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曾都区2005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竣工项目自验报告
曾都区2005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竣工项目自验报告
湖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根据《湖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认真开展2005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在建项目专项检查的通知》(鄂农办函[2006]19号)和国家、省、市有关农业综合开发竣工项目验收的要求,我区于8月下旬在市农发办的直接指导下组织专家组对2005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自查自验,现将自验工作情况及自验结果报告如下:
一、自查自验方法与措施
2006年7月11日,我办接省办文件后,积极向区委、区政府、区财政局领导作了专题汇报,并根据国家、省、市农业综合开发竣工项目验收工作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检查的范围和重点,制定了区级自查自验的方法步骤,按照标准严格、形象突出、功能齐全的总体要求对2005年度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和资金管理进行了全面整改。具体检查组织工作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我办于7月11日和7月12日分别召集农发办人员和检查组专家召开专题会议,重点学习了鄂农办函[2006]19号文件精神,会上就检查专班组成、检查方式方法、检查时间安排、检查职责分工进行了详细地安排部署,通过学习确保全体参检人员充分认识到此次检查是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力军作用,提高新时期农发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从而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2、突出重点,明确方法。在检查内容上,我们重点突出八个方面,即项目前期准备情况、项目建设情况、建后效益发挥情况、建后管护情况和资金到位拨付和使用情况,乡村集体和农民筹资投劳情况、资金“三专”管理和报账制情况、会计核算情况等。在检查方式上采取“一听、二看、三查、四议、五结论”,即听项目镇(办事处)情况介绍和工作汇报;看项目建设内容、质量及整体形象;查资金管理、项目管理、档案管理资料;由各参检人员对照验收考核评分标准逐项进行评议打分;由验收组长最后作出综合性验收总评结论。
3、开展自查,自我整改。由于这次检查的涉及面较宽,时间较紧,我们一方面组织专班清查整理财政资金和县级报账的有关资料,主要是看计划执行是否严肃,有无调整计划和增减建设内容的情况,无偿资金县级报账是否规范,有无资金支出与项目计划不一致的情况,同时对照5月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化工程项目县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级自查自纠发现的问题是否整改到位的情况,开展自查整改。另一方面要求以项目区乡镇为单位,对2005年度农发项目和资金开展一次普遍自查自纠工作。
4、组织专班,全面检查。7月23日—26日我办组织农、林、水、审、财等有关部门专家一行7人组成检查专班,对2005年度在建项目进行全面认真地检查。具体分四步实施,第一步:由检查组集中听取项目区关于农发土地治理项目实施管理情况汇报;第二步:对照上级批复计划和国家农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资金管理规定及验收标准等文件,现场查验项目区的建设和管护情况,座谈、走访项目区的干部、群众,听取他们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意见、看法和要求;第三步:清查资金到位拨付使用情况,对照工程检查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清查文档管理情况;第四步:对检查情况进行综合评议,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的意见。
二、项目前期工作管理情况
2004年以来,我区根据财政部《关于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财政部29号令《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湖北省粮食主产区标准化基本农田建设规划》和省财政厅、农发办的文件精神,及时调整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按照集中连片、滚动开发的思路,牵头制定了《曾都区2004—2010年粮食主产区标准化基本农田建设规划》,重新修订了《曾都区2004年-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规划》。将全区85万亩基本农田按粮食主产区、灌区或者是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统一规划为何家、安南、府河、曾北等8个土地治理项目区,实行分年治理。目前,我区的高产农田建设基本形成了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为主核心区,农业、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项目参与并向四周扩展的建设格局。在农发项目的选择和申报上坚持五看一定:即一看项目申报乡镇是否纳入《粮食主产区标准化基本农田建设规划》范围;二看乡镇是否诚实守信,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是否按时足额偿还;三看乡镇领导班子强不强、是否团结,能不能、会不会为群众办实事;四看群众有没有积极性,是要群众干还是群众要干;五看配套能力是否具备,群众筹资投劳能否落实等。在勘察设计上本着科学、实际、实用的原则,坚持资质专家设计、专班专家评审,逐一对沟、渠、路、桥、站等项目工程定点、定位、定量,严格按照省下达投资额度和有关规定,多方征求意见,编制出科学合理的扩初设计,保证了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在项目库管理上,对所有开发项目按备选、在建、竣工分类纳入项目库实行项目微机动态管理。
三、项目计划完成和工程质量情况
1、开发任务全面完成。国家批复我区2005年度土地治理项目2个,涉及淅河、万店、唐镇、万福四个镇、办事处,计划完成中低产田改造任务4.28万亩,实际完成4.28万亩,所有项目工程建设基本上按国家、省批复计划执行,没有擅自变更现象。各项治理措施完成情况如下:(1)水利措施:建拦河坝2座,新建及改造排灌站18座,新打机电井2眼,输变电线路配套2公里,新建和扩建加固小型蓄排水工程13座,开挖疏浚沟渠68.85公里,衬砌渠道74.68公里,修建田间建筑物2230座, 分别占计划的100%。(2)农业措施:改良土壤6000亩,修建机耕路50.1公里,建良种晒场5400平方米,购置和配套农业机械68台(套),分别占计划的100%(。3)林业措施:营造防护林0.4万亩, 占计划的100%。(4)科技措施:技术培训2600人次,购置仪器设备5台,示范推广4500亩,分别占计划的100%。
2、工程建设质量良好。近年来,我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将建设重点始终放在农业基础条件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针对制约项目区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采取主攻措施,重点突出了“水袋子、旱包子”的治理,采取合理布局沟渠和建设排灌泵站等方式,结合冷浸田或旱包子的治理,消除了项目区及周边的水利死角和岗地周围低洼的渍洪灾害。在严格筛选立项的基础上,项目区的泵站、涵闸等主体工程建设标准较高,田间工程配套齐全,过去的“水袋子”和“旱包子”,变成了涝能排、旱能灌、排灌畅通、地下水位可控的稳产高产田。在水利措施方面,项目区普遍使用混凝土U型渠、管道输水节水灌溉等先进适用技术;排灌沟渠布局合理,田间配套建筑物规范齐全;排灌泵站的各类设备相互匹配,综合设置标准较高;骨干蓄水建筑物安全可靠,利用合理。在农业措施方面有较高标准的机耕路、生产路,田块整齐,田面平整,田间道路宽密度适宜,有一部分机耕道铺设砖渣、碎石并进行了硬化,机械化作业通道设置适宜。在林业措施方面,农田防护林采用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良树种,林相整齐,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也较好,长势较好,明显改善了项目区生态效益。土地治理项目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树成行、桥涵闸相配套”的农业生产格局。2005年度农发项目经过区级检查验收,万店先觉庙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和唐镇石伏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都被评为合格以上的工程,自验评分分别为
94.5分、95.5分。
