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颐和园教案
〈〈颐和园〉〉教案设计
涂志龙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的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 学习本课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2. 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朗读课文。
(2)学生汇报怎样记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
(3)汇报作者所描写的颐和园的景点。
(4)汇报自己通过努力弄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 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1)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认真读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向大家介绍。
(3)将自学过程中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
4. 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1)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每一处景点的什么特点?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
1. 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哪个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了?
2. 指导朗读,注意突出大和美。
四、总结。
五、要认的字,练习要写巩固的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 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2. 学生汇报。
(1)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2)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3)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4)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 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3. 指导朗读。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 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 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3. 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4. 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 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 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3. 指导朗读。
六、朗读全文。
七、完成思考?练习3。
八、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第二篇:颐和园教案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颐和园》教学设计
大隐镇中心学校小学部吴雪琼
【设计理念】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全文最大特点就是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写出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根据文本特点和中年级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的读书要求及学习作者表达方法的习作要求,我力求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让教学走两个来回,让学生随着文字移步换景,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体会颐和园丰富的人文内涵。反过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的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地学习游记的写法。【教学目标】 1. 2. 3.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长廊特点写景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颐和园教案(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揭题,注意“颐”字写法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颐和园。(板书:18颐和园)让我们一起来读课题:18.颐和园。字音都读准了,请大家仔细看看这个颐字,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在字型上,有什么要注意的吗?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别挨拢了写。
2.检查预习情况,引出生字新词
在这样一个雍容华贵的皇家园林里,又有哪些景物呢?同学们课前已经读过课文了,谁能来说一说呢?老师出示颐和园景观的一组词,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然后老师再请同学来读,读的时候把词语读正确,尤其要注意红色字的读音。听清楚了吗?开始读吧。全班自由试读,指名读词,再全班齐读。
课件出示: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堤岸、画舫、十七孔桥、横槛、耸立、琉璃瓦
指导难读的词语:佛仙阁(佛字是多音字,但应该读FO),堤岸的堤的读音,画舫的舫读第三声,横槛的槛的读音,耸立的耸的读音,琉璃瓦的璃在这个词语里面要变调读轻声,老师读同学跟读。
【设计意图】扫清生字词障碍,为阅读学习奠定认知和情感上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提出朗读要求
同学们,这些景物所组成的颐和园究竟给人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词语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听明白了吗?开始读吧。出示初读要求,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2.交流读文感受,学习首尾照应的写作手法和总分总的行文结构。(1)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来说说?那作者有什么感受呢?哪里告诉我们了?请同学们找找看,用波浪线画出来。指名读。随机板书(板书:美丽、大,美丽、说不尽)
(2)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直接告诉我们颐和园很美丽很大。这种写法我们叫做首尾照应法。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出示首尾两段,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3.按照游览顺序,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同学们看,课文的首尾两个自然段都在赞美颐和园,那中间呢,作者依次介绍了哪些景点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全文,把这些景点圈出来。并按顺序有条理地说一说。指名回答(依次板书:长廊、万寿山:佛香阁和排云殿、昆明湖)
那么,课文的哪些语句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呢?(指名读)同学们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发现作者走到哪里就看到了哪里,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清楚地交代了游览的顺序,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做“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一般一个景点为一段,我们写游记的时候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4.迁移运用,完成练习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也用这种方法完成句子重组这一习题。课件出示习题,完成交流 一.句子排序
(3)船行十多米就到了内洞。
(1)我们排着队伍,走进外洞,准备从这里乘船去游览内洞。(5)内洞的钟乳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形色各不相同。(2)小船来了,我仰卧在船舱里,眼前渐渐黑暗了。
