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群策群力谋发展 全心全意助帮扶 扎实推进惠民强村建设
群策群力谋发展 全心全意助帮扶 扎实推进惠民强村建设
——盐源县“挂包帮”活动情况汇报
盐源县“挂包帮”活动领导小组
(2011年10月 日)
尊敬的督查组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年以来,我县严格按省州的安排部署,结合县情实际,坚持把“挂包帮”活动作为推进盐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载体,作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部署,作为进一步服务基层群众、密切党群干群的具体实践,始终将“挂包帮”活动贯穿于全县整个重点工作中,加大工作力度,深化帮扶措施,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督促检查,突出活动特色,扎实推进全县“挂包帮”活动深入开展,取得明显实效。
下面,我就盐源县贯彻落实全州“挂帮包”工作推进会精神情况以及今年以来“挂包帮”活动开展情况和下一步的工作打算作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突出“实”字,深入贯彻落实全州“挂帮包”工作推进会精神
9月14日,全州“挂帮包”工作推进会召开后,我县高度重视,迅速行动,认真研究,积极部署,着力在“实”字上做文章,致力在深化中谋发展,在拓展中求突破,在创新中争一流,为今明两年全面提升我县“挂包帮”活动工作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迅速传达,狠抓落实。会议结束后,我县“挂包帮”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立即将会议精神原原本本向县委主要领导作了 1 专题书面汇报,县委召开专门会议,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开展今年的“挂包帮”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提出了将会议精神迅速传达到全县各单位的决定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全县各乡镇和单位,要求全县各单位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集中学习,切实领会会议精神。二是用活形式,统一思想。结合实际,通过讨论,确定今年是“挂包帮”工作的“提高年”,指明了全县帮扶工作方向;继续与县电视台、《泸沽湖》杂志联手再次推出了“挂包帮”活动工作宣传栏,在盐源县党政网上开辟了“挂包帮”活动学习专栏,加大了宣传、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力度;召开“挂包帮”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席会议再次学习传达省州工作推进会议精神,全面安排部署今年帮扶工作。通过系统地学习和讨论,把大家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到贯彻落实全州“挂包帮”工作推进会精神上来。三是开好“两会”,总结经验。召开“挂包帮”领导小组会议,对盐源去年以来“挂包帮”活动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认真谋划2011—2012年工作思路,明确重点,制定措施,完善制度,为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奠定基础;依照《凉山州“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考评办法(试行)》,搞好自查总结,同时按照《盐源县“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考核办法(试行)》,对县级联乡包村部门和单位2011年“挂包帮”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比,并在今年年底召开总结经验,树典型、表先进的现场推进会。四是调整充实,突出重点。根据今年是全县“挂包帮”工作“提高年”这一指导思想,结合州上下发的“挂包帮”活动2011年工作计划和全州推进会精神,在广泛开展讨论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制定出台了《盐源县“挂包帮”活动2011—2011年工作计划》,该计划重点突出了“规划引领、基础设施、产业发 2 展、民生改善、作风转变、组织建设”等六个方面的工作,是全面提升我县帮扶工作的行动指南,既符合我县实际,又富有创新精神,反响较好。
二、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挂包帮”活动上台阶
我县按照省委领导“感情要真,责任要明,工作要实,行动要快,氛围要浓”的工作要求,将“挂包帮”活动与“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百乡教育扶贫”、创先争优活动、禁毒防艾等四项工作紧密结合,互为平台,突出重点,多措并举,不断提升帮扶效率和工作水平。
(一)强化“三个集中”,全力打好“挂包帮”活动组合拳
一是强化帮扶力量集中。调整充实了活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完善了县级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群众满意度评价制度、考核通报督查制度和下派干部管理制度等四项制度。采取重点帮扶与普遍帮扶相结合、特困村帮扶与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帮扶相结合的方法,33名县级干部联系乡镇29个、包村34个,86个县级部门联系乡镇29个、包村63个(其中60个特困村、3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下派驻村帮扶干部55人,3223名干部职工与3285户贫困户结对,帮扶贫困人口1.31万人。
二是强化帮扶资金集中。通过设立边远高寒山区发展基金、帮扶单位集资、引进项目、向上级争取发展资金、有效捆绑涉农资金等形式,帮助联系乡镇、村争取、协调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民生及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700余万元,村级阵地建设补助资金20万元,特色优势产业扶持资金420余万元,落实产业帮扶、项目帮带、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
三是强化帮扶项目集中。把边远高寒山区建设、农业综合开 3 发、烟水配套工程等59个项目与“挂包帮”活动有机整合起来,继续发展壮大苹果、烤烟、日光温室大棚蔬菜等“八大基地、十大产业”,通过项目对接,在63个帮扶村着力构建苹果、烤烟、马铃薯等八大特色产业,在“挂包帮”联系乡镇建立高原苹果核心示范基地、新烟区开发基地、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果园生态鸡养殖示范基地等20余个。
(二)突出“四项重点”,扎实推进“挂包帮”活动富有成效
一是突出农业基础建设重点,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把解决行路难和饮水难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作为切入点,解决制约帮扶村发展的瓶颈问题。目前,新建改建村级公路15公里、便民道59.36公里、桥梁8座;实施蓄水保水工程5个,新建整修蓄水池100口、渠道36.82公里、提灌站148个,新建集中供水13处,帮助指导农村完成沼气池建设1800口。
