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问责制的理论基础研究(已完成初稿)
目录
摘要........................................................................1
一、行政问责制的基本内涵....................................................1
(一)行政问责制的主体......................................................1
(二)行政问责制的客体......................................................1
(三)行政问责制的范围......................................................1
(四)行政问责制的程序......................................................1
(五)行政问责制的结果......................................................2
二、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理论基础................................................2
(一)人民主权理论..........................................................2
(二)社会契约理论..........................................................2
三、我过行政问责制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2
(一)职责不清和智能交叉,责任主体难以明确..................................3
(二)以同体问责为主,异体问责则薄弱........................................3
(三)行政范围过于狭窄......................................................3
(四)行政问责制的相关法制不完善............................................3
四、对我国行政问责问题的对策................................................3
(一)要明确划分权责界限,制定官员问责标准..................................3
(二)加强同体和异体问责的完善..............................................3
(三)展开行政问责的范围领域................................................4
(四)完善行政问责的法律体系................................................4
五、小结....................................................................4 参考文献...............................................................................................................................................................4行政问责制的理论基础研究
摘要
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工作的行为进行的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积极推行行政问责制,有利于提升我国政府的执行力,有利于建立新的健康的官场文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干部选拔和用人机制。目前我国尚处于初步阶段,还存在着出多问题,进而提出完善我国行政问责研究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基本内涵;行政问责制的理论;问题;对策
行政问责制,又称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主要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针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应当履行而没有履行相应的职责和义务的情况下,必须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追究制度。
一、行政问责制的基本内涵
所谓行政问责制,是指一级政府对现任该级政府负责人、该级政府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在所管辖的部门和工作范围内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行政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行政工作,或者损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给行政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
(一)行政问责的主体
行政问责的主体即由谁来问责的问题。按行政问责主体的内涵,行政问责制可以分为同体问责和异体问责。同体问责是指对本系统的领导机关及动作人员的内部机构,异体问责则是指对外部系统的领导机关进行机构、团体及各人。
(二)行政问责的客体
也称问责的对象,即向谁问。从理论上来说,行政问责制主要是从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问责,主要负有直接和间接的领导责任的领导者以及各职能部门的领导,因此,我过行政问责制的客体主要有行政机关、行政机关的领导者以及公务人员三大类。
(三)行政问责的范围
是指“问什么”。行政问责的责任范围是政府行政过程中必须承担的全部责任,大体由政治责任、道德责任、法律责任四个方面组成。在追究责任的过程分为五类:(1)决策失误类;(2)滥用职权类;(3)执行不恰和效能低下类;(4)疏于管理和处置不妥类;(5)有损政府形象的行为。
(四)行政问责的程序
是指“如何问责”。问责中的“问”过程包括质询、弹劾、罢免等方面的程序要求。行政问责的程序包括两方面:(1)是行政主体必须接受问责主体经常性的质询、听证等。(2)是出现重大行政事故时的问责责任追究,包括问责启动、调查处理、申诉复查、监督执行、问责后的等程序制度。
(五)行政问责的结果
就是承担责任的种类与形式。承担责任方式有:公开道歉、通报批评、记过、记大过、撤职、免职;进行损害赔偿,给予行政处分。
