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通知国发〔2014〕3号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通知
来源: 国家地名普查 时间:2014-07-08 00:00 浏览量:120
国发〔201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掌握地名基本信息,提高我国地名管理和服务水平,定于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 下:
一、目的和意义
地名普查的目的是查清地名基本情况,掌握地名基础数据,提高地名标准化水平,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为社会提供全面准确的地名信息。
地名是基础地理信息,地名普查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的国情调查。开展地名普查,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巩固国防建设,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交流交往、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范围和内容
普查范围: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区域以外的全国所有陆地国土(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
普查内容:查清地名及相关属性信息,对有地无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设置标准规范的地名标志,建立、完善各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建立地名普查档案。
三、时间安排
此次地名普查从2014年7月1日开始,到2018年6月30日结束,分三个阶段实施。普查标准时点为2014年12月31日。
第一阶段,2014年7月至12月,所有普查地区完成组织动员、成立机构、搜集资料、制定方案、人员培训等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完成所有地区的普查和各级检查验收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结合实际统筹安排所辖相关县(市、区、旗)的普查和检查验收,既可同时开展,也可分期分批进行。具体计划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第三阶段,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完成成果完善、上报、汇总工作,建立档案,开展普查成果转化利用。
四、组织实施
此次地名普查范围大、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技术要求高,为加强领导、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成立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统一的实施方案、工作规程和普查的组织实施,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民政部,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领导小组属于阶段性工作机制,不属于新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任务完成后即撤销。
普查工作要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做好普查工作。普查涉及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相应成立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按照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的规定和要求,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地名普查工作。
五、工作要求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广泛宣传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统筹协调,确保普查任务顺利完成。普查工作人员要严守工作纪律,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工作规程和技术标准认真做好普查工作,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靠。
附件: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国务院
2014年1月23日
附件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
组 长:王 勇 国务委员
副组长:李立国 民政部部长
阎京华 国务院机关党组纪检组组长
宫蒲光 民政部副部长 乙晓光 总参谋长助理
成 员:杜 鹰 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鲁 昕 教育部副部长
尚 冰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陈改户 国家民委副主任
黄 明 公安部副部长
王保安 财政部副部长
胡存智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
唐 凯 住房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
翁孟勇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
矫 勇 水利部副部长
杨志今 文化部副部长
孙志刚 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刘玉亭 工商总局副局长
李 强 统计局副局长
印 红 林业局副局长
王志发 旅游局副局长
蒋坚永 宗教局副局长
刘 琦 能源局副局长
闵宜仁 测绘地信局副局长
傅选义 铁路局副局长
周来振 民航局副局长
顾玉才 文物局副局长
田 嘉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
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兼任。
第二篇: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国发〔2007〕35号)
【发布单位】国务院
【发布文号】国发〔2007〕35号 【发布日期】2007-11-15 【生效日期】2007-11-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
(国发〔2007〕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决定于2008年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普查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的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设计、精心组织、依法实施、确保质量,全面、准确地提供基本国情国力数据,为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服务。
主要目的。全面调查了解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了解我国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摸清我国各类企业和单位能源消耗的基本情况;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普查,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二、普查的对象和范围
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对象是在我国境内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具体范围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等。
三、普查的内容和时间
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基本属性、从业人员、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生产能力、能源消耗、科技活动情况等。
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08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8。
四、普查的组织和实施
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认真做好此项重大国情国力普查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工作。
为了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国务院将成立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的组织和实施。普查领导小组由国务院领导同志任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国务院办公厅、统计局、发展改革委、中央宣传部、中央编办、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和质检总局等部门(组成人员名单另发)。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统计局,具体负责普查的日常组织和协调。其中,涉及普查经费方面的事项,由财政部负责协调;涉及物资保障方面的事项,由发展改革委负责协调;涉及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名录方面的事项,由工商总局和税务总局负责协调;涉及机关和事业单位名录方面的事项,由中央编办负责协调;涉及社团和非企业单位名录方面的事项,由民政部负责协调;涉及组织机构代码方面的事项,由质检总局负责协调;涉及各级政府及其普查工作人员在普查工作中违法违纪行为的事项,由监察部负责协调处理。国务院其他各有关部门,也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设立相应的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认真做好本地区普查工作。对于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切实予以解决。要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配合做好普查工作。
五、普查的经费保障
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
六、普查的工作要求
坚持依法普查。所有普查对象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规定,按时、如实地填报普查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数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执法机构和监察机关要加大对普查工作中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坚决杜绝人为干扰普查工作的现象,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和普查数据质量。经济普查取得的单位和个人资料,严格限定用于普查目的,不作为任何单位对普查对象实施处罚的依据。各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在普查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和普查对象的商业秘密,履行保密义务。
加强宣传工作。各级普查机构应主动向新闻单位提供情况。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要广泛深入宣传经济普查的重要意义和要求,宣传普查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事迹以及违法违纪案件查处情况,引导广大普查对象依法配合普查,教育广大普查人员依法开展工作,为普查工作顺利实施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国务院