二是突出发展特色农业重点,增强农村发展后劲。大力发展产业经济,打造苹果、烤烟、马铃薯为主的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带和优质高产苹果示范基地、果园生态鸡养殖基地、核桃培育基地等,构建“八大基地、十大产业”的特色产业布局;工业化培育龙头企业,构建“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发展模式,重点抓好宝清集团、富世农业等一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强劲的龙头企业;规范化发展专合组织,大力推行“支部+协会”、“协会+农户”等模式,培育专合组织24个;科技化经营农业品牌,加大科技投入和示范推广平台建设力度,建成农业示范园区5个、农村科技示范村3个、科技示范户142户。
三是突出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素质。积极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有效覆盖,实现63个村覆盖面80%; 4 以“文化图书”进村为载体,大力推进农民书屋建设,全面实现52个村农民书屋建设;加强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新建村级健身场所2个、垃圾处理池43个,实现改造升级村卫生院室6个、维修学校5所。
四是突出基层组织建设重点,提升科学发展能力。深入推进“五好”“四强”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30个村创建成为“五好”党支部和“四强”基层党组织;建立完善村级组织活动阵地,63个村建成支部活动阵地和党员远程教育站(点);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技能培训,举办培训班25期,开展党员技能培训1425人次;帮助指导村级党组织建立健全党务村务公开制度、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制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等70余项。
(三)打造“五个特色”,充分彰显“挂包帮”活动的亮点
一是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激发党员服务“挂包帮”活动的热情。服务群众生产生活,为帮扶户排忧解难,党员服务队通过走访慰问、定点帮扶等多种方式,切实解决帮扶户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0余支党员志愿者服务队320名党员志愿者,到农村开展“挂包帮”活动1000余次,服务群众7000多人,解决实际困难90个。以“科技下乡”活动为载体,精心组织农业专家和农技工作组成5个农科服务队深入村社面对面、手把手开展苹果科管、核桃栽培、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抽调机关党务干部,深入到联系村开展党建服务,把“挂包帮”活动与“党员活动日”、“创先争优”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村级党组织活力。
二是强势推进“结对共建”,注入“挂包帮”活动新活力。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职能优势,积极动员各类社会力量 5 参与结对共建活动;积极动员和引导20家非公企业参加“村企联建”活动,着力搭建非公企业服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平台;以省州直机关党组织与城乡基层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挂包帮”、百乡教育为契机,积极争取10个省州结对单位的支持,帮助各村解决实际困难,形成多方投入、联合共建的工作新格局。目前,全县群团组织到农村开展送服务、送温暖活动50次,参与党员群众6000余人次;20家非公企业与20个农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对子,实施帮扶项目13个,投入177.50万元为结对村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吸收劳务就业1150人;省州机关结对单位初步落实帮扶项目30个,到位帮扶资金225万元。
三是整合各项活动,力求结合拓展“挂包帮”活动的外延和辐射面。与百乡教育扶贫相结合,各帮扶单位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多渠道、多举措筹集协调资金54.7万元,开展捐资助学和教育帮扶结对活动。与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相结合,各帮扶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在乡村广泛开展“讲文明、尚科学、改陋习、树新风”活动,以“板凳工程”为切入点,以小板凳推动大工程、促进大转变,完善村规民约,进而引导广大群众主动移风易俗,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全县共为彝区群众捐赠板凳9.65万个,配套赠送桌子、棉被、脸盆等生活用品10.92万件。与禁毒防艾相结合,各帮扶单位积极配合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广泛开展禁毒防艾工作。共开展禁毒防艾宣传1200余次,发放各类资料2.5万份,为当地群众捐赠款物达10.52万元,认真解答群众的疑难问题,参与群众达5.5万人次。
四是狠抓宣传引导和示范带动,不断扩大“挂包帮”活动的影响力。县新闻宣传部门及时跟进,通过报刊、网络、简报等方式,6 对全县开展“挂包帮”活动进行全程跟踪报道,在州县以上媒体刊发新闻稿件200余篇,编发简报36期,对帮扶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报道,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不断扩大了帮扶活动影响力。9月22日,省领导李崇禧同志在省“挂包帮”联系办《工作简报》(2011年第73期)“盐源县开展‘七进’活动 深入推进‘挂包帮’工作上批示:盐源的做法值得总结推广,这是对我县开展“挂包帮”活动的充分肯定。
五是完善制度和注重评判并重,确保“挂包帮”活动群众满意度。县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全县各级各部门“挂包帮”各时期、各阶段的资料进行认真分类梳理,比较全面细致地反映了帮扶活动的开展情况,为活动的最终评判提供了可靠参考依据。活动中强化考核奖惩,进一步建立完善考核和督查机制,县委、县政府将“挂包帮”工作纳入“四挂钩三联系两考核一兑现”综合目标考核体系的重要考核内容,严格考核,对帮扶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帮扶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由县目督办、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活动检查督导工作,实行定期督查、全程跟踪、动态管理,一月一抽查,季度一督查,年终全面检查,确保了全县“挂包帮”工作有序有力开展。3月中旬,我县开展2010年“挂包帮”活动满意度测评,全县86个县级帮扶部门的干部职工以及29个乡镇、63个村的干部群众,共计3500人参加测评,其中州“挂包帮”活动和县“挂包帮”活动的满意率都达98%以上,反映出我县广大干部群众对帮扶活动的满意和支持。
