点我非常赞成,事实上通过这次刚刚公布的2014年巡视工作的情况,就能看到这一点。在巡视公布的问题当中,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方面出现的问题,还是非常严重的。有的省的领导干部违规多占住房、超标准乘坐小汽车,有的单位在纠正“四风”方面工作还不平衡,存在着边整边犯的问题。还有的违规出国出境,违规召开各种会议,甚至有的单位用公款打高尔夫球,这都说明对于“四风”问题它的顽固性和反复性绝不可以掉以轻心。
方文碧:应该说,去年以来,这项工作很有成效,但是基础比较脆弱,有的干部他现在收敛了,收手了,但他不是自愿,不是自觉的,他是不敢。因为在高压态势之下,他有“三怕”:一个怕群众监督,第二个怕媒体曝光,第三个就怕纪委查处。另外一些,他仍然顶风违纪,挖空心思、变换方式地搞不正之风,这些问题都还存在。我们说一些“四风”问题穿上了“隐身衣”、披上了“新马甲”,这是一个新的趋势,就是日趋隐蔽化。
冷葆青:您能不能给大家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呢,方处长?
方文碧:好的,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广东的万庆良,他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特别是中央整治“会所中的歪风”通知下发以后,仍然多次出入私人会所,在被组织调查的前几天,他还到会所里面去大吃大喝。第二个例子就是海南的谭力,他被中央纪委调查之前还在外省,由私营企业的老板陪同打高尔夫球。第三个例子是安徽的韩先聪,他是2013年1月任省政协副主席,自从任职以来,他就多次出入高档酒店和私人会所接受党政干部、国企老总、私企老板的宴请。在中央纪委对他宣布立案调查决定的当天,他的手机信息显示,当天他有两场饭局,中午晚上各一次。
冷葆青:听到方处长您举的几个例子,我感到非常震惊啊。我没有想到我们党的一些干部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后,中央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惩治腐败的这种大背景下,还敢公款吃喝,甚至跑到外省去打高尔夫,应该说这些干部的“四风”问题影响很恶劣。方处长,下一步您说我们怎么在现有的基 础上,把 “四风”问题治理得更好呢?
方文碧: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对这些顶风违纪的要从严查处,重点是对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教育实 践活动开展以后,仍然不收敛、不收手的这些干部,要从严查处。而且要越来越紧,越来越严。另一方面,作风建设不是一阵子,总书记明确指出,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把这项工作抓好。
冷葆青:谢主任,刚才方处长讲了两个思路,我想听听您在这方面有什么看法。
谢光辉:我觉得反腐败、纠“四风”,从根本上来讲还是要认真地落实好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各级党委要切实担负起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主体责任,要把廉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把惩治腐败这一手牢牢地抓在手里,作为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带好队 伍,要把一个 地区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责任承担起来。我觉得另外一个监督责任,这是纪委承担的主要责任。纪委要高高地举起惩治腐败这把利剑,对腐败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对于一个地区,发生系统性腐败,要追究党委书记和纪委书记的责任,要把这两项工作抓好,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冷葆青:通过今天的讨论,我们看到,当前,在这两个领域,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远远还没 有到可以马放南山、鸣金收兵的时候。下一步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的要求,继续在这两个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不断地推进工作向深入发展。
冷葆青:好的,各位网友,今天的反腐三人谈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三篇:文本解读三人谈
文本解读三人谈
沈大安:浙江省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小学部主任,语文特级教师,文中简称“沈”。滕春友: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部主任,语文特级教师,文中简称“滕”。王崧舟: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文中简称“王”。
沈:语文课改正在向纵深发展,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我认为老师要上好一节阅读课,有三个关键:一是要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要灵活机动地进行课堂实施。其中文本解读是基础。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文本解读这个话题。
文本解读是第一位的
王:前段时间有个老师要教《二泉映月》,设计了一个教案给我看。他认为他的教学设计汲取了几位特级教师之长,是很不错的。我问他,《二泉映月》这个文本你有没有好好地读过?他说什么叫“好好地读”?我就发了我的两个文本细读的笔记给他。邮件发出后,过了一个多星期他才回信,用上了“震撼”这个词。他说没想到课文要这样读,他还得出一个结论:别人的教案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好,因为自己的教案是建立在自己对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的。这样看来,文本解读确实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滕:我觉得语文学科和理科不同。理科老师所教的知识,可以说是客观的,大家公认的。可是语文的阅读就不同了,文本解读往往没有客观的、公认的答案。语文老师需要用自己对生命的理解、用个案的方式去解读每一个文本,而且答案不是唯一的。就这一点来说,我想无论是作为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好,还是作为教师职业生命的体现也好,文本解读的意义都是很大的。
