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资源共享 促进校际间均衡发展(正)
整合区域教育资源
促进校际间均衡发展
——凤山镇前锋学区管理经验交流材料
尊敬的黄局长、各位领导:
我县的教育管理体制虽然经历了多次改革的洗礼,但是农村小学实行分片区学区制管理,一直是我们县内农村小学管理的核心。我县义务教育健康、均衡、持续发展,我想,关键得益于学区制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也是打造教育强县的必然选择。就前锋学区而言,学区制管理符合当地人口居住分散、校点多的特点,现将前锋学区的管理情况汇报给与会的领导,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前锋学区的基本情况
凤山镇前锋学区位于凤城西南面,服务范围包括前锋、大有、象塘、后山四个村委会,共61个村民小组,2497户,10196多人口,下辖前锋中心学校、群兴完小、棕园完小、大有完小、稻香完小、象塘完小、凤平完小、翁箐小学8所学校,有47个教学班,在校生603(含学前班155人)人,有专技教师66人,高级教师5人,一级教师37人,二级教师24人, 学历合格率为100%,学科教师结构基本合理。近年来,我学区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文盲率为0。
学区总占地面积为18994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为32.4平方米;现校舍建筑面积为4715平方米,生均使用面积达到了8平方米,有图书19520册,生均33.3册,达到了每 班一间教室。电子白板21块,电脑58台,实现了校园网络班班通。
学区围绕“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努力为社会培养基础扎实,善于思辨,勇于创新的合格人才”为办学宗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成长和求知的乐园”作为各学校教育具体目标,以“人本化管理”为学校管理理念,“勤则成”为校训,打造“一笔一划写好字,一言一行学做人”的校风、“勤奋、求真、自主、合作”的学风和“我与孩子同学习,学生和我共发展”的教风。各学校形成了“制度化管理,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学校文化管理办学。
二、前锋学区的机构设置
学区分片管理,就是把相连的几个行政村的学校划为一个学区。这种体制运行多年来,对于学校自主办学和教育教学的管理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是农村小学管理的必然选择。学区管理机构是一个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同时受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具有管理村级完小、校点职能的教育管理机构,是介于教育主管部门和众多学校之间的桥梁,是一个中间层次的管理机构。
前锋学区领导班子设置,设校长1人,全面主持学区工作;支部书记1人,负责学区支部、群团工作;教导主任1人,分管学区德育、安全、教学工作;总务主任1人,分管 经费、后勤工作;学区内其他学校不具有法人资格,每校只设置一名负责人,负责该校日常教学管理,贯彻落实学区规章制度。学区内统一请假制度,所有请假都必须由校长审批,半天以内学校负责人可以审批,报告校长,顶班教师由教导处在学区内调配。
三、前锋学区的管理模式
以学区为单位实行 “八个统一”,“两个”自主创新的管理模式。
(一)统一行政领导。学区校长为法人代表,实行学区 校长负责制,统一管理学区内的全面事务,所辖8所学校服从学区行政班子领导,行政班子定期或不定期到校进行监督指导,学区领导班子分别挂钩所辖各校和帮扶薄弱班级,校长挂钩群兴、棕园两校,帮扶六年级组;支部书记挂钩前锋中心学校、稻香两校,帮扶前锋中心校二年级;教导主任挂钩大有、翁箐、象塘三校,帮扶大有完小二年级;总务主任挂钩凤平一校,帮扶凤平完小二年级。学校负责人带领本校教师贯落实执行学区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学校日常事务,并担任一线教学任务。
(二)统一党组织活动。在学区党支部的领导下,各学校党员组织关系统一管理,全体党员统一过组织生活,学区党支部定期统一组织“三会一课”和“两学一做”等党建学习教育活动,认真组织《党章》进课堂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开 展“党员教师是骨干,骨干教师是党员”的创新争优活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通过党支部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让广大教职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保持思想纯洁,政治合格,打造了一支遵纪守法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统一经费预算与管理。学区为预算编制和经费管理单位,设有会计、出纳。年初,学区统一编制预算,统一核拨师训经费、文体活动经费,所辖各校的日常零星支出报销由总务处组织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总务处设有会计、出纳,所有业务由总务处统一实施;大宗物品采购、校舍维修、基建等,由校务委员会集体研究决定。学前班保育费依据收费标准由总务处统一收取上解,校方责任险由总务处统一办理参保业务。
(四)是统一教育资源配置与调剂。一是学区内人力资源配置,学年初,根据各校的班级设置和班级教学检测结果,由校行政在学区内统一配置教师资源,原则上实行“大循环”制跟班教学,若中途不出现人员变动或教学检测结果相对较差的班级,予以适当调配;中心学校的教师实行轮岗支教制度,新学期开始,中心学校的教师需到边远的学校支教,支教教师若不能完成相应的教育教学任务,学年结束不予撤回。二是统一配置课程资源,教材由教导处统一领取发放,教辅资料在规定的上版目录内由总务处统一征订发放,教师 个人一律不准征订其它教辅资料,收取费用,教研组编制的复习资料由教导处统一印制发放,费用在公用经费中列支;三是设备设施资源由校行政统一调配、统一安排,各校的音、体、美器材、数学、科学教学仪器设备、电教设备、办公用品由总务处统一采购配置。这样,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有效的作用。
(五)统一教学与教研。学区内,教导处统一制定教学计划,统一课程表,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息时间,统一行事历;学期初教导处制定教研工作计划,统一“主备课”活动,假期安排好主备课人,拟写好教学目标,教导处审核统一印制教案(留出空白用于主备课时补充填写),每月末学区内组织一次“主备课”活动,前锋学区全体教师集中到前锋中心学校进行,统一安排学区内年级组教研活动,各学校每周五由学校负责人组织学校教师开展校内教研活动。学区内年级组组织“主备课”活动,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同时教师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六)统一检查与教学检测。校行政定期不定期对学区内各校进行安全、卫生、学生养成习惯教育、教学常规检查,检查后列出问题清单,涉及学校的要求限期整改,教学常规检查一人一表,注重教师的“双基”落实情况,查出问题及时反馈,要求教师及时整改;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严肃考级 考风,严把学区内统一检测关,高度重视质量检测的重要性,对每次检测都认真进行分析研究,找准问题,补齐短板,由行政班子带头分析历年试题,编写复习资料,带领年级组制定备考计划,认真组织备考研讨。
(七)是统一教师考核与奖惩。根据教代会通过《前锋学区履职考核方案》和《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由校行政统一对学区内全体教师进行考核,考核得分统一用于晋职、晋档、绩效工资分配、评优选模,排除一切干扰,一律遵循考核得分从高到低的准入原则。校行政与村两委协调,充分调动村两委的办学积极性,所服务的四个村都制定了《本村师生奖励方案》,每学年初,对本村学业水平检测中优秀的教师、学生都进行表彰奖励。
(八)统一组织师生活动。统一组织教师培训,统一组织教师业务考试,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统一组织“三八”妇女节活动,统一组织工会互助慰问活动,统一组织“小学生运动会”,统一组织“六一儿童节”活动,统一组织小学生各类竞赛活动。
