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质课参赛《颐和园》教案
18.颐和园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在长城一课中,我们领略了中国建筑的雄伟壮观,它包容一切的博大气势令我们震撼。同样,在中国还有一种建筑艺术也另世人瞩目。她集建筑艺术精华于一身,精雕细琢、雍容华贵,这就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皇家园林———《颐和园》。板书课题,你对《颐和园》知多少?把你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介绍给大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吧!
(二).新课
1、解决字词
(1)、课前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看看这些生词你会读了吗? 出示颐和园课件中的词语部分。
(2)、读得很好,那么这些词语你有不理解的吗?提出来,让我们共同解决。
2、感知课文内容
(1)、《颐和园》视频范文朗读。课件出示《颐和园》范文朗读
(2)、学生边看视频边认真听范读并轻轻地跟着读
(3)、读完课文后,提问:同学们,你们都和作者到了哪些地方来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4)、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
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这几处景物的,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一边勾画一边
用箭头标出游览的示意图。师:课件演示句子。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经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又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师:作者用了那些动词,把各处写物的连接起来的?
生:作者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这些叙述游览过程的动词,过渡连接景物的。
师:这种利用动词过渡连接景物,叙述游览过程的表达方式是移步换景。它让游览的过程不断转换,更加清析。读一读,感受一下。
(四)、研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步伐去游览一下颐和园吧。
1、游览“长廊”。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描写长廊的段落。(2)出示“长廊”图片。
(3)你从哪体会出长廊的哪美?
生:a.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b.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用具体数字表现长廊长,间数多。
c.长廊上的画美。“每一间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堪称是艺术珍品。
d.长廊周围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了长廊解花盛开时的美。
e.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非常舒畅。
师小结:作者从不同方面描写了长廊设计精致美观,表现出了创造者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精湛的技术,我们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感悟到长廊的美。播放音乐: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长廊的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长
美(4)齐读第二自然段。
2、游览“万寿山”。
(1)过渡:走完长廊来到了万寿山,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什么?(出示“万寿山脚”的图片)。
(2)学生汇报(上面——佛香阁,下面——排云殿。)
课件出示佛香阁、排云殿的图片
(3)提问: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耸立”一词感受到佛香阁高;“一排排”感受到排云殿占地面积大;“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很高;“红、绿、朱红”等颜色,又使人感到古色古香的美。指导朗读;
师:我们从这些词领略到“万寿山”的景观壮丽。在万寿山上展现在作者眼前的昆明湖美在哪? 生:又静又绿。
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此处作者为什么没用“划船”的“划”,而用滑冰的“滑”?
生:用“划”字船过去以后,水面就会出现痕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驶过以后,“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所以用“滑”比“划”好。
生:用“滑”字使昆明湖显得更静,更美了,让人回味无穷。
师:是的,这个“滑“字用得真是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大家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悟出了它的妙处,把书读活了,来吧,读一读感悟它的妙处。
3、游览“昆明湖”。
过渡:从万寿山下来,作者来到了昆明湖又看到了美丽的什么?全班齐读“昆明湖”段落。生:美丽的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1)昆明湖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绿
静
(2)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
板书:形态不一
(课件出示昆明湖和十七孔桥图片)师:这么美的昆明湖让我们用朗读感悟一下。
师: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丽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正如作者所感叹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4、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对颐和园有什么总体印象呢?大家齐读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板书:美
大
(四)总结
今天,老师带大家游览了颐和园,了解了游览的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说明写作要有一定的顺序。以后,我们不管是去游览,还是写作,都要按照一定顺序。
有机会,再带大家去其他景点游览。北京在欢迎你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在《北京欢迎你》这
首歌中结束我们的课文吧!
(六)作业
刚才同学们当小导游,都很称职。回去之后,可以向你的爷爷、奶奶等作介绍。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附板书设计:
18、颐和园(美、大)长 廊:长 美
↓
万寿山:佛香阁 高 大
↓ 排云殿 占地面积大
昆明湖:绿 静
↓
十七孔桥:形态不一
第二篇:优质课参赛《颐和园》教案
18.颐和园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在长城一课中,我们领略了中国建筑的雄伟壮观,它包容一切的博大气势令我们震撼。同样,在中国还有一种建筑艺术也另世人瞩目。她集建筑艺术精华于一身,精雕细琢、雍容华贵,这就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皇家园林———《颐和园》。板书课题,你对《颐和园》知多少?把你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介绍给大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吧!
