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实施方案
附件1
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实施方案
为落实《科协系统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方案》,发挥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以下简称“全国学会”)和相关机构学术优势,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科技服务公共产品,鼓励和引导更多科技工作者多出科研精品和原创性研究成果,中国科协决定组织全国有关学会和相关学术机构开展第二届(即2017年度)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以下简称“论文遴选计划”),制定如下方案。
一、目标任务
围绕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全国学会和相关机构的学术优势和专业优势,遴选推介发表在我国正式出版的科技期刊上,且在国际学术界有影响、在科技前沿有突破和建树、对原始创新有引领作用的优秀论文,从源头上推动我国期刊质量的提升,维护我国科技期刊的成果首发权,掌握学术评价主导权,进而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话语权,更好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
二、实施原则
(一)统筹安排,分类实施
论文遴选计划每年度开展一次,由中国科协统一部署,确定总体遴选原则和流程,有关全国学会和相关机构(以下简称“牵头单位”)结合学科实际,分学科领域分类实施,把本学科领域发表在我国科技期刊上的最优秀论文遴选出来,经中国科协组织终审认定后统一向社会发布。
(二)价值导向,综合评价
以论文的学术贡献为主要标准,综合考虑文献计量指标和同行评议情况,确保遴选质量,宁缺毋滥。提倡各牵头单位充分发挥学术和专业优势,结合学科特点,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遴选原则,避免唯指标论。
(三)公平推荐,公正遴选
遴选采取专家实名推荐制,牵头单位邀请权威专家学者担任论文推荐专家,对本学科领域发表在正式出版具有国内统一刊号(CN)的中国科技期刊上的优秀论文进行自主推荐,按照统一原则、统一流程组织对推荐论文的遴选和推介,充分体现权威性、客观性和公信力。
(四)激励创新,示范引导
充分发挥优秀论文的示范引导作用,通过以奖代补形式鼓励科技工作者多出科研精品和原创性研究成果,引导优秀科研成果在国内期刊发表,加强对优秀论文的推介和宣传。
三、遴选范围及名额
(一)论文类别
1.基础研究论文
须在基础研究领域对所在学科发展有重大影响或能够开拓和引领学科发展。
2.应用研究论文
须在应用研究领域具有巨大应用价值、能够引导所在学科工程与技术发展。
3.综述类论文
应反映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情报学价值。
基础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和综述型优秀论文各占一定比例,其中应用研究型论文占比原则上不低于10%,综述型论文占比原则上不超过20%。
(二)遴选范围
自遴选年起前4年间,发表在正式出版的具有国内统一刊号(CN)的中国科技期刊上的优秀论文(不包括在增刊上发表的论文)。同一论文不重复获奖。2017年度遴选论文的发表时间段为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
(三)学科分组和名额分配
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为基础,综合考虑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分类标准和学科关联度,近四年发表文献数量、引次、篇均引次、学科H指数等指标,划分10个学科集群,每个学科集群分配10篇论文名额,共遴选不超过100篇优秀论文(学科
集群划分及名额分配见附件2)。
四、组织机构 1.主办单位
中国科协作为主办单位,负责对遴选活动进行统一部署,提出总体实施方案,确定学科集群划分、名额分配和优秀论文遴选的参考指标体系(参考标准和指标体系见附件3)。
2.承办单位
各学科集群由1家单位牵头承办遴选工作,各牵头单位采取申报遴选方式确定,负责制定本学科集群论文参评条件、遴选标准和指标体系。中国科协将对各学科集群牵头单位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建立进退出机制。
3.技术支持单位
本届论文遴选活动继续委托中国知网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并承担论文遴选的事务性工作。
五、遴选程序
遴选工作分为论文推荐、各学科集群遴选、终审认定、结果发布及作者表彰等步骤进行。
1.论文推荐
各学科集群牵头单位按与推荐名额比例不低于20:1的数量建立论文推荐专家库,确保覆盖本学科集群中的每个学科。专家构成须包括:学科专家;具有丰富出版经验的国际、国内期刊主编或编委;国际或国内相关学会、学术机构骨干力量;其他有关
专家。此外,集群各学科排名前5%(依据中国知网期刊排名,即进入“中国学术影响因子年报”影响力前5%期刊和“国际引证报告”中“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期刊编委会主任自动取得推荐资格,每人可推荐1篇论文。
论文推荐专家通过“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工作平台”以“背对背”方式推荐优秀论文,推荐时均注明论文类型、推荐理由并署名。论文被推荐后即时在工作平台对外呈现,并同时呈现推荐理由。
2.各学科集群遴选
各学科集群牵头单位邀请本学科领域权威专家组建不少于15人的论文评审专家委员会,主持本学科集群领域的论文遴选工作。评审专家采取任期制,任期3年,且论文推荐专家不能担任评审专家。各学科集群遴选结果须面向社会公示5个工作日,明确无异议后,正式上报中国科协。
3.终审认定
中国科协组建不少于13人的终审专家委员会,对各学科集群遴选结果进行等额终审、认定,最终产生本年度优秀论文名单。终审专家委员会由每个学科集群推荐专家1名,另由中国科协邀请未参与学科集群推荐评审工作的权威专家3-5名。
4.结果发布和获奖作者表彰
中国科协通过官方网站对本年度优秀论文名单进行集中公示,确认无异议后,正式下发文件公布遴选结果,举办颁奖活动,向优秀论文作者颁发证书,并向每篇论文提供1万元奖补经费。
六、活动宣传
1.活动启动阶段,通过中国科协官网、官微,中国知网线上邮件,中国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等发布遴选通知,推送各全国学会和科技期刊编辑部。
2.在“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工作平台”增加及时展示功能,按照学科集群设置滚动条区域,对推荐的论文名称及推荐理由进行动态展示。
3.收集遴选工作信息,通过中国科技期刊微信公众号不定期发布遴选工作动态,分组展示被推荐的论文。
4.邀请媒体记者参加学科集群评审会,报道评审工作情况,发布遴选结果。
5.选取各学科集群排名第一的入选论文,访谈作者深入了解创作过程,制作短片在颁奖活动中展示。
6.分析入选论文作者单位、地域分布、学科分类、资金来源等信息,并形成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
第二篇: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实施方案