“两个”自主创新:一是因地制宜,各学校负责人自主创建校园文化建设和开发校本课程;总务处下拨一定的公用经费,由学校负责人自主支配,积极调动学校负责人的主观能动性,融入个人智慧,开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让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防止千校一面;各校根据现有课 程资源和当地文化传承,结合实际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学区内共开发校本课程8门。二是因人而异,教师自主创建符合学情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必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创建适合自己课堂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四、学区制管理的优势
在学区内实行人、财、物的合理统筹,有利于实现区域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具体体现在:一是在学区内实行教师均衡配备,教学点和完小捆绑式管理,教学质量一体化评价,有利于缩小区域间教育资源的差距;二是在学区内成立学科中心教研组,同学科便于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提高;三是在学区间形成大范围的竞争格局;四是有利于精干管理队伍,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五是充分发挥年级组、学校、教师的团队作用;六是既有统一,又有自主,充分挖掘了区域内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前锋学区一路走来,几经风雨,有坎坷,也有辉煌。如今,正向着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特色化的道路发展,全体师生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力争把学区各学校办成人民满意的凤庆县农村“窗口小学”,为打造教育强县添砖加瓦!
第二篇:加强校际合作 促进均衡发展
加强校际合作 促进均衡发展
——实验小学与陈坊中小学教育共同体汇报材料
为了贯彻落实县教育局颁发的《金溪县实施城乡教育发展共同体的指导意见》和《金溪县关于推进义务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今年9月份实验小学与陈坊中小学结成教育共同体。现将初级阶段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总体目标。
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以实验小学为核心,与陈坊中小学共同制定办学目标、工作计划,结成相对固定的教育共同体,通过整理教研交流、科技特色交流、学校管理交流、党建活动交流等载体,构建均衡优质的和谐教育,从而实现实验小学——陈坊中小学的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管理共享和成果共享这一总体目标。
二、阶段目标。
在总体目标的导引下,分三个阶段,制订了阶段目标。第一阶段(2014年下半年):商讨探究,初定雏形。将实小的办学理念渗透,创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在陈坊中小学造成特色办学的正面影响,知道什么是整理课改的模式,如何打造科技特色,怎么开展家校同创。第二阶段(2015年):引领辐射、全面铺开。在陈坊中小学全面铺开校际交流,打造共同发展模式,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让科技特色教育、整理课改、家校共创等特色扎根落户。第三阶段(2016年);创新模式、展示成果。及时交流总结,创新办学,打造特色校园,通过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活动展示共同体发展成
1
果。
三、本学期教育共同体学校活动情况汇报
(一)、科学谋划,制订详实合作方案,健全管理机制 开学之初,教育共同体学校双方校级干部见面碰头,坐在一起就如何成立一个协调管理机构,如何开展工作等问题进行商讨。王文斌校长还带领实小部分行政到陈坊中小学实地调研。随后,召开专门的行政会议,共同制订《金溪县实验小学——陈坊中小学教育共同体实施方案》。最后,经双方全校教师会集体决议通过,在学校工作计划中键入“帮扶共建,共生共长”活动。成立以实验小学为核心,陈坊中小学为共建成员校这样固定的教育共同体,王文斌校长担任教育共同体学校校长,林清华校长为副校长。实验小学及陈坊中小学的校级干部分别为各自学校的片域组长。如实小倪之雅和陈坊中小学的(),其他中层干部为各自片域副组长,具体实施方案的执行、落实。教育共同体学校下设办公室,实小杨国华老师、陈坊中小学蔡雨顺老师分任办公室主任,负责联络。各自学校的科任教师为成员。
(二)、加大扶持力度,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陈坊中小学位于金溪县城西北约五十公里处,西与临川区接壤,北与东乡县毗邻,在金、临、东三县交界之处。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陈坊中小学生源流失严重,一些有门路、家境条件稍微好点的家庭都将子女转学到县城,这样造成了陈坊中小学经费严重不足。实验小学作为教育共同体核心学校,出于教育共同发展和让陈坊中小学师生安心于学校,放心于学校的目的,在本学期中,毅然投入四万
2
元资金,予以扶持陈坊中小学。这四万元用于改善陈坊中小学食堂条件,分别购买了锅炉、烧开水用具、热饭热菜用具及其它一些厨房用具。以此同时,实验小学还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大力支持。
(三)、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要实现实验小学——陈坊中小学的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管理共享和成果共享,教育共同体学校基于“帮扶共建”的指导思想,在日常工作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召开管理层专题研讨会,将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特色办学、整理课改、家校合作等先进经验一一详解,并协调抓好落实。实小王校长带领一批中层以上行政亲赴陈坊中小学实地调研,组织教育共同体学校行政班子开会研究,部署工作。陈坊中小学校长林清华也率领部分行政参与实小会议,提出对共同体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2、校际干部交流指导,共商学校发展大计。实小主管教育教学工作的倪之雅副校长,主管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的邓斌副校长,主管家校合作工作的肖岚玉副校长,主管科技教育的郑国泉副校长,分别就各自主管的工作到陈坊中小学座谈,并就工作如何开展做了规划,亲自指导活动的开展,检查活动成效。
3、教研互动,植入整理课改理念。实验小学教研处余莉副主任带着满腔的热情,为陈坊中小学作了整理课改经验介绍,“4+1整理导学案”的详解及“班级小组建设”,受到陈坊中小学教师的一致好评。尧加力、蔡淑娟两位骨干老师主动请缨,为陈坊中小学年轻教师送上了饕餮大餐,在愉悦的课堂中认同并接受“4+1整理导学”的课
3
改。送教下乡让陈坊中小学年轻教师受益,促进他们专业快速成长。以此同时,共同体学校还组织了“同课同构”的教研模式,让实小有经验的业务骨干和陈坊中小学的年轻教师从整理模式出发,共同演绎统一课题的整理课改,让年轻教师在差距中找到追赶的目标。为了借鉴经验,尽快在陈坊中小学植入整理课改经验,实小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还组织了陈坊中小学年轻教师参与教研,参与评课。
4、科技打造,发挥影子效应。科技教育是实验小学特色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色,也是抚州市教育上一朵盛开的奇葩。实验小学为了让科技特色教育在陈坊中小学生根、开花、结果,制订了阶段目标。本学期,教育共同体学校在陈坊中小学加大了科技宣传力度,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宣传板块,通过科技活动载体影响科技特色的认知。实验小学先后委派了邓斌副校长、郑国泉副校长就各自主管的科技项目进行指导,未成年人生态道德、科技小组建设暂新的课题,让陈坊中小学学生耳目一新。共同体学校还组织了陈坊中小学的20多名学生来到实验小学参观航天科技模型、“迷你科技乐园”、“机器人工作室”。在宣传栏科技板块处,邓斌副校长对20多名学生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讲解,并鼓励小朋友爱科学。刘新寿老师送教下乡的“声音传播”,让学生领略的科技的有趣;毛媚老师的“玩转科学”课堂,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科技的魅力;黄小明老师迷你科技乐园的操作指导,让学生流连忘返。陈坊中小学也抓住机遇,在校内开展了小制作,模型拼装、科幻画等兴趣小组活动。
