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仑区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范文)
北仑区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及《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文件精神,更好地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现就深化我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改革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二、目标任务
1.聚焦义务教育阶段区域与学校育人模式的整体建构,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通过三年努力,区域内各义务段学校基本建成彰显育人理念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基本建成以校为本的课程实施与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服务于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专业支持体系,基本建成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持续提升的科学评价体系。
2.着力推进课程改革项目建设。力争在2018年6月底前,创建成10~15所区级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学校;建设30~50个学科课程改革与教学示范基地;85%的义务段学校建成彰显本校育人理念、提供给学生多样化选择性学习的特色课程体系以及实践基础上的课改实施体系。
3.着力推进拓展性课程建设与实施项目。力争在2018年6月底,完成50门新的精品(优秀)拓展性课程建设,各校至少开发开设1门新的优秀拓展性课程。
三、实施原则
按照省教育厅总体部署与要求,积极构建具有区域与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全面实施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结合北仑区域学校实际,采用分类分批先后推进的策略。已完成学校特色课程体系整体建构的学校先行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方案,其余学校同步推进学校课程体系整体建构设计与特色拓展性课程开发与实施。继续探索与完善深化课程改革的保障机制,规范、有序地推进我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课程体系
1.完善课程结构。各校在按规定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育人目标及社区资源、家长资源、学校条件、学生需求等要素,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倡导学校对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的创造性的改编和再开发,支持学校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材校本化处理、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习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
(二)加强课程建设
3.科学制定课程规划。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牵头结合本校需持续推进的学科建设工程,整体规划和设计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研制出台学校课程规划。区教育局依托“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项目”,加强对各校的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和课程规划进行指导评估。鼓励学校在遵循课程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实施个性化的学校课程方案。鼓励学校根据课程特点和学段特点,试行学分制管理,实施多元化的学业水平评价。
4.分类建设拓展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知识拓展类课程包括学科研究性学习、学科专题教育、地方历史和文化教育等课程,体艺特长类课程包括体育、艺术、健康教育、生活技艺等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科技活动、调查探究、社会实践等课程。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为: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主要开设体艺特长类和实践活动类课程;七至九年级20%左右,全面开设三类拓展性课程,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比例不得超过30%。学校拓展性课程的建设应以微短型课程为主,凸现综合性以及与基础性课程的互补性。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发开设丰富多样的拓展性课程。特别是开发开设与浙江、宁波及北仑本土有紧密联系的校本课程,把浙江精神、“宁波帮”精神与北仑区的海港文化反映在拓展性课程中,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改进课程实施
5.培育课程师资。校长应着力构建学校的整体育人模式,加强课程领导力,主导学校课程计划的研制与校本化实施。通过培训、论坛、现场会等多形式提高义务教育学校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的课程教学管理水平,切实转型学校课程教学现状。扎实开展教师拓展性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培训与指导,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选课指导能力、综合评价能力及教学研究能力。
6.统筹课程实施。加强小学、初中、高中课程的相互衔接,明确各学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目标要求。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组织跨学科教学和主题教育。加强与高中、科研机构、社会团体、行业企业、社会实践基地的合作,统筹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尤其结合区域特点开发开设拓展性课程,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7.创新课程实施模式。每周至少集中1~2个半天时间,开展学生走班、跑课等形式完成相关课程任务。学校可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并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探索基于因材施教原理的分层走班,以促进学生的适性发展。要避免学校将分层走班沦为固定形式的“快慢班”。在不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的基础上,努力增加拓展性课程课时。推进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实施,课时由学校根据实际统一安排。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多学期等课时安排方式。积极探索校间协作,建立校间部分选修课程开设的师资协作机制,有效破解部分学科教师相对紧缺问题。
