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师德心语有感
读师德心语有感
暑假培训时,学校发了几本书,闲来翻开一本--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申继亮主编《师德心语——教师发展之魂》。使我继“师德演讲”后又加深了对师德的理解。
作者首先从道德、公德、法律三个维度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了论述;其次,对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心理基础和自我养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最后,对当前学校教育现实中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思考。
通读了整本书后,我对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中的第三节“自我调节,维护心理健康”感慨颇深。当今社会,中小学教师承受着来自考试、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家庭、职业期望等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压力是提高和改善生活和工作质量的动力,另一方面,长期的、过度的压力不仅影响着教师自身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目前,我们正处学校的起步阶段,很多规章制度还有待完善,老师们都有一种乱、累、易对学生发火等感受,为防止这些压力产生负面影响,《师德心语》中也给出了一些些解决措施。
1、正确对待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一个教师只有对工作充满热爱,全身心地投入才有可能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会给自己带来成功后的喜悦感,会肯定自己,信任自己。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受到挫折在所难免。乐观的老师总会把挫折当作是锻炼自己的意志,完善人格的好机会,成为走向成功的动力;而悲观的教师面对挫折或自暴自弃或自认倒霉,认识不到挫折也能给人带来积极的力量。教师要学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笑迎挫折,使自己始终以健康乐观的心态积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之中。这样才能日趋成熟,坚持不懈地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让生活永远充满希望,心理永远健康发展。
2、正确看待自己,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如果一个教师能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就能提高自己的心理成熟度。教师对压力有心理准备,要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不和谐的情绪,切不可借题发挥,把学生当作发泄个人不良心境的“出气筒”。否则,最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的抗拒和抵触,从而大大降低了教育效果。确定合理的预期,制定的个人和班级目标要切合实际;进行积极归因,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强,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忧伤时能适度释放、学会倾诉;敢于面对、减轻压力,回避及掩饰只能加压;另外,合理有效地分配时间也不失减压的好方法。学会用理智的自我调试方式控制不良情绪,保持稳定心态,积极稳妥地处理各种矛盾,从而保持和维护心理健康。
3、发展人际关系,保持心理健康。
教师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多和朋友谈心、多参加健身活动。这样既可以使自己得到放松,还可以交流思想和感情。在活动中增进了解、调整心态,不要自我封闭和压抑,要善于发泄内心的愤怒、委屈和不满,使自己紧张的心情得到调节和释放,也密切了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用灵魂塑造灵魂的职业,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办健康的教育。所以我们应善于自我调节,树立自信心,保持心理的健康,做一个幸福的人民教师。
第二篇:师德心语
师德心语
2013-03-12 12:47:44|分类: 教育教学|字号 订阅
“道德”二字在古代时分开使用的。“道”首先指宇宙的大法,是一切自然规律的总称。关于“德”字的含义,古人有德、得相同之说。庄子说,“通于天地者,德也”;朱熹说,“德者,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故在中国文化中,道德即“得道”,得宇宙之道,得人伦之道。所以,中国文化中的道德也主要指个体在心性上对宇宙人生奥秘的领悟和把握,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德行和德性等。
《现代汉语词典》对道德的解释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极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关于道德,有人曾经做过非常形象的比喻:生活像是一盘各式各样的菜,而道德就想菜中的盐。盐本身不是菜,但各种各样的菜离不开盐。与之相似,社会生活也离不开道德的调节和约束。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品德的总和,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教师应该遵守的公德规范:诚实、公正、平等、宽容。
教师的自我悦纳:自尊、自信、自爱。
提高教师自我悦纳的途径
第一,善待自我,不苛求。
第二,把握自我,不逞强。
第三,超越自我,不自卑。
教师在使用探讨技巧时要注意:
1、在帮助学生认识与思考其当前的困难、挫折与自我成长的关系时,多提问题,少加评论
2、多启发,少说教
3、多鼓励对方讲话,少讲个人意见
4、多提开放性问题,少提封闭性问题
第三篇:读世说心语2有感
读世说心语2有感
世说心语2是台湾作家刘墉的一本关于教育的书。在这本书中,刘墉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对教育的观点和做法。从孩子诞生前,父母应该怎样决定教育的方向、规划孩子的未来,到孩子出生后,如何跟孩子互动、开发孩子的潜能。这本书不仅提供给师长如何让孩子取得高分的方法,而且还教孩子如何快乐、成功,在“德智体群美”均衡发展,以适应未来的时代。以下是我在阅读了这本书后对我们的学生的一些看法和对学习与实践的看法:
第一:教育观念的改变
之前我对学生的教育观点是:学生要用心读书,用成绩回报父母和师长的付出。在将来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劳动报效父母,为社会作贡献。除此之外也没有太多的教育观点。这本书拓宽了我对教育的思想,在教育上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也让我发现了现在我们学生的闪光点。他们的观念灵活,转变得快,适应得快。这些九零后的孩子们在现在或者以后将面对更多、更快的的变化。所以我们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因时施教、因地施教。不能以我们成长的常规过程去规划他们的未来。譬如说现在我们有些学生贪玩不爱学习,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定他们。更不能否定他们的未来。也许他们在贪玩的过程中也学到了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和经验。或许这些经历会让他们慢慢地变得懂事。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而通过读《世说心语2》,我感悟到的是: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走万里路。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比如书中讲到一个故