二、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理论基础
(一)人民主权理论
人民主权理论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核心,也是近现代西方国家宪法的思想基础之一。它集中地表达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归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并服务于人民的政治理念。人民主权理论的首次完整提出者是卢梭。人民主权的基本原则:(1)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人民是主权的承担者,人民主权高于一切。卢梭指出,国家是民众的集合体,是一个公共的人格。人民是国家权力的唯一来源。(2)虽然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但是人民并不直接行使国家权力,而是政府行使这一权利。政府是主权的执行者,主要来负责执行法律维护社会和治理政治的自由、(3)人民能对国家权力进行有效监控,能对国家权力的非法行使进行及时的监督和抵抗。卢梭认为,行政权力的担任者是没有任何特权的人民官吏,如果他们有违法行为,人民有权立即撤换他们。因此,在人民主权原则之下,人民是国家主权的所有者,政府及其官员只是受人民委托来维持和管理社会,因此为了防止政府及官员违背授权者的意志和利益而滥用权力,就必须把他们置于人民的监控之下,使其对权力的所有者负责。
(二)社会契约理论
社会契约论是一种用契约关系解释社会和国家起源的政治哲学理论。它通过把社会和国家看做人们之间订立契约的结果,来说明政治权威、政治权利和政治义务的来源、范围和条件范围等。社会契约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早期。后来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明确提出了社会契约的思想,他认为国家和法都是基于契约的产物,是关于人类福利的约定,目的是免除人们之间的侵害。近代思想家们的社会契约论一般以自然法学说为基础,认为人类最初生活在没有国家和法律的自然状态中,受自然法支配,享有自然权利。但由于有种种不便,人们就联合起来,订立契约,成立国家,以便更好地实现自然权利。其中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明确提出了人民监督的思想。卢梭认为,社会是人们在公正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契约,人民把权利交给社会,自己又从社会获得了同等的权利。社会契约缔结之后,人民便永远成为国家的立法者,所以人民是主权者,政府只是主权的执行者。主权始终属于全体人民,政府是人民行使主权的工具。这些思想成为后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论的渊源,深刻影响了责任政府的理论与实践。
三、我国行政问责制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
行政问责作为一种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的手段,问题在于,目前我的行政问责刚起步不久,去的了一定的成就,但缺陷也日益暴露。
(一)是职责不清和职能交叉,责任主体难以明确
行政问责制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基础,就是对于每一个行政人员的权力与责任
要有一个明确的划分,拥有清晰的责、权、利,合理地配置和划分行政权力。由于目前我国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不到位,导致当前我国党政关系错综复杂,职责不清和职能交叉,使得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过程中责任主体难以明确。主要表现党政之间、不同级别之间、正副职之间的三个方面:(1)党政不分;(2)正副职之间的责任划分不够明确。
(二)以同体问责为主,异体问责则薄弱
同体问责是指在行政组织体系内,具有隶属关系的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官员或公务员的问责行为。异体问责是指来自于行政系统之外的问责。由于相关法律规定的缺失,我国目前的行政问责,以同体问责为主,主要是由党委和政府来实施行政问责,问责的制度依据主要是党的文件和行政机关的行政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异体问责对比较薄弱。
(三)行政问责内容过于狭窄。
从行政问责的严格定义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对官员的问责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既包括其组织职位范围内的行为,也包括其社会范围内的行为。目前,我国范围较小,主要表现在:(1)行政问责仅仅停留在人命关天的大事上,对影响力、破坏力大的所谓“小事”却不问责。(2)是行政问责仅仅限于安全事故领域。(3)行政问责只是针对滥用职权的违法行政行为,而不针对无所作为的行政行为。(4)是问责只是针对经济上的过失,而对政治等其他领域的过失却不问责行政问责的配套制度难以到位。(5)是问责仅仅局限于执行环节而不问责决策和监督环节。
(四)行政问责制的相关法制不完善。
目前行政问责制适用的法规、条例比较多,但多散见于各种政策文件中,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对其强制规定。部分法律法规缺乏操作性,导致面临实际问题时执行难的问题。问责主体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行政问责的决定权掌握在行政领导手里,容易受个人好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四、对我国行政问责制问题的对策
行政问责制在我国刚刚开始,还未真正成熟,因此,必须在实施进程中进一步完善,理论上深入探索。
(一)要明确划分权责界限,制定官员问责标准。
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府纵向与横向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各岗位之间的职责权限,建立科学的岗位责任制,结合具体的工作部门明确问责范围、对象和条件,用程序来保证问责制的健康发展;对于党政交叉任职的情况,明确政府官员分工的同时,应该公布党委负责人的分工,并接受与政府官员同样的问责和追究;确定接受问责的行政机关或其行政人员应该追究何种行政责任。
(二)加强同体和异体问责的完善
