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赛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材分析
1、《沁园春•长沙》是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提炼文章的主旨。要求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仔细研读全文和寻找关键语句,在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状况,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提高把握文章主旨的准确性。
2、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诗歌,根据诗歌这一文体特点,要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把握作者的情感即文章主旨,同时品味诗歌语言,陶冶学生的情操。
3、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规定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本课确立学习借景抒情,以壮景抒豪情的表现手法为另一个教学重点。
4、针对现在职高学生思想特点:缺乏自信,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等问题,学了这课后,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应该顽强拼搏,奋力进取,要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远大抱负,做一个对祖国和社会有价值的人。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方法: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美。针对职高学生基础差,学习懒散寻特点,为了能够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拔高焦点。
2、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先学后教为原则;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
3、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景设置法、设疑法、讨论法。学习方法
新课改要求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针对语文学科特点,特定学法如下:
1、2、勾画圈点法——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弄懂文意,采用这个方法圈点重难点。评点法——在已有鉴赏能力上,对课文大胆进行评点,培养学生独立评价能力,独有的审美能力。
3、4、质疑法——在评点过程中疑问,积极提出,积极与师生讨论
合作探究法——在教师引导下提出本课重难点,由学生合作探究,教室最后明确方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一首诗:《咏蛙》http://
2、整体感知
思考:本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根据内容给各幅画拟出小标题。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
独立寒秋图 湘江霜天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五、再诵诗歌,品味鉴赏
http://wenku.baidu.com/view/bf916c5077232f60ddcca1ff.html
1、写壮景,抒豪情
①独立寒秋图:注意“独”字。②湘江秋景图:抓住“看”字。注意视角、用词、手法。
品味明确:http://
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③峥嵘岁月图:抓住“忆”字。思考什么叫“书生意气”?
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怎样的情怀啊?试回想一下《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的思想内容与此相近。(齐诵:“昔秦皇汉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http://
①色彩:“万山红遍” 与“漫江碧透”
②动作:“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
③明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
④暗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当时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暗含)
3、语言品味: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
4、景、情、志:注意意象http://wenku.baidu.com/view/bf916c5077232f60ddcca1ff.html
本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霜天”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刻认识,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革命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六、齐诵全词。http://
齐读下面这首诗《诗人·领袖》(印发)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七、拓展http://wenku.baidu.com/view/bf916c5077232f60ddcca1ff.html
1、比较分析《沁园春·长沙》中“同学少年”和《沁园春·雪》中“风流人物”的形象。
2、阅读下列诗句,比较本词中的秋景,看看在感情色彩上有何不同。
①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②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③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④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红楼梦》
