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二五”农机化科技工作总结1讲解
“十二五”农机化科技工作总结
我局围绕《“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科学规划,认真组织,强化实施,全面完成了农机化科技工作目标、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农机化科技工作基本情况
(一)组织机构、人员及投入情况
我局是县政府直属事业正科级参公单位。下辖农机推广站、农机化学校、农机监理站3个事业单位,全系统现有在职人员82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的7人,初级职称的20人,中级技术工人39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8人,高中学历的15人,年龄在39-54周岁之间。农机局主要职责:制定全县农机化发展规划、农管理、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培训全县农机驾驶操作、农机技术实用人才。
(二)科技创新情况
为加大机插秧技术的推广力度,联合成立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工作领导小组。近年来,通过组织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实施,在阜南县老观乡“万硕农机专业合作社”引进了一台水稻自动化育秧机,培育健壮秧苗、合理搭配品种、科学确定播插期等配套技术,应用于机械化育插秧,并举办“水稻自动化育插秧示范现会”,现场培训 40多名水稻种植大户,收获时经测产亩产达1570斤,比人工插秧增产150多斤,本年度此乡镇的水稻机插秧面积从去年的840亩扩大到4400多亩,机插秧技术推广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认可,真正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辐射效果。
(三)重点技术推广应用情况
1、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
目前,该拥有水稻插秧机12台,其中高速插秧机1台。近年来,全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推广面积、应用技术、机插效应和育插秧服务均有了新的突破。机插秧技术推广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认可,成效非常显著。全年水稻机插秧面积1,5万亩,水稻机插率达30%。先后在老观、曹集、于集地城等4个条件较好的乡镇相继示范推广应用。该项技术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凸显效率高、省时、省工、省力、农业成本低等特点,能有效促进农业增效、粮食增产等优势。
2、土地深松技术
2015年许堂、苗集、曹集、郜台等15个乡镇实施,完成土地深松面积10万亩,该项目技术的特点深松部分在土层25-35厘米深处形成一定间隔的鼠道打破犁底层,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墒、储肥能力,有利于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增强了作物抗倒伏能力,起到丰产及减少水土流失的效果,是一种深受农民欢迎的技术。
另外我县大力实施推广小麦秸秆还田、秸秆打捆、玉米机械化收获、精量播种,水稻旱直播技术等,有效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扩大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应用范围。
(四)教育培训情况
1、农机化教育培训机构、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农机校共有教职员工30人,大专以上学历20人,教师10人。
2、培训各类人员情况:2012-2015年,共培训各类农机技术人才1846人次。其中,新训拖拉机、收割机驾驶员
人988人,短训农机合作社人员和其他农机手556人,阳光工程农机培训298人。
3、培训内容:农机安全法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构造、原理、使用、维修、保养,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等。
二、主要工作成效、做法经验、存在问题
(一)主要工作成效
阜南县尽管是一个贫困农业大县,但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和农村条件的不断改进,广大农民对农机的需求日益旺盛。近年来,农机系统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引导和农机购置补贴惠民政策的实施,我局围绕提高农机化生产,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找出一条适应全县农机化发展、服务“三农”的农机推广服务新模式、新机制,使全县农机推广的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主要发展做法经验
1、结合农业产业化建设,积极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
近年来,阜南县已逐步建成了果、畜、菜、粮食四大农业支柱产业,为了使农机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需求,我们立足实际,积极引进新机具,办好示范点,推广新技术。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生产,实现机插面积2万亩,在省工省力的同时,为农户节本增效;我县兴建大棚蔬菜30万亩,积极引进推广田园管理机械。通过一系列新技术推广,使我县农机作业面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延伸到林果产业、畜牧业、蔬菜等各个领域,有力地支持了阜南县产业化建设。
2、结合累加补贴,增加农户购机积极性
近几年,我局通过积极争取,争取县级累加补贴达到168万元,补贴秸秆粉碎还田机、打捆机,有力地促进了农民购机使用秸秆处理机具的积极性,提高的秸秆综合利用率,有效减少秸秆就地焚烧给大气带来污染,保护了环境。
3、结合教育培训,推广农机科技知识
提高农民农机化操作技能是实现农机化的前提保障。近年来,我们以田间地头为阵地,以农机操作演示现场会为辐射,开展了一系列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使农机系统职工和广大农民的农机知识和操作技术有了新的提高。通过抓好教育培训,使全县农机系统干部熟悉掌握了机插秧知识、农机驾驶安全操作知识,全县农机户已基本拥有了操作技能和常用维修知识,为农机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正是我们抓住了农机推广这一关键环节,阜南县农机装备质量和作业化水平提升到新的台阶。截至2015年底,全县拥有各类农机总动力120.8万千瓦。粮食生产的翻耕、排灌、耕、种、收,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全年完成机耕及农业开发机耕面积215.7万亩、机收面积219.9万亩,机插面积223.2万亩。全县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64%。
2.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我局积极大力支持全国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工作,抽派22名技术指导员,遴选农机科技示范户22,对农机示范户、科技示范户进行技术引导和支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工作措施,做好实施方、严格筛选示范户、组织项目的实施、政策落实、检查验收和总结等工作,切实提高先进农机具、农机技术推广引进力度,促进农机、农艺的融合,年内,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并派一名此项目管理人员参加了“合肥举办全省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其余人员参加了在宿州举办“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业务培训”,遴选农机科技示范户220,年终有一名工程师参加此项目的考核并到5个乡镇培训科技示范户560多名,发放宣传资料1200多份。
3.发挥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根据我县农业发展规模和生产需求,发展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动力机具配套比更加科学合理,发挥其服务功能,扩大其服务范围,通过扶持和培植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民脱贫致富,引领农机社会化服务力量发展壮大。目前,全县到农机局备案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62家,注册资金达14380.2万元。
4.全力做好农机化指导服务工作。
三夏三秋期间,我局成立农机化工作领导小组、农机工作协调指挥中心,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将农机安全生产巡查、事故处理、抢修、秸秆禁烧宣传、抽派全系统29人驻乡镇情况督查、信息收集发布上报、等工作整合,设立2个跨区作业接待站;局公布热线服务电话,值班人做好全天候值班、对机手咨询和困难,做到有问必答网、有求必应、有诉必查,确保各项工作安全有序开展,不误农时。全年开展农机具检修和农机维修、销售网点检查,帮助和指导农机手保养、调试和指导维修各类农机具共3200多台套。并对全县农机维修、销售网点进行检查,达到了农机化预期目标,为我县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障和服务能力。
5.积极推进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和宣传培训。积极为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力引进推广“大中型先进机具”,并对种、养殖大户及专业合作社发展所需机械提供机具补贴,为补贴机具注册登记、核发号牌。
2015年,在全县实施机耕146.8万亩,机播223.2万亩,机收219.9万亩、机械深松10万亩、机收玉米45万亩、机械精少量播种96.6万亩,秸秆粉碎还田136.1万亩,教育培训2968人次,推广动力机械、收割机及配套农机具1392台套,其中秸秆粉碎还田机、打捆机265台,免耕播种机107台、秸秆粉碎还田播种施肥一体机315台,玉米精量穴播机61台,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1套,高速插秧机1台,圆满完成了省农机局下达的工作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局在县政府和市农机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及省、市农机工作会议精神,以落实各级强农惠农政策为契机,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抓住热点,突出重点,主攻难点,大力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着力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使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通过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我县的农机化正在实现由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农业机械化已成为推动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三、“十二五”期间我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一)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结构进一步改善 农业机械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发展态势良好。到2015年未,全县农机总数达24866台。其中18.4-58.8千瓦的拖拉机3536台,58、8千瓦以上拖拉机2273台。大中型配套机具17116台/套,小型配套机具46174台/套。播种机848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493台,青饲料收获机3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496台,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75个,农机户67958个,农机修理网点140个,为实现“十三五”农业生产全程机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总量的增长,还突出表现在大型动力机械的快速增加,使农机装备结构得以持续优化。
