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推动云南省民族地区新农合建设作用初探
信息化推动云南省民族地区新农合建设作用初探
【摘要】近年来,我国新农合制度的发展深入人心,在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瓶颈。特别在民族地区,受当地历史、交通、文化等因素的发展制约,农民“因病致贫”的现象仍然存在。如何破解基本医疗保障难题,缩小城乡差距成为笔者的关注点,本文试图从新农合发展的角度,探讨信息化已经和即将带给该体制的重大变革,从而促进偏远地区新农合的发展,消除因病致贫现象。
【关键词】新农合;信息化发展;因病致贫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9-0151-02
1新农合制度在云南省民族地区发展概况
1.1新农合制度的广泛推广和运用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式建立和实施。2011年7月1日《社会保险法》开始颁布实施,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即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简称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简称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构成。中央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体现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全覆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具有以下几方面积极的作用:从制度上为农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减轻农民医疗负担,缓解农村因病致贫和看病难的问题;引导农民进行合理的健康投资,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合理利用卫生资源,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2新农合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新农合解决了农村有病不敢看的问题,在覆盖范围、保障对象、保障模式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但是由于制度设计时依然以大病保险制度为框架,忽略了医疗卫生体系的内在发展规律,在现阶段运行中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一方面财政保障投入性不足,筹资水平较低,从而影响待遇的享受水平;另一方面医疗资源地区分配不均,偏远地区医疗服务水平有限,而需求日益放大,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再一方面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乡村一级医疗设备、卫生人员缺乏,医疗水平较低。尤其在云南,研究表明民族地区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依然存在,如果未能利用现有新农合制度来促进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会进一步阻碍云南少数民族卫生事业的发展。
1.3新农合制度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发挥信息化的优势和作用,健全医疗保险保障体系,扩大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
2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
2.1民族地区新农合信息化需求民族地区长期以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边缘,是变革与创新发展的滞后地区,山高路远和观念落后严重制约了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缺医少药、看病困难、医疗水平偏低等问题广泛存在,更由于近年来青年劳动力的不断输出,导致留守家乡的多是“老、弱、病、残”,属于弱势群体,疾病袭来,缺乏稍高一些的医疗消费分担机制,看不起病、因病致贫的现象时有发生。信息化能弥补医疗缺乏的顽疾,拉近农村与城市发展的鸿沟,使农民也能在家门口享受和报销医疗保障待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对于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消除贫困具有重大意义。
2.2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医疗卫生,乡村村医的待遇也得到国家的重视和保障,但广大农村仍然存在信息化建设滞后,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医疗保险专网费用高、投入大、维护难,现已覆盖到乡镇一级卫生院,但无法全面覆盖到村一级。②卫生室没有参保人医疗费用使用信息,“小病不能看,大病看不了”,无法实时上传进行结算,参保人每一次门诊费用报销都需要数月的时间,费时费力,更不便于费用的预算和监管。③村医的待遇虽然得到国家的保障,但村医人才不足,人才流失严重,云南省每一千农村人口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数仅有0.9人,且有职业资格证的村医更是稀少。④村一级医疗水平有衰弱趋势。药品零差价后,村医待遇更多的依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解决,看病开药的动因不足,而且惧怕承担医疗风险,进一步削弱村一级的医疗水平,日常仅能满足按要求开药,医疗服务已无法紧跟现实的需要。⑤村一级的医疗服务和医疗待遇享受成为大问题,同时村与村之间、村与乡之间往来不便,村民居住分散,往来的颠簸和路途的耽误,使医疗的成本较高,医疗负担加重,对偏远、困难、民族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3信息化对新农合医疗体系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大力推动基层信息化服务和信息化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落实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的具体要求。基层医疗信息化建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搭建医疗服务信息平台,使医疗服务不出村,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②信息化的发展拓展医疗服务覆盖范围,有利于数据向上集中,业务向下延伸,提升基层业务服务能力。③信息化具有高效性和便捷性,有助于标准化描述、流程化改造和智能化监督,使医疗服务更加透明、精准,提高医疗服务管理水平和广大群众的满意度。④信息化具有广覆盖的优势,能够一定程度减少城市农村和地区差异,合理分布医疗资源。
