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教研机制与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
有效教研机制与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村教师教育及师资队伍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农村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依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状况堪忧。所以,当务之急是提高广大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此,几年来,作为教科研部门的我们一直在力求改变教育科研的工作方式,不断实现教育科研创新,走进农村学校,倾听农村学校的呼声与要求;走近农村教师,了解农村教师的愿望与现状。变程序式教研为参与式服务,变灌输式指导为对话式互动,形成教研员对农村教师的个别指导、骨干教师对农村教师的示范引领、教研强校对农村学校的教研示范,以及农村学校自主发展的有效教研的机制,从而促进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的均衡发展。实践中,我们总结了如下几种有效的教研机制:
一、蹲点调研:建立农村教师与教研人员个体间的有效互动机制
蹲点调研就是教育科研部门组织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走进农村薄弱学校,全面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以及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批改、教研组活动等情况,特别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情况,以发现问题,然后提出相关的解决问题、改正行为的措施和方法,从而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全面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高农村学校教师把握教材、理解教材、呈现知识的技能。蹲点调研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是全面性。通常教科研部门到农村学校的蹲点调研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三五天或更长时间。在蹲点调研的过程中,教研员与骨干教师要对这所农村学校的全体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批改、教研组活动等方面进行详细、全面了解,特别是对全体教师的上课情况要安排逐个检查,然后教研员与教师就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展开平等、积极、自由的互动与沟通,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所以,蹲点调研是对农村薄弱学校所有教师个体的考量与指导。
二是互动性。蹲点调研是教研员与农村教师个体之间的“对话式互动研讨”。在互动过程中,教研员以同行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聆听教师的倾诉、体味教师的困惑,同时深入分析教师对教材文本把握的偏差。然后,教研员一方面创设合宜的情境,指导和促进教师积极地自主反思。另一方面又高屋建瓴地分析文本的编写意图、创新预设方法,最终在互动合作中指导农村教师形成新的教学方案。
三是有效性。蹲点调研是学科教研员与学科教师个体之间的互动,学科教研员在深入了解或听课的基础上,提出教师课堂教学的修改意见,这种面对面的指导,促进了农村教师的教学反思,帮助教师实现了教学行为的自我重建。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必然会有内心的情感体验,或喜悦、兴奋、激动,或痛苦、焦虑、困惑,而这种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正是教师不断扬弃、不断生成、不断提升的过程。因此,蹲点调研对农村教师的指导的有效性显而易见。
简言之,我们认为,蹲点调研的教研制度是指导农村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非常有效措施。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对农村薄弱学校进行定期的蹲点调研,并形成了包括确定学校、下乡蹲点、布置任务、定期回访等几个步骤的基本模式。
确定学校。我们教研室每学期确定2-3所学校作为本学期重点的蹲点调研学校,然后,每位学科教研员在下乡蹲点调研之前都要首先了解该校学科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以便在蹲点调研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
下乡蹲点。在下乡蹲点的一周内,各学科教研员逐一听取学校各位学科教师的随堂课,检查各位教师的备课本、作业批改情况,参与学校学科的教研组活动。在全面检查的基础上,一方面与教师互动讨论指导;另一方面给学校领导反馈学科教师的基本情况,并对学校与教师提出一些调整教育教学方法的建议与措施。
布置任务。在与教师互动讨论、交流指导的同时,各学科教研员还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学科教师提出一些平时要进行演练和行为跟进的作业与任务,以便今后检查。
定期回访。蹲点调研以后,组织各学科教研员不定期对这所农村学校的学科教师进行回访,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检查年轻教师的进步f青况。这种“任务驱动模式’’的检查回访的确对促进农村学校年轻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几年来的蹲点调研实践表明,这种教研员深入基层,走近农村学校对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效果确实不错,深受农村学校教师的欢迎,对农村学校教师的成长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我们教研室下乡蹲点调研过的农村学校有30多所,在蹲点调研过程中开课教师达1000多人次,教研员在这些学校听课达1500多节次。许多农村学校教师在学科教研员的指导与其个人的努力下迅速成长,成为当地的骨干教师。
二、联片教研:建立教研强校与农村学校群体间的有效联动机制
联片教研就是建立教研强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的校际教研共同体,使原有“以县为主”的教研范围更扩大,教研网络更完善,形成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以强带弱、以强促弱的教研互动局面,从而使分散的教研力量形成合力,为农村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达到优质教学资源互补共享,继而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全市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所以,联片教研对提升农村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措施与方法。
联片教研的优势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它为农村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互动、展示的平台,增加了锻炼的机会。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单在联片教研方面,就有50%以上的农村教师在片区教研会上做过课。二是联片教研实实在在地为解决农村学校在课程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展开了教研活动,提高了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三是联片教研发挥了农村学校教师的教研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农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四是联片教研加强了校际之间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促进片区各校整体性、集合式优势成果的形成。
联片教研的活动模式具体有:
第一,“专家引领式”的联片教研。这种模式就是强校牵头特邀了名师来校上新课程示范课,组织片区内农村学校的各学科教师听课、评课,研讨新课程的上课形式和方法。通过联片教研活动,使广大农村教师汲取名师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技能,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同时,还组织片区内的农村学校教师听专家讲座,与专家们展开疑惑问题的现场对话、交流,解决了广大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
第二,“骨干巡回式”的联片教研。这种模式就是强校组织有关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分别在片区内的农村薄弱学校进行巡回式课堂教学展示,然后针对一些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交互讨论,提出解决方案。这样,即解决了课改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又提高了授课教师、听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教研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广大农村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第三,“教学课例式”的联片教研。这种模式就是在该片区的教研活动中,要求每位参与教师听了观摩课以后,根据授课老师提供的课例,积极开展互动式评课,扎实开展课堂教学交流活动。同时,要求每一次的联片活动要有片内农村学校的教师代表参与上课,这样有助于农村教师的积极互动,引导农村教师共同成长。