(二).新课
1、解决字词
(1)、课前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看看这些生词你会读了吗? 出示颐和园课件中的词语部分。
(2)、读得很好,那么这些词语你有不理解的吗?提出来,让我们共同解决。
2、感知课文内容
(1)、《颐和园》视频范文朗读。课件出示《颐和园》范文朗读
(2)、学生边看视频边认真听范读并轻轻地跟着读
(3)、读完课文后,提问:同学们,你们都和作者到了哪些地方来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4)、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
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这几处景物的,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一边勾画一边
用箭头标出游览的示意图。师:课件演示句子。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经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又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师:作者用了那些动词,把各处写物的连接起来的?
生:作者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这些叙述游览过程的动词,过渡连接景物的。
师:这种利用动词过渡连接景物,叙述游览过程的表达方式是移步换景。它让游览的过程不断转换,更加清析。读一读,感受一下。
(四)、研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步伐去游览一下颐和园吧。
1、游览“长廊”。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描写长廊的段落。(2)出示“长廊”图片。
(3)你从哪体会出长廊的哪美?
生:a.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b.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用具体数字表现长廊长,间数多。
c.长廊上的画美。“每一间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堪称是艺术珍品。
d.长廊周围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了长廊解花盛开时的美。
e.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非常舒畅。
师小结:作者从不同方面描写了长廊设计精致美观,表现出了创造者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精湛的技术,我们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感悟到长廊的美。播放音乐: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长廊的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长
美(4)齐读第二自然段。
2、游览“万寿山”。
(1)过渡:走完长廊来到了万寿山,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什么?(出示“万寿山脚”的图片)。
(2)学生汇报(上面——佛香阁,下面——排云殿。)
课件出示佛香阁、排云殿的图片
(3)提问: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耸立”一词感受到佛香阁高;“一排排”感受到排云殿占地面积大;“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很高;“红、绿、朱红”等颜色,又使人感到古色古香的美。指导朗读;
师:我们从这些词领略到“万寿山”的景观壮丽。在万寿山上展现在作者眼前的昆明湖美在哪? 生:又静又绿。
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此处作者为什么没用“划船”的“划”,而用滑冰的“滑”?
生:用“划”字船过去以后,水面就会出现痕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驶过以后,“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所以用“滑”比“划”好。
生:用“滑”字使昆明湖显得更静,更美了,让人回味无穷。
师:是的,这个“滑“字用得真是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大家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悟出了它的妙处,把书读活了,来吧,读一读感悟它的妙处。
3、游览“昆明湖”。
过渡:从万寿山下来,作者来到了昆明湖又看到了美丽的什么?全班齐读“昆明湖”段落。生:美丽的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1)昆明湖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绿
静
(2)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
板书:形态不一
(课件出示昆明湖和十七孔桥图片)师:这么美的昆明湖让我们用朗读感悟一下。
师: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丽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正如作者所感叹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4、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对颐和园有什么总体印象呢?大家齐读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板书:美
大
(四)总结
今天,老师带大家游览了颐和园,了解了游览的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说明写作要有一定的顺序。以后,我们不管是去游览,还是写作,都要按照一定顺序。
有机会,再带大家去其他景点游览。北京在欢迎你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在《北京欢迎你》这
首歌中结束我们的课文吧!
(六)作业
刚才同学们当小导游,都很称职。回去之后,可以向你的爷爷、奶奶等作介绍。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附板书设计:
18、颐和园(美、大)长 廊:长 美
↓
万寿山:佛香阁 高 大
↓ 排云殿 占地面积大
昆明湖:绿 静
↓
十七孔桥:形态不一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方法:阅读、直观课件欣赏、想象、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学生课前的预习及查找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幻灯片出示文中三幅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的景物?