三、主要不足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县“挂包帮”活动,通过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省州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 7 要表现在:整体进展不平衡,部门资源的差异导致活动整体效果不均衡;二是个别驻村干部因工作环境等因素下村时间不够;三是个别帮扶村和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认识上有偏差,主动思考加快发展的能力较差。针对上述不足,我们将以本次检查督导为契机,认真对照检查,全面梳理总结,及时查缺补漏,推进活动深入开展。下一步,将花大力气努力完成年度帮扶目标,把新农村建设、彝家新寨建设与“挂包帮”活动有机结合,建立健全“财政投入、部门帮扶、干部帮户、村民自筹、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全面推进村落民居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着力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着力增强帮扶对象“造血”功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篇: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践行强村惠民举措
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践行强村惠民举措
昆山泾河村区域面积2.3平方公里,16个村民小组530户,常住人口1960人,外来人口2.2万人。2011年,村集体资产达2.4亿元,完成村级经济收入2700万元,连续两年保持昆山第一。我们泾河村紧紧围绕“构建民主强村,实现法治惠民”的主题,提出“以人为本、法爱泾河”的口号,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效率落实,以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为目标,以提高百姓幸福感为最终落脚点,不断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实施法治惠民措施,落实民主公开制度,为农村和谐、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加强领导,建章立制,创建工作有保障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建立以党总支书记任组长的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并制订创建工作计划、实施方案;二是责任机制到位。构建村委会、家庭、个人三级创建网络。通过召开创建工作会议,邀请村民代表座谈,研究民主法治的实施细则,探讨创建工作的具体部署。按照上级设定的创建目标,明确创建任务,将工作落实到每个人。通过有力的组织保障、广泛的参与网络,动员全村力量积极投入到创建活动中;三是制度落实到位。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依法决策,民主管理,村民自治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道路。
二、科学决策,接受监督,民主公开有落实
坚持以“四民主四公开”为着力点,强化村级民主管理。一是抓好民主选举环节,让群众真心推荐、大家广泛认可的人纳入班子选举,让百姓选出自己放心的干部;二是抓好民主决策环节,五年来,泾河村就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举行听证会38次,做到群众需要的事坚决去落实,群众反对的事坚决不实施。三是抓好民主管理环节,村两委通过召开各类会议讨论评议,让百姓参与修订与完善村民自治章程、议事规则、村规民约、财务管理制度;四是抓好民主监督环节,成立两大监督小组:党务政务监督小组,在广泛听取党员、群众的基础上,及时反映意见,并对村两委干部履行监督职责;建立民主理财监督小组,每季度进行财务审查和监督,并向全村公示。扎实推进民主评议工作,积极实施勤廉指数测评、绩效评估考核机制,做到干部的工资让百姓说了算。五是实行党务、政务、村务、财务四公开。我们严格按照“事前公开、征求意见;决策公开、民主讨论;结果公开、接受监督”的程序,将民主公开工作贯穿于各项事务的酝酿、决策、实施的全过程。并且加强专门管理,定期进行“制度是否健全、责任是否明确、公开是否规范、效果是否明显、村民是否满意”的“五核”自我测评和民主测评。与此同时我们不断的创新公开载体和方式方法,除了利用村务公开栏张贴政策信息之外,还开展“百户家庭网上行”活
动,开通“泾河人家”QQ群,建立健全泾河网站和三资平台,联合蓝卓公司成立泾河短信信息平台,通过这些网络平台,突破公开栏的大小局限,让泾河信息公开内容更充实,发布更及时,干群互动更有效,真正做到“抖明集体的家底、亮明干部的箱底、明白群众的心底”。
三、形式多样,注重实效,法制宣传有特色
泾河村坚持不懈地创新法治宣传形式和载体,全方位、多渠道普及法律知识,显著成效。一是注重自律,强化廉洁从政。以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开展“讲原则、重品行、做表率” 各项活动,不断适应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基层组织,大力推进村两委作风建设,全面提升整体形象,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五年来,没有一名党员干部违法乱纪。二是注重教育,打造法治载体。先后投入530万元,打造富有泾河特色的十大法治载体,全面提升法治文化氛围:1.法治一条街;2.法治公园;3.普法宣传栏;4.绿色法宣长廊;5.法律图书角;6.法制文艺宣传队;7.法制文艺大舞台;8.电视法制窗口;9.农民法制学校;10.法制宣传电子显示屏。三是注重实际,开展系列普法活动。举办“法律进农家,服务你我他”、“万家学法”、“法在泾河”等三大系列活动,党员干部送书送法到农家活动,法制电影周、法制文艺专场和法律咨询活动,青少年法制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十大新泾河人评比活动,法爱泾河家庭板报展,泾河法
宣书法、农画展览,“六五”普法茶友会,法治感人故事评比等活动。五年来,泾河村共举办法制讲座43场,法律咨询15场,散发资料18300份,黑板报、橱窗刊出图片58期,法制文艺、电影41场,法律知识竞赛演讲5场,受教育人数58600人次。
四、为民着想,加强安防,综合治理有成效
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为社会稳定筑起了一道铁壁铜墙。一是泾河村党委与城西派出所联手,建立“泾河村4S警务室”。以警务室为依托,扎根农村,每周在辖区工作时间不少于20小时,每周召开一次治保干部例会,每月9日定期开展一次“警民恳谈活动”,通报各小区发案情况、社会治安情况,征求各阶层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二是推进“红袖标”工程,全面整合治保会、联防队、治安积极分子等群防群治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治安巡逻,严抓保安教育管理,指导保安开展巡逻守防、义务消防、登记暂住人口管理等工作,充分发挥警务室“红袖标”队伍扎根群众的优势,深入辖区开展走访,及时发现、掌握涉稳重点人员动态,对可能引发、激化矛盾的苗头做到早发现、快处理、稳民心,切实维护辖区稳定。三是实施安防全覆盖,投入资金372万元,在辖区内设置监控探头23个,巡更点152个,覆盖辖区3个小区的视频监控室,基本消除监控盲点,并且配备电动巡逻车、摩托