总之,实行联片教研有利于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有利于发挥骨干教师对农村学校的辐射作用;有利于强校与农村学校的交流和经验推广;有利于推动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帮助农村学校提升教研水平,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从而最终确保农村学校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促进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联片教研还可以改变教育科研活动单靠教研室组织的传统,实行“片区设计、县级指导、学区组织、教师观摩、大家评议”的办法,形成“小教研、大格局、创特色、竞发展”的新型教科研局面,扩大了农村学校教师对教科研活动的参与面,提高了教科研工作和课改实验工作的有效性。
三、帮扶送教:构建骨干教师给农村教师引领式的专业指导机制
帮扶送教就是建立“教师支教”、“送教下乡”、“帮扶结对”等制度,使示范学校的骨干教师给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以有效的专业引领、指导,从而促使农村薄弱学校教师迅速成长的一种即经济又便捷的措施与方法。
教师支教是开展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的一种主要措施。近几年,我市积极探索“保留工资、保留编制、提高津贴”等办法,建立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教师交流与支教制度。一方面我市鼓励和选派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任教或支教,凡到边远农村学校支教的教师在评优评先、年度考核、职称聘任时享受优惠条件。另一方面,我市还通过制度来促使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就是硬性规定没有农村学校工作经历的城镇学校教师必须到要到欠发达的农村薄弱学校支教一年,否则没有资格参加教师职务评审。所以,每年我市都有100多位老师到50多所农村学校支教。在选派教师支教农村教育的同时,我市也从边远农村学校选派教师到城镇学校跟班学习。应该说,城镇学校的骨干教师通过支教,给农村学校带去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带动和促进了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帮助提高了农村教师业务素质。
送教下乡就是发挥各类名师骨干教师的优势,组织开展送“精品课、新理念”到农村、到山区学校的活动。我们教科研部门每学期都根据本地的实际,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挖掘选拔名教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教学中坚、骨干教师组建讲师团,以片区为单位精心组织送教下乡活动,把优质课、示范课、精品课送到农村薄弱学校,受到农村山区薄弱学校一线教师的好评。
帮扶结对就是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结成对口帮扶学校,由市教育局或学区根据全市、本学区农村学校的实际,统筹安排,统一协调。以示范学校、强校为主,城镇学校为辅,与全市偏远农村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结成帮扶对子。对口帮扶以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素质为目的,以送教下乡为主要形式,以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内学校跟岗培训学习为辅助形式。具体做法是:由示范学校或强校挑选一些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或到农村学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通过示范课、公开课、说课、共同备课等活动,帮助农村学校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同时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也定期到示范学校听课、观摩、跟岗学习,示范学校还指定骨干教师进行具体的辅导。
另外,在帮扶结对方面,我市一些学区还启动了“青蓝工程”。“青蓝工程”就是由学区牵头组织30岁以下参加工作未满三年的城镇、农村学校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青蓝工程”的目标是:通过骨干教师的指导使青年教师能够做到“一年入门,三年胜任,五年成骨干,八年为名师”。“青蓝工程”的形式是:在学科教学中,骨干教师给新教师、农村教师在业务上进行“一对一”、“师徒式”的指导,从而促进青年教师、农村教师成长。除此之外,我市还在高中阶段建立了农村学校与城镇示范学校之间的定期校际交流活动制度。通过示范学校骨干教师与农村学校教师相互借班上课、同课异构等形式,促进了农村学校与示范学校骨干教师的共同成长。
四、校本教研:构建农村薄弱学校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机制
专家研究结果表明,“校本”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意指为了解决学校所面临的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在学校中”意指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要在自己的学校中由校长、教师共同研究、探讨、分析来解决。“基于学校”意指解决学校实际所存在的问题和促进学校的发展必须要从自身学校的实际出发。由此,笔者认为,“校本教研”的定义可以归纳为:根据学校自身办学思想与办学实际,以教师为主体,借助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利用有关教育科研方法,自主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教育科研活动。
作为农村薄弱学校,由于教师的整体水平有待于提高,所以在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尚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譬如,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如何帮助教师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如何在课堂教学在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如何使教师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提升知识的呈现能力?如何切实地提高农村教师的课堂预设能力?……我们认为,要想切实解决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就需要农村学校的教师一要有自主的学习意识、自主的反思习惯;二要创设教师群体间认真研讨的氛围与平台,实实在在地开展课改实验过程中诸多问题的自主研究,也就是要积极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从而提升课改实验的能力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校本教研的主要途径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三个方面从其操作主体来讲就是教师个体、教师群体和专业研究人员,因此,我们认为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赖,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统一体。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农村学校要想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促进广大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必须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三个方面作为工作的切人点,开展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
近几年来,作为教科研部门,我们一直在倡导农村薄弱学校做好校本教研工作。一是出台制度来规范广大农村学校和其他学校做好校本教研工作;二是通过评比来促进农村学校和其他学校做好校本教研工作;三是倡导农村学校和其他学校在操作层面上做好校本教研工作。具体如下:
1.倡导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个体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自我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的自我反思是研究的自我和教学的自我进行对话的过程,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在课程与教学中,教师的自我反思可以根据时间,区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具体表现形式。
