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0年湖北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60年湖北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谢松保
2009年第10期 ——政治篇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党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实践活动。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日益完善,组织载体日益健全,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广大农民当家作主,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为全省农业农村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我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湖北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初步确立阶段(1949-195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展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不仅仅是一场经济革命,更是一种政权基础的重建,它在分配土地的同时,增强了农民对政权组织的认同,实现了“重组基层”,由此,“农民取得土地,党取得农民”,政权组织历史上第一次真正下沉到乡村。新中国成立之初,伴随着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湖北全省设乡13126个,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全省设乡4531个,乡以下是农业生产合作社,乡以上设区,作为县的派出机构。这些基层政权的设立,将历史上一直分散和外在于政治的农民组织到国家体系中来,使农民成为政治上的现代国民和国家的真正主人。
(二)停滞徘徊阶段(1958-1978年)。出于改造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防止新的社会分化和为工业化提供积累的需要,土地改革后不久,开始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重要内容就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实行集体化。政权组织建设与经济组织建设合为一体,并由此发展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人民公社化以后的1963年,湖北全省有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4668个。1975年全省撤区并社后,设人民公社1331个。人民公社将离散的乡土社会高度整合到政权体系中来。但是,这一高度统一的治理体制不可避免地存在干群分化与权力过度集中、农民自主性和乡村发展多样化被严重制约等问题。尽管我们党非常重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联系,要求干部参加劳动、群众参与管理,强调“民主办社”,然而,这些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成效。农民的主体性被虚化,农村基层民主处于停滞徘徊阶段。
(三)自发开启阶段(1978-1987年)。20世纪70年代后期,家庭承包经营成为继土地改革之后中国农村的第二次革命性变革。由于这一经营方式使农民由人民公社这种国家性的地方经济政治共同体迅速回归到家庭组织中,农民开始自发地以各种方式极力突破公社体制的限制,村民自治开始萌生。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要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1983年1月,湖北省民政局出台《关于全省农村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讨论稿),提出农村应按居住地区设立村民委员会,村的规模原则上以现有生产大队为基础。同时出台《关于做好建立村民委员会工作的意见》(讨论稿),提出了关于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地位、规模、组成人员和组成机构的意见。从1983年到1985年,全省农村普遍建立了村民委员会。
(四)自觉探索阶段(1987-1998年)。1987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民政部于1988年初设立了基层政权建设司,迅速推进村民自治,要求在全国建立村民选举示范单位,并重新定义了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扩充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988年5月30日,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的通知》。该通知结合湖北实际,对村民委员会的性质、职能、选举的原则、程序、方法,村民委员会的基本工作制度、工作方式等做了具体规定。1990年,全省开展“村民自治”试点工作。1993年11月,省政府在京山县召开了全省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现场经验交流会,推广京山县村民自治经验,部署全省村民自治工作。
(五)发展完善阶段(1998年至今)。1998年11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正式修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村民自治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村民自治逐步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1999年1月,湖北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湖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基层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2002年3月,省政府出台《湖北省村务公开实施办法》。2009年3月,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厅联合印发《湖北省村务公开目录(试行)》,在市县一级,均制定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这一阶段的村民自治从基本普及到全面展开,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自治组织逐步健全,民主形式更加多样。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史无前例地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的四项制度之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村民自治的地位得到重大提升。
二、我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成就
(一)推行民主选举,壮大农村自治组织,推进了农村民主进程。自1988年6月1日《村委会组织法(试行)》颁布实施以来,我省先后进行了7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从1988年开始,全省用3年时间完成首届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1993年全省统一选举届期。从1999年至2008年,全省进行了4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省民政厅指导各地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民主选举,并在秘密划票等环节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规范。竞职演讲、治村演说、海选、一票制选举等形式普遍实行,竞争形势日益激烈。民主选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拓展和完善了农村选人、用人渠道,使村委会干部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促进了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实行村民直接选举村干部,密切了干群关系,推动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增强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实行民主决策,调动群众热情,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各地普遍建立了以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载体的民主决策组织形式。凡是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实行民主决策,不能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项,由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1/10以上村民联名或1/5以上村民代表联名提出议案;由村党组织统一受理议案,并召集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联席会议,研究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对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会前都向村民或村代表公告,广泛征求意见;会后及时公布表决结果;对决定事项的实施情况,及时公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近年来,一些地区还创造了“村务大事村民公决”、农村“民主日”等办法,有效保障了村民群众的决策权。
