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小结

时间:2019-05-12 12:1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小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小结》。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小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研究”阶段小结、课题简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研究”是由29中学承担的区级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题成果推广实验研究”子课题。它是我校根据已有的研究基础,针对学校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积极申请参与的科研课题。我们希望在29中的指导和其他参研学校的帮助下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二、研究足迹

本课题从2006年4月开始实施到现在,在29中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撰写研究方案

申报参与课题推广研究实验后,我们及时撰写了研究方案,并在29中的指导、督促下几次修改,直至最后定稿。

(二)开展课题培训

在学校课题组论证方案的同时,我们从以下三个层面启动了课题培训工作。

1、课题主研人员

课题主研人员的培训对研究的实施至关重要。除了认真参加29中组织的课题培训活动,我们还通过校内的研究例会组织大家学习总课题组方案,并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让主研人员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

2、全体参研教师(1)通过完成29中和我校分别设计的课题调查问卷,了解教师信息技术实际水平及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程度,制定培训内容。

(2)学习29中课题研究方案及研究成果,并通过浏览其校园网站丰富参研教师的理论储备,进一步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及目的。

(3)学习学校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的、任务、进程。

(4)设计假期作业,促使教师们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文字录入、上网查阅、电子备课、网络交流等)

3、全体学生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课题研究,我们利用国旗下专题讲话、班队活动、红领巾电视台等途径向全校学生介绍了这一课题,鼓励他们创造性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做研究的主人。

(三)实施课题研究

1、确定参研教师分组

我们把教师分为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三个大的研究组,每个研究组又根据年龄和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分为A、B、C三个小组,对每个组提出不同层次的培训要求。如,50岁以上教师,希望他们最低程度能运用计算机进行交流、写论文,会上网查阅资料,会使用资源平台上的课件;对中年教师,希望他们在达到老年教师的基础上,会从网上下载资料,会运用幻灯片制作简单课件;对青年教师,则希望他们能尽快掌握制作个人网页的技能。个别能力强的教师还可以学习运用Flash技术,制作动画。

2、在参加29中组织的多次培训过程中相机穿插校内培训,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科教学内容逐步走进微机室,借助信息技术教师的辅助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们也因此初步具有了跨学科备课的意识。

3、鼓励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中,勤于思考、勤于动笔,攥写相关论文、案例、研究随笔等。

4、积极参加29中组织的课题研讨会,及时反馈研究情况,争取他们的支持。

5、引导学生树立文明上网的意识,并教会他们一定的技巧,主动自觉地抵制不良网站的影响。

三、研究反思

课题研究中,我们积极探索,虚心学习,努力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一)我校在硬件上还有许多没有完善的地方,如校园网站的建设、资源平台的建设、电教设备的投入等还比较薄弱。

(二)我们在软件上也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如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网站管理与制度建设、班班通的不断完善等等还有待加强。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还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运用信息技术服务学习的能力也还有待加强。

目前,在上级有关部门和29中的帮助下,这些不足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四、后期工作

(一)完善校园网站建设,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家长和社会能通过网络进一步了解学校并参与学校建设。

(二)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赛课及论文比赛,共同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佳途径。

(三)承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现场会,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经验。

(四)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途径与策略,丰富研究内涵。

(五)强化成果意识,注重课题研究资料的

收集、整理,在扎实有效的研究中努力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研究”已经迈出了艰难而又坚定的一步,我们坚信,接下来的探索一定充满艰辛却又满含甘甜。在此,中山小学全体师生感谢各级领导长期以来对学校的厚爱,感谢29中给了我们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平台,感谢你们的倾力指导,也感谢参研学校对我们的真诚关心。

2007年3月20日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工作总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阶段工作总结

[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173文章录入:wjljxcx ]

武进区礼嘉中学管泽峰执笔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我校作为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硬件、软件建设,如何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方面的课题研究,并谈谈研究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思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课题研究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的讲话)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校于2003年9月立项市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课题,暂由数学、地理老师参与这个课题的实践研究。

一、调查研究

各实验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网络教学适用于哪些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对学生进行调查,让学生对网络的教学效果、教学调控、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进行评估,从而为下一阶段课件的制作、课堂的处理做好准备;让学生掌握几何画板软件的使用,使学生能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网络教室中的个别化学习,开展数学和地理教学实验活动,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方式。

