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19:09: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考》。

第一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考

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为提高农业产出效益,拉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如何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挥以市场为导向的“种—养—加”一条龙服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作用,是当前亟需探讨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中央各项支农政策的扶持下,我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

自身优势,大力发展优质稻、食用菌、烤烟、茶叶、药材、水果等优势农业产业,并以此为依托,发展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成功培育了坪上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豪峰茶业有限公司、生平米业、冠军实业等上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坪上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发展为省级龙头企业,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00余家。近几年来,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增长较快,形势喜人。但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1、小农意识强,加工档次不高。不少企业主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强,习惯于“小打小闹”,满足于“小富即安”,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水平和长远发展眼光,更没有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勇气和魄力,有的因担心市场风险,安于小作坊模式,导致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步伐缓慢,形不成大气候。现已发展的几大农产品中,水果、蔬菜、药材、水产等产品几乎都没有进入加工环节,直接从生产环节流入市场,进行鲜货销售。粮食、食用菌、茶叶、油料、竹木等农产品,虽然进入了加工环节,但大多为初次加工和简易加工,档次不高,加工出来的多为“原”字号或“大路货”产品,加之包装简陋,难以打开销路,发展步伐不快。如食用菌虽然年产量达到7万多吨,但还没真正进入加工环节,除坪上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偶有一些盐渍菇加工外,其他基本都停留于鲜货销售层面,总加工转化率不达0.3%。真正进行高档加工的只有豪峰茶业有限公司和生平米业公司,但一个停滞不前,一个起步缓慢,全县农产品加工的整体水平仍然不高。

2、资金投入少,加工规模不大。农产品加工业是一种投资大、利润小、见效慢的行业,特别是处于初次加工和简易加工阶段的农产品加工业几乎没有多大的利润空间,大多数投资者都不愿意投资于农产品加工业。而且农产品加工业所需的原料季节性强,加工企业为了准备足够的原料,不得不季节性地一次购足一年中所需原料,由此而占用了一大笔资金,影响了资金周转。一些金融部门畏于农产品加工业的风险也不愿意向农产品加工业投入太多的信贷资金,而县乡财政都很困难,靠财政投入的产业引导资金也非常有限。因资金紧张,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都无力扩大生产规模,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为小型企业,有的还是家庭作坊式生产,难以创建知名品牌,打造整体优势,凝聚市场竞争力。如米业加工,全县虽有加工企业近100家,但日产量达50吨的只有生平米业和冠军实业2家。

3、科技装备差,加工效益不好。目前,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除生平米业和豪峰茶业有限公司的设备和工艺稍微先进以外,其他加工企业设备都比较简陋,工序都比较简单,工艺都相当落后,有的甚至还是非常原始的手工制作,加之技术人才也严重缺乏,所有加工企业中真正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不到10%,导致农产品加工科技装备水平落后。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大多处于初次加工和简易加工阶段,科技含量不高,加工精细度差,产品的附加值不高,加工增值率一般都比较低。质量也不够稳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上水平、出效益。

二、发展我县农产品加工业的建议

1、要进一步加强对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上,政府作为引导和服务型机构,要进一步发挥好职能,制定优惠(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政策,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环境,减少投资者的后顾之忧。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在初级加工阶段,产品加工的利润空间小,加之农产品加工又受到季节的影响和原料供应的制约,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一般投资者都不愿意涉足。要实现农产品加工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方面,要切实落实中央支农惠农以及国家、省里正在分别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湘南大开发和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县实际,比照外地先进经验,在税收征缴、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生产用地等方面尽可能制定一些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如对企业引进技术和加工设备的,只要符合国家政策规定,都给予相应的税费减免;在制定用地总体规划时,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用地进行统筹考虑和合理

