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出台农产品加工业规划

时间:2019-05-12 01:3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都出台农产品加工业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成都出台农产品加工业规划》。

第一篇:成都出台农产品加工业规划

成都出台农产品加工业规划:天府新区将建孵化中心

2013-03-18 16:59:11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史建婷 跟帖0条 进入跟帖

成都相继出台四份涉农文件强力推进产业倍增。通过规划建设,到2020年成都将形成农产品加工业“一心、六园、十基地”的新格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成都将依托天府新区农业科技功能区规划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孵化中心。

成都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规划图(点击看大图)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讯 记者今日从市政府新闻办获悉,成都相继出台《成都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规划》(2012-2020)、《关于2013年新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四份涉农文件,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全市新农村建设水平,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工作。成都市农委主任许兴国表示,这一系列涉农新政的出台将为成都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生活方式同步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新产业布局:天府新区将建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孵化中心

此次出台的《成都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成都农产品加工业将形成“一心、六园、十基地”的新格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成都将依托天府新区农业科技功能区规划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孵化中心。据成都市农委主任许兴国介绍,该中心将打造为高端化、国际化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总部、研发中心,促进农业与工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为现代农业向高端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规划的六个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则依托现有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在二三圈层区(市)县统筹规划建设郫县安德川菜调味品加工产业园、新都新繁泡菜食品加工产业园、邛崃临邛食品饮料加工产业园、蒲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彭州濛阳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大邑王泗食品加工产业园,形成布局合理、辐射面广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环状产业带。据介绍,这六个产业园目前已经聚集了16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此次规划根据各园区基础条件制定了特色化发展导向,例如位于郫县安德工业点内的县安德川菜调味品加工产业园,主要发展调味品及农副食品精深加工和川菜原辅料加工产业;位于新都新繁工业点内的新都新繁泡菜食品加工产业园则重点发展泡菜产业。

同时,在农产品加工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将建设邛崃临邛食品饮料加工产业园、崇州桤泉农产品加工基地等10个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以邛崃临邛食品饮料加工产业园为例,该园区将重点发展农副食品加工、饮料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和白洒酿造业,到2020年该产业园规划面积8000亩,产值有望超过200亿元。据悉,相关《规划》的实施将由市农委牵头,市经信委、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投促委、市环保局、市金融办等相关部门统筹协调推进,并在各级城镇规划的衔接,以及土地、建设等方面提供保障措施。

成都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规划:一心、六园、十基地

《成都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规划》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为目标,根据区域和农产品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积极整合和规范发展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引导农产品加工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实现加工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通过规划建设,到2020年成都将形成农产品加工业“一心、六园、十基地”的新格局。

一心:在天府新区农业科技功能区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孵化中心。

六园:郫县安德川菜调味品加工产业园、新都新繁泡菜食品加工产业园、邛崃临邛食品饮料加工产业园、蒲江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彭州濛阳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大邑王泗食品加工产业园。

十基地:青白江城厢特色食用菌加工基地、青白江清泉农产品加工基地、崇州桤泉农产品加工基地、邛崃冉义种子生产加工基地、新都军屯农产品加工基地、金堂竹篙农产品加工基地、金堂赵家食用菌加工基地、金堂清江食用菌加工与物流基地、新津金华农产品加工基地、都江堰崇义农产品加工基地。

成都相继出台四份涉农文件强力推进产业倍增。通过规划建设,到2020年成都将形成农产品加工业“一心、六园、十基地”的新格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成都将依托天府新区农业科技功能区规划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孵化中心。

新农村建设:指标量化 启动第二轮成片推进工作

成都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和第二轮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2013年新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对下一阶段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2013年,成都将新启动建设和完善提升新农村综合体398个,力争到2017年全市新建1700个新农村综合体,从而为成都市率先在中西部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在中西部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夯实基础。

据介绍,此轮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为重点,发挥新农村综合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载体作用,以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整体提升全市新农村建设水平。其中,突出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城镇乡村院落合理布局、教科文卫广同步跟进,做好新村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社会建设,将小城镇建设、村庄改造、产业培育和林盘保护整治有机融合起来,促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环境和生态面貌的同步升级。

按照文件要求,新村内的道路硬化率、入户率达100%,边沟、路灯、标示标牌等附属设施配套完善;基本实现统一集中供水,管网入户率达100%;电力、有线电视、邮政通信、排水、环境卫生等设施设备完备,移动电话覆盖率、供电普及率、有线电视覆盖率、垃圾集中收集率达100%。

根据两个《意见》精神,到2015年,成都市将完成14个省、市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建设任务,其中省级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5个,包括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大邑县和蒲江县;市级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9个,温江区、郫县、都江堰市、彭州市、新津县为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提升县,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双流县为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

质量监管:农产品监管员配备到村

此次出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到2014年,成都全市二、三圈层区(市)县将全部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创建县(市、区),成都市也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创建市。

据了解,彭州市和金堂县将在2013年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创建县,其他建设区(市)县也将在今年6月前启动创建工作。创建标准明确要求,主要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生产面积占农产品生产总面积6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要求,未来成都市各乡镇(涉农街道)需配备1名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村(社区)配备1名兼职协管员,以配合乡镇(涉农街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巡查、宣传及信息传递等工作。

据了解,为了共同推动规范化建设工作,成都将建立由市、县两级农业部门牵头,发改、经信、财政、水务、商务、工商、食药监、质监等部门参加的工作协作机制。《方案》要求各建设区(市)县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保财政投入,同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统筹安排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化建设工作。

第二篇: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规划

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规划

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于农产品加工领域的高新技术主要有:生物工程技术、速冻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冷冻浓缩技术、膜分离技术、微波技术、膨化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微电子技术、微胶囊技术、超高压加工技术、特征红外干燥技术、新型贮运保鲜技术等。

4、农产品加工产品向安全、绿色、休闲方向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安全、绿色、休闲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和方向。随着人们更加重视自身的生命健康,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加工产品更加受到发达国家消费者的青睐,市场潜力巨大;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对休闲食品的消费逐渐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趋向。据统计,美国每年每人的休闲食品平均消费量达8.6公斤,各国企业都看好休闲食品的生产,使全球休闲食品市场相对集中,竞争非常激烈,跨国性的企业和品牌对该市场占有绝对优势。

