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论“让百姓办事不求人”

时间:2019-05-12 01:2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日报论“让百姓办事不求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日报论“让百姓办事不求人”》。

第一篇:人民日报论“让百姓办事不求人”

人民日报人民观点:用制度管住权力“任性”

——“让百姓办事不求人”①

编者按: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办事不求人”无疑是题中之义。这是普通人期盼的愿景,是法治中国最为生动的情形之一。从改革的角度来看,“办事”既是人与事打交道,也是人与人打交道,前者关系制度优化,后者考验政治伦理。中办、国办印发有关《意见》,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就是要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用制度管住权力“任性”,以规则重塑权力运行,以责任校准权力观念。

今天起,我们将连续推出三篇本报评论部文章,与您一起探讨改革中的人与事、权与法、公与私,一起瞻望“办事不求人”的新时代。

破解“办事难”,必须管住管好权力,让其规范运行。权力清单的出台,让“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有了更坚实的制度依托

有这样一个相声,至今仍让人记忆深刻。演员老马在外地表演,向饭店服务员提出“晚上有演出,能不能提前半个小时吃饭”,服务员答应为他煮碗面,但得“填个表”。表填完后,经过层层审批,结果四天过去了。老马乘火车回京的时候,饭店经理居然赶来——“那碗面条批下来啦!”

四天才批下一碗面,这样荒诞的故事,过去有,今天也并未完全消失。今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陈义龙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引发共鸣。他所在企业的一些新技术产品需要审批,可“一项审批时限20天,拖到第十九天才通知,缺某某材料办不了!”“权力任性,小鬼难缠,办事太难。”老百姓的调侃,道出了问题的所在。

应该说,这些年来,尤其是经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洗礼,以及政府简政放权的自我革命,“公章长征”的事情有所减少,脸好看了,门好进了,话也好听了。但在不少地方,群众仍然面临“中梗阻”的问题,“最后一公里”现象也依然存在。症结到底出在哪里?

从权力运行本身反思,群众办事难,与制度不完善、问责机制不健全、一些干部手中自由裁量权过大不无关系。在不少地方,由于没有明确而细致的权力清单和程序规定,一些工作人员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甚至故意刁难、拖延。有的则想着拿好处、吃“回扣”,明里暗里拿权力变现。正常渠道没法办,老百姓只好考虑托关系,找熟人,塞点“辛苦费”,送点土特产。“敲门敲断手,盖章跑断腿,电话永远没人接,等终于见到领导了,吃饭唱歌带洗脚,领导一摸红包薄,结果事儿又黄了。”网上流传的这个段子,生动地刻画了群众办事求人的无奈心理。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破解“办事难”,必须管住管好权力,让其规范化运行。最近,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哪些权力是要保留的,各项行政职权的行使主体是谁,都有哪些运行流程,权力清单都要作具体而微的规定,并向老百姓公布。《意见》还要求强化权力监督和问责,不按权力清单履行职责的单位和人员,将被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通过这些制度设计,行政权力将纳入法治的轨道。权力清单的出台,让“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有了更坚实的制度依托,“任性”的权力将被套上制度的“辔头”。具体说,百姓找政府办事,该找什么部门、该走什么程序、政府该怎么办、多长时限内办结,都由制度、清单规定得清清楚楚。政府工作人员不能刁难、拖延,否则百姓就可投诉,相关人员就会被问责,政府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被限制到最低。

“民者,国之根也”。解决老百姓“办事难”的问题,是党员干部应有的责任,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推行权力清单制度,促进办事规范化、法治化,将开启“办事不求人”时代。可以说,每一份权力清单,都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书,都是对法治中国这本巨著最具体的注解。

办事不求人,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最鲜活、最生动的情形之一。用法治的阳光,清除灰色地带,增强服务意识,才能让“办事难”成为历史的尘埃。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办、国办出台《意见》,用权力清单管住“任性”的权力,乃是人心所向、势之必然。

当然,改革永无止境。推出权力清单,解决“办事难”,仅仅是迈出“让百姓办事不求人”的第一步。怎样提高办事效率,如何提高便利程度,诸如这些问题,也是“让百姓办事不求人”必须迈过的坎。“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沿着法治轨道,发挥制度效力,管住权力“任性”,我们就能在每一个事项、每一个环节中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啃下“办事难”这块硬骨头。

人民日报评论部:靠规则重塑权力运行

——让百姓办事不求人②

用法律和规则再造权力运行、规范自由裁量,从整体上明确权力的运行轨迹,在微观上划定部门的权责边界,才能描绘一幅来路清晰、去向明确的“权力流程图”