实施课程前的反思:这个阶段的反思是一种预设性的反思、前瞻陛的反思,通过反思可以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更为有针对性、实施性。教师长时间的课前反思,养成了课前预测、分析和反思的习惯,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研究性的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因为教师自我反思具有监控性和即时『生的特点,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反思,可以处理和思考即时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样能使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高质、高效、顺利地进行。养成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习惯,对教师的教学调控和教学应变能力也是一个提高。
课程实施后的反思:在结束课堂教学之后,及时并有效地回顾自己的教学活动,批判地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超越性变异和衰减性变异,反思自己教学活动中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这样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提高反思水平,长此以往,可以使教师成长为一名反思型教师。
2.注重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前提条件,而同伴互助则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校本教研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形成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切磋心得的研究团队。在同伴互动中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所以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基本组织形式,基本的同伴互助形式包括交谈、协作、帮助等。
教师交谈。教师交谈一般有浅层次和深层次的区分。浅层次的教师交谈,可以使一些教师从同伴中获得借鉴和经验,从而少走弯路,改善教学行为。深层次的教师交谈,大家可以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可能会形成很有价值的新见解,使每个教师都能获得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东西。
相互协作。相互协作指群体中的每一位教师都要共同承担责任,完成某项任务,而且要求每位教师在协作中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在彼此互动合作中成长。
相互帮助。在一所学校同学科教师中,总有一些教师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专长,也存在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可以作为相互交流的“核心人物”,承担起帮助和指导其他教师的任务。关键是学校要落实这位“核心人物”,并使其尽快适应角色担当起帮助其他教师的重任。
因此,我们经常倡导农村学校和其他学校,要以学科组和年级组为互助载体,积极开展课例研究,每学期要召开校本教学研讨会2—3次,并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鼓励教师各抒己见,大胆批评,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从而促进全体教师的共同提高。
3.专业人员适度的专业引领。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但校本教研还必须要有专业人员参与引领。专业人员包括各级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是科研的先行者,在信息和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可以为校本教研提供专业引领和学术支持,所以,专业人员是校本教研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几年来,许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在校本教研制度的引领下,做出了显著的成绩。校本教研是提高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课堂教学技能、教育科研水平、处理与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最有效、最快捷、最经济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有效的蹲点调研、联片教研、帮扶送教、校本教研等教研机制,是促进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之举。但是,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与教育均衡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我们有更大的付出。
第二篇:浅论新课改背景下的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
浅论新课改背景下的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重新发现教师,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应该成为农村教育的时代特征。因此,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引领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摆在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位校长面前的十分紧迫的话题。本文结合农村实际,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化的含义,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面临的问题作出简要分析,同时根据农村学校和教师实际提出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 农村教师 专业化成长
在经济全球化、学习社会化、信息网络化趋势日益加快,社会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以及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空前提高的背景下,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教师已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已成为各国的共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由于长期以来,硬件不足、师资薄弱等因素一直困扰着农村教育,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分析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有的观念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模式,对于提升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什么是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中期,许多国家对教师“量”的急需逐渐被提高教师“质”的需求所代替,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则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经过20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发展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教育研究共同关注的课题,是当今教师教育改革的主流话语。
新课改要求把教师的职业看成专业,教师专业化就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 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教师的总量占教师总人数的 55%左右。这一客观实际决定了农村教师专业化是我国教师专业化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村教师教育及师资队伍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依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状况堪忧。
1、农村教师缺乏理想信念,自主发展意识薄弱。
教师的职业本身应该是一种富有创造性、从中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和自我提升的活动,而事实上,农村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面对不尽如人意的工作境遇,一些农村教师放弃了专业成长的理想,也放弃了做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人生追求,放弃了安贫乐道的精神苦旅。在平时工作中,他们放弃了对教育问题的发现、思考,没有教学研究意识,靠 “惯性”工作。在沉重的生活、工作负担下,他们对教育新思想、教材新内容、教学新手段的钻研学习浅尝辄止。
2、对教师缺乏人文关怀,影响了教师的发展空间。
农村中小学评价教师缺乏宽松、多元、发展性的评价体系。目前,量化管理风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一切管理行为、教学行为、工作绩效,统统被量化积分,与职称、荣誉、待遇挂钩。毋庸臵疑,量化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办学行为,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也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个性。为使学生考出高分数,教师们教死书,死教书,拼时间、题海战,奔命于荣辱得失间,无暇于教学科研。
