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10年1月
五年制高职数学生活化课堂创设方式探究
基础部
蒋滟君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捕捉生活中的素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了,学生不仅容易接受和掌握,而且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探研兴趣,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既形成能力,又获得了乐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巨大价值。
[关键词]生活化 教学方式 语言 实际情境 兴趣 意识 能力
我校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况比较特殊性,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职教学的形式,所以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尤其是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的教学改革应在确定学科新的教学要求,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评价手段等几个方面展开。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源大量的存在于学生的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人们离不开数学,因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捕捉生活中的素材,再现生活情景,给学生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道理。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了,学生不仅容易接受和掌握,还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的浓厚的探研兴趣,从而对数学也就爱学、乐学了。也就达到了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
如何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教学方式呢?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从以下几点方面展开探究:
一、借助生活语言,领悟数学知识
有一位优秀教师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是如何将文本语言转化成易于学生接受的生活化语言”。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学生引导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老师在课堂上注意引导学生把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举出来,将抽象的数学文本语言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之上的科学的课堂教学用语,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使他们对各种数学概念、意义的认识理解不是机械的、呆板的,而是鲜活的、生动的。
例如在教学函数的周期性时,就引用生活中的跟周期性相关的事例,如一周有七天从周一到周日,一年有十二个月从一月到十二月,一直这样重复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而让学生理解周期性的这种现象,然后在分析其具备的特征。这样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熟悉的事物的特征去分析数学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数学事实,让数学贴近生活,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高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识规律、已有的经验和学生的实际,转变“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
例如,在教学“分段函数”时,我不是机械地教学书本上的例题,而是从平时生活中的乘出租车的收费讲起,让同学计算一下自己乘车时该付的金额,然后在引导学生探究所付金钱与所行路程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真切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
这样的教学,能使教师轻松地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因为这样的生活化的课本,学生学起来都会兴趣盎然。这样教学使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体验到了生活,从而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三、创设生活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提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他们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模拟开办商店的生活情境,从买卖情境中衍生出数学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学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购物方案,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意识,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解决身边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些在学生学完新课后,我都会出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让数学知识走出课堂。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理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巨大价值,不断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这样就会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课堂教学中,老师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练习题目,会激发起他们积极参与其中的欲望,这比较起让学生进行枯燥机械的解题练习,效果肯定是不言而喻的。另外,老师无论是在布置课外拓展作业时,如果能在结合生活实际上下了花心思,设计一些生活味十足的题目,把知识点融于生活当中,又把生活融于学习中,真正使学生能够从广阔的真实世界中学习知识,学生会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起来更轻松、有趣。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活动中,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
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都能与生活恰当地联系起来。比如有的数学知识可以直接从旧知识迁移、引申到新知识学习,更好地体现数学学科特点。如果练习中设计的生活问题,不合情理或与实事不符,有会给人人为的牵强附会之嫌。因此,加强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很有必要,但不要把数学学习理解为是时刻都要“生活化”。如果在数学教学中只关注其现实性和趣味性,却忽视了数学教学的目的性、实效性和客观性,将数学作为单纯的生活叠加,将会使数学教学走入了极端“生活化”的误区。
总而言之,数学是人们的生活,劳动和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活生生的数学,就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是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学习数学的快乐。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应用。教师要在课程改革中积极地创造条件,实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在数学和生活之间为学生架起桥梁,沟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既形成能力,又获得了乐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巨大价值。
[参考文献]:
1.《关于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点滴体会》
吴银平
《科技资讯》 2010年第12期
2.《从生活中来,回教育中去》
韦宜群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3期 3.《浅谈数学与生活》王华 《数学学习》2009年z1期
4.《浅议数学课堂教学要“生活化”》 董凤理《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09年09期