有位刚参加工作、负责审验车辆的年轻人发现,同事们的桌子上经常摆满种类不同的“散烟”。观察之后才发现,几乎每一名来办手续的驾驶员都要非常客气地向他们敬烟,无论如何都推辞不掉。于是,不到半天桌子上就积了一大把,看上去像个香烟铺子。“不敬烟不办事,敬了烟好办事”的坏风气,折射出的是权力为谁运行、如何运行的大课题。

让百姓办事不求人、权力运行不打折,也是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的热议话题。有的代表委员提出,有些地方搞简政放权、一站式服务,却只收材料不办事,审批还是要在“后台”完成,服务大厅成了“收发室”,背后原因还是因为权力清单不清晰、权力流程不顺畅。还有代表委员提出,一些地方虽然有了权力清单制度,却偷偷开了“制度后门”:表面上取消审批事项,转身又巧妙地转移给“二政府”或者“红顶中介”,于是权力清单看上去“清”了,但办事手续反而多了。这些现象,值得深思。

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正是为了有利于服务人民、有利于群众办事。靠什么堵住“制度后门”?“规则是最好的治理者”。必须运用规则重塑权力运行,实现权力运行的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看看网上晒出的“行政审批长征图”,上百个章、200多个审批日令人徒叹“一个项目的命运太艰难”;想想“准生证”带来的烦恼,手续流程五花八门甚至相互“打架”,“办准生证比生孩子的周期还长”。更何况,程序复杂不清,必然导致责任模糊不定,工作人员更容易“打官腔、甩冷脸、踢皮球”,伤了公信力,寒了群众心。

正因如此,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就要抓好清权、减权、制权、晒权等主要环节。许多时候,程序与规则之所以难以落地生根,非不能也,是不愿也。一位“局中人”坦言,“有审批权和没审批权大不一样,有审批权,人家就事事求你拜你,把你当财神爷般供着。”正是这种“财神爷”的感觉,让一些领导干部视审批权为囊中私物、上下其手、突破规则,甚至曾有某环保局长放言,“分分钟搞垮一间厂”,造成群众“见佛就得拜,见庙就烧香”。因此,让权力清单运转起来,内驱力正在于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以制度程序取代“领导意志”,以法治规则规范自由裁量,权力才能真正运行在为民造福的轨道上。

靠规则重塑权力运行,这里的“规则”不是冰冷僵硬的制度,而是富有人性关怀、能感知群众冷暖的法治文明的呈现。很多人心知肚明的是,当一些领导干部表示“那就按规矩办吧”,常常意味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字面上的“遵守规则”,另一种则意味着“板起面孔、故意为难”。比如,审批事项规定了法定期限,一天内可以办结,一周办结亦可,这中间的自由裁量权就成了一些人“拿捏”的空间,对“不懂事”“不够意思”的申请者“顶格办理”,把规则内的权力用到极致。而对行政相对人来说,一个项目耽误一天的成本或许就高达数十万元乃至更多。现代法治文明当然需要自由裁量权,但正确的规则意识应该是对自由裁量权的善意使用,以最大限度方便群众为出发点,否则规则制定得再复杂,也难免为人所乘。在这个意义上,法治与规则也是对人心的治理,严以用权更要心存敬畏。

在现代社会,正当程序是权力的运行轨道,依法依规是权力的运行方式。用法律和规则再造权力运行、规范自由裁量,从整体上明确权力的运行轨迹,在微观上划定部门的权责边界,才能描绘一幅来路清晰、去向明确的“权力流程图”。对领导干部而言,这是一个“隔音空间”,在这里,只按程序确定进退行止,不管权力和关系的无孔不入;对人民群众来说,这是一种保护机制,在这里,可按规则监督政府效率,不怕拖延推诿的懒政,无惧打点关系的暗示。以规则取代关系人情,以规则清除寻租空间,才能防止随意性、压缩模糊性、杜绝逐利性,营造健康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

人民日报评论部:以责任校准权力观念 ——“让百姓办事不求人”③

之所以强调权力的责任属性,关键原因就在于,如果责任太虚、权力太实、权责不对等,便会延长权力的触手,大大增加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发生几率

办个护照要返乡6次、行程3000公里,盖个科研楼前前后后要盖200多个章,为什么群众磨破嘴皮子、踏破了铁鞋,到头来依然“事难办”?矿泉水跨省销售要审批,割草机操作工、木材搬运工也要资格认定,随着简政放权的深入,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正在得以整改,但其背后折射的理念,仍然发人深思。

“官不大,官架子不小”“身在基层却缺少为民情怀”“自己的事情穿心过,人家的事情风吹过”„„听听百姓的“点评”就能明白,权力一旦丢掉了宗旨和情怀,松懈了责任和担当,结果必然是不作为和乱作为。或是把权力当资源,追求等价交换、有偿使用;或是把权力当成权利,想怎样来便怎样来;或是把权力当待遇,将正当的办事当做私人恩赐„„在这些权力观念的指挥下,权力怎么可能不任性?