沈:如果在听课中发现有些地方不太满意,找找原因,绝大部分可以归结到老师对文本把握得不够准确上。《检阅》(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一课中有两个句子,一个是“这个小伙子真棒”,一个是“这些小伙子真棒”。不少老师主要围绕“这个小伙子真棒”,让学生想象博莱克是怎么苦练步伐的,还引用了海伦·凯勒的事迹。但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究竟应该怎样把握?仔细读文本就会发现,文章侧重写的是“这些小伙子真棒”。写残疾人自强自立的课文不少,而在尊重和关心残疾人这一点上,这篇课文有它独特的价值。如果文本没有解读好,教师教起来就难免发生偏差。
王:现在很多老师关注“怎么教”,实际上语文教学首要的问题是“教什么”。这个问题不解决,只研究“怎么教”很有可能会南辕北辙。在“教什么”上确实很容易出问题。比如,把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等同起来,以为教材上的东西就是教学内容,其实这是不对的。如果教材没有经过深度加工,没有经过二度开发,就不能成为教学内容。而老师加工、开发教材的基本前提就是要仔细解读文本。比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第一段,“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很多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把基调定在美好的感觉上。但是如果仔细地读一读,我们就会发现,这样处理是不对的。因为文中交待了“早先有过”。这一个词就把整个文本的基调都定下来了。它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这些东西是过去的,现在已经没有了。我们再来读天蓝水清,产生的就是一种悲凉的情怀,而不是享受。现在的教材绝大多数是白话文,一看就懂,所以在教的时候很容易“滑”过去,而不是像犁地一样“犁”过去。“滑”过去和“犁”过去,是两种功夫、两种境界,最后的收获也肯定是不一样的。
滕:有种说法叫“走过文本”和“走进文本”,也是这个意思。在很多教学活动中,教师关注的是教法问题。其实就算是名师的课,我们分析一下,教法也不过是普通老师常用的几种方法,读读、想想、写写等,关键就是文本解读的功力不同。优秀的老师可以在老课文中发掘出新的亮点。我们要把学生的发展和文本的把握放在第一位,教法永远都是第二位的。
细读文本,潜心会文
王:我刚才讲的对文本要“犁过去”,就是要细读,这是语文老师的一项基本功,也是现在很多老师最缺乏的一项专业修炼。没有这个基本功,再先进的理念、方法、模式,都不能转化为教学能力。那应该怎样修炼呢?我觉得引进一些西方文艺理论的思想和微观分析的技术,是很有帮助的。20世纪40—50年代欧美“新批评”文论(以下简称“新批评”)所倡导、实践的文本细读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沈:我国传统的文本解读,基本上是孟子的“以意逆志”的文本解读方法,就是从文章的字面意思,倒上去追溯作者的写作意图。这种方法是有一定意义的,它在我国流传的时间很久,直到今天,仍有很大影响。但“以意逆志”容易产生一个问题,就是“得意忘言”“得意忘形”,把文学作品的言语、形象忘了,追寻的往往只是道德教训,这会把阅读教学简单化。
王:细读法正好弥补这个不足。新批评提倡的文本细读强调确立甚至放大文本的语言价值,回到言语本身,它让我们重新确立言语和形式在语文学习中的意义,这是第一个好处。第二个好处在于它强调“细”。细读跟粗读是相对的。粗读是对语言的抽象,把文本的血肉、精彩生动的细节统统过滤掉;而细读是反其道而行之,要抓的就是一个个细节。唯有细了,才能够深入。
沈:不过我们现在讲的“文本细读”跟新批评的“文本细读”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种细读首先是我们的一种态度,细细读,细细品味,然后才是一种方法。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我们在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轻易地放过去一个字,要仔细研究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中有一句话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这里有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词——“敢”。敢还是不敢?小女孩一整天都不敢,为什么?现在这个时候又敢了,又为什么?如果老师真抓住了这个字,就可以引出学生对这个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思考。叶老讲的这个方法,我觉得应当作为文本细读的重要方法。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我们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的心境、心绪、心态。
王:我们的文本细读跟新批评的不同,这很对。我们的文本细读在内容上指向的是言语,包括词语和表达方式。有的时候我们对表达方式注意得不够,其实它是很重要的。比如,《小音乐家扬科》(人教版九义教材第十册)中有一句,“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为什么不说“这是扬科最后一次听村子里的演奏了”?为什么要倒过来说?仔细去品味品味里面的情韵,可以挖掘作品蕴藏的思想内涵。这种挖掘是有根的,这个根就扎在语言的表达上。
沈:《冬阳·童年·骆驼队》(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中有一句,“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仔细读,大家会发现,前面那两句话是多余的,可以直接说“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加上这两句,读起来味道就大不一样,让人不禁感慨时光流逝,一去不再复返。像这种句子看起来很普通,但读着读着,我们的心就慢慢跟作者融合了。文章中有的地方好像是冗余信息,但是文学作品中的冗余信息带给我们的感受是很丰富的。
王:沈老师刚刚讲的表达方式问题中还包含着一个言语节奏的问题。言语节奏是一种形式,不是一下子看得见的,但是你只要一诵读,那个节奏包含的情味就出来了。“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这是一种一唱三叹式的节奏,这种节奏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老北京、对童年难以舍弃的情怀。语言的节奏是一种言语的形式,这正是语文课要学习的内容。文本细读很重要的一个指向,就是指向言语形式。