二、“软”“硬”兼施

1、硬件建设

①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大环境下,我校进行了校园网的建设。我校校园网于2001年9月份建成并投入使用。校园网工程包括网络中心、通往办公楼、标准化机房2间、20个机位的教师电子备课室、理、化、生综合多媒体实验室各一间、综合多媒体教室2间及各处室办公电脑。

②2004年11月份开始进行了校园网工程的重建,这期工程主要是包括网络中心、通往办公楼、各教学楼、图书馆、教工宿舍楼的光纤主干线、校园网终端(班班通工程)的建设,12月份完成36套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每位教师配置笔记本电脑。全校园的网络互连,校园内主要楼层的所有电脑都连接到网络上,并通过武进教育城域网接入Internet。连接各主要楼群的千兆主干、百兆交换到桌面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具有先进性、经济性与可扩充性。网络支持FTP、E-mail、Web、BBS等功能,满足校园内各信息点的VOD视频点播和实时广播要求,并建立有丰富的信息资源等,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园内资源共享,满足学校的各项基本信息处理(如办公、人事、学籍等),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和教职工的工作效率;有助于教师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功能进行电子备课,应用计算机网络开展课堂教学,实现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全新的教学方式。

2、软件资源建设

硬件建设只是给我们搭建了一个信息传输的平台,要发挥现有设备的效率,还必须有大量教学资源的支撑。为此我们备授课平台,老师们根据网络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利用Internet收集和整理教学和学习资源,我们将其放在网页上供全校师生使用,这就充实

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同时购买了校园行政管理平台,这极大丰富了校园网的内容,为老师们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在网络上建立教学图片库、视频小片段库存和电脑小课件库,让网上的任意结点都可以调用这一资料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在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新的教育模式下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大幅度提高师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和水平,为培养和锻炼师生的创造性素质提供信息资源支撑;为课程整合课题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我们主要选用网页作为教学资源的组织形式,首先是因为网页制作软件比较容易上手,教师会用Word等字处理软件,要掌握如FrontPage 网页制作软件不难,目前已有一批年轻教师掌握了FrontPage、Dreamweaver等网页制作软件。另外,网页上的信息是采用超文本格式,能集文字、图象、声音、动画及视频等多种媒体为一体,具有操作灵活,开放性强,具有修改和二次开发等特点,不但可用于课堂教学,还可通过Internet ,学生坐在家中即可进行课后学习。

3、师资培训

①重视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前提。我校一向重视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强调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要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学校还每年一次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专家来校讲学,传经送宝,使我校全体教师都能亲自接受全国各地前沿的教育信息。

②提高教师获取使用信息的能力

我们将利用校园网,继续培养全体教师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如:网上查询资料,下载文件,BBS使用方法等网上操作。做到每个教师会上网查询各种教学信息,会利用网上的教学资源备课,可以从网上课件库下载自已需要的小课件和素材,再用多媒体编制软件把它们编成特定的课件上课。

用好现代化的设备靠的是人、靠的是掌握现代教育思想、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2001年8月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内容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Powerpoint2000幻灯片制作、Word2000字处理系统及基本网络知识的全员培训,2003年9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网络课件制作的培训,内容包括Dreamweaver4.0、Flash5.0、Fhotoshop6.0。这些培训对老师们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初见成果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的探究

为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我校于2003年12月举行了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教学公开活动。这次的教学开课教师共3人,其中1人在网络环境下上课,2人在多媒体环境下上课。老师们充分发挥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使公开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整合了学校各个方面的资源、集中了教师的教改合力、体验到新的教育理念、提高了新课程课改能力知识能力等。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教育技术的革新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进步,而且涉及到技术应用背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更新。通过这次的网络教学实践,老师们发现建构主义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特别适用于网络教学。王小春、顾海燕等好几位老师就是带着建构主义教学观进行网络教学的。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分层次教学理论可以得到很好的实践。连姜仁良、王冲等老教师在的教学实践