3信息化在新农合体系建设中的发展方向
信息化能够适应患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重新架构医疗服务的不同需求,通过信息在网络上的有效传递,实现信息资源的广泛使用,同时有助于信息系统的规范和统一,是实现医疗技术现代化的必然途径。作为新农合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需要信息的准确性确保待遇享受,需要信息的及时维护以确保内容完整,需要信息的可用性以促进信息的双向传递。其涉及面之广、影响面之大,在经历了小喇叭时代、收音机时代、电视时代、固定电话时代、手机时代后,迎来的互联网时代中拔得头筹。今后,信息化将渗透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医疗卫生也将获得长足发展,新农合在这一波的发展中,有必要加大投入,补足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加强监管,充分利用信息平台的优势,为民族地区解决医疗匮乏、因病致贫找到思路和办法。
参考文献
[1]樊筱,赵丹.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二元性分析[C].领导科学论坛.2015(上):14-15.[2]孙淑云.顶层设计城乡医保制度:至上而下有效实施整合[J].中国农村观察.2015.3:16-23.[3]刘晓,俞志元.美国医院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13(5):8-11.[4]高伟,陶诏灵,孙胜楠.农村信息化体系及发展政策[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5.(3):159-161.(收稿日期:2016.01.15)
第二篇:和硕县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和硕县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我县新农合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新农合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同时促进了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较好发展,现将信息化工作总结如下:
一、新农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开展情况:
我县辖六乡一镇26个行政村,全县有县、乡级新农合定点机构9家(县医院、解放军第546医院、6所乡镇卫生院)。2011年全县新农合医疗经办机构基本健全,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下配备了一名计算机专业人员,为推动新农合信息化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合管中心、县、乡(镇)两级医疗机构能够熟练运用合作医疗信息管理软件进行新农合的各项业务操作。
长期以来,合管办及定点医疗机构一直使用手工结算的方式进行结算和管理,其操作过程环节多,操作范围涉及众多医疗机构,审核报销资料量大而复杂,报销资料审核速度慢,耗时长,工作量大并很难监督到位,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手续繁杂,农牧民群众意见较大。
我县于2010年元月起开始做信息化建设的前期准备工
作,2010年4月正式启动信息化网络管理,县、乡级定点医疗机构使用计算机进行结算业务。并按照新农合规范化管理要求和实施方案内容,由北航冠新软件公司专业人员将补偿办法,特别是报销范围、报销比例、起付线、封顶线、单、非病种等重要指标和结算办法,进行准确设置并进行经
常性维护,使全县新农合医疗费补偿达到统一结算、科学管理。为了保证新农合资金的规范使用,我县实行住院患者报销资料网上审核和稽查,并不定期的去各个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实行新农合住院信息化管理,变事后审核为过程监督,参合患者入院后,定点医院必须及时录入住院信息,并对其治疗和用药情况同步进行网上录入,县合管中心通过电脑就能对各定点医院新农合住院人数、检查治疗项目、药品使用、费用支出等情况进行动态掌握,对不合理用药、治疗、检查等现象及时发现,并可对出院病人报销资料提前介入审核,确保医院直通车报销的准确率。同时合管中心工作人员可根据各医院网上录入的住院患者信息,随机抽取人员进行核查,坚决杜绝冒名顶替、挂床住院等现象发生,确保了农合政策执行的规范性。
二、新农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情况:
县委、政府先后投入软件升级维护费用及县合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硬件费用共计12.94万元。中心配置的是宽带ADSL1M、D-LINK交换机、APC UPS、安达通VPN安全网关,9家定点医疗机构通过安达通VPN客户端连接合管中心服务器,硬件方面各个医疗机构的计算机完全符合新农合工作的基本需要,在不考虑网络状况的情况下基本的完成工作任务。
三、乡镇卫生院在线信息系统建设情况
目前的网络覆盖了除乃仁克尔乡以外的全县各级定点
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因为乃仁克尔乡没有接通电信网络(办公地点随牧民的搬迁而改动),加之人口稀少,其新农
