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参赛小结
第十一届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参赛小结
2013年11月,第十一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在天津华辰学校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市的900余名教师参加了本次比赛,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我有幸参加了这次的研讨课比赛。本次优质课大赛分为三种课型,有12分钟的模拟展示课,有7分钟的研讨课,有40分钟的同课异构。在两天时间里我听了总共50多节三种课型的语文课。此次天津之行,对于我来说,真是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下面,我将就本次参赛的经过以及听课的感受做一个小结。
在此之前,我想向大力支持、倾情关心并给予宝贵指导的学校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领导对我的信任和支持,给予我这次宝贵的机会,促进了我的进一步成长。感谢耐心指导、不厌其烦帮助我修改的师傅——孙晶老师,感谢所有支持和鼓励我的同事们,感谢一起作战彼此鼓励的三位战友。
一、“准备前的迷茫和困惑”
作为一个任教一年的新老师,我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比赛课,对这个整合课的定位心里没底;其次,信息技术课如何与语文学科整合?成为我此次备课的蹩脚点。鉴于以上的迷茫和困惑,我通过对本次大赛文件要求的反复学习,并请教师傅,我确定了自己的参赛教学方向,并初步选定课题,认真准备教学课件、反复修改,并且上网搜集了一些以往比赛的视频资料观看对比。
二、充分准备,积极备战
任何一个老师都要在不断的磨练中成长。确定方向后,进入了准备阶段,其实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准备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值得永久回味。在马主任和师傅的指导下,从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说课课件每一项都进行不断修改,从语言的组织,教学环节的设计,整合点的准确把握,甚至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课件背景图片的选择、字体大小、颜色的设置等等,很多细小的工作都经过很多次的修改,最后的说课稿也几经易稿,句句斟酌。为了把时间控制在7分钟内,赛前我背了无数次,直到赛前连续3次演练掐秒表误差在3秒之内,我才安心地上了赛场。在这个磨砺的过程中,我再次感受到奋斗的含义,也再次领悟到竞技的真谛。
三、竭尽全力,自信比赛
作为一个新老师,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比赛,心里充满了各种紧张、忐忑,又有点激动。直到在比赛前晚收到了马主任发来的激励信息,让我顿时充满了自信和斗志,决不能辜负学校对我们的期望。
本次比赛汇集了600多名优秀教师的优质课,体现了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每位选手都积极备战,展现最好的自我。几乎每位老师的说课都精彩,俗话说:“一叶知秋”,大赛课的每一个细节就能够显现常规课堂中的习惯和不足。比如对课堂节奏的把握,上课的语言习惯,动作表现等细节就是折射一个教师在常规课堂上能否认真严谨的标尺。做为教师,只有保持求知的心态面对教学面对知识,才真正能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基本功的扎实程度,面对学生的教态和心态,以及课堂常规中的严谨性等都是衡量这个教师是否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关键。
我为自己参加这样高水平的比赛,并在比赛中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感到庆幸。我也很珍惜每次锻炼和学习的机会,为自己的成长积淀能量。
四、收获与反思
此次参赛教师的水平高,专业技能强,让我由衷地赞叹。参赛教师来自全国各地,他们都是各地选出的精英,对于课堂的掌控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让听课教师充分体验到了课堂教学的赏心悦目与创新教学的亮点。许多教师利用白板、生动有趣的图片、视频、Flash等形式化解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提高了他们在课堂中的质量与效率。在参赛的过程中,我受到很多的启发,学习到许多宝贵的经验。
1.突显整合点
整合的定位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解决学科教学当中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困难;在信息化基础上思考学科教学模式,将信息化环境作为学习、教学、管理、沟通等工作的有效途径。针对教学中的教学环节,确定出在教学实施中运用信息技术支撑比常规教学手段具有明显优势的教学步骤,即整合点。
在本次大赛中我看见一些老师是这样做的:利用多媒体创设出“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故事情境,并以寻宝历险为载体将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也有的老师就是利用当今发达的网络资源,建立了班级的QQ群,在课后同学们将“课后探索”的讨论话题在群内发表,和全体同学一起分享,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
2.整合使师生角色发生了变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知识传授途径的多样化,带来了高效的学习效果。实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成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学生都会主动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在课程整合中,强调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由被动的简单接受,转变为积极的学习者。学生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
3.课堂知识来源与应用能力的多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学生可以直接从信息化环境和数字资源中获取课程内容,达到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各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回顾本次比赛,真的感到自己非常幸运,我不仅获得了荣誉,收获了经验。更重要的是,能和参加比赛的老师一起学习,交流互助,提高自己,能参与比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财富。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的宝贵机会,今后,我将努力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获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以本次大赛为契机,向更高的目标努力奋进!