(三)完善民主管理,健全管理机制,提高了农村管理水平。以2004年6月下发的《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为指导,我省村务公开从点上试验到全面推广,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全省普遍建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和民主理财小组,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财务管理制度等,明确规定村干部的职责、村民的权利和义务,用制度规范村干部和村民行为,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参与权,村务民主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一是健全了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为充分体现群众主体作用,全省绝大多数村委会设立了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下属委员会,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并发挥这些组织在发展生产、提供服务、参与监督和建言献策等方面的作用。为调动村民群众参与村级事务民主管理,村民议事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建设得到明显加强。依托这些组织,村民广泛开展了协商议事、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等群众性民主自治活动。二是健全了民主管理督查机制。省委、省政府健全完善了村务民主管理协调小组,明确落实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健全了联络员制度等;全省建立了村务民主管理观察员制度,对上访村、难点村和重点问题村,进行重点督查、现场督办。三是健全了民主管理考评机制。四是健全了骨干培训机制。近10年来,省民政厅每年都举办2至4期村民委员会选举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培训班。
(四)规范民主监督,加大自治督查力度,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健全民主监督,确保农村基层民主实施的规范有序,是保障村民利益、有效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手段。经过长期探索,我省农村基层民主监督取得显著成效。村务公开达标率达99.9%,基本做到了“五个规范”,即:内容规范、形式规范、时间规范、程序规范、监督规范。
三、湖北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村民自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并把其纳入基层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指导基层把民主管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工作领导机构或协调机构,明确落实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真正形成党政领导、办公室协调、部门配合、社会支持、职责明确、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二)调动农民热情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我省注重引导农村干部牢固树立农民群众主体意识,充分信任、依靠农民群众,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不断建立和完善群众参政议政的决策、管理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使农民群众拥有并落实了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践证明,农民群众作为村民自治的主体,其广泛、热情参与是建设好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基础。
(三)勇于探索创新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村民自治是农民群众的自发创造,它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勇于探索创新,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才会充满活力。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丰富民主形式、创新民主内容。要从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出发,不断推进理论和体制、机制创新。要注意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深入研究村民自治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努力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取得新成效。
(四)完善村民自治法规制度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保障。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保障人民群众在基层行使民主权利的法律法规。在国家立法层面,要及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研究制定基层政府指导村民委员会工作办法,形成有利于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法制环境。在地方立法层面,要不断健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办法、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村务民主管理条例,不断完善地方法规。在农村基层,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目标,不断制定、完善、创新、落实各项基层群众自治的具体制度,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和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程序,规范《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
(作者系湖北省民政厅厅长)
第二篇:浅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浅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赫山街道办事处杨朝霞
党的十六的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解“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对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决策和部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化村务民主管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性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有效措施。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是贯彻依法治国方针的重大举措,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强大动力,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诸多矛盾和问题、密切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坚持群众路线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形式。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村民自治的实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一、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宣传不到位,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理性民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五四运动算起,民主启蒙在中国已有8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商品经济的落后、封建专制遗毒的存在,中国人民的理性民主意识不强,专制、非理性和无政府主义等观念仍阻碍着民主的传播和建立。从干部的角度讲,有的人没有认清民主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专制史的彻底否 1
定,需要作出巨大的、艰辛的、长期的努力。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民主是创新的机制和动力,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的民主进程决定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振兴。有的基层干部把民主作为自己集权统治的一种策略,摆脱不了专制意识的影响,控制甚至歪曲民意,把神圣的民主看作是可随意篡改甚至是实现集权的工具。从群众的角度讲,既受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又有无政府主义的意识存在,缺乏理性民主观念和系统的民主理论教育,在这种情况下给予民主权力,会带来三个问题,一是受集权影响,漠视民主。不相信真正民主的存在,认为一切都是集权者骗人的把戏,不看重自己的民主权力,人云亦云,或者滥用权力,致使宝贵的民主权力失去意义甚至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别人赚取权利的工具。二是非理性民主。鉴于有些人缺乏理性民主观念,宗族意识、集团意识、利己主义观念的存在,一旦给予民主权力,往往把这种权力作为宗族、集团或个人获取利益的手段,不顾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在选举中为达到自己的私利而抱成一团,民主权利成为集团利益甚至个人利益的工具,使民主遭到扭曲甚至倒退。三是无政府主义抬头。由于缺乏对民主的理性意识和系统的民主理论的教育,一旦给予民主权力,小私有者的无政府主义意识就会抬头,表现为一盘散沙,严重缺乏组织纪律观念和自律意识,主张不要政府和村委,各家顾各家,无为而治,拒绝民主权利或者滥用权力。民众的以上行为会造成一种严重的假象,似乎在农村实行民主没有条件,甚至把在农村实行民主看作是农村不稳定的原因,更迎合了一部分有意或无意地习惯于专制的人的观点,否定民主在中国的巨大进步意义,歪曲控制民主,把民主作为实现集权的工具。