行政问责应该是同体问责和异体问责的双重结合。通过以下几个步骤:(1),强化人大的监督制约职能。(2)要加强媒体的舆论监督。要增强新闻媒体的独立性,加快保障新闻自由报道的立法,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3)要强化民主党派、公民团体和公民个人对政府的监督。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公众参与机制,发挥其参政议政的职能。(4)加强党内监督,保障党对政府的监督和问责。
(三)展开行政问责范围的领域
行政问责作为一种监督行政权力的法律制度,应当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因此要突破事故事后责任追究的局限,拓宽行政问责的适用范围,对在决策、用人、监管、工作绩效和廉政建设等方面的领导责任都要予以追究,严格要求官员及公务员公正执行公务、恪尽职守、不谋私利。问责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的安全事故,对政治等其他领域的事故也要纳入问责范畴;不仅问行政责任,还要问法律责任、政治责任和道德责任。
(四)完善行政问责的法律体系
目前,虽然我国各地政府制定了一些关于行政问责的条例、规定,但尚未有一部关于行政问责的全国性法律,这导致各地政府问责状况参差不齐,问责标准大相径庭的局面。各地问责办法不统一,从问责对象到承担责任的方式都存在较大差异。应尽快完善行政问责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提供一套科学、统一、规范的问责依据,早日实现行政问责在整个国家范围内的法制化、制度化。
五、小结
实行行政问责制是我国建设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的具体体现,同时也进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进几年来,我国的各级政府在行政问责制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初步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没有达到预期的实践效果。我国的行政问责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缺陷,如:问责体制的范围太窄;问责体制的法律建设不完善;责任追究刑事不全面、弹性大等。其中的原因也非常复杂,既有政治方面的问题,也有制度设计方面的问题等等。针对我国行政问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本文在明确问责制、行政问责制的基本概念,论述实施了行政问责制的理论基础。然后具体的对问责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叙述和详细的完善对策。
最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发展不断的完善,政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行政问责制的不断完善,责任政府和法制政府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薛瑞汉:我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3)。
[2]方舒:关于我国行政问责文化的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9)。
[3]刘敏军:当代中国行政问责制度的发展:成就、问题与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7。
[4]史辉:我国实施行政问责制度存在的问题与采取的措施[J]南都学坛,2006,(6)
[5][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6][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7]周亚越.行政问责制研讨[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36 [8]宋涛.行政问责概念及内涵辨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迷信版),2005(2):44.[9]姜晓萍.行政问责的体系构建与制度保证[J].政治学研讨,2007(3):70.[10]程样国,黄晓军.行政问责制的主体及其保证机制研讨[J].江西社会迷信,2007(9):220.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设计)初稿
题
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
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级电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
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市级电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 学 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设计)评审表
题
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
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级电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
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市级电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 学 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公司行政规章制度-已完成
公司行政规章制度
公司规章制度
为加强公司的规范化管理,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促进公司发展壮大,提高经济效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的规定,特制订本公司管理制度大纲。
一、公司全体员工必须遵守公司章程,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决定。
二、公司禁止任何部门、个人做有损公司利益、形象、声誉或破坏公司发展的事情。
三、公司通过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提高全体员工的技术、管理、经营水平,不断完善公司的经营、管理体系,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不断壮大公司实力和提高经济效益。