第二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大力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与建议区政协经济委员会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和根本途径。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本会经济委员会根据《汉南区政协二00四年工作要点》的安排,八至九月份,就“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问题,深入部分农场、街、镇及部分企业和部门分“振兴传统农产品加工业”(指的是曾经兴盛的粮、棉、油的加工业等)、“培育新兴农产品加工业”(指的是正在兴起的以水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等)、“强化农产品加工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三个专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和意见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目前,全区与农业产业化相关联企业共有37家,其中畜牧类3家,水产类6家,生鲜蔬菜类6家,粮食制品类4家,油脂类2家,发酵及生物技术类3家,饲料类1家,林木果品9家,其它类3家。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落实“三农”政策,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个中心,优化农业结构,培植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了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逐步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促进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导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渐显现。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带动基地,不断加大带动作用,实现了企业、农户的“双赢”。二是市场网络逐步形成。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在巩固原有市场份额的同时,与全国各大新型业态公司合作,形成了各自的市场网络。三是农业产业链有效延伸。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基本实现了带基地,订单生产。四是企业的品牌效应日渐增强。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共注册商标20个,企业品牌的科技含量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品牌效应日渐增强。

二、影响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于诸多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还存在基础薄弱、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缺乏强大的动力等问题,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管理体制和产业主体的制约目前,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属农业局、经贸委、农场街镇等多个部门管理。在现实的管理中,存在严重的部门分散,多重管理,只能在低层次运行,而且生产、加工、销售等经营环节脱节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造成种养业、加工业,流通环节之间信息不协调,不对称。同时,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有的产权制度不健全,相当部分还是“作坊”式运营,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资金严重短缺的现象。这大大制约了农产品加工的综合开发、规模经营和有序竞争,造成规模效益和积聚效益低,产品附加值小,产品的生产成本高,质量不优。

(二)原料供给的制约我区现有的农业是一家一户的自主种植生产,生产户数多,规模小,经营分散,这种生产和供给方式难以适应生产加工业集中,稳定的原料需求,加之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交易方式传统,种养方式落后,信息屏蔽,使这种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

(三)农产品品质的制约我区的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结构主要是与过去的那种初级产品的直接消费方式相应。长期以来,农业发展强调数量和高产,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开发研究处于空白,使得农产品品质类型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并且没有固定的基地。

(四)技术水平的制约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缺乏,企业缺乏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能力也偏低。

(五)发展环境的制约由于历史上欠账过多,政府的政策扶持难以到位,税收政策也是内外有别,企业缺乏强力支撑,加之融资瓶颈难以突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有的部门服务意识淡薄,依然存在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严重挫伤了企业的感情。

三、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与对策工业立区,开放强区是汉南经济发展的主题。如何通过城乡工业化,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既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考验,更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区域经济”,十分清楚的表明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全区上下一定要正视差距,统一认识,振奋精神,面对困境,迎难而上,真抓实干,把农产品加工业放到重要的位置,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建议:(一)、立足区情,明晰思路,科学规划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遵循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区情,是加快发展,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要实现推动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战略,必须正确认识汉南,了解区位条件,把握区情。众所周知,我区是武汉的一个远城区,基础差,底子薄,资源总量匮乏,加上资源供给的不充足、不均衡,农产品的供给量远远达不到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需要,更不用说农产品品质对农产品加工的制约,这是我们规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因此,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正确的认识和面对我区的这种客观条件,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明晰科学的发展思路, 规划好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1.合理控制生产规模,适度发展针对我区的区情和目前的现状,“规模效益”应是我们追求的首要目标。如果一味讲究扩大生产规模,盲目加大生产投入,势必造成生产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以史为鉴,可知兴衰。80年代初,我区农场乡镇都办有一个粮油加工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料供给不足的矛盾逐步突出显现,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现都相继停产,衰败不堪。假如当时我们正确认识到了我区客观存在的这种资源条件,不是一窝蜂的盲目上马,而是整合生产企业,改变布局分散、零星作业、零敲碎打的生产状况,收拢五指,选择食品行业为重点发展方向,形成拳头,那么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绝不会丧失那么好的历史机遇,造成目前这种举步艰难的现实。历史的教