车、对讲机等专业装备,有民警带班,12名辅警32名保安,24小时在辖区内巡逻;四是加强综治、警务、调解、安保和外来人员管理五位一体的综治办建设,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五是建立防灾减灾警示厅,强化预警预案应急管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六是加大村容村貌建设投资力度,推进泾河花园小区综合改造进程,投资300万元实现“五化”工程: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小区绿化、垃圾净化、环境美化。投入580多万元,对200多个后阳台进行统一改造,彻底解决了阳台渗水问题,并重新粉刷墙面,使整个小区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为了使村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村里先后投入600多万元,对全村的硬件环境进行“升级换代”:投入5万元改造了小区公厕、增设了垃圾箱;投入数万元改造小区道路,在道路两旁建绿化带,增设6面凹凸镜方便安全出行等。经过改造,道路更平坦,环境更优美、生活更方便。
五、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法治惠民有措施
树立“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需我办、民求我应”的思想,让村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一是注重新农村建设,安居百姓。加大村容村貌建设投资力度,实现“五化”工程,建立“房源超市”,实行房屋出租一站式管理,方便群众租房,也在一定程度上扎紧外来人口的管理。二是注重平台搭建,方便百姓。建立了市民活动中心、物业管理中心、社区医疗服
务中心等八大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公益服务平台。在立足综合服务中心的基础上,依托各条线服务站发挥优势,来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开展便民利民的综合服务。三是注重落实措施,帮扶百姓。落实“助民就业、扶民创业、帮民培训”的措施,与昆山商厦等爱心企业结成联盟开通就业通道,农村劳动就业率达99.5%;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投保率达100%。四是注重合理支出,反哺百姓。村每年拿村级收入的10%的资金反哺百姓,2011年每人分红500元,并对全村老年人除了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外,送一份生活补贴,60岁以上老人每年600元补贴,70岁以上700元,80岁以上800元,90岁以上每年5000元,让老人们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五是注重社会救助,关爱百姓。建立全市首个村级“爱心救济”、“爱心助学”两大基金和博爱超市,现已累积拥有65万元善款,用于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学生享有助学补贴、学费报销和奖学金;对五保户、生活困难户送出爱心慰问,为七大疾病患者雪中送炭;六是注重文化投入,怡乐百姓。泾河村以文化引领村风民风,以文化促进和谐农村,投入数百万元,建设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建好五个活动场所,先后开展了全民健身工程、农村远程教育信息工程等,建造了健身房、棋牌室、图书室、篮球场、门球场、农民课堂、戏台等,全天对村民免费开放。积极培养农村文体骨干,组织农村业余文艺演唱队、戏曲队、篮球队、腰鼓队、秧歌舞队等文体队伍,以此来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
在昆山提振精气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之际,我们决心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奋努力,扎实工作,以绚丽诗篇开辟现代化建设新纪元,以浓墨重彩续写民主法治新篇章!
高新区泾河村 2012年6月15日
第三篇:上街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
统筹城乡资源推动科学发展
——上街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
去年以来,上街区紧紧围绕“到2015年率先在全市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目标,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以统筹城乡各类资源为途径,着力搭建“五联三创”平台、实施“千户联建”行动,大力选派科级干部驻村任职,充分激发调动各级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广大党员群众三个层面的积极作用,开创了驻村帮扶工作新局面,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
一、搭建“五联三创”平台,实现组织互联
建立以领导干部、区直部门、规模企业、公共单位、后备干部与农村党组织结对联建,共创和谐村、富裕村、“五好”村级党组织为主要内容的“五联三创”平台,引导城乡各类资源互动交融,实现了组织互联。
1、创新联建模式。改革传统的城乡“一对一”帮扶模式,同时选派县处级领导干部、区直机关、驻区公共单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党组织和后备干部与农村党组织结对联建,建立起“多对一”的全方位、立体化联建模式。全区30个行政村与联建单位党组织累计签订《结对联建协议书》90份,形成农村调研报告和联建工作方案80余份,确定联建项目112项,开展农村一线调研860人次。河南黑马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与石咀村党总支结对联建后,注资成立专门投 1
资农业项目的河南双羽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花卉生产基地,一期成功流转土地160亩,建设日光温室80座,将村民培育成为产业工人参与花卉种植、管理、加工,使参与村民每月获益近千元,提升了村民富裕程度。上街农信社党支部与郊段村结对后,为该村12户独立创业人提供创业资金219万元,为该村区域内企业注资1930万元,有力推动了该村经济发展。
2、拓展联建内容。将联建内容确定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赢、党员互助、优势互补、统筹互动等6个方面,引导各联建单位在活动阵地示范化建设上相互帮助、在制度规范化建设上相互促进、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务骨干上相互帮带、在开展党建活动上相互合作、在党建成果运用上相互借鉴。帮助农村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措施,找准联建各方优势互补的结合点,开展特色联建活动,逐步形成了城乡统筹、优势互补、双向受益、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新格局。区国土资源局党组为联建的任庄村提供专项规划服务,抽调4名专业人员为该村实地规划测量,提高了任庄村发展规划的科学性,为该村土地流转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区检察院党支部深入联建的冯沟村开展大量调研,创新开展“1+1+1>3”活动,即联村单位扶持村内一个主要产业、联系1名困难党员、重点帮扶1户困难群众,还聘请农业专家到该村“一村一品核桃基地”进行现场指导,受到村组党员群众一致欢迎。
3、健全管理体系。健全完善组织联建各项规章制度,细化联建标准,要求各联建单位党组织明确一名党员干部作为联建联络员,在各村村委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场所,配套建立了学习、工作、例会和考勤等制度,定期组织联络员和联建后备干部集中学习关于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交流联建经验,探讨各类问题。对联建工作实行台帐式管理,统一建立组织纪律台帐、信息上报台帐、工作成效台帐和考核检查台帐,确保联建活动取得实效,不流于形式。区档案局后备干部郑淑红充分发挥档案业务优势,帮助联建村整理各类档案60余册,促进了村级事务的规范化管理。