合办公点暂时在县合管中心办公。各乡镇卫生院的网络运行差,影响到新农合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信息化建设人员培训情况
2011年全县新农合医疗经办机构基本健全,县设新农合管理中心,各乡镇分派经办人员分别负责合作医疗各项日常工作,健全的组织机构和规范管理为新农合工作在我县的顺利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由北航冠新公司专业人员培训2次,参加培训共计35人次。全县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没有固定人员进行操作,工作人员兼职多、变动大,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基本上没有专门工作经费,办公设施简单,影响了新农合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由于各定点医疗机构缺乏计算机管理操作人才,硬件建设滞后,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后,还需进一步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计算机管理操作人员的业务学习与培训。在2011年合管中心已经计划对各级医疗机构的合作医疗经办人员进行培训。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电信的网络稳定性差,希望上级领导给予协调。我县新塔热乡,苏哈特乡常常断网,有时连正常的上网都进行不了,导致VPN连不上线,不能正常工作。网络传输速度极慢,乌什塔拉乡在进行2011年的农合录入工作时常常出现登记一个信息要等两分钟的情况。
2、服务器配置问题,目前我县新农合尚未使用的卡证
系统,但是已经出现服务器托管点连接吃紧现象,在使用卡证系统后面对更高速的信息量,就目前服务器的配置而言注定会出现硬件落后的现象。
3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的机构队伍还不够健全,工作人员兼职多、经常出现变动,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基本上没有专门工作经费,办公设施简单,影响了新农合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
4、信息系统里新农合补偿月结报表汇总内容更加细化,尤其是住院天数,辅助检查费用、耗材等
5、信息网络维护费高,加之县财政困难,望有关部门协调解决。
6、因我县合管中心经费紧张,无力支付光纤费用,故使用ADSLM,但医疗机构多次提出网速太慢,已经严重影响到住院病人的结算。
7、乡镇合管办无电脑、打印机等办公条件,不利于新农合的健康发展。
六、新农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及意见。
1、应当尽快推出卡证系统,目前使用的农合本在每年都要进行录入,在我县参合总人数少,尚可按时完成任务,但是整个录入周期,浪费的时间太长,总是会影响到广大农牧民的正常住院。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对于拆迁并串的处理过于复杂,且不够及时。
2、建议尽快执行县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由于新农合管理人员少,录入县外报销用药清单占据了大量时间,因而会影响到监管力度。
3、加快村级卫生室信息化建设工作,我县村级卫生室因设备投入、宽带使用费、软件服务费等各项费用较高,一直未启动村级卫生室信息化建设工作,建议能否减免村级软件
费用及服务费,加快实施门诊统筹规范化管理步伐。
和硕县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管理中心二〇一一年二月十四日
第三篇:新农合信息化解决方案
新农合信息化解决方案
方案概述:
新农合信息化解决方案是指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管理、补偿管理、基金管理、会计核算、查询统计、监测分析、业务公示等工作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对新农合工作中产生的有关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和加工,从而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的信息化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应用价值:
符合政策的客观需要,满足农合管理业务信息化;
实现参合、补偿、核算的全过程管理,确保基金安全;
实现参合、补偿、核算等过程信息化,使信息更准确、更及时、更透明,避免因手
工结算、审核所带来的误差和损失;
实现病人实际用药与新农合用药目录自动匹配,减轻各级审核人员工作负担; 实现实时或非实时结报等多种模式,方便在各医疗机构推广;
提高业务管控、社会化服务及宏观决策能力;
第四篇:新农合材料
一、我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工作进展情况
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规范运作,根据茂名市•关于印发†茂名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工作方案‡的通知‣(茂府办[2012]11号)以及国家、省、市医改实施意见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订了•关于印发†化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工作方案‡的通知‣(化府办[2012]126号)。通知明确了我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步骤、工作要求。8月2日,市政府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职能移交仪式,市政府副市长、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陆朝光同志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各单位要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共同推进,确保职能移交的平稳过渡。8月3日,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社保扩面征缴暨城乡医保一体化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全市要加快推进城乡医保一体化进程,切实做好2013城乡居民医保征缴工作。8月9日,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职能移交协调工作会议,决定新农合业务经办从9月1日起由市卫生局移交到市社保中心,并明确了移交期间各有关单位职责。8月13-16日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从市人社局、财政局和市社保中心抽调人员组成调研组,调研组由市政府陆