四、项目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一是在工程建设队伍选择和主要建筑材料采购上采取招投标制。凡是技术要求高,工程难度大的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选择确定工程建设队伍,把好工程质量关;对泵站机电设备、预制U 型槽等通过公开招投标选择确定生产供应商;对2005年度项目区工程建设涉及的重点工程、技术要求较高、施工难度大的9座泵房、2座漫水桥、8000米硬化排灌渠、泵站机电设备、预制U型槽及全部压力管、涵管等19个标的共计500余万元财政资金进行了招投标,招标结果大大促进了农发“阳光工程”建设,提高了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二是在项目建设上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把项目区镇、办事处作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法人及第一责任人。三是在项目监督管理上强化工程监理制和项目资金公示制。聘请有专业资质的监理单位——随州曾广水利水电工程咨询中心,对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部纳入监理范围,对财政投资10万元以上的单项工程进行重点监理。将项目申报、实施、竣工验收、资金投入额度、施工及监理单位、工程预决算及审计结果在项目区采取设立公示栏、公示牌、公示墙等形式公布,以接受农民群众监督。四是在项目管理上严格区、镇两级农发专管员职责。按综合、项目、财务等岗位职责分工和区、镇级管理的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区级农发专管员和乡镇农发专管员管理办法,将农发专管员按岗位职责的不同进一步细分为区级农发综合专管员、项目专管员、财务专管员及乡镇项目区农发专管员;固定两名副主任和两名办事员作为区级农发项目专管员,在日常工作中与项目区镇、办事处农发专管员和工程监理员一起负责项目区的工程施工和验收报账工作,综合、财务专管员根据省市农发办各主管线上的要求做好各自对口的工作,促进了农发监管工作由临时性向日常性转变,保证了监管力度的进一步增强,为我区农发高产农田建设提档升级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五、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情况
1、资金到位、拨付和使用情况。2005年度,土地治理项目国家和地方资金投资计划为1878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28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854万元、省级财政资金341万元、区级财政配套85万元),占总投资68%;自筹资金598万元,占总投资32%;按用途分:水利措施997.5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817.41万元;农业措施685.22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67.37万元;林业措施2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5万元;科技推广措施128万元(全部为财政资金);项目管理费42.22万元(全部为财政资金),其中工程监理费26万元。截止目前,到位资金 1878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28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854万元、省级财政资金341万元、区级财政配套85万元),自筹资金598万元。拨付财政资金1088万元,待拨付财政资金192万元;分项目区为:万店镇先觉庙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拨付财政资金
605.2万元, 待拨付财政资金106.8万元;唐镇石伏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拨付财政资金482.8万元, 待拨付财政资金85.2万元。财政无偿资金报账计划为1280万元,其中:水利措施财政无偿资金报账计划为817.41万元;农业措施财政无偿资金报账计划为267.37万元;林业措施财政无偿资金报账计划为 25万元;科技推广措施财政无偿资金报账计划为128万元;其它措施财政无偿资金报账计划为42.22万元,其中工程监理费26万元。财政无偿资金实际报账1088万元,其中:水利措施财政无偿资金实际报账694081万元;农业措施财政无偿资金实际报账246.09万元;林业措施财政无偿资金实际报账25万元;科技推广措施财政无偿资金实际报账96.5万元;其他措施财政无偿资金实际报账25.6万元。
2、资金管理情况。一是健全了制度。按照国家、省办有关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文件规定,我区结合实际制定了《曾都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曾都区农业综合开发单项工程验收和资金报账实施细则》。二是坚持区级财政资金配套制。区财政每年都将农发配套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确保了项目工程建设顺利开展。三是坚持严格执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 “三专”管理。四是坚持执行财政无偿资金县级报账制。对项目建设单位上报的施工合同、竣工决算等资料进行审核并进行现场验证,明确规定“三不”,即项目建设单位各项报账资料上报不全的不予拨款;项目建设随意降低质量标准的不予拨款;农发办专管员不到场审核或审核不通过的不予拨款。五是坚持国库集中收付制。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生的资金筹集、划转支付环节和程序由以往间接拨款模式变为直达模式。
六、项目工程建后管护情况
“三分建,七分管”,建是基础,管是关键。2004年以来我们始终把建后管护工作作为工程建设的长远大事来抓,把建设和管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农发项目发挥长远效益,具体做到了“一统一、二移交、三负责、四落实”;主要抓了以下工作。一是抓好项目竣工移交。项目区建成经过国家或省(市)验收后,区办将会同项目区乡镇,搞好工程决算、办理工程项目移交手续,落实项目工程管理;二是制定工程项目管理制度。根据农发项目工程特色、详细制定单项工程管理制度,公约和规程、使管护工作有章可循;三是落实管护责任。要求把每个单项工程的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做到对有经济效益的工程项目实行承包责任制,对无经济效益的工程项目要落实责任制,使项目工程最大限度地不受损坏和损失;四是落实管护资金。为长期保持工程设施完好率,延长工程使用寿命,区办要求,对有经济效益的工程项目要做到承包自养,对其他工程项目维修资金乡镇村组可采用“一事一议”政策筹集解决。通过以上管护措施,真正实现农业开发项目建设一片,管护一片,见效一片的开发目的,以保证工程运行良好,持续发挥效益。
七、项目建设效益完成情况
农业综合开发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提高了党在人民群众的威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解决了农民期盼已久,但自己又无力解决的问题,加快了农民致富步伐。维持了农业生态平衡、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社会效益显著。农业综合开发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提高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解决了农民期盼已久,但自己又无力解决的问题,加快了农民致富步伐,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淅河镇先觉庙项目区阳光村地处先觉庙水库溢洪道附近,看得到水但是用不到水,村里原有的耕地因为用水没有保证而只能种植芝麻、花生等旱作物,通过在该村新建谌家湾、白鹤嘴等2座泵站、开挖衬砌渠道 12900米,将该村耕地全部改造成稳产高产适合种植水稻的当家田,亩平均增收350元;该项目新建的塔儿湾漫水桥和先觉庙漫水桥,彻底解决了淅河、万店两镇5个村1.2万村民的出行问题和近50万吨粮食、蔬菜、水果、农资、建材的出进问题,当地村民欣喜的称之为“连心桥”、“致富桥”;通过在唐镇石伏项目区新建油坊湾泵站,解决了杨寨村民老少三代期待四十多年而未能解决的用水问题,受到当地干部群众交口称赞,被誉为“连心工程”。
(二)经济效益可观。项目区经过治理后年可新增灌溉面积0.4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4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8万亩,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2.4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96.25万公斤,棉花5.33万公斤,油料13.95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947.97万元,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总额584.89万元。通过与银丰麦面公司签订“优质小麦订单”,由银丰麦面公司向项目区农户免费提供良种,走“龙头企业+项目区+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新路,项目区种植优质小麦面积达80%以上,户均增收60余元;通过灌排渠道的硬化,农业节水效果十分明显,原来一个星期灌溉用水不能到田块,现在放水只用两天时间,今年整个项目区提前十天插完秧,年亩平节水50余方。