沈:英美新批评中常用的一个方法——寻找缝隙,对我们来讲也是有启发的。有的文本,我们可以去寻找它的自相矛盾之处,或者寻找文本跟我们的生活经验之间的矛盾,也能有所发现。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长江这么长这么宽,阳春三月,江面上不会只有一条船吧。但是李白却说是“孤帆”,因为在李白的眼里,其他的船都不是船,他的心里只有这艘载着孟浩然的船。要细读,还要细想,联系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这是语文老师应当经常做的。
王:其实这就是叶老一再强调的“潜心会文”、“切己体察”、“虚心涵咏”,就是要全身心地跟文本接触。另外沈老师刚才讲到寻找文本的缝隙,我就突然想到了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这本书中提出的两个方法——还原和比较。他的观点就是一定要把作者所写的,还原成生活,这样你才会发现,他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如果有矛盾的,你就要去品味它,跟其他的文本去比较。
滕:不过我觉得,细读虽然要抓词抓句、抓表达方式,但还是需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很容易抓住一句话,一两个词,断章取义。在文本细读的时候,要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沈:关于文本解读,我们还有一种传统的方法,那就是孟子说的“知人论世”。如果对作者的情况一点都不了解,我们对这个作品的把握也容易出现偏差。例如,《江雪》(人教版九义教材第三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么冷的天,老翁为什么在那里钓鱼?孩子有很多理解,有的说他很穷困,有的说他对钓鱼有兴趣,有的说他是在排遣心中的郁闷,有的说他比较喜欢清静„„但是究竟哪种理解更接近柳宗元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呢?如果我们适当地了解一些作者写作时的时代背景、他的身世际遇,对理解作品还是有帮助的。
滕: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老师在教学时,只是简单地把作家、时代背景介绍一下,没有与文本的内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思考,这对文本解读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沈:我们刚才是从英美新批评的一些观点来看文本细读的,这个流派主要流行于20世纪40—50年代。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崛起了,那就是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强调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主动创造。换句话说,我们在阅读中不需要孜孜以求地去追寻作者写作的本意,我们完全可以从文本中读出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这样,在文本解读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就可以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创造,是一次愉快的人生体验,是一个放飞想象的乐园。
王:沈老师提到的这个观点我觉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如果说文本细读更多的是“六经注我”,那么基于接受美学的文本解读就是“我注六经”。所有的文本解读,它都有一个主语存在,这个主语就是“我”。我们不能把这个主语丢掉。是“我”在进行文本解读,所以最后读出来的一定是“我”的东西。
滕:文学作品有一个特点,它的语言是比较模糊的,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非常大的解读空间。按照接受美学的说法,这是一种“召唤结构”。它召唤着我们自己去感受。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多元解读的可能。这也是文学作品解读的复杂性。
沈:我觉得能认识到这一点,在人类文化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我们回顾一下世界历史,中世纪是神学,以神为中心,然后打破神的观念,建立了人本的观念;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过去总是以作家为中心,现在我们打破作家中心,走向以读者为中心,强调每一个阅读主体都可以发挥作用,这也是以人为本观念的体现。
滕:阅读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背后折射出来就是人本主义这个理念。最近兴起史学热,我就想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跟这个对应的还有一句话,就是“一切解读都是误读”。我们现在的人去阅读以前的文字,始终是带着一种现在的心态、情感,跟自己目前的经验联系在一起,很自然就带有时代的气息。我们推崇人本意义下的多元解读,也许道理就在这里。
沈:老课文可以读出时代意义,我想到一个课例。山东省特级教师张伟教《再见了,亲人》(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先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人是亲人,志愿军为什么把朝鲜人民当亲人,这一个层面大家都会做。张伟又提出,亲人是双方的,那么我们再看看,志愿军是不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这是去寻找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比一般老师已经深了一层。张伟还有第三层推进——课文写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经历血与火的考验,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结下骨肉亲情,在今天和平时期,还有没有这样的亲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只要人人拥有爱心,处处都有亲人”。这个结论跟作者写作的本意相差何其远也!张伟这样教有没有道理?有,他是对《再见了,亲人》作了一个当代的解读。他的当代解读读出了对今天的孩子有教育价值的东西。
王:其实关于多元解读,说到底是一个阅读价值观的问题。我们可以有两种阅读价值观,一种是尽可能地去还原作者创作的主观意图,而另一种是尽可能地寻找文本对“我”生存的意义。第一种价值观是指向“物”的,是朝外面看的,第二种价值观是指向“我”的,是朝里面看的。站在当代人本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显然第二种阅读价值观更有意义。所以,从根本上说,读文本是读自己,读文本是为了自己,这才有意义。