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2019-2025 年)》(冀政办字〔2019〕9 号),加大《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等政策的落实力度,加快区域经济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遵循科技创新规律,以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立健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重点,围绕“一路两带两改两市”发展布局,瞄准科技创新短板,聚焦经济社会急需,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水平,着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多领域互动、多要素联动的全面创新体系,为建设创新型新华提供强力支撑。
二、总体目标
创新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区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加,规上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5%。
创新主体迅速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 90 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达到 700 家,创新条件更加优越。建成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 2 家,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6 家,国家级众创空间达到 2 家,国家级星创天地 2
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1 家,省级众创空间 5 家,市级及以上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 家以上,市级及以上孵化器 1 家,院士工作站 6 家。
创新产出大幅度提升。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到 6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 8 件以上,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逐年提升。
创新管理持续优化。积极争取省级以上各类项目和奖励。建立科技创新领导机构,研究部署全区科技工作,落实上级各项科技政策并制定配套实施措施,开展各项科技创新活动,形成推进区域科技创新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区域创新发展顶层设计。
1.完善区域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创新发展战略,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突出特色和优势,结合本区资源、产业、生态和创新基础,完善全区产业发展规划。依托创新创业平台和特色楼宇,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打造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前沿阵地,培育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
2.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结合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研究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明确科技创新目标、任务和发展举措。
3.制定科技工作计划。围绕落实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加强科技工作组织谋划,制定科技工作计划,明确工作重点和责任分工,强力抓好落实。
(二)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1.加强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围绕“一路两带两改两市”发展布局,聚焦产业变革方向,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技术创新,研发和应用先进技术,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大数据、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加大发明专利授权资助力度,引导企业和相关单位创造和获取自主知识产权。
2.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支持具有一定创新优势的企业建设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组织开展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达标行动,积极推动企业普遍建设研发机构。引导行业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高校、科研机构及高端人才合作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和产学研合作基地。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积极争创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建立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
3.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打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加强组织指导,以龙头企业牵头,联合省内外优势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和支持申报省级备案联盟。
(三)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1.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工程,大
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库,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服务机构作用,举办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和申报流程培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帮扶活动,打造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
