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庙小学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
高庙小学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的
贯彻落实教育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决定和省教育厅《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尽快适应教育的新形势,切实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确保新课程改革的的稳步实施。
二、内容与方法:
起始年级、起始学科率先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同时带动所有年级所有学科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三、工作任务: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课程改革推进工作的领导,学校建立四级组织网络。(1)、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由周长用、曹良志、李成力组成,周长用任组长。(2)、课程改革管理实施小组:
由教导处同志具体负责,成员是:孟凡东、曹什体、曹春香、屠先霞。(3)、课程改革学习研讨小组:
由各学科、各年级教研组长任课程改革学习研讨小组组长,具体负责新课程学习研讨及落实工作。(4)、课程改革实验人员:
学校全体教师都为课程改革实验教师。
2、注重宣传,营造氛围
学校利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等,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学习省市文件,深化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理解推进课改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统一思想,端正态度,克服课改“无关论”、“简单论”、“困难论”等不正确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投身课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利用黑板报、广播台、宣传橱窗、家长学校等阵地积极向教师、向学生、向家长进行宣传,营造人人理解课改支持课改的良好氛围。
3、重视培训,更新观念
学校要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采用互动方式,讲授与研讨、教学观摩、方案设计、说课等有机结合。暑期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系统培训,帮助教师了解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总体思路,逐步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平时通过学科组、备课组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活动使广大教师熟悉所教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新课程在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新要求,帮助教师逐步理解新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通过“一人两课”、“每周一课”、“园丁之歌”、“个案设计”、“说课竞赛”、“课件制作竞赛”等活动,加强新课程的研讨工作。
4、突出课堂,转变行为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要求教师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积极探索实践,切实将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体现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一种新的常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实现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根本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人格;二是进一步实现教学态度的转变,变单一的知识传授者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开发者、实施者;积极对教材、教法进行探索、开发、实施;三是进一步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变居高临下的教授者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真正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努力形成学习的共同体;四是进一步实现教学手段的转变,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关注教学情节的设计,逐步形成相互讨论、平等对话、深入研究为特征的教学新局面。
5、健全制度,强化管理
为确保课改工作的有序推进,学校在课改实验中建立四个制度:一是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专项会议,邀请镇分管领导、教育助理一起参加,对经费投入、教师投入及阶段性实验情况进行研究;二是专家咨询制度。每学期至少邀请一次课改方面的专家、学者莅临指导,深入课堂听课,为课改出谋划策;三是月报分析制度每月最后一周召开课改分析会议,及时掌握实验中的真实情况,切实解决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四是校际互动制度与周边兄弟学校每学期争取交流一次,相互切磋研讨,经常到村小听课,组织实实在在的备课辅导活动。
6、改革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实行动态评价,加强教师参与课改过程中的理念、态度、行为等方面的监控和管理,促进教师在课改中不断发展。对学生评价注重多元化,根据市局要求,在学生中开展“五会一友好少年”活动(会外语、会电脑、会创造、会交往、会健体、有特长)提高素质,发展特长,促进师生在课改中共同发展。
7、关注村小,实现均衡发展
加强对村级小学的捆绑式管理、一体化管理,积极采用“目标促动、现场推动、教科研联动、名师带动、学校互动”等有效策略,有计划地实行“走教制”、“轮岗制”,送教下乡,促进村级小学与中心校均衡发展。
四、具体工作安排:
第一阶段:参加培训班,走近新课程
主要内容:校长室、教导处、校长办公室、教科室等具体负责人赴南京、无锡、徐州、常州等地参加各级各类组织举办的新课程培训班,先行接触、了解新课程;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及骨干教师参加省市组织的新课程培训,树立课改思想。
第二阶段:组织校本培训,解读新课程
主要内容:暑期集中全体教师进行校本培训,通过学专辑、听讲座、看录象、讨论交流等形式解读新课程,构建新理念,从宏观上了解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支撑。第三阶段:实践新课程,体验新课程
主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程理念,通过教师相互听课,学校一人两课、每周一课、“园丁之歌”教育教学活动、个案征集、专家讲座、校际互动、送教下乡等活动体验新课程。三月份——四月份:
1、利用备课组、学科组等教研活动继续深入学习新课程,研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各科课标,让教师全面理解新课程精神,具体把握各科课标内容。
2、扎扎实实开展好“一人两课”、“每周一课”等正常教研活动,加强研讨,通过教师互动式的评课方式,切实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思想,更新观念,真正使每一位教师都能适应新课程,积极实践新课程。
3、完成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编出的校本教材参加全市新课程推进现场会展示。五月份:
1、组织教师观摩名师教学活动,要求教师从中学习、讨论、体验。
2、组织学校一年一届的“园丁之歌”教学汇报活动,邀请村级小学及兄弟学校参加,加强校际互动,交流研讨,相互启发,共同体高。
3、对教师进行多媒体制作培训,举办第二届青年教师课件制作竞赛,要求教师人人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课堂教学。六月份:
送教下乡。选派校内优秀教师到村小上示范课,听村小教师随堂课,相互切磋,促进小学课程改革的均衡发展。七月份: 阶段性总结。开展优秀教学个案、优秀教学论文评比活动,旨在激励教师反思教育教学,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使教师更适应新课程要求。八月份:要求教师利用寒假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备课组、学科组制定或调整新学期活动安排。
九月份:全面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活动。要求每个教师把构建的新课程理念,对新课程的切身感悟通过课堂教学充分展示出来。要求同年级组、同学科组老师开展互相听课活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十月份:进行校际互动。组织开展与兄弟学校进行新课程实施的交流活动。
十一月份:组织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每个学科组推荐一节课参加“园丁之歌”教学展示活动,共同观摩学习研讨。
十二月份:召开一次课程实施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参与对话,辅导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一月份:征集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论文。要求每个教师依据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课堂教学实践,人人撰写论文,按学科组组织交流,并对论文进行筛选、评比,编纂“论文集”,并向各级各类报刊杂志推荐。二月份:对第二阶段课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第三阶段:反思新课程、全面实施新课程