沈:我们还可以这样想,一个文本,特别是一个经典作品,它不断地被解读,人们总可以不断地从里面读出有益的东西来。一个文本在一百年前,五十年前,十年以前,以及当代,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这就是一个作品的阅读史。
把握文本的教育价值
滕:不过,多元解读也应该有一个“度”的问题,因为我们要考虑文本的教育价值,所以在多种意义当中还是要把握文本的主导倾向。在文本的原意和多元解读之间我们需要作一个平衡。作为老师,在面对学生多元解读的时候,需要分层对待。如果涉及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这个层面的一些问题,老师就需要更多地站在教育的立场上考虑,把学生那些有失偏颇的想法、说法,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课改以来,面对“老师的引领作用到哪里去了”的疑问,教师还是要理直气壮地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
沈:现在,在有的课堂上多元解读就是强调大家思想的不同,有一些解读是比较另类的。一个社会有主流价值观,也有一些另类的观念。我以为,有的东西你尽可“另类”,比如衣服啊、发型啊,这些都是个人爱好,我们不需要多干预。但是如果一个人基本的价值观念、人生观跟整个社会格格不入,最后痛苦的、牺牲的不是主流社会而是你自己。今天的学校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主流社会价值观,必须把握住这个方向。
王:这里面还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老师经常有意无意地把读“森林”和读“树木”混为一谈。比如,读《“诺曼底”号遇难记》(人教版九义教材第十册),读出了船长“舍己为人”,依据的是其中的一些局部情节。而如果读“森林”,基于整个故事文本来把握,读出的就是船长的“恪尽职守”。作为一个文本的主导倾向,是通过“森林”反映出来的,还是通过“树木”反映出来的,这是不言而喻的。
沈:这就是一个“个性”和“共性”的方法问题。现在很多老师把文本读得泛化,讲到自然景物,就是“美”,讲到人际关系就是“爱”。这样解读没错,但是没有把握住特定文本的意义。教材选了几百篇课文,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独到的教育价值。
王:我们若把几个不同的文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文本的独特价值。比如,同样是讲环保主题的,《只有一个地球》(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大的主题是相同的,都是在讲要保护环境。把两个文本进行比较,就能发现它们的不同点。这些不同点,就是这个文本独有的价值。
滕: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老师发现学生的多元解读出现了问题,并且找到了问题症结进行引领的时候,也不能采取简单说教的方式。好的做法还是回到文本,回到细节,回到文本的整体当中去。比如,《景阳冈》(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的店家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去读读文本中描写店家的那几段话,孩子们就不会产生那种“店家要和武松分奖金”的说法。能不能迅速引导孩子回到文本中去,这就要看老师对文本解读的程度了。
王:这就又回到了原点上——我们谈的价值取向、主导倾向,一定要深深地扎根在文本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细节上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所说的抓住主导倾向,就是抓文本中的形象。因为语文不是用抽象的结论说话,语文是用典型的形象说话。
沈:文艺理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叫做“形象大于思想”。读文学作品,重要的是读出形象来,不是简单地抽象概念。例如,讲《负荆请罪》(苏教版第十一册),不要光讲知错就改,而是要让学生把这幅画面刻在心里。
滕:我还想强调要坚持整体理解上的细读。多元解读和文本拓展不同。拓展的时候,我们可以抓住细节做文章。因为拓展是以掌握语文的表达形式为主,你抓住一个词、一句话拓展都可以。多元解读必须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文本是你美丽的倒影
王:经常有老师问我:“你的文本细读确实很深入,为什么这个文本搁在我面前,我就什么感觉都找不到?”文本细读难在哪里?从根本上来说,文本细读读的不是那个文本,而是你自己。心中有的,眼中才有;心中没有的,眼中始终没有。所以,在我看来,要说具体的方法,那是没有的。但是大的、根本的方法是有的,那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断地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不断地积淀自己的生活体验,让自己强大起来,让自己丰满起来。其实每个人就是一个文本。你这个文本越丰满越深刻,你去读那个文本的时候,才会读得越丰满越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是你自己美丽的倒影。我觉得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语文老师一定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沈:不仅要成为一种习惯,也要成为一种兴趣爱好,从读书中得到乐趣。老师读教材文本,要有一种欣赏的眼光,这样你的工作才会变得有滋有味,从读教材文本中感受到做语文老师的乐趣。
王:读书还是你的一种生活方式,就像吃饭一样,就像呼吸一样,要成为你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精神生活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让读书成为你有质量的生命的一种品位。如果你能养成这样一种习惯,那么你就能学到文本细读的真功夫。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要博览群书,不能只读一类书,只读教学业务类的书,还要读第二类书——文学书,第三类书——大文化书。尤其是第三类书,经史子集,天文地理,要广泛涉猎,要成为一个“杂家”,这样你的知识结构才能完善。语文老师的知识,从总体上来说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广与不广的问题。做到了这两点,在自己有了功底之后,解读文本就不难了。
第四篇:文本解读三人谈
文本解读三人谈 ——沈大安 滕春友 王崧舟