2.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通过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差异扶持、扩量提质,推动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通过协助企业申领科技创新券等方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管理指导、技能培训、市场拓展等服务。按照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加快落实研发费用 75%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3.优化企业营商环境。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投资审批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四)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1.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鼓励企业通过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开展技术交易、技术评价、技术转移、检验检测、技术咨询等业务,鼓励相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加强技术经理人、技术经纪人等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能力。
2.组织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根据企业、产业技术需求,经常性组织专家开展技术诊断、技术咨询、技术成果推介等活动,形
成常态化产学研合作推进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3.发展科技金融服务。按照省、市有关规定要求加强财政科技资金引导,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加快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建设。加强与省、市相关创投基金沟通合作,争取联合设立子基金。加强与省、市级金融机构沟通合作,支持金融机构依法设立主要服务,支持金融机构设立主要服务于科技型企业的分支机构。推动符合条件的高成长性科技企业上市,协调或引导企业有效利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五)壮大创新人才队伍。
1.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制定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特殊政策,在生活补贴、工资待遇、住房支持、医疗保障、子女教育、配偶安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对引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积极推荐纳入省、市相关人才计划,在创新创业方面给予一定经费支持。
2.加强人才交流合作。积极推广“星期天工程师”“假日工程师”“网络专家”等人才柔性引进模式,扩大人才供给渠道。加强与国内外特别是京津人才合作,为当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战略咨询、技术研发等服务。研究完善人才交流支持政策,为引进人才交流合作提供保障。
3.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加强职业教育,加大从业人员技术技能培训力度,培养本土化、专业化技术人才。
(六)开展“双创双服”活动。
1.推进创新创业。打造“双创”和“一路两带两改两市”发展布局升级版,以培育市场主体和创新创业平台为重点,提升科技服务水平,为“双创双服”和“一路两带两改两市”发展布局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双创”示范基地、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等“双创”服务平台建设,吸引省内外高水平“双创”机构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吸引高校毕业生来我区就业创业,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积极组织开展创业教育、创客培训和科技企业帮扶等活动,强化创业服务和指导,把打造成创新蓝海、创业沃土、创客乐园。
2.强化民生科技保障。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提升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土壤污染治理等水平。充分利用蓝川科技环境精治可视物联网大数据中心,构建“一网、一图、一报告”治理格局,实现精准施策、靶向治理,形成“科技支撑、网格引领、全民参与”的大气精细化管理体系。实施科技惠民项目,推广应用食品药品安全、疾病防治、垃圾无害化处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等技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3.推动科学普及。加强科普基地、科普大讲堂、科普长廊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普条件。深入开展儿童、青少年校园科普和“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科技三下乡”等科普活动,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七)强化政策落实落地。
1.推进重大科技政策落实。加强对各类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和培
训,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等重大科技政策落实。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只增不减。
2.制定区域性创新政策。根据全区创新发展需求,衔接国家、省、市科技创新政策,在科技投入、技术研发、平台建设、金融创新、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及时制定和完善针对性科技政策,打通科技政策落实落地“最后一公里”。
3.建立科技创新政策落实督导机制。建立科技创新政策落实责任制,定期开展科技创新政策落实情况督导检查,帮助企业、科技人员更好享受优惠政策。
第三篇:中国科协科技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附件
中国科协科技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
办公室成员及联络员名单
领导小组(33人)
组长:徐善衍
副组长:苑郑民
赵之惠
彭友东
成员:任林
张小林
杨文志
梁英南
殷成川
李晓亮
刘碧秀
李桐海
牛灵江
牛政斌
盛小列
张国平
向华明
孙东生
王志舜
周俊秀
