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理学的研究任务及研究内容
授课教师:宋志民
授课年级:高二年级医学(2)班 编写时间:2017年11月28日
章节名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理学的研究任务及研究内容 授课学时:1学时
教学目的:1.掌握兴奋性和适应性、阈刺激、阈下刺激、阈上刺激的概念。2.学会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3.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 兴奋性和适应性、阈刺激、阈下刺激、阈上刺激的概念、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兴奋性、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式(多媒体)、自主、讲授法、启发式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授课方法及时间分配教学过程与内容
导入新课:(5分)
第一节 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内容(25分)
一、生理学的研究任务
1、什么是生理学?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属于生物科学的一分支。医学生理学(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正常生物体的生命现象。
3、生理学的研究任务:研究正常状态下人体及其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4、学习生理学的目的:掌握各种生理活动的发展、变化的规律。
二、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实验,生理学实验可分为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生理学实验主要在动物身上进行。动物实验又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其中前者又可分为离体实验和在体实验。
四、生理学研究的内容
1.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在于探索细胞及其所含生物大分子的 2.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主要研究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规律、调节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
3.整体水平的研究:以完整的机体为研究对象,观察和分析在各种生理条件下不同器官、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规律。
五、怎样学习生理学?
1、学习生理学的指导思想:医学是关系到生命、健康的科学,因此必须强调严谨性。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要时刻不 怕吃苦、不怕劳累,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抱有终生学习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当合格的医护人员。
2、如何学好生理学?
深刻理解 注重联系生活 逻辑推理 空间思维 重视实验 证实理论
要积极思维、不要被动思维、更不要拒绝思维。
学生课堂小结:(提问学生共同总结)(7分)1.生理学的概念
2.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3.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生理学研究的内容
课堂思考题 试述生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哪几个水平?(3分)回顾本节内容:(5分)作业:
1、预习内容 第二节 生命活动与环境
2、什么是生理学?
3、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4、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反思:
第二篇:研究内容写法
新疆兵团“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
研究指南
曹伟
兵团发改委规划处
2010-03-10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一部署,2009年将全面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兵团“十二五”规划将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确定的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阐明党委的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指明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组织和率领兵团各族职工群众有步骤、分阶段地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目前,“十一五”规划已进入第四个年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兵团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时期,许多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值得认真梳理和研究。根据兵团“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进展情况以及未来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主要围绕兵团所处的发展环境和趋势、产业结构、区域协调和城镇化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资源环境承载力、改革和开放、资源配置和管理等七个方面,扎实开展“十二五”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为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依据。
该《指南》拟作为兵团“十二五”规划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将采取直接委托和面向兵团内外公开选聘研究单位等方式开展前期研究,其成果将作为编制兵团“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基础。
一、发展环境和趋势
1.宏观经济环境对兵团发展的影响及“十二五”期兵团发展趋势的判断。
通过对“十一五”后两年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预测分析和对“十二五”期间发展趋势的判断,结合兵团发展基础和时代背景、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分析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研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二、产业结构
2.农业结构和棉花产业发展研究。针对兵团农业结构现状和特征,研究种植业、养殖业、果蔬园艺业在不同经济区域的发展重点和途径,提出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布局;通过对棉花等主要农产品成本效益和国际市场价格的比较分析,探索棉花产业在兵团“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任务。
