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赴旬邑县新农村建设考察情况的报告
关于赴旬邑县新农村建设考察情况的报告
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部署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为了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切实抓好我县工作,近期,县委、县政府安排有关人员,赴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旬邑县进行了学习考察,形成了一些认识和体会。根据县委领导的批示要求,现将这个考察报告予以刊发,供学习参考。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8月17日至19日,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继萍同志带队,县委农工部等6个部门负责人,城关镇等5个乡镇长、东兴村等6个村党支部书记共20人组成的考察组,对旬邑县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学习考察。我们先后参观了旬邑县土桥镇东尧村、丈八寺镇新店子村和谈村、张洪镇高坪村和鹏旗村、职田镇车村的新农村建设及旬邑翠屏湖、县博物馆等文化建设风景。经过考察学习,他们的新农村建设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旬邑县新农村建设概况和成效
旬邑县地处渭北旱塬,属咸阳市管辖。辖10镇4乡187个村,总面积18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8万亩,总人口2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2%,属于革命老区,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旬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不断壮大产业,强化农民教育培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和农村快速发展。2005年该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2亿元,增长18%,地方财政收入2536万元,同口径增长64.9%,农民人均纯收入1737元,增长12.7%。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他们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三农”工作全局,经过四年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培育主导产业,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通过实施“果业富民万人帮建活动”、“优果工程”,招商引资,发展果品贮藏加工,下功夫开拓市场,使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围绕苹果产业,建成了11个气调库,一批纸箱厂、发泡网厂、套袋厂,果业配套龙头企业实现产值4980万元。
二是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成了职田、土桥、清塬三大塬区人饮工程,使233个村21万人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161个村实现了低压线路改造,不仅农村供电能力大大提高,群众用电价格也明显降低。今年1至7月份实现公路建设投资2280万元,铺筑农村柏油路114公里。近两年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超过2000口,有1500户农民用上了沼气;累计完成中小学校舍建设投资2912.88万元,新建校舍2299间。
三是村容村貌整洁。走进旬邑境内,迎面给人一种新气象,全县主干公路沿线树木葱郁、树种统一、树形一致、高低一样、涂白一样,形成一 道亮丽的风景线,路渠边全无杂草,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全县建成“林在村中,村在林中”绿色家园村71个,绿化道路271条121公里,建成农村绿化带274公里,栽植各类花卉苗木2050万株。特别是新建村庄,水、电、路、通讯、校舍、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把过去长期存在的用电难、吃水难、行路难、求学难、就医难以及柴草乱堆、粪土乱倒、畜禽乱跑、垃圾乱撒等老大难问题根本上得到解决。到目前为止,旬邑县已建成规划科学、基础设施配套、经济发展、村风文明、环境优美的标准化新村62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3%。
四是旧村搬迁增加了耕地。2003年以来,全县通过旧村改造、整体搬迁,复垦老庄基11000亩,增加耕地7000亩,节约了大量土地。
五是启动了农村消费市场。旬邑县农民在新村建设中投资已累计达1.7亿元。新农村民宅建设启动了农村消费市场,拉动了砖瓦、预制楼板、钢材、水泥等建材业和交通运输、劳务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六是增强服务职能,密切了党群关系。促进了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和党群、干群关系的改善,基层组织在群众中威性进一步提高。
2003年至今,先后荣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市、全省农村公路建设先进县、省级造林绿化模范县等荣誉称号。近几年来,上级部门多次在旬邑县召开不同层次的现场会34次,中、省、市各大新闻媒体对旬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做了多次报道。旬邑县新农村建设经验,已作为全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的内容之一,进行推广。
二、旬邑县新农村建设主要作法和经验
1、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拓展农村发展思路。2003年,旬邑县委、县政府就组织全县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开展“旬邑如何发展”、“旬邑的出路在哪里”等大讨论。在此基础上,县级领导带队分专题进行调研,吃透县情,了解民情,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除自然条件等客观原因外,一致认为主要在于思想不解放,发展观念滞后,没有跳出就农业抓农业、就城镇抓城镇的单一模式。为此,县上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先后组织县级几大班子领导和部分乡镇、村干部、群众代表到浙江、湖南等地学习,重点考察农业产业化、村镇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经验,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克服不思进取、苦熬苦等、怕担风险、不敢创业的思想,树立危机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和市场意识,把广大干部思想统一到加快发展上来,解决农村群众建设新居,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村生存环境,着手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从工作思路上实现了重大调整。
2、以发展县域经济经济为支撑,提高农民收入。近几年,旬邑县以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他们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思路,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依托渭北高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雨量适中,是全国少有的苹果优生区域,紧紧围绕果业强县目标,扩大果树种植面积,狠抓果园管理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果品质量和产量全面提升。到2005年年底,全县果园面积达35万亩,年总产值25.5万吨,农民人均苹果收入2326元。同时,结合退耕还林还草,精心实施“畜牧富民工程”,培育壮大畜牧业,全县种草15万亩,建成养牛大村19个,养猪大村16个。利用当地独特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中药材6万亩,烤烟2.1万亩。现已形成果、畜、药、烟四大主导产业。二是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增收渠道。他们坚持常年输出与季节性输出相结合,政府组织输出与社会组织输出相结合,健全网络,开拓市场,强化培训,优化服务,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全县年均输出5.7万人左右,年创收入3亿多。三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激发发展活力。他们对非公有制经济从申报登记、税费标准、市场准入、金融贷款、部门服务上给予极大支持,并大张旗鼓树立和表彰典型,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工业、农业、旅游和社区服务业,切实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现在相继催生了一批煤炭贩运、果品贮藏、建筑、包装等专业村,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已发展到3784户,年产值达3.06亿元。
3、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旬邑县委、县政府从解决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等“老大难”问题入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抓规划。围绕建设特色城乡,制定了城乡建设规划。对县域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对合并的乡镇进行了调整。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全面规划、实用方便、节约土地四个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一刀切。按照“拆迁型、改造型、整治型、依托城镇型”4种方案,完成全县99个村的建设规划。免费给群众提供民宅建设图纸。把新建与旧村改造并举,合理布设水、电、路、讯、校舍、卫生所以及牲畜圈、厕所、沼气池等设施。二是抓治理。在新村建设中,全县每年分春、秋两季对乡村街道进行整修,对“三堆”(土、粪、柴),五乱(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电线乱拉、厕所乱建、畜禽乱跑)进行整治。开展“万名干部进农村,干群同干建家园”活动,开展“村在林中,林在村中”绿色家园建设活动,初步建成71个绿色家园示范村。三是抓管理。在城乡共用设施管护中,推行招标拍卖市场化、公办民助合作化、管理队伍专业化、个人承包竞争化、党员奉献义务化“五种”管理模式。对城镇和农村的绿地、绿笆、花草、行道树及市政设施管理实行认养和承包,建立县、乡、村三 级市容村容管理队伍,落实责任,实行“五包”,年节约管理费用10多万元。在道路建设方面,采取“群众铺底子,政府铺面子”的办法,农村基本实现了道路柏油化和村庄街道硬化。在水电建设方面,自来水进村入户、用电改造入网,实现村庄水电管网化,解决了21.7万人的饮水困难,使95%的群众用上自来水,194个自然村完成低压线路改造。在农田基本建设方面,利用冬春农闲时间集中进行沟坡治理,修造梯田,同时,对煤炭开采用地、废弃道路和旧庄基地及时进行复垦整治。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0平方公里,新修改造基本农田5万亩,人均净增耕地0.3亩。在教育卫生文化建设方面,发挥县乡两级积极性,改造新建校舍235所5366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教育完成率达到99.8%;改扩建乡镇卫生院8000多平方米,开通了疫情直报系统;加大村支部活动阵地建设,全县14个乡镇建有文化站,70%村有了文化活动场所;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数字旬邑”工程,架设电视光缆41公里,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