3、课外摘抄五首以上毛泽东诗词
http://
教学反思
这节现代诗词鉴赏课上,我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以学生为本和师生、生生合作,加强朗读训练,注重从教材中发现相关训练素材,拓展语文学习机会。通过参与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引导学生从抓住情感反复咏读作品入手,侧重欣赏诗歌意境的营造和品味语言,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练笔交流借鉴,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能紧扣诗词鉴赏的特点和一般方法来启发学生建立兴趣学习,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打破了传统“诵读——讲评” 的教学模式,是对诗歌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有益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由于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又分了6个组,所以学生的表达大大超出了课前预计的时间,最后的拓展评价没有让学生每组都尽兴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需调整对学生的估计。此外,教后,也是受那个写现代诗的学生的启发,我感觉其实最后的拓展可以改为自选主题写一首描绘自己眼中的秋的现代诗,融自己的情感于自己笔下的秋景,也可以用“沁园春”词牌,我想,这样更贴近于我的教学目的。
第二篇:参赛教案
学校:南昌市青云谱实验学校
班会主题:常怀感恩之心
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师姓名:周立杨
常怀感恩之心主题班会课教学设计
主题:常怀感恩之心
活动目的: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感恩之心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无论你是何等的尊贵或是怎样看待卑微;无论你生活在何处或者是你有这怎样特别的生活经历,只要你胸中常常怀着一颗感恩之心,随之而来的,就必然的会不断地涌动着诸如温暖、自信、鉴定、善良等等这些美好的品格。自然而然的,你的生活中便有了一处处动人的风景。
通过本次活动,体会父母、师长、亲人、同学、朋友之间的无私的亲情、师生情、友情,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真正内涵。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努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
活动准备:
1、收集有关感恩的资料,阅读有关感恩的故事。
2、学会诗朗诵《感谢你父母》、《老师,您辛苦了》;学习唱《感恩的心》。
3、学生提前给父母、老师或好友等写一封感恩的信。
活动时间:2013年11月29日
活动地点:三三班教室
活动过程:
一、引入
主持人:感谢父母,他们给予你生命,养育你长大;感谢老师,他们教给你知识,引领你人生的方向;感谢朋友,他们让你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让你变得更加刚强。学会感恩,可能会给帮助过我们的人心里带来一股暖流;常怀感恩,生活会变得无比细腻。感恩是一门艺术。常怀感恩的人是幸福的。下面我宣布“常怀感恩之心”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感恩父母
(一)、感受父母的爱
主持人:无论你身在何地,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这个人,叫“母亲”;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回报„„这种爱叫“母爱”。
而父爱是山,无论你有多大的困难,他总是你依靠的屏障;
父爱是路,无论你走到哪里,他都伴你延伸,为你指点迷津,护你一路走好。让我们一起感受伟大的母爱和父爱。
故事:1999年10月3日10时20分左右,在贵州麻岭风景区,200多名游客在马岭河峡谷谷底唯一的缆车乘坐点,等待乘坐缆车去山顶吃中饭。11时10分,一阵难以想象的拥挤后,面积仅有五六平方米的缆车车厢,竟满载了35名乘客,又一次缓慢上升,10多分钟后到山顶平台停了下来。工作人员走过来打开了缆车的小门,准备让车厢里的人走出来。就在这一瞬间,缆车不可思议地慢慢往下滑去。缆车缓慢滑行了30米后,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坠去,一声巨响后重重地撞在110米下的水泥地面上,断裂的缆绳在山间四处飞舞„„ 在缆车坠落的那一刹那间,车厢内来自南宁市的潘天麒、贺艳文夫妇,不约而同地使劲将年
仅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结果,这个名叫潘子灏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而他的双亲却永远却离开了人世„„(观看《天亮了》flash)
2、主持人:同学们,在我们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爸爸妈妈为我们做了许许多多生活琐事,或许你会嫌妈妈唠叨,或许你会说爸爸严厉,但是这其中却蕴涵着十分深厚的爱。让我们带着对父母的爱一起来朗诵《感谢你,父母》
感谢你,父母
让我怎样感谢你啊, 我的父母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捧起一片雪花
你却给了我整个雪山
让我怎样感谢你, 我的父母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拾起一朵浪花
你却给了我整个长江
让我怎样感谢你, 我的父母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拥有一丝阳光
你却给了我整个温暖的冬天
三、感恩老师
1、主持人:其实,老师的心,和父母一样。父母给了你生命,老师给了你灵魂。父母给了你肉体,老师给了你思想。愿天下的孩子孝顺父母,愿天下的学子爱戴老师.2请学生上台读写给老师的感谢信
3、学生齐读:
老师,您辛苦了
是谁,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哺育了春日的嫩苗