3、农村教师专业化缺乏专业引领——不知怎样专业化。目前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的不够成熟直接冲击了人们对教师职业专业性地位的认识,极易导致教师角色的模糊化。这其中最明显的要数教师教育理论、方法等专业化体系构建的相对缺乏。比如说我国目前教师专业化的思想基础主要是西方有关的研究成果与实践,但我国教师专业化从—开始就成为政府政策层面关注的问题,教师专业化进程客观上得益于政府的推动,但由此导致的教师专业自主权利的散失,其直接的结果就是教师群体自觉的职业信念与社会责任、义务感不足,可能的结果就是使得教师专业化走向教师自主发展的方向不免流于形式。怎样设计适合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是当前一项最为紧迫的任务。
4、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影响着教师的发展空间。
一个教师要成功,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自己愿意干;第二是能抓住机遇。自己愿意干,才会积极努力地在教学实践中学习与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而所谓能抓住机遇,在我理解,应解释为领导的赏识和关注。有了领导的支持,老师才会有大展拳脚的空间;有了领导的支持,教师才能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很大一部分农村学校的领导几乎都脱离学习,成为“事务型”的领导,甚至连当个学习型领导的愿望都没有。他们思维很窄,成了一个靠经验和想象指挥教育的人。更为可悲的是,个别学校的领导却反而“唯上级马首是瞻”,完全听命于条条框框,甚至厌恶创新,利用自己的行政权力不断给教师泼冷水,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专业教育程度低,学校管理不规范,缺少有效激励和正确的引导,造成教师对教学研究缺乏热情。试想,在这样一个工作环境中,教师如何能得到成长与发展的机会?
5、校本培训重形式,轻效果,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
由于经济、文化、地域、历史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再加上农村学校校本培训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缺乏科学规范的考核及奖惩机制和统一的领导和协调等,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工作已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校本培训、集体备课等等,如同走过场,早已成为了一种形式。教师 感到没多少收获,又浪费了时间,认为此类活动可有可无,活动质量大受影响。这无疑阻碍了教师专业化的健康成长。
三、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策略。
分析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村地方实际和教师情况,我们可以试着提出以下做法,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以适应新时代农村教育的要求。
1、树立远大的志向,确立农村教师自我专业成长意识。
首先,人的一生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有高远的志向。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伟大而又平凡的职业,就应有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操与品德。爱教育就是要做到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立志献身教育,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爱学生,就是要做到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先进的学生观和正确的教育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发展服务。爱自己就是要做到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增强教师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光荣感和成就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社会的表率。
其次,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需求和意识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提高研究意识和能力。教师进行教育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课堂和改善自己的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可以逐步实现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因此,农村教师要努力改变“教师只是教学的执行者”的陈旧观念,努力提高自主的研究意识,以专业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
2、建立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
首先,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必须要保证教师有充分的学习和合作时间,建立务实的管理模式。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权力至上的管理模式,滋生和助长了长官意志,泯灭了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抑制了教师个性的发展。而目前国内外正在倡导的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教师平等参 与的自主管理模式,致力于摆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理念,关注真实的教育情境,回应知识的革新和社会变迁的需要,整合个人、群体、组织、社区以及文化的需求,并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自主管理模式有助于促进农村教师从被动发展走向主动发展。教师通过自主管理,可以自己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选择合作伙伴组成研究团队,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要创设良好的合作性的工作环境,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鼓励合作的团队和考核机制,从激烈的竞争型向分享成果型转化,营造互帮互助的氛围。在教师的管理机制中,个人得益应该与学校发展相一致,适当减弱对个体教师的考核力度,重点转向以团队为考核单位,鼓励结队合作,让每一位教师没有孤独感,融入于每一个组织。促进教师学习的行为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给教师提供学习机会,给教师提供学习资源(专项拨款或报销学习经费、邀请专家、提供书籍光盘等资料)、支持和强化教师学习(举办专题研讨会),为教师赋权,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奖励和认可教师专业发展成绩等。
另一方面,建立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研究共同体。通过这种合作平台,使农村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城市教师的先进理念,感受城市学校浓厚的教研气氛等,促进农村教师和城市学校教师双向发展、共同提高。
3、加强专业引领,为农村教师专业化导航。
目前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比较低,有关专业化的理论与方法不够成熟,既易导致教师专业地位的模糊化,又不能实现对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强势引领。因此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能为农村专业化成长提供观念与技术层面的支持。一方面,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极其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校外专家教育理论的指导,这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专家也需要进行亲身的实践,需要到农村学校,到边远地区的教师中间去体验,只有这样,专家才会拥有更直观的感受和更丰富的案例,才能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健康成长。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应该为教师创造更多引领的机会,如本地区骨干 教师的引领、培训人员的引领、大学和研究机构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特别是大学和农村学校组成的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等等,已经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做法,在当今中国也已经蔚然成风。对于有条件的农村学校,还可以搭建教育网志(教育博客BLOG)平台,通过网络进行引领,即在网上选择优秀的专家,寻找优秀的教学资源,在网上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学校应该努力营建轻松、亲密的指导氛围,让专家经常走进校园,以朋友的身份与教师近距离接触,共同探究。这种平等研讨的指导方式,能为教师深层反思、质疑问难创设良好的氛围,能加快教师对新理念的消化、吸收、运用,能加速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4、转变校长观念,强化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校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负责人,校长的观念直接影响学校的专业文化,引导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校长应该转变长期以来把学校只当成“学生发展成长的场所”的观念,而应树立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场所”的观念。校长应该时刻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关心、满足教师专业成长全方面的需求,调动教师内在的动力,开发其潜能,创造物质条件,营造积极的氛围,支持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思想上要给予高度重视;其次,要制定出教师专业发展远近规划,拿出具体措施;再次,领导要以身示范。教育行政领导要讲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表率。