8.强化德育课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加强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培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各校要主动探索建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进一步开发校本德育课程,丰厚德育内涵,把少先队课、团课、各类专题教育与德育课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各类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把德育目标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着力提升创新育人方法和载体的能力,建立以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不断深化评价制度改革,使教育回归到为学生发展奠基的原点。
9.切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建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确保课程计划内三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5天、五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把各学科课程的社会实践要求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以主题模块的形式,组织多种多样的科普活动、拓展训练和公益性劳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集体观念、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10.提高教研员的课程指导力。建立健全教研员联系学校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研员在区域课程教学工作方面的指导引领作用。义务教育段教研员,每学科应指导每校至少1门校级精品课程,通过专业指导,促进学校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区教研室应加强对学校拓展性课程建设与实施的业务指导和研究,积极探索并创新拓展性课程的教研方式,提炼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改革与创新案例,重视发挥学校在教研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并将已形成一定经验的学校作为区域性的教研培训基地。
动义务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通过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应用与建设,推进区域内优质课程资源的整合,倡导区域内课程资源的共享机制。继续开展区级优秀拓展性课程(校本课程)评选活动,各校可提前向区教研室和教科所申报培育的拓展性课程项目,区教研室、教科所将对申报项目予以重点指导与扶植。
(四)变革教学方式
12.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多形式实施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在初中阶段组织探索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走班教学。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推进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创设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开放性学习环境,促进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支持各校根据自身实际实施的智慧教育、合作学习、教材整合和作业改革等教学改革项目。倡导学校通过推进“学为中心”的教学变革,改革低效课堂模式,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对话的基础性课程课堂文化。
13.继续推进基础性课程领域的“学为中心”的作业改革。积极倡导学校通过提高作业效能、控制作业总量、丰富作业形式、加强监督等手段,探索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有效经验。积极倡导学校改进作业布置和批改,精选作业内容,严格控制作业量和作业时间,推广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和实践性作业。合理使用各种批改形式,及时反馈学生作业情况。
(五)深化评价改革
14.优化学校育人模式的整体建构,建立健全对学校的课程评价体系。各校要建立教师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的评价激励机制,在基于学校特色课程体系下整体谋划学校拓展性课程建设,并以课程建设与实施项目形式加以推进,将教师参与学校拓展性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情况列入教师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要将学生参加拓展性课程学习的态度、过程和成长轨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围,记录到学生成长记录册中。
15.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完善区域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和实施九年一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推进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严格控制区域性“统测”。一至三年级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四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得组织多于1次的区域性文化学科“统测”。每学年对一所学校的学科“统测”不超过1次。文化学科“统测”和教学质量监测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测的学生数:四至六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20%,七至九年级不超过本年级学生数的30%。严禁组织学生参加任何形式的区域性文化学科联考或月考。
16.规范校内考试评价。一至六年级不组织期中考试或考查,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它学科只组织期末考查;一二年级期末考试和考查推广非纸笔测试形式。七至九年级可组织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历史与社会等6门学科的期中、期末考试,其他学科只组织期末考试或考查。考试和考查要求应与课程标准相一致,突出学科基本素养。拓展性课程在期末或课程学习结束时进行考查。一至六年级使用等级和评语报告考试和考查成绩,七至九年级实行等级、分数和评语相结合的报告方式。
五、组织与保障
1.设立课改专项经费,助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为助力课程教学改革项目的推进,各学校应适度调整绩效奖励方案,研制出台校级课程改革激励方案,区教育局将设立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经费,专项用于区级优秀课程改革项目经费列支;区教研室要研究出台区级优秀课程改革与实施项目的评比与奖补方案,助推各校课程改革,及早研究出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学校评比标准、学科课程与教学示范基地评比标准。通过检查、评估、评比等手段,促进学校课程改革的推进,不断提升区域课程改革水平,真正呈现出义务教育课程能让学生有多样化的选择,并切实让每个学生有适性发展的机制与平台。