由此可以理解,简政放权之所以难,就是因为舍不得放下附着在权力上头的资源和利益。有清理审批事项的干部坦承,对几千项权力一一进行梳理很艰辛,但“最难的不是体力劳动,而是与有关部门的争执”。部门利益凶猛“围猎”,改革者如果意志不坚,放权“割肉”就会变成“割韭菜”,该下放的权力换个马甲又冒出来,开个足浴店都需要环评中介审批之类的“审批控”很难说不会继续上演。

由此也可以理解,“为官不为”在许多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就是因为不少人离开审批就不会监管,下放权力就甩走了责任。两会上就有代表委员反映,一家食品企业申请一项食品包装标准,食药部门说只管食品,质监部门说只管包装,两家都借口缺少法律授权,“不敢”出面制定相关标准。放权成了自由落体,履职成了大撒把,百姓的事情岂不无人问津?

无论是变相放权、刻意刁难,还是为官不为、握权塞责,都照见了责任缺失、权力观念扭曲的危害。从法律的视角看,权力是一种在授权范围内必须履行的责任义务,由不得任性和傲慢,也容不得淡漠和怠惰。总书记反复叮嘱“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为人民用好权”“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申明的就是这个道理。之所以强调权力的责任属性,关键原因就在于,如果责任太虚、权力太实、权责不对等,便会延长权力的触手,大大增加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发生几率。

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行政机关要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把为人民谋发展增福祉作为最大责任”“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是要用责任意识校准权力观念,让为民服务成为政府职能的内核,让恪尽职守成为权力的底色。此种纠偏之举,可谓切中为官不为、权力任性的肯綮。

何以增强责任意识?一方面,法无授权不可为,打造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消除权力的灰色地带;另一方面,法定职责必须为,建立责任清单,照亮责任的黑暗角落,消除有权无责、有责无为等权责不匹配情形。在某种意义上,责任清单是认识并落实好前两个清单的关键。有了责任清单,还要有问责机制,让群众遇到推诿、刁难时投诉有门,确保问责到位。制订并落实好责任清单,才能从根本上厘清权力的责任边界和运作规则,达成现代法治政府权责一致、有限有为、便民高效的基本要求。

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要让公众“看得见”政府权力和责任。以清单的形式告诉群众每一项权力的依据、流程、时限、责任义务等内容,消除信息上的不对称,激发群众监督积极性,无疑是抑制权力异化和扩张本能的有效手段。同时,还可以督促公职人员奉公守法、既廉且勤,从观念上实现“你来找我办事”向“我来为你服务”的转变。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心是权力行使者所必须修炼的内功。以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为重点狠抓改革落实,推动政府的自我革命和权力的责任再造,让老百姓从弊绝风清、官简吏洁中感受到更多改革发展的获得感,本身就是考验政府机关和公职人员责任心的试金石。我们期盼着,“百姓办事不求人”的时代早一天到来。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第二篇:人民日报评论部 让百姓办事不求人

人民日报人民观点:用制度管住权力“任性”

——“让百姓办事不求人”①

编者按: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办事不求人”无疑是题中之义。这是普通人期盼的愿景,是法治中国最为生动的情形之一。从改革的角度来看,“办事”既是人与事打交道,也是人与人打交道,前者关系制度优化,后者考验政治伦理。中办、国办印发有关《意见》,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就是要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用制度管住权力“任性”,以规则重塑权力运行,以责任校准权力观念。

今天起,我们将连续推出三篇本报评论部文章,与您一起探讨改革中的人与事、权与法、公与私,一起瞻望“办事不求人”的新时代。

破解“办事难”,必须管住管好权力,让其规范运行。权力清单的出台,让“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有了更坚实的制度依托

有这样一个相声,至今仍让人记忆深刻。演员老马在外地表演,向饭店服务员提出“晚上有演出,能不能提前半个小时吃饭”,服务员答应为他煮碗面,但得“填个表”。表填完后,经过层层审批,结果四天过去了。老马乘火车回京的时候,饭店经理居然赶来——“那碗面条批下来啦!”

