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小学生“品生”、“品社”课 …

时间:2019-05-12 11:4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小学生“品生”、“品社”课 …》,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小学生“品生”、“品社”课 …》。

第一篇: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小学生“品生”、“品社”课 …

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小学生“品生”、“品社”课应

关注学生的实际

今天我学习了《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小学“品生”、“品社”课应关注学生的实际》,这讲内容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以及《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有关精神,结合近几年来课改中在教学策略的选择方面积累的经验与问题。论述了教师应该如何站在学生角度上选择教学策略,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揭示了什么是教学策略以及为什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选则教学策略这一根本观点,并围绕这个观点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概述。目的在于使我们教师真正认识到,教学策略的选择必须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合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第二、要充分利用本地优秀,悠久的文化资源,增强学生热爱家乡,从而才能让学生领会到热爱祖国的情感,比如在教学爱祖国爱家乡这方面的教学内容时,要让学生熟悉这些内容,就得举一些耳熟能详的民间名人,我就讲我们麻江县贤昌乡夏同和在清朝时候考取状元第的经历等等,学生就能很容易领会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还重点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教学策略的方法:站在学生的角度调整教学资源,站在学生的角度打造动态生成的课堂、站在学生的角度创设教学情境。在阐述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进 行了重点剖析和解读,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正反实例,对这一主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说明。使我明白了那种没有孩子们的语言、动作、思考、情感、态度和欢悦的地方不能算作课堂。而那种充盈着灵气、智慧、活力、激情和探险、充满动态生成的课堂才是我们所执着追求的!

第二篇:学习完《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小学品生、品社

学习完《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小学“品生”、“品社”课应关注学生的实际》后,请以一节课为例谈谈,您在本节课中是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实施教学、合理利用生本资源的?

今天,我学习了《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小学“品生”、“品社”课应关注学生的实际》感受颇多,启发很大,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是指一切对品德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改的热点问题,也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然而在现实的品生、品社课教学中,许多教师仍然照本宣科,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局限于课堂,使学生的认识停留于书本表面。致使小学品生、品社课教学活动的效率低下,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也有的说到开发课程资源,常常大动干戈的四处寻找,却将教材弃之不顾。一个真正善于利用课程资源的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调整教学资源。

作为课程重要形态之一的教学资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范例,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的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因此,教学中可以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站在学生的角度,适度的对教学资源进行补充调整,为学生更好的探究与研讨提供空间和发挥的余地。调整教学资源的方法有很多,如:

1.调整教学资源出现的时机,解决学生认识的难点。

2.调整教学资源出现的内容,突出教学的重点。

3.调整教材资源的顺序,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

4.调整对教学资源的片面认识,有效利用起生本资源。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十分丰富,既有来自自然的,也有来自社会的;既有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也有就在学生身边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挖空心思寻找一些其他教学资源,却经常忽视身边的宝贵资源 —— 学生。

二、树立两个理念,转变两个角色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理念。换言之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转变两个角色。

1.要转变“以教材为中心”的角色。一个不会教的老师是教教材,一个会教的老师是用教材,把教材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其实,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已不再一味的罗列道德故事,而增加了大量照片、图片、对话、旁白、学生作品及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等。教师首先应把这些资料有效的利用起来。如教学《我爱我家》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把家人的信息、家庭亲情的故事、家里的新鲜事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生活性、活动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课堂教学质量。

2.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知识状态去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要充分尊重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根据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当预设和学生的课堂学习实际发生矛盾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反应来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认知乘势而入,跟着学生走,不必再硬要学生按照预设轨道一成不变地走下去。如我在教学《学做家务当帮手》这一个环节时,根据学生的思考、观察、体会、实践来感受教学内容:“不会做学着做、学会了主动做、岗位劳动坚持做”。教师要关注的不是自己在课堂上怎么说、怎么做,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在生活中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更多地关注如何让学生学会超越个人狭隘的生活境界。

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打造动态生成的精彩课堂。

作为教师,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在课堂上,我们有条理的将备课的每个环节落实到教学中时,常常会有一些意外发生,从而打乱原来预设的教学过程。有时候,教师也会害怕上公开课,不是不会上课,而是害怕学生的“不配合”。

很多时候,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回答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大多用“你真聪明”、“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知识”、“教学任务”,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允许学生出“格”,其实,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力。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正是这看似无法预见的的情形,才真正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小学“品生”、“品社”课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求花样繁多,只求立足于学生实际,管用有效才是最棒的,“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第三篇:学习完《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小学品生、品社

