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思政 重点

时间:2019-05-12 11:3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 思政 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 思政 重点》。

第一篇:教育学 思政 重点

教育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

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核心含义与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影响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3中国第一部教育学专著:礼记*学记

4现代教育的特征:

① 教育形态发生重大变化②大力加强基础教育,不断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结合,职业教育多层次发展④精英化高等教育与大众化高等教育同时推进⑤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⑥终身教育体系逐步构建

5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6教育学具有理论性特征,实践性特征和艺术性特征。

7教育学经历萌芽期,成形期(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代表)发展期(梅伊曼与拉伊的实验教育学;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学)。

第二章

1从社会义务来讲,教师是文化的传承者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者。

2从教学与管理的层面看,教师的职业角色是: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促进者。

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合作者与参与者。

③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拓展者。

④教师是学生集体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3从心里定向角度而言,教师是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维护者。

4从自我实现层面看,教师是自我成长的研究者和设计者。

5教师成长: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6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①专业知识的发展

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

②专业能力的发展

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交往能力教学机智反思评价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③专业情意的发展

专业理想 专业情操 专业性向 专业自我

7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

社会环境 学校文化 个人经历 自我更新

8教师成长的途径有哪些?

专业学习专家引领 同伴帮助 个人反思

9学生的本质什么?

①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②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③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10学生的特点是什么?

主动性,未完成性,开放性,独特性,创造性

11学生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等规律,影响的因素有: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

12教育影响包括哪几部分?

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教育情境(物质情景【实在情景符号情景图像情景】精神情景)

第三章

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指的是教育在与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它往往指向教育活动已经产生或者将会产生的结果,尤其是指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变化和产生的作用。

2各个历史阶段教育功能的侧重点:教育功能理论历史演进

古代教育的政治伦理功能观【为政治伦理服务】;近代教育的发展个体功能观【顺乎自然发展心智】;现代教育的改造社会功能观;当代教育的功能主义【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整合,稳定与和谐】

3个体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4个体发展的特征:个体发展的历史性与社会学;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个体发展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个体发展的现实性与潜在性

5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有遗产因素;环境;教育

6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体现在?

①教育以其明确的培养目标规定着个体发展的方向

②学校教育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进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较为全面深刻。

③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随社会向前发展而不断强化

7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反映在:

①教育促进人的社会观念的社会化

②教育促进人的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

③教育促进人的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8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体现在:

①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③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9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

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物质生产制约和政治制约】

教育的经济功能【培养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科技发展】教育的政治功能【维系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变革;促进政治民主】教育的文化功能【传承社会文化;创新社会文化融合社会文化】

第四章

1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指向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2当代中国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中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发展同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现代工业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三;科】

4教育制度:根据国家的性质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5教育制度建立的基本依据是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及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③社会人口状况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④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与教育传统和外国学制的经验 1951念11月1日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教育制度进入新阶段 中国现行教育制度包含哪几方面?

学校教育制度;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 教育体制:国家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和教育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 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任务:

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办学体制的改革;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教育现代化【教育自身由传统向现代类型的变迁】的基本特征是:

教育发展的开放性;教育发展的动态性;教育发展的民族性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12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第五章

1终身教育: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人出生到死亡不间断的发展,包括教育个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 1965年法国保罗*朗格朗发言【论终身教育】标志终身教育概念形成。终身教育内涵:一是整个的生命过程,二是完全的社会生活。终身教育的基本特征:在教育目的上追求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在受教育时间上贯穿人的一生。在教育内容上是综合性的。在教育主体上可以是没有教师的。在教育对象上面向所有人。在教育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在教育功能上促进人的发展而非选拔人才 全民教育的基本内涵:扫除成人文盲,普及初等教育以及减少男女受教育的差别。涉及扫盲儿童早期护理普及初等教育女童和妇女教育成人技能培训以及为个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最终目标是:满足全体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 教育国际化:指一个国家将本国教育置于世界教育发展的系统之中来确定发展的方向,并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教育交流与合作,从而使本国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主体是民族国家,内容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目标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的人,途径是国家间的教育交流合作。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是什么?