2、揭题:(板书:18颐和园)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3、导入:颐和园建在哪里?看图画上各画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生自读课文,思考:颐和园写了哪些景点?你最喜欢哪里,想想理由。
2、(幻灯片出示)认读生字新词,了解大意。重点指导:耸、堤、柱、栽、筑、狮等字的读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3、交流自读情况:
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②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明理由。(教师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课件,带领学生去领略美景,并选择一两个自然段读,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学生欣赏完课件后谈谈感受。(板书:美、大)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领悟结构美。
1、自读第2——5自然段,交流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请同学们用“——”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
②讨论交流,指句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学生动手画画旅游示意图,说说为什么这么画。说说教材中三幅图各对应的段落。
3、再读这些过渡句,抓住动词,领悟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四、齐读全文,整体感知,指导分段。
齐读全文,提示学生:文章是按先总后分再总的方法写的,因此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三大段。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并给生字组三个词。
2、熟读课文,查找有关图片感受景物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回顾全文顺序。
二、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作者来到长廊,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作者又是怎么观察长廊的呢?
(2)长廊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句子知道?(板书:长、美)
(3)出示图片和句子,体会描写方法。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用上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提问:观看图片说说画上有哪些内容?“几千幅画没有哪两面三刀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提问:这句写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栽满、谢、开”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景色宜人的特点,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点明了长廊的位置在昆明湖的右边。
(4)有感情地齐读全段,按提示分层。
先写怎样来到长廊,从外部整体介绍长廊的长;从内部介绍长廊的美;讲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第一层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 句。)
(5)总结写法,提出自学要求:我们这段是按先读全段整体感知;再说说景物的特点;结合有关图景和语句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并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最后按顺序来分层来学习的。下面我们也按学习这段的方法来自学以下3段的内容。
2、再读课文,思考各景物的特点,说说它们美在哪里,用上了什么描写方法。
3、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一)交流学习“万寿山”部分(第3、4自然段):
(1)说说景物特点,找出最能体现景物美的句子。
万寿山脚下:佛香阁
高
(耸立)
(抬头一看)
雄伟壮丽(八角宝塔形
三层
闪闪发光)
排云殿
大、多
(一排排)
金碧辉煌
(向下望)树丛
葱郁……
登上万寿山:(正前面)昆明湖
静、绿
(像……像……)
(向东远眺)城楼白塔
古老
(2)重点交流: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可出示填空:找出比喻句,这句把昆明湖比作了()和(),写出了昆明湖()和()特点。“几乎”的意思是()。“滑”字用得(),因为()。这两句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
也可让学生讨论:把“滑”字换成“划”字好不好?
(3)利用课件带领大家去欣赏万寿山的美景。
(二)交流学习“昆明湖”的部分(第5自然段)。
(1)