中就贯彻了这种教学理论。

老师们结合自己的研究与实践,还积极撰写课题论文,如管泽峰老师撰写课题阶段报告,王小春老师撰写行动研究案例等区级以上获奖。教师在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的探究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重要的变化。数字化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学习者的学习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而是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

信息化社会需求的人才不再是仅仅掌握一些既定的知识,更需要具备信息素养,具备一种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学习思维。在网络环境下自觉地进行探究学习或相关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这是一种“社会化”的学习、情境化的学习。我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文件以及相关会议的精神,并制定出《信息技术与课程与课程整合实施方案》,对学习课程的目的、定位、目标和学习的组织原则、一般程序、评价、管理等都作出相应的规定。根据自已的课题上网搜集资料,并经过分析、整理,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3、师生网络课件、主页的评比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知识的传递者和信息源的角色主要由多媒体教学网络来担任,而教师则把主要精力放到学生身上,教师要能熟练使用并能正确指导学生使用多媒体设备、在网上获得有用信息,能根据教学需要制作优秀的多媒体教材等。在多媒体网络教学情况下,学生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学生们自己控制学习进程,这就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网络的使用、基于计算机的阅读和写作方法,自觉地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的问题,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主动地去解决。

因此,我校鼓励师生积极主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熟练运用网络系统,多次组织学习培训,开展网页、课件、电子作品评比活动。目前,我校已有陈云珊、郑金明、邱静芳三位老师制作出了个人主页,各教研组主页,班级主页也是老师学生们自己制作的。一大批的年轻老师能够独立制作出一定质量的网络课件,能熟练地上好多媒体课,并能处理一些网络问题。师生课件多次参评并获奖。

4、网络教学评价体系探索

很多教育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对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评价是影响多媒体网络教学发展的瓶颈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建设就带有盲目性,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目标就不明、方向就不清,就会影响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健康发展。

我校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课题拿出了对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评价表,但经过尝试,发现存在许多漏洞,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是教学赖以进行的两个并行且统一的活动体系,因此,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效果主要应由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为了避免评价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多媒体网络教学效果的评价还应吸收专家参加。这样,多媒体网络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就由学生、教师和专家构成。现代教育是“三高教育”,即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将现代最新科学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运用于教学,其目的无非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因此,对多媒体网络教学效果评价就是看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益如何。

5、学习网站与资源库已开始建立

地理组王小春老师和数学组沈建正老师已着手建立各自专题的学习网站;数学组庄琳老师建立“数学之友”资源库。万事开头难,我们今天有了老师自己建立的一个学习网站、一个资源库,那么,明天就会有更多的专题网站,更多的资源库出现在我们的网络上。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它的优势。网络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至少可以体现出以下优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有利于实现互动化教学等等。当然,我们也发现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如,为配合教学改革,现有的信息技术课如何改革;如何引进必要的检测评价系统,以便使网络教学课堂中学习测试的结果(含有精确的错误率和正确率)能及时反馈,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师生对话与人机对话关系的处理等等。

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加强对教学模式、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方面的探讨。我们要改变旧有的学科观念,让学生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要改变旧有的教材观,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当前的教材内容不可避免地要被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师要废除各模块间的阡陌,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设置相关的课题内容;必须改变旧有的教学观,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能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

第三篇:校本课程开发阶段小结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大力推进课改实验

——屈原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阶段性小结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实际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就是这一纲领性的文件所派生出来的新型课程。它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镇的《新滩中学‚屈原文化‛校本课程》和《新滩小学‚新滩文化‛校本课程》就是在校本课程这一新课程理念召唤下开发出来的新的课程产品。