国际组织的影响日趋增大;国家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中国逐渐融入教育国际化的潮流

第六章 学生的素质指以学生个体的先天禀赋为前提,以后天的环境教育为条件,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个体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学生素质的层次:纵向上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人们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各种挫折的品质】社会文化素质【求真的科学素质,求善的道德素质,求美的审美素质】 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学生的心理能力因素,心理动力因素,适应性因素,创造性因素】 制约心理素质教育过程的因素【生理因素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心理素质教育的功能【塑造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为社会文化素质提供基础的工具性功能】

5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有哪些?

①发展学生的心理能力因素②提高学生的心理动力因素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③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6学生科学素质的结构【丰富的科学知识;基本的科学方法;执着的科学精神】制约因素有【社会因素;科学发展水平;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学生心理能力和心理动力因素】 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措施

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②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学习策略③培养学生执着的科学精神④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⑤引导学生形成严肃的科学态度

8学生道德素质是学生在掌握各种道德准则,并运用这些道德准则去规范自己的言行评价各种道德现象,调节各种道德关系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文化素质。

道德素质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9学生道德认识主要变现为学生所掌握的道德观念和已经形成的道德判断。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措施:

①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②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③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④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⑤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道德行为方式⑥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11学生审美素质的结构【学生的审美经验;审美能力;审美情趣】

12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措施

①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②发展审美能力③培养审美情趣

13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途径:

①教学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②班主任工作【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协调教师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帮助学生搞好学习;做好学生操行评定;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③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活动④课外活动

第七章 课程【广义:课程是按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学校安排和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身心得到发展的一切活动】

【狭义: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所有学科的总和体现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中】 课程按形态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整合课程】按按存在方式分【显课程和潜课程】按设置形式分【必修课与选修课】按开发过程分【理想的课程;正式的;领悟的;观察的;体验的】 全日制中小学课程计划组成:

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试考查;课程实施; 课程改革的理念

①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②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促进课程的民主化

5课程改革的目标【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加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适应性】 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重建新的课程结构②制定新的国家课程标准③改善课程实施的过程④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⑤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第八章 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互动活动】 教学和教育关系【相互联系区别,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学校培养人的全部工作,教学只是一个途径除此外还有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等】

3教学与智育【区别和联系;教学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途径,智育是全面教育的一个组成;智育通过教学进行但教学不是唯一途径;不等同】

4教学过程【教师的教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5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 杜威 思维五步法 情境-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教学原则有哪些?

整体协调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创造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常用教学方法有:

①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②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③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教学方法改革发展的趋势

①强调教与学并重②以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根据,既重视智能的培养,又重视非认知因素的培养③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学实验紧密结合④从单一到多样⑤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11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 班级授课制:根据年龄和文化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课程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优缺点:优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系统完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习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获得教学高速度;有利于学生形成互助友爱公平竞争的态度和集体主义精神

缺点: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限制;难以在教学活动中采取更多方法和内容;往往将某些完整教材内容割裂以适应课时;不利于因材施教照顾学生个别差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①备课【研究教学大纲;尊严教科书;研究教学参考资料;了解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拟定进度计划】②上课【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好,积极性高】③课外辅导

14教学评价【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形式有【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第九章 教学艺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美的规律,为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而采用的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信息的传递艺术,教学环境的调控艺术,教学方法的优化艺术,教学活动的应变艺术,教学情境的创设艺术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个性化较稳定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审美理想艺术修养和性格特点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体现

第二篇:思政教育学原理总结

一、填空:

1.思政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

2.思政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社会调查法和总结经验法。

3.思政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是,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思政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有:个人与社会、思想与行为、内化与外化、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教育与管理。

5.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系统论述了灌输理论。他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

6.思想品德结构是指人的思想品德的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7.思想政治教育者指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是思政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8.思政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具有复杂性、动态性、特定性、可创性等特征。

9.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0.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指教育者为了有效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创造性运用的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的总和。

11.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具有方向性、民主性、开放性等鲜明特征。

1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途径:一是要在文化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努力促进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三是要抓好市场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优化文化市场环境。

13.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14.文化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具有人文性、社会性、创造性、时代性、复杂性等特征。

15.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载体,是指思政教育主体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工具向广大群众传导思政教育内容,是人民群众在广泛接触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判断:

1.思政教育的客观规律是确定思政原则的依据。

(正确)

2.运用思政教育方法需要遵守针对性、综合性、创造性等原则和依据。

(正确)3.思政教育管理的内容包括组织、计划、协调、指挥、控制。

(错误)

