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四川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模拟题
2013年四川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模拟题(2)2013年四川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模拟题(2)
一、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2.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是上课。()
3.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加德纳。()
4.杜威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5.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新课程提倡的师生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
6.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自我中心阶段、不可逆阶段、可逆性阶段和公正阶段这四个阶段。()
7.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这种动机理论属于成就动机理论。()
8.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
9.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概念,并将其分为三类:直接观察学习、抽象观察学习和创新观察学习。()
10.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育人选才功能。()
二、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
1.《教育规划纲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______ 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A.一切为了学生 B.学生健康成长 C.减轻学生负担 D.创新发展
2.某初级中学为追求升学率,将年级成绩最差的三名学生除名,该中学侵犯了未成年学生的()。
A.人格尊严 B.隐私权 C.受教育权 D.教育权
3.“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出自于()。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孟子》
4.“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5.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这是()。
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C.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D.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凡是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这体现的教育的目的是()。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7.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的特征进行。
A.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B.儿童身心发展的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C.儿童身心发展的统一性 D.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8.由于数学教师讲课很生动,激发了某小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这种学习动机属于()
A.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 B.低级的动机
C.高级的学习动机 D.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9.“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乌申斯基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好班主任必须()。
A.注意观察 B.培养良好的班风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了解和研究学生
10.1908年,从帕森斯出版()著作,成为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开端,被誉为“职业辅导之父”。
A.《职业生涯规划》 B.《职业规划》 C.《职业指导》 D.《选择职业》 11.利用歌诀或谐音来帮助记忆,这是利用了()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如后进生既不愿学习又害怕老师和家长的批
评,这属于()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冲突
13.皮亚杰将思维发展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一般处于()
A.感知一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4.进入中学,学生经常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未来应怎样”等问题,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
A.信任感 B.自我同一感 C.主动感 D.勤奋感
15.柯尔伯格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方法是()
A.对偶故事法 B.两难故事法 C.临床法 D.观察法
16.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是()
A.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直觉思维 D.常规思维
17.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的一些引导性的材料是()
A.概念 B.认知结构 C.学习定势 D.先行组织者
18.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是灵活性、自愿性和()
A.自主性 B.随意性 C.规范性 D.强制性
19.态度是学习得来的,尤其是通过社会性的学习得来。1961凯尔曼提出态度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理论,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A.服从 同化 内化 B.服从 从众 同化
C.服从 内化 同化 D.服从 同化 从众
20.刘老师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形式决定自己是否需改善教学。这种评价类型属于()评价。
A.诊断性 B.描述性 C.形成性 D.总结性
21.一些教师针对学生做错了习题而给予他们惩罚,这种做法违背了惩罚的()原则。
A.尊重性 B.伦理性 C.确定性 D.灵活性
22.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水果”的相关知识,再来学习“苹果”,“桔子”的特征这种学习是()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命题学习
23.小江的写作、唱歌测验得到的成绩不高,但是跳舞的成绩却非常出色。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观,小江具备较高的()
A.语言智力 B.空间智力 C.身体—运动智力 D.自然观察者智力
24.39.《水浒》一书中的林冲应该属于什么气质类型?()
A.粘液质 B.抑郁质 C.胆汁质 D.多血质
25.孔子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教给学生,这是我国()的雏形。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结构课程
26.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或表达困惑,以便日后更加引起他人思考而写的文字,这称为()。
A.教育机制 B.教学反思 C.教学工作计划 D.教学工作总结
27.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28.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到()时记忆效果最好。
A.50% B.100% C.150% D.200%
29.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最首要的环节是()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
30.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
A.建立刺激——反应的联结 B.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D.信息的接收、储存和提取
31.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体现了身心发展规律中的()。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32.小学生成成因为喜欢赵老师,进而喜欢找老师所教的语文课。这属于()。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效应
33.科学家根据蝙蝠发出超声波探测目标的“回波原理”发明了雷达,这属于()
A.迁移 B.原型启发 C.定势 D.功能固着
34.学生的“向师性”以及经常对老师进行评价,包括长相、衣着、行为举止。这说明教师职业具有()。
A.复杂性
B.创造性
C.长效性 D.示范性
35.教室桌椅座位()的摆放方式更适合小组任务和合作学习。
A.排列式 B.组列式 C.序列式 D.组群式
36.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的是()。
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37.学校文化的核心是()
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精神文化 D.政治文化
38.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环境 B.教育 C.遗传素质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9.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高中阶段课程以()为主。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D.选修课程
40.韩愈提出教师应“以身立教”,这样的教师才会“其身亡而其教存”。这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中的()
A.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B.师爱
C.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D.职业信念
三、多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三维目标分别是()
A.知识与技能目标 B.过程与方法目标
C.能力与创新目标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下列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有()。
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 C.广域课程 D.核心课程
3.品德的要素包括()。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意志
4.以下体现教学启发性原则的有()。
A.开而弗达 B.学不躐等 C.时观而弗语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下列各项属于发散思维的是()。
A.列举“锤子”的用处 B.分析学生成绩退步原因时的各种推测
C.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答同一类型题目 D.根据自己想象的样子布置房间
6.高级社会情感是人类所特有的,它包括()。
A.道德感 B.理智感 C.归属感 D.美感
7.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
A.性别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智商分数差异
8.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
A.关注生存 B.关注情境 C.关注学生 D.关注发展
9.对于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有权开拆其信件的有()。
A.班主任老师 B.父母 C.监护人 D.好朋友
10.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三个方面的结合。
A.家庭 B.环境 C.社会 D.学校教育
四、分析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单元检测后,照例是一节讲评课。上课不到十分钟,王谨同学又在翻来覆去弄卷,我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他稍有收敛。过了一会他又在下面翻找着什么,我只得来一个“杀一儆百”了。“王谨”我大声喝道:“你在干什么?” 他脸陡的涨红了,旋即一梗脖子:“我不想听!”考虑到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竭力平复自己内心的愤懑。“你既然不想听,那就请到我的办公室去休息吧!”我故作轻松的说。他可能考虑到当时的态度,也有些后悔,于是走向办公室,尽管极不情愿。
请问:课堂上当学生不愿听课时,怎么办?