(二)农机化作业服务水平稳步提高
按照科学发展观,我局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机械,从小型逐步向大中型发展迈进,切实解决农业生产主要作业环节的农业机械。着重发展旱作农业机械和水利配套机具,在抓好节肥、节种机械的基础上,抓好机械化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技术,充分发挥机械在农业节本增效工程上的作用。根据我县粮食种植种类情况,重点引进玉米联合收获、水稻自动化育秧、土地深松机等机械。广泛应用和推广旱作农业机械化配套技术,推广适应当地生态、生产发展的农业机械,促进农、林结合,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在采取以上经营是农机经销商和农机大户为主,建立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并存,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农机经营机制。在服务上通过农机服务组织的协调,因地制宜,合理经营,形成互补型服务体系。切实做到不能耽误农时季节作业,及时有效开展服务;避免出现机具闲置、重复投资现象。
2015年共开展农机科技宣教下乡多3次,散发农机科技宣传画120册、新型机具资料共850份,组织农民机手培训15次,培训新机具操作手及其他农机操作人员150人次;开展机具维修、技术咨询、田间指导等为主的专项农机化服务195次。全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到79%。
(三)农机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我县以贯彻农机法律法规为主线,以平安农机创建为载体,以农机安全生产为目标,以农机三率、农机安全监督为主要内容,加强与公安、交通、安监等部门的密切合作,进一步加大农机依法行政力度,着重在农机销售、维修、使用高峰期开展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的不法行为;组织农机执法人员深入乡村道路、田间地头查处农机违规违章行为,确保“十二五”期间农机安全生产无事故,确保农机经营、维修、服务市场秩序持续好转,促进了全县农机化事业的键康稳定发展。几年来,农机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农机安全生产事故进一步减少,拖拉机年审率达22%,上牌率达98%,拖拉机驾驶证发放、换证率达65%,无重特大农机事故。
(四)农机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
我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强化干部政治理论、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干部业务素质等措施,有力推进农机队伍素质建设。多次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县委要求,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农机管理人员为基层服务的良好意识,并且全面征求系统内和局广大干部群众意见,开展行风政风民主评议活动,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
(五)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成效显著
我县按照“阳光、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以“调结构、促发展”为工作目标,加强宣传引导的工作力度,严格操作流程,突出重点,规范补贴。充分利用推介会开展农机具展示和现场演示,充分利用乡村广播、乡村公告,农机局网站宣传购机补贴政策,充分利用“送教下乡”、“送检下乡”等活动,进村入户开展流动宣传,充分了解购机农民在用机作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与困难,积极帮助协调解决,使农民买的放心、用的舒心,逐步激发农民购机的热情,进一步促进了购机补贴政策在我县的顺利实施,“十二五”期间,全县共落实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444.6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5383台,其中补贴拖拉机1964台,收割机20580台,直接受益农户5160户,带动农民直接投入购置资金34815.3万元。据调查统计,特别是近两年在农机补贴政策的拉下,玉米收获技术、水稻自动化育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破解了长期以来制约玉米生产收获环节、水稻机插秧机械化水平低、收获持续时间长的难题。
2016年8月10日
第二篇:临朐县2011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临朐县2011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农机局的指导下,临朐县农机局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农机科技工作的重点,结合我县实际,积极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扎实开展了农机科技创新工作,努力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了较好的工作业绩,现将本科技创新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大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推广力度。随着农机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对经济作物机械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2011年6月,我县承担了山东省花生联合收获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项目,组织了机械收获示范演示及。进入9月份以来,我们主要抓好花生机械化收获环节的示范,先后在沂山镇小关村、刘家营村、北蒲沟村花生生产基地召开演示现场会,通过现场演示示范,花生种植农户对花生机械化收获技术有了进一步认识,提高了花生生产效益,每亩可节省雇工费用100多元、减少落果损失25元,收获成本可大大降低。同时,花生种植农户也不必担心劳力紧缺而提早收获,收获时间可推迟7-10天。花生收获机操作简单,花生落果率和破损率低,花生的清洁度高,大大节约了工时费,增加花生种植农户的经济效益,达到了项目实施的预期目标。同时,我局还重点抓好了大姜收获机械、抑制根线虫臭氧发生器的推广应用工作,推广落实大姜收获机2台、臭氧发生器1台,推动了经济作物的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二、做好畜牧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我县畜牧业发达,奶牛、山羊等牲畜存栏量较大,广大养殖户对畜牧机械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我局抓住国家财政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时机,利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挤奶机、饲料搅拌机、铡草机、储奶罐等新型畜牧机械进行了补贴,共落实畜牧机械166台,其中铡草机78台、成套挤奶设备8套、大型饲料搅拌机5台、储奶罐8台,提高了畜牧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促进了我县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三、认真做好土地深松整地技术的宣传示范及落实工作。为贯彻落实全省农机土地深松作业会议精神,10月11日,我县农机局在辛寨镇召开了机械化深松现场会。与会人员现场观摩了机械作业演示,详细了解了深松作业要求。通过现场观摩,普遍对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业给予认可。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业是促进土壤蓄水保墒、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的重要环节,对于打破土壤犁底层、提高土壤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我县充分认识农机深松整地工作的重要意义,严把深松作业质量关,坚持做到田面平整、土壤细碎、没有漏耕、深浅一致,达到抗旱保墒的目的。全县深松作业3万亩,为来年农业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四、积极组织农机管理人员、经销商、农机手参加各类农机展会和科技下乡活动。农机展会和科技下乡活动是加快农机化发展的助推器,2011年以来,我局组织企业、经销商、农机手参加展会,搭建起企业与经销商、农机手交流的平台,对企业、经销商起到良好的宣传推介作用。先后组织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代表、农机经销商、农机技术人员等相关人员300多人参加了“2011全国农业机械展览会”、“福田雷沃杯”第五届潍坊市农机科技下乡活动。通过参加展会,开阔了视野、交流了信息、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质。
五、加大农机化科技创新宣传力度。一年来,我局围绕三夏、三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进行宣传推介,2011年组织开展技术下乡活动2次,通过集中机械技术人员赶农村大集,发放技术资料、现场作业演示、讲解、回答群众提问等方式,宣传普及农机化创新科技,此外还在10个村举办培训班10期,累计培训农机手750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000多份。通过开展宣传和培训活动,确保一大批能够熟练操作新型机械的农机手上阵,全面完成机械化收获任务,提高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六、加强组织领导,部门协同配合。进一步加强了农机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协调农机推广站、农机学校、农机维修等相关科室搞好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协调配合的农机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努力做好农机科技创新工作。