4.思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都有主体特征,但二者的主体特征不同。教育的对象有其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教育对象的特殊表现形式。

(正确)

5.所谓优化思政教育环境,是指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并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使环境成为思政教育发展的促进因素,以充分发挥其对受教育者的感染熏陶作用。

(正确)

6.思想和行为是揭示人的思想行为变化发展过程的重要范畴。

(错误)7.思政教育比思政工作的含义宽泛。

(错误)

8.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的两次飞跃,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正确)

9.思政教育内容,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地输送给教育对象的带有价值引导性的思政信息。

(正确)

三、名词解释:

1.思政教育的民主原则:是指思政教育活动应体现和落实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在思政教育中发扬民主精神,坚持民主作风和民主方法。

2.思政教育的主体原则:是指思政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应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七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

3.思政教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4.思政教育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测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思政教育过程及其实际效果进行质的评判和量的估价的活动。

四、简答:

1.思政教育方法的意义

a.思政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政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

b.思政教育方法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的纽带

c.思政教育方法是思政教育成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2.如何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坚持层次原则

a.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准确了解和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其开展教育工作。

b.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根据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载体和方法,便于在不同的思政教育中做到循序渐进,使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c.要创造良好的条件,营造适宜的氛围,满足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个性、特长发展的需要,使教育对象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

3.思政教育的经济功能

思政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思政教育通过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经济活动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概括的说,思政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a.思政教育是经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可靠保证。b.思政教育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

c.思政教育是营造经济建设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的重要手段。4.为什么把培育四有新人作为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

a.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中心,思政教育必须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开展活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坚持把培育“四有”新人作为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动摇。

b.培育“四有”新人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c.培育“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

d.培育“四有”新人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根本条件。5.思政教育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a.思政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其价值的必经途径。通过系统的思政教育可以帮助人民群众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b.思政教育是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不懈、深入持久地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政教育,为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任务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c.思政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和中心环节。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完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是保证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措施。

五、论述:

试论述思政教育的载体

a.思政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政教育活动形式。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承载性和传导性等特征。

b.思政教育载体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思政教育过程的综合组织形式或具体活动形式,是思政教育过程各要素相互联系的枢纽及其相互作用实现的形式。

c.新时期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有:活动载体、管理载体、文化载体、大众传播载体。d.为了更好地运用思政教育载体,我们要明确思政教育载体的运用要求。载体的确定和运用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目的必须具有针对性、可行性;载体的运用应与思政教育的其他要素协调一致,将思政教育信息有效的传导给受教育者,充分的发挥载体的影响和作用;综合运用思政教育载体,发挥多种载体的综合效应,形成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态势;根据新情况不断创新思政教育载体,以使思政教育与时俱进,取得更好的成效。

第三篇:教育学重点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教育不是人特有的--发过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心理起源说: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模仿--美国孟禄;劳动起源说:教育是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与要和人的发展的辩证统一--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需要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的延生,我国

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有意识有目的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即为

学校教育,指有组织有目的有系统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有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制

度化的、专门性的实践活动。

人的发展规律与教育:阶段性和顺序性,全面性和差异性;差异性:由于受到不同的遗传、环境、教育等影响,不同人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现代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观,要以整体、和谐的眼光关注人的发展,实现作为一个完善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开发学生作为主体的本质力量,弘扬个体生命的主体性,促进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发展。因而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教育观要求个体通过德育、智育、美育追求自身的道德品质、智力能力、情感态度

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塑造真善美三位一体、相互融合的理想个性;通过体育和其他各育的密切配合,促进个体身心的统一发展;改善传统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在现代教育中树

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的和谐发展观,从而培育出个体的健全和谐的人格。

现代教育对经济的作用: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提高劳动力生产能力的主要手段;教育

是科学技术的生产手段;教育是发展,创造科学技术的重要阵地

政治对现代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

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得总要求,教育目的对教育任

务、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以及全部教育活动过程的组织都至关重要。教育目的确定以后

教育事业才能有组织有计划向预定目标进行。教育目的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大致有以下几

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教育目的,第二层次为培养目标,第三层次为各育目标,第四层次为