学习完《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小学“品生”、“品社”课应关注学生的实际》后,我的感触很深,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十分丰富,既有来自自然的,也有来自社会的;既有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也有就在学生身边的;如四年级上册思品《伸出爱的手》这一课,在教学时,我说:残疾人是我们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语言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残疾人,走近残疾人。接着让学生观看残奥会的视频,让他们感受到那些残疾人时怎样在生活中奋斗、拼搏的。最后让学生来模仿残疾人:

1、几个同学到讲台那里,让侯把眼睛闭上,慢慢摸索着走回自己的座位,旁边的人不准说话,也不准帮忙,让后让他们谈谈感受。很多同学都觉得很无助,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只能靠手去摸,很不好受。

2、让几个同学做聋哑人要传递一句话,可是他们说不出话,也听不到声音,只能用手势和表情来表示,让其他同学一起用心观察和体会。这几个装聋哑人的同学说很难受,想说说不出,想听听不见,打手势别人又弄不懂,会很着急,很不方便。

3、老师和大家一起体验残肢人,要求每个人把一只手插进裤袋里不许抽出来,用另外一只手来穿好衣服。同学们都觉得好费力,总是穿不上衣服,就算穿上衣服了,也扣不上扣子,很不方便。最后教师总结:在实际生活中,残疾人面临着许多的不方便,正常人看来轻而易举的事情,他们却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残疾人也是人,和我们一样,他们也有生命的权利和尊严,所以我们首先要尊重他们,把他们当作正常人一样交往,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双手,去关心和爱护他们。作为课程重要形态之一的教学资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范例,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的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所以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就知道怎样去关爱残疾人,怎样向别人伸出爱的手。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打造动态生成的精彩课堂。这堂课学生学得很轻松,也很认真,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知道了残疾人会遇到的艰苦和困难,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教化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这堂课真的打动了学生的心灵深处,他们自己用行动打开了自己的心门,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有生命力的。从上这堂课后,我注意观察了学生的表现,他们在打饭的时候会帮助小同学,在上楼梯的时候会帮助腿脚不方便的同学。这就是他们自己从课堂上学会的东西,也是发自他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感悟。

第四篇: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

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

—— 小学“品生”、“品社”课应关注学生的实际

曹增坤(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中学高级)聂满欣(北京市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小学高级)李灵燕(北京市通州区玉桥小学,小学高级)曹老师

什么是教学策略:关于教学策略的内涵,有着很多种不同的认识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施良方,1996)

聂老师

“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袁振国,1998)

李老师

“教学策略师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和学新,2000)

曹老师

尽管对教学策略的内涵存在不同的认识,但在通常意义上,人们将教学策略理解为: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聂老师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重视知识技能学习的生成性,重视个人的差异性,与独立性,重视自主学习的责任感与自信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

李老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求我们应当促进学生去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问题的生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使课堂变为学生参与的过程,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完整生命的投入过程,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与活力。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就应当关注学生实际,站在学生角度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

曹老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的策略有多种,如: 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打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氛围,营造良好教学情景,精心设计问题,采用平等的对话策略等,今天我们重点介绍前三种。

一、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调整教学资源。

李老师作为课程重要形态之一的教学资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范例,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的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因此,教学中可以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站在学生的角度,适度的对教学资源进行补充调整,为学生更好的探究与研讨提供空间和发挥的余地。调整教学资源的方法有很多,如:

1.调整教学资源出现的时机,解决学生认识的难点。2.调整教学资源出现的内容,突出教学的重点。3.调整教材资源的顺序,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4.调整对教学资源的片面认识,有效利用起生本资源。

1.调整教学资源出现的时机,解决学生认识的难点。在《丧权辱国之痛——万园之园遭劫难》一课中,使学生知道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犯下的罪恶行径,并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是痛定思痛,也要使之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历史教训,从而激发学生强国之志、报国之情,这是本课的难点所在。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教师为学生分三步提供了三份不同的教学资源:首先提供的是一份文字资料,组织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到火烧圆明园的一些社会原因:当时社会不稳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八里桥大战的失利,使北京失守 „„ ;接下来教师又为学生出示了一段八里桥大战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从那惨烈的场面中认识到武器的落后使得这场战役失败已成定局,但是这并不是导致悲剧的真正原因,教师又组织学生观看一段视频,从中了解到其实乾隆皇帝早就拥有了洋人的洋枪洋炮,却从未试图改变自己落后的武器状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意识的落后才是战败的真正原因所在。