四、公司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公司的决策和管理,鼓励员工发挥才智,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公司实行“岗薪制”的分配制度,为不同岗位的员工提供不同的薪资。并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逐步提高员工各方面待遇;公司为员工提供平等的竞争环境和晋升机会;公司推行岗位责任制,实行考勤、考核制度,评先树优,对做出贡献者予以表彰、奖励。
六、公司提倡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提倡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倡导员工团结互助,同舟共济,发扬集体合作和集体创造精神,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七、员工必须维护公司纪律,对任何违反公司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的行为,都要予以追究。
八、本公司的员工聘用、入职、试用、调迁、休假、值班、考核、奖惩、薪资、福利待遇、职务任免、辞退等事项,除国家相关部门规定外,皆按本规定执行。
九、本规则是劳动合同之一部分,聘用员工违反本规章制度视为违反劳动合同。
公司行政制度
一、考勤制度:
(一)、公司所有员工均应执行统一上班时间:
早上8:30——11:30
下午14:00——17:30
公司实行每周六天工作制,礼拜
六、礼拜天协商进行轮流值班。
(二)、违纪界定
员工违纪分为:迟到、早退、旷工、脱岗和睡岗等五种,管理程序如下:
1、迟到:指未按规定达到工作岗位;迟到30分钟以内的,每次扣50元;
迟到30分钟以上的扣100元;迟到一小时的扣200元 ;
2、早退:指提前离开工作岗位下班;早退3分钟以内,每次扣罚10元;3
0分钟以上按旷工半天处理。
3、旷工:指未经同意或按规定程序办理请假手续而未正常上班的;旷工半
天扣1天工资,旷工一天扣罚2天工资;一月内连续旷工3天或
累计旷工5天的,作自动解除合同处理;全年累计旷工7天的作
开除处理;
4、脱岗:指员工在上班期间未履行任何手续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的,脱岗一
次罚款20元。
5、睡岗:指员工在上班期间打瞌睡的,睡岗一次罚款20元;造成重大损失的,由责任人自行承担。,二、办公室管理制度:
1.早上8:30以后公司内严禁吃早餐。
2.每一个员工要维持好自己的桌面卫生及地面卫生,下班后个人桌面须保持整洁,不许摆放任何杂物。
3.不得在办公区域内就餐或吃零食。
4.公司内不许大声喧哗,不得影响他人工作,上班时间不得放音乐。
5.员工间交谈提倡使用普通话。
6.爱护公司配置的电脑、打印机、复印机、办公桌椅。
7.为了维护整体环境的整洁,公司内的墙面不可乱写、乱贴
8、公司员工在上班期间不得无故脱岗,按公司规定完成安排的工作,并服从部门领导安排。若有违规者罚款10元/次。
9、公司员工无故损坏公司财物需照价赔偿,上班期间在办公室用办公电话打私人电话和把公司财物据为己有者一律罚款10—20元/次(视情节轻重而定)。
10、对泄露公司商业机密和损坏公司利益者,一律罚款300元(视情节轻重而定)。
11、对将公司公款据为己有者和携款潜逃者,一律报案并交由相关部门处理。
12、对公司员工在工作期间品行、工作能力、业绩和综合考评差着,公司可随时解除聘用关系。
13、对公司内部管理和市场销售、拓展能提出合理、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的建议和意见者,公司给予该员工适当的奖励。
14、公司员工在工作中由于表现突出和业绩优秀者,公司给予适当的奖励。
15、在公司遇到突发情况时,员工能及时出面为公司挽回经济者,公司给予适当的奖励。
本制度自制定之日始实行,最终解释权归管理部执行!
二零一二年四月十日
第三篇:行政问责制
行政问责制
第一条 为强化行政责任制,促使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恪尽职守、依法行政,确保政令畅通,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推动力,防止和减少行政过错,避免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结合我委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系统各级机构因不正确履行或者不履行法定职责,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依照本规定进行问责。前款所称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包括无合法依据以及不依照规定程序、规定权限和规定时限履行职责等情形;不履行法定职责,包括拒绝、放弃、推诿、不完全履行职责等情形。
第三条 行政问责依照行政机关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工作规则,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权责统一,教育与惩戒相结合,问责结果与奖惩、任免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在实施行政问责的同时,应当主动纠正错误,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或者尽量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第五条 行政问责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六条 行政问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问责:
(一)经县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的工作任务,因工作不力未能完成的;对县政府重点工作责任制、工作目标责任书确定的各项任务和交办的事项,未按时限和要求完成的。
(二)不认真执行上级党委、政府的指示、决策和上级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不落实上级有关会议决定或决策事项;影响政令畅通和政府整体形象及工作的。
(三)事关民生等重大问题能够解决而不解决的;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政府义务监督员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能够解决而不解决的;不履行对社会、公众公开承诺的。
(四)没有依照法定权限、程序和时间进行决策或审批,造成决策错误、工作贻误或损失的。
(五)虚报浮夸政绩,造成不良影响和工作损失的;对上隐瞒问题,对下包庇、袒护、纵容的;指使、暗示下属部门或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