一年来,我局能够较好完成上级部门部署的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切实增强做好农机科技创新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方法、提升能力、拓宽领域,科学谋划,全面推进“十二五”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
临朐县农机局 二0一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第三篇:农机局十二五农机化推广工作总结和工作重点
农机局十二五农机化推广工作总结和工作重点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一年,我市紧紧围绕农机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大力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2015年全市新增插秧机1105台(其中乘座式高速插秧机36台),插秧机保有量超过6200台,机插秧面积达到52.3万亩;全力推广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全市共新增80马力以上拖拉机近400台,保有量1110多台;新增联合收割机268台,安装秸秆粉碎装置的收割机达2340多台;2015年秸秆机械化还田达135万亩,其中小麦秸秆72万亩,水稻秸秆63万亩。积极推广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小麦机条播率在96%以上;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增粮食烘干机25组,保有量达到72组,日烘干能力达2160多吨;示范土地机械化深松整地技术,机械深松土地近5万亩,基本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任务。
一、“十二五”及2015年工作总结
“十二五”恰逢我国农机黄金十年,是我市农机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飞跃性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机装备水平再上新台阶
长期以来,我市的农机化发展处于“小而全,多不精”的局面,农机拥有总量大、科技含量低,小型农机具占农机总量的90%以上。“十二五”期间,我们连续实施了农业部《2012年农技推广与体系建设(农机)项目》、省科技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粮食丰产工程工程机插秧项目》、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等,通过积极示范、引导和项目带动,农机装备结构得到了优化,高性能、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唱起了主角,由双滚筒全面向纵轴流方向发展,为了适应秸秆禁烧新形势,全部安装了秸秆粉碎装置,动力也由40多提高到65马力以上,保有量达到2340台;85马力以上拖拉机已成为农民首选购置的最低动力机械,2015年全市新增的400多台拖拉机,全部在100马力以上,保有量达1110多台;高速乘座式插秧机的高作业效率、高栽插质量、低劳动强度等优越性,赢得了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青睐,2015年高速乘座式插秧机新增36台,全市保有量达126台;旋耕施肥播种机、自走喷杆式喷雾机、无人植保飞行器、粮食烘干机等一批“高、大、尚”新式机具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了我市农机装备的科技含量,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使农机装备水平再上了新台阶。
2、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先行全省
“十二五”期间,我市作为全省整建制机插秧推广县先行县之一,为确保目标任务实现,按照先易后难、以组带村、以村促乡、全面铺开的发展思路,通过政府推动、项目带动和部门主动,基本形成了岗区乡镇依托种田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实现整片推进,圩区乡镇依靠农户联户购机,实行整镇推进,两种推广模式已成为我市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的主推模式。插秧机由2010年末的2080台,目前增加到6200多台,机插秧面积由2010年末的37.5万亩,2015年完成52.3万亩,水稻(耕种收三大环节)全程机械化水平达80%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有:
一是强化行政推动。市政府在“十二五”期间,每年举办机插秧推广工作专题会议,全面明确机插秧目标,部署当年机插秧关键环节推广工作,下发与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有关的组织领导、实施方案、考核细则等文件,继续把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列入各镇、街道的岗位目标考核内容之一,有力地推动了机插秧工作开展。
二是强化宣传推广。为落实机插秧推广整建制,努力创造推广氛围。首先抓住传统的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开展机插秧技术讲座,播放技术科教片,使机插秧技术家喻户晓。其次2014年举办了xx市首届“千秋杯”农民机插秧技能大赛,让农民体会到农业生产比赛的文化氛围,把机插秧推广推向深入。三是召开多种形式的座谈会和现场会,把现场会开到镇、村,让更多的农民零距离接触,让更多的农民亲身参与和现身说法。座谈会由全市部分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育秧技术人员参加,通过现身说法、“你问我答”的互动方式,交流了育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全面提高了参会人员的育秧技术。2015全市共召开了育秧、机插现场会近30次,参会人员近2000人次。“十二五”期间共召开120多次现场会,参会人员近10000人次。三是强化培训服务。我们始终坚持抓好育秧技术培训是推广成功的关键。每年从3月份开始,组织技术人员到各镇、街道的村、社区举办机插秧育秧技术培训班,培训服从农民需求,不分休息日、不分早晚,“十二五”期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00多场次,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近9000人次,其中2015举办技术培训班18期,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近2000人次。对整镇和整村推进示范片、种田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进行重点培训,全程跟踪指导服务。并结合《基层农技推广补贴项目》实施,组织所有包村联户技术人员积极开展“我育一次秧”活动,把推广机插秧技术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自选动作,不仅扩大了宣传,更是实实在在为民办实事的一种体现。
四是强化社会化服务。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新型农业的经营主体,我们积极引导他们,利用自身的农机装备优势,开展工厂化育秧基地建设,不仅抓好了自己生产,还为农户开展了代收、代耕、代育代插服务,不仅提高了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又壮大了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2015年新建工厂化育秧基地13座,全市育秧工厂达18座,完成代收代耕服务近25万亩,开展代育代插服务的近8万亩。五是强化项目示范带动。“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参与实施了省科技厅《粮丰工程水稻机插秧项目》,完成了机插中籼稻不同落谷密度与秧龄组合、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模式研究、机插中籼稻氮肥运筹等10多个对比试验,参与制定了《安徽省水稻机插秧地方标准》,完善了我市的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路线,为机插秧技术推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技术论文6篇,机插秧推广在全省名列前茅,多次获得省推广先进单位,从2011年开始,连续荣获XX市机插秧推广综合评比一等奖。
3、秸秆机械化综合处理技术的示范推广成效明显
从2014年开始,为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有关秸秆禁烧精神,积极加强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推广,重点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示范、推广,连续两年成功打赢了午秋两季秸秆禁烧战,确保了我市“不烧一把火,不冒一股烟”。
一是积极调研,制定技术路线。秸秆禁烧就是解决秸秆的去处问题,不是就地粉碎还田,就是离田再利用。根据实际情况调研,并与农艺部门技术人员座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针对小麦秸秆处理,因时间紧、茬口安排急、后茬水稻水田秸秆易腐烂等因素,建议小麦秸秆实行全量机械化还田技术;针对水稻秸秆处理,机械化处理时,因秸秆量大、收割时间周期长、后茬安种的是旱作物、秸秆腐烂难等原因,结合我市小麦生产技术路线和机具配备实际,建议水稻秸秆离田处理为主,要求农户采取离田然后浅旋耕机条播,家庭农场和种田大户可采取秸秆打捆、秸秆收储后机条播,或采取秸秆机械粉碎还田后,再利用大马力拖拉机配套复式旋耕施肥播种机作业,实行秸秆机械化还田。针对秸秆不同处理方式,采取不同的播种方式,确保秋种质量稳定提高。
二是政策扶持,落实作业补贴。秸秆实行机械化还田,首先要在收割机安装秸秆粉碎装置,否则收割后的秸秆太长,秸秆抛洒成垄状;,旋耕整地作业时,秸秆没有粉碎,秸秆过长会缠绕在旋耕机的犁刀轴上,造成旋耕深度下降,达不到旋耕作业要求,使秸秆不能与泥土充分混合,同时垄状秸秆在旋耕时也很难与土壤充分混合,导致田间秸秆架空秧苗,影响秧苗的根系生长,甚至发生死苗现象。2014年,我们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对联合收割机安装秸秆粉碎装置实行作业补贴,每台补助1000元,同时与秸秆粉碎装置的生产厂家联系,通报了我市的主要联合收割机机型,让生产厂家配套生产,确保全市所有作业收割机都能安装秸秆粉碎装置。2015年,对80马力以上拖拉机配套秸秆还田机械实施还田作业和安装秸秆粉碎装置的收割机,市财政给予每台1000元的作业补贴。“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安装秸秆粉碎装置近2013套,补贴粉碎和还田作业机具2600套,秸秆打捆机械20台,全市建设标准秸秆收储中心1座,简易秸秆收储中心2座,为全市秸秆禁烧战胜利提供了装备基础。