2.一位学生档案袋中的老师评语
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言,老师为他写道:“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上,你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亲切的语言像漫漫春风,不仅让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而且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
请你分析一下这位老师评价的成功之处。
五、作文(30分)
题目:教师,我所向往的职业
要求:观点正确,语言通顺,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5 ×√√×√ 6-10 ××××√
二、单项选择题
1-5 BCABB 6-10 BBADA 11-15 BBCBA 16-20 BDAAC
21-25 BBCAB 26-30 BCCAB 31-35 BCBDB 36-40 ACBAC
三、多项选择题
1.ABD 2.ABCD 3.ABC 4.ACD 5.AB 6.ABD 7.ABC 8.ABC 9.BC 10.ABD
四、分析题
1.课堂上提倡教学民主非常重要,师生之间的“换位思考”是协调师生关系的关键。在教学时应该以平等的心态去和学生交流。当学生不愿听课时,首先要找出不愿听的原因是什么?是听不懂、已经懂了、还是对讲课内容不感兴趣?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学生不愿意听不应该强行他去听,更不应该采取极端的方式将学生赶出教师。
2.现代教育观提倡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主张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这位老师使用了质性评价,抓住了学生的优点,并通过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提出了对学生的期许,充分发挥了质性评价的功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闪光之处,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使评价成为学生走向成功的起点。
五、作文(略)
第二篇:2018年下半年四川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一
2018年下半年四川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一
1.为了引起人们的兴趣,广告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往往喜欢在广告画面上空着一部分信息,让观者自己去完善。这种利用“残缺”的画面使人形成完整印象的设计理念充分利用了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2.“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是感觉的()现象。A.后效 B.适应 C.补偿 D.对比
3.对寂静的适应是当一定声音突然停止以后,感受性()的过程。A.升高 B.降低 C.保持不变 D.可能升高可能降低
4.在张老师组织百人大合唱中,如果增加一至两个人,小红感觉不到音量的变化,如果增加到十个人左右时,小红能明显的感觉到音量的变化,这种刚刚能使小红感觉到音量变化的最小差异称为()。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觉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以下现象中,()涉及到感觉对比现象。A.吃糖后吃橘子觉得更酸 B.刚入游泳池时你觉得水很凉 C.你觉得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 D.你觉得月亮在静止的云中穿行
6.“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种“有色听觉”是()。A.联觉
B.后像 C.感觉适应 D.感觉对比
7.以下几种现象中,能够典型表现“注意的集中性”的是()。A.“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B.“一目十行”
C.学习英语要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 D.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8.学生正在上课,突然大风把门吹开,大家不约而同地看过去。这种现象叫做()。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9.进退两难表现的是双避冲突。(判断题)10.红红正在减肥,明明请红红吃饭,红红断然拒绝了,这里体现了红红意志的自制性。(判断题)1.【答案】B。中公讲师解析:知觉的整体性指的是人们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是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把不完整的图形知觉为完整图形的知觉组织过程是知觉整体性的体现。只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一部分”、“残缺”、“完整”,就可以判断出知觉的整体性。
2.【答案】D。中公讲师解析:“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是感觉同时对比。3.【答案】A。中公讲师解析: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一般情况下,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寂静适应属于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
4.【答案】C。中公讲师解析:差别感觉阈限:也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最小差别量。
5.【答案】A。中公讲师解析:对比效应也称“感觉对比”,它指的是同一刺激因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感觉差异的现象。题干所说属于味觉的对比效应。
6.【答案】A。中公讲师解析:所谓联觉是指一种刺激物引起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觉,有色听觉,即声音一种刺激物引起了听觉和视觉两种感觉。
7.【答案】AD。中公讲师解析:“一目十行”体现的是注意的范围(广度);学习英语要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体现的是注意的分配。
8.【答案】BD。中公讲师解析:题干描述现象为无意注意,又称为不随意注意。9.【答案】√。中公讲师解析:双避冲突是指两个目标都想回避却必须选择一个的情况。10.【答案】√。中公讲师解析:控制自己行为体现自制性。
第三篇: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
1、中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中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习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
2、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
4、初创时期:1903年,美国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5、美国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发展新趋势?
(1)研究领域已从行为主义转向认知心理学,即由s-R范式转向认知范式;(2)在学习观上,由强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3)从着重对学习问题的转化向对教学问题的研究4)从注重实验室纯理论研究转化为重视教育实践的实际应用研究(5)从理论的狭隘、零散转化为理论的完善、整合。
6、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产生阶段(十月革命前);(2)发展阶段;(十月革命后);(3)完善并逐渐形成自己特点的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90年代)。
7、俄国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俄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1877《教育心理学》。
8、发展阶段:维果斯基《教育心理学》。
9、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发展特点:
(1)注重与发展心理学的结合,开展了许多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研究。A。B彼得罗夫斯基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和M。B加梅佐的《年龄和教育心理学》。(2)在学习理论方面,形成了最有代表的两个派别:“联想-反射”理论、“学习的活动”理论。(3)前苏联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人际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0、中国心理学的起源:孔孟荀墨等。
中国的心理学是在清末随着师范教育的兴起而产生的。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廖世承1924年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1926年,陆志韦翻译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
14、学生心理发展具有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15、心理发展阶段的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
6、7岁; 童年期。
6、7-
11、12岁; 少年期。
11、12-
14、15岁; 青年期。
14、15-25岁; 成年期。25-65岁; 老年期。65岁以后。
16、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中学生的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2)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
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17、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目的更明确;持久性明显发展;精确性提高;概括性更强。
18、中学生记忆发展。(1)有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3)抽象记忆占优势。
19、初中生情感发展特点。(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和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高中生:个性化的情感;浪漫主义的热情; 20、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发生认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认知发展观。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
(1)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2)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3)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
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
(5)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2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单向思维;思维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不具守恒性。运算: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22、影响发展的因素。(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皮亚杰把经验分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物理经验指个体通过与物体打交道而获得的有关物体特性的经验,是从物体特性中直接引出来的信息。◆逻辑数理经验不是基于物体的物理特性,而是基于施加在物体上的动作,是从动作及相互关系中抽象出来的经验。◆皮亚杰说,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这里的知识,是逻辑数理知识。
2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1)丰富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24、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25、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心理发展观;(3)内化学说;(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26、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另一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的,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有四个方面的表现:(1)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
(1)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
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27、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的主要观点。埃里克森。美国。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1)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到24个月);(3)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岁);(4)变得勤奋的阶段(6-12岁);(5)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20岁);(6)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20-24岁);(7)显示充实感的阶段(24-50岁);(8)达到完善的阶段(50岁以后)。
29、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或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30、智力是指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我国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的综合。其中,其核心成份是思维能力。
31、智力测验的工具。(1)比内-西孟表;(2)斯坦福-比内量表;(3)韦克斯勒 斯坦福比内量表的公式: 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 韦克斯勒
IQ=100+15*((个体测验分数-同年龄组的平均分)/同年龄组的标准差。)
32、智力的构成:◆(瑟斯顿)提出了七种主要的知力因素:空间知觉、言语理解、语词流畅、记忆、数字能力、归纳和知觉速度。◆ 吉尔福德从操作、内容和产品三个维度分析智力的结构。
33、三元智力理论(斯腾伯格1985年发表了《超越智商》一书。(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习得成分)。
34、多元智力理论。(美。加德纳)。七种不同的智力; 言语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社交智力;自省智力。
36、学习风格最初1954年由哈伯特.塞伦提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策略和学习倾向。我国认为学习风格划分应从生理、心理、社会进行。
37、学习风格主要特征:持久性;一致性;
38、学生的思维方式:
(1)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美国赫尔曼.威特金)(2)反思型与冲动型;(杰罗姆.卡根)(3)整体性和系列性;(英国戈登.帕斯克)(4)心理自我调控理论。(斯腾伯格)
39、心理自我调控的功能:主动独立型,被动执行型,分析评判型。心理自我调控的形式:专一型、等级秩序型、多头并进型、随意无拘型。心理调控的水平:整体抽象型和局部具体型。心理调控的范围:任务导向型和人际导向型。心理调控的倾向:自由开放型和保守拘谨型。思维对人格具有预测作用,而对智力具有调节作用。
40、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41、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
(1)人的学习除了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之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下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44、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就是各种习得的才能、本领,人类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得以下五种才能:言语信息;
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
◆(加涅把辨别技能作为最基本的智慧技能,按不同的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复杂程度,依次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等智慧技能)◆ 加涅提出三种态度:
1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2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如音乐,阅读等;3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如热爱国家等。
45、奥苏贝尔的分类。美国心理学家。
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据此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据此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46、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1)知识的学习;(2)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的学习;