沈:语文课改正在向纵深发展,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我觉得我们老师要上好一节阅读课,有三个关键:一是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其中文本解读是基础,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文本解读这个话题。
王:前段时间河北有位老师跟我联系,他要教《二泉映月》,设计了一个教案给我看。看了以后,我觉得不是很理想,提了一点修改意见。但是他不认同我的这个意见,觉得自己这个设计汲取了几位特级教师之长,是很不错的。我问他:“《二泉映月》这个文本你有没有好好地读过?”他说什么叫“好好地读”?我就发了我的两个文本细读的笔记给他,一个是《小珊迪》,一个是《鱼游到了纸上》。邮件发出后,过了一个多星期,他才回信,用上了“震撼”这个字眼。他说没想到课文要这样读,这样一读才发现以前的很多设计都是非常肤浅的。他还得出一个结论:人家的教案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好。为什么呢?因为自己的教案是建立在自己对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的。这样看来,文本解读确实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滕:我觉得语文学科和理科不同。理科老师所教的知识,可以说是客观存在的,大家公认的。可是语文的阅读就不同了,文本解读往往没有客观的、公认的答案。语文老师需要用自己对生命的理解、用个案的方式去解读每一个文本,而且答案不是唯一的。就这一点来说,我想无论是作为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好,作为教师职业生命的体现也好,文本解读的意义都是很大的。
沈:听课中发现有些地方不太满意,如果找找原因,绝大部分可以归结到教师对文本把握得不够准确。《检阅》里有两个句子,一个是“这个小伙子真棒!”一个是“这些小伙子真棒!”不少老师主要围绕“这个小伙子真棒!”来展开,让孩子想象博莱克是怎么苦练步伐的,还引用了海伦·凯勒的事迹。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究竟该怎样把握?仔细读文本就会发现,文章侧重写的是“这些小伙子真棒!”写残疾人自强自立的课文不少,而在尊重和关心残疾人这一点上,这篇课文有它独特的价值。文本没有解读好,教起来就难免发生偏差。王:现在很多老师关注的是“怎么教”,实际上语文首要的问题是“教什么”。这个问题不解决,研究“怎么教”很有可能就南辕北辙。你带的盘缠越多,你的马跑得越快,车夫的驾驶技术越高,你离楚国反而越远。在“教什么”上确实很容易出问题,比如说把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等同起来,以为教材上的东西就是教学内容,其实这是不对的。教材没有经过深度加工,没有经过二度开发,不能成为教学内容。而加工、开发的基本前提就是教师要仔细解读文本。比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一段怎么处理?“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天怎么蓝,空气怎么清新。很多老师在教学这一段的时候,把基调定在很美好的感觉上。但是你如果仔细去读一读就会发现,这样处理是不对的。为什么呢?有四个字被忽略掉了——“早先有过”。这一个词其实把整个文本的基调都定下了。它一开始就告诉你,这些东西是过去的,现在已经没有了。我们再来读天蓝水清,产生的就是一种悲凉的怀念,而不是享受。现在的教材绝大多数是白话文,一看就懂,所以很容易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滑”过去,而不是像犁地一样“犁”过去。“滑”过去和“犁”过去,是两种功夫、两种境界,最后的收获也肯定是不一样的。
滕:有种说法叫“走过文本”和“走进文本”,也是这个意思。在很多教学活动中,教师关注的是教法问题。其实就算是名师的课,我们分析一下,教法也不过是我们一般老师常用的几种方法:读读、想想、写写等,关键的不同之处就是文本解读的功力不同。优秀教师可以在老课文中发掘出新的亮点。我们要把学生的发展和文本的把握放在第一位,教法永远都是第二位的。
细读文本,潜心会文
王:我刚才讲的对文本要“犁过去”,就是要细读,这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也是我们现在很多老师最缺的一项专业修炼。没有这个基本功,再先进的理念、方法、模式,都不能转化为教学能力。那么怎么修炼呢?我自己实践下来,觉得引进一些西方文艺理论的思想,引进一些他们微观分析的技术,是很有帮助的。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欧美“新批评”文论所倡导、实践的文本细读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沈:我国传统的文本解读,基本上是孟子的“以意逆志”的文本解读方法,就是从文章的字面意思,倒上去追溯作者的写作意图。这种方法是有一定意义的,它在我国流传的时间很久,直到今天,影响很多人的也主要还是这个流派。“以意逆志”容易产生一个缺点,就是“得意忘言”、“得意忘形”,把文学作品的言语、形象忘了,追寻的往往只是道德教训,这会把文学文本的教学简单化。
王:细读法正好弥补这个不足。“新批评”提倡的文本细读强调、确立甚至放大文本的语言价值,回到言语本身,它让我们重新确立言语和形式在语文学习中的意义,这是第一个好处。第二个好处在于它强调“细”。“细读”跟“粗读”是相对的。“粗读”是对语言的抽象,把文本的血肉、精彩生动的细节统统过滤掉;而“细读”是反其道而行之,要抓的就是一个个细节。唯有细了,才能够深入,所以细读和深读可以说是同步进行的。有一次,我和一位老师讨论《可贵的沉默》这一课。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沉默”。文本中“沉默”这个词出现了六次。为什么?这六个“沉默”意思一样吗?内涵一样吗?有一句说“沉默了足足一分钟”,还有一句说“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两个“沉默”有没有区别?前一个“沉默”是从时间的角度说的,这一分钟,是让每一个孩子自我觉醒的过程;后一个“沉默”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讲的,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在沉默。只有这样去推敲、咀嚼,这样的课才能扎根在言语本身,扎根在孩子心里。