董金山国科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 国科协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 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部长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副部长 中国科协计划财务部副部长 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副局级干事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国际联络部副部长 中国科协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 中国科技馆党委副书记兼副馆长 中国科协干部学院副院长 中国科协学会管理服务中心主任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 中国科技会堂总经理 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副主任 中国科协声像中心主任 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厂矿科协协作中心主任 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协机关服务中心主任中国科协《大众科技报》社社长
吕建华科学普及出版社副社长
张建生中国对外应用技术交流促进会主任 李典谟中国昆虫学会秘书长
周志中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
秦京光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杜子德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
邹瑞苍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
沈贵中国林学会副秘书长
赵明中国作物学会副秘书长
罗玲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
葛可佑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
张家喜中华预防医学会副秘书长
办公室(6人)
主任:王慧梅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副部长 副主任: 李志刚中国科协办公厅综合处处长
李苏州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干部处副处长 楼伟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农村处副处长 成员:张伟中国科协办公厅综合处正科级干事
张守慎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农村处正科级干事
联络员(29人)
王小青计划财务部副处级干事
付美华调研宣传部正科级干事
颜利民学会学术部正科级干事
邱爱军国际联络部副处长
林立机关团委书记
初学基中国科技馆党办副主任
王朋中国科协干部学院办公室主任
许京江中国科协学会管理服务中心办公室副主任 彭希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处长 周庆云中国科技会堂办公室主任
徐志勉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干部 兰军中国科协声像中心综合室主任 赵新川
马武田
戴洁
薛志安
马英
罗小莉
王东海
孟晓星
祝慧群
管小冬
陆京
王全辉
秦向华
杜娟
马力
杜晓花
田凤华中国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校长助理中国科协厂矿科协协作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中国科协机关服务中心综合部经理 科学普及出版社干部 中国对外应用技术交流促进会副处级干事 中国昆虫学会办公室主任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办公室副主任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中国计算机学会办公室主任 中国农学会科普部主任 中国林学会科普部副主任 中国作物学会副秘书长 中华医学会科普部主任 中国营养学会办公室文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继续教育部副主任《大众科技报》社经营部主任
第四篇:宁波市科技人员踊跃参加中国科协科技摄影展
宁波市科技人员踊跃参加中国科协科技摄影展
2014年6月,根据中国科协《关于举办第六届科技摄影展的通知》,宁波市学会和科技人员服务中心积极组织各学会、协会,企事业单位科协科技人员报名参加。
第六届科技摄影展以“创造•分享——视觉诠释科学技术”为主题,主要展示2013至2014年间的科技事件、科技成果以及科技人物。本次共征集选送照片98幅,经专家评审,余姚市科学技术协会陈斌荣作品《大棚葡萄 “低碳灭虫”》、余姚市科学技术协会桂彬作品《风电场星轨》、象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钱秀娟作品《专注》、宁波市天文爱好者协会陈浩作品《放飞梦想 创新伴我成长》、宁波市科普发展中心赵晓军作品《开心与冥想》共五幅照片成功入选。入选作品将在中国科协夏季科学展期间展出,并颁发参展证书。展览结束后,展出资源将移交中国科技馆;参展摄影作品电子文件作为科普资源,提交中国数字科技馆。
举办科技摄影展,目的在于借助影像创作方式艺术性地展示科技发展、传播科技信息、诠释科技成果、普及科技知识,彰显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形象和风采,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同时引导公众关注科技、了解科技,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宁波市学会和科技人员服务中心 高海燕
第五篇:广西科技副职遴选文件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副职选派引进管理办法》的通知
(桂办发[2004]37号)
各市、县党委和人民政府,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级国家机关各部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柳州铁路局,各大专院校: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副职选派引进管理办法》已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4年7月30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副职选派引进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充分发挥科技副职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改进科技副职选派引进工作,加强对科技副职的管理、监督和激励、约束,培养优秀复合型人才,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和智力保证,根据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科技副职选派引进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党管干部原则;