47、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
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之间的建立过程 中起着重要作用。
48、桑代克的联结说。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家之父”
通过实验,桑代克提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这种刺激-反应联结主要是通过尝试错误,不断修正行为而形成的,是随着错误反应在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形成的。学习就是通过渐进的尝试错误形成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因此,联结说又称为“试误说”。
本质: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过程:尝试与错误; 条件:外在强化;结果:习惯性反应。
49、桑代克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50、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机械论和简单化,抹杀了人类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他热衷于发现普遍适用的学习规律,但这些规律实际上只能解释简单的、机械的学习。
教育启示:1允许犯错误,并在改正错误中进行学习;2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满意的积极结果;3加强适当的练习;4任何学习要在学生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
第四篇:2010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2010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一)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考卷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一)](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前苏联()主编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A.叶希波夫·冈察洛夫B.斯米尔切诺夫
C.凯洛夫D.申比寥夫
2.小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关键年龄是()。
A.8~9岁B.9~10岁C.10~11岁D.11~12岁
3.“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说明教育是()。
A.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B.使人得以生存的活动
C.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D.保存人类文明的活动
4.儿童道德性发展的自我中心阶段是在()。
A.2~5岁B.6~7岁
C.8~10岁D.11~12岁
5.世界上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是哪个国家?()
A.英国B.法国
C.德国D.日本
6.概念的结构不包括()。
A.概念名称B.概念定义C.概念特征D.概念水平
7.“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的观点。
A.布鲁纳B.克伯屈
C.赞科夫D.怀特海
8.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A.传授知识B.开发智力
C.教书育人D.为人师表
9.柯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A.惩罚和服从定向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
C.社会契约定向D.普遍道德原则定向
10.教师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是()。
A.教师角色认知B.教师角色体验
C.教师角色期待D.没有正确答案
11.较有影响的非文字智力测验有()。
A.比奈智力测验B.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
C.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D.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12.问题解决的“试误说”的奠基人是()。
A.桑代克B.苛勒
C.纽厄尔和西蒙D.布鲁纳
13.小学生的思维()。
A.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
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14.《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
15.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较高道德目标是()。
A.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B.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积极进取
C.不为金钱,自甘寂寞D.自强不息,无私奉献
16.《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A.民事责任B.刑事责任C.一般责任D.行政责任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起开始施行。
A.1995年9月10日B.1994年1月1日
C.1986年4月2日D.1995年9月1日
18.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A.14周岁以下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D.18周岁以下
19.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20.某寄宿小学派车接送学生,途中有学生提出要上厕所,司机在路边停车5分钟,5分钟过后,司机没有清点人数就将车开走。小学生王某从厕所出来发现车已经开走,急忙追赶。在追赶过程中摔倒在地,将门牙跌落三颗,王某的伤害由谁承担责任?()
A.司机负责B.某寄宿学校负责
C.司机和某寄宿学校共同负责D.司机和王某共同负责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至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有()。
A.群众性活动B.以学生为核心C.小组活动D.个人活动
E.班级授课制
2.法律责任的类型有()。
A.民事法律责任B.行政法律责任C.刑事法律责任D.违宪责任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影响这一主导作用发挥的主要条件是()。
A.教育的自身状况B.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
C.家庭环境D.社会发展的状况
E.气候条件
4.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
A.连续性B.顺序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E.不均衡性
5.品德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分别是()。
A.道德意识B.道德动机C.道德情感 D.道德认识
E.道德行为方式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问题行为
2.人际关系
3.德育
4.教育内容
5.地方课程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小学班主任的作用。
2.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是什么?如何体现?
3.教师的期望通过哪四条途径影响课堂气氛?
4.简述学校的法定义务。
5.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在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中,当代生物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中国民间则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说;当代遗传学的发展也为人们重新认识这一观点提供了某些方面的证据。
请问:
(1)什么是遗传素质?
(2)如何认识遗传素质对人发展的作用?
2.论述班级授课制的优势和局限。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略。
2.C [解析]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即有一个过渡的转折期,就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关键年龄出现在四年级(10~11岁)。
3.C [解析]略。
4.A [解析]儿童(2岁~12岁)道德性发展与智力成正相关,并有阶段性。这些阶段是:(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阶段;(3)可逆阶段(9~10岁),又称自律阶段;(4)公正阶段(11~12岁)。
5.C [解析]略。
6.D [解析]概念的结构包括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特征和概念实例等四个主要成分。
7.A [解析]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的基本要点是:
第一,“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学科的基本要领、基本原理。
第二,“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
第三,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发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8.C [解析]略。
9.D [解析]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1)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包括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主义阶段;(2)第二水平:习俗水平包括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法律和秩序定向阶段;(3)第三水平:后习俗水平包括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
10.A [解析]教师角色意识的心理结构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1)角色认知。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认识和对与社会的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角色认知是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
(2)角色体验。角色体验是指个体在扮演一定角色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评价与期待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3)角色期待。角色期待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自己和对别人应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的看法和期望。
11.D [解析]略。
12.A [解析]桑代克以猫为对象,通过猫走迷宫的方式研究问题解决,提出了问题解决的“试误说”,认为人与动物一样,是通过不断尝试错误来解决问题的。
13.C [解析]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
14.B [解析]《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意为如果教学不按一定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故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即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15.A [解析]略。
16.B [解析]《教育法》第73条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7.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5号公布,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18.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19.B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来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20.B [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ACD [解析]课外活动按活动的人数和规模可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类。
2.ABCD [解析]在法律实践中,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是根据法律责任的类型所作的分类,即把法律责任分为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和违宪责任四种。
3.ABCD [解析]略。
4.ABCDE [解析]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主要有:连续性、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均衡性。
5.BE [解析]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方式是品德中两个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它们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简单联系。为了实现某一种动机,一个人可以根据不同情境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同样,一种行为方式在一个人的不同时期也可能是由不同水平的动机引起的。
三、名词解释
1.问题行为:指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2.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3.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具体要求为: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4.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的媒介,是学习者和教育者互动的媒介,也是教育者借以实现教育意图、学习者借以实现发展意图的媒介。这一媒介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及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和需要从人类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精心选择、组织和呈现的,具有丰富发展价值。
5.地方课程: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人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所开发形成的实践性课程。地方课程是宏观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
(3)班主任是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者。
2.[答案要点]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1)倡导全人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与技能训练的倾向。
(2)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3)体现新时代的价值观。新课程的基本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答案要点](1)接受。教师通过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为不同学生创造不同的社会情绪气氛。
(2)反馈。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光注视、赞扬与批评等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
(3)输入。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目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做出程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
(4)输出。教师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都会对课堂气氛产生不同的影响。
4.[答案要点](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情况提供便利。
(5)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6)依法接受监督。
5.[答案要点](1)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
(2)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能够产生与直接学习相同的效果,并具有直接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
(3)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制过程;动机过程。这四个过程是密切联系的。
(4)强化可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1)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