主要内容:根据市局要求,全面实施新课程,进一步反思新课程,领悟新课程,更好地适应新课程要求。
高庙小学 2012年2月
第二篇: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继续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认识课程改革的背景,明确 课程改革的目标,确立现代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建立各学科课程改革研究小组,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二、具体目标
1、帮助教师树立现代课程意识,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2、优化课程的实施过程,进一步落实“七步走教学法”新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并逐步推广。
3、改革评价机制,探索发展性评价,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4、加强课程管理和教师培训,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多能型的现代教师队伍,把我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推向新的高度。
三、组织机构
成立“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导处、政教处、办公室、总务处、教研组长等有关人员任组员,负责决策、组织、协调、保障等工作,在政策、人力、物力、财力、宣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课程改革实验营造良好的环境。组 长:李有为 组 员:杨国强 周文昌 刘元华 肖剑波 刘少清 陈群芳 张建武
四、实施措施
1、强化师资培训
(1)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课程培训、课改研讨会。
(2)与其他学校多进行横向联系,有计划地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互助互学,共同提高。
(3)学校多组织老师对新课程标准解读学习,使他们逐步掌握课改的真谛,把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课堂。
2、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新课程、新教材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同时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学校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备课方式,加强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强调师生交往、积极互
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构建这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我们准备从一下方面着手。(1)拓宽课程资源。(2)改变教学行为。(3)改变学习方式。
(4)开展课堂比武的活动。
3、完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制度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标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恰当的评价将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课堂教育评价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的基本素质三个方面进行科学的、发展的评价。
4、认真做好新课程的宣传工作。【初中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以各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板报、主题班会、讲座等进行校园宣传。通过召开家长会,加大对家长的宣传。
5、落实管理制度。
(1)每学期各科任教师人人参与示范课、公开课、评课活动一节以上,并写出一篇以上的教学设计、论文或经验总结。(2)明确教研时间,保证教研实施。为了确保教研活动落到实处,学校从周一到周五,明确各教研组的活动时间,活动形式是听课、评课,专题讨论等。
6、完善奖励机制。
为了激励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每学期对获奖的优质课案例、论文、竞赛辅导等方面,严格按学校制定的奖惩规定兑现。
7、时间安排。
我校上期各科以语英组为重点,进入了课改尝试阶段,本期将教师课改心得运用于课堂教学,对课改再进行分析总结,推广成功模式和经验.五、活动安排 二月份:
初二英语教研课 陈燕舞 初三语文教研课 舒 勇 初二物理公开课 臧国清 初二语文教研课 陈国安
初三化学教研课 周光辉【初中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三月份:
初三数学公开课 姚雄伟 初三语文公开课 刘元华 初一语文公开课 陈群芳 初三英语公开课 王小年 四月份:
初三英语教研课 欧瑞兰 初三政治公开课 杨国强 初三历史公开课 初一英语公开课 初一数学公开课 五月份:
初三物理公开课 初三化学公开课 小六语文公开课 小五语文公开课 小六数学公开课 六月份:
初三政治公开课 初一历史公开课 小五数学公开课 总 结
石昌荣 陈燕舞 韦国良 张建武 周光辉 徐训姣 孙兰英 刘灿娟 肖建波 石昌荣 陈 宇 光复中学 2011年2月
第三篇:东港区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东港区教育局
关于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东办发〔2015〕17号)精神,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现就进一步深化我区中小学课程综合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加强中小学德育、艺体工作,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转变教学管理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实现教育方式最优化、教学效益最大化,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推进课程建设。转变课程功能,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落实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全面规划中小学德育课程和艺体课程,实现学校活动课程化,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课程体系。
2.提高实施水平。强化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和实施水平,确立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实现全科
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3.完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和促进发展的功能,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方式,逐步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为认真研究制定深化课程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切实加强对课程改革工作的指导,区教育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参与科室主要有由基教科、体卫艺科、教师教育科、电教站和教研室等科室。
1.人员组成。由局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成员由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研室。
2.主要职责。一是组织推进全区课程教学管理工作,拟定相关文件,提出指导意见;二是调研并研究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学校课程建设及改革工作;三是加强过程监控,负责对全区初中、小学各学校课程建设及改革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评估。
3.工作形式。一是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例会,根据工作需要可召集临时会议。联席会议达成的决议要形成会议纪要,经召集人同意后印发至有关部门贯彻落实;二是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会议的通知、筹备和组织工作;三是参会单位不局限于成员,根据会议议题的需要,可邀请校长、骨干教师等其他相关单位(人员)参加。
(二)下发指导意见并推进落实。
为深入贯彻《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东办发〔2015〕17号)精神,制定或推进以下工作意见。
1.《日照市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系统规划和设置德育课程体系,加大德育课程整合力度,构建小学、初中两个学段有效衔接、梯次推进的德育内容体系;强化学科课程德育功能。把学科德育目标落实和课堂推进作为教师培训重要内容,组织教研活动提升教师学科德育驾驭能力;开发校本德育课程,以有针对性、生活化的德育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推进学校德育质量与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教科、教研室负责)