二、实施“千户联建”行动,实现党群互助
为有效激发党员个体积极因素,增强城乡党员互助意识,充分发挥城区党员干部对农村党员农户的帮扶带动作用,我们创新实施了千名区直机关、公共单位党员、干部与被帮扶农村的党员、农户结对帮扶,共建“五好”农户的“千户联建”行动,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带形式,搭建起城乡党员农户“抱团”发展的新平台。
一是助需对接,科学结对。在对农村党员、困难农户的基本情况、困难原因、需求愿望等调查摸底、登记造册的基础上,由帮扶单位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牵头,按照助需对接的原则,组建帮扶对子1031对。组建时,既充分考虑区直机关、公共单位党员干部的专业特长、个人专长以及部门、单位的业务特点和优势,又充分顾及帮扶对象的所急、所需、所盼,让结对双方找到了最佳“对接点”。
二是细化标准,积极争创。为避免“千户联建”行动流于形式,我们将结对帮扶各项工作任务具体化、数字化,提出了结对帮扶双方共创“五好”农户的“硬指标”,即思想觉悟好、发展致富好、邻里关系好、社会公德好、遵纪守法好,并将帮扶对象有一个以上致富项目、家庭收入相对稳定、年人均收入在万元以上等列入帮扶目标体系,明确要求所建立的帮扶关系原则上2年内不得随意变更。活动中,区直机关、公共单位结对帮扶人员积极了解帮扶对象意愿,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帮扶对策,制定帮扶计划,采取送观念、政策、技能、信息、岗位等办法,积极为帮扶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寻找切实可行的增收项目,实现了扶贫、扶志、扶技、扶路多措并举。区教体局党员了解到联建的方顶村贫困生方远无力承担上大学费用后,积极在全系统发出倡议,组织捐款6000元,解了方远入学就读的“燃眉之急”。
三是全程监控,严格督导。引入台帐式管理办法,对帮扶的党员、干部、农户分门别类建立工作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全过程进行监控。年终考核时,将党员干部“千户联建”成效与其承担的职能岗位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各项结果加权综合计分,一并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作为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评先评优的依据。通过建立区、镇(办)、村、单位四方督查考评体系,实施经常性的跟踪
督查,多渠道掌握结对帮扶情况,定期通报督查结果,使结对的党员干部肩上有担子、身上有压力,形成了各帮扶对子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喜人局面。截至目前,城区党员、干部带头帮扶农村党员、农户解决生产生活困难800多项次,为创业党员和农户提供资金195万元,帮助解决就业300余人。
三、选派科级干部驻村任职,实现常态互动
从30个村联建区直单位各选派1名政治素质好、工作热情高、开拓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科级干部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实现了驻村干部与村组群众的常态互动,达到了驻村任职工作全覆盖。
1、多层式管理。一是自我管理。要求驻村干部加强学习,作好工作日志,每季度向区驻村办汇报工作情况;二是村级管理。将驻村干部的考勤和主要工作情况作为村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定期公开,接受监督;年底,在村级“两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上述职,接受群众评议;三是镇办管理。镇办把驻村干部纳入本单位干部同等管理,定期进行考勤考核;四是派出单位监管。各派出单位领导经常组织人员到村慰问,了解驻村干部表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五是区驻村办督查。区驻村办经常到驻点村暗访督导、入户了解,适时掌握了驻村干部工作情况。
2、立体化考评。研究制定驻村任职工作相关绩效考评办法,考评内容涉及村级组织建设、集体经济发展、农民致
富增收、基础设施建设、党员群众培训、工作机制创新等多个方面。采取驻村干部自评、村级“两会”测评、镇办考评、区驻村办综合审定的办法,按照考评结果评出优秀等次,并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坚持奖惩并举,对工作失职、不落实上级交办任务的给予告诫。
3、全方位服务。一是在工作上支持。落实工作经费和办公设备,指定专人负责协调管理。定期组织发改委、交通局、财政局、民政局、农经委等部门领导对驻村干部进行面对面培训,帮助其掌握各项涉农政策。各派出单位在工作上予以驻村干部最大支持。区农经委积极筹措资金帮助驻村干部侯志祥购买水泵、地埋管,支援石咀村抗旱浇地,有效缓解了该村小麦旱情。二是在生活上关心。各镇办、农村为驻村干部妥善安排了办公场所和住处,方便其工作生活。区国土资源局得知任庄村办公资源紧缺后,新购一台电脑,方便驻村干部王建设开展工作。三是在政治上关爱。在区电视台、《上街时讯》、《上街组工动态》开辟专栏,多角度、多形式宣传驻村干部先进典型。对工作实绩明显、表现特别突出、群众反映良好的驻村任职人员,以区委、区政府名义表彰,并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四篇:整合资源 突出特色扎实推进扶贫特色产业强村建设
整合资源突出特色
扎实推进扶贫特色产业强村建设
永嘉县农村工作办公室
永嘉县是温州的“北大门”,下辖38个乡镇、906个行政村,山区面积230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87%),农业人口79.2万(占总人口86.72%),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截至2008年底,全县尚有欠发达乡镇26个,其中省级、市级各13个,省级低收入农户集中村290个,低收入农户3.56万户、9.01万人。
近年来,永嘉县切实把扶贫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立足实际,转变思路,坚持以创建扶贫特色产业强村为平台,以整合资源统一调度为手段,建立健全扶贫资源整合长效机制,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永嘉贫困山区实际的扶贫开发新路子。截止目前,全县建成各类特色产业强村65个,其中来料加工专业村8个,效益农业示范村25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2个。2008年,全县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273元(其中66.2%的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超过2500元,36.6%的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共减少低收入农户集中村164个。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以共享小康六大行动为统领,推进扶贫政策资源整合。立足永嘉区域面积广、低收入农户多、致贫原因多的实际,根据不同的区域优势、产业特点和农村生产生活现实需求,结合省新一轮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创新推出了低收入农户“共享小 1