(2)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但遗传素质是人的先天因素的构成部分,不是全部。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个体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需要创造条件使具有不同先天素质的人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③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儿童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它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和发展的年龄特点。
④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而不决定人的发展。遗传素质有差异,但就一般人而言并不是相差很大,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基础,但不能预订或决定人的发展。
2.[答案要点]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特征与学习程度编成班组,根据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顺序(课程表),安排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有计划地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
优势:(1)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3)有利于多快好省地培养人才。
(4)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局限:(1)不能充分照顾学生个性差异和创造力的培养。
(2)不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难以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2010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二)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
A.教育观念现代化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管理现代化D.教师素质现代化
2.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历程中的服从法律和权威阶段是()。
A.0~6岁B.6~9岁
C.9~16岁D.16岁~成年
3.生病了既怕病痛,又怕打针吃药是一种()。
A.双趋式冲突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D.双重趋避式冲突
4.“行动迟缓、情绪深刻持久”属于哪种气质类型?()
A.胆汁质B.多血质
C.黏液质D.抑郁质
5.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
A.互补性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D.阶段性
6.以下是认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的是()。
A.华生B.布鲁纳
C.巴浦洛夫D.马斯洛
7.“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叫做()。
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
C.正迁移D.负迁移
8.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师中心论”主张()。
A.学生处于主体地位B.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C.教师处于顾问地位D.学生活动处于中心地位
9.王强考试不及格时总是说:“那些考得好的人都是靠死记硬背的,并不能证明他们有能力,我考得差也不说明我没有能力,其实分数是无所谓的。”这是()。
A.合理化B.反向作用
C.补偿D.压抑
10.当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要求学习效益达到最佳水平,则合适的学习动机强度应当()。
A.很高B.较高
C.较低D.以上都不对
11.概念形成的“假设考验说”的提出者是()。
A.奥苏伯尔B.布鲁纳
C.斯金纳D.加涅
12.对小学生的舆论起主要导向作用的是()。
A.班干部B.教师
C.学生自身D.学生领袖
13.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
A.教育的终身化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D.教育的全民化
14.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称为()。
A.小学教育目的B.小学教育目标
C.小学教育原则D.小学教育内容
15.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
A.导向原则B.疏导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
16.皮亚杰研究发现,2~5岁儿童的道德判断处于()。
A.权威阶段B.自我中心阶段
C.互惠或可逆阶段D.公正阶段
17.有关法律规定:“对使用特殊音响警报和红色回转警灯的警车,其他车辆应当避让。”这体现了行政职权的什么特征?()
A.优益性B.单方性
C.强制性D.执行性
18.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
19.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壬戌学制
C.甲午学制D.癸卯学制
20.王某担任某县第一实验小学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王某服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剥夺其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
A.当地县教育局B.当地县人民政府
C.地市教育局D.省教育厅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至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制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其中这“三个结合”是指()。
A.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B.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C.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相结合D.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E.政府办学与民间办学相结合
2.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
A.德育B.智育
C.体育D.美育
E.劳动技术教育
3.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其职责是()。
A.听取校长工作报告,审议学校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B.听取和反馈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团结教职工,支持校长正确行使职权
C.决定有关教职工福利的重要事项,监督校长和学校其他负责人的工作
D.罢免校长
4.群体的功能是()。
A.评价性功能B.导向性功能
C.生产性功能D.发动性功能
E.维持性功能
5.纽厄尔和西蒙的信息加工模式包括的成分有()。
A.接纳者B.处理者
C.加工者D.记忆
E.作用者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问题解决
2.聚合思维
3.学制
4.个人本位论
5.教育国家化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教育法》规定的学生应尽的义务。
2.简述复式教学及其特点。
3.新课程的特点有哪些?
4.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我国所保护的知识产权有哪几种?
5.问题解决的共同特点有哪些?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
2.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潮流,包括教育发展水平现代化、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条件现代化等,其中教育内容现代化是核心。
2.D [解析]个体接受纪律约束的发展过程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强制阶段(0~6岁)、强化阶段(6~9岁)、遵从集体阶段(9~16岁)、服从法律和权威阶段(16岁~成年)、民主平等阶段(成年)。
3.B [解析]动机冲突的类型:(1)双趋式冲突,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同时有两种强烈的目标和动机,但由于条件所限制,只能取其一时,便产生了双趋式冲突。(2)双避式冲突,指个体处在两个具有威胁性的目标之中,必须接受一个,才能避开另一个,需要作出抉择而不知取舍。(3)趋避式冲突,同一目标对个体既有利又有弊,同时具有趋近和躲避两种动机,利害得失难于权衡,从而使当事人左右为难。(4)双重趋避式冲突,这是两个目标具有双重或多重趋避的理由时产生的内心冲突的情境。
4.D [解析]气质类型主要有——胆汁质:行动迅速,强而有力;情绪易爆发,不能控制。多血质:行动活泼、敏捷,善于适应环境变化;情绪反应迅速,外露但易变。黏液质:行动缓慢,能平稳地适应环境;情绪反应慢,能自我控制。抑郁质:行动迟缓,情绪反应极慢且内隐,但深刻持久;情绪细腻敏感。
5.B [解析]个别差异性指由于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环境和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中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才会出现有些儿童聪明早慧,有些儿童大器晚成。
6.B [解析]略。
7.A [解析]略。
8.B [解析]略。
9.A [解析]合理化:人们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其实质是以似是而非的理由证明行动的正确性,掩饰个人的错误或失败,以保持内心的安宁。反向:将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和行为以截然相反的行为表现出来。补偿:通过新的满足来弥补原有欲望达不到的痛苦。压抑:把不愉快的经历和体验潜抑到无意识中,不去回忆,主动遗忘。
10.B [解析]学习动机的不同强度随学习任务的难易对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学习任务比较容易、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时可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学习任务难易适中时,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最有推动力;学习任务比较复杂、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11.B [解析]布鲁纳等人实验研究,提出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假设考验说认为,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莫须有地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存贮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即设想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么。
12.B [解析]略。
13.C [解析]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
14.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目的的定义的理解,主要分广义和狭义之分,本题考查的是狭义的小学教育目的,即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所以与题干符合。故答案为A。
15.B [解析]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16.B [解析]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2)权威阶段(6~8岁)。(3)可逆阶段(9~10岁)。(4)公正阶段(11~12岁)。
17.C [解析]略。
18.D [解析]略。
19.D [解析]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没有实施。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亦即“癸卯学制”。
20.A [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解析]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制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三个结合”是指发展教育事业必须采取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六个并举”是指在具体办学形式上,实行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并举;免费的教育与不免费的教育并举。
2.ABCDE [解析]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3.ABC [解析]略。
4.CE [解析]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群体具有生产性功能和维持性功能。
5.ABDE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纽厄尔和西蒙以人工智能的信息处理模式来说明普通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这一模式包括——接纳者:由感觉神经接受问题情境所产生的刺激,通过传入神经与联络神经,将信息传给处理者。处理者:即整个认知过程。记忆:包括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作用者:处理者所提供的解答。
三、名词解释
1.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通过思维重新组成若干已知的概念和规则,形成新的答案,即超越所学规则的应用,形成新的高级规则的过程。
2.聚合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3.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个人本位论:指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其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
5.教育国家化:指教育事业应与国家的外交、军事、财政、司法和内务一样,是非常重要的国家行政管理领域,必须将对教育事业的管理纳入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国家应在公共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对教育事业实施规范性行政管理。第一,国家必须发展教育事业。第二,国家要掌管教育事业。第三,国家要资助教育事业。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16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2.[答案要点]复式教学是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的主要特点: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
3.[答案要点](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4.[答案要点]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
5.[答案要点](1)要解决的问题是新的,即初次遇到的。
(2)解决问题是通过思维加工、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3)问题解决是高级规则的学习活动。
(4)问题解决涉及人的心理活动的多个层面。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越是基本的东西,越具普遍性,也越具概括性,越容易产生广泛的迁移。所以一个人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多,就越容易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
只了解概念并不能保证迁移的发生,还必须有充分的应用机会,在学习情境以外的其他不同情境中正确地运用概念、原理,才能真正学会弄懂原理的性质,掌握概念,才能认识到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在课时安排上给原理的应用以较多的机会;布置练习时,要有接近实际的作业量,将同类的和类似的内容归纳在一起来安排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进行适当练习;练习要有计划、有步骤,而且种类应多样化,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还应加强学习指导,促进迁移。
(3)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帮助学生认识问题之间的关系,寻找新旧知识或课题的共同特点,归纳知识经验的原理、法则、定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必须重视对学习方法的学习,以促进更有效的迁移。
2.[答案要点]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是:
(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
(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
(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
(1)对事业,无私奉献;
(2)对学生,真诚热爱;
(3)对同志,团结协作;(4)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2010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A《大学》B《中庸》
C《学记》D《春秋》
2教育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A生产劳动B模仿