各级各次的目标,第五层次为单元教学目标,第六层次为课时目标。

教育目的的分类:以制定教育目的的主体指向分类标准分为正规的教育目的和非正规的教育

目的,指令性教育目的和指导性教育目的;以制定教育目的结果指向的分类标准分为终极性

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以制定教育目的存在方式指向分类分为应然目的和实然目的。现代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1)基本依据:个人本位论以西方为代表主张根据个人的完善与

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社会本位论一我国威代表主张根据社会

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学活动

教育的法律层面的目标: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和建设者

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

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素质,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P115

教育制度的特点具有强制性、宏观性、历史性、理想化、客观性、时代性。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组织其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各级各类学校体

系。学制作为规则体系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和相互之间

衔接关系。学校教育是制度化最高的教育,被称做正规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制度也是现代

教育制度的核心。

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的趋势:义务教育的时间延长;中等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高等教育扩大招生普及高等教育;发展终身教育思想。

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是以教书育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高民族素质为己任的教育专业人员

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乐业爱岗的敬业精神,诲人不倦的爱生精神,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的共事精神,勤奋努力的进取追求。

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基本知识、能力和相关心理素质,其中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学科专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实践知识;教师的能力结构: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研能力;教师的心理素质。

现代师生关系的构建: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原则为爱生尊师、民主平等、和谐共享;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观条件为师生的认识与态度,客观条件为教师的素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策略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师生关系观、提高教师修养健全教师人格、以情动人。课程:指在学校教育情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课程有客体性、教育性、系统性的特点

现代课程实施的策略:1)给与学校课程实施的自主权;2)创设良好的课程实施外部环境3)运用多种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施及其研究

课程设计:指以一定思想为依据,对课程的基本要素进行组织和安排,并形成课程方案的过程。课程设计有学科中心取向、学生中心取向和社会中心取向三种。课程设计的模式主要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情景模式。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知识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学生观: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知识经验。教师观: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的建构知识,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并进行引导。

教学设计的内容:广义的教学设计包含了对学校教学全部内容的设计。狭义的教学设计则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与活动的具体设计,包括确定教学目标、了解学生情况、安排教学时间、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设计教学评价六个基本方面。

教学方法: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使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教学方法的选择的依据:1,教学的规律和原则;2,教学目的和任务;3,课程内容和特点;4,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5,教师本身的可能性;6,时间和空间的条件;7,班集体的特征;8,教学环境和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程度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运用讲授法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能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较多的知识,而且能结合知识的传授,启发学生思维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练习法、参观法和实习作业法。

现代课堂管理的内容: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空间管理、课堂时间管理和课堂制度管理。现代班级建设的内容:班级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

第四篇:教育学重点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2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3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为具体的教育实践提供最一般的理论指导。

4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布鲁纳---《教学过程》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5教育的产生:生物起源论 心里起源论生产劳动起源论6《学记》我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被认为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教学理论著作。培根——第一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年)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者“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1806年)西方近代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论著,标志着科学教育学诞生。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教育主张。

7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

8教育的质的特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特有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9教育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0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 11教育的社会属性:社会制约性生产性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

12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教育独立论(蔡元培)教育万能论(洛克---白板说)人力资本论(舒尔茨)筛选假设理论(罗伯特.索洛)社会化理论(布斯、根特斯)劳动力市场理论(皮奥利、多林格)

13.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作用:教育内容的构成、教育目的的确定、学校教学方法的选择

14.社会文化背景对教育的影响: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加强联系

15.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教育的规模教育的质量

16.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指的是教育在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指教育活动已经产生或将会产生的结果,尤其指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变化和产生的作用。

17.教育功能的结构:(1).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个体发

展功能也称本体功能,是教育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是指教育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2).教育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即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

19.现代生产以大机器生产为标志,以科学技术为基础 20教育的社会功能: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生态

21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活动或教育系统出现的偏移和失调状态,即教育内部和教育外部的异常条件式教育的正向功的实现收到严重的阻碍,结果派生出来多种偏离行为,产生许多期望之外的不良功能。教育的社会负向功能有些是整体的,有些是局部的,这取决于社会的性质。第一种情况: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第二种情况: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的负向功能 22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

(1).“最近发展区”理论-----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前面,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2)“一般发展”理论---赞科夫提出“一般发展”概念,学生的一般发展,不等同于智力、情感、意志的心理发展,主要通过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来实现。"他认为这是使学生获得比现在更高的智力发展水平的三个主要方面。

