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一二三四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3 03:1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日报:一二三四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日报:一二三四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第一篇:人民日报:一二三四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稳定政策取向 把握调控力度(2011.8.24)

——一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GDP增长9.6%、CPI上涨5.4%——上半年,在“硬着陆”、“滞胀”等担忧中,中国经济交出的这份答卷究竟意味着什么?

从历史的维度看,1978年至20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8%,CPI年均上涨5.56%。上半年的答卷意味着中国经济列车仍行驶在又好又快的轨道上;从世界的维度看,9.6%的经济增速位居全球前列,5.4%的物价涨幅也低于其他新兴经济体,这份答卷意味着中国仍是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佼佼者。

好成绩来之不易,它源于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驾驭复杂局面,源于全国上下迎难而上、奋力开拓。今年以来,国内外局势复杂多变,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较好地处理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良好态势。实践证明,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策是及时、正确、有效的。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经济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增加了形势的复杂性和调控的艰巨性。下半年,稳定物价的有利条件增加,但物价形势仍不乐观。由于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没有根本消除,输入性通胀压力并未明显减弱,劳动力等成本上涨压力还会长期存在,秋粮、生猪等生产供应不确定因素较多,资源要素价格矛盾较为突出,市场通胀预期较强,实现全年居民消费价格预期目标有很大难度。物价既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又关系百姓衣食住行,物价稳,人心才稳、社会才稳。下半年,应当继续将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宏观调控取向不变,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另一方面,目前经济增速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快速回落的风险较小,但稳定增长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当前,国际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主权债务危机恶化扩散,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有所加大;国内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不利因素较多。下半年,应当增强对形势变化的预见性和敏感性,把握好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切实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防止政策累积效应和市场变化因素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影响。总之,宏观政策要兼顾“稳定性”与“灵活性”,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

中国经济运行正处在变化的敏感期。如何在速度、结构、物价三者之间进行平衡和抉择,考验着宏观调控的智慧与艺术。让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全面准确把握经济形势,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稳定政策取向,把握调控力度,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坚持有扶有控 力促结构调整(2011.8.25)

——二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良好态势。但与此同时,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也出现一些新问题和新矛盾,增加了形势的复杂性。坚持有扶有控、力促结构调整,是巩固和发展经济好势头的主攻方向,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诸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症结。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不少积极变化,内需拉动作用加大,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释放,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得较快发展。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存在的一个难题,调整经济结构尽管取得一定进展,但内需和外需不均衡、消费和投资不协调、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突出矛盾还未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今年上半年,高耗能行业出现较快反弹、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更提醒我们结构调整仍然任重道远。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力促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实践证明,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速的同时,只有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才能为经济发展上水平、有后劲、可持续积蓄力量,才能夯实经济持久发展的基础。从中长期来看,我们所依赖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不可能一直持续。如果不高度重视和抓紧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这个主要症结,资源、环境压力就会越来越大,发展空间就会越来越窄,将来要付出的代价也会越来越高。

当前推进结构调整的条件比较有利。世界经济复苏与调整并行的态势,以及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为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空间,使我们能够容忍一定程度的增速回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调结构上。我们要抓住好时机,加快推进结构调整。

力促结构调整,关键是有扶有控。一边要大力“扶”——通过发展规划、财税金融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强科技创新,保障农业等基础产业的有效供给,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在区域间有序转移。一边要果断“控”——发挥市场环境和能源资源趋紧的约束作用,推动优胜劣汰,遏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扩张,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在调整结构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目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仍十分繁重,但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方向不能动摇,不能因为要保证经济较快发展而忽视质量和效益,放松结构调整。而管理通胀预期也要注意和调结构紧密结合,使结构的优化为物价稳定提供长久支撑。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之年。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抓住机遇,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结构调整,推动我国经济向更新、更高的层次跨越。

加大民生投入 创新社会管理(2011.8.29)

——三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民生投入,创新社会管理,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以来,面对影响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物价过快上涨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决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同时继续加大改善民生力度,一项项惠民政策出台,一笔笔真金白银到位,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国家财政对民生领域投入大幅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较多,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启动。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的各项政策得到较好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就业和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动力,巩固发展经济好势头,离不开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过上更好的日子,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国内需求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谋划发展、优化结构,人民群众才能得到更多实惠,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民生事业历史欠账较多。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有不小的差距。在不少重要的民生领域,仍有很多难题亟待解决。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付出更多的努力,解决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巩固发展经济好势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当今中国,阶层分化,利益多元,社会变革加速,新老矛盾交织,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正视矛盾,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理顺社会情绪,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人民群众权益才能得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才有稳定环境。