康六大行动”。制定出台了“1+15”配套政策,建立27个扶持专项资金,梳理确定57个综合建设项目,涉及社会公共服务、基层队伍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发展等各个方面,有效整合了全县10多个职能部门的支农惠农和扶贫政策,构建了有效的扶贫工作政策组合体系,形成了强大的政策资源集成优势。同时,创新探索扶贫整村推进思路,以特色产业强村建设为平台,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政策套餐”,发挥政策指导的最大效应。
(二)以新农村项目建设为承载,推进扶贫财力资源整合。按照“政府统筹、项目整合、资金捆绑、部门共建”的思路,将扶贫项目建设作为扶贫资金投入的承载体,在创新推出“星级新农村”创建活动的基础上,整合“十百”村庄整治工程、生态建设、文明建设、新农村电气化村等各项活动,建立扶贫项目库,按照“规划引导、项目带动、集中投入”的要求,整合资金倾斜扶持重点扶贫项目建设,有效避免资金的无序投入,切实发挥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同时,探索建立项目资金整合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资金整合、调度、投向规程,定期研究协调各部门涉农项目的编制、申报和资金的整合使用,研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2008年,省、市、县财政资金投入扶贫特色产业强村建设600多万元,捆绑整合其它涉农部门和挂钩结对资金约1200万元,覆盖全县65个特色产业强村,涉及项目达352个。
(三)以扶贫滴灌工程为主线,推进扶贫人力资源整合。根
据贫困面散、点多、情况复杂的实际,突破原有的“天女散花”式的单一模式,从提高扶贫精准度和有效性出发,形象地借用农业生产的滴灌技术,创新推行扶贫“滴灌”工程。根据扶贫特色村区域特点、产业优势进行分类,对不同的村实行“一类一策”、“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开展针对性的定村定向帮扶。不断健全帮扶机制,建立县领导和县直部门挂钩帮扶制度,全县28名县领导和50个部门分别挂钩联系34个乡镇和290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并分别落实6个省部门、32个市部门和151家企业分别与55个、59个、176个村开展结对帮扶。创新技术力量整合机制,抽调9个县直部门的10名业务骨干,组建2支扶贫特色村建设技术指导小组,每半个月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同时,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为依托,整合组织、劳动、农业、农办、科技等部门资源,强化对低收入劳动力的重点培训,今年以来共已培训低收入劳动力450多人次。
(四)以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依托,推进扶贫产业资源整合。立足于既有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大力开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整合产业资源,走出一条发挥资源优势、壮大特色产业、增强扶贫后劲的产业化扶贫之路。依托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基础,整合科技资源、产业主体资源,以茶叶、畜牧、水果等六大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创新开展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强村等发展主体壮大经营规模,2008年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依托于
楠溪江的自然生态资源,引导低收入农户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和观光农业,共建成农家乐特色村32个,休闲旅游点48个,经营农户数达到200多户,直接从业人员1124人,开发精品农业休闲旅游线路18条,建成农业休闲观光园区3个。依托于黄田等沿江乡镇的小商品生产,整合农村留守妇女、老年人等闲散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目前,已发展来料加工专业村8个,经纪人164名,来料加工从业人数2.02万人,年发放加工费达7600万元,人均年增收3762元。
(五)以魅力家园结对共建为平台,推进扶贫社会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永嘉在外能人多、民营企业多、民营经济发达和民间资本雄厚的优势,创新开展魅力家园新农村结对共建活动,积极引导、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金等投入家乡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推进扶贫特色村建设。建立工商企业与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之间的长效联系机制,开展企带村型、互利协作型、基地带动型、经济顾问型、公益捐助型等四类结对共建活动,达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的。同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职能优势,积极动员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特色产业强村建设,形成扶贫特色点建设多方投入,联合共建的工作新格局。2008年,通过“魅力家园”新农村结对共建活动累计落实各类项目33个、资金达2330万元。
通过扶贫特色强村建设,我县切实加快低收入农户奔小康步伐,并被评为了省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先进县。总结实践经验,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特色村创建和资源整合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涉及职能交叉多,资源整合工作难度大。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历来高度重视该项工作,亲自过问、亲自协调、亲自决策,并积极探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以制度规范工作,确保了扶贫工作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建设平台是基础。资金的统筹使用,必须要以项目为承载才能真正发挥实效;项目建设必须搭建统一的平台,才能形成更好地统筹规划、实现整合。通过搭建和不断完善扶贫特色村这一工作平台,使得项目实施有了抓手,资金投入有了去处,宣传组织有了方向,既能真正发挥出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又能根据不同的区域条件和产业特点实现连片整体推进。
(三)结合实际是根本。永嘉区域面积大、贫困情况各不相同,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也必然大不相同。扶贫资源的整合只有从项目申报开始就符合县情实际,符合农民的需求,从薄弱环节、关键环节入手,以典型引路,才能以针对性确保实效性。
(四)大胆创新是出路。我们始终把创新贯穿于扶贫工作的始终。近年来,积极探索扶贫资金整合、部门职能整合的有效模式,千方百计突破瓶颈制约,创新推出了“新农村星级创建”、扶贫“滴灌”工程、“魅力家园”新农村结对共建活动等,充分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力量,从而有效推动了工作的进展。