5、建立有效的校本培训机制,实现整体化、系统化的教师专业成长体系。
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教学中的培训学习,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而校本培训正是在学校中以学校为主体组织发起并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为指向而开展的培训活动,它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因此,只有加大对校本培训的投入,建立健全的培训机构和制度,充分发挥教师在培训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实现整体化、系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要逐步树立教师专业发展观,完善校本教研过程,建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把校本培训落实到实处,从根本上促进课堂教学系统的良性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因而对于农村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破解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难题,任重道远而又刻不容缓。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一个教师能否在岗位上茁壮成长,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在终身学习时代,教师应该寻找专业发展的机会,经常交流教学和教学方法,参加各种有利于提高专业水平的活动。只有这样,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2001.8 教育科学出版社 叶澜 白益民等
2、《教育研究〃论教师专业发展》 2005.7 宋广文 魏淑华
3、《中国教育报〃关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2007.5 翟 帆
4、《中小学教育〃论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困境》 2005.11 王勇鹏
6、《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5 刘 捷
7、《教育探索〃教师专业发展之策略》 2003.9 刘 芳
第三篇: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目前相当一批农村公办学校的教学质量却很令人担忧。虽然教师工资相对于当地收入是比较高,校舍等硬件设施条件也不错,但教学质量就是上不去,这与农村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有关。作为走向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一种必然选择,专业成长越来越引起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关注。然而,在广大农村中小学,部分教师对专业成长的认识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从教实践十几年、几十年,专业水平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呈弱化和缩水的趋势,仍存在只增教龄不增水平的现象。而新踏入农村校园的年轻教师,他们满怀热情地进入农村校园,开始想大显身手,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为农村教育的城市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于是,在一两年内,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激情四射,是他们的活力迸发,但时间一长,我们发现了部分人的退缩,部分人的甘于平淡,部分人锐气的削减。农村教师水平的低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落后的农村经济和观念是最大的障碍。
农村人为了改变比较弱势的生存境遇,追求与城市人群同等的发展机会,他们对城市化表现出超常的热诚乃至盲目的渴望。让孩子考上大学,将来去城市工作,在城里安家落户,成为实实在在的城里人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目标与心愿。因此,他们把赌注压在了孩子们身上。孩子是否全面发展对他们来说无所谓,他们喜欢看到的是高分试卷,孩子埋头苦读的身影,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什么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在他们看来是多余的。因此,有很多教师的劳动成果被认为是无用功,这从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农村学校对教师人文关怀评价缺失。
尽管新课程改革强调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化,但农村教育以成绩评价学生,以期末成绩评价教师的现象很普遍。因此致使有些教师不得不教死书、死教书、拼时间、搞题海,奔命于荣辱得失间,无暇顾及教学科研。这导致有些农村学校对教师人文关怀评价的缺失,成为阻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大原因。
三是缺少专家具体有效的专业引领。
农村中小学教师缺少真正实用有效的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即使有机会,要么由于经费或名额问题(主要是经费问题),要么培训不切合实际而流于形式。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缺少专家具体有效的专业引领,特别是缺少
课改专家面对面地提供技术性、专题性的咨询指导。
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因素还有很多,像年龄结构的不均衡,知识信息的匮乏,以及自我的惰性等等。
解决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问题最重要的是作为农村所在的政府和教育部门,深入分析当地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症结,对症下药,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帮助作为农村教育城市化主力军的一线教师,克服主客观制约因素,树立正确的农村教育城市化的观念,更好地实现专业成长。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要引导群众明确农村教育需要为农村建设输送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这里留住人才并不是指要束缚人们固守农村,而是在具体的人才培养上分层次、多样化,能为人才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和实现自我的平台空间。吸引人才是指吸纳有志于改善农村现状并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人为振兴农村作贡献。所以,农村教育关键是要培养热爱农村的人,而不是单纯为城市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力。
二、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机制
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评价教学开辟渠道,这非常重要。评价学校不能单看考试成绩,要建立实质性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机制,把素质教育和教学评价,尤其是和中高考改革结合起来。教育局应建立科学的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的体系,改变单一以考试成绩为指标的现象,围绕培养一个“人”而不是一个考试机器来评价。要全面建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长委员会并不是为了让家长和学校争夺权力,而是为了让他们围绕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进行合作。
三、改革教育人事制度。