在昆明湖畔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2)
作者重点描写了什么景物?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板书:桥洞多
石柱多小狮子多、姿态不一)
(3)
想象“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会是怎么样的?说明了什么?(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昆明湖上的美景。
(5)
课件再次展示昆明湖上的美丽风光。
三、总结全文,学以致用。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记叙的。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为我们再现了三处景点的美丽景色值得我们学习。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大家也去游一游,用上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生动的句子写下来。
四、作业:
1、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观察一处家乡的景物,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下来。
我的手机
23:06:28
五、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
长、美
颐和园
万寿山
佛香阁
高、雄伟壮丽
(大、美)
排云殿
大、金碧辉煌
昆明湖
静、绿
十七孔桥
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第三篇:健康领域优质课参赛教案
太阳医生
——健康领域,中班活动
设计意图:因当今社会,正处于互联网高峰时代,许多孩子在大人及社会资源的影响下开始迷恋网络游戏。大多数休息时间都会宅在家中。不愿去感受大自然的洗礼。包括现在几岁的幼儿也不例外。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特设计此活动。活动中,通过两幅对比图,引导幼儿直观发现,自然界万物和太阳的联系。告诉了幼儿太阳对我们的重要性,以及晒过太阳后植物颜色的变化。图中美丽丰富的色彩,给我们明显的视觉冲击。而儿童的世界更是五彩斑斓,就像红、黄、绿这些颜色一样,图中景物的对比帮助幼儿从全新的视角,想象周围的世界。并通过种太阳的游戏,锻炼幼儿跑、跳、爬等基本运动能力。最后用对比图小朋友晒太阳,身体才健康,更贴切地结合到幼儿。给幼儿亲切的感觉。活动目标:
1.喜欢晒太阳,愿意扮演角色参加游戏,能愉快地表现自己。2.了解到多晒太阳对我们人类和动植物健康有好处。3.锻炼幼儿跳、爬、钻等基本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音乐、头饰(小草、花、苹果、小朋友)、挂图、白大褂、游戏道具、太阳卡片。
2.幼儿准备:已有会跳、爬、钻的动作经验。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长颈鹿晒太阳)
二、团体讨论
1.教师出示两幅挂图,请幼儿观察画面
教师提问:请幼儿说一说两幅图中都有哪些景物? 2.教师引导幼儿,对两幅图进行对比 教师提问:
①请幼儿说一说,图1和图2相比图2中少了哪个景物?(少了太阳)②请幼儿说一说有太阳和没有太阳的图中的景物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③再请幼儿说一说为什么有太阳的这幅图中小草、花儿、苹果颜色会更加的鲜艳,而且里面的小朋友看起来很开心呢?
小结:哦,原来他们晒了太阳,在阳光的照射下,颜色会更加的漂亮,看起来更加有精神。而且晒太阳可以让我们的骨骼更加健康,还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噢!所以,我们所有的动植物和人类,都离不开太阳的照射,它就像我们的医生一样,有了太阳,我们才会健康成长!
三、游戏环节
平时生活中我们小朋友也会生病,如果你们生病了会怎么办呢!(吃药,看医生等)那我们图2中的小草、小花、苹果、小朋友他们没有太阳的照射也生病了,我们带他们一起去看医生吧!(请幼儿:扮演生病了的小草,花儿,苹果,小朋友的角色。教师:医生——太阳)
你们想不想让我们的小草、小花、苹果、小朋友变得健康起来呢?今天太阳医生来到了我们幼儿园想和我们一起带着小病人们晒太阳玩游戏,游戏名叫《种太阳》,看看经过太阳医生的治疗,他们能好起来吗?小朋友们想不想玩? 游戏规则:
1.男生队和女生队比赛,哪队种的太阳多健康指数越高。
2.每一组小朋友出发之前先取得一颗太阳种子,然后通过爬、跳、钻的方式绕过三个障碍物将种子种到瓶子里就算成功种上一个太阳。3.游戏过程中,每一队的下一位小朋友必需等前一位小朋友种完太阳回来与你击掌后才能出发。
小结:好!我们来问下小草、小花、苹果、小朋友看看他们现在是不是感觉舒服多了呢,再来看看哪一队种的太阳多,一起数一数。
四、活动总结及延伸:小朋友,今天我们了解到了太阳就像我们的医生一样,多晒太阳可以让我们人类和动植物变得很健康,所以呀,回家以后呢,告诉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后要经常一起到户外去晒太阳做运动哦!但是要提醒大家当太阳公公的紫外线很强的时候也要懂得保护我们的皮肤。
好!太阳种完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阳光的沐浴,欢乐的动起来吧!(教师带幼儿随音乐舞动起来)····时间不早了,太阳公公要回家休息了,小朋友们明天见,客人老师们明天见!