(六)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公共安全事故预防职责的。
(七)不认真接待和处理信访问题,解释和解决不到位,或无动于衷、敷衍塞责、工作不力、处置不当,导致矛盾激化,发生越级集体上访和冲击国家机关、拦截车辆、堵塞交通等群体性事件,干扰、影响公共秩序和信访秩序,造成严重后果的。
(八)职能部门管理和监督不力或不到位,在安全生产、消防安全、校园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市场监管、环境保护、疫情防控、土地管理等领域发生公共安全事故的。
(九)因工作失职,致使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本单位发生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或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事故、事件、案件,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
(十)在行政活动中滥用职权,强令、授意实施违法行政行为,或者不作为、乱作为,引发公共安全事故的。
(十一)在抗御各种自然灾害、处理重特大事故中未按有关规定和上级要求及时、有效地处理,造成严重后果或损失的。
(十二)瞒报、谎报、迟报、漏报公共安全事故信息的,或其他对公共安全事故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的。
(十三)损害公共利益或社会与公民合法权益,影响和破坏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
(十四)工作时间脱岗、漏岗,影响或延误公务的。(十五)其他应当追究责任的行政失职和过错行为。
第七条 行政问责的启动:
(一)行政首长、监督管理机关、上级机关建议或者要求问责的;
(二)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投诉要求问责且应当问责的;
(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过议案、提案等形式要求问
责且应当问责的;
(四)根据政府绩效评估和督促检查结果、新闻媒体曝光等实际情况应当进行问责的;
(五)司法机关或者仲裁机关提出问责的;
(六)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
第八条 对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进行问责由其上级机关或本级政府决定。行政问责涉及有关规定和法定程序的,依据有关规定和法定程序办理。
第九条 行政问责的方式:
(一)诫勉谈话;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通报批评;
(四)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五)停职检查;
(六)调离工作岗位;
(七)引咎辞职;
(八)责令辞职;
(九)免职;
(十)辞退或者解聘;
(十一)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以上问责方式,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合并使用。
第十条 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问责处理决定之前,应当
责成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并听取行政问责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问责处理应当制作书面决定送达当事人。处理决定应当说明错误事实、处理理由和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第十一条 行政问责当事人对问责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决定起30日内向作出问责决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核。其中对行政处分不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在复核期间,行政问责处理决定不停止执行;复核中发现处理错误,应当及时纠正。
第十二条 行政问责调查处理实行回避制度。参与调查和处理人员与问责对象、投诉人有血缘、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调查、处理的,应当回避。
第十三条 被问责行为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四条 本规定由县工信委办公室负责解释。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第四篇:浅谈行政问责制
浅谈行政问责制
问责制,简而言之,就是责任追究制,问责的目的,不仅在于事后的责任追究,更主要的是监督、督促,促进权利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从而成为效率政府。行政问责制是对政府的违法或不当行为及其后果追究责任的制度。行政问责是现代社会对政府的基本要求,也是政府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政府问责制的推行和完善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有着重大意义。
一、问责制实施的重要意义
问责制从开始进入中国的政治生活,进入社会公正的视野,被广泛视为中国迈向责任政府的重要一步,问责制从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到走向制度化的轨道,暗示中国政治文化正在悄然地发生转型。问责制这一形式的出现对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问责制的实施,是对人民负责的一种具体表现。长期以来,尽管责任事故频频,但由于没有及时建立起有效的问责制,很多地方的官员对事故的发生总是上推下卸,互相推诿,致使许多问题不了了之。作为人民的政府首先必须对人民负责,当人民蒙受一定的损失时,有关责任人就应该为自己的失职、渎职行为负责任,就应该承担责任。
其次,问责制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政府官员的廉洁奉公,恪尽职守。不实行问责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谁