2.建立工作责任制,加强对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领导。区教育局成立由教育局分管局长为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下设由教研室牵头的课改工作小组,负责我区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规划、统筹、指导和推进工作;同时,将借助中国教科院合作项目,建立专家指导小组,为改革学校提供咨询和服务;建立由区教育局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义务段校长是学校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责任人,特别是列入重点研究项目的学校要定期汇报实施工作进程,接受区教育局相关部门的随访、检查和督导评估。
六、实施步骤
根据省课改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决定所有义务段学校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第一轮实施周期为3年,分三个阶段推进。包括规划启动阶段(2015年7月~2015年9月)、实施推进阶段(2015年8月~2018年1月)、总结提炼阶段(2018年2月~2018年6月)。
工作进展计划:
1.2015年7月初,区教育局拟定并出台《北仑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布置工作,落实任务。
2.2015年7~9月,各校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文件,并组织实施学校课程领导人员的研讨活动。
3.2015年9月20日,所有义务段学校拟定《学校课程规划》(含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工作推进方案),明确各方职责,部署工作推进。各所学校均应规划课程体系实施并出台“学校拓展性课程实施方案”。上述两个方案请于9月20日前上传至邮箱jys@bledu.net.cn。
4.2015年9月底中国教科院项目组专家对义务段学校课程领导人员进行课程整合的相关培训,并对各校方案进行点评;区课改办协同项目组专家对各校课程方案进行审核和评估。
5.2015年9月底,各校修改学校课程改革方案和学校拓展性课程实施方案,并组织校内教师培训。
6.2015年10月1日起,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启动深化课改推进工作。各校分类分批先后推进,课程规划经区课改办审核论证合格的学校,实施相应的课程改革计划;其余学校在进一步丰厚学校课程改革方案和学校拓展性课程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有序稳步推进课程改革。
7.2016年5月前,组织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现场,进行阶段性课程改革的研讨交流与总结。
8.2017年6月前,各校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各校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基础,自主推进课程改革工作;区教育局组织专家组(借助中国教科院项目组)定期对各校课程改革推进情况进行过程指导和监督;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和反馈。
9.2018年6月前,区教育局组织第三方评估专家组对义务段学校的课改推进成果进行调研和评估。全面总结区域和学校课程改革改革经验
第二篇: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发展基本理念。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
“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如:一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一年级设音乐、美术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学校课程以灵活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开设校本课程,适应学校办学方向,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不仅为学生共同发展奠定基础,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四、课程设置表
几点说明: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半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一、二年级为28课时,三、四年级为35课时,五、六年级为36课时,七、八年级为40课时,九年级为3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附件4: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3.本地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六早上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一第一节),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5.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同时,必须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即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学习中。
6.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7.各门课程均应相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全县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学校工作。教育股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经费保障
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不管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还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都需要必需的设备和经费上的支持。教育局有新课程专项资金,用于加强教师培训、课程实施与开发等方面
3、制度保障
教育局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芒康县教育局(体育局)教研室2012年3月5日
第三篇: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继续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认识课程改革的背景,明确 课程改革的目标,确立现代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建立各学科课程改革研究小组,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二、具体目标
1、帮助教师树立现代课程意识,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2、优化课程的实施过程,进一步落实“七步走教学法”新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并逐步推广。
3、改革评价机制,探索发展性评价,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4、加强课程管理和教师培训,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多能型的现代教师队伍,把我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推向新的高度。
三、组织机构