要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对在职农村教师要定期开展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考评,淘汰不合格教师,并妥善做好分流工作。合理配置师资力量。对教师缺口大的农村学校要尽快予以解决,新增教师要优先安排到师资紧缺的农村学校任教,并出台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制度,开展“捆绑式”对口支教工作和名师支教工作,大力推进和鼓励城镇富余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第四篇:立足校本教研++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中期报告
《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2008年9月我校数学教研组申报的课题《立足校本教研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被河南省基础教研室批准立项,该课题针对新时期的农村教师 如何适应教育新形势,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这一问题,结合我校教师的专业现状,希望从校本教研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之路。如今,我们开展课题实验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在此期间,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课题组认真的开展了课题研究工作,既有成功的收获,也有不足的反思。现将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13亿人口中,60%在农村,2亿中小学生中,1.6亿在农村,约4亿农村劳动人口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农村教育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经济水平落后,政府投资不够,但农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质量偏低是一个主要原因。农村小学教师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没有机会使用互联网查资料,无缘接触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又缺少真正实用有效的外出培训、学习机会,使得专业成长成为一句空话。
新课程改革已开展这么多年,广大农村小学教师还不能有效地把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如何帮助教师在“新理念”与“新行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对远离教育专家和名师的农村小学来说,立足于学校已有的基础,切实抓好校本教研,走校本发展之路,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因此,我们提出“立足校本教研,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截然分开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是按照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去教,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怎样教更好,教师没有更深的思考过,这种教学与研究脱离的现象,造就了成批的教书匠,导致基础教育师资的平庸化,从而严重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校本教研是培养研究型教师的一个重大的新举措,是教师提高自身素
质和专业能力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
1、通过参与校本教研,可以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
教师专业成熟的标志是具有专业眼光,即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整体的、和谐的眼光看待教育活动,这种专业特征的塑造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拥有深厚的理论底蕴,才能有教育的敏感,才能独具慧眼。以校本教研为契机,在教师中兴学习之风气,树立不断学习的意识。以此促进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也使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向前迈进。
2、通过校本教研可以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和作用。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只有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反思和研究,才能了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哪些方面需要进行改进,哪些优点可以继续发扬提升。通过参与校本教研,教师才能对自己的行为和观念进行反省,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3、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专业结构,教育教学技能进行调整,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忽略阅读和反思,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和反思,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经验进行整合,这是教师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校本教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我们认为立足校本教研,帮助教师变革学习方式,锻造一支集实践、研究、反思三位一体的专家型教师群体,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重点、预计突破的难点 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设计以下研究内容。
1、引导教师树立理论武装头脑的意识。
2、以即时案例为载体培养教师个体反思能力的研究。
3、以课例为载体,开展讲、听、评活动,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研究。
4、针对教学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以互动研讨为主要形式的专题性研究。
研究的重点:
以课例为载体所进行的讲、听、评为主要形式的课堂行动研究。预计突破的难点:
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与教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研究的目标
1、探索如何在加强校本教研的氛围中,形成有助于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培养途径。
2、通过加强校本教研这一途径,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做有信念、有理论、自觉追求、不断创新的学习型、反思型、发展型教师,以顺应时代的要求,使教师成为真正的专业人员。
五、研究过程
(一)、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
校本教研是教师自身发展内存的必然要求和最佳途径之一,教师是直接的受益者,教师的积极主动的个性化教研就来源于校本教研,教师要学习前沿教育理论,掌握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注重学科整合,教师个人要积极投身到校本教研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我校把组织教师进行业务理论学习的工作放在首位,制定方案,确定专题,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多样的学习形式,使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在校本教研中,我们课题组成员以及数学组全体教师学习了校本教研相关理论,以集体观看专家讲座与个体自学相结合。主要学习材料如下:《数学新课程标准》、《教育科研:从课题申报到成果发表》、《反思型教师与行动研究》、以及《新课程说课、听课、评课》、《校本教研教师行动研究案例》、、《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新课程备课新思维》、《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走进新课程》、《怎样观课议课》等等。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理论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通过学习使课题组成员了解校本教研的多种形式,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2、组织教师观看专家讲座录像、全国优秀教学设计与评析以及优质课例等活动,从中吸取和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践进行交流并反思。使
全体教师提高认识,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培养了良好的教育教学行为。