5、农产品加工投入比例越来越大

由于产业发展的需要和产业布局的优化,特别是受到市场和经济回报的吸引,各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公共基础投资,引导了大批企业纷纷投身农产品加工领域,成为该产业的投资主体。与产值相对应,发达国家对产后加工环节的投入比例要大于对农业的投入。如美国在农业总投入中,用于产前和产中的费用仅占30%,70%的资金用于产后加工环节,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高附加值和资源的合

员的28%。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总量最大、发展最快、对“三农”带动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十一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将力争实现年均增长12%的发展速度,预计到2010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7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超过1.5∶1。

2、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与加工装备取得重大突破 保鲜储藏、超高温瞬时杀菌、冷冻速冻、超临界萃取、膜分离、挤压膨化等应用技术在食品行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我国食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乳品、啤酒、方便面和饮料等行业装备技术水平已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国内农产品加工业开始进入到以科技创新来推动产业升级的阶段。

3、产业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的转变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逐步调整,突破了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低劣的格局。在农产品加工业结构中,食品工业比重上升,2004年食品工业占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比重接近50%,居农产品加工业的第一位。随着农产品直接消费需求的下降,加工制品的比重上升,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结构开始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方便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发展迅速,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主要农产

品加工九大产业带和以大城市郊区为依托的加工区,使农产品加工向产区和大城市郊区集中,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使规模优势、区域优势和市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6、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越来越重视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农产品面临动植物疾病疫情、周边环境污染、投入品污染和流通加工过程中污染等“四大风险”。为此,国家正式颁布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依法修订农产品的产品质量标准,强制实施QS(质量与安全)认证,按照GMP(良好的生产操作规范)、GAP(良好的农业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规范中的要求控制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政府、企业和农户“三管齐下”,通过建立企业全过程质量控制、检测部门终端检测和市场可回溯制度,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二、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200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2071家,从业人员45万人,实现销售收入141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520亿元,利税总额71.92亿元。

2005年企业主要农产品加工产量及比2004年的增长速度(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农产品工业):白酒57.8万千升,增长16.23%;啤酒126.2万千升,增长15.77%;罐头7.2万吨,增长17.35%;软饮料120.4万吨,增长25.5%;乳制

新模式。

200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带动968万个农户家庭增收,占农村家庭数的51%,农产品加工业中实现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共有262家。

2、产业(产品)链进一步延伸

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加大了技术改造投入力度,逐步成为自有知识产权创新主体,产品质量、档次及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种类渐趋多样化、专业化,一批农产品“精品’及其产业链正在形成。我省肉食品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以高金、四海、美宁等企业为龙头的肉食品加工企业,从主要生产分割肉,发展成为生猪养殖、屠宰、分割、冷藏加工、鲜销连锁及熟食品生产为一体的外向型猪肉食品综合加工企业,扩大了四川肉食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纺织业产业链从解决制约因素入手,加大了污水处理、印染环节的投资,带动了棉丝麻纺织和服装的发展,推动了整个纺织服装产业迅速扩大规模。

3、呈现典型的集聚发展态势

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企业间、区域间协作配套日趋紧密,呈现出典型的集聚发展态势,形成了多种形式的特色产业集群。以宜宾、泸州为代表的酿酒(白酒)产业集群,特色资源为依托的峨眉竹叶青茶叶、通江银耳、南充丝绸、达州苎麻、广元油橄榄等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呈规模发展态势;

度低。

优质专用农产品品种缺乏。目前国际上有专用小麦、玉米、大米品种多达几十乃至上百种,而我省适合食品工业的专用小麦品种仅六、七个,形成规模的品种三、四个。

2、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1)加工率低于我国平均水平,和先进省差距大 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为80%以上,我国为45-50%,四川仅为35-45%。2005年我省农业总产值与食品工业总产值之比为1:0.7,山东、广东、江苏等省达到1:3。

(2)产品技术含量低,同质化严重

加工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缺乏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导致加工企业的精深度不足,加工链条短,一般性产品多、传统产品多、资源性产品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种单一。

例如:四川皮鞋及服装生产企业大多数采用手工作坊式生产,产品以模仿为主,创新能力差,多为“贴牌”及团体式订单生产。产品加工度低,粗加工的多、精深加工的少,产品附加值偏低。

(3)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盈利能力差 四川农产品加工种类较多,但同质化严重,出省、出口产品相对较少,市场主体仍在省内。消费者选择余地小,导致恶性市场竞争,企业利润空间缩小,影响了企业的扩张

1产品供求信息不对称,缺乏系统化的信息收集、整理、发布体系,生产加工与原料供应之间、生产加工与终端市场之间的信息衔接不对称,存在农户盲种盲收,企业盲目生产的现象。

(2)种植农户与加工企业协调差

虽然经过近几年的摸索、探讨,初步形成了龙头带动型、直接租赁型和订单农业型等多种形式的企业与农户连接经营模式。但在这些模式中,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关系多数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相互之间缺乏履约机制,压价收购和高价惜售等现象时有发生,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没有真正得到加工与流通环节的利益。

5、财政及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紧密联系,不但具有工业企业市场风险的特征,同时还具有自然风险和季产年销等明显的农业特性,流动资金使用集中、量大、季节性强。

但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是一些中小企业,在财政及金融支持上,只有极少龙头企业能够享受到优惠政策,绝大多数成长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得到政府或金融部门的支持较少,企业融资能力弱,融资范围窄,难度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6、社会化服务亟待完善

3专业化,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打造绿色环保品牌,把四川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集聚发展的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加工业基地。

(二)发展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臵的基础作用,根据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需要,积极研究、开发一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2、质量安全原则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加强“从农田到餐桌”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农产品(食品)卫生标准和产品标准,坚决禁止超标使用添加剂和农药、兽药残留超标的加工原料,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确保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

3、集成创新原则

整合全省科技资源,加强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加大技术集成和原始创新力度,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速推进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建设。

4、比较优势原则

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资源、市场和技术优势,依托优势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

5干企业。

扶小——重点放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上,扶持农民自主创业,对成长性好的企业,要加大培育力度、政策倾斜的力度,使之形成新的增长极。

3、加快产业升级的力度

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开始进入了一个产业提升、品牌塑造、技术竞争的阶段,必须在产业集中度上升级,打造专业产业经济区,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1)在做强、做优、做全上下功夫