沈:不过我们现在讲的“文本细读”跟新批评的“文本细读”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我们可以说是借用了新批评的“细读”这个词。这种细读首先是我们的一种态度,细细读,细细品味,然后才是一种方法。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这样,语文教学就不会变成一个空洞的、说教的东西。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该注意的地方我们往往容易疏忽。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有一句话说“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这里有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词——“敢”。敢还是不敢?小女孩一整天都不敢,为什么?现在这个时候又敢了,又为什么?这么一个字,如果你真抓住了,可以引出一连串对这个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思考。叶老讲的这个方法,我觉得应当作为文本细读的重要方法。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我们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的心境、心绪、心态。王:我们的文本细读跟新批评的不同,这很对。我觉得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有几个不足:第一,细读的对象涉及面很窄,基本上都是诗歌;第二,细读的形式上主要就是抓词语,没有涉及对句子、段落、篇章的细读;第三,它的操作性并不强。而我们所谈的细读,是从语文课程论的语境角度来谈的,这跟新批评语境下的细读有质的区别。我们的文本细读在内容上指向的是言语,包括词语,包括表达方式。有的时候我们对表达方式注意得不够,其实表达方式是很重要的。比如《小音乐家扬科》,有一句“扬科听村子里的演奏,这是最后一次了”。为什么不说“这是扬科最后一次听村子里的演奏了”?为什么要倒过来说?仔细去品味品味后面的情韵,可以开掘作品蕴藏的思想内涵。这种开掘是有根的,这个根就扎在语言的表达上。
沈:《冬阳童年骆驼队》中有一句“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仔细读,大家会发现,前面那两句话是多余的。它可以直接说“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加上这两句,读起来味道就大不一样——时光流逝,一去不再复返。像这种句子看起来很普通,但读着读着,我们的心就慢慢跟作者融合了。文章中有的地方好像是冗余信息,但是文学作品中,冗余信息带给我们的东西往往是很多的。
王:沈老师刚刚讲的表达方式问题中还包含着一个言语节奏的问题。言语节奏是一种形式,不是一下子看得见的,但是你只要一诵读,那个节奏包含的情味就出来了。“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它形成一种一唱三叹式的节奏,这种节奏的背后就是一种对老北京、对童年难以舍弃的情怀。语言的节奏是一种言语的形式,这正是语文课要学习的内容。文本细读很重要的指向,就是指向言语形式。此外,我们现在所讲的文本细读,它的姿态应该是多元的,可以是文本中心,可以是作者中心,也可以是读者中心。我个人觉得应该是兼容的,应该是从几个姿态、几个角度来实现自己的细读。因为我们是在课程论语境下对文本进行细读。还有,因为我们是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儿童的角度寻找阅读中可能会有的发现或者障碍,并把它们转化为课程资源。
沈:英美新批评中常用的一个方法——寻找缝隙,对我们来讲也是有启发的。有些文本,我们可以去寻找它的自相矛盾之处,或者寻找文本跟我们生活经验之间的矛盾,也能有所发现。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长江这么长这么宽,阳春三月,江面上会不会只有一条船?我想不会吧。但是李白却说是“孤帆”,因为在李白的眼里,其它的船都不是船,他的心里只有这艘载着孟浩然的船。要细读,还要细想,联系我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这是语文老师应当经常做的。
王:其实这就是叶老一再强调的“潜心会文”、“切己体察”、“虚心涵泳”,就是细读,细想,沉下去,全身心地跟文本去接触。另外沈老师刚才讲到寻找文本的缝隙,我就突然想到了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这本书中提出的两个方法——还原和比较。他的观点就是一定要把作者所写的,还原成生活,这样你才会发现,他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如果有矛盾的,你要去品味它,跟其它的文本去比较。我也曾经用这个方法去读一些作品,是很好的方法。
滕:不过我觉得,细读虽然要抓词抓句、抓表达方式,但还是需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很容易抓住一句话,一两个词,片言只语,断章取义,也无法对学生一些独特的理解作出判断。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是很重要的,在文本细读的时候,要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沈:关于文本解读,我们还有一种传统的方法,那就是孟子说的“知人论世”。如果对作者的情况一点不了解,我们对这个作品的把握也容易出现偏差。在自己潜心会文的基础上,适当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参考一些其他的资料,也是必要的。拿《江雪》来说,“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么冷的天,老翁为什么在那里钓鱼?孩子有很多理解,有的说他很穷困,有的说他对钓鱼有兴趣,有的说他是在排遣心中的郁闷,有的说他是比较喜欢清静„„但是究竟哪种理解更接近柳宗元写这首诗的心境呢?我们可以去了解一下,柳宗元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写这首诗的。我们如果适当地了解一些作者写作时的时代背景、他的身世际遇,对理解作品还是有帮助的。当然,“知人论世”的方法也不是完全可靠的,因为作品毕竟不等同于作者自己的经历。但是了解一下作者当时的情况,对于我们解读文本肯定是有帮助的。
滕:我们有的老师在教学时,只是简单地把作家、时代背景介绍一下,这也不太好。有时候对时代背景也需要细读,不能只是简单地交代一下就算完事,这对文本解读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第五篇:习近平谈反腐
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举行 部署反腐廉政四重点
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1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发表的公报部署四方面重点工作,要求认真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并开展抽查核实工作。