第二篇:第十五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比赛 参赛总结
参赛总结
本人有幸于2017年10月15日-16日和同事一起参加了在深圳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微课组的比赛,通过此次比赛,我欣赏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充满激情的现场说课、高超的课件制作技巧、信息技术与教学的高度融合技术。我收获颇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微课设计制作方面
首先要真正理解微课的定义。微课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是一节课内容的某一方面,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精准选题,切入课题迅速。可以设置一个题目、一个问题、以前的基本内容或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当然也可以直接切入课题。
其次是内容。内容要适合用多媒体表达,适当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对于初中生来说,可以加入适当停顿,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学生接受新事物有一定的缓冲过程,在陈述内容、观点时,转折处应适当缓慢讲解。尽量在视频中加入交互内容,让学生控制视频,通过学生的不同操作,展示不同内容,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最后内容要有趣味性。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微视频中可适当插入简短视频,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参赛的一位教师的微课中插入了几段视频,视频内容由学生表演,问题由学生对话式提出。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真正融合
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利用声、色、图、文等多种媒介创设情境,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一个具有魅力、引人入胜的境界,将学生从“被动学”变成“主动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来启发、丰富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为课堂增色,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解决了常规课堂无法解决的问题。
三、课件制作
首先避免用色不当,包括背景色和文本色。颜色过于繁多,影像视觉效果;配色不当,展示不清晰时也影响效果。建议说课时背景色和文本色要反差大,但要有统一风格。另外课件动画效果不宜过多。
其次是文本大小。不能把说课的PPT演示文稿完全当成说课提示稿,说课课件尽量不用整页密密麻麻的文字,否则看不清楚,也不能突出重点。
最后说课中提到的向学生出示的教学课件中的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好把这些内容体现在说课课件中,让听者有直观、感性的认识。
四、如何说课
说课不等于备课,不能一字不落把所有说的内容都展现在课件上,要图文并茂,紧紧围绕一个说字,突出重点,完成说课进程。
在说课时要精神饱满,且充满激情。要使听课者首先从表象上感受到说课者对说好课的自信和能力,从而感染听者,引起听者的共鸣。
说课的语言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同行。语言表达应十分精炼干脆,避免拘谨,力求有声有色,灵活多变,前后整体要连贯紧凑,过渡语言要流畅自然。
说课的对象不是学生,所以在说课时不宜把每个过程说得过于详细,应重点说出如何实施教学过程、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的方法,说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要做到详略得当,简繁事宜。以上几点内容是我本次外出参赛听课的收获,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一定加以利用,制作出更好的课程设计!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小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研究”阶段小结、课题简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研究”是由29中学承担的区级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题成果推广实验研究”子课题。它是我校根据已有的研究基础,针对学校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积极申请参与的科研课题。我们希望在29中的指导和其他参研学校的帮助下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二、研究足迹
本课题从2006年4月开始实施到现在,在29中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撰写研究方案
申报参与课题推广研究实验后,我们及时撰写了研究方案,并在29中的指导、督促下几次修改,直至最后定稿。
(二)开展课题培训
在学校课题组论证方案的同时,我们从以下三个层面启动了课题培训工作。
1、课题主研人员
课题主研人员的培训对研究的实施至关重要。除了认真参加29中组织的课题培训活动,我们还通过校内的研究例会组织大家学习总课题组方案,并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让主研人员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
2、全体参研教师(1)通过完成29中和我校分别设计的课题调查问卷,了解教师信息技术实际水平及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程度,制定培训内容。
(2)学习29中课题研究方案及研究成果,并通过浏览其校园网站丰富参研教师的理论储备,进一步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及目的。
(3)学习学校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的、任务、进程。
(4)设计假期作业,促使教师们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文字录入、上网查阅、电子备课、网络交流等)
3、全体学生
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课题研究,我们利用国旗下专题讲话、班队活动、红领巾电视台等途径向全校学生介绍了这一课题,鼓励他们创造性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做研究的主人。
(三)实施课题研究
1、确定参研教师分组
我们把教师分为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三个大的研究组,每个研究组又根据年龄和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分为A、B、C三个小组,对每个组提出不同层次的培训要求。如,50岁以上教师,希望他们最低程度能运用计算机进行交流、写论文,会上网查阅资料,会使用资源平台上的课件;对中年教师,希望他们在达到老年教师的基础上,会从网上下载资料,会运用幻灯片制作简单课件;对青年教师,则希望他们能尽快掌握制作个人网页的技能。个别能力强的教师还可以学习运用Flash技术,制作动画。