曹老师 三份学习材料在不同时机出现,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抽丝剥茧似的逐渐认识到“落后就会挨打”这一历史教训,很好的解决了学生认识的难点。

聂老师 2.调整教学资源出现的内容,突出教学的重点。在讲《形态各异的民族住所》一课时,由于学生家住北京,有些民族的住所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对于民族民居蕴含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深入探究,调整了本课的教学内容。重点以土楼、吊脚楼、蒙古包、冬室夏室、雕房、为探究重点,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⑴引导欣赏吊脚楼雕花图案、土楼的大门对联、土楼排列成八卦阵型等,使学生从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⑵讲土楼来历的相关故事:为抵御敌人,背井离乡建土楼认识到民居特点与民族历史有关;讲述蒙古人民中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的故事,领会民居中的奥秘。

⑶出示反映维吾尔族——伊斯兰教、藏族——佛教,文化图案的装饰挂件,引导思考:这两件饰品在装修过程中,你认为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民居特点中蕴含着宗教文化„„

⑷组织学生欣赏精美的土楼雕饰图案,以及介绍土楼独特的建筑方法,地震时出现裂缝能自动修复的奇迹,教科文组织官员对土楼的高度评价„„感受到建筑特色蕴含着民族的智慧与聪明,激发学生敬佩之情和爱国情感。

李老师丰富又极具代表性的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调整后的材料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活动的开展,同时教学重点也迎刃而解。

曹老师 3.调整教材资源的顺序,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基础是学生,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教学时对于教材的使用应照顾到学生已有的经验特点和思维方式,因此可以对其教材顺序进行适度的调整,使教学逻辑关系更清楚,以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例如在讲《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一课时,在学生对古老丝绸之路有了初步了解后,再分别组织学生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及其友好使者进行具体探究,将原本融在一起内容分开来看,这样的调整对学生来说更清晰易懂。

聂老师 4.调整对教学资源的片面认识,有效利用起生本资源。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十分丰富,既有来自自然的,也有来自社会的;既有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也有就在学生身边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挖空心思寻找一些其他教学资源,却经常忽视身边的宝贵资源 —— 学生。

李老师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活动的,在他们身上蕴藏着无限的课程资源。其中包括基础性资源--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互动性资源--学生存在的差异;生成性资源----学生课堂的状态。教师真正 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善于引导,那么,学生发挥出的巨大潜能将是令人震惊的。

曹老师成功的课程改革是为学生的发展而奠基的教育,是调动学生生命内驱力、激扬学生生命精神的教育。教师要树立学生课程资源的意识,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学生个体的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开发和利用。

如何有效利用起生本资源?

首先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学生由于生活在各自的家庭,又受到不同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在生活经验、兴趣、思维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学生课堂言行及其表现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具有很深刻的潜在价值。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能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对立,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促使其向着有利于教学的方向转化。师生、生生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发展自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学生不同思维方式加以发挥和引导。在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研讨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深化认识,也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聂老师例如:在教学《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一课时,由于学生的家庭结构和家庭背景不同,对家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觉得自己的家不温馨,自己不幸福。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虽然家庭环境不同,但家人对我们的爱都是一样的。对个别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教师课下还要进行进一步疏导,帮助学生打开心结。

曹老师实践证明,许多课程资源就是在“互动教学”、“对话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涌现的。

李老师我们的学生与生俱来就存在着差异,每个孩子的思想和观点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教师只要怀着一颗接纳、包容的心,就一定能够运用好学生差异这个课程资源。

要有效利用起生本资源,其次是交流互动,资源互补。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反馈自身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学到的生活经验。法国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经说过,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更加需要对话和交流,否则将成为纯说教的学科。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宝贵的教学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价值。例如:在教学《神奇的中医药》一课时,学生对常见的中草药和基本的中医治疗方法是有一定了解的,所以,根据他们的经验,能够说出山楂、桔皮、人参、金银花等中草药的名称及其疗效,能够说出针灸、按摩、刮痧等治疗方法,有的学生还能结合自己和家人看中医的经验,介绍中医药的疗效。出生在医学世家的学生,健康保健知识比较丰富,他们还能够为大家介绍简便易行的保健方法„„教师只要巧妙发掘、利用学生的这些经 4 验,在基础性资源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引导、提升,学生自然会感受到中医药的神奇,感受到祖国医学的精妙。