第二篇: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要生活化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要生活化
文章内容预览(浏览全文需注册)
新课标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一年级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转到小学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教师可以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到操场上做他们非常熟悉、喜欢的“拔河、老鹰捉小鸡、小小运动会”等等,让他们边玩边数数 “拔河比赛,左边有几个小朋友?右边呢?运动会上,6号运动员排在第几?第1名是几号运动员?等等……”使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喜爱的“玩”中学会了1-10各数的认识。又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二、感受生活数学。
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们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学生学习了1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可以联系生活,广泛选取
第三篇:浅议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浅议“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黑林镇中心小学 王志华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的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是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的生活数学进入课堂,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探索知识的形成,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探索与创新的精神。下面,结合我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贴近生活,感受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1、重组教材。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间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传统的数学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学习内容远离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被动学习,容易滋长厌学情绪。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己,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这种体验式学习的氛围,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设计中,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教学内容,重组教材。我尽量挖掘教材中生活信息,或者舍弃教材中远离学生生活的内容,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例如,学生已学完了四则运算的方法,懂得一些简单的四则计算,已经不愿意再一味重复地做计算题。如何将学生已有的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内容中,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既愿意计算而且又能从中获得一些收获。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堂《我的春游方案》,在这一堂课的活动中,我要求每一位同学应合理地使用他的50元钱,安排好门票、租车、午餐、游艺项目等费用。在计算车费时,我出示:租大巴费用240元,每车可乘80人,租中巴费用175元,每车可乘50人,租小巴费用100元,每车乘25人。
四、五年级一共280人去春游,应怎样租车好?学生要计算怎样租车使四、五年级280人能全部乘上车,又得计算所租的车费是多少?是不是最少的?还得估算平均每人的车费是多少?在这环节中,学生要考虑如何用最少的钱去租车,所以他们得通过计算多种租车方案的费用选择最佳的方案。同时,又得计算这种租车方案能否够乘坐280人,且运用已学过的估算方法求出人均车费。学生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计算的积极性很高,并不觉得枯燥而且计算正确率高,速度快。在此之前,我曾经在另一个班级尝试过让学生单纯计算五道计算题。结果,正确率仅达到45.2%。因此,老师与其设计一堂机械的计算练习课,进行反复的计算训练,还不如结合学生的生活,重组教材,重新设计一堂学生喜欢的有趣的数学活动课,让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效果会有显著的提高。
2、开放教材。
只有教材开放了,教学方式开放了,学生才能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上主动学习,主动去发现数学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思维,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所以,老师在处理教材时,不必拘限于教材,生搬硬套,应该开放教材,使原有的教材内容更丰富。老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学生就会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老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以统一的要求来限制学生的思维。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内容,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我的春游方案》这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自己设计的方案中,不仅知道如何合理的安排各种费用,购买东西时如何更合理的安排,如雪糕等易融化的食品不适合带去春游,购买午餐时要注意主食与零食的搭配,不能因为自己的爱好只单纯购买零食等等。而且,每一位学生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自己满意的春游方案。尽管每一位学生设计的方案是不一样的,没有统一的模式,但是,只要他的设计符合“所有的春游费用在50元以内”这个要求都给予肯定,表扬,不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事实证明,只有通过“数学生活化”的途径来进行数学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这些知识,而且能够应用于生活中。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
二、创设情境,重视生活化的教学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材注重数学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在内容的选择上,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学的引入,显得比较枯燥,缺乏生动,学生常常很不感兴趣。为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堂成功课的关键。新课的引入,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才能很好的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可能性》一时,“可能性”这一抽象的概念怎样引入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刚上三年级的小学生能明白呢?我们学校的高玉香老师在教学中就借助于当地民众好玩的“掷骰子比大小”活动这一形式,这是引用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活动进行新课引入。老师一上课先与学生掷骰子玩,学生玩得很兴奋。突然,教师掷骰子之前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们能猜一猜老师这一次掷骰子会掷出什么?”老师这一问,学生七嘴八舌的,有的说:“我猜大概会是三条(三个骰子点数一样)吧。”有的说:“我想可能是对子(两个骰子点数一样)吧。”有的说:“也许是顺子(三个骰子点数相连)。”„„老师这时不慌不忙地掷下骰子。“啊,是对子。”“我猜对了。”“我们猜错了。”„„“同学们,老师在掷骰子的时候同学们能用‘大概’、‘可能’、‘也许’等词语,说明同学们对老师掷骰子之前对结果的判断能确定吗?”“不能。”“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可能性。”„„这样,教师很自然地引入“可能性”这一内容,使学生初步感受“可能性”这一概念的含义。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通过再现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使他们真正的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