2.《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课程建设及实施水平,完善评价机制,落实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和实施水平,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教研室负责)
3.《日照市学生体质提升计划》。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强化体育艺术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体卫艺科、教研室负责)
(三)加大监控督查力度。
1.强化课程监控。充分运用教学调研、抽样测试、问卷调查、典型案例分析、教育督导等多种方式,就教学思想、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等内容,对学校工作进行全方位监控,掌握学校在德育、学科、健康、音美、社会实践等课程开设及实施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及时帮助、督促学校纠正问题,克服困难,推进课程方案落实。
2.进行评估奖惩。联席会议负责成立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对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做出客观评价,提出考核等次意见。对在课程方案落实过程中存在违规教学行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问责,对群
众反映强烈的重点督查,查实的给予通报批评。对教学管理工作有创新、课程实施水平高、教学行为规范、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四、工作任务
(一)深化德育课程建设与实施。
1.构建“序列化”德育课程。坚持长期性、整体性、衔接性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整个中小学教育全过程。
(1)明确学段德育重点内容。小学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侧重基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培养;初中阶段价值感知教育为主,侧重社会公德、社会规则和基本法治观念培养。
(2)明确推进措施。研究制定《日照市中小学生序列化德育实施要求》,完成小学、初中两个学段学校德育课程分年级实施要求,制定年级德育课程目标要求、主要内容、时间安排、实施主体及对象、实施途径、评价办法等。
(基教科、教研室负责)
2.强化学科课程德育功能。坚持课堂主渠道作用,以系列化课程建设和实施为载体,增强德育工作科学性和针对性。
(1)加大德育课程整合力度。坚持国家课程标准,优化、改革、整合德育课程资源,改变德育课程知识化、灌输化倾向,提高主题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比例,拓宽德育途径,增强德育课程实施效果。
(2)强化学科课程德育功能。把学科德育目标落实和课堂推进作为教师培训重要内容,提高教师对学科德育功能认识,提升教师学科德育驾驭能力,让课堂成为推进学生求知求进、提升— 4 —
道德素养的主阵地。
(3)建设德育课程资源库。指导学校打造完整、系统、独特的德育课程体系,定期开展调研指导,挖掘培植典型,开展德育校本课程和学科德育优秀案例评选、展示、交流、研讨活动,形成优质、丰富的德育资源。
(基教科、教研室负责)
3.打造“生活化”德育课程。渗透生活化道德观,使道德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德育课程“生活化”。
(1)增强校内德育课程实效性。根据学校实际形成校本德育课程。把学生社团和志愿服务活动,共青团、少先队开展团队主题活动,开展好学生社团和志愿服务活动,校园文化品牌及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入校、离校、毕业典礼、入队入团、成童礼、成人礼等仪式教育,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以及评选表彰等德育活动,形成“生活化”德育课程,鼓励学生尝试自主管理,强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责任感,发挥好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推进学生健康成长。
(2)增强校外德育课程落实规范性。加强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完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保证校外德育课程落实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实施,有总结、有检查评估,学生完成校外课程活动时间和成效,纳入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3)推进文明礼仪课程建设及教育效果。根据《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丰富相关课程体系,养成中小学生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和科学文明的生活方
式,培养高素质社会公民。
(基教科负责)
(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1.建成结构完整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1)编制学段课程规划。编制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小学加强基于学科整合的综合性课程建设,重构以学生生活经验、体验和活动为中心的学科教学内容,推行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初中注重综合性课程与学科课程并行建设,构建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开展科技探究、创意、手工制作及艺术活动等。
(2)构建“三类一体”的课程体系。按照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课程资源整合优化的基本思路,加大课程统整力度,在保证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将各学习领域的内容按照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特色性课程三大类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基础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拓展课程以综合性课程为主,做到对国家课程的延伸和深化,以服务学生能力提升为目标;特色课程由学校自主开发,做到专题化、系列化、模块化,以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
(3)开发校本课程。立足学校实际,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制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撰写《课程纲要》及相关校本课程资源。坚持思想引领、系统设计、贴近生活、知行合一的原则,重点开发具有针对性、体验性和实效性的精品德育课程。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审美素养为目标,积极开发艺体类校本课程。
(教研室负责)
2.统筹规范学校课程实施。
(1)统筹课程实施。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基础性课程,不得以任何名义增加或缩减规定的课程、课时。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和特色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组织跨学科教学和主题教育。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强化学科德育功能,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生活习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规范教学行为。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中小学教材教辅材料发行使用管理规定,不得推荐选用国家和省定目录之外的教材和教辅材料,学校或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教辅材料;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积极探索学生作业布置和评价方法,建立学生作业设计、布置、检查、总量控制和质量监控机制,作业评定提倡采用等级加评语的方式,并及时进行反馈矫正;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教师上课衣着得体,讲普通话,语言精炼、准确、生动、富有启发性,板书清楚,书写工整,用字规范,上课关闭手机,不得迟到早退,不得中途离开教室,不得拖堂。严格按课程表上课,不得随意调课、缺课。禁止酒后上课,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羞辱学生。
(3)开展教学反思活动。教师定期对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考试、学生学习与生活指导等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学习方式是否真正得到转变、教
学评价是否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及时总结教学得失,在理性探索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教研室负责)
3.课程评价注重诊断和激励作用。