2、在参加29中组织的多次培训过程中相机穿插校内培训,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科教学内容逐步走进微机室,借助信息技术教师的辅助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们也因此初步具有了跨学科备课的意识。
3、鼓励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中,勤于思考、勤于动笔,攥写相关论文、案例、研究随笔等。
4、积极参加29中组织的课题研讨会,及时反馈研究情况,争取他们的支持。
5、引导学生树立文明上网的意识,并教会他们一定的技巧,主动自觉地抵制不良网站的影响。
三、研究反思
课题研究中,我们积极探索,虚心学习,努力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一)我校在硬件上还有许多没有完善的地方,如校园网站的建设、资源平台的建设、电教设备的投入等还比较薄弱。
(二)我们在软件上也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如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网站管理与制度建设、班班通的不断完善等等还有待加强。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还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运用信息技术服务学习的能力也还有待加强。
目前,在上级有关部门和29中的帮助下,这些不足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四、后期工作
(一)完善校园网站建设,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家长和社会能通过网络进一步了解学校并参与学校建设。
(二)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赛课及论文比赛,共同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佳途径。
(三)承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现场会,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经验。
(四)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途径与策略,丰富研究内涵。
(五)强化成果意识,注重课题研究资料的
收集、整理,在扎实有效的研究中努力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研究”已经迈出了艰难而又坚定的一步,我们坚信,接下来的探索一定充满艰辛却又满含甘甜。在此,中山小学全体师生感谢各级领导长期以来对学校的厚爱,感谢29中给了我们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平台,感谢你们的倾力指导,也感谢参研学校对我们的真诚关心。
2007年3月20日
第四篇:第十一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交流会报告
第十一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
暨现代教育学术年会经验交流报告
海口景山学校 张雷
作为第十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的参赛选手,我深感荣幸,尽管我在这次比赛中成绩不尽理想,但作为一名从教年龄尚浅的老师,我依然要感谢教育培训院和学校领导,给我这个机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交流、学习,让我增长知识的同时开拓了眼界,同时加深了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考。
下面我就谈谈这次活动后我的心得体会:
一、信息技术将改变传统授课模式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冲击着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上课的传统教学模式,现代技术不仅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同时具备活动影像的功能,借助信息技术直观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呈现学习内容,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情景创设方面,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打破了时空界限,有效节省了教学实践,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信息技术通过运用动画、音乐、图片等手段,将海量的信息和便捷的操作互动技术带给学生们以新奇的学习体验;而语文学科深厚的文化积淀也在依托信息技术过程中得到全面而生动地展示。例如:我在上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9课《天火之谜》的时候,采用了flash动画来演示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书本上词语的运用还很直观的明白“风筝实验”的整个过程。
正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引入,让语文课的教学如虎添翼。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单纯等于多媒体课件
以往,我一直认为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合就在于把文字的东西形象化,而在授课中使用幻灯片就是应用信息技术。于是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存储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如:课文原文、课文引申、课文拓展等,事无巨细尽数罗列。特别是每篇课文原文,都逐段的放在课件里向学生“狂轰滥炸”,这不仅使语文脱离了文本同时直接影响学生对所需内容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
其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能单单在信息化系统下功夫,而是应该建立在服务教学、服务孩子的基础上,同时作为语文老师,还要注重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和学生的背诵、记忆、理解、掌握、运用上去结合。我们的目的不是上一堂老师的的表演课,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程整合对文字的理解、感悟和积累,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和语文素养的训练和培养。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中,滴水穿石这个过程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发现,那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也为了不让老师对“滴水穿石”这个词语解释太苍白,我选择了用flash课件进行演示,这样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的理解了“长年累月、滴水穿石”。
三、整合课堂上也要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