做强就是在本领域不求规模最大,但求实力最强,发展要有特色;做优,就是塑造品牌,有品牌优势就有市场优势;做全,就是对农产品加工链条尽可能地长、精深度高,发展综合利用加工,多品种、系列化,将农产品效益潜力发挥到极致。

(2)提高产业集聚度

培育主导优势产业,加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在提高加工精深度上下功夫。

由于初加工受资源的制约明显,因此必须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避免盲目扩大规模。注重产业链的延伸,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在提高基地建设标准化上下功夫,稳定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在提高组织化程度上下功夫,在产业化

7四、四川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现农产品多元、多重增值,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布局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基本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初步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机制和成果推广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功能健全的各类服务机制,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基地。

(二)具体目标

1、增长速度与效益目标

到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3087亿元,年均增长16.3%。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106亿元,年均增长16.3%,占当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8%。其中: 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业工业增加值达到890亿元,年均增长20%;规模以上烟草工业增加值达到86亿元,年均增长10.5%;规模以上纺织丝绸制品工业增加值达到144亿元,年均增长23%;规模以上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年均增长23%;规模以上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达到67亿元,年均增长25%;

94、技术与装备水平目标

“十一五”期间,攻克一批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开发先进的农产品加工装备,提升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新技术得到推广和较广泛应用,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5%以上。

5、企业规模结构目标

到2010年,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的企业1户,100-300亿元的企业3-5户,50-100亿元的企业10户,20-50亿元的 20户,10-20亿元的企业30户,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大中小各类企业规模协调、结构合理的发展格局。

6、市场竞争力目标

到2010年,主要产品国内市场整体占有率达到3%以上、省内市场整体占有率达到50%以上。培育一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品牌产品,培育22个以上的中国驰名商标,比2005年增加10个以上;培育13个以上的中国名牌产品,比2005年增加5个以上;培育5个以上的中国重点出口品牌,比2005年增加3个以上;培育50个以上的国家免检产品,比2005年增加23个以上;打造25个以上的国家级地域工业品牌,比2005年增加11个以上;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

1产物生产高蛋白、膳食纤维保健食品。以雄健实业、川粮米业、若男食品等为重点企业。

红薯、马铃薯加工以生产工业淀粉和变型淀粉为主,重点开发薯干、薯条、粉丝等营养休闲食品和方便食品。以光友薯业、白家食品等为重点企业。

油菜籽加工重点发展优质双低食用油、调和油、营养油,利用高芥酸菜籽油及油脚等副产物生产精细化工产品,解决菜籽饼粕脱毒技术,生产优质低毒饲用蛋白。以嘉里粮油、金石油粕等为重点企业。

绿豆、红小豆等小杂粮以休闲食品、方便食品为重点,开发市场潜力大的川杂粮产品,同时,进行利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发展高品质、精加工、品牌效应明显的营养保健杂粮食品,满足膳食搭配多元化需求。

产品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加快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开发加工专用品种,开展粮油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以餐桌安全和餐桌环保为方向,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绿色粮油食品,开发优质、营养、方便食品。研究开发以粮油及副产物为原料生产精细化工产品和工业辅料。

(2)肉食品产品链

猪肉加工以发展优质分割肉、冷却肉为主,发展高温、低温和西式火腿产品,以成都新希望、四川高金、四海实业、井研食品、绵阳双汇、四川福润、自贡华润为龙头企业。

3类黄酮等保健品。引进培育适合加工的优良新品种,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果品商品化处理设备和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果品保鲜贮藏、运销冷藏系统。

产品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积极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品牌。利用现代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生产果胶、类黄酮等保健品。引进培育适合加工的优良新品种,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果品商品化处理设备和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果品保鲜贮藏、运销冷链系统。对果蔬渣进行综合加工利用,初步实现无废弃开发。

(4)饲料产品链。

重点发展适应现代养殖、水产业需要的优质环保型饲料、专用和特种动物饲料,推广安全、高效、无污染的饲料系列。以新希望集团、通威集团、正大集团等为龙头企业。

产品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加强饲料原料基地建设,扩大饲料原料品种,开发优质专用及特种动物饲料,综合利用粮油、果蔬等加工剩料及酒糟作为饲料加工原料,推广无公害绿色饲料。根据养殖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饲料加工企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2、饮料产业链(1)白酒产品链

重点发展市场销售体系健全、经营管理规范的品牌白酒。继续做强做大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全兴、沱牌、郎

5果和药物资源,结合不同酿造工艺,调制药香味、花香味、功能性的新型啤酒。

(3)软饮料产品链

发展适合市场特点的果蔬汁饮料、矿泉水、纯净水、碳酸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等产品。重点发展果蔬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以及各种富含微量元素的保健性饮料。以娃哈哈、统一食品、汇源成都公司、佳美食品、统力食品、润田食品公司、蓝剑饮品等为龙头企业。

产品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采用不同的包装风格,重点开发高质量浓缩果蔬汁、复合果蔬汁等市场容量大、前景广阔和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发展时尚运动型饮料,利用丰富的药材资源开发各种保健饮料。改进口味风格和包装技术,开发新产品,打造全国性的知名品牌。

(4)乳制品产品链

重点开发高品质奶粉、干酪、乳糖、乳清粉、黄油等多种固态奶制品,发展高品质液体奶、发酵风味酸乳、功能奶制品,生产含奶冰淇淋、学生奶和战士奶。以新希望乳业、菊乐食品等为龙头企业,支持眉山妙士、西充李子园、金堂蒙牛、绵阳雪宝、达州西塔等乳业公司的发展。

产品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整合全省奶加工企业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引进并吸收、改进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和生产技术,开发货架期较长的利乐包装产品,7川宜宾烟叶复烤厂等烟叶复烤企业发展。

产业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发展烟草种植大户、建立优质烟叶种植基地,推广规范化种植和集约化烘烤工艺,扩大省内烟叶供应量,提高烟叶的初烤、复烤能力。增加低焦油含量的卷烟品种,树立全国性的名烟品牌,开发不同个性和风味的中高档雪茄烟。

4、棉麻丝制品产业链

以华润锦华、华成银华、贤成嘉纺、朗瑞丝绸、新世纪丝绸、南充六合等为龙头企业,开发丝绸、丝绢系列产品;以绵阳南山印染、遂宁新绿洲为龙头企业,开发染整面料。

突破苎麻纯纺、多纤维混纺交织以及高档面料的织造、染色、后整理技术和带状精干麻牵切纺生产工艺技术难关,发展天然抑菌、绿色保健、无污染、舒适凉爽的苎麻制品。以大竹金桥、达县智鹏、南国印染等为龙头企业。