第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程序需要进一步健全。民主是一种进步的思想理论,是人类在政治制度的长期探索中取得的重大文明成果,但他更是一种严格完整的政治制度和运行程序,换句话说,民主的进步性正体现于民主制度的安排及这种制度安排给大多数人带来的巨大利益。因为在人民主权达到共识后,通过怎样的政权组织和程序安排使民主落到实处是一个重要课题。单以政权来源和目的来界定民主是理想主义和乌托邦化的概念,只有经验的、描述的和程序的民主概念才能够提供分析上的准确性和操作上的可行性,使之成为有用的概念。因此,严格完善的民主制度和运行程序比民主理论进步性本身更为重要和关键,也是历来民主实践的重点。在我国的民主实践中,人民当家作主已得到普遍认同,重要的是怎样把宪法的规定变为现实。这就需要有一整套可操作的严密的制度和程序,确保民主的正确贯彻执行。目前,基层民主在制度上还不十分严密,程序上还存在漏洞,更重要的是如果人们对制度与程序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执行中的混乱就容易发生。
第三,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从民主发展的规律看,作为人类文明史的重大进步,民主的启蒙、建立和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曲折过程,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民主政治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是一种实践中的制度安排,必须也只有付诸实践,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和完善。人民作为民主实践的主体也只有在民主的实践中才能不断加深对民主的理解和认同,理性民主观念和民主经验才能得到不断地提高。这就表明在民主实践的初期,由于民主理念和实践经验的缺乏,民主操作的不规范甚至某种程度的混乱是一种正常现象,是民主逐渐走向正轨的必然表现。如第一次选举,可能出现群众不选、乱选和其他非理性的选举问题,但一旦他受到了非理性选举结果带来的损害,第二次选举就会更庄重和谨慎一些,依此类推,选举就会逐渐走向正轨。问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民主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它的规律性,牢牢把握民主发展的正确方向,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倒退。当前一些基层干部对民主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认识上存在误区,容易使民主进程停滞、扭曲甚至倒退,影响党和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危害党和人民的利益。因此要加大教育、引导和规范的力度,在正确的民主思想的指导下,发挥党的坚强领导作用,尽可能减少民主实践初期的不规范现象,注重用严格科学的程序和制度来保证民主实践尽快走上正轨。
二、加强领导,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第一,加强党的领导,保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序进行。我们的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国家各项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唯物辩证法是其根本的哲学指导思想,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主权是党奋斗牺牲的出发点和宗旨,也是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根本原因,更应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程,落实、健全和完善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党坚强有力的领导是基层民主建设有序进行的前提和保障,否则就会出现混乱,一事无成。
第二,加强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教育,端正态度,提高认识。要大力加强对干部群众的理性民主教育,明确民主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民主进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了解民主政治建设的一般规律和应注意的问题,提高干部群众的理性民主观念。尤其要加强对广大基层干部的民主
理性教育,保证党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实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第三,建立健全和落实各项制度、法规和章程,抓好四个环节,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民主的关键在于落实,落实的关键在于严密的可操作的程序,因此要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个环节的各项制度、法规和章程。选举中应建立健全选举组织办法、候选人产生办法、候选人竞选规定、秘密选举规定、公开选举结果规定等制度,确保候选人和选民的合法权利,确保选举的公开、公正和公平。决策时应严格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保护少数人的正当权益,严防歪曲控制民意和家长制、一言堂等现象。民主管理中要建立健全民主议事制度、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具体规定各项村务必须有相应的组织管理,越权代管无效。民主监督重要的是建立健全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严格村民理财小组和其他村级组织的工作规程,落实村民的知情权、创制权、罢免权和否决权。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个方面是一个互相渗透、互相衔接的统一整体,各项制度要环环紧扣,严格建立,狠抓落实,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给稚嫩的民主带来严重的损害。
第四,在实践中完善和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健全和完善各项措施和制度,使干部和群众在民主实践中逐渐成熟起来,提高理性民主观念,养成良好的民主行为习惯,保障基层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第五,当前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一是民主与
法制的关系。民主和法制是统一的范畴,民主是法制的前提,法制是民主的保障,没有民主的法制是专制,没有法制的民主不可能巩固和健全。应及时地把民主成果以法制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在新的基础上推进民主的进一步发展和法制的进一步健全。二是,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组织的关系。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与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党与村民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组织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他们的冲突和矛盾应协商解决。具体说来,村党支部的任务是领导农村的各项工作,这种领导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而村委会作为民选组织,也应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当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工作遇到矛盾和冲突时,应以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作为评判的尺度,以人民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工作的标准,而不应出于个人和集团的私利而损害全体人民的利益,应本着人民利益为重的原则依法协商解决矛盾。三是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乡镇政府是一级政府组织,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两者没有隶属关系,乡镇政府指导村委会的工作,而不是领导和直接命令,乡镇政府和村委会都应严格依法开展自己的工作,依法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依法保障自己的各项权利。四是村镇民主与整个民主进程的关系。村级民主是中国整个民主进程的开端和基础,随着村民自治的不断完善,必然要求民主范围的扩大和层次的提高,各级民主都应有序地健全和完善,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巩固和提高。
第三篇:关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些思考和对策
关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些思考和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抓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仅对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保持农村稳定,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而且能够充分的调动农民群众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充分调