朝光副市长、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杨柳同志带队,深入全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镇农合办等单位进行调研,形成了•化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情况调研报告‣,报告对我市新农合管理的现状,新农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切合我市实际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整合后的短期、中期、长期工作发展思路。这对指导我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业务移交工作步骤、方法
(一)业务移交时间:2012年9月1日。
(二)业务办理地点:市社保保险基金管理中心二楼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股。
(三)业务经办流程。镇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业务经办流程暂按原新农合的经办流程不变。市级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业务经办则由市卫生局农合办转到市社会保险基金中心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股负责审核、审批。
(四)城乡医疗保险审批表格。从2012年9月1日起,所有城乡医疗保险业务全部使用新表格、新印鉴。原新农合的所有表格和原新农合印鉴(封存)停止使用,新表格式样可以在城乡医保邮箱下载,(邮箱帐号:cxyb111@163.com, 密码:cxyb222)。
三、下一阶段工作部署
新农合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整合之后,工作总体思路
是:实现参保政策、报销政策、缴费标准、财政补助、待遇水平“六个统一”;基金管理实现经办机构、服务流程、政策体系、网络平台“四个统一”。建立“有机构管事、有人办事、有制度办事”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管理体系。整合后的短期工作—稳定;中期工作—规范;长期工作—提升。
(一)稳定。一是建立稳定有效的服务机制。迅速设
立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股(设在市社保中心),并配备相关人员,负责全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业务经办工作;设立镇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设在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并配备相关工作人员,专职负责日常工作。目前,鉴于城乡居民医疗经办机构尚未建立和人员尚未配备,市卫生局原新农合经办人员、镇合管办经办人员还要继续负责新农合审核报销工作,直至过渡期完毕。市级社会保险管理经办机构负责对镇级城乡居民医保的业务进行指导和培训,制定和规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业务经办规程,实现经办业务规范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和能力。二是稳定目前政策、报销流程,根据•茂名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规定,2011年已经缴纳201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的参保人,继续按•茂名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茂府„2008‟91号)、•茂名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补充规定‣(茂府办„2010‟30号)及相关政策享受待遇至2012年12月31日止。2013年1月
1日起按•茂名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暂行办法‣(茂府„2012‟46号)文件执行。三是稳定参保率。2013年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参保个人缴费每人每年提高到50元。因此,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做好2013宣传发动和参保金的征缴工作。四是清理积压应报未付款。及时兑付定点医院垫支的即时报销款,切实把这项民心工程做好。
(二)规范。一是规范基金管理。规范新农合基金管理将是今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重点工作。一是规范市、镇两级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市人社局、市社保中心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规范定点医院医疗行为,强化对全市定点医疗机构日常监督管理,要严把定点医疗机构资格准入关、住院关、用药关、报销关、住院身份确认关和公示关等“七关”,确保基金安全。继续落实和完善定点医疗机构准入、退出、考评机制,对违反城乡居民医保政策的,坚决取消定点资格。二是规范报销程序。要规范零星报销程序,简化办事流程。三要拨足支出专户报销备用金。根据(茂府[2012]46号)文件规定,财政部门要预拨2个月的医疗保险备付金到同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待遇支出户,确保及时报销。三是完善参保人员基础数据。首先各镇(区、街道)在2013宣传发动期间,根据本镇2012参保人员名册,按村(居)委会、自然村、户顺序进行排序、打印发至各村委会、自然村增减修改,形成2013城乡居民医保名册。其次是将2013城乡居民医保名册与公安局户籍名册对碰,将姓名、身份证号错误的人员资料返回辖区镇(区、街道)进行修改,直到基础数据准确为止,为全面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奠定基础。