4、以营造宣传文化氛围为衬托,建设文明新风尚。旬邑县创新思路,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在广大农村,开展美德进农家、知识进农家、欢乐进农家、绿色进农家、新风进农家活动。通过刷写宣传画、标语,开展评选“文明卫生户”、“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好儿女”活动,大力弘扬勤俭持家、扶贫帮困、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重学兴教、讲究卫生等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新风尚。组织农民学技术,开展各类运动比赛、文艺演唱,展示家庭才艺,做新型农民;自编处事歌谣,街头巷尾作画、写字,营造宣传文化氛围,使人耳目一新。
三、旬邑新农村建设对我县的启示:
1、解放思想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前提。参观旬邑县的新农村建设,对我们的启示是,解放思想要来实的,要把广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线上来。把解放思想与用人制度、考核制度、监督制度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从解放思想中推进改革发展。解放思想要从领导干部带头抓起,只有领导干部带头,才能真正解放思想,真正把解放思想贯穿于改革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推进我们的事业发展。
2、因势引导,规划先行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旬邑县新农村建设实践告诉我们,随着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农民对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有迫切要求和愿望。农村发展已由只注重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由只注重发展速度向质量效益与发展速度并重的转变。为了满足农民不同需求,政府只有正确引导,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用好规划,引导农民,才能把农民建房与新村建设、农民住房质量提高与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有效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效果。在 编制规划中,始终坚持根据每个村每个户的经济基础和承受能力,因村制宜,因户制宜,对川塬区较富裕的村,适当提高建设档次,符合现代居民生活条件;对深山高寒区的村,利用移民搬迁、以工代赈政策,引导群众实施整体搬迁,建设标准化新村;对家庭富裕农户,可以规划较高档次的楼房;对条件差的农户,可以统一规划建设平房,从而满足不同阶层农民的要求。
3、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从旬邑县我们看到,只有强力推进我县“五个”大县建设,狠抓畜牧、烤烟主导产业,加快核桃基地建设步伐,培育药、菜等后续骨干产业,才能实现我县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步增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经济支撑。
4、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旬邑县委、县政府近年来的各届班子,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实践证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推进责任在县级,实施督促责任在乡镇,落实建设责任在村组,县委、县政府要把资金筹措、项目整合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来抓,按照“资金不乱,用途不变,各出其力,各计其功”的原则,稳定县级职能部门的支农项目、资金,根据规划,合理集中捆绑使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不断推广实施政务、村务公开,开展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才能充分提高和培养农民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充分激发农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造精神和强大力量;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四、关于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1、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我县新农村建设要以解放思想为行动的先导,突出解决两个问题(偏和急),创新一个理念(发展)。一要着重解决认识偏的问题。要克服一些部门认为新农村建设只是主管部门的事,而忽略了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同时,部分干部把新农村建设简单的认为是新村庄建设,存在认识的片面性。二是克服急功近利,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会取得巨大成效的。全县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放开眼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挖掘优势潜力,探索城乡发展新路子,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新理念。
2、突出重点,加快试点。新农村建设要突出试点,加快推进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全县19个试点村工作不平衡,一些试点村工作动静较大,起步快,还有一些试点村工作无序,不知从何下手,还处于观望等待状态,试点步伐迈的还不大。当前,应统筹兼顾,加大试点推进力度,要进一步 夯实县级部门协助包抓责任,加大对试点村支持力度,落实补助政策,确保试点工作全面见效。二要加快规划编制步伐。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行动纲领,而村级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要切实以规划为先导,引导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编制规划要明确时限要求,试点村规划必须按10月底完成,其它村要按2007年上半年完成,全县专题规划必须按9月底完成,综合规划年底完成。三要集中开展秋冬季村庄环境卫生大会战。新农村建设要以村庄环境卫生整治为切入点。要着力在“软”与“硬”上狠下功夫,要把村庄基础设施改善作为“硬”任务来抓,把村庄文明新风尚、清洁卫生习惯养成作为“软”任务常抓不懈。今秋,要以“四化”(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四改”(改房、改厕、改圈、改灶)、“四清”(清理污水、清理粪堆、清理柴堆、清理垃圾)治理为主要内容,开展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教育引导群众逐步形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努力推进整洁、优美、舒适的文明家园建设。
3、整合项目,捆绑资金。新农村建设要加强政府资金投入,就必须加大各部门项目的整合力度,捆绑使用项目资金。县上要按照政策界限要求,坚持把涉农项目、资金,按新农村规划建设项目联合共建,建立会审制,使各部门项目资金集中用于新农村水、电、路、讯、房建、信息化等项目建设,全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现在,要加快对试点村2007年项目申报进度。加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项目储备,县级有关部门应积极向上面争取项目、资金,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倾斜,不断完善财政投入长效机制。
4、创新机制,强化管理。要不断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新农村建设要建立九大机制。建立领导机制,负责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建立工作机制,乡镇成立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办理日常业务。建立领导包抓机制,实行县级领导包抓,县级部门协抓试点村工作。建立目标任务考核机制,实行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不定期督查,县级主管领导督查,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督查制度,以及对县级部门,按照职责任务进行考核。建立全社会参与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部门广泛参与,群众积极参加、国家扶持,群众自愿投入、社会力量自愿捐助的新农村建设参与机制。建立完善宅基地管理机制,新村庄建设统一每户0.4亩地划拨庄基地,按照“一户一宅”的要求,新宅建成后,必须交回老庄基地并及时进行复垦,坚决制止住新占旧庄的现象。建立村庄基础设施管理机制,对新村的水、电、路、讯、线、树木等设施管护,实行专人管理与分户轮流值日相结合的办法管理,对林、草、绿地、绿化树木分包到人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公共环境卫生保洁机制,村庄通户路面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对进村路段除按义务工分配,周扫月清管理外,每季末集中劳力进行清扫整治,从根本上清除“脏、乱、差”现象。建立农民教育机制,对农民从 政策教育、技术教育(特别是实用技术培训)、法律教育、道德风尚教育入手,建立教育培训机制,逐步提高农民素质。
5、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断探索,讲求实效,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从解决当前农民要求最迫切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入手,加大对农村村庄改造投入力度。围绕“实用、新颖、特色”的规划思路,按照“实事求是,方便实用,节约节俭”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分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等情况,因村因户制宜,逐步推进,分步实施,不搞“一刀切”,不搞“齐步走”。同时,采取各种措施绿化、美化村庄,由县上投资,无偿提供苗木、树种,由各村组织动员群众房前屋后,街道两旁栽花植树,建设“绿色家园”。
第二篇: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3月3日-6日,我带领州政府办、州农办、州扶贫开发办、州农业局、州水利局、州建设局、州交通局、州林业局、州财政局等单位负责人,到长沙市和江西省赣州市专题考察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考察期间,我们先后与长沙、赣州两市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并实地考察了长沙市浏阳县、长沙县和赣州市信丰县、龙南县的10多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同时收集了两市建设新农村相关资料。所到之处,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两市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场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一、两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作法
[本文出自中国范例网-http://www.xiexiebang.com]