第五篇:做实做强帮扶新载体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
做实做强帮扶新载体 科学推进新农村建设
——我县以“三带三进”为载体推进新农村建设调查
今年以来,我县创新思维,搭建载体,在全市首家提出以“三带三进”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即带着感情进村、带着项目进村、带着资金进村,以知实情、出实招、见实效为基本要求,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形成了新农村建设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促使农村产业大发展,环境面貌大改观,新农村建设不断跃上新台阶。
新载体带来新成效
以“三带三进”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呈现四大特点。一是充实了工作力量,工作合力大为增强。由30名县级领导带队,组织抽调全县75个县级部门、59个企事业单位得力干部,17个乡镇的分管领导和包村干部,全县近500名干部脱离原单位工作,扑下身子,驻村开展工作,真正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包抓、企业帮扶、村为主体的新农村建设新格局。二是明确了工作职责,工作任务更加具体。在职责划分上,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搞好安排部署和协调指导,各乡镇对本乡镇新农村建设整体工作负主要责任,县级包抓部门负责抓好包抓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在任务确定上,为各工作组明确细化了完善落实村级规划的制定执行、指导其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为包抓村建成项目1—2个、完成星级创建等6项工作任务。50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驻村工作组共制定工作任务260条,涉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美化、墙体文化建设、环境整治等6大方面。三是切准了包抓帮扶工作的要害,做到了有的放矢。把转变工作态度、带着感情进村放在首位,参与活动的所有干部都必须从思想上牢固树立朴素的群众观。通过包抓帮扶活动真正体现对农民群众的敬仰之意、体恤之情、回报之心。把想尽千方百计,落实项目资金作为活动的主旨,通过在包抓帮扶工作中,实实在在落实一批项目,用实际行动教育和感染农民,进一步增进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四是工作责任和督查落得实,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保障机制。实行四项督查通报制度(即建立月通报、季汇报、半年检查制度、流动现场会推动制度、平时考核登记制度、督查督办制度),确保活动不走过场,真正取得实效。至目前,各包抓工作组协助50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年初确定的6大类259项重点工作任务中,已落实申报项目资金2708万元,已完成156项,占总任务的60%。新机制构建新载体,半年来的实践证明,“三带三进”活动,深受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对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为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成效。
一是落实了一批项目资金。各包抓单位协助村上落实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级阵地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及文化体育、农家书屋等项目6大类69项,落实帮扶资金45.6万元,配送水泥、道沿、卷帘机、绿化苗木、办公设施等实物价值45多万元。二是夯实了农民增收后劲。各工作组指导各村制定了农民增收规划和计划,完成了增收规划编制任务,提出了本明确的增收目标。围绕“北果中菜南牧”产业发展格局,各包抓工作组协助包抓村因村施策,因地制宜,指导包抓村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县林业站为姚家沟镇亢家河村免费提供核桃苗2.3万株,建成优质核桃基地2000余亩;县信用联社为唐村乡路家村群众发放低息或无息贷款72万元,协建蔬菜大棚20座;宋村村、范家寨村、大沙凹村今年新建成优质苹果基地;火星、纸坊等村扩大了大路菜的种植面积。产业的发展壮大,为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至目前,全县50个重点村,安装路灯616盏,栽植绿化苗木9万余株,新建花坛2376个,砂化道路9公里,硬化道路13公里,整修街道92条,清理“三堆”、治理“三乱”1万多处,修筑排污管网12.8公里,制作墙体文化400余幅,环境整治方面的亮点村增加到了57个。四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参与活动的所有人员能够经常坚持到村开展工作,积极开展农民教育活动,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实际问题,帮助村上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工作建设任务,通过项目资金扶持,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发展,树立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锻炼了一批干部。同时,新农村建设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顺利迎接了全市新农村晋星创建现场交流会在我县的召开。
新做法实现新跨越
围绕新载体,探索新做法。“三带三进”包抓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探索新做法,推动农村更好、更快发展的过程,在实践中主要从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一)广泛开展活动,在政策帮扶上实现了新突破
一是问计于民。通过上门入户、调查走访,宣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宣传我县在产业发展上出台的资金扶助政策、“三带三进”工作的主要内容,并就工作组今年的工作计划征求村民的意见,倾听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建议,动员和引导群众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通过提前介入,各包抓工作组协助50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确定了重点工作任务6大类259项。二是开展农民教育。编印了《农民教育资料汇编》,通过组织开展专题讲座、举办科技培训班、利用党员电化教育资源、印发宣传资料、上门走访等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党在农村政策的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农民民主意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教育。通过教育活动,农民群众顺应市场发展经济的意识大为增强;识大体、顾大局,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晓率普遍提高,全力支持包抓工作组及乡村干部建设新农村的凝聚力、向心力空前高涨,干群一心,包抓共建新农村的浓厚氛围全面形成。三是助农增收。按照“创业型、劳务型、种养型、兼业型、贫困型”五种类型,对全县农户进行分类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类排队,因户因人制定增收计划,并积极搞好协调服务,帮助其落实增收项目,根据农民收入的四大部分构成,在全县建立农户增收项目明白卡,为50个重点村统一印制发放明白卡25000份,做到了增收项目到户、措施到户、包抓到户。