第四篇:参赛省优质课心得
关于参赛省优质课的心得体会
——鹤壁高中生物组宗敏
在2015、2016年我分别参加了河南省生物实验优质课大赛和河南省生物优质课大赛。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从备课到磨课再到赛课的过程我得到学校领导和同事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受益匪浅。两次参赛过程使我的专业素养进一步扎实,教育理论和技巧得以升华提高。
教育教学是一场与时俱进的持久战,在高考这样的大背景下新课改的提出实际上是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教促学”要求在教学内容上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在教学形式上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在教学手段上适时使用激励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师生关系上保持师生互动,双向沟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在情感目标上注重鼓励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优质课大赛通常以15分钟说课为标准,要求教师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展示自己如何设计课程如何掌控课堂。它是教师职业课堂的缩影与提炼,既来源于日常课堂又高于日常课堂。之所以说它来源于日常课堂是因为说课过程就是要求教师作为除教师和学生之外的“第三方”来审视课堂本身,之所以说它高于日常课堂是因为优质课说课包含教学理论和技巧,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略的亮点和精髓。通过两次参加省优质课的磨练,我对一线课堂和教育教学理论的结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就优质课备课磨课过程的若干心得体会。
备课的过程包括选题、内容和形式的确定。
选题要新颖 本次参赛我选择的课题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创新与应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条件与产物》是高中生物必修一课本上的一个探究活动,我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创新并且要求学生学以致用。一个“创新”,一个“应用”就是课题的亮点。创新是近年来基础教育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迎合素质教育的一个新导向,生物作为以实验为根本的自然学科,创新思维显得更为重要。而应用可以是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可以是知识在高考应试中的应用,其中的未知与神秘便是本节课题中吸引眼球的元素。本次选题我着力于实验和创新以便充分体现出生物的学科特点。
内容要充实 由于高中生物课堂的局限性,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操作两部分。说课中教学过程的内容量大,并且要求教法学法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与整个教学过程要遥相呼应,教师启发讨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活动探究学生合作交流,教师直观演示学生总结反思。教学过程的四个环节分别包括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点,探究新知——突破重难点,思维创新——培养创新点,思维拓展——强化重难点。四个着力点一共包括三个教学任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和能力均得以提升。为了直观明了,我利用PPT的超链接模式清晰展现本节课的说课提纲,使参听评委和教师一目了然。说课提纲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找到兴趣点
探究新知——突破重难点
思维拓展——培养创新点
应用提升——强化重难点 教学反思
形式要多样 在说课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图片(比如师生共同实施实验、改进实验、自制创新装置等),视频资料(比如教师直观演示创新实验操作)和音乐元素(钢琴曲莱茵河波影)来丰富我的说课内容,使原本枯燥的理论说课变得生动起来。现代化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最大福利。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选择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增加了课堂容量而且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形象生动有趣。但是在利用的时候一定要避免形式主义。
磨课的过程即是处理各种非专业细节。
首先语言的规范与精炼 15分钟的说课过程对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规范与精炼显得尤为重要。一要注意专业术语的规范使用比如“对比”和“对照”不能混淆,二要注意避免过于随意口头化的表达比如要用“死亡”代替“死了”,三要注意不宜频繁使用“但是”“然后”“那么”这样的衔接性词汇。
其次教态的亲和与自然 教师不管是讲课还是说课面对的对象是人,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一定要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抑扬顿挫,激情洋溢,体现自己扎实的语言功底。眼神表情和动作要自然流露,把思想感情和教学内容表达得淋漓尽致。
两次参赛过程的准备过程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面对求知若渴的学生,讲课不能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更不能是随心随性的表达。说课这一形式,就是要求教师从理论层面深度剖析和检省自己的教学过程,它是沟通教学实际和教学理论的纽带,对教师来说是很好的学习和提高机会。一节优质课的诞生更是凝聚教师知识与汗水的精华,说优质课就是说教师严谨的课堂设计和精准的课堂掌控,说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启发其质疑精神,如何激励其发散思维,如何高效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思考如果教师站在讲台的每一节课都是通过精心雕磨的优质课,那么课堂效率的提高将显而易见。
对于我这样一名工作七年的教师而言,参加这样的活动让我明白警钟长鸣,知识理念和教学手段的日新月异,唯有学习思考才能跟上改革的潮流,才能不辱教师这一神圣使命。
第五篇:颐和园教案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颐和园》教学设计
大隐镇中心学校小学部吴雪琼
【设计理念】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全文最大特点就是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写出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根据文本特点和中年级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的读书要求及学习作者表达方法的习作要求,我力求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让教学走两个来回,让学生随着文字移步换景,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体会颐和园丰富的人文内涵。反过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的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地学习游记的写法。【教学目标】 1. 2. 3.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长廊特点写景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颐和园教案(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揭题,注意“颐”字写法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颐和园。(板书:18颐和园)让我们一起来读课题:18.颐和园。字音都读准了,请大家仔细看看这个颐字,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在字型上,有什么要注意的吗?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别挨拢了写。