出席会议的中央纪委委员129人,列席295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持了会议。全会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当前反腐倡廉形势,研究部署了2013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会审议通过了王岐山同志代表中央纪委常委会所作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局面》的工作报告。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全会第二次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全会指出,中共十八大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出新的部署,十八届一中全会以来习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对加强反腐倡廉提出明确要求。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既要坚定果断刹风整纪,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又要树立长期作战思想,逐步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不断以反腐倡廉实际成效推进廉洁政治建设。
全会强调,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意义重大。要按照党的十八大部署和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着力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切实转变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工作作风,认真解决反腐倡廉中的突出问题,明确重点、狠抓落实,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
第一,坚决维护党章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党的纪律检查机关要切实维护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加强对党的纪律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要把维护政治纪律放在首位,深入开展政治纪律教育,严肃查处违反政治纪律行为,保证党的集中统一。严肃组织人事工作纪律特别是换届纪律,确保换届风清气正。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执行情况,保证中央政令畅通。
第二,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督促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改进调查研究和会风文风。厉行勤俭节约,制止奢侈浪费,严肃整治公款大吃大喝和公款旅游行为,继续从严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接待场所等楼堂馆所建设,规范公务用车管理和领导干部出访活动。严格执行廉洁从政有关规定,纠正以权谋私行为。认真执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并开展抽查核实工作。纪检监察机关要把监督“八项规定”贯彻落实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制定监督检查办法和纪律处分规定,认真受理群众举报,强化日常监督,保证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第三,坚持惩治和预防腐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制订《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并抓好落实。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贪污贿赂、腐化堕落案件,严肃查办发生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腐败案件,严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深入开展纠风和专项治理,重点纠正金融、电信等公共服务行业和教育、医疗、涉农、征地拆迁、涉法涉诉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开展市场中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研究并实施体制机制制度创新,推进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
第四,用铁的纪律打造人民满意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严格执行各项纪律,自觉接受党组织、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的监督,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刚正不阿、秉公执纪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全会强调,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担负起反腐倡廉的政治责任。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强大合力。
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从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看十八大后反腐倡廉
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公报23日公布。此前两天的全会上,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王岐山代表中央纪委常委会作了工作报告。
反对消极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心民心所向。在总书记的讲话和全会发布的公报中,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传递出党中央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强烈信号。
惩治决不能放松
“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总书记在讲话中说。