训是惨痛的,历史的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需要我们仔细思考,认真吸取。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必须客观公正的看待这些农产品加工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不可忽略的历史作用:在带动一个乡,一个村的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致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科学和智慧,正确分析我区的区情,适度控制生产规模,在追求“规模效益”上下功夫。基于这种思考,我们认为目前要做好“米”“鱼”加工这二篇文章。银莲湖物资贸易公司应立足解决银莲湖、汉南的稻米资源,名舰、阿卜应立足全区的淡水鱼资源,适度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提高生产效益,努力做优做好,从而形成拳头,形成品牌,形成我区农产品加工业“鱼”“米”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辐射周边地区,不断做大做强.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力发展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工业立区,开放强区”的发展战略,推动全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必须围绕这个战略来实施。随着“全面加快武汉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努力走在中西部前列”战略的提出,“放权、放活、促进区级经济快速发展”措施的实施,我区的发展战略要适时跟进全市的这种战略调整,要主动迎接武汉城市圈的外延,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的力度,借力发展。全区要集中土地、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的力量,结合全区现有的农业资源,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养殖传统、加工品质等各因素上综合考虑,进行科学论证,进而形成科学决策,确定一至二个能够拉动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动我区农业产业化调整的重点项目,实行项目招商。主动出击到相关地区寻找“同类项”或“互补项”,以优惠的引资条件和有效的招商方式,吸引外商、客商到汉南发展。同时积极争取省、市乃至国家投资项目在汉南布点,竭诚欢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研发机构在我区建立科研基地和试验、实习基地,使我区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农产品加工业更具扩张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项目引进,一手抓引导管理,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重引进、轻引导,重扶持、轻管理的现状。曾几何时,我区某一农业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其较大的发展规模,以其较好的发展条件跻身于我市农产品重点龙头企业的行列。省、市领导多次莅临指导,我区也把该企业作为全区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窗口大力宣传,资金、贷款、补贴投入了许多,但是忽视了对其生产的引导,对其经营的管理。如今,这家曾经积极带动了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民收入,被广大农民接受和欢迎的企业已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每一个热爱汉南,每一个期盼汉南加快发展的人无不痛心,无不焦急。从中我们要吸取深刻的教训:对于引进的企业,服务和管理要并举,引入和引导要并重,环境和机制要共创。

(二)、把握机遇,狠抓落实,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强薄弱环节,特别是要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这种方针的指引下,随着“三农”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作为传统农业区的汉南,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在艰难中摸索,在复苏中探求,在曲折中前进,发展已有了一定的进步,特别是水产品加工业已确定了一定的优势。这为农产品加工业赢得良好的发展机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周边城区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奋起直追的干劲。区域间这种竞相发展的竞争态势,也让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先发制人,抢战先机,发展好这种优势。如果不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不真抓实干,将这些企业做优做好,那么我们将重蹈历史覆辙,再丧历史机遇。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切实在服务管理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坚持企业优先、项目优先、纳税人优先,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首先要落实各项政策,要全面落实上级有关减免的税费和专项扶持经费,规范服务等政策措施,让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的实惠。《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特色水产业发展的意见》(武政办[2004]123号)下发后,我区相应制定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特色水产业发展的意见》(汉政办[2004]5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全区特色水产业发展。一是从支农资金、科技专项经费中划拨部分资金用于特色水产业的发展;二是对有一定规模、能带动农户的加工企业,实行贷款贴息;三是对争取到市政府项目资金的企业、项目、基地实行配套政策(按市10区1的比例配套)。”这些明文规定的政策要切实到位,让基层和企业切实感受到区委、区政府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心和支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价值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区委、区政府要站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高度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发展。要带头树立诚信形象,做到承诺的事项就要坚决按时兑现。在调查中,我们认为代表我区特色的“米”加工企业——银莲湖物资贸易公司,“鱼”加工企业——阿卜沃德食品公司,由于有些部门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产权不明晰,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建议:一是要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的方针,将这些企业和引进的企业同等对待,对他们同样实施优惠的政策,低价提供厂房、土地,并加以多项优惠扶持措施。二是区委、区政府对此类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杜绝这种“内外有别”的现象的发生。同时,要强化优质服务。农产品加工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各相关部门和管理单位要充分认

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落实“三农”政策的重要意义,是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要切实从思想上加强认识,切实从行动上做好服务,克服有的职能部门行政执法中的一些陋习和痼疾,杜绝在收费、办证等方面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