(1)课程建设评价。加强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和校本课程纲要的检查和评估,重点关注课程整体设计的科学性、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和学生的能力发展。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制度。
(2)课程实施评价。课程实施评价要尊重学科特点,鼓励采用开卷考试、实验操作、听力测试、辩论、情景测验、成果展示、小论文以及面试答辩等多种评价方式,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定期开展学生评教、家长评师、社会评学活动。
(3)科学运用评价结果。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评价内容和关键性指标进行分析诊断,分项给出评价结论,提出改进建议,形成学校课程实施综合评价报告,指导学校正确运用评价结果,规范课程建设,改进教育教学。
(教研室负责)
(三)促进课堂教学转型提质。
1.转变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学校和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以现代教育教学观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研读学科课程标准,树立目标意识,落实“三维目标”,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将课程目标具体化为一定教学情境下的课时目标,把外在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确保国— 8 —
家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杜绝随意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的现象;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引领学生利用互联网等数字资源探索现代化学习方式,实现教学信息化。
2.优化教学方法。落实教学常规。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练习检测;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把启发式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通过“先学后教,以教导学”,构建高效课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实施分层教学。按照学生基础、兴趣和特长整合教材,分层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时数、教学策略与方法,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课程表,有针对性地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走班制”试验,扩大选修课比例。
3.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内容。研读课标、吃透教材、把握学情,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科学地安排教学顺序和层次,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优化教学设计。在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演示操作、质疑答辩、总结梳理、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各环节,精心预设,周密组织。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学科教学内容信息化建设,将教学内容、课程背景、补充材料等加以数字化整合,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信息化;优化练习检测。充分了解学情,精心设计具有层次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练习,增强练习和检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难度与数量上要做到适时、适度、适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教研室、电教站负责)
(四)推进体育、卫生和艺术课程建设与创新。1.完善并落实好学校体育健康课程。
(1)严格落实国家体育课程。坚持开展正常体育教学,开足开齐体育课并提高课堂质效,保证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锻炼;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课间体操,寄宿制学校坚持早操、晨跑制度。
(2)构建自选体育活动课程。根据学生体质差异、身体发育规律,在确保适度运动负荷的前提下,增加课程内容的选择性、趣味性,鼓励、支持学校创新体育课程和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参与锻炼的选择和需求。开设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课程,注重运动兴趣和技能培养,使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
(3)开发校园群众性体育活动课程。加强学校体育社团建设并开发相关课程,成立好校级田径、球类和传统项目代表队;把综合性阳光体育节、两次以上全校特色项目体育比赛活动纳入体育课程体系,经常性地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确保阳光体育运动课程覆盖全体学生,形成“人人有爱好、班班有项目、校校有特色”的学校体育课程格局。
(4)把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落实《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中小学健康教育课每学期不少于7课时,保证预防艾滋病、结核病专题教育初中学段6课时。课程内容还应包括学生口腔卫生保健和近视眼防控教育,每年一次的学生健康体检情况,以及学生健康档案建立情况,应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加以保证。
2.加快推进艺术课程改革。
(1)开齐开足艺术课程。严格落实国家艺术课程方案,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艺术课时。小学加强音乐、美术课程教学的双基教学和兴趣培养;初中探索实施综合艺术课程,创新艺术课程形式。
(2)丰富艺术课程资源。注重开发利用校外艺术教育资源,利用当地各种文化艺术资源开发特色艺术课程;建立开放灵活的艺术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加强艺术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支持和辅导艺术教师用好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努力提升艺术教育的信息化水平。
(3)开设艺术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以发展中小学生兴趣爱好、学生艺术展演及艺术交流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课程建设,保证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保证每名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至少一项艺术活动,培养一至两项艺术爱好。
3.建立健全体育、健康、艺术课程质量监测机制。对体育、健康、艺术课程建设和落实,定期进行质量检测和随机抽查。
(教研室、体卫艺科负责)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教育局建立由分管局长为召集人的深化课程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领导体系和组织机构,成立区德育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统筹做好全区学生德育制度建设、课程设计、教学研究、指导服务、监督检查等工作。课程改革实行校长负责制。加大经费投入,各级教育财政设立课程改革工作专项资金。
(二)加强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配足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薄弱学科教师。加大教干教师课程改革培训力度,提升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建设培养具有较强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并为其提供各方面支持。
(三)完善督查机制。联席会议负责成立考核领导小组,制定和完善监督激励机制,建立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和学校德育发展状况监测制度,实施体育工作报告、公示和监督制度,落实优秀课程专家、优秀校本课程和课程体系建设示范学校评选制度,定期开展课改专项调研和阶段评估,对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做出客观评价。将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工作情况与校长考核相结合,对推进课程改革效果不理想的学校根据有关规定进行问责,对取得较好成绩和良好社会效益的学校进行表彰奖励。区教育局也要制定相应的监督激励机制,监督和指导本区中小学深化课程改革情况。
2015年12月5日
附件.深化课程改革联席会议成员名单
召集人:宋庆国
成 员: 王培华 申作春 顾伟成 秦 勇 张国良 李殿志 李绪玉 刘伍一 张 楠 李 烨 王修波 各镇中心校、区直各中小学业务校长
办公室设在区教研室,申作春兼任办公室主任。