动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有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制度保障。但是,通过在富强村三个月来的帮村工作以及参与换届选举的整个过程,感受到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尽管有《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实施作为保障,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
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对民主的真正内涵认识不到位。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部分村社干部简单的认为“民主”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只要任何一件重大事务是大多数人投票通过的就是民主,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认识事实上剥夺了每一个农民群众真正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在许多实际决策的过程中,由于农民对所议之事掌握的信息和村社干部不对等,在议事过程中只能被动的按照事先拟定好的规则参与表决,没有真正达到民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求。还有部分村社干部认为农民群众的素质还普遍偏低,请他们参与村级事务的管理是在搞形式,在农村推进民主建设时机尚不成熟,也没有必要。还有些村干部担心扩大了民主会使自己在一些事务中“做不了主”,影响威信。2.农民群众对民主的认识有一定的偏差,在笔者多接触的农民群众中,大多数认为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或满足了自己的要求的就是民主,对持有不同意见的人带有强烈的反感情绪,这种认识实质上破坏了民主的内涵----即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二)广大村民民主参与的渠道不够畅通。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完整体系,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是,大部分农民群众除了享有民主选举的权利外,要享有其他三个民主权利的渠道还不够畅通,以富强村为例,全村有9个社550户2300多人,除小部分农户分布在宜长路两侧外,大多数农户分散在交通不便利的地域内,很多村民一年见不到几次村干部,加上外出务工、部分队社干部不负责任等因素,使大部分村民不能及时准确的得到相应的信息,部分村民参加一次活动要步行1-2个小时,阻碍了群众对民主活动的参与,从而使大多数村民不能直接参与重大村务的决策和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群众的知情权和决定权,制约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一步开展。
(三)村级民主管理和监督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
1是由于部分村干部对村务公开缺乏足够的认识,村务公开在实践中存在着随意性、零散性、形式化等问题,许多群众关心真正的核心问题,并没有公开。2.是村的民主管理和监督都是在乡镇党委政府的督促下进行的,从而使村自发的民主管理和监督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有一定的应付性、被动性3.是民主管理活动还缺乏长效的工作机制,没有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重形式、轻内容、时松时紧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地存在,民主活动缺少有效地检查督查,其真实程度和效果往往是依靠村干部自身的认识和觉悟。
(四)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导致民主政治建设的滞后
富强村经过近几年长足的发展,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不可否认的现实是,除了极少数先富的农户外,还有相当多的农户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少数农户的基本生活还不能得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解决生计和提高生活水平上,而无暇顾及参与民主管理。全村无任何集体经济,村级活动经费没有保障,很显然,在生存权和发展权没有切实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客观上影响了他们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因而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建设,至少也是没有活力的民主政治建设。
(五)传统性心理和习惯性服从心理定式的影响
由于农村的特殊环境,很多农户之间都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形成不同的宗派、家族势力,在这种群体的影响下,使农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提出自己的批评建议带有很大顾忌性,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的从众心理而不愿当“出头鸟”。另一方面,由于过去长期过分强调个人服从组织(实际上就是组织一把手的意图),因而形成了习惯性的服从心理定式,对要求他们积极发扬民主作风心存疑惑,甚至认为是一种变通的形式主义。在我所参与的村党代表选举中过程就很能体现出许多党员存在的这个问题。这些因素使得党员、村民不能真正参与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去。
二.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必须加强村党支部的建设,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来指导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避免基
层民主政治建设偏离正确的方向和陷入无序化。一方面村党支部要界定村两委的职责,使村委会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履行自己的职责并接受党支部的监督。另一方面村党支部要避免统揽一切,保证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同时,村党支部要作好自身的党内民主建设,以制度的形式确立党员对党员干部的民主监督,并通过党内民主来引导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二)加快经济发展,为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用好各种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惠农政策,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通过发展经济,使农民群众解除物质生活的后顾之忧,激发政治热情,增强民主意识,提高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
(三)加强村级民主建设的宣传教育。要让群众知道,积极参加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民主活动,不是毫无作用的形式主义,让他们认识到民主政治建设和他们的利益休戚相关。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教育,让群众真正明白,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是保证农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权利的重要手段。要教育群众,选好村干部、加强对村级事务的管理和监督,关系自己的切身利益,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努力通过民主决策,多办好事实事,增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真实感。
(四)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内容具体化和程序化,严格按照制定的程序办事,扩大农民群众广泛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渠道,保障农民群众在参与过程中的信息平等权,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公开性和透明性。用法律法规来指导农村各项事务生活,作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富强村为例,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细化的方式写入村规民约来指导村民的行为,为村民积极参与村事务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五)通过树立一些适当的典型或例子来打破既有的习惯和心理定式,使农民群众清清楚楚地感受到,只有充分行使赋予的民主权利,才能切实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一揽子解决所有问题的愿望不大可能实现。在如何行使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我认为民主监督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中来保障它们的实施。而用什么方式来保障民主监督的顺利实施,将是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必
须面对和探索的问题。
刘竑
二〇〇六年九月八日