(三)农业技术先进适用。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我办通过对项目区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和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累计在项目区培训农民2600人次,取得“绿色证书”的有450人,发放农机补贴68台套12.97万元,示范推广了“银丰一号”和“9023—8”等优质小麦的大田种植,推广了高产抗病杂交中稻新品种Ⅱ优205、Ⅱ优084,高产优质杂交中稻新品种Ⅱ优87以及双低油菜华杂4、5、6号,高产优质鄂杂棉4号等名优新品种25个,示范推广优质粮棉油高产、优质种植技术,水稻软盘旱育抛栽技术、油菜直插技术、频振式杀虫灯应用技术、病虫害综防技术、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水稻轻、简栽培技术等,示范推广面积达4500亩。把我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真正建成了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农作物新品种试验推广区、粮食稳产高产区。
八、自我评价
我区2005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在省、市农发办的直接指导下,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和相关规定,强化责任,服务“三农”,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组织施工、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一是各级领导重视,部门密切配合,保证了项目区各项工程顺利实施。二是严格按照项目工程计划方案,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项目工程量和工程项目建设任务。三是各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明显,经济效益高,农民得实惠多。四是在项目建后管护上探索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办法。五是执行了单项工程验收,严格了工程监理制度,确保了工程量完成和工程质量达标。六是规范了资金管理,实行了单项工程报账拨款,有偿资金债权债务落实。
总体评价是:项目选项合理、规划设计合理、建设标准较高,工程质量较好、园田化农田设施配套完善,管护措施落实,其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农业生产发展后劲增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我们认为我区2005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开发任务已全面完成,各项管理工作严格规范,达到了国家、省、市规定的验收标准。
九、项目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1、存在的问题。一是在项目建设上,存在项目区之间建设进度不平衡的问题,部分工程建设质量标准不高的问题,少数项目区注重了基础设施建设,忽略了配套工程与园田化形象建设。二是在项目管理上,存在部分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够充分,部分项目区对水利设施和田间配套工程施工监督不力,导致工程建设质量不够高,有的项目区标志牌和建筑物的编号不够规范,有的排渠的清淤除杂抓得不力,工程竣工移交相对滞后,给建后管护带来一定的影响。三是在资金使用与管理上,一是存在单项工程报账迟缓,报账手续不够规范。二是资金管理重视报账程序,忽视对实际工程的监管;重视对计划的监督执行,忽略了实际工程施工中项目变动的跟踪问题。三是在农发财政有偿资金回收中抱有用观望攀比心理,缺乏切实可行的回收措施,年度回收任务不能按时完成。
2、改进措施。一是按照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优质高产农田示范建设,加强前期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开发的整体水平,积极探索项目区农民增收的路子。二是对项目建设上存在的问题,要加强整改,保证计划完成、工程项目建设到位。三是进一步强化工程管护,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搞好移交,落实责任,保证项目工程长久持续发挥效益。四是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资金管理,加强对农发财会人员的培训,规范农发财务核算管理;进一步强化有偿资金的管理,确保有偿资金的回收。
(二)几点建议
1、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亩平投资标准。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是高产农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亩平投资标准平原地区为440元(财政资金为300元)、丘陵地区570元(财政资金为400元)与高产农田建设亩平投资标准1000元相比差距较大,导致项目工程质量不能从整体上达到高产农田建设的要求。因此,建议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亩平投资标准,并使之与高产农田建设亩平投资标准保持一致。
2、取消或适当减少土地治理项目投资中群众筹资投劳比例。因为土地治理项目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充分体现的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公益性强,加之当前农民收入较低、增长缓慢,农村劳动力以老、弱、病、残者居多,在项目受益范围内进行筹资投劳可使每一农户承担数额占家庭收入比重过大,导致项目区农民负担过重,迫使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不足,从而起到事与愿违的作用。在各级政府要求给农民减负的情况下,农民群众再大量投入实物或现金进行项目建设有相当难度,同时,涉及的又是千家万户老百姓,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建议取消或者适当减少土地治理项目投资中群众自筹比例(不超过中央财政资金20%为宜)。
3、建立健全年度农业综合开发中央及省级财政有偿资金呆坏账核销机制。当前,由于受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负担过重、自然灾害频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回收异常艰难,地方财政包袱沉重。据统计,我区自1989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累计到期未收回中央财政有偿资金985万元,其中因厂垮人散而造成农发财政有偿资金到期不能回收的有286万元,因自然灾害造成农发财政有偿资金到期不能回收的有306万元,因公路、铁路、开发区建设占压农发项目区而造成农发财政有偿资金到期不能回收的有239万元,因其它原因造成农发财政有偿资金到期不能回收的有154万元。这些数量可观的呆、坏、死农发财政有偿资金落在基层而无法核销,现已严重阻碍了我区农发工作的顺利开展,长此以往将非常不利于农业综合开发事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建议国家、省建立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呆账核销机制,定期对往年的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进行核销,逐步化解沉淀在基层的财政有偿资金债务,以利于基层的农业综合开发机构能够甩掉包袱,轻装上阵,把服务于“三农”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搞得更好。
第二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请验报告(通用)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请验报告
Xxx农发办:
Xx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x委、x政府和农发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早动手、早准备,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已全面完成了项目区的开发任务。经我x组织相关部门的领导和技术干部,对农发项目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自查验收,已经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符合《xx省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现申请对xx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完成情况进行验收。
年月日
第三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议书
245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投资110万元;省、市、区财政第一章
项目概要