2.检查预习情况,引出生字新词
在这样一个雍容华贵的皇家园林里,又有哪些景物呢?同学们课前已经读过课文了,谁能来说一说呢?老师出示颐和园景观的一组词,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然后老师再请同学来读,读的时候把词语读正确,尤其要注意红色字的读音。听清楚了吗?开始读吧。全班自由试读,指名读词,再全班齐读。
课件出示: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堤岸、画舫、十七孔桥、横槛、耸立、琉璃瓦
指导难读的词语:佛仙阁(佛字是多音字,但应该读FO),堤岸的堤的读音,画舫的舫读第三声,横槛的槛的读音,耸立的耸的读音,琉璃瓦的璃在这个词语里面要变调读轻声,老师读同学跟读。
【设计意图】扫清生字词障碍,为阅读学习奠定认知和情感上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提出朗读要求
同学们,这些景物所组成的颐和园究竟给人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词语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听明白了吗?开始读吧。出示初读要求,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2.交流读文感受,学习首尾照应的写作手法和总分总的行文结构。(1)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来说说?那作者有什么感受呢?哪里告诉我们了?请同学们找找看,用波浪线画出来。指名读。随机板书(板书:美丽、大,美丽、说不尽)
(2)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直接告诉我们颐和园很美丽很大。这种写法我们叫做首尾照应法。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出示首尾两段,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3.按照游览顺序,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同学们看,课文的首尾两个自然段都在赞美颐和园,那中间呢,作者依次介绍了哪些景点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全文,把这些景点圈出来。并按顺序有条理地说一说。指名回答(依次板书:长廊、万寿山:佛香阁和排云殿、昆明湖)
那么,课文的哪些语句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呢?(指名读)同学们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发现作者走到哪里就看到了哪里,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清楚地交代了游览的顺序,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做“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一般一个景点为一段,我们写游记的时候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4.迁移运用,完成练习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也用这种方法完成句子重组这一习题。课件出示习题,完成交流 一.句子排序
(3)船行十多米就到了内洞。
(1)我们排着队伍,走进外洞,准备从这里乘船去游览内洞。(5)内洞的钟乳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形色各不相同。(2)小船来了,我仰卧在船舱里,眼前渐渐黑暗了。
(6)离开内洞以后,我还感到惊叹不止,大自然的奥妙,真是无穷无尽啊!(4)内洞面积近两千平方米,装有五颜六色的彩灯,洞底崎岖不平,洞顶忽高忽低。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整体感知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既是独立思考所得,也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独立思考后的答案并不一定完善,要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度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以写促读。三.精读课文
针对板书中的课文框架,老师总结:同学们看,这样一读书,这么长的一篇课文就变得怎么样了呢?(缩短了)其实这就是文章的框架结构呀!但文章光有框架够吗?所以呀!还需要具体的描写,文章看起来才会有血有肉。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细细游赏一下这些景点,体会体会作者的具体描写。首先,我们来到了长廊。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圈画重点词句,交流长廊特点
它为什么叫长廊呢?这条长廊又有什么特点?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小组讨论长廊有什么特点,并画出重点词句,读一读,并写上批注。请同学回答。(板书:长、美)
(1)课件出示:“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七百多米长)
比较阅读:老师把这句话改写了一下,课件出示,同学们看,你觉得哪句更好,好在哪里。指明回答(第一句更好,用上七百多米更具体更形象)对啊!在这里作者用上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七百多米长有多长呢?可用学校的操场跑道举例子,使学生有直观上的了解。
那么这么长的长廊,一眼望过去什么感觉呢?(一眼望不到头)哪位同学可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呢?指名读。通过你们的朗读,长廊仿佛来到了我们身边,看来列数字这个描写方法很有用处。
(2)我们来继续交流,长廊还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如果说刚才作者用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长廊的长的特点的话,那么这一句话又有哪些词跳出来使你有所感悟呢?(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五彩的画:很漂亮;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画的数量多,内容很丰富)“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运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画的数量多,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
经过大家的交流,使大家的感受更丰富了。那么现在请你读这句话,你又会怎读呢?指名读。
那你们想不想去看看长廊里的这些画呢?(课件出示图片)这么多的画,看也看不完,你觉得:
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象补白)
是啊!走进这样的长廊,我们仿佛触摸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见证了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3)同学们,长廊不仅长,而且美,不仅长廊内的画美,还有什么也很美呢?谁又发现了呢?