三、巧妙设计生活化的数学练习,培养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一种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学习《圆锥的体积》一课后,我布置学生这样一道题:给每一小组一条2米长的绳子,一把米尺,一副教学用的三角板。请同学们测量校门口的一堆沙土的体积。又如,学生学习完《目测与步测》一课时,我留给学生的作业是:请你运用步测的方法计算从学校到卫生院门口的距离是多少米?通过设计一些生活化的练习,让学生把课内、课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应用意识的实践能力。
四、进行科学合理化的激励性教学评价,树立学生自信心。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都是以老师的评价为标准。课堂上老师不表态或者多问一句:“对吗?”,学生常常没有了自己的主见,或者有不同的意见都不敢说。在新理念的教学中,教师应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或不同的观点。每个学生的观点,只要是合理的,都应受到尊重。它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以教师的评价为准绳。学生也应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同时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努力探究数学知识、方法和规律,使学习内容更为广泛,更为深刻。例如《我的春游方案》一课中,学生上台展示自己设计的方案后,不再是由教师对其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而是将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学生可以对该生设计的方案指出不足之处,或者对该生设计的方案提出他的建议,或向该生设计的方案提出质疑。通过生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使学生更好的完善方案,取长补短。同时,培养学生树立了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思维,获得数学经验。
五、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做好数学日记。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如,学完乘除法的意义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除法的知识来解决。阅读学生的日记,发现了学生的视野遍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今天,爸爸买了一袋苹果,我数了数,一共15个。我想,我们每天吃3个,可以吃5天。”、“下午,妈妈让我读一篇文章,共3页,每页10行,每行12个字,这篇文章一共有360个字。”、“叔叔下班回家,叫我去帮他买2盒香烟和1瓶啤酒,每盒香烟5元每瓶啤酒3元,一共花了13元。” „„。数学日记使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到现实生活,更细致地观察了现实生活。数学日记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来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第四篇: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心得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心得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教师在课改中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研究的这个课题几年来,我有不少的感触和心得,我在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心得体会与大家一直分享:
一、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但这并不是让课程脱离学术轨道,而是让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更有效地融合起来,给已有充分发展的学术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这就有必要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来充实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更强调通过课程功能的改变、课程结构的重建、课程内容的调整、课程实施的落实,把学生引向在开放情境中的探索,从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掌握知识。
1、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寻找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
例如:学了千克、米以后,让学生通过填空,一个鸡蛋大约()克、你的体重大约()千克、学校教学楼大约高()米;学了比例尺以后,可通过数学活动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如绘制学校的平面图,必须要量出学校的建筑物和操场的实际长和宽,按一定的比例才能画出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才能让学生看得见,用得着。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将要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种种问题,也让学生体会到我有权利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迸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才能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动手操作,认真地推理、归纳,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要点。
二、在学数学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在教材中它总是以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许多题目都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文字表达严谨、准确、枯燥,但很少创设问题情境,忽略了数学知识从生活生产中被发现的曲折过程,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善于处理教材,把学生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创造出校本特色。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教材中难以及时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材中去,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生活即数学,只要运用的恰到好处,照样也可以让学生去研究一番。
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位学生在谈论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有一位学生提出来问“老师,你今年有几岁了?”我想了想说“5年前我比我的儿子大25岁,5年后的今天,我的儿子已经6岁了,那么你们算算看,老师今年几岁了?”顿时,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算起来,有的用足了劲在苦思冥想,有的托着腮帮子左右为难。而最后还是没有能难住他们,很快便有了答案。虽说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而已,但学生们却都是乐此不疲,算得津津有味,还一个劲地相互出起题目来了。请同学猜猜自己父母的年龄。
数学源于生活,但必境又高于生活。因为很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都相对比较抽象。教学中只有充分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才能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也才能更加体现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的应用理念。
2、适当地重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师在新知教学前应该明白,唯有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一种实际需要时,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来,而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吸引学生的参与,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办法。例如“通分”一课教学时,对教材作适当的重组,以生活实例引入,相信会有更好的效果。
学校卫生包干区划分,其中五年级分到了总数的六分之一,六年级分到了总数的九分之
二,猜猜看哪个年级分到的多一些?
(1)指名口答
(2)你能否通过计算来比较哪个年级分到多一些?你是怎样计算的?