也不愿意承担责任,如此只能使许多官员在工作中追求平淡,工作平庸,不能真正为群众办好事,服好务。如果实行问责制,作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整个工作的运行好坏就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把领导责任与职位相结合,就会有利于官员及时反省自己,使其改正错误,纠正缺点,树立一种“守土有责”的意识,从而减少和避免更大的损失,确保自己在任期内努力工作。
第三,问责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须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对于出现的任何事故都负直接的责任。不出事故便罢,一旦出了就应该奖惩分明,不但要调查事故的原委,更要对责任人进行处罚,这样做就会彰显政府应有的维护公信力的权威。政府的威信和信任靠什么提升和打造,关键是要靠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扎实为民办实事,实行有错必究,有责必问,只有这样,才能在老百姓心中凸现亲民、爱民意识。
二、问责制的发展趋势
从非典危机中卫生部和北京市的主要负责官员被免职,到吉林化工厂爆炸与松花江污染事件中,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已经可以看到,行政首长的问责制度,早已在中央层面启动。这种以追究责任实行问责制的形成彰显了政治文明的进步,充分体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深刻内涵。从中央到地方,这种以问责制为
主要内容追究负责人的责任具有明显的发展趋势。
一是问责方式由权力问责向制度问责的转变。以前,某地发生事故和案件后,责任追究往往以权力问责方式进行,追究责任的依据主要根据上级领导的意图进行,随意性比较大,追究直接负责任的多,追究领导层间接责任的少,对一把手追究责任的就更少,不少人充当了替罪羊。作为逐步完善的问责制,追究责任更多的是要依据事实和政策规定来进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作为责任追究的主要依据,在工作中问责制是逐步向法制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并不断在实践中完善和健全。
二是问责方式由“有责”官员向“无为”官员发展。问责制在新时期赋予了新的内容,就当前公布的实施责任追究的例子来看,除了在工作中因工作失职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受到责任追究外,那些碌碌无为,饱食终日,无所作为的太平官同样也被罢官免职。比如当前我们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立项实施的各项专项效能监察工作就是对那些“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领导干部施加压力,强化追究“不作为”官员的职责,也就进一步对领导干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高的标准。
问责追究制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严格遵循了“有权必有责”的制衡原则,进一步推动了重视民意,强化责任的官场规则。过去,出了重大责任事故往往无人承担责任,负有直接责任的领导只向上级做深刻的自我检查就可以顺利过关,随着社会的进步,舆论监督的加强,问责制的逐步实施,它将充分体现政府的权力源自于人民,政府授权于官员,官员既对政府负责,更必须对人民负责,它必须进一步打破那种只对上不对下,位高权重责任轻的官场潜规则,事实证明,那种出了问题无人承担责任的局面将会宣告结束。
三、问责制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家还未统一制定的问责法规,因此在有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一是体系亟待完善。目前由各地区、各部门制定的法规、条例比较多,有党的条例,也有政府的政策法规,有中央出台的,也有是地方政府制订的。由于各地都是自行制订的,在规定问责的范围,问责的力度都尽不相同,没有统一的问责标准。
二是实际操作有难处。如一些官员盲目决策造成巨大损失,在选拔提拔用人方面存在失察,由于当事人调离了工作岗位,往往对原有责任人难以问责,对现任责任人又不能问责。
三是职责不清和职能交叉问题使得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过程中责任主体难以明确。行政问责制度中重行政问责,轻
法律问责;重内部问责,轻外部问责;重执行问责,轻决策问责;重事故问责,轻日常问责;重应对问责,轻预防问责;重形式问责,轻结果问责等现象还很突出。
四、稳步推进问责制的几项措施
要更加充分地发挥行政问责制的作用,使之有效、实效、高效、长效,逐步走上正常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一要强化问责力度,确定问责标准。在实行责任问责制中,要充分发挥问责对国家的权力运行状况的监督,强化问责力度,提升问责的影响力。明确直接和间接责任人,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在问责上要直接说明对什么事追究什么人的责任; 二要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的互动,加强责任政府建设的研究力度;三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监督法、信息公开法、舆论监督法等,为公民维护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建构起廉价而高效率的救济机制;四要加强信息公开、绩效评价,行政监察与审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以及问责救济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为行政问责实施提供充足的制度保障。五要努力塑造社会主义的行政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意识、民主意识,高效、廉洁的行政意识;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公正行政、清正廉洁、勤奋敬业的行政道德。
行政问责制作为我国干部制度改革和行政体制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强调“权为民所用”的执政理念和权力与责任的不可分离原则,强调越权无效原则和以岗位职责作为约束,考核行政官员之标准的至上性和绝对性。随着行政问责制度的经常化和程序化,它必将有利于控制行政权力的滥用和扩张,实现行政权力和公民权力之间的和谐互动,进一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五篇:行政问责制
行政问责制