四天才批下一碗面,这样荒诞的故事,过去有,今天也并未完全消失。今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陈义龙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引发共鸣。他所在企业的一些新技术产品需要审批,可“一项审批时限20天,拖到第十九天才通知,缺某某材料办不了!”“权力任性,小鬼难缠,办事太难。”老百姓的调侃,道出了问题的所在。

应该说,这些年来,尤其是经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洗礼,以及政府简政放权的自我革命,“公章长征”的事情有所减少,脸好看了,门好进了,话也好听了。但在不少地方,群众仍然面临“中梗阻”的问题,“最后一公里”现象也依然存在。症结到底出在哪里?

从权力运行本身反思,群众办事难,与制度不完善、问责机制不健全、一些干部手中自由裁量权过大不无关系。在不少地方,由于没有明确而细致的权力清单和程序规定,一些工作人员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甚至故意刁难、拖延。有的则想着拿好处、吃“回扣”,明里暗里拿权力变现。正常渠道没法办,老百姓只好考虑托关系,找熟人,塞点“辛苦费”,送点土特产。“敲门敲断手,盖章跑断腿,电话永远没人接,等终于见到领导了,吃饭唱歌带洗脚,领导一摸红包薄,结果事儿又黄了。”网上流传的这个段子,生动地刻画了群众办事求人的无奈心理。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破解“办事难”,必须管住管好权力,让其规范化运行。最近,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哪些权力是要保留的,各项行政职权的行使主体是谁,都有哪些运行流程,权力清单都要作具体而微的规定,并向老百姓公布。《意见》还要求强化权力监督和问责,不按权力清单履行职责的单位和人员,将被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通过这些制度设计,行政权力将纳入法治的轨道。权力清单的出台,让“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有了更坚实的制度依托,“任性”的权力将被套上制度的“辔头”。具体说,百姓找政府办事,该找什么部门、该走什么程序、政府该怎么办、多长时限内办结,都由制度、清单规定得清清楚楚。政府工作人员不能刁难、拖延,否则百姓就可投诉,相关人员就会被问责,政府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被限制到最低。

“民者,国之根也”。解决老百姓“办事难”的问题,是党员干部应有的责任,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推行权力清单制度,促进办事规范化、法治化,将开启“办事不求人”时代。可以说,每一份权力清单,都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书,都是对法治中国这本巨著最具体的注解。

办事不求人,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最鲜活、最生动的情形之一。用法治的阳光,清除灰色地带,增强服务意识,才能让“办事难”成为历史的尘埃。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办、国办出台《意见》,用权力清单管住“任性”的权力,乃是人心所向、势之必然。

当然,改革永无止境。推出权力清单,解决“办事难”,仅仅是迈出“让百姓办事不求人”的第一步。怎样提高办事效率,如何提高便利程度,诸如这些问题,也是“让百姓办事不求人”必须迈过的坎。“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沿着法治轨道,发挥制度效力,管住权力“任性”,我们就能在每一个事项、每一个环节中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啃下“办事难”这块硬骨头。

《 人民日报 》(2015年03月25日 05 版)

人民日报评论部:靠规则重塑权力运行

——让百姓办事不求人②

本报评论部

用法律和规则再造权力运行、规范自由裁量,从整体上明确权力的运行轨迹,在微观上划定部门的权责边界,才能描绘一幅来路清晰、去向明确的“权力流程图”

有位刚参加工作、负责审验车辆的年轻人发现,同事们的桌子上经常摆满种类不同的“散烟”。观察之后才发现,几乎每一名来办手续的驾驶员都要非常客气地向他们敬烟,无论如何都推辞不掉。于是,不到半天桌子上就积了一大把,看上去像个香烟铺子。“不敬烟不办事,敬了烟好办事”的坏风气,折射出的是权力为谁运行、如何运行的大课题。

让百姓办事不求人、权力运行不打折,也是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的热议话题。有的代表委员提出,有些地方搞简政放权、一站式服务,却只收材料不办事,审批还是要在“后台”完成,服务大厅成了“收发室”,背后原因还是因为权力清单不清晰、权力流程不顺畅。还有代表委员提出,一些地方虽然有了权力清单制度,却偷偷开了“制度后门”:表面上取消审批事项,转身又巧妙地转移给“二政府”或者“红顶中介”,于是权力清单看上去“清”了,但办事手续反而多了。这些现象,值得深思。