通过考察发现,两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深入人心,新农村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长沙市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赣州市的“五新一好”(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和创建好班子)都初步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广泛发动,引导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长沙市组织万名干部深入村组农户宣传推进新农村建设政策,发动群众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赣州市印制了126万张新农村建设年画,编印了《新农村建设读本》和《新农村建设农民住宅推介图集》,摄制了新农村建设专题片,编排了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春暖红土地”系列节目,举办了“新赣州、新农村、新家园”摄影大赛,营造了浓烈的宣传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在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赣州市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组建村民理事会,让农民自主管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务。同时,注意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吸引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参与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村镇规划、“三清三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厕、改路)、“空心房”改造等一系列事务中,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真正落实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三)强化措施,确保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现成的经验,赣州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即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以“三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该市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首先是在组织机构上,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通过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实现村民的自主管理。其次是在方式方法上,采取“统一扶助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办法。如在改路中,一些地方通过理事会发动群众先清理路障、整好路基,再由政府补助水泥、按施工标准硬化路面,节省不少投资。再次是在管理制度上,着力建立长效机制,出台了农村建设评估考核奖惩制度,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县市和县市直部门的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考核中,并进行定期督查。
(四)整合资源,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一是整合组织资源。长沙市、赣州市都成立了以党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党建、组织、农业、意识形态和规划建设的领导为副组长,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具体指导。二是整合干部资源。两市都结合在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分别组织数以万计的干部深入农村广泛宣传发动,与群众一道制定新农村建设方案。三是整合资金资源。对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和项目进行统筹安排、集中投放。赣州市建立了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六个一点”筹资机制,广辟资金渠道。2004年9月至今,全市累计整合资金4.9亿元投入新农村建设。四是整合社会资源。赣州市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2005年该市合同引资213.5亿元,实际到位145.89亿元,其中农业引资57亿元。逐步掀起社会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热潮。
二、当前我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形势
(一)面临困难
2、农村公共产品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州有10.5%的村不通路,80%的村不通自来水,60%的村没有实现稳定通电,1071个村不通电话。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设施落后,基础脆弱,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3、农村环境卫生令人堪忧。一直以来,我们对农村的规划建设缺乏有力的指导和管理,农村投入相对短缺,农村建设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民房设计单
一、道路建设粗糙,厕所乱建,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污水乱流、人畜混居现象随处可见,管理杂乱无序。
4、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掌握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技能不强。不少地方封建迷信盛行、陈规陋习严重。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素质需要。
(二)发展机遇
1、我国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已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完全有条件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
2、中央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如取消农业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卫生和教育等公共事业建设投入等。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发展农村的路子,如韩国的“新村运动”,日本的“造村运动”,我国广东、山东和江西等省新农村建设都为我们提供了好的经验,可供学习和借鉴。
3、省委、省政府“湘西大开发”升温。我州是全省唯一进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地区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随着省委、省政府“湘西大开发”战略的升温,省直部门和长、衡、株、潭、常、岳六地市对口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州将得到更多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
4、成功范例提供了建设经验。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发展农村的路子,如韩国的“新村运动”,日本的“造村运动”,我国广东、山东和江西等省新农村建设都为我们提供了好的经验,可供学习和借鉴。
5、我州农村具备发展基础。近年来我州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广大农民群众盼望加快发展,这些都有利于我州加快新农村建设。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把握机遇,开拓进取,全力推进我州新农村建设。
三、我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及建议
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我感受最深的是,当前我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在统一思想、宣传发动、科学规划、点面结合、加大投入上下功夫。
(一)统一思想。一要充分认识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目标和要求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我州实际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反映;不仅是加快我州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我州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不仅是当前的中心任务,也是今后的奋斗目标。因此,全州上下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形成合力。新农村建设基础在村,关键在县市。各县市、乡镇主要负责人是本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好“州里统筹,县市组织、乡镇主抓、村寨实施”的工作运行机制。州要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负责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和考核,并做好驻村工作组的管理工作。各县市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尽快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重点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资金扶持,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审核,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发展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和技能培训工作。乡镇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要组织广大干部深入村组,全面了解产业发展、村庄道路、住房结构、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村民素质、制度管理和班子建设等情况,因地制宜,帮助村组科学编制规划,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组织发动群众,形成合力,开好头起好步。州、县市直部门要相互配合,搞好服务。如规划建设部门要搞好村庄规划,并提供楼院设计图纸供农民参考;交通、水利、水电、教育和卫生等部门要搞好农村通路、通水、通电以及学校和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其他部门也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三要严格实行目标管理。每年年中抽查、年底考核验收,奖优罚劣,并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