注重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时装理念的结合,发展品牌服装.以青白江巨人树等为龙头,培育西服产品链。以德阳琪达等为龙头,发展德阳衬衫产业链。以什邡可可斯等为龙头企业,发展童装产品链。以青岛双星集团等为龙头企业发展休闲服产品链。

产业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加快培育服装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力度,着重在丝、棉、麻制品印染、后整理及服装面料等薄弱环节进行突破,研究易护理高档丝

9主知识产权、安全环保的家具产品,打造四川家具知名品牌。

(2)竹制品产品链

重点发展竹子制浆造纸、纸、纸板及纸制品,发展竹编胶合板、竹地板、人造板、竹工艺品。以永丰纸业、宜宾纸业、崃山纸业、南充富达竹业等为重点企业。

产品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根据纸浆竹资源分布状况,建立自有原料林基地,因地制宜布点制浆造纸企业。完善关键环节工艺技术,提高造纸、制板水平,培育国内领先的骨干龙头企业。搞好副产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发展纤维板、竹纤维等新产品。

7、旅游纪念品产业链

重点发展以蜀锦蜀绣、丝绸工艺品、工艺扇、竹藤草编、根雕等具有四川人文、自然特色的旅游商品。以成都蜀绣、成都蜀锦、广汉三星堆艺术品、刘氏竹编、四川省丝绸工业研究所、成都天和银楼、成都艺朗雕塑有限公司等为龙头企业。

产业链的弥补环节和发展方向:开发体现我省旅游景区特色的纪念品、蕴含古蜀文化、佛教文化、三星堆文化、藏羌文化内涵和具有大熊猫、自然风光、少数民族风情等方面的旅游产品,综合运用“银、漆、绣、竹、锦”等传统工艺表现形式和传统技艺,与现代加工技术结合,提高产品规模和档次。在设计、工艺技术、规模发展和质量等方面进行重

1药、艾丽碧丝制药为重点。

培育发展三七通舒胶囊、活力苏口服液、三勒浆口服液、六位地黄胶囊、首乌延寿片、红景天胶囊等优势产品。

发展和弥补环节:积极培育中药生产大企业、大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增进中药材种植基地配套建议及其GAP认证,提高药材生产规范化、品牌化种植的集中度;加大中药产品创新工作力度,在提取、分离、纯化等高新技术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二)产业布局

以成都市为中心,连接德阳、绵阳、乐山为一体,形成腹心地带,加速攀西、川南开发,扶持盆周山区。要以粮油、畜禽(蛋奶)、果蔬、茶叶、中药材等加工为重点,同时发展具有产地资源优势的烟叶、棉麻、蚕桑、皮革和竹木制品加工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粮油:我省是我国粮食主产省,2005年我省粮食总产量3409万吨,居全国前茅。由于人口多、畜牧(饲料)和酿酒业发达,所以又是粮食的消费大省。根据我省粮油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进行粮油加工区域布局。其中,水稻:我省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国家粮食科技丰产工程(以水稻为主)已在我省全面启动并取得成效,2005年我省稻谷产量为1526万吨。川西平原、川中的高中档优质稻,攀西安宁河流域的高档优质稻,川东南再生稻、地方特种稻和川东北地方特种

3害、绿色和有机猪肉食品生产。高原畜产品以川西北的甘孜、阿坝两州和攀西地区的凉山、攀枝花两州市为重点,建设牦牛肉、羊肉生产加工基地并开发皮毛加工。在秦巴山和川西南丘陵地区的巴中、广元、南充、资阳、眉山、成都、乐山、德阳、达州等地建立优质肉牛、肉羊产区和加工基地。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达州、南充、广元的优质奶牛养殖有优势,在这些区域合理建设一批奶制品加工企业,形成我省奶制品区域性、块状发展布局。

水果:2005年全省水果总产量415万吨,建设有优质脐橙、红苹果、梨、柠檬、猕猴桃等水果种植基地。以成都平原东面龙泉山脉水蜜桃、枇杷、草莓,攀西芒果、葡萄,川南(如泸州)荔枝、甜橙,川西北河谷地带(如阿坝、甘孜等)优质红苹果、甜樱桃和优质梨,川中、川北早熟梨和弥猴桃,川东(如南充等)及盆周丘陵区(如眉山、乐山等)柑桔等为优势和特色水果产区,建立果汁、水果食品加工(如罐头、果醋、果酱、果干、葡萄酒等)企业,同时对水果副产物如果皮渣进行综合加工利用,生产果皮油、膳食纤维、类黄酮、类柠檬苦素及SCP蛋白饲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初步实现无废弃开发。

蔬菜:我省是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产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作为我省的优势经济作物,蔬菜加工产业布局应重点发展成都平原和德阳、绵阳、乐山等地的高经济价值蔬

5棉麻:2005年四川的棉花产量为2.78万吨,主要集中在遂宁、南充和资阳等市。全省麻类产量为3.7万吨,且以苎麻为主,达州是集中产区。产业布局建设应围绕产地的资源优势,在遂宁、达州等市建立棉麻纺织布料初级加工企业,结合当地环保规划适当建设印染企业,为成都、德阳、什邡等地的服装加工企业提供产业配套。

中药材:我省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中药材种类多、质量好,2005年药材产量为29.57万吨。1999年在四川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以来,先后启动并实施了30个示范区,投入资金在3.5亿元以上,形成了川中(发展川芎、麦冬、附子、丹参);盆周山区(发展黄连、天麻、金银花、鱼腥草、牛膝);攀西地区(发展薯蓣、芦荟);川西北高原(发展川贝母、红豆杉、红景天等)药材种植生产基地,在诸如成都地奥、成都康弘、四川迪康等大型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加工布局已形成了以成都平原为主、高端成品药加工为主的态势。因此,应就近在这些产地内建立药材初加工企业,在改善加工布局集中单一的同时,在产业上游建设配套企业集群,以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初级和终端加工协同发展,获取成本竞争优势。