4
5、家校经营,营造陈坊中小学家校同创的良好氛围。实验小学将自己特色家校,带进陈坊中小学。肖岚玉副校长到陈坊中小学指导家校同创工作,组织召开了座谈会,并就学校家委会的成立及家长义工介绍了实验小学成功的经验。陈坊中小学在实小的影响带动下,积极配合,先后成立了家校委员会,如今家长义工在陈坊中小学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6、党支部工作互动交流。党员干部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榜样,教育共同体学校为了营造“讲奉献,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树立”人人乐于奉献,事事赶超抢先“的观念,不仅在教学业务上积极配合,在组织生活上也共同参与。教育共同体学校组织了党员干部到左坊及浒湾革命教育基地缅怀先烈活动,还组织了党员干部送教下乡活动。
7、少先队建设。实验小学先后组织了陈坊中小学年轻教师到实小观摩主题班队会,参观升旗仪式。为了组建陈坊中小学的鼓号队,实小业务骨干黄明辉老师多次到陈坊中小学指导队伍建设,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
四、初步成效及今后工作打算
通过一个学期的互动交流,教育共同体学校——陈坊中小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表现在:实小投入资金,改善陈坊中小学食堂条件;教研互动交流,进展顺利;整理课改正在少数班级试点,班组建设得到落实,处于尝试阶段;加大了科技宣传力度,科技活动小组业已组建并开展了小制作,科幻画、模型拼装小组等活动;召开了家长委会会,成立了家长义工小组;指导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先后开展了美术
5
兴趣小组,艺术类兴趣小组、科技活动小组;通过开展校际党员干部活动,加深了对教育共同体的认识,提高了责任意识。
今后,教育共同体学校将一如既往加强交流,共同探讨,力争用三年时间打造陈坊中小学特学办学,做到亮点鲜明,减轻城区学校负担,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五、困难与机遇共存
教育共同体学校的成立既是农村薄弱学校发展的良机,又面临巨大挑战。陈坊中小学地处我县边缘地带,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利,给两校合作交流带来不便。主要困难体现在:
1、家长整体素质差异、师生观念制约教育发展,农村学生家长观念淡薄,对于开展科技特色、家校同创工作不理解,支持力度不够。
2、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整理课改的实施。
3、没有相关激励机制,下乡上城校际交流的差旅制度,难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4、两校相距太远,互动交流面临交通困难,也是阻碍共同发展最大的瓶颈。
5、帮扶共建,资金难于保障。特别是陈坊中小学要打造成特色校园,资金力不从心。
6、创新难以突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实验小学——陈坊中小学将克服阻力,排除困难,迎刃而上,共同发展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达到帮扶共建的最终目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6
第三篇:结对互助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结对互助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诸城市实验小学
近两年来,在教育局领导的指导、支持和关心下,实验小学和城乡互助共同体单位辛兴、林家村、昌城和皇华等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全方位、可持续、共提高”的捆绑式帮扶活动,在城乡联合教研、城乡干部教师学生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差距,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前期城乡交流工作回顾
一、成立领导小组
成为互助共同体后,为更好地开展工作,三校领导坐在一起,成立了领导小组,讨论、制定了互助共同体活动计划、保障措施及目标达成,有效保证了共同体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开展多元化交流活动
(一)交流主体的多元化
1.教育干部交流。2011年上半年,皇华镇中心学校将所辖14所小学校长轮流派驻到实验小学进行跟岗学习。跟岗期间,各位校长全程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学习学校的制度建设、班级管理、文化建设、教师发展等,深入课堂听课,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学习活动,参与学校的学生活动。
2.骨干教师交流。2011年4月11日,实验小学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到皇华中心小学开展城乡互助共同体交流研讨活动。4月22日,实验小学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到舜王小学、昌城小学考察学习。8月25日,在实验小学举行了城乡互助共同体班主任工作论坛,共有三校6位班主任做了经验介绍。
参加城乡交流的教师更是铺下身子来教学,期间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迹:李伟老师去辛兴交流,回来的时候,同学们在操场上眼含热泪,依依惜别;朱佰玉、林在霞老师去林家村交流,嗓子都累哑了,交流回来以后遇到大型活动仍然去交流学校指导排练节目。
3.党员送教下乡。2011年5月5日,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谢建伟,带领实验小学党员教师团部分成员六人,到皇华镇郝戈庄小学和艾东小学进行了党员送教下乡活动。纪永梅、董凤兰、刘星霞和郭琳琳等老师执教的课,以严谨的教学设计、独特的教学艺术获得了城乡互助共同体老师们的一致好评。7月6日上午,学校组织教育干部和部分骨干教师到皇华镇大山小学进行教育交流。
4.学生互助交流。6月3日上午,诸城市实验小学组织部分学生来到马耳山脚下的皇华镇艾东小学举行了城乡少先队员手拉手结对子活动。结对仪式上,实验小学为艾东小学送上了四千余元的学习用品。
(二)交流内容的多元化
城乡互助共同体的交流活动天天不断。实验小学每天都有周听评课,每周的听评课安排表都通过OA发到互助学校,他们安排教师参与听课;三校(互助学校)每有教研教学活动,都要通知对方,共同参与,如深圳三次来我校考察交流,都是三校共同参加评课和磨课;每到节假日,三处学校(互助学校)各科教研组长通过各种形式,互相联系,讨论布置学生作业,虽因地域不同,作业也不尽相同,但作业形式、总量大体一致;假期培训班,培训方案都是三校的业务校长们一起制定的。好多教研活动是一起搞的,如城乡互助共同体各科老师“煮、说、研课标、教材”比赛活动、教师心理健康讲座、名师课堂观摩等等。
以上所列举的仅是部分成员校的部分交流活动例子,各校在活动中的成果还有很多很多。两年的互助交流,各成员校领导与教师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使我们欣喜地看到活动给城乡互助共同体学校带来的变化,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工作信心。
今后互助共同体工作的开展
本学期,我校安排5名教师交流。首先共同体三校共同商量教师交流及互助共同体活动事宜。交流教师一起学习教育局下发的关于城乡教师交流的文件精神,并互相交接。