3.支柱工业发展研究。结合兵团支柱工业发展目标,根据我国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针对兵团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发展现状、资源环境容量、市场取向等,按照大集团、大企业和实施品牌战略的思路,提出“十二五”期间兵团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矿产开发、氯碱化工、新型建材、农牧机械等产业发展定位、方向、布局、重点领域及保障机制等。
4.服务业发展研究。分析兵团服务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根据兵团产业和人口分布的特点,研究如何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以房地产、商贸流通、旅游业为主的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和区域等。通过研究服务业为一、二产业提供服务的方式与途径,提出促进三次产业完整产业链形成的体制机制。
三、区域协调和城镇化发展
5.区域发展战略研究。针对兵团区域分布特点,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生产力布局的总体思路;结合兵团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兵团空间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目标及政策措施。
6.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通过分析兵团体制特点和地域分布特征,找出制约城镇化发展的障碍性因素,提出兵团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定位、重点和目标;研究如何突出城镇增长极作用,促进经济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集聚和合理配置;研究提出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有利于发挥兵团“三大作用”的城镇管理体制。
四、固定资产投资
7.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研究。在分析兵团固定资产投资特点和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围绕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投融资渠道、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从而建立符合兵团特点的投融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结合总体发展目标,提出“十二五”期间兵团重大产业发展、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工程项目。
五、资源环境承载力
8.水资源合理利用问题研究。摸清兵团主要区域内可利用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状况及利用现状,分析目前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目前水资源利用中存在问题的政策建议和加快重点水利设施建设的建议,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布局提出不同功能区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的比例建议,研究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水资源定价和运行管理机制。
9.环境保护问题研究。对兵团总体生态环境和已建设生态工程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目前兵团生态环境和生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研究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提出在不同绿洲生态条件下具有普适性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模式及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的政策建议。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的基本思路、预定目标、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
10.能源发展战略研究。摸清兵团掌控煤碳资源的分布和储量,煤碳资源分布与煤化工产业布局的关系;分析评价能源供应和能源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能源工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确定能源工业的布局和重点。根据兵团经济结构调整和自治区能源发展战略,研究兵团能源需求量和结构变化特征,提出既适度超前,又不造成产能严重过剩,既充分利用新疆现有资源,又能通过自身建设切实解决能源瓶颈制约的发展思路。
六、改革和开放
11.团场改革与发展研究。围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研究农牧团场如何以基本经营制度为抓手,完善一个制度(产权制度)、建立两个机制(职工减负和自主创业激励机制)、健全三个体制(投资、流通和财务体制);提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兵团特点的团场体制机制框架。探索促进职工稳定增收、农业富裕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体制机制。12.加快向西开放步伐研究。研究兵团与中亚国家经济互补的特点,分析向西开放的优势和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如何充分利用周边国家丰富矿产资源,实施优势互补;研究建立和完善参与口岸共建的体制机制,形成兵团向西开放的国际通道和前沿基地;研究与周边国家经济技术合作的相关政策,探索兵团参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的有效模式。
七、资源配置和管理
13.社会资源配置及社会管理模式研究。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分析兵团社会资源配置现状和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建立与兵团党政军企合一职能相匹配、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口规模和社会需求相符合的社会事业保障机制;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研究公共资源向兵团城市、重点城镇和连队居住区合理、有效配置的模式;从资源的有效利用出发,研究提出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社会资源共享,降低社会管理运行成本的思路。
兵团发展改革委 二〇〇九年二月九日
第三篇: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城市政府管理
本研究方向综合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学科体系,以公共组织的整合力与回应力为目的,以公共利益为核心,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理论与实证结合,研究城市政府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和规律。具体包括城市行政体制改革为主的政府治理结构创新、政府职能转变与领导战略、政府组织管理模式比较、行政机制改革等。