加大民生投入,创新社会管理,要继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把政府资源向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高度关注群众生活,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适应社会形势新变化,健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体制机制,注重从源头防范化解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保持社会稳定。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越是环境复杂、情况多变,越是要坚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多为群众办实事,多帮群众解决困难,就会上下一心,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推进改革开放 增强发展活力(2011.8.30)

——四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用改革的办法,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环境新变化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精心部署,把握节奏和力度,各项重点改革继续深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医药卫生文化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迈出新步伐,资源税改革稳步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出台,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等领域改革扎实推进。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仍然突出。这恰恰说明,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除,深层次改革还没有到位。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过去30多年国家的沧桑巨变,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要靠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老矛盾交织,短期困难和长期问题叠加,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结构调整艰难,收入差距拉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一个个难题绕不开、躲不过。“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深化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扩大开放就抓不住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推进改革开放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开拓创新,完善机制,扫除障碍,突破瓶颈,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就是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强化改革的统筹规划和方案设计,加强协调配合,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财税金融、资源环境、收入分配、社会事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同时,深化对外开放,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促进对外经济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为促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制度保障。

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还面临着不少风险和挑战,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敢于攻坚,锐意进取,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第二篇:人民日报评论员--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

目 录

◇一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总体平稳 稳中求进

◇二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客观辩证 认清趋势

◇三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稳中有为 奋发有为

人民日报评论员:总体平稳 稳中求进

—— 一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

本报评论员

2013年07月31日04:11来源: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经济稳步增长、结构调整加快、民生持续改善、改革深入推进——今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十分复杂的形势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求进,开局良好。

总体平稳,稳是根基。判断经济运行是否平稳,关键考察其是否处于合理区间。合理区间的“下限”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是防通胀。看经济增速,上半年GDP增长7.6%。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相比,7.6%的增速位居前列。看物价涨幅,CPI涨幅2.4%,低于3.5%的控制目标,通胀压力较小,物价基本稳定。看就业,城镇新增就业725万,为近年来新高,失业率与去年持平,低于控制目标。这表明中国经济列车正稳健地行驶在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稳中求进,进是方向。上半年经济平稳运行中,转型升级势头凸显,这是“进”的最大亮点。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加快,能源消耗强度下降增幅加大、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更加均衡。更难得的是,全社会对“转型”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共识大大增强。这是推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宝贵精神动力。

好势头来之不易。上半年,面对严峻而复杂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科学判断,沉着应对,正确决策,保持了宏观政策的稳定,没有出台大的刺激措施,来之不易;各地区各部门齐心协力,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实现了经济发展在合理的区间平稳运行、稳中求进,来之不易。事实充分说明,中央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正确、及时、有效的。在肯定良好开局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风险和困难。目前,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复苏艰难曲折,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可能还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我国正处于加快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运行中错综复杂的因素在增加。内需不振、产能过剩、财政增收减慢、地方债务偏高,给经济平稳发展带来更多难题。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和困难较多的一年。能否实现全年经济发展预定目标,意义重大。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既要树立底线思维,又要坚定发展信心。

树立底线思维,就是要把风险和困难想得充分一点。要密切跟踪监测经济运行变化,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坚定发展信心,就是在正视风险的同时看到光明的前景。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巨大、潜力巨大。今年时间已经过半,做好经济工作任务重大。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判断和工作部署上来,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开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局面。

人民日报评论员:客观辩证 认清趋势

——二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

本报评论员

2013年08月01日04:11来源: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尤其可喜的是,“进”的一面步伐加快,亮点增多,实现了良好开局。但是面对变化的经济形势,起伏的经济指标,也存在一些担忧的声音。因此,客观辩证地看待各项经济指标的起落调整,认清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对于统一认识、坚定信心、稳定预期,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客观地说,当前中国经济确实困难不少。国际经济环境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外需不振、出口增速下滑;国内经济处在转型关键期,经济发展中的“两难”问题增多,内需不足、财政增收减缓、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这些不利因素的叠加,给经济平稳发展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

客观辩证,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大局,看长远,看趋势,看变化。肯定成绩的同时,决不能忽视问题;正视困难的同时,决不能丧失信心。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