本学期,我们首先确定了活动的宗旨:把活动定位为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城乡均衡发展为目的,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线,以课例为载体,以课改中的教学难点、疑点、重点为突破口,以教师交流互动研讨为手段,为不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搭建集中展示、交流互动的平台,为老师们、同学们创设扩大视野、丰富资讯、绽放智慧的氛围,使各互助学校在合作中共享,在互补中发展。
一、聚焦课堂,加强校际联合教研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问题,是推进课改的关键。要实现教育的整体推动、均衡发展这一使命,就必须加强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协作即智慧,协作即机制,协作即发展。
(一)确定讲课活动流程
以上课→反思、说课→交流、对话→提问、讨论→汇总的流程开展活动,讲课活动流程的确定,会使每一节课都落到实处,使城乡互助共同体学校的老师们聚焦课堂,捕捉课堂教学的聚焦点,通过“课”的形式来交流对新课程理念和教学任务的理解,探讨有效课堂问题的解决,从而有效促进城乡教师同步成长,带动城乡教学交流和教学创新,便于营造成果共享、优势互补、均衡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双方名师定期送课
过去是送课下乡,今后我们计划双方名师都互相送课。其中包括让村小有发展潜力、有学科代表性的专任教师来城区送课,当然,这样的课是在授课老师磨课之后开的,因为磨课的过程也是提升的过程。这样,这部分村小教师就会在乡村学校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引路作用。
(三)定期开展“专题”活动
专题都是基于课堂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每月集中一个(或几个)不同学科的专题开展行动,直面课堂进行听评课活动,贴近教师教学实际,对教师们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逐一突破,小主题,深探究,形成系列。
二、小组捆绑,进行教师间深度交流
(一)成立学科中心教研组
学科中心教研组按年级分学科组建,由一位年级学科组长和数位年级学科副组长组成。其中,组长由实验小学的年级学科名师来担任,数位副组长由两个互助单位分别从每所小学选出一位年级学科优秀教师来担任。学科人数少的可根据实际由几所学校合并组成一个教研组,推荐一位年级学科优秀教师来担任副组长。他们负责协调双方教师的交流工作,督促教师进行专业提升,定期上传交流资料,起到“领头雁”的作用。
(二)搭建交流网络平台
模拟省研修方式,建立网络交流平台,为老师们的交流提供便捷的途径。网上交流的内容包括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理念、优秀教案设计、精美课件、资料库等等。邀请互助学校来学校听 “品牌课”和达标课,并且在平台上进行评价和反馈。同科教师把联系电话、QQ、飞信、博客等互相留存,便于最大限度地进行交流。
(三)共享《执行课程》备课
为了提高备课质量和进行有效备课,我校推行了“主餐”加“套餐”的备课模式,对三级课程进行整合(如语文学科根据学校的课题进行单元整合和三级课程整合备课)。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筛选,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以达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的目的。编写出人手一份的“通用教案”为主餐,实现教案资源共享;套餐为二次备课,写出“可圈可点”的教案,然后大家共同评议、修改、完善,然后在新学期使用。这样编写《执行课程》就变“解析”为“建构”,共享执行课程,就是优质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
(四)举行同课异构活动
定期举行共同体三校的同课异构活动,开课是在个人主备——集体研讨——主备人修改——中心教研组把关——个性修改的基础上开展的,三校同科教师一起分工观课,观课步骤结合《实验小学品牌课、达标课评分标准》进行。讲课结束后再结合观课情况反复研讨、一起评课,开课人和其他教师全程参与,这样改革备课和观课方式进行磨课式的同课异构活动,以便增强教师教研的深度,形成新型共同体教研文化。
(五)中心教研组捆绑考核
各互助组从组长到成员要根据工作业绩实行捆绑考核,其中过程性评价考核占一定分值,包
括互相交流时小组内发的各种材料,一共开展了几个专题活动,讲课节数等。终结性评价考核占一定分值,包括教学质量检测成绩的提高幅度,各项质量抽测提高幅度等,并且评出在交流互助中成绩突出的组长和教师,除了在量化考核方面给予体现外,在评优晋级时也优先考虑。
(六)加强城乡干部教师交流工作
首先要求去共同体学校交流的五位教师认真学习市教育局《深化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实施意见》文件,了解交流教师的考核制度。到交流学校后,要发扬实验小学扎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在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份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发挥传帮带作用,每月争取上一次示范课和举行一次教育教学专题讲座。对皇华和昌城来的老师,首先对其进行包括学校制度、管理理念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使交流教师在短时间内充分了解我校的纪律制度、管理理念和学校文化,尽快融入学校的教研氛围中。
四、拉手结对,增进学生互助交流
(一)制定计划和实施方案。
为增进共同体学校学生的互助交流,这学期开始,一是共同制定城乡学生交流实施方案,制定共同体内统一的三大培育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制定共同实施的德育主题教育实施计划。
(二)家长参与,互访交流
本学期,继续进行学生“手拉手结对子”活动,让双方学生走出校门,开展“牵手走进城市、牵手走进乡村”活动。“学生与学生结对”、“家庭与家庭结对”,建立稳定的互访交流机制进行丰富的体验式学习,体验农村生活、体验城市生活,加强与小伙伴的交流。结对子可以是物质上的相互帮助,更主要的是通过书信、网络等形式不断交流学习、生活情况。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在“拉手结对”等丰富体验的基础上,举办“与爱同行”书法绘画大赛;4月份,组织三校的部分学生代表去瞻仰王尽美烈士纪念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5月份,开展以我校的校本教材《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仪大赛”活动,由互助三校共同参加;6月份,开展“交换一本好书”活动,促进三好厚基行动的开展。另外,共同体三校共同组织开展三大培育行动,组织共同体内的阳光少年、风华少年、科技少年评比活动,并择优推荐上报参加全市评选。
我校是小学教育的龙头学校和窗口学校,对城乡小学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发挥实验校的示范作用,作好课程改革的排头兵。今后,我校一定会和城乡互助共同体学校一起携手,利用自身师资、理念、研究氛围、课改成果、办学条件等诸多有形无形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协作共享、优势互补,进而发挥共同体学校和教师团队的强大教育优势和引导作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城乡均衡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第四篇:永升小学校际间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校际间均衡发展
汇报材料
永 升 小 学