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正是为了有利于服务人民、有利于群众办事。靠什么堵住“制度后门”?“规则是最好的治理者”。必须运用规则重塑权力运行,实现权力运行的程序化、规范化、法治化。看看网上晒出的“行政审批长征图”,上百个章、200多个审批日令人徒叹“一个项目的命运太艰难”;想想“准生证”带来的烦恼,手续流程五花八门甚至相互“打架”,“办准生证比生孩子的周期还长”。更何况,程序复杂不清,必然导致责任模糊不定,工作人员更容易“打官腔、甩冷脸、踢皮球”,伤了公信力,寒了群众心。

正因如此,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就要抓好清权、减权、制权、晒权等主要环节。许多时候,程序与规则之所以难以落地生根,非不能也,是不愿也。一位“局中人”坦言,“有审批权和没审批权大不一样,有审批权,人家就事事求你拜你,把你当财神爷般供着。”正是这种“财神爷”的感觉,让一些领导干部视审批权为囊中私物、上下其手、突破规则,甚至曾有某环保局长放言,“分分钟搞垮一间厂”,造成群众“见佛就得拜,见庙就烧香”。因此,让权力清单运转起来,内驱力正在于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以制度程序取代“领导意志”,以法治规则规范自由裁量,权力才能真正运行在为民造福的轨道上。

靠规则重塑权力运行,这里的“规则”不是冰冷僵硬的制度,而是富有人性关怀、能感知群众冷暖的法治文明的呈现。很多人心知肚明的是,当一些领导干部表示“那就按规矩办吧”,常常意味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字面上的“遵守规则”,另一种则意味着“板起面孔、故意为难”。比如,审批事项规定了法定期限,一天内可以办结,一周办结亦可,这中间的自由裁量权就成了一些人“拿捏”的空间,对“不懂事”“不够意思”的申请者“顶格办理”,把规则内的权力用到极致。而对行政相对人来说,一个项目耽误一天的成本或许就高达数十万元乃至更多。现代法治文明当然需要自由裁量权,但正确的规则意识应该是对自由裁量权的善意使用,以最大限度方便群众为出发点,否则规则制定得再复杂,也难免为人所乘。在这个意义上,法治与规则也是对人心的治理,严以用权更要心存敬畏。

在现代社会,正当程序是权力的运行轨道,依法依规是权力的运行方式。用法律和规则再造权力运行、规范自由裁量,从整体上明确权力的运行轨迹,在微观上划定部门的权责边界,才能描绘一幅来路清晰、去向明确的“权力流程图”。对领导干部而言,这是一个“隔音空间”,在这里,只按程序确定进退行止,不管权力和关系的无孔不入;对人民群众来说,这是一种保护机制,在这里,可按规则监督政府效率,不怕拖延推诿的懒政,无惧打点关系的暗示。以规则取代关系人情,以规则清除寻租空间,才能防止随意性、压缩模糊性、杜绝逐利性,营造健康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

《 人民日报 》(2015年03月26日 05 版)

人民日报评论部:以责任校准权力观念

——“让百姓办事不求人”③

之所以强调权力的责任属性,关键原因就在于,如果责任太虚、权力太实、权责不对等,便会延长权力的触手,大大增加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发生几率

办个护照要返乡6次、行程3000公里,盖个科研楼前前后后要盖200多个章,为什么群众磨破嘴皮子、踏破了铁鞋,到头来依然“事难办”?矿泉水跨省销售要审批,割草机操作工、木材搬运工也要资格认定,随着简政放权的深入,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正在得以整改,但其背后折射的理念,仍然发人深思。

“官不大,官架子不小”“身在基层却缺少为民情怀”“自己的事情穿心过,人家的事情风吹过”„„听听百姓的“点评”就能明白,权力一旦丢掉了宗旨和情怀,松懈了责任和担当,结果必然是不作为和乱作为。或是把权力当资源,追求等价交换、有偿使用;或是把权力当成权利,想怎样来便怎样来;或是把权力当待遇,将正当的办事当做私人恩赐„„在这些权力观念的指挥下,权力怎么可能不任性?