C语言D动物本能
3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示范性B复杂性
C主体性D长期性
4教育心理学属于()。
A心理学B社会科学
C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D哲学
5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
C华生D布鲁纳
6最早提出遗忘曲线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B艾宾浩斯
C斯金纳D冯特
7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B不均衡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D个别差异性
8“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9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 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10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施行时间为()。
A2006年6月29日B2007年1月1日
C2007年9月1日D2006年9月1日
11教师注意力的特点集中体现在()。
A注意集中能力B注意稳定能力
C注意转移能力D注意分配能力
12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A都是主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客体
D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13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圣火在()古奥林匹亚遗址成功点燃。
A印度B希腊
C美国D雅典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小学生的思维以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小学教学中必须贯彻教学原则的依据。
2历史上曾出现过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即和。
3世界卫生组织于1986年提出健康的概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身体健康、健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反映的教学原则是;“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反映的教学原则是。
5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和。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隐性课程
2课程资源
3程序教学
4道德修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简述用教材教学有哪些策略。
2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
3简述课堂气氛的类型。
4分析教学对象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
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2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上不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教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1教学互动常见的形式有哪些?试作简单评析。
2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时应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及解析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考卷[教育理论综合知识(三)]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教学相长,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一份宝贵遗产。它首先见于《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2B [解析]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
3A [解析]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根据研究表明,他们一般都有种“向师性”,所以也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
4C [解析]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5A [解析]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6B [解析]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被绘
制成曲线,这就是百余年来一直被广泛引用的经典的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7B [解析]心理学家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现象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概念,所以说人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8C [解析]由题干可知是在描述道德意志。
9A [解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三大组成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结合教育。
10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11D [解析]注意分配能力是教师注意力的特点的集中体现。
12A [解析]略。
13B [解析]2008年3月24日,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圣火在希腊古奥林匹亚遗址成功点燃。
二、填空题
1具体形象直观性2启发式注入式
3心理道德4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5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三、名词解释
1隐性课程:一般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按照既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培养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的统称。
2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
3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方式,根据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成许多小项目,按一定程序加以排列,对每个项目提出问题,通过教学机器或程序教材呈现,要求学生作出选择反应,然后给予正确答案以便核对。
4道德修养: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社会阶级的道德要求,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方面,为磨炼自身、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求外”与“省内”相结合的活动。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比较——比较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
(2)还原——把抽象的教学知识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3)转化——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
(4)开发——开发周边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再加工;
(5)调整——运用更换、增删、归并等手段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
(6)挖掘——充分挖掘教材含蕴,发现教材新意义。
2[答案要点]优点: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不足:(1)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2)观察结果难以重复。(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3[答案要点]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2)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
(3)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4[答案要点](1)学生的年龄、学段情况;
(2)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况;
(3)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情况。
五、案例分析题
1[答案要点]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2[答案要点]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的行为,严重挫伤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常见的教学互动有以下三种形式:
(1)双向型。在这种互动方式中,师生之间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的师生对话形式。
(2)多向型。这种互动形式与双向型互动不同的是,互动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它强调信息的多向传递反馈。在课堂上的常见形式有: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等。
(3)网状型。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和教师构成一张紧密联结的网,每位学生、每位老师都是这张网的一个结点。能够牵一点而动全网,互动的辐射范围非常广。这种互动强调师生平等参与学习活动,信息全面开放,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源。这种互动的载体往往是大型的教学游戏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网上互动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这三种互动往往交织在一起,缺一不可。就教学效果来说,在这三种互动形式中,双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差,多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好,但效果最好的是网状互动。
2[答案要点](1)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能理解时,教师可以给以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
(2)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而求得答案。
(3)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以较少指导;对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以较多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
2010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的科学。
A心理现象及其规律B心理过程
C认识过程D心理特征
2教师上课必要的补充主要是通过()。
A布置作业B检查作业
C课外辅导D课后练习
3《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的公民。
A十六周岁B十七周岁
C十八周岁D十九周岁
4教学实践中的“双基”是指()。
A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B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
C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D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
5“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教师经常用这首诗鼓励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这种行为属于意志品质的()。
A自觉性B果断性
C坚持性D自制性
6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A有意注意B无意注意
C兴趣D知觉
7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是在()。
A原始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C奴隶社会初期D现代社会
8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是()。
A德育B班级活动
C教研活动D教学
9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
A确立教育目的B设计课程体系
C加强德育工作D选择教学方法
10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
A针对性B逻辑性
C知识性D创造性
11属于意义识记的行为是()。
A小明通过阅读成语故事记住了大量成语
B小明利用课间时间记住了圆周率小数点后9位数字
C小明采用历史的先后顺序记住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年月日
D小明通过诵读法记忆并掌握英语单词
12早晨的学习效果一般较好,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受下列哪一选项的干扰?()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
C单一抑制D双重抑制
13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
C华生D布鲁纳
14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
A授受关系B民主平等的关系
C相互促进的关系D师道尊严的关系
15在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凡年满()岁的儿童均可进入小学学习。
A4周B5周 C6周D7周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让学生掌握知识才是自主学习的本意。()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彼此独立的。()
3过度学习量越多越好。()26
4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课程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出现的错误也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5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法是谈话法。()
61995年3月1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法律。()
7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做好家长工作。()
8孔子主张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循序渐进这条教学原则。()
9教师的智力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
10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
11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掌握知识。()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13情感、态度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实现是一种“渗透”、“融合”的关系。()
14掌握、了解、理解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15“情感与态度目标”是可以预设的。()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10个空,每空1分,共10分)
1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终身学习又特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这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成长的支柱。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为基础。
3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三个过程。
4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房宗岳翻译的《》。
5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
6是对知识的最好复习。
7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8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9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第一是学会调适,第二是寻求,前者是基本目标,后者是高级目标。
10在我国年公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中,第一次把课外活动正式列入总计划。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哪些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2小学教师要扮演哪些角色?