2014.8.20 校际间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永升小学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成立于1946 年3月。2005年更为现名长岭县永升小学。辖六所村小。全校总占地面积7.0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0.47万余平方米,现有27个教学班,学前班1个。本期在校学生485人。校级干部2人,中层干部14人,专任教师30人,其中小学副高级教师 3 人,特岗教师4人。本科毕业 8 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专业结构配置基本合理。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我校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积极履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职责,努力规范办学行为,遵循教育规律,优化管理,深化改革,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创设条件,树立社会、家庭和学校相结合的大教育观念,义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情况:
(一)普及程度:。1、2013--2014学学龄少年数了112 人,入学率达100%。
2、本学年年初在校学生数485其中一年级61人,入学率达100%。
3、上学年毕业班人数58人,六年级合格率100%。
(二)师资水平:
(1)学校设有校长1人,副校长1人,均取得了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合格率为100%。
(2)2013年全校在职教职工46人,专任教师 30 人,其中取得专科学历 38 人,本科学历 8 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
(3)学校设有党支部、教导处、少先大队部、工会等组织机构,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向上,开拓创新。
(三)办学条件:
(1)学校占地面积7.02万平方米,生均 14.6平方米,建筑面积0.47余平方米,生均 9.74平方米。
(2)学校有仪器室6间,科学实验室6间;语音室,微机室、电教室,图书室各一间,目前没有音乐室、美术室。(3)学校有办公用电脑11台,全部计算机宽带上网,教学机35台。
三、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依法治教工作
1、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更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我校把依法办学、科学管理同推进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在工作中,我校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按时接受义务教育,我校在长岭县教育局和大兴镇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千方百计帮助贫困生家庭克服困难,让学校服务范围内的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按时入学,无学生辍学。保证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辍学率为0。
(二)把安全稳定当做第一要务,办让家长放心的教育。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成立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安全工作校长亲自抓部署,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2、层层落实安全责任。每学年都要修订完善《学校突发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进一步明确安全工作的责任和工作的具体要求。学校坚持安全工作责任到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学校把教师岗位考核同安全工作进行了有机结合。学校同班主任签订了《安全管理责任状》,给学生下发了《学生安全须知》。学校安全工作真正做到了学校、班级、学生、家长职责明确,齐抓共管。
3、强化安全教育。我校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安全教育做到了时时讲,天天讲,常抓不懈。利用教师例会、升国旗等时间及时将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安全工作文件精神传达到全体师生心中,学校按规定开设了健康安全教育课。充分利用专题讲座、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专栏、图片等媒体资源,给师生重温了防地震、防火、防汛、防雷击、防触电、防传染性疾病、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安全常识和逃生技能。我们还多次聘请法制副校长和镇卫生院同志进行法律法规、卫生健康知识讲座。
4、重视安全防范,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是每月对学校的围墙、校舍、电路、教职工宿舍等部位进行一次拉网式安全排查,及时整改安全隐患。二是及时消除学生中的安全隐患,及时收缴学生玩具手枪等危险玩具,对于其他诸如危险游戏等行为实行首遇责任制和值周领导巡查制,确保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三是广泛宣传,鼓励学生自愿投保,进一步加大了学校安全工作保险系数。四是多次组织了地震逃生演练、防止踩踏事故演练和消防演练活动。
5、坚持家长联系制度,向家长宣传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每年组织全校性家长会两次,每学期放假前,向全体家长印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确保学生度过安全、有意义的假期。
由于我校安全责任落到实处,安全制度比较健全,安全教育频繁开展,预防措施比较妥当,全体师生安全意识明显增强,所以近年来没出现过任何重大不安全事故。
(三)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积极推动新课改,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直以来,我校坚持以育人根本、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以常规管理为突破口,以素质教育为着眼点,强化管理、优化管理,使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1、抓德育管理,做好管理育人
我们根据《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始终把德育工作摆放在首位,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各班级、各学科各展其长、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制定计划、落实措施,齐抓共管,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
一是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常抓不懈。学校充分发挥党组织、少先大队的作用,组织全校师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争当文明学生、争当文明教师、创建文明班级、创建文明学校活动,师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学校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二是严格执行升国旗制度,坚持利用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以及课间操时间的“红领巾广播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和熏陶。发动全校师生为患病的范淞然同学捐款,献上一份爱心,增强学生团结协作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三是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的教育、训练和学习,把德育工作具体落实到思品课、班队活动,渗透到各科教学、各种课外活动,坚持从严、从细、从实、经常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是以少先队为阵地,以“十心”为内容,开展德育活动,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齐头并进。