经济基本面依然良好。今年以来,尽管国内外经济环境十分复杂,但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合理区间。上半年GDP增长7.6%,不仅高于7.5%的年初预期目标,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也位居前列。更为关键的是,增速背后的“含金量”在提升:城镇新增就业创近年新高、物价涨幅低于预期目标,结构调整更是迈出了可喜步伐,服务业发展继续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简政放权取得积极进展。

经济发展潜力依然巨大。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正在加快推进。差距就是潜力,潜力可以转化为巨大动力。新型城镇化的有序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潜能的逐步释放,旅游、教育和信息服务等行业快速成长,人力资本条件的不断改善,企业创新活力显著增强,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逐步显现,都将创造出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经济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单纯靠增投资、扩产能、拼资源的老路已经走不下去,党中央、国务院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紧紧抓住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没有滑出“下限”,物价涨幅没有超出“上限”的有利时机,下力气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这一思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地方和企业接受,用市场机制倒逼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明显增强。

趋势明,预期稳,信心增。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我们要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牢牢把握重大调整机遇,积极有为,创新求进,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确保全年目标顺利实现。

人民日报评论员:稳中有为 奋发有为

——三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

本报评论员

2013年08月02日04:40来源: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但发展环境错综复杂,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也有下行压力。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需要我们稳中有为,奋发有为,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稳中有为,是顺势而为。今年以来,国民经济总体平稳,转型升级有新的进展,我国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基础条件。我们要紧抓机遇,乘势而上,处理好“稳”与“为”的关系,在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中有所作为,以“为”固“稳”,创新求进。稳中有为,也是主动作为。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题和风险,下半年形势可能更加严峻,只有迎难而上,积极有为,充分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才能牢牢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稳中有为,就要抓住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稳中提质,稳中求好。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没有滑出“下限”,物价涨幅没有超出“上限”,这正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良机。没有积极的调整、主动的升级,发展难以稳住,也不可持续。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用勇气和智慧推动转型升级,更好地发挥调结构对稳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既立足当下,保持经济合理增速,又着眼长远,更加注重提升质量与效益,以化解产能过剩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现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稳”。

稳中有为,就要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必须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创造条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稳增长、调结构注入新的内生动力。政府要“放”得更到位,真正发挥市场机制对结构调整的倒逼作用,向市场放权,给企业松绑,凡是市场和企业能决定的都要交给市场和企业,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全社会活力的“加法”;要“管”得更有效,主动做好该做的事,在营造公平开放便利的市场环境上多下功夫,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多想办法,在加强薄弱环节建设上多用气力,打好一系列“改革牌”,不当被动的“守夜人”。

状态决定作为。能否稳中有为,取决于各地区各部门能否奋发进取,真抓实干。良好饱满的精神状态是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保证。精神状态好,就能心无旁骛,攻坚克难,大有作为;精神状态差,难免犹疑顾盼,只稳不进,坐失机遇。要增强忧患意识,奋发有为,稳中有进,主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不为眼前和局部利益所囿,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中创新求进。要以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坚持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把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精神财富不断转化为发展的正能量,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成效。

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任务艰巨。我们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稳中有为,奋发有为,打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这场硬仗,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篇: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加大民生投入 创新社会管理

——三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民生投入,创新社会管理,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以来,面对影响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物价过快上涨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决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同时继续加大改善民生力度,一项项惠民政策出台,一笔笔真金白银到位,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国家财政对民生领域投入大幅增加,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较多,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启动。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的各项政策得到较好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就业和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增强经济自主增长动力,巩固发展经济好势头,离不开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过上更好的日子,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国内需求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谋划发展、优化结构,人民群众才能得到更多实惠,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民生事业历史欠账较多。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有不小的差距。在不少重要的民生领域,仍有很多难题亟待解决。我们必须下更大的决心,付出更多的努力,解决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巩固发展经济好势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当今中国,阶层分化,利益多元,社会变革加速,新老矛盾交织,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着全新的挑战。正视矛盾,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理顺社会情绪,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人民群众权益才能得到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才有稳定环境。加大民生投入,创新社会管理,要继续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把政府资源向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高度关注群众生活,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适应社会形势新变化,健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体制机制,注重从源头防范化解突出矛盾和风险隐患,保持社会稳定。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越是环境复杂、情况多变,越是要坚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多为群众办实事,多帮群众解决困难,就会上下一心,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人民日报》三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 一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4年12月13日