曹老师再如:在教学《独特的汉字》一课时,很多学生都看过相关的动画片,对甲骨文、小篆等都有所耳闻,有许多学生还报了书法班,对隶书、楷书有一定的了解,有的学生则写得一手好字。这些资源都十分宝贵,我们在讲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启发学生探究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让学生体验到汉字之独特、之神奇。

聂老师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时,教学再不能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应成为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发教学资源。

李老师要兼顾学生的个人感受、已有经验、思维特点和学习困难,适度的对其进行调整,努力使教学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真正的做到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曹老师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选择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资源。其实,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表现在选择教学资源上,还可以表现在其他方面,如,关注课堂生成,打造动态生成的精彩课堂,也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又一策略。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说一说如何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打造动态生成的精彩课堂。

作为教师,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在课堂上,我们有条理的将备课的每个环节落实到教学中时,常常会有一些意外发生,从而打乱原来预设的教学过程。有时候,教师也会害怕上公开课,不是不会上课,而是害怕学生的“不配合”。

聂老师很多时候,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回答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大多用“你真聪明”、“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知识”、“教学任务”,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允许学生出“格”,其实,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力。

李老师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正是这看似无法预见的的情形,才真正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聂老师华东师范大学 叶澜 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曹老师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课堂生成犹如无心所插之柳,往往能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课堂生成,打造动态生成的精彩课堂,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品社教学真正地提高实效。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学会倾听、观察,善于捕捉各种教育契机,及时应变、巧妙点拨,实现化“腐朽”为神奇的最佳教育效果。如何打造动态生成的精彩课堂呢?

李老师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对学生课上出现的情况进行冷静的思考。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要思考是否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时预料之外的情况会成为新的问题“生长源”。如果教师巧妙的抓住这样的生长源,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案例《品德与社会》上教版三年级(下)《尊老爱幼是美德》一课

教师通过一些事例,组织学生讨论,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孝敬老人?这时,从教室的某处传来学生轻轻的讨论声:“我妈妈叫我不用对奶奶好。因为妈妈说,我小时侯,奶奶从来没有抱过我„„”声音虽小,但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老师马上让其他同学停止了讨论,并且问这个学生:

“你的话刚才老师都听见了,那现在你是怎么想的,告诉我行吗?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吧,没关系。”学生站起来,犹豫了一会儿说:“因为我妈妈跟我奶奶吵过架,有时我替奶奶做些事,妈妈就会骂我。”“其实他奶奶对他挺好的。”马上有同学插上话来。老师又问:“那你想对你奶奶好吗?”该生点点头。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表现的十分沉着,她并没有马上告诉他该怎么做,而是对全班同学说:“其实他是个孝顺的孩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让他妈妈也尊敬奶奶呢?你们能帮帮他吗?”于是,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想出了很多的办法:把奶奶对你的好经常讲给妈妈听;有的说找外婆帮忙,让外婆从老人的角度说说晚辈不孝敬他们的感受,让妈妈明白„„ 这样一来,使得全班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我教育。虽然“怎样让学生的妈妈也尊敬奶奶,才能让爷爷奶奶高兴”。不是本课的重点,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是不可多得的生成资源,而这种生成资源又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对学生的教育也有现实意义。

曹老师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教化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而不是自己设计的教案,应该及时地抓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用“语言”这把激情的钥匙,打开学生的心门,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有生命力的。

聂老师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错误也是一种学习资源。教师不要片面地去否定学生,也不要把道理直接告诉学生。

例如:在教学《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当教师播放行人被机动车撞倒的画面时,有的学生发出了哄笑。当时老师,面对学生的错误他没有恼怒,而是问:“怎么了?你为什么发笑?讲讲你笑的原因。”课堂顿时安静下来,全体学生的目光都投向那个发笑的学生,目光中饱含着批评与愤怒。这个学生面对老师的问题先是尴尬,接下来是惭愧。这时老师没有批评这个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如果画面上是你的亲人呢?”学生纷纷发言:“太让人痛心了。”“为死去的人而悲伤。”“他不应该横穿马路。”“他太大意了,应该遵守交通规则。”„„ 在这里,教师机敏地抓住学生的错误,利用宽容的做法,把一个学生的错误变成一种课程资源,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曹老师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建立平等的生师生关系,创设民主的对话氛围。德育课程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能说真话,表真情,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才能将孩子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都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教学“动态生成”,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而这样的“动态生成”需要有积极的“生态环境”,即建立在师生双方真诚平等基础上的民主对话。