蚕茧:我省蚕桑养殖历史悠久,分布面较广,2005年的蚕茧产量为9.8万吨。产业布局以攀西、川西北和川南三大优势养蚕区为主,在南充、绵阳、德阳、资阳、内江、乐山

7吸收、推广和应用。扶持一批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农产品加工业科研机构,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自主知识创新,针对关键技术和设备进行科技协作与攻关,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发明专利,提高我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企业技术中心,深化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推广机制和方式,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鼓励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广泛开展合作。重点推广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环境保护等新工艺、新技术。用五年时间使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品质量、工艺技术、生产装备等从总体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3、培育打造知名品牌

把龙头、重点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作为我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大措施。通过挖掘文化内涵、发展工业设计、加大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力度,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向产业品牌、地域品牌的提升。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出口企业到产品销售国进行商标国际注册,努力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建立科学的名牌产品测评机制,对获得国家级工业品牌的企业予以奖励和相关优惠政策,搞好省级工业品牌的评选、发布和推荐活动。严厉打击假冒品牌的违法行为,重点加强食品市场秩序的整顿。

9融资担保、税收优惠、建设用地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实行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免征或优惠,尤其要对出口创汇贡献大的企业,商务、税务部门将给予更优惠的政策。对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所需农用地转用和占用耕地指标,要统一纳入地方土地利用计划,统筹安排。对占用土地进行永久性设施建设的,按非农建设用地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进行非永久性设施建设,且对耕作层不造成破坏的视同农业生产用地,按《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三)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培育特色产业区域

1、加快发展区域集聚的农产品加工业园区

促进工业与种养业联动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业块状经济,使工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不仅成为农产品加工基地,也成为技术研发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商品销售中心,促进以贸工农一体化为特征的农产品加工业块状经济快速形成。鼓励以共享区域性特色名优产品品牌为基础,建立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营销协会、生产协会等中介组织,加强农产品营销,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工业园区集聚,打造一批在全国或西部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工业园。

2、培育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产业区域

各地继续大力支持中国名酒企业巩固品牌优势,扩大优势企业酒类产品的经营规模,形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块状

1契约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规范双方的经济行为,促进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降低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成本与风险,维护双方权益。

2、构建新型流通体系

培育一批具有高效集散能力的中心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模式,壮大产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组织规模,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适合大宗农产品和鲜活农产品需要的专供直销、连锁配送等现代物流模式,在巩固西部市场的同时,着力开拓东部沿海市场和海外市场,扩大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范围,确保农产品进出川通道畅通,组织引导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各种形式的商品推介会、交流会、展销会,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品宣传推广力度,逐步构建适应消费增长需求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

(五)构建多渠道融资体系,引导社会多元化投入 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基础建设投资在整个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比重,增加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研发投入。各级财政要通过贴息、投资参股、有偿资金与无偿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支持农产品加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和民间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为全面提升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整体竞争力和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

3运输、销售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实施严格的认证标志管理和市场准入管理.逐步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等农产品认证体系,在农产品加工、流通、消费领域深入实施以“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包括技术规程和管理规范以及产品质量的企业、地方、国家标准,逐步将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尽快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引导农产品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实施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加工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

4、建立对农产品加工品标准动态跟踪制度

掌握加工品国际标准体系发展趋势,特别是主要输出地的标准动态。组织专门力量,重点跟踪国际标准组织以及主要农产品贸易国加工品标准体系发展动态,为及时调整我省进出口贸易策略,采取相关技术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5、加强农产品加工业中介服务组织建设

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社会化服务,发挥各种社会化专业组织在提供生产资料供应、销售服务、市场准入、品牌建设、技术交流服务、价格协调、利益调解、行业自律、防止无序

第三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编者按:根据市场的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产业

化的必由之路。我省是农业大省,要立足资源优势,努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工业,藉以带动前头的种养业以及后边的市场销售业,达到产业互动、农民增收的目的。编发此文,意在引起读者进一步的思考。

省委领导最近强调:“要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基本思路,形成合力,加快全省经济发展”。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但县域经济二元特征突出,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低,产业互动性差,产品附加值低,生产规模小,市场半径短,缺乏竞争力,形不成优势产品和特色经济,这些都直接影响四川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关键是抓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其它产业相比,农产品加工业具有与市场结合紧密和生产过程中劳动生产率递增、产品收入需求弹性较大、产业关联效益显著等特点,是能够带动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促进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

在国内,许多兄弟省区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河南省的“莲花牌”味精厂,拥有年加工14万吨的生产规模,总产量居世界第二,占有国内46%的市场,年均加工和消化原粮35万吨。河南省的“春都”、“双汇”、“郑荣”三大火腿肠企业,产品占全国市场的70%,年加工和消化生猪1600万头、肉牛400万头。河北省的“露露”、“旭日升”、“妙士”三大饮品企业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也很大,“妙士”乳制品带动了1万多养牛专业户和20多个村的甜玉米生产。这些龙头型农产品加工业,既拉动了种植养殖业发展,加快了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运销业的发展,产业关联效应十分显著。

相比之下,作为生猪生产第一大省,我省的猪肉加工量还远低于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我省的农产品加工业还很不发达。实践证明,只有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道路,农业和农村经济才能提高到新水平。农产品加工业能够促进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延长农业的产业链,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使农民直接参与农产品在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增值过程,农民除获得种植、养殖业的收入外,还可分享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部分利润。而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有力地推动城乡共融。

加入WTO后,发展高价值、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出口尤为重要,这是扩大农产品出口创汇的一条主要途径,没有深加工、精加工农产品的出口,农产品出口永远只能停留在低层次。我省要建立大的龙头企业,不仅要扶持省内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鼓励省内的资本投向农副产品加工业,更重要的是向省外、国外招商引资。据分析,近两年中全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可望超过500亿美元,五年内可能接近1000亿美元。一些大食品加工业跨国公司,也正在调整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如果把我省的猪肉、牛羊肉、蔬菜等的价格优势、劳动力优势、市场优势向大型跨国公司进行宣传,加大面向国外、省外招商力度,突出抓好猪牛羊禽肉类加工项目、菜油加工项目、薯类深加工项目、大米加工项目等的引资和建设,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就能不断发展壮大。总之,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抓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实现一二三产业