第四篇:涅阳第三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涅阳第三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思想为先导,以常规管理为保障,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活动和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为契机,秉承“引领成长,奠基未来”的办学理念,严谨、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因校制宜地开展课改工作,建立温馨和谐的育人氛围,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发潜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提高学校知名度,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努力把学校建成具有鲜明教育
特色学校。
工作目标:
1、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群体的优良学风,努力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质量,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焕发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
2、着眼发展,不断完善学校课改实施管理机制,努力创设能激发教师工作主体意识的平台和搭建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的舞台。
3、在课程结构方面,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充分开掘校本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方面,全体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先导,以教学反思为抓手,以课堂教改为重点,进
一步推进我校教育改革的深化。
4、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确立现代课程意识,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提高综合水平;加快课程建设,开发学校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革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对教育的促进和发展功能;改进课程管理体制,增强课程管理的能力;打造一支高水平、有影响的教育和管理人才。
5、通过实施课改,确定本校课改模式,将适合我校的课改六种要求进课堂模式推广到全校各个班级各个学科课堂中,成为全校教师的共同教学法则。
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全面准备阶段(2011年7月——2011年10月)
学校认真组织学习素质教育思想、新课程理念,借鉴各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反思近些年来实施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制定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完善课改组织和指导机构,确定各学科课改骨干教师。
第二阶段:全面推进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3)
启动教师培训工作,让大面积的教师亲自到县内外课改先进学校现场去感受和观摩,学习别人的教改模式和经验,及时在全校进行传达、学习和研讨。结合本校实际,确定教改模式,在课改骨干教师率先示范的基础上,全校教师纷纷行动起来,必须确保每一个教师都开展新课改,让新课改进入每一节课堂。
第三阶段:全面提高阶段(2012年4—2012年12月
对前阶段的课改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查漏补缺,督促检查每一个上课教师的课改情况,奖优罚劣,人人过关,对课改实施不力的教师要逐个进行帮教,指定帮教责任人,限期
过关。
第四阶段:全面总结阶段(2013年月——2013年10月
让老师们将各自的的课改经验进行交流,学校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提升,评选课改先进典型,学校要形成完整的一套经验,编辑成论文集子在适当范围内传阅,提高学校
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实施内容:
一、加强学习,扩大宣传,提高认识 通过组织全校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教育,让全校教师都认识到非新课程不能授课,不能育人,不能进步,没有新课程教育就没有自己的岗位,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积极投入课程改革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迅速在全校形成教师在课上积极实施新课程教育,在课后主动钻研新课程理论,领导抓的是新课程,老师们聊的是新课程,学生受的是新课程,家长支持的是新课程的浓厚而良好的新课程改革氛围。
二、加快课程资源的开发。
积极开展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校内外课程资
源的相互转换机制。
1.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
2.广泛利用校外德育基地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3.利用教育活动阵地,打造并发挥教师多方面的育人特长,同时也让老师们在参与中切身体会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项,不能用老眼光评价学生,自觉调整育人理念,努
力让学生全面发展;
4.充分利用学校创建和谐校园为契机,与特色学校创建结合起来。特色学校的建设都需要将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载体,彰显办学特色;反过来,特色学校的成功打造也会促进新课程教育,因为新课程教育理念不是片面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而是渗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精髓,它涵盖着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当一所学校真正打造成了具有自己鲜明而独特风格的特色学校,那其中肯定会有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措施,肯定会打造出具有这种先进理念和措施的一大批教师,无论是这些先进的理念和措施还是大批的教师资源,都是推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积极因素。
三、立足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建立联系,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态反映教学状况,体现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新课程的基本观念。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课堂
教学实践。
1、全面落实新课程计划。加强对课程实验工作的全面指导,落实责任,扎实推进,不走过场,务求实效,认真学习和落实《课程标准》。
2、优化教研活动过程,提高教研活动质量。坚持正确的导向,务实制订教研计划,真抓实干,杜绝于表面的形式。继续开展间月次的大教研和同级研,开展好集体备课活动,结合在课改过程出现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真正转变教师角色,教学行为,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3、狠抓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课活动,激励广大教师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1)强化随堂听课制度,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2)举行新课程观摩课教学汇报活动。积极争取教科所专家到校对口指导,大面积
培养提高教师收到实效。
(3)发挥“蓝青工程”作用,师徒随堂听课指导。
(4)举行校优质课评比,课改论文评比,等多项比赛活动,交流经验,收集资料。
(5)分年级举行英语口语比赛、朗读比赛、书法竞赛等比赛活动,定期开展教育活动成果汇报展演,大面积全方位发展学生素质。
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我校教师在过去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要充分重视这些成功的经验。要结合课程改革的实险,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互动,共同发展;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要积极探讨和实施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学
研究制度。
五、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要积极探索并构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机制。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在新课程教学实验过程中,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总结,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反馈。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建立成长记录袋,课改教师做好阶段性评价。
六、课改的组织和保障
(一)组织机构