(三)、突出重点,加大力度,有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围绕农业产业布局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工作中仍然存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之间信息屏蔽,农业产业化经营仍然口号多、行动少、施行难等问题。因此,我们建议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运营要通过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来推进发展。一是要切实搭建企业和农户之间信息双向互动的畅通平台,使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间形成紧密的联系,从而使双方能通过信息,加强产销合作。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加工三环节之间的增值,通过市场信息媒介实现企业和农户双赢的目标。二是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紧密联系,构建农户、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发展和利益分配机制。重点是要扶持和培育发展前景良好的优质企业。这些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能把市场信息、适用新技术、管理经验和生产技能传递给农户,有效地解决分散的千家万户的农户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连接,促进产销衔接和农业结构调整,政府要从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加大对这些企业的支持力度,推进其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使之成为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和带领广大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拓宽增收渠道的组织依托。通过搭建畅通的信息互动平台,通过强化订单生产,合同经营,农户自然而然就会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取得了的效益中转变种养方式和种养习惯。如此互动的过程,如此双赢的效益,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农产品加工业的推进也自然落到了实处。

(四)、加快科技进步,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较落后,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和技术含量较低,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企业通过了国家质量标准认证。在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的今天,工艺水平不高、质量标准不严、食品安全不强的企业是永远长不大的。我们要直面这种现实,采取切实措施改变这种现状。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区委、区政府及主要职能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着力实施制度创新、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要推进科技和生产的有机结合,加速高新技术研究和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改良传统农产品品种和品质;要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实行品牌化营销,大力推广绿色产品生产技术,发展有机农业和无公害农业;要解决农业产后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设立专项科研经费,支持农产品及加工业各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科学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和保证,也是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借鉴先进的经验,尽快形成和完善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逐步形成既符合实际又与先进水平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及加工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做到用标准组织生产,规范市场,保障销售,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和效益,使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大力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与建议区政协经济委员会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和根本途径。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本会经济委员会根据《汉南区政协二00四年工作要点》的安排,八至九月份,就“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问题,深入部分农场、街、镇及部分企业和部门分“振兴传统农产品加工业”(指的是曾经兴盛的粮、棉、油的加工业等)、“培育新兴农产品加工业”(指的是正在兴起的以水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等)、“强化农产品加工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三个专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和意见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全区与农业产业化相关联企业共有37家,其中畜牧类3家,水产类6家,生鲜蔬菜类6家,粮食制品类4家,油脂类2家,发酵及生物技术类3家,饲料类1家,林木果品9家,其它类3家。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落实“三农”政策,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个中心,优化农业结构,培植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了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逐步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促进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导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渐显现。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带动基地,不断加大带动作用,实现了企业、农户的“双赢”。二是市场网络逐步形成。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在巩固原有市场份额的同时,与全国各大新型业态公司合作,形成了各自的市场网络。三是农业产业链有效延伸。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基本实现了带基地,订单生产。四是企业的品牌效应日渐增强。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共注册商标20个,企业品牌的科技含量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品牌效应日渐增强。

二、影响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由于诸多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还存在基础薄弱、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缺乏强大的动力等问题,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管理体制和产业主体的制约目前,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属农业局、经贸委、农场街镇等多个部门管理。在现实的管理中,存在严重的部门分散,多重管理,只能在低层次运行,而且生产、加工、销售等经营环节脱节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造成种养业、加工业,流通环节之间信息不协调,不对称。同时,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有的产权制度不健全,相当部分还是“作坊”式运营,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资金严重短缺的现象。这大大制约了农产品加工的综合开发、规模经营和有序竞争,造成规模效益和积聚效益低,产品附加值小,产品的生产成本高,质量不优。

(二)原料供给的制约我区现有的农业是一家一户的自主种植生产,生产户数多,规模小,经营分散,这种生产和供给方式难以适应生产加工业集中,稳定的原料需求,加之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交易方式传统,种养方式落后,信息屏蔽,使这种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

(三)农产品品质的制约我区的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结构主要是与过去的那种初级产品的直接消费方式相应。长期以来,农业发展强调数量和高产,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开发研究处于空白,使得农产品品质类型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并且没有固定的基地。

(四)技术水平的制约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缺乏,企业缺乏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能力也偏低。