1.1 项目背景
清水镇地处酒泉市肃州区“东大门”,属沿山冷凉灌区,具有明显的区位经济优势。近年来,该镇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强化基础,挖优势、抓重点,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以粮食制种和洋葱为主的经济区域,种植业的整体效益有了较大提高,但与现代农业发展对高标准农田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扶持的有关政策,镇上决定通过积极争取实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进一步有效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优化土地资源,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保持全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2 项目范围、规模、内容
项目建设地点在清水镇西湾村,建设面积5000亩。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水利工程建设、农业措施、林业措施和科技推广措施等四个方面。
1.3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开发区建设规模为5000亩,按照每亩490元计算,总投资
配套资金55万元,其中:省财政配套44万元,市财政配套2万元,区财政配套9万元;农户自筹资金80万元(其中:现金和实物折资24万元,农户投工投劳折资56万元,折工日2.8万个)。1.4 项目建设效益
通过中低产田改造的建设和实施,可有效改善项目区灌溉面积5000亩,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效缓解旱情;新增农田防护林300亩,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5000亩;完善服务体系2个;调整增加经济作物1500亩,亩均可增加经济收入200元以上;项目区新增种植业总产值95万元,农民增加纯收入总额达到49万元;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广大群众的科技素质和种植业水平进一步提高。1.5 组织领导和管理
为了加强对项目组织实施的领导和管理,镇上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各项建设任务的安排部署和协调工作。同时,与中寨村签定目标责任书,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建设任务、技术服务、工程进度等列入目标责任书考核,固定专人负责,认真落实项目工程招标制和质量监理制,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对开发资金实行专人专户专帐管理。
2.1 自然概况
第二章
项目区自然概况
2.1.1地理位置
清水镇位于酒泉市肃州区东大门,镇政府距县城70公里,东接高台县,南与肃南县祁林乡相连,北邻巴丹吉林沙漠。中寨村位于清水镇东部。
2.1.2水文气象
全镇水源发于祁连山,径流由冰川、降雨两部分组成,经马营河导入夹山子水库调节灌溉,主要以降雨补给为主,供水量暴涨暴落,洪水量大。年均日照长、温差大、降水小、蒸发大、无霜期短,光照时间为每天平均8.3小时,年平均温度14℃,年均降水量85毫米,蒸发量为2150毫米,无霜期平均140天,来水时空分布不均匀,灌溉保证率低,干旱威胁大,属干旱缺水地区。
2.1.3地形、地貌及土壤
项目区地形南高北低,地势落差偏大,土壤类为灌淤土,属厚层灌淤土、厚层红色灌淤土和流动风沙土,耕性较好,土壤养分含量不平衡,有机质含量不丰富。2.2 社会经济状况
2.2.1人口及劳力
项目涉及清水镇1个行政村,11个村民小组,1个村办林场,406户,1540人,劳动力708人。
2.2.2地方财政和农民收入
2003年,全镇财政收入达到2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50元,其中西湾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54元。2004年全镇财政收入预计可达到250万元,西湾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3860元。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4463元,比改造前的2005年增加了343元。
2.2.3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状况
镇农林牧服务机构健全,设施配套,服务到位。镇上组建有“清水镇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学校”,中寨村成立了“中寨村农民文化学校”,有专兼职教师,师资配套,培训及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至目前,已培训青年农民1400人次,培训项目涉及农业生产各个方面。中寨村还组建有“制种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流通服务协会”等专门的为农服务组织。2.3 基础设施
2.3.1水利骨干工程状况
项目区内现共有渠道65.5公里,其中:斗渠15.3公里,已砌9.2公里,需维修5.8公里,未衬砌土渠6.1公里;农毛渠50.2公里,已砌10.9公里,未砌土渠39.3公里。
2.3.2田间工程状况
项目区田间农毛渠50.2公里,已砌10.9公里,占21%,土渠39.3公里,占79%,田间机耕路14公里,均为砂石路或土路,农田林网配套率占20%。
2.3.3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
项目区内现有农用车380辆,其中:农用四轮拖拉机350辆,农用三轮车30辆,基本能满足项目工程建设需求。在农机服务上,镇上服务机构人员健全,服务及时到位。
2.3.4交通与电力
项目区已建道路14公里,乡村、村组、组组道路基本贯通,但直线性、平整度不够。所有道路中,铺油道路只有1.5公里,其余部分为土路或砂石路,道路整体状况一般化,项目区内户户通电,农网改造全面完成。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区农业生产用水主要依赖夹山子水库调节,由于水利设施不配套,渗漏严重,土薄石厚,造成水资源利用率低,严重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同时由于存在大面积中低产田,粮食混合单产不足500公斤,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另外,渠道建设投入低,建设速度慢,渠路林配套状况不好。针对项目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以上主要障碍及制约因素,通过实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可使项目区土地、水资源潜力得以较好发挥,区位、自然优势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会得到明显提高;节水灌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投入产出大幅度增长,以粮食制种、经作制种为主的产业化结构更趋优化,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开发,进一步形成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全面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3.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有富有的土地资源。项目区土地的平整度较高,土地肥力较为充足,连片性强,具备较好的地力基础,是全镇主要的粮食制种和洋葱产区之一,有较强的开发潜力。
2、有适宜的气候和水资源条件。项目区光照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且项目区内全部使用祁连山冰雪溶水,来水量较大,在水利建设上主要为防渗节水的渠道建设,节水潜力大,投资少,见效快。
3、有较好的水利基础。区内引水渠道规划设计位置选择较为准确,占地少,工程量少,收益土地多,收效快,各种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能按要求配套渠路林,综合效益高。
4、镇村两级高度重视,并当作一件大事狠抓苦干,区内群众积极性高,并对农业综合开发寄予厚望。
因此,农业综合开发势在必行,尤其在中寨村实施具有相当大的可行性和良好的辐射带动性,必将会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第四章
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
4.1 项目区水资源状况
项目区属马营河灌区,径流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多年平均7、8、9三个月年径流量占全年的67%,而苗水期的4、5、6三个月仅占24.5%。由于灌区灌溉任务重,加之项目区渠系配套程度不高,渠道渗漏严重,干旱仍然严重。4.2 供需平衡分析
项目区所在村由夹山子水库干渠经三支渠、四支渠输送库水灌溉,各村民小组耕地灌溉水源相同,为一个供需平衡区。4.3 项目区水源供需平衡