是谁,把淘气的我们,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就好似和煦的春风,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把幼小的我们
培养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3、主持人:孩子们,在生活中,我们不仅仅要感谢父母,感激老师。我们学习生活中还有亲戚朋友,甚至还有对手,凡是对我们的成长有帮助的人,我们都应该感恩。正所谓“感恩不待时”,拿出我们的实际行动,向爱我们的人和我们所爱的人感恩吧!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四、感情的升华
心中有爱才能发现世界充满爱;心存感恩方能感知生活给予我们的恩泽。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常怀一颗感恩之心。让我们在《感恩的心》这首歌中体会美好。
班会课反思:
虽然“感恩”这个班会主题被反复使用过,但是它仍然是具有生命力的。学生不同,对于感恩的认识就会不同。现在的孩子常常会忽略对别人的感激、爱护和关怀。我希望通过这样一节班会课,能弥补孩子的这种情感缺失。班会课之前,我先布置学生写感恩信,要求学生了解和收集自己身边的感恩故事。在课堂上,又通过观看故事短片、诗歌朗诵、学唱歌曲等活动,是学生逐渐体悟到感恩的真谛。但是实际的效果和预期效果还是存在差距的:
1、学生的收集不充分,交流时,有很多学生无话可说;
2、环节设计上缺少互动。孩子们没有亲身参与到课堂中来,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导致课堂质量有所下降;
3、最后的实践环节有作秀之嫌,没有落到实处。
通过这堂班会课,我再一次的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希望在不断地摸索中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也希望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三篇:茶馆教案 参赛教案
《茶
馆》教案(第二课时)
——老舍
弥渡一中
王志强
学习目标
1、理清戏剧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3、分析人物语言特点。教学步骤
一、本幕前面的一段“舞台说明”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反映1916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处于半殖民地时期军阀割据,连年内战,的社会现实。
“硕果仅存的一家” ——大词小用。军阀割据,社会动荡,街市冷落萧条;王利发精明能干。
时装美人广告画
——帝国主义的侵入和渗透;
“莫谈国事”大字 —百姓没有言论自由,社会动荡不安、掌柜谨慎小心;
茶馆装修改良,预备开张——王利发审时度势,随俗为变,善于经营。“新的发展”——反语。尚未开张,连遭敲诈;全新改良,难逃厄运。
二、情节梳理
以人物上场或下场为依据,第二幕写了哪些情节?这些情节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1、李三向王淑芬发牢骚
(时局动荡、下层人民生活困苦)
2、王利发和王淑芬拌嘴
(战乱导致生意难做,战乱威胁人们生活)
3、巡警、大兵的敲诈与掠夺(黑暗势力横行,小商人委曲求全)
4、唐铁嘴租房(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滋生病态和丑恶)
5、常四爷、松二爷贺喜开张(旗人失去铁杆庄稼,一自食其力 一懒散穷酸)
6、吴祥子、宋子恩来抓 人、敲诈(反动势力的猖獗、欺诈)
第 1 页
7、康顺子求工(下层人民不幸遭遇和困苦生活)
8、刘麻子和老陈、老林的交易(病态与丑恶进一步滋生)
9、王利发与崔久峰交谈(旧民主主义革命者悲观绝望,中国难以救治)
10、老陈、老林被抢,刘麻子被抓(黑暗势力蛮横霸道,社会秩序混乱)
三、结合剧本的人物对话,分析王利发的形象特点。
“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有不同的态度: 对李三:
责备
解释
对难民:
缺乏同情心
对巡警、大兵:
先硬后软
拿极少的钱
感激 对唐铁嘴 :
瞧不起
恭维
不租房子 对常四爷:
尊敬
感激 对松二爷:
一同请安
宽慰
对宋恩子、吴祥子:
请安
甘心受敲诈
讨好
感激
对康顺子:
关心的是钱
没有同情心 对刘麻子:
打发
委婉
憎恨
从中可以看出王利发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圆滑世故的特点。
四、常四爷形象分析
“今儿个城外头乱乱哄哄,买不到菜;东抓西抓,抓到这么两只鸡,几斤老腌萝卜。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的着,特意给你送来了!”
(乐于助人,善良)
“瞧着给,该给多少给多少!”
(直率)
“是呀,您的眼力不错!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叫你二位给抓了走,坐了一年多的牢!”
(正直、倔强、敢作敢为)
“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
(自食其力)“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
(痛恨帝国主义,富有
第 2 页
正义感和爱国热情)
五、松二爷形象分析(语言与个性)
“怎么样?我想大哭一场!看见我这身衣裳没有?我还像个人吗?” “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是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六、《茶馆》人物众生相
崔久峰:旧民主主义者的悲观绝望。
吴祥子、宋恩子:老牌特务,顺风倒的奸邪小人,靠坑害别人钻营偷生。刘麻子、唐铁嘴: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衣相士,算命骗人。
巡警、大兵:敲诈勒索,欺压百姓的兵痞。
七、从人物语言可以看出时代哪些方面的特点?
“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满清覆灭)“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政局动荡)
大兵:“屌!谁要钞票?要现大洋!”(通货膨胀)
“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够打起仗来呢?
(半殖民地时代)
“现在,人家总长次长,团长师长,要娶姨太太讲究要唱落子的坤角,戏班里的女名角,一花就三千五千现大洋!”(官僚生活腐化堕落)
八、《茶馆》的语言有些什么特点?