由此可以理解,简政放权之所以难,就是因为舍不得放下附着在权力上头的资源和利益。有清理审批事项的干部坦承,对几千项权力一一进行梳理很艰辛,但“最难的不是体力劳动,而是与有关部门的争执”。部门利益凶猛“围猎”,改革者如果意志不坚,放权“割肉”就会变成“割韭菜”,该下放的权力换个马甲又冒出来,开个足浴店都需要环评中介审批之类的“审批控”很难说不会继续上演。

由此也可以理解,“为官不为”在许多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就是因为不少人离开审批就不会监管,下放权力就甩走了责任。两会上就有代表委员反映,一家食品企业申请一项食品包装标准,食药部门说只管食品,质监部门说只管包装,两家都借口缺少法律授权,“不敢”出面制定相关标准。放权成了自由落体,履职成了大撒把,百姓的事情岂不无人问津?

无论是变相放权、刻意刁难,还是为官不为、握权塞责,都照见了责任缺失、权力观念扭曲的危害。从法律的视角看,权力是一种在授权范围内必须履行的责任义务,由不得任性和傲慢,也容不得淡漠和怠惰。总书记反复叮嘱“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为人民用好权”“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申明的就是这个道理。之所以强调权力的责任属性,关键原因就在于,如果责任太虚、权力太实、权责不对等,便会延长权力的触手,大大增加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发生几率。

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行政机关要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把为人民谋发展增福祉作为最大责任”“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是要用责任意识校准权力观念,让为民服务成为政府职能的内核,让恪尽职守成为权力的底色。此种纠偏之举,可谓切中为官不为、权力任性的肯綮。

何以增强责任意识?一方面,法无授权不可为,打造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消除权力的灰色地带;另一方面,法定职责必须为,建立责任清单,照亮责任的黑暗角落,消除有权无责、有责无为等权责不匹配情形。在某种意义上,责任清单是认识并落实好前两个清单的关键。有了责任清单,还要有问责机制,让群众遇到推诿、刁难时投诉有门,确保问责到位。制订并落实好责任清单,才能从根本上厘清权力的责任边界和运作规则,达成现代法治政府权责一致、有限有为、便民高效的基本要求。

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要让公众“看得见”政府权力和责任。以清单的形式告诉群众每一项权力的依据、流程、时限、责任义务等内容,消除信息上的不对称,激发群众监督积极性,无疑是抑制权力异化和扩张本能的有效手段。同时,还可以督促公职人员奉公守法、既廉且勤,从观念上实现“你来找我办事”向“我来为你服务”的转变。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心是权力行使者所必须修炼的内功。以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为重点狠抓改革落实,推动政府的自我革命和权力的责任再造,让老百姓从弊绝风清、官简吏洁中感受到更多改革发展的获得感,本身就是考验政府机关和公职人员责任心的试金石。我们期盼着,“百姓办事不求人”的时代早一天到来。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 人民日报 》(2015年03月27日 05 版)

第三篇:以责任校准权力观念(人民观点)——“让百姓办事不求人”③

以责任校准权力观念(人民观点)——“让百姓办事不求

人”③

本报评论部

《 人民日报 》(2015年03月27日 05 版)

之所以强调权力的责任属性,关键原因就在于,如果责任太虚、权力太实、权责不对等,便会延长权力的触手,大大增加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发生几率

办个护照要返乡6次、行程3000公里,盖个科研楼前前后后要盖200多个章,为什么群众磨破嘴皮子、踏破了铁鞋,到头来依然“事难办”?矿泉水跨省销售要审批,割草机操作工、木材搬运工也要资格认定,随着简政放权的深入,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正在得以整改,但其背后折射的理念,仍然发人深思。

“官不大,官架子不小”“身在基层却缺少为民情怀”“自己的事情穿心过,人家的事情风吹过”……听听百姓的“点评”就能明白,权力一旦丢掉了宗旨和情怀,松懈了责任和担当,结果必然是不作为和乱作为。或是把权力当资源,追求等价交换、有偿使用;或是把权力当成权利,想怎样来便怎样来;或是把权力当待遇,将正当的办事当做私人恩赐……在这些权力观念的指挥下,权力怎么可能不任性?

由此可以理解,简政放权之所以难,就是因为舍不得放下附着在权力上头的资源和利益。有清理审批事项的干部坦承,对几千项权力一一进行梳理很艰辛,但“最难的不是体力劳动,而是与有关部门的争执”。部门利益凶猛“围猎”,改革者如果意志不坚,放权“割肉”就会变成“割韭菜”,该下放的权力换个马甲又冒出来,开个足浴店都需要环评中介审批之类的“审批控”很难说不会继续上演。

由此也可以理解,“为官不为”在许多领域都不同程度存在,就是因为不少人离开审批就不会监管,下放权力就甩走了责任。两会上就有代表委员反映,一家食品企业申请一项食品包装标准,食药部门说只管食品,质监部门说只管包装,两家都借口缺少法律授权,“不敢”出面制定相关标准。放权成了自由落体,履职成了大撒把,百姓的事情岂不无人问津?