(二)宣传发动。从韩国新村运动和我国农村改革的历史经验来看,建设新农村必须要坚持广泛宣传发动,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一要利用媒体宣传发动。各级宣传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详细周密的宣传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各新闻媒体要成立专门班子,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及时报道我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和政策要求,突出报道各县市、各部门落实情况,尤其报道在建设新农村过程涌现出来的典型。报道要形成规模,产生影响。二要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发动。要充分运用标语、宣传栏、宣传展板、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要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宣传发动。要组织机关干部下农村宣传新农村建设,采取开座谈会、夜访农户等形式,进村入户宣讲新农村建设。要用好“一事一议”和“民办公助”政策,组织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公共事业建设,激发和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三)科学规划。根据我州农村实际,我认为要坚持以下原则。一要坚持民族风格、传承文化的原则。我州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区,每一个村庄的形成都具有其自然、历史等渊源和经济、社会条件。千百年来形成的风格各异的村落民居,承载着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状况等各种因素、气候条件、资源特点,以及历史、文化、因地制宜,科学制定规划。对于临近风景名胜区的农村要结合风景名胜区的综合整治,将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建设旅游型村庄。对于历史文化积淀较深的古村落,要进行保护和维修,对环境进行整治,保存古文化的特色和传统。二要坚持美化环境、设施配套的原则。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要实施村庄周边的封山育林、植树绿化,进行田边、河边、山边、路边的绿化,实现村庄道路硬化、街院净化、环境美化。要坚持布局合理,设施综合配套,下大力气解决好道路、电力、通信、饮水排污以及卫生文化教育等配套设施。三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村庄建设在速度、规模、标准等方面要区别对待。经济实力较强地区,村庄建设速度可快一些,力度可大一些。如采取旧村拆建、人口迁移、改造“空心村”、建设农业园区等进行村庄建设。相对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建设,由于村庄布局分散,则应当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逐步建设,重点发展潜力大的村落,使之成为中心村。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山村,则可采用退人还山或迁并等办法进行。彻底改变过去农村“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现象。
(四)突出重点。一是要突出重点产业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重中之重是发展生产,抓好重点产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初步形成我州农村水果、烤烟、草食牧业和药材四大支柱产业的区域规划布局,实现:“一村一品或一县一业”。要发展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完善农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要与农村改水改厕改灶相结合,大力推广“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二是要突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解决好农村“五通”问题,以及环境改善、医疗卫生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当前特别是要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搞好村容村貌的绿化美化,搞好组与组、户与户之间道路硬化。2006年全州要完成500个村的整治工作。三是要重点抓好农民培训。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提高农民素质,必须搞好农民培训。要制定科学培训规划,把农民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要整合资源,扶贫、农业、科技、劳动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等部门要整合农民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四是要重点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和农村民主政治与乡风文明建设。要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党支部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和带头人,同时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新农村建设的责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落实农民自治和村务公开,充分调动村民自力更生建设新农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创建生态文明和科技示范户活动,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文明和谐的农村新风尚。五是要突出重点区域。突出以铁路、国省县道及城镇周围经济实力较强的村为重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以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州、县市级领导都要联系一个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州县市直建整扶贫单位都要把扶贫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来建设,力求办成样板。
(五)加大投入。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和主导产业的投入。要坚持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和项目的统筹安排、集中投放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上来。各级财政都要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进入预算,并确保逐年有一定比例增长。要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抓好项目的论证、立项、申报、建设和储备工作,切实加大农业争资上项的力度,争取上级增加投入。同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把扶贫、以工代赈、农业、水利、交通、国土、卫生、教育和能源等专项资金相对捆绑使用,多方筹资,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二要加大对构建农村金融体系的投入。进一步拓宽支农资金渠道,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帮助农民进入市场。三要争取社会资金的筹集,争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捐助,争取企业家、个人捐款捐物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养老保险等社会救助体系。要进一步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范围。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三篇: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赴*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3月3日-6日,我带领州政府办、州农办、州扶贫开发办、州农业局、州水利局、州建设局、州交通局、州林业局、州财政局等单位负责人,到长沙市和江西省赣州市专题考察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考察期间,我们先后与长沙、赣州两市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并实地考察了长沙市浏阳县、长沙县和赣州市信丰县、龙南县的10多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同时收集了两市建设新农村相关资料。所到之处,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两市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场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一、两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作法[本文出自中国范例网-http://www.xiexiebang.com]
通过考察发现,两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深入人心,新农村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长沙市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赣州市的“五新一好”(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和创建好班子)都初步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机制,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广泛发动,引导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长沙市组织万名干部深入村组农户宣传推进新农村建设政策,发动群众自觉参与新农村建设。赣州市印制了126万张新农村建设年画,编印了《新农村建设读本》和《新农村建设农民住宅推介图集》,摄制了新农村建设专题片,编排了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的“春暖红土地”系列节目,举办了“新赣州、新农村、新家园”摄影大赛,营造了浓烈的宣传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在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赣州市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的原则,组建村民理事会,让农民自主管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务。同时,注意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吸引和激励农民投资投劳参与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村镇规划、“三清三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厕、改路)、“空心房”改造等一系列事务中,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真正落实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二)点面结合,推进新农村建设纵深发展。长沙市结合实际实施了“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从2006年起,对全市1000个左右行政村,按照“三改三整一分离(即改电、改水、改厕,整修乡村公路、整治村容村貌、整治生态环境和实行人畜分离),建设长沙新农村”的要求,进行整治。其中用3年时间,建设100个左右“农民富、村庄美、风尚好、班子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2008年后再扩大示范范围,分期分批推进。以“百村示范”,带动“千村整治”,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赣州市实行“四步走”,第一步从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把“三清三改”作为启动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同时把搞好村庄规划作为管长远、管根本的基础工作来抓。第二步是在集中整治农村违规批地、乱占耕地建房的基础上,堵疏结合,引导农民拆除“空心房”、流转宅基地,改造旧村落,建设新村镇。第三步是在“三清三改”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村庄整治和改造,使农村的环境卫生和基础设施在较短时期内有了一个较大的改观。在村庄整治改造中,该市探索和总结出五种模式,即“空心房”整治型、村庄整治改造型、整体拆旧建新型、社区新村型、自然生态农庄型,实践效果非常好。第四步是抓点连线扩面,适时开展了文明路创建活动,用点线面结合的办法形成了一批交通沿线新农村示范村落,使新农村建设的覆盖面和受益面不断扩大。目前,该市已完成264个小城镇1046个行政村总计6621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完成了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和六大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抓紧实施;“空心房”改造面积达410平方米,腾出老宅基地5980亩,垦复耕地5.36万亩,拆除废弃牛栏、猪圈、茅厕5.76万处,完成村庄改水6718个,改厕6.7万座,受益人口达50多万人;建立各级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600个,发展会员7.8万名,联结农户20.3万户;通过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培训农民57万人。