第四篇:我市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了“构建和谐XX”的奋斗目标,“构建和谐XX”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市有农村人口260余万,占全市总人口的近80%,有村民委员会2242个,村民小组17745个。建设和谐、稳定、文明、有序的农村是“构建和谐XX”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切实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保障农村群众民主政治权利的重要举措,也是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文明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一、基本情况
(一)民主选举和民主决策进一步落实。在民主选举方面,村组干部、村民代表产生做到了依法办事,尊重民意。在已经结束的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中,群众积极参选,全市具有选民资格的群众参选率近80%,2242个村委会的干部全部实行了直选。换届选举后,一大批有文化,热心为村民服务的致富能手当选为村委会干部,全市村委会干部的平均年龄为40岁,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80%以上,充分体现了民权和民意,村委会活力进一步增强。在民主决策方面,大多数农村逐步建立了两委联席会议、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从议案的提出、受理到议定和实施,逐步步入了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
(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进一步完善。在民主管理方面,各地创新了管理方式,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得到完善,村民民主理财、村干部工作移交制度得到巩固,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得到规范。在民主监督方面,充分发挥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加强了村级事务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得到普遍推行,民主评议、离任审计等制度建设进一步受到重视,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村干部和村民的法制观念明显增强。
(三)村务公开形式和内容进一步规范。大部分村委会根据实际和农村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了村务公开的重点,充实了公开的内容,将农村税费减免、村级集体财务、种粮直接补贴等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了公开的重点。在公开程序上,严格执行先由村两委通过联席会议依法提出公开内容,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审核把关,经村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的公开程序。明确了公开的时限和时间,要求重大事项随时公开。全市村务公开的公开面达100%,公开规范化达90%以上,沙湾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四)村民自治示范活动成效明显。各地广泛开展了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活动,促进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的协调发展,切实保障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五通桥区被评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沙湾区、沐川县被评为全省村民自治模(示)范区(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少数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民主法律意识有待提高。近年来,绝大多数农村基层干部对村民自治在认识上有了很大提高,基本上能自觉贯彻执行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但也有少数基层干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仍习惯于搞行政命令和发号施令,随意撤换、停职和诫免民选的村委会干部,不尊重民意,造成干部群众上访。如先后发生的市中区凌云乡凌云村、峨眉山市绥山镇符文村群众到省政府集体上访的事件,就是因为村民的民主权利受到侵犯。有的村民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不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在选举和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工作中,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敷衍了事的态度。
(二)村“两委”工作应进一步加强协调。有的村党支部把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片面地理解为党支部包办一切,不注意发挥村委会的作用,使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流于形式;有的村委会干部错误地认为村民自治就是村委会只对村民负责,不尊重党支部的意见,不接受党支部的领导,把党支部抛在一边,造成“两委”矛盾,形成村“两委”班子两张皮,工作不协调,各自为政。
(三)村务公开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部分村委会村务公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即重表面内容,轻实质问题,公开内容不够深、不够全,个别的还缺乏真实性;重临时应付,轻长期坚持,平时不认真公开,检查时才重视,使村务公开栏成为应付群众的牌坊;重简单公开,轻及时反馈,未建立村务公开信息反馈制度,对群众提出的要求不作说明和解释,认为只要公开就完成了任务。
(四)工作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各县(市、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和村民自治工作整体推进不平衡。有的地方村委会选举和村务公开普遍受到重视,但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工作则比较薄弱,大多停留在一般要求上,缺乏一些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有的地方存在间接民主代替直接民主的倾向,在民主管理工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有的地方监督措施不到位,对干部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了村民自治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对策和建议
针对我市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具体工作中,要重点抓好“一个加强”、“两个提升”、“三个关系”、“四个制度”、“五个规范”。
一个加强:即加强党对村民自治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村民自治的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在村民民主选举、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决策、日常村务管理和对村务全面监督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两个提升:即提升村干部素质和村民代表素质。加强对乡镇干部、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的培训,全面提高乡村干部联系群众的凝聚力、率先垂范的感召力、团结协作的战斗力、求真务实的进取力。充分利用党校和党员活动阵地,帮助乡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理解和掌握党的农村政策,增强依法治村意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提高广大乡镇干部和村民代表的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和创业意识,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康发展。
三个关系:即各职能部门和村委会工作的指导关系,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委会关系,村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民政部门承担组织协调工作,并负责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委员会工作等制度建设和村务公开基础阵地建设;组织部门着重抓党支部和党员议事会议建设,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业绩进行考核;农业部门着重抓村级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工作;纪检、监察部门着重抓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和农村干部的廉政建设,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齐抓共管,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健康发展。乡镇人民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政府,而村委会是农村群众的自治性组织,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委会的关系不再是过去的领导和被领导、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而是一种新型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关系,对于村委会依法开展的自治活动不干预,更不能把依法属于政府的职权和义务强行加给村委会。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重点要注意不能因为实行村民自治而放弃党的领导,也不能以党的领导代替村民自治,明确职责,理顺关系。村党组织要领导和支持农民群众依法参加村级事务管理,监督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落实;村委会干部要自觉增强党性观念,在党组织领导下团结广大农民群众齐心协力做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