事:有个哈佛的毕业生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去爬山摔死了,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但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后悔他们当时让孩子去爬山。因为爬山本来可以让他强健体魄,增加毅力,感受大自然的美。同样现在的学生喜欢去泡吧,过夜生活。我们觉得这都是不允许的,所以要家长管住小孩。但通过这个事例,我觉得泡吧、去夜店也不全是坏事,起码让他们经历过,知道是怎么回事,关键是正确引导他们的活动。让他们通过感受、观察后,对泡吧、过夜生活有正确的认识。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教育孩子就像放风筝,要让他飞得高,飞得远,但你始终要握着风筝这根线。
第二,早恋也未必坏事。
早恋现在这个现象也比较普遍。师长通常知道孩子早恋了就会急的的如热锅上的蚂蚁,采取思想教育,甚至棒打鸳鸯的措施。结果是孩子们还是偷偷约会,甚至于与父母因此而反目。在书中作者是这么认为的:孩子大了,要交异性朋友是天性,第一是不太挡得住,第二是就算挡住了,也可能造成危险。如果师长对早恋问题用疏浚的方式代替围堵,不仅可以避免孩子因为用尽心机找缝隙约会而浪费精力,还可以让孩子提高恋爱疾病的免疫力,让他们从中学会如何跟异性交往,树立起健康的恋爱婚姻观念。所以知道孩子交了异性朋友后,一定要了解他或者她的朋友是谁,跟孩子说,如果交了之后,每天按时回家,心情变得更快乐,身体变得更健康,学业成绩更好,而且对父母更有礼貌,那么你有资格教。否则,对不起,从今以后我要严格管教你!如果交个好的异性朋友,一起用功、一起努力,进入理想的学
校也是件好事。中国的中学教育也应该将“安全性行为”和远离毒品一起纳入教育大纲。
第三,如何衡量学生是否成功
什么是成功?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一个最好的答案。那就是:为实现理想而发挥自己的能力;在人生的旅途留下脚印;在每一天都有收获,在每一刻都寻找快乐。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以学业成绩来衡量学生是否成功。如果学生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发挥出他们的能力,每天都比前一天有一点进步,并感到生活是快乐的,学习是快乐的,那他就是成功的。
总之,世书心语2的确是一本值得一读的教育好事。里面有很多好的,新颖的教育观点值得我们借鉴。这些就是我对这本书的一点点感悟。
第四篇:【员工心语】读《工匠精神》有感
【员工心语】读《工匠精神》有感
张广才
时下,“工匠精神”一词颇为流行,从中央到地方,从国企到私企,各行各业都在倡导和推崇《工匠精神》。一时间,《工匠精神》有神秘化的倾向,也大有顶礼膜拜之势。那么《工匠精神》究竟为何物呢?近日,通过读付守永所著的《工匠精神》一书,我对《工匠精神》有了更客观、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现将对“工匠”的认识和读后感分享给大家。
一提到“工匠精神”,人们往往认为能够称之为“工匠”的必定是那些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身怀绝技的大师,比如木工的鼻祖“鲁班”大师。其实工匠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普通的,在各自岗位上勤劳、敬业、投入和全身心奉献的普通工匠;另一类是以稻盛和夫、乔布斯等为代表的一代巨匠。现代社会需要领袖式人物来领导和开拓,也需要普普通通的工匠的默默付出。因为,正是有了工匠们的出色表现,才出现了“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游刃有余”等词语的诞生。
同时,工匠的劳动具有不可替代性,一个科学家的工作不能代替一个油漆工的工作,一个博士也不能完全代替一个木工。但是,不管是基本劳动,基础劳动,还是高级劳动,勤劳是必须具备的,勤可补拙,所有的事情只有通过勤劳的双手才能完成,尽管有些优秀的工匠在某些方面具有天生的才能,但大多数工匠并不一定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只能靠长期从事某项劳动,不断积累,把一件事做的游刃有余了,他才能成为出色的工匠。而不是人们普遍认为只有文凭越高,才越凸显劳动的价值和地位,这是极其可怕的,扭曲的认识。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心中。中国跨海大桥的建设、海低隧道的贯穿,高铁技术的腾飞,宇宙飞船的探月,不光靠科学家们的领引,还有无数个默默无闻的一线员工的付出,他们认真执著的对待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这种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才是我们在一个又一个的领域,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同样,今天的锻造公司,我们需要张进式的技术能手,更需要广大员工发扬工匠精神,立足本岗,爱岗敬业,认认真真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操作技能,提升公司产品品质,才能够使锻造公司做强做精,再创辉煌。
第五篇:读《师德》有感(模版)
“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我们在教师人格特征,涉及到教师的师爱问题。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其实,林崇德教授就是师爱的典范。之所以如此,他今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我们有的老师,就没有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例如,有一位中学老师,他从初一开始接了一个班,班中有一位学生,上课从来不举手,即使老师点名,她也不发言,已经到了初二第二个学期了,她还是如此,有一天,老师为了让她发言,就想出一绝招。老师首先叫这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而这位学生站起来,可是头是低下的。老师说:“请你抬起头来,往前看,看见了什么?”这位学生轻轻地回答说:“我没有看见什么?”“你再仔细看,看见了什么?”学生还是摇摇头,老师就指着黑板问:“这是什么?”“哦,这是黑板,”“对,你的前途就像黑板一样黑!”老师回答说。老师从他的出发点来说,他是为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可是,一句话,不仅伤害了那位学生,而且,伤害了全班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由四大系统构成,即,动力系统,人格特征系统,操作系统和监控系统。每一大系统既有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又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教师的动力系统包括教师职业的兴趣、动机、信念、理想等。因此,理想是教师动力系统的重要内容。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个体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或人的主观形象。教师的理想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层次。有的把个人发展作为奋斗目标,有的为多培养出优秀人才作为奋斗目标等。由于理想的层次不同,因此在教学工作中产生的动力也不同。那些具有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努力奋斗的教师、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才具有长远而高尚的理想,由此产生的动力就巨大。他们不为眼前利益所困惑,呕心沥血,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总之,从教师素质的构成要素来看,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