(三)强化措施,确保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现成的经验,赣州市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五新一好”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即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以“三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该市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首先是在组织机构上,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通过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实现村民的自主管理。其次是在方式方法上,采取“统一扶助标准,择优选择定点,实行以奖代补,农民自主建设”的办法。如在改路中,一些地方通过理事会发动群众先清理路障、整好路基,再由政府补助水泥、按施工标准硬化路面,节省不少投资。再次是在管理制度上,着力建立长效机制,出台了农村建设评估考核奖惩制度,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县市和县市直部门的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考核中,并进行定期督查。
(四)整合资源,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一是整合组织资源。长沙市、赣州市都成立了以党委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党建、组织、农业、意识形态和规划建设的领导为副组长,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具体指导。二是整合干部资源。两市都结合在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分别组织数以万计的干部深入农村广泛宣传发动,与群众一道制定新农村建设方案。三是整合资金资源。对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和项目进行统筹安排、集中投放。赣州市建立了财政投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六个一点”筹资机制,广辟资金渠道。2004年9月至今,全市累计整合资金4.9亿元投入新农村建设。四是整合社会资源。赣州市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2005年该市合同引资213.5亿元,实际到位145.89亿元,其中农业引资57亿元。逐步掀起社会支持农业、关爱农民、服务农村的热潮。
(五)稳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平稳较快发展。一是优先规划设计。两市均组建了规划设计专门班子,对新农村建设总体安排和具体布局进行前期考证和规划设计。二是突出产业发展。长沙市着力建设百里优质水稻、百里花卉苗木、百里优质茶叶、百里优质水产四大产业走廊,四大优势产业带面积达280万亩,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赣州市做大做强农业、生猪、蔬菜、花卉苗木四大主导产业,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战略。该市发展水果类产业面积达208万亩,其中脐橙105万亩,年产值达115亿元。农民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三是着力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长沙市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新建和改造县乡公路2000多公里,水利建设完成投资44.5亿元。赣州市完成通村公路3420多公里,60%以上村实现了农村“五通”,增强了农村发展后劲。四是注重违章立制。两市把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明确下来,使新农村建设逐步转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科学发展轨道。
二、当前我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形势
(一)面临困难
1、农民收入水平明显偏低。由于我州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发展步伐不快,农民组织化程度不够高,产业致富的带动能力较弱,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生活质量提高不快。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加上一些体制性障碍等因素,都制约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2005年我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766元,相对全国全省来说十分偏低。目前全州还有25万低收入农村人口。
2、农村公共产品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州有10.5%的村不通路,80%的村不通自来水,60%的村没有实现稳定通电,1071个村不通电话。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设施落后,基础脆弱,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广大群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3、农村环境卫生令人堪忧。一直以来,我们对农村的规划建设缺乏有力的指导和管理,农村投入相对短缺,农村建设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民房设计单
一、道路建设粗糙,厕所乱建,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污水乱流、人畜混居现象随处可见,管理杂乱无序。
4、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掌握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技能不强。不少地方封建迷信盛行、陈规陋习严重。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素质需要。
(二)发展机遇
1、我国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已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完全有条件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
2、中央惠农政策力度加大。如取消农业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卫生和教育等公共事业建设投入等。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发展农村的路子,如韩国的“新村运动”,日本的“造村运动”,我国广东、山东和江西等省新农村建设都为我们提供了好的经验,可供学习和借鉴。
3、省委、省政府“湘西大开发”升温。我州是全省唯一进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地区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随着省委、省政府“湘西大开发”战略的升温,省直部门和长、衡、株、潭、常、岳六地市对口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州将得到更多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
4、成功范例提供了建设经验。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发展农村的路子,如韩国的“新村运动”,日本的“造村运动”,我国广东、山东和江西等省新农村建设都为我们提供了好的经验,可供学习和借鉴。
5、我州农村具备发展基础。近年来我州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广大农民群众盼望加快发展,这些都有利于我州加快新农村建设。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把握机遇,开拓进取,全力推进我州新农村建设。
三、我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及建议
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我感受最深的是,当前我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在统一思想、宣传发动、科学规划、点面结合、加大投入上下功夫。
(一)统一思想。一要充分认识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目标和要求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我州实际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反映;不仅是加快我州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我州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不仅是当前的中心任务,也是今后的奋斗目标。因此,全州上下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形成合力。新农村建设基础在村,关键在县市。各县市、乡镇主要负责人是本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要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好“州里统筹,县市组织、乡镇主抓、村寨实施”的工作运行机制。州要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负责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和考核,并做好驻村工作组的管理工作。各县市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尽快制定出具体实施方案,重点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资金扶持,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审核,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发展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协调和技能培训工作。乡镇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要组织广大干部深入村组,全面了解产业发展、村庄道路、住房结构、环境卫生、村容村貌、村民素质、制度管理和班子建设等情况,因地制宜,帮助村组科学编制规划,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组织发动群众,形成合力,开好头起好步。州、县市直部门要相互配合,搞好服务。如规划建设部门要搞好村庄规划,并提供楼院设计图纸供农民参考;交通、水利、水电、教育和卫生等部门要搞好农村通路、通水、通电以及学校和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其他部门也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三要严格实行目标管理。每年年中抽查、年底考核验收,奖优罚劣,并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