(二)真抓实干,在项目帮扶上实现了新突破
一是真正整合项目。严格按照《凤翔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村情实际和本部门业务实际,坚持以项目整合为主线,统分结合,对纳入整合范围的13类项目资金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整合项目,尽最大努力给包抓村安排项目,以满足50个村的需要,确保用于新农村重点村的不少于80%。上半年,整合农业发展、三化一片林、农村安全饮水、体育健身、农家书屋、农村户用沼气等各类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晋星升等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项目支撑。二是积极申报项目。对全县涉及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有关信息及时搜集整理,并及时下发各乡镇、各村,以便于各村进行项目申报;各包抓工作组协助包抓村,对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以优先解决制约群众生产生活及农民增收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出发点,区分轻重缓急,分类排队,明确建设目标和时限,制定本村项目建设五年计划,并按照计划,盯紧国家政策和上级业务部门项目实施计划,策划包装,申报项目。目前,6大类259项重点工作任务,已落实申报项目资金2708万元。三是认真落实项目。各包抓部门结合本部门职能,针对本村实际,克服各种困难,真抓实帮,在政策许可范围内为包抓村在发展主导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方面落实项目资金,协助包抓村建成1—2个项目。至目前,各包抓工作组协助50个村完成项目建设任务6大类156项,占总任务的259项的60%。
(三)多措并举,在落实资金上实现了新突破
各包抓工作组按照从“工作经费中挤一点,向上级部门争一点,动员干部职工捐一点,配送实物给一点,向包抓村在外干部职工、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募一点”等形式,共为包抓村落实帮扶资金45.6万元,配送水泥、道沿、卷帘机、绿化苗木、办公设施等实物价值45万元,有力的推进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新思维收获新感触
一是实行“三带三进”,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找到了新载体。“三带三进”的关键,就是干部有任务,农民有劲头,干事有指望,是实现星级管理的有效落实手段。近半年来的实践证明,“三带三进”的深入推进,使新农村工作有了新载体。
二是实行“三带三进”,统筹协调是关键。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县级各部门紧密配合、部门与村联动,只有部门积极协调,有效指导、全力支持、村级主动作为,合力攻坚,共同推进,才能集中优势推进发展。
三是实行“三带三进”,项目整合是关键。“三带三进”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而发展的依托在项目。因此只有有效整合资金,实施重点突破,整村推进、精心打造新农村建设中心村、样板村,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才能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四是实行“三带三进”,干群参与是保证。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以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齐抓共管才能有效推进。既要继续推行县级领导联点,部门帮扶,乡镇参与,以村为主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又要发挥部门作用积极争取“外援”,引进各方资源,强力推进。
新思路推进新发展
新的载体,只有不懈推进,才能取得实效。以“三带三进”为抓手的新农村建设,找准了突破口,实现了机制创新、载体创新和思路创新。要提升到更高层次,实现更大发展,就必须坚持多措并举,上下联动打出“组合拳”,形成建设组合推动力,全力促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跃上新台阶。
一是举措到户促增收。按照“六措并举促增收”的要求,开展“三带三进”促增收活动。各包抓工作组进村入户,通过对农户经营分类的认真调查,全面掌握本乡镇农民目前经营状况、产业发展增收现状和存在问题,逐户指导农民针对性的制定出帮扶措施,建立农户增收项目明白卡,协助和支持解决农户在增收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真正把增收措施落到实处。力促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600元以上,达到了4900元。
二是集中打造新环线。继续采取集中开展活动,分期分段掀高潮的方式,抓好以农村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为重点,倾力打造三条新环线,即:东北线(火星村—周家门前村—西白村村—大塬村—齐村村—横水村—尹家坞村—寺头村—十里铺村);南线(六营村—三岔村—高庄村—东社村—八旗屯村—南指挥村);西南线(太南村—王堡村—庞家务村—紫荆村—水沟村—马道口村—高嘴头)。通过三个环线的带动使全县新农村建设亮点村由点到线,由线及面,全面开花,不断提升建设档次和覆盖面,实现全年创建五星级村13个,四星级村42个目标,完成75个晋星村的晋星升等任务。三是细化责任强考核。按照《“三带三进”包抓新农村建设督查通报制度》,加强对“三带三进”包抓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督促考核,严格推行月通报、季汇报、半年检查制度、流动现场会推动制度、平时考核登记制度、分级负责制度、督查督办制度,对各包抓工作组实行全程动态考核;制定出台我县《2009年新农村建设包抓重点村动态管理办法》,解决新农村建设上急下怠、上热下冷的问题,按照“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激励竞争、动态管理”原则,创新考核管理机制,对包抓重点村实行动态管理。即: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积极、措施有力、成效显著、群众满意的包抓重点村和晋星村实行阶段性工作阶段性奖励,现场参观活动现场奖励,考核重点奖励,包抓安排优先考虑;对工作滞后,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工作动劲不大、效果不明显的村予以黄牌警告,直至取消重点村和晋星村资格,包抓帮扶的部门和涉及乡镇负连带责任,年终考核予以降等或一票否决,并追究相关领导责任。以长效化的责任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推进“三带三进”活动扎实开展,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