四项制度:一是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将健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作为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重点,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每5-15户选举一名村民代表,组织群众民主推选自己的代表。与此同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村民理财小组,并对村民代表和村民理财小组的工作方法、内容、程序进行明确和规范。二是完善村民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村民代表定期走访自己所代表的群众,征求群众对村上工作的意见、建议,反馈村民代表会议的决策情况,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保证政令畅通。三是完善民主议事制度。坚持把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公益性问题和村民关注的重大问题,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一事一议”,有效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四是完善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结合工作检查总结,乡镇党委每半年组织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群众会对村干部进行评议。在村干部述职的基础上,采取书面测评与讲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民主测评,对群众评议不称职票超过半数的进行诫免谈话,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二的,按照程序依法调整和罢免。
五个规范:一是规范村务公开内容。把和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和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公开的主要内容,向群众全部公开,并对公开内容进行不断调整充实。二是规范理财程序。变事后理财为事前理财,凡大项财务支出,一律由理财小组先讨论后执行。三是规范公开领域。坚持乡镇的政务公开、村级的村务公开、组级的组务公开一起抓,整体促进。四是规范公开形式。严格按照要求,在村干部及群众居住集中、醒目的地方设置固定、永久的公开栏和“明白墙”。五是规范村务公开时间。根据不同内容,采取随时公开,定期公开和年终公开相结合的方式,随时接受群众监督。
第五篇: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培训材料)
《村民委员会组织》解读
(2011年村干部培训)
我国有13亿多人口,9亿在农村,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我区57万人口,有50万在农村。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目前农村逐渐形成了以“三个自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四个民主”(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体系。农村工作也在法律和政策的框架下开展工作。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新当选的村主任和书记,担负着新农村建设的重任。所以,我们对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有关规定要了解,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严格依法办事。下面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就四个民主的有关制度和规定和大家一起学习和探讨。
一、村委会组织法修改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于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新修订的组织法增加了目录部分,从原来共30条增加为41条。主要修改内容:(15个方面)
一是明确了村民委员会与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关系。村民委员会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第二条)
二是明确了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关系。领导和支持村民委员会行使职权。(第四条)
三是完善了村民选举委员会成员的推选、退出递补程序。由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者各村民小组会议推选产生。被提名为村民委员会成员候选人,应当退出。
退出或者因其他原因出缺的,按照原推选结果依次递补,也可以另行推选。(第十二条)
新旧村民委员会工作移交由村民选举委员会主持。(第二十条)
四是增加了选民登记内容。
户籍在本村并且在本村居住的村民;户籍在本村,不在本村居住,本人表示参加选举的村民;户籍不在本村,在本村居住一年以上,本人申请参加选举,并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参加选举的公民。已在户籍所在村或者居住村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不得再参加其他地方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第十三条)
规定了对选民名单的申诉程序。(第十四条)五是规范了选举程序。
村民提名候选人,应当从全体村民利益出发,推荐奉公守法、品行良好、公道正派、热心公益、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村民为候选人。应当组织候选人与村民见面,由候选人介绍履行职责的设想,回答村民提出的问题。选举村民委员会,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村民过半数的选票,始得当选。(第十五条)
六是修改了另行选举的条件。
当选人数不足应选名额的,不足的名额另行选举。另行选举的,第一次投票未当选的人员得票多的为候选人,候选人以得票多的当选,但是所得票数不得少于已投选票总数的三分之一。
规定了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秘密写票、委托投票。(第十五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出缺,可以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补选。补选程序参照本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办理。补选的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任期到本届村民委员会任期届满时止。(第十九条)
七是完善了村民委员会成员的罢免程序。
本村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联名,可以提出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的要求,并说明要求罢免的理由。(第十六条)
八是新增了村民委员会成员职务自行终止和终止条款。村民委员会成员丧失行为能力或者被判处刑罚的,其职务自行终止。(第十八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连续两次被评议不称职的,其职务终止。(第三十三)
九是新设了村务监督委员会。
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村务监督机构,负责村民民主理财,监督村务公开等制度的落实,其成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中推选产生,其中应有具备财会、管理知识的人员。村民委员会成员及其近亲属不得担任村务监督机构成员。村务监督机构成员向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可以列席村民委员会会议。(第三十二条)
十是完善了村民代表会议组成和议事程序。
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和村民代表组成,村民代表应当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五分之四以上,妇女村民代表应当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规定了村民代表的推选和任期。村民代表应当向其推选户或者村民小组负责,接受村民监督。(第二十五条)
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代表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有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组成人员参加方可召开,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同意。(第二十六条)
十一是增加了村民小组会议制度。
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应当有本村民小组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三分之二以上,或者本村民小组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同意。规定了村民小组组长如何推选和任期。属于村民小组的集体所有的土地、企业和其他财产的经营管理以及公益事项的办理,由村民小组会议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讨论决定,所作决定及实施情况应当及时向本村民小组的村民公布。(第二十八条)