3、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积极组织部分教师外出观摩听课,听专家报告和学术讲座。并且规定外出听课教师回校后要向全体教师作出汇报,让其他教师也能间接地对专家的一些新理念进行学习,以此使我们每位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校本研修水平,让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紧跟外界新研究成果,既加深了教师对新教改理论的理解,又指导了教师的教学实践,所学习的一些新观念、新方法、新行动,可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提高了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手段为教师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了教师的学习意识,使其意识到学习是必须的,也是终身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将新课程的理念潜移默化地深植于教师心中,使他们在教育教学中也能够自然地贯彻这种理念。
(二)、开展公开课活动,通过讲、听、评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每个学期开展一轮甚至两轮的公开课活动,这在我们学校已经实施了四年的时间,在每次的公开课活动中,老师们刻苦钻研教材,利用业余时间收集大量信息学习制作精美的课件以辅助自己的课堂教学,并积极上网查找优秀的教学课例,学校规定本学科的老师必须听课,并参与评课,坚持做到上午听课下午及时评课,上公开课的老师必须说课并进行自我反思,在评课时,要坦诚交流,要说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共同探讨一些课堂教学问题。经过四年的锻炼,老师们由原来的害怕评课变为现在的喜欢上了评课,由原来的怕得罪人,只对课堂上一些肤浅的问题进行交流,变为现在争先恐后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为了课堂上的某个环节如何处理,甚至是某一句话该怎样说而争论不休,对于老师们的评价和建议我们都作了认真的记录,评课后,授课教师要上交自己的教学设计,说课稿与教学反思。在讲、听、评课活动中,老师们都深刻的感到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课堂教学设计、多媒体应用技术等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为了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更好地进行课题实验和研究,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个学期都要以优质课的标准来准备这节公开课。
对于上课的评价好坏,我们已经建立一种比较科学的打分制度。评课教师要针对授课人的教学情况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是否确立认识、能力、情感和体验目标;是否面向全体;是否合理的引导师生间、学生间充分的交流、合作、互动;是否合理的引导学生在研究探索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以及教师的评价语言、板书设计、教具的演示与计算机的使用等方面,逐项进行打分,每轮公开课过后,我们要根据分数的高低,从数学组公开课活动中选出较为优秀的一节课作为校级优质课参加乡、县优质课评比活动,授课教师在首次授课的基础上根据老师们的评课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进行二次授课,争取使自己的课达到较高的水平。每年我们推选的优质课选手都在县优质课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我校数学教师曹亚丽、彭晓会、姚姣玲等三位教师曾参加乡级与县级观摩课的展示。
通过同伴互助的方式,不少教师的课上的越来越好,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校的教研活动开展的更加扎实,有效,极大地促进了我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重视教学反思与案例的撰写。
课题组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认真学习教学反思与案例的基本写作知识。并让老师们认识到案例与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在校内开展案例与反思评比活动。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行动研究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效果与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败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常写教学反思,对教师提高自身水平、优化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这一环节,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做好教学反思的记录。(1)记自己一节课的成败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加以实践和完善,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2)记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从主观上找原因,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3)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这往往是一节课的难点,将解决方法记录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4)记教学中学生的独到见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教材内容的实践来看,通过他们自己切身的感觉,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见解,将这些独具一格的解法记录下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5)记
教学再设计,每节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回顾总结,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及时修订教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要求每节课后要有教后记,每月底,都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阶段性反思总结,学校适时进行经验交流,每学期期末要开展教师发展论坛,真正使教学反思成为提高自己业务理论水平的有效途径,将反思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组织教师观看校本光盘中的一些典型案例,通过阅读优秀案例学习案例的写作,通过案例的学习,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的经验,尽快缩短与优秀教师的距离,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能。鼓励教师撰写自己的教学案例,使教师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同时撰写案例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的过程。
(四)、组织教师对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
教师们先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然后与所有的数学组教师进行讨论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目前已经进行了四个专题的探讨:(1)、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2)、如何让合作学习有效实施;(3)、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评价;(4)、如何正确对待课堂中的讲不完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数学组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了交流,并总结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六、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表现在理念的更新方面:课题研究促使我校校本教研走出了“空洞”的窘境,通过新课程理念的学习,通过聆听专家的报告,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的开展,广大教师受到了新课程理念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改变了自己的旧有观念,确立了新课程中“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做课堂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等新观念,适应了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2、表现在课堂教学水平方面:教师通过校本教研,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通过参加县优质课评比,一部分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对他们的业务成长起了较好的推动作用。我校彭晓会老师、曹亚丽老师、王勇华老师等在县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其中彭晓会老师在市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我校教师中有近四分之一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并有三名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有一名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