二○○七年十一月十五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文件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文件
目 录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1 王勇国务委员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暨加强和改善地名管理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12 关于印发李立国同志在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暨加强和改善地名管理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的通知........................19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规程》的通知................23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宣传工作方案......................53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发布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标志和推荐宣传口号的通知..................60 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督查工作的通知............67 关于做好跨界自然地理实体地名普查工作的通知..........72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监理办法》的通知................82 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通知..........87 关于建立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进展情况通报制度的通知....90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简报(第1期)................93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简报(第2期)................98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简报(第3期)...............101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简报(第4期)...............104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简报(第5期)...............107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简报(总第6期2015年第1期)110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简报(总第7期 2015年第2期)113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简报(总第8期 2015年第3期)116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简报(总第9期 2015年第4期)120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简报(总第10期 2015年第5期)123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简报(总第11期 2015年第6期)126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关于印发《第二次全国
地名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地名普查组发„2014‟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现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
2014年4月11日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
为做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通知》(国发„2014‟3号)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查清地名基本情况,对有地无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设臵标准规范的地名标志,建立、完善各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即国家地名数据库),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发挥地名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加强国防建设和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等方面的基础作 用。
(一)调查地名基本情况。包括行政区域,非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居民点,交通运输设施,水利、电力、通信设施,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陆地水系,陆地地形等11大类地名的名称、位臵及相关属性信息。
(二)规范地理实体名称。根据国家地名管理的有关法规,对有地无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切实解决地名上存在的一地多名、地名重名,地名命名罔顾传统、刻意崇洋、虚张声势、名不符实,地名译写不准确、用字不规范、含义不健康等问题。
(三)设臵地名标志。根据实际需要,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设臵地名标志。
(四)开发、应用普查成果。利用地名普查成果,编纂出版地名图、录、典、志等出版物,建立、完善各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开展地名信息化服务,开发研制地名信息化服务产品。
(五)建立地名普查档案,实现地名普查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二、普查范围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区域以外的全国所有陆地国土(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
三、组织实施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由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简称国务院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务院地名普查办)设在民政部,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宣传和督促检查验收。此次地名普查以县级政区为单位进行。普查涉及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相应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标准名称为XX省(自治区、市、县、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简称XX省、自治区、市、县、区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简称XX省、自治区、市、县、区地名普查办),办公室设在地名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地名普查工作。
四、职责分工
国务院地名普查领导小组职责:
(一)制定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有关方针、政策和保障措施。
(二)组织部署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
(三)协调解决普查中的重大问题。
(四)审议重要地名命名更名事项。
(五)审定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
(六)承办国务院交办的有关工作。国务院地名普查办职责:
(一)拟定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
(二)制定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技术规范。
(三)负责组织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宣传。
(四)负责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联系协调。
(五)负责地名普查的会议组织、业务培训、检查指导验收。
(六)负责组织地名普查成果上报和建档工作。
(七)负责指导建立、完善各级地名普查数据库。
(八)负责组织编纂普查地区标准地名图、录、典、志等。
(九)负责组织地名普查信息综合应用服务。
(十)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国务院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做好地名普查的协助和配合工作,指导和督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做好地名普查所需专题资料的整理及提供工作,并确保信息和数据的有效性和现势性(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详见附件)。
五、时间安排
此次地名普查从2014年7月1日开始,到2018年6月30日结束,分三个阶段实施。普查标准时点为2014年12月31日。
第一阶段,2014年7月至12月,所有普查地区完成组织动员、成立机构、搜集资料、制定方案、人员培训等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完成所有地区的普查和各级检查验收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结合实际统筹安排所辖相关县(市、区)的普查和检查验收,既可同时开展,也可分期分批进行。具体计划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报国务院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第三阶段,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完成成果完善、上报、汇总工作,建立档案,开展普查成果开发应用和总结表彰。
六、方法步骤
(一)制定方案。地方各级地名普查领导小组要根据国务院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地名普查实施方案,报上级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审批。
(二)培训人员。民政部负责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名普查领 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省级地名普查办)成员的培训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名主管部门负责地(市、州、盟)及县(市、区)地名普查人员的培训工作。
(三)收集资料。全面搜集与地名相关的历史沿革、名称由来以及相关属性信息资料,包括图、录、典、志等,对资料进行整理、甄别、论证和审定。
(四)实地踏勘。实地调查地名现状,查清地名的名称、位臵及相关属性信息。
(五)标准化处理地名。根据国家地名管理的有关法规,按照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对有地无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普查的地名进行审定和标准化处理。
(六)设臵地名标志。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设臵地名标志。