提出“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应为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使“最近发展区”成为现有发展水平发展;教学过程应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3)“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同化是指个体将外界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但是有些信息与现存的认知结构不十分吻合,这时个体就要改变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即是顺应。平衡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够轻松地同化环境中的新经验时,就会感到平衡,否则就会感到失衡。(a).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

(b).前运算阶段(2—

6、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泛灵论;自我中心主义;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

(c).具体运算阶段(7岁—12岁)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

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d).形式运算阶段(12岁—15岁)思维活动超出具体的、感知的事物,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凭借推理、归纳来解决抽象事物

2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因素:物质前提环境因素:必要条件教育因素:主导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活动):发展的动力,决定作用

24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与阶段性----循序渐进,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稳定性与可变性---恰当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法,进行可塑性教育不均衡性---应该注重关键区,适时而教个别差异性---不能一刀切,应该因材施教整体互补性---重视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遗传决定论: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25.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26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激励调控选择评价27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根据教育目的的自身实践的特点划分为价值性和操作性教育性目的根据教育活动的进程可分为终结性、阶段性纪实性教育目的根据主客观性教育目的划分为直接性和主观性教育目的28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夸美纽斯、马斯洛康德)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斯宾塞)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29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一)社会依据----教育目的要受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定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二)人的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人的价值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30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一)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二)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四)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31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第二,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第三,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第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32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特征:基础性全体性全面性创新性主体性可持续性

33教育制度含义: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34.教育制度的特点: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强制性

35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学制(西欧—英国)分支型学制(苏联---中国)单轨学制(美国)

36.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壬演学制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葵卯学制

37我国现行学制仍需进行改革:适度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教育实行终身教育 38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

39.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宣布在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40.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教师职业的性质-----专业性、教书育人

41.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教师通过承担各门课程的教学,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指导学生主动地、有效地进行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来促进学生健康、快速地成长。教书与育人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书育人反映了教师职业的本质。

42.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劳动的长期性和劳动成果的迟效性、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集体性和个体性 43.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性发展的具体内容是:.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质

44.教师的职业角色划分为以下几种:学习者和学者、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的朋友

45.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途径: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46.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包括道德、文化、人格 47学生的本质特点:

(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二)学生是有发展需要的(三)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四)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48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一是赫尔巴特将学生视为被动的教育对

象;“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育主张。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与支配权,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只能接受教师的任意管教与塑造。一是杜威提出“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教育主张。强调按照儿童的兴趣、经验与需要组织教育活动,要求一切教育措施都要围绕儿童制定,因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49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与结果。

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互补性和协调性。

50正确理解学生的发展: 1.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2.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3.教育不等于发展

教育与学生的发展:

(一)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二)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三)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四)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5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52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意义: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二)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53师生关系的类型:

(一)以年青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二)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

(三)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

(四)师生间客观的工作关系

(五)师生间非正式的私人关系

54.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爱,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55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1.教师方面:(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2)教师领导方式。(3)教师的智慧。(4)教师的人格因素。2.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3.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学校领导与老师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课堂的组织环境主要包括教室的布置、坐位的排列、学生的人数等。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6.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57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心课程论学习者中心课程论社会改造主的主义课程论存在主义课程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58课程的组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课程实施取向:忠实取向互动适应取向参与制定取向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计划主体因素资源因素管理因素评价因素

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学生发展59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60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在这统一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61教学的基本任务:(1)统掌握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学生的智力、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3)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4)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

6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行为主义教学论(华生、斯金纳)知教学理论(布鲁纳:动机—结构---程序—强化、奥苏泊尔)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罗杰斯)

63教学过程的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的规律(3)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的环节:心理准备领会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检查效果 64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启发诱导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 欣赏法

当代中国学校教学一般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应用---布置课外作业

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发现学习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班级教学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分组教学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检查与评定

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导向与激励诊断与反馈评估与证明教学于研究

教学评价类型:预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反应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教学评价的原则:方向性与发展性原则科学性与客观性原则全面性与一致性原则可行性与实效性原则公平性与宽松性原则

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的教育纪律教育

学校德育原则:说理疏导为主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严格要求与

尊重、热爱学生相结合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学校德育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自省教育法实践锻炼法品德评价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法 德育模式:道德认识发展模式体谅模式评价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集体教育模式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了解学生组织班级体班级日常管理班级教育工作组织主题班会、团队会