(6)离开内洞以后,我还感到惊叹不止,大自然的奥妙,真是无穷无尽啊!(4)内洞面积近两千平方米,装有五颜六色的彩灯,洞底崎岖不平,洞顶忽高忽低。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整体感知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理清作者游览的顺序,既是独立思考所得,也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独立思考后的答案并不一定完善,要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度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以写促读。三.精读课文
针对板书中的课文框架,老师总结:同学们看,这样一读书,这么长的一篇课文就变得怎么样了呢?(缩短了)其实这就是文章的框架结构呀!但文章光有框架够吗?所以呀!还需要具体的描写,文章看起来才会有血有肉。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细细游赏一下这些景点,体会体会作者的具体描写。首先,我们来到了长廊。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圈画重点词句,交流长廊特点
它为什么叫长廊呢?这条长廊又有什么特点?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二自然段,小组讨论长廊有什么特点,并画出重点词句,读一读,并写上批注。请同学回答。(板书:长、美)
(1)课件出示:“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七百多米长)
比较阅读:老师把这句话改写了一下,课件出示,同学们看,你觉得哪句更好,好在哪里。指明回答(第一句更好,用上七百多米更具体更形象)对啊!在这里作者用上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七百多米长有多长呢?可用学校的操场跑道举例子,使学生有直观上的了解。
那么这么长的长廊,一眼望过去什么感觉呢?(一眼望不到头)哪位同学可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呢?指名读。通过你们的朗读,长廊仿佛来到了我们身边,看来列数字这个描写方法很有用处。
(2)我们来继续交流,长廊还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如果说刚才作者用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长廊的长的特点的话,那么这一句话又有哪些词跳出来使你有所感悟呢?(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五彩的画:很漂亮;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画的数量多,内容很丰富)“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运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画的数量多,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
经过大家的交流,使大家的感受更丰富了。那么现在请你读这句话,你又会怎读呢?指名读。
那你们想不想去看看长廊里的这些画呢?(课件出示图片)这么多的画,看也看不完,你觉得:
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想象补白)
是啊!走进这样的长廊,我们仿佛触摸到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见证了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3)同学们,长廊不仅长,而且美,不仅长廊内的画美,还有什么也很美呢?谁又发现了呢?
课件出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提问:这句写什么?从哪些词看出?
(“栽满、谢、开”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景色宜人的特点,从侧面看出长廊的自然美)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你读到连老师也闻到花香了。
2.学习课文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到外的描写顺序,学习有条理地描写景物。(1)看的出来,同学们都被长廊的外的自然美景给吸引住了。你看,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是我们祖国的园林艺术啊!作者就是用
这样的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廊内到廊外,运用上列数字和做比较的方法把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展现在我们面前。
让我们按照这样的顺序再来读一读长廊,老师引读:整体看......看廊内......看廊外......(2)迁移运用
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借鉴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将这篇习作补充完整,注意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游览线索,运用一定的描写方法写出景物的特点来。
游览线索:公园大门-大草坪-步行道的花坛-荷花池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金风送爽,繁华的都市还沉浸在宁静的晓色中,我随家人来到附近的复兴公园散步。
__________,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地枯黄的落叶,高大的法国梧桐,失去了往日绿叶团团、浓荫匝地的风采,显出几分萧瑟与瘦削来,像_____________。树上不时飘落的片片黄叶,随风盘旋,“从天而降”,散落在草坪、池塘、小道上,给美丽的园景涂抹上一层斑驳的色彩。
园内,开阔的大草坪上,浅草平铺,秋意盎然,在晨光的映照下,像一张色泽金黄的大地毯。四周高大挺胸的雪松,绿叶苍翠,郁郁葱葱,使人感到无限生机。
______________,随处可见的花坛里,鲜花盛开,景色喜人。一串串红得像燃烧的火焰,竞相开放;白菊花好似__________________,花朵硕大,冰清玉洁,镶嵌在一串红的周围,红白依托,互相映衬,真是美丽极了!走到荷花池边,我不觉被池中落叶构成的图案吸引住了,深浅不一的黄叶,在池中时浮时沉,有的孤零零地飘在水面上,像湖中的一页扁舟,有的三五片汇集在一起,被风吹得时即时离,有分有合,在人眼前幻化出小狗、小猫、高楼、大山等模糊的形象来。一阵秋风吹过,池中泛起粼粼波纹,它们便一起跑到池塘的那一边去,什么都不像了。只有依偎在池水一角的落叶,任凭风吹不动,始终保持着固定的形状。
我们在不绝如缕的走进园晨练的老人身边走出园门,而这时,四周已笼罩灿烂的秋阳。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长廊长和美的特点,实践合作性教学理念。通过重点词语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列数字、作比较的写作手法,通过图片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说的欲望,帮助理解。
四.课堂小结:老师总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颐和园这篇课文的内容,认识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赏长廊的同时,还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有条理地来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下一节课,让我们用这堂课学到的方法,再到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看一看,去领略颐和园中更多的美景。
板书: 颐和园
美丽 大
长廊 长、美(艺术美、自然美)首尾照应
佛香阁 移步换景万寿山
排云殿 昆明湖
美丽 说不尽
【课后反思】我讲授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反思如下: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欣赏颐和园长廊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
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习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根据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教学模式,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1、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扫描;3.精读课文,领悟学法