(五)发展环境的制约由于历史上欠账过多,政府的政策扶持难以到位,税收政策也是内外有别,企业缺乏强力支撑,加之融资瓶颈难以突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有的部门服务意识淡薄,依然存在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严重挫伤了企业的感情。

三、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与对策

工业立区,开放强区是汉南经济发展的主题。如何通过城乡工业化,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既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考验,更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区域经济”,十分清

第四篇:对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考

对XXX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考

农产品加工业是关联农业、工业、流通业三大领域的大产业,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近几年来,XXX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发挥农特产品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产业,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增收,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一、基本情况

XXX地处滇中腹地,东邻昆明,西界大理,自古为滇中走廊,川滇通道。辖9县1市103个乡镇,面积2.9万平方公里,人口256万人,农业人口220.58万人;耕地面积230.82万亩,人均0.9亩;XXX境内最高海拔3567米,最低海拔556米,年平均气温15-16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830毫米;气候的多样性造就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较好的农作物生长环境,为特色农产品加工提供了优质而丰富的原料。通过几年的培育以稻谷、蔬菜、蚕丝、野生菌、茶叶、亚麻、热带水果等一大批农特产品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初步形成了粮油、蔬菜、畜禽、食用菌、果品、调味品、茶叶、乳品、薯类、麻丝和生物制药10个具有加工潜力的重点产业。元谋无公害特色蔬菜加工基地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楚雄东宝生物开发公司、牟定县保鲜综合加工厂、牟定县正兴集团公司、南华云华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姚安蛉河绿色食品公司、元谋建明香葱加工有限公司等6户企业已被确定为云南省第一批100户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到2006年底,有10户企业取得了自营出口权,XXX有85个无公害产品,19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XXX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到2006年12月底止,按照乡镇企业统计口径(下同),XXX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1553户,实现现价总产值33.34亿元, 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0.50%;实现增加值8.94亿元,同比增长27.53%;上缴税金7533万元, 同比增长29.92%;利润总额2.48亿元, 同比增长17.88%;从业人员达到

3.78万人,净增3034人, 同比增长8.7 %;劳动者报酬2.15亿元, 同比增长25.12%。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增加值、营业收入、上缴税金、劳动者报酬、分别达到4219人、2.62亿元、9.26亿元、5209万元、4317万元, 同比分别增长29.9%、51.64%、23.63%、36.43%、41.96%。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达28户,元谋县蔬菜公司、元谋县利民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牟定正兴集团、南华县高原绿色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楚雄宏桂公司、禄丰鑫旺公司、禄丰鼎鑫醋业公司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二、有利因素

(一)自然条件优势。XXX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立体气候突出,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受工业污染小,有利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天然药业,进行绿色食品加工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二)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州交通、通讯、信息等已形成网络,320国道、108国道、安楚、楚大高速公路,以及成昆铁路、广大铁路穿境而过,是省会昆明通往滇西七个地州市的必经要道和北上四川省的重要通道。并且水利化程度达69.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有传统的加工优势。近年来,XXX已形成了一批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有的已成为龙头加工企业。牟定正兴(集团)有限公司的酿酒,牟定县天台食品有限公司的油腐乳

加工,禄丰鼎鑫醋业有限公司香醋加工在XXX乃至全省都是首屈一指,双柏县妥甸酱油厂,武定县壮鸡加工厂,楚雄市酱菜厂等一批具有传统名特优食品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四)有广阔的市场优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我州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食品消费正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营养、多样、方便和安全时尚转化。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前景看好。

三、不利因素

(一)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目前,XXX虽然有一万多户农产品加工企业,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小型企业,规模小,实力弱。2006年底,除盘龙云海药业有限公司外,XXX还没有一户营业收入上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XXX营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只有20户。

(二)企业资金严重短缺。XXX大部分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起步晚,自身资本积累不足, 技术改造资金短缺,企业流动资金缺口较大。特别是加工原料收购季节, 流动资金更为困难。在财政资金支持政策上,近几年,州级财政虽然拿出资金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但由于财力有限,县乡财政又无力支持,仅能有“杯水车薪”的补贴行为。企业融资渠道窄,民间资金启动困难,所需资金很大程度取决于银行贷款,争取银行贷款难度非常大,部分企业因贷不到款,处于半停半生产状态,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龙头企业建设与基地建设脱节,往往是有龙头无基地,或有基地龙头弱。如我州9户制药企业,两户酒精生产企业以及啤酒生产企业产品市场较好,但80%的原料都靠外地购进。而上万亩印楝树种植基地却无加工企业。