三是加强宣传,提高培训服务。秸秆机械化还田对下茬作物安种影响多大,让广大农民和干部一直心存疑虑。为了消除疑虑,增强秸秆机械化还田的信心,我们充分准备和精心组织,2014年在新街镇兴隆社区召开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现场会,由xx市几大班子领导,各镇分管农业负责人,农机农技负责人,部分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成员和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与会人员听取农机技术人员的技术介绍,并现场观看了联合收割机秸秆机械粉碎、联合收割机边收割边打捆、秸秆水田埋茬整地等机具演示。2015年在张铺镇兴隆村召开了全市秋种暨秸秆机械化还田现场会,市领导、市直相关单位负责人、各镇分管负责人、农技农机负责人、部分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参加了会议。同时每年在“三夏”“三秋”生产前,举办秸秆机械化处理技术培训班,各基层农机技术人员和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成员等300多人参加了培训,为秸秆机械化处理提供了技术保障。2015年全市共完成秸秆机械化还田135万亩,其中小麦秸秆72万亩,水稻秸秆63万亩,秸秆机械化处理率超80%以上,秸秆机械化处理累计达62万吨。2014年《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示范推广》荣获xx市科学进步三等奖。
4、农机深松整地技术示范取得突破
我市长期浅旋耕,土壤板结严重,造成小麦根系下扎不深,影响水份的吸收。进行机械化深松,可以打破土壤的犁底层,调节土壤的三相,改良土壤结构,起到蓄水保墒、降渍降涝的作用,有利于粮食的产量提高。一是加强领导,确保目标实现。市政府成立了xx市项目实施领导组,分管市长任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并及时召开了相关单位负责人座谈会议,要求各部门紧密协作,共同做好土壤深松整地工作。同时下发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实施方案,对部分的镇、街道分解了实施任务。二是广泛宣传,科学制定方案。按照项目实施要求,积极向种田大户、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做好宣传,让他们了解深松整地作业的好处,知道深松整地作业技术的要求,清楚深松整地作业的补贴程序、补贴的结算方式等。同时我们积极与农业土肥部门协作,根据我市土壤结构的实际情况和我市大中型动力机械拥有实际情况等,确定了我市土壤深松整地作业的技术路线;并根据各镇、街道的申报情况,合理地分配了深松整地的任务,科学地制定了我市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贴的具体实施方案,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达到深松技术要求和深松的目的。三是加强技术培训,确保作业质量。为了保证深松整地的作业标准,技术培训必须先行。组织全市项目实施对象的种田大户、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和各镇、街道的所有农机技术人员,从深松作业的好处、深松作业技术要求、深松作业机具的操作,到我市的深松作业技术路线及技术注意要点,进行了详细讲解,确保技术到位。同时成立了xx市农机深松整地项目技术指导组,由分管局长任组长,农机推广、项目实施镇、街道技术人员任成员,加强作业期间的技术指导和项目实施进度的督促。“十二五”期间共举办全市深松整地作业技术培训班4期,培训200人次。四是召开现场会,提高培训和示范效果。为了扩大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宣传,我市每年组织召开全市秋种暨农机深松作业现场会,各镇分管负责人、农机农技负责人,农机深松作业大户和市直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十二五”期间共组织召开现场会6期,共深松土地12万多亩。
5、自身队伍建设得到了加强
“十二五”期间,积极加强农机推广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一是积极参加《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2012年开始,以实施项目契机,每年都举办农机技术指导员的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班,邀请了省、市农机专家授课,不仅开拓了技术人员的眼界,丰富了技术人员的阅历,而且提高了业务水平,提升了服务能力。“十二五”期间,共举办能力提升培训班4期,参观学习考察3次。二是积极参加省站举办的业务能力技术培训班。每年都轮流安排技术人员参加省农机推广总站举办的能力提升培训班,让大家都有充电机会,更好地去开展指导服务。三是积极职工鼓励参加高校培训继续再教育,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服务层次。“十二五”期间,共投入近30万元用于培训和继续教育,推广队伍的服务水平和能力有了明确的提升。
二、“十三五”和2016年重点工作安排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顺利实现,准确把握当前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在总结“十二五”成就、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形势,抓住我市农机化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主线,切实加强措施落实,力争“十三五”农机化推广健康、稳定、有序发展。
(一)主要工作目标: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农机总动力达到150万千瓦。其中: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完成70万亩,机械化率达80%;小麦秸秆机械化处理率达98%,水稻秸秆机械化处理率达90%;稻麦机收率达99%;小麦机械化播种率达99%;粮食机械化烘干达50%;高效的机械植保达30%。
(二)主要工作内容:
1、全面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
到2020年全市新增插秧机6000台,保有量超10000台,其中高速乘座式插秧机达到400台,完成机插秧面积70万亩,机插秧达到80%,扶持新建育秧工厂50座,实现机械化育插秧。2016年我市计划新增插秧机800台(其中高速乘座式60台),完成机插秧面积56万亩,扶持新建育秧工厂10座,开展代育代插服务达面积15万亩。主要措施:
一是积极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大机插秧政策扶持力度;二是继续抓好整村、整镇、整片的整体推进,发展种田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整体推进的示范,推动机插秧的全面发展;三是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研究,确保全方位技术支持;四是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扶持育秧工厂建设,鼓励开展代育代插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2、抓好秸秆机械化综合处理技术的示范、推广
大力提倡农机化粮食绿色增产模式,实现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积极示范推秸秆机械化打捆、秸秆粉碎还田和综合利用技术,达到减少秸秆焚烧、降低化肥用量、改善土壤结构、实现粮食增产目的。到2020年,全市新增大型秸秆捡拾打捆机200台,85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达2000台,配套秸秆机械化还田机具3000套以上,小麦秸秆机械化处理达到99%,水稻秸秆机械化处理达90%。其中2016年,新增85马力以上拖拉机300台以上,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75万亩,机械化处理达98%,水稻秸秆机械化处理70万亩(其中机械化还田50万亩,机械化打捆20万亩),机械化处理达80%。主要措施:
一是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加大秸秆禁烧力度。对秸秆还田作业机械继续实行作业补贴,并加强秸秆收储中心建设扶持,全市新建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14个,同时引进秸秆加工企业,实现秸秆再利用。二是加强与农业部门融合,共同开展秸秆处理机械的试验和相关秸秆处理技术的试验,完善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路线,并召开现场演示会,示范推广秸秆机械化综合处理技术。三是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扶持专业合作社开展秸秆处理机械化服务,不仅提高农机的利用率,而且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3、推进稻麦全程机械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随着高效植保机械、粮食烘干机械投入到农业生产,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不再是单纯的耕、种、收三大环节,而是包含机械耕整、机械播种、机械植保、机械收获和机械烘干等环节的全新的、集成生产技术。到2020年,全市高效植保机械要有所突破,使用机械化率达30%,新增粮食烘干机械150组,日烘干能力达6600吨。培育开展稻麦生产全程托管服务组织60个和代育代插、代植保、代烘干等专项服务组织150个,服务面积达60万亩,占农业生产的37%。其中2016年,全市新增粮食烘干机30组,培育全程托管服务组织2个和专业服务组织10个。主要措施:
一是积极争取财政扶持,加强服务组织的培育。引导服务组织开展全程托管服务,争取产业化财政项目支持。二是加强培训和引导。对服务组织给予全程农机化技术支持,定期开展技术培训,组织交流学习考察,提高服务能力。三是召开现场会、演示会,推介高性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农业机械。通过现场演示,加快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推广。
4、全面提升农机推广服务能力和水平
积极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培训,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到2020年,举办技术培训班120期,培训8000人次,其中农机技术人员400人次。2016年计划举办技术培训班20期,培训1500人次以上。主要措施:
一是积极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加强农机技术指导员的技术培训,努力提高技术指导员的业务水平,更好地开展科技示范户的指导服务。二是根据重要农时,到各镇举办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培训班,示范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稻麦秸秆机械化处理技术、土地机械深松整地技术、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粮食烘干机械化技术和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等,全面提高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三是加强职业农民培训,积极争取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加强技术培训,鼓励扶持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第四篇:科学技术局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总结
科学技术局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总结