课件出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提问:这句写什么?从哪些词看出?
(“栽满、谢、开”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景色宜人的特点,从侧面看出长廊的自然美)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你读到连老师也闻到花香了。
2.学习课文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到外的描写顺序,学习有条理地描写景物。(1)看的出来,同学们都被长廊的外的自然美景给吸引住了。你看,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是我们祖国的园林艺术啊!作者就是用
这样的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廊内到廊外,运用上列数字和做比较的方法把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展现在我们面前。
让我们按照这样的顺序再来读一读长廊,老师引读:整体看......看廊内......看廊外......(2)迁移运用
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借鉴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将这篇习作补充完整,注意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游览线索,运用一定的描写方法写出景物的特点来。
游览线索:公园大门-大草坪-步行道的花坛-荷花池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金风送爽,繁华的都市还沉浸在宁静的晓色中,我随家人来到附近的复兴公园散步。
__________,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地枯黄的落叶,高大的法国梧桐,失去了往日绿叶团团、浓荫匝地的风采,显出几分萧瑟与瘦削来,像_____________。树上不时飘落的片片黄叶,随风盘旋,“从天而降”,散落在草坪、池塘、小道上,给美丽的园景涂抹上一层斑驳的色彩。
园内,开阔的大草坪上,浅草平铺,秋意盎然,在晨光的映照下,像一张色泽金黄的大地毯。四周高大挺胸的雪松,绿叶苍翠,郁郁葱葱,使人感到无限生机。
______________,随处可见的花坛里,鲜花盛开,景色喜人。一串串红得像燃烧的火焰,竞相开放;白菊花好似__________________,花朵硕大,冰清玉洁,镶嵌在一串红的周围,红白依托,互相映衬,真是美丽极了!走到荷花池边,我不觉被池中落叶构成的图案吸引住了,深浅不一的黄叶,在池中时浮时沉,有的孤零零地飘在水面上,像湖中的一页扁舟,有的三五片汇集在一起,被风吹得时即时离,有分有合,在人眼前幻化出小狗、小猫、高楼、大山等模糊的形象来。一阵秋风吹过,池中泛起粼粼波纹,它们便一起跑到池塘的那一边去,什么都不像了。只有依偎在池水一角的落叶,任凭风吹不动,始终保持着固定的形状。
我们在不绝如缕的走进园晨练的老人身边走出园门,而这时,四周已笼罩灿烂的秋阳。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长廊长和美的特点,实践合作性教学理念。通过重点词语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列数字、作比较的写作手法,通过图片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说的欲望,帮助理解。
四.课堂小结:老师总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颐和园这篇课文的内容,认识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赏长廊的同时,还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有条理地来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下一节课,让我们用这堂课学到的方法,再到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看一看,去领略颐和园中更多的美景。
板书: 颐和园
美丽 大
长廊 长、美(艺术美、自然美)首尾照应
佛香阁 移步换景万寿山
排云殿 昆明湖
美丽 说不尽
【课后反思】我讲授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反思如下: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欣赏颐和园长廊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
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习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根据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教学模式,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1、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扫描;3.精读课文,领悟学法
4、教师小结 在这一课时中我直接揭示课题。出示自学提纲,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再出示自学提纲,指导学生用读一读、议一议的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欣赏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在分组自学过程中,分别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纲引领学习。细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从重点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两个拓展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积累优美词语。在教师总结全文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优美语言与写作顺序时,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符合整体构建所提倡的整体性原则。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