无论是变相放权、刻意刁难,还是为官不为、握权塞责,都照见了责任缺失、权力观念扭曲的危害。从法律的视角看,权力是一种在授权范围内必须履行的责任义务,由不得任性和傲慢,也容不得淡漠和怠惰。总书记反复叮嘱“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为人民用好权”“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申明的就是这个道理。之所以强调权力的责任属性,关键原因就在于,如果责任太虚、权力太实、权责不对等,便会延长权力的触手,大大增加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发生几率。

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行政机关要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把为人民谋发展增福祉作为最大责任”“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逻辑,就是要用责任意识校准权力观念,让为民服务成为政府职能的内核,让恪尽职守成为权力的底色。此种纠偏之举,可谓切中为官不为、权力任性的肯綮。

何以增强责任意识?一方面,法无授权不可为,打造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消除权力的灰色地带;另一方面,法定职责必须为,建立责任清单,照亮责任的黑暗角落,消除有权无责、有责无为等权责不匹配情形。在某种意义上,责任清单是认识并落实好前两个清单的关键。有了责任清单,还要有问责机制,让群众遇到推诿、刁难时投诉有门,确保问责到位。制订并落实好责任清单,才能从根本上厘清权力的责任边界和运作规则,达成现代法治政府权责一致、有限有为、便民高效的基本要求。

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要让公众“看得见”政府权力和责任。以清单的形式告诉群众每一项权力的依据、流程、时限、责任义务等内容,消除信息上的不对称,激发群众监督积极性,无疑是抑制权力异化和扩张本能的有效手段。同时,还可以督促公职人员奉公守法、既廉且勤,从观念上实现“你来找我办事”向“我来为你服务”的转变。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心是权力行使者所必须修炼的内功。以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为重点狠抓改革落实,推动政府的自我革命和权力的责任再造,让老百姓从弊绝风清、官简吏洁中感受到更多改革发展的获得感,本身就是考验政府机关和公职人员责任心的试金石。我们期盼着,“百姓办事不求人”的时代早一天到来。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第四篇:百姓办事实施方案

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完善服务机制,打造百姓办事“零障碍”服务环境,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全面推行“零障碍”服务全程协办制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单位实际,制订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推行“零障碍”服务全程协办制,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按照便民、高效、法治、公开原则,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服务责任,把方便让给群众,把麻烦留给自己,通过靠前服务、主动服务、导引服务、全程协办,真正实现百姓办事“零障碍”,为实现和谐安平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目标任务

积极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要求,通过“广泛动员发动、实施‘清障’工程、‘协办’工程、‘民心’工程”四个阶段,认真清理为百姓办事的各种障碍,在窗口单位全面实施“零障碍”服务全程协办工程,积极打造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集中用2个月的时间,基本实现百姓办事“零障碍”的工作模式,营造百姓办事“零障碍”良好的服务环境、制度环境、工作环境。进一步深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百姓办事“零障碍”长效机制,努力塑造政府部门便民、高效、廉洁、文明的社会形象。

三、工作内容和阶段划分

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共分为四阶段推进。

(一)广泛发动,积极动员,营造百姓办事“零障碍”浓厚氛围(8月15日前完成)。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学习、深入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服务工程工作要求,研究分析当前作风建设存在问题,部署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各项工作。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制订工作方案,召开全镇干部职工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动员大会,部署任务,明确责任,提出要求。同时,结合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的实施,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全镇工作人员为百姓贴心办事意识,营造百姓办事“零障碍”的浓厚氛围。

(二)实施“清障”工程,整纠百姓办事“零障碍”问题(8月底前完成)。全镇各部门全面排查为百姓服务、方便群众办事存在的问题,深入查找人员素质、服务态度、依法办事、业务环节、工作环境等方面为百姓办事的各种障碍,提出清理各种障碍的整改措施。窗口部门要在全面清查各种障碍的基础上,认真梳理可能出现障碍的关键环节,能及时解决的采取积极措施予以纠正;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研究,争取尽快解决。彻底扫清各种障碍,畅通为百姓办事渠道。