屈原镇地处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故里,是闻名遐迩的‚柑桔之乡‛。屈原的‚求索、奋进、博闻、强治‛精神是我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现成教材;屈原的‚爱国、求索、苦读、廉洁、关爱‛精神对后人来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屈原的出现,在我国文化、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人说‚中国是诗人的国度‛,而屈原乃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颗诗国巨星。文化最终的沉淀是人格。张扬屈原一生坚持理想、保持操守、崇尚高洁的伟大人格,可以让社会群体,尤其是学生群体增加一点高贵的因素;弘扬伟大诗人屈原的崇高思想境界,可以让学生多一份感动、多一份自尊。同时,屈原镇有多资多采的民俗、古朴淳厚的民风,奇异的峡谷山水、秀美的田园风光,因此屈原人不知屈原、新滩学子不知新滩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多年来,新滩小学一直注重利用教师资源和社会资源,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并以校为单位成立了腰鼓、鼓号、书法、手工制作等兴趣小组。新滩中学长期坚持‚科研兴校‛之路,把‚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继承屈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新滩中学历来重视利用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形成了浓浓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他们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研究水平,为‚屈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同时‚杜镇远图书馆‛的建成、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的建立也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有利条件。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要实现‚推名师、创名校‛的目标,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提升专业水平,学校才能够办出特色。教师需要以本地有特色的资源进行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提高教师课程建设、开发的能力,并力争走在课改的前列;学生需要学习和开发屈原文化,包括新滩文化;社会需要生活在新滩的人们---屈原人民传承屈原文化,弘扬屈原文化,传播屈原文化。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主动搜集信息、处理息信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终身求索启航。因此,2003年春季学期,我们遵照县教育局《关于印发〈秭归县义务教育学校课程开设与管理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文件要求,开起了初中以新滩中学、小学以新滩小学为龙头的校本课程开发课改实验研究。

基 本 作 法

(一)加强学习与研究,认真组织各类培训,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理论基础。一是积极参加课改通识性培训和县、市两级的骨干教师培训和教务主任培训,共培训达308人次,为校本课程开发培养了一批骨干。二是认真学习贯彻秭教发[2003]73号文件,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任务与要求;三是把校本课程开发纳入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进行专题研究。

(二)、加强领导,健全组织,为校本课程开发建立保障机制。一是以新滩中学、新滩小学为龙头,成立了以镇中心学校校长为组长,各中小学校校长为成员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二是按照秭教发[2003]73号文件建立健全三个制度:《课程审议制度》、《校本课程评价制度》、《校本课程管理岗位责任制及相关激励制度》。三是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镇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经常关心和过问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进展,并积极参加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讨,为校本课程开发专题会议提供经费3000元;社会各界及各单位大力支持。原镇政协主席向富昌、原镇委宣传委员杜远庆(退休)、退休教师宋大顺、谭众孚等社会知名人士热心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并在教学资源上给予大力支持;各单位领导主动积极筹资,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经费保障。镇委副书记林文虎、管教育的副镇长宋兴建、镇城环所所长丁朝清、镇卫生院院长龚建平、镇电力公司经理李圣书、长江村村主任杜远平等领导为校本课程开发筹资近万元。

(三)、充分开发利用本地教育资源,精心制定具有地方特色、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2004年4 月,在县教研室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在屈原镇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结合本镇文化背景,新滩中学确定了以‚屈原文化‛为主题,辐射屈原中小学、北峰小学、仙女坪小学,新滩小学以‚新滩文化‛为主题,辐射南坪小学、铺坪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并成立了以新滩中学副校长或新滩小学校长为主任的校本课程开发评审委员会,以新滩中学教导主任或新滩小学教导主任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指导小组。聘请了县教研室江全佐、镇委副书记林文虎、原镇政协主席向富昌、原镇委宣传委员杜远庆、长江村村主任杜远平、退岗教师杜远海、退休教师谭众孚等多方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参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秭归县新滩中学‚屈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和《新滩小学‚新滩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新滩中学‚屈原文化‛校本课程》由屈原生平文化、屈原故里风情、屈原生态旅游三部分组成,从七、八、九年级三个阶段逐级开发,分段实施。《屈原文化》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有指导思想、资源需求分析、课程开发目标、课程开发原则、课堂结构及内容、课程评价、课程组织领导与管理体系、保障机制八个项目;七年级的《屈原生平文化》,八年级的《屈原故里风情》,九年级的《屈原生态旅游》都分别编制有《课程纲要》。《纲要》有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开发与实施建议、课程开发评价建议等内容。