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关键。

相关链接: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产品加工只占农产品总量的10-20%,而发达国家达80%。我国食品加工业总产值仅为农业总产值的30-40%,欧美国家高达200%。美国在粮食增值方面,是我国的5至7倍。在美国,玉米可以加工成2400多种产品,而我国只有100种;我国的小麦加工品种不足30个,美国超过150个。麦当劳、品客薯片使土豆增值近百倍。据专家测算,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2元,日本为2.20元,中国只有0.38元。

第四篇:沛县农产品加工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规划

沛县农产品加工业公共技术服务

平台规划

沛县农产品加工业协会

为了更好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提出沛县农产品加工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一、现状分析

沛县是江苏省著名的特色高效农业基地,特别是生态肉鸭、创汇特菜、优质稻米三大主导产业更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生态肉鸭年饲养加工量达到1.5亿羽,蔬菜年播种面积110万亩,依托微山湖优质大米55万亩。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吸引了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沛县,农产品加工业异军突起,据统计,沛县农产品加工企业411家,规模及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24家,不论在投资规模、品种、数量、质量等方面,沛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处于领先地位。沛县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规划建设了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水、电、路、排水管网、园区绿化全部配套,园区内落户农产品加工企业53家,其中中雨润集团、河南华英、广西桂柳、虹达蔬菜、顺福食品、远景羽绒、六合饲料、大丰食品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9家,落户项目60个,其中建成投产项目39个,投资总额14.05亿元;在建项目21个,投资总额9.19亿。被认定为江苏省外向农产品加工区、江苏省外向型农产品基地、国家农产品加工创业园、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沛县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是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沛县农产品丰富,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大都起步是依托农业优势发展起来的。我县采取政策推动,资金支持,开发人才,产学研合作,园区建设,争创品牌,表彰奖励等措施,引导企业围绕经济发展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大大提高了企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目前,1个国家级科技示范园区,多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近一半是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中小企业有5家企业的6种产品为中国名牌产品。全县10多个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中小企业和各类工业小区、科技园区、东西合作示范区、民营经济开发区,三分之一都有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了产业的相对集中,提高了产业集群的规模与档次,推动了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的发展。为加强行业自律,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有效、便捷的专业化服务。沛县于2010年10月成立了沛县农产品加工业协会,成为政企沟通、银企沟通、税企沟通、信息交流、企业互动、技术引进、农企合作的服务平台。

尽管我县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较好,但在技术创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数量很少,难以 满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推广上,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服务平台很少,且这些平台机构体制不够灵活,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问题较突出,面向中小企业服务渠道不够畅通。

二是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目前我县不少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创新机构,已建立的一半左右科技人员少,装备水平差,研发创新能力弱。

三是产学研合作推进缓慢。以产权为纽带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及运行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只停留在项目协作层次上。

四是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很少,其分散,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各干各的,在体制机制及资金使用上没有很好衔接。

二、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思路、目标

为更好地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紧紧围绕沛县的产业发展战略,积极发挥技术标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支撑企业自主创新、体现沛县创造、适应国际化和提高效率”为核心,以技术标准研制为重点内容,坚持“政府引导、质监推动、社会参与、企业为主体”的原则,调动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推进产品技术标准战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全面提高我县科技和经济整体实力。

沛县是全国的重要农产品基地,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是农产品加工产业的主力军。因此,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不仅是促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通过提升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更好更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的一项举措。

我县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在发展中,依赖资源优势,受市场需求的拉动,有明显的盲目性,部分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研发能力弱,耗能高,生产不安全等现象比较突出,随着国家产业政策准入门槛的提高,市场竞争加剧,科技日新月异,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托科技进步,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县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技术服务滞后,广大中小企业急需一批公用设计、研发、试验、检验检测、质量认证、技术培训、技术咨询的机构和组织。因此,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推动中小企业又好又快的迫切需要,是政府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与措施。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公益服务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不断完善规范,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基本思路,建设和完善一批以科技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服务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检测检验、研发试验、质量认证、新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成果转让等公共技术性服务。基本原则:

1、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

2、坚持政府引导支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突出重点,优先建设国家重点扶持的服务平台。

4、坚持综合性技术服务与专业性技术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公益性服务和商业性服务互为补充的原则;

6、坚持讲究实效、规范操作、勇于创新的原则; 工作目标:

经过五年左右的时间,依托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现有科技中介机构,在产业相对集中地区建设三大中心,六个服务平台,建立一支为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专家队伍,每年定期开展技术服务活动,初步形成一个上下联动,有一定服务能力、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的技术创新社会化服务的体系。

三、总体布局及重点建设项目 总体布局:

围绕我县建设新型能源和农业基地的总体框架和培育及发展三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依托沛县农业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在产业集中区域建设果蔬加工、稻米加工、肉鸭加工等三大服务中心;搭建企业互动、信息交流、银企、税企、农企平台、联合打造品牌机制、等六大服务平台;做大做强沛县农产品,打造沛县农业知名品牌。重点项目: 三大服务中心:

1.果蔬加工服务中心;以虹达蔬菜(脱水蔬菜)、顺福食品(速冻食品)、大丰食品(水果加工)为中心建设果蔬加工服务中心。建设实验室面积达152㎡,购置荧光分光光度计、分子蒸馏、气质联用仪、食品安全检测仪、酶标仪、微生物检测仪等主要设备,对蔬菜、水果等主要产品的农药残留、有毒有害物质、食品添加剂、细菌总数、生物毒素等50多个安全控制指标进行检测,从而有效保证了我县果蔬罐头及脱水蔬菜产品的质量。通过与省农科院等各大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科技合作使速冻技术、冷冻干燥、真空包装、生物技术等技术为果蔬加工提供新的技术支持,使得果蔬产品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发展。另外中心还建设有果蔬深加工特色产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旨在打造一个果蔬深加工的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重点推广沛县果蔬深加工行业,加强交流,促进发展,为广大农户、经销商、果蔬企业等提供便利。平台主要包括:行业聚集、技术园地、法规标准、食品安全、病虫防治、食品认证、市场行情、果蔬商机、果蔬企业、名牌名标、果蔬食品、展会信息。该中心的成立将极大地促进果蔬安全检测能力的提高,为生产加工企业搭建了一个更高更权威的质量平台。