4、教师小结 在这一课时中我直接揭示课题。出示自学提纲,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再出示自学提纲,指导学生用读一读、议一议的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欣赏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在分组自学过程中,分别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纲引领学习。细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从重点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两个拓展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积累优美词语。在教师总结全文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优美语言与写作顺序时,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符合整体构建所提倡的整体性原则。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第三篇:《颐和园》说课稿 教案
《颐和园》说课稿
东山中心小学:范爱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人教版九年之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教学目的和要求: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
a、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 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b、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1、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
2、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其中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交流活动。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提升到了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因此,要让阅读活起来,关键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
(二)交流资料:
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大门,打破课内外的界限,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地灵活多样地丰富知识。本着这一原则,课前发动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网上查找,请教家长等多种渠道,收集并整理颐和园的知识、图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说一说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样做旨在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培养学生概括、感悟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去感悟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四)浏览课文,明确游览顺序: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作者游览了那些景点。学生汇报时,教师相应地把各个景点的简笔画贴在黑板上,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五)探究学习,理解内容:
课文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串联在一起,其中着重描写了长廊、万寿山的佛香阁和昆明湖的十七孔桥,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时,让学生分小组,每组一个景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用赏析词句法、结构梳理法、情境体验法、联想想象法、质疑问难法、朗读体会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教学是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的,交流时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给学生充分的俄自由表达空间,学生在谈中加深理解,在读中体会意境,掀起可叹教学的高潮。
(六)总结全文,创新作业: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最喜爱的作业: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结合课文描写,展开想象,画一幅画;
3、为颐和园或颐和园其中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自选作业如一道自助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因,又丰富作业的内涵。
《颐和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东山中心小学:王 芬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 “世界遗产”的兴趣。
3、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教学准备:课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学生课前的预习及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幻灯片出示文中三幅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的景物?
2、揭题:(板书:18颐和园)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3、导入:颐和园建在哪里?看图画上各画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生自读课文,思考:颐和园写了哪些景点?你最喜欢哪里,想想理由。
2、(幻灯片出示)认读生字新词,了解大意。重点指导:耸、堤、柱、栽、筑、狮等字的读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tí;“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3、交流自读情况:
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②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明理由。(教师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课件,带领学生去领略美景,并选择一两个自然段读,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学生欣赏完课件后谈谈感受。(板书:美、大)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领悟结构美。
1、自读第2——5自然段,交流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请同学们用“——”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
②讨论交流,指句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学生动手画画旅游示意图,说说为什么这么画。说说教材中三幅图各对应的段落。
3、再读这些过渡句,抓住动词,领悟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四、齐读全文,整体感知,指导分段。
齐读全文,提示学生:文章是按先总后分再总的方法写的,因此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三大段。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并给生字组三个词。
2、熟读课文,查找有关图片感受景物的美。
第四篇:颐和园教案板书设计
颐和园教案板书设计
游览顺序
景物特点
长廊
长、美
万寿山脚下 佛香阁
闪闪发光
(抬头看)排云殿
金碧辉煌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葱郁的树丛
登上万寿山
黄绿屋顶
(向下望)
朱红的宫墙
昆明湖
静、绿
古老的城楼、白塔
昆明湖 堤岸、石桥、杨柳
小岛、宫殿、十七孔桥、石柱、狮子
第五篇:颐和园优质教案
四年级 上册 颐和园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游览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让学生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描写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还要使学生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目标表述】
1.要将感悟课文理解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