01 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这是立足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持续稳步发展,就是得益于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明年我国经济仍将面临不少新问题新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遇到阵痛,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领域风险显露。攻坚克难,爬坡过坎,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不动摇,稳中求进,顺势而为,主动适应新常态,保持经济稳步发展势头。虽然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十分繁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凝神聚力抓改革,释放发展新活力,创造发展新成果。

稳中求进,稳字当头。“稳”的重点是稳住经济运行。速度稳住了,才能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为新常态下的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赢得空间。这就需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和出口的支撑作用,让“三驾马车”更均衡地拉动增长。我们不能以GDP论英雄,但要防止增速过快回落导致“栽跟头”。

稳中求进,贵在有进。“进”的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新常态下,需求、供给、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等因素发生趋势性变化,靠拼投入、高消耗、过度依赖外需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刻不容缓。我国经济已进入必须依靠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期。要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积极培育新增长点,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

坚持稳中求进,关键是把握好“稳”和“进”的平衡。稳是进的基础,进是稳的动能,“稳”和“进”可以互相促进。面对新常态,不稳难言进,有进才更稳。处理好稳增长与促改革、调结构的关系并不容易,要求我们在保持定力中有效作为,始终不渝推改革,脚踏实地调结构,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既把速度稳住,保持中高速增长,又大力推动转型升级,跃向中高端水平。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勇于改革创新,在新起点上开拓新局面,在新常态下迈上新台阶。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 二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4年12月14日

01 版)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项总体要求,对于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这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新常态带来经济运行新特征、新规律、新要求,只有主动适应,科学把握,积极作为,才能抢占先机,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反之,如果被动应对甚至逆势而动,就可能错失良机,付出代价。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认清大势,顺势而为。新常态下,“三期”叠加,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会下降,但不会无限下滑;结构调整有阵痛,却是不得不过的关口;前期政策消化是必需的,但可以通过有效引导减缓各类风险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结构由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我们要历史、辩证地看待这些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发展速度有升有降是正常的,只要波动在合理范围内,就应保持平常心,不必大惊小怪,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坚持发展,因势利导。新常态,新阶段,发展仍是第一要务。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虽然增长速度放慢了,但发展机会依然很多,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为明年和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要用好新机遇,培育新增长点,在新常态下一心一意谋发展。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主动作为,乘势而上。新常态是发展水平的飞跃提升,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新常态下的发展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是以就业充分、效率提高、结构优化为支撑的发展。发展阶段的转变意味着经济领域“破”与“立”的转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看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力度。要依靠促改革调结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加快转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在速度下台阶的同时,力争质量上台阶,推动经济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明年经济工作任务繁重艰巨,我们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认识和判断上来,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挖掘新动力,努力创造新亮点,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三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4年12月15日

01 版)

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做好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具有重大重义。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条件出现新的变化。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从过去更多依靠劳动力低成本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市场竞争的特点,从过去以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为主转向以质量型、差异化竞争为主;资源环境约束,从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空间相对宽松转向环境承载力达到或接近上限,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和要求迅速上升。这些新变化,要求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新常态下,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仍然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心一意谋发展。但发展不是盲目的,中国经济不仅要保持稳定的增长、继续做大,更要提高质量效益、着力做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主要体现为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为科技含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业层次的提升;体现为百姓能够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体现为以比较充分的就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决定着中国经济能走多远,决定着经济发展能否成功迈向中高端水平。

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要坚决摒弃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如果不彻底改变传统的依赖物质投入、拼资源环境、靠外延扩张的发展方式,还是习惯于铺摊子、上项目,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就会缺少保障,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的目标也难以实现,还有可能使一些长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激化。

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关键是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充分发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蕴含的巨大潜力;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不折不扣落实中央政策,压缩落后产能;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的创新,使创新驱动成为发展的新引擎。

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必须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以改革的不断深化,进一步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市场活力;以开放水平的持续提升,拓展经济发展新的更大空间,创造更多发展机遇,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中赢得更好质量和效益。

新常态,新任务。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并非易事,下定决心、坚持不懈,才能啃下这个硬骨头。

第五篇:人民日报评论员六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人民日报评论员:扎实稳妥 “十二五”胜利收官 ——一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本报评论员