李老师 我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诚实的人》中,学生正在交流怎样做一个诚实的人时,忽然从教室的某处传来一位学生的自言自语声:“诚实要吃亏的。”说话声很小很轻,这说明同学们在说做人要诚实,可有的同学并不认可,因为现实当中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不解决这部分学生的问题,教育就会落空。这位教师听后亲切地发问:“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告诉我行吗?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没关系。”学生犹豫了一下说:有一次,我考试考得很差,回家和父母说了后,被狠狠地骂了。另一学生马上又说:有一次,我在小区玩时,不小心把别人停在那儿的自行车撞坏了。后来我站着等车主来进行道歉,可结果被车主大骂了一顿,一下子课堂里哗然了。

师:你们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四下传来“一样”、“不同意”的声音,有些孩子在座位上就开始了争辩。)

师:不如我们来个辩论会,同意他观点的同学坐在教室右边为黄队,不同意他观点的同学坐在教室左边为红队。如果在交流过程中,你发现自己有了新的想法,或者改变了主意,可以自由地调换座位。(话音刚落,孩子们一会儿就分成了两队,认为应该做诚实的人的红队仅有 10 人,仅占班人数的 19.5%)。

接下来,教室里非常热闹。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逐渐明白了只有人人讲诚信,生活才会美好,人与人之间才会和谐。

曹老师教学中,那个“诚实要吃亏”的声音,似乎是一个与本节课内容极不和谐的音符,甚至与本节课预设的目标背道而驰。面对这一“另类”的声音,教师的处理是尊重的、民主的。老师一句“为什么会这么想?能告诉我吗?”亲切地询问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

聂老师教师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真情“对话”,获得心灵的沟通。“你们和他想的一样吗?”引发孩子畅谈自己真实的感受,通过在辩论会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孩子真切地体会到诚信的重要性。这种情感是内心的而非表面的。这种体验、认知是真实的而非虚假的。

曹老师因此,关注生成,教师就应尊重孩子的理性思考,蹲下身来与之平等对话,用心捕捉学习活动中利于孩子们德性进一步建构的生动情境与鲜活的教育契机。

聂老师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精心的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我们关注“生成”并非摈弃“预设”。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学同样如此。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越具有针对性,为课堂“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精心“预设”通过预测“学情”,预想“可能”,突出教学重点,简化头绪,使之目标集中,成效凸现,为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

例如:在教学五年农业与我们的生活一课时教师组织讨论我们身边的农产品有那些,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的回答也表现得尤为积极,有的说有鸡、鱼,有的说猪肉、牛奶,还有的同学列举了小麦、面粉等。这位教师几次试讲情况大体都是这样,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就在正式讲课时,但讲到这一环节时,一个学生突然地站起,提出质疑:老师,刚刚 xx 同学说的不对,面粉不能算是农产品,它是经过工厂加工过的。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情况,教师一下子不知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卡在那里,教学也陷入了尴尬的氛围。因为在教师之前的备课中根本也没有考虑到这一问题,也就是说,在备课时没有对学生的回答做足预设,面对这一情况就显得束手无措了。

曹老师因此说只有教师在预设过程中尽可能的进行多种考虑,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成的契机,冷静地分析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李老师这位教师如果在课前将农产品和工业产品这两个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并对学生的回答做一定的预设,便可能会冷静的处理这一情况。可以让学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面粉是不是农产品,并说出理由。学生家里的面粉来源不同,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认为是农产品,理由是自家的面粉是自家用小麦磨的,一种认为面粉是工业品是因为自家的面粉是超市买来的,是有生产厂家的。应肯定他们的分析,同时引出,农产品经过工厂的加工,也 8 就成为了工业品。这样的处理不仅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农产品、工业品的概念,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聂老师教师要把“精心预设”看作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捕捉课堂生成,使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个性发展的天空。

李老师主说,聂老师、曹老师配合下面请老师们依据上面讲到的观点,分析下面这则案例。

一位老师,正在进行主题是“教室是我家”的教学,教学过程进行的有条不紊,一名学生朗诵自己的作文《我的教室》,(文章表达的是小作者对教室的喜爱之情)接着教师又引导其他学生说说自己是否喜欢教室,为什么?同学们踊跃的发言,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有的说:“我喜欢教室里的灯,因为阴天的时候它能给我们照明。”有的说:“我喜欢教室后面的黑板,因为那里经常有我们书本学不到的知识,还记载着我们进步的点点滴滴。”还有的说:“我喜欢教室里的电视机,因为我们学习累了可以看一看电视,调节一下心情。”等等。就在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发言时,一个同学把手高高的举起,老师以为他要回答问题,就叫了他。可谁知,这位同学却很着急的说:“老师,丁丁的鼻子流血了。”老师愣住了,这不是回答问题,这是真的出现了突发事件,这是在老师备课中没有想到的问题,后面还有许多听课的老师。这位老师暂时放下教学,在几位同学的帮助下,耐心的帮助这位学生进行了处理,几分钟后,待这位学生情况好转后,教师继续按照自己的事先准备好的教学方案,完成这后面的教学任务。

下面请老师们试着分析一下,这位教师的教学有何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将如何去做?