(三)提升。一是建立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完善城乡居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城乡居民医保管理资源,建立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广东省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条例‣,降低医疗成本,纠正滥检查、滥用药、滥收费和过度治疗等不正当医疗行为,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严明村卫生站今年的门诊报销纪律,发现有发放其他物品或虚填报表套取基金的,除不付款外,还要取消其定点医疗机构资格。逐步过渡到将个人门诊报销额度实行IC卡管理,可累积,也可继承。二是提升管理手段。创造条件,实现城乡居民医疗经办机构与镇卫生院定点医疗机构接口联网,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信息平台,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三是积极探索长效筹资机制。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城乡居民个人缴费收缴方式,逐步建立合理有效的城乡居民个人缴费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四是提升服务质量。坚持以“便民、高效、廉洁、规范”作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业务经办准则,为参保人员提供优质服务。五是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确保患者医疗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五篇:浅议信息化建设对警务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浅议信息化建设对警务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摘要】公安工作信息化是是现代警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全面提升公安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实现警务现代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警务信息化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公安工作效率的提高。应加强信息主导警务意识,不断深化完善对信息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推动公安工作向规范化、高效化、现代化警务转变。
【关键词】公安信息化现代警务问题措施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公安工作既有巨大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社会由封闭向开放、由人治向法治急剧转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建设、发展现代化警务成为我国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警务工作信息化是现代警务的重要特征和发展方向,是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全面提升公安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实施警务现代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信息化是以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为载体,以信息应用为核心,并以健全制度为保障的系统工程。以信息化先到,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使公安工作符合现代警务发展需要的一系列规范,就是警务现代化。孟建柱部长反复强调,公安信息化是牵动警务机制改革的重要纽带,必须坚持以信息化推动警务机制创新、提高警务工作效能。
一、公安信息化是推进现代警务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
加速公安信息化建设,是应对信息时代社会治安新特此案,提高警务工作能力的必然选择,是建立现代警务的重要标志,对推动警务工作向集约化和现代化转型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化建设有力推动了警务现代化
1、在信息化的新形势下,智慧决策由凭经验向靠信息准确研判转变,使指挥决策建立在对治安形势和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之上,运用警务地理、GPS定位、可视指挥调度等信息技术,实现了指挥调度由层级化向扁平化转变,改进了公安机关领导指挥决策方式,增强了智慧决策的准确性、科学性。
2、丰富和拓展了侦查破案途径,提升了公安机关侦查破案、打击犯罪的效能。各地
公安机关逐渐建立起公安网络共享平台及其他警务系统,建立起对重点人员,重大案件和嫌疑车辆、涉案物品等信息的只能对比、预警发布和查证反馈机制,通过对海量数据碰撞和研判分析,不断推进由案到人就、再由人到案,从物到案等工作模式,有效提高了现实战斗力。
3、通过信息研判分析,解释违法犯罪活动规律特点,实行红橙黄绿四色预警,做到根据警情常量变化,适时调整巡防等级和警力投向,实现了警务跟着警情走的目标,节省了警力,提高了效率。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还集成了点、线、面的防控力量,缩短了空间距离,使防控布局更为科学合理,大大提高了社会治安防控能力。