3教学中如何教给小学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
4教师如何有效地促进迁移的教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哪些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2小学教师要扮演哪些角色?
3教学中如何教给小学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
4教师如何有效地促进迁移的教学?
六、教育写作题(本大题共16分)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
请以“终身学习”为话题,结合教师职业,谈谈你的认识。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及解析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考卷[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四)]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C [解析]课外辅导是在课堂规定时间以外,教师对学生的辅导。
3C [解析]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章总则第二条可知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4C [解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被称为教学实践中的“双基”。
5D [解析]自制性就是一个人自己控制和协调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举止行为的品质特性。而题干中所述正是意志品质的自制性。
6A [解析]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故题干所述应为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7C [解析]略。
8D [解析]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所以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是教学。
9A [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为此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确立教育目的。
10A [解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为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有针对性。
11C [解析]意义识记是根据事物内部联系,反复领会、理解,揭示其实际意义的记忆方法,也称逻辑的或理解的记忆。
12A [解析]研究表明,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早晨起床,大脑比较清醒,所以不受前摄抑制的影响。
13D [解析]20世纪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14C [解析]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5C [解析]在中国,小学和初中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均可进入小学学习。
二、判断题
1× [解析]让学生能够探索、学会探索,才是自主学习的本意。
2× [解析]教学重点与难点常常呈交叉关系,有些是重点而不是难点,有些是难点而不是重点,有些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3× [解析]过度学习容易疲劳,所以适度的学习量比较好。
4√ [解析]略。
5× [解析]题干中描述的是讲授法。
6√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并经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颁布,于1995年9月1日起施行。《教育法》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
7× [解析]全面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条件。
8× [解析]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愤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是“启发”一词的来源,显然体现的是启发性原则。
9× [解析]教师的教学效果不是完全由教师的智力水平来决定的,还与教学方法、学生情况有关。
10√ [解析]略。
11× [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12√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学校保护中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13√ [解析]略。
14× [解析]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15× [解析]“情感与态度目标”应该区分预设性目标和非预设性目标。
三、填空题
1学会学习2直接经验3评价
4教育实用心理学5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6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7发散8认知失调
9发展101986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2)在教学内容的易混淆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3)在思维的交锋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4)在思维的发散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5)在规律的探索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2[答案要点]教师职业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传道者的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3[答案要点]首先,针对小学儿童抽象思维水平不高的特点,教会学生以直观材料帮助思维;
其次,在学生借助直观图帮助思维的同时,注意教给学生逻辑推理的方法,而不是停留在乱猜硬套或“依样画葫芦”,培养学生归纳和演绎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4[答案要点](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五、论述题
[答案要点](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利用电教手段,采用游戏、模拟等方式。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如在正式讲授内容之前,提出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好奇心,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即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一种悬念,从而引发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愿望。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不同难度的任务所需要的动机强度不同,对于简单的任务,需要较高的动机强度;对于困难的任务,则需要较低的动机强度。日常教学中的评价旨在促进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发展,因而中等难度水平的任务是有益的。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以便激起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通过反馈知道缺点或错误,可以及时纠正。表扬鼓励比批评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儿童产生成就感,后者则会挫伤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竞赛中学生的好胜心和求成的需要特别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加强,但要注意减弱竞赛的消极因素。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帮助他们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并引导其通过努力达到,从而增强自信。让学生明白失败的原因在于缺乏努力,而不是能力不够,只要付出努力,便会成功。
六、教育写作题
[参考例文]
教师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因此,人类将进入学习化社会,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将不断发展。而学校是进行人类文化的代际交接和传承的场所,教师则是进行人类文化的代际交接和传承的执行者。所以“终身学习”对于教师而言势在必行。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缘由:
教师的职业性质与特点决定了教师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今天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为此,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提高自我素质,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而在众多角色中最基本的角色还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角色”,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教师又是社会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有人认为,“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种看法在社会发展速度很慢的年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在当代这样的一个发展极为迅速的社会,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一桶长期不更新、不流动的水,会变成死水。一个教师的知识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他的知识就会变得陈旧,变得无用。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常教常新。知识的不断更新也就意味着教师要不断学习,不停学习、终身学习。
2010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教育理论综合知识(五)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A.教师、学生、教材
B.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
2.在教学中,初入学儿童的注意状态取决于()。
A.个体知识经验B.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C.个体需要兴趣D.情绪状态
3.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是()。
A.勒温B.苛勒
C.华生D.斯金纳
4.学校的产生,一般地说,是在()。
A.原始社会B.原始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D.封建社会
5.()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A.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B.加强和改进法制建设
C.加强和改进硬件建设D.加强和改进道德建设
6.5岁的玲玲想吃糖,她认为自己的玩具娃娃也想吃糖,这说明其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A.属单维思维B.不可逆
C.自我中心D.具体逻辑推理
7.“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
A.华生B.霍尔
C.高尔登D.洛克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思想最早出自()。
A.《学记》B.《论语》
C.《孟子》D.《中庸》
9.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这说明其思维具有()。
A.指向性B.流畅性
C.变通性D.独创性
10.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的教师为人师表内容可以概括为()。
①教师的行为示范②教师的语言示范③教师的衣着、仪表示范④教师的举止示范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1.学习“直角、锐角、钝角、平角”等概念时,各种概念的相互影响称为()。
A.水平迁移B.正迁移
C.顺向迁移D.一般迁移
12.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是()。
A.教学B.课外活动
C.社会实践D.校外活动
13.根据教学评价的功能,可将其分为()。
A.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B.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
C.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D.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14.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相关当事人的()依法确定。
A.损害程度
B.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因果关系
C.行为后果
D.损害过程
15.下列教育形式中属于狭义教育的是()。
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D.自我教育
16.小学低年级儿童想象的形象往往具有模仿性和()。
A.复制性B.新颖性
C.创造性D.具体性
17.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学校应当()。
A.让司法机关代劳
B.让居委会、村委直接负责
C.让政府部门开展
D.聘任从事法制教育的专职或兼职的教师
18.小学生容易把“b”写成“d”,这说明小学生的()还不成熟。
A.感知能力B.注意能力
C.记忆能力D.思维能力
19.3~5岁的儿童的言语掌握能力和记忆能力往往优于成年人,这表明儿童发展具有()。
A.阶段性B.顺序性
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20.学生已经掌握了“哺乳动物”的概念,再去学习新概念“鲸”时,很快予以接受。这一掌握概念的形式是()。
A.概念同化B.概念形成
C.概念顺应D.概念类比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教育的特质至少有哪几方面?()
A.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有意识活动
B.教育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生存活动
C.教育是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
D.教育是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E.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有()。
A.教育普及化的开始B.提出“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
C.教育法制化的形成D.强化教育的国家控制
E.教育精英化的实现
3.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有()。
A.问题的呈现方式B.功能固着
C.知识储备D.反应定势
E.认知特性
4.课程的基本类型有()。
A.学科课程B.经验课程
C.活动课程D.潜在课程
E.核心课程
5.王刚英语考试得了90分,他将原因归结为是自己持久努力的结果,这种归因是()。
A.可控的B.不可控的 C.稳定的D.内部的
E.外部的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学习方式
2.社会本位论
3.元认知
4.课程评价
5.美育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科技发展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心理健康教育有何意义?