成立涅阳三小工作领导小组”和“涅阳三小指导小组”。“涅阳三小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李亚伟任组长,侯进宝校长任副组长,教导主任骨干老师等相关同志任组员,加强对课改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协调全校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三小改革指导小组”由副校长侯进宝,任组长教导主任刘伟华主抓教科研工作各教研组长,市县骨干教师等同志任组员,发挥对课改工作的指导作用,直接参与课程改革的研究,深入课改工作的第一线,集中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保证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不断深化。
(二)保障措施
1、改革教师考核办法,体现激励先进,向骨干教师倾斜,向一线教师倾斜。适当增加经费投入,派课改教师外出听课、学习,保证课程改革顺利推进。把新课程教研工作纳入目标任务考评。鼓励、支持广大教师 积极投身到教研、教改工作中去。对成绩突
出者,在评优晋职方面优先考虑。
2、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学校的实验室、电脑教室,图书室、舞蹈室、音乐室、美术教室等专用教室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为课程改革创设良好的物质条件和
校内外环境。
3、加强对课程改革科研工作的管理和指导。教导处要把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导处对一线实验教师的组织、指导和示范作用,形成培训、教学和科研相结
合的课改工作方式。
4、要落实责任,及时发现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专题研讨活动。各学科成立学科课改研究组,由各学科教研组长和各级骨干教师为成员,集中解决本学科课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发现和树立典型,总结和推广成功做法和经验,引领全校学科课改工作,发现和打造课改骨干教师,提升档次,推进名师工
程。
涅阳三小
0人 | 分享到: 阅读(501)|
第五篇: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2012——2013学砚联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先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将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发展,提升教师课程管理意识。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地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如:一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一年级设艺术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学校课程以灵活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开设校本课程,适应学校办学方向,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不仅为学生共同发展奠定基础,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四、三级课程设置表
几点说明: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30课时(一、二年级分别为26课时、2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一第六节),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5、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同时,必须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即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学习中。
6、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7、各门课程均应相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即学校校务会,它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处室工作。教导处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并联手各学科教师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经费保障
学校管理,不管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还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都需要必需的设备和经费上的支持。学校有新课程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各室的建设、教师培训、课程实施于开发等方面
3、制度保障
学校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学校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2013——2014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陕西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试行)》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范课程实施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学校新课程实验组织领导小组 组长:翟高建 副组长:林建荣 成 员:全体教师
三、新课程实验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1、严格按照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要求,以新的课程标准组织本次实验,为新课程体系的完整积累经验。
2、完善开发和整合我校课程资源,特别是加强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校本课程资源的建设的力度,开发适合我校师生的校本课程。
3、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评价与考试制度,逐步形成、完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改革,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不断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和机制。
4、以素质教育的三个维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为导向,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校的教学模式,构成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特别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大力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探索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教研新模式。
5、加强德育探索与实践,开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德育新渠道,努力开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科技人文教育等校本德育课程,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学校德育体系。
6、构建具有组织管理、学术支撑、操作实施功能的新课程推进组织体系,探索有效的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管理形式,以促进全体教职工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管理、研究、指导和教育教学能力,形成一支实施新课程的优秀教师队伍
四、新课程实施计划表
五、实施新课程理念评价
(一)对教师的评价 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只是知识传授者的“单一角色”。而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要贯彻教学设计的“五核心原则”就必须从“单一角色”向“多元化角色”转变。即:
1、教师是给学生一个独立探索知识的空间和多元化信息渠道的提供者;
2、教师是丰富生动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者;
3、教师是课堂研讨氛围的营造者;
4、教师是学生的探索计划的指导者;
5、教师是学生探索过程中的鼓励者;
6、教师是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合作者;
7、教师是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者;
8、教师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
(二)对教学手段的评价
(1)是否成为既是教师的教学工具又是学生的学习工具;(2)是否给学生构建了一个自主科学探究的平台;(3)是否扩展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4)是否实现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5)是否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6)是否给学生课后通过网络自学加以指导和创设了条件。