“十二五”期间,全市科技工作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创新,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努力推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全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以上,我市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等称号。
一、强化扶持引导,全力营造推进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强化领导,健全组织,完善政策,加大投入,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良好氛围和发展环境。一是建立齐抓共管的推进机制。成立了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定期听取科技工作情况,市人大、市政协定期开展视察活动,研究推进科技创新的工作措施,将科技创新纳入镇街特色化发展、差异化考核评价指标,建立了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有力促进了工作开展。二是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政策。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支持科技发展的各项政策,先后修订出台了《关于实施“千企升级”计划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关政策》、《关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有关政策》等文件,提出了设立新兴产业发展股权引导基金、鼓励建设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等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日趋完善。设立了2亿元的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专项基金和1000万元的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对企业科技成果创新及产业化、专利申请、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给予1万元到200万元不等的奖励或补助。三是建立健全科技进步投入机制。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为主、多元参与的科技投入体系。市财政坚持优先加大科技投入,财政科技应用研究与开发经费逐年增加。“十二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总额预计达到13985万元,其中2015年财政科技投入总额预计为3000万元,是2010年的1.8倍。全市企业科技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四是强化科技宣传与普及。广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立足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技术应用能力,与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科协等联合常年开展了送科技下乡活动、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周等活动,年均举办技术讲座、技术指导等活动120场次。五是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强化政策激励,加强科技人才的开发、引进、培养和使用,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灵活采用“挂职兼职”、“院士服务团”、“周末工程师”等柔性方式,累计引进各类创新人才140余人,为企业推荐高层次人才60余人。全市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名,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名,山东省“泰山学者”2名,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8位院士分别与我市5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引进各类科技成果14项,开展合作项目6项。
二、强化培植提升,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措施,围绕精细化工、机械机床、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集中优势资源,推进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优化、总量扩张和集群发展。2015年,预计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33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23%。一是提升企业创新水平。集中优势创新资源,实施了一批技术水平高、转化效果好、产业带动强的科技计划项目,重点培植一批的骨干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十二五”期间,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7项,其中国家级34项、省级62项,累计争取上级科技扶持资金11584万元,年均争取扶持资金2316万元。2015年底,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50家,是2010年的3.2倍,占枣庄总数60%以上,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家。拥有省级创新型企业14家,是2010年的2.8倍。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抓住打造机械制造、煤化工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战略机遇,加强技术集成、联合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膨胀。威达重工、大地机床、华强精密机床等14家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济南大学等4家高校院所,成功创建了山东省首家“中小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形成了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链条。我市中小机床产业集群成功创建为“国家火炬计划中小数控机床特色产业基地”,成为XX市首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标志着我市机床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15年,又完成了国家火炬xx市玻璃精深加工特色产业基地的申报工作,获批后我市将拥有2家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实施了总投资180亿元的联想控股xx化工基地一期、总投资37.8亿元的新能凤凰72万吨甲醇、总投资30亿元的中盛化工基地、总投资13.5亿元的瑞达化工聚丁烯等项目,为打造煤基新材料产业园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坞生物制药、级索新能源、西岗苯制品、鲍沟玻璃制品等一大批新兴产业特色园区初具规模,逐渐形成“一镇一园区,一园一特色”的发展格局。三是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引导支持企业在高端装备制造、电子通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开展科研攻关,集中攻克了“vmc1600u五轴联动立式加工中心”、“高性能通信电源用磁芯的研发与生产”、“一体化连续流含油污水处理装置”等一大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其中,腾达不锈钢的“高清洁自动焊丝研制开发技术”等36项技术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海冠化工“酚醛树脂改性聚苯乙烯泡沫的研制”等91项技术通过市级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围绕威达重工、益康药业、辛化硅胶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重点企业,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技术,着力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年均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85项以上。
三、强化联合创新,加快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强产业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集中优势资源,重点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抢占行业发展“智高点”。在机械机床产业领域,与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合作,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xx市机械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打造集产品研发、技术创新、质量检测和市场开拓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建立了国家机床质检中心,成为全国唯一设在县级城市的国家级质检中心,为机床企业提供检测参数1000多个,解决共性技术难题320余项,帮助9家企业研发新产品16项。在煤化工产业领域,建立了国家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研究中心等1家国家级、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国家水煤浆气化及煤化工研究中心研发的新型多喷嘴对置水煤浆气化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二是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新设立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中心4家,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6家,总数达到7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总数达到10家,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总数达到31家。各类研发平台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十二五”期间,年均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90项以上,研发各类新技术、新产品85项以上,其中,3个新产品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4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二是加强科技交流服务平台建设。