(三)实施“协办”工程,建立百姓办事“零障碍”机制(9月15日前完成)。全程协办制是指通过设立协办员岗位,由专人为前来办事的单位和群众提供包括接待受理、咨询答疑、全程导引、主动协办、办结回复等全部办事流程在内的“一条龙”服务模式。民政所、司法所、财政所、新农保办公室等作为最直接服务百姓的窗口单位,要全面实行“零障碍”服务全程协办制。各部门要对照《百姓办事“零障碍”服务全程协办工作制度》要求,同步推动“零障碍”服务全程协办工程;要进一步明确职责、疏通环节、完善流程,要积极主动与各窗口部门联系,并确定一名协办员,参与协办值班轮换,并按照要求进一步细化落实工作措施,落实制度、程序、承诺上墙张贴要求,9月中旬基本实现“零障碍”服务全程协办工程。

(四)实施“民心”工程,优化百姓办事“零障碍”环境(9月底前完成)。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于9月底前在全镇开展“为百姓办事‘零障碍’优质服务周”活动,活动期间各部门要把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开展“争先创优”、“三解三促”活动(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紧密结合,真正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围绕民心民意、围绕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服务工程,创新工作举措,优化百姓办事“零障碍”环境。窗口部门要进一步改进服务措施,改善服务环境,千方百计为百姓办事提供优质服务,全面推动全系统作风建设。

四、组织协调

1、加强组织领导。镇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班子会议和全镇干部职工大会,认真传达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百姓办事“零障碍”服务全程协办制度,积极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和实施办法。实施过程中要结合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规范和措施,建立“零障碍”服务全程协办长效工作机制。全镇要以实施“零障碍”服务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加强作风效能建设,各部门、各委办要积极主动与窗口单位协调沟通,确保“零障碍”服务全程协办制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开展宣传教育。党政办办公室、纪委办公室,抓好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的宣传教育工作。制订宣传教育方案,分步组织实施,不断深化全镇干部职工为民办事、服务百姓的理念。要组织指导窗口部门开展百姓办事“零障碍”服务全程协办制教育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工作人员进行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服务规范等内容的培训,提高职业素养和服务水平。扎实做好宣传工作,制作作风效能建设宣传材料,在镇机关营造浓厚的百姓办事“零障碍”氛围。

第五篇:百姓办事十条禁令

百姓办事

“零障碍”工程十条禁令

1.严禁作风散漫值守脱岗干私事

2.严禁态度恶劣生冷横硬不文明

3.严禁亲疏有别服务优劣看关系

4.严禁提示不详一次告知不全面

5.严禁推诿扯皮敷衍群众踢皮球

6.严禁限期不办工作拖拉效率低

7.严禁法律之外自设门槛刁难人

8.严禁有令不行执行政策打折扣

9.严禁执法随意自由裁量不规范

10.严禁为政不廉吃拿卡要谋私利。

下载人民日报论“让百姓办事不求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日报论“让百姓办事不求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百姓办事零障碍

    让百姓办事“零障碍”我们要按照百姓办事“零障碍”的要求,大力转变作风、提升效能、服务群众、推动发展。同时,要做到联系群众“零缝隙”、服务企业“零懈怠”、绩效考核“零......

    “百姓办事零障碍”心得体会

    “百姓办事零障碍”心得体会根据中心百姓办事“零障碍”活动统一部署,组织人事处开展了“办事零障碍,我该怎么办”大讨论。我学习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信息快报。结合部门和......

    百姓办事零障碍工作汇报

    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开展情况汇报睢宁县教育局职社科根据县纠风办百姓办事“零障碍”活动统一部署,以及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机关作风建设的工作要求,职社科结合本部门工作......

    “百姓办事零障碍”学习体会

    “百姓办事零障碍”学习心得近日,根据中心百姓办事“零障碍”活动统一部署,中心组织全体员工开展“办事零障碍,我该怎么办”大讨论活动。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以如何更好地服务......

    为百姓办事零障碍

    关于“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心得体会按照市委、市政府决定,关于进一步提升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水平,大力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并作为重点实施项目列入2012年为民办实事计......

    XX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办事不求人”工作实施方案

    XX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办事不求人”工作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XXX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办事不求人”工作的指导意见》,《XX市推进“办事不求人”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建......

    1215+ 2020年x市第一批“办事不求人”事项清单

    1215+2020年x市第一批“办事不求人”事项清单序号部门类别事项名称部门监督电话公安局出入境业务普通护照签发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和签注签发内地居民往来港澳通行证和签......

    人民日报: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人民日报: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编者的话雷锋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深入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