(四)技术设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多数企业因技术设备落后,只能进行简单的再生产,主要以卖原料,卖初级产品为主。多数企业缺乏适应绿色食品加工业发展的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特别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五)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加工业从原料生产到加工的产品,质量安全还存在问题,我州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以及信息服务体系还不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要求,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率较低,难以与国际接轨,严重影响了我州农产品加工产品的出口。

(六)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领域仍然停留在生产技术层面,金融服务、市场建设、信息及技术指导等环节比较薄弱,难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

四、对策

(一)依靠政策扶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从XXX农产品加工业的实际出发,科学制定《XXX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XXX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意见》和《XXX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管理办法》。二是强化领导,落实责任,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列为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目标管理考核。要实行定点“挂牌”保护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挂点联系制度,进行重点保护,严禁任何部门向加工企业乱收费、乱摊派,干扰企

业正常生产秩序。三是要实施资金扶持政策,积极向上级争取专项资金,并且州财政每年明确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产品基地开发和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四是金融、信贷部门要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政策倾斜、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本信贷要求。同时,税务、工商部门在税费上,国土城建部门在征地办厂上要给予政策倾斜,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创造良好环境。

(二)培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按照扶优、扶强、扶重点的原则,围绕优质畜产品、果蔬、核桃、蚕桑、食用、菌、啤饲麦、红薯等农产品深加工开发,引进和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形成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与优势产业相配套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发展粮油制品、蔬菜制品、薯类制品、畜禽制品以及茶叶、核桃等制品产业。重点扶持年加工销售农产品收入100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1000户以上,年实缴税金3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龙头企业)30户。通过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鼓励有优势、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争取纳入扶持。把企业做强做大。

(三)注重特色,建好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优质的加工原料。建立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和保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思路,逐步建成以元谋县、禄丰县为主的特色果蔬基地,以姚安县、大姚县为主的蚕桑基地,以大姚县、楚雄市为主的核桃基地、以元谋县、双柏县为主的红薯基地、以双柏县、牟定县和武定县为主的畜牧养殖基地。对基地建设要加大实施种子工程和良种工程力度,大力引进推广优质良种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要进一步规范产业基地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加、供、销”机制,实行“订单农业”、合理分配基地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利益,使产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双赢”,共同发展。

(四)打造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一是开发一批名、特、优、稀、新农产品,并加强对这些产品的品牌认定、商标注册、产品推荐等服务工作。二是整合XXX现有的名特产品特色农产品品牌,以楚雄“云泉”豆瓣酱、双柏县的妥甸酱油、牟定县油腐乳、禄丰县香醋等传统特产为代表,在已创商标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工艺开发、提升,扩大宣传面,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同时,加紧对一大批农副产品如“元谋蔬菜”、“武定壮鸡”、“大姚薄壳核桃”等地理标志保护的申报。三是对企业市场开拓工作做得好,在创品牌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方面取得较大成绩的,政府应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企业给予扶持。通过多种途径打响彝州农产品品牌。

(五)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积极引导优质新品种的培育,推广和精深加工、贮运、保鲜等技术方面开展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水平。一是重视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二是搞好技术开发,鼓励和支持企业自建技术开发机构,或与大专院校、科研部门联合,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六)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以优质专用、无公害目标,尽快制定地方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对龙头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对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实行严格的全过程质量监控,对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加大农产品的各种国家质

量管理体系认证,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

(七)发展各种经济组织, 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采取相应措施,支持引导农村能人、农业科技人员、种养专业大户等依托产业优势新办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各种经济组织。一方面,通过行业自律,信息引导、行业协调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农产品加工行业协会组织建设,统一规范组织成员的生产经营行为,提高标准化程度,加强成员之间在技术开发、市场营销、教育培训、法律咨询等领域的合作,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八)培育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一是将州内具有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的一批农副产品市场办成省级、国家级的批发市场,推行现代物流方式,发展电子商务。二是加强信息和营销服务网络建设,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和完善地方农业信息网,加快与省内、国内其它农业信息网的衔接。搞好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价格信息、质量信息、新品种开发信息、农业科技信息的收集、研究、分析预测和发布传递。三是通过到大城市设立销售窗口,举办各类交易会、展销会、经贸洽谈会等多种形式的产品促销活动,不断扩大销售。