(二)宣传发动。从韩国新村运动和我国农村改革的历史经验来看,建设新农村必须要坚持广泛宣传发动,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一要利用媒体宣传发动。各级宣传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详细周密的宣传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各新闻媒体要成立专门班子,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及时报道我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和政策要求,突出报道各县市、各部门落实情况,尤其报道在建设新农村过程涌现出来的典型。报道要形成规模,产生影响。二要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发动。要充分运用标语、宣传栏、宣传展板、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要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宣传发动。要组织机关干部下农村宣传新农村建设,采取开座谈会、夜访农户等形式,进村入户宣讲新农村建设。要用好“一事一议”和“民办公助”政策,组织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公共事业建设,激发和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三)科学规划。根据我州农村实际,我认为要坚持以下原则。一要坚持民族风格、传承文化的原则。我州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区,每一个村庄的形成都具有其自然、历史等渊源和经济、社会条件。千百年来形成的风格各异的村落民居,承载着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质状况等各种因素、气候条件、资源特点,以及历史、文化、因地制宜,科学制定规划。对于临近风景名胜区的农村要结合风景名胜区的综合整治,将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建设旅游型村庄。对于历史文化积淀较深的古村落,要进行保护和维修,对环境进行整治,保存古文化的特色和传统。二要坚持美化环境、设施配套的原则。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要实施村庄周边的封山育林、植树绿化,进行田边、河边、山边、路边的绿化,实现村庄道路硬化、街院净化、环境美化。要坚持布局合理,设施综合配套,下大力气解决好道路、电力、通信、饮水排污以及卫生文化教育等配套设施。三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村庄建设在速度、规模、标准等方面要区别对待。经济实力较强地区,村庄建设速度可快一些,力度可大一些。如采取旧村拆建、人口迁移、改造“空心村”、建设农业园区等进行村庄建设。相对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建设,由于村庄布局分散,则应当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逐步建设,重点发展潜力大的村落,使之成为中心村。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山村,则可采用退人还山或迁并等办法进行。彻底改变过去农村“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现象。
(四)突出重点。一是要突出重点产业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重中之重是发展生产,抓好重点产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初步形成我州农村水果、烤烟、草食牧业和药材四大支柱产业的区域规划布局,实现:“一村一品或一县一业”。要发展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完善农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要与农村改水改厕改灶相结合,大力推广“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二是要突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解决好农村“五通”问题,以及环境改善、医疗卫生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当前特别是要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搞好村容村貌的绿化美化,搞好组与组、户与户之间道路硬化。2006年全州要完成500个村的整治工作。三是要重点抓好农民培训。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提高农民素质,必须搞好农民培训。要制定科学培训规划,把农民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要整合资源,扶贫、农业、科技、劳动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等部门要整合农民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四是要重点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和农村民主政治与乡风文明建设。要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党支部要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和带头人,同时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新农村建设的责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落实农民自治和村务公开,充分调动村民自力更生建设新农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创建生态文明和科技示范户活动,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文明和谐的农村新风尚。五是要突出重点区域。突出以铁路、国省县道及城镇周围经济实力较强的村为重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示范作用的新农村示范点,以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州、县市级领导都要联系一个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州县市直建整扶贫单位都要把扶贫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来建设,力求办成样板。
(五)加大投入。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和主导产业的投入。要坚持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和项目的统筹安排、集中投放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上来。各级财政都要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进入预算,并确保逐年有一定比例增长。要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抓好项目的论证、立项、申报、建设和储备工作,切实加大农业争资上项的力度,争取上级增加投入。同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把扶贫、以工代赈、农业、水利、交通、国土、卫生、教育和能源等专项资金相对捆绑使用,多方筹资,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二要加大对构建农村金融体系的投入。进一步拓宽支农资金渠道,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帮助农民进入市场。三要争取社会资金的筹集,争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捐助,争取企业家、个人捐款捐物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养老保险等社会救助体系。要进一步扩大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范围。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湖南农业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姓名: 姚城镇学号: 院专业班级:电话: 4632047指导教师: 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安徽省舒城县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
姚城镇
(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2006级 生物工程1班)
前言:
新农村建设示范行动是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建设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实力、解决农民最关切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推进农村改革
近年来,舒城县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以食品、茶叶、林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项目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农业产业化,改善农村生产条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农民生活宽裕,开辟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目前,全县境内招商引资涉农项目200万元以上规模148个,引进资金规模174992万元,实际到位资金66389.5万元。其中:省外项目300万元以上规模12个,到位资金13828万元,县外省内项目200万元以上134个,到位资金52001.5万元。其主要做法是:
一、以茶招商,促进茶业产业化
1、引入茶叶种植加工项目,以“企业+基地”、“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以茶引资超过9500万元,目前该县的茶叶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绿色生态产业链。全县茶叶加工企业已达到50多个,2007年干茶总量达2000吨,茶叶产值达2亿元,农民人均来自茶叶的收入就有200多元,通过发展茶产业,使农民得到实惠。
2、引资发展茶叶深加工企业,促进茶产业化升级。该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投资总额1600万元的安徽舒绿茶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绿茶、有机茶、特种茶、名优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公司拥有“兰草”和“舒绿园”牌注册商标,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台湾,出口欧盟、非洲、日本、美国,年产销干茶1000吨,出口创汇100万美元,创利税近百万元。公司下设舒绿茶业精制厂和六个茶叶初制厂,在舒城县茶叶主产区建立2万亩的茶叶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和6万亩的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是
六安市最大、安徽省较大的集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于一体的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
3、发展茶叶贸易,为茶产业发展提供服务。该县还计划引进资金建设总投资1000万元的晓天、河棚 等茶叶专业市场,为农民发展和壮大茶产业提供产、供、销全方位发展服务;
4、大力开展“兰花茶”招商宣传推介,打响“兰花茶”品牌。通过举办茶叶能手比赛,在北京、上海、合肥等全国一些大都市举办茶叶推介会、参加国际茶文化节等形式对茶叶进行推介,随着品牌的打响,茶业招商的成功推进,招商引资将为全县茶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茶产业已经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来源。
二、发挥资源优势,引进工业项目