陈良宇、***、刘志军„„这些年,我们党严肃查处了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严重违纪问题。这向全党全社会表明,党所说的“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决不是一句空话。
全会提出,要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贪污贿赂、腐化堕落案件,严肃查办发生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腐败案件,严肃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全会同时要求,深入开展纠风和专项治理,重点纠正金融、电信等公共服务行业和教育、医疗、涉农、征地拆迁、涉法涉诉等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深化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开展市场中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高级干部腐败影响大,动摇群众对党的信任;群众身边的腐败面积大,直接侵害群众利益。”《求是》杂志社研究员黄苇町说,“老虎”、“苍蝇”一起打,才能遏制腐败、赢得民心。
扎扎实实改作风
“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不久,就专门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一举措,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总书记在全会上指出,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督促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改进调查研究和会风文风;
——厉行勤俭节约,制止奢侈浪费,严肃整治公款大吃大喝和公款旅游行为,继续从严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接待场所等楼堂馆所建设,规范公务用车管理和领导干部出访活动„„
全会在提出改进作风具体措施的同时,要求纪检监察机关把监督八项规定贯彻落实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制定监督检查办法和纪律处分规定,认真受理群众举报,强化日常监督,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作风影响作为。”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说,反腐倡廉建设的经验表明,党员干部的作风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落实八项规定开了一个好头,也是预防腐败的有效途径。
约束权力防腐败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总书记的这一提法,迅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分析说,责任与权力是对应的,权力行使必须有规可循,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目的就是要建立起长久反腐的制度框架。
人们注意到,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继续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
他还强调,要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要采取得力措施,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
专家指出,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如何进一步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从源头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是当前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重大而紧迫课题。
习近平谈反腐
【背景】十八大报告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部署方面: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了党的五大建设的第四位。我们过去的表述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这次十八大报告是这样表述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第一次在党代会的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廉洁政治的目标,要求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把党的纪律建设作为一个专门的问题来阐述、进行要求。这些都进一步表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2012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谈到反腐时提到,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我们要警醒啊!近年来我们党内发生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性质非常恶劣,政治影响极坏,令人触目惊心。
【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2013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总书记22日在中纪委全会上说,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我们要坚定决心,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总书记22日在中纪委全会上说,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
【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他强调,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总书记2013年1月22日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