(七)建立数据库。将地名文字和图形信息及多媒体数据录入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根据普查成果和工作图,修改矢量地图上的地名注记和变化的地物。
(八)制作成果。1.填写各类普查成果表。2.标绘地名普查成果图。
3.对普查成果和文件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4.起草地名普查工作总结。5.起草地名普查成果上报审批报告。
(九)验收。地名普查验收由国务院地名普查办负责组织,各省级地名普查办负责本行政区域验收工作的具体实施。验收内容包括组织实施和普查成果两个方面。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 小组办公室(简称县级地名普查办)先行自查,根据自查情况改进后报地(市、州、盟)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地级地名普查办)进行核查;地级地名普查办根据核查情况进一步完善后报省级地名普查办验收;省级地名普查办验收后,报国务院地名普查办抽查复验及全面审核;国务院地名普查办审核合格后,结合工作总体情况,出具关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意见。为确保地名普查质量,国务院地名普查办设立由有关地名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监理组,对普查工作进行监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否设立监理组,可视情而定。
(十)成果审定。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由国务院地名普查办组织审核后报领导小组审定。
(十一)上报归档。普查成果验收合格后,逐级上报。完成普查文件、资料、成果等的立卷归档工作。
(十二)编纂出版地名出版物。民政部负责组织编纂出版全国性地名图、录、典、志等出版物。地方各级地名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纂出版本行政区域的地名图、录、典、志等出版物。
(十三)开展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利用地名普查成果,建立完善地名网站,开发研制地名信息化服务产品。
七、工作要求
(一)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严格按照《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规程》和有关政策规定、技术标准等开展工作。
(二)要做好有关资料、数据和信息的分类管理工作。涉密资料、数据和信息须严格保密。
(三)跨省级行政区域界线地理实体名称,相关省(自治区、直 辖市)表述不一致时,要充分协商确定。协商不一致的,报国务院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确定。
(四)在军事管理区等敏感地区开展地名普查时,要事先与驻军单位沟通。
(五)要积极稳妥地做好涉及民族地区以及有争议地区的地名命名更名工作。
(六)各地应当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以及宣传栏、街路牌广告栏等多种宣传工具,广泛宣传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
附件: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附件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民政部履行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宣传和督促检查验收,负责地名普查日常工作,负责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工作。
发展改革委负责协调地名普查方案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及其他有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工作,以及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教育部负责地名普查所需各级各类学校等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地名普查所需通信设施、通信线路、通信基站等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国家民委负责地名普查所需民族事务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公安部负责地名普查所需人口信息等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财政部负责中央负担的地名普查经费的保障落实和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协调督促各地财政部门落实地方经费。
国土资源部负责地名普查所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地质公园等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地名普查所需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全国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等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交通运输部负责地名普查所需第二次全国公路普查、第三次全国港口普查成果以及公路、水路和铁路等交通运输设施基础资料的协调 保障工作。
水利部负责地名普查所需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等基础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文化部负责地名普查所需文化场馆等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卫生计生委负责地名普查所需各级各类医院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急救机构等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工商总局负责地名普查所需各类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等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统计局负责地名普查所需社会、经济、人口等相关统计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林业局负责地名普查所需林业经营管理单位等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旅游局负责地名普查所需旅游资源基础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宗教局负责地名普查所需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等基础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能源局负责地名普查所需能源(包括电力)设施等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测绘地信局负责地名普查所需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资料、基础地理信息等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铁路局负责地名普查所需铁路运输设施等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民航局负责地名普查所需航空运输设施等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文物局负责地名普查所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以及世界文化 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相关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地名普查所需地方志等基础资料的协调保障工作。
总参谋部负责军事管理区和军事禁区内地名普查的协调保障工作。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关于印发王勇国务委员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暨加强和改善地名管理电视电话
会议上讲话的通知
国地名普查组发„2014‟2号 王勇国务委员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暨加强和改善地名管
理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
关于印发李立国同志在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暨加强和改善地名管理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的通知
国地名普查办发[2014]3号
李立国部长关于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总体安排的说明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有关情况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普查背景和已做工作
1979年至1986年,我国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此后一直没有进行全国地名普查。近3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地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掌握的地名信息已难以反映地名实际情况,地名数据不新、不全、不准的问题十分突出,迫切需要开展全国地名普查,尽快摸清地名底数详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新时期的地名管理工作。为此,国务院于1月23日下发通知,决定于2014年至2018年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为搞好这次普查,我们着重做了两方面工作:
一是开展了地名普查试点。2009年至2012年,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的通知》要求,我们组织完成了359个沿边沿海县(市、区)的地名普查任务。通过试点,共确定12大类116万条陆地标准地名,采集3131万地名信息条目,修测标绘1.5万多幅标准地名图,标准化处理4.6万多条不规范地名,设臵了10.2万多个地名标志,建立完善了各级地名数据库,在维护国家 主权和领土完整、提高地名管理和服务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通过试点,在地名普查的流程管理、信息技术应用和质量监控等方面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地名普查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
二是完成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国务院通知下发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和国务院领导同志要求,在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重点完成了六方面工作:一是组织召开了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明确了普查的目标任务、普查范围、组织实施、职责分工、时间安排、方法步骤等内容。二是组建了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秘书处、业务指导处、成果转化处,调剂了编制,配备了专职人员。三是组织编制了普查工作规程,推进了普查培训教材建设,初步建立了普查技术体系。四是组织人员对地名普查所需经费进行了测算,并与有关部门进行了沟通。五是制定了普查宣传方案,明确了宣传内容、宣传重点以及宣传方式。六是组织了专家团队,成立了全国地名普查专家咨询委员会。
二、关于普查的目标任务