在我以前设计的整合课程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以较直接的方式呈现了所谓问题的“标准答案”,这无形中降低了学生思维。
学生只能按照我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我的设计思路作一些简单的应答。在我的这种诱导下,再多的读者,也只有一个“哈姆雷特”。这种做法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的思维能力的发展,还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只会将学生培养成一个背诵知识的机器。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对语文素养的剖析,如果他只停留在单纯的背诵上,那这节语文课就没有达到设定的目标,因为背诵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背诵理解最终达到积累。在课堂上需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自己思考、想象、理解,师生再根据非预见性的互动,最终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通过这次学术交流会,我明白了教师在课件制作中要注意给学生留足思考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取舍,找到整合点,让语文课堂既生动又不失去语文原本的功用,同时不让呈现的答案为少数精英学生的答案。
至于整合点到底在哪里,这需要我们从对文本的把握上下手,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7课《黄果树瀑布》中,由于海南的学生很少离开本岛,所以我认为整合点应该在观看黄果树瀑布的气势磅礴和“银雨洒金街”上,这样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理解黄果树瀑布声音响、形态宽的特点。对于语文课程来说,和信息技术结合是必然的,但是如何结合才是最好,如何才能在不失去语文功用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是我们语文教师一直要探讨,要深入研究的事情。
第五篇: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评课
2011兰山区信息技术优质课大赛评课
成绩前五名:
一组一号(92分)
课题:自我介绍
(二)评课:
1、本课教学思路清晰,从导入到任务布置,到新课教学,环
环相扣,层层递进。实际的操作效果较好,基本能达成课堂预设的目标。利用歌曲《年轻的朋友在一起》的自我介绍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利用任务《学生作品》找不足引导学生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改,最后利用《当堂测试》完成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检测。
2、从课堂结构的安排上看,时间上设计得比较合理。给与了学生足
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时间。
不足之处:各环节间的过渡也略显不自然。教师的语言如果更富有激
情,效果会更好一些。
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如果在学生自我介绍的环节中,让学生自由发挥,最后让大家“猜猜我是谁”,不知是否能让课堂气氛更热烈一些呢?
一组十一号(91分):
课题:互联网的基本服务
评课:创新力度非常大的一节课。
展示环节很新颖也很成功,应该可以是本课的高潮,也是教
师课堂中的一个亮点。教师通过让学生一起来帮助寻人,成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渗透了情感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任务的设计新颖有趣,教师精心设计“宝贝回家”网站站长的招聘。同时招聘员的上场,立刻感觉让人眼前一亮。从《爱心大比拼》的伊妹儿组合到《刨根问底》等一个个环节的展示,每个设计的都很有趣味,能吸引学生主动去学习。教师在课堂中注意到了学生间的层次差别,设置了任务的难度梯度。
不足之处:教师普通话可以更好一些。
一组四号:课题《数据分析》(88分)
评: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天才头带引入,要求大家跟着慢羊羊来学习数据分析中的排序和筛选。引起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激活了思维,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本节课课中设计了初赛、复赛、决赛、总成绩的排分表。增强了组内合作和小组间的竞争。在课堂中,教师准备了任务单,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最后让获奖小组发表获奖感言,让学生学会感恩。本节课中,从摆好鼠标、键盘等一些小的细节。可以看到教师注重对学生习惯的培养。
一组五号:课题《数据的图表化》(85分)
评:教师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歌曲导入,活跃气氛,提高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目标明确,针对学生实际状态,合理处理教材。任务设计精当,具有实用性。在教学中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较有激情,课堂气氛也较民主,活跃。在学习过程中也有意识渗透生的合作、探索精神,注重生德育的培养,能运用评价表等评价方式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评价。
不足之处:时间分配不合理。时间超时。
一组十号:课题《数据分析》(84分)
评:首先以日本地震场面导入,布置四个“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设计时,设计了全班的整体任务,当然这是最基础的任务,为了照顾学习较快的学生,教师还设计了探究发展的提高篇,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程度完成相关任务,优差兼顾。在讲授过程中,教师注重学法的指导,也能运用评价表等评价方法对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不足之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成绩后两名:
一组六号:课题《数据分析》(78分)
评:教师通过帮助小华解决问题来完成知识的传授。目标不是很明确,重难点不突出。在本课教师为活跃课堂气氛利用分小组回答问题有实物奖励(铅笔)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虽然学生回答问题非常积极。但课堂中实物奖励的方法不可取。本课教师时间分配不当。超时现象严重。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不到位。
一组七号:课题《数据分析》(77分)
评:本课导课平淡,大部分时间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本课教学没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体现。课堂气氛较沉闷,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不是很清晰,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也没有进行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