(二)德才兼备原则;
(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四)按岗位需要选派引进原则;
(五)以项目为载体,三方愿意,互惠互利原则。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县级以上科技副职(含县处级领导助理)的选派引进管理。县级以下科技副职的选派引进管理,第四条 党委(党组)及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履行对科技副职选派引进管理的职责。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 选派引进的条件和资格
第五条 担任科技副职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理论政策水平,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协调、科学决策、开拓创新能力,有专业特长,有发展潜力,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
(三)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勇于改革,敢于负责,坚持原则,勤奋敬业,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四)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
(五)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自觉维护领导班子团结,有民主作风,有全局观念,善于团结同志。
第六条 担任科技副职的资格:
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学历,身体健康。一般是同级任用,但高层次人才、急需人才或有其他特殊条件的,经批准可以高于原职级任用。
(一)担任正处级行政职务并具有博士学位;担任正处级行政职务并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担任正处级行政职务并获得省部级以上专家称号;担任副处级行政职务并具有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且指导过博士生。具备上述条件之一者,可挂任地级市、自治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副职或领导助理。
省部级优秀专家、副处级行政职务;具有正高专业技术职称、副处级行政职务;具有博士学位、副处级行政职务。具备上述条件之一者,可挂任地级市或自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助理。
(二)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正科级行政级别;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副处级行政级别。具备上述条件之一者,可挂任县(市、区)或地级市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副职。
(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副科级行政职务;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正科级行政职务。具备上述条件之一者,可挂任县(市、区)或地级市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助理。
(四)担任厅局级科技副职(含助理),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下;担任县处级科技副职(含助理),年龄一般在45岁以下。
(五)进入党委班子的,除了具备以上资格外,必须符合《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的党龄要求。
第三章 选派引进的范围
第七条 科技副职选派引进的范围:
(一)区内外科研院所;
(二)区内外高等院校;
(三)区内外大中型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
(四)区内外党政机关;
(五)中央和国家机关。
第四章 选派引进的程序和方法
第八条 选派引进科技副职,可以采取组织选派引进、派出单位与用人单位协商选派引进和公开推荐的方式进行。
(一)组织选派引进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根据工作需要,向各市、区直各有关单位下发《科技副职需求调查表》。
2、由各市委组织部、区直用人单位根据本地本单位项目实施所需人才情况,提出需求计划,填写《科技副职需求调查表》,并附每个项目的背景材料(1000字左右),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
3、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根据各地、各单位的需求,制定选派初步方案,并组织协调派出单位和用人单位进行对接。
4、区直及各供人单位根据选派初步方案,提出拟派人选名单,并以党组(党委)名义,将推荐报告、干部任免呈报表和干部考察材料(一式三份)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
5、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将拟派人选的名单及材料转各市委组织部或区直用人单位,市委组织部或用人单位派员到派出单位对拟派人选进行考察,并报经市委或党组(党委)研究同意后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
6、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审定后(属自治区党委管理的职务报自治区党委审批),向派出人选单位下达选派通知,向接收单位正式提名任用,由用人单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办理任职手续。
(二)派出单位与用人单位协商选派引进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拟任县处级以下(含县处级)职务的,由用人单位根据需求与派出单位协商,征得派出单位同意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办理任职手续,并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备案。拟任副厅级以上(含副厅级)职务的,由用人单位按规定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办理有关手续。
(三)公开推荐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1、发布公告。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根据岗位的需要,确定公开推荐的科技副职的职位和职数,提出推荐范围和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及资格,并通过新闻媒体或其它形式向社会公告。
2、推荐报名。报名可以采取组织推荐、群众举荐或个人自荐形式进行。组织推荐或群众举荐,须征得本人同意。