3、表现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方面:通过校本教研使学生也得到了健康、主
动、充分的发展。在校本教研中我们不仅关注新课程标准带来的内容变化,更重要的是关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变化;不仅关注教师自身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发展。通过校本研究,研究者相互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教书育人的经验,共同解决教书育人过程中的问题,这也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育人环境,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的养成,学生在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彼此合作的过程中,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在连续几年的乡质量评估中,我校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正是由于课题组教师与实验教师的不懈努力,我校的校本教研开展的如火如荼,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从去年到今年我校教师参加各种教育教学比赛在全乡奖项最高、人员最多。老师们正由原来的“教书匠”向“学习型教师”、“反思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转变。
七、存在的问题
虽然课题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通过同伴互助的方式,我校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依然感觉缺少高层次的理论与专家指导,对于专家的指导我们热切期望。作为农村小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缺乏培训师资和学科带头人,缺少经费和设施等,教师想学习但条件不允许。另外,教师们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能领会,但实实在在的落实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却并非易事,不少教师还不能很好的将新课改的理念有效的落实在自己的教学中,课堂中仍有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八、下一步的计划:
在今后的课题实验和探索中,将努力引导教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教师要逐渐的把学到的新课改的理念落实到自己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要体现在日常的每一节课中。
2、引导教师要养成自主反思的日常行为习惯,要把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作为教学生活的基本方式,要不断反思、善于反思,并逐渐提高反思能力。
3、引导教师加大互通信息、交流体会、相互切磋、分享经验的频率,要建立合作攻关的同伴互助小组,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和团队精神,在分工协作、互动中共同成长进步。
4、邀请县教研室教研员谢丽娜老师与我县省级教育专家付永桥老师到我校
指导教学与教研工作。
十里铺乡四里营小学
彭晓会
2009年11月20日
第五篇:农村教师的历史使命和教师专业化
农村教师的历史使命和教师专业化(笔记整理)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党的十七大为我国进一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大会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十七大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因而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
这个任务很大程度落在农村教育上。因为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提高义务教育的水平,主要在农村。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农村教育的落后需要今天我们来改变。
农村教师的任务更重大,更艰苦,也更光荣。
近年来国家对义务教育加强了投入,特别是对农村义务教育,不仅免除了学杂费,而且免缴书费,补助住宿费,改善办学条件。现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
近几年来中央领导特别关心教育问题,特别是关心农村教育和教师的问题。除了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多种倾斜政策以外,还为农村设置了特聘教师。从今年起又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
师范生免费教育意义重大,它向全社会表明:
●全社会都要尊重教师,尊师重教,首先要尊师;
●吸收一批优秀青年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要由懂得教育规律的教育家来办教育。
●这就是教育专业化的要求。
一、教师是什么样的职业
教师职业在职业对象、职业内容、职业手段与其他职业有很大不同
●教师的职业对象是人,是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不是没有生命的物。●教师的职业内容是传授知识,是育人。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职业手段是教师自身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
教师的职业特点:
(1)是复杂的脑力劳动。
(2)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3)具有鲜明的示范性。
(4)教育效果具有长期性和长效性。
二、为什么教师要专业化?
(1)学生成长是有规律的,教育是一门科学,教师需要通过专门的职业训练。
(2)现代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3)科技快速发展要求教师有高深的专业知识。
(4)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变革,教师要适应,要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育
1966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提出:“应把教学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它是一种公共的业务。另外,对于在其负责下的学生的教育和福利,要求教师具有个人和集体的责任感,”
三、教师专业化有哪些要求
教师的专业性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的。我们这个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创新的时代,也是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
(1)要有较高的专门(所教学科)知识和技能体系;(教师职业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职业知识)
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贡献;
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
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吕型伟
(2)较长时间的职业训练
一名成熟的优秀教师需要经过三个阶段:
●职前教育阶段:师范院校学习;
●初职阶段:在实践中向老教师学习,熟悉教材,熟悉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成熟阶段:对教育教学工作有新的领悟,新的创新,较好的教育效果,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3)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敬业爱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学为人师,行为师范。
●敬业:忠于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工作精益求精;
●爱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我的教育信条: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4)有不断进修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创新。善于在工作中不断反思、钻研,成为研究型的,自我发展型的教师。
教育的发展在于改革,教育的改革在于创新,教育的创新在于学习。
结论: 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不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这个社会也就不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