十二是健全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
村民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有十分之一以上的村民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会议。召集村民会议,应当提前十天通知村民。(第二十一条)
土地承包经营方案,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以借贷、租赁或者其他方式处分村集体财产,纳入村民会议讨论的事项。(第二十四条)
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机构应当建立村务档案。(第三十四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实行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包括六方面事项。(第三十五条)
十三是提出了法律救济和行政救济途径。
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成员作出的决定侵害村民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村民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撤销,责任人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村民委员会不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法定义务的,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责令改正。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事项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第三十六条)
十四是确定政府的经济支持责任。
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开展工作应当提供必要的条件;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委托村民委员会开展工作需要经费的,由委托部门承担。
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公益事业所需的经费,由村民会议通过筹资筹劳解决;经费确有困难的,由地方人民政府给予适当支持。(第三十七条)
十五是首次在法律中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村民委员会应当支持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推动农村社区建设。(第九条)
驻在农村的机关、团体、部队、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人员不参加村民委员会组织,但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并遵守有关村规民约。(第三十八条)
没有将任期从三年改为五年,也没有具体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资格条件。
二、村务公开制度(三十条至三十一条)
1、村务公开的内容
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及其实施情况;
1、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员及补贴标准;
2、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
3、本村公益事业的兴办和筹资筹劳方案及建设承包方案;
4、土地承包经营方案;
5、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
6、宅基地的使用方案;
7、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
8、以借贷、租赁或者其他方式处分村集体财产;
9、村民会议认为应当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
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方案;
三、政府拔付和接受社会捐赠的救灾救助、补贴补助等资金、物资的管理使用情况;
四、村民委员会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的情况;
五、涉及本村村民利益,村民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
2、村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和基本程序 村务公开的形式:固定的村务公开栏。一个原则:就是实际、实用、实效。
其它形式:广播、电视、网络、“明白纸”、民主听证会 村务公开的时间:一般的村务事项至少每季度公布一次;集体财务往来较多的村,财务的收支情况应每月公布一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当随时公布。
村务公开的基本程序:
第一步,村民委员会根据本村实际,依照法规和政策的有关要求,提出公开的具体方案; 第二步,由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方案进行审查、补充、完善,提交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联席会议讨论确定;
第三步,由村民委员会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布。
第四步,村“两委”成员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答群众提出的有关问题。
3、村务公开监督小组
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的产生: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代表中推选产生。
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的职责:负责监督村务公开制度的落实。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的资格条件:村干部及其配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回避原则)。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及其成员应当热爱集体,公道正派(信赖诚信原则),有一定的议事能力(能力条件),其中应有具备财会知识的成员(能力条件)。
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的任务:村务公开监督小组要依法履行职责,认真审查村务公开各项内容是否全面、真实,公开时间是否及时,公开形式是否科学,公开程序是否规范,并及时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报告监督情况。
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不履行职责处臵:对不履行职责的成员,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有权罢免其资格。
4、听取和处理群众意见
一个路径是:对公布的内容有疑问的,可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投诉,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应当及时进行调查,确有内容遗漏或者不真实的,应督促村民委员会重新公布;
另一个路径是:直接向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询问,村民委员会应在10日内予以解释和答复。
三、民主决策制度(21、22、24、25、26条)
1、村级民主决策的原则 村级事务必须进行民主决策。
凡是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
(一)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员及补贴标准;
(二)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
(三)本村公益事业的兴办和筹资筹劳方案及建设承包方案;
(四)土地承包经营方案;
(五)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
(六)宅基地的使用方案;
(七)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
(八)以借贷、租赁或者其他方式处分村集体财产;
(九)村民会议认为应当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涉及村民利益的其他事项。
村级民主决策的底线:村级民主决策的事项要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有侵犯村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
2、村级民主决策的形式
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一般一季度召开一次)
会议有效的规定:
召开村民会议,应当有本村18周岁以上村民的过半数参加,或者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户的代表参加,所作决议、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组成人员参加,所作决定应当经到会人员的过半数通过,且不得与村民会议所作的决议、决定相抵触。
3、村级民主决策的程序
第一步:由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十分之一以上村民联名或五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召开村民会议要有三分之一以上村民代表联名}(提出议案的主体)
第二步:由村党组织统一受理议案,并召集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联席会议,研究提出具体意见或建议;(受理议案的组织)
第三步: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决策的组织形式)
第四步:由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组织实施村民民主决策事项的办理。(决策意见的组织实施)