班主任工作方法:创造性的设计班集体目标合理的确定班级角色位置协调好班级内外的各种关系构建“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序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学校管理原则:方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规范性原则有效性原则

学校管理方法特点:针对性多样性灵活性

学校管理一般方法:行政方法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物质利益方法法律方法咨询参与方法

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个性化

《学记》:我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古代西方:柏拉图 ——《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被认为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教学理论著作。

培根——第一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年)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康德——西方近代第一个在大学讲堂里把教育学作为科学进行讲授。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者“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1806年)西方近代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论著,标志着科学教育学诞生。

康德——西方近代第一个在大学讲堂里把教育学作为科学进行讲授。

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出版了《教育过程》倡导发现教学法。

1975年,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提出发展教学论。

瓦·根舍因等人倡导“范例教学”理论。六艺:礼、乐、射、御、书、书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1

第五篇:教育学重点

填空题

1.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是《学记》

2.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阐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新教育大纲》

3.古希腊教育“七艺”是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4.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是杜威。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5.**将教育目标分为:认识、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以及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堂课的基本环节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课堂教学的最主要的形式有班级授课制/示范-模仿式、传递-接受式、引导-发现式、自觉辅导式、情景-陶冶式、集体性教学。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校德育的基本单位是班级。

判断题

1.现代教育比传统教育好。

错误。不能简单的说现代教育比传统教育好。

因为一种教育传统在形成、发展初期,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或进步的,随着时代变化、社会前进,将逐步地不同程度地变得陈旧、落后。其中不符合客观实际和社会发展的被剔除、扬弃;符合客观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则被视为精华加以肯定、继承和发展,并更加科学

传统教育:有两种说法。①专指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及其学派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该学派重视课堂教学、教师主导作用、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传统教育学派也有保守、过时的方面。②泛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流行的、具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

现代教育:指以进入新时期以来的随着社会开放和现代化为背景,以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及人类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为时代背景的教育。分理论型的教育思想、政策型的教育思想、实践型的教育思想;其功能有认识功能、预见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反思功能。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绝不是绝然不同的教育,现代教育是传统教育的生发和发展,及继承和发扬。某些层面有相同之处,只是说法和角度不同而已。当然也有新东西。

传统教育的优势:(1)传统教育注重礼仪(2)传统教育注重传承性(3)传统教育的课堂比较

有秩序(4)传统教育下的孩子比较谦虚

现代教育的特征:公共性、生产性、科学性、国际性、终身性和未来性。

2.传授知识和能力发展相矛盾。

不矛盾。传授知识即教育。教育最大的特点是蕴藏着富有生命气息的个体发展需要的资源。传授知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人的学习惰性,不能主动学习,开拓创新,但总体而言还是有益的。首先,传授知识能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人具有极大的塑造性,传授知识承担着引领发展航向的作用。其次,提高个体发展的动力,传授知识能够让人看到自身的不足,并提供学习动力。再次,唤醒个体发展的意识,挖掘个体能力发展的潜能。最后,能发展个体的个性。总言之,传授知识和能力发展不矛盾,相反,传授知识还能扩宽人的知识面,提高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也能为其能力发展提供知识准备。

3.教育起源于人类模仿。

不正确。它的理论缺陷在于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如果教育起源于人类模仿的本能,就使得教育无用武之地,使支配人类的发展成为不可能。但事实证明现在可以通过教育支配人类的发展。根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基本思想,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这种劳动起源说被更多的人认可。这种理论指出,人类创造工具、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自己的生存和延续,必须把年长一代所掌握的生产经验和技能在劳动中传递给新生一代,教育就是基于生产的需求,基于人类生产而产生的。同时,他们认为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还认为,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的语言为条件的,语言和教育都是在劳动中产生和发展的。

4.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矛盾。

不正确。

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因材施教是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因材施教的含义即可看出因材施教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两者并不矛盾。也可以说全面发展是一个目的,而因材施教是实现目的的有效方法,实施因材施教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有针对的教学,这能高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需要注意的原则:(1)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2)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3)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风格相配的教学方式(4)教师不仅仅自己要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风格,而且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使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