3.简述教育目标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4.简述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
5.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具体途径。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论述新课程改革的六项目标。
2.试论述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特点与教育
参考答案及解析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考卷[教育理论综合知识(五)]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略。
2.B [解析]在教学中,初入学儿童的注意状态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刺激物只要是生动的、新异的,就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3.A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最早研究群体动力、场理论和力学概念,说明群体成员之间各种力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C [解析]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埃及,我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商代。
5.A [解析]略。
6.C [解析]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单维性、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等特征。认为其他人或物的思维与自己的一样是自我中心的表现。
7.C [解析]“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高尔登,他的典型论调是:“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正如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
8.B [解析]略。
9.C [解析]思维的特点有流畅性:个人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前辈的意见。
10.D [解析]略。
11.A [解析]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顺向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一般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
12.A [解析]略。
13.C [解析]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可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可分为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可分为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14.B [解析]略。
15.B [解析]狭义的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16.A [解析]小学低年级儿童想象的形象往往具有模仿性和复制性,创造加工的成分不多。
17.D [解析]略。
18.A [解析]感知就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各种事物的直接认识。
19.C [解析]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都存在不同的关键期。
20.A [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ADE [解析]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的活动。
2.ABC [解析]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2)“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4)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3.BCDE [解析]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包括(1)功能固着:是指人看到某件制品时,思维常被其惯常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它别的方面的功能。(2)反应定势:它是指人们由于先前影响,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3)知识储备:有效的问题解决是以某一问题领域的丰富的知识存储为基础的。(4)智慧水平:解决问题的成败常常决定于智慧水平的高低。(5)认知特性:认知上的许多特性都明显地影响问题解决的进行。
4.ACDE [解析]学科课程:学生在原来具备的一定的直接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借助书本知识,通过概念和推理来掌握前人留下的间接经验。活动课程: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获得对自然和社会事物的大量的直接经验。潜在课程:是指学校教育的总体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5.AD [解析]一般从三个纬度对归因进行归类:内在性(内部和外部因素),稳定性(稳定和不稳定因素),可控性(可控和不可控因素)。努力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归因。
三、名词解释
1.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2.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其主要观点为:(1)教育目的不应从个人本位出发,而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决定;(2)个人只是教育的加工原料,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3)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个人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4)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发展依赖于社会。社会本位论过分强调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没有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的发展的束缚和压抑。
3.元认知:元认知也称反省认知或超认知,它是指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评价及其对认知过程的调控。
4.课程评价:它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只在系统调查与描述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学校课程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不断完善课程,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5.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小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2.[答案要点](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习心理健康的需要;39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3.[答案要点]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标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培养目标也是对培养怎样的人的规定,但它与教育目标有上下位次之分。不同层次的目标系列依次为: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他们都标示了一定社会对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4.[答案要点](1)观念滞后,目标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2)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针对性不强;
(3)课程结构单
一、封闭;
(4)课程内容陈旧;
(5)课程实施仍为三个中心(教师、书本、课堂);
(6)课程评价重学业成绩,忽视全面发展;
(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5.[答案要点](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微格教学;
(3)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1)改变课程过于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答案要点]小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儿童入学标志着由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活动为主,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是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1)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儿童入小学时感知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可以在教师组织下进行简单的观察。知觉的随意性和情绪性还很明显。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还很笼统,常忽略一些细节,小学生的时间、空间概念都有了发展。然而这方面的能力还很有限,较长的时间概念,较大的空间概念还都没有形成。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对事物的感知更具有目的性和顺序性,对事物能进行比较精确的感知,逐步确立时间、空间概念。
三、名词解释
1.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2.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其主要观点为:(1)教育目的不应从个人本位出发,而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决定;(2)个人只是教育的加工原料,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3)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个人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4)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发展依赖于社会。社会本位论过分强调个人对社会的依赖,没有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的发展的束缚和压抑。
3.元认知:元认知也称反省认知或超认知,它是指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评价及其对认知过程的调控。
4.课程评价:它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只在系统调查与描述的基础上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的活动,是对学校课程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不断完善课程,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
5.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小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是: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2.[答案要点](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习心理健康的需要;41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3.[答案要点]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标是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标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培养目标也是对培养怎样的人的规定,但它与教育目标有上下位次之分。不同层次的目标系列依次为: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他们都标示了一定社会对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4.[答案要点](1)观念滞后,目标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2)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针对性不强;
(3)课程结构单
一、封闭;
(4)课程内容陈旧;
(5)课程实施仍为三个中心(教师、书本、课堂);
(6)课程评价重学业成绩,忽视全面发展;
(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5.[答案要点](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微格教学;
(3)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1)改变课程过于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答案要点]小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儿童入学标志着由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活动为主,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是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1)能力的发展与教育
儿童入小学时感知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可以在教师组织下进行简单的观察。知觉的随意性和情绪性还很明显。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还很笼统,常忽略一些细节,小学生的时间、空间概念都有了发展。然而这方面的能力还很有限,较长的时间概念,较大的空间概念还都没有形成。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对事物的感知更具有目的性和顺序性,对事物能进行比较精确的感知,逐步确立时间、空间概念。
第五篇:201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模拟题及答案
2011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模拟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节假日补课是国家教育部明令禁止的,是一种非法行为。
2、社会主义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
3、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要在二级乙等以上标准。
4、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5、教师的考核应当坚持全面考核,以工作成绩为主,做到客观、公正、准确。
6、所谓教师德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
7、施行义务教育的学校在教育教学和其它活动中,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8、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目的是增强未成年人法制观念。
9、《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10、《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11、实施教育行政处罚的机关,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外,必须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
12、学校对校舍、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应当每月检查一次。
13、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 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14、中学、小学校园周围200米范围内不得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