(3)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尝试解答。
这种实际问题的引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通分不仅要会通分,而是要把通分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来掌握,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较为清晰的数学应用意识。
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应尽量根据实际情况,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看一个“动物运动会”的动画,从中让他们体会到乘那种装有圆形轮子的汽车,比那种装有椭圆或正方形轮子的汽车来得安全,也不会颠簸得厉害。同时也感知了“同圆或等圆中,圆的半径相等”的道理。这样引入新知,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血有肉,生动有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好数学利于解决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因此,易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在小数的乘法计算中,也可增加电表、水表的读数,并能算出费用,毕竟这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三、在用数学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新课程理念强调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学即生活”,学生的生活世界成为课程的内容。数学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去感知,亲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的体验、经历,强调让学生亲身参与。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了,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必须明确书本知识和生活知识同等重要,树立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观念,关注儿童的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创设生活化情景活动。
学习是为了应用。可我们的学生缺乏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我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所以我们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活动,肯定会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乐趣。
如在一节数学活动课上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小青年来到卖螃蟹的李大爷跟前问:“螃蟹多少钱一斤?”李大爷说:“30元一斤。”甲青年说: “我喜欢吃身子,只有一半应按15元一斤算。”乙青年说:“我喜欢吃爪子,也应按15元一斤算。”于是李大爷就把螃蟹分下来卖给了他们,回家的路上,李大爷仔细一算才发觉上了当,请你们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李大爷为什么上当了?学生被这一情境引发了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了积极思考,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乘法分配率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
2、加强数学生活化实践活动。
数学的知识源于生活。我们把研究的目光注视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学生的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充分利用起来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源泉。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以后,让学生在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去帮助父母并计算房间地面面积、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预算能力、社会能力,又十分有效地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
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数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掘来源于现代生活实际的内容,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的意志和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 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才能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凤冈县花坪中心完小
侯丽
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这就是说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我们应当将数学教学回归现实世界,回归儿童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那如何才使我们教师的数学教学生活化?下面就我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理解,谈谈我个人的一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启蒙数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作用。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例举出了1本书、1只小鸟、1棵树、1根小棒、1个国家、1粒葡萄、1串葡萄、1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粒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1根小棒),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1捆小棒);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1个国家),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体(1粒葡萄)。这样便渗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
二、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学起源于问,问题是创新的基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中我们要紧扣教材,针对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选择加工问题情景,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和猜想,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这一内容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凑整、取整”,比如 276 + 98 =?既
可以妈妈买饮水机用了276元,买了一件衣服用了98元,问一共用了多少钱?如果买衣服用的是100元,那还要找回2元,即276 + 100-2;再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到学校要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出外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用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即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的“包装”,用生活在数学知识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梁去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使本来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味性和现实性,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捕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现实作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如:在教学“千克和克”时,让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他们的重量,在交流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现实的问题,如:方便面袋上印着总量70克 面饼65克,从而知道调味袋和包装重5克。食用盐包装袋上印着净含量500克±10克等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留心观察,敢于质疑,大胆探索去获取知识,不仅对书本知识的印证和补充,又是一件对生活的适应。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中导入时,安排了一段小插曲:你们知道人体的许多有趣比例吗?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 „ 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同时引出“比例”的学习,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课堂教学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实践证明,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眼、耳、口、手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他们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数、认识数。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实践活动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
摇篮。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记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就在身边,感受到“数”的趣味和作用,对数产生亲切感。比如在教学《认识米》时,我带领学生去操场走一走、跨一跨、测一测、量一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800米的长度;教学重量单位时,我带了几包盐、一块铁块、一些苹果、一袋黄豆等物品,课上让学生亲自称一称,感受一下,课间还带他们到医务室称称自己的体重„„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数感的启蒙。
五、探讨生活未知,激发学习兴趣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目的之所在。“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如:在教学 “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此后,我让学生再估算:妈妈一行12人旅游,现在要买12瓶矿泉水,每瓶1元1角,请你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10元,此时,有一个学生说“10元钱买不回12瓶矿泉水,妈妈带20元钱就完全可以买回所有的水了”那么,应该怎样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论中,满足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又如:在教学乘法后,我让学生猜一道题:有两对父子去吃饭,可是服务员却给了他们3双筷子,这是为什么?再问:同学们都知道4×5 = 20,现在只有10盆花,要求摆成5行,每行4盆,该怎么摆?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就激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
六、练习形式生活化,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和“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设计生活化。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要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以及门窗和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对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
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七、注重联系实际,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新基础教育”指出,应把数学课堂看作是学生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向的信息传递,而且要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这样,学生既能学到规定的数学知识,又能在精神满足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如:认识“人民币”后,把课堂变成“小商场”,让学生模拟买东西。学生兴致高涨,有的“柜台”还模仿商场打出了“八折”、“九折”,一些学生就向我讨教“八折”、“九折”的意思„„只有在这样充满生活气息、充满情感与智慧交织的数学课堂,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发展,才能获得各方面的满足与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生活化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和谐地结合起来,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那么学生会把我们所提供的东西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只有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