(二)信息化的推广提升了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
1、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推广,对广大公安民警提出了新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要求,使公安民警自我加压,客服重重困难,刻苦钻研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信息应用知识,迅速提高了计算机和信息应用能力,实现了由“门外汉”到行家里手的转变。信息化建设形成了全警联动、全警采集、远警应用的格局,从而使民警的岗位责任更加明确,执法工作更加规范,服务工作更加便捷,联系渠道更加顺畅。
2、公安机关可将各类业务信息采集录入公安网络信息平台,使之成为民警工作考核的载体,在网上直接对民警每天的景物活动分析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与排名确定创优评先入选,确保考核评优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调动民警工作热情与积极性。
(三)公安信息化是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与改革创新的重要载体
新形势下基层基础工作内容,已经从对传统静态信息的单维度掌握,扩展到开放环境下对人、案、物等动态信息全时空、全方位的多维度掌握;基础信息运用也从个体搜集掌握向综合分析研判方向发展。总而言之,新时期基层基础工作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信息这一载体,从基础信息的采集、录入工作抓起,着力加强信息系统应用效能,形成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应用、全警共享的信息化应用格局。公安机关必须将公安信息化与基层基础工作有机融合在一起,强力推进基础工作信息化,是公安信息化工作扎根于基层基础工作之上,使其基层基础工作焕发无限活力。
二、当前公安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公安民警信息意识薄弱,传统警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
一些地方公安机关领导信息化意识淡薄,对推进公安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急功近利、缺乏全局观念,对信息共享保持保守态度。有些领导在长期的公安管理
实践中有丰富的经验,没有从根本上将信息科技管理意识融合到领导管理艺术上来,没有看到信息化对公安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管理手段的促进作用。同时,基于传统工作模式下的思维惯性,许多民警在观念意识上的更新需要一个过程。公安民警的“口袋信息”,“脑袋信息”和“纸袋信息”等传统思维理念仍根深蒂固,阻碍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发展。
(二)公安信息化工作机制不健全
如何建立与信息主导警务相适应的公安工作机制,是构建信息警务的重要问题。当前公安机关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尚不健全,信息手段的应用仍未成为基层警务工作的必经环节和必须工作制度。
首先,信息采集、录入制度不完全,对信息的源头采集、录入工作缺乏规范管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工作制度和管理措施,基层民警在工作中对信息的采集、录入、更新工作只能靠及自觉,所以,大量鲜活的情报信息变成了“口袋信息”、“纸袋信息”、“脑袋信息”,没有发挥应用的价值,导致情报信息面窄、量少、质弱,基层公安工作的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
其次,缺乏统一的信息传递和流通制度,信息传递不畅,共享程度不高。当前,公安机关部门分工日趋细致,业务条块分割明显,各级公安机关和各警种在信息采集,应用和网络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没有建立常态化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导致“信息壁垒”、“信息孤岛”现象的发生。
(三)公安信息化应用程度低,实战效能差
大部分公安应用信息系统往往局限于提供单一的信息查询、检索和统计等基本功能,民警无法或很难从中得到关联的信息,并且,许多公安信息化应用系统都是一些离散孤立的系统,相互兼容性较差,致使在跨业务、跨警种、跨地区的密切合作与整体协调上,无法做到各种信息的“一站式”集成应用,降低了使用效能。虽然当前已建的信息系统也不可谓少,但系统的规划建设与实战脱节、与基层脱节,信息多头录入、系统重复访问,数据质量不高,系统利用率低下;民警看不到成效,积极性受挫,又反过来阻碍了信息化应用进程。
(四)公安民警信息能力不足,人员素质较低
信息化的发展,关键在人。有的公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工作的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网上工作还没有养成习惯,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缺乏既懂得计算机又懂得公安、法律的专业人才,不能充分发挥公安信息的作用。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公安民警的信息能力培训机制。信息化的实现有赖于发达的教育体系和培训体系,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信息观念的形成和强化,都必须通过教育培训途径来实现。
三、全面推进警务信息化发展的重点措施
公安机关信息化是一项覆盖全局、涉及全警的基础性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部署,以需求为向导,以创新为动力,以应用促发展,坚持统筹规划、协调有序推进,搞好项层涉及、统一技术架构、保障良性运行,全面提升公安机关信息化水平,以公安信息化带动公安现代化。
(一)牢固树立信息警务的理念与意识,加强领导