第五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造成生产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以史为鉴,可知兴衰。80年代初,我区农场乡镇都办有一个粮油加工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料供给不足的矛盾逐步突出显现,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现都相继停产,衰败不堪。假如当时我们正确认识到了我区客观存在的这种资源条件,不是一窝蜂的盲目上马,而是整合生产企业,改变布局分散、零星作业、零敲碎打的生产状况,收拢五指,选择食品行业为重点发展方向,形成拳头,那么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绝不会丧失那么好的历史机遇,造成目前这种举步艰难的现实。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历史的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需要我们仔细思考,认真吸龋

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必须客观公正的看待这些农产品加工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不可忽略的历史作用:在带动一个乡,一个村的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致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科学和智慧,正确分析我区的区情,适度控制生产规模,在追求“规模效益”上下功夫。

基于这种思考,我们认为目前要做好“米”“鱼”加工这二篇文章。银莲湖物资贸易公司应立足解决银莲湖、汉南的稻米资源,名舰、阿卜应立足全区的淡水鱼资源,适度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提高生产效益,努力做优做好,从而形成拳头,形成品牌,形成我区农产品加工业“鱼”“米”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辐射周边地区,不断做大做强.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力发展

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工业立区,开放强区”的发展战略,推动全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必须围绕这个战略来实施。随着“全面加快武汉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努力走在中西部前列”战略的提出,“放权、放活、促进区级经济快速发展”措施的实施,我区的发展战略要适时跟进全市的这种战略调整,要主动迎接武汉城市圈的外延,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的力度,借力发展。

全区要集中土地、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的力量,结合全区现有的农业资源,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养殖传统、加工品质等各因素上综合考虑,进行科学论证,进而形成科学决策,确定一至二个能够拉动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动我区农业产业化调整的重点项目,实行项目招商。主动出击到相关地区寻找“同类项”或“互补项”,以优惠的引资条件和有效的招商方式,吸引外商、客商到汉南发展。同时积极争取盛市乃至国家投资项目在汉南布点,竭诚欢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研发机构在我区建立科研基地和试验、实习基地,使我区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农产品加工业更具扩张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项目引进,一手抓引导管理,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重引进、轻引导,重扶持、轻管理的现状。曾几何时,我区某一农业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其较大的发展规模,以其较好的发展条件跻身于我市农产品重点龙头企业的行列。盛市领导多次莅临指导,我区也把该企业作为全区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窗口大力宣传,资金、贷款、补贴投入了许多,但是忽视了对其生产的引导,对其经营的管理。如今,这家曾经积极带动了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民收入,被广大农民接受和欢迎的企业已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每一个热爱汉南,每一个期盼汉南加快发展的人无不痛心,无不焦急。从中我们要吸取深刻的教训:对于引进的企业,服务和管理要并举,引入和引导要并重,环境和机制要共创。

(二)、把握机遇,狠抓落实,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强薄弱环节,特别是要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这种方针的指引下,随着“三农”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作为传统农业区的汉南,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目前,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在艰难中摸索,在复苏中探求,在曲折中前进,发展已有了一定的进步,特别是水产品加工业已确定了一定的优势。这为农产品加工业赢得良好的发展机遇奠定了良好的基矗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周边城区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奋起直追的干劲。区域间这种竞相发展的竞争态势,也让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先发制人,抢战先机,发展好这种优势。如果不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不真抓实干,将这些企业做优做好,那么我们将重蹈历史覆辙,再丧历史机遇。