成立“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导处、政教处、办公室、总务处、教研组长等有关人员任组员,负责决策、组织、协调、保障等工作,在政策、人力、物力、财力、宣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课程改革实验营造良好的环境。组 长:李有为 组 员:杨国强 周文昌 刘元华 肖剑波 刘少清 陈群芳 张建武
四、实施措施
1、强化师资培训
(1)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课程培训、课改研讨会。
(2)与其他学校多进行横向联系,有计划地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互助互学,共同提高。
(3)学校多组织老师对新课程标准解读学习,使他们逐步掌握课改的真谛,把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课堂。
2、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新课程、新教材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同时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学校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备课方式,加强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强调师生交往、积极互
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构建这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我们准备从一下方面着手。(1)拓宽课程资源。(2)改变教学行为。(3)改变学习方式。
(4)开展课堂比武的活动。
3、完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制度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标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恰当的评价将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课堂教育评价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的基本素质三个方面进行科学的、发展的评价。
4、认真做好新课程的宣传工作。【初中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以各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板报、主题班会、讲座等进行校园宣传。通过召开家长会,加大对家长的宣传。
5、落实管理制度。
(1)每学期各科任教师人人参与示范课、公开课、评课活动一节以上,并写出一篇以上的教学设计、论文或经验总结。(2)明确教研时间,保证教研实施。为了确保教研活动落到实处,学校从周一到周五,明确各教研组的活动时间,活动形式是听课、评课,专题讨论等。
6、完善奖励机制。
为了激励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每学期对获奖的优质课案例、论文、竞赛辅导等方面,严格按学校制定的奖惩规定兑现。
7、时间安排。
我校上期各科以语英组为重点,进入了课改尝试阶段,本期将教师课改心得运用于课堂教学,对课改再进行分析总结,推广成功模式和经验.五、活动安排 二月份:
初二英语教研课 陈燕舞 初三语文教研课 舒 勇 初二物理公开课 臧国清 初二语文教研课 陈国安
初三化学教研课 周光辉【初中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三月份:
初三数学公开课 姚雄伟 初三语文公开课 刘元华 初一语文公开课 陈群芳 初三英语公开课 王小年 四月份:
初三英语教研课 欧瑞兰 初三政治公开课 杨国强 初三历史公开课 初一英语公开课 初一数学公开课 五月份:
初三物理公开课 初三化学公开课 小六语文公开课 小五语文公开课 小六数学公开课 六月份:
初三政治公开课 初一历史公开课 小五数学公开课 总 结
石昌荣 陈燕舞 韦国良 张建武 周光辉 徐训姣 孙兰英 刘灿娟 肖建波 石昌荣 陈 宇 光复中学 2011年2月
第四篇: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发展基本理念。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结合我县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
“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如:一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一年级设音乐、美术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学校课程以灵活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开设校本课程,适应学校办学方向,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不仅为学生共同发展奠定基础,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四、三级课程设置表
几点说明:
1.教学时间
全年52周,教学时间40周,每期分别20周,假期(寒暑假、节假日)10—11周;机动1—2周。各学期20周教学时间安排:各年级每期上课18周,复习考试1周,综合实践活动1周。
2.每周活动总量: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为30课时(一、二年级分别为26课时、28课时),每课时上课40分钟。
3.国家规定的学科类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均在周一至周五的教学时间内按课表进行。
4.班队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周一第六节),主要进行常规教育、开展中队活动,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心理教育。
5.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同时,必须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即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学习中。
6.一至六年级的体育课,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
7.各门课程均应相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是学校课程决策机构,主要职责是明确全县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根据上级颁发的课程计划制度《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同时指导各学校工作。教育股是学校课程管理机构,主要职责是计划、执行、检查、指导、评估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以促进课程合力的形成。
2、经费保障
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不管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还是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都需要必需的设备和经费上的支持。教育局有新课程专项资金,用于加强教师培训、课程实施与开发等方面
3、制度保障
教育局建立相应制度。如:校本教研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教师、学生评价方案等。定期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保障课程计划的真正执行。
第五篇:东港区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东港区教育局