截至目前,我市8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均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100多所知名高校院所建立了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我市积极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对接,成功引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分园,联合共建的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的xx科创园项目快速推进,建成后可容纳在孵科技企业100家以上,将形成以互联网+、智能制造、软件与电子信息等为主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三年内积极创建成为省级、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三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产学研交流对接活动。实施“科技联姻”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引智”对接活动,大力引进各种形式的知识创新载体落户或开展活动。先后举办了中国(xx)科技创新成果交易博览会、全国晶型药物研发技术研讨会、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论坛等重大活动;邀请两院院士专家20余人来我市开展技术讲座、学术会议和现场指导等活动68场次,引进高层次科技成果120项;在科技创新成果交易博览会上,签约技术合作项目13项,完成技术交易成交额2.2亿元。
四、强化专利研发,纵深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立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示范企业为重点,强化政策扶持和宣传培训,大力推动专利技术开发与转化。“十二五”期间,预计申请国家专利5427件,年均增长7%,其中授权专利3879件,授权发明专利193件;一是着力提高企业专利研发能力。立足全面提高企业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专利能力,完善企业知识产权联系制度,对口服务,分类指导,协助企业建立完善专利研发机制,累计建立50家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年均开展专题培训10场次,培训专利技术人员2000多名。全市7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均有专利技术和产品,企业职务专利申请总量比重达到45%以上。二是强化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加速专利产业化,增强企业核心能力,加大优势企业培育力度。累计新增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11家,总数达到14家。xx市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为山东省重点支持知识产权园区。全市共拥有省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1家,省级知识产权园区1处,XX市级专利示范企业4家、专利试点企业5家。三是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围绕净化市场环境,严厉打击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行业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联合市商务局、工商局等部门组织实施了“天网”、“雷雨”、“护航”等5次大型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年均开展专利执法活动4次以上,检查场所100余家,抽检商品18000多件,全市拥有“山东省无假冒冒充专利商品商场”1家。
五、强化技术推广,全面加快民生科技发展步伐。立足提高现代农业生产力和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平台,以科技支撑推动农业发展。加强先进技术的研究推广。围绕农作物高效种植、新品种的引进、畜禽健康养殖等重点领域,年均组织研究推广“超高产小麦育种研究与示范”、“马铃薯黑痣病发生现状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等20余项先进农业适用技术。建立了21家XX市级农业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站,组织实施了“肉兔标准化技术集成及示范”、“生猪标准化生态养殖与产品加工技术示范”等一批省、市级农业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拓宽农民致富途径,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加强农业特色示范基地建设。组织实施科技富民强镇(街)专项工程12项,我市马铃薯农业科技园区成功创建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乐极培植建设鲍沟镇奥华农牧养羊基地、东沙河茶树菇种植基地、官桥镇银杏种植示范基地、滨湖镇泥鳅高效养殖基地等21处特色产业等农业科技特色示范基地,推动了农村特色种养业规模壮大。加快推荐科技惠民进程。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卫生、节能减排等领域,积极组织开展课题攻关、成果推广104项。组织国家级、省级新药创制研究3项,以提升我市妇幼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为目标,xx市中心人民医院与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合作的“妇幼健康科技惠民示范工程(试点)”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惠民计划。市中心人民医院“急性非创伤性胸痛区域协同救治平台建设及临床技术转化推广”项目列入山东省科技惠民示范工程。市教育局《高中实验教学推进策略及实践研究》等7项科研课题获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奖。
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十二五”期间,连续五年在XX市的综合考评中稳居第一。但是,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与当前转方式、调结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财政科技投入还不能满足科技创新的需要,还有待提高;二是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不够突出,总量偏小,在工业产值中的占比偏低;三是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技术专业人才和创新团队较为匮乏,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四是产学研合作创新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合作的广度与深度还不够。
2016年工作打算:2016年,我们将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大力提升产业层次和产业竞争力。重点突出以下工作:
一是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围绕煤化工、机械机床等特色优势产业,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重点,实施100项创新程度高、产业化前景好的科技项目,形成一批竞争优势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装备,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力争列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突破30项、国家专利申请量突破1200件。
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强化政策扶持引导,推进创新要素集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膨胀发展。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年初增加1个百分点,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
三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各类省级企业研发平台的管理和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健全完善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手段和功能,提高建设水平。研究制定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xx科创园和中国矿大科技园xx分园建设,积极争创省级、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四是深化产学研联合创新。不断深化与高校院所的合作,加快建立常态化、多样化、实效化的合作机制,鼓励引导在更广领域、采取更多样化的方式开展合作,共建研发中心,设立研究生工作站、教学实践基地,支持机械机床、煤化工、医药等专业方面的科研院所来我市设立分支科研机构。
五是加快发展民生科技。在良种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强化农业科技特色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医疗健康科技发展,加强临床医疗和转化医学研究,突破重点疾病防治技术,提高疾病防治水平。十三五期间科技发展规划思路
按照十三五规划工作安排,结合我市实际,就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以下意见:
一、主要规划目标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年均递增1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60家。
2、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到2020年,全市拥有XX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0家以上,院士工作站12家以上,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3家以上。
3、专利申请量:到2020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达2200件,年均增长10%以上。