2015年12月23日07: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一个圆满的句号,往往预示着一个美好的开始。“今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可以胜利收官”,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着眼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回望今年以来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大势,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刻阐释,是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的重要遵循。

稳,是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稳,首先体现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在中高速、稳在合理区间,预计全年增长7%左右,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年经济总量,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0%左右。稳,更体现在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结构稳步优化、质量稳步提高,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60%、服务业比重超过50%,增长新动力新亮点不断出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减少。稳,还体现在改革的稳步推进,民生的持续改善,风险的妥善化解,社会大局的总体稳定。今年主要目标任务完成得稳、完成得好,使“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划上圆满句号,也为“十三五”时期发展顺利开局和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说“十二五”规划可以胜利收官,首先就在于取得的成就“实”,可谓实实在在。数据最有说服力,总的看,规划所确定的24项主要指标都将完成。从几项主要指标看,这5年,经济年均增长7.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从4516美元增加到约8000美元,城镇新增就业6400万人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8%,农村贫困人口由1.66亿人减少到6000万人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49.95%上升到55.8%,高速铁路里程从0.5万公里增加到1.9万公里以上、占全球60%多,节能减排指标全部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使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新台阶,站在了更高的发展水平上。

实,还体现在百姓的感受上,可谓真真切切。“十二五”时期,可以说是群众得到实惠多、感觉变化大的时期。居民收入增长跑赢GDP,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的腰包鼓了”。就业机会增多,人们感叹“不挑不拣都会有事做”。保障房超额建成,医保实现全覆盖,群众从中获得实在益处。脱贫攻坚力度加大,贫困群体感受到真扶贫、扶真贫的力量。改革给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去政府部门办事更简捷方便,创业创新的机会增加、阻力减少。群众普遍感受到党风政风之变,称赞“八项规定改变中国”。“十二五”发展成就的真切实在,振奋了党心,赢得了民心。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来之不易的成绩,源自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的顽强拼搏,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尽管前进路上依然存在风险和挑战,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只要我们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握正确方向,扎实稳步推进,就定能不断闯关夺隘,创造未来。

《 人民日报 》(2015年12月23日 02 版)

*********************************************** 审时度势

“十三五”崭新开局

——二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本报评论员

2015年12月24日02:4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起跑决定后势,开局关系全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至关重要。

“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大势作出了科学性、前瞻性的分析和判断,为实现“十三五”崭新开局作出了战略部署。要开好局、起好步,关键就在于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不明因无以知事论断”。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正确认识经济大势、准确研判经济态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总体来看,尽管艰和险在增多,但时和势都在我们这边。

从国内看,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长新旧动能也在转换之中,仍然面临下行压力较大、风险隐患增多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但形有波动,势仍向好。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新动力正在强化,新业态不断出现,很多地区很多产业都在发生可喜变化,前景是光明的。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完成了今年主要目标任务,使“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划上圆满句号,为“十三五”崭新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国际看,明年世界经济仍将延续疲弱复苏态势,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比较大,出现突然性事件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但国际社会在高度关注经济增长和结构性改革、短期资本流动和长期投资、科技创新和促进就业、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这些重大关系,正在着力应对。可以说,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既充满机遇又富有挑战。只要我们深入研判,及时做好预警、预案、预控,保持战略主动,抓住有利机遇,主动有所作为,继续做强自己,把硬实力和软实力不断搞上去,就能为实现既定目标营造有利外部条件。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审时度势,关键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实现“十三五”崭新开局,根本的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引领发展、推动变革,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努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开局是胜利的关键。只要我们坚定发展信心,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锐意推进改革,就定能为实现“十三五”崭新开局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 人民日报 》(2015年12月24日 02 版)

*************************************************** 遵循逻辑 主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三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临大势贵在顺而有为。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我们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关键就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遵循大逻辑,顺应大趋势,不断增强和发挥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了千明,一迷万惑”。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首先要解决“怎么看”的问题。“物之所在,道则在焉。”我国经济正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高级形态演进,这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再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方式来做,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面对比较严重的结构性产能过剩这个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抓住时机进行战略性调整就能顺利过关。面对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能有效化解。只有彻底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现高增长的想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的思维定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发挥我国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引领我国经济迈上新台阶。