2、公共政策
本研究方向是政策科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系统分析及运筹学等学科相互交叉形成的领域。主要研究公共政策系统和运行过程的一般规律、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技术与方法、公共政策分析的模型、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等。
3、组织行为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本研究方向以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技术和研究方法为基础,着重对公共部门(政府)和其他非营利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公务员培训、绩效考核以及胜任力等人事行政管理的评估指标与对策,同时针对公共管理团队与组织建设展开实证研究,为政府部门提供理论参考。
4、社会保障
本研究方向运用社会保障及相关理论,在中国二元结构背景下,紧密联系社会实践领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城乡经济发展、生产、分配、消费、投资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探索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方式和运作规律,研究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多元化社会保障制度,为我国建立一元化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提出过渡时期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
5、非营利组织管理
本研究方向针对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后被剥离出来的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开展研究。主要运用公共科技、教育和文化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研究高等教育制度与政策、现代大学发展与管理、教育与经济、科技管理与创新管理、科技发展战略、科学学与科学计量、非政府组织与和谐文化建设、非政府组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女性非政府组织团体的发展等。
第四篇:研究内容三
研究内容三
再次,我们在对群体性事件准确定性的基础上,从法学的角度分析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认为,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缺失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深层原因,政府部门不能依法行政是目前群体性事件产生的重要原因,司法救济渠道不畅且成本过高,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直接原因,公民法律意识缺失是群体性事件形成的主观原因。
(1)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缺失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深层原因
(1)现行法律、法规对群体性事件的内涵尚无明确的界定
目前,对群体性事件的法律规定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集体游行示威法》、《突发事件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 2008 年公安部 56 号文件《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规定》之中。这些法律法规对群体性事件没有给予明确的定义,以致于有关部门在处理群体性事件时,出现认识不清,或者放大、或者缩小群体性事件范畴的情况。
(2)现行法律、法规对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合法机构尚无明确的规定
目前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只有对相应表现方式的群体性事件规定了处置的主体,但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法律规定。如在《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中明确规定:“群体性治安事件的现场处置工作,由事件发生地的县(市)公安机关负责:重大群体性治安事件,事件发生地的地(市)公安机关负责;上级公安机关在必要时可以直接负责现场处置工作或派人到现场指导、协调工作。”这个规定把公安机关推到了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第一线。其实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比如因征地拆迁补偿不到位、拖欠工人工资、环境污染等问题,都是行政行为或企业行为造成的,与公安机关没有关系。
我国的《信访条例》中则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做好信访工作,认真处理来信、接待来访,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努力为人民群众服务。”而且按照组织法的有关规定,我国的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都有受理公民控告、接受建议和批评的职责。
从以上种种规定来看,好像是立法、司法、行政机关都应该受理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各个部门面对己经发生的群体性事件都不愿承担责任,出现“都该管都不管”的现象,部门间互相推诱扯皮、敷衍塞责,致使问题议而不决,最终造成群众重复越级上访;也有各部门在处置工作中发生矛盾,无法形成合力,不能有效的处置群体性事件。
(3)现行法律、法规对群体性事件的规定尚未形成从权利的设置、行使到救济的完整体系 我国《宪法》主要立足于公民个人基本权利和义务,缺乏对群体性权利方面的规定。
《集会游行示威法》主要是对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进行了限制性地规定,缺乏授权条款和积极的引导性规范。在具体执行上,公安机关过多地考虑政府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考虑到社会稳定,很少批准群体通过合法途径举行集会、游行、示威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公民只好通过各种制度外的方式举行群体性事件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突发事件应对法》针对的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种突发事件,虽然包括了对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办法,但由于涉及范围过于宽泛,只能从宏观上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和应对起到指导作用。
《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三大诉讼法无一例外地缺乏群体性事件的直接性规定。我国《刑事诉讼法》对群体性的矛盾没有规定任何刑事救济措施。虽然我国《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及其相关的司法解释规定了群体性的矛盾可通过共同诉讼的方式加以解决,但在起动程序上设定了一定的条件,使大量的群体性事件无法借助于共同诉讼的模式予以解决。诉讼法法律制度是法治社会处置社会矛盾的主要制度化的诉求渠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群体性事件是各种社会矛盾缺乏有效的诉求渠道,或是现有的诉求渠道失灵的直接产物。