2、肉鸭加工服务中心;以雨润食品(熟食加工)、远景羽绒(鸭绒加工)、六合饲料(肉鸭饲料生产)为中心建设肉鸭加工服务中心。建设实验室面积达166㎡,购置美国RT—PCR荧光检测仪、日本岛津高效液相色普仪,酶标仪等主要检测设备,对肉鸭养殖过程、出栏鸭只和加工产品进行严格的检测,进一步提升企业对饲料、微生物、药残、病毒的检测能力,确保了无公害鸭肉产品的安全。同时,鼓励企业及其养殖基地进行GAP(良好农业规范)、GMP(优良制造标准)、HACCP(鉴别、评价和控制对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的危害的一种体系)、等与国际要求一致的认证,保证加工过程产品的安全。另外,抓住示范区建设成败的关键,建立健全无公害肉鸭养殖及加工综合标准体系。聘请相关专家参照国家和行业标准,因地制宜制定了多个无公害肉鸭养殖标准、无公害鸭肉冷冻产品标准和鸭肉熟食产品标准,建立了包含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沛县无公害肉鸭养殖及加工标准综合体。由于标准综合体建立时,积极听取和采用了技术专家的意见,确保了标准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为企业创办了以宣传养殖技术主要内容的《养殖通讯》,定期向养殖户发放,对宣传企业政策、提高养殖技术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受到了企业和养殖户的欢迎。

3、稻米加工服务中心;以春光粮食(绿色稻米加工)、金禾稻米(有机稻米加工)、千河湖食品(无公害稻米加工)为中心建设稻米加工服务中心。建设实验室135㎡,购置原子吸收光谱仪(Thermo S4)、近红外光谱仪(BruKerFT-NIR)、气相色谱仪(Aglilent 6890N)、气质联用仪(GCMS-QP2010S)、定氮仪(Foss2300)、直链淀粉分析仪(FIAStar5000)和快速粘度仪(RVA Super3)等主要设备;中心承担企业或其它部门指定的水稻种子、稻米、米制品质量及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监督抽查检验和复查、跟踪检验。对稻米生产企业和基地、组织相关科研院校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等。汇集、整理及分析水稻行业市场信息,全面准确的掌握行业信息。主动与工商、税务等部门合作,及时了解稻米行业发展情况,掌握稻米行业的产供销方面的信息动态,并通过掌握当地货物运输业的信息情况,搭建信息平台,实现稻米行业和运输行业的有效对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决策发挥参谋作用,为企业技术需求提供服务。同时在相关稻区合作建立了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及无公害、绿色、有机稻米生产标准化技术指导点,联合全县大米生产加工企业,实施沛县大米品牌战略,推进沛县优质稻米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为推进我县稻米生产标准化进程做出重要的贡献。六个服务平台:

1、搭建互动平台,加强企业间沟通、协调,做到资源信息共享。

2、搭建科技信息平台,联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打造技术信息支撑。

3、建立银企平台,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切实解决企业融资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建立税企平台,加强税企间的沟通与合作,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5、建立农企平台,完善产业链、增强互补性。

6、建立联合打造品牌机制,统一行业标准,做大做强沛县农产品,打造沛县农业知名品牌。

四、保障措施

1、成立工作组

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推动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措施,建立项目进度半年报告工作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以保证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实行项目责任制,将项目任务分解细化,真正落到实处。

2、制定扶持服务平台建设的政策与措施

公共服务平台是惠及广大中小企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好事实事。积极向政府及各有关部门汇报,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积极动员广大企业,筹集资金,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建立公共服务平台运行制度,规范运作、注重实效

本着突出重点的建设原则,条件成熟就集中力量帮助其尽快建成投入运行,不搞“无源之水”,不搞“马拉松工程”。不仅要帮其场地建设和设备更新,还有帮助建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低价有偿服务、滚动自身发展”的运作机制,建立相应制度,规范运行,实实在在为广大中小企业搞好服务。

第五篇: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武汉市农业局

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经验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将达到580家,实现产值950亿元、利税27.4亿元,资产总额达到840亿元。

为了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组织领导,促责任目标到位。2009年底,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的意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900亿元目标写入201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市人大将此目标列为今年2号议案。张学忙副市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工作。2010年,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市直各部门围绕全市统一部署,结合各自职能,明确了部门服务的具体措施。市郊各区结合自身特点,对目标进行了细化,并成立专班抓落实。全市上下基本上做到了发展有规划、奋斗有目标、工作有措施、落实有专班,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作、责任明确、任务到位的工作机制。

(二)抓金融支持,促加工企业壮大。通过争取财政支持、引导融资对接等措施,落实和完善一系列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壮大。一是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近年来,市财政每年落实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补贴资金2000万元,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原料基地;安排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贴息、加工技改专项补贴。二是大力开展银企对接,积极解决企业融资难。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融资难问题,近年来每年都组织2次市级各有关部门、金融机构、担保中介机构与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对接活动,为企业与金融机构搭建直接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去年先后协助30多家加工企业融资超过10亿元。三是大力创新融资方式。市农村土地产权交易所与市农商行合作,已为农业企业提供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抵押融资近2亿元;通过重组壮大,新的市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已经累计为企业委托放贷达1.8亿元,担保6.2亿元,为有效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抓龙头企业,促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坚持外引内扶,大力扶植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是抓招商引进,培植龙头企业主力军。依托武汉特大城市交通区位和物流、信息、资金、科技优势,坚持优势互补,以质取胜,着力招引扛大梁的加工项目,高龙水产总投资1.29亿元,建成了年加工8万吨的水产加工线;湖北绿泉蔬菜投资6900万,建成日加 工100吨全自动化绿色豆芽生产线2条;总投资5.5亿元的娃哈哈恒枫饮料有限公司已完成一期投资3.6亿元,当年实现产值3.96亿元。二是引导和扶持本地企业在加强自身规模与实力的同时向外拓张。华发羽绒将原有工厂迁至武湖加工园区内,不仅规模得到扩大,还引进合作伙伴,将业务由原来单一羽绒加工拓展到羽绒及羽绒制品深加工;江夏区灵星禽业公司增加3000万投资,组建了集团公司,并在新洲建成年加工1万吨的保洁蛋生产线2条,扩大了公司实力和带动力。三是抓整合,扶持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天种公司正在积极进行股改,9家企业已进入上市后备库。