4、村级民主决策责任追究
未经村民会议或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任何组织或个人擅自以集体名义借贷,变更与处臵村集体的土地、企业、设备、设施等均为无效,村民有权拒绝,造成的损失由责任人承担,构成违纪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四、民主管理制度
1、村委会换届选举后的工作移交制度(20条)
移交的内容:公章、办公场所、办公用具、集体财务账目、固定资产、工作档案、债权债务及其他遗留问题等。
移交时间:10日内。
移交主持:由村民选举委员会负责主持,乡、镇人民政府监督。
不移交处臵:对拒绝移交或无故拖延移交的,村党组织、乡级党委和政府应给予批评教育,督促其加以改正,对拒不移交印章的,由制发机关负责追缴,并追究责任。
移交过程中发现问题处臵:移交过程中发现有重大问题,村干部和村民可以向乡级人民政府或者纪检监察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有关机关反映,受理单位应及时依法处理。
2、民主理财制度(32条)
村民民主理财由村民民主理财小组代表村民进行。村民民主理财是一种有组织、有规矩的活动,不是说,什么人想怎么办就怎么办。也就是说村民把权利共同委托给村民民主理财小组去行使。
民主理财小组的产生: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从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中推选产生。
民主理财小组的职责:负责对本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参与制定本村集体的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检查、审核财务账目及相关的经济活动事项;否决不合理开支。
村民的权利:如果当事人对民主理财小组否决意见有异议的,可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给当事人一个救济的渠道、申辩的机会)。村民有权对本村集体的财务账目提出质疑,有权委托民主理财小组查阅、审核财务账目,有权要求有关当事人对财务问题作出解释(村民是村民自治的主体。如果出现民主理财小组被收买,与村干部一起坑害群众等情况,也容易及早发现和处理。基层政府对农村财务审计、群众可以向政府举报等权利)。
县乡政府在村级财务管理上的责任:一是帮助村里搞好财务清理整顿,解决存在的问题;二是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民主理财制度;三是制定和完善集体资产监管办法,防止集体资产流失,确保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3、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
第一步,财务事项发生时,经手人必须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签字;
第二步,民主理财小组集体审核同意后,由民主理财小组组长签字;第三步,报经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负责人审批同意并签字; 第四步,由会计人员审核记账。对财务收支审批三条规定:
一是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为不合理财务开支的事项,有关支出由责任人承担;
二是财务流程完成后,村里要按照财务公开程序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三是乡级人民政府及业务主管部门要对村级财务活动加强指导和监督。
五、民主监督制度
1、农村集体财务审计监督制度(35条)
农村集体财务工作审计的主体:县、乡两级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指导部门(切实组织好对农村集体财务的审计监督工作)。
2、审计的主要内容、审计的周期: 内容是:一是本村财务收支情况;二是本村债权债务情况;三是政府拔付和接受社会捐赠的资金、物资管理使用情况;四是本村生产经营和建设项目的发包管理以及公益事业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情况;五是本村资金管理使用以及本村集体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担保、出让情况,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情况;六是本村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要求审计的其它事项。
审计结果应当公布,其中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当在下一届村民委员会选举之前公布。
审计周期:村干部任期届满或离任时必须审计。明确责任:
第一,在审计中查出侵占集体资产和资金,多吃多占、铺张浪费的,要责令其如数退赔;
第二,涉及国家工作人员及村干部违法违纪的,需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处理;
第三,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2、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33条)
民主评议的对象:村党组织班子成员、村民委员会班子成员、村集体经济组织班子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民小组长以及享受由村民或集体承担误工补贴的其它村务管理人员。
民主评议的组织:由乡级党委、政府具体组织。村务监督机构主持。
民主评议的形式: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座谈。民主评议的时间和周期: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民主评议的标准: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衡量村干部是否称职的标准。
经济措施:评议结果与村干部的使用和补贴标准直接挂钩。处理措施:对连续两次被评为不称职的村干部,是村党组织成员的,按党内有关规定处理;是村民委员会成员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班子成员的,其职务终止;其它村务管理人员,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作出处理决定。
我们归纳一下:就是“三个三” 三个到位:村务公开内容到位
村务公开形式到位
村务公开程序到位 三个制度:村级民主决策制度
集体财务审计监督制度
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 三个组织:村民代表会议
村务公开监督小组
民主理财小组
农村社区建设基本要求
(一)社区服务中心
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少于350平方米,乡镇社区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
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按“五室六站两栏一校一场所”设臵。
1、五室: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办公室、党建(老年、文体)活动室、社区警务室、图书阅览室、资料档案室;
2、六站:党建工作服务站、社会保障服务站、卫生计生服务站、文艺体育服务站、农村经济服务站、综治调解服务站。
3、两栏:宣传栏、村务公开栏;
4、一校:村民学校(老年学校);
5、一场所:文体活动场所。
设立服务大厅进行一站式服务一般设臵: 综治调解 帮扶救助 计生卫生 文艺体育 社保就业 信息咨询
(二)组织机构
按“一村一社区”形式组织社区建设;全区所有农村社区按照“××村社区服务中心”挂牌。若是“多村一社区”的,按“××社区服务中心”挂牌。
社区服务中心一般由五至九人组成,设主任一人,副主任二人,委员若干人。村“两委”负责人兼任村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成员由村“两委”和村官大学生兼任。村社区服务中心与村委会同期换届。若多村一社区的,由乡镇街道牵头,各村商定。
(三)组建服务队伍
1、政策时事宣传队。职责是向村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协助村组织开展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互谦互让、互敬互爱等活动,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倡导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
2、环境卫生保洁队。职责是搞好村内社区的环境卫生,建设干净、整洁的农村社区。
3、综治调解队。职责是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积极开展普法教育,教育村民学法、知法、懂法和依法行事;做好村内社区的安全工作,调解民事纠纷、化解村民间的矛盾,消除治安隐患,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协助做好社区矫正人员、归正人员的帮教工作,维护农村稳定。
4、科普技术指导队。职责是组织村民开展农工技术培训服务,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和邀请有关专家给村民进行讲学培训,推广农技,提供动植物防疫防控、农产品安检、自然灾害预报预警、农资供应、农产品营销及保险技术和信息服务,提高村民群众的致富能力。
5、社会保障救助队。职责是动员社会各界和社区村民积极开展以扶贫帮困、互助互济和生产生活扶助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有条件的要成立慈善救济基金,形成互帮互助、邻里友爱和睦的良好人际关系。
6、就业援助队。职责是向村民宣传有关劳动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提供全区劳动用工需求信息,积极引导有就业愿望的村民开展各类培训,帮助实现就业。
7、文体活动队。职责是协助建好社区图书室、娱乐活动室,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遏制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现象。
(四)建立档案
完善各项服务登记,一般应建立
1、综治调解服务记录薄
2、帮扶救助服务记录薄
3、计生卫生服务记录薄
4、文艺体育服务记录薄
5、社保就业服务记录薄
6、信息咨询服务记录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