李
三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反映了人民对现实的不满。
唐铁嘴
……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夸耀自己抽白面的话,看似可笑,实却无耻至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可悲至极;暗示帝国主义侵略、渗透的社会现实,更激起人们对帝国主义
第 3 页
侵略的仇恨。
王利发
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像句玩笑话,表现的却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
松二爷
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松二爷的怀旧情绪,讽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寓庄于谐的幽默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长的回味和思考。
九、课堂小结
《茶馆》第二幕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李
三、康顺子等下层百姓的不幸遭遇、困苦生活;是清末民初松二爷的懒散怀旧和腐朽;是常四爷正直而愤世嫉俗的无奈;是民国初期军阀混战的黑暗时代如刘麻子、唐铁嘴之流病态、丑恶的滋生;是巡警、大兵、特务等恶势力的横行霸道;是王利发精心改良依然难逃厄运的悲剧;是旧明主主义革命者的绝望。这样的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作者呈现给我们这样的社会,目的是什么呢?表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这样的社会注定要灭亡。否定一个旧世界,展望一个新世界。
第 4 页
第四篇:《荷花》参赛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荷花》教学设计
古交马兰联校 郑艳峰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荷花、莲蓬、饱胀、仿佛”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部分,积累优美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教学重点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的美的体验。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冒”“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教学准备
1.学生阅读课文 认会生字 读熟生词 2.师制作教学课件——荷花图景 教学时间 两课时。学情分析
学生读文能整体感受到荷花的美,语句的美。但对于每一句、每一词的细细品位,他们可能只停留于表面,而不能深入到文字的内在,作者的内心。所以,引导学生品文析词是教学的重点。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引生赏景
1、配乐演示荷花图景
学生:谈感受
2、教师引入:对于我们生活在北方山里的人来说,能看到荷花真是一件幸事,只是看图片已经觉得很美了。而作者叶圣陶有幸亲眼看到一池的荷花,便被迷住了。走进课文,我们也会被他的文字迷住。
3、板写课题《荷花》
学生自读课文
二、诵文赏花 培养爱美情趣
1、第1自然段
师:深呼吸一下,闻到香味了吗?一股清香吸引了作者,也巧妙地引入了我们的文章。
生:展示朗读 2、2自然段
(荷叶图)生:看图描述荷叶(大圆盘
挨挨挤挤)
师:这么多的荷叶好像„„生想象描述
生:读描写荷叶的句子
师:引古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花图)师:可爱的白荷花们,你们也冒出来了,你们心理在想什么呢?
生扮演荷花角色: 想要展示自己的美丽
想要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
想和伙伴们打个招呼„„
师:那你们是怎样冒出来的?
生:使劲地钻出来
迫不及待地„„
师:无论是白荷花的心理,还是动作,作者只用了一个字就全部写出来了,这个字就是“冒”。生:读句子
(荷花图)师:看,冒出来的荷花多美
生:读文“有的„„ 有的 „„ 有的„„ ”
师:点词 “含苞欲放”
3、3自然段
(荷花图)师:看这一朵一朵的荷花,真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小姑娘,你看看,那朵最美?在你眼中,他们在做什么?
生:想象描述 在迎接客人
在照镜子打扮自己„„
师:这么多的美丽的荷花,真是让人„„
生:目不暇接
眼花缭乱„„
生:读句子
师:人们常说美景如画,可作者说它是一幅活画,为什么?
生:它是真的、活的它会动„„
4、看图配乐 学生朗读前3段
试背诵
第二课时
一、朗读想象(4自然段)
生:展示朗读
师:作者变成了什么,为什么? 生:太美了,令人陶醉„„
引想象:你变成了什么,怎样和荷花打招呼? 生:小蚂蚁“爬上荷叶玩滑梯 ” „„
二、扩展阅读
这么美的荷花,这么美的文字让我们都陶醉其中。是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自古就有许多人赞美它,歌颂它。
生:阅读有关荷花的文章
互相交流
三、生字指导
示范指导:佛——第四笔“横”第五笔“竖折折勾 ”
蓬 ——上下草头
蜓——右边不能写成“延”
四、板书
3荷花
清香 花瓣美丽
姿态迷人
(冒)
令人陶醉{我是荷花
活的画}
五、作业
1、生字熟记
2、背诵全文 积累优美文字
3、小练笔:观察自己周围的花
4、阅读叶圣陶的其他文章
第五篇:参赛教案反思
生活与艺术中的花
乌市第八小学张中杰
这次上课有水区教研室的教研员和兼职教研员听课,在上课之前我分析教材,反复钻研教材,背教材背学生,查阅资料,进行试讲。说句实话我希望他们来听课,因为他们能针对我教学中的一些弱点从专业的角度给我予指导。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自然界中的花与艺术中的花的关系,学习运用花美化生活。教学难点是对比中西方作品.从不同的文化背景认识艺术家们不同的表现方法,理解、感悟绘画作品中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从这次的上课中我发现自己准备的还是比较充分的,每个环节都讲到了,但因为顾忌学生的接受领悟能力,有些知识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没点到位。欣赏课的讲授方式我一直在探索,我觉得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朗读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加深对绘画作品的理解,但用的方法不能过于多,过多显得繁琐。梅花是我国的国花,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一些品质与梅花的品质相同。我虽讲到了,但应多讲一些梅花的这些品质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体现出来的。绘画的表现形式分为再现性表现和表现性表现,应通过这两点去分析作品,但我顾虑学生不能领悟而是从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色彩这两点来分析作品,使分析作品时的理论说服力较弱,所以在分析作品时应点到前面的这两点。
通过李老师和薛老师对本课的深入的剖析,并给予我一些新理论新观点的教授,帮助我在教学上得到高一层的提升。得益匪浅,感谢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