关于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东办发〔2015〕17号)精神,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现就进一步深化我区中小学课程综合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加强中小学德育、艺体工作,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转变教学管理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实现教育方式最优化、教学效益最大化,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推进课程建设。转变课程功能,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落实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全面规划中小学德育课程和艺体课程,实现学校活动课程化,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课程体系。
2.提高实施水平。强化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和实施水平,确立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实现全科
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3.完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和促进发展的功能,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方式,逐步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为认真研究制定深化课程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切实加强对课程改革工作的指导,区教育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参与科室主要有由基教科、体卫艺科、教师教育科、电教站和教研室等科室。
1.人员组成。由局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成员由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研室。
2.主要职责。一是组织推进全区课程教学管理工作,拟定相关文件,提出指导意见;二是调研并研究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学校课程建设及改革工作;三是加强过程监控,负责对全区初中、小学各学校课程建设及改革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评估。
3.工作形式。一是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例会,根据工作需要可召集临时会议。联席会议达成的决议要形成会议纪要,经召集人同意后印发至有关部门贯彻落实;二是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会议的通知、筹备和组织工作;三是参会单位不局限于成员,根据会议议题的需要,可邀请校长、骨干教师等其他相关单位(人员)参加。
(二)下发指导意见并推进落实。
为深入贯彻《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东办发〔2015〕17号)精神,制定或推进以下工作意见。
1.《日照市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系统规划和设置德育课程体系,加大德育课程整合力度,构建小学、初中两个学段有效衔接、梯次推进的德育内容体系;强化学科课程德育功能。把学科德育目标落实和课堂推进作为教师培训重要内容,组织教研活动提升教师学科德育驾驭能力;开发校本德育课程,以有针对性、生活化的德育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推进学校德育质量与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教科、教研室负责)
2.《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课程建设及实施水平,完善评价机制,落实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和实施水平,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教研室负责)
3.《日照市学生体质提升计划》。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强化体育艺术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体卫艺科、教研室负责)
(三)加大监控督查力度。
1.强化课程监控。充分运用教学调研、抽样测试、问卷调查、典型案例分析、教育督导等多种方式,就教学思想、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等内容,对学校工作进行全方位监控,掌握学校在德育、学科、健康、音美、社会实践等课程开设及实施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及时帮助、督促学校纠正问题,克服困难,推进课程方案落实。
2.进行评估奖惩。联席会议负责成立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对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做出客观评价,提出考核等次意见。对在课程方案落实过程中存在违规教学行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问责,对群
众反映强烈的重点督查,查实的给予通报批评。对教学管理工作有创新、课程实施水平高、教学行为规范、教学质量高的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四、工作任务
(一)深化德育课程建设与实施。
1.构建“序列化”德育课程。坚持长期性、整体性、衔接性原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整个中小学教育全过程。
(1)明确学段德育重点内容。小学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侧重基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培养;初中阶段价值感知教育为主,侧重社会公德、社会规则和基本法治观念培养。
(2)明确推进措施。研究制定《日照市中小学生序列化德育实施要求》,完成小学、初中两个学段学校德育课程分年级实施要求,制定年级德育课程目标要求、主要内容、时间安排、实施主体及对象、实施途径、评价办法等。
(基教科、教研室负责)
2.强化学科课程德育功能。坚持课堂主渠道作用,以系列化课程建设和实施为载体,增强德育工作科学性和针对性。
(1)加大德育课程整合力度。坚持国家课程标准,优化、改革、整合德育课程资源,改变德育课程知识化、灌输化倾向,提高主题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比例,拓宽德育途径,增强德育课程实施效果。
(2)强化学科课程德育功能。把学科德育目标落实和课堂推进作为教师培训重要内容,提高教师对学科德育功能认识,提升教师学科德育驾驭能力,让课堂成为推进学生求知求进、提升— 4 —
道德素养的主阵地。
(3)建设德育课程资源库。指导学校打造完整、系统、独特的德育课程体系,定期开展调研指导,挖掘培植典型,开展德育校本课程和学科德育优秀案例评选、展示、交流、研讨活动,形成优质、丰富的德育资源。
(基教科、教研室负责)
3.打造“生活化”德育课程。渗透生活化道德观,使道德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德育课程“生活化”。