简答题

一.教师的基本素养

1.2.3.4.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师信念 教师的德性,包含爱心,责任心,公正。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a.教师的知识结构b.教师的能力结构 教师的人格特征.二.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2.3.4.5.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点,努力教好功课,全面关心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平等待人。发扬教育民主,善于倾听学生意见,发挥学生主体的教育功能。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坚持耐心教育,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三.教师备课的基本内容

1.备文本

a.备课程标准

全面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准确把握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话基础上的超越

b.备教材

通览全局,整体把握;明确目标,合理安排;融会综合,荟萃精华;在留白中让学生发挥

2.备学生

a.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b.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

3.备教学行为

a.教学目标或意图b.学生的特征 c.教学环境及相关因素d.教师个人的经验

4.备自我进行自我反思:我的知识够丰富吗?必须努力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应审视自己,我的情感丰富吗?我的态度积极吗?我的价值观正确吗

还要注意与同伴的对话。

5.备课的一般策略

a.开放性备课策略 b.预设性备课策略c.结构性备课策略 d.反思性备课策略

四.课程编制的程序

1.2.3.4.5.确定课程编制的指导思想 了解有关需求 研制课程目标 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实施课程评价

五.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对社会各主要要素之间的促进作用

1.首先,表现为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a.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教育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教育通过再生产劳动力和科学技术而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推动着社会的经济发展。

2.其次,表现为教育对社会政治的促进作用

a.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b.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

c.教育通过选拔和社会的分层,使原有的社会关系得以延续

d.教育是促进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3.最后,表现为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a.教育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

b.教育具有文化选择的功能

c.教育具有文化更新与创造的功能

d.现代教育的开放性还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六.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1.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

2.提供个体发展的动力

3.唤醒个体发展的意识,挖掘个体发展的潜能

4.发展人的个性

5.七.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一)直观性原则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的。一般地说,直观的具体手段有以下三种。1.实物直观。2.模像直观.3.语言直观。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1.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

(二)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启发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四)巩固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六)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1.坚持正确的方向.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3.实事求是。4.讲究教学艺术。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

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问题而提出的。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八)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而提出的。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1.充分了解学生。2.尊重学生的差异。3.面向每一个学生。

论述题

一、教育者怎样更好尊重孩子的天赋和个性发展。

(1)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

(2)面向大多数,使学生学习深度、进度是被大多数学生接受的(3)正确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4)针对学习不同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即因材施教

二、讲授法的优缺点、谈话法的优缺点,怎样更好地使用

讲授法:优点: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教师系统地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缺点: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没有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时作出反馈,难以提供

感性认识,不能准确把握学生掌握程度,因此也不能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缺少互动,学生失去能力培养的机会

改进:确保学生思路能跟上老师思路。把新教材讲授变成提问式讲授,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适当引导学生复习上次课的内容

谈话法:优点:任何条件下可使用,方便快捷。而且易于理解,有利于启迪思考,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情感交流

缺点:谈话法授课费时多,对教学技巧要求高,若运用不好,易使知识支离破碎

改进:可以讲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结构,在讲课时有意识的向学生指出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并不断加强知识结构的理解。用谈话法之前有针对性的指出重

点,时间安排上有所区别。

下载教育学 思政 重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 思政 重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重点归纳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评价自我标准 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课程设计要求:1、合目的性2、合科学性3、合发展性课程设计程序:(泰勒原理)1、确定教育目......

    教育学重点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 )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

    思政教案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

    思政演讲稿

    立志须躬行 各位评委,老师 ,同学们,下午好!我是15英师1班的xx,今天非常荣幸代表xxxx组在这里给大家做一次简短的演讲。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立志须躬行 ”。 “躬”为亲自,“行”......

    思政观后感

    狭路相逢,亮剑者胜亮剑是一种勇气。古代剑客狭路相逢,勇者胜,哪怕对方是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勇气可嘉,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有了这种精神,纵然是敌众我寡......

    思政学习心得

    思政课学习心得 邓小平爷爷说:“我们说的做的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现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一切从......

    思政读后感

    读《行者无疆》有感 “让心灵去旅行”这句话一直被我深深牢记,一次远行,不仅是身体在自然与人文景观中穿行,更是心灵得到洗涤和震撼。余秋雨先生的这本《行者无疆》不仅是一本......

    思政课

    濠西园社区物业管理状况调查与研究 住宅小区建设,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政府的形象工程,德政工程,物业管理则是这项形象工程和德政工程的深化和延续,是建设城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