(四)抓园区建设,促企业集群发展。重点是加强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市区各级安排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园区发展,东西湖国家级食品工业加工区在原有17.9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和3.5平方公里新规划的基础上,区政府利用三个国资公司,整合资金21.35亿元,加快食品加工区“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配套设施建设,建成了4.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已全部被可口可乐瓶装商生产(武汉)有限公司租用;黄陂区武湖农产品加工园区内台湾农民创业园内“七通一平”正在加紧建设,园区总规模面积达到6.2平方公里,全区近20家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扎堆园区;蔡甸姚家山加工园区已经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三镇食品公司新农牛肉项目完工投产,世林福幸、新牧人食品公司入驻建设;新洲区先后规划了阳逻、汪集、徐古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其中汪集工业园区级投入2000多万元,完成了园区内4.1平方公里“三纵一横”主干道水泥路面建设和高压线路改造;江夏大桥农产品加工园规划面积2000亩,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启动,投资9000万元的藠头深加工项目和年加工5万吨水产品加工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汉南卓尔工业园由政府搭台,卓尔控股集团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园区建设取得良好的成效。在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引导园区内企业加强合作对接,形成企业与企业上下游合作产业链条,真正实现行业企业集群发展。

(五)抓板块建设,促加工原料基地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要求,把优势产业与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根据龙头企业对原料要求,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订单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围绕企业生产发展建设基地,近年来重点围绕来福如意、武汉新辰、武汉小蜜蜂等蔬菜加工企业,建设新洲双柳、东西湖惠安两个10万亩蔬菜板块基地和江夏山坡4万亩藠头基地。全市今年新建12万亩的正规化基地,重点推进蔬菜、水产板块和畜牧小区建设,以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

(六)抓优化服务,促发展环境改善。积极开展了企业服务年活动。印发了《市农业局关于优化企业服务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农业龙头企业积极上门服务,加大扶持力度,从融资、项目支持、农商对接、优化服务环境等方面促进企业发展,并在优惠政策落实、配套基地建设和相关手续办理上 跟踪服务。实行了重点龙头企业调度制度,按月对50家重点龙头企业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准确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帮助企业分析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制定了市农业局领导走访企业工作制度,要求市农业局每个局领导对口联系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共对100家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和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二、当前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总体上偏小。尽管武汉近几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势头良好,但多数企业处于小规模经营,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家庭作坊,难以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更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即使是规模较大的178家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龙头企业,放在全国范围内看,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比较,规模依然偏小。2009年武汉市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只有4家,排在第一的益海嘉里(武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与杭州娃哈哈集团的432亿元、河南漯河双汇集团的400.7亿元相比,差距很大。非龙头企业则大多受规模的限制,无法进行现代化生产,也无力开拓外面的市场,只能靠自己产品的低价销售占据农村或本地市场,使得收益甚微,企业难以支撑,生命周期较短。

(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武汉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还是近些年的事情。由于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尽管近些年武汉充分发挥科教 大市的优势,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拿出大笔资金支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但总体来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与武汉的资源禀赋、科教优势、发展速度还不相适应。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不多,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全市除30余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外,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人员。

(三)品牌创建相对滞后。虽然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创造的产值较为可观,并形成了八大产业集群,但精品名牌少却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只有爱帝针织内衣和统一果汁饮料2个中国名牌,均于2004年评定,此外,汉口精武鸭于2007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自2004年以来,6年时间内,武汉市没有培育出一个农产品加工业中国名牌。上述3个品牌,不论是在全国的知名度,还是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都强差人意。爱帝针织内衣在全国的知名度还不高,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6.9亿元,实缴税金1420万元,市场占有率明显偏低;武汉统一果汁饮料得以上榜很大程度上是凭借了台湾统一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虽然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0.7亿元,实缴税金1.4亿元,但与娃哈哈、汇源果汁、可口可乐等行业巨头相比,差距很大;汉口精武鸭2009年销售收入才4.6亿元,实缴税金也只有724万元,显然还处于成长初期。

(四)精深加工较为薄弱。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在90%左右,其中深加工占80%,武汉市分别只有55%和40%左右。从武汉市已经形成的农产品加工业八大产业集群来看,粮食、油脂、蔬菜、水产、饲料等半数以上的产业集群以粗加工为主,即使是以深加工见长的乳制品、猪肉制品和禽蛋制品产业集群也存在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产业链条拉得不长,加工产值在行业中占比较小等问题。以水产加工为例,武汉市2009年水产品总产42万吨,而武汉市水产品产业集群的年加工能力只有14万吨,且有相当比例属于粗加工,即使满打满算,只能消耗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五)产业外向度不高。2009年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出口创汇1.4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亿元,只占全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1.2%。而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山东省青岛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30亿元,和武汉市同年水平基本持平,但其农产品出口交货值达到160亿元,占该市全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30%。可见,外向度不高是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一个典型特征,也是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精深加工业发展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

(六)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近年来,虽然政府在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不可否认,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仍不容乐观。一是农业企业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农业企业一般规模不大,实力有限,且多数位于农村地区,缺乏高价值的抵押物,在申请贷款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而一般金融机构在这方面难以通融。目前由于市农业担保公司的介入问题虽有所缓解,贷款门槛高的问题仍然存在。二是

三、有关工作建议

下载成都出台农产品加工业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成都出台农产品加工业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荆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荆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农产品资源极为丰富,是全国重点农产品商品基地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农产品结构的调整,荆州市的农产品加工工业小到大、由弱到......

    长春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长春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纲要为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切实将农业优势转化为工业发展的动力,扩大工业经济发展总量,提高工业经济效益......

    法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法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http://.cn2010年08月31日10:50人民网-人民日报 法国是欧洲第一农业生产大国,其农业产值占欧盟农业总产值的22%,农产品出口长期位居欧洲......

    乡镇农产品加工业调研报告

    提供一篇调研报告,为您提供帮助!一、基本状况多年来,全乡紧紧围绕本地的资源优势、 围绕农业产业化一批以加工为主的小型企业应运而生,迅速崛起,为全乡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bb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bb县财政局bb县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处4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全县辖6镇11乡,533个行政村,285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万人,占总人口......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合集5篇)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构筑农民增收的战略支撑农民增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它事关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事关农村社会的稳定,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农产品加工业授信现状分析(精选合集)

    农产品加工业授信现状分析摘要“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指出,应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目前国内农产品加工业不仅仅是技术落后的问题,经营......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研报告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桂阳县是个农业大县,全县88%的人口是农业人口,76 %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农产品的品质不优、价格低迷、商品率低、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