(三)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
1、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是否体现出来;
2、是否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各个环节;
3、教师与学生能否交融情感,体现师生互动;
4、学生是否主动参与;
5、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否有体验,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
6、学生能否独立思考,能否发现问题,能否从多角度解决问题;
7、学生是否有创新思维的火花,是否能提出探究性问题,是否有独到见解。
六、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教研活动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仅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还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扎实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关注教师自身发展,提高老师整体素质,不断把老师个人智慧、经验转化为老师集体的财富。
实施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应由“教教材”的传统方向向“用教材”的理念转变。
1、各学科实行集体备课制。在教学中,广大教师要基于校本教研,针对教材不同章节的地位及作用,实现“设计——实施——评价——反思”的教学循环。
2、邀请课改专家和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亲临指导。
3、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做到教师每周至少互听一节课,加强教师间的相互观摩、交流、提高。
4、认真抓好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做到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5、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6、每学期教师小结课改的经验,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做到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七、加强教师培训工作,保障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和指导思想。《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是指导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各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依据,结合学校具体情况,组织老师和有关人员加强学习。
2、成立培训组织,制定考评细则
①成立培训领导小组,分管教学的校长为组长,教务处为组织单位。
②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定点定时定人定主讲,并定期进行检查及考核。
③把课程培训做为今后几年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并将具体培训情况记录到教师的业务档案中。
3、组织教师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学校坚持“不培训不上岗”、“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按年级分学科、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教师参加新课标的培训学习。
4、周到具体安排培训内容
①要求教师要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的目标以及相关政策、措施。
②学习研究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方法、教学评价标准、学生评价标准、学科评价标准、学生学业评价标准。
③了解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④学习研究教材的编写思路、学科教学方法。⑤探索学生日常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八、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校本教研是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要坚持 “以研促教、科研兴校”的发展理念,在全校营造学术研究氛围。
1、加强课程的组织管理,成立课程工作领导小组和课程开发工作研究小组,前者以校长为组长,把握方向,后者以教研组为单位,负责落实,并对老师进行相关培训。
2、具体实施中坚持教研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做到“研有物”、“研有质”,一切围绕学生的学来开展,不做空洞研究。同时,教研要广面积,做到人人有方向,人人有课题。
九、做好实施新课程理念、标准、评价工作的宣传、总结工作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试行)》的精神,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让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地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能力。学校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业情况和综合素质发展情况,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和健全人格作为评价的重点,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内容包括:个人成长过程各个阶段的表彰、优秀作业、作品、好人好事、反思与体会、成长的规划等,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个人成长记录袋》作为今后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依据之一。
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全面、科学、准确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将教师教学评价工作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从四个角度进行宣传即对教师宣传、对社会宣传、对家长宣传、对学生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家长、全社会广泛深入宣传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任务、意义、内容及阶段成果,努力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的良好社会氛围,及时了解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全社会对实验工作的理解、支持。通过宣传和教育,让学生了解新课程在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新变化而引发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了解新课程给他们带来哪些好处和挑战,掌握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通过各级各类各层次的课程改革会议以及家长会与校本培训会等,加深教师、家长和学生对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在校园醒目的地方悬挂与课改有关的条幅标语,定期出有关新课程活动的黑板报等方式营造新课程改革的浓厚氛围。
2014——2015学砚联课改实施方案
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改革,步伐 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是前几次改革所不可比拟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残疾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而特殊教育的 课程改革步伐,也正积极进行之中。为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我校制定了课改实验实施方案。