(1)增强校内德育课程实效性。根据学校实际形成校本德育课程。把学生社团和志愿服务活动,共青团、少先队开展团队主题活动,开展好学生社团和志愿服务活动,校园文化品牌及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入校、离校、毕业典礼、入队入团、成童礼、成人礼等仪式教育,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以及评选表彰等德育活动,形成“生活化”德育课程,鼓励学生尝试自主管理,强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责任感,发挥好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推进学生健康成长。
(2)增强校外德育课程落实规范性。加强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完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保证校外德育课程落实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实施,有总结、有检查评估,学生完成校外课程活动时间和成效,纳入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3)推进文明礼仪课程建设及教育效果。根据《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丰富相关课程体系,养成中小学生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和科学文明的生活方
式,培养高素质社会公民。
(基教科负责)
(二)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1.建成结构完整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1)编制学段课程规划。编制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小学加强基于学科整合的综合性课程建设,重构以学生生活经验、体验和活动为中心的学科教学内容,推行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初中注重综合性课程与学科课程并行建设,构建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开展科技探究、创意、手工制作及艺术活动等。
(2)构建“三类一体”的课程体系。按照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课程资源整合优化的基本思路,加大课程统整力度,在保证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将各学习领域的内容按照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特色性课程三大类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基础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拓展课程以综合性课程为主,做到对国家课程的延伸和深化,以服务学生能力提升为目标;特色课程由学校自主开发,做到专题化、系列化、模块化,以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
(3)开发校本课程。立足学校实际,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总目标,制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撰写《课程纲要》及相关校本课程资源。坚持思想引领、系统设计、贴近生活、知行合一的原则,重点开发具有针对性、体验性和实效性的精品德育课程。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审美素养为目标,积极开发艺体类校本课程。
(教研室负责)
2.统筹规范学校课程实施。
(1)统筹课程实施。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基础性课程,不得以任何名义增加或缩减规定的课程、课时。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和特色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加强各类课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组织跨学科教学和主题教育。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强化学科德育功能,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生活习惯,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规范教学行为。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中小学教材教辅材料发行使用管理规定,不得推荐选用国家和省定目录之外的教材和教辅材料,学校或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购买教辅材料;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积极探索学生作业布置和评价方法,建立学生作业设计、布置、检查、总量控制和质量监控机制,作业评定提倡采用等级加评语的方式,并及时进行反馈矫正;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教师上课衣着得体,讲普通话,语言精炼、准确、生动、富有启发性,板书清楚,书写工整,用字规范,上课关闭手机,不得迟到早退,不得中途离开教室,不得拖堂。严格按课程表上课,不得随意调课、缺课。禁止酒后上课,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羞辱学生。
(3)开展教学反思活动。教师定期对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考试、学生学习与生活指导等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学习方式是否真正得到转变、教
学评价是否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及时总结教学得失,在理性探索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教研室负责)
3.课程评价注重诊断和激励作用。
(1)课程建设评价。加强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和校本课程纲要的检查和评估,重点关注课程整体设计的科学性、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和学生的能力发展。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评价制度。
(2)课程实施评价。课程实施评价要尊重学科特点,鼓励采用开卷考试、实验操作、听力测试、辩论、情景测验、成果展示、小论文以及面试答辩等多种评价方式,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定期开展学生评教、家长评师、社会评学活动。
(3)科学运用评价结果。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评价内容和关键性指标进行分析诊断,分项给出评价结论,提出改进建议,形成学校课程实施综合评价报告,指导学校正确运用评价结果,规范课程建设,改进教育教学。
(教研室负责)
(三)促进课堂教学转型提质。
1.转变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学校和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以现代教育教学观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研读学科课程标准,树立目标意识,落实“三维目标”,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将课程目标具体化为一定教学情境下的课时目标,把外在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确保国— 8 —
家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杜绝随意提高难度或降低要求的现象;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引领学生利用互联网等数字资源探索现代化学习方式,实现教学信息化。