课程开发的原则主要有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接触实际的实践性原则、内容、要求、功能的综合性原则、注重活动环节的过程性原则、培养求异思维的开放性原则。课程结构尽量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课程内容根据七、八、九年级学生不同的知识积累、认知水平,分年级设定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课程开发目标设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具体目标因课程的内容、年级的不同而拟定不同的目标系列。具体目标系列中有七年级的《屈原生平文化》、八年级的《屈原故里风情》、九年级的《屈原生态旅游》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系列。目标的制定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评价主要从评价的原则、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三个方面拟定实施方案。评价原则体现‚三化‛:即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对老师的评价主要通过四看:看学生选择该课的人数;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程度;看领导、教师、家长听课后的反响;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教师的教学要求做到‚四有‛: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三看‛: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表现、态度;看学生的学习成果。新滩中学为保证校本课程全面、快速实施,从宣传发动、师资培训、资源提供、竞争激励等方面建立了保障机制,以确保校本课程长期、健康发展。

《新滩小学‚新滩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在指导思想、课程结构、方法措施、实施程序等方面与《新滩中学‚屈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基本相似。《新滩小学‚新滩文化‛校本课程》分为新滩文化与三峡文化、屈原文化与新滩文化、新滩文化与柑桔文化三个门类。因课程的具体内容难易、深浅程度不同而分年段分阶段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新滩小学建立了较为规范、便于操作的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记录卡片和教师校本课程备课模式(表样式)。

(四)、按照新课程计划认真组织实施,确保‚三开‛。今年秋季,新滩中学正式在七年级两个班开设《屈原生平文化》校本课程。新滩小学在一至三年级三个班按课时计划开课,一至二年级每周三节,三年级每周二节。到目前为止,新滩中学屈原文化课程教学完成了屈原的故事与传说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开设的第一节课为‚走近‘屈原文化’校本课程‛,向学生简要的介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让学生了解了《屈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和结构,并使学生明白了七年级在‚屈原生平文化‛的开发中,应该做些什么。最后,发给学生《新滩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屈原生平文化’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该课程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要求。为搜集、整理好屈原的生平、故事,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查阅资料,发动学生借阅与屈原有关的书籍阅读,摘抄。利用‚十〃一‛假期,采访民间艺人,请退休教师到校现场讲演屈原故事,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并通过填写屈原故事登记卡、办手抄报等形式,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通过一系列的师生动手的实践活动、成果交流,把《屈原生平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推向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经 验 点 滴

(一)、学校高度重视,领导保驾护航,是校本课程开发顺利实施的保证。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时间给予充分的保证,开学后,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课,并且每小周两节课。二是教学工作量给予科学的核定。考虑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学校领导规定:一节校本课程相当于两节语文课的工作量。三是学校领导积极参与指导,校长、教育干事、教导主任经常参加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活动,询问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具体情况,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四是教学管理由教导处单列检查、督导。校本课程的备课,直接由教导处检查,督导落实实施过程。五是物力上给予倾斜,为各项实践、研训活动提供物资、经费保障。

(二)、部门紧密配合,教师群策群力,是校本课程开发有效实施的关键。校本课程开发有效实施是我们教师齐心协力的结果,首先,两名指导老师加强集体备课。指导老师团结协作,勤奋研究,积极探索,解决了《纲要》在实施中存在的难以操作的问题。其次,相关教师通力协作。图书管理员熊春林老师年岁已高,身体较差,但为了校本课程开发,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为学生查阅资料大开方便之门,热情为师生服务。信息技术老师周志华,本来工作量就大,为了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不仅毫无怨言,而且主动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其它几名校本课程开发指导老师在教学中积极参与,献计献策,提供了不少的新点子、新方法,解决了许多在实施过程中的难题。