李老师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无法预见,也就产生出许多的生成性问题。尽管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过程适应学生的学习发展。

聂老师课堂是生命的家园和乐园,生命一旦缺少了活力与探险,它将变得枯萎、凋零。曹老师课堂应是充满游戏精神的,同时也是快乐的。

那种没有孩子们的语言、动作、思考、情感、态度和欢悦的地方不能算作课堂。而那种充盈着灵气、智慧、活力、激情和探险、充满动态生成的课堂才是我们所执着追求的!

第五篇:品生、品社课标测试(范文模版)

霍市一小教师基本功达标测试 品生与品社新课程标准试题

(2012~2013学第一学期)姓名 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30分)

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A 活动课程 B 综合课程 C 活动型综合课程 D 生活课程

2.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A 核心 B 基础 C 前提 D 目标

3.《品德与生活》课程注重对儿童安全行为的指导,“祝你平安”主题中设置了学打电话求助的活动,其中交通事故报警电话是()A 110 B 122 C 119 D 120 4.《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

A 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 B 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 C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 D 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 5.《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主线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其中三条主线是:()A 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学校 B 儿童与国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健康 C 儿童与健康、儿童与快乐、儿童与自然 D 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

6.了解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独特风土人情是“多彩的民族风情”主题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泼水节是()传统节日。A 彝族 B 布依族 C 傣族 D 蒙古族 7.《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

A 生活质量提高 B 生活能力提升 C 生活品质提升 D 生活条件改善

8.唐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是()一种“插茱萸,除恶气”的传统习俗。A 端午节 B 中秋节 C 重阳节 D 清明节 9.下面表述正确的一句话是()A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 B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的家庭生活为基础 C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的学校生活为基础 D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童的个人生活为基础

10.《品德与生活》课程教材的编写原则不包括()A 思想性原则 B 科学性原则 C 健康性原则 D 活动性原则

二、填空题(40分)

1.良好品德是()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和()。3.《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的儿童为目标的()型综合课程。

4.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学会();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发展()。5.《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必须从学生()出发,提高德育的()。6.《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当以()为主,()为辅,重视儿童在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方面的个性化表现。

7.《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

8.《品德与生活》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四个方面的目标是:()、()、()、()。9.《品德与社会》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社会,用自己的心灵()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社会。

10.《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激励(),促进()与()。

三、简答题(30分)

1.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老师的角色和作用? 答:

2.请简要介绍《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开放性包括哪些方面? 答:

三、论述题(10分)

充分开发、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丰富《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你认为应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答:

下载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小学生“品生”、“品社”课 …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小学生“品生”、“品社”课 ….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品生 品社课的学习心得(大全)

    学习心得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

    品生品社计划

    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思品的课程标准》为指导,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

    品生品社典型材料

    以美育人,构建德育新天地 ——沂水县黄山铺镇中心小学品生品社学科建设典型材料 我们学校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现有1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81人。近年来,随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

    品生品社学习心得

    品生品社学习心得 9月18日,参加了《品德与社会》送课下乡活动,聆听了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感觉三节课都很精彩,很有新意,每节课都有精彩与独到之处,在看到教师用真情演绎精彩的课......

    浅谈小学生品社课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生品社课的重要性 众兴小学李玲多年来都把语文数学看成所谓的主课,思想品德科学叫做副科。有句俗语还这样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小学生只要语数好,能写能......

    如何上好品社课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品社课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思品课程进行了整体的改革,它涉及到时代背景的变迁、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课程任务的重新定位、课程目标的明确界定、课程内容......

    学习《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有感

    学习《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有感 这几天我学习了《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小学“品生”、“品社”课应关注学生的实际》一课。经过细细品读,才知道专家名师们站在“品生......

    观摩品生(品社)课学习心得体会

    观摩品生(品社) 课学习心得体会 10月16日我有幸学习了品生(品社)优质课评选活动,让我收益颇多,课上的很实在,但对学生的触动很大,这种课也正符合我对上课的理解,我感觉到非常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