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重心是解决“怎么干”的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的“十个更加注重”,可以说是引领新常态的方法论、实践论。比如,过去主要看增速有多快,现在就要看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多好;过去有的城镇化“见物不见人”,现在就要注重以人为核心、回到让更多人口融入城镇这个本源上来。这样的转变中,蕴含的是思维和方法的转换。再比如,供给侧矛盾突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这样的转变,是工作要求和侧重点的变化。总之,顺应新常态这个大势,做到“十个更加注重”,就能有力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会不会遵循大逻辑,能不能有新作为,是对各级干部的重大考验。进入新常态,不少同志认识逐步深入、适应更加主动、引领已经开始。但也有一些同志不知道怎么干为好,正所谓“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的确,对新常态有一个深化认识和逐步适应的过程,但适应一定要雷厉风行、殚思极虑,适应得越快越好,不能坐着等、站着看。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深入回答了对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下怎么干的问题。结合本地实际深刻领会、认真贯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就能在引领新常态中有所作为、大有作为,使我国经济增长巨大潜力转变为现实,让“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 改革创新

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四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改革是中国创造经济奇迹的法宝,也是开创美好未来的关键。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做好改革创新这篇大文章。

“推进结构性改革,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眼推进结构性改革这个重点任务,就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作出战略部署,就是要通过改革创新破除发展障碍、增续内生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中国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良好,但经济持续发展也面临不容忽视的困难和挑战。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导致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整体循环不畅。面对深刻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中国经济站在了一个无法绕开的历史关口。当此之时,如果不能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就容易让问题积重难返,甚至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改革是解决矛盾、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37年来,从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每一次重大改革,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今天的中国,依然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理论上作出创新性概括,在政策上作出前瞻性安排,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不断释放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动力和内生活力。

“主大计者,必执简以御繁。”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大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正是为了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把我国经济增长巨大潜力转变为现实,引领我国经济迈上新台阶。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们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进而致力于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要义。各级领导干部要继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特别要主动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不断提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自觉性、主动性。

“事之当革,若畏惧而不为,则失时为害。”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中国经济必将培育新动能、焕发新活力,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

******************************************************** 锐意进取 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五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 深化改革,针对真问题才能对症下药;经济发展,找到实办法才能行稳致远。

“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站在中国经济无法绕开的历史关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部署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之作为完成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十三五”时期能不能开好局、起好步,关键就看能不能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件大事抓好抓实。

观察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导致人们出国买马桶盖、电饭煲甚至药品、牙膏。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在战略上坚持持久战,又要在战术上打好歼灭战。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敢于经历痛苦的磨难,适当提高换挡降速容忍度,先筑底、后回升;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这五大任务是五块硬骨头,我们要懂得化解产能过剩,才能为优化供给结构腾挪空间;降低企业成本,才能让企业轻装上阵、激发活力;化解房地产库存,才能稳定房地产市场、形成良好预期;扩大有效供给,才能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防范金融风险,才能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做到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才能消化无效产能、培育崭新动能,让经济发展获得新的动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要“五大政策支柱”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让政府调控更加有效,让市场运行更加顺畅,就能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从而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

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下载人民日报:一二三四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日报:一二三四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民日报评论员—2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1、人民日报评论员:始终与人民血脉相连 ........... 1 2、人民日报评论员:人民利益是块“试金石” .............. 21、人民日报评论员:始终与人民血脉相连 —— 一论做好新形......

    如何做好街道经济工作5篇

    如何做好街道经济工作 胡海 在高新区的快速发展之中,托管区域的农村、农民及农业经济为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之相应,托管区域的“撤村改街”、“城中村改制”也得到了高新区党......

    人民日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三大解读

    人民日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三大解读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全面总结了2013年经济工作,明确提出了201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是......

    客观辩证 认清趋势——二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

    客观辩证 认清趋势 ——二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 2013年08月01日 01 版)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尤其可喜的是,“进”的一面步伐加快......

    论如何看待新常态下新变化(一二三四)

    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 ——一论如何看待新常态下新变化 4月中旬,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陆续公布。许多经济指标都在人们预料之中,表明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仍处在合理区间。 “中......

    人民日报九论习近平讲话

    实现伟大奋斗目标的基本遵循 —— 一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3年12月09日10:06 来源:人民日报 我们已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征程,正在进行具......

    人民日报八论819讲话

    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 ——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 人民日报评论员 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

    五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一至五论全集合,word文档)

    总体平稳 稳中求进——一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 经济稳步增长、结构调整加快、民生持续改善、改革深入推进——今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十分复杂的形势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