2.优化教学方法。落实教学常规。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练习检测;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把启发式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通过“先学后教,以教导学”,构建高效课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实施分层教学。按照学生基础、兴趣和特长整合教材,分层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时数、教学策略与方法,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课程表,有针对性地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走班制”试验,扩大选修课比例。
3.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内容。研读课标、吃透教材、把握学情,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科学地安排教学顺序和层次,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优化教学设计。在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演示操作、质疑答辩、总结梳理、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各环节,精心预设,周密组织。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学科教学内容信息化建设,将教学内容、课程背景、补充材料等加以数字化整合,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信息化;优化练习检测。充分了解学情,精心设计具有层次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练习,增强练习和检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难度与数量上要做到适时、适度、适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教研室、电教站负责)
(四)推进体育、卫生和艺术课程建设与创新。1.完善并落实好学校体育健康课程。
(1)严格落实国家体育课程。坚持开展正常体育教学,开足开齐体育课并提高课堂质效,保证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锻炼;落实“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课间体操,寄宿制学校坚持早操、晨跑制度。
(2)构建自选体育活动课程。根据学生体质差异、身体发育规律,在确保适度运动负荷的前提下,增加课程内容的选择性、趣味性,鼓励、支持学校创新体育课程和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参与锻炼的选择和需求。开设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课程,注重运动兴趣和技能培养,使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
(3)开发校园群众性体育活动课程。加强学校体育社团建设并开发相关课程,成立好校级田径、球类和传统项目代表队;把综合性阳光体育节、两次以上全校特色项目体育比赛活动纳入体育课程体系,经常性地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确保阳光体育运动课程覆盖全体学生,形成“人人有爱好、班班有项目、校校有特色”的学校体育课程格局。
(4)把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落实《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中小学健康教育课每学期不少于7课时,保证预防艾滋病、结核病专题教育初中学段6课时。课程内容还应包括学生口腔卫生保健和近视眼防控教育,每年一次的学生健康体检情况,以及学生健康档案建立情况,应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加以保证。
2.加快推进艺术课程改革。
(1)开齐开足艺术课程。严格落实国家艺术课程方案,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艺术课时。小学加强音乐、美术课程教学的双基教学和兴趣培养;初中探索实施综合艺术课程,创新艺术课程形式。
(2)丰富艺术课程资源。注重开发利用校外艺术教育资源,利用当地各种文化艺术资源开发特色艺术课程;建立开放灵活的艺术教育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加强艺术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支持和辅导艺术教师用好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努力提升艺术教育的信息化水平。
(3)开设艺术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以发展中小学生兴趣爱好、学生艺术展演及艺术交流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课程建设,保证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保证每名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至少一项艺术活动,培养一至两项艺术爱好。
3.建立健全体育、健康、艺术课程质量监测机制。对体育、健康、艺术课程建设和落实,定期进行质量检测和随机抽查。
(教研室、体卫艺科负责)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教育局建立由分管局长为召集人的深化课程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领导体系和组织机构,成立区德育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统筹做好全区学生德育制度建设、课程设计、教学研究、指导服务、监督检查等工作。课程改革实行校长负责制。加大经费投入,各级教育财政设立课程改革工作专项资金。
(二)加强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配足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薄弱学科教师。加大教干教师课程改革培训力度,提升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建设培养具有较强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并为其提供各方面支持。
(三)完善督查机制。联席会议负责成立考核领导小组,制定和完善监督激励机制,建立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和学校德育发展状况监测制度,实施体育工作报告、公示和监督制度,落实优秀课程专家、优秀校本课程和课程体系建设示范学校评选制度,定期开展课改专项调研和阶段评估,对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做出客观评价。将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工作情况与校长考核相结合,对推进课程改革效果不理想的学校根据有关规定进行问责,对取得较好成绩和良好社会效益的学校进行表彰奖励。区教育局也要制定相应的监督激励机制,监督和指导本区中小学深化课程改革情况。
2015年12月5日
附件.深化课程改革联席会议成员名单
召集人:宋庆国
成 员: 王培华 申作春 顾伟成 秦 勇 张国良 李殿志 李绪玉 刘伍一 张 楠 李 烨 王修波 各镇中心校、区直各中小学业务校长
办公室设在区教研室,申作春兼任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