(三)、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出谋划策,是校本课程开发顺利、有效实施的坚强后盾。新滩中学校本课程开发聚着各界人士的心血:(1)县教研室专家精心指导。江全佐老师无论是在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制定上,还是在今秋的实施过程中,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指导,让我们的教师对开发‚屈原文化‛、‚新滩文化‛课程资源充满信心,使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2)退休教师热心参与。为丰富搜集资源的渠道,退休教师宋大顺同志到校为学生进行了精彩的讲座,不计报酬,收到了良好的效果。(3)民间艺人积极配合。假期,学生在民间搜集屈原的故事,得到了家长、民间艺人的大力支持,搜集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网上查不到的故事。七年级二班学生冀小莉进三闾拜访屈原庙守庙人徐正端老人,受到徐老的热情接待,而且不厌其烦地为她讲述了屈原勤奋好学、忠君爱国的故事。了解到屈原投江的三个原因。这是书本上难以查找的第一手资料。(4)顾问真诚建议。10月28日,全镇校本课程开发顾问齐聚新滩中学,听取了新滩中学‚屈原文化‛、新滩小学‚新滩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后,建议在开发实施过程中应做到‚三贴近‛(贴近学生的思想、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学习)和‚三立足‛(立足于素质教育,立足于后代的培养,立足于社会的需求),真正领悟屈原精神的内涵(求索、奋进、博闻、强治)和外延(求索、爱国、苦读、廉洁、关爱)。并建议学校采取有效的形式加大对校本课程的宣传力度,让校本课程为家长和社会所接受。(5)县、镇各单位大力支持。镇文化广播站在过去为宣传我镇教育做了大量工作,会上承诺,在今后一定尽力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宣传报道工作;长江村主任杜远平和镇直单位负责人对我镇校本课程开发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项创新的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并表示尽最大努力解决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的经费问题。

体 验 感 悟

在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在指导老师的紧密配合下,我镇校本课程开发特别是新滩中学‚屈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呈现出可喜的局面:(1)学生学习方式正在悄然变化。过去,大多数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在教师、家长的高压下完成教学任务,而校本课程开发,学生重在实践,重在主动参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明显增强了。(2)学生综合素质逐步得到了提高。在搜集屈原故事时,我们采取了图书查阅、网上下载、民间采访等多种形式,人均搜集故事10个,其中30多人搜集的故事超过了10个,最多的达15个,最少的也有8个故事。在搜集过程中,学生了解了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的基本方法,学会了上网搜集及下载信息的基本技能,提高了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搜集后,学生交流、办报,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3)学生情操受到了陶冶,行为日趋规范。在搜集屈原故事的过程中,学生深深感到:少年屈原勤奋好学,中年屈原勤政为民,老年屈原忠心报国。在教室里,在操场上,说脏话、闲话的人少了,谈屈原、爱学习、爱文娱的人多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行为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4)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能力有所增强。在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前,我们教师可以说是眼前一团漆黑,不知所措。经过县、校校本课程培训后,我们才算初见‚光亮‛,对校本课程开发总算有所了解。经过艰苦学习、研讨,制定出《方案》,在实施中,又不断探索,学习,研究,调整,我们对‚屈原文化‛‚新滩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终于有点眉目了,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教师能力明显提高了。(5)、屈原文化校本课程方案在市教育局组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四优‛评比中获得一等奖。11月5日,全县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教学观摩会在我镇召开,新滩中学、新滩小学介绍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案,其中两节观摩课得到所有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不过,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惑:一是如何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科学的评价,特别怎样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评价在新课程中是一个令人关注,也是一个难以把握的课题。校本课程又是一门重过程、重实践的综合性课程,这无疑增加了评价的难度。我们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制定了一个形成性评价表,但明显感到还很粗糙,不系统,不科学,操作性不够强。二是开发条件受到制约,增添了实施的难度。学校虽有微机室、图书馆,但相应资料却很少;微机虽可上网,仅利用上课时间远远不够。本地经济落后,文化氛围不浓等诸多因素,严重地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三是教师的素质与时代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太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校本课程更是如此。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明显感到吃力,付出的很多,收获的却很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变革,变革难免会遭遇困难。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有利于特色学校形成、有利于教师个性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多样人才的校本课程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全新更需要我们去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的挑战面前,我们需要努力,也一定会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新路子。

屈原镇中心学校

二00四年十月

第四篇:校本课程开发阶段小结

双泉小学

校本课程开发阶段总结

(2011-2012学年下期)

2012.6

双泉小学 校本课程开发阶段总结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努力工作,已初步完成了本阶段的计划,学生在学习《雕版印刷》、《礼仪》和《象棋》三门校本课程课堂上逐渐敢于讨论、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质疑、发现问题、创新思维意识等方面得到培养、有所提高;同时也增强了爱祖国、爱家乡的观念。为了更好的开展下阶段计划,小结如下:

一、建立、健全了机构,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管理领导小组组长:邹瑞鹏;副组长:马传椿;教研组成员:邹红莲、马勋才、邹春木、马华德和邹春铭五位老师。

二、基本上达到下面几点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让学生形成不畏艰难的品质。

3、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培养美的心灵,丰富科学文化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养成节俭的习惯。

4、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尊重学生的选择,促

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5、培养学生适应农村发展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本领。

三、具体做法

1、严格按新课程计划开齐课程,没有占用及挪用校本课程的时间,开足课时。

2、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督促、检查、评估等管理工作,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外出参观考察等活动。教研组成员负责课程的开发、研究、教学等工作。

3、教研组按时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探索开发校本课程规律,提高了校本课程科任教师的理论与教学水平。

4、做好评估工作并将评估结果列入教师工作目标管理考评。

5、为搞好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学校筹措300元作为开发经费,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顺利进行。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本校的校本课程得以落实,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些不足,这些都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摸索与改进。

第五篇:高中信息技术会考阶段小结(含答案)

阶段小结第一次(一节课时间,禁抄袭)答题说明:由于提交的答案由电脑判断,故答案格式必须符合图示要求,提交的文件为:学号_姓名.txt(如00_张三.txt)

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是()。

A、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 B、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 C、增强计算机的处理能力 D、提供E-mail服务

2.在处理神州号宇宙飞船升空及飞行这一问题时,网络中的所有计算机都协作完成一部分的数据处理任务,体现了网络的()功能。

A、资源共享 B、分布处理 C、数据通信 D、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和可用性。3.通常情况下,覆盖范围最广的是()

A、局域网 B、广域网 C、城域网 D、校园网

4.在计算机教室中,由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组成了一个网络。这个网络属于()A、城域网 B、局域网 C、广域网 D、星型网 5.广域网与局域网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A、提供的服务不同 B、使用者不同 C、网络覆盖范围不同 D、采用的协议不同 6.现在的中国教育科研网覆盖了全国主要高校和科研机构,该网络属于()A.局域网

B.星形网

C.以太网

D.广域网

7.需要在通信双方建立一条实际的物理连线,才能实现通信,通信结束后物理线路被断开的交换技术是()A、分组交换 B、报文交换 C、电路交换 D、标准交换 8.IP电话、电报和专线电话分别使用的交换技术是()

A、报文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和电路交换技术 B、电路交换技术、分组交换技术和报文交换技术 C、电路交换技术、报文交换技术和分组交换技术 D、分组交换技术、报文交换技术和电路交换技术

9.网络电话会议使用的数据交换技术是()A.电路交换技术 B.分组交换技术 C.报文交换技术 D.邮政交换技术 10.下列不是计算机网络交换技术的是()

A、电路交换技术 B、电报交换技术 C、分组交换技术 D、报文交换技术 11.下面关于网络拓扑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网络上只要有一个结点发生故障就可能使整个网络瘫痪的网络结构是星型 B、每一种网络只能包含一种网络结构

C、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一般有星型、总线型和环型三种 D、环型拓扑结构比其它拓扑结构浪费线

12.交换机或主机等为中央结点,其他计算机都与该中央结点相连接的拓扑结构是()

A、环形结构

B、总线结构

C、星形结构 D、树型结构 13.在局域网中,如果网络中计算机的连接方式如图所示,此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为()A、星形 B、环形 C、总线型 D、树型

14.下列哪种网络拓扑结构工作时,其传递方向是从发送数据的节点开始向两端扩散,只有与地址相符的用户才能接收数据,其他用户则将数据忽略?()A、A B、B C、C D、D 15.某单元4用户共同申请了电信的一条ADSL上网,电信公司将派人上门服务,从使用的角度,你认为他们的网络拓扑结构最好是()?