二、主要工作重点及措施: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紧紧围绕重点产业领域,集中优势资源,推进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优化、总量扩张和集群发展。一是加快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立足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延伸,集聚科技资源,重点培育,大力加强机械机床、煤化工、精细化工、玻璃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逐步发展成为特色明显、产业发达、创新能力强、竞争力强的高技术产业集聚区。二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强化资源整合,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自主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培植力度,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新兴产业。三是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工程。选择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科技型企业,重点支持,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档次,逐步推动传统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化。深化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上级科技计划项目和资金,引导和支持各级政策要素、人才要素、技术要素、资金要素向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集聚。
2、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引导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鼓励企业自建或联建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层次研发机构,采取院士专家企业行、产学研合作洽谈会等多种形式,搭建合作桥梁,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形成以项目为纽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二是加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依托机械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机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公共创新平台,通过整合、集成、优化科技资源,完善相关基础条件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火炬计划xx机床特色产业基地”,加快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国际科技合作中心等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三是加强科技园区建设。以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为契机,突出抓好xx经济开发区和各类特色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努力将开发区打造成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基地、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基地。加快留学生创业园、软件创意产业园等新兴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支持鼓励创新度高、发展前景好的科技型项目落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3、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制订行业技术标准体系,争创各类名牌、著名商标。加大知识产权培育力度,组织好重大专利技术和标准化项目攻关,鼓励企业在申请专利和制订标准时相互衔接,不断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一是大力培育专利企业集群。强化专利示范(试点)企业培育,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具有行业带动性和自主品牌的知识产权示范(试点)企业。二是推进重大专利技术转化。加大专利技术转化推动力度,逐步实现产业化,在高新技术重点领域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三是强化政策激励。积极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着力提高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
4、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人才的特殊作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人才集聚作用,要加大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深入实施“xx英才”计划和“学科带头人培养”专项计划,积极培养和引进拥有创新成果、具有经营头脑和国际眼光的科技领军人才,领办科技大项目,建设科技大产业、大基地。二要加快形成创新型企业家队伍。积极组织开展企业家教育培训活动,着力提升企业家队伍经营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意识,树立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和利益主体,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发展层次,走出发展新路子的理念,进一步完善科技创业风险投资机制,为科技人才创业提供创业舞台、创业环境和创业土壤。三要激励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对企业引进人才,要在安家落户、医疗养老、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财政可给予专项补贴;要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给予重奖;要建立多层次的科技奖励体系,每年对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进行奖励。
5、不断创新科技管理服务。紧紧围绕省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根本任务,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为主攻方向,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工作方法,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加科技财政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投入为支撑、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为我市在西部经济隆起带率先隆起提供强劲的驱动力和支撑力。
第五篇:十二五专题片讲解
提质增效硕果丰
——公司“十二五”创新之路
2011年10月10日,公司在山西忻州顿村召开成功改制10周年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回顾总结了企业改制十周年来的成功经验与不足,深入分析了企业所面临的形势,研究制定了公司“十二五”规划,拉开了企业创新发展的序幕。
“十二五”期间,公司年营业收入节节攀升,环比增长265%,利润总额环比增长484.26%,实现了企业经济与员工收入同时增长,成为中石化和中石油施工行业翘楚。
5年来,公司取得了“化工石油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和“化工石化医药行业工程设计行业甲级资质”,首家入驻太原市长风商务区化建大厦,“丽泽花苑”和“化建佳园”两个高层住宅小区职工喜迁新居,职工医院住院大楼建成启用,科技园区重钢车间的建成及理化楼等项目的全面建设,公司品牌形象已经呈现明显效果。
“十二五”期间,公司研制的6400吨液压复式起重机在山西和内蒙古两地成功吊起了全球最大设备,实现了“中华第一吊”。
5年来,公司国内、国外和房地产工程齐头并进,“三极”战略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设计院成立如虎添翼,开创了企业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管理创新
“十二五”期间,公司解放思想,在改革中创新管理,在创新中释放活力,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公司年营业收入从53.45亿元上升至75.91亿元;年利润总额从1.9亿元上升至3.6亿元。公司经济指标于2014年达到历史新高峰。2015年,公司力克严峻形势,在新常态下走在了同行业的前列,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亿元,成为中石化和中石油施工行业的佼佼者。公司营业收入环比增长265%,利润总额环比增长484.26%,实现了企业经济与员工收入同时增长。公司从山西省百强企业第29名上升到第24名,取得了“全国十大诚信企业”、“中国建筑业双百强企业”、“全国优秀施工企业”、“中央企业基层先进党组织”、“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青年文明号”、“中国内部审计领军企业”、“全国大学生就业100佳企业”等国家和省部级近百项光荣称号。企业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公司创新经营合股承包与劳务队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施工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狠抓安全质量管理,防范于未然,杜绝了安全质量事故的发生。创新项目单元成本管理、物资集中采购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加强物资优化配送服务,认真做好工程项目中间和竣工审计工作,做到了开工有指标、过程有监督、竣工有考核,各项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化、制度程序化、程序表格化,使三个体系等各项管理得到有效控制,保障了公司各项管理体制的健康有效运行,项目盈利能力大大提高,经营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公司坚持“三极”战略,形成“国内、海外、房地产”协调稳定发展良好态势。
国内工程多元发力,创新区域性和领域性管理,良性竞争态势越来越好。随着公司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提升,远程管控近如咫尺,调配快捷方便,施工项目尽管遍布全国,但各项管理科学精细,统筹有加,有条不紊,体现出央企的大家风范。
国外工程管理逐渐规范,任务开发和施工拓展力度进一步加大,跨越缅甸、安哥拉、莫桑比克、坦桑尼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施工与管理经验,为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房地产开发以太原城中村改造为圆心,逐步辐射全省全国,取得了山西省房地产开发一级资质,目前已发展到内蒙古、天津、深圳等地。
2014年,公司在取得“化工石油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和“化工石化医药行业工程设计行业甲级资质”的基础上,依据行业特点和企业发展需要,成立并拥有了自己的设计院,企业经营实力倍增,加快了由施工管理向EPC总包工程管理转型升级的进程,企业创新发展再迈新步伐。