毋庸置疑,当前信息化建设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和理念,认识有多高,行动旧友多自觉,多主动。在当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一定要抢占信息化这个制高点,向信息化要警力、要战斗力。要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信息化建设对于全面推动公安信息发展进步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切实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事关公安工作全局的大事摆上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谋划,加强组织实施。
在公安机关,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化不仅是提高公安机关战斗力、工作效率和反应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和有力保障,而且是增强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的能力、推进警务改革的新的工作平台。只有领导的挂念认识没有偏差,才能使广大干警突破传统观念,发挥信息化应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完善信息化工作机制,规范信息采集,实现信息共享
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维护机制、全警日常工作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情报信息研判机制、网上打防管控工作机制、网上绩效考评和执法监督机制等,进一步提高信息通讯网络,计算机通信设备、信息系统和运行环境的技术支撑能力,确保网络不断、系统不瘫、数据不丢,形成统一指挥、整体联动、灵敏畅通、运转高效的工作格局。必须明确采集范围,严格采集标准,规范信息输入,确保信息完整、准确、鲜活、规范。同时,在正确处理共享与安全的矛盾,确保信息安全、保密的前提下,积极推进部门之间共享与合作,建立安全有序,相互支持的常态化交流共享机制,实现信息共享。
(三)增强应用意识,拓宽应用渠道
在信息化建设中,应用是核心和目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成的信息网络和
系统,只有通过广泛的应用才能转化为战斗力,才能有效服务于公安实战,提升情报信息引领警务的成效。我们必须把高效率应用信息化成果置于突出位置,不断整合相关业务和系统资源,实现业务交流、信息流、管理流、机制流的有机融合,积极探索和实践网上作战的新路子,不断拓宽信息应用的渠道。推动信息资源的深入应用。以公安信息化引领警务工作现代化,必须全警参与、全警应用,真正做到信息基础化,基础信息化;全警信息化,全警信息化,这是提升公安工作信息化水平的基础。要针对不同的岗位和年龄提出不同的操作技能要求和考核标准,搞好专项培训和岗位练兵,切实增强广大民警的信息化实战意识,不断提高操作技能,使信息化应用融入到公安工作的各个环节,普及到公安工作的各个岗位,落实到公安工作的各个层面,使民警的工作离不开信息化,使工作成效能够体现于信息化。
(四)加强情报信息的研判工作,全面准确地把握治安走势和犯罪活动的特点规律
采集录入警务信息综合平台的信息是警情研判的起点,研判工作越科学,深入,及时,信息的使用价值就越高,主导功能就发挥得越充分;反之,采而不研、研而不判或者研之无据、判之无向,不仅会造成工作消耗和警务资源浪费,还会导致决策失误,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一线民警将大量数据录入警务信息综合平台后,基层所队要坚持经常性研判与针对性研判相结合,实战研判与预警研判相结合,专业研判与一线实战单位研判相结合,通过专门的信息研判机构或警务信息研判平台,为广大民警提供交流情报信息;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关联分析、抽取、挖掘等加工处理,发现规律找出线索,为案件的侦破,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从而为领导能够根据这些分析数据制定相应的措施和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作战,为提高公安机关的实战效能提供有力支持,基层公安要通过公安信息研判制度,释放出信息利用的最大值。通过建立健全110报警信息每日发布制度,社会治安热点,难点研判制度及案件信息研判预警制度。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对本地及毗邻地区违法犯罪变化规律特点、发展态势的分析,预测本地的发案趋势,及时掌握发案类型,重点地段,时段等规律特点,及时提出防范、巡逻预警,实施动态防控,运用以快制快的工作方式,同时,还可以及时向公众发布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建议,增强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抓好民警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培训机制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硬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队伍,是公安信息化的关键。要把公安信息化人才选拔培养选用作为公安队伍建设的重点,尊重信息化人才成长规律,以公安信息化项目为依托,大力培养高精尖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
才。要加大信息化知识普及和培训力度,将信息化列为公安机关民警培训的重要课程,强化公安民警,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信息化意识,提高信息化素质和应用技能,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的能力。积极建立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机制,弥补公安机关内部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的不足,通过专家库、专家联系制度等方式,发挥专家的决策参谋和咨询服务作用,多渠道引进外部技术和智力支持,促进警务现代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