A.总线型 B.星型 C.环型 D.ADSL 16.学生计算机教室内有56台通过交换机连上因特网的计算机,现在其中4台不能正常浏览因特网,其余机器可以正常浏览因特网,可以排除的原因是()A、机房内中心交换机停电 B、连接这四台的网线可能故障

C、这四台计算机的浏览器故障 D、这四台计算机与中心交换机的连接故障

17.负责网络的资源管理和通信工作,并响应网络工作的请求,为网络用户为提供服务的设备是()。

A、电脑公司 B、工作站 C、网络服务器

D、网页 18.通过LAN方式上网,下列必须的设备是()A、调制解调器 B、电话线 C.网卡 D.传真机 19.计算机网络所使用的传输介质中,属于无线传输的是()A、双绞线 B、超五类双绞线 C、电磁波 D、光缆 20.下列属于网络通信连接设备的是()A、显示器 B、光盘驱动器 C、路由器 D、鼠标器

21.某处于环境恶劣高山之巅的气象台要在短期内接入Internet网,现在要选择连接山上山下节点的传输介质,恰当的选择是:()

A、无线传输 B、光缆 C、双绞线 D、同轴电缆

22.要组建一个有20台计算机联网的电子阅览室,联结这些计算机的恰当方法是:()

A、用双绞线通过交换机连接 B、用双绞线直接将这些机器两两相连 C、用光纤通过交换机相连 D、用光纤直接将这些机器两两相连

23.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要改善局域网网络传输的带宽,下列各项可行的是()A.用集线器来替换路由器 B.用交换机来替换集线器

C.用双绞线代替光缆 D.用集线器来替换交换机 24.下列各项属于网络操作系统的是()A、CuteFTP B、Windows 2000 Server版 C、Outlook D、dos 6.0 25.某学校校园网网络中心到1号教学楼网络节点的距离大约700米,用于连接它们间的恰当传输介质是:()

A、五类双绞线 B、微波

C、光缆

D、同轴电缆 26.在OSI参考模型中,将网络结构自上而下划分为七层,①应用层②表示层③会话层④传输层⑤网络层⑥数据链路层⑦物理层。工作时()A、发送方从下层向上层传输数据,每经过一层都增加协议控制信息 B、接收方从下层向上层传输数据,每经过一层都去掉协议控制信息 C、发送方从上层向下层传输数据,每经过一层都去掉协议控制信息 D、接收方从上层向下层传输数据,每经过一层增加协议控制信息 27.OSI(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的最低层是()A、传输层 B、网络层 C、物理层 D、应用层 28.TCP/IP协议体系大致可以分成()

A、五层

B、四层

C、六层

D、三层 29.对传送的数据包进行管理与校核,保证数据包的正确性的协议是()A.IP B.SMTP C.TCP D.FTP 30.HTTP协议属于TCP/IP协议的()A、应用层 B、传输层 C、网际层 D、网络接口

31.网络协议是支撑网络运行的通信规则,因特网上最基本的通信协议是()。

A、HTTP协议

B、TCP/IP协议 C、POP3协议 D、FTP协议 32.TCP/IP 协议是一组协议,其中文全称为()

A、传输控制协议和网络互联协议 B、邮局协议和网络互联协议 C、传输控制协议和电子邮件协议 D、传输控制协议和文件传输协议

33.网络协议是支撑网络运行的通信规则,能快速上传、下载图片、文字或其他资料的是

A、POP3协议 B、FTP协议 C、HTTP协议 D、TCP/IP协议 34.www.xiexiebang.com C、gov D、com

下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小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小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参赛小结

    第十一届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参赛小结 2013年11月,第十一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在天津华辰学校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市的900余名教师参加了本......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抽象的、难以理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论文整合——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姓名:xxxxxxxx 班级:xxxxxxxx 学校:xxxxxxxx目录一、摘要————————————————————3 二、正文 1、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思考与练习1.您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途径与方法的? 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信息素养? 什么是整合?整合的内涵是什么?很多教育技术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对整合内涵的认识。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的探究 [摘要]本文界定了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的概念,根据数学教学的内容对其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整合的几个原则,并对整合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

    阶段小结(★)

    日期 阶段小结 患者徐庆,男,41岁,主因“咳嗽、胸痛、气短伴盗汗、乏力4月余”,于2013年4月10日09:30分,由门诊以左肺小细胞癌收入院。现病史 既往史 入院体格检查 辅助检查 如......

    阶段小结

    阶段小结 本阶段我重点进行了“因材施教构建和谐化个性教学”的研究。一个班中学生的音乐素质各不相同,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音乐课的互动是一件难事。于是,我从学生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