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切实在服务管理中坚持“多予、少娶放活”的原则,坚持企业优先、项目优先、纳税人优先,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首先要落实各项政策,要全面落实上级有关减免的税费和专项扶持经费,规范服务等政策措施,让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的实惠。《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特色水产业发展的意见》(武政办[2004]123号)下发后,我区相应制定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特色水产业发展的意见》(汉政办[2004]5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全区特色水产业发展。一是从支农资金、科技专项经费中划拨部分资金用于特色水产业的发展;二是对有一定规模、能带动农户的加工企业,实行贷款贴息;三是对争取到市政府项目资金的企业、项目、基地实行配套政策(按市10区1的比例配套)。”这些明文规定的政策要切实到位,让基层和企业切实感受到区委、区政府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心和支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价值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区委、区政府要站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高度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发展。要带头树立诚信形象,做到承诺的事项就要坚决按时兑现。

在调查中,我们认为代表我区特色的“米”加工企业——银莲湖物资贸易公司,“鱼”加工企业——阿卜沃德食品公司,由于有些部门旧的思

想观念的束缚,产权不明晰,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建议:一是要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的方针,将这些企业和引进的企业同等对待,对他们同样实施优惠的政策,低价提供厂房、土地,并加以多项优惠扶持措施。二是区委、区政府对此类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杜绝这种“内外有别”的现象的发生。

同时,要强化优质服务。农产品加工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各相关部门和管理单位要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落实“三农”政策的重要意义,是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要切实从思想上加强认识,切实从行动上做好服务,克服有的职能部门行政执法中的一些陋习和痼疾,杜绝在收费、办证等方面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

(三)、突出重点,加大力度,有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围绕农业产业布局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工作中仍然存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之间信息屏蔽,农业产业化经营仍然口号多、行动少、施行难等问题。因此,我们建议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运营要通过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来推进发展。

一是要切实搭建企业和农户之间信息双向互动的畅通平台,使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间形成紧密的联系,从而使双方能通过信息,加强产销合作。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加工三环节之间的增值,通过市场信息媒介实现企业和农户双赢的目标。

二是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紧密联系,构建农户、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发展和利益分配机制。重点是要扶持和培育发展前景良好的优质企业。这些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能把市场信息、适用新技术、管理经验和生产技能传递给农户,有效地解决分散的千家万户的农户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连接,促进产销衔接和农业结构调整,政府要从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加大对这些企业的支持力度,推进其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使之成为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和带领广大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拓宽增收渠道的组织依托。

通过搭建畅通的信息互动平台,通过强化订单生产,合同经营,农户自然而然就会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取得了的效益中转变种养方式和种养习惯。如此互动的过程,如此双赢的效益,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农产品加工业的推进也自然落到了实处。

(四)、加快科技进步,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我区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较落后,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和技术含量较低,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企业通过了国家质量标准认证。在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的今天,工艺水平不高、质量标准不严、食品安全不强的企业是永远长不大的。我们要直面这种现实,采取切实措施改变这种现状。

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区委、区政府及主要职能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着力实施制度创新、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要推进科技和生产的有机结合,加速高新技术研究和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改良传统农产品品种和品质;要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实行品牌化营销,大力推广绿色产品生产技术,发展有机农业和无公害农业;要解决农业产后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设立专项科研经费,支持农产品及加工业各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科学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和保证,也是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借鉴先进的经验,尽快形成和完善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逐步形成既符合实际又与先进水平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及加工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做到用标准组织生产,规范市场,保障销售,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和效益,使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

下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武汉市农业局 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经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预计全......

    荆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荆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农产品资源极为丰富,是全国重点农产品商品基地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农产品结构的调整,荆州市的农产品加工工业小到大、由弱到......

    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bb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bb县财政局bb县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处4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全县辖6镇11乡,533个行政村,285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万人,占总人口......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合集5篇)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构筑农民增收的战略支撑农民增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它事关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事关农村社会的稳定,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研报告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桂阳县是个农业大县,全县88%的人口是农业人口,76 %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农产品的品质不优、价格低迷、商品率低、产品......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策略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策略摘要: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颇具潜力的增长点 。但就总体而言,还不能适应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农产品加工水平......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农工部《关于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 11月30日-12月1日,我们采取听汇报、入企业、察实情、收建议的方式,就农产品加......

    监利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监利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县经信局监利县是一个全国闻名的农业县,是国家命名的商品粮、商品棉、良种猪、优质麻、水产品和速生丰产林基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