5年来,公司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多方引进人才3000余名。目前,公司具有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4306人,占公司总人数的66.57%。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432人,一、二级建造师371人,注册一级建筑师、结构师等工程师24人,人才 结构逾趋合理。
公司投入资金,购置了各种先进机具,施工装备由陈旧落后一举达到了全国同行业的一流水平。其中,公司拥有120吨以上吊车12台,其中300吨以上吊车就达到7台。在施工中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是大型吊装机械的巨大威力,企业施工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公司扎实推进财务管理创新,以资金管理为重点,做好项目资金预算,控制项目财务风险;以项目管理为基础,抓实经济活动分析,强化过程管控,达到降本增效目的;不断提升财务综合管理水平,为企业良性健康发展做好资金支撑。
公司将“两清”工作战略重点,以最佳手段主动出击,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实现突破。
科技创新
十二五期间,公司坚持科技创新,2011年公司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形成了产、学、研一体的研发体系,制造了全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气化炉,承建的煤制油项目产出了全国第一桶油,建造了亚洲最大造粒塔和水泥回转窑,安装了全球第一台UGS气化炉,承建了全球首套10万吨PBT项目,安装了首台世界最大单体煤制气气化炉。8项国家级工法、35项部级工法、27项省级工法、132项专利、数百项QC成果获得国家、部委、省市的表彰奖励,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5年来,公司深入分析煤化工发展趋势,审时度势,与中科合成油公司、太重集团共同研发制造了世界起吊能力最大、提升高度最高 的陆地起重设备——6400吨液压复式起重机,通过了国家科技成果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山西潞安和内蒙古杭锦旗两地分别成功吊装了2台全球最重工业设备——合成反应器,实现了“中华第一吊”。6400吨液压复式起重机成功运用,大大缩短了化学工程的施工周期,填补了国内外大型吊装空白,其研发成果荣获国家机械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全国石油和化工科技进步三等奖。
公司在中国化学化工装备研发基地的基础上,投入巨资在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太原市小店区建设科技园区,园区重钢车间已建成投入试运行,理化楼、实验楼即将竣工。目前,科技园区与位于省城长风商务区公司新投入使用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化建大厦遥相呼应,作为企业“名片”已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助推公司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党群创新
“十二五”期间,公司党委牢牢把握企业创新发展方向,坚持把支部建在项目上,做到哪里有项目哪里就有党组织,就要起作用,始终把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坚持两级班子民主生活会,层层抓落实。坚持执行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董事会议事规则和“三会一课”等制度,围绕企业工作中心和重心,谋全局、议大事、抓重点,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走出了一条“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营”独具中化二建特色的党建工作的新路子,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经营生产双促进、双丰收。公司党委深入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活动中,科学部署,精心组织,成绩斐然。
公司党委着力加强各级领导和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坚持对党员、干部进行专题教育和理论、政治业务培训,着力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的理论修养,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在重大节日,公司党委组织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代表赴革命圣地、革命老区、革命纪念馆等场所举行纪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接受传统教育,重温入党誓词,对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
公司党委认真履行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围绕经营工作,积极构建惩防体系,进行效能监察,实行大宗物资招标监督等制度,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加强内控管理,每年就党建、党风建设等9个方面81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大检查,查摆问题,总结经验,收到了良好效果。
公司党委注重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对领导班子成员、中层管理干部在职代会、经营会上通过述职、述廉、述学进行民主考核测评,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加大青年干部培养力度,把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的年轻人放到重要岗位上历练,使一大批青年人才快速成长,成为企业管理岗位骨干。
五年来,公司党委始终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启道德讲堂,弘扬正气,激励广大职工踏实做人,用心做事。五年来,公司党委重视信访工作,推进信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解决突出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专人负责,确保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
围绕企业中心,做好统战工作,建立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他们对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与建议;组织他们赴施工现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地参观学习。对他们慰问并发送春联,激发统战人士工作的积极性和关注企业改革发展的热情。
公司工会狠抓民主管理、企务公开和劳动竞赛活动,积极探索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组织举行了山西省化工系统“中化二建杯”职业技能大赛,参加了全国建设系统焊工比武和吊装大赛,取得了良好成绩,锻炼了队伍,锤炼了人才。
公司工会设立“红娘奖”,倡导广大职工为青年职工牵线搭桥,为青年职工举行集体婚礼,积极为广大青年职工解难事、办实事。组织多种形式的文艺晚会、消夏晚会和乒乓球、羽毛球、拔河比赛等活动,丰富了广大职工的文化生活,展示了企业风采和职工神采。
公司团委以青年突击队为抓手,积极发挥突击队作用,在“急、难、险、重”的工作中累立战功。积极开展导师带徒、争当青年岗位能手、青年文明号等主题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公司女工部不断探索女职工工作的新思维、新方法,依法维护女职工特殊权益,强化女职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调动积极性,发挥“半边天”作用。
公司党委注重双拥工作,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对家中有患病有困 难职工入户进行慰问,送上祝福。重要节日,公司对复转退伍军人、军烈属和老干部及生活困难党员与职工入户慰问,带去企业的关怀和温暖。
5年来,公司勇于承担央企的社会责任,积极捐赠款项和物品,投资兴建职工医院住院大楼,方便职工和周边居民就医,造福社会,造福一方。
文化创新
文化强则企业强,文化优则企业长。作为一个企业,短期发展靠管理,中期发展靠人才,长期发展靠文化。文化是企业的魂。
5年来,公司健全了企业文化建设,系统地从企业理念、行为规范、视觉形象等方面对企业文化进行了提炼、规范,使员工从感性上知晓企业文化、认同企业文化、接受企业文化,达到了“以‘文’化人、落地有声”的效果。编辑出版了回顾公司60年历程文集、画册,设计建造了历史展览室,制作了回顾专题片,总结了公司60年的经验与不足,表彰了公司“60年发展最具影响力十大杰出人物”和“最具影响力领导集体。开展了职工文艺晚会、摄影书画比赛、宣传展板比赛和公司历史知识百题竞赛等活动,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凝聚了人心,扩大了影响,促进了企业创新发展进程。
“十二五”期间,公司内刊《中化二建通讯》,作为党的喉舌、企业领导与职工的纽带,每周一期,已经成为作者、读者和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心灵圣地,为企业发展鼓与呼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曾获中国企业内刊精品报刊、全国工程建设行业报纸“银页奖”等国 家、部委、省市等多项荣誉,连续5年蝉联省城一级内刊光荣称号。
电视新闻有影有声,生动形象,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在制作每周一期电视新闻的提升,制作了数十部专题片,为展示企业形象和公司投标、晋级、取证等做出了努力。
网络新闻方便快捷,形式灵活,及时更新的门户新闻已成为公司的窗口,受到公司各级领导与职工的青睐。公司网络新闻被众多媒体登载、转载,网上点击率越来越高,企业名扬海内外。
报纸、电视、网络三位一体的媒体格局日益强化,已成为公司新闻宣传、全体职工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文化盛宴和割舍不下的心头牵挂。
“十二五”期间,公司在太原市长风商务区建成的“化建大厦”,配有现代化的办公设备、餐厅、班车和健身中心,职工工作环境明显改善。这既是企业形象展示,更是内涵变革、转型之举。
5年来,公司一直把职工最关心、最现实的生活问题当做大事来抓,从住房、采暖、小区建设和离退休职工的管理等点滴小事抓起,加强保安,加大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力度,为职工谋福祉。投入2300多万元使全公司实现了集中供热,兴建高层住宅小区,职工生活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五年一个刻度,公司蓬勃发展;五年一个跨越,企业又站在新的起点。
回顾“十二五”,心潮澎湃,豪情满怀;展望“十三五”,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创新既是时代的呼唤。公司“十三五”规划明确了企业未来的方向,我们坚持“三极”战略,立足“五大板块”,继续创新发展,实现新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