2.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3.在听、说、读、写、查(资料)等活动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培养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
【学习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7个生字,读准“耸立、堤、柱、栽、狮”的读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区分“堤”和“提”。
2.会写11个字,重点写正确“殿、廊、栽”的笔顺,在田字格范写 “殿”。
3.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耸立”的意思,借助图片理解“金碧辉煌”。并学会运用此方法理解其他词语。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颐和园的喜爱赞美之情,背诵喜欢的部分。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作的方法。【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公园去看一看?幻灯片播放颐和园图片。
2、揭题:(板书:18颐和园)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3、导入:介绍颐和园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作者是按怎么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2、引导大家识记生字词(幻灯片出示)认读生字新词,了解大意。重点指导:耸、堤、柱、栽、筑、狮等字的读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tí。
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让学生学会生字词语,理解词义。“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在田字格范写 “殿”。
3、默读课文:各处景物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在自由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
文章的写作顺序,及景物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同伴互助意识。
4.师生交流。
(1)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填空练习)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走完长廊,就到了()。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2)学生讨论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大意。
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颐和园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大、美。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具体描写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照应开头,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路,领悟结构美。
1、自读第2——5自然段,交流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请同学们用“——”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②讨论交流,指句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学生动手画画旅游示意图,说说为什么这么画。说说教材中三幅图各对应的段落。
3、再读这些过渡句,抓住动词,领悟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四、齐读全文,整体感知,指导分段。
齐读全文,提示学生:文章是按先总后分再总的方法写的,因此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三大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回顾全文顺序。
二、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默读第2自然段——长廊
(1)找出写长廊的段落读一读,想想写了长廊的什么特点?
这条长廊很长,分成许多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思考:这两句哪句好?好在哪里?(用具体的数字可以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具体、更清楚。)
(2)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长廊的长、美的?(找出读一读)(3)让我们再从屏幕上欣赏欣赏这金花彩画、五彩缤纷的长廊。(课件展示图片)
(4)长廊这样的长、这样的美,让我们再来美美的读一读它。(齐读该段)
介绍:长廊在1990年的时候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还被收录到《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学生读出心中的骄傲与自豪。
(5)总结写法,提出自学要求:我们这段是按先读全段整体感知;再说说景物的特点;结合有关图景和语句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并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最后按顺序来分层来学习的。下面我们也按学习这段的方法来自学以下3段的内容。
2、走完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又有些什么雄伟的建筑呢?(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第3自然段,用:“
”画出看到的景观,用“_”画出描写景物特点的词句。
(2)读写万寿山段落,找出写了哪些主要建筑。(佛香阁、排云殿)
(3)课件出示“佛香阁”和“排云殿”(4)从屏幕上看图领略建筑物的雄伟壮观。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感受万寿山的美。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抓住“耸立”一词感受佛香阁的高大;抓住“金碧辉煌”一词感受排云殿的雄伟气势。)
3、学习写昆明湖段:作者登上万寿山,都看到了什么?分别向哪三个方向望?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用“〇”画出表示往方向看的词语。
⑴指名学生请第4自然段,指名说表示往方向看的词语。⑵出示佳句,品析: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读一读表示颜色的词语,体会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特色及古色古香的美。)“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①对比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A.昆明湖是那么静,是那么绿。
B.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②体会“滑”字用得巧妙。
(3)读出对昆明湖的喜爱,并背诵下来。
4、昆明湖是这么静,这么绿,让我们再走近些看看水面上的湖周围有哪些景物?
⑴女生读第5自然段,男同学边听边找景物:堤岸、垂柳、小岛、十七孔桥
⑵指名学生读写十七孔桥的句子,说说十七孔桥的特点是什么?(狮子多)
⑶从屏幕上感受夕阳中十七孔桥的诗意美。
三、总结全文,学以致用。
1、课文2~5自然段向我们描述了颐和园内三大标志性的景点的美,作者按照浏览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表达方法,把三大景点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2、课文1、6自然段写了什么呢?请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想想: 这两个自然段起了什么作用?(总起、总结。前后照应)那整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就是:总——分——总
在整体感知、品读感悟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写作方法。(评价目标二
3、你能仿照《 颐和园》,用上一定的表达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你曾经去过的一处景观吗?
4、小练笔: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板书:
18颐和园
长廊 长、美
颐和园 万寿山 佛香阁 高、雄伟壮丽
(大、美)排云殿 大、金碧辉煌
昆明湖 静、绿
十七孔桥 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且姿
态不一