五是通过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争取家长、社会的理解、配合与积极支持,形成教育合力,根据实际,印发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召开座谈会,广泛地、诚恳地征询意见和建议,及时归类、认真整理、积极整改,力求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
2、抓行政管理,做到服务育人。
学校健立健全合理的行政机构,目标一致,灵活运转;实行计划决策,稳步推进学校工作;有明确的校风、校训和办学方略,强化师生养成教育训练;完善各种制度,依法按章治理学校;严控学籍管理,收齐适龄生,培养合格生。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到环境育人。
一是立足长远,认真做好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大力整治校园环境。
二是绿化、美化环境,狠抓卫生工作的落实,责任到班,责任到人,保持窗明几净,花草鲜艳。
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三风”建设,定期布置橱窗、板报,定时、不定时检查、评比,奖优促劣。
四是加强广播室建设,保持课余时间有音乐,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4、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做到教书育人。
一是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教育教学秩序井然,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行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重视语文、数学,突出学生个性特长,活动类课程按规定开设,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有效果,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二是规范教学过程,抓好备、辅、改、考、评六个环节的管理,钻研教材要深,课堂教学要实,作业练习要精,个别辅导要细,考试考核要严,评价评定要全面。严格考勤坐班制度,教师实行签到制,坐班查堂制,保障教学时间的投入。
三是以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为载体,有效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发挥学生的特长,着眼素质,培养能力。
四是加强教研活动,积级推动新课改,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和新做法。要求教师做到“六个一”,即上好一节示范课、评好一节公开课、讲好一节观摩课、写好一课好教案、学好一本理论书、做好一篇好论文。严抓平时,细抓定时,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我校在全镇积极开展新课程的交流、观摩和示范课,坚持领导深入班级听课制,提倡听推门课,努力创设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氛围。
五是优化教师队伍,提高课堂效率。营造人尽其力、才尽其用的环境,鼓励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自学等,提高业务能力,优化教师队伍;做到基础实、思维活、兴趣浓、密度高,既注重“双基”又培养能力。
六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后进生管理制度,努力做到热心、细心、耐心,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让所有的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真正做到“两全”,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七是完善考评制度,全面、科学、客观、真实地考评师生的成绩,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存在问题
由于我校较偏远师资不足。开不全学科。多数村小无科任教师,只好将五六年级集中。而家长却担心孩子小,不放心;离家远,不方便;花钱多,增添了负担。
五、今后努力方向
1、进一步搞好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延伸工作。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和贯彻力度,依法确保家长送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严防适龄儿童少年辍学。关注残疾儿童、贫困儿童、留守儿童上学问题,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完善一套相关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努力做好学前教育工作。
2、学校要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不动摇,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的积极性、主动性,建成一支热爱集体、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对学生负责的教师队伍,做到教风严、学风浓、校风正。
3、不断增设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4、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后勤保障工作,把学校真正办成孩子求知的乐园、幸福的家园。能让领导满意、家长放心。
总之,学校工作头绪多、任务重,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投入更加饱满的热情,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力争把我校办成让上级满意、家长满意、人民满意的文明学校。
第五篇: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关系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好的教育可以使民族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反之,则必然致使民族断根。自建国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教育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以人为本,以农为重,要求我们真正解决失衡的城乡教育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问题。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和谐社会既是物质生态、制度结构的和谐,更是人的和谐,而和谐人群的形成依赖于和谐教育。我们应该追求教育投入的均衡与增长,以现代公平理念为指导,重视教育立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及社会和谐发展。现代教育公平理论指出教育公平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弱势补偿。
2006年9月我国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将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写入国家法律。在差异性极大的现实中,必须依靠政府补偿性的倾斜政策对弱势地区、弱势人群予以特别关注。同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根源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在新兴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直接导致他们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成为新经济穷人。只有实现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使农村教育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