该县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引进林板、林化等林产品工业和粮食加工业,推动区域经济良性循环。全县粮食加工业的发展,拉动了市场价格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粮食产量提高反过来又促进粮食加工业的发展。在粮价走高预期下,全县农民在市场驱动下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优质大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全县2007年优质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0万亩,比上年增加5万亩,农民积极性也不断提高。粮食加工业的引进和发展,首先破解了卖粮难问题,2005年以来,没有出现卖粮难问题,彻底摆脱了粮食卖不了、储不下、运不走、补不起的难题。加工业发展还带动了种粮效益的提高。过去多年粮食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近年来,在粮食加工业的拉动下,虽然粮食连年丰收,但粮价稳中有升,种粮效益明显提高。粮食加工业的发展也拓宽了农民转移就业的空间。全县青云、友勇、大海等20多家粮食加工企业,直接和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1.2万人,同时还壮大了地方经济总量和财政实力。2006年成功引进台湾佳易木制品公司、东信林板加工等10多个投资9000万元的林板一体化项目,带动速丰林发展基地近10万亩。随着这些重点项目的引进、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后将惠及全县人民,农民将实现增收500元以上,这些项目正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直接拉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三、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1、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千人桥、杭埠等乡镇交通便宜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近年来该县成功从江浙引进夏星、帅旺等食品生产企业带动了全县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夏星集团通过从欧洲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生产设备,聘请国内知名的食品专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独特的生产工艺,生产各种西式冷冻肉制品(汉堡)、面包糠、鸡精等产品,远销江苏、上海、北京等地,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年创产值超亿元、利税2000多万元。解决当地农村富余劳力1000多人就业,带动10000多个农户增收,实现了“企业发展壮大,农户养殖致富”的双赢目的。
2、该县将引资发展服装产业作为今后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盘子中关键的一只棋子。已成功引进的浩缘朋集团有限公司,是集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品牌经营制衣企业。公司成立于1996年,公司总部位于北京,下设安徽浩缘朋制衣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浙江平湖分公司、天津分公司等四个子公司。公司经过十年来的发展,固定资产达1亿多元,员工近2000人,年销售额超过2亿元。劳动密集型项目的成功引进,将基本解决该县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依托水电资源,吸引客商投资兴建水电项目
近年来成功引进了总投资1.2亿元的利霖电站、润乡电站、金源电站、三湾水电站、西河电站等,电站全部建成投产后总装机容量超过10万千瓦。通过引资兴建水电站,在发展电力经济的同时,更加有力地保证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促进项目辐射乡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上万亩农田的灌溉条件直接或间接地得到改善,有效地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迫切要求解决的水利基础设施问题。二是兴建水电项目许多附属工程如码头、便民路桥、以及库区形成后险滩恶滩的消除,交通条件也随之改善,直接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基础。
通过新农村建设,舒城县经济及人民素质得以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深入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篇二: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关于颜莲村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班级:机096姓名:陈瑞 学号:0910012171 调查地点:江苏省泗洪县颜莲村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 采访村委干部 走访村民 网站收索 图书查阅法 调查时间:2012年8月10日—2012年8月20日
报告正文: 为及时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人利用暑期时间对家乡颜莲村进行了一番调查,现将此次调查的情况总结如下: 颜莲村位于宿迁市泗洪县陈圩乡,距乡中心三公里,全村全部是农业人口。青临线穿境而过,交通较为便利。全村分为10个村民小组。
一、新农村建设现状 1.生产发展 近几年来,我村村民对产业结构做出了调整。其中,种植业已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水稻种植上,西瓜,黄豆,玉米等多种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资料显示,10年我村水稻种植面积比例为72%,11年为68%,12年则下降到了64.3%。我村实行黄豆、玉米套种方式,既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又便于加强管理,提高了产量。我村的养殖业也蓬勃发展,不少村民都自建养殖场,饲养鸡、鸭、鹅、鱼等。不仅如此,由于颜莲村的交通较为便利,不少外村村民也来到我村建立养殖场,使得颜莲村养殖业初具规模。2.精神文明建设
自2006年国家实施农村合作医疗以来,颜莲村村民参合率每年都达到95%以上。每个村民小组都设有卫生所,村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自2006年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以来,我村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达到98%以上。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逐步现代化,教师的学历、综合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村委会还不定期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包括食品卫生、用电安全、防火防灾等。
3.基础设施建设
调查发现,颜莲村村委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颜莲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10个村民小组已全部通了进村道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和砖渣路,其中水泥路已占了将近80%。11年全村硬化村内道路1.2公里,村内道路硬化程度已超过75%。全村自来水管系覆盖率已达到80%。以政府出资一部分,村民出资一部分的方式,部分村民建起了沼气池,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也使得农村农作物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11年该村新建桥梁一座,修葺桥梁两座,使村民的出行更为便利。4.生活水平的改善
颜莲村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余外出打工,种植业和养殖业。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机械化程度的相对提高,村民的收入逐年上升。资料显示,09年村民年人均收入为1120元,10年则升高到1568元,11年增至2578元。大部分村民家中已配备了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化电器,2/4的村民家中都购买了摩托车或是三轮摩托,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5.组织建设
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干部平均年龄进一步年轻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村务更为公开,并且不再是简单的流于形式。村委会换届选举更为民主,公开,村民选举热情大为提高。村里重大决定决策主要由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决定。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农业生产水平还较低
由于地形、气候条件限制,农村地区生产难以实现大规模化、机械化、集成化,生产方式总体还停留在传统的粗放生产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的是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同时,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也不高。
2.农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由于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尚未健全,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不尽规范,农民驾驭市场、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3.农村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虽然村里有小学,但由于师资力量,学习环境,教师责任心等问题,导致农民一般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县城甚至县城以外的地方接受教育,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资料显示,75%以上的农村小学,68%以上的乡镇初级中学,生源状况不容乐观。4.农村土地日益减少 由于村民收入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部分村民们都在自家土地上建新房或养殖场,侵占了大量土地。另外,由于各种公路的铺设,也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因此,农村的土地资源日益减少。
5.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由于历史原因,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力都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为年龄较大或年龄较小的老人或儿童,也造成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整体偏低。6.农村社会保障需要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随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有了很大进步。但仅靠现有的保障机制和救助制度还不能满足人口庞大的农村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需求。
三、对策及建议
1.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2.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坚持种水稻为主,其他经济作物共同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抓好粮食、果业、养殖业基地的集约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3.搞好农民技能培训,引导返乡创业