1、转变观念,学习新课程。《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 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如果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素质教育 就会流于形式。同以往相比,这次课程改革在如何看待残疾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课程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转变。为使教师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把握,学校 成立了课改学习领导小组,并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有重点分层次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学”,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市、片级的新 课程培训和观摩活动,把握课改动态;请市、区教育专家来校讲座、指导,听取他们的经验和对新课程的理解。“寻”,组织教师搜集信息,一方面从教育刊物寻 找,学习他人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搜集最新课改信息,了解课改进程。“赠”,学校为每个教师配备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和《走进新课程》,要求全体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研”,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分学科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之间的本质区别,组织“走进新课程”学习心得交流会。通过一系列培训、学习、研讨,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从“换了一本书”、“《大纲》 换个名”逐步得到提高、深化: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应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由知识的传授者、残疾学生的管理者、教学活动中的主角转变为 残疾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残疾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残疾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实施新课程任重道远,只有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努力探索,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实现质的飞跃。
2、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的一 个重要概念。《纲要》指出,要改革课程资源过于集中的状况,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残疾学生的适应性。为强化课程资源意 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我校要以“烙铁画”这一特色教育为主,进一步完善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同时,在近两年完成对信息技术教育和美术教学的校本 教材编写工作。以教研为单位开展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各教研组确定一个主题,设计好外出考察、分类汇总、课堂交流展示等系列活动,让残疾学生在活动中获 取知识,提高能力,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教师也要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积累开展综合活动的经验,提高综合实践课的效益。
3、校外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延伸与拓展,大力发展校外红领巾、科普、艺术活动,是我校开展课改实践、开发校本课程新的举措。校外活动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 的方法,把校外辅导员请到学校,给残疾学生开讲座,办展览;同时,又把我们的雏鹰假日小队放飞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爱绿护绿、自我服务、城市精神、科技创 造、艺术能手等都成为校外活动的主题,围绕着这些活动,根据残疾学生兴趣爱好分设绘画社、合唱队、科技组等组开展活动,要求各组在培养残疾学生兴趣爱好和 能力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级比赛、活动,并取得优良成绩。
4、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我校在几年前就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学校将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建立了教学素材库,实现资源共享,在硬件上基本达到了信息化学校的要求,为教师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 程的整合之路奠定了基础,我校还将建设校园网、建设校园网站,让师生更好的利用网络资源创造条件。为提高残疾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果,除上好每堂信息技术 课外,我校还将组织残疾学生开展电子绘画、打字和文本编辑、幻灯片制作、网上搜集资料等竞赛活动,并鼓励高年级同学“换笔作文”、网上收集学习资料,促进 学习方法的转变。“让课堂每天都是新的”,在教师们的课改实践中,学校的教残疾学生活一定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教师也应由单纯关注知识传 授、残疾学生成绩,转为关注残疾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残疾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综合性系统工 程,课改工作已经拉开序幕,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认清形势,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课改的道路上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就一定能与新课 程同前进、共成长。
5、注重师资培训。教育的形势正不断在发生新的变化,在新形势下,自觉加强学习,学政治、学理论、学文化,学习全教会 精神,对于提高青年教师对创新教育意义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上级各级机关的正确领 导下,我校广大青年教师一方面认真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继续教育活动,同时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特色和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教育教学活动为 中心,切实有效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有意义的各项培训活动。转变观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是进行课改的前提,扎扎实实练好教育教学的基本 功,增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是顺利开展课改实践的基础。根据学校特点,我校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目标和规划,确定了不同年龄段教师所要达到 的标准,学校对教师参加学历、业务培训给予了大力支持。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和要求,青年教师要掀起学习的热潮,通过各种途径的继续教育,使我校青年教师 100%达到大专或本科学历、100%通过术考试、普通话水平测试、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100%能独立制作网页、课件,每学期全体青年教师均要通过课 改实践撰写课改论文,并要又不少于10篇论文在区以上评比中获奖或刊物上发表。结合培养目标,学校要继续坚持在青年教师中开展了“露一手”教学基本功比 赛,内容包括课件制作、网络操作、硬笔和粉笔字、语言表达能力、英语会话、课改实验公开课等,以达到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综合能力的目的。
6、新 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注重每一个残疾学生的发展。为让教师顺利走进新课程。学校对不同 年级的实验工作系统筹划,分类指导。在学校统一部署下,语文教师要以“大语文观”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在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增大阅读量、扩大知识面上进行 探索;数学教师要在与残疾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数学能力的培养上开展实验;体育与健康教师,要探索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精心设计每节课的体育活动,让 残疾学生在自主、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健康知识,增强体能体质;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是具有自己独立功能和价值的课程,也是这次课改最具 特色的部分,它的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使得教师在引导残疾学生获得丰富经验和真切体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与责任感、形成较强 的实践能力和整体意识上,有了一块充分施展才能和特长的天地,学校要精心挑选有一定特长的教师担当本学科的教学工作,教师们应充分根据自己的特长优势,“以人为本”地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多形式地指导残疾学生实践,充分体现残疾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使残疾学生获得综合发展,并由教导处牵头,每位教师每月 编写一个活动案例并组织交流、讨论、修改,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活动案例。为提高课改效果,学校要开展好“四个一”活动:每一节课后写一段教学心得;每月召开 一次课改例会;每人撰写一篇课改论文,每人开一节符合课改精神的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