第一条 为加强对支队党政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支队依法行政、严格执法能力,改善工作效能,增强支队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等法律法规文件,结合支队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行政问责制,是指对支队工作人员在工作职责内,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以致影响市国土资源利用秩序和行政效率,贻误案件查处,或者造成错案,给支队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过错行为而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
行政问责制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责任与追究过错相适应,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条 行政问责机制可以根据总队党委的通报指示,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检举、控告、投诉、新闻曝光、工作考核评估结果以及实际工作情况启动,支队通过集体会议委派有关人员进行调查核实,提出事实依据,对被问责人员进行责任追究。
党政领导干部受到问责,同时需要追究纪律责任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条 支队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追究其行政责任:
(一)因工作失职,致使支队发生特别重大事故、事件,或者在较短时间内连续发生重大事故、事件,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
(二)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规定,导致用人失察、失误,造成恶劣影响的;
(三)在案件的办理过程中,不认真履行职责,出现伪造、销毁、藏匿证据,更改案卷材料,或者提供虚假事实,违反保密规定,没有依照法律和制度规定的权限、程序、时间、处罚程度进行造成错误执法、工作贻误、压案不查或处罚不到位的;
(四)对待行政相对人或信访群众态度恶劣,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造成大规模上访,或导致事态恶化致使案件无法办理,造成恶劣影响的;
(五)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内脱岗、漏岗或延误正常公务,无正当理由拒绝正常公务的,上班时间聊天、炒股、打游戏的;
(六)其它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且经谈话教育拒不改正的。
第五条 被问责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
(一)一年内出现两次以上应予追究的行政过错的;
(二)在执法监察过程中有徇私舞弊行为及收受财物、接受宴请、参加当事人提供的旅游和娱乐活动,强迫、唆使他人违法违规的;
(三)对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打击、报复、陷害的;
(四)干扰、阻碍、不配合对其行政过错行为进行调查,或采取不正当行为,拉拢、收买问责调查人员,影响公正实施问责的;
(五)拒不纠正违法违规行为的, 影响群众生产、生活,造成恶劣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当从重处理行为。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的,可以减轻或免于问责:
(一)行政过错责任人主动发现并及时纠正错误、未造成重大损失或不良影响的,可从轻、减轻或者免予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二)检举他人重大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经查证属实并被追究责任的;
(三)因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弄虚作假,致使难以作出正确判断,造成未能正确履行职责的;
(四)因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内部管理制度未作出具体、详细、明确规定或要求,无法认定责任的;
(五)因不可抗力难以履行职责的。
第七条 问责方式:
(一)诫勉谈话并责令公开道歉;
(二)作出书面检查;
(三)通报批评;
(四)暂扣或注销行政执法证件;
(五)待岗学习;
(六)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
(七)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八)责令辞职;
(九)移送监察、司法机关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以上追究方式可以单独或合并执行。
第八条 因行政过错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并涉及赔偿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追究被问责人员的赔偿责任。
第九条 做出行政问责处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被问责人员的陈述和申辩。问责处理应当制作书面决定并将处理决定送达被问责人员;处理决定应当说明主要错误事实、处理理由和依据,并告知被问责人员依法应享有的权利。对被问责人员的处理决定,有明确投诉人、检举人和控告人的,应当告知投诉人、检举人和控告人。
第十条 被问责人员对问责处理决定不服的,应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次日起15日内向做出处理决定的机关提出书面复核申请。其中对政纪处分不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在复核期间,所作的行政问责处理决定不停止执行;复核中发现处理决定确有错误的,做出处理决定的机关应当及时予以纠正。
第十一条 支队因错误的问责处理对被问责人员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
第十二条 行政过错的责任追究,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三条 本制度由支队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制度自发文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