3、资格审查。根据选派的条件和要求,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对报名的人选进行资格审查。
4、决定任命。拟任县处级以下(含县处级)职务的,由用人单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办理任职手续,并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备案。拟任副厅级以上(含副厅级)职务的,由用人单位按规定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办理有关手续。
第五章 科技副职的职责
第九条 科技副职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科技工作方针、政策。结合实际,提出以科技促发展的思路,参与制定地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重大技术项目的决策和论证,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二)发挥自身科技专长和优势,深人生产一线,传授新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提高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因地制宜地组织创办各类科技示范基地,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开发各类科技项目,培植优势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四)指导和协调有关部门开展科技宣传,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当地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提高劳动者素质。
(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引进人才、技术、资金,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城乡经济结合和横向经济联合。
(六)承担和完成领导班子届期内其它各项工作和任务。
第六章 科技副职的管理
第十条 科技副职的管理,实行派出单位与用人单位双重管理制度。第十一条 派出单位应履行以下管理职能:
(一)严格按照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推荐拟任科技副职人选,把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锻炼与使用结合起来。
(二)根据自身人才、技术优势选择用人单位,积极与用人单位达成一定领域的经济技术协作,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实现派出单位与用人单位资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三)与用人单位共同指导和帮助科技副职选准工作重点,制定切合实际的任期工作目标。并督促其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四)把科技副职任职期间的工作视为继续从事相应的专业技术工作,将科技副职所取得的工作成绩与本单位取得的科研成果同样对待,同等条件优先考虑其专业技术职务的申报晋升。
(五)科技副职任职期满后,回原单位工作。派出单位对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群众公认的科技副职,晋升职级时应给予优先考虑。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履行下列管理职能:
(一)科技副职任职时间一般为2年,每个用人单位一般只接收1名科技副职。科技副职任职期间,不占用人单位的编制和领导职数,只转党组织关系。中共党员挂任用人单位副职或助理,应同时挂任党组(党委)成员。
(二)用人单位应成为派出单位的教学实习和科学实验的基地、利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基地、培养锻炼干部的基地。
(三)用人单位要加强与派出单位的联系,对派出单位在技术、人才、项目等方面的支持要给予优惠政策。
(四)用人单位在科技副职任职期间,要负责协调科技副职与其他副职及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关心、支持科技副职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使科技副职享有同级副职的权利和义务,有职有权,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五)科技副职任职期间,一般不免现职,在原单位的所有待遇不变,并由用人单位发给不低于相应职务最低档工资福利生活补贴。科技副职因公外出,差旅费由用人单位按规定报销;除按规定享受公休假、探亲假外,每年可以安排一次回家休假lO天,由用人单位按规定报销往返交通费。以上所需费用由用人单位列入财政预算,由同级财政解决。
(六)科技副职任职期间,用人单位定期向派出单位汇报科技副职的表现情况。科技副职任职期满,用人单位要对科技副职作出书面鉴定,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对科技副职进行考察,鉴定和考察材料分别报送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和派出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存档。确因工作需要续任的,须按规定重新办理任职手续。
(七)科技副职任职期间,如遇到所在地方党委、政府换届选举,不作为候选人参加换届选举,但须按有关法定程序办理任职手续。
第十三条 科技副职挂职期满转任或在我区提任相应职务的,不再实行试用期,任职时间从挂职时间算起。
第七章 组织领导
第十四条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选派引进科技副职工作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科教兴桂战略,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第十五条 建立和完善各级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系。组织部门负责对科技副职选派引进工作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来抓,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精心实施。
进行综合协调、检查和指导,认真做好科技副职的选派引进、培训、考核、宣传、表彰等管理和服务工作,制定和完善有关制度,直接联系一批科技副职。人事部门要研究解决科技副职职称、工资、津贴等方面的问题。科技管理部门要为科技副职提供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方面的业务指导。财政、金融、税务等有关部门要支持科技副职的工作,对切实可行的科技开发项目要在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八章 附则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凡以往规定与本办法不符的。按本办法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