加大转移培训力度,突出抓好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由素质低、技能差的劳动力向高素质、高技能转变。一方面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另一方面,抓好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鼓励农村劳动力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加工业等,就地就近消化富余劳动力。积极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带技术、带经验返乡创业,发展本地经济。制定完善的优惠配套政策,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开辟“绿色通道”。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对于我国来说是个重要、艰巨的课题,它不仅仅是关系农村和占全国绝大多数比例的农民的事情,在资源紧张的当今中国,也与城市和城市居民紧密相关,农村建设与城市建设应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新农村建设同时关系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多个层面,关系着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作为一个大学生,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看到了农村建设的新变化、新希望,为此我感到十分的欣喜和自豪。同时,也看到发展中的不足,但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问题必将解决,新农村建设必将创造新的辉煌!篇三:赴苏州、杭州学习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赴苏州、杭州学习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11月2日至5日,我非常有幸参加了镇政府组织前往苏州、杭州等地的新农村建设参观学习。此次考察活动由镇委委员带队,重点参观考察了昆山市张浦镇金华村和巴城镇绰墩山村,并得到了昆山市农业局有关领导大力支持和全程陪同。这次随团考察使我收获颇多、见识大增,也给我在思想上、工作中带来了不少启发。
身临其境,走近金华和绰墩山
踏入张浦镇金华村,顿觉空气新鲜、绿树成萌,真不愧于是一个“村在树中,树在村中”的生态优美新农村。特别是该村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模式令人印象深刻,集中了行政管理、日常便民、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社会安全、党建活动于一体,即节约成本又方便群众,同时环境优美,使工作人员和村民都处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金华村面积虽仅有3.4平方公里,但人口总数却有3591人,各村民就业涉及农业养殖、商贸加工和餐饮服务等行业,村内交通便利,人人安居乐业。
巴城镇的绰墩山村则以6500年前的马家浜菘泽、良渚、马桥各个文化时期创造的古代文明的遗迹闻名,又紧临阳澄湖,是昆山市、苏州市及江苏省和自然保护区和古文化保护遗址单位。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是以保护古村文化和发展古村经济
为主题,各项硬件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以餐饮为主的旅游服务业经济更是蒸蒸日上,同时以阳澄湖特色水产业引导村民发展种养殖业。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村民自治模范村、昆山市农村综合整治先进单位、昆山市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辨色识香,解读金华和绰墩山
金华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拆除、整治、改造”为抓手,以“硬化、美化、绿化、亮化”为目标,制定总体规划,按要求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努力实现产业富民,为构建和谐村庄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该村主要干部还向我们介绍了发展规划,描述了2012年村里的“软、硬”指标,软指标是从精神生活、文化教育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全面提高村民素质,向城市化发展;硬指标即村集体收入将超1500万元,村民纯收入将达到25000元左右。现在村里的物业水平达到67.5%,两年后我们将实现100%,实现家家有物业、家家有股份、家家有分红。绰墩山村党委则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为第一导向,立足本村实际,建设“渔家灯火”市场,形成特种水产养殖、餐饮、加工、销售产业链,为村民创业致富提供发展平台。同时围绕阳澄湖水产品做足文章,形成了特色鲜明、惠及村民的水产品产业链,建设富有特色的自然水果园林区、有机蔬菜园区、生态养殖园等系列高效种养业,并形成产业链,为构建和谐村庄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
学以致用,参观考察后的启示
纵横对比两个村庄的发展模式,即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共同点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同点则是各有侧重,完全因地制宜发展村里的相关产业。从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来看,这两个村其实还不如我镇的任何一个社区的综合实力强,但从他们因地制宜新农村建设中,仍给了我不少启示。
一、坚持学习,增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从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水平上更上一层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自己分管的农业范围内扎实工作,尽力做出成绩。
二、定位自己,始终贯彻上级的正确领导。首先要做好村干部的角色特点,正确评判自己,既不能妄自菲薄,更要防范目空一切。同时常怀敬畏之心,群众相信我,就要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让自己所作所为对得起乡亲。
三、积极创新,改变工作方式和方法。时代在变化,人们的要求也在变。不断创新,力求工作有实效是农村干部应具备的素质。我们参观的两个村庄领导干部就是积极利用生态优势的创新发展理念取得了相应的成绩。
四、具体工作中,积极改善人居环境,从生态环境改善、村容村貌整洁、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下功夫,积极借鉴他们的优秀做法,进一步配合做好我社区、我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近日,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欧阳颂东率领区委区政府考察团赴**市考察学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期间,考察;团先后参观考察了**市郫县农科村、龙泉区的书房村、锦江区的红砂村,每到一地,都能明显感受到**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活力和显著成效。现在将考察收获汇报如下:
一、**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情况
**去年底提出城乡一体,加快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素质提高、组织建设等六个方面。
(一)郫县农村科。农科村以生态为重点。以民俗为特色,不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在友爱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农科村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充分利用传统花卉、苗木栽培技术,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步走出了一条从一般粮食生产向种植花卉、苗木、桩头盆景等高效农业转变的路子。并突出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农业、民俗观光旅游业。创造出了公司加农户、一三产业有效嫁接,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
(二)龙泉区书房村。书房村以万亩观光果园为基础,借助桃花节,推动农家乐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锦江区红砂村。锦江区政府把当地特色物产和文化结合起来,进一步打造农民新居。打造“花乡农居”、“江家菜地”、“幸福梅林、“荷塘月色”、“东篱菊园” 这“五朵金花”,覆盖锦江区80%的农村地区,20多万农村人口将直接融入**市的现代文明。
二、**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成效
(一)农村面貌变化较大。所参观的村庄,都进行了村庄建设规划。拆除废弃牛栏、猪圈、茅厕,完成了村庄改水改厕,完成通村公路,绿化村庄,修建垃圾箱,配备卫生保洁员。
(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青山、碧水、整齐而有特色的村居、通村达户的水泥路、柏油路让人耳目一新。真可谓;旧貌换新颜墙白院宽空气清新、环境大变样整洁卫生身体健康。
(三)农村资源集约利用。**市把那些破旧不堪、杂乱无章的村庄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通过人口积聚,一方面促使部分农民从第一产业脱离出来,进入农村二三产业,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初显端倪,推动农村人力资源人集约利用,降低农业生产人力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把原有的农村宅基地复垦成良田,增加单位人口的耕地面积,推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启示
启示一,要突出规划先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要先行。村镇规划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按照“特色鲜明、内涵全面、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要求,实行城乡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适度超前。高度重视城市化进程、发展布局、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需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同时,按高中低为农民免费设计各种符合本地风俗习惯、地方特色的户型,使新住宅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避免一代人建几次房子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村庄建设杂乱无章问题,彻底改变“有新房、没有新村”的状况。
启示二,要发展产业支撑。发展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力支撑。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得以持续地进行下去,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按照各地资源禀赋,根据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大力发展农村块状经济,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启示三,要多渠道投入。作为欠发达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资金是最在难题。政府加大投入固然必不可少,地方也要紧密结合当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快建立公共财政,加快机制创新。积极探索综合运用村镇土资本、地域空间和其它经济要素,建立多类型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