(2)政府部门不能依法行政是目前群体性事件产生的重要原因
根据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的统计结果显示:因征地强拆、警民冲突和官民冲突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占到总体的58%。其中征地强拆已成为导致各地社会秩序不稳定,诱发舆情事件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应当得到地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高度关注。官民冲突占到了13.3%。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警民冲突导致群体性事件的比例也占到了22.2%,警察本应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但现在通过对本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分析,我们发现警察目前很容易成为社会矛盾的引发者。警民冲突一般是由突发情况引起,集中体现在执法犯法、执法不公、态度恶劣三个方面。
行政执法部门的部分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公、滥用职权等腐败行为,以及在行政管理中养成的不良作风,这严重侵害了群众的利益,挫伤了人民群众的感情。日积月累,受伤害的群众面会越扩越大,矛盾也会越积越深。在对基层千部失去信任后,一些群众认为只有造大声势,才会解决问题,致使一些小问题逐步升级,最终酿成群体性事件。
(3)司法救济渠道不畅且成本过高,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直接原因
第一,司法救济范围过小。司法救济范围指民众可以提出诉讼请求的范围。司法救济范围过小意味着有些权利在受到侵犯时,是无法提出诉讼的,法院往往以不属于受案范围为由,驳回其诉讼请求。
第二,司法审判权力的地方化。现在各地法院普遍认为,群体性事件是个“烫手的山芋”,非常棘手。不少群体性事件的起因是源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征地拆迁以及推进国企改革政策措施不力。在实际中,法院往往找出种种借口,不受理群体性事件的案件,不介入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避免使法院限于两难境地。
第三,司法救济成本高、效率低。在我国,司法救济成本高、效率低的现状严重影响了民众对司法的信任。我国现行诉讼制度中,救济成本高、效率低体现在,首先,个案审结周期过长,民事、经济案件的审理、执行,往往需要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仅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而且也使得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这也是当事人宁可选择私力救济方式进行维权的原因之一。
第四,司法不公导致司法权威无法树立。虽然我国司法裁判大部分是公正的,但不容否认的是,司法审判中仍然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现象。比如,有的法院审判程序不公开、不透明;有些法官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枉法裁判;有些法官故意拖案,造成案件久拖不决严重超期。最后,生效判决执行难。执行难是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当下,一部分判决不能完全执行或不能执行,特别是对涉及企业改制中的下岗工人、有劳动争议的农民工、失地农民等弱势群体申诉的案件执行不力,造成这些群体以请愿、静坐、围堵公路、铁路等方式表达诉求、维护权益、发泄不满情绪。
(4)公民法律意识缺失是群体性事件形成的主观原因
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引导他们通过合法的渠道表达利益诉求,把公民的守法和执法者的依法行政有机结合起来,是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关键之所在。从当前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现状看,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民众克服以下几种不正确的认识和心态。
一是法不责众。一些群体性事件参与者错误地认为大家都违法,不可能人人都受处罚“这是没
有理解我国法律重点打击组织者!策划者!指挥者!主要参与者的立法意图。法律会根据犯罪群体每个人所起的作用,给予相应的制裁。
二是有理就可以拼”群体性事件的组织者,在聚众时往往以有理为借口去煽动参与。这种“理”有可能是不合法的“理”。在法治社会,遵守法律,相信法律是前提,不合法的方式肯定是法治秩序所不允许的。
三是不拼不闹没人知道。这种心态从反面说明,理顺各种关系,及时排除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就可以预防体性事件的发生。也就用不着让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以“不拼不闹没人知道”的心态去对待社会。
四是不计后果,挺而走险。有的参与者有群体抗法!抓着活该!抓不着就快活的不良心态"对此,要讲清利害关系,消除侥幸心理。
第五篇: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集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特点,评估过程中的相关信息支持,评估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要素等。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3.1.1 数据搜集方法
(1)文献检索法。主要包括查阅国内外关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研究的相关文献,通过广泛搜集、整理、分析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学习和运用前人已有的合理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从而为自己的论文写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二手资料收集。主要包括查阅历年来《浙江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二手资料,收集临安市历年财政支农支出等相关数据以及临安市财政支农的相关政策文件等。
(3)关键信息人访谈。主要包括对临安市相关涉农部门的关键信息人进行座谈和调查;对临安市财政局、临安市审计局、临安市农业办公室和农村经济工作管理站等相关涉农部门的相关领导和公务员等进行访谈和调查。
1.3.1.2 数据分析方法
(1)比较分析法。也称对比分析法,是按照特定的指标系将客观事物加以比较,以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本文主要对临安市财政支农支出和财政支出总额、农业生产总值、农民人均收入等进行比较,从数量上展示和分析说明财政支农规模的现状。
(2)弹性系数法。弹性系数法是在对一个因素发展变化预测的基础上,通过弹性系数对另一个因素的发展变化做出预测的一种间接预测方法。本文主要使用弹性系数法对临安农业增加值(农业GDP)、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率与财政支农支出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