15、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二、单选题
1、“学校下学年生源锐减,教师严重超编,不愿意上早晚自修和补课的同志可以去其他学校另谋高就!”这种说法违反了--。(B)
A、《学校管理条例》 B、《教师法》
2、教师之间要“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这是师德教育的--。(A)
A、“双赢”协作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
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较高道德目标是--。(A)
A、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B、忠于职守,为人师表,积极进取。
4、聘任或任命教师担任职务应当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一般为--。(B)
A、三年 B、三至五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于____起开始施行.(B)
A、1995年9月10日 B、1994年1月1日
三、单选(5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B)之日起开始实施。
A、1990年9月1日 B、1995年9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B)第三十八号令公布的。
A、国务院令 B、主席令
3、国家实行(A)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A、教师资格 B、教师竞聘上岗
4、(A)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A、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B、加强和改进法制建设
5、(A)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A、中国公民 B、世界公民
四、双选题(5分)
1、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制定本法,(AB)
A.宪法 B.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AB)。
A.学费 B.杂费 C.书费 D.住宿费
3、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____ __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__ ____,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实际发展。(CD)
A、耐心 B、个性 C、平等 D、个体差异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来保障”。(CD)
A、靠教师 B、靠社会 C、靠法制 D、靠制度
5、在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中,要把------放在突出地位。(BC)
A、学历教育 B、思想政治教育 C、职业道德教育 D、信息技术教育
五、多选题(5分)
1、中小学教师职业教育道德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等。(ABCD)
A、教育方针 B、政策 C、法律法规 D、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BCD)
A、“八荣八耻”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
3、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BCD)
A、共产主义 B、爱国主义 C、集体主义 D、社会主义
4、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应当提交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和下列证明和材料:----和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人民政府或者工作单位、所毕业学校,对其思想品德、有无犯罪记录等方面情况的鉴定及材料证明。(ABC)
A、身份证 B、学历证书或者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 C、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指定的医院出具的体格检查证明 D、教材教法合格证
5、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义务教育的实施,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制定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ACD)
A、宪法 B、教育法 C、劳动法 D、未成年人保护法
六、简答题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2、试分析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开除学生的原因。
答: 《义务教育法》规定不得开除学生,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目的是为保障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是强制性教育,是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 的教育,不能因为学生违反学校管理制度,就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在这一点上,义务教育同非义务教育有所不同。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如果严重违反学校管理 制度,学校可给予其开除学籍的处分。
2011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每小题1分,共30分)
1.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融会贯通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属于教学原则中的()。
A.启发性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巩固性原则
2.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属于教学法中的()。
A.实验法 B.演示法
C.引导法 D.参观法
3.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制 D.道尔顿制
4.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的是()。
A.管理 B.德育
C.教学 D.服务
5.“原罪说”认为,任何人天生即是有罪的,他们的罪先天地来自其祖先,这种主张属于()。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辐合论 D.起源论
6.现行的初等义务教育在()时期开始普遍实施。
A、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C、第三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D、信息革命出现
7.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康德的《论教育》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8.下列属于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的是()
A、引发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动知识
9.下列哪一项属于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
A、知识,智力,能力
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10.某工厂招用九年级在读学生王某为员工,此行为()。
A.违犯《教师法》 B.违犯《义务教育法》
C.触犯《未成年人保护法》 D.触犯《刑法》
11.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针对教育目的提出()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12.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A.社会教育制度 B.高等教育制度 C.学校教育制度 D.国民教育制度
13.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A.行为系统 B.意识特点
C.综合心理特征 D.品德与修养
14.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
A.开除 B.劝退
C.批评教育 D.记过处分
15.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中,学校责任适用的归责原则是()。
A.公平原则 B.无过错责任原则
C.严格责任原则 D.过错责任原则
16.下列哪项主张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A.学不躐等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温故而知新
17.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是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平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进行的评价是()。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正式评价 D.非正式评价
18.在认知和技能领域中,最常用的教学评价手段是()。
A.教师自编测验 B.课堂提问
C.平时作业 D.行为检查单
19.对性格内向、孤僻、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宜采用的谈话方式是()。
A.商讨式 B.训导式
C.渐进式 D.谈心式
20.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和()。
A.心理咨询 B.心理障碍调适
C.学生考试焦虑 D.心理卫生辅导
21.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
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
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
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促进人的发展服务
22.坐巴士会晕车的人,在乘船、乘火车时也有类似的反应,这是()。
A.条件反射的消退 B.条件反射的泛化
C.条件反射的分化 D.条件反射的习得
23.学生受师生关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A.教师的态度 B.教师对学生的认识
C.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D.学生的认知特点
24.狼孩有着一种适应性心理障碍,其主要原因是()
A.缺乏营养 B.遗传因素 C.狼的影响 D.缺乏社会性刺激
25.“足智多谋、随机应变”,这是思维的()。
A.逻辑性 B.独立性
C.灵活性 D.广泛性
26.有的学生平时易受暗示、屈从于权威、按照他人的意见办事、不善于适应紧急情况,这类学生的性格类型属于()。
A.场依存型占优势 B.场独立型占优势
C.情感型 D.内倾型
27.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是()。
A.追崇科学世界 B.回归生活世界
C.更多的科学世界,较少的生活世界 D.都不是
28.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
29.学生掌握数的概念时,把数分为实数和虚数;又把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又可分为整数、小数和分数等,这属于()。
A.思维的抽象过程 B.思维的具体化过程
C.思维的分类过程 D.思维的概括过程
30.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A.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B.团队合作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C.沟通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D.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教师劳动的特点是()。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协作性
2.学校咨询的目标是()。
A.解除学生心理困扰
B.使来访的学生以后能处理类似的问题
C.促使学生动辄寻求咨询
D.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发展的主要内涵是()。
A.发展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 B.能够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
C.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高效的行为
D.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4.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其职责是()。
A.听取校长工作报告,审议学校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B.听取和反馈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团结教职工,支持校长正确行使职权
C.决定有关教职工福利的重要事项,监督校长和学校其他负责人的工作
D.罢免校长 5.开学初,新来的黄老师通过调查、谈话、自我介绍和小测验来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性差异,以便管理学生、安排日常教学。请问黄老师所作的评价不是()。
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配置性评价 D.非正式评价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学者伊里奇所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制度化社会的重要体现。()
2.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依法聘任。()
3.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它的特征是以学生的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独立完成作业。()
4.对有特殊天赋或者有突出成就的未成年人,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应当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5.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课程的设计和教育内容的丰富与更新。()
6.一般说来,正负迁移的产生取决于两种学习在刺激反应之间相似与相异的程度。()
7.一定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是无法通过教育观念反映出来的。()
8.多动症是先天体质上的原因。()
9.教师的责任在于“传道、授业、解惑”。()
10.政治性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制约和决定着教育的政治思想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四、论述题(要求:紧扣题意,理论联系实际,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论述充分。每小题10分,共20分)
1.面对新课程改革,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2.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应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五、材料分析题(要求:紧扣题意,理论联系实际,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论述充分。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某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距离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
请用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管理等有关理论分析这一案例。
2.某校语文老师对班级里犯错误的学生的处理办法是:犯了小错误,就给大家唱支歌,表示歉意;犯了大点的错误,就去做件好事,表示弥补;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就写一份“说明书”,说明当时的心理活动。
你对这位老师如此“惩罚”学生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