由于项目区自然条件差,水利工程建设速度缓慢,部分渠道建成年代久远,已破败不堪,渠系水利用系数只有0.51,水资源利用率低。中寨村的可利用水资源为(P=50%)421.8万立方米,(P=75%)405.6万立方米。现有耕地5000亩,粮经种植比例为7:3。渠系水利用系数为 0.51,田间水利用率为0.89,水的利用率仅为0.45,净灌溉定额为400立方/亩,毛灌溉定额为888立方,现需水量为444万立方,缺水量为(P=50%)22.2万立方米,(P=75%)38.4万立方米。
4.4 项目区设计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
由于本项目属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受当地人民群众财力的限制及项目决定,无法另行开源,只能采取节水措施以达到节流目的,因此项目实施后,项目的可供水量仍然由马营河灌区的灌溉制度决定,即年供水量没有变化,为(P=50%)421.8万立方米,(P=75%)405.6万立方米。
第五章
规划设计
5.1 指导思想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改善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中心,以科技进步和农业结构调整为动力,坚持“内涵挖潜,全面创新,统一规划,连片开发,突出效益,高标准建设”的原则,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做大做强制种产业,稳步发展草产业,实现园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体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快项目区乃至全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5.2 选项原则
立足当地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当地资源,突出市场竞争力,增强农业效益,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和地方财政的增收。5.3 建设规模及标准
衬砌渠道13公里,其中衬砌口宽1.8m、底宽0.6m、渠深1m斗渠5公里;衬砌D型、C型U型农渠8公里;铺筑10-20Cm沙石罩面、路面宽5m的机耕路8.4公里;栽植农田防护林300亩;培训农业劳动力1200人次;示范推广制种玉米、洋葱等新
品种和配方施肥等新技术。通过深翻深耕地2000亩、配方施肥1500亩,改良土壤生化性能,培肥地力。
第六章
开发任务和建设内容
6.1 开发任务
改造中低产田5000亩。6.2 建设内容
6.2.1水利措施
1、灌排渠道工程22公里。
斗渠5公里,口宽1.8m、底宽0.6m、渠深1m,纵坡1/100--1/200,边坡1:1。
农渠8公里,口宽0.70-0.90m,渠深0.50-0.70m,纵坡1/100--1/200,边坡1:1。
6.2.2农业措施
1、良种基地。项目区内计划建成3000亩以玉米制种为主的制种基地进行良种繁育。
2、改良土壤。平整土地2000亩,深翻3000亩,配方施肥 3000亩。
3、机耕路。修建5米宽交通型田间道8.4公里,天然砂砾石罩面10--20厘米。
6.2.3林业措施
营造农田防护林300亩,定植各种苗木9万株。6.2.4科技推广措施
培训农民技术员、劳动力1200人次,示范推广制种玉米、洋葱等新品种3000亩,深翻深耕3000亩,配方施肥3000亩。
第七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7.1 编制依据
本项目为中低产田改造,由水利工程建设、农业措施、林业措施、科技措施组成。水利工程估算采用国家及甘肃省现行标准,其它措施估算采用省内及当地经验,采用综合指标。
(1)定额依据
建筑工程采用甘肃省水利厅1996年颁发《甘省省水利水电建设工程概算定额》;安装工程采用水利部颁发1993年63号文件《水利水电设备安装工程概算定额》;施工机械台班费定额采用《甘肃省水利水电施工机械台班定额》,并对台班定额第一类费用扩大15%。
(2)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依据
各项费用按照甘肃省水利厅1992年15号文件《甘肃省水利水电设计概(估)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为基础,并按1995年19号文件“补充定额”和1998年11号文“费用标准调整意见的通知”计取各项费用。
(3)价格依据
建筑材料价格依据当地2003年第四季度材料市场价。
(4)田间工程按典型示范区扩大指标计算工程量。7.2 投资估算
7.2.1基础单价(1)人工工资
工程地处酒泉市境内,工程执行甘水规发(1995)19号文件,即:工资标准按十一类规定的基本工资计入,地区生活补贴为8%,高原补贴费为12元/月,经分析计算为:土方工程15.69元/工日,石方工程16.75元/工日,砼工程17.79元/工日。
(2)施工用风、水、电 风价:计算风价0.18元/立方米;水价:0.35元/立方米;
施工用电:采用外购电网电和工地柴油发电机共同供电,经分析计算综合电价为0.70元 /度。
按当地市场价格,并计入运杂费用。(3)砂石料单价
工程所需块石、卵石和砼粗(细)骨料按我区各灌区实际情况及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提供的砂石料场地,采用人工开采、筛分,汽车或拖拉机运至工地。经计算沙石料单价为:卵石29.479元/立方米,砂子18.23元/立方米,石子22.8元/立方米,垫层29.01元/立方米。
7.2.2建筑和安装单价
根据工程设计及施工组织设计确定施工方法,分析计算建筑、安装工程单价。
(1)单价为直接费、间接费、计划利润、税金构成。(2)直接费包括基本直接费和其他直接费。
(3)其他直接费按基本直接费计取,建筑工程取4.5%,安装工程5.5%。
建筑、安装工程的间接费以人工费为基础计取,其中土方工程24%,石方工程30%,砼工程70%,安装工程80%。
(4)计划利润按 7% 计取。
(5)税金按直接费和间接费的3.22%计取。7.2.4其他费用
按水利部及甘肃省水规(1992)15 号文件,甘水规(1995)19号文件和(1998)11号文件中有关计算规定计取相关费用。
7.2.5投资估算
根据以上原则及依据,经计算本项目计划总投资245万元。
7.3 资金筹措方案
本项目区共245万元投资中,按照中央、省市区、自筹1:0.5:0.7的标准,申请中央财政投资110万元,省、市、区财政配套资金55万元,农户自筹资金(现金和实物折资)80万元。7.4 群众投工投劳
本项目区工程建设中,群众以投入劳动工日折算现金作为自筹资金,计划群众投工投劳2.8万个,每个工日按20元计,折合资金56万元。第八章
经济效益分析
8.1 经济效益
通过中低产田改造的建设和实施,可有效改善项目区灌溉面积5000亩,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效缓解旱情。调整增加经济作物1500亩;亩均可增加经济收入200元以上。项目区新增种植业总产值95万元,农民增加纯收入总额达到49万元。8.2 社会效益
广大群众的科技素质和种植业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群众直接受益,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强化基层组织建设。8.3 生态效益
整个项目建成后,新增加农田防护林300亩,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5000亩,可极大地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风沙危害,改善土壤。同时,通过进行节水措施,高效生态农业,综合改土技术,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将发挥先导作用。
第九章
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
9.1 实施管理
与项目区所在村组层层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建设任务、技术服务、工程进度等指标列入目标责任书,严格责任书签定的内容,实行定量考核,奖优罚劣。9.2 运行管理与维护
在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项目所在村组负责人负主要责任,并与建设农户签定建设管护五年质量保证目标责任书,实行属地管理,谁修建,谁维护,并在五年内谁的建设地段出现破损由谁自购材料进行翻建或维修。
第十章
环境影响与评价
10.1 环境现状分析
项目区防风林带、生态林带、水源涵养林带建设进展缓慢,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大打折扣,再加上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10.2 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
总的来说,通过项目实施,将极大地减少渗漏及水资源浪费现象,大大改善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状况及农业综合效益,尤其通过防风林、生态林及水源涵养林建设,将会极大地减少风沙和水土流失,较好地涵养水源、缓解人畜饮水矛盾,并能较好地改善环境结构,并极大地提高农业灌溉功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10.3 对策及措施
1、强化科技培训,举办以农业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的培训班10场次以上,对全村80%以上的中青年进行科技教育,强抓环境保护教育,树立保护环境意识。
2、强化责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以农业综合开发为目的,保护与开发并重,并将环境保护责任以目标责任书形式进行固
定,奖优罚劣,重奖重罚,绝不准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进行农业开发,造成环境新的恶性循环。