教学资源分配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因素,如分级管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多渠道筹措经费等政策以及发展观念落后,对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本质联系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了我国教育发展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城际差距,而且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例如进城民工子女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无法享有与流入地儿童同等质量水平的教育,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于条件简陋的学校或者需要交纳一笔高昂的借读费才能入读较好的学校。这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弱势群体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造成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观,导致了长期以来城市学校获得资金优先投入,城市重点学校独享优质教育资源,造成城乡以及经济发展差距大的城市之间的教育发展严重失衡,主要体现在人均教育经费、师资水平及就业率等方面。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均衡,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政策向农村倾斜,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其财力差异直接造成了区域教育资源的差异化。学校之间的重点、非重点划分和有增无减的择校费又导致了富校愈富、穷校愈穷的校际差距。近年部分学校实行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倾向于将资金投向富裕地区,而贫困的农村地区很少有企业愿意投资,进而扩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并且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更加明显。
就茶亭而言,茶亭镇地域狭长,北接上饶市、上饶县,南至铅山县。茶亭小学辖11所村完小、6所教学点。最北端的南岩村小学紧邻上饶市荷叶街,应坊村小学与上饶县仅一河而隔,而最南端的前坊村小学及包家教学点已经深入铅山县境内。虽然长期以来我校采取各种办法来消除区域差异给我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弊端,但至今依然存在距离市区、县城近的村完小教师超编,而学生流失(由于距市、县近,部分学生转至市区、县城小学就读)日趋严峻的的现象。距离市区、县城较远的村完小、教学点教师不足,而学生人数又较多。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平衡,给我校的教学管理及茶亭镇教育教学的长远发展带来许多不便。教育均衡发展的两个重要途径
一、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中共中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办学必须以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为着眼点,以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通过实现教育质量一体化、师资配备均衡化、基础设施标准化目标,使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师资水平、生源分布、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切实体现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等性原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是教育强国的必然需要,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和社会的公正性,促进基础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工作总体目标。为此,充分发挥中小学布局调整作用,加快学校教育手段现代化进程,加速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优质资源共享,使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有一个根本的提升。
近几年来,上饶县教体局及茶亭小学领导致力于茶亭小学各校间教育均衡发展,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11所村完小半数以上已完成校园标准化建设,其余学校正在筹划及建设中,6所教学点先行完成标准化建设。自2013年至今,各村完小、教学点每个班级多媒体教室安装完成,彻底实现全镇小学数字化教学。各村完小实验室、图书室配备到位并开始使用,体卫艺器材设备配备齐全。茶亭小学标准化建设,统一了校园环境,统一了办学条件,为茶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硬环境基础。
经多年实践总结出,要做好校园标准化建设必须做到:
1、领导重视,职责明确
2、科学规划,统筹兼顾
3、明确任务,方案具体
4、统筹资金,保障投入
5、加强管理,确保达标
二、教学网点布局合理调整
要做到教育的均衡发展,仅仅依靠校园标准化建设是不行的。校园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学校办学的硬条件,它只是外在的形式,我们还得抓住学校办学的软条件,如师资力量分配、教学管理理念、方法、教师教学能力再提升条件、教学质量等。这些就必须通过教学网点的合理调整来实现。教学网点的合理调整是一项复杂的大工程,其不像标注化建设那样效果立竿见影,但也不是无规律可循。
(一)、布局调整必须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为直接目的:
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在茶亭镇这个市、县郊区的城镇表现尤为突出。茶亭小学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师资水平(专业教师缺少)都无法与城市相比,致使茶亭镇临近市、县的几所小学学生人数流失现象日趋严峻。“孟母三迁”的存在我们不能过多的指责家长过分注重一个孩子成长的外在环境,政府和教育机构更应该从自身上寻找突破点:
1、政府部门应重视区域内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使区域内的普通中小学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大体上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与中小学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
2、教育机构、学校应充分发挥本校长处,人数多强化了校与校、班与班、生与生间的竞争意识,但人数少竞争意识的弱化不是必然的关系,而且学生人数少恰恰是我们教学优势,只要抓好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然形成良性循环。
(二)、布局调整必须以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为主要成效:
1.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教育均衡发展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但在布局调整之前,各地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着布局分散、校点过多、学校规模过小、需要改造的危房多等问题。由于教育资源的投入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学校无论规模大小,都要有校舍建筑和教学设备等固定资本投入,都要有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投入,使得本来就短缺的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合理配置和形成规模效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一些规模小的学校和教学点被撤并以后,各地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使用,从而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避免了分散办学时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这无论在中部人口稠密地区还是在西部偏远地区的调研中都得到了印证。
比如在广西,很多乡镇中心学校的校长认为,当地在进行学校布局调整以后,除了乡镇中心小学条件要明显好一些以外,其它的所有小学条件都差不多,学生可以选择在全乡镇范围内的任何一所小学就读。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属于农牧结合区,居民普遍居住分散,人口密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布局调整后每个乡镇仅保留了一到两所完小(当地称“总校”),并且只在少数交通极其不便的村保留了教学点,布局调整与“普九”验收达标相结合,由旗教育局直接管理和建设,从而实现了各乡镇小学的相对均衡发展。
对6省(自治区)教育行政人员及学校教职员工对当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看法的分析结果也表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中,县乡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中持这一观点的占95.5%,而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县教育局局长(副局长)中,这一比例高达100%。尽管学校校长、中层管理人员、教师及其他(教辅和工勤人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其比例呈递减趋势,但仍分别有78.7%、77.6%、69.8%、66.9%的人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见表1)。
2.促进了教师队伍优化和素质提高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师问题,教育的均衡发展关键在教师。没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和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就谈不上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前,很多学校尤其是村小规模过小,部分学校只能开语数两门课程,其它的课则由语数老师兼任,有些甚至是包班上课,缺少专职的英、音、体、美和计算机老师,师资呈现严重的结构性短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布局调整后精简了部分不合格的教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并且通过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使得各门学科基本上都有了专职教师,同时教师培训和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加,有利于教师个人的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在针对这一问题回收的8954份有效问卷中,有5041名教师经历了布局调整,占被调查教师的56.3%,认为所在学校的教师恰好配齐的1191人,占23.6%;2055名教师所在的学校正在进行布局调整,其中认为所在学校教师恰好配齐的只有377人,仅占18.3%;1858名教师没有经历过布局调整,其中仅有329名教师认为,所在学校的师资恰好配齐,占17.7%(见表2)。
3.促进了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城乡二元教育政策,农村中小学与城市中小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论是从办学条件还是从师资队伍来看,农村中小学都远远落后于城市中小学的发展水平,由此导致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低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由此给广大学生和家长带来的最直接好处是促进了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调查发现,6省区有78.7%的教育行政人员、64.7%的中小学校长、52.4%的学校中层干部和47.6%的教师认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有51.9%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提高,49.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见表3)。
为了客观地了解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利用湖北某县一个乡2005-2006学年语文、数学两门基础课程统考的平均成绩,随机对该乡中心小学、村小和教学点二、三年级的学生抽取350人进行分析。分析研究该乡中心小学、村小和教学点等不同类型校点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互关系。其中,中心学校随机抽取225人,村小83人,教学点42人;学生学业成绩用优、良、中、差四级评价方式进行,优、良、中、差在百分制中相对应的分数段分别是90分以上,80-89分,60-79分,60分以下。在350人中,优为85人(中心小学58人,村小21人,教学点6人),良为189人(中心小学137人,村小35人,教学点17人),中为76人(中心小学30人,村小27人,教学点19人),差为0,故忽略不计。
为了验证布局调整后农村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学生成绩是否存在整体上的差异,我们运用m×n列联表,对该乡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X2检验统计分析。检验结果表明中心小学、村小、教学点与学生语文、数学两门基础课程学业成绩差异显著(X2=30.10>X2(4,0.01)=13.3)。由于语文、数学是农村中小学阶段的主干基础课程,所以这一案例充分说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有助于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如果考虑到村小、教学点一般都不开设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中心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肯定会大大高于村小和教学点。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所以能促进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除了布局调整后教师得到了合理配置,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外,关键是教师的责任心增强了。布局调整后由于清退了大量民办教师,改变了以往农村教师“教书、农活双肩挑”的局面,教师能更专心于教学工作,多达75.4%的家长认为布局调整后学校老师对学生更负责任了,还有63.5%的学生认为老师与自己相处的时间变多了(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