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崇阳县关爱留守儿童和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情况汇报
崇阳县关爱留守儿童和解决进城务工人员
子女入学工作情况汇报
崇阳县教育局
崇阳县位于湘鄂赣三省五县交界处,属贫困山区县,版土面积1968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47万人口。我县是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县,是武汉“1+8”城市圈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86 所,其中高中3所,职校1所,初中11所,小学70所(含53所初小,34个教学点),特殊学校1所,公办幼儿园21所,全县教师3819人。为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和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我们精心准备、积极部署、周密安排,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情况
为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顺利入学,我县采取三大举措:一是适当放宽准入条件。在严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条件关的前提下,结合进城务工人员务工实际,予以适当放宽准入条件,规定欲在县直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条件为:流出地乡镇政府出具的父母双方同时进城务工或其他法定监护人进城务工、在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居(暂)住证和房产证(或房屋租赁证明);监护人与用人单位签订并由劳动部门认可的劳动合同或监护人的工商执照等;《流动人口婚育证明》,预防接种证(小学报名用)。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实行就近免费就读。对不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劝导回原籍就读。2011年春,我县招收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7449人,其中就读于公办学校的有7135人,就读于民办学校的有314人,基本上实现了符合条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应读尽读”的目标。二是多渠道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首先始终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随班就读为主”的原则,广泛接纳符合条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我县现有11所中小学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进一步缓解外来务工人 员子女就学难,2009年秋我县在教育城创办了崇阳县第二实验小学,计划于2011年秋新建崇阳县第五小学。三是不断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管理。把外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纳入城区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范畴,并根据外来人员子女流动性大等特点,适当放宽入学、转学标准,只要符合入学条件,允许随时插班;只要有正当理由,允许随时转学,实行学籍动态管理。
二、关爱留守学生工作情况
崇阳县有留守、流动儿童15427名,全县争取建立了三级留守、流动儿童托管机构。分别是教育城托管中心,托管流动留守儿童3400多名;白霓镇小托管中心,托管流动留守儿童308名;被县政府命名的12个乡镇中心小学和县寄宿学校的托管学校,托管流动留守儿童2400多名;县城各幼儿园、小、中、高、职托管流动留守儿童9000多名,全县被县妇联调查掌握进入数据库的在校留守流动托管儿童共有15400多名。现在全县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以2个大型的托管中心的管理模式为示范,我们正在推动其他的教育机构在他们的基础上创新,如学校家长学校、社区家长学校、幼儿园等,要求他们对流动留守儿童的托管问题特别是安全和品德问题引起高度重视。
近年来,在省、市、县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崇阳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全县招募了2000多名爱心妈妈和爱心爸爸,初步建立了13所乡镇留守儿童托管学校、1个乡镇级托管中心、1个村级留守儿童服务站,一个县级留守流动儿童学校,县直有70多个单位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了“双扶”责任范围,有7000多名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受益,随着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更多的留守儿童受到关注。达到了帮助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片群众、稳定一方社会的目的,促进了社会和家庭的和谐发展。
二0一一年三月
第二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凭证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凭6证入学
需要城区、开发区教育局安排就读小学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长需持以下报名材料到暂住地的城区、开发区教育局提出申请。
1、家庭户簿和父母的身份证;
2、父母双方在南宁市的暂住证或居住证明(有效期一年);
3、父母双方在南宁市居住的证明(所列证件之一:市区内居住房屋的产权证、购房合同备案证明,当地居委会出具的房屋居住租赁证明);
4、父母务工就业证明(所列证件之一:工商营业执照、劳动用工合同);
5、学生原就读学校证明所在地具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就学(或转学)证明;
6、父母户籍所在地乡镇以上计生部门出具的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婚充证明”。
第三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子女工作制度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及“留守学生”工作制度
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家庭的亲情温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存在诸多问题,为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网络教育模式,弥补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空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让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放心在外打工,我街道在本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摸清情况,确立工作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经商,有许多成功人士已在经济发达地区购置房产安家落户,使大量生源外流,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民在外过着低收入的打工生活,无力支付高额的异地借读费用,只好将子女留在本乡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助看管。为此,我校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网络教育模式,弥补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空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让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放心在外打工
二、我校采取的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各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
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
每班推荐几名典型学生与我校在职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1—2名学生,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他们生活、指导他们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建立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档案和联系卡。
各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建立了每个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4.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为了“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各校在周二至周四的下午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课外阅读、书法指导、体育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
5.形成关爱合力。
各校在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与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远在外地的家长定期电话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学
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7.给父母的一封信。
各班级还安排所有的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等向父母进行汇报。
三、成绩和困难
经过近一年来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各校关爱“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作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落实到学校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开支,学校这个大家庭也负担不起,经费不足,大大制约了“关爱工程”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学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人员也是制约“关爱工程”的问题之一,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
总之,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及“留守学生”
工
作
制
度
第四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子女工作总结
东土门小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义务教育就学工作”自查报告
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家庭的亲情温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存在诸多问题,为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网络教育模式,弥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空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让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放心在外打工,我校在本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摸清情况,确立工作目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经商,有许多成功人士已在经济发达地区购置房产安家落户,使大量生源外流,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民在外过着低收入的打工生活,无力支付高额的异地借读费用,只好将子女留在本乡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助看管。为此,我校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网络教育模式,弥补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空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让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放心在外打工
二、我校采取的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教师结对帮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每班推荐几名典型学生与我校在职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1—2名学生,帮扶教师经常找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谈心,随时掌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他们生活、指导他们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档案和联系卡。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建立了每个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档案和联系卡。通过联系卡的建立,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4、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为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我校在周二至周四的下午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课外阅读、学习指导、体育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
5、形成关爱合力。
学校在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不定期的家访,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远在外地的家长定期电话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
7、给父母的一封信。
各班级还安排所有的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等向父母进行汇报。
三、成绩和困难
经过近一年来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作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落实到学校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开支,学校这个大家庭也负担不起,经费不足,大大制约了“关爱工程”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学校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总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解决好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对他们要严慈相济,使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2013.9
东土门小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义务教育就学工作”自查报告
2013年9月
第五篇: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七项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出发,切实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每学期初召开一次由学校负责人参加的“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拟定《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实施方案》,切实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合法权益,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保障。
二是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同时,对随父母进城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进行合理安排,就近入学,并做到应入尽入。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收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分配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三是清理规范有关制度。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歧视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在入学过程中,对所有接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得歧视,不单设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班。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行“四统一”即与城市学生一样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根据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实际情况,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评优奖励、入队、课外活动等方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
四是实行转入转出制度。根据农民工流动性大、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转入转出制度管理,防止出现辍学现象。
五是建立管理档案库。为外来务工人员建立资料详尽的校、班两级管理档案库,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住址、家长(监护人)联系方式、家庭基本情况、学生学习生活状态及身心发展特点等。对学习生活有困难的学生,采取校级领导分包班级、教师分包学生的形式,重点实施扶助。同时,不得加收借读费及“一费制”政策规定之外的其他任何费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失学。
六是建立定期联系制度。通过定期家访、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父母(监护人)的联系和沟通,形成联手教育的合力。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真正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七是建立动态监测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报告制度。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与教师考核挂钩。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好的班级和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中出现严重问题的教师,考核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