3、精心设计,慎重规划,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因地制宜,尽可能避开有植被地段和有树木生长地段,不到万不得已不破坏或尽可能少的破坏植被,不采伐或最大限度地限制采伐树木。
第十一章
结论和建议
通过本项目的建设,将会大大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使农业资源开发和保护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使中低产田得到改造,并能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走高效生态化发展之路。
本项目的实施,不仅符合“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也符合本镇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客观实际,所设置的规划项目符合当地实际和市场需求,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项目筹措资金的渠道正当合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观,回报率高,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百年大计。建议上级部门及早立项,早日投资,使当地早日受益。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州区清水镇中低产田改造
项 目 建 议 书
(2005)
肃州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肃州区清水镇人民政府
二OO四年十一月
目 录
第一章 项目概要………………………………………………1 1.1项目背景„„„„„„„„„„„„„„„„„„„„1 1.2项目范围、规模、内容„„„„„„„„„„„„„„1 1.3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 1.4项目建设效益„„„„„„„„„„„„„„„„„„2 1.5组织领导和管理„„„„„„„„„„„„„„„„„2 第二章 项目区自然概况………………………………………2 2.1自然概况„„„„„„„„„„„„„„„„„„„„2 2.2社会经济状况„„„„„„„„„„„„„„„„„„3 2.3基础设施„„„„„„„„„„„„„„„„„„„„4 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5 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5 3.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5 第四章 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6 4.1项目区水资源状况„„„„„„„„„„„„„„„„6 4.2供需平衡分析„„„„„„„„„„„„„„„„„„7 4.3项目区水源供需平衡„„„„„„„„„„„„„„„7 肃 4.4项目区设计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7 第五章 规划设计………………………………………………7 5.1指导思想„„„„„„„„„„„„„„„„„„„„7 5.2选项原则„„„„„„„„„„„„„„„„„„„„8 5.3建设规模及标准„„„„„„„„„„„„„„„„„8 第六章 开发任务和建设内容…………………………………8 6.1开发任务„„„„„„„„„„„„„„„„„„„„8 6.2建设内容„„„„„„„„„„„„„„„„„„„„9 第七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9 7.1编制依据„„„„„„„„„„„„„„„„„„„„9 7.2投资估算„„„„„„„„„„„„„„„„„„„„10 7.3资金筹措方案„„„„„„„„„„„„„„„„„„12 7.4群众投工投劳„„„„„„„„„„„„„„„„„„12 第八章 经济效益分析…………………………………………12 8.1经济效益„„„„„„„„„„„„„„„„„„„„12 8.2社会效益„„„„„„„„„„„„„„„„„„„„13 8.3生态效益„„„„„„„„„„„„„„„„„„„„13 第九章 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13
9.1实施管理„„„„„„„„„„„„„„„„„„„„13 9.2运行管理与维护„„„„„„„„„„„„„„„„„13 第十章 环境影响与评价………………………………………14 10.1环境现状分析„„„„„„„„„„„„„„„„„„14 10.2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14 10.3对策及措施„„„„„„„„„„„„„„„„„„„14 第十一章 结论和建议…………………………………………15
第四篇:2014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2014国家农业综合开发
***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汇报
***2014国家农业综合开发***0.5万亩高 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今年3月份获得上级批复,市农发办完成了项目公示、项目工程招投标、工程中标通知公告、与施工单位、监理签定施工和监理合同等一系列项目前期工作,道路、渠道、滴灌系统工程于4月30日开工建设,计划11月中旬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项目建设总投资67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45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8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中自治区配套144万元、地区配套18万元、县级配套18万元)、项目区群众自筹资金(投工投劳)45万元。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实施加压滴灌2860亩(其中自动化滴灌系统975亩)、滴灌改造1478亩,架设高低压线路250米、维修斗渠1.6公里、新建斗渠0.4公里;修建柏油路2公里、改造砂石路2.39公里,改良土壤2860亩;补植防护林146亩;科技培训1000人次,购置仪器设备6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000亩、推广滴灌肥2000亩。
项目建设主要做法:一高标准平整土地,去埂还田,有利于推广机械化作业。二大力推广自动化滴灌系统,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三实施大面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使用液
态滴灌肥料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四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推广先进技术的应用。五高标准建设柏油路和机耕路,方便人民的生产生活。
项目建成后的目标效益:
社会效益:项目实施后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将起到导向、示范和辐射带动的作用。
经济效益:项目区有耕地4484亩,在项目区实施滴灌技术保证滴灌用水,再加上实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项目达产年,每年可新增棉花产量12.6万公斤,新增玉米11.38万公斤。项目区种植业新增总产值104.12万元。
生态效益:项目区设计水平年作物需水量146.38万立方米,较现状年滴灌需水量减少48.94万立方米。农田林网化的建设,改变了生态环境,抗御了风沙灾害,控制了水土流失,为农业持续稳定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2014.6.5
第五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办法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办法 时间:2011.9.5 来自:Admin 打印本文章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以下简称部门项目)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保证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60号)等规定,结合部门项目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部门项目是指为了发挥部门行业技术优势,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提供示范、服务、保障作用,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批准,由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供销总社(以下简称中央农口部门)组织实施、地方农业综合开发机构(以下简称农发机构。未设在财政部门的,为农发机构和财政部门,下同)参与管理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第三条 部门项目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有机组成部分,应遵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地方项目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第四条 部门项目分为两类:
(一)土地治理类项目,主要是为提高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而实施的项目,包括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的土地复垦,水利部组织实施的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水土保持,农业部组织实施的良种繁育,林业局组织实施的林业生态示范。
(二)产业化经营类项目,包括农业部组织实施的优势特色示范,林业局组织实施的名优经济林等示范,供销总社组织实施的新型合作示范。
第五条 部门项目应坚持的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注重效益;择优选项,奖优罚劣,激励竞争;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并实行自下而上联合申报项目。
土地治理类项目应突出公益性、基础性、保障性。
产业化经营类项目应体现公平性、示范性、引导性。
第六条 地方各级农口部门应与同级农发机构建立各负其责、互相配合的合作机制,共同做好部门项目和资金管理工作。农口部门以组织项目实施为主,应与农发机构主动沟通协调;农发机构以资金管理为主,应把部门项目管理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组成部分,主动配合和参与。
第二章 扶持重点
第七条 部门项目主要扶持农业主产区,重点扶持粮食主产区、水资源短缺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根据各类项目的特点,确定各自的重点扶持区域。项目原则上安排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市、区、旗、国有农牧团场)或事先确定的范围。
第八条 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通过对灌溉面积五万至三十万亩的中型灌区灌排骨干工程进行配套完善和节水改造,为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提供灌排骨干工程条件。基本立项条件是:灌区骨干工程设施老化失修,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是当地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主要制约因素。
水土保持、林业生态示范和土地复垦项目:分别通过治理水土流失,增加林草植被和防治土地荒漠化,复垦历史遗留损毁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生态保障。基本立项条件是: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联系紧密,治理区面积相对集中连片,具有一定开发治理条件,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效果;单个项目治理面积水土保持、林业生态示范分别在三千亩以上,土地复垦一千亩以上。
良种繁育项目:通过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为种植业提供优质良种。基本立项条件是:能在较大范围内增产且改善农产品品质效果明显,名优新品种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和良好的市场前景;项目建设单位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拥有拟繁育推广品种的自主知识产权或生产经营权,有相应的新品种开发潜力或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能力,有良种育繁推一体化的经营机制;良种繁育推广的主要农作物、牧草等新品种,应经国家级或省级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引进品种应经相关部门审批通过。
第九条 优势特色示范项目:重点扶持秸秆养畜示范基地、水产及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名优经济林等示范项目:重点扶持油茶、核桃等名特优新经济林和花卉品种引进、繁育和示范推广。基本立项条件是: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开发的产品应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良好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有利于形成区域主导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项目建设单位有较强的技术力量、承建能力和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机制,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新型合作示范项目:通过产业化经营项目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探索完善产销对接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基本立项条件是: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开发的产品应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良好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有利于形成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项目建设单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有较强的技术力量、承建能力和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机制。
第三章 资金管理
第十条 用于部门项目的资金由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自筹资金和其它资金构成。
第十一条 中央财政资金根据财力可能和客观需要确定,并与各部门和地区项目管理工作绩效挂钩,向工作成效好的部门和地区倾斜。
用于部门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全部无偿投入。
第十二条 部门项目应按中央财政资金投入的一定比例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自筹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自筹资金比例,按照财政部规定的比例执行。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将财政配套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足额落实。
第十三条 土地治理项目财政资金使用范围:
(一)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干支渠(沟)道开挖疏浚;干支渠道衬砌防渗;干支渠(沟)系建筑物(农桥、涵洞、水闸、渡槽、倒虹吸管、隧洞等)配套完善和更新改造;输水管道、暗渠建设及节水设备购置;水源及渠首工程改建、维修及加固;泵站(总装机容量五千千瓦以内)及配套输变电工程(电压等级三十五千伏以内)新建、改造;工程管护设施及量水设施、施工临时工程设施等。
(二)水土保持:坡地及沟道整治、土壤改良、保土耕作、封禁治理及田间道路、拦引蓄灌排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所需的材料、设备、机械施工补助及技工工资;营造水土保持林草、经济林所需的种子、苗木、整地、定植及幼林管护费;科技推广、技术培训、效益监测及小型仪器设备购置费用等。
(三)土地复垦:土地整治、土壤改良和污染土地修复;修建排灌蓄水工程等所需的材料、设备、机械施工费用及技工工资;营造农田防护林和经济林所需的苗木、整地、定植;科技推广、技术培训,小型仪器设备购置和农用机械及其配套机具购置补助等费用。
(四)林业生态示范: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所需的种子、苗木、整地、定植、封育、低效林改造;科技推广、技术培训及小型仪器设备购置等费用。
(五)良种繁育:种植业良种扩繁、加工、贮藏、检验、育种必备的仓库、晒场、温(网)室大棚、处理车间、厂房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及相关仪器设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田间道路、机井、蓄水积肥池、灌排设施设备;输变电设备及线路、场区道路、地中衡、土建工程等生产性辅助设备、农业机具等;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原种及原原种提纯和扩繁补助、新品种引进补助等费用。
第十四条 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资金使用范围:
种植业项目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购置,包括温室大棚、工作室、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排及十千伏以内输变电设施、田间道路,种苗补助、检验检测设备等;养殖业项目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购置,包括养殖与孵化设施、秸秆处理设施设备、厂房、畜禽棚舍、运动场、库房、鱼池、工作室、场区道路、围墙、输变电设备及线路、排灌设施、粪污处理、品种改良、质量检测及防疫设施等;加工类项目所需的生产车间、加工设备及配套的供水、供电、道路设施,质量检验设施,废弃物处理等环保设施,卫生防疫及动植物检疫设施等;流通类项目所需的市场信息平台设施,交易场所、仓储、保鲜冷藏设施,产品质量检测设施,卫生防疫与动植物检疫设施,废弃物配套处理设施等。
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及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补助等费用。
第十五条 土地治理类项目所需的项目管理费、工程监理费、勘察设计费、工程管护费等支出,产业化经营类项目所需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环境评估等支出,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执行。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列支的相关费用另行规定。
第十六条 部门项目财政资金应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财务、会计制度进行管理,执行县级报账制的有关规定,实行专人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及时足额支付,按规定范围使用,严禁挤占挪用。
第四章 项目管理
第十七条 中央农口部门应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规定和行业发展规划,编制部门项目建设规划。
地方农口部门和农发机构应根据部门项目建设规划,在对项目申报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初步评估、筛选的基础上,建立项目库,并实行动态管理。
第十八条 中央农口部门应于每年5月底前,与国家农发办联合制定下一分类项目申报指南,明确相关政策和要求,并向社会公开发布。
(一)部门项目的申报单位或扶持对象主要为基层农口部门和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联合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承担良种繁育、科技推广的国有农(林)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
(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扶持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数30户以上。对联合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良种繁育、推广及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污染物处理的项目。
(三)根据需要与可能,合理确定单个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扶持额度。原则上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单次立项不低于一千万元(分两年实施),水土保持、林业生态示范、土地复垦、良种繁育项目分别不低于一百五十万元、一百万元、一百五十万元、一百二十万元。优势特色示范、名优经济林等示范、新型合作示范等产业化类项目,应逐年确定单个项目中央财政资金扶持额度的上下限标准。同时,应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自筹资金能力和实施项目能力等,分别确定中央财政资金扶持额度。
(四)对于申报产业化类项目的同一项目单位,要限制连续申报,杜绝多头申报。当年已申报农业综合开发地方项目和其他财政资金扶持的,不得同时申报部门项目。
已上市企业及其全资、控股子公司,不得申报部门项目。
(五)项目申报单位应提交项目申报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证明材料,并确保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部门项目申报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或组织有关专家编制。提交的财务审计报告应由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户数,以工商部门注册或审计结果为准。
第十九条 中央农口部门根据财政部下达的部门项目中央财政资金指标,综合考虑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广东省农垦总局,以下简称省)基础资源因素和工作质量因素等,初步拟定分省分类项目中央财政资金指导性指标和申报方案,报国家农发办同意后,由国家农发办下达中央财政资金指导性指标,由中央农口部门下达项目申报方案。
第二十条 部门项目由省级农口部门会同同级农发机构根据项目申报指南、中央财政资金指导性指标和项目申报方案等,联合下发部门项目申报通知,并由基层农口部门会同同级农发机构从项目库中择优选项,自下而上逐级联合上报至省级农口部门和农发机构。
第二十一条 省级农口部门和农发机构组织专家对逐级申报的项目进行初步评估,择优选项,按规定的时间和申报规模等,联合行文上报中央农口部门和国家农发办。
报送中央农口部门的材料主要包括:申报文件(含初步评估意见,地方财政、有关单位配套资金承诺意见,项目基本情况表,下同)、项目申报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报送国家农发办的材料为申报文件。
省级农口部门和农发机构对项目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可靠性负有最终责任。
第二十二条 部门项目的评审采取由中央农口部门组织评审、国家农发办进行抽查,或由中央农口部门与国家农发办联合评审的方式进行。
第二十三条 国家农发办在评审确认的基础上,下达部门项目备案通知(明确拟立项扶持项目数量、资金规模和相关要求),并与中央农口部门联合下发编报项目实施计划的通知。
第二十四条 已确定扶持项目的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由省级农口部门会同同级农发机构审定。
第二十五条 项目实施计划经逐级编报,由省级农口部门会同同级农发机构在规定的时间内联合行文上报中央农口部门。中央农口部门对项目实施计划审核、汇总后,与国家农发办联合批复。
第二十六条 项目实施计划一经批复,应严格执行。如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的,涉及财政资金一百万元以上及项目变更和终止的,由中央农口部门批准,报国家农发办备案;不满一百万元的,由省级农口部门与农发机构批准,报中央农口部门和国家农发办备案。
第二十七条 部门项目应按有关规定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和项目公示制。
第二十八条 中央农口部门应在每年3月底前向国家农发办报送上项目实施计划完成情况统计表。
第二十九条 已竣工的部门项目由中央农口部门组织验收或委托省级农口部门、农发机构组织验收。
第三十条 土地治理类项目竣工验收后,应明确管护主体,及时办理移交手续。管护主体应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管护制度,保证项目正常运转,长期发挥效益。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 各级农口部门和地方各级农发机构要加强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日常检查监督,对于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纠正。同时,应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和其他机构开展的监督检查,并按要求认真整改。
第三十二条 国家农发办每年对竣工的部门项目进行综合检查。中央农口部门应向国家农发办提交验收总结报告。国家农发办按一定比例随机确定综合检查项目的数量和名单,并采取直接组织或委托的方式进行检查,作出综合评价。
第三十三条 国家农发办对综合检查情况及审计情况予以通报,对查出的问题,区别不同情况,相应扣减相关省农口部门和农发机构中央财政资金指标,并要求限期整改。涉及虚报项目套取资金、挤占挪用资金,以及未及时、足额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等问题,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处理办法》等规定进行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央农口部门可依据本办法制定部门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报国家农发办备案。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2005年3月11日印发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管理办法》(国农办[2005]30号)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