这次普查总的目标任务可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查清地名基本情况,全面采集各类地名及相关属性信息;二是对有地无名且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三是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设臵地名标志;四是建好地名普查档案,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五是建立地名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创新服务内容与形式,拓展地名信息社会服务功能,加强普查成果转化运用。
三、关于普查的时间安排
本次地名普查为期4年,从2014年7月1日开始,到2018年6 月30日结束,分三个阶段实施。普查标准时点为2014年12月31日。2014年7月至12月为第一阶段,主要完成普查各项准备工作;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为第二阶段,主要完成普查和检查验收工作;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为第三阶段,主要完成成果上报和开发应用等工作。三个阶段分为多个工作环节,每个环节层层相扣、密切相关。任何一个阶段和环节的滞后,任何一个地区的工作落后,都将影响整个普查工作的正常推进。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全国统一时间表,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进度安排,严格控制关键环节和时间节点,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完成。
四、关于普查的组织实施
本次地名普查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负责全国普查的组织领导,制定普查的方针政策,协调解决普查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民政部,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全国地名普查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本系统地名普查的组织协调和工作配合。这次普查以县级政区为单位进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相应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地名主管部门,按照全国统一部署,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地名普查工作。
五、关于普查的质量管理
国务院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质量监督管理和检查验收工作,制定地名普查质量管理办法和相关标准,建立普查质量控制体系,对方案设计、资料收集、野外调查、数据处理、成果验收和转化应用等环节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确保普查数据 科学准确、真实完整。各省(区、市)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本行政区域地名普查质量监督管理和检查验收。国务院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由有关地名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监理组,对普查工作进行监理。各省(区、市)可视情设立质量监理组。
六、关于普查的成果运用
要通过这次普查,掌握全面、翔实、准确的地名数据,并形成一批能够服务于社会治理、公众需求和地名管理的地名普查成果,重点实现四个目标:一是通过普查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标准地名数据库,形成各类地名专题数据库;二是通过普查建立完善地名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形成地名申报、审批、发布、共享和数据更新维护长效机制;三是形成一批普查报告,既要形成地名普查工作报告和主要数据公告,又要形成地名文化遗产分布、地名标志设臵和地名标准化处理等专题报告;四是编纂地名图集资料,包括地名图集、地名典志、地名图书以及电子地名图、电子地名辞典等。各级地名主管部门要搞好普查成果的保存、转化和利用。在保证普查数据安全的基础上,要采取多种方式推动普查成果的转化应用,鼓励深入研究、深度开发普查成果,最大限度发挥和提高普查成果的社会效益,更好地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
这次会议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王勇国务委员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本次会议的安排部署,科学筹划、认真协调、积极落实相关工作,优质高效地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任务;同时,通过普查使地名行政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加强,为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便群众生活提供技术支撑。《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规程》的通知
国地名普查组发[2014]3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
为搞好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通知》(国发„2014‟3号)、《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国地名普查组发„2014‟1号)、《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规程》(修订版)和《地名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普查任务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任务是查清地名的属性信息和地理实体的相关信息,对有地无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设臵标准规范的地名标志,建立、完善四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即国家地名数据库),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建立地名普查档案。
第三条 普查工作用图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用图及地图数据,以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5万地形图和地形图矢量数据为基础工作用图。有条件的地区可使用大比例尺地图和遥感影像数据,成果数据必须导入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
第四条 地名代码编制
地名代码依据《国家地名数据库代码编制规则》(民地办发„2010‟1号)编制。
第五条 资料数据信息管理 普查中涉及的资料、数据和信息应分类管理,涉密资料、数据和信息的管理须按相关保密制度执行。
第二章 地名普查内容
第六条 地名分类
地名分类以《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GB/T 18521-2001)为基本依据,结合工作实际和现实需求,确定为海域,陆地水系,陆地地形,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非行政区域,居民点,交通运输设施,水利、电力、通信设施,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等12大类地名。海域类地名在试点工作中已普查,不再涉及,本次普查仅包括除海域类以外的11大类地名。
第七条 地名的属性信息
地名的属性信息包括:地名的标准名称及其别名、简称、曾用名;地名的书写形式,即地名的汉字书写和少数民族文字书写的形式;地名的读音,包括其原读音,以及其标准名称的汉语普通话读音并用罗马字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表示;地名的语种,指标准名称所属的民族语言种类;地名的类别,指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的类别;地理位臵,指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的地理坐标和相对位臵;地名的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指地名形成的历史背景,标准名称及别名、简称、曾用名的命名理据(文化内涵)及演变的历史过程;地名的密级,指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的地理坐标等信息的保密级别。
第八条 地理实体的相关信息(地理实体概况)
地理实体的相关信息,是指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及文化内涵等。12.陆地水系类。
121.河流:长度(千米)、流域面积(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河流级别、河流类别(内流河/外流河,地上河/地下河,常年河/季节河)、主要水文站、径流量、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揭示河流历史文脉和特色文化内涵的信息等)。
1211.河源: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1212.峡谷:长度(千米)、宽度(千米)、走向、所属山系、起点名、止点名、河流名、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1213.河滩:面积(平方千米)、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1214.阶地:高度(米)、阶地级数、陡坎角度、所属河流、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1215.河湾:所在河流、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1216.河口:类型(滨海/滨湖/滨河)、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1217.三角洲:类型(滨海/滨湖/滨河)、面积(平方千米)、海拔(米)、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122.湖泊:类型(常年湖/时令湖,淡水湖/咸水湖)、面积(平方千米)、最大长度(千米)、最大宽度(千米)、平均水深(米)、最大水深(米)、主要水源、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沿湖重要自然和人文地理实体及有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等)。
123.陆地岛屿。
1231-1232-1233.洲、河岛,湖岛,矶:类型(基岩/冲洪积)、面积(平方千米)、近陆距离(千米)、相对高程(米)、植被覆盖率、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人口(人)、自然聚落、建筑 物等‟。
124.冰川:面积(平方千米)、长度(千米)、宽度(千米)、冰层厚度(米)、海拔(米)、所属山系、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125.瀑布:最大落差(米)、最大宽度(米)、流量(立方米/秒)、上游水源、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景观特征、故事传说等)。
126.泉:类型(冷泉/热泉)、最高水位(米)、最低水位(米)、最大输出量(立方米)、日出水量(立方米)、涌水高度(米)、年均水温、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景观特征、故事传说等)。
13.陆地地形类。
131-132.平原、盆地:面积(平方千米)、平均海拔(米)、四至、最大长度(千米)、最大宽度(千米)、气候类型、年均温度(摄氏度)、年降水量(毫米)、年无霜期(天)、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土壤类型、区域经济特征等)。
133.高原:面积(平方千米)、最大长度(千米)、最大宽度(千米)、平均海拔(米)、四至、所属山脉、气候类型、年均温度(摄氏度)、年降水量(毫米)、年无霜期(天)、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土壤类型、区域经济特征等)。
134.丘陵山地:面积(平方千米)、长度(米)、宽度(米)、平均海拔(米)、走向、所属山系、主峰名称、主峰海拔(米)、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地质、地貌特征等)。
1341.山口、关隘:长度(米)、宽度(米)、海拔(米)、所属山脉、所在(跨)山峰、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自然与 人文景观,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及传说等文化内涵)。
1342.山谷、谷地:长度(米)、平均宽度(米)、相对高差(米)、走向、所在山脉、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自然与人文景观,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及传说等文化内涵)。
1343.山坡:走向、所在山脉、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自然与人文景观,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及传说等文化内涵)。
1344.山峰:海拔(米)、所在山脉、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地质地貌,主要生物,自然与人文景观,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及传说等文化内涵)。
1345.山:长度(千米)、宽度(千米)、海拔(米)、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地质地貌,主要生物,自然与人文景观,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及传说等文化内涵)。
1346.山体:长度(千米)、宽度(千米)、主峰海拔(米)、平均海拔(米)、走向、主峰名称、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地质地貌,主要生物,自然与人文景观,重要历史人物、事件及传说等文化内涵)。
135.重要陆地景观。
1351.湿地(沼泽):面积(平方千米)、长度(千米)、宽度(千米)、深度(米)、水源、气候类型、动植物种类、年均温度(摄氏度)、年均温差(摄氏度)、年降水量(毫米)、年无霜期(天)、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1352.苔原:面积(平方千米)、长度(千米)、宽度(千米)、气候类型、植被种类、年均温度(摄氏度)、年均温差(摄氏度)、年降水量(毫米)、年无霜期(天)、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1353.草原:面积(平方千米)、长度(千米)、宽度(千米)、主要植被类型、年均温度(摄氏度)、年均温差(摄氏度)、年降水量(毫米)、年无霜期(天)、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1354.森林:面积(平方千米)、长度(千米)、宽度(千米)、植被类型、气候类型、年均温度(摄氏度)、年均温差(摄氏度)、年降水量(毫米)、年无霜期(天)、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水源、建筑物等)。
1355.沙漠:面积(平方千米)、长度(千米)、宽度(千米)、气候类型、植被类型、年均温度(摄氏度)、年均温差(摄氏度)、年降水量(毫米)、年无霜期(天)、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1356.戈壁:面积(平方千米)、长度(千米)、宽度(千米)、气候类型、年均温度(摄氏度)、年均温差(摄氏度)、年降水量(毫米)、年无霜期(天)、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1357.绿洲:面积(平方千米)、长度(千米)、宽度(千米)、上游水源、气候类型、植被类型、年均温度(摄氏度)、年均温差(摄氏度)、年降水量(毫米)、年无霜期(天)、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139.其他。
1391.洞穴:面积(平方米)、长度(米)、宽度(米)、高度(米)、海拔(米)、容量(立方米)、土岩类型、所在山峰、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1392.天生桥:长度(米)、宽度(米)、高度(米)、海拔(米)、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1393.台地:面积(平方千米)、最大长度(千米)、最大宽度(千米)、海拔(米)、四周山脉、四至、气候类型、年降水量(毫米)、年无霜期(天)、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21.行政区域及其他区域类。
212-213-214-215.行政区域类(省级、地级、县级、乡级行政区):行政区划单位(如,省级可选省或自治区或直辖市)、行政级别(选择省级、地级、县级、乡级)、行政区划代码、政府驻地、政府网址、上一级行政区、下一级行政区、总面积(平方千米)、总人口(万人)、政区的历史沿革(始臵时间和臵、废、分、合及驻地迁徙、辖属变更等情况)、其他信息(如四至、毗邻的相关行政区,政府驻地人口、民族构成,气候类型,地貌特征、主要山峰、主要河流,主要工业、主要农业、主要矿产、主要土特产,主要交通干道,主要文教科体卫事业单位,名胜古迹和著名旅游景点,著名历史人物、主要历史事件等历史文化和民间传统文化内涵)。
对于历史悠久的政区实体应深入调查、考证、梳理其承载的地域文化内涵。
216.群众自治组织类。
2161-2162.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居委会):下级组织、辖区范围、长途电话区号、联系电话、邮政编码、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人)、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工业、农业、商业、主要驻区单位、名胜古迹等)。
217.非行政区域类。
2171.矿区:矿产类型、范围、驻地、设立时间、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人)、所在(跨)行政区、产值(万元)、其他信息。
2172.农、林、牧、渔区:类型(农业区/林区/牧区/渔区)、范围、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人)、年均气温(摄氏度)、年均降水量(毫米)、年无霜期(天)、主要产业、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与之相连的主要道路和交通线等)。
2173.工业区、开发区:类型(工业区/开发区)、范围、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人)、主要产业、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与之相连的主要道路和交通线等)。
2174.边贸区、口岸:类型(边贸区/口岸)、范围、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人)、主要商品、主要产业、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与之相连的主要道路和交通线等)。
2175.军事区:对社会公开的名称及信息。2176.地片:范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2177.区片:范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22.居民点类。
221-222-223-224.城镇居民点,农村居民点,工矿点,农、林、牧场点:类型(城镇/农村/工矿点/农、林、牧场)、长途电话区号、邮政编码、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人)、所在(跨)行政区;民宅聚集区、居民小区等城镇居民点所临街巷与门牌号、邮编等组合地址信息,村落等农村居民点的聚落形态、传统民居及民俗等文化内涵;其他信息。
23.交通运输设施类。231.水上运输。
2311.锚地:面积(平方米)、锚位(个)、所在水域、平均水深(米)、最大水深(米)、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2313.河港:类型(河港/湖港)、泊位(个)、年客运量(万人)、年货运量(万吨)、岸线长(米)、所在水域、平均水深(米)、最大水深(米)、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与之相连的主要道路和交通线等)。
2314.船闸、升船机站:类型(单级/多级)、所在水域、平均水深(米)、最大水深(米)、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2315.渡口:年客运量(万人)、渡程长度(米)、平均水深(米)、最大水深(米)、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与之相连的主要道路和交通线等)。
232.公路运输。
2321.公路:类型(国道/省道/县道/乡道/专用)、等级(高速/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以下)、起点、止点、长度(千米)、宽度(米)、路面性质、沿途重要地理实体、始建时间、建成时间、途经行政区、其他信息。
2322.长途汽车站:年客运量(万人)、年货运量(万吨)、占地面积(平方米)、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与之相连的主要道路和交通线等)。
2323.收费站:所在道路、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233.铁路运输。
2331.铁路:类型(单线/复线,普通线路/客运专线)、起点、止点、主要车站、长度(千米)、始建时间、建成时间、途经行政区、其他信息。
2332.火车站:类型(客运/货运/客货混合运)、年客运量(万人)、年货运量(万吨)、占地面积(平方米)、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与之相连的主要道路和交通线等)。
2333.道口:所在线路、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与所在铁路相交叉的道路等)。
234.航空与管道运输。
2341.航空港:类型(国际/国内)、年客运量(万人)、年货运量(万吨)、占地面积(平方千米)、停机坪面积(平方千米)、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与之相连的主要道路和交通线等)。
2342.管道:运输物质、起点、止点、长度(千米)、年运输量(万吨/万立方米)、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2343.管站:所在管道、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235.城镇交通运输。
2351.道路、街巷:起点、止点、长度(米)、宽度(米)、路面性质、道路等级(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门牌号范围、沿途重要地理实体、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一些古老街巷的传统文化内涵等)。
2352.有轨交通线路:起点、止点、长度(千米)、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2353.公共交通车站:建筑面积(平方米)、主要运营线(条)、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与之相连的32 主要道路和交通线等)。
2354.停车场:占地面积(平方米)、泊位数(个)、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与之相连的主要道路和交通线等)。
236.交通运输附属设施。
2361.桥梁:类型(铁路/公路/人行/其他)、所在线路、所跨河流(道路等)、最大载重量(吨)、长度(米)、宽度(米)、高度(米)、最大跨度(米)、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2362.隧道:类型(铁路/公路/地下通道/其他)、长度(米)、宽度(米)、高度(米)、所在山峰(河流、湖泊等)、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2363.道班:所在线路、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2364.检查站:所在线路、占地面积(平方米)、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2365.环岛、路口:类型(环岛/路口)、所在线路、占地面积(平方米)、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2366.加油站:所在线路、占地面积(平方米)、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2367.灯塔、导航台:所在航道、高度(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239.其他。
2391.索道、扶梯:起点、止点、长度(米)、始建时间、建成33 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24.水利、电力、通信设施类。
241.井:深度(米)、水质、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最高水位(米)、最低水位(米)、最大输出量(米/秒)、日出水量(立方米)、涌水高度(米)、年均水温(摄氏度)等‟。
242.蓄水区。
2421-2422.池塘、海塘:面积(平方千米)、长度(米)、宽度(米)、水深(米)、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2423.水库:面积(平方千米)、长度(千米)、宽度(千米)、平均水深(米)、总库容(万立方米)、主要水源、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2424-2425.蓄洪区、泻洪区:面积(平方千米)、蓄(泻)洪量(万立方米)、蓄洪水位(米)、主要水源、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2426.灌区:面积(平方千米)、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243.排灌设施。
2431.灌溉渠:起点、止点、平均流量(立方米/秒)、最大水深(米)、始建时间、建成时间、途经行政区、其他信息。
2432.排水沟:起点、止点、最大水深(米)、始建时间、建成时间、途经行政区、其他信息。
2433.渡槽:长度(米)、宽度(米)、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2434.泵站:所在线路、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2435.涵洞:宽度(米)、高度(米)、所在位臵、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244.堤堰。
2442-2443-2444-2445.河堤、湖堤、闸坝、拦河坝:所在位臵、长度(米)、顶宽(米)、高度(米)、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245.运河:长度(千米)、起点、止点、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沿途自然与人文景观,历史人物、事件及传说等文化内涵)。
246.电力设施。
2462.发电站:类型(火力/水力/风力/核/太阳能)、总装机容量(千瓦)、日发电量(万度)、年发电量(万度)、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2463.输变电站:输入容量(千瓦)、输出容量(千瓦)、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247.通信设施。
2472.通信基站:发射功率(瓦)、基站天线高度、始建时间、建成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
25.纪念地、旅游景点类。251.纪念地、遗址。
2511-2512.人物纪念地、事件纪念地:占地面积(平方米)、管理单位、联系地址、联系电话、人物或事件、保护级别、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主要建筑物、主要景点、与之相连的主要道路和交通线等)。
2513.宗教纪念地:占地面积(平方米)、管理单位、联系地址、联系电话、宗教文化内涵、保护级别、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重要人物、事件、传说等)。
252-253.公园、风景区:占地面积(平方千米)、管理单位、联系地址、联系电话、主要景点、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景观特色及相关文化内涵)。
254.自然保护区:级别、保护对象、占地面积(平方千米)、管理单位、联系地址、联系电话、主要景点、建立时间、所在(跨)行政区、其他信息(如与之相连的主要道路和交通线等)。
26.建筑物类。
261.房屋:地址、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主体层数(层)、主体高度(米)、联系电话、邮政编码、建成时间、其他信息(如产权单位、管理单位、使用单位、特殊意义等)。
262.亭、台、碑、塔。
2621-2622-2623-2624.亭、台、碑、塔:所在位臵(地址)、建成时间、主体层数(层)、主体高度(米)、建筑结构、其他信息(如建筑特征、特殊意义等)。
263.场。
2631-2632.广场、体育场:所在位臵(地址)、占地面积(平方米)、建成时间、其他信息(如产权单位、管理单位、特殊意义、与之相连的主要道路或交通线等)。
264.城堡、墙。
2641-2642.城堡、墙:所在位臵(地址)、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主体高度(米)、建成时间、其他信息(如管
理单位、建筑风貌、历史文化内涵等)。
27.单位类。
271-272-273-274-275.党政机关、民间组织、事业单位、企业、军事单位:地址、所属行业、联系电话、邮政编码、业务范围、单位网址、其他信息。
第三章 地名普查基本流程
第九条 收集资料
搜集整理地名及相关资料。包括历年地名命名更名文件和资料、地名志、地名录、地名词典、地图、地方志、文史资料及有关古籍等;党政机关和各专业部门相关普查资料与数据;基础地理数据与遥感影像数据等;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以及地名补查与资料更新的成果。
第十条 编写地名调查目录
以工作图图载地名信息为基础,结合收集到的相关地图、资料,编写地名调查目录,标注所收集信息资料的来源和出处,并造册登记。
第十一条 预填地名登记表
根据地名调查目录,整理、查阅和考证相关资料,预填地名登记表。地名登记表可在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中按地名分类打印或按普查内容印制。
第十二条 地名调查方式
根据地区情况,采取政府部门协作分类调取资料,发放调查表,分片调查收集,召集当地群众座谈,走访知情人,现场踏勘等方式进行调查。
第十三条 实地核实采集地名信息,标注工作草图
根据地名调查目录、地名登记表、工作图到实地对照、核实、采集地名信息,标注工作草图。
第十四条 整理地名登记表
根据外业调查核实采集的信息,进行资料的梳理、考证、核定等内业工作,并对地名登记表进行整理、修改和完善。
对暂不能到实地调查的地名,应进行室内资料收集整理,进一步核实、充实地名登记表。
第十五条 地理实体及地名标志位臵测量
地理实体、地名标志的地理坐标,在普查工作用图上能准确判定位臵的,可采用图解法确定坐标。在普查工作用图上不能准确判定位臵的,应到实地测量。
图解法测量,首先在普查工作用图上确定地理实体或地名标志的点位,然后量取该点位的地理坐标,图解坐标精度表示到秒。
实地测量,首先在实地确定点位,再采用适合的卫星导航系统确定地理坐标,在保证位臵相对准确的前提下,测量误差小于20米。
地理坐标的测量要求见附件1。
第十六条 地名语音采集
标准地名的发音,应制作语音文件存入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语音文件可采用合成音或人工发音两种形式。合成音可由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自动报读,报读与实际发音不一致的(如多音字、生僻字等),应录制人工发音文件。
少数民族语地名的原生读音、地方的地名专用字和方言读音,应在实地录制,确保清晰准确,制作语言文件存入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
库。
第十七条 数据整理与入库
在计算机上对实地采集的文字、照片、录像、录音等进行检查、整理、编撰,并导入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
第十八条 历史地名普查
对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之后产生的历史地名要进行普查,并填写地名登记表,录入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
第四章 地名在地图上的标注
第十九条 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在地图上的定位及符号类型 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在地图上的定位点分为几何中心、中心线、最高点和驻地位臵等,符号类型包括点状和线状。
各类地理实体在地图上的定位点及符号类型见附件1。
第二十条 工作图地名标注
普查工作图上所有地名都要使用0.3mm以下红、蓝两色中性碳素笔进行标注,地名注记的修改、增删一律使用红笔标注,其他用蓝笔标注。文字注记要字体正规、字迹清晰、用字规范、位臵准确、图面整洁。
第二十一条 工作图地名位臵符号的标绘
工作图上用直径3mm 的“⊙”符号表示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在图上的位臵,圆圈内的中心点为定位点。红色符号代表实测坐标点位,符号位臵在工作图上为示意性表示,在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矢量图上根据实测坐标准确表示点位。蓝色符号代表图解坐标点位,符号位臵在工作图上表示为准确点位,在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矢量图上根
据工作图标绘的点位量取坐标。
第二十二条 工作图标绘整饰
工作图上地理实体名称及其位臵没有变化的,用蓝色笔在地名注记文字下划横线。
实地有名而工作图上没有标注的,用红色笔将地名标注在工作图定位点适当位臵,如图上标注不开,可采用编号代替,并在图外采用相应编号注明。
工作图上有地名而实地没有的,用红色笔圈上此地名,并在圈内划45度斜线。
工作图上的地名与实地地名不符的,用红色笔圈上图中的地名,圈旁标注确定的标准地名。
第二十三条 地理实体的修测
对新增或变化的与地名有关的重要地理实体,要在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矢量图上进行修测,可通过大比例尺遥感影像、地形图进行图解或实地测量,确定地理实体的起止点和拐点并在工作图上用红色直线示意性表示,同时标注地名名称,再根据相应图式符号和标准地名注记标绘到矢量图上。
在保证位臵相对准确的前提下,测量与标注误差小于20米。
第二十四条 矢量图及成果图上表示的地名
(一)将录入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的11大类地名的标准名称,标绘在矢量图上。
(二)根据图面承载情况,将11大类地名每类中的重要地名标注在普查成果图上,其他的地名尽量标注。未在普查成果图上标注的地名,也要填写地名成果表。
第二十五条 地名在矢量图上文字注记的位臵
地名在矢量图上注记的位臵,点状地理实体的地名按定位点的右、上、左、下顺序选位注记,线状地理实体的地名按地理实体走向散列式注记,面状地理实体的地名在范围内或中心处注记。注记不能压盖地名位臵图式符号。
地名注记的字体、位臵、颜色、样式见附件2。
第二十六条 绘制地名普查成果图
根据地名普查工作图和地理实体坐标,利用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中的标注工具,将现今地名和相应的图式符号标绘在数据库矢量图上,对矢量图进行图外整饰,制作成地名普查成果图,签字、盖章。
图外整饰内容包括:图例、成果图名称、标绘者、检查者、验收者、时间、密级、编号、单位、单位负责人等。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图绘制格式见附件2。
第五章 地名标准化处理
第二十七条 地名审定
对普查入库的地名,要结合历史资料、现势资料,核对、分析、论证外业调查成果,依照地名管理有关法规、规定,进行审定。
第二十八条 跨省地名审定
跨省级行政区域界线地理实体名称,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表述不一致时,要充分协商确定。协商不一致的,报国务院地名普查领导小组核定标准名称,并按国家地名管理有关法规中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办理。
第二十九条 地名的命名、更名
对有地无名且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一地多名、一名多写或在一定范围内重名的地理实体须确定一个标准名称。对罔顾传统、刻意崇洋的外来语地名和用英文译写通名的地名等不规范的地名,要予以更名和纠正。地名命名、更名的原则、审批权限和程序,根据国家地名管理有关法规办理。
第三十条 地名罗马字母拼写
中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以国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统一规范。汉语地名按1984年中国地名委员会、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测绘局联合颁布的《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拼写;蒙、维、藏语地名以及惯用蒙、维、藏语书写的少数民族语地名,按国家测绘总局、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修订的《少数民族语地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拼写;其他少数民族语地名,原则上以汉译名称按《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拼写。
第三十一条 少数民族语地名译写
少数民族语地名,在各自民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按其标准(通用)语音,依据汉语普通话读音进行汉字译写,对约定俗成的汉字译名,一般不更改;多民族聚居区的地名,如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称谓并无惯用汉语名称时,经当地地名管理部门征得有关少数民族的意见后,选择当地适用范围较广的某一种语种称谓进行汉字译写;少数民族语地名的汉字译写,应尽可能采用常用字,避免使用多音、贬义和容易产生歧义的字词。
第三十二条 地名审音定字
对带有区域性或有特殊文化含义的地名专用字和地名专读音,说
明来历、含义及读音缘由,按照现行的有关规定,进行审音定字。
第六章 地名标志设臵
第三十三条 地名标志标准
地名标志按照GB 17733—2008《地名 标志》国家标准和《地名标志管理试行办法》(民地标„2006‟1号)设臵。
第三十四条 设臵更新地名标志
根据实际需要,对重要地理实体增设地名标志。对原设地名标志区域进行查漏补缺,更新已损坏的地名标志。
第三十五条 地名标志普查登记
新设臵的地名标志以及此次地名普查前独立设臵的、目前仍使用的地名标志均要测量标志位臵,实地拍摄标志照片,填写地名标志登记表,将数据录入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
地名标志登记表主要内容:标志代码、标准名称、罗马字母拼写、民族文字、所在(跨)行政区、标志位臵、设臵单位、设臵时间、生产厂家、材质、规格、标志照片文件名和标志照片等。标志代码指地名标志在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中的代码,由地名代码加2位数字组成,2位数字表示同一个地名设臵的标志的个数,从01至99顺序排列。标志照片文件名指设臵的地名标志实地照片的文件名称,文件格式为JPG,文件名由该标志的标准地名加2位数字组成,2位数字表示标志照片的顺序,如灵山01。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标志登记表样式见附件3。
第七章 地名普查表格填写
第三十六条 地名普查表格
普查的地名,包括地图上增加的地名、删去的地名和更改的地名,县级地名普查办应按照本规程要求,填写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目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成果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标志登记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用字读音审定申报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标准化处理统计表等表格。
第三十七条 地名成果表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成果表在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系统中自动生成,以县级政区为单位,按地名分类(11大类)分别打印,装订成册,签字、盖章。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成果表样式见附件4。
(一)地名代码,是地名的唯一识别码,根据《国家地名数据库代码编制规则》编制。
(二)类别名称,按照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的地理属性分类,为《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GB/T 18521-2001)中“地名地理属性类别代码”中的类别名称。
(三)标准地名,指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书写,并经过官方认可的地名全称。
(四)罗马字母拼写,指地名的汉语拼音字母书写。
(五)民族文字,指少数民族语地名的民族文字书写。
(六)所在(跨)行政区,指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所位于(跨)的行政区。
(七)简称,指经过官方认可或约定俗成的地名的简单称谓。
(八)别名,指某一地理实体标准地名及其简称以外的其他现行
名称。
(九)地理位臵,指地理实体的地理坐标(经纬度)。地理坐标填写要求见附件1。
(十)语种,指地名的语言种类,如汉语、藏语、蒙古语等,表中只填少数民族语种。
(十一)地理实体概况,概述地理实体的相关信息。
(十二)地名的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包括标准名称及其别名、曾用名、简称等名称的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地名的历史沿革要追根溯源,详细考证。
(十三)资料来源,指地名的来历、含义及历史沿革和地理实体概况等信息资料的来源和出处。
(十四)多媒体信息,指普查期间采集的照片、图片、录音、录像等资料。
(十五)备注,指对一些在上述栏目中无法填注又必须加以说明的问题,在备注一栏中填注。
第三十八条 地名目录
汇总资料时应填写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目录,内容包括:序号、地名代码、标准地名、类别名称等。
地名目录在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系统中自动生成,以县级政区为单位,按地名分类(11大类)分别打印,装订成册,签字、盖章。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目录样式见附件5。
第三十九条 地名标志登记表
地名标志登记表在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系统中自动生成,以县级政区为单位,按地名分类(11大类)分别打印,装订成册,签字、45 盖章。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标志登记表样式见附件3。第四十条 地名用字读音审定申报表
通过地名外业调查和查考有关资料,对存在的未经国家审定的地名专用字和地名专读音,应进一步理清其形成的来源及缘由,确需沿用的,填写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用字读音审定申报表,按现行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用字读音审定申报表样式见附件6。
第四十一条 地名标准化处理统计表
汇总资料时应填写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标准化处理统计表,内容包括:序号、地名代码、类别名称、标准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所在(跨)行政区、原用名称、原罗马字母拼写、批准时间、备注等。以县级政区为单位,按地名分类(11大类)分别打印,装订成册,签字、盖章。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标准化处理统计表样式见附件7。
第八章 数据库建设
第四十二条 建立数据库
国家、省、市、县统一使用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本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
第四十三条 行政区域界线标绘
县级行政区域界线和已勘定的乡级行政区域界线,标绘到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1∶5万矢量图上。
第四十四条 地名信息录入
依据地名登记表等资料及时将地名信息录入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并进行编辑。
第四十五条 地名的修改、整饰
对照工作图,对有变化的地名,在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图形数据中进行标绘和修改。
(一)删除不存在的地名。
(二)对变化的地名进行位臵、名称、属性的修改。
(三)通过“地名信息”中图库匹配的功能,逐个检索标准地名,添加新增地名。利用图上标注或输入地名经纬度对其具体位臵进行标注。
(四)对相互叠加的注记进行方位或显示级别的调整。
第四十六条 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匹配
(一)通过“地名信息”中图库匹配的功能逐项、逐个检查地名是否建立连接关系。
(二)对于没有建立连接关系的地名逐个进行匹配,具体如下: 1.通过自动匹配使图上名称与属性名称完全相同的地理实体自动建立连接关系。
2.通过地名的关键字检索、定位查询进行地理实体的半自动匹配。
3.通过遥感影像、大比例尺地图等其他方式进行匹配。
第四十七条 多媒体数据的处理和存储
将普查工作形成的有关文件、资料等进行数据处理,形成扫描数据,导入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将地名标志照片、普查中产生的音像等数据按标准处理后,导入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
第四篇: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总结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总结
为积极推进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我县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通知》(国发(2014)3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晋政办法(2014)47号)和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晋中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市政办发(2014)46号)文件精神,结合本县实际,按照地名普查工作的范围和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周密部署,扎实推进我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现将工作进展情况总结如下:
-、基本情况
xx县地处山西省晋中市东部,太行山西麓,距省城太原120干米,晋中市区105千米,全县东西最大距离70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1千米,地势为山地丘陵,东宽西窄,西南高东北低。全县国土面积1954平方干米,辖5镇7乡1个城区社区管委会,328个行政村,11个社区,总人口23.8万人。
二、工作情况
(一)建立组织领导机构
地名普查是个多部门参与的一个系统工程,为加强组织协调、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于2014年9月成立了“昔阳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县政府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主任、县民政局局长任副组长,住建、国土、水利等26个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民政局,负责指导、组织、协调全县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各个成员单位及12个乡镇、城区社区管委会,均确定了本次地名普查工作联络员,县乡两级领导机构备司其职、各负其责,为我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证。
(二)制定普查实施方案
县乡两级领导机构成立后,依据省、市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昔阳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于2014年9月11日以昔政办发【2014】85号文件印发全县。方案分八大部分,分别对第二欠全国地名普查的目的意义、普查范围、普查任务及具体内容、时间安排、组织实施、方法步骤、质量管理、工作要求做了明确的安排。县级方案出台后,各乡镇和城区社区管委会根据全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全部制订了本乡镇的具体实施工作方案。
(三)广泛开展宣传发动 地名是基础地理信息,地名普查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的国情调查,随着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和部分村组的合并,一些居民地名名称消失,新生地名涌现,地名信息老化、内容单一,管理方式落后,严重制约着地名公共服务和社会对地名资源的需求。开展地名普查是全面掌握地名信息的根本途径,对于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方便人民群众生活、促进社会交流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在宣传准备阶段扎实做了一些工作:一是在县电视台开辟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专栏定期播出;二是在《昔阳通讯》开设专版,定期刊出;三是在县城主要街道、车站、大型商场等人流密集场所张贴公告、标语。
(四)做好人员和经费保障工作
为使地名普查工作顺利开展,通过有关部门协调,调配了5名普查办公室人员,集中办公,配备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打印机、保险柜、办公桌椅、文件柜、GPS定位仪等设备,根据晋中市民政局安排地名普查工作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办法进行。2015年10月,通过县政府采购办在网上发布了招标公告,招标文件我们按市局要求和县采购办一起制定;通过公开竞争,北京天下图有限公司最终中标。2016年1月下旬,县民政局与该技术服务单位签订合同。2016年2月,北京天下图科技有限公司开始进驻昔阳,实施普查工作。目前,全县地名普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经费方面:县政府大力支持地名普查工作。2015年,县级财政预算资金60万,保证了全县地名普查工作的及时启动并顺利开展,资金使用做到了严格、高效、精准。2016年已拨付中标单位36万元,其他运行费、办公经费已列入县级财政预算。
(五)召开动员会议和培训会议
2014每9月,我县召开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动员会议,各乡(镇)乡(镇)长、城区社区管委会主任、县直辖关单位负责人、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共计100余人参加会议。会上,县政府副县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组长耿计良作了动员讲话,有关单位负责同志进行了表态发言。会议用以会代培的方式对参会人员进行了地名普查业务培训,学习了全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实施方案,对地名普查办的技术人员进行普查工作规程、资料采集等的培训,详细讲解了普查的基本步骤和相关表格的填写规范。
(六)认真开展地名外业采集、资料收集工作 这次普查涉及面广,我们特别注意与地名相关的资料的收集。《xx县志》、各单位上世纪80年代出的志书、政协文史资料、考古资料、公路分布图、城镇交通分布图、第一次地名普查档案资料、地名照片等,我们一共搜集到150余份(册)。在这些资料基础上,我们对照分析和集中整理,考证编写每一条地名的来历及其沿革,确保各类信息详实、准确,为篡写新的《地名志》奠定基础,分类审核,考证录入,尽力保证地名普查数据质量。将采集条目进行分类整理,对地名信息资料进行审核把关。对村民委员会、居民点等属于乡镇管理范围的,分为一类由乡镇组织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员对本辖区的地名资料进行审核。对水利、林业等涉及专业职能部门的普查条目,由各相关部门进行核实和确认。最后由普查办组织专业人员对全县地名调查登记资料进行核对,确认合格后录入数据库。若出现不同志书、调查与志书记载不一致的,都详细记录存档备查。
在汇总资料的同时,对有地无名、有名无地、一地多名、多地重名、地名用字不规范等情况进行标准化处理。由各镇分别梳理核对,提出地名命名更名预案,由当地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后,统一汇总上报。从普查资料看,新建、延伸道路无名情况较多。普查办根据国家省、市、县临地名管理的有关法规和规定,按地名命名、更名权限和程序,进行审定和标准化处理。对第一次地名普查遗漏的、已约定俗成的老地名直接确认。重名的情况较复杂,须慎重对待,能改则 改,一时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的暂缓处理。
(七)提高保密意识,认真做好保密工作
本次地名普查涉及许多国家保密资料,在业务培训中,我们十分重视对每一个地名普查工作人员的保密教育,以强化他们的保密意识。在工作中,严格按照保密守则处理应用有关涉密资料,购置了保密柜,添加了涉密电脑,地名普查办公室安装了防盗门,涉密资料的保管和使用严格进行登记备案,至今没有发生一起泄密事件。
(八)严格管查验收,确保资料及时归档
2017年3月15日,我县普查办按照《地名普查质量评价体系》和《地名普查验收办法》组织召开了全县地名普查质量专家评审会议,各成员单位分管局长、乡镇助理员、地名普查质量专家、技术服务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对我县地名普查成果进行现场认真审阅与审修,严把审查验收关,调查登记严谨细致、电子数据信息全、质量标准高,严格把握各项技术指标,确保信息准确和地图标绘质量。并且针对成果表中存在的问题与疑点、难点,进行了研讨与分析,并形成具体的审核意见。
目前,我县已完成4063条词目表的编制任务,将地名文字和图形信息及多媒体数据录入国家地名和区划搬据库,根据普查成果和工作图,修改矢量地图上的地名注记和变化的地物。据统计全县共收集地名普查信息11个大类102个子类4063条地名目录,4063条地名成果表,101幅地名成果图,161条地名标志登记表,11条地名标准化处理统计表,1份工作总结。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因为外包公司人员都是外地人,在搜集资料和外业采集中都必须与县里各个部门和单位打交道,有时候就会出现语言沟通上的障碍。
2、大部分单位都积极配合工作,但也有一些单位敷衍应付,不能全面详细地提供资料。
3、第一次地名普查到第二次地名普查间隔时间过长,可借鉴利用的资料太少,而区划地名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历史性很强的工作,因此造成工作难度加大。故请求省市对地名普查工作人员多开展一些业务培训和实地指导。
待普查成果验收合格后,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补充完善地名普查档案资料,着力做好地名普查的成果利用开发,巩固成果,深化内涵,推动我县地名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xxx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
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7年11月20日
第五篇: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07〕9号)
【发布单位】国务院
【发布文号】国发〔2007〕9号 【发布日期】2007-04-04 【生效日期】2007-04-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
(国发〔2007〕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高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开始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普查的目的和意义
文物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开展文物普查是为了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为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开展文物普查,有利于合理、准确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完善文物档案管理,促进文物保护机构建设,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整体水平;有利于发掘、整合文物资源,充分发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锻炼文物保护队伍,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二、普查的范围和内容
此次普查的范围是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内容以调查、登录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为重点,同时对已登记的近40万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要了解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及环境的基本情况,尤其是量化指标、保存状况和环境现状及其变化情况。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普查结果,编制普查档案和普查报告,及时公布本行政区域内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其中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确定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三、普查的时间安排
此次普查从2007年4月开始,到2011年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普查标准时点为2007年9月30日。2007年4月至9月为普查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确定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培训、试点工作;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为普查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为普查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成果。
四、普查的组织和实施
为加强文物普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务院决定成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文物局,负责普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具体协调。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设立相应的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认真做好本地区文物普查的组织实施工作。
五、普查的经费
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的财政预算。
六、普查资料的填报和管理
凡在我国境内使用和管理不可移动文物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和此次普查的具体要求,配合普查机构按时、如实地填报普查信息。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资料。各级普查机构要通过实地调查准确填报普查信息,确保普查质量。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要妥善保存普查数据和资料,对普查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必须履行保密义务。
附件: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国务院
二○○七年四月四日
附件:
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组 长:陈至立 国务委员
副组长:孙家正 文化部部长
项兆伦 国务院副秘书长
单霁翔 文物局局长
成 员:张